提高预报(共12篇)
提高预报 篇1
1 引言
天气预报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 特别是一些灾害性天气, 如暴雨、暴雪、寒潮等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天气预报对准确率的要求更高。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不仅是气象界, 也一直是百姓关注的重点问题。县级气象台站是气象服务的重要窗口, 在为当地政府和群众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县级气象台站天气预报准确率逐步提高,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 如何提高县级天气预报水平已成为我们当前气象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分析了县级预报水平的不足和误差的原因, 给出了相关的建议。对提高县级天气预报水平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 县级气象预报的现状
目前, 县级台站的天气预报虽然做订正预报, 但基本上只是对市局天气预报指导产品进行转发, 只做少量的产品更正。县站没有专门的预报员, 而是单独参考市局的指导预报, 这样做出来的天气预报是不大理想的。而且县级台站预报人员普遍技术水平不高, 缺乏自主预报和订正预报的能力。另外, 目前县级气象预报业务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和制约因素。
3 县级气象预报的误差和不足的原因
3.1 市级以上的指导预报存在一定的误差
天气预报本身就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 整个天气预报制作过程中存在着大气理论、大气观测以及预报方法等现代科技无法避免的误差, 导致市级以上台站的预报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误差。这样就制约了县级台站做订正预报的准确度, 而且像县这样的局地小气候的天气预报更加难以准确的预报。加上受一些局地地形的影响, 县级订正预报就更加难做。
3.2 县级预报人员整体业务水平不高
县级台站预报人员整体的学历、专业知识不高, 县站本科学历的预报人员少之又少, 而气象专业的本科生就更少, 很多都是负责大气观测的工作人员兼职气象预报工作, 那么相对投入到预报业务的精力就会减少, 而且又缺乏专业的预报理论知识, 对数值预报、云图预报和雷达预报等先进的预报方法缺乏应用经验, 这样的县级预报队伍是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经济发展速度的。
3.3 县级台站缺乏气候资料的统计再分析
县级气象台站遍布全国各地, 各台站都有着几十年观测资料, 这些气象资料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而各个县级台站对本站这些资料缺乏分析和研究, 这是一种无形的资源浪费。而气候资料的研究分析对县级气象预报起着很好的指导作用。
4 提高县级预报水平的途径
4.1 大力引进人才, 设立县级专职预报员
县级台站应积极向气象类院校招聘优秀气象专业的本科生, 可实施一定的奖励政策, 鼓励那些气象专业的本科生去基层台站工作, 给县级台站输送新鲜血液, 用他们所学去做好县级台站的预报工作。每个县级站站可设立1~2名的专职预报人员, 并要求县级预报人员需根据本县自身气候特征对市级以上指导预报做出订正预报, 不能对指导预报进行简单地转发。另外, 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 实行奖罚制度来激发县级台站预报服务人员的潜质, 从而提高县级台站预报服务人员的预报水平。
4.2 充分利用资源, 统计分析气候资料
每个县受气候和地形的影响, 都有着本县域独特的气候特征, 因此, 对本县域的气候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 对提高县级天气预报水平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对本县的山脉、河流走向、下垫面的状况[3]、各季风的状况及冷害、冰雹、强雷暴活动路径及它们可能对本地造成的影响做了具体的了解并收集总结, 以及各月的气候特点, 各月的旬、月气候平均值、极值和季节转换性的天气过程, 以及灾害性天气及其环流形式、影响系统特征等。如果以后出现类似的天气过程, 这些分析资料都可以作为参考, 而且同时期段气候特征的总结也对当时的天气预报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4.3 加大资金投入, 做好基层气象预报员的岗位培训
4.3.1 做好当前县级台站在岗预报员的岗位培训
培训时, 采取理论结合实际, 让当前在岗的县级预报员能充分吸收培训内容, 从而提高在岗预报员的预报水平。
4.3.2 加大资金投入
各类政策规定的津贴到位, 切实让职工的生活得到有力保障, 增强职工的工作责任心, 从而提升职工的气象预报科研能力。
4.3.3 侧重气象人才体现
培养优秀人才, 对当前在岗预报员功底较好的, 市级以上单位可侧重培养, 培养成基础知识扎实、技术全面、经验丰富的预报一线业务技术精英。
5 结语
近些年, 我国乃至全世界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发生, 各种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 因此, 人们对天气预报准确率的要求越来越高。县级气象台站直接面对气象服务的一线, 在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基础。本文分析了县级台站气象预报的误差和不足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这对正确理解县级预报误差、提高预报准确率, 从而使人们能够正确的做出生产生活的决策, 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摘要:随着气象科技的进步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气象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 提高县级天气预报水平显得日益重要。本文根据当前县级天气预报的现状, 讨论了导致气象预报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 并分析了如何提高当前县级天气预报水平的几种途径。结果表明:人才引进、气候资料的研究分析和机制改革是提高县级预报水平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县级预报,预报误差,预报水平
参考文献
[1]樊改娥, 张顺利.浅谈气象预报的作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 18 (16) :217-219.
[2]许孟会, 薛东洋.天气预报的现状和发展[A].应用科技, 2012.71.
[3]刘谋荣.新形势下县局天气预报思路浅谈[J].山西气象, 2003, 1:20-21.
[4]黄东林, 等.基层台站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措施[J].农技服务, 2009, 26 (6) :168-171.
[5]范厚谨, 等.提高县级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思考[J].农技服务, 2008, 25 (5) :122-124.
[6]高瑞华, 等.提高县级天气预报准确率之我见[J].山东气象, 2004, 24 (3) :46-47.
提高预报 篇2
山东省气象台 杨成芳
天气预报准确率,是大气科学最重要任务之一,是气象事业的立命之身、事业根本。郑国光局长提出要“依靠科技进步,千方百计地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服务能力,全力以赴做好气象预报服务工作,是中国气象局党组考虑的首要工作。”如何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是气象工作者共同的责任,是各级领导和预报员们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省天气预报准确率,省气象台组织开展了一次专题调研。根据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并建议我省主要从整合天气预报技术方法、完善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系统和加大预报员队伍的建设力度三方面提高预报准确率。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采用与预报员座谈、省气象台领导班子讨论、根据有关资料分析、问卷调查等方式,从预报技术方法、科研业务化情况、指导预报应用、预报员队伍建设等方面展开。省气象台组织首席预报员、一般预报员、市局来济南进修的预报员以及已退休的老预报员分别进行了三次座谈,就如何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进行深入讨论。问卷调查由省气象台组织,面向全省十七市气象台进行全方位的调研,调查问题涉及指导预报、天气会商、科研等,主要目的是了解市级对省级预报业务的意见和建议,各市气象台均进行了认真的回答与反馈。
二、现状分析
对调查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目前制约我省天气预报准确率提高的因素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省级天气预报技术方法较少且亟待整合
1.特色预报技术方法有待集成。2000年以来,我省预报员在本地预报方法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基于实践研发的暴雨、冰雹、雷暴等预报技术方法曾经在业务上发挥重要作用,由于编程技术不统一,造成这些方法分散独立,运行环境有差异,客观产品的显示各自为政,有的没有实现自动化运行,有的基于当时国家下发的数值预报产品,而目前的数值预报产品已升级造成了业务系统无法运行,有的由于人员工作变动等原因无法继续在业务上运行,预报员们辛辛苦苦研制的预报技术方法没有继承下来。海雾及风暴潮等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需要进一步检验其准确率方能起到参考作用。
2.高影响灾害性天气预报能力有待增强。灾害性天气是天气预报的重点,其预报准确率的高低直接决定整体天气预报的服务效果。突发强对流、内陆雾和海雾造成的灾害严重,是我省高影响灾害性天气之一。对于这些天气,短期和短时预报准确率都很低,也是最容易引起政府和公众不满意的灾害性天气。在现有的探测水平和预报技术条件下这些天气现象本身难以预报,长期以来业务和科研上对这些现象又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预报员对其产生机理没有深入认识,无有效预报指标等是制约预报准确率不高的原因。
3.研究成果有待应用。近年来对提高预报准确率的重视,预报员们不断进行预报技术总结研究,形成了一些有用的如Q矢量、湿位涡等暴雨预报指标,并在研究刊物上发表,但是这些有用的新指标并没有业务化。
4.市气象台研究成果可全省共享。一些市气象台研究成果在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烟台市在渤海和渤海海峡的大风方面 做过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在利用数值预报产品预报海上大风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预报经验,值得在全省推广应用。
(二)省级指导预报难以发挥效益
调研中发现,一些市气象台不知道省气象台的指导产品放在那里。实际上,在精细化客观预报方面我们近几年来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为国家气象中心此项工作的重要参与者,乡镇指导预报产品上传下达,已经形成业务流程,减灾处也下过文件。在诸多原因中,由于没有共享平台,省台发布的乡镇精细化客观预报及雷电预警等短时临近预警产品,市气象台只能从服务器上直接去查找产品文件,非常繁琐且不够直观明了,一些市台预报员可能没有参考,起不到预报业务指导作用。
国家级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系统正在开发。目前,已建立完成了短时临近零版本,并在我省推广。实现了雷达拼图、雷达定量估测降水等,目前正在开展一版本的研究,涉及强降水、短时大风、冰雹、龙卷的识别和预警指标建设,这些预警指标需要针对本省的大量历史个例进行总结,对系统进行本地化完善。
山东省前期已开展了关于灾害性天气的雷达分析研究,并提取了一些预警指标,但这些预警指标还不系统,主要停留在分析阶段,没有通过一定的算法形成灾害性天气的临近识别。
(三)预报员少,结构不尽合理,预报能力不足
天气预报归根结底是预报员做出来的,最终还是要落实到预报员身上。预报员的素质和能力,是天气预报技术发展和实际预报成效的关键。近年来,中国气象局和山东省气象局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强预报员队伍建设,首席预报员的地位日渐提高就是一个佐证。
1.预报员少,结构不尽合理。当前,我省预报员队伍的突出 问题是预报员少,结构不尽合理。省气象台和部分市气象台都存在这个问题。根据省局科技减灾处2008年的统计数字,截止到2007年年底,省、市两级的预报服务人员为170名,不到全省气象职工的10%,这与天气预报作为气象事业的核心是不相称的。作为担负全省天气预报业务和对市级有指导任务的省气象台,2010年共有22名预报员,承担中期、短期、短时和海洋天气预报业务。其中首席预报员3名,短期预报员9名(含两名新进毕业生),短时预报员6名,海洋预报员4名。据调研全国近20省(区、市)气象台,我省预报员人数是最少的。预报员人数是保证预报业务运转的最低限。除了汛期以外,全年的大部分时间预报员都处于疲于应付值班状态,根本谈不上拿出必要的时间进行天气总结和科研。在非汛期,部分预报员需要参加学历进修与论文写作、培训、学习、交流或其他必要的出差任务,能够留下值班的预报员就很少了,曾经出现过只剩下三名预报员值班的情况。今年省气象台预报员紧张的情况更为突出,10-11月期间,部分预报员必须参加全国预报员培训、全省预报员考试、骨干班培训、学位进修等,导致海洋预报科、中短期科长期只有两名或三名预报员值班。在岗值班的预报员疲惫不堪。另外,省气象台骨干预报员少,年轻预报员多,预报员结构不合理,青黄不接现象严重。省气象台预报员中,除了首席预报员外,仅有两名35~45岁的中青年预报员,其余多为30岁以下年轻预报员,且女预报员较多。在人员紧张的情况下,年轻预报员往往预报经验不足,难以独当一面。这种状况也造成省气象台一线预报员领军团队整体实力弱、青黄不接。
2.预报能力不足。一些年轻预报员还停留在日本、欧洲等数值预报产品和雷达、卫星产品的“看图识字”水平上,对天气影 响系统的物理结构、演变机理等方面的分析还不够,预报技术总结尚未成为预报员自主行动,对首席预报员有较强的依赖性。对系统配合较好,比较明显的大尺度的天气过程,预报较准确,但对中小尺度、局地性的灾害天气的预报能力有待提高,还需要大量的积累,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与预报经验的总结。
3.激励机制不够健全。由于实行阳光工资,目前津贴、补贴标准按职务及职称而不是按岗位确定,每个人的收入都是阳光化,无法实施奖励政策,存在着大锅饭现象,不利于调动预报员积极性。
三、对策建议
(一)整合天气预报技术方法
首先要组织精干力量收集整理各类灾害性天气预报技术成果,凝练出预报技术方法;实现我省台风、暴雨、冰雹、雷暴、乡镇精细化预报等业务系统版本升级;组织对大雾等灾害性天气预报集中攻关,形成预报方法和指标;市气象台特色预报方法全省推广。将以上的各种天气预报技术方法进行整合,使之运行和产品统一化,形成完整的省级天气预报技术方法体系。
(二)完善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系统
对致洪暴雨、冰雹、雷暴大风、雷电等灾害性天气发生的物理量场特征进行总结,提炼灾害性天气发生的关键物理量特征指标,同时,基于多普勒雷达、地面自动站等总结此类灾害性天气发生的临近预警指标,对国家级短时临近预报系统进行本地化。通过人机交互实现灾害性天气的最终识别和预警,建立基于GIS的省-市-县灾害性天气临近预警联防系统。
(三)加大预报员队伍的建设力度
建设预报员人才队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让预报员建立起 岗位自豪感和浓厚的工作热情是提高预报准确的前提。首先加强预报员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充实队伍数量;其次提高预报员的预报能力;第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和激励机制。
1.加强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充实队伍数量
加强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目前,突发性天气事件越来越多,其造成的灾害越来越重,社会对天气预报的需求和要求越来越高。工作在预报第一线的各级预报员面临着巨大的责任和重大的压力。预报工作量较大,人数较少,待遇也不比其他岗位高,造成部分预报员思想较浮躁,怠于工作。在人员数量无法迅速增加的前提下,加强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必须使他们具有奉献精神,充分挖掘现有预报员个人潜能。
尽快充实预报员队伍。每年要引进一定数量预报员,一是有利于预报员形成良好的老中青梯队,二是人员充足了,预报员就会有足够的时间去搞天气个例总结和预报技术研究,提高预报能力。也可以从市级气象单位引进优秀的预报员人才。同时要保持预报员队伍稳定。因为部门业务性质,长期以来一直有气象台出干部,领导多来自预报员的现象。一方面说明了天气预报工作的重要,另方面不利于预报员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一名有经验的预报员需要至少十年的磨练,经验来自于勤奋和长期的积累,减少优秀的预报人员从事管理岗位的人数。
2.加强预报过程的总结,提高预报能力
天气预报技术总结是预报员提高预报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工程院院士丁一汇认为:“天气预报过程的分析检验十分重要。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天气预报的分析检验过程十分重要,每分析好一个个例,都能够增长很多知识。只有坚持不断地对天气预报过程进行总结,进行分析检验,我们的天气预报准确率才能够提 高”。将对灾害性天气过程的总结分析化为预报员的自觉行动。一是要坚决响应中国气象局提出的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的总结上报举措;二是要坚持已制定的每月天气过程总结制度,每个预报员每月必须对值班的一次过程在科里进行总结交流,使预报员从大量失败的(或预报不完美的)个例中找到失败的原因;三是有计划地组织预报员进行大量天气个例积累和分析,分析天气产生的机理,寻找各种气象资料在本次过程中的表现,凝练预报指标,并集中进行交流;四是加强省市预报技术交流与研讨,尽管对重大灾害性天气事后通过视频会商系统进行预报技术总结,由于时间限制只能个别市台发言,并且不能就具体问题进行讨论,所以应增加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3.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和激励机制
预报质量考核和目标考核是个指挥棒,考核什么项目,什么项目就会受到重视。目前我省温度预报准确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过去不重视温度预报造成的。过去目标考核仅考核降水、高温和低温,因此造成了预报员重降水、轻温度的思想,主要重视降水预报和暴雨预报,对温度、大风或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重视程度不够。雾、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和海上风的预报也是如此。因此,建议对温度、海上风和一些灾害性天气的预报质量考核,并将预报质量考核成绩纳入目标考核中,以此引起预报员和管理部门的重视。
“从经验预报到科学预报” 篇3
中国古代的预报是从现象到规律再到规律的外推,这是经验预报;而今天的天文预报方法,是通过地球、月球和太阳三个星球的真相——运用万有引力、力学定律,再加上天文学家对天体的测量和认识,并运用数学计算得到的预报,这是科学预报
中国新闻周刊:大家都知道,中国很早就有了自己的天文学。那么中国是最早观测、或者预报日食的国家吗?
李竞: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提问。
有记录的最古老的日全食发生在中国的夏朝,它载于《尚书》,与两个天文学家族“羲”“和”的故事连在一起。他们由于没有预见到日食被砍了头。如果这个故事是真的,那么也就是说,这两个家族已经掌握了日食发生的规律,那时我们可能已经能够预报日食了。
但我们学习天文学时还会了解到另一个情况,那就是古巴比伦人发现了“沙罗周期”。我们知道“交食”是指一个天体经过另一个天体前方,将后者部分或完全挡住的现象。“交食”有个“沙罗周期”,就是日食和月食的周期。与夏朝几乎同时代的古巴比伦人通过对日食和月食的观察,发现了其中的规律——223个朔望月(朔望月就是从初一到十五月亮变化的周期)中,所有的“食”有个轮回,这就是“沙罗周期”的内涵。
中国新闻周刊:你的意思是说,中国是最早记录日食的国家,但却不是最早发现日食规律的国家吗?
李竞:是。但是,你想没想过,为什么我们没有发现“沙罗周期”呢?
在中国古代,天人感应是牢不可破的观念。皇族对于特殊天象特别重视,有着巨大的敬和畏。日食被认为是皇上做了错事,出现日食皇上要下罪己诏。那时认为天象就是天机,天机不可泄露。于是,皇上把天文学家高官厚禄养起来,最高可以给到一品官。张衡是一品,相当于总理级,郭守敬是二品,相当于副总理级。天文学家懂天书,知道天机,天机要告诉皇上。这样,天文学就变成了由皇权控制的学问,对于老百姓是禁区。所以,老百姓只知其然,根本就不知其所以然。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要做到准确预报,就必须掌握规律。方法是精确观察、忠实记录。这些记录世代流传。正是由于有了精确的记载、忠实的记录,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才从现象中发现规律,进而知道用什么方法把这个规律延长外推。这就是经验预报。
中国新闻周刊:除了根据经验进行预报,还有什么方法?
李竞:那就是我们今天所运用的方法——科学预报。
科学预报的方法最早产生于西方。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的任务就是预报,预报错了,脑袋就没了,于是中国把现象和根据现象发现的规律研究得非常精准。但知道规律后就满足了,不再有动力了。再有就是,因为天文学被皇权控制,普通老百姓只知道皮毛,因此只出现了张衡、郭守敬等少数杰出代表,天文学的普及太有限了。
但西方人更多地是根据兴趣和爱好,兴趣促使人进一步钻研,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日食和月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比如,西方最早盛行的地心说越来越解释不了包括日食、月食中的很多复杂天象。于是,为了解释各种天象,地心说被修正得越来越复杂。后来,哥白尼用简单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把太阳和地球掉了个,提出了日心说。再后来,牛顿又提出了为什么你绕着我转的问题,我绕着你转的问题,结果发现了万有引力。400年前,伽利略发现了望远镜,使得观测不再仅凭肉眼。
提高弹道导弹落点预报精度方法 篇4
关键词:弹道导弹,落点预报,弹道预测
战术弹道导弹(TBM)是一种从地面发射来攻击地面目标,用于战场火力支援的携带非核弹头的弹道式导弹。海湾战争后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重视。与卫星轨道相比,由于TBM飞行时间短,可以忽略其轨道摄动,而将TBM的弹道看作是绕地球质点的二体椭圆轨道运动[1]。
由于TBM靠惯性飞行,一旦关机,其弹道就不能改变。因此,在理论上可以准确地确定TBM轨道并预测其落点。文中介绍了常规落点预报方法,然后提出了一种改进方法用于提高落点预报精度,并与生成的理论弹道参数进行对比,说明该方法的有效性。
1 落点预报的一般方法
根据二体运动模型的公式,若得到导弹目标某一时刻t在惯性坐标系中的位置分量X,Y,Z及速度分量
首先,弹道导弹轨道平面的方向数为
(1)
地心矩r及其变化率
TBM在惯性坐标系中的速度v及地心矩矢径r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2倍面积h为
利用下面公式可以计算出椭圆轨道的6个轨道根数:
(1)椭圆轨道长半轴a
式中,μe=3.986×105 km3·s-2为天文常数。
(2)椭圆轨道偏心率e
(3)轨道倾角i
(4)升交点赤经Ω
(9)
(5)近地点幅角ω。首先确定偏近点角E
(10)
则ω由下面两式联立求得
(11)
(6)导弹过近地点时刻τ。由式(10)求得E,确定平近点角M
M=E-esinE (12)
求平均角速度n
n2=a-3 (13)
则有
式中,t为对应坐标
根据二体运动的轨道理论[2],在已知轨道根数的情况下,TBM的落点位置矢量为
式中
(17)
(18)
本文用球面距离来表示地球表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假设得到的预报落点的经纬度为(λP,φP);理论落点为(λT,φT),则预报落点与理论落点的球面距离为[3]
L=Rcos-1[sinφPsinφT+cosφPcosφTcos(λP-λT)] (19)
式中,R为地球半径。
2 提高落点预报精度的方法
假设在弹道导弹自由段飞行过程中,雷达观测了K个时刻点的目标的位置X(k),Y(k),Z(k)和速度
(1)利用一矩形窗截取N个连续时刻点的观测数据,即X(n),Y(n),Z(n)和速度
(2)对N个连续时刻点的观测数据进行滤波处理,得到该时间段最后一个时刻点所对应的目标位置和速度。
(3)利用步骤(2)中得到的目标位置和速度,根据二体运动模型计算目标的6个轨道根数。
(4)将矩形窗向后移动若干时刻点,继续步骤(1)~(3)的处理,直到矩形窗滑动到第K个时刻点为止。
(5)将矩形窗每次滑动得到的6个轨道根数求算数平均,利用该平均值进行弹道外推进行落点预报。
上述处理过程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
3 仿真结果
假设TBM发射点的经纬度为(119°,32°),落点位置为(104°,38°);TBM射程约为1 500 km。雷达所在的经纬度为(119.26°,31.75°),雷达站和TBM发射点之间的距离约为37 km。测量的采样时间间隔为0.1 s。雷达的距离、方位和俯仰测量精度分别为10 m,0.15 mrad和0.15 mrad。雷达探测的时间长度为43.1 s。
根据上述常规方法进行落点预报,共进行100次独立试验,得到各次试验的落点预报如图2所示。100次Monte-carlo试验的落点均方根误差为2.7 km,落点散布范围最大为8.7 km。
采用改进方法,假设滑动矩形窗的宽度为整个观测数据1/2长度,矩形窗每次滑动的步长设为1/10窗宽。进行100次独立试验,落点预报结果如图3所示。100次Monte-carlo试验的落点均方根误差为637.4 m,落点散布范围最大为1.4 km。可以看出,通过对观测数据进行滑窗平滑后,落点预报精度有较大提高。
将TBM的落点位置改为(85°,38°),其他参数不变,则TBM射程增加到约为3 150 km。雷达探测时间长度46.1 s。
利用常规方法得到的落点预报如图4所示。100次独立试验的落点预报均方根误差为4.5 km,落点散布范围最大为9.5 km。
利用改进方法得到的落点预报如图5所示。100次独立试验的落点预报均方根误差为1.2 km,落点散布范围最大为3.7 km。
4 结束语
针对TBM落点预报问题,提出一种滑窗平均法。该方法可大幅提高TBM落点预报精度。
参考文献
[1]肖滨,郭鹏程,衡军,等.战术弹道导弹的弹道仿真[J].系统仿真技术,2008,4(4):213-217.
[2]刘林.航天器轨道理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
提高预报 篇5
从台风数值预报误差探讨决策预报中的几个问题
通过205个台风9种数值模式在各时段的`登陆点预报误差统计分析,结合各次台风过程天气形势的分析,探讨数值预报模式对台风路径的预报能力,并对台风决策预报服务中的几个问题提出探讨意见.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数值模式对台风路径的72~96小时预报的平均误差较大,当天气形势出现较大的变化和调整时,预报有可能出现一致性的误差.
作 者:庄千宝 叶子祥 周功铤 马永安 Zhuang Qianbao Ye Zixiang Zhou Gongting Ma Yongan 作者单位:庄千宝,叶子祥,Zhuang Qianbao,Ye Zixiang(浙江省乐清市气象局,325600)周功铤,马永安,Zhou Gongting,Ma Yongan(浙江省温州气象局)
刊 名:气象 ISTIC PKU英文刊名:METEOROLOGICAL MONTHLY 年,卷(期): 32(12) 分类号:P4 关键词:台风路径 数值预报 评估 决策中暑可以预报了 篇6
在与中暑发生有关的气象因素中,高温的决定性作用已为人所知。许多资料表明,当日最高气温超过31℃时就有人发生中暑。但是,我们在中暑防治研究中观察到,在每年中暑发病人数最多的日子里,气温并不是最高的,相反,在最高气温显著升高的日子里,有时竟没有或很少出现中暑病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原来,与中暑发生有关的气象因素不仅仅是高温,还有其他六项,即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相对湿度、平均风速、日照时间及降水量,其中以日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影响最大。这里所说的日平均气温,不是日最高气温与日最低气温的平均值,而是一天中2、8、14、20时四点气温的平均值。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根据日最高气温安排生产、生活,气象部门也只预报日最高气温。事实上,日平均气温的变化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更加持久和明显。这好比把手放在沸水里2秒钟较容易,但要置于80℃水中1分钟却很难一样。经研究,我们总结出气象因素与中暑发生的规律,即当日平均气温连续三天超过30℃,空气相对湿度超过72%时,会出现中暑人群。据此,气象部门可以计算出中暑指数,发布中暑预报。南京市气象台于1998年7月8日,首次发布中暑气象条件指数预报,预报与中暑发生的符合率达98.6%。
中暑指数可分为小于或等于45,46~61,大于或等于62三个区段,分别表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出现的指数范围,主要用于推测发生何种类型的中暑及中暑的严重程度。当指数小于或等于45时,出现先兆中暑,即人体在高温环境中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指数为46~61时,则为轻症中暑,除了出现先兆中暑的症状外,还伴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可升至38.5℃以上。指数大于或等于62时,会出现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热(日)射病。热痉挛表现为明显的肌痉挛,伴有肌肉收缩痛,好发于四肢肌肉及腹肌,尤以腓肠肌(即小腿肚)为显著,常两侧同时发生,时而发作,时而缓解,但病人意识清楚,体温一般正常。热衰竭表现为头昏、头痛、多汗、口渴、恶心、呕吐,继而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心律紊乱、轻度脱水,体温稍高于正常。热(日)射病又称中暑性高热,体温高达40℃以上,早期大量出汗,继而无汗,可伴干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指数大于或等于62时,与中暑发生的符合率可达100%。
夏日里,通过天气预报,人们每天可以知道第二天的中暑指数后,就能事先做好防暑工作。比如:保持居室的良好通风及适宜的温湿度,充分午休。老年人或慢性病者更应按时服药,多饮水,多食新鲜瓜果蔬菜。孕产妇不要迷信于不通风、不洗澡的旧习俗,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室外作业人员可适当调整作业时间,备好遮阳设施,及时补充盐分。旅游者要避开中暑高发时段,重新调整外出计划。各医院门急诊也应作好必要的医疗准备,随时作好抢救重危中暑病员的准备。
提高预报 篇7
一、主要做法
1. 积极宣传, 强化培训
在宣传中, 一方面向群众宣传, 另一方面向领导宣传, 让广大群众和领导都认识到可视化预报的好处及重要性, 以获得更多支持。在培训上我们对乡村农技员和科技示范户进行了专业化培训, 特别是强化对有害生物信息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在黎城县组建起了一支能拉得出去, 打得赢的专业技术队伍, 为可视化预测预报奠定了基础。
2. 搜集信息, 分类整理
根据黎城县的生态类型, 我们分别设立了5个信息采集点, 每个点聘用信息员1名, 负责按作物类别、病虫种类、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及时上报县植保站。县植保站根据全县的病虫情况, 与县电视台合作制成病虫的视频资料向全县播报, 及时指导病虫防治工作的开展。
3. 健全制度, 规范管理
对所聘用的病虫信息员实行定岗定责, 要求按时上报信息, 特别是对一些新发现的病虫害要及时上报, 对提供病虫信息较好的信息员在农业局信息刊物上进行表彰, 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4. 形象表达, 通俗易懂
在对可视资料的制作中, 力求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对分布区域与发生程度采用醒目的颜色与标志, 在病虫害防治技术介绍中尽量采用实物摄影, 增加现场演示形式;对于比较抽象、镜头无法表现的内容, 采用了动画形式加以补充。
5. 疑难问题, 及时解决
由于农民群众的自身素质差异较大, 理解能力也千差万别, 为使可视化预报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我们设立了咨询服务热线, 安排专人值班, 及时为农民解难答疑, 保证了可视化预报工作的扎实性。
二、取得的成效
1. 促进了病虫信息的传播
传统的病虫信息多以“文字”形式传播, 即使能够及时传递到农民手中, 但农民对于病虫害的辨别, 以及该不该防治, 如何防治等知识一知半解, 乱用药、乱防治现象比较普遍, 防效差还造成了环境污染。实施可视化预报后, 农民可以从电视里直观看到病虫的形态、为害症状、防治方法等信息, 有效地克服了盲目购药、盲目防治的陋习。
2. 适期防治, 提高防效
黎城县是山区农业县, 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存在一定差异。在实施病虫害可视化预报后, 我们将全县划分为5个生态区, 预报时结合各个生态区的特点及作物类型, 逐个说明病虫防治的最佳时期, 并用醒目的标识和文字说明, 使病虫的适期防治有了保证, 防治效果有了明显提高。
3. 降低了防治成本, 减少了农田化学污染
小麦是黎城县的主要粮食作物。据调查, 以前在小麦生产过程中有些农户用药最多达到5~6次, 投资达90元/0.067 hm2。实行病虫可视化预报后用药次数明显降低, 一般用药2~3次, 节约投资40~50元/0.067 hm2。用药次数的减少, 防治效果的提高, 在降低环境污染的同时促进了优质小麦生产的大发展。
三、主要体会
1. 领导重视是确保病虫可视化预报顺利开展的关键
病虫可视化预报工作是一项新工作, 也是预测预报的新技术, 更是现代农业生产的新要求。为此, 县委、县政府、县农业委员会各级领导都给予了高度重视, 一方面成立了以农委主任为组长的领导组, 另一方面抽调全局技术骨干组成了指导组, 同时还为植保植检站配备了可视化测报设施, 提供了必要的工作经费, 为病虫可视化预报提供了有利条件。
2. 加强宣传培训是确保病虫可视化预报的基础
为了让病虫可视化预报深入到千家万户, 一方面我们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标语、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了宣传, 同时我们还设立了病虫害咨询热线电话;另一方面积极组织乡村技术员、科技示范户进行系统培训, 通过采取宣传培训和通报表彰措施, 有效地完善了可视化预报体系。
3. 科技创新是搞好病虫可视化预报的活力
提高预报 篇8
关键词:天气预报,准确率,建议
天气预报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预报的准确率不仅仅关系着百姓的日常生活, 而且也影响着人们在灾难面前的自救和他救, 特别是像暴雨、工作台风、寒潮和冰冻这类极端天气变化带来的气象危害极大, 如果预报不及时就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 依靠先进的气象预报技术, 竭尽全力做好气象预报和极端天气预警工作, 切实提高预报和预警的准确率是气象部门的必须放在首要位置的工作重点。
1 影响天气预报准确率的因素
1.1 气象监测信息获取不全面
气象预报的信息来源是气象观测站, 其任务是对天气状况进行长期监测并记录在案, 具有真实性、准确性和比较性的特点, 是气象预报的有力佐证。但是从监测的时间上来看, 信息的获取并不是连续不断的, 而是在特定的时间点才会启动对监测信息的获取;从空间上来看, 天气变化有着局部性的特点, 虽然气象预报部门加密了对气象监测点的建立, 但是也会有空间上的监测不到位。如果天气变化恰好发生在这些时间间隔和空间间隔中, 就会导致监测信息不完整, 继而影响降低了气象预报的准确率。
1.2 气象预报分析技术急需提高
气象预报的原理是通过对大气运动的观测, 掌握其运动规律和相关数据后再利用预报技术进行分类、整合和处理, 最终得出天气预报的结果。但是预报技术的依据原理大部分是数学和物理的相关知识, 分析结果会受到数学和物理学科发展的影响。当今的预报需求并不仅仅只是天气状况的预报, 还有针对天气状况提出的穿衣意见和灾难的发生率的预测, 因此, 切实调高天气预报的技术, 并运用各种诊断分析方法对天气状况作出准确的预测, 是天气预报工作的建设要点。
2 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建议
2.1 做好天气图的基础分析
依据数据信息的预测方式在天气预报工作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预报员也越来越依赖计算机做出的预报结果, 这种工作方式已成为当前主要的天气预报模式。但是现代天气预报的基础仍旧是依靠人工做出的天气预报图, 这体现了人们思维的重要性。在天气学尚处于发展初期的1826年, 我国的气象工作者就已经开始手工绘制天气图并利用外推法尝试进行天气的预报工作;1920年, 挪威气象学家威尔海姆·皮叶克涅斯通过分析天气图发现的锋面理论, 至今仍是常规天气预报的基础理论之一。在日常的天气预报中, 要以天气图为基础, 重视地面、边界层和高层气象资料的整合与处理, 从而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此外, 在进行极端灾害天气预警时, 还要充分考虑动力气象分子和热力气象条件, 从而达到对产生灾害性天气条件的全面分析。
2.2 充分利用MICAPS系统
MICAPS系统是现代化人机交互信息处理和预报分析系统, 也是预报人员经常使用的预报系统, 汇集了许多气象分析要素, 包括地面监测数据、高空监测数据、卫星云图、各地天气图和计算机分析结果等。这些数据和信息的集成, 为全方面做好天气预报和提高预报的准确率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通过长期的使用发现, MICAPS系统中的短期降水预报和晴雨预报的准确率特别高, 尤其是预报某地区的降水量达到中雨及以上时, 地区有很大的可能出现降水。近期MICAPS4.0正式启动开发工作, 是当前我国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重点, MICAPS4.0版本不仅能大幅度提升系统的性能, 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和预报的准确率。
2.3 利用网络资源参考其他地区预报
仅仅有MICAPS还不能做好天气预报的工作, 因为资料毕竟有它的局限性, 而且不同的预报分析人员有着不同的理解和侧重点, 所以极易出现以偏概全的现象。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 信息在网络上的覆盖范围涉及世界各地, 因此工作人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 参考类似的天气预报结果, 从而对自己的结果进行订正。例如在进行台风的预报时, 可以参考美国相关的气象网站, 因为美国作为台风大国, 有着丰富的台风预警经验, 网站里不仅有着台风的移动路径和强度变化, 还有相关的卫星云图、天气图以及受灾情况等资料, 这些资料可以为台风的分析及可能出现的灾害后果预测提供有效的佐证, 从而使气象部门做好相应的预警工作和服务。
2.4 引进新的天气预报方法
在科研技术的快速发展的今天, 要大力引进先进的天气预报方法和特别加强对短时预报系统的建设, 为预报员制作灾害性天气预警和短时预报提供技术支持, 进而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目前, 天气预报的客观方法比较缺少, 预报员的预报工作主观性和随意性很大, 因此要在预报工作中结合气象卫星的卫星云图、气象雷达的信息数据和计算机技术的综合分析, 使气象预报方法的发展向着客观化和定量化发展。
2.5 加强气象预报人员的人才建设
人才是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有效保障, 成为一名具有高素质的专家是每一个预报人员成长、成才的动力。现代天气预报的工作对预报人员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 包括天气状况的分析实践能力、预报结果的订正和解释能力和卫星、雷达等预报设备资料的分析整理能力。这就要求预报人员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 认真阅读相关的气象预警书籍, 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新进的预报工作人员要虚心向有经验的预报人员学习, 不断丰富自己的预报经验和总结预报方法, 这是提高预报准确率的一个不容小觑的因素。
2.6 加强新型探测资料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新一代的气象卫星、监测雷达、自动气象站、闪电定位仪和GPS水气站为天气的预报工作提供了全方面的监测系统, 这些系统提供的数据组成了一个高密度的气象预报资料体系, 只要能对这些数据进行准确和连续的分析, 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
3 结语
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是一项战略性的长远任务, 虽然人们天气预报的认知还处于萌芽阶段, 但是只要能够认真研究天气预报的原理, 努力研发更多的预报技术和方法并应用到实际中去, 就能极大的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蒋云盛, 苏喜福, 李翠琴.提高天气预报质量的一些思路和建议[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06) .
提高预报 篇9
路局车辆运行安全监测中心与探测站实时通信, 探测系统在铁路运营线每隔30km设置一个探测站, 轨边设红外线探头接收车轴辐射。通过智能通讯管理机管理、设置远程通信网并缓存数据。测报中心存储各探测站数据供实时显示和查询, 实时发出热轴预报, 并可对车辆进行跟踪。红外线热轴探测系统实行全路联网 (部、局、车辆段“三级联网”) , 是铁路运输安全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形成全路轴温探测信息的共享。
红外线热轴探测系统涉及铁路运输、车辆、工务、供电及通信等多个部门, 因此红外线探测系统应对车辆热轴有较高的预报准确率, 避免和减少漏报、错报, 提高预报质量, 确保车辆安全, 提高运输效率。
1 影响红外线轴温探测系统热轴预报质量的因素
红外线热轴探测系统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 涉及多个部门, 因而影响其预报质量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 既有探测设备、车辆、供电、铁通等硬件设施方面的因素, 也有设备管理维护、部门协调、人员素质等软环境方面的影响, 还有气候、铁路所处地形地貌等地理环境的因素。
1.1 管理制度方面
1) 管理制度有待完善。规章制度设置不严密, 易造成相关部门间配合的不协调, 以至推诿扯皮, 影响预报的热轴及时传送。
2) 红外线调度员技术业务素质有待提高。当探测设备发现预报热轴后, 有些调度员未能根据显示、打印的数据认真查看和分析, 反映迟钝, 不能准确确认热轴, 从而产生延报、漏报、误报。
3) 列车调度员责任心和红外线业务知识有待加强。当列车调度员接到热轴信息后, 停车检查处理时, 臆测行事也会造成误停、延误停车。
4) 红外线设备探头动态采集异常, 红外线调度员未能仔细、认真分析设备故障, 从而产生误报热轴。
5) 红外线探测系统设备突发临时故障, 不能正常预报时, 红外线调度员未能及时发现或发现后未能及时通知前方列检红外线值班人员时行触手检查轴温。
6) 红外线探测设备进行检修时, 维修人员未能与红外线调度员电话联系说明, 从而造成漏测、误报热轴。
7) 红外线调度员未能使用标准用语向列车调度员、辆调预报热轴信息, 从而可能产生热轴预报错误等等。
1.2 设备方面
1) 波形不标准, 热轴错判。波形是指设备采集轴承表面各点温度形成的图形, 轴承外观不同, 就形成了不同的波形。波形是判别热轴的依据。由于轴承几何形状、内部结构不同, 所以其热轴判别的标准也不同。如果轴承错判, 会造成热轴误报。因此提高热轴判别的准确度, 要准确做好车辆轴承判别。如果波形稍差, 将直接影响热轴判别的准确。
2) 红外线轴温探测判别轴距不正确, 计轴计辆异常。计轴计辆是系统根据机车车辆的轴距, 来判断其类型是机车、货车车辆、客车车辆或其它类型的车辆。车轮传感器 (磁钢) 是系统的探测站设备实现自动计轴距的关键部件, 共有3块, 分别为1号、2号、3号。计轴计辆错误主要由两个方面原因造成, 一是由于一些不常见的或新型机车车辆的轴距数据没有及时输人到探测系统中去, 造成无法正确判断;二是磁传感器质量不好, 安装尺寸不正确, 将出现轴距错乱、计轴计辆出错、轴承判错、探测站保护门动作不到位及逆向开机等问题。属于传感器造成异常的原因有:
(1) 2 号、3号车轮传感器距离不正确, 传感器卡具松动、损坏;
(2) 车轮传感器内部线圈、输出线路短路或断路;
(3) 车轮传感器中心距轨平面、轨内侧尺寸超限或磁传感器性能下降;
(4) 车轮传感器极性不对;
(5) 轨道电路或电气化区段干扰太大;
(6) 车轮传感器噪声大, 与钢轨绝缘不好。
3) 探照点不正确, 滚动轴承波形下降点为32点, 如果采集异常, 易造成轴承错判, 漏报、误报热轴。
1.3 机车车辆方面
1) 机械保温车辆、有轴箱的车辆其波形类似于客车轴承波形或波形异常, 容易引起误报、多报热轴。
2) 特殊密封装置的轴承, 如北京南口斯凯孚铁路轴承有限公司生产的SKF197726型货车轴承, 在生产初期是采用密封罩与油封硫化一体的接触式密封结构, 在车辆运用中运转热过高, 造成大量热轴误报。部运输局装备部发现这个问题后, 已经对该型轴承提出了技术改进措施, 从2007年4月起, 新造、大修轴承全部装用352226x2-ZRz型轴承迷宫式密封装置, 因轴承密封构造原因造成的热轴误报将会大幅度减少。
3) 旅客列车发电机皮带轮与皮带摩擦发热产生高温, 在通过探测站时会造成热轴误报。冬季采暖季节, 由于客运列车员不了解红外线探测站探头安装位置, 在探头附近清除炉渣以及茶炉开水、蒸汽外溢产生热辐射干扰探头, 由于反映的不是轴承的真实温度, 往往会误报为热轴, 如果按热轴预报停车, 将会造成误停车带来的事故和影响列车正常运行。
4) 路用轻、重型轨道车、大型养路机, 由于其轮径、轴距多样, 偏离探头扫描点或从排气管产生高温气体, 在通过轴温探测站时, 造成热轴误报。
1 . 4 供电方面
红外线轴温探测系统的运转, 需要高质量的电源保证。当电压过高时将直接导致探测站 UPS 电源烧毁, 造成探测设备停机。电源质量不稳, 还会造成探测设备不能工作或设备工作不稳定, 影响系统正常运行。
1.5 电务方面
红外线轴温探测系统的传输通道及通信网络是红外线信息传输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务、通信部门应提供符合技术指标的网络通道, 并保证红外线探测数据信息传输不中断。从探测站至站内通信机械室、列检复示中心、通信机械室或数传室、局车辆运行安全监测中心等各个环节都必须保证传输稳定。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都可能造成热轴信息无法传递或传递延时, 延误热轴预报时间。如传输线路杂音电平过高 (电化区段负51.6dB、一般区段负49.8dB) 、信噪比太低、传输电平衰耗过大等都会影响到热轴信息的传输质量, 形成误码、迟传热轴信息, 造成不良后果。
1.6 气候及其他方面
1) 遇到风沙、暴雨、大雪、大雾等恶劣天气时, 轴承辐射的热能不能被探头的光敏元件吸收。
2) 因阳光射入角的变化, 发生采集到的轴温波形异常, 造成误判误报, 也与探测站所处的纬度、地貌、线路走向、坡度、探测时间有一定关联。
3) 长大坡道列车制动及平直线路上车辆抱闸时闸瓦与车轮踏面摩擦产生高温, 使轮轴温度升高, 产生较高的热辐射, 干扰设备, 造成误报。
4) 装载的货物蓄热量大, 如装载球团铁矿的车辆。球团铁矿是经过高温烧结的铁精矿, 蓄热量大, 降温缓慢, 在没有完全冷却的情况下装车后, 使车体散发较高的辐射热。当列车通过红外线轴温探测站时, 造成探测系统发出热轴报警, 形成误报。
2 红外线轴温探测系统热轴预报的质量对铁路运输的影响
红外线轴温探测系统对车辆热轴错报、漏报、误报, 会对车辆及运输秩序带来很大影响, 造成不该拦停的列车停车, 影响列车正点运行, 延误货物准时到达;该甩车的未能甩车或甩错车, 直接危及行车安全;该预报的未预报形成漏报;该拦停的未拦停, 可能造成燃轴、切轴、甚至列车颠覆事故的发生, 极大地影响运输安全生产, 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3 如何提高红外线轴温探测系统热轴预报的质量
1) 坚持“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以质量保安全”的基本预报方针。加强管理, 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在全路多次提高列车运行速度以及动车组和高速列车的运行新形势下, 真正实现红外线设备安全的“一消灭, 六个有, 双达标”, 即:消灭热切轴事故;有可靠的电源保障, 有直通的传输话路, 有协调的指令系统, 有规范的测报标准, 有统一的设备制式, 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人员素质达标, 工作环境达标。
2) 红外线轴温探测是综合了多学科的新技术, 需要对多个部门协调统筹, 这就要求铁路各系统、各部门必须加强协作, 密切配合, 维护好所属设备, 对现有各项规章制度细化落实, 确保红外线设备的正常工作, 发挥保车辆安全、保运输畅通的作用。
3) 供电部门要确保全局红外线探测系统设备的正常供电, 遇有长时间停电应及时通知车辆部门及红外线调度有关人员。若因停电使探测设备停机, 应立即启用车辆部门和红外线热轴预报相应的安全措施。
4) 通信部门应确保红外线数据传输通道的畅通稳定, 确保红外线轴温探测系统网络正常不间断地工作, 使探测的车辆轴温信息能够及时正确地传输。
5) 利用红外线动态检测车对局管内探测站进行动态检测, 对检测中出现异常的探测站, 要及时分析故障原因, 并对检测中发现的设备质量问题及时分析归纳, 总结故障发生几率, 以提高设备探测质量。
6) 对探测站实施远程控制, 当探测站运用程序发生故障时采用复位技术, 使设备及时恢复正常。在山区探测站组建快速抢修班组, 避免维修人员因路程遥远、交通不便无法及时处理故障, 延误探测。
4 建议和设想
1) 设备制造厂家应经常深人现场不断收集信息, 对新型机车、客车及不同类型转向架的技术参数, 应及时编写并输人到设备的数据库中。对不同类型的机车车辆, 探头的探测扫描应做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避免错判、误判。开发适应铁路快速运行的探测模式, 研发或改进软件程序, 换代设备。
2) 通信部门应提高设备检测手段, 对通信通道产生的干扰要及时排除。积极采用先进的程控技术和设备, 探索宽频带通讯在红外线传输上的应用。
3) 工务对涉及影响红外线设备及探测的线路施工时, 必须按规定事先通知车辆部门采取相应保护措施。确保红外线设备不受碰撞、损坏、位移或丢弃。
4) 对沿途零担列车、小运转列车, 特别是机外停车时间长的列车, 红外线调度员要准确分析, 正确判断。积极探索, 摸索新的、更好的预报办法, 减少漏报、误报、错报。
5) 红外线维修人员要积极积累维修经验, 摸索故障发生规律, 利用掌握的第一手资料, 不断地提高设备检修质量。对于一些易损部件, 特别是昂贵精密备件, 如探头、磁传感器等, 应细致维护, 使探测设备工作稳定, 减少故障率。
参考文献
[1]哈尔宾科学研究所.红外线轴温探测系统培训教材[Z].
[2]铁道部.红外线轴温探测系统管理检修运用规程[Z].
[3]铁道部.关于红外线轴温探测系统探测客车轴温及热轴预报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Z].
提高预报 篇10
地质构造、地层岩性以及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等都是制约矿井安全高效生产的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在一些频发的矿井事故当中, 最容易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的事故是矿井的突水灾害, 而这种事故的发生, 基本上都是因为开采之前对开采地段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不是特别清楚造成的。
我们此次的研究对象———平煤股份十一矿。十一矿位于平顶山煤田西部, 处于李口向斜西南翼, 整体为走向NW~SE、倾向NE的单斜构造。浅部地层陡, 倾角高达67°, 局部倒转;深部缓, 倾角一般为5~12°。井田西部为凤凰岭逆断层, 井田东南部为锅底山正断层, 张庄逆断层位于井田中部, 井田内褶皱与大中型断裂构造均较简单, 而根据生产中揭露小断层情况, 反映井田内小断层很发育。
由于它处于一个十分特殊的区域, 决定了平煤股份十一矿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 在这样复杂的条件下进行生产, 发生各类水害的威胁也就越多, 自建井投产至2006年底, 全矿共发生大小突水101次。按最大突水量分:<1m3/min 62次、1~<5m3/min 31次、>5~10m3/min 8次;按充水水源分:第三、四系沙砾石层水+基岩风化带裂隙水2次、顶板砂岩裂隙水19次 (五2煤顶板13次) 、上段灰岩岩溶裂隙水35次、中段灰岩水14次、下段灰岩岩溶裂隙水5次、老塘水+老空水3次;按充水通道分:断层带2次、顶板裂隙或冒落17次、底板底故或裂隙36次、钻孔6次、其他6次;-70西大巷:在与主石门交叉处, 由终点前50m揭露-1.2×5×30m的大溶洞, 水源为L7灰岩水。最大为201.61 m3/h, 1978年2月19日减小为100 m3/h, 年底水干, 影响施工30天。
二、预测预报方法的主要内容和类型
该地质预报的主要结构包括文字和图形两部分。文字部分有:预报地段所处的实际工程概况、预报地段内已知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影响待预报地段安全生产的一些主要因素有哪些、根据预报结果, 建议对该地段采取的具体处理措施。图形部分包括:矿区所在位置的具体平面图、矿区所处位置的地质剖面图、矿区所在地的综合柱状图以及物探异常特征图等。
三、如何更有效地确保预测和预报的精确性
(一) 如何更好地提高地质预报的精确性
首先, 要依靠一些比较先进的综合物探技术, 根据实地的探查, 对每个存在疑点的部位进行精确的探查, 然后采取先勘探、后采掘的原则进行开采, 这样就可以提前来摸清采掘前方的一些可能存在对采掘过程有威胁的疑点;其次, 要采用三维的地震数据体以及动态的分析软件, 进行实时的动态分析, 尤其是对采掘的头面当中存在的一些异常情况进行分析, 并在这个过程当中及时的摸清采掘前方的一些地质条件存在异常的情况和类型, 以便尽快消除威胁;最后, 还必须要通过一些必要的超前勘查、实际的对比验证以及可靠的对已知异常动态的一些反演过程, 来进行综合的分析, 才可以找到那些导水的大断层、岩溶的陷落柱等各种疑难地质条件的分布区。
(二) 提高预测和预报精准确所使用的配套保障技术手段
1、平煤股份十一矿首创了小硐室等隐蔽工程的档案化管理制度, 也就是说, 在每一个小硐室当中, 都会有一本儿非常详细的记录, 当中显示了各个地段的长、宽、高具体数值和比例以及平面和剖面的位置关系等, 我们可以通过随时查阅, 来了解各个地段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 预防突水灾害事故的发生。
2、在每个实际的工作面完成收集工作之后, 还要实测并记录其收作线的实际位置,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在采空区布设空煤柱, 而且也可以更加有效地避免巷道当中的采空区发生各种突水灾害事故。
四、煤矿精确的地质预测和预报技术的一些特点
(一) 对采矿进行更加优化的设计有所帮助
平煤股份十一矿是一个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都较复杂的矿井, 在该矿井投产之初, 由于很多地段的地质构造不是很清楚, 很多工作面需要经过改造后, 才能顺利回采。近年来, 平煤股份十一矿通过不断的探索, 尤其是对丁二、己二、二水平丁六等采区的地质构造特点进行更加系统和科学的分析判断, 从而推断出了该矿区各煤层的整体地质构造发育规律, 并在这样的基础上优化设计了各煤层的具体采区情况, 使得这些采区的工作面个数减少了很多, 进一步提高了单个工作面的地质储量, 并提升了可采储量。经过测算, 在进行优化设计之后, 各个工作面的采出量基本上都提高了一倍以上, 提升了劳动的生产率以及其生产效率。
(二) 预测和预报技术的精确性程度有所提高
1、首先是对于大断层的精确预报:在进行戊9-10-16130、丁5-6-26041工作面的张庄逆断层的预测及二水平丁六下山揭露F正断层等的预测中, 实现了断层位置的精确预报。
2、对于老空积水区的预报:通过预报发现, 这种方法成功地预报丁5-6-22062、戊9-10-16130、丁5-6-26061等工作面的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 而且每次都能够成功地预测各个老空积水区的实际位置、具体水量和水压情况等, 根据预报结果, 采取及时的探放水措施, 从而有效的消除老空水的突水威胁。
结束语
平煤股份十一矿在通过应用这项预测预报技术, 大大提升了矿井在开采过程中的安全生产情况, 并对采掘的设计进行了优化, 使其更加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 在指导生产时更加的及时和准确, 显著地提升整个矿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摘要:在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都比较复杂的矿井中, 多会受到突发水害或顶板等事故的影响, 这就成为严重制约一个矿井进行安全、高产高效生产的主要因素。那么, 矿井地测的工程技术人员可以从完善和强化地质预报方面来入手, 并通过预报的全过程来控制, 逐头逐面的进行全覆盖的管理, 这样便可以提升地测防治水预测预报的精准性, 依靠精准预测预报方面的技术, 来实现采掘前方的水害隐患透明化, 采取针对性的水害防治措施, 实现矿井长期的安全高产、高效的生产。
关键词:地测防治水,矿井,预测,精准性,创新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庶林.全数字型多通道微震监测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 2005.
[2]袁节平.柿竹园矿的采矿地压及其防治[J].矿业研究与开发, 1997, 17 (4) :26-29.
廉政岂能提前“预报” 篇11
不少贪官垮台以前,在媒体上出现的形象都是非常“廉正”的。比如这个姜人杰,在2004年11月被“双规”之前一年,媒体曾经大力宣传过当地“百官共廉”的“经验”。按照当时的说法,当地创造出20年来历任市(地)委书记、市长、人大常委会主任、政协主席及下属各县级市领导无一人腐败的“百官共廉”佳话,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建立了一系列廉政制度,包括横向分权,纵向断层,削减个人权力,把有可能被个人控制的暗箱操作变成阳光下按程序和制度运行,建立“体系防腐”等等。表面上看,这些做法符合宪政民主的理念,体现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做法和要求,当然能够行之有效。这种津津乐道给人发出一个明确的信息:这里不会有贪官了。可惜不到一年时间,姜人杰就落马了!“百官共廉”的“预报”,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颇具讽刺意味的笑话。
人是在不断变化的。一个人如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好,不懂得究竟应该如何做官的道理,那么,即使今天不是贪官,明天也很有可能变成贪官。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就说明人的内心非常复杂。有人犯错误看起来不过是一念之差,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其实总是有深层原因的,即偶然之中有必然。所以廉政不是天气,可以提前预测。媒体上的“廉政预报”并不少见,但准确率从来都很低。因此,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究竟是谁迫切需要这种“廉政预报”就产生了。俗话说“家有黄金外有秤”,“路上行人口似碑”。谁贪谁不贪,老百姓心里清清楚楚,不需要什么人给他发布这类信息。老百姓看人,也从来不依赖这种统一发布的信息。既然老百姓并不相信这些“佳话”,那么,这种“屎政预报”究竟是给谁看的呢?很明显,主要是给领导看。有人需要借重媒体发布这种“廉政预报”,给自己涂抹一层清正廉明的纹彩,给官身添一些保护色,或者干脆就是为着继续往上爬。典型的例子手头就有。比如河南省交通厅长石发亮,案发前他常说:“一个‘廉’字值千金。”他还把这句话细化成“两个原则”:“不义之财分文不取,人情工程一件不干”。在春风得意的日子里,他是言必谈廉政。有时候,讲到动情处,竟然“眼眶湿润”。他说给谁听呢?他是有意说给记者听的,他需要媒体帮他塑造一个清正廉洁的形象。2005年1月10日《东方今报》报道说,对于记者,他石发亮真是十分注重,无论“微服私访”,还是去北京、香港招商,他总喜欢主动邀请记者一起去。一有机会,他就会大张旗鼓地安排下属组织报道,有时甚至出钱找媒体作整版的宣传。“一位新闻界的老同志讲,他看过不少石发亮的报道,总体印象还不错,一是容易接近,二是语言表达能力强,作为采访对象,似乎早就知道记者需要的是什么,记者每次不费什么工夫就能完成采访任务。据这位老同志讲,印象中石发亮的朋友非常多,到哪里都能同别人打成一片,很讲义气,所以找他办事的人很多。”功夫下到这种程度,你说他到底为了什么?如果不需要你帮助他不断地发布“廉政预报”,他能够“似乎早就知道记者需要的是什么”么?
提高预报 篇12
海洋预报与气象预报同为国家的基础性公益服务事业, 对社会经济和百姓生活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尤其是在气象灾害和海洋灾害的防御和灾后恢复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职能分工, 各级海洋、气象预报机构每日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短信、网络等媒体平台向社会公众及时发布预警报产品, 为防灾减灾和生产生活提供信息参考。在所有的媒体平台中, 电视由于其传播迅速、权威性强、声像结合、老少皆宜, 当前仍然是人们接收预警报信息的主要渠道。在传媒业发达的美国、日本等国, 电视早已成为社会危机管理系统中最为重要的信息传输方式, 有气象灾害、地震等灾难发生时, 人们习惯从电视上获取最新的消息[1]。
各级气象、海洋预报机构也因此把电视作为信息发布的首要阵地, 陆续推出本级区域的海洋预报或气象预报电视节目。和气象节目相比, 当前海洋预报电视节目知名度和收视率均较低, 在如今电视媒体普遍强调收视率和经济效益的大背景下, 海洋预报电视节目发展缓慢, 无法满足海洋环境预报和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要求。
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气象和海洋预报电视节目在发展历史、受众群体、外力支持、机构队伍、播出平台、节目类型、科研能力等几个方面的不同, 力图为促进海洋预报电视节目的发展给出合理化建议。
2 发展历史
1980年7月1日, 我国首次在央视新闻联播节目中播报天气预报, 采用气象图表资料加字幕配音的方式, 传播8个城市的气象信息, 迈出了我国电视气象节目的第一步[2]。1981年10月1日, 中国气象局和中央电视台合作, 首次推出了独立的天气预报节目, 紧随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之后播出。1993年3月1日, 中国第一位天气预报电视主持人走上了荧屏[3]。1996年初, 中国气象局和广播电影电视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天气预报工作的通知》, 促成了我国气象影视产业的大发展[4]。随后,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气象部门也开始陆续建立了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制作系统, 制作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在当地电视台播出。2003年7月, 央视新闻频道推出《天气·资讯》节目, 将我国电视气象节目带入一个崭新阶段。《天气·资讯》在节目内容上不仅包括天气预报、出行参考、气象天文知识, 还将气象融入旅游、健身、住房、饮食、家居之中, 甚至插入一些相关的电影片段增加效果感[2]。2006年5月18日, 中国气象局华风气象传媒集团开播了数字有线电视付费频道———中国气象频道, 专业从事气象类信息的播出[5]。
海洋预报电视节目起步稍晚, 1986年7月1日,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总台的海浪预报正式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节目长度为1min, 主要预报内容是我国近海、日本海、菲律宾以东和关岛附近海面的海浪形成的浪区和海浪浪高数据等预报产品[6]。随后, 部分海区预报中心、中心站相继与当地电视台建立联系, 依托电视台的节目制作力量, 定期或不定期地制作播出海洋预警报信息。2002年5月, 挂牌成立不到半年的浙江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在浙江卫视固定时间段播出浙江所辖海域的海洋环境预警报电视节目。之后, 福建、江苏等省级海洋预报机构相继成立, 并通过当地电视台发布所辖海域的海洋环境预警报电视节目。
从发展历史上看, 气象和海洋预报电视节目的起点和起步时间相差不大, 但气象的发展步伐更大、速度更快, 更已开播了专业气象频道, 使我国成为为数不多有专业气象频道的国家之一。
3 受众群体
气象影响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出行, 气象预报节目自登陆电视起, 就受到广泛关注, 节目受众几乎覆盖了社会中所有群体, 其影响力和收视率常年高居不下。2003年初, 中国社会科学院系统研究所等机构完成的“2002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显示, 气象预报电视节目高居电视节目类型排行榜的首位[7];2004年, 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发布的《中国数字电视报告》中显示, 93.57%的观众会从电视中获取天气预报信息, 73.95%的观众认为电视是获取天气预报的最主要的途径, 58.91%的观众几乎天天观看电视里的天气预报[8];2009年, 中国气象局与国家统计局联合完成的公众气象服务调查表明, 我国每天有10亿公众接收气象信息, 电视是公众获取气象服务的最主要手段[7];截至2012年4月30日, 中国气象频道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294个地级以上城市落地 (含地级城市) , 覆盖数字电视用户数约7 000万户[5]。
海洋环境状况的好坏将对海上生产、出行、游玩等的特定群体产生影响, 但对其他群体没有直接影响, 因此其他群体特别是广大内陆区域的人们很少关注海洋预报信息。当前, 国内尚未有研究海洋预报电视节目的影响力和收视率的公开报道, 其相关数据尚不得而知。根据浙江省2012年在沿海14个县市针对社会公众开展的海洋预报公共信息服务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 有75.7%的调查对象表示收看过海洋预报电视节目, 有57.4%的调查对象表示日常非常关注或关注海洋预报信息。
由此可见, 在浙江沿海地区, 海洋预报电视节目还是有较好群众基础和影响力的。但由于受当前收视率调查方法的局限, 根据浙江省广电集团的反馈, 从全省范围的收视率调查情况来看, 海洋预报电视节目影响力弱、收视率低也是不争的事实。就全国沿海地区而言, 情况也是大同小异。
显然, 气象预报电视节目的受众群体和影响范围广大, 为全国的“一个面”, 而海洋节目的受众群体和影响范围就小很多, 基本为沿海的“一条线”, 这也是两者收视率差距甚大的根本原因。
4 政策支持
1994年8月18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条例》第十七条明确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其他广播单位, 应当保证气象预报节目的定时播发”, 2000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第二十四条进一步细化规定“各级广播、电视台站和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报纸, 应当安排专门的时间或者版面, 每天播发或者刊登公众气象预报或者灾害性天气警报”, 这些法律条例的实施, 为气象预报节目在电视媒体中的播出和推广打下坚实基础。此外, 《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天气预报工作的通知》《中国气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宣传工作的意见》等部门文件的出台极大地推动了气象预报电视节目的发展壮大。
长期以来, 海洋预报电视节目的发展靠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扶持和相关从业人员推动, 缺乏国家政策的支持, 节目在电视媒体中播出工作开展困难。这种情况到2012年才有所改善, 2012年6月1日施行的《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明确规定“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指定的当地广播、电视和报纸等媒体应当安排固定的时段或者版面, 及时刊播海洋预报和海洋灾害警报”, 这无疑为海洋预报电视节目在沿海各级政府指定电视媒体的播出扫清了障碍。
国家政策的支持, 是制作播出气象和海洋电视节目的基础。在电视媒体越来越强调收视率和追求经济效益的环境下, 相对低收视率和公益服务性质的海洋预报电视节目需要来自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 才能迅速发展。
5 机构队伍
经过多年发展, 气象预报电视节目的制作机构现已遍布全国, 形成国家、省 (市、自治区) 、市、县四级架构体系。截至2006年, 已建有国家级气象影视 (含电视) 制作机构1个, 省级31个, 地市级320多个[9]。国家级节目的制作由中国气象局直属企业华风气象传媒集团承担, 华风拥有国内最强的气象影视制作力量, 拥有500多人的庞大技术队伍[10], 配备了全系列的尖端影视制作设备, 其为凤凰卫视制作的“凤凰气象站”节目代表了当前国内气象类影视节目的最高水平, 牵头举办的两年一次的“华风杯全国电视气象节目观摩评比活动”更是促进了各机构间的交流合作, 提高了气象电视节目的整体水平;省、市级电视节目制作由各省、市气象局直属气象服务中心或气象影视中心等专职机构承担[10], 其技术人员专业完备, 人员数量和业务量相衬, 省级人员数量较多, 多的如福建有80多人[11], 少的如青海也有20多人[12], 市级技术人员数量相对较少, 一般有10多人, 省级和大部分市级机构都配备整套先进影视制作设备, 建有演播室, 制作主持人出镜的节目[13];县级电视节目制作地区差异较大, 一部分条件好的县级气象局配备人员自行制作节目[14,15], 甚至少部分县局建有演播室, 制作主持人出镜的气象电视节目[16], 一部分条件差的县级气象局则引入集约化制作模式, 由市级气象局代为制作节目[17,18];另一部分则由当地电视台制作[19]。
当前, 海洋预报电视节目的制作多由海洋预报机构承担, 但数量少、力量薄弱, 尚未形成体系。国家级的情况较好,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下属公共产品服务部 (海洋影视中心) 拥有近20人的专业技术队伍, 以及完整先进的节目制作设施, 建有演播室, 并在旅游卫视上实现主持人出镜;沿海省级 (含直辖市) 仅有辽宁、浙江、福建、海南等制作播出海洋预报电视节目, 其中浙江和福建有专职制作机构和成套软硬件设施, 但专职技术人员数量较少, 情况最好的福建也不到10人, 只有福建和浙江推出有主持人的节目, 其他机构有的是专职播音员幕后配音, 有的则只能靠电脑语言库为节目配音;市、县级仅有厦门、宁波等个别沿海市和象山、岱山有播出海洋预报电视节目, 但无专职技术人员, 节目制作由当地电视台或气象台完成, 海洋预报台仅提供预报信息。
专职机构的缺乏, 致使海洋预报电视节目的制作无法形成规模化效应, 各制作机构只能独立运作, 各自发展, 彼此之间缺乏交流合作, 无法形成上下联动和宣传合力, 致使海洋预报电视节目数量少、公众认知度低。
同时各级机构专职人员数量和装备水平普遍偏低, 多数省级海洋机构的人员数量及软硬件设施尚不如市级甚至县级气象机构, 这也导致海洋预报电视节目的品质整体上也不如气象节目。
6 播出平台
除中国气象频道每天滚动播出气象预报信息外, 气象预报电视节目还覆盖了国内其他大部分电视频道, 播出时段多数占据了新闻栏目或热播影视剧前后的黄金时段。华风气象传媒集团在中央电视台 (10个频道) 、新华社、旅游卫视、中国教育频道、凤凰卫视、阳光卫视、中华卫视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22个频道播出, 首播节目达130多档, 每天19时31分左右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联播天气预报》节目更是家喻户晓[5];省级电视节目的电视频道覆盖率比较高、日播节目档数多[20,21,22,23]。以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为例, 其制作的气象节目已实现浙江省内8个省本级电视频道全覆盖, 每天多时段播出14套节目[24];市级气象电视节目的电视频道覆盖率也较高[25], 以杭州市气象服务中心为例, 其制作的节目在杭州电视台6个频道、公交移动电视中播出, 节目总量11套, 实现杭州本级电视频道气象节目全覆盖[26];县级气象电视节目也基本覆盖了县本级1个以上主要电视频道。
海洋预报电视节目的播出频道数量远少于气象节目, 且播出时段较差, 近半数都在午间或深夜, 收视率低。国家级的情况较好, 海洋预报节目每日在CCTV-新闻、CETV-1、旅游卫视3个频道上播出, 节目总量5套;省级的播出平台更少, 当前仅有浙江和海南在2个省级频道中播出节目, 日播的节目套数也只有1~3套;市级则一般只有1个播出频道, 日播节目1套。
同级海洋预报电视节目的播出平台数远少于气象节目, 已播节目的播出时段差, 除去政策支持力度弱的外部原因外, 其内在原因在于收视率低, 也没有经济效益, 电视台没有播出动力。而播出平台少、播出时段差又反过来阻碍了观众认知度和收视率的提升。
7 节目类型
气象电视节目发展至今, 其内容和形式已非常丰富和多样化。播出内容从原始的气温、风力、风向、能见度、气压、湿度、降水、天空状况等的气象要素预报信息, 发展延伸出晨练指数、穿衣指数、洗车指数、通风指数、人体健康指数、防晒指数、森林火险等级等各种生活指数预报;风格上既有严肃庄重的新闻播报, 也有平实亲民的生活化解说, 甚至为迎合当前电视节目整体娱乐化的趋势出现了轻松活泼的娱乐化主持[27];包装上既有简单的图文展示, 也有炫目的三维特技, 甚至有采用最新影视科技的虚拟前后景应用;节目名称上也不局限于“气象预报”或“天气预报”的固定称谓, 根据不同电视频道定位和节目内容, 换之以“天气资讯”“旅游气象”“生活气象”等名称。根据陈阳的研究[28], 气象电视节目按照内容服务功能, 可分为天气预报类、资讯新闻类、生活服务类、文体娱乐类、综合杂志类等, 按主持人风格可分为气象专家型、知性稳重型、青春时尚型、娱乐偶像型等, 按照节目播出时段可分为早间气象、午间气象、晚间气象、夜间气象等。
近年来, 为满足观众不断提高的信息获取和审美需求, 海洋预报电视节目也努力在内容和形式求新求变。播出内容从原始的海浪、海流、潮汐、海水温度等的水文要素预报信息, 逐步扩展到航线舒适度、海水浴场游泳指数、海钓指数、滨海旅游指数等生产生活指数预报;风格上基本是严肃的信息发布;包装上则努力向气象部门看齐, 逐步应用了一些先进影视科技和包装手段, 如引入三维地图、主持人出镜讲解等;节目名称上仍以“海洋预报”的表述为主, 仅有国家海洋预报中心在旅游卫视上推出“滨海旅游”“全球滨海”等针对特定人群的节目。
节目的不同内容和类型, 迎合了不同电视频道和不同收视人群的需求。和气象预报电视节目相比, 海洋预报节目在节目内容生活化和节目类型多样化上还存在明显差距, 这也是收视率低的原因之一。
8 研发能力
经过30多年的发展, 气象部门培养了一大批既懂气象又通电视传媒的专业技术人员, 积累了丰富的节目制作经验, 节目制作紧随电视媒体的发展、密切贴近百姓的需要, 在气象科学和电视艺术的结合上做了很多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 策划、制作播出了很多优秀的气象电视节目, 也催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论文。这些论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国内在气象电视节目制作领域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
本研究利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 检索结果有706篇论文, 与气象预报电视节目相关的有686篇。这些论文探讨和研究的方向非常广泛, 涵盖了气象预报电视节目设计、制作和传播的每一个环节, 既有非线性编辑系统、灯光布局、演播室系统、三维动画、虚拟技术等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实用技术的应用, 也有气象电视节目定位、策划、设计、包装, 编导艺术、主持艺术、语言艺术等思路、方法和理论的研究, 还有关注气象电视节目的品牌建设、服务价值、人文关怀、行业发展等方面的思考, 也有气象电视节目内插广告的创意、营销、价值等方面的分析。发表论文的期刊种类繁多, 达126种, 主要有两大类期刊:一类是气象类专业期刊, 如《气象》《气象研究与应用》《沙漠与绿洲气象》《气象与环境科学》等;另一类是传媒类专业期刊, 如《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广播与电视技术》《电视研究》《影视制作》《新闻前哨》等, 其余还有科技信息类、农业类、计算机应用类等期刊。
而与海洋预报电视节目相关的只有6篇, 远少于气象。其中有5篇是关于海洋预报电视节目制作技术的, 1篇是回顾海洋预报电视节目发展的, 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也远不及气象。5篇发表在《海洋预报》期刊上, 1篇发表在《软件》期刊上。
以上数据的巨大差异, 一方面证实了海洋预报电视节目制作机构、从业人员的缺乏;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海洋预报电视节目制作播出在理论研究、技术积累和创新上已远远落后, 不能紧跟电视传媒的飞速发展, 整体节目品质提高没有足够技术力量支持。
9 结论建议
通过以上7个方面的对比分析, 本研究认为, 政策支持力度小导致过去海洋预报电视节目发展缓慢、播出平台难以拓展, 而受众群体少则是海洋预报电视节目收视率低的根本原因;播出平台、专职机构和技术人员缺乏, 使得海洋预报电视节目数量少、公众认知度低、研发能力弱、节目类型相对单一、节目品质提高后劲不足, 无法紧跟电视媒体的发展, 无法满足观众的收视需求, 这也进一步阻碍了收视率的提高。由此, 提出几点加快海洋预报电视节目发展、提高节目收视率的建议:
(1) 在《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施行的支持下, 加强对政府和公众宣传, 努力拓展海洋预报电视节目的发布平台, 已制作播出节目的预报机构应争取增加频道、调整时段, 委托电视台制作的预报机构应争取节目的制作权, 其他预报机构应争取在本级电视频道播出海洋预报电视节目。
(2) 以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为核心, 沿海省级海洋预报机构为骨干, 建立全国海洋预报电视节目制作体系, 整合各方技术力量, 加强相互交流合作, 共享资源, 形成合力。
(3) 参照气象部门的经验和做法, 条件好的市、县级海洋预报机构配置设备和人员, 自行开展节目制作, 条件不具备的由省级或市级代为制作, 形成全国沿海一线海洋预报电视节目全面开花的局面。
(4) 已开展节目制作的预报机构, 应加强专职人员队伍建设, 提高人员专业技能, 紧跟电视媒体的发展, 结合当前海洋开发利用热点, 深入挖掘海洋预报和经济社会及百姓生产生活的关联性, 开发基础海洋预报的衍生产品, 从节目内容和形式上寻找创新点和发展点, 制作贴近观众需要的节目, 强化节目风格和品牌意识, 提高节目包装质量, 全面提升节目品质, 吸引更多人群特别是非涉海人群的关注, 从而提高节目影响力和收视率。
摘要:电视是气象和海洋预警报信息发布的首要阵地, 相对于收视率较高且发展迅速的气象预报电视节目而言, 海洋预报电视节目收视率较低且发展缓慢, 无法满足海洋预报和海洋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要求。当前对气象预报电视节目的研究很多, 对海洋预报电视节目的研究却很少。文章梳理了气象和海洋预报电视节目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并对两者进行较为全面的对比分析, 同时借鉴气象预报电视节目发展的经验, 提出促进海洋预报电视节目发展的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