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包鄂

2024-05-26

呼包鄂(精选8篇)

呼包鄂 篇1

一、经济下滑阴影下的呼包鄂房地产业

2008年无疑是中国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的GDP从连续4年的二位数增长回落到三季度的9.9%。在内蒙古经济最为活跃的呼包鄂金三角地区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以呼和浩特市为例:截至2008年10月底,商品房竣工面积247.66万平米,销售面积比竣工面积下降151.96万平米,空置商品房204.4万平米,同比增长61.68%。高空置率使呼包鄂三市房地产业面临资金回收困难,资金运作链条处于断裂的边缘。呼和浩特市房价涨幅也从2007年的全国第1变为2008年的全国倒数第2;包头市房价比2007年同期每平方米降低200-300元;鄂尔多斯市更是由2007年峰值每平方米近5000元降至目前均价4000元左右,与此对应的三市房地产相关产业钢材的价格也持续下跌,三个月内下降了30%-40%,而三市租房价格比2007年普涨20%-30%,也从侧面反映出购房者相对减少的局面。这是2004年以来三市房地产业的最低点,三市房地产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快速上升阶段到下降调整的过程。

2008年10月初,西安首先推出为购房补贴的刺激房地产策,着国金融机的益加,为制经下滑势,务院适时台扩内需大措施,措施之首就是投资9000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接着国家又出台房地产业利好政策包括:购买90平方第一套住房契税下调1%,暂免征印花税、土地增值税,贷首付下降为20%,个贷利率下调0.27百分点,个贷利为基准利率的0.7倍等政策措施。综合分析这一系列的策措施,不难看出,其主要目的只是鼓励消费而不是对地产业的救市。于是就形成呼包鄂三市房地产项目目的局面:待建项目因经济前景不明朗而暂停,已建项目资金链紧张而被迫停工,销售项目在煎熬,因为销售价已接近成本,一个房地产项目一个月最好也就销售几。三市的购房者在观望,因为发达城市房价下降成不争事实,国家出台的降息、免税、个贷政策和房价下跌趋势起来根本不值一提。以呼和浩特为例,上述措施仅使一30万元的房子省下不到3000块钱,这让购房者对国家台的政策置若罔闻,购买更加谨慎。萧条成为三市房地业的主流,三市房地产业进入严冬。

二、形成呼包鄂房地产业现状的根源

(一)三市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政策导致人为推高房价,购房者无力购房

内蒙古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引发呼包鄂三市的快速崛起,三地房地产业更是风生水起。以呼和浩特市为例,房价从2004年均价1590元上升至2008年的均价3165元,平均年上涨14.7%,但10月份高达60%多的空置率,从源头上说明市场供求极端不平衡,导致这种不平衡的原因是什么?理论上房地产增长是一致的,因为房地产需求是刚性的,国家也一直倡导居者有其屋,即使有经济下滑的阴影,呼和浩特市房地产不应有如此高的空置率。从构成房地产价格的土地、材料、劳务、税费等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材料、劳务、税费等都在可控范围内,属确定性因素,其增长是可以预见的。但地价是不可控制因素,因为土地是稀缺资源,是国有的,国家规定以“招拍挂”方式取得土地的使用权,在现行的财政制度下,土地出让金是地方政府极为重要的收入。以呼和浩特市为例,2005-2007三年通过“招拍挂”方式出让的土地使用权分别为8797亩、8300亩、8707亩。土地价格也从2004年的每亩36.52万元一直飚升至2008年100万元以上,地价的飚升直接导致房价的节节攀升,房价上升又直接推动地价的上升,如此循环,尽管供大于求,开发商也不可能大幅降价,在此过程中唯一受益的是地方财政。呼和浩特现在房屋均价3165左右,但该市人口相对稳定,除乳制品业外,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第二产业相对薄弱),人均年收入2万元左右,收入比与房价比大约为1:16;包头市作为老工业基地,收入比呼和浩特略高,但购买力相对有限;资源大市鄂尔多斯,人均GDP6645美元,但财富主要掌握在煤炭企业中,其炒房相当严重,房价存在泡沫是不争的事实,普通人购房能力也非常有限。

(二)呼包鄂三市的房地产市场现在以消化存量为前提,这将是三市房地产低迷另一重要原因

呼和浩特房地产年交易量大约为110万平米左右,因气候原因,呼和浩特房地产从开发到建成大约需要2年时间,2006-2007年大规模供地使呼和浩特房地产的新增供应量在2008、2009两年集中体现。2008年全年呼和浩特房地产新增供应量大约350-400万平米,相当于正常量的3倍多,这就需要一定的时间让市场消化,9月份暴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内需拉动不足,进一步加重了消化存量的难度。

(三)房地产企业缺乏诚信,唯利是图,也是房地产市场低迷的原因之一

房地产企业的承诺往往与现实存在较大的差距,越来越高的容积率,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阳光、绿地等成为商购房的奢侈。购房者的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导致购房者对房产商极不信任。

三、呼包鄂房地产的科学发展

呼包鄂三市房地产开发要以人为本,就要以购房者为本,植根于购房者,服务于购房者,实现房地产业的科学发展。盖房子是给人住的,说到底住房是最大的民生工程,让老百姓买得起房,住得起房,是党和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呼包鄂三市要借国家财政政策,积极采取措施,适时调整房地产政策,加大投入,大力改善民生,刺激拉动内需,推动三市房地产业的科学发展。

(一)三市应在国家的政策范围内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既要保障市场中购房者的权益,又要保障中低收入者的住房根本需求。市场不是解决三市房地产科学发展的唯一选择,三市房地产应该“两条腿走路”,一条腿走市场,就是要发挥利率、税率、地价等经济杠杆的作用,一方面出台鼓励购房者买房的政策;另一方面增加居民收入,使购房者对房价有一定承受能力,保证不因购房导致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另一条腿是要搞好保障性住房。西方发达国家的住房政策也不是全部依靠市场解决,大部分国家都制定政策保证居者有其屋(例如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政府为无力购房者进行担保而引发的),三市更要以人为本,让最底层、最边缘群众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保证其居有定所。1998年制定的《国务院关于深化住房制度的决定》中明确规定中低收入者保障性住房以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为主导,但鉴于现行的经济适用房本身制度设计就存在一些不合理、不确定性成分,加之在实施过程中不能公开透明,与初衷大相径庭,不能很好地满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经验证明:廉租房比经济适用房更有优势来满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同时对三市居高不下的房价也有一定的抑制。研究表明:廉租房与当地房价成反比,当廉租房的供给增加5%,就会使房价下降3%-4%。国家最近为刺激经济发展的4万亿元资金中有9000亿元保障性住房资金,三市要借此东风,制定相应的廉租房政策,加大投资力度,保证廉租房建设,保障中低收者的住房需求。

(二)由于土地、资本等房地产要素仍然主要掌控在国家之手中,三市要加强政府在房地产业中的主导作用,克服以往“经营城市,以地生财”的理念,引导房地产走集约型、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借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出台之机,要落实和完善政策,调整不合理的住房结构,消化房地产市场的存量,避免以高价房换取低成交量的恶性循环,适当减少开发土地供应规模,克服政府财政过度依靠土地出让金的局面,优先保证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廉租住房土地供应。加强拆迁计划管理,合理控制城市房屋拆迁规模和进度,加强房地产开发建设全过程监管,大力规范房地产企业,为房地产企业提供一个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环境。

(三)房地产企业要走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之路,要以优质的项目和优质的服务打造和谐社区、和谐环境、和谐社会,充分认识承担的社会责任,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检查。要大力根治房地产企业不惜手段和代价去谋求不正当的发展,谋取不正当利益。

(四)房地产同时具有消费性和投资性,房地产的高收益性被放大后,成为赚取暴利的工具,投资者对此要有清醒认识。为防止过度投资,要出台一定的措施,相对大幅提高第二套房屋的持有成本,使得房屋尽可能最大程度满足居住功能,减弱投资性,从根本上保证房地产可持续发展。

呼包鄂 篇2

(2007年4月17日)

这次三市经济工作座谈会,是自治区第四次召开这样的会议。会上,三市谈了当前发展情况和下一步的工作思路,自治区有关部门作了发言。杨晶主席和自治区领导同志的讲话很有针对性和指导性,大家要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谈三个问题。

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推进优势地区又好又快地发展

近年来,呼包鄂三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等机遇,以新型工业化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三化”进程,继续保持了快速持续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去年,三市经济总量达到2710亿元,增长2O%,占全区的53.2%;人均GDP5193美元,达到沿海发达地区水平。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演进为4.8:49.3:45.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区的56.5%,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的7O%。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财政总收入达到365亿元,占全区的51.2%。全区13个财政收入超1O亿元的旗县(市、区),除满洲里市外,其余都在呼包鄂地区。此外,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和进出口总额等方面,呼包鄂都占有很大比重。城乡居民收入明显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城镇化率63.3%,达到沿海发达地区水平。《2007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对200个中国城市进行了分析,呼包鄂三市的增长竞争力排名第一,鄂尔多斯名列效益竞争力第八位。尤为可贵的是,经过近年来的发展,三市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投资主体实现多元化,经济自主增长机制开始形成。这也是我们在总结自治区“十五”发展经验中最重要和最根本的一条。实践证明,鼓励和支持优势地区率先发展的决策是正确的。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要继续坚持非均衡发展与均衡协调发展的统一,坚定不移地鼓励和支持优势地区率先发展,以局部带动全局;坚定不移地推进协调发展,大力支持东部地区加快发展步伐,努力实现地区间的协调发展。

同时也要看到,呼包鄂三市的发展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和不足。从总量上看,去年全国有63个地级以上城市GDP超过1000亿元,而我们只有包头刚过千亿元。从质量上看,虽然三市近年来经济增长很快,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仍很突出。2006年中国城市综合实力百强评比中,呼、包、鄂分别排第35位、第77位、第54位,除经济因素外,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发展环境等方面的差距仍然较大。比如,在产业发展方面,产业链条短,自主知识产权少,有的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农牧业基础依然薄弱;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在城乡协调发展方面,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城乡生产力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在改善民生方面,经济增长与群众增收不够协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扶贫济困任务比较艰巨。和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大一些。去年,中国 1 城市生活质量研究课题组通过对居民收入、消费结构、居住质量、交通、教育、卫生等12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我区只有包头市入围全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前5O名。

提升呼包鄂的发展层次和质量,推动呼包鄂全面走上科学发展之路,是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的必然要求。去年底召开的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提出了“提高两个水平、保持两个高于、确保两个实现”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奋斗目标,需要全区各族人民、各个地方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呼包鄂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牵引和带动。目前,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逐步完善,今年明确提出“四个着力”、“三个协调”的要求,严把土地、信贷闸门,提高了环保、市场准入等门槛。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呼包鄂三市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思路,提高发展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经过近几年的快速持续协调发展,呼包鄂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并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总量开始做大。继包头去年GDP超过千亿之后,今年呼市和鄂尔多斯都可能突破千亿。从全国280多个地级市竞相发展的格局看,经济总量达不到1000亿就没有多少竞争资格。二是结构比较合理。目前,三市三次产业构成比例已经达到发达地区水平;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2O个百分点,达到发达地区平均水平。三是城乡居民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接近发达地区平均水平。去年,呼包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000元左右,接近发达地区平均水平。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三市的人均生产总值已经突破5000美元,根据库兹涅茨经济环境倒U曲线理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00美元到10000美元,进入了经济与环境逐步协调、人与自然趋向和谐共生的转折点。二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呼包鄂已经到了促进城乡协调和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转折点。从城乡发展协调看,自治区整体上进入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阶段,呼包鄂在这方面更具条件和优势,完全可以走好城乡协调发展之路;从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看,去年三市三产增速高于全区近2个百分点,不仅三产占GDP的比重远远高于全区平均水平,而且三产占全区的比重也高于二产占全区的比重。从这种良好来势看,呼包鄂完全可以走通走好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之路。希望三市准确认识和把握当前的发展形势,增强发展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更加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

二、着力提高“两个水平”,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自治区对呼包鄂三市的发展定位非常明确,就是呼市要建成现代化首府城市,包头要建成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强市,鄂尔多斯要建成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业基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呼包鄂三市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要求,着力提高协调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水平,进一步增强综合实力、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为自治区的发展大局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对于呼包鄂三市来讲,提高协调发展水平,就是要率先在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上取得突破,积极推进产业结构、投资结构、所有制结构、生产力布局结构调整,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区域协调发展,切实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和协调性。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就是要率先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取得突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加强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开发,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加大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力度,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增强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解决经济发展中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三市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同时,要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增强综合实力,就是经济总量持续增加,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增强市场竞争力,就是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自主增长机制更加完善,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产业规模和层次得到提升,发展潜力和后劲进一步增强。增强创新能力,就是各项改革稳定推进,保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创新体系建设逐步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对外开放深入发展,逐步成为资本、技术、人才等综合要素流入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突出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着力培育、不断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两条:一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发展环境和条件;二是鼓励西部地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增强地区经济实力。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既是我们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央对我们寄予的希望。呼包鄂之所以成为全区的优势地区,主要靠的是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今后呼包鄂要再创发展新优势,必须依靠产业发展的支撑。在去年的呼包鄂座谈会上,我们提出了“产业多元、产业延伸、产业升级”的思路,实践证明是符合实际的。在今后的发展中,三市要继续下大力推进产业多元、产业延伸、产业升级,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在推进产业多元方面,要坚持依托资源而又不依赖资源,在继续发展和提升资源型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非资源型加工业,不断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要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在国家许可、市场需要、条件具备的前提下,高起点、高水平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加快发展以运输机械、工程机械、风力发电设备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以稀土高新、电子信息、生物制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物流、金融等面向生产的现代服务业和教育、文化、休闲旅游等面向生活的服务业,提高非资源型产业比重,构筑多元化支撑的产业体系。

在推动产业延伸方面,要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精深加工,逐步由主要生产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转变到生产直接面向市场和消费的终端产品。目前,我区煤炭转化率已近5O%。随着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转化的力度也要加大,要重点抓好煤制油、煤化工,抓好天然气化工、氯碱化工等产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产品,如钢铁、有色金属、PVC等,要努力向下 3 游延伸。要加强重点工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园区循环经济,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集群,提高产业关联度、集中度和影响力。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围绕优势特色产业搞延伸,围绕重点项目搞协作,推动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在推动产业升级方面,要注重发挥后发优势,强化自主创新,通过技术跨越带动产业升级,着力打造智力密集、竞争力强的高端产业。呼包鄂三市要积极搞好技术引进,通过引进主动承接先进生产力转移。同时,切实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型创新体系,着力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着力培育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要强化人才支撑,在积极培养自有人才的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引进各类高素质人才,使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转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二)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呼包鄂三市总体实力较强,城镇化水平较高,推进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条件比较成熟。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提升城市集聚和发展能力的同时,认真研究解决统筹城乡发展问题,在全区率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一是要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按照中央的要求,积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牧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牧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牧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牧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牧业,用培养农牧民发展农牧业,努力提高农牧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牧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要把促进农牧业产业化作为发展现代农牧业的重要突破口,努力构建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高效农牧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产业化经营机制创新,特别要扶持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和互动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产业化带动农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牧业提质增效。

二是要加大对农村牧区的投入力度。农牧业和农村牧区投入不足,是导致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城乡发展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呼包鄂三市经过近年来的发展,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较强。要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措施,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做到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高于上年,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牧区的增量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牧区建设的增量高于上年,建设用地税费提高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三牧”。要拿出更多的财力向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倾斜,不仅要支持农牧业产业发展,更要支持农村牧区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的建设和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三是要拓展农牧民增收空间。在充分挖掘农牧业内部增收潜力的同时,不断提高农牧民非农产业增收比重,提高经营性增收、工资性增收、财产性增收、转移性增收水平。对于呼包鄂来讲,还有一个现实途径就是减少农牧民。目前,北京、上海两市放宽了本市农业人口4 转为非农业人口的条件限制。广东省的深圳、佛山、中山等地将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农村居民统一转为非农户口,实行城市化管理。在这个问题上,呼包鄂可以进行些探索和尝试,逐步建立城乡统一、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使更多的农牧民转移出来就业创业。

(三)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推动服务业健康发展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呼包鄂三市非公有制经济有了长足进步,投资和发展主体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目前,三市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为49.4%,比全区平均水平高11.7个百分点。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前列的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等地,经济增长主要来自非公有制经济,其中浙江省的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7O%多。非公有制经济不仅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解决就业的主要渠道。“十五”期间,我国新增就业岗位中3/4以上是由非公有制经济提供的。呼包鄂三市要努力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规模、质量、效益上取得新的突破。要在积极引进区外非公有制企业的同时,注重培育本地民营经济主体,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全民创业,着力构建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要为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建立健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和服务体系。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创新组织形式,规范内部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

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最近,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在实现普遍服务和满足基本需求的前提下,依托比较优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科学合理规划,形成充满活力、适应市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服务业发展格局。在发展服务业问题上,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积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不断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呼包鄂工业化进程较快,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较高,更有条件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依托中心城市,充分发挥人才、物流、信息、资金等优势,加快服务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服务业质量和水平,促进服务业优化升级。要打破行政分割和地区封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地区之间加强合作,促进服务业资源整合。

(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随着地区实力的增强和发展层次的提高,呼包鄂三市要更加注重和谐社会建设,努力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走在全区前列。通过努力,在全区率先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是要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高度重视低收入群体的增收问题,切实加大社会保障和扶贫济困力度,不断改善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条件。积极探索、逐步建立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良性互动机制,把政策增收、就业增收、产业增收、社保增收有机结合起来,广辟增收渠道,促进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充分就业是稳定提高收入水平的前提和保障。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在大力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 5 劳动密集型、就业容量大的产业,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要大力倡导、积极推动自主创业,支持多渠道就业。

二是要提高人民群众的教育水平。人民群众受教育水平的高低,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呼包鄂拥有全区64%的普通高校、49%的中等专业学校、1/4的职业中学,在提高群众受教育水平方面理应走在全区前列。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巩固发展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积极有序发展高等教育。坚持教育的普惠性,切实解决好城乡困难家庭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保障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大力培养经济、技术、管理方面的高素质人才和产业发展急需的适用型人才,促进人才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

三是要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现代经济学认为,卫生与经济的关系是双向的,卫生的发展取决于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也有赖于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据世界银行对部分发展中国家的调查分析,经济增长对人们预期寿命产生的影响,1/3是通过减贫,2/3是通过增加公共卫生开支。呼包鄂三市要大力发展公共医疗卫生事业,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努力缩小不同群体医疗卫生服务差距。要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监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要进一步推进农村牧区医保工作,健全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改善医疗卫生条件。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和休闲文化活动,促进群众的内心和谐和身心健康。

三、正确处理“三个关系”,切实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的要求,更加自觉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在当前具体工作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好这样“三个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政府推动与市场调节的关系。在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新形势下,领导和推进科学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也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推动。要确立和尊重市场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和潜力,充分发挥经济自主增长机制的功能和作用,依靠市场机制调整经济关系,运用市场手段调处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通过市场运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要注重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完善产业政策,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引导市场主体朝着符合国家产业规划、产业政策的方向发展,保证国民经济平衡有序运行,防止出现过快增长和较大回落,实现又好又快、较长较快增长。作为政府,则必须自觉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切实转变经济管理职能,更加注重宏观上的指导和调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为市场主体服务和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

二是正确处理促进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改善民生是6 实践党的宗旨的根本要求。各级一定要把推动发展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最大的政治,把改善民生作为最大的政绩,努力使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不断得到更多实惠。一方面,要着眼于各族群众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把发展作为解决民生的根本途径,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通过又好又快的发展不断增进各族人民的福祉。另一方面,要更加关注、切实解决群众当前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为困难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摆到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今年是自治区成立60周年,全区上下将开展一系列庆祝活动,各地在组织实施好各项庆祝活动时,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上,切实有效地为各族群众特别是困难弱势群体办实事、办好事。

三是正确处理鼓励竞争与加强合作的关系。竞争与合作,是区域发展的主要方式。没有竞争就没有动力,没有活力;没有合作也就没有合力,没有良性互动。无论是全区范围还是呼包鄂三市,都要积极鼓励竞争,努力形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竞相发展态势。但鼓励竞争不是盲目攀比,更不是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而是要在国家产业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不断培育和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企业,提高自身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在鼓励竞争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加强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让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谋求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对于呼包鄂来讲当前要认真研究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统一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打破地区市场分割,促进区域间市场开放和要素的自由流动。二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逐步把呼包鄂三市打造成为在国内外有较强影响力的城市群。三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互利互惠的资源开发利用合作体系,加强区域土地资源、能源资源和水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促进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建共享。四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长期稳定的组织协调体系,坚持和完善区域发展协调联席会议制度和区域发展会商机制,及时解决区域合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保障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顺利推进。

以上这些意见,供同志们在研究工作时参考。

储波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代表会议上的讲话

(2007年6月20日)

同志们:

经过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会议圆满完成了选举我区出席党的十七大代表的任务。经过选举产生的十七大代表,都是严格按照中央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反复酝酿、逐级遴选出的我区广大共产党员中的优秀分子,具有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广泛的代表性。希望当选的各位代表珍惜荣誉、牢记使命,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忠实履行代表职责,正确行使代表权利,完成好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赋予的光荣任务,为党的十七大圆满成功作出应有贡献。

下面,我就做好当前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进一步巩固发展我区现代化建设的大好来势

“十五”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主要特征:一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5.0:39.7:35.3演进为2006年的13.4:48.6:38。产业内部结构发生积极变化,一产中畜牧业比重明显提高,达到44.9%,其中农区畜牧业占全部畜牧业比重达到70%;优质高产高效农作物比重达到52.6%。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非资源型产业有了一定发展,多元化产业格局开始形成;服务业较快发展,传统服务业比重下降,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较好。所有制结构有所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37%,规模、质量和档次有所提升。生产力布局结构调整取得进展,工业企业不断向园区集中;农牧民转移步伐加快,城镇化率达到48.6%。

二是经济增长方式逐步转变。农业科技进步、规模经营水平提高,牧区实施退牧还草和休牧、轮牧、禁牧等措施。工业坚持走大项目、大企业、大集团发展路子,淘汰落后产能。仅去年全区就停建和整顿了130多个不符合要求的建设项目,清理关闭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的小企业1200多户。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逐步提高。

三是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全区财政总收入由2000年的155.6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712.9亿元,占GDP的比重由10%提高到15%左右,人均一般预算收入列全国第11位。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358元,由2002年的全国第29位前移至第12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42元,由2002年的全国第22位前移至第16位。2006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8 实现利润增长52.1%,工业综合效益指数240.8。

四是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十五”以来各级财政支农支牧资金达到304亿元,年均递增25.4%。进一步加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力度,仅去年财政用于支持社会事业发展的支出就达148.2亿元。进一步加大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力度,大力扶持东部盟市加快发展。更加重视节能降耗、保护环境、改善民生,落实力度加大。据《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2006)》显示,内蒙古位居全国第10位。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同志在赴内蒙古60周年庆祝活动中央代表团团长办公会上,充分肯定了内蒙古的发展成就,认为我区的发展“为其他民族自治地方加快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为国家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回顾这几年的工作,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完善发展思路。主要做法和启示:

一是既改善发展条件,又培育发展主体。在改善发展条件方面,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来抓,投入资金200多亿元,治理荒漠化、沙化面积2.5亿亩,生态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抓了公路、铁路、电力三大通道建设。全区公路里程达12.88万公里,建成横贯自治区东西2600多公里的大通道。铁路正线里程达到7970公里。每个旗县都建成一座22万伏变电站,每个盟市都建成一座50万伏变电站。在培育发展主体方面,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初步形成了能源、冶金、化工、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优势特色产业不仅具有一定规模,而且具有较高层次,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达到7家,涌现出鄂尔多斯、伊利、蒙牛等16个中国驰名商标。

二是既争取外力,又启动内力和活力。近年来,自治区在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的同时,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有效启动和激发自身的内力和活力。全面深化各项改革,逐步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步伐,“十五”以来共引进国内(区外)资金4020亿元。经济自主增长机制开始形成,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进一步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在生态、基础设施等硬环境不断改善的同时,法制、服务、诚信等软环境建设明显加强;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去年在全部固定资产投资中,政府投资、银行贷款比重下降,社会投资成为主体,占全部投资的761%。

三是既要加快发展,更要科学发展。在七次党代会发展思路的基础上,根据形势的变化,先后提出“快”、“大”、“长”、“好”的要求。发展思路完善的过程,是推动内蒙古科学发展的过程。特 别是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正确处理“好”与“快”的关系,既坚持发挥后发优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努力保持经济较快增长,更注重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努力做到好中求快。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提高“两个水平”、保持“两个高于”、确保“两个实现”的奋斗目标,就是我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其中,提高“两个水平”的要求,突出了科学发展观对“好”的要求,是我区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深化和飞跃。

在促进发展过程中,各级始终保持头脑清醒,经常查找发展中的差距和不足。在总结“十五”时,我们深入查找了八个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即从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看,我区仍属于投资拉动型经济;从三次产业发展看,我区仍属于工业拉动型经济;从经济的外向度看,我区有效利用外资规模较小,口岸经济发展不快,仍属于内向型经济;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情况看,我区经济发展较快,但人民群众生活改善较慢;从经济体制看,我区国有、股份制企业比重大,个体私营和外资企业比重小;从产业层次看,传统产业较多,新型产业、现代产业较少;从企业组织结构看,产业集群化发展不够,中小企业发展滞后;从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看,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不高,产业链条不长。在总结去年工作时,我们又查找了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发展基础较弱,农牧业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基础设施承载产业、保障生活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二是增长方式仍较粗放,产业发展层次有待提升,节能降耗、污染减排任务艰巨。三是发展不够协调,区域、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不相适应,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四是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较多,就业压力增大,社会保障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等等。

事非经过不知难。近年来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好来势,确实来之不易。这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奋发进取、艰苦创业的结果。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一定要倍加珍惜大好发展来势,倍加珍惜团结和谐稳定的政治局面,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把自治区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推向前进。

二、进一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近年来我区现代化建设的大好来势,主要得益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发展大好来势,必须更加坚定自觉地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内蒙古的实际,要认真研究、扎实推进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科学理性地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目前,我区工业化已进入中期阶段。如何提高工10 业化水平,真正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各级要始终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不动摇,一定要按照中央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一定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原则,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一定要加强自主创新,发挥后发优势,推进技术跨越,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人的素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推进产业多元、产业延伸、产业升级。

推进产业多元,就是要坚持依托资源而又不依赖资源,在继续发展和提升资源型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非资源型加工业,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要抓住发达国家、发达地区加快产业转移的时机,在国家许可、市场需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大力发展以运输机械、工程机械、风力发电设备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以稀土高新、电子信息、生物制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构筑多元化支撑的产业体系。

推进产业延伸,就是要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延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精深加工,逐步由主要生产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转变到生产直接面向市场和消费的终端产品。重点抓好煤、天然气等产业延伸加工。已经形成规模的钢铁、有色金属、PVC等,也要向下游延伸。要坚持走集约化、基地化、园区化的发展路子,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集群,提高产业关联度、集中度和影响力。

推进产业升级,就是要切实抓好“上大、压小、引新”和节能减排工作。“上大”,就是着力培育和发展大项目、大企业、大集团,走大产业的发展路子。“压小”,就是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的小煤矿、小电厂、小水泥、小电石、小焦炭等落后生产能力。“引新”,就是立足高起点,加大技术创新、技术引进力度,使新上项目的技术和装备水平努力达到国际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要认真贯彻国家关于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政策措施,强化节能降耗,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

(二)着力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按照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的要求,把促进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努力转变增长方式。

在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上,要认真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更加注重做好“三农三牧”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坚持把发展现代农牧业作为首要任务,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牧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牧业,用现代经营形式 推进农牧业,努力提高农牧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和组织化水平。要大力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科学确定、着力培育主导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农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避灾农牧业,实施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不断提升基地生产能力和农畜产品质量。建立和创新龙头企业、基地和农牧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和互动发展长效机制。要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措施,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拿出更多的财力向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倾斜,切实加大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上,要继续坚持非均衡发展与均衡协调发展的统一,坚定不移地鼓励和支持呼包鄂等优势地区率先发展、科学发展,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以局部带动全局。坚定不移地推动协调发展,抓住东部盟市列入国家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规划的有利时机,加大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支持东部盟市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帮助东部盟市改善发展条件、推进产业发展。同时,要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不断提升县域经济实力。

在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上,要在促进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自治区今后在定期分析经济形势时,要认真分析社会发展形势,研究解决社会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各级要进一步深化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提高各族群众享有教育、医疗、住房等社会福利水平。

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上,要继续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来抓,坚持保护优先,切实减少人类对大自然的直接索取,不断提高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强生态重点工程建设,积极探索建立生态建设和保护的长效机制,把生态建设同农牧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生态移民等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努力实现改善生态与发展经济的互动双赢。强化全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三)切实加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发挥优势、扬长补短,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我区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建筑业、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和居民收入相对滞后,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前不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自治区党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进行了专题研究。有关部门正在按照常委(扩大)会的意见,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要努力培育区内建筑企业,12 提高企业资质水平和技术水平,扩大区内建筑企业市场占有率,促进全区建筑业健康发展。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最近下发的《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抓住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和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有利时机,大力推动服务业发展,在加快传统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型物流业、金融服务业、旅游业、信息服务业。要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围绕优势特色产业搞延伸,围绕重点项目搞协作,围绕基地园区搞配套,大力实施“一个产业带动百户中小企业工程”,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大力推进全民创业,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断提升非公有制经济的规模、质量和档次。

三、进一步推进和谐内蒙古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重要目标,也是重要保证;既是长期任务,也是紧迫工作。结合我区实际,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努力使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成为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过程。

要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区城乡居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但全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尚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不够协调,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尚未形成经济增速与收入增速相协调的良性机制;二是不够平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贫富之间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三是不够多元,城镇居民收入以工资性收入为主,农牧民收入以家庭经营性收入为主,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比重较低;四是不够稳固,虽然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增收的基础不够稳固。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突出强调,要把富裕人民作为坚持党的宗旨、落实执政为民的首要任务,作为各级干部最重要的政绩,提出要保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确保到2010年人均收入力争进入全国前列。现在看,实现这一目标的难度较大。各级要把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八次党代会确定的“着力增收富民”的要求,努力实现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在城镇,要建立健全职工收入正常增长机制,加强对企业工资分配的调整和指导,兑现国家出台的机关工作人员增资政策,保障各类从业人员收入分配权益。在农村牧区,要认真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不断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一方面加大改善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工作力度,为农牧民减支增收创造良好条件;另一方面大力提高农牧民的非农产业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比重。要把政策增收、就业增收、产 业增收、社会保障增收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促进居民收入来源多元化、增收稳定化。

要全力抓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当前,我区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新增劳动力就业问题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据统计,“十一五”时期,我区城镇每年需安置就业50万人左右,但可提供就业岗位仅为30万个。各级要把扩大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认真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就业再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坚持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相统一,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相一致,实现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要大力发展服务业、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要进一步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加强就业再就业指导、培训和服务,努力扩大就业规模,提高稳定就业水平。要适应社会发展要求,逐步增加公益性就业岗位,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员,积极为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特别是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解决好就业问题。进一步落实和完善鼓励创业、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实行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发挥好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努力营造全民创业的社会氛围。

要认真解决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目前,我区尚有近百万农村牧区特困人口和70万城镇困难人口。要在加大社会保障力度的同时,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领导精力放到为困难群体办实事办好事上。近年来,自治区为解决困难弱势群众生产生活问题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2005年,作出“两项承诺”,有效解决了零就业家庭和大学贫困新生的特殊困难。今年又提出,要为困难弱势群体办好“七件实事”,在全区实施好“十项民心工程”。各地都应结合实际,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确定实施一批民生项目。今年是自治区成立60周年,要坚持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贯穿迎庆活动的始终,着力为各族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各族群众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享受到改革发展的实际成果。

要积极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今年,党和国家的大事、要事多,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尤为重要。各级要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新形势下的社会管理工作,切实做好党的群众工作。要高度重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意见》,落实和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抓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要高度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依法妥善解决土地征用、城市拆迁、工程建设等方面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大法律宣传力度,教育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矛盾。要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力推进平安创建活动,坚决打击境内外敌对分子的破坏图谋,全力维护社会稳定。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认真落实责任制,坚决14 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切实抓好党的建设。

一是大力加强宣传思想舆论工作。要按照中央的要求,认真抓好理论武装工作,加强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的学习宣传教育工作,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多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工作,多做解疑释惑、团结鼓劲的工作,多做增进共识、凝聚人心的工作,努力营造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思想舆论环境。要抓住庆祝自治区成立60周年、迎接党的十七大召开的有利时机,大力宣传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蒙古的成功实践,大力宣传内蒙古实施西部大开发等战略取得的丰硕成果,大力宣传广大干部群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内蒙古取得的巨大成就。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

二是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不久前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听取了全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对下一步工作作出安排部署。各级要充分认识加强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把基层组织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坚持重在建设的原则,针对目前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抓好基层班子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成员的素质和能力,做好党员发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要结合实际、创新载体、体现特色,积极探索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增强基层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何发挥好各级党代表在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作用,是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党组织要根据党章规定和中央要求,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逐步完善党代表发挥作用的载体和形式。各级党代表要带头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执行、广泛宣传党代会决议,充分发挥联系广大党员的桥梁纽带作用,及时把党员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反馈上来,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三是健全和完善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中央下发的《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等四个长效机制文件,既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制度性成果,也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制度保证,体现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根本要求,涵盖了党建工作的主要方面。自治区已就学习贯彻文件精神提出明确要求,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认真学习领会文件精 神,并结合工作实际,全面贯彻落实到党的建设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要把建立和落实长效机制的着眼点放在解决不适应、不符合的突出问题上,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要紧跟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步伐推进长效机制建设,更新思想观念,改进思路办法,丰富活动内容,促进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先进性作用的充分发挥。

四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今年以来,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就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特别是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发表重要讲话。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提出要在全党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在全国“两会”期间,提出要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前不久在宁夏考察时又强调,要切实加强作风建设,促使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意识、保持高尚情操,把作风建设的成效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实际行动,转化为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实际行动,转化为锐意开创工作新局面的实际行动。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总书记提出的“为民、务实、清廉”和树立“八个方面良好风气”的要求,全面加强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建设,大力弘扬新风正气,坚决抵制歪风邪气,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要认真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扎实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注重从源头上做好防治腐败工作,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形成用制度管人管权管事的有效机制。要严肃查处腐败案件,坚决纠正、切实治理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认真查处违规建设楼堂馆所问题。

同志们,因应新形势,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把内蒙古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推向前进,是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同心同德、开拓进取,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谐的社会氛围和优异的工作成绩,庆祝自治区成立60周年,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储波同志在东部盟市经济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07年11月1日)16

这次自治区东部盟市经济工作座谈会,是在全区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国务院《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东部盟市振兴。下面,我谈三个问题。

一、对这次会议的看法

这次会议开得很顺利、很成功,达到了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形成共识、推动落实的效果。会议期间,考察了锡林郭勒盟的部分工业、农牧业、城市建设、生态建设、民族文化事业、社会事业等项目建设情况,讨论了《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实施意见》,五个盟市和满洲里市、二连浩特市全面介绍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今后的工作打算,区直有关部门作了书面发言,杨晶主席等自治区领导同志的讲话很有针对性和指导性。

今年是自治区提出呼应国家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加快东部盟市发展的第四个年头。这期间,自治区先后三次召开东部盟市经济工作座谈会,分别提出抓住国家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切实加快东部盟市发展步伐;抓好与东北三省在政策、产业和基础设施上的“三个对接”;东部盟市“需要加快发展、能够加快发展、理性加快发展、支持加快发展”,“要努力成为自治区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极”等思路和要求。总的看,这几年自治区在区域发展上研究的问题越来越深入,各盟市推进发展和各部门支持发展的措施越来越具体。概括地讲,主要有两点体会。

一是会议开得越来越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听的,二是有看的。有听的,就是大家发言的内容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物,就是讲到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言之有理,就是这些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逐步探索出了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发展更加理性了。有看的,一是看到了这些年来发展的初步成果;二是看到了一些好的来势,看到了希望。前几年到锡林郭勒盟来可以说没什么可看的,现在不仅可看的项目多了,而且项目的规模很大、层次很高。这次看了一个煤矿,这只是胜利煤田的一部分,将来胜利煤田和白音华煤田都要建成亿吨级的大煤田;看了上都电厂,4台6O万千瓦机组上的都是空冷设备;看了多伦46万吨煤基制烯烃项目,投资、规模和技术都属世界一流水平;看了即将形成的百万千瓦风电基地,这是清洁能源;看了正蓝旗的牧户,这个牧户很有水平,首先种青贮玉米,接着搞小畜改大畜,以后又搞畜产品加工,后来又进行人口转移。这户牧民就是农牧业转型的集中体现;看了蓝旗的生态移民街,3O户牧民直接转移到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看了多伦县的生态建设情况,生态覆盖度已经达到8O%,这是非常可喜的成就。

二是发展态势越来越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各地区对盟市情的认识越来越深化,发展思路越来越完善、越来越符合实际,与东北地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二是发展活力逐步增强,发展步伐逐步加快,发展成效日益显现。今年1—9月份,东部盟市生产总值增长19.5%,17 高于全区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9%,高于全区平均水平4.7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增长43.3%,高于全区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三是发展条件正在改善,投入主体不断增加,发展前景看好。现在,锡林郭勒和呼伦贝尔两个盟市的资源优势已经开始转化为经济优势,赤峰和通辽两个农业大市开始向工业大市转变,兴安盟也开始恢复和起步。实践充分证明,自治区党委、政府支持东部盟市振兴的决策完全符合自治区和东部盟市实际,有力地促进了东部盟市发展和自治区的协调发展。

二、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前不久,自治区党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在认真分析今年前三季度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同时,对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行了研究,提出要“站在新起点,寻求新突破,实现新跨越”。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把十七大作为新的历史起点,这是对全国而言的。自治区是全国的一个局部,与全国一样也是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在今年庆祝自治区成60周年的时候,我们提出要把自治区成60周年作为一个新起点。看来我们的想法是符合党和国家的宏观想法的。这个新起点是站在一个什么基础上的,任亚平同志在十七大内蒙古团讨论时有一个发言,讲了我们现在的基础和前几年的基础不一样了。今年全区GDP将达到6000亿元,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人均财政收入超过4000元。按照可预见的分析,到2010年全区GDP将达到10000亿元,人均GDP超过5000元美元。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表明,人均GDP在3000—5000美元之间,又是一个发展的黄金期。如何站在这个新的起点之上,寻求新突破,实现新跨越,是当前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我先就跨越的问题谈点想法。

一是发展理念上的跨越。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来武装头脑、思考发展。在前不久的常委扩大会上,关于解放思想我强调两点,第一点是眼界要宽一点,第二点是眼界要远一点。眼界要宽一点,就是要按照中央对高级领导干部提出的要求,树立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更加自觉地把我们的发展置于全国的发展大局之中来谋划;眼界要远一点,就是我们的发展要考虑未来、为了未来,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不能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干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事。十七大期间,锦涛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讨论时指出,我们的发展理念一开始叫做加快发展,之后提出又快又好发展,后来提出又好又快发展,经历了这么三个阶段。强调好字当头、好中求快,不是一字之差的问题,这是我们党发展理念的重大飞跃。实现东部盟市的振兴,首先要在发展理念上实现新的跨越,也就是要跨越加快发展和又快又好发展这两个阶段,直接转到又好又快发展上来,切实把发展的起点和基点定位在又好又快上。又好又快有很多内涵,从自治区这几年发展情况看,又好又快初步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经济运行的质量比较好,二是经济结构比较合理,三是经济运行的机制比较活,四是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增强。二是发展方式上的跨越。这个内涵也很多,我想主要有四条。一是要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注重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二是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资源,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环境相协调;三是要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同时,注重发展现代农牧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实现三次产业发展相协调;四是要注重社会事业发展,注重改善民生,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相协调。

促进跨越,必须有大的举措,必须通过一些具体的措施来支撑和推动跨越。对各级党委、政府而言,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要坚持改革,扩大开放,重视创新。这是自治区七次党代会提出的三大动力问题。坚持改革,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消除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扩大开放,就是在发挥对内开放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开放,真正把自治区的地缘优势变成经济优势。扩大对外开放,最重要的是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和加强与俄蒙的经济技术合作。中央非常重视与俄蒙的经济技术合作,我们与俄蒙经济技术合作的互补性很强,但我们与俄蒙的经济技术合作只是刚刚破题或者叫尚未破题,口岸经济也只是刚刚起步。东部盟市拥有全区两个最大的口岸,对外开放的优势十分明显,一定要在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上下功夫、求突破。在对内开放上,要呼应东北振兴,但不限于东北,同时积极推进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的广泛合作。重视创新,一是要发挥后发优势,实行技术跨越;二是要充分运用国内自主创新成果;三是要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在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同时,要坚决拒绝落后生产力的转移,坚决淘汰现有的落后生产力。

第二,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以稳定为重。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核心,要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和为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各方面的工作都要讲求和谐,特别要促进领导班子内部的和谐,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局面。要以稳定为重,这是我们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对于我们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来讲,更要强调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境安宁,充分发挥首都护城河和祖国北疆安全屏障的作用。

第三,优化环境,要素流入,产业兴旺。优化发展环境,是近年来自治区着力抓的一件大事。在硬环境建设方面,我们突出抓了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特别注意抓好三大资源问题。一是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问题。东部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现在主要是如何用好的问题。西部地区主要是如何合理调整用水结构,加大节水力度,用好现有黄河水资源的问题。二是矿产资源勘查问题。要继续加大勘查力度,进一步摸清家底。三是国土资源包括环境容量调查问题。要切实加强软环境建设,努方形成良好的法制环境、社会环境和信用环境。要素流入问题非常重要。自治区明确提出,不仅要成为资金流入区,而且要成为人才、技术和管理等要素流入区。人才是全国性的,只要有产业发展、企业平台和人才施展的舞台,人才自然就会进来。产业兴旺的标志就是优势更优、19 特色更特,这就要求我们的产业层次要更高、产业集中度要更高、产业链条要更长、产品市场份额要更大。现在,我们有些行业、有些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量已经很大了。从能源来讲,今年的装机将达到4000万千瓦,明年达到5000万千瓦;发电量去年是全国第6位,今年可能还会前移;煤炭已经是全国第二位了;有色金属400万吨,在全国占很大份额;煤化工也是全国最多的;农畜产品中的液态奶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牛羊肉产量居全国第一。

三、实现东部盟市全面振兴,必须着力抓好产业发展这个关键环节

实现东部盟市振兴的关键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产业发展作为重点,采取强有力措施,进一步优化提高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进产业协调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优化提高第一产业,必须调整结构、统筹城乡,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进程。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东部盟市作为我区的农牧业主产区、农牧民人口集中区和生态保护建设重点区,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对于优化提高第一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长期努力,东部盟市农牧业已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条件。但与发展现代农牧业的要求相比,与东部盟市良好的农牧业资源条件相比,农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还不高。一定要按照发展现代农牧业的要求,切实加大结构调整和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农牧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下大力调整农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是发展现代农牧业的重要环节。要充分发挥草原辽阔、土地肥沃、环境压力小、农牧业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举绿色旗、打特色牌、走生态路,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牧业。要把大力发展畜牧业特别是农区畜牧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重点发展肉牛、肉羊、奶牛、鹅鸭、生猪等产业,优化畜种结构,提高良种化水平,加快促进农牧业由种植业主导型向养殖业主导型转变。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绿色、生态、有机农作物,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推进种植业向优质高产高效方向发展。

二是下大力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是发展现代农牧业的关键所在。要切实抓好农牧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强农牧业良种培育、先进种养技术集成、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动植物病虫害防控的推广应用,着力提高农牧业科技含量和贡献率。要把生态保护和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全面推行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轮牧制度,大力发展舍饲圈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路子。切实抓好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田草牧场基本建设,不断增强农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力推进农牧业机械化,提高关键生产环节、重点作物、农畜产品集中产区的机械化装配水平和专业化生产水平。

三是下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这是发展现代农牧业、提高农牧业效益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要立足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产业特点,积极引进和大力培育强势龙头企业,着力打造一批规模大、起点高、辐射带动力强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农畜产品加工业集约化、20 集群化发展。切实加强农牧业生产基地建设,推进农畜产品生产向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不断完善产业化经营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形成企业与农牧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加强农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建设一批功能齐全、辐射力强的专业批发市场。切实加强品牌建设,不断提升本地农畜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四是下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要抓住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城乡生产力布局调整,切实抓好“收缩、集中、转移”工作。不断深化户籍、就业、社保等城乡配套改革,消除体制障碍和政策壁垒,加快推进农村牧区人口转移步伐。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努力为农牧民进城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高度重视、切实抓好农牧民增收工作,把产业增收和政策增收、转移增收、社会保障增收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促进农牧民收入来源多元化、增收稳定化。按照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积极促进公共财政向农村牧区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牧区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牧区覆盖,大力推进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必须立足优势、转变方式,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近年来,自治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工业化的推进特别是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相对于呼包鄂优势地区,东部盟市发展主要滞后于工业。一是总量小,去年东部盟市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2.3%,低于全区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只占全区比重的25.8%。二是建设项目少,今年自治区确定的120项工业重点项目中,东部盟市只有47项,投、资额占38.6%。三是制约因素多,支撑工业发展的交通、电力、水资源等基础建设滞后,人才特别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必须突出重点,着力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在加大投资力度、加快项目建设上下功夫。近年来,东部盟市工业投资及重点项目建设有所增加。今年1—9月份,东部盟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7.79%,高于全区平均增速2O.15个百分点。锡林郭勒盟和赤峰、通辽、呼伦贝尔市工业投资增速分别位于全区第一、第二、第三和第五位,发展势头良好。要紧紧抓住国家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有利时机,按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市场需求、符合地区实际的要求,积极调整投资结构,保持工业经济投资增长的合理规模。在项目建设上,已经核准立项的要及早开工,已经开工的要加快建设进度、尽早达产达效。同时,要积极做好项目前期工作,设计、规划、储备一批开发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项目。要立足地区优势,加快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努力引进一批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全面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

二是要在优化工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上下功夫。要结合实际,着力推进产业多元、产业延伸、产业升级。推进产业多元,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能源、化工、有色金属工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等资源型产业,着力培育大产业、大基地、大集群,加快建设新型重化工基地、有色金属开采冶炼加工基地、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另一方面要认真贯彻国务院《东北地区 21 振兴规划》鼓励发展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的政策措施,积极承接东北、华北、东部沿海地区先进的非资源型产业转移,大力发展风力发电设备、机械加工等制造业,发展轻纺工业品加工等产业,发展生物、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结构,培育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推进产业延伸,要重点抓好煤、有色金属、农畜产品等产业的转化和延伸,大力发展下游产业,延长产业链条,逐步由主要生产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转变到生产直接面向市场和消费的终端产品,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推进产业升级,要切实抓好“上大、压小、引新”和节能减排工作。“上大”,就是着力培育和发展大项目、大企业、大集团,走大产业的发展路子。“压小”,就是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的落后生产能力。“引新”,就是立足高起点,加大技术创新、技术引进力度,使新上项目的技术和装备水平努力达到国际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要认真贯彻国家节能减排的各项政策措施,强化节能降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

三是要在培育强势企业、壮大产业集群上下功夫。当前,以强势企业为龙头,引导中小企业向园区集中,已成,为国内外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从东部盟市看,工业领域能够“顶天立地”的大企业不多,中小企业发展也不快。

要支持现有引进的大企业尽快做大,同时要加大力度,母引进一批引领产业发展、支撑地区经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强势企业。要切实搞好基地和园区的规划和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集群,不断提高产业的关联度、集中度和竞争力,形成上中下游产业有序衔接、大中小项目合理配套的局面。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坚持围绕优势特色产业搞延伸、围绕重点项目搞协作,大力实施“一个产业带动百户中小企业工程”,努力打造中小企业集群,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必须拓展领域、提升层次,努力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童要途径,也是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国务院《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也对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工作重点。相对于一、二产业来说,东部盟市第三产业的差距更大,发展潜力也更大。东部盟市要抓住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拓展服务业领域,优化服务业结构,提升服务业层次。

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生产型服务业是当今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7O%左右,而生产性服务业又占服务业的7O%左右。在现代工业产品、农业产品的附加值构成中,生产性服务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生产型服务业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广阔。我区东部盟市的物流业发展已经有了一定基础。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机遇,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制定实施物流业发展规划,大力引进和培育龙头物流企业,培育壮大物流园区,提升物流业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服务水平。金融22 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东部盟市金融业规模较小,发展滞后。要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大力推进金融改革和开放,进一步引进、整合金融资源,健全金融体系,创新金融服务,提高银行、信托、保险、证券等金融服务水平,促进金融服务多样化和现代化。要大力发展信息、咨询、培训、研发等服务业,加快发展律师、公证、会计、审计、资产评估服务业,不断完善人才、劳动力等市场中介服务业,积极推广代理、代办、经纪、拍卖、担保服务业,培育更多的服务业市场主体,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生活型服务业。生活型服务业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随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改善,人们对服务业的需求层次越来越高。要围绕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特别是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扩大社区卫生、家政、养老托幼等服务规模,发展诚信便民、业态多样的商贸业、餐饮业。要积极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在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同时,不断拓宽消费领域,扩大居民在住房、交通、通信、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有效需求,积极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要改善消费环境,扩大消费信贷,完善服务体系,推动消费合理增长。旅游业是东部盟市的优势产业。近年来,东部盟市旅游业发展较快,旅游业收入占第三产业的比重高于全区平均水平。今后要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着力提高旅游业规模、档次和经营管理水平。要认真编制旅游业发展规划,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努力改善旅游条件,优化旅游环境,提高旅游业服务水平。要立足本地区的优势和特色旅游资源,加强与俄蒙和东北地区的联合与协作,努力打造一批国内一流旅游精品项目,建设一批知名、精品旅游区。要加大宣传营销力度,不断提高东部盟市旅游业发展的知名度、影响力和竞争力。

加快东部盟市发展,是自治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自治区各有关部门支持东部盟市加快发展,关键是要支持东部盟市加快产业发展,包括发展条件下改善。要深入研究和贯彻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规划》,结合东部盟市实际,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切实加强对东部盟市产业发展的指导。要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各类资源型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落户东部,帮助东部盟市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积极调整投资结构,加大对东部盟市生态建设、通道建设、口岸建设和资源勘探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要帮助东部盟市培育市场主体,认真协调解决各类重大项目前期、中期、后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等条件下优先申报和核准东部盟市项目,争取使东部盟市有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和自治区规划盘子。要加大对东部盟市的金融支持力度,协调商业银行和政策银行扩大东部盟市信贷额度,加快组建地方商业银行和专业投资公司,支持优势企业上市,帮助东部盟市拓宽融资渠道。东部各盟市要加强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树立大局意识,谋求整体利益最大化,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储波同志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7年12月12日)

同志们:

这次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我区重要讲话精神,分析全区经济发展形势,总结今年经济工作,研究部署明年任务。下面,我讲四个问题。

一、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党的十七大之后中央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和国际经济环境,明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深刻阐述了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大政方针和主要任务。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进一步阐述了明年经济工作的重大问题,并就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作了具体部署。贯彻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必须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会议的精神实质,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上来。

(一)要深刻领会中央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会议深入分析了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指出今年以来,国民经济保持了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农业和农村面貌出现可喜变化,经济结构不断改善,节能减排取得明显进展,改革开放继续深化,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经济社会各领域都开创了新局面。特别是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指明了前进方向。会议深入分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指出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趋势尚未缓解,价格上涨压力加大,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节能减排形势相当严峻,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会议深入分析了我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指出明年世界经济有望保持增长态势,对我国发展总体有利,但不确定性明显加大。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尤其是国际金融市场潜在风险增大,国际石油和粮食价格持续走高,贸易保护主义和投资保护主义加剧,气候变化问题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从总体上看,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

(二)要深刻领会中央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好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把握的重大问题。会议指出,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长期24 实践得出的重要结论,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会,是根据现阶段我国发展的客观实际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把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这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任务落到实处,要做到“五个必须坚持”:一是必须坚持创新驱动,为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有力和持久的技术支撑,加快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历史进程;二是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格局,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三是必须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把推进现代化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四是必须坚持内外协调,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促进我国发展和各国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五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五个必须坚持”,是我们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好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牢牢把握的重要指导原则。

(三)要深刻领会中央关于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指导原则和目标任务。会议强调,明年经济工作的基本立足点是坚持好字优先,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切实做到“两个防止”,即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同时,明确了明年经济工作的“四项指导原则”和“八项主要任务”。“四项指导原则”,即坚持稳中求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好字优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改革开放,在完善体制机制上取得新突破;坚持以人为本,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八项主要任务”,即完善和落实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攻坚力度,确保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全面深化改革,完善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四)要深刻领会中央对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新要求。会议指出,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加强学习,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统筹兼顾,不断掌握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深入调研,不断把握科学发展的主动权;狠抓落实,不断取得科学发展的实效。会议还对搞好全国和省级人大、政府、政协换届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强调把换届后各方面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引导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努力在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上迈出更大步伐,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作出更大成绩。

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密联系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努力开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二、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区经济发展形势

今年是党和国家以及自治区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一年,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自治区成功举办60周年庆祝活动。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内蒙古重要讲话和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国民经济承接了近年来的大好来势,继续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一是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预计全年完成生产总值6000亿元左右,增长19%左右,连续5年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企业效益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300亿元,增长30%;实现利润500亿元,增长43%。财政收入增长高于GDP增长,今年可完成960亿元,增长35%;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超过12000元和3800元,实际增长12%左右和10%左右。二是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7∶50.9∶36.4。产业内部结构发生积极变化。粮食播种面积扩大,产量创历史新高,畜牧业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优势特色产业继续做大做强,一批重大产业延伸、产业升级项目成为投资和增长的新亮点。服务业发展加快,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稳步提高。三是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力度加大,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节能减排初见成效,主要污染物排放首次“双降”。四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进一步加强。认真落实“七件实事”和“十项民生工程”,新增城镇就业23万人,农牧民劳务输出200万人。解决了78万农牧民安全饮水问题。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开,参合率达到84.4%。城镇低保补贴标准平均每人每月提高20元,农村牧区低保覆盖人口扩大到85万人,增加了对家庭困难的住校小学生、初中生的生活补贴等。

前不久,胡锦涛总书记在我区视察时指出,内蒙古的发展同全国一样,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一定要倍加求真务实,倍加锐意进取,倍加奋发有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自治区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推向前进。内蒙古发展的新起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初步奠定了科学发展的新基础。与2000年相比,经济总量由1539亿元增加到6000亿元,从全国第24位上升到去年的第17位,今年有望达到第16位,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财政收入由155.6亿元增加到960亿元,翻了两番半;三次产业结构由22.8∶37.9∶39.3演进为12.7∶50.9∶36.4,二产上升了13个百分点,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和层次的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技术装备水平和生产效率达到国内一流。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横贯自治区东西的高等级公路、铁路、电力“三大通道”基本建成。坚持把生态保护和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来抓,着力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历史性转变。加大资源勘探力度,有效解决了资源接续问题。今年,我26 区人均GDP将达到2.5万元、超过3000美元,预计到2010年人均GDP突破4万元、达到5000美元,标志着我区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国内外发展经验表明,人均GDP从3000美元到5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是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加速升级,国际化、市场化水平全面提升,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的阶段,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期。

第二,开始形成了科学发展的新机制。近年来,我们在抓住西部大开发等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的同时,更加注重通过深化改革消除体制机制障碍,更加注重通过扩大开放增强发展活力动力,更加注重通过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推进科学发展,经济自主发展机制开始形成。主要体现在: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在生态、基础设施等硬环境不断改善的同时,法制、服务、诚信等软环境明显改善;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2006年全部固定资产投资中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占76.1%,政府投资和当地银行贷款只占23.9%;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

第三,逐步完善了科学发展的新思路。同全国一样,近年来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也经历了由加快发展到又快又好发展再到又好又快发展三个阶段。自治区七届党委先后提出了“快、大、长、好”的要求,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把提高协调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水平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自治区党委八届四次全委会议进一步强调,要把发展的基点定位在又好又快上。现在,各级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更加深化,贯彻措施更加有效,行动更加自觉,形成了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共识和工作合力。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从三次产业看,主要靠工业拉动;从三大需求看,主要靠投资拉动;从经济的外向度看,仍属于内向型经济;从所有制结构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慢;从企业组织结构看,中小企业发展不快,等等。分析我区未来经济发展,仍然面临实现“一大”、“一高”、“一增”、“一减”四项艰巨任务。“一大”,就是要进一步做大经济总量。2006年,广东、山东、江苏三省GDP超过2万亿元,浙江、河南、河北、上海超过1万亿元。今年广东有望突破3万亿元,辽宁、四川有望超过万亿元。今年我区生产总值刚过6000亿元,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做大总量任务十分艰巨。“一高”,就是要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我区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中,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规模小。从增长方式看,粗放型特征尚未根本改变,发展的资源成本、环境代价、物质消耗仍然较大。从发展的协调性看,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区域发展不够协调,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任务十分艰巨。“一增”,就是要进一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目前,我区城乡居民收入尚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居民相差1000多元,农牧民相差200多元,实现自治区 27 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到2010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任务十分艰巨。“一减”,就是要进一步强化节能减排。目前,我区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发展阶段,工业结构主要以资源开发利用为主,实现能耗稳定下降、排放稳定达标的任务十分艰巨。

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区新起点新阶段的规律性特征,更加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妥善应对可能面临的挑战和风险,及时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不断创造科学发展的新业绩。

三、努力推动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意义重大。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自治区实际,明年全区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我区重要讲话和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大力推动改革开放、科技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站在新起点、创造新业绩,把自治区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贯彻上述总体要求,必须把握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好字优先。这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基本立足点。要立足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努力实现好中求快、好中求大、好中求长。

二是坚持“三化”互动。走好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紧迫现实意义。要在巩固和加强农牧业基础地位的同时,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在新的更高层次上实现“三化”互动。

三是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推进各项事业的强大动力。必须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抓住有利时机,勇于开拓创新,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统筹内外开放,拓展广度深度,努力变地缘优势为开放优势,全面28 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的根本目的是造福人民。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富裕人民作为坚持党的宗旨、落实执政为民的首要任务,着力做好增收富民工作,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凝聚人民群众智慧力量,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抓好七项工作、努力实现七个转变。

(一)着力提高现代农牧业发展水平,努力实现由农牧业大区向农牧业强区转变。我区农牧业资源丰富,是国家重要的粮食和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但农牧业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农村牧区发展滞后、农牧民收入偏低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各级一定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和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走中国特色农牧业现代化道路的要求,创新“三农三牧”工作思路,促进农牧业稳定发展、农牧民持续增收、农村牧区全面进步。

一是坚持把发展现代农牧业作为首要任务来抓。要大力调整农牧业结构,在毫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加快发展畜牧业特别是农区畜牧业,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种植业,打好内蒙古的特色牌和绿色牌。加快推进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强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田草牧场基本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不断增强农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积极推进农牧业机械化,提高关键生产环节、重点作物、农畜产品集中产区的机械化装备水平和专业化生产水平。切实抓好农牧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强农牧业良种培育、先进种养技术集成、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动植物病虫害防控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农牧业科技含量和贡献率。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牧业的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水平。

二是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在充分挖掘农牧业内部增收潜力的同时,大力拓展非农牧业增收空间,切实搞好农牧民外出务工引导和培训服务,大力发展农村牧区二、三产业,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牧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认真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对农牧民的各项免补政策,继续加大对农牧业和农村牧区转移支付力度,切实做好扶贫济困工作。

三是大力促进农村牧区社会事业发展。积极开展农牧业生产技能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加快发展农村牧区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着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按照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牧区的领域和范围,加强农村牧区水、电、路、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牧区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发展。

四是进一步深化农村牧区综合改革。继续推进农村牧区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县乡财政 29 管理体制改革,妥善化解苏木乡镇、嘎查村债务。加快推进农村牧区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国有农牧场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稳定和完善农村牧区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土地草牧场使用权流转,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二)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努力实现由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近年来,我区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工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要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

资源型产业是我区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是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的主要依托。加快资源型产业发展,必须找准与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的结合点,着力在“高、大、长”上下功夫。“高”,就是高起点发展。要严把项目准入关,新上资源转化项目的技术和装备水平要一步达到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水平,同时注重用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要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决不接受落后生产力转移。“大”,就是规模化发展。要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着力培育和引进能够引领产业发展、支撑地区经济、注重环保节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强势企业,加强基地和园区建设,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集群,走大项目、大基地、大集群的发展路子。“长”,就是长链条发展。要切实抓好产业延伸,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改变简单出售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做法,着力在“吃干榨尽”上下功夫,努力实现由生产初级产品和半成品向生产终端产品转变,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和产业综合经济效益。

非资源型产业发展滞后是我区工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是今后发展的潜力所在。要抓住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产业结构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的有利时机,积极承接先进非资源型产业转移,着力培育新的发展优势。重点发展以运输机械、工程机械、化工设备及配件、风力发电设施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以稀土、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光伏材料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等,不断提高非资源型产业的比重和贡献率,构筑多元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主要由二产带动向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大力发展服务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去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和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和5.5个百分点。各级要充分认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拓展领域、优化结构、提升层次,推动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要加快推进重点服务行业发展。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方向,在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物流企业,培育壮大物流园区,提升物流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发30 展现代金融业,进一步引进、整合金融资源,创新金融服务,提高银行、信托、保险、证券等金融服务水平,促进金融服务多样化和现代化。加快发展信息、咨询、律师、公证、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等咨询服务业,积极发展人才、劳动力、法律服务等市场中介组织,大力推广代理、代办、经纪、拍卖、担保等中介服务方式。适应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体育、旅游、休闲娱乐等服务业,不断满足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要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鼓励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提高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促进服务业健康发展。按照政府引导、社会投入、市场化运作的思路,吸引各方面资金投向服务业,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加强规划引导,积极培育中央商务区、创意产业园、科技创新园、现代物流园、产品交易市场等第三产业集聚区和功能区,促进服务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四)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由速度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我区时指出:“内蒙古近年来发展态势良好,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要重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我们“放眼全局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立足优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紧扣节约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各级一定要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着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从我区实际出发,要着力在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投资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上下功夫。要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按照产业多元、产业延伸、产业升级的要求,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使优势更优、特色更特,产业层次更高、产业集中度更高、产业链条更长,市场份额更大,切实把我区优势特色产业培育成为市场前景好、发展后劲足的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要以推进龙头企业发展和品牌建设带动产品结构调整。依托强势企业,鼓励和引导企业围绕市场需求,以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为重点,切实加强新产品研发,不断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在继续提升现有知名品牌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新品牌争创力度,不断丰富产品内涵、提升产品质量、拓展产品市场,努力增强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以市场导向和国家产业政策带动投资结构调整。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进一步突出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引导投资的基础性作用,在保持工业经济合理投资规模的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积极投向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业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等领域。要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带动所有制结构调整。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认真落实国家和自治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环境,破除体制障碍,大力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要以 31 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带动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制定完善中小企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依托优势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深、新”方向发展,努力形成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有机联系、协调发展的格局。要以推进城镇化和“收缩转移”战略带动生产力布局调整。科学制定和实施城乡生产力布局规划和农牧业功能区划,加快人口向城镇转移、产业向园区集中、农牧业向条件好的地方发展,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力就业、社会建设一体化进程。

(五)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由初见成效向明显改善转变。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走生态文明的发展路子。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我区时指出:“内蒙古历来是祖国北疆一块绿色宝地。这些年来,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内蒙古生态恢复取得初步成效,但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要求我们“本着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切实保护好内蒙古这块辽阔草原,保护好大兴安岭这片绿色林海,为建设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作出贡献”。我们一定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坚持不懈地做好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工作。

要继续把生态保护和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来抓。近年来的实践表明,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有所为”,就是要切实加大局部区域内的人工建设力度,扎实推进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水土保持等生态重点工程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和管理,尽快实现重点治理区域生态的全面好转。“有所不为”,就是要通过休牧、禁牧、轮牧、舍饲圈养以及生态移民等保护性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对大自然的直接索取,促进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要把生态保护和建设与农牧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生态移民、发展林沙产业结合起来,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长效机制,努力实现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态互动双赢。加大生态保护宣传力度,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科技服务体系和法律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考核制度,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不断巩固和扩大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成果。

要把加强节能减排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紧迫任务来抓。明年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关键一年,必须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尽快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最近,国家出台了关于建立节能减排统计体系、监测体系、考核体系办法,对节能减排工作提出了严格要求。各级要加大力度、迎难而上,严格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节能减排的工作部署。在这方面,既要做好“加法”,加快新上一批节能环保、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又要做好“减法”,坚决淘汰消耗高、污染重、工艺装备水平低的落后产能。32 要牢固树立能源资源基地也要厉行节约的意识,加强资源开发的科学规划和有效保护,加快转变资源开发利用方式。要建立健全节能减排责任制和问责制,建立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的地方性法规和相关配套政策,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

(六)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努力实现由资本流入区向要素流入区转变。现在,我区已经成为资本净流入区。如何在现有基础上,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科技进步,使自治区成为资本、人才、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流入区,是实现自治区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

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服务体制,创新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按照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要求,着力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积极发展土地、技术、劳动力等各类生产要素市场。深化财税、金融、投资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

要立足自身资源和区位优势,统筹对内对外开放,努力实现区位优势向开放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变。进一步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联合和协作,加强同区外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合作,积极承接发达地区先进生产力转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利用毗邻俄蒙的地缘优势,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加强口岸建设,发展边境贸易和口岸经济,广泛开展与俄蒙的经济技术合作,全面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

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有重点地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引再创新。强化政府在自主创新中的引导和服务功能,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扶持企业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加大对科技事业的投入,拓宽科技投融资渠道,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科技开发,培育和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形成多元化科技投入体制。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为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实现民生工作由应急解难向建立长效机制转变。近年来,自治区和各地区、各部门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先后提出并实施了一批应急解难的惠民项目,取得了可喜成效。但同时也要看到,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必须高度重视、倍加关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从制度层面统筹谋划、全面落实,加快构建保障 33 和改善民生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要着力抓好增收富民工作。针对城乡居民收入不够协调、不够多元、不够稳固的问题,加快探索建立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良性互动机制,稳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促进群众收入来源多样化、增收稳定化、分配公平化,逐步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步伐相协调。在城镇,要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认真落实机关工作人员增资政策,保障各类从业人员收入分配权益。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在农村牧区,要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不断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特别要提高农牧民非农牧产业收入、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比重。无论城镇还是乡村,都要突出抓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搞好就业再就业指导、培训、服务。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完善支持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的各项政策。突出抓好社会保障工作,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农村牧区低保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牧区养老保险制度。

要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公平性,加大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投入,特别要认真做好贫困家庭子女就学的保障和扶助工作。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努力改善城乡医疗卫生条件,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加快推进民族文化大区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积极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切实加强新形势下的社会建设和管理工作,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强化安全生产监督和管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要努力为困难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下大气力解决好困难群众就学、看病、住房等基本生计问题,在继续落实“七件实事”、“十项民生工程”的同时,明年着力办好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补助标准、扩大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等八件实事。要高度关注主要农畜产品市场供应和价格变动情况,采取有力措施抑制消费品价格过快上涨,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完善和落实因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对低收入群众的补助办法,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四、切实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要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紧密联系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真正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狠下功夫,不断把学习贯彻活动引向深入。大力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根据岗位职责要求,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主动更新知识,努力增强把握规律、34 按规律办事的能力,增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要掌握领导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正确处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关系,切实把统筹兼顾贯穿于想问题、做决策、干工作的全过程,切实做到总揽全局、兼顾各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切实兼顾好各方面的发展要求,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其各个环节统筹好、协调好,使之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实现良性互动。在维护中央权威、确保政令畅通的同时,注重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正确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善于从各方面利益的结合点上考虑问题、谋划工作,形成各方面参与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的合力。要正确处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要加强对重大问题的研究。紧紧围绕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问题、本地区本部门工作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和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利益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努力使各项政策措施和工作部署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能体现群众意愿。要学会用世界眼光、战略思维观察世界、分析问题,清醒认识和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不断深化对国情、区情的认识,切实把自身发展置于国内外大局中来谋划。加强对重大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着力研究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不断增强指导发展的科学性、预见性和针对性,牢牢把握又好又快发展的主动权。

要以良好的作风推动科学发展。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努力使各项工作更加切合实际、更加富有成效。要自觉做到清醒、静心、实干,真正把心思用到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到抓落实上,把本领用到求实效上,切实按规律办事、按规矩办事,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以为民、务实、清廉的作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当前,各级地方人大、政府、政协正在换届,要严格按照中央要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周密安排部署,严肃换届纪律,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切实换出团结、换出正气、换出干劲。

同志们,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们一定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进一步开创我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储波同志在自治区领导干部大会上的讲话

(2008年6月18日)

6月13日上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省区市和中央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这次会议,是在国际国内形势出现不少新的复杂因素、党和国家工作面临不少新的严峻挑战的情况下,在我国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经济社会发展、北京奥运会筹办等工作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全面分析了当前形势,提出了做好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筹办北京奥运会等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针对性,是指导我们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继续胜利前进的纲领性文件。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通报了前一阶段抗震救灾工作情况和当前经济形势,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保持经济发展良好势头等工作作了具体部署,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按照中央要求,这两个重要讲话已印发县(团)级单位,各级要认真学习贯彻。

今年以来,我国南方一些地区遭受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3月14日拉萨等地发生**集团煽动策划的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北京奥运会火炬境外接力传递受到敌对势力严重干扰,5月12日又发生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国际市场石油、粮食价格高企和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风险加大。面对这些复杂因素和严峻挑战,中央及时作出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万众一心、团结奋斗、沉着应对,保持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事实充分说明,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具有驾驭复杂局面的非凡胆识和高超能力。在党中央坚强、英明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更大的胜利。

今天的会议,既是一次传达会,也是一次动员会,目的就是通过认真传达学习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6月13日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坚定必胜信心、全力做好工作、服务全国大局,不断把我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刚才,巴特尔同志传达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重要讲话精神,并对全区支援抗震救灾和前一段经济社会发展作了全面总结部署,我完全同意,希望各地区各部门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讲四个问题。

一、努力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以来,全区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和自治区的工作安排,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国民经济承接了近年来的大好来势,继续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宏观调控取得积极进展,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增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但同时也要看到,中央分析的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在我区也同样存在,尤其是居民消费价格居高不下、油价高企、运输瓶颈制约加剧等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对此要有足够的估计。我们一定要坚决贯彻中央的决36 策部署,坚持不懈地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不懈地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总的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提出的“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要求,密切关注、积极应对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努力为国家发展大局做贡献。具体目标:一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不出现大的起落;二是财政收入增幅和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要高于全国平均增幅;三是CPI增幅要低于全国平均增幅;四是节能减排降幅要高于全国平均降幅。

(一)以保障农畜产品有效供给为重点,全力抓好农牧业生产。我区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和5个粮食净调出省之一,牛羊肉产量、牛奶产量全国第一,加强农牧业生产、增强农畜产品供给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既是我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为国家发展大局做贡献的需要。今年我区农牧业生产形势较好,农作物播种面积有所增加,畜牧业呈现提质增效良好态势。要巩固发展这一良好局面,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充分保护和调动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着力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切实抓好夏收夏种,抓好秋粮生产,确保今年粮食有个好收成。认真落实国家生猪、奶牛等相关补贴政策,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加强疫情防治,提高畜产品产量和质量。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努力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认真做好灾害性天气预测预报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

(二)以控制物价上涨为重点,有效防止和应对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过快是当前经济运行中最突出的矛盾。据国家统计局分析,今年一季度CPI同比上涨8%,4月份CPI同比上涨85%,5月份CPI同比上涨77%。我区今年一季度CPI同比上涨83%,4月份CPI同比上涨82%,5月份CPI同比上涨73%。CPI的过快上涨,给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和贫困家庭生活带来很大困难,对经济健康发展造成很大影响。有效避免经济出现大的起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把抑制价格过快上涨放到突出位置。要认真落实国家出台的防止和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以经济手段为主,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着力在治本上下功夫。加强市场供给,深入调查研究供需结构,搞好市场分析,准确提供市场需求信息。进一步加强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类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工业紧缺商品的生产,畅通销售渠道,完善储备体系,保证重要产品和物资有效供给。合理安排投资规模,用可控的国内需求应对不可控的外需变化。加强价格监测,抓好市场监管,进行必要的价格干预,保证市场秩序。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研究增加补贴措施,有效保障低收入群体、困难群众和大学生基本生活。

(三)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重点,不断提高产业发展后劲。产业发展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撑,产业层次高低、发展后劲强弱,决定着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近年来,我区以新型工业化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产业多元、产业延伸、产业升级,促进了优势特色产业长足发展。今年前5个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继续保持又好又快的增长势头。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我区工业中重工业比重大,传统产业比重大,37 构建多元化、高端化产业体系任务艰巨。目前,我区能源、农畜产品加工和冶金产业中的黑色金属加工业已进入了平稳发展阶段,要进一步在提升素质、增强竞争力上下功夫,努力增强产业持续发展能力。当前,国家出现了新一轮煤电油运紧张局面,各地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为国家大局做贡献的同时,努力促进相关产业发展。要把发展煤化工、天然气化工、氯碱化工等化工产业和有色金属加工业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坚持高起点、规模化、长链条发展,促进化工产业向精细化工方向发展,促进有色金属业向深加工和终端产品延伸。同时,要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高起点承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等产业转移,努力促进产业多元、产业升级。第三产业发育不足一直是我区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近年来,随着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我区服务业的投入和新型服务业的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要按照去年自治区专题工作会议的要求,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促进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今年,全区服务业增幅要高于去年。我区农牧业资源比较丰富,但基地建设滞后,农畜产品加工已受到原料制约。要发挥优势,用工业化思维和企业化模式开发利用农、牧、林、沙、草资源,大力培育新的产业优势。要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按照“东联、北开、西出”的总体要求,在加强与东部沿海发达省市联合协作、扩大与俄蒙经济技术合作、构筑西出欧洲经贸合作大通道上不断拓宽发展空间。

(四)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为重点,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提高协调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奋斗目标,必须不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在继续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同时,积极发展现代农牧业和服务业,实现三次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要进一步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合理规模。今年以来,全区投资增速较大幅度回落,而且地区间很不平衡。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避免出现大起大落,必须坚持以市场和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前提下,继续保持适度投资规模,特别要加大对重点项目、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和相对落后地区的投资力度,继续发挥好投资拉动作用。要进一步调整优化所有制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生产力布局结构,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要把节能减排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任务来抓,认真落实国家关于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坚决防止落后生产能力转移,确保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二、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现实情况表明,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临近,国内外敌对势力正借奥运之机对我施压促变,“藏独”、“东突”、“法轮功”邪教组织、“民运”分子等势力加紧进行干扰破坏活动,社会稳定形势十分严峻。最近,我区还将举行奥运火炬区内传递、承办2008世界草地与草原大会,维护社会稳定任务艰巨而繁重。在这次省区市和中央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对做好奥运会安全保卫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要求北京周边地区认真落实奥运安保责任、措施、预案,提高全社会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打一场奥运安保的人民战争。内蒙古是祖国38 的“北大门”和首都的护城河,肩负着维护边疆稳定、保证奥运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必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加大工作力度,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为北京奥运会圆满成功贡献力量。

一是要切实做好服务奥运安保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平安奥运是北京奥运会取得成功的最大标志,也是我们最重要的国家形象。发挥好首都护城河作用,做好服务奥运安保工作,是我区对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的应尽责任。现在距北京奥运会开幕只有51天,距奥运火炬在我区传递只有20天,各级一定要把做好服务奥运安保工作作为当前维护稳定的首要任务,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奥运安保的部署和要求,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细化和落实各项措施,坚决防止发生暴力恐怖事件、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政治事件、大规模群体事件。要抓紧动员部署,加强实战演练,切实提高应急处突能力和反恐作战能力。要在切实发挥政法机关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打好奥运安保的人民战争。要精心做好奥运火炬在我区传递和2008世界草地与草原大会在我区召开的安全保卫工作,认真分析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进一步细化、实化工作方案和保障措施,确保圆满成功。

二是要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矛盾易发、多发期,引发人民内部矛盾的诱因大量存在。能否妥善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规律,发挥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利益机制的作用,建立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努力从源头上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加强信访工作,引导群众理性合法地表达利益诉求,依法合理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落实对重点人员的教育转化和管控措施,有效防止和控制越级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解决矛盾纠纷中的有效作用,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通过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共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是要扎实做好社会治安工作。牢固树立国家安全意识,切实加大对敌斗争力度,严密防范和有效打击各种危害国家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坚决粉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颠覆活动。要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落实到基层。适时组织必要的专项整治和打击行动,及时排查整治治安混乱地区,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始终保持对犯罪分子的高压态势,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加强对公共场所、公共设施和公共交通工具的安全监控,严格管理各类危险物品,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各地各部门都要强化责任,管好自己的人、看好自己的门、办好自己的事,依靠群众搞好群防群治。各级领导干部要担负起“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亲自研究部署,亲自督促检查,亲自解决问题,切实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到实处。

四是要广泛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举办奥运会是对国民素养和社会文明程 39 度的重要检验。要以“为祖国争光、为奥运添彩”为主题,结合开展北京奥运会火炬在我区传递活动,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抓好文明礼仪、公共秩序、社会服务、城乡环境,努力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要普及奥运知识和文明礼仪常识,引导人们文明出行、文明观赛,形成讲文明、重礼仪、团结友善、热情好客的良好风尚。要继续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窗口、文明标兵创建活动,加大公共场所综合整治力度,加强城乡面貌整治工作,推动实施绿化、美化、净化工程,促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要以“动员群众参与,宣传人民支持,普及奥运知识,提升国家形象”为目标,加大奥运宣传力度,突出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宣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成就,宣传爱国主义精神,宣传奥林匹克精神,努力为奥运会成功举办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着力做好民生工作

近年来,我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构建和谐内蒙古的重中之重来抓,先后实施了一系列民生工程,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但与十七大的要求和各族人民的期待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各级要进一步增强民本意识,切实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领导精力投入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来,逐步实现民生工作由应急解难向建立长效机制转变。

一是要千方百计提高群众收入水平。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提出,要保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力争到2010年人均收入进入全国前列。近年来,我区城乡居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今年以来,物价持续上涨,而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趋缓,这一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采取更加有力措施,深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良性互动机制,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把扩大就业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发展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努力促进全社会充分就业。要着力增加低收入群众收入,进一步强化支农惠农政策,加快建立企业职工工资、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困难群体保障和救助金正常增长机制以及支付保障机制,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努力使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随着经济发展逐步增加。抓住财政收入稳定较快增长的有利时机,适时调整、逐步提高在职人员工资水平。认真落实今年确定的“八件实事”,加快实施“十大民生工程”,认真解决困难群众、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努力提高城乡困难家庭收入水平。

二是要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长,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在这方面,我区既有供给不足的问题,也有分配不均的问题。各级要切实重视公共服务能力建设问题,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加大公共服务支出,加强教育、卫生、文化以及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公平性,加大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各级40 各类教育办学质量,做好贫困家庭子女就学保障和扶助工作,保证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要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努力改善城乡医疗卫生条件,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要切实加强社会保障工作,加快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是要切实保障各族群众的民主权利。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要为群众提供日益丰富的物质条件,还必须切实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党的十七大对保障人民民主权利提出了明确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上进一步强调要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发展基层民主,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着眼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立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坚决纠正在征地拆迁、企业改制、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保障、教育医疗服务、农民工工资发放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和不正之风,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要深入推进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在年初召开的自治区党委八届五次全委会上,我们提出要紧跟时代前进步伐,顺应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进一步推进思想解放,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事业的大发展。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我区重要讲话精神,结合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即将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总结我区改革开放30年来的生动实践和宝贵经验,紧密联系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和自治区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不断把解放思想引向深入。要在解放思想中大力推进改革开放,针对制约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切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以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为突破口,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开放型经济水平为核心,统筹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加强大通道和口岸建设,加快建设沿边向北开放带,利用邻国丰富资源和口岸优势,建立一批边境出口加工园区,大力发展以毗邻国家进口原材料和满足邻国市场需求为主的口岸加工贸易。要大力宣传和推广鄂尔多斯发展模式,加强各级各类典型的总结和宣传,发挥好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要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作用。在各项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党的建设持之以恒、扎扎实实地抓紧抓好。各级党委要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增强工作的系统性和协调性,既要突出重点,又 41 要全面推进,抓好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更好地开创本地区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的新局面。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切实把坚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的干部选用到重要岗位上来。基层党组织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努力探索新时期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新机制、新方法和新途径,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不断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工作,特别要大力宣传抗震救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思想和模范事迹。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在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直接指挥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和衷共济、万众一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谱写了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英雄凯歌。这种崇高精神十分可贵、十分感人,是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大力弘扬抗震救灾伟大精神,使之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

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抓好落实。大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强化执政为民意识,时刻以人民的利益为重、以人民的期盼为念,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带头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要坚持重实际、说实话、出实招、求实效,扎扎实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使我们作出的决策、采取的举措、开展的工作符合实际情况和客观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利益,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呼包鄂文化产业园发展研究 篇3

关键词:呼包鄂,文化产业园,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特色产业集群成为各区域增强竞争优势, 加快创新和发展的重要路径, 而根植于区域内部的最主要的因素——文化及其形成的产业链是区域发展的新动力。文化产业园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其发展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景。虽然内蒙古的文化产业园与东部沿海相比起步较晚, 但发展速度较快。内蒙古充分利用其独特的草原文化背景, 建设了一大批有发展潜力的文化产业园。

一呼包鄂文化产业园发展概况

内蒙古的文化产业园从地域看主要集中于呼包鄂地区, 其文化产业园各具特色。呼和浩特市充分利用旅蒙晋商文化的影响力, 于2009年开工建设大盛魁文化创意园, 占地150亩, 总投入12亿元。目标建成集影视制作、历史文化旅游、动漫游戏研发和文化展览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目前已制作百集电视连续剧《大盛魁》, 影响很大。同时借助蒙元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建设了内蒙古文化产业园, 已建成斯琴塔那文化交流中心和蒙元文化产业广场等基础设施, 已入驻了以草原思豆为首的一批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动漫企业, 出版发行了《草原思豆》、《国家的小孩》、《西游记狂想曲》等动漫剧以及相关书籍、影碟和卡通等系列产品热销。近期随着国家民族文化创意基地和中国国家画院内蒙古创作基地的建设, 更增强了园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作为工业城市的包头市也不落后, 规划建设了乔家金街北梁文化产业园和燕家梁文化产业园, 实现了历史文化的传承。同时呼包二市发挥敕勒川草原文化的优势, 建设了敕勒川文化旅游产业区, 提高了地区知名度, 有力的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此外包头市还联合内蒙古电视台等单位创建了内蒙古文化传媒创意园, 重点发展动漫产业。鄂尔多斯则从工业设计创意和民族文化传承的发展, 分别建立了鄂尔多斯江源文化创意园和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园。

二呼包鄂文化产业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重复建设、同质化现象严重

呼、包、鄂各市政府都希望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来推动本地的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 因而对文化产业园的建设非常重视。但因既缺乏长期规划, 又缺乏地区间协同发展, 从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重复建设, 园区目标和功能大同小异, 导致部分园区存在同质化现象。同时大部分园区都把发展动漫产业作为重点, 既未考虑市场需求, 也未考虑本地区实际情况, 将会造成人才等资源的浪费, 形成行业内的恶性竞争。

2. 产业链短、缺少产学研合作、竞争力不强

目前呼包鄂的文化产业园处于建设初期, 主要体现产品单一、企业规模小、专业化水平低和缺乏企业间的紧密联系, 尤其是缺少产学研的合作, 导致因缺少产业集群效应和丰富的的企业网络关系而呈现竞争力不足。以大盛魁创业园为例, 从2009年创立到现在, 仅有少量电视剧和动漫发行, 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同时产业链短, 缺乏产品的拓展, 附加值不高, 也无法形成长期固定的消费群体, 不利于园区产业未来的发展。

3. 缺乏专业人才、发展后劲不足

文化产业园的发展, 核心在于人才队伍的引进和培养。一方面本地区经济发展过度依赖传统产业, 而作为服务业的文化产业长期得不到重视和发展;另一方面本地高校很少开设相关专业。以动漫产业为例, 目前仅有两所高校开设动漫专业, 每年仅能培养不足70人, 而其中大多数毕业生都到区外发展了, 导致相关人才极其匮乏, 严重影响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呼包鄂文化产业园发展建设的思路

1. 整合资源、协同发展

呼包鄂应将现有已建在建的园区重新定位规划, 加强园区间的合作, 协同发展。如三地可以统一建设一个以蒙元文化主线的园区, 下设呼包鄂三个分区。同时呼和浩特可以增设昭君文化园和旅蒙晋商文化园, 包头可增设工业创意园, 鄂尔多斯可以增加沙文化创意园等作为辅助园, 从而形成主次分明、主题鲜明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有利于资源得到高效使用。

2. 建立完善的服务支持体系

呼包鄂政府应制定各种优惠政策, 形成公平的竞争环境, 建设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产业, 完善产权保护、信息咨询、金融机构等服务体系。为呼包鄂的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提供一个健全的服务支持体系。

3. 注重人才培养、保障可持续发展

呼包鄂城市群主导产业协同研究 篇4

呼包鄂城市群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的核心区, 是我国涌现的新兴城市群之一, 现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政治, 经济, 文化及工业的中心。呼包鄂城市群由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三个地级市组成, 总面积13.17万平方千米, 总人口达到700多万, 辖区内有9个市区、两个矿区、26个旗县。呼包鄂城市群在起步阶段就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 2011年, 呼包鄂城市群的GDP总值为4752.47亿元, 占全区GDP的58.47%的, 在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在2011年西部52个城市生产总值排名中分别名列第8、第4和第3, 为近年内蒙古的经济快速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呼包鄂城市群产业发展现状

呼包鄂城市群从1995———2010年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头戏, 一直呈现出波浪式的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比重在

2001年以后总体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下面是呼包鄂三市具体的产业情况:

(一) 呼和浩特产业发展现状

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 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2011年呼和浩特的地区工业总产值达557.1亿元, 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30%。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为1095.4, 占该地区生产总值的59%, 占全区生产总值的26%。第一、二、三产业对呼和浩特地区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例分别是4.9%、36.4%、58.7%。可见, 该地区呈现出三、二、一的产业结构类型, 第三产业对该地区经济的增长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二) 包头产业发展现状

包头市是内蒙古自治区著名的工业城市。2011年包头工业生产总值达到1487.41亿, 占自治区生产总值的20.9%。第一、二、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为2.7%、54.1%、43.1。由此可见, 包头的产业结构总体呈现出二、三、一的产业结构, 并且第二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有主导地位。主要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机械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等, 依然保持传统的冶金、装备制造业及稀土产业的优势。

(三) 鄂尔多斯产业发展现状

2011年鄂尔多斯的生产总值为3218.5亿元, 比2010年增长了15.1%。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3.2亿元, 比去年增加了4.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933.6亿元, 相比去年增长了16.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01.7亿元, 比去年增加了13.2%。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例分别为2.6%、60.1%、37.35%, 其三次产业的贡献率分别为2.2%、66.4%、31.4%, 呈现出二、三、一的产业结构类型。主要工业产业有煤炭行业、纺织行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子生产和供应业。纺织行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及黑色金属冶炼与去年相比有不同幅度的下降。下面是三市各自的产业结构及产业值对比图。

呼包鄂城市群资源优势较好, 所以其产业中资源开发型的产业所占比例较大。呼包鄂城市群三次产业比重总体呈现二、三、一的产业结构特点, 说明呼包鄂还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 第二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头戏。总体来说, 包头和鄂尔多斯主要以重工业为主, 呼和浩特主要以轻工业为主。

三、呼包鄂城市群主导产业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导产业的竞争力。主导产业的集群可以将呼包鄂城市群内外资源高效组织起来, 专门从事具有某种竞争优势的经济活动的资源配置和产业组织, 促进产业与城市群联动发展的叠加效应和放大效应。呼包鄂城市群主导产业的确定, 是通过各产业对于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和市场占有优势的大小来衡量。

呼和浩特市主导产业主要以第三产业的轻工业为主, 跟包头和鄂尔多斯相比, 此类产业的部门集聚程度更高, 但是大部门产业规模不大。农副食品加工业主要是农畜产品加工业为主。呼和浩特市的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主要依靠蒙牛和伊利两大乳业领军企业做支撑, 依托金川、盛乐等新兴工业园区, 并建成了全国数一数二的乳业生产加工中心。包头市保持传统重工业优势, 主导产业主要有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包头工业总产值中轻、重工业的比例分别为18.23%、81.23%, 主要以重工业为主, 按行业划分主要有煤炭加工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和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产业集聚程度较高。鄂尔多斯主要以能源化工产业为主, 其主导产业主要有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纺织业。该类产业集中程度较好, 发展优势明显, 推动了鄂尔多斯能源化工及纺织业的发展。

四、呼包鄂城市群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呼包鄂城市群主导产业资源依赖程度较高

由以上数据和图表来看, 呼包鄂城市群主导产业受资源禀赋的约束较为明显, 初级产品多, 高附值产品较少。呼和浩特乳业的发展依托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包头重工业的发展则依靠当地矿产资源的丰富。鄂尔多斯煤炭资源的丰富也为煤炭的开采业的发展提供了先天条件。呼包鄂三市的产业都高度集中在单个产业或者产品上, 与该产业相关联的产业或企业较少。工业仍以能源、原材料等为主, 表现出产业链短, 即资源加工转化能力不高、产品初级低端化的特点。

(二) 呼包鄂城市群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较弱

呼包鄂城市群可以说是内蒙古经济发展的领军力量, 但总体来说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在产业集群及产业综合水平上还相距甚远, 与海西城市群及辽东半岛城市群产业水平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呼包鄂城市群产业集聚的数量不多, 除了少数重工业大企业规模较大以外, 总体规模较小, 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链较短, 产品创新能力差也是呼包鄂整体优势没有得以发挥的重要原因, 呼包鄂产业的经济总量还有产业模式缺乏与其它城市群一拼高下的实力。

(三) 呼包鄂城市群产业分工、协作能力差

呼包鄂三市凭借自身优势基本上都拥有优势产业, 主要有呼和浩特的乳业、生物制药等产业, 包头的钢铁、稀土、铝业、装备制造等产业, 鄂尔多斯的煤炭、石油、纺织业等。但是在呼包鄂城市群内产业分工和协作较少, 各自并没有发挥自己的优势, 在更大的各领域内寻求发展与合作, 行政区经济特征明显。从以上呼包鄂的产业分析可以得知, 呼包鄂三市在产业上是可以实现优势互补的, 市场虽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但是政府对于经济的宏观调控的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对于城市群内产业的分工与协作, 需要政府搭建合作的桥梁, 转变行政区经济各自发展的观念。

五、呼包鄂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实现路径

呼包鄂城市群产业的协同发展, 既关系到全区经济的增长, 也关系到城市群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群内部需要发挥各自比较优势, 通过产业分工合作, 实现整个城市群产业的协同发展。

(一) 转变经济增长发式, 发展循环经济

呼包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是实现呼包鄂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生产方式由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发展方式的转变, 以技术进步带动呼包鄂城市群产业的优化升级。要注重产业发展的研究和技术创新, 加大科研技术项目的投入, 积极采用先进的产业研究成果, 围绕增加产品品种、产品的技术创新、产品质量的改善、产品效益的提高, 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 从而实现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

(二) 完善投资机制, 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

城市群产业的协调发展, 需要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对吸引更多的资本进驻及企业的发展壮大有好处。呼包鄂城市群的企业, 尤其是同一产业链中的企业, 可以打破资源专用性的约束, 形成高效资源配置的产业配套模式, 从而吸引更多相同或相关企业产业集聚。从沿海发达的城市群崛起的经验可以得知, 外商的投资所选的区域是具有一定的倾向性, 对于区域城市产业的环境的选择甚至比优惠政策更具有吸引力。呼包鄂要着重于改善产业投资环境, 增强产业配套设施的建设, 形成与优势产业相配套的产业链的同时, 进一步强化这些地区的产业优势。

(三) 加强城市群内产业整体规划, 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呼包鄂 篇5

关键词:“呼包鄂”,经济增长,产业结构

1 “呼包鄂”经济圈概况

进入21世纪, 中国区域经济出现了多个经济圈或经济带。2007年的统计显示,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的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三市土地面积占全区的11%、人口占全区的27.3%, GDP占全区的53.2% (见图1) , 人均GDP超过7000美元;财政总收入占全区财政总收入的5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200元和6100元, 接近沿海发达城市水平。三次产业结构由2001年的7.9:46.0:46.1调整为2007年的4.4:48.4:47.2,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6年度“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排行榜, 呼包鄂与北京、香港、上海、澳门等195个城市同台上榜, 呼包鄂进入全国生活质量前百名。2006年9月15日, 福布斯公布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 包头31名, 呼市73名。可见, 呼包鄂经济圈的重要性逐步显现出来, 呼包鄂已名副其实地成为了内蒙古自治区的“形象代言人”。《2007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显示, 在我国200个城市中, 内蒙古自治区呼包鄂三市的“增长竞争力”排名并列第一。

加快“呼包鄂”区域的发展不仅对内蒙古自治区的现代化建设有决定性意义, 而且对我国西部大开发、发展大西北战略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而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具有内在的联系, 产业结构的变动会导致经济结构的变动, 而经济结构的变动会导致综合生产率的改变, 从而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在某种程度上, 合理的产业结构能够使各类产业按一定比例协调发展, 促进技术经济的进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因此, 我们从“呼包鄂”产业结构演变过程分析其经济增长。

2 模型设定及数据说明

2.1 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模型分析

为了分析“呼包鄂”区域的第一、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 就需要测定各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从而分析结构演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弹性系数是反映各产业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有效指标。为此首先考虑不同产业结构对生产影响的函数为:

undefined

其中, Y表示总产出;Xi (i=1, 2, …, K) , 表示第i产业的产出量, A表示经济的制度和技术水平。则对生产函数Y=F (X1, X2, …, XK, A) 求微分有:

undefined

对方程 (2) 两边同时除以Y, 可以得到以下等式:

undefined

则对上式 (3) 整理有:

undefined

其中, 根据弹性定义可知undefined表示第i产业的产出弹性, 记为undefined, 表示经济制度变迁对总产出的贡献。从而得出以下计量模型:

undefined

对上述 (5) 的计量模型进行变换后, 可以通过以下的对数线性模型来测算各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undefined

又因为存在三个产业, 所以上式又可以转换为:

undefined

又对于经典的生产函数C-D生产函数即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有:

undefined

因此, 本文使用自然对数来解释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所以我们将 (7) 式变换为:

undefined

2.2 变量和数据

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是2000—2006年的“呼包鄂”经济。根据内蒙古统计信息网和《内蒙古统计年鉴》 (2007) 中提供的数据, 可得出“呼包鄂”2000—2006年的国内生产总值Y, 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出量X1、X2、X3。则“呼包鄂”区域的2000—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值如下表1所示:

其趋势图如图2所示:

3 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3.1 单位根检验

“呼包鄂”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使时间序列数据不平稳, 传统的OLS估计可能不适用于长期模型。为检验数据的时间序列特征, 我们采用增广的Dickey-Fuller (ADF) 和Phillips-Person (PP) 的单位根法来检验表1中产值结构变量一阶差分的平稳水平。两个检验的结果如表2所示, 表明所有变量都是一阶差分平稳, 满足构造协整方程的必要条件。

注:1) **代表5%的显著水平

3.2 协整检验

在经济学意义上, 若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 则可以通过一个或几个经济变量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些经济变量的变化, 并且这些经济变量间存在着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我们采用Johansen—Juselius方法来确定模型中协整向量的个数, 用Schwarz信息标准法来确定适当的滞后长度 (最佳滞后数为3) , 用Jo2hansen方法得到的结果见表3。

注:1) * (**) 表示5% (1%) 的显著水平拒绝原假设, 极大值统计量检验表明存在一个协整方程的显著水平为5%和1%, 样本区间:2000-2006年, 相关的观测值:终点调节后为53;趋势假定:无确定趋势;序列:GDP、X1、X2、X3;滞后间隔 (一阶差分) :1到3;非限定性协整检验

如表3所示, 两个检验均表明在2000-2006年的样本区间内, 各个变量之间存在着一致协整的向量或长期的均衡关系。GDP对, X1、X2、X3、t (因为GDP有明显的趋势, 故加入趋势项t先进行剔除) 再进行回归。

3.3 回归估计

由以上的两个检验分析后, 根据“呼包鄂”区域的国内生产总值GDP, 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2000-2006年的样本观测值, 并运用Eviews6计量经济软件可得以下的经济计量的回归方程方程:

LNY=0.727375+0.339142×LNX1+0.798014×LNX2+0.738175×LNX3 (9)

t= (14.09) (10.57) (13.17)

R2=0.999834 F=24117.52 S.E=0.009853 DW=1.068866

该方程的判定系数R2=0.999834, 这说明该模型对样本数据的拟合优度较高, “呼包鄂”的第一、二、三产业对其国民生产总值有整体的解释意义。F检验和t检验均显著。怀特检验得到p=0.068203>0.05, 所以接受不存在异方差性的假设, 认为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性。D-W检验得到dl=0.8570.05, 所以模型不存在二阶自相关性。根据第一、二、三产业的划分方法和该模型可知, “呼包鄂”的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出量每增长1%, 分别会导致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2631%、0.3783%、0.3547%;而2000-2006年的第一、二、三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平均为25.337%、43.215%、31.448%, 由此可知, 每增加1个单位的产值, “呼包鄂”区域的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带动其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84、2.88和1.13个单位。这说明“呼包鄂”区域在2000-2006年之间, 第二产业在推动经济的增长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其次是第三产业, 最后是第一产业。

“呼包鄂”区域存在着某种经济机制使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共同的变动趋势。经过协整检验, 二者之间存在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 并且长期内经济总量增长与第二、三产业产值结构同向变动, 而与第一产业产值结构呈反向变动, 说明“呼包鄂”区域的农业边际生产力低于其他产业。因此, 对“呼包鄂”农业部门的劳动力等资源进行再配置对其经济增长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短期内经济总量增长主要随自身前一期以及第二、三产业产值结构变动而同方向变动。

4 加速发展“呼包鄂”产业经济的政策建议

据统计, 呼和浩特市拥有高等教育程度的人口最高, 包头次之, 鄂尔多斯最低, 而且不足全区的平均水平。这说明大城市人力资本的受教育水平显著高于县级市, 符合资本流动呈现逐级递减规律。高中和中专的受教育人口数呼和浩特市与包头市略高于自治区的平均水平, 鄂尔多斯市则明显低于全区的平均水平。对科技投入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呼和浩特具有明显的优势。呼和浩特科技费用投入水平比较高, 包头与鄂尔多斯均相对较低, 鄂尔多斯的投入水平则低于全区的平均水平;鄂尔多斯科技人员的绝对数量明显不足;呼和浩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拥有绝对优势, 包头次之, 鄂尔多斯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区域消费水平是拉动区域经济的重要因素, 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当, 消费水平越高, 推动地区经济的潜力越大。从消费水平这一指标进行综合评估, 显然包头具有显著的优势。分项比对包头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最高, 鄂尔多斯最低, 略低于全区的平均水平。包头的居民消费水平最高, 鄂尔多斯次之, 呼和浩特最低, 但三市均高于全区的平均水平。从居民消费结构来衡量, 呼和浩特与包头的恩格尔指数基本接近, 鄂尔多斯最高, 且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呼包鄂三市只有遵循各自的比较优势, 企业才能够拥有最大的竞争优势, 最大限度地创造经济剩余, 区域才能够最大限度地积累资本, 使其要素 (资本、技术、人才等) 禀赋结构与沿海地区不断接近, 最终达到获得高层次竞争优势的目的。要充分发挥传统的禀赋和比较成本为核心的比较优势, 以为新兴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积累资本和技术, 培养企业家才能, 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打下基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赋予了市场竞争以新的特征, 使得竞争的关口前移, 从以最终产品的竞争前移到产品开发甚至科学研究阶段, 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越来越重要。这些新的发展使资源和区位优势的作用相对减弱, 高级要素诸如知识、人才、科研开发机构以及信息网络等的作用日渐突出。因此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 积极推进制度创新, 努力发展新的产业组织形式和模式, 创造高级生产要素。

通过对三大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数据的分析, 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提升“呼包鄂”区域的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应提高劳动力生产率。加强对重点农业项目的扶持, 继续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业并且加强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结合, 以转移第一产业过剩劳动力, 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对不同地区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按不同侧重点发展。发展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 构建农林复合型生态体系, 形成“呼包鄂”经济作物优势产区和畜产品生产基地并采用现代化的生产工具。

第二产业应该提高整体竞争力。继续推行工业向园区集中的政策, 以使工业向集约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扶持一批有潜力、实力的大中型企业, 使这些大中型企业增加值占第二产业产业的比重不断加大。打造知名品牌, 采取优惠措施扶持企业, 以此提高第二产业整体竞争能力。另外应该着力发展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发展一批劳动密集型工业项目, 大力接收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

第三产业应着力提高服务水平, 发展现代服务产业。加强服务行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 以建设全国最佳旅游城市为目标, 进一步加强旅游行业的发展, 从而形成一个“呼包鄂”旅游带, 并加强第三产业与第一、二产业的结合, 大力接收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 提升对第二产业的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华, 马树才, 袁国敏.产业结构化与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

[2]H.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1989.

[3]郭克莎.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1.

[4]张晓峒.计量经济学[M].天津:南开出版社, 2004.

[5]白万平.经济时间序列模型[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 2005.

[6]威廉.H.格林.经济计量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呼包鄂 篇6

一、2007年呼包鄂三市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特点

2007年,呼包鄂三市经济在三次产业共同拉动下,整体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协调发展,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

(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宏观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2007年,呼包鄂三市经济总量达到3526.83亿元,占全区各盟市的比重达到53.2%,比上年增长21.1%,增速快于全区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呼包鄂三市经济总量均已突破千亿元。其中,呼市1100.86亿元,增长18.1%;包头市1275.06亿元,增长20%;鄂尔多斯市1150.91亿元,增长25.8%。呼包鄂三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3205元,按年平均汇率接近7000美元,达到6997美元,增长19.3%。呼包鄂三市财政总收入合计达到518.88亿元,占全区的比重达到51%,比上年增长33.8%,三市财政总收入均超过百亿。其中,呼市155.05亿元,增长38.7%;包头市163.01亿元,增长25.3%;鄂尔多斯市成为自治区第一个财政总收入超200亿元的盟市,达到200.82亿元,增长37.7%。呼包鄂三市人均财政收入达到7828元,其中,鄂尔多斯市超过万元,达到131 15元。

今年一季度,呼包鄂三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预计完成增加值329.0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5%;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105.02亿元,同比增长2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301.68亿元,增长21.9%;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30.34亿元,增长41.5%;地方财政支出完成66.89亿元,增长20.6%。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快

2007年,呼包鄂三市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进程方面又取得了新成绩,特别是新型工业化步伐明显加快,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2007年,呼包鄂三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4.8:49.3:45.9调整为4.4:48.4:47.2,呈现出一、二产业所占比重降低,第三产业比重提高结构演进的新变化。呼包鄂三市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1468.71亿元,占全区各盟市的53.9%,比上年增长24%。其中,呼市、包头市和鄂尔多斯市分别比上年增长22.8%、21.1%和28.3%。能源、冶金、装备制造、化工、农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等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已占到三市工业总量的90%以上。呼包鄂三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稳步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1.2%,增速快于全区5.6个百分点。其中,呼、包、鄂三市分别增长18.7%、20.9%和25%。2007年,呼包鄂三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大力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促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呈现出“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良好发展势头。同时,三市的农村牧区人口加快向城镇转移,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呼包鄂三市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65.3%,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其中呼、包、鄂三市分别达到58.96%、74.65%和61.04%。

(三)投资消费出口需求持续扩大,自主增长机制逐步形成

2007年,呼包鄂三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成效逐步显现,固定资产投资增势趋缓,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呼包鄂三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37.55亿元,占全区的53.1%,比上年增长33.2%。其中,呼、包、鄂三市分别增长14.5%、34.1%和43.6%。城市建设和生态建设得到加强,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城市发展空间布局逐步优化,城市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明显增强。节能减排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生态环境和城市污染投入进一步加大,城市空气质量有所好转。2007年,呼包鄂三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65.8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呼包鄂三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3.8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9%。三市外商直接投资额达到19.17亿美元,占全区的89.2%,比上年增长22.7%。

(四)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努力增加居民收入水平和改善民生,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2007年,呼包鄂三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178元,比上年增长20.2%。其中,呼、包、鄂三市分别为16920元、17876元和16226元,分别增长20.4%、18.2%和24.8%;呼包鄂三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29元,增长15.3%。其中,呼、包、鄂三市分别为6121元、6148元和6123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3%、15.2%和15.4%。

2007年,尽管呼包鄂三市经济有了较快发展,但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建筑业和服务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快;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比较突出,能源消耗水平相对偏高,节能降耗任务艰巨;社会事业及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不够协调等。因此,呼包鄂三市要增强忧患意识,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认真研究解决。

二、呼包鄂三市经济发展应着重解决的主要问题

2008年,呼包鄂三市面对新形势,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胡锦涛同志视察我区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以政策协调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推动“金三角”区域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呼包鄂三市应进一步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和社会发展政策的协调配合,继续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政策落实上狠下功夫,确保中央和自治区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落到实处。同时,呼包鄂三市还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好”与“快”的关系,要坚持好中求快的方针,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结构优化、质量提高、效益改善和消耗降低的基础上;二是正确处理防止经济增长过快和避免出现较大起伏的关系,认真落实稳定物价的各项政策措施,保持投资和经济的合理增长,巩固和发展大好形势,努力保持一个较长的快速增长期;三是正确处理扬长与补短的关系,不仅要充分发挥已有的优势,而且要积极挖掘潜在优势,不断培育和创造新的发展优势。

(二)继续扩大消费需求,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

努力扩大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农村牧区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试点,加快农村牧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把农村牧区市场作为扩大消费的着力点;抓住消费结构升级的有利时机,重点培养和扩大汽车、通信、旅游等消费热点,不断拓展新的消费领域。要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对社会事业和薄弱环节的投资力度,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投资,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在土地、环保、节能、技术、产业政策等方面的准入标准,把好新上项目的市场准入关,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各项建设,提高城市品位,方便人民群众生活。

(三)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呼包鄂三市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积极引导企业推广运用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坚决淘汰和限制消耗高、污染严重、技术落后的项目,重点在冶金、化工、建材、电力等行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水平,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同时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保护好、利用好和配置好资源,倡导节约、环保的消费模式和良好社会风气,力争在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方面走到全区各盟市的前列。

(四)以政策协调促进“金三角”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呼包鄂地区利益与全区整体利益关系,需要努力实现呼包鄂地区之间产业结构政策与地方政府行为的协调。首先,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矫正由于不合理的价格体系所导致的不同要素禀赋地区间的利益关系扭曲,消除地区间重复建设和市场封锁。其次,调整公共政策和税收制度,让呼包鄂三市政府拥有与其职能对称的财政税收能力,以改变其过度逐利行为。再次,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跨行政区的公共事务管理机制,协调呼包鄂地区之间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保护、土地管理和税收征管等制度与政策方面的一体化建设,建立呼包鄂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主要处理单个地方政府难以解决的跨区域问题;加强呼包鄂区域间在发展规划以及环境污染治理、水资源利用、跨区域的市场监管方面的协调和合作。从而推动呼包鄂区域合作向纵深发展。

(五)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呼包鄂 篇7

内蒙古地域辽阔且东西狭长,如果把全区作为一条旅游线路推出,既不符合实际,也不利于有效整合旅游产品,更难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市场目标定位。所以要按不同的地域和市场需求划分旅游市场,进行市场细分和目标定位,发挥城市集群优势。内蒙古中部地区包括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巴彦淖尔、乌兰察布5个城市,GDP总量占内蒙的70%以上,人口密度大,旅游资源丰富,区域合作潜力巨大。这一区域土地面积13.17万平方公里,占内蒙古总面积的11%,常住人口占内蒙古的30%左右。内蒙古中部地区的5个城市地域精密相连,交通便利,旅游资源富集,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相对较好,进行整合发展有利于旅游产业和经济的协同发展。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这3个城市是内蒙古城镇分布较密集、城市化程度较高、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可以以呼包鄂城市群作为中心,“呼包鄂”城市群区域未来还将辐射带动乌兰察布、巴彦淖尔、乌海和阿拉善4个盟市。在这一区域,分布着内蒙古各种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遗迹和民俗体育文化,可以根据各自的特色发展不同主题的体育旅游。发展“呼包鄂”体育旅游带,不仅会真正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带动内蒙古体育旅游的发展,而且还将带动内蒙古经济的整体联动发展。

1、“呼包鄂”城市群体育旅游带的开发战略

“点-轴”系统模式(陆大道)是根据发展轴和中心地理论提出的,该模式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有效形式,是制定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市重点发展战略的重要结构模式。对于内蒙古中部地区体育旅游产业系统而言,可将“点一轴”开发模式用于呼包鄂城市群体育旅游的开发布局。在体育旅游开发过程中,“点”就是体育旅游中心城市或重点体育旅游产品所在地,轴线就是连接它们的通道。整个体育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演变也是由“点”到“轴”,再由“轴”到“网”的演化过程。在极化效应作用下,首先开始旅游“点”的集聚,当集聚程度不断加强,一些节点形成为区域体育旅游中心。体育旅游中心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其扩散效应逐步加强,扩散的过程体现为周围地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并沿着轴线形成重点体育旅游区和一些次一级的体育旅游中心和轴线,从而达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进而形成区域体育旅游网络,带动整个区域体育旅游的发展。根据呼包鄂城市群体育旅游产业现状,该区域主要处于从极点向点-轴过渡阶段,在强化包头、呼市、鄂尔多斯三大极核带动的基础上,向周边城镇扩散,充分推动呼包鄂城市群体育旅游产业沿轴线扩展,并辐射带动乌兰察布、巴彦淖尔、乌海和阿拉善等其他盟市,最终形成整个内蒙古中部地区体育旅游带的综合发展,并对内蒙古西部地区进行联结和带动。

2、“呼包鄂”城市群体育旅游SWOT分析

2.1、“呼包鄂”城市群体育旅游优势分析

2.1.1、地理和交通优势

在呼包鄂城市群中,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三市已经各自成为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在旅游产业发展方面,三个极点城市可以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间联系成为该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组织核心;在旅游空间发展方面,三个重要城市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间关系而成为支配旅游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随着呼包鄂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目前环“呼包鄂”城际高速铁路网已初步建立,人们的出行比以往更加便捷,因此三市间的旅游活动也将更好的协同发展。三个独立的增长极点,在交通网的连接下将形成与周边县市紧密相连的旅游经济发展轴,并以较好的连接性、通达性和紧密度,使三个独立的极点逐渐融合成呼包鄂城市群中的一个增长极,随着增长极的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的影响,三个主要城市对于其周边县镇的旅游经济将起到极大的带动作用和集聚作用,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同时能增强区域旅游核心竞争力,成为区域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龙头,进一步带动整个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

2.1.2、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优势

呼和浩特、包头和鄂尔多斯三个城市是呼包银经济带、呼包鄂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拥有众多的少数民族人口和丰富的民俗文化,会在每年举办草原那达慕大会、昭君文化节、草原文化节、篝火节、祭敖包、中国·白云鄂博国际奇石文化旅游节、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等具有鲜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体育、休闲、娱乐性质的节庆和盛会。对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不可替代性,是发展体育旅游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资源。另外,呼包鄂城市群及其周边旗县涵盖了草原、沙漠、湿地、黄河、湖泊、历史遗迹等各种类型的资源,非常全面和具有代表性,加上城市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比较有保障,对于体育旅游的一体化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基础和条件。

2.2、“呼包鄂”城市群体育旅游劣势分析

2.2.1、体育旅游的产业化程度偏低

体育旅游的产品结构相对单一,品牌化程度不高,在旅游行业的竞争力还不是很强,议价能力还处于低位,没有合理的定价策略以及营销策略的配合支持,难以达成规模化的运营,市场化的程度比较低。另外,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规模化效应还不明显,其内部的产业结构梳理调整还不到位,再加上外部的强大竞争力,其综合竞争力处于旅游行业的低位。目前,呼包鄂城市群体育旅游市场繁荣发展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产品的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等市场主体尚不成熟。一方面,多数普通旅行社缺乏体育旅游经验的积累与产品包装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体育旅游的资源优势还没能转化为产业化发展优势。

2.2.2、缺少优秀的体育旅游方面人才

呼包鄂城市群内尚无高等学校专门培养体育旅游方面所需要的人才,普通的高校一般设置有旅游专业,但对新兴的休闲拓展、攀岩、漂流、穿沙探险等体育旅游项目,需要比较专业的知识,旅游专业毕业生的素质和技能难以满足需求。而体育专业毕业生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特点,重训练,轻文化教育,使得他们又缺乏市场营销、产业发展和创新等各种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懂体育又具有专业的管理和运营知识人才的匮乏成为影响呼包鄂城市群体育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3、“呼包鄂”城市群体育旅游机遇分析

2.3.1、政策利好,相关发展战略的制定比较全面

政策拉动,基础建设的实施,出台促进体育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规划和举措,铁路、机场、公路等公共交通的发展以及服务水平的提升,对于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利好,基础设施的完备很大程度上为体育旅游提供了发展的基础。内政发〔2015〕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116号,将体育产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细分和规划,目标明确,措施具体,优惠政策力度较大,涉及到税费减免,土地优惠政策等。意见中具体到了各个盟市的战略发展品牌,以及提出了区域一体化联合发展的指导建议。为以后呼包鄂城市群体育旅游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为未来的组织机构设置,各市政府相关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2.3.2、体育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呼包鄂城市群体育旅游市场潜力巨大,呼包鄂城市群广大群众有喜好健身的优良传统,且呼包鄂城市群人口在逐渐增加。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逐渐认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休闲体育和体验式旅游成为假日的首要选择。体育消费支出的比例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的比例也逐步增加。以包头市为例,包头市曾获得全球城市经济增长10强、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第34位、中国最富20城市第12位。2008年,全球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中包头成为近五年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2012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包头排名第25位,增长速度列第2位。另外,还曾获得联合国人居奖、中华环境奖、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多项殊荣。经济的繁荣,城市基础建设的发展,人们生活需求的改变,丰富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都使得体育旅游的发展成为必然需求。

2.4、“呼包鄂”城市群体育旅游威胁分析

2.4.1、体育旅游的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难以协同发展

体育管理部门和旅游管理部门沟通和协调少,呼包鄂城市群体育旅游资源一体化研究,不能仅靠体育管理部门或旅游管理部门来有效地开发和管理,而应是一项政府主导型的社会系统工程。可由自治区体育管理部门和旅游管理部门共同沟通和协调,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协调三个节点城市在体育旅游方面的发展和规划,针对体育旅游资源的状况和体育旅游者的需求等来开发和创新体育旅游产品,统一宣传和营销,并根据规划进行不同侧重点的建设和发展协作。

2.4.2、操作层面的执行力能否得到保障

各级政府出台了工商、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措施,但在实际工作中能否如实兑现,取得群众的信任。尤其是旅游企业在景区、景点建设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向政府求助时,政府工作人员能否做到不互相推诿,积极的解决问题,提高办事效率。另一方面,各旅游机构的负责人和有关景区、景点的经营者对政策的错误理解就是倾斜、优惠、方便,而不在体育旅游产品的建设和品牌经营上更多投入,不利于体育旅游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

3、结语

通过对“呼包鄂”城市群体育旅游的SWOT分析,发挥区位、资源等不可替代的特色优势,把握自治区发展绿色、环保低碳、创新旅游经济的契机,克服产业结构、组织机构不合理等挑战,加大呼包鄂城市群体育旅游的一体化进程,力求达到“交通同网、产业同构、旅游同线、市场同体、环境同治、服务同线”的目标。共定旅游优惠政策,共同开发旅游资源,共同推出旅游线路,互相推荐旅游产品,联合营造旅游品牌,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同享,为建立一体化旅游区奠定基础。发挥呼包鄂城市群的集聚和扩散效应,开发和创新体育旅游产品,统一宣传和营销,并根据规划进行不同侧重点的建设和发展协作,进而形成区域体育旅游网络,带动整个区域体育旅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王蕾.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硕士论文.

[3]姜付高,孙晋海.山东省城镇居民体育旅游影响因素及发展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22(2).

[4]王凯.跨界旅游目的地整合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博士论文.

[5]石真.山东省体育旅游开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硕士论文.

呼包鄂 篇8

关键词:区域,物流产业,空间均衡,发展模式

物流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中的一项新兴产业,在区域经济建设中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由于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着自然状况、地理条件、社会历史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诸多差异,由此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与条件、发展模式或道路以及发展水平方面的差异,从而必然带来区域间的差距,必然造成区域产业发展不平衡。因此,如何发挥区域物流产业优势,依托其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物流产业,需要从一个多维角度进行协调,特别是实现空间上的优化配置。区域物流产业要实现空间上的均衡,可通过总体均衡(大均衡)和局部非均衡(小非均衡)相结合,非均衡推进(强化扩散效应)与协调发展(克服回波效应)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

1 呼包鄂区域物流产业空间均衡的定量判别

1.1 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均衡。在长期的发展中,人们已经发现空间相互作用具有随距离衰变的形式,适合于引入牛顿引力公式(1),来衡量经济的空间相互作用。

式中Ma、Mb表示A城市和B城市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等指标,此处表示区域GDP的增加值;G表示作用参数;r表示二城市间的距离;n表示指数,一般取2;F表示二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力。

应用(1)式可以粗略讨论两个城市AB对市场空间的划分,设需求的距离满足整个空间,A、B的距离为d,则空间上必然有一点R(BA点为0),使(2)成立,则这点就是空间相互作用的均衡点。简单变形得到(2)。

通过对(2)进行适当变形,就可以变为(3)

呼包的直线距离为150公里,包头到鄂尔多斯的直线距离为100公里,呼和浩特市到鄂尔多斯的直线距离为220公里,运用公式(3)将表1中的数据代入运算;得到表2。

由表2看到,各区域各产业的均衡点各不相同。

首先来分析呼和浩特市与包头市的空间均衡状况:两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区域及范围大体相当,这一均衡点位于距离呼市72.52公里处,这与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发展现状相符,众所周知,内蒙古是典型的经济发展双核心地区,即呼市与包头各以其不同的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中取得了重大成绩,其经济份额交替占据内蒙古的第一、二位;从第一产业的空间均衡距离来看,这一点位于两城市中央略靠近于包头市,距离呼和浩特市82.82公里,这与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均处在土默特平原,具有发展农业的良好的自然条件相关,因此,这两个城市的第一产业的发展实力及影响范围彼此接近;第二产业的空间均衡点位于距离呼和浩特市66公里处,这说明包头市的第二产业较呼市发达,其影响范围较广,这与包头市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城市,拥有包钢、包铝、一机等众多工业企业的城市性质及其雄厚的工业基础紧密相关;第三产业的空间均衡点位于两城市中央,距离呼和浩特市77.44公里,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内蒙古自治区的这两大城市在功能定位、产业布局上还存在一定的趋同性,严重制约了区域的整体性发展。

数据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2006

其次来分析呼和浩特市与鄂尔多斯市的空间均衡状况: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城市,近年来在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等方面得到了迅猛发展,生产总值逐年攀升,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鄂尔多斯市以其丰富的能源储备、超前的管理理念正快速崛起,与呼和浩特市、包头市构成了内蒙古经济发展的“金三角”区域。应该清楚地看到,虽然鄂尔多斯市发展迅速,但由于其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发展不均衡,交通滞后,其经济影响的区域范围与呼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通过上表我们也可以明显的看到这一点。

再次来分析包头市与鄂尔多斯市的空间均衡状况:两个城市在城市性质上均定位于工业城市,所不同的是包头市工业基础雄厚,城市建设起步较早,基础设施较为完备,而鄂尔多斯市主要以能源资源为主,依托于神华集团等一些大型企业,迅速形成了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能源生产供应基地,因此,从城市的本质上来说,这两个城市又有着一定的差别,从二者的产业间及国内生产总值的均衡点上来看,包头市的影响范围略大于鄂尔多斯市。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目前呼包鄂区域的在产业发展呈现出一定的趋同性,各自的产业优势并没有凸现出来,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经这一区域的产业重新进行布局,功能互补、分工明确的整体区域。

1.2 区域物流产业发展现状的空间均衡。

物流产业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口径统计的产业,目前在全世界还未有一个统一的口径,根据实际作用的大小,主要选取了货运量及其货运周转量进行统计。运用公式(1),同理将表3数据代入计算,得到表4。要说明的是,这里所统计的货运周转量仅用公路的周转量来代替,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由于数据的缺乏,难以统计到2005年的各城市的总的货运周转量;二是由于这一区域主要以公路货运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公路运输可以代表总的货运状况。

数据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2006

单位:km

根据表4可以看出,呼包区域的货运量及周转量的空间均衡点均靠近于呼和浩特市,这说明在货运方面包头市的影响范围要大于呼和浩特市,这是由包头市的城市性质决定的。

呼鄂区域在货运总量及铁路货运量上的空间均衡点靠近于呼和浩特市,这一状况是由于鄂尔多斯的货运主要是以煤炭为主的大宗物资的运输且运输线路较长,因此鄂尔多斯的影响范围要大于呼和浩特市,而在公路货运量及公路货运周转量方面,二座城市所影响的范围大致相当,这是由于呼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城市,其城市建设较为完善,基础设施完备,道路四通八达,是我国中西部的交通枢纽,具有较高的货运周转量;包鄂区域相距100公里,鄂尔多斯市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每年都有大量的能源输送出去,而包头市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城市,主要以制造业为主,二座城市在功能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因此,在货运方面辐射力及影响程度大体相当。

综合分析这一区域内各城市的现有基础及其发展物流业的具体条件,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性出发,选择正确的发展模式对于该区域的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2 呼包鄂区域物流产业发展空间均衡的基本模式

按照波特的观点,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的建立需要相应的环境,也就是需要钻石体系中的四种要素即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表现以及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竞争对手的相互配合才能够形成。呼包鄂区域物流产业相互竞争优势充分凸显出来,才能体现出空间上的均衡。依照这一理论,空间均衡的基本模式可概括为三种。

2.1 一拖二模式。

一拖二模式的基本内容是,以比较发达的城市为中心,通过极化效应造成的经济吸引和扩散效应造成的经济辐射,形成统一的生产和流通渠道,带动周围次级城市和农村共同繁荣。这一模式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兼顾各市经济的内在联系和自然地理特点,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在已有的经济布局基础上,以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为依托,进一步形成跨越行政界限的产业协作区域。这一模式的优点主要表现为,充分利用大城市的聚集效应,促使三座城市寻找到各自的合适位置和特有优势,实现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资源的有效配置,有利于建立资源节约型的产业体系,加强中心城市与腹地的联系,提高区域经济的运行效率和发展水平。不足在于区域内产业发展以各自的行政区为界,跨越行政区的经济行为受到来自当地政府或多或少的干预,利益难以协调,特别是物流中心的构建难以达成一致。按照当前呼包鄂物流产业发展的基本态势,以包头市作为内蒙古的主要集散中心,以呼和浩特市和鄂尔多斯东胜区作为两个副中心。

2.2 二拖一模式。

二拖一模式的基本内容是,以两座较发达的大城市为各自的中心通过扩散效应和辐射作用带动第三座城市的发展。这一模式有利于以强带弱,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资本、技术和人才优势,以实现区域的快速发展。不足之处是两座大城市均衡力量的影响,形成激烈瓜分中小城市市场的局面,也可能由于大城市的强大势力造成对中小城市的垄断,使中小城市不能获得长足发展的后劲。具体地就是依托呼和浩特市的政治中心优势和包头市的经济中心优势,带动资源丰富的鄂尔多斯市,共同促进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这样在产业的类型分布上,形成包头市货运物流、工业原材料和产品物流为主,呼和浩特以人口集散、消费品和工业原料和产品集散为主,鄂尔多斯东胜区以能源、资源为主导的物流体系。

2.3 均衡发展模式。

均衡发展模式的基本内容是,将区域内的三座城市视为同一等次的物流节点,通过交通网络这一轴带的方式加强不同节点之间的有机联系,使区域内物流产业按照各自的优势共同发展。这一模式的优点在于通过各自的节点形成各自的优势,形成相对独立的产业体系,不受其他城市的过度干扰,按照区域内现有的财力物力发展产业。均衡发展模式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当城市经济实力相当的条件下较为理想的产业发展模式,但其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即在区域内缺乏统一的引导与规范,易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协调不当会形成恶性竞争的弊端,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水平差别较大的情况下,会出现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区域内产业和城市联系少,甚至在地方政府的干涉下会出现相互排斥、拒绝的局面。具体为,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以现有物流产业为基础,分别依托各自的资源禀赋、区域优势和竞争实力发展物流产业,通过错位竞争的形式实现物流产业发展的空间均衡。

2.4 适宜模式选择。

依照区域内三座城市目前的区位、资源优势、产业发展优势和国家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优势,现阶段适宜采用一拖二的模式,以包头市作为中心,更有利于产业的快速发展。这样可以将有限的资金集中投资,集中发展,形成规模效应,在三座城市实力基本相当的前提下,逐步过渡到均衡发展模式。

选择一拖二发展模式,有利于推动区域物流产业中心与外围腹地共同发展。首先,这种发展模式可以对整个区域的产业进行统一协调和组织,在地域空间上实现不同分工,以各自的优势发展,既可以克服因盲目竞争而导致的低效益,也可以克服因资金、技术和人才资源不足而导致的低水平;其次,采用一拖二发展模式,可以提高区域经济运行的关联度,促使资源、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完善扩散和回流效应的传导机制。

3 结语

区域物流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首先必须建立在区域协作的基础上,以具有地区优势的资源禀赋和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工业生产为基础,以优越的政治经济环境和产业发展为条件,通过区域内各行政区域的通力合作,淡化行政经济界限,整体推进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克.中国区域经济适度差距及系统优化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120-124.

[2]颜鹏飞,阚伟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区域协调型经济增长极[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4):64-72.

[3]王铮,丁金宏.理论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100.

[4]胡兆量.中国区域发展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93.

[5]吴殿廷.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96.

[6]汤萌,木明.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J].理论前沿,2003(17):42-43.

【呼包鄂】推荐阅读:

上一篇:和谐中国等下一篇:尾矿水回收利用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