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学(通用12篇)
中医教学 篇1
我校在2013年承担了河南省教育厅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职护理专业开展中医适宜技术的教学研究”的课题研究, 经过教学研究与实践, 按照课题实施方案, 已较好地完成了课题的研究工作, 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一开展本课题的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健康意识和理念不断增强, 广大人民群众信中医、用中药, 对中医药知识和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 培养具备中医素质的护理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具有中医适宜技术的护理毕业生定会发挥其作用, 为社区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目前, 中医适宜技术的广泛应用, 其易学、易用、见效快、成本低的优势已被社会广泛认可。但其培训往往针对在职卫生服务人员, 在中职院校鲜有对在校生进行中医适宜技术的教学、培训。本课题从实际需求出发, 依照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结合我校中职在校生及师资的实际情况, 摸索出在中职卫生学校开展中医适宜技术的教学模式, 以培养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人才。
二如何筛选适合在校生学习的中医适宜技术
笔者本次教学改革以护理专业在校生的中医护理课程为载体, 中医适宜技术的相关内容作为学生新增加的教学内容, 如何在这有限的学时内培养出学生中医思维能力、进入工作岗位后中医技术的再学习能力是值得授课教师思考的课题。为此笔者请教了临床专家、临床带教老师, 以及通过问卷调查确定了实习学生、毕业生在进行临床中医护理特色技术操作中面临的困惑。在本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计划安排以下教学内容:
1. 耳穴教学内容的确定
围绕着中医适宜技术新加的教学内容——耳穴的教学设计, 中医教研组多次召开会议, 探讨耳穴教学的知识点、教学学时、理论与实践课的开展等问题。根据我校护理在校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安排知识点, 既能激发学生学习中医适宜技术的兴趣, 又能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学以致用, 让学生体会耳穴的神奇疗效和规范标准的操作流程, 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 林莺等认为学生组成团队练习、实践、合作与交流, 收效较好。在此次教学中, 安排学生以寝室为单位组成学习团队, 方便上课时、下课后学习交流。王磊等提出通过听、看、画、记教学法, 强化学生对耳穴分布及定位的记忆, 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推拿教学内容的确定
中医护理教材中有对推拿的介绍, 但并不是很全面和系统, 此次中医适宜技术——推拿教学内容以课本为基础, 根据学生的情况, 对推拿基础知识进行删减, 另增加两个具体中医适宜技术的操作规范, 即高氏揉捏法治疗小儿伤食泄、三部推拿法治疗失眠。
3.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教学内容的确定
冬病夏治是中医特色护理, 是常用的中医适宜技术之一, 在临床中应用广泛。经反复实践证明, 在炎热夏季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冬天发作或容易发作的疾病疗效显著。穴位贴敷安全价廉, 男女老少皆宜且患者无痛苦, 越来越受到广大医院和患者的肯定与欢迎。经过课题组成员及中医教研组教师的研究, 一致认为, 在教学中适当引入冬病夏治的基本理论及穴位贴敷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操作流程。穴位贴敷用法简单, 在教学中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作为首选教学内容。
4. 具体病症治疗——老年性高血压教学内容的确定
文献显示, 中医适宜技术的综合使用在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中发挥了很好的疗效。这样可以依托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专题讲座时间有限, 选择常见疾病的治疗作为案例, 学生学完后可以及时操作, 巩固学习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查阅文献, 根据我国国情, 课题组成员及中医教研组教师召开数次教学会议, 研究教学内容, 一致认为选取老年性高血压的中医适宜技术治疗作为本课题的教学内容。
5. 其他教学内容的确定
中医适宜技术内涵丰富, 有音乐疗法、药浴疗法、传统功法 (八段锦、五禽戏、健身操) 等。在本课题的研究中, 仅仅选用了很少的一部分引入中医护理的课堂, 比如音乐疗法、药浴疗法、传统功法 (八段锦、五禽戏、健身操) 等作为此次教学内容的辅助内容。简单介绍, 让学生通过聆听、欣赏四季养生音乐, 观看五禽戏、八段锦等传统功法视频,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医适宜技术的多样性, 体会中医传统疗法的神奇疗效。
三教学改革面临的难题与解决方法
1. 师资问题
本次研究中授课教师主要为中医基础知识扎实的中医教研组教师, 通过自学、网络学习、参加学术会议等形式拓展中医适宜技术的相关内容。此次较好地完成了相关授课任务。中医适宜技术在临床中使用广泛, 在随后的一系列相关教学中应逐步完善中医教学团队的建设, 聘请临床专家进行阶段性授课, 将临床中使用最为广泛、效果最为独特、操作流程规范、病人乐于接受、主动配合的中医适宜技术融入授课中, 使学生受益。共同开发教学讲义, 形成独具特色、适合不同专业学生的校本教材。
2. 教学场地问题
本此课题研究的教学主要在校内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中医实训室等场地完成。第一课堂为理论课堂, 在教室进行中医适宜技术理论知识的授课;第二课堂为理论课堂的拓展, 利用网路资源, 介绍一些中医网站, 拓展学生获取相关中医知识, 利用按摩师培训班的上课时间, 介绍中医适宜技术的相关知识。
3. 教学方法问题
在实际过程, 课题组成员根据学生的反馈, 积极调整, 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专题讲座式教学法, 学生反映良好。
4. 学时有限的问题
中医教研组教师多次研究, 一致认为可采用以下方法增加学生学习的时间。开拓第二课堂, 利用自习课、晚自习、周末等进行中医适宜技术教学;利用网络资源,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介绍中医网站等。确保在完成规定教学任务的同时, 保证新开展教学内容能保质保量完成。
5. 教案设计的问题
有关中医适宜技术的教学内容, 目前没有统一的教材, 教案设计应遵循科学性、规范性、趣味性的原则。中医适宜技术操作性强, 应注重实训课的教学设计。
四本次教学改革的不足之处
第一, 笔者在本课题的教学研究中发现中医护理教学的深度不够, 有待在随后的教学改革中解决。第二, 在拓展第二课堂时, 采用自愿的原则, 并非所有学生都参加, 不敢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学到相关教学知识;其自学能力因人而异, 自学能力强的人, 学到的东西就多, 自学能力弱、依赖性强的学生学习效果可能不理想。第三, 中医适宜技术内容极为丰富, 既有优秀的中医养生文化, 又有操作性强的技术规范, 此次教学研究集中在部分中医适宜技术上, 对优秀的中医文化未深入涉及, 不够全面, 有待后续的教学研究。第四, 教学场地问题, 仍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实训场所。让学生深入临床, 顶岗实习。第五, 师资培训, 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 没有充足的时间参与临床, 参与学术会议, 不能把最新的技术有机融入教学中, 使得教学内容不够充实。
五展望
经过近一年的中医护理教学探索和实践, 探讨了中医适宜技术在学校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初步摸索出一套与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通过在中医护理教学中的引入, 收到较好的效果。
探索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 核心之一就是培养掌握中医适宜技术的人才。课题组成员在教学研究中, 把该如何引入教学, 如何使护理毕业生具备良好中医适宜技术的操作能力作为研究重点。为了促进中医适宜技术的合理应用, 发挥其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优势, 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情况, 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中医适宜技术在学校教学中的筛选、引入、评价、创新等指标体系。这种体系的建立有助于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
摘要:本课题从实际需求出发, 依照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结合我校中职在校生及师资的实际情况, 摸索在中职卫生学校开展中医适宜技术的教学模式, 以培养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人才。
关键词:中医适宜技术,中医护理,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林莺、纪峰.耳针实践教学的探索[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3)
[2]瞿真、李晓蓉、王育红等.冬病夏治穴位敷贴在“治未病”中的应用及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10)
[3]余信国、周育瑾、赵鹏等.中医适宜技术社区应用模式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5)
[4]李昊.“冬病夏治”——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与实践[D].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1
中医教学 篇2
【关键词】中医学;对外中医;双语教学
中医学(对外中医方向专业(文中简称“对外中医”是以培养高层次的国际型中医学高级人才为目的,而高层次人才的一项基本技能是具有良好的外语水平,特别是能够熟练地应用英语进行读、说、听、写,为今后的中医国际交流与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在对外中医专业学生中开展双语教学,做到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的全面提高,是每位教师和学生应该努力和探索的问题。我校自2001年首次招收对外中医专业学生以来,陆续在部分基础及专业课程开展了双语教学,积累了一些经验与成果。本文针对2005级对外中医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我校双语教学情况与学生需求,为即将开展的药理学双语教学提供依据。对象与方法
于2008年秋季开学初对即将开展药理学双语教学的2005级对外中医专业本科生进行有关双语教学的问卷调查。结果
2.1 学生的英语水平调查结果显示,44.3%的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级,28.6%的学生通过六级,四级以上通过率累计72.9%。
2.2 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总体态度22.9%的学生对双语教学非常感兴趣,48.6%的学生感觉一般,20%的学生不感兴趣,7.1%的学生不能接受双语教学。51.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双语教学,15.7%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开展双语教学,28.6%的学生认为西医课程有必要开展双语教学,4.3%的学生认为中医课程有必要开展双语教学。
2.3 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评价 5.7%的学生对已开设的双语课程教学质量基本满意,64.3%的学生不满意,22.9%的学生表示难以评价。对于已开设的双语教学的收获:14.3%认为提高了学习兴趣,22.9%认为提高了外语水平,10%认为掌握了前沿学科知识,11.4%认为开阔了国际视野,38.6%认为没有收获。71.4%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会增加学习负担,28.6%的学生认为不会。
2.4 学生对双语教学的需求通过以往对双语课程的学习,65.7%的学生认为我校双语教学课程应该保证质量,稳步增加7.1%的学生认为要大力开展,27.2%的学生认为要严格控制规模。学生对双语教学形式等需求见表1。表1 学生对双语教学的需求 讨论
双语教学,即bilingual education,是指以母语和一门其他语言为授课语言的教学方式,如汉语和英语。现在双语教学已成为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改革措施之一。国家教育部于2001-09出台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各高校要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2005年教育部1号文件则再次重申了双语教学的要求,即“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 [2]。然而,如何正确运用双语教学,对高等教育是一项新的教改课题,各类学校各不同学科采用的双语教学方式也各不相同。
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05级对外中医专业本科生英语水平相对较高(四、六级通过率累计72.9%,之前已在部分专业课程接受过双语教学,如: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微生物与免疫学、中药学等。有51.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双语教学,22.9%的学生对双语教学非常感兴趣,但对于已开设的双语课程教学质量,有64.3%的学生表示不满意,只有5.7%的学生基本满意,另有22.9%的学生表示难以评价。对于已开设的双语教学的收获:14.3%认为提高了学习兴趣,22.9%认为提高了外语水平,10%认为掌握了前沿学科知识,11.4%认为开阔了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心得 篇3
关键词 中职 中医药学 教学 教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1中职生的学习特点
中职学生是一群特殊群体,很多学生选择职校之前,往往因为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基础较“差”。中职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培养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所以,学生到了职校,当他们学习的内容发生了实质转变,之前语、数、英等文化课不再是“重点学科”,他们面对从未接触的专业知识学习,站在了全新的起跑线上。加上这个时期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思维活跃,记忆好,知识接受能力强,只要教师教法得当,通过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让中职生恢复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欲望,他们的学习效果定会有所改观。
中医药学概论为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之一,内容涵盖中医药学最基本、最重要、最实用的理论,学好这门课程有积极的意义。从事这门课程的教师,在了解中职生特殊性及其学习的特点后,应改变传统的简单的知识灌输,使学生学习不感到枯燥无味,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课堂中的几点探索
(1)精心备课,查阅相关材料
中职卫生职业教育中医药学概论编写十分简单,内容却覆盖了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三大板块。教学上,教师若照本宣科,完全局限书本的内容,就会出现教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无味的情况。为了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容易些,学得轻松点,在备课过程中,围绕课程教学任务,根据大纲课时安排,笔者翻阅了一些参考书和上网查阅了相关资料,丰富了授课的书本知识。
(2)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中医药学知识非常丰富,在报纸上、网络中或生活里我们经常可以了解到很多这方面的内容。所以,为了引起学生课余时间对它们的关注,笔者给他们布置了一个任务,每位同学每次上课前三分钟,按照号数顺序,一次课一位同学上讲台来,只要和中医药学相关,形式不限,内容不限,可以讲一些中医药传说,说一点养生常识,分享中药在生活中的运用、体会等等。
(3)借助图片、视频等,让教学更直观
中医药学概述理论抽象,诸如五脏六腑、经络等,学生没有临床接触,对其相关知识的理解有困难,单纯靠教师或书本对这些理论的描述,往往不能在他们的脑海里形成直接的感像。这时,若有其他教学辅助手段,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老师就会教得更容易,学生也能理解和接受了,学得更轻松。所以,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笔者使用一些教学辅助手段,若在传统的板书课堂,就带上相应的模型或挂图;若是多媒体教学,就结合视频、图像讲解。
(4)结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让学生学习理解更容易
《黄帝内经》要求医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中医药学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中医的思维方式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教师教学要根据学生理解的需要,适当引入看似“非医”的一些知识,这样学生理解中医药知识就会更容易了。
(5)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为了方便记忆,古人总结了很多中医歌诀,诸如《药性赋》、《汤头歌》、《医学三字经》、《频湖脉学》等,这些内容对初学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此方法自古以来为诸多医家所推崇。然而,理解基础上的学习记忆更为重要。
(6)进行适当的课堂讨论,辨别掌握易混不易记的知识
中医药内容众多,比如中药方面,形状、功用相似的两味中药比比皆是,它们容易混淆,不易记忆,很让初学者头疼。这时候,教师在课堂上把它们拿出来,让学生自由讨论,从不同侧面思考,发表观点、看法。正所谓“真理越辩越明”,通过讨论、辨别和总结,学生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知。
3进一步完善考核方式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笔者将考核方式由以往的闭卷考试改为闭卷与开卷以及平时学习成绩结合的考核方式,三者成绩各占一定的比例得出综合成绩。这种考试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既考过程又考结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赛美,朱章志,蔡文就.博士研究生《伤寒论》课程教学改革新探[J].中医药学刊,2004.
[2] 吴平.重视现代医学教育中的素质教育[J].现代医院,2003.
[3] 季红,袁牧.药学专业教育中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09,(8):113.
[4] 孙枝莲,胡卫平.新课改下的教师教育观念现状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8):54.
中医教学 篇4
随着中医日益受到国际医学界的重视, 中医学对外传播与应用的工作也广泛地开展起来, 中医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全世界的传统医学合作中心, 有一大半是以中医药和针灸为研究基础的。世界上一些国家, 比如美国、法国在法律上已经允许针灸行医。由此可见, 中医学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 已遍及亚洲、欧美及世界其它地区。中医的国际化进程需要大量的中医人才, 既精通中医基础理论和实践, 同时能用流利的英语来阐述中医的精髓和内涵。因此, 开设中医英语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既适应时代的要求, 又是一项非常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教学任务。
2 中医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 中医英语的教学正在日益发展成熟。几乎每个中医院校都有医学英语或者中医英语的教研室, 拥有专门的中医英语教学团队, 为中医院校的中医英语教学做出了贡献, 培养了一批既懂中医又精通英语的人才。但是中医英语毕竟是一门新兴学科, 在教材, 教学方法和师资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有待进一步提高。
首先, 中医英语教材良莠不齐, 对课文中出现的英文中医术语的来源和翻译方法缺乏必要的注释说明, 或所介绍的翻译原则、方法与课文中出现的英文中医术语翻译原则、方法不符甚至相悖[1]。老师在讲授和备课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问题, 突出的问题是中医术语翻译不统一。如“三焦”一词, 有的译成“three warmers”, 有的译成“three heaters”, 有的译成“three Jiao”等, 使得一个以中医术语有不同的翻译, 出现在不同的文章中, 容易给学者造成困惑, 同时也给老师的讲授带来了不便。
其次, 中医英语的教学方法比较古板, 通常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以讲授文章为主配以大量枯燥难记的医学专业词汇。这种教学模式缺乏吸引力, 就会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这样势必影响中医英语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2]。另外, 目前的中医英语教学侧重读和译, 在听说和读写方面重视不足, 这样的教学方法势必影响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这也有悖于中医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
此外, 中医英语教师师资不足, 专业人才的匮乏也给教学带来了一些问题, 学生多, 中医英语专业老师少, 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医英语的教学质量。
3 中医英语教学解决策略
3.1 中医英语教学模式构建
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中医英语的教学中, 应该采用“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毕竟中医英语还是一门实践性课程, 所以一定要加强学生的参与度。
中医英语教学可以在原有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基础上, 要加强训练学生的中医英语应用能力, 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中医英语教学的目标为培养学生的中医英语应用能力, 使学生听得懂国际会议和讲座, 能进行专业的口头表达, 读得懂一般的专业文章并可以进行熟练笔译。要培养学生具备这些能力, 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引导学生就一个医学的话题, 做一个演讲, 或者给学生设置一个场景,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场景表演和会话中。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其所学的中医英语专业词汇得到实际的应用, 同时加强了口语的训练。此外, 还可以布置适当的翻译练习, 让学生通过翻译实践掌握翻译技巧, 从而可以独立完成一般医学材料的翻译。在考核方面, 可以定期做形式多样的测试, 督促学生学习, 并能检验和评估教学效果。
3.2 教材建设
教材作为中间环节, 在教师、教学媒介和学生三要素构成的教学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医英语教材尚不统一, 而且在内容编排等方面都有不足, 因此依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以及构建学习者最基本的中医英语知识结构的需要, 建设具有中医学院特色的教材尤为必要。
中医英语课程的学习者基本是中医院校的高年级学生, 他们具备中医的基础理论知识, 有一定的中医知识背景, 他们目前需要迫切掌握的是能用英语来表达自己所学的中医知识。因此, 这个阶段的中医英语教材应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主, 如阴阳理论、五行理论、藏象理论、经络学说、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中医基础类题材。配以内科、妇科、儿科、外科、骨伤科的典型临床病例, 此外, 还可以涵盖各种中医的诊疗方法, 如针灸、推拿、气功等。在教学方面注重听、说、读、译能力的培养, 兼顾写的训练[1]。如此选编, 是为了学生对中医学的英语知识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以适应今后实际工作的需要。
目前出版的中医英语教材多取自国内出版的英文中医出版物, 这些出版物的作者母语多为汉语, 英语为其第二语言。就英语的地道性而言, 存在不足之处。
而我们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逐步具备用英语与国际同行进行中医学术交流的能力[1]。因此国外流行的英文中医学教材或中医科普读物, 英语语言道地, 无疑是中医“英语”教材最佳的选材来源。为了能使中医英语教材与时俱进, 和国际接轨, 就应以近年来在国外出版的流行英文中医学教材或中医科普读物作为主要选材来源, 并予以标明, 从而使教材的使用者了解西方编译者的行文风格和译介理念[1]。
3.3 师资建设
一名合格的中医英语教师应该具有广博的中医理论知识, 扎实的综合英语功底, 丰富的中医英语临床实践。在培训师资的时候, 我们会按照上述的要求培养老师的各项能力, 使其能够胜任教学任务。
加强中医英语教学师资的建设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加强学校内部中医英语教师的培训。学校应邀请资深中医英语教师及有国外教学经历的教师成立中医英语教学评估组, 严格对中医英语教师进行考核或评估, 切实指出教师教学的不足之处, 并给出提高方案, 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同时, 中医英语教师通过教学督导听课和学生网上评议等, 获取反馈意见, 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另一方面, 为了长远的发展, 学校可选派一部分从事中医英语教学的老师出国学习或到外语院校进修, 系统地掌握英语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 在日后的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3]。此外, 中医院校还应该加强与国外中医学院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充分利用合作办学的优势, 邀请国外的中医专家和教师来学校讲课, 并积极参与临床口译, 加强临床实践能力。
4 小结
中医英语是一门蓬勃发展的学科,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因此中医院校的中医英语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医英语教学要有明确的目标, 那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不仅能有较强的英语水平, 而且还有较强的中医专业素质, 在听说读写译方面都具备良好的素质。而目前的中医英语教学不尽如人意,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中医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教材建设、师资建设等。通过各方面努力提高中医英语的教学水平, 培养高质量的国际化中医药人才, 为中医的国际化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兰凤利.关于中医英语教材建设的几点建议[J].中医教育, 2006;25 (5) :64-65.
[2]梁世伟.中医英语教学的几点体会[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1998;22 (2) :44
中医妇科学教学改革 篇5
同时,在新的形势下,教师、课堂已不是学生知识唯一的来源,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并且随着课程体系的改革,增加了大量选修课和新兴学科课程,这也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带给学生更多的信息和知识。
中医妇科学是中医专业的临床课,也是主干课程。
它对于学生将来从事中医妇科的临床实践和动手能力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如何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运用新型教学手段,根据中医妇科学的学科特点,科学合理地组织多媒体教学,如何配合和利用临床见习和实习,增加技能训练,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为突破口,进行了中医妇科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说明。
1改革教学方法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1.1重在基础 把握知识点中医妇科学是临床课,学生都已经学过中医基础课,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把基础理论和中医妇科内容相联系,即注意相同点,同时又要注意中医妇科的知识点。
例如在讲女性生理特点时,先根据脏象学说的理论,从各脏腑生理功能特点着手,引出与女性生理关系密切的脏腑,详细叙述。
中医妇科学的每个知识点都是由病因病机、诊断要点、鉴别诊断、辨证论治、文献摘要等要素构成。
每节课都有一个中心内容,每个中心内容下有一系列的知识点,随着教学的深入,要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一个知识点,可以运用关键字词的详解,比较鉴别并配合一些实际病例,使课堂内容生动活泼,学生容易掌握。
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把知识点理解、掌握,甚至终生不忘。
例如在讲解月经的生理现象时,围绕《素问•上古天真论》[1]的“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从月经开始来潮,肾气盛讲起,分析青春期、育龄期、围绝经期各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比如齿更发长、月经初潮、故有子、肾气平均、真牙生、长极、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让学生能够有一个比较形象具体的认识,便于掌握月经的生理现象。
另外在每次授课前都对前一节课的内容适当复习提问或小测验,这样既可督促学生及时复习,把基础打扎实,同时也可以了解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上课的进度和内容的深浅,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1.2注重总结 前后归纳联系中医妇科学各论部分的特点就是病证多,分型类似、雷同,学生容易混淆,掌握起来困难。
因此,总结归纳很重要。
在讲解过程中先将月经特征和全身症状分开;讲全身症状则由证推症,逐渐把各种症状分析出来,合并于相应证型中,使学生既理解了独立的症状,又逐渐培养了辩证思维的能力,为临床分析病证打下了基础。
另外还可利用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一般先是给学生做一些示范,启发学生学会前后贯通,横向思维,给学生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以达到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终生受益。
1.3病案讨论 活化思维在中医妇科学各论部分的学习中,笔者增加了病案练习,并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课堂讨论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
通过讨论,学生的基础知识、考虑问题的全面性、看问题的角度和审题的正确程度都在课堂上反映出来。
课堂讨论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有临床基础并充分设计好每一堂课。
1.4临床带教 注重实效
中医妇科学临床中许多内容与中医各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密切相关。
所以不能只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临床运用和操作。
为此,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学生见习,在带教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多听、多看、多动手。
通过带教,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如切脉时布指不规范;望舌时患者舌体过于紧张;问诊时条理不清,主次不分,胡子眉毛一把抓等,当发现问题后,教师及时给予提示或纠正,这样既弥补了理论教学的缺陷,又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和自信,为今后临床实践做好准备。
中医教学 篇6
【关键词】中医认证 专门用途英语 教学实践
一、中医学专业认证和中医英语发展的国际背景
中医学专业认证是国家教育部依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医学专业(暂行)》对中医学教育状况进行全面客观“诊断”、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明确中医学教育改革方向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学校中医学教育的创新发展和提高中医人才培养质量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认证服务于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及其产业发展,服务于区域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中医药国际化和全球化。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在世界各国不仅逐渐得到认同和欢迎,而且已有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中医英语人才的缺乏,中医药尚未得到西方各国政府的足够重视。因此,要促进中医药产业在世界各国的健康蓬勃发展,高等医学院校培养具有医学专业知识和较强英语交际应用能力的医学英语人才势在必行。
二、对中医英语存在的认识上的误区
目前,很多中医院校只关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英语竞赛成绩获奖率。并把它们看成是衡量英语教育成败的标准。单一认同英语的工具性和功利性,忽视了高校英语教育的学科性、专业性和人文性。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片面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只开设一些专业方向课程而忽视了语言基本功训练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在中医院校片面追求过级率和获奖率是对中医学本身的特点和对外语教育的特点认知模糊所造成的。一方面,中医学从专业上来讲,被认为是“国粹”,不需要用英语去检索搜集文献资料和拓宽专业知识。学生工作以后用英语的机会很少,出国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所以学不学英语对中医专业的学生影响不大。另一方面,模糊了外语教育的工具性和素质性。外语教育培养学生汲取国外信息和交流信息,扩大视野,吸纳世界优秀的文化科技成果。如果仅仅把英语看成一门工具是培养不出来上述能力的。
Flowerdew和 Peacock(2001)曾指出:英语已成为国际上各学科研究成果、科技文献和学术交流的国际通用语,不管这所大学的教学语言是英语还是母语,只要不想与国际学术社会隔离,一个合格的本科大学生都必须有能力用英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了解本学科的国际前沿最新发展。在中医英语教学中,中医学科知识的英语学习不仅仅是对科学知识的获得和积累有直接的推动作用,更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所以,对中医英语的认识要放在国际视野的层面上,不能仅仅认为它仅仅是中国特色或者中医的东西。
三、专门用途英语
大学英语语言教学按照用途,可以分为大学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大学通用英语被称作传统普通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EGP),它的教学是“以一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为其主要教学内容,其教学水平的检验通常定位在学生对英语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欣赏能力上”。它针对性不强,也不能满足人们用英语开展某些特殊领域的教学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ESP)是一種以“语言学习为目的的服务性教学”(Pobinson, 1989),具体地说,它是以学生的学习目的和交际需要来指导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她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在一定的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和大学通用英语相比,专门用途英语更有满足特定行业或职业需要的方向性。经受过良好ESP培养的学生在将来从事的职业和领域里,比那些只接受过EGP教育的学生能更准确,更有效胜任工作。
根据《广西中医药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及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区域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学校中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具有较强的传承能力与创新能力,并未他们将来在中医教育、科研、对外交流、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工作奠定基础。作为ESP的一个分支,中医英语教学目的是经过基础英语阶段的学习之后,继续巩固和不断提高英语的语言能力,掌握中医英语的基本特点和表达习惯,搜集中医专业的文献资料,拓宽专业知识,培养用英语从事医学的学习研究、实践以及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促进行业的发展。
四、高等中医院校中医英语教学实践研究与探索
1.课程设计。《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4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门专门用途英语,中医英语也有着它特殊目的和特殊用途,其课程设计就要考虑学生的特殊要求,以学习者为中心开展课程设计活动。这一点和《方案》是一致的。一般中医院校英语课程的设置也形成了大一大二实施大学英语学习的的局面,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基础能力,三四年级开设与中医专业相关的英语课程,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如果学生在语言基本知识不牢靠,就很难消化和吸收中医英语专业知识。在这种情况下,中医英语类课程的开设就仅仅是用中文翻译中医基础知识,开设这门课程的意义就被忽略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国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深入开展,很多中医院校不断总结以往的实践经验,不断修改教学大纲和课程设计,已达到教学目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一课程设置还是存在许多代表性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缺乏连续性。只开设了一或两个学期,学生只能入门,却无法深入、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医学院校的英语专业就是一边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和文化人文知识和医学专业知识,两者不能有机结合,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本科阶段无法打下扎实的基础,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更不利于研究生阶段的医学英语的相关学习。
(2)课程设置缺乏目的性。专门用途英语的目的在于满足学生对特定领域的英语技能的需求,而不是将专门用途英语和双语教学混为一谈或者认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和大学英语教学大同小异。在设置中医英语类课程的时候,很多老师和高校的行政人员没有意识到中医英语作为一门专门用途英语是为了满足学生在特定领域英语技能需要,即在中医诊疗领域用英语进行交流和阅读外文期刊了解国内外中医发展动态的一种技能和能力,而是将中医英语仅仅作为一种中医和英语的简单结合,通过中医英语的学习让学生们掌握点基本的术语和表达法就可以了。他们会将一些实用的必修课设置成选修课或是缩短中医专业英语学习的学时。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学生要么觉得课程枯燥不实用,缺乏重点,要么觉得学时太短学不到什么有用的知识。因此学习积极性严重受挫。
(3)课程设置时间分布不合理。专门用途英语的根本目标在于提升特定领域内的语言技能,特色在于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相结合。作为一门专门用途英语,中医英语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中医领域内的语言技能,其特点就是将英语语言与中医专业知识的结合。很多医学院校在本科阶段前两年设置了体系完整的基础课程,由于学生到了大三、大四面临着考研、找工作和写论文等问题,没有时间学习相关知识,因此作为重点的中医英语只用一年的时间来完成。学生在学习量剧增,就业压力打的情况下进行中医英语的学习,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根据《方案》的要求:开设中医学专业的院系必须注重课程计划和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体现加强基础、提高能力素质、发展个性的原则。医学英语作为一门必修课,要注意学时的足够,课程的连贯性;学时的设置要考虑师资因素。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的意愿和需求,分类,分阶段进行教学。笔者赞同中医英语的分阶段教学,但是在课程设计上不要那么泾渭分明,大一大二亦可以开设基础英语和一般用途的中医英语,一般用途的中医英语可以开设中医英语口语、听说和简单中医知识的英语阅读之类的课程。学校可以开设《医学英语视听说》《外国医学影视经典赏析》等医学英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三大四可以多开设些中医类英语课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文献检索和归纳整理的能力。比如《医学英语词汇解析》《医学论文写作》等课程。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基础大一大二的学习,不仅扎实英语基础,对一般用途的中医英语有个大致的了解,培养对中医英语的兴趣。到大三大四接触到中医英语的时候不会感觉突兀不适应。中医英语在人才培养需要、学生就业升学实施循序渐进分层次培养和分级教学。通过此类课程的学习达到培养“有一定医学专业知识和英语基础知识和交际应用能力”这个总目标,实现《方案》里面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
2.师资。从教师层面上来说,我国中医院校从事医学英语的老师,大多数是英语专业毕业。在医学院校他们承担着繁重的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医学知识缺乏,进修经历有限。在中医英语的教学中自认医学知识缺乏,实际教学中讲授语言多于傳递中医信息。学生在学习中医英语的过程中学而不获,挫伤了学生学习中医英语的积极性。其实,与大学英语教学相比,中医英语在教学内容上有其特殊性,但是两者都是在提高英语学习者获取信息知识的水平,满足学习的需要。所以,对于教授大学英语的教师,不必要像医学专业教师那样系统全面掌握医学知识。扎实的英语语言技能和教学技能方法在一般用途中医英语的教学中更为重要,更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取得教学效果。
根据《方案》要求,近三年广西中医药大学制订了《师资队伍“十二五”规划》,为教师的培训设立专项基金,为教师进修、学习、交流培训提供保障,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英语老师通过培训巩固英语基础、积累中医学科专业知识,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走出一条有特色的中医英语之路。
作为一门专门用途英语,中医英语之所以出现这么多的问题是因为目前对其研究和认识不是太深刻,存在很多误区。英语教学实践与探索中存在一定的误区。结合广西中医学大学中医认证为背景,从课程设计、师资和教学三个教学实践方面研究和探索一些代表性的问题。进一步理清中医专业培养目标,促进教学管理者和医学英语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和中医学科知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的网络平台,促进中医教材质和量的提高、中医知识的普及、把握中医发展方向。中医英语的发展能促进中医药对外贸易和交流,传播中医文化,增强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许谨,孙宏.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公共医学英语教学改革现状述评[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3):482-484.
[2]赵跃君.医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17):9-10.
[3]徐育年,孙晓玲,侯建人.医学英语教学的评估理论和指标[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20-22.
[4]杨怀远.根据社会需求发展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1):48-49.
中医教学 篇7
1 坚持传统原则
特色教学本质上是特定专业特色的体现, 具体表现为对自己所在学校的教学文化和专业特色的主动适应和超越, 与专业特色剥离的教学绝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特色教学[2]。特色化中医人才主要指具有深厚中医药理论知识和中医临床医疗技能, 中医基本功扎实的传统型高级人才。此类人才必须具有坚实的中医经典理论基础, 宽广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精通中医辨证和临床, 具备承载和传承中医原始基因的素质[1]。传统文化教育是传统中医方向人才培养的基础, 我校自2005年起面向全校中医各专业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课程, 取得了良好效果, 颇受学生欢迎及各方好评, 并于2007年正式出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教材。
探索适合传统中医方向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教学内容是十分必要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关系的探讨, 可以从四个层面上看:与中国相关、与文化相关、与传统相关、与医学相关。其中“传统”尤为重要, 它跟该专业方向具有密切的吻合性。所谓“传”, 即传递。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 这些都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 重点在中国古代文化, 具体而言, 是以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为主要对象;而“统”, 是指主流的。民族性、国度性是文化的重要属性之一, 而中华民族是中国文化的创造主体。中华民族是现今中国境内由华夏族演衍而来的汉族及55个少数民族的总称[3]。因此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在中国文化的“昨天”, 主要探讨以汉族文化为主的古代文化与中医学的关系。
传统中医方向实行传统师承教育与现代高等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师承授受, 使学生学到名师纯正的学术经验和思想精髓。在课程设置上, 削减外语、计算机、西医类等课程的课时, 增加中医经典、古代哲学经典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要义, 多被记录在汗牛充栋的古籍之中, 研读这些古籍, 尤其是其中具有经典意义的文献, 对于我们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非常必要的。在针对传统中医方向的教学中, 应增加中国古代哲学及医学经典名篇的选读。但这种阅读不同于《医古文》《大学语文》等课程的从语言文学角度, 而应从文化解析角度来阅读。例如, 通过阅读《周易》选段掌握易学精神, 学习《论语》《孟子》篇章了解儒家文化, 从《老子》《庄子》节选认识道家思想, 从《内经》《伤寒论》及各医家著作中解读其中蕴含的儒、道、释思想原理。这样既深刻把握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的关系, 又是对《医古文》《大学语文》等课程的补充与提升, 对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作用很大。
2 体现精英模式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届传统中医班是1999年在中医本科1998级中, 经自愿报名、专家考核、择优录取后, 选拔20名优秀的中医专业学生组成的。之后传统中医方向每届学生人数一般均在二三十人左右, 在理论教学上保留以班为单位的现代教育统一授讲的形式;在临床见习和实习上则采取“一师一徒”的师承教导模式, 并延长实习期一年半, 使学生既能了解一个普通中医临床学生在毕业后从事临床工作前必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又能继承导师的丰富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 为成为新一代名医打下基础, 是精英教育模式的体现。而本课程目前对中医学各专业方向的授课均为36学时, 并采用统一教材, 对传统中医方向并无侧重, 不能反映不同专业方向在学时和知识需求上的差异。鉴于此, 传统中医方向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课程不但在课时数上应多于其它专业方向, 而且有必要提高课程地位, 将该课程设为必修课, 并且建立专用教材体系, 编写传统中医方向的专用特色教材。
“学医贵于明理, 明理方能艺熟”, 掌握建立在传统易学、道学、儒学基础上的哲学思维方式, 对传统中医方向的学生而言更有实际意义。《周易》之象思维、道家的宇宙观奠定了中医学的整体观, 儒家的中庸之道奠定了中医学的阴阳平衡观, 传统的元气学说奠定了中医学的生理病理哲学基础等, 这些无一不是传统医学中开启智慧的重要哲学基础。因而掌握古代哲学思维方式, 并将它运用于中医学的理法方药, 足以开拓多维学科的研究思路[4]。所谓学以致用, 学习中医文化、培养传统思维, 归根结底是为了在专业学习、工作中轻松理解现象, 注意发现问题, 善于分析问题, 能够解决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课程力求切合中医学而实际化, 切实发挥实用价值。传统中医方向的学生不应仅仅满足于了解一般文化或中医学现象, 而应探讨中医学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及审美情趣等深层次问题。在教学当中, 教师应当具备将理论与实际问题相联系的能力, 从文献中发现和收集具体事例, 帮助学生分析其中的文化内涵, 揭示中医哲学基础、理论渊源、思想方法, 把传统文化精神贯穿到中医学基础理论中, 真正领悟中医之真谛。
3 采用个性化教学
特色教学是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2]。传统中医人才由于每届招生人数不多, 宜采用更为灵活、科学、有效和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在兼顾整体的基础上, 更能从学生掌握、领会知识的角度、不同层次教授给学生更多知识。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小组或个别指导的方式, 通过自学或讨论来进行微型教学, 不仅有利于学生较为全面地继承导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实践经验, 同时有利于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对知识的领会程度, 采取因人施教, 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组织和安排, 从而提高教学活动效率。在教学形式上可以采用讨论会、小组学习、自导学习和实践教学等多样化形式, 使学生在单位时间里学到更多知识。
国际班学生的语言文化、民族情感、宗教信仰以及自我意识等心理方面与内地班学生不同。内地班学生均通过相关考核择优录取, 中医及中国传统文化 (含古汉语) 基础相对扎实;而港台学生大多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方面薄弱, 缺乏基本的古代历史文化常识, 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更是陌生。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与学生谈心沟通的形式, 了解学生的相关意识及知识基础;根据内地班与国际班的不同特点进行本课程特色教学模式、方法手段及考核方式的比较研究。另外, 在国际班内部, 还应针对学生不同年龄、不同阅历及不同知识基础情况因材施教。教师之间开展教学心得体会交流及集体备课活动, 制定适合传统中医方向的教学手段及方法, 并总结教学实践经验、成果及问题。
4 注入活力趣味
教师在课堂上拼命读讲, 学生完全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这种单向的“授-受”格局无异于“满堂灌”,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热情。应更新教育理念, 变革教学模式, 采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引导、辅导、因势利导的“导学”, 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实践。“导”与“学”相结合, 形成师生互动, 使学生由“被支配”“被灌输”变为“主动学习和求知”, 而教师的角色则相应地由高高在上的主宰者变为平等的指导者、帮助者、合作者, 拉近师生距离, 活跃课堂气氛。
与此同时, 还应该研究辅助促进传统中医方向传统文化教育的其它活动形式。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 收集相关文字、图片及影音资料, 设计制作相关特色教学课件。多轨式教学方法展开教学实践, 在课堂教学基础上, 开展小组学习、自导学习、古文背诵、知识竞赛、学术讨论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创建相应的文化环境。在教材中插入相关图片, 使教材图文并茂, 既可增加感性认识, 又可缓解纯文字的视觉疲劳。
中医文化本身独具魅力, 有很多内容充满趣味性, 可以努力挖掘各种趣味因素, 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例如, 古代医家大多亦儒亦医, 不但传统文化底蕴深厚, 博览经、史、子、集, 而且有着良好的文学修养, 故常常以歌诀、诗词等各种形式对自身的医学经验加以总结, 句式整齐, 押韵成章, 读来脍炙人口、简明易记。如李时珍《濒湖脉诀》、高武《百症赋》、窦汉卿《标幽赋》, 以及广为流传的《汤头歌诀》《药性赋》等。中药历史悠久, 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在文化上也有生动的反映。药名隐语、药 (穴) 名诗词及药名对联、书信、散文等, 构思之奇特, 用词之精巧, 令人赞叹不已。通过阅读鉴赏药 (穴) 名诗词文, 猜药 (穴) 名谜语等, 分析其中的文体、修辞和语言结构, 不但有助于学生对医药知识的记忆, 更能增添不少文学欣赏趣味, 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还能重温语言学和文学方面的知识;另外像《草木传》一类的戏曲作品, 以戏曲特有的形式介绍了500余种中药, 并以奇巧神妙的手法将各种药的性味、形状、功能、效用、主治以及中药的“十八反”“十九畏”等配合禁忌、加工炮炙等, 别开生面地表现出来, 有角色行当 (生、旦、净、丑等) , 有故事情节, 有科白 (动作和说白) , 有唱段, 结构完整。同时还介绍了常用的方剂和大量行之有效的民间土方、单方、验方[5]。可以戏曲剧本为依据, 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 寓学于乐, 既可掌握方药知识, 又能领略文学风采。总之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 教师乐于教、轻松教, 学生乐于学、愉快学, 可为课程注入无限的活力与趣味。
针对传统中医方向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课程的特色教学研究与实践, 根据该专业方向的特点及需求设计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模式及方法, 突出中医传统特色;根据学生特点, 扬长避短, 提高教学效率, 改善教学效果, 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及专业素质, 突出其鲜明的传统特色与精英教育特色, 具有极大的创新性。为该专业方向学生学习中医经典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该专业方向其它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为将本课程打造成精品课程积极准备条件, 在充分体现我校专业优势及专业特色、吸引更多学生尤其是港台及国外学生来学习中医、将传统中医发扬光大等方面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朱乔青.特色化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8 (2) :120-121.
[2]郭纲军.论特色教学之规定性[J].高教研究与实践, 2011, 30 (3) :36-37.
[3]张岱年, 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8.
[4]黄海波.如何提高中医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8, 20 (5) :23.
中医护理教学改革 篇8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教师主导性
在中医护理的教学中, 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合理, 高素质的教学团队, 是保证教学的基本条件。目前, 护理专业中医护理总学时为54学时, 由于学时数过少, 作为教师要把握教学重点, 详略得当。同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变成师生共同参与, 如围绕教学内容, 在课堂中设想与我们的生活相关的话题, 在联系生活实际中, 使学生边学边用, 切身体会“中医和我们”的密切关系, 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而收到较好的课堂效果。
二渗透中医医学史教学, 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和中医文化兴趣
在课本上有一些内容, 如绪论中提到的中医大家的著作及相关学术观点, 对于这一部分教材的处理, 一些教师认为它形同虚设, 不讲也罢。其实这部分内容就是关于中医发展史的教学内容, 值得好好去开发、利用, 教师用医学家的伟大人格魅力来影响教育学生, 对帮助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优良的科学品质能起到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
如在讲解中医大家孙思邈时, 介绍其撰有《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各三十卷, 内容涉及针灸、养生等各方面知识。同时介绍孙氏著有大医精诚:为医者当博学多识, 对患者要有深切的同情, 要一视同仁等, 如此才算“苍生大医”。同时, 一个医学家治病救人的过程包含了中医大家的思维能力, 解决医学问题的能力, 可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逐步培养科学能力和对中医文化的兴趣。
三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加强实践教学
中医护理中, 针灸推拿部分应为教学重点, 根据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对针灸推拿部分听过见过, 甚至实践过, 对此有浓厚兴趣。在教学中, 我综合运用课堂授课、实践教学、技能训练和实践考试等多种教学方法, 结合针灸挂图, 更加直观清晰地向学生展示经络、腧穴的位置。同时, 结合实践课, 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 充分开展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实践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做到心到、手到, 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四开展中医选修课程, 扩展知识面
丁悦森等针对开设中医学相关选修课程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学生满意程度颇高, 学习热情非常高涨。100%的同学认为通过中医选修课程的学习, 增加了对中医学和针灸推拿学的兴趣, 同时也巩固了中医针灸推拿知识及技能。刘革新等通过问卷调查指出:目前课程设置中最突出的问题是选修课范围太小。有关对选修课方面存在的问题讨论与研究的较少, 开展选修课对于学生大有裨益, 因此, 我校积极尝试开展选修课, 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尤其在开展与中医知识相关课程上有较好效果, 深受广大学生欢迎。我校先后开设了十三期《推拿培训》短期学习班。作为学生的选修课程之一, 学习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 经过培训的学生掌握了一技之长, 熟悉了中医传统治病养生的保健方法。实践证明, 开设相关中医选修课程既能弥补中医护理学课堂教学的不足, 又能在学校中营造中医文化氛围, 激发了学生对中医护理学的学习热情。
五开展中医实践技能竞赛, 开办中医讲座, 巩固学习成果, 推广中医文化
我校为弘扬针灸推拿传统医学文化知识,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尝试举行了学习活动之针灸推拿技能知识竞赛。通过这样的比赛, 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得到了很好的结合, 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此外, 我校多次举办中医知识讲座, 如“中医适宜技术在社区的开展”、“推拿按摩古今谈”、“中医传统疗法防治老年性高血压”等专题讲座, 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和好评。
中医护理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中医文化兴趣, 采用与学校、学生适合的教学手段是重视学生长远发展、培养学生中医文化素养的良好途径。我校通过中医护理教学改革, 有效地提高了中医护理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马秋平.中医护理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南方护理学报, 2005 (12) :69
[2]丁悦森、张俊玲.关于西医院校中医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5 (6) :739~740
中医教学方法探讨 篇9
关键词:中医,教学方法,人才培养
近年来, 中医的科学性及现代化等问题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 这种争鸣已超越医学领域了。然而令人疑惑的是, 某些中医圈内学者对中医的科学性持怀疑态度, 或认为“中医是经验医学 (不科学) ”、“中医是形象思维”、“中医是自然哲学”[1];或认为“目前肩负我国12亿人口医疗保健主力的是西医而不是中医, 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中医学术本身的落后” [2]……面对这些说法, 作为中医一分子的你作何感想呢?笔者无意与之辩论。但疑感的是, 操这些观点的人实际临证水平究竟有多高、对中医的理论研究有多透呢?
刘力红教授说:“老一辈的中医家没有什么临床与理论之分, 当然的理论家就是当然的临床家, 而中青年的这一辈老师, 理论临床已然泾渭分明。搞理论的对临床没有探究, 更谈不上丰富的经验” [3]。故一些人在论述中医的问题时口若悬河, 夸夸其谈, 其实不少纯属臆测, 不见得能治好几个病;而老一辈中医家以临床验证理论, 以理论指导临床, 不断地总结提高, 故其文章多为经验之谈。相比之下, 现在一些动辄指摘中医不科学的研究者, 未必有多少真本事。很多中医院校五 (七) 年毕业的学生理论水平看似不错, 其实却未必能治好几个病, 不知把中医的思维丢到哪去了?邓铁涛教授谓之为“泡沫中医” [4], 邓老认为“中医硕士”、“中医博士”都有了, 唯独没有“中医”。中医界“中年中医成才太慢, 青年中医改行较多。在校学生专业思想不巩固”一直是困扰中医教育的大难题[5]……这不禁令人深思:中医教学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呢?笔者认为, 教学方法不当可说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本文试就教学方法作一些不成熟的探讨, 提出自己一些建议。
1重新回归师带徒模式, 注重跟师临证
传统的中医教学模式主要是师带徒, 讲究言传身教。重视理论与临证紧密结合, 重视经典的背诵与运用。这样往往学得很扎实、灵活。纵观历史, 这种师带徒培养出来的中医人才是最多的, 往往是名师出高徒。如长桑君带出了扁鹊;张伯祖带出了张仲景;张元素带出了李东垣, 李东垣又带出了罗天益;近代丁甘仁氏又培养出了很多中医大家如秦伯未、章次公、程门雪等……而现在的中医院校, 其规模之大远非昔日所能同日而语, 教育普及程度也大为提高, 但质量却严重下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师生间缺少沟通, 活动空间大多局限在固定地域, 满堂灌输的方式使学生思维能力趋于僵化。而很多学生以死记硬背, 埋头题库, 获得考试高分为能事, 不念求经旨, 博极医源。
另一方面, 课堂所学未能及时在临床上验证, 很少有足够时间跟师临证, 很多东西只是走马观花, 如何能把所学的活用呢?这种课堂与临床分离, 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辨证思维的缺失和临床能力的下降, 很难成为名副其实的铁杆中医。古人云:“熟读王叔和, 不如临证多”。若什么都要到见习、实习时才真正跟师临证, 岂不晚乎?况且见习、实习时西医成分又占了很多, 真正的中医临证有多少时间呢?
由此可知, 当代中医院校学生中医临证水平之低,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实为理论与临证脱离所致。然而, 我们教学却很少为学生创造理论与临床密切结合的机会, 如学中医诊断学只是短短的一个学期, 其中诊脉只是对着脉诊议, 岂不闻古人言:“脉理精微, 其体难辨……在心易了, 指下难明” (《脉经》语) , 没有长期的练习和领悟, 岂能达到心灵手敏, 探其理致呢?先人不辍临证, 尚觉诊脉之难, 未能接触病人, 何异于纸上谈兵, 怎能深刻感受其精妙之处呢?而舍证舍脉之情况复杂难辨, 岂能不多临证呢?故接触几个病人为之切脉, 比感受十次脉诊议更有意义。同理, 观察几个病人的舌象, 聆听老师分析医理, 比看几十次图片更有价值。因为通过自身体会, 往往更为直观深刻, 学习效率和兴趣也大大提高了……可惜我们的教学很多时候却忽视了这些。邓铁涛教授强调要早临证、重跟师, 学以致用, 令人深思。若能安排学生长期跟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学习, 类似于私下跟师, 这样便接近了师带徒的内涵了, 更有利于培养高水平的中医人才。
2重视文史哲等传统文化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她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中医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与传统文化一脉相连, 如果忽视漠化了她的文化源头, 中医便如无源之水, 无根之木了。故古往今来, 凡为大医者多是“上极天文, 下穷地纪, 中悉人事” (《类经序》) 之人。其中不乏在文学艺术上有高深造诣者, 如清温病大家薛雪同时又是诗人, 著有《一瓢诗话》;清妇科大家傅山同时又是文学家、书法家。近代著名医家恽铁樵, 同时也是文坛大师, 国学功底极为深厚, 文名甚至盖过医名。其他名医国学深厚的不胜枚举。由此可知, 传统文化是成为高水平中医的基础。古人言“文是基础医是楼”;又言“秀才学医, 笼里捉鸡”, 可谓是一针见血!历代名医成才之道不乏有师授家传的, 但主要还得靠自己领悟。而领悟的首要因素便是国学基础深厚。而很多自学成才的名医靠的正是深厚的国学基础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如金元时代的张元素, 清代的徐大椿, 近现代的恽铁樵、肖龙友、岳美中、刘赤选、何炎燊等都是凭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 发愤自学成为中医大家的。没有过硬的古文基础, 如何攻读古医书, 尤其是领悟《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这些经典的奥旨呢?而历代名医都是在精究经典的基础上有所发挥的, 而现在学中医的人很多尚未深究经典, 如何提高临证水平呢?又谈何发展中医呢?纵观时下中医院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理科出身, 传统文化基础偏弱, 其先天不足是制约学好中医的一大因素。
邓老说:“过去中医重视文史哲的素养, 故文化水平较高的医家往往被称为儒医”, “重视文史哲修养的建议, 是先进而不是落后的” [6]。邓老还曾让他的研究生报到前精读《古文观止》上的文章, 何其有见地!现在怕的不是学生不用心于西医, 而是怕不用心于中医;怕的不是不学数理化, 而是怕不学文史哲……而中医院校却很少重视文史哲, 反倒设置很多理科科目, 甚至一些与中医没有太大联系的理科, 让人疲于应付, 如何保证足够的时间钻研中医呢?难怪路志正教授说, 现在的中医院校, 五年里真正学中医的时间还不到二年。可想而知, 如此五年 (七年) 出来的中医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故大一时多开设传统文化的课程, 让文史哲的学习贯穿于整个五 (七) 年教学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是何其重要啊!
3调整中西医比例, 加大中医的分量
现在的中医院校中西医课程的比例几乎是1∶1, 难以突出中医的特色。而中医难于精通, 西医易于上手, 初学者容易受西医影响, 从而难于培养中医的辨证论治思维。且见习、实习时, 不少老师强调西医的重要性, 使学生中医临证方面未能深入, 西医却惯于先用, 如何能学到中医的精髓呢?有评论言“中医五 (七) 年只是打下基础, 毕业后西医先用上, 中医是一辈子的事, 慢慢学习吧。中医是越老越有前途, 中医是六七十岁才有作为的”。此等悖论, 何异于枉自菲薄?其实是一种惰性, 一种对中医学习的不自信, 难道中医要到两鬓斑白才有作为吗?这样岂不浪费了大半辈子的光阴吗?岂不闻历代很多名医却在青年就医学精湛, 名动一方, 随着年龄的增长不过是经验和医技更上一层楼罢了。如滑寿著《十四经发挥》时才27岁, 徐春甫著《古今医统》时才36岁, 赵学敏著《串雅内外编》时才29岁, 王孟英著《温热经纬》时才47岁, 唐容川著《血证论》时才21岁……这些流传至今的名著皆是青壮年时写成, 可见先辈成才并非皆是至老方有所得。又如近代中西汇通的大家张锡纯20多岁时临证造诣已令人叹服, 年轻时自创理痰汤, 连当地名老中医都赞叹其后生可畏, 将会成为一代名医, 张氏后来著《医学衷中参西录》这一影响至今的著作也是壮年开始;蒲辅周先生15岁继承家学, 18岁开始独立应诊, 20多岁即闻名川北;岳美中先生1925年 (25岁) 自学中医, 一年多竟治好了自己的肺结核, 1928年即治愈了很多连当地名医都感束手无策之病, 闻名一时……
可见中医成才不一定要到老时才行, 主要是在于自己对中医的领悟及刻苦钻研, 而这一切的基础源于文史哲基础和大量的时间花在中医上, 做到专一致志、博极医源。而不像现在中医院校的学生未能全心钻研中医, 临床时多是“中不中, 西不西”, 所谓“中西医结合”更多的是乱拼胡凑, 把中医精髓逐渐丢弃。
4开展特色教学
中医博大精深, 但中医理论很多却与现代医学格格不入, 颇有点“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的味道。很多人学习中医感到阴阳五行、精气学说很抽象, 甚至怀疑它的科学性。若能学习气功, 长期体会, 便能更好感受气在人体的运行, 坚定对中医的信心, 从而深刻理解中医难以言传的精妙之处。而中医的推拿、点穴、正骨等, 除了要求专业知识外, 还需有高超的技术, 有武术气功基础的中医生手法往往很到位, 可收到其他没有功法修炼之人无法匹比的效果。以前很多骨科名家多是练武出身, 现在大多学生于此道未入门, 如何能更好地继承前人的东西并发展提高呢?故在大一时便可进行正规的武术气功修炼, 学习拳术、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等优秀功法并贯穿于整个中医教学之中。
5重视民间简单高效的疗法
现在科班出身的人往往看不起民间中医, 认为他们学历不高。孰不知不少民间中医掌握着很多奇技妙招, 对某些疑难杂症的治疗有独到之处。他们流传下来的独特疗法经过很多代人的实践验证, 用起来既简便又高效。如广东民间用针“四缝穴”治疗疳积腹痛, 现在用治蛔虫梗阻, 疗效很好;过去农村用量米的竹筒拔火罐治愈急腹痛;用铜线蘸油在灯火上烧热放指甲上治愈指甲下化脓等[7]。但现在很多民间疗法濒临失传, 如能挖掘挽救这些民间经验, 让学生体会中医宝库的伟大, 再应用于临床上, 补充常规治疗的不足, 其意义何其大哉!
总之, 中医教学要牢牢抓住“中” (中国传统文化功底扎实) , “专” (以中医经典为代表的专业理论功底深厚) , “能” (临床辨证论治能力强) , “精” (精通中医理论与临床技能) [8]。通过教与学的和谐结合, 共同努力, 培养出更多的中医栋梁之才。笔者坚信中医一定能像邓老所说的那样“前途有如万里云天, 远大光明” [9], 越来越展示她的无限魅力, 为人类的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侯风刚.建立完善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体系是中西医结合的关键[J].上海中医药, 2002, 36 (7) :42-43.
[2]蔡定芳.变亦变, 不变亦变-论中医学发展大势[J].上海中医药, 1999, 33 (5) :4-6.
[3]刘力红, 唐农, 刘方.运气学导论-开启中医之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
[4]邓铁涛.邓铁涛医学文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5]连建伟.连建伟中医文集[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4.
[6]连建伟.连建伟中医文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在中医教学中育人 篇10
关键词:中医教学,医德,医术
中医学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为中华民族的卫生保健、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珍藏着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和历代医家的心血。继承、发掘祖国医学遗产, 造就高素质的中医人才, 是中医教育、教学的宗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树立对医学事业的崇高荣誉感和高度时代感与社会责任感, 激发爱国之情, 坚定“报国之志”, 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及专业技能, 这将是他们从医生涯的基础。笔者认为在中医教学中应重点对学生做好“医德、医术”两方面的奠基。坚持沿着用良好的师德培养学生品德、铸就高尚医德、履行社会公德、弘扬民族美德的方向育人。
高尚的医心
唐代教育家韩昌黎说过:“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简洁的论述, 一向倍受推崇, 广为引证。所谓“传道”, 即“传”做人之“道”。我国古代对医生素质的要求十分严格, 在选择学生时, 首先将其品德考察作为主要条件, 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所强调的:“非其人勿教, 非其真勿授, 是谓得道”。同时要求教育者必须具备高尚情操, 做到以身立教。《医史》记述, 金代名医李杲, 虽身出富贵之家, 但待人诚恳, “忠信笃敬, ”严以律己, 慷慨厚道, 远非一般纨袴子弟可及, 灾荒之年“民多流亡, 君极力赈救, 全活者甚众”。“彼中民感时行疫疠”, “君独恻然于心, 废寝食, 循流讨源, ”不辞劳苦, 一心赴治, 民多复生。他认为学医不是为了博取个人名利, 而是为了“传道医人”, 并以此作为选择学生的标准, 当了解到罗谦甫“性行敦朴, 有志于学”时, 特意招面试问:“汝来学觅钱医人乎?学传道医人乎”?谦甫答曰:“亦传道耳, ”方收其为徒。唐代孙思邈拒绝皇帝多次征召, 轻视厚俸, 隐居乡野, 不求地位, 甘为民医, “誓愿普救舍灵之苦”, 誉为药王。宋代陈子明在《外科精要》中痛斥“用心不臧, 贪人财利”的医生是含灵之巨贼。明代李时珍, 23岁弃考科举, 从父勤奋学医, 不畏艰辛, 到处奔波, 虚心求教, 广搜博采, 勇于实践, 历经27年的辛勤努力, “书考800余家, 岁历三十稔, 稿凡三易, ”于60岁时写成《本草纲目》这部东方巨著, 全书52卷, 约200万字, 载药1892种, 绘图1000多幅, 附方11000多个, 并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和生态条件分为16纲, 60类, 其业绩永载史册。“杏林春暖”的典故, 歌颂三国名医董奉治病不要钱的美德, ……历代医家不图名利, 不要地位, 不贪钱财, 不求荣华, 藐视豪门权贵, “仁慈为本”, “博施济众”, “但愿世间人无病, 何愁架上药生尘”的高尚品德, 为后来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古人云:“敬其师而乐其道”, 陶行知也说:“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教师是精神文明的播种者, 在学生的眼里教师是知识与真理的象征, 天然的学生感使他们乐于接受师教。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和思想道德的培养, 不仅需要正确的、系统的理论加以指导, 而且需要可资效仿的榜样。一个好的教师, 在于用自己的行为去熏陶学生, 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得到良好品行的教育。教师务必深刻认识“身教重于言教”的重要意义, “内正其身, 外正气容, ”任何时候都要为自己的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风范, 有高尚情操, 具浩然正气, 始终把传授专业知识与医德培养融为一体,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 不为权势所倾, 不被金钱所惑, 养成良好的医德医风, 对事业有高度的时代感和社会责任感, 心想国家, 情系万家, 使他们在将来的医务工作中为祖国、为人民奉献出一颗“赤诚的医心”。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弥足珍贵, 正如孙思邈所说:“人命之重, 贵于千金”。生命不能以任何宝贵财物所换取。医生伦理就是“仁义”二字, “无欲无求”, 让患者减轻痛苦, 战胜死神, 恢复健康, 使生命重新欢腾, 这就是医生的“天职”。献身医学, 舍身忘我, 排除万难, 忠于职守, 不谋私利, 是医生的品德。因此“白衣天使”是光荣的、神圣的、值得信赖的, 是寄予厚望的。医护人员的热情负责, 关心体贴, 本身就是对患者的支持和鼓舞, 会使病人对健康充满希望和信心。因此, 对即将从事医务工作的学生来说, 一定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要特别重视对他们进行人命关天的“天职”教育。如在讲情绪治病时, 就要强调医护质量与服务态度的重要性, 充分调动病人的积极性, 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用满腔热忱给病人以安慰和鼓舞, 认真负责, 平等待人, 让患者感到“不是亲人, 胜似亲人”。不怕脏累, 以苦为荣, 乐在其中。另外, 在课堂上还可以挞伐职业内部的某些不正之风, 如推辞病人, 索要“红包”等丑恶现象, 以唤起学生的良知。严格自律, 廉洁行医, 任凭社会上追名逐利风起浪涌, 我自巍然不动。以明代医家陈实功为楷模, 教育学生用“五戒”约束自己, 做到“戒怠慢、戒越轨、戒失职、戒儿戏、戒贪利”。忠诚、正直、平易、宽厚, 这样医务人员才能使人感到仪表、情操、心灵之美, 才无愧于“白衣天使”的光荣称号, 其事业才能永放光辉。
精湛的医术
医术, 乃为人健康之术。让学生懂得医务工作者系人民生命安危于一身, 应具有精湛的医疗技术, 才能妙手回春, 使患者药到病除。“知识在于积累, 天才在于勤奋”。精湛的医术在于博学多闻, 不懈努力, 刻苦钻研。在临床上, 因责任或技术造成事故者屡见不鲜, 正如药王孙思邈说:“世无良医, 枉死者半, 此言非虚”。所以学医者必须广纳诸长, “博极医源, 精湛不倦”,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强调“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已成为千古名训。因此, 学医之人, 必须谦虚谨慎, 戒骄戒满, 胸怀若谷, “学而不厌。”明代医学家缪希雍在《本草经疏》中也指出:“凡作医师, 宜先虚怀”, “我见坚固, 势必轻人”。人有所长, 各具千秋, “三人行, 必有吾师。”虚心是学业长进的前提, 是知识不竭的源泉, 固执己见, 唯我独尊, 自以为是, 就难以学习他人的长处, 在临床上也就难以听取他人的意见, 极易造成误诊误治。医学知识如同浩瀚无边的海洋, 每一个医务工作者, 都必须具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不管别人如何器重你, 崇拜你, 都应该随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不能墨守陈规, 固步自封, 满足现状。应做到同心同德, 同行相尊, 互帮互学, 共同磋商, 用“赤诚的医心”和“精湛的医术”去为民解痛除疾, 努力尽到健康卫士的责任。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在学生的心目中, 教师必须是品德高尚, 知识渊博, 专业精深之人。他们常因教师广博的知识而产生对教师的敬慕之情与极大的心灵感召力, 进而激起求知的欲望和热情。社会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卫生事业的需求, 为中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诊法辨证已不能满足现代医疗事业的发展, 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的中医人才,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教艺无止境, 教师且不可把自己视为身怀一技的工匠, 只满足已有的知识水平, 要不断更新知识, 提高业务素养, 严谨治学, 博览群书, 钻研现代医学科学知识, 把过去的知识精华继承下来传给学生, 把现代的新知识、新技术教给学生。用丰富的医学知识去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 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增强学生的现代科技意识, 不断将学生由“山重水复”引出“柳暗花明”。
中医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 篇11
第一,要有正确的育人观念。不难看出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把“人”作为教育的支柱,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从尊重人的价值、尊严、个性出发,从促进人的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着眼。所以,教学过程应该是培养人或者是“成人”的过程,而不是单纯追求高分的过程。著名的教育专家魏书生说得好:“我觉得如果我能为这个世界多教育出一个好人,或者能让某人多一点真善美的品质,那就是一种贡献,一种幸福,就算是不枉此生;如果让国家少一个坏人,或让某人的思想少一点假、恶、丑的成分,同样也是一种幸福,一种贡献。”
人才的标准并不是考试能得多少分,我们更为看重的应该是做好当前与未来的联系,做到开启智慧,润泽生命,不计较一时得失。用这样的心态来开展教学应该是社会、家长和学生更乐于接受的。有了这种心态之后,如果遇到学生出现成绩不理想我们会怎么做,是大量布置作业还是适当点拨;是大声呵斥还是因势利导,指出不足,促其成长?
笔者曾遇到这样一位学生,上课从来不敢回答问题,课堂上单独提问时即使能够回答,声音也是特别小。几次出现这种情况,当时都是让他先坐下思考。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了解,知道他学习成绩还算可以,但由于家庭原因,从小就比较内向,甚至有点自卑。找到“病因”了,那就对症下药。首先是“爱心药”,通过谈话让他知道教师们都是关心他的,而最重要的是爱自己,只有自己欣赏自己,悦纳自己才能更好地走向成功。其次,是“自信药”。赠送励志书,让他在课余时间观看,并每天写一写观看的心得。用他后来的话说,当时写体会的笔记上滴下不少感动的泪水。最后就是“实践药”。让他每天抽5到10分钟时间大声读文章,用最大的声音读,可以读课文、诗歌等。开始一段时间,他说:“读书声音大时很不好意思,感觉张不开口,如果不是老师逼着读,根本就不可能坚持读。过了几个月,感觉大声读书成了一种放松心情的方式。读书时不再选择没人的地方,再到后来甚至在人多的地方能读书,还能高歌一曲。”每当谈起这段回忆,他总是说:“那是上学有最大收获的一段时间,那段时间让我真的成长了。”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有正确的教学理念是做一名优秀教师的前提。
第二,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我们常常习惯于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进行习惯的培养,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学的对象是人,不是批量的产品,不能搞一刀切的模式教育。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既有的历史文化知识,更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思考、感悟,产生对学习与生活的乐趣。这样的学习应该是有一定规律性的,教学过程中要把握规律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并使其形成习惯。这种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将是孩子们手中优质的“股票”,能不断升值。
在学习过程中,不管是优生还是差生,都会遇到困难,比如经常遇到题目不会做,造成学习兴趣低下。面对比自己优秀的学生,感觉到差距太大,心中想赶上但却不知从何做起。面对这样的情况,就要给学生开“分类指导,及时完成,长期坚持”的药方,而不是下猛药。这一药方的基本思路是指导不同水平的学生正确分析自己,不要盲目攀比。根据实际情况制订适合自己的目标,树立长期坚持的观点。在做题的时候,难题实在做不了,就选适合自己“最近发展区”的题目做,切不可眼高手低。遇到周围同学成绩优秀,要虚心,不要急躁,做到每天多学一点,每天巧学一点,功到自然成。实践证明,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习惯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仅对学习,对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也会受用不尽。说真的,也只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学习,教师也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指导作用。
第三,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后来又有人演绎成了要有一井水或长流水。不论如何描述,教师加强业务学习是必要的。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在不断更新,教师尤其更应当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笔者认为,业务学习的范围要广,可以理解为综合素质的提高,要广泛阅读各个领域的书籍,将知识领域拓宽,哲学、文学、历史、天文、地理、科学技术发展新动态等都是我们涉猎的范围。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仅提高了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还提高了我们的综合能力,也更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并且在一旦遇到学生出现一些偏差时也才会开出更合理的“药方”。
总之,教学要为孩子的发展负责。如同中医理念所倡导的,教学也要考虑整体,当学生出现一时的成绩偏差时,要考虑综合因素,为学生选配利于综合素质提高的“药方”。◆(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沭县第二初级中学)
中医教学 篇12
1 树立“将中医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工作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文化底蕴[2]”, 中医文化是中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特殊资源。但在中医院校, 由于中医文化教育类课程处于从属地位, 课程和课时都不多, 多数中医院校教师仅将其视作拓宽学生知识面的课程, 没有充分发挥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将中医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在中医院校人才培养中, 文化教育是应有之义。“教育与文化关系密切, 二者互为前提, 互相砥砺。文化给教育以社会价值存在意义, 教育给文化以生存的生机和活力, 两者缺一不可[3]。”中医文化对中医药人才具有教化功能, 其教育的目的和内容与中医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在对中医院校学生的培养过程中, 进行中医文化教育的目的是使所培养的学生具有中医文化的基础知识、领会中医文化的内涵、继承和发扬中医文化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突出政治性、时代性与针对性, 将两者融会贯通起来, 可以从内容上相互补充。在中医院校,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加强学生和部分中医院校教育工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重视, 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 可以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 将中医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 教师可以结合课程的内容, 采取多种教学手段, 将中医文化内容有机地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 对学生进行中医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将中医文化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有机结合。例如: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 教师可以结合古代、近代的医学典故, 结合现代著名老中医的事迹, 引导中医院校学生谈自己的理想, 使学生领会如何把理想变为现实。目前, 各省的中医药界和高等中医院校, 都有学生熟悉和敬仰的著名老中医, 其中包括享受政府津贴的“国医”。各中医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补充关于这些老中医成长经历和事迹的内容,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在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方面, 教师可以结合中医大学生的特点, 增加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等内容, 列举古代中医的事迹, 教育学生学习他们的崇高品质, 要求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理念, 救死扶伤。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 结合中医文化中的“大医精诚”思想, 教育学生要淡泊名利、精勤治学、精研医道, 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在生命观教育方面, 教师可以将中医文化中对生命的认识等内容引入教学中,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病人的生命价值, 教育学生病人的生命价值没有高低之分;也可以结合我国古代许多著名中医成长于民间、服务于民间的事迹, 号召学生毕业后到最需要自己、最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地方去锻炼、成长。
在职业道德教育中, 教师可以根据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结合中医医德的内容来教育学生要热爱中医药事业, 诚实守信, 树立为人民、为病人服务的理念, 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自己的贡献。教师可以针对近年来医疗行业中的不正之风等现象进行教学, 帮助学生理解中医学生是未来中医医疗卫生事业的中流砥柱, 个人的理想、信念、人生观绝对不能定位在对金钱、地位等的追求上面, 不要忘记自己的神圣天职;也可以通过历代优秀中医的事迹, 向学生指出:作为中医院校学生, 应继承中医医德理念和精神, 具备优秀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理念和精神。
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时, 教师可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科学主义、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也要向学生讲明, 在国家的保护下, 尤其是改革开放后, 中医文化得到大力发展, 中医文化会被更多国家的人民所认同。
在世界观、辩证法教育方面, 教师可以结合中医文化中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思想, 指出其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具有共通之处。中医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无不体现着辨证思维的方法。结合中医的整体观、“天人合一”的思想,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认识自身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当然, 也要向学生指出, 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还存在着直观性、猜测性和不彻底性等局限, 教师应同时教育学生用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地认识和分析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从而形成正确的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
在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时, 可以结合当前社会对于中医的神秘化, 甚至出现的各种伪中医现象, 组织学生讨论中医文化怎样实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怎样让人民群众辩证地认识中医, 向学生补充有关国际中医药贸易、国外中医文化热的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实现中医药的国际化和现代化。
在讲授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中共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等内容时, 教师可以补充中医文化遵循“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来对人与自然进行认识,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医文化崇尚自然, 主张人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是中医文化的重要思想和观点, 这和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以及建设美丽中国等思想相契合。
3 将中医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法
要将中医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 就要创新教学方法。将中医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 不同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而是要充分利用新的技术、新的教学方法来开展这一教学活动,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从教育的内容到手段、方法, 都要贯穿中医文化教育。在课堂上, 应尽量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如多媒体课件等,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改变“满堂灌”的方式, 坚持启发思维的原则, 多采用讨论式、案例分析式、社会实践式、辩论式、演讲式等方法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在讨论的内容和分析的案例中, 可以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加入与之有关的中医文化内容。在实践教学中, 可以结合每门课的特征和中医院校学生的专业特点, 确定实践内容和方式。
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 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中国近现代史的影视资料, 设计思考题, 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然后可以补充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 西医是如何传入中国的文献、视频等, 要求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在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 可以组织学生阅读有关古代中医、现代著名老中医事迹的文献资料, 播放有关的视频资料, 如国医大师周仲瑛、孟景春的事迹, 让学生讨论如何学习这些中医名家。另外,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表演有关医德医风方面的舞台剧、情景剧等, 组织学生就社会上有影响的医德医风方面的事件进行讨论或辩论。在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中, 可以补充“神农尝百草”“阴阳五行”与物质、矛盾等概念的联系等方面的内容, 启发学生思考中医世界观、思维方式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关系。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中, 可以向学生介绍毛泽东关于中医药发展的有关论述, 放映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医药、中医文化发展的图片、视频等, 给学生以直观、生动的印象, 帮助学生了解建国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建议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时, 除了列出与每门课程教学内容相对应的课外书籍外, 还可以给学生列出与课程相关的传统文化与中医文化类的书籍。
综上所述, 应将中医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融合, 从内容上相互补充, 创新教学方法, 这对培养中医院校学生中医文化素养、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效性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薛公忱.中医文化溯源[M].南京:南京出版社, 2013.
[2]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中医教学】推荐阅读:
中医教学实践07-26
中医临床教学12-09
中医全科医学教学06-11
临床中医护理教学09-24
中医教学模式10-02
中医把脉入门教学08-15
中医学基础教学08-28
“中医护理”教学模式09-29
中医留学生教学10-09
中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