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迪·沃霍尔

2024-11-10

安迪·沃霍尔(共7篇)

安迪·沃霍尔 篇1

一、题材与内容

安迪·沃霍尔的一生绘画作品分为三种题材:日常消费用品类,名人肖像排列类,社会热门话题类。例如在50年代波普艺术萌芽阶段,安迪?沃霍尔一直找不到合适的题材来创作,但是在受到建议后,他把目光锁定在可口可乐瓶上,采用重复排列的表现手法,看到这幅作品就如同看到了超市货架上的商品,无聊中带有亲切,借以摆脱了纯艺术的痕迹,大众的口味得到了迎合。又如其名人肖像类别中的玛莉莲梦露的肖像,反复排列。还有后期的政治人物题材。而后安迪?沃霍尔又将注意力转向了社会热门话题类,例如车祸、死亡。其中最喜闻乐见的就是安迪?沃霍尔的《坎贝尔汤罐头》,他画《坎贝尔汤罐头》的理由就是他喝了这种罐头20年,无限重复的汤罐头,貌似肤浅无聊,作品却记录了普遍而真实的历史处境。

二、风格样式

复制和重组是时下艺术创作中常用的手段,它有点象当今的克隆,在今天似乎没有什么新鲜的感觉,但是对于当时的安迪·沃霍尔来说,的确不得不说是一个创举。重复是安迪·沃霍尔艺术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元素之一。安迪?沃霍尔的重复艺术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也为他带来了巨大财富。他的艺术作品的重复表现在重复表现一个主题和同一幅化作的不停重复,例如他的成名作品《玛丽莲梦露》这一系列,将玛丽莲梦露的头像进行了不停的重复,只是颜色的的变化。又如其也是关于玛丽莲梦露的作品《玛丽莲梦露的嘴唇》,竟然将数十上百的嘴唇重复并置在同一画面中,这种强烈的重复传达了一种力量,一种对于关注的渴望,一个玛丽莲梦露或者一个嘴唇做不到的效果,在无限制的排列下、无休止的重复中有着一种单一元素无法传达的力量。在安迪?沃霍尔其他作品中,这种手法也被无限的使用,例如《坎贝尔汤罐头》当几个、数十个、乃至上百个形状、色彩、方向、大小、肌理完全相同的形象被安迪?沃霍尔排列在一起的时候,人们就会全然被相同的视觉符号组成的画面吸引,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制造了一种扑面而来的效果,这又的的确确是由一种人们熟识的图形反复重复构成,重复加强了人的印象,造成有规律的节奏感。在欣赏安迪?沃霍尔的作品时,观者会有意无意的触及到重复和差异、整体和个体之间的联系,体验着无限的形式美。

吸引我的除了安迪·沃霍尔重复的手法,还有他归纳的严谨明确的色彩。归纳的色彩是安迪·沃霍尔作品的鲜明特征之一。丝网版画的制作工艺是要求色板相叠加,最后形成我们所要呈现的画面。安迪·沃霍尔丝网版画的每一层的饱和度很高,颜色艳丽,画面的这些明快的色彩与深色的背景对比,使得整体画面跳跃明快,视觉清晰,纯粹。在肖像选题的一些代表作品中,《玛丽莲梦露》,由于制作选择的是丝网版画,作品的笔触感相对降低,颜色大胆强烈,但是经过了作者精心的色调分离后,作品呈现了色彩间微妙的变化,画面的色彩通过一系列得概括、取舍、归纳而变的简练、精准、纯粹。安迪?沃霍尔的用色也完全颠覆西方传统绘画,这种独特的简化分离的表现形式和改变传统的创新思路,对于后来的艺术家们都有着深深的启迪作用。这种扑面而来的其所独具的强制性色彩,会强烈吸引你的眼球,令人们不得不关注,不得不思考。

三、创作心里与情感表达

人文关怀是当代艺术作品的重要标志,安迪?沃霍尔就是“艺术平民化”的主要倡导者,其作品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安迪?沃霍尔认为艺术平民化的关键是“公众熟知”,所以在这个观点的支撑下,他成为了一名成功的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实现了他的艺术“平民化”,当代很多杰出的艺术家都受到其深深的影响。例如安迪?沃霍尔的作品《绿色的可口可乐瓶》,用一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绘于油画布面的绿色可口可乐瓶子作为基本元素进行几百次的复制,通过一排排平行重复的组合方式展现出来,就像你在超市里看见的陈列的商品那样,层层叠叠,安迪?沃霍尔将我们习以为常的日用品与艺术品巧妙的联系到了一起,使艺术与人类日常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关联,这是给他后期作品带来灵感思路的重要作品,同时,也使实现他艺术“平民化”的成功案例。以安迪·沃霍尔为首的美国波普艺术与其他艺术流派一样,关注生活与艺术的联系,但不同的是,其将艺术下拉到了生活的平凡。安迪?沃霍尔艺术“平民化”的主张得到了充分的表达,日常生活的普通事物被他作为构成作品的基本元素反复复制单一元素,并加以重新组合,体现了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关注及对自身的反思,由此可见安迪沃霍尔是一个优雅的、亲切的艺术家,他的情感细腻含蓄。

四、结论

艺术源于生活,一个没有生活的人,曾经对于安迪·沃霍尔的了解只停留在表层,认为他是偏执狂,是机械化的代言,是盲目的,是机械的,是冷漠的,但是经过对它其作品的深入了解和探究,加上自己阅读的资料,我觉得安迪?沃霍尔是一个优雅的柔情的艺术家。他关注大众生活,他是一个亲切的艺术使者。开始对于那些看似枯燥乏味的理论书籍十分抵触,但是当你了解了一部分之后,你会发现,有一种力量的吸引着你去研究,你越去感受越会收获惊喜。尤其是不同人对于安迪?沃霍尔的看法,扩充了我的视野,给我提供了很多信息,同时也让我了解到有时候大家对于安迪?沃霍尔也有一定层面的误读。

参考文献

[1]伊顿设计与形态上海人民出版

[2]Geoff Nicholson安迪?沃霍尔永不结束的15分钟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

[3]宏飞安迪?沃霍尔传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

[4]安迪?沃霍尔安迪?沃霍尔的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5]肯尼斯戈德史密斯我将是你的镜子-安迪?沃霍尔访谈精选三联书店2007年

[6]李梨阳波普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7]何政广主编李家祺撰文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像安迪·沃霍尔那样游戏 篇2

大师的故事

安迪·沃霍尔是20世纪艺术界最有名的人物之一,被誉为波普艺术的领袖。他的绘画形式几乎千篇一律,粗粗一看,简直就在重复。他常常选一些大家熟悉的图像,比如汤罐、可乐瓶、美元钞票、玛丽莲·梦露头像等,把这些作为基本元素在画上重复罗列,从而形成艺术感。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大多是用丝网印刷技术制作的,此外,他还大胆尝试凸版印刷、橡皮或木料拓印、金箔技术、照片投影等各种复制技法。不断复制就是他作品的特色。

丝网印刷技术可以将图案无数次地重复,给画面形成一种特有的奇特效果。让我们仔细欣赏安迪·沃霍尔的作品,观察一下:每一幅画是不是感觉都是同一张小画的重复?每一次重复印刷是不是一样?色彩是不是有所不同?他一般喜欢把几张小图拼成一幅画?

今天,我们也来玩一把安迪·沃霍尔的丝网印刷技术吧,看看我们能不能也像他一样画出有趣的图画。

准备材料:

绣花绷1个,厚卡纸、彩纸、包装喜糖的纱巾,铅笔、胶水、剪刀、颜料、海绵(或抹布)等

操作步骤:

1.绣花绷放在卡纸上,用铅笔沿着绣花棚的内侧画一个圆,剪下。

2.在圆纸上画一朵花,用剪刀剪去花瓣、花心、枝叶等部分。如果孩子比较小,可以尝试剪一朵简单的花的轮廓。

3.把包装喜糖的纱巾紧紧绷在绣花绷上。

4.在纸花背面涂上胶水,固定在绣花绷上。一个花朵形状的丝网印刷模板就做好了。

5.把模板放在彩纸上,用海绵蘸上颜料,轻轻拍打,一朵小花完成。

6.再换个颜色,换张彩纸继续印刷,很快四格花做好了。是不是很有安迪·沃霍尔的风格?

7.现在我们再做个提高版的丝网印刷模板,先在纸上画一个喜欢的形状,把需要的线条描粗,并且把形状的外部加深。

8.把画稿垫在绣花绷下面,在刚才涂黑的部分涂上白胶(为了让大家看清楚,我在白胶里加了点粉红色),没涂上白胶的部分就可以让颜料渗透,进行印刷。

9.等待白胶干透,可以放在阳光下晒干或是用吹风机把它吹干。

10.这次印刷可以多试几种方式。看看,这个彩色的蝴蝶美不美?当然也可以把孩子的画当成艺术品挂起来哦!

安迪·沃霍尔 篇3

(一)视觉元素

视觉元素是视觉图像的基础。绘画中的视觉元素最主要包括两种:色彩和形体。色彩在图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往往能够美化形象、激发情感、增强记忆等。形体大致包括三种,即自然形体、几何形体和生物形体。自然形体多用于传统写实性绘画,几何形体在立体主义绘画中很常见,而生物形体则是绘画中出现的人体、昆虫、骨头、微生物等。

(二)视觉元素的组合与结构关系

形成意义明确的图像,要依靠视觉元素的组合和结构关系。罗兰·巴特在《形象的修辞》中,基于符号学的理论,对广告中的各种讯息做了明确解释。巴特认为,广告中包含了三种讯息,即语言学讯息、非编码的图像讯息和被编码的图像讯息。其中,语言学讯息指文字类信息,理解它们只需要文字知识。非编码的图像讯息是被直接意指的,不需要对其进行解码。最后,被编码的图像讯息是指“象征性”讯息,是被含蓄意指的,需要依靠人们的经历、知识才能理解。

(三)修辞格

在视觉修辞中,修辞格就是调整、修饰视觉元素,用特定的形式,使形象获得最佳表达效果的技巧和方法。对于视觉修辞格的研究,杰克斯·都兰德试图在广告中找到语言修辞的视觉对等物,但是,语言修辞格与视觉修辞格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所以,都兰德总结出了适应各种具体情况的视觉修辞手段:反复、形体变化、芭蕾、同形异体、连续、多样、全体一致、列锦。需要指出的是,都兰德总结的视觉修辞格并不完全,许多在广告中经常运用的手法并没有列举出来,比如明喻。

(四)视觉修辞策略

适当的修辞策略和技巧会产生理想的效果,影响修辞效果的因素有个人素质、媒介和文本。修辞文本指的是主体通过特定的技巧、手段构成具有表达效果的作品。这类文本一般具有两个特点:视觉吸引力和视觉冲击力。视觉吸引力,是通过视觉元素的配置和组合,产生寓意性、情节性,激发人的想象力,引人入胜,属于消极的修辞策略;视觉冲击力,大多使用浓烈夸张的色彩,特殊的构图等,冲击人们的眼球,让人记忆深刻,属于积极的修辞策略。

(五)修辞效果

视觉修辞的效果是一切修辞实践的核心,它是视觉修辞研究的重要内容。一件作品好与坏要看其在传播过程中,受众能否接受和认同。视觉修辞作品的最佳修辞效果是引起受众的注意,能够使受众明白创作者的意图,并按照创作者指引的方向有所行为。面对社会中大量的视觉图像信息,传者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增强修辞效果,实现传播目的,而受众则要思考的是如何抵御有害的视觉图像的传播。

二、安迪·沃霍尔作品的视觉修辞分析

安迪·沃霍尔的作品中散发出让人无法抵御的风格魅力,这与视觉修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以具体作品为例,运用上述视觉修辞的几个方面对安迪·沃霍尔的作品作综合分析。

(一)前期作品的视觉修辞分析

首先以安迪·沃霍尔为《CANO》设计的封面为例。罗兰·巴特提出视觉图像中的三种讯息,在安迪·沃霍尔的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在这幅作品中,沃霍尔用漫画插图的手法描绘了12个人物形象,排成四行三列,每个人物都有不同的面部表情,他们都在拉一把小提琴,在最后一行中间的那个人物的脸上写着“CANO NOVEMBER 1948”,用来突出主题。在这幅作品中,显而易见,语言学讯息是“CANO NOVEMBER 1948”,说明这幅作品是《CANO》杂志1948年10月一期杂志的封面,它使视觉形象的意义明确——不是演奏会的门票,也不是琴行的宣传画,而是CANO杂志的封面。非编码的图像讯息就是这12个卡通形象,被编码的图像讯息就是12个卡通形象和他们对应的所指,即12个人物表情丰富地拉着小提琴,象征着杂志创作部门欢乐的气氛,杂志内容的丰富幽默。

《三十二个坎贝尔浓汤罐头》是沃霍尔“日常生活用品”系列的代表作,也是他创作风格形成的标志之一。这幅作品借用了广告画的某些特点,以坎贝尔汤罐头为主要视觉元素,打破了以往绘画以自然实物、人体等更具美学特点的事物为视觉元素的传统。在这幅作品中,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复制,将坎贝尔罐头照相式地印在画面中。这幅作品的构图富有特色,它是将32个罐头均匀整齐地排列起来,在视觉修辞上,使用的是视觉反复的手法。这种修辞格的使用,使作品呈现出一种冷静、理智、毫无感情的特点。这些完全相同的罐头像是流水线上不断输送的商品,由点到面地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使作品产生一种视觉冲击力。事实上,这种视觉冲击力不光是通过单幅作品中的视觉修辞表现的,更是通过作品的印刷数量体现的。这幅作品通过报纸、杂志、画报等各种媒介传播,轰炸人们的视觉感官,麻痹人们的思维。这些视觉修辞方法的使用正体现了机械复制时代标准化、机械化的特点,暗示了商业文化影响下泛滥的广告宣传、品牌包装和商品推销,展现了美国社会物质丰富的背后人们精神的极度空虚。这类作品还有《二百一十个可口可乐瓶》等,都具有相似的特点。

安迪·沃霍尔早期作品中另一个令人难忘的系列绘画就是“肖像”系列,其中,《玛丽·莲梦露》更是经典,使其成功从商业艺术家转变成画家。毫无疑问,这幅作品视觉元素的形体是玛丽莲·梦露的肖像,与《三十二个坎贝尔浓汤罐头》不同的是,这幅作品的色彩特别突出。金黄色的卷发,鲜红色的嘴唇,蓝色的眼影在浅色的背景下尤为耀眼,这种强烈的色块对比,能够充分吸引大众的注意。这幅画是为了悼念梦露而作,安迪·沃霍尔一反传统悼念画的沉闷严肃,用鲜艳的色彩暗示了梦露辉煌的一生。《玛丽莲·梦露》这幅画也运用了视觉反复的修辞格,印刷数量相当惊人,梦露形象的意义在反反复复中逐渐消失,慢慢变成神化了的视觉形象,成为波普时代的一个符号。这幅作品通过印刷的方式传播,其实会对修辞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在印刷过程中,因为丝网没有对准,上墨会出现偏差。但是,对于安迪·沃霍尔来说,这些上墨的不均匀或是偶尔的划伤赋予了作品更加独特的魅力。这类作品还有《毛泽东》《伊丽莎白·泰勒》等,风格特点如出一辙。

(二)后期作品的视觉修辞分析

20世纪60年代以来,安迪·沃霍尔凭借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在艺术界崭露头角,受到众人瞩目。但是由于锋芒太盛,也曾招致杀身之祸,这使得安迪·沃霍尔的创作风格发生了变化。

他的后期作品如“死亡”系列中的《人头骷髅》以恐怖的骷髅头作为视觉元素,用的是黑色、墨绿、灰色等色彩,色调阴冷,让人看后不寒而栗。与前期作品中明艳的色彩、名人肖像等不同,其后期作品视觉元素多选用让人害怕的事物,颜色以冷色、暗色为主,这是安迪·沃霍尔前后期作品中不同的地方。《人头骷髅》在修辞格上使用的是视觉隐喻,用骷髅头来代替死亡。这种方式在立意上,更加含蓄委婉地传递信息,让人产生视觉停顿,人们需要对骷髅头这一形象进行思考和解读;在视觉效果上,骷髅头的形象阴森恐怖,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令人心灵震荡。再如《手枪》,这幅画的主角就是手枪,在白色的背景中,用红色、黑色画出手枪的形象,并制造出晃影的感觉。要理解这幅画就得对视觉元素进行解码,安迪·沃霍尔用了视觉借代的修辞手法,用具象代替抽象,用手枪代替死亡,晃动的手枪像是开枪时震动的一瞬间,似乎暗示了当年他被枪击时的可怕场景。在这一系列与死亡有关的作品中,他用各种可怕的事物象征死亡,其实,安迪·沃霍尔创作这些作品并不是要表达他自己害怕死亡,而是想以这种方式提醒世人他的存在,引人注目。还有他的几幅自画像中,都是在虚幻而阴沉的背景上放着他的头像,头发散乱,眼神犀利,像是一幅幅的死亡面具,安迪·沃霍尔正是用这种方式提醒着自己仍然活着。

三、对安迪·沃霍尔作品中视觉修辞的评价

(一)生活进入艺术

传统的艺术创作大多是以宗教形象、自然景物、优美的人体等为创作对象,抒发个人思想与感情。而随着波普时代的到来,这种传统逐渐被打破,安迪·沃霍尔更是把这种局面推向高潮。在他的作品中,任何事物都能成为作品中的视觉元素,比如坎贝尔汤罐头、可口可乐瓶等,特别是从他开始,商业图片成为艺术领域的重要元素,使艺术融入生活,生活融入艺术。安迪·沃霍尔青睐于印刷媒介,消除了艺术家的笔触。他把艺术品变成了工人生产的商品,可以批量生产,广为流传。安迪·沃霍尔在这方面是对波普时代其他艺术家的继承和发展,比如罗伯特·劳申伯格,虽然他同样提倡“生活等于艺术”的主张,但是沃霍尔的作品更加直观。在劳申伯格的“混合艺术”中,只是选用了生活中最寻常的东西为素材,经过综合制成作品,在内容和立意上常常不是很明确。而沃霍尔则喜欢在浅层次上赋予意义,使人人都能理解,这就真正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人人都可以拥有艺术。

(二)忽视思考与批判

安迪·沃霍尔单幅作品的视觉反复与在视觉传播中的大量印刷,使得作品形象机械重复,充斥在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这使得人们思想中的批判意识不断减弱。对于艺术家来说,其本身的职责就是用艺术思考生活,揭示社会现实,而沃霍尔的作品多选取随处可见的东西作为视觉元素,缺乏内涵和深度,视觉文本的重复和照搬往往缺乏个性,暗示了焦虑不安的情感空虚,让人精神麻木,丧失了艺术家本该有的敏锐的思维,忽视了艺术作品本该有的批判的力量。对于社会大众来说,这种视觉反复使得他们对待事物的敏感度降低,大量重复成为习惯,习惯成自然,比如他的“灾难”系列作品中多以生活中突发事件的小报照片为创作对象,随着这些作品的不断重复,人们会从开始的关注变成后来的漠视,作品的意义也就慢慢消失了。同时,这种艺术作品也逐渐满足不了人们的审美需要,使人厌倦。

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对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给要传达的信息以恰当的包装,强化了艺术作品的魅力,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存在着不足和消极影响。在欣赏安迪·沃霍尔的作品时不能把其中图象看做是简单的复制,他的作品中图象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创造出了新的东西。安迪·沃霍尔在作品中对修辞学进行了全新的演绎,赋予图象以独特的感染力和时代特色。

摘要:安迪·沃霍尔作为20世纪世界艺术史上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其作品是波普艺术的典型代表。运用视觉修辞理论来研究沃霍尔的作品可以看出:其早期的艺术作品开始借鉴广告设计中视觉元素的排列组合方式,主要修辞格是视觉反复;后期作品对于视觉修辞的运用更加娴熟,主要修辞格是隐喻、借代等手法。视觉修辞的运用使得艺术符号化、平民化,并且使其作品成为现代艺术的一面旗帜。

关键词:波普艺术,视觉修辞,安迪·沃霍尔

参考文献

[1]沃霍尔.安迪·沃霍尔的哲学:波普启示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巴特,鲍德里亚等.形象的修辞:广告与当代社会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冯丙奇.视觉修辞理论的开创——巴特与都兰德广告视觉修辞研究初探[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7.

安迪?沃霍尔对艺术的最好忠告 篇4

忠告一:关于在画室的工作

“不要去想艺术,只是完成它。让其他人来决定它是好是坏,不管他们是喜欢还是厌恶。在他们做决定的时候,去做更多的艺术。”

“我想我对‘工作’一词有着非常宽泛的定义,因为我觉得,人活着总是有很多并不想做的工作。出生就像是被绑架,然后卖为奴隶。人的每一分钟都在工作,即使睡着了,机械也始终在运转。”

“我这样作画的原因是我想成为一台机器,不管我做什么都能像机器般,是我想要的。”

“虽然作为一个艺术家,我做了很多的垃圾,但我坚信空白是非常好的东西,不会浪费一点空间。而任何包含艺术的空间里,则随处可见被浪费的空间。”

忠告二:关于艺术批评

“不要理会别人怎样写你。用英寸去衡量它们。”

“谨记,他们在之前的生活中从来没有见过你。”

“为什么人们会认为艺术家很特殊呢?艺术只是另一种工作。”

“你是怎样的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认为你是怎样的。”

“每个事物都有其美丽的一面,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

“大部分美国人都认为‘艺术’是一个男人的名字。”

忠告三:关于艺术买卖

“能够优良运作的商业买卖,是一种最迷人的艺术……赚钱是艺术,工作是艺术,良好的商业更是最好的艺术。”

“艺术商业是紧随艺术后的一个步骤。我是工业艺术家出身,我想成为一个商业艺术家。”

“我非常喜欢工业艺术的那种工作状态,他们会告诉你要去做什么怎么去做,你只要纠正错误就好了,他们会说yes或no。”

“我发现:商业的东西真的很招人厌恶。一旦它成为商业大众市场的东西,便糟透了。”

“我觉得应该有人能够为我做出我所有的作品。”

“当支票清零的时候,你就会知道什么是艺术。”

忠告四:关于寻找灵感

“你要让平常会觉得厌烦的小事情突然刺激你一下。”

“我喜欢在错误的地方做正确的事,在正确的地方做错误的事,这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状態非常值得,一些有意思的事情会时常发生。”

“我的一位女性朋友问我,‘你最爱什么东西?’于是我开始画钱。”

“艺术的停滞孕育于保守。”

忠告五:关于什么是艺术,成为艺术家意味着什么

“艺术是能让人解脱的一个东西。”

“一幅有着焦点和名人的图片就是我理解的好图片。”

“照片意味着我能够明了每时每刻我在哪里,这是我要去拍照的原因,它是一个视觉日记。”

“艺术家是这样一种人,他生产一些对人们来说并不必要的东西,而出于某种原因,认为将这东西带给人们是一个好主意。”

忠告六:关于相信你的直觉

“若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盯着一个事物,那么它便失去了所有的意义。”

“我绘画的直觉告诉我,‘如果你不想,便是对的’。一旦你做了决定并开始选择,就是错误的开始。决定的越多,错的越多。”

忠告七:关于依靠自然和技巧

“我想拥有土地并不破坏它们是最美丽的艺术,每个人都渴望拥有它。”

“大地是最好的艺术品。”

“我相信昏暗的灯光与幻像镜的效果。”

忠告八:关于投入自己的工作

“如果你想了解安迪?沃霍尔的全部,只要去看我及我的绘画和电影,那就是真实的我,并没有什么背后的东西。”

“每天我都在做同样的事情:去工作去画画,尽我所能去产出更多的图片。”

“当你‘玩’工作的时候,就是真的有社会病了。玩的唯一原因就是要努力工作,而不是大多数人所想的那样。”

“我做艺术是因为我很丑,没有其他别的东西可以去做。”

忠告九:关于对波普艺术的理解

“一旦你接触到波普,你便永远不会以同样的方式去看待同一个符号。一旦你想到波普,你也永不会再用同样的方式去看待美国。”

“波普艺术是思考问题的一种方式。”

“不管展示的是蒙娜丽莎、一个香蕉或是汉斯?里特曼的眼镜,事实是,它必须是波普。”

忠告十:关于最好的绘画方法

爱德华?露西-史密斯:为什么做30或40张图片要比做一张的快感要多?

安迪?沃霍尔:这样我可以,呃,用像我现在戴的这个耳麦,听戏剧之类的东西。

爱德华?露西-史密斯:这是否意味着你作画时不用思考吗?

安迪?沃霍尔:不,你可以听真正好的音乐。

爱德华?露西-史密斯:那么,画画是听好音乐的一个借口吗?

安迪·沃霍尔 篇5

在1984年创作的一幅迈克尔·杰克逊的肖像作品中, 具备了安迪·沃霍尔经典作品的所有特质:1.作品为印刷品, 表面还带有油画笔刷的痕迹;2.创作过程基于照片而非取材本人;3.色彩艳俗且形象扭曲;4.作品有一系列多个不同版本;5作品甚至不是由艺术家亲手完成的。在这幅作品中, 他简化了一切, 细节被强烈鲜艳的颜色所取代, 杰克逊的脸几乎被简化成了一个面具, 完全是卡通的效果。这幅作品有超过20个不同的版本, 其中的一幅最近刚以2800万美元的价格售出, 他的另外一些著名作品像《坎贝尔番茄汤罐》、《布里洛盒子》、《玛丽莲·梦露》等也一直被奉为现代艺术的圣典, 价值连城。不管你喜欢与否, 安迪·沃霍尔这个名字就像时尚品牌一样, 从范思哲到Pepe牛仔裤, 他的形象在今天的世界不停地循环出现。

安迪·沃霍尔的影响广泛, 从电视真人秀到Facebook, 从明星八卦杂志到地下摇滚, 从行为艺术到商业广告, 他创作的影像无处不在, 米老鼠、毛泽东、死刑电椅、印花墙纸、灾难、美元、可口可乐、爱因斯坦……几乎涉及他的时代所有的人物和事件, 这些影像在折射出消费文化引起大众物质欲望无限膨胀的同时, 也潜在地表达了当时人们内心的真实需要和文化追求。按照“艺术反映时代精神”这一点来看, 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具有当代精神的最好的艺术家。

重新定义了艺术家的角色

中国人推崇茶, 欧洲人热爱啤酒, 美国人喜欢可口可乐, 拥有100多年历史的可口可乐早已经超越了商品的概念, 成为美国文化的一种代表。安迪·沃霍尔想到, 为什么一个可乐瓶不能成为一个艺术作品呢?他于是选择在画布上绘制了一个可乐瓶, 一件商品, 并且以整洁、机械、图形化的方式去呈现。这在当时的艺术界具有绝对的颠覆性, 是一种真正意义的再创造, 这是他独有的风格。可口可乐、坎贝尔罐头、布里洛盒子……这些是任何人都能享用的东西, 这些绘画是关于美国社会的商业主义, 关于工业化、大众传播文化的产物。最终, 安迪·沃霍尔打破了现代艺术殿堂的沉寂, 步入了一场全新的艺术运动———波普艺术运动。明快的色调, 轻快的感觉, 冷酷的画风, 完全相同的主题元素或者不同色相的主题元素在同一个作品中排列、重复出现, 就像他晚期大量的作品一样。这种以工业方式大批量复制而成的艺术品, 已不再是过去那种传统的文化形式, 它是文化与经济联袂的复合体。[1]它们以几近相同的图像被同时呈现, 而且是大量复制生产的, 象征了安迪·沃霍尔所处的时代。

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 安迪·沃霍尔开始放弃手绘转而逐渐应用工业流程生产作品, 他采用了一种被称作丝网印刷的制作工艺做作品, 这是一种由涂染技法发展而来的工业生产流程, 主要用于生产墙纸。在这样一个大量复制的世界里, 这是一种很完美的进行大量复制的技术, 这种丝网印刷成为安迪·沃霍尔的标志。在绘画创作上运用商业丝网印刷的做法打破了人们“只有画家亲笔绘制的作品才算艺术”这一固有观念, 他使用这种手法创作出了那些世界上最知名的影像如欧纳西斯、奶牛壁纸以及玛丽莲·梦露。这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改变传统的创新思路, 积极地引领了艺术新的内在美学观念和意识潮流。在这些影像中, 一种毫无深度感和异乎寻常的平面性构成了作品的基本形式特征, 传统西方绘画形式语言在他的作品中几乎完全失去了作用。[2]

一些人认为这是对艺术以及现代消费文化的一个精彩的讽刺, 他们认为安迪·沃霍尔正在做一些重要的事情———“技巧于艺术是不是必须的, 艺术作品背后概念的意义, 对艺术原创必要性的质疑”。达达主义的奠基人马塞尔·杜尚 (Marcel Duchamp) 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未来的艺术家, 他不一定是个画家, 只需要用手指点一下, 说那就是艺术, 而且那将会成为艺术。至于作品如何出现, 是在画布上或是别的介质之类的都不重要。这句话仿佛是对安迪·沃霍尔讲的, 沃霍尔用手指对着他的世界点了一下, 浓汤罐头、卡通、灾难、电椅等, 现实所有这些都出现在他的作品里。他选用的素材都是绝对平凡卑微的物件, 这些东西你可以在美国的任何一家超市里找到, 他通过这些东西质问艺术的本质。

在作品内涵上, 他打破了艺术和日常生活的隔阂以及传统的审美观念。对事物的存在不再做价值区别, 作品不再是个性表现, 而是体现人类生活的广泛性, 具有社会性和大众化特征。[3]他认为艺术不是要告诉你未来将会发生什么, 艺术是要记录当下的时代里都发生了什么。安迪·沃霍尔打开了一扇门, 现在的艺术家们可以完全特立独行, 现在的艺术领域里任何事情都会发生。这是安迪·沃霍尔留给今天的无可争辩的遗产, 这也是为什么《32个浓汤罐头》在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中占据一整面墙的原因。

跨界的艺术行为

安迪·沃霍尔经常跨越使用多种手段来为自己的艺术服务, 如绘画、设计、印刷、摄影等, 他还大胆尝试凸版印刷、照片投影、木料拓印和金箔技术等各种复制技法。他对新媒介持续的关注逐渐转化为与多媒体的完美结合, 为艺术找到了一个新的契入口。[4]他称呼他的工作室为“工厂”, “工厂”不仅仅是他创作艺术作品的场所, 同时也是纽约狂野的地下文化汇聚的至高圣地, 在“工厂”里, 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摇摆舞被创造了出来。

1963年, 安迪·沃霍尔买了一台手持电影摄影机开始拍摄电影, 就像拍试机片段一样他开始了电影的制作, 拍摄关于人类最无聊的方面, 比如人们睡觉。使用电影制作艺术作品是沃霍尔的另一项重要的飞跃性做法, 显示了他与传统艺术形式更深层的割裂。沃霍尔告诉被拍摄者, 唯一需要做的就是盯着摄影机, 除此之外想干什么都行。被摄者盯着黑洞洞的镜头, 极其无聊别扭, 仿佛完全暴露了自己。摄影机一动不动地盯着被拍摄者, 人的面具会逐渐被摘掉, 一个人真实的行为表情开始被揭示。从某种意义上说, 把平庸和琐碎变得有趣味可以说是安迪·沃霍尔的天赋, 他制作的所有电影都已经成为某种真人秀电视节目的脚本。

1965年, 沃霍尔宣布他将完全离开绘画, 因为他在电影中所做的试验证明了他不必再亲力亲为地画画了, 他将专注于一些完全不同的东西。同年, 他开始经营地下丝绒乐队。作为地下丝绒乐队的制作人, 他将音乐、电影和行为艺术融合在一起, 为一种新的多重音乐表演描绘了一幅蓝图。有的人认为地下丝绒乐队的影响力可以和甲壳虫乐队相比, 直到现在, 多数乐队仍旧参照这一范本。

在沃霍尔生命后期即整个70年代和80年代里, 他的活动范围一直在扩展。他重新捡起了绘画, 而且他仍拍电影, 他开办了一个电视聊天节目, 并加入模特经纪公司, 从电视台的商业活动到流行音乐视频, 他同时涉足各种领域。他甚至还创办了一本名人杂志《访谈》 (Interview) , 它是今天很多名人八卦杂志的前辈, 他还为日本磁带公司 (TDK) 做商业广告, 通过这些, 他不断在探索品牌以及市场营销的力量, 努力寻求在艺术、商业、大众传播之间跨界的可能性。沃霍尔对媒介文化的关注为大众提供了一种观察传播现象的手段和方式, 无论他的艺术是否只被看做是名人或现代消费文化的注释, 有一点毋庸置疑的是, 沃霍尔用独到的表达方式诠释了工业化大生产背景下, 西方社会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文化观、消费观及其反传统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趣味, 他的开拓和革新对于现代艺术的多样化和互融性起了积极的引导作用。[5]

当下几乎所有的艺术现象, 都受到过安迪·沃霍尔的影响, 比如杰夫·昆斯、马修·巴尼的艺术, 比如观念、行为、涂鸦和后来的新卡通、试验电影, 都受到他的影响。此外, 今天人们对艺术与商业文化和流行文化关系的认识、广告业的走向等, 都与安迪·沃霍尔有关。他的艺术思想包含着很多可能性的种子, 可以在各种土壤中生长出异样的东西来。

最早预见即将发生的全球化名人现象

“每个人都能当上15分钟的名人”, 这是安迪·沃霍尔留给我们这个媒体饱和时代最乐观的一个预言。1961年时, 沃霍尔已被当时的媒体誉为是继达利及毕加索之后另一位前卫的艺术界名人, 他的每一次出场都会引起各种媒体与观众激情的围攻。自从在艺术世界里引起一阵风暴之后, 安迪·沃霍尔想要成为一个更大的舞台上的明星, 他知道一个角色将有助于他的艺术和名气, 他想要塑造一个人们都能记住的角色。他的做法就是用时尚的方式把自己做成一件艺术品, 他开始穿上他称之为“安迪装”的行头, 并且定制了不同的假发, 以便在不同的场合佩戴, 他还把自己的本名安德鲁·沃霍尔拉改为安迪·沃霍尔。几乎一夜之间, 他就完全变成这样标签化的、超级酷的、“工厂时期”的安迪, 一个重新被塑造的、全新的安迪·沃霍尔。

安迪·沃霍尔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品牌, 可以说他最大的艺术成就, 就是安迪·沃霍尔本身。安迪·沃霍尔意识到:“只要有足够的曝光, 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名人, 任何能够设法坐在摄影机前的人都会自动地成为一个名人。”正如他自身经历过的一样, 沃霍尔发现他可以制造名人。他发明了短语“SUPER STAR”, 他能在人群中发现他们, 并能够将他们挖掘出来并且制作得很吸引大众眼球。他真正地走在了他所处时代的前沿, 看到了影像将被媒体如何疯狂传播。今天, Facebook的成功就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例证, 他最早预见了全球化名人现象。

结语

安迪·沃霍尔掀起了一场革命, 他重新定义了艺术家的角色, 他的每件作品都传达出关于一个媒体饱和时代的强烈信息。他意识到消费购物将使新一代为之着迷, 他曾说过, “百货公司就是新的意义的博物馆”。他使高雅艺术变成了品牌, 他关于现代消费文化的作品已经成为消费文化的一部分, 就像一个最潮的时尚商标一样。人们只需看一下他的成就, 就会明白他永远地改变了艺术, 今天的艺术将再也不会是循规蹈矩的了。他把艺术带出了画廊, 带进了我们生活的领域, 进入那么多不同领域比如广告设计、电视、音乐或电影, 甚至出版领域, 为我们展示艺术能阐释这一切。他在21世纪的影响非凡, 因此, 我们有理由相信, 属于安迪·沃霍尔的15分钟还远未结束。

参考文献

[1]杨孝鸿.安迪.沃霍尔与约瑟夫.波依斯[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 2005.

[2]李家祺.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5.

[3]卢慈颖.安迪.沃霍尔的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4]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安迪·沃霍尔 篇6

一、“波谱艺术”与“政治波普”

1. 概念区分

“波谱艺术”源于英文“Pop Art”, 主要用来指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之间, 从大众文化中吸取灵感的英国和美国的艺术创造, 是一个探讨通俗文化与艺术之间关联的艺术运动。波谱艺术以流行的商业文化形象和都市生活中的事物为题材, 采用拼贴, 复制等创作手法来反映消费主义盛行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时代特征。

“政治波谱”就是运用波谱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政治题材, 更确切地说就是采用西方波普艺术的语言形式, 并结合特定的历史政治图像来揶揄现实。中国的政治波普艺术, 是通过把人们记忆中的中国政治和历史图像符号化, 再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错置, 来表现艺术形式和文化主题上的双重意义。起初, 政治波普的是指以王广义的《大批判》系列为代表的波普风格。后来, 政治波普艺术通过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 逐渐脱离了它的字面含义。

2. 两种艺术的社会文化语境之比较

(1) 相同点

中国和美国都不是这两种波普艺术的发源地, 但是这两种艺术却分别形象地表现了两国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文化特征。“波普艺术”最早在英国产生, 却在美国迎来了它的繁荣时期。工业革命带来的胜利, 使美国消费主义、商业主义和大众文化空前繁荣。“波普艺术”遵循着“艺术即生活的原则”, 从美国消费社会和大众文化中提取素材, 用一系列的机器制作方式拓展绘画的表现方法, 生动地表现了战后美国社会的特点。“政治波普”最早产生于法国, 由艺术家艾豪创立。中国众多的波普艺术家, 借鉴了波普艺术的形式语言, 把中国社会中流行的商业符号和文革时期的政治图像并置在一起。他们通过两种符号的对比, 来表现中国在改革开放的特定语境下, 社会生活和文化所面临的冲突。

(2) 不同点

两种艺术产生时的文化初衷不同。美国波普艺术的产生是为了反对抽像表现主义所追求的“个人化和抽象化的语言表达、与社会生活相脱离、追逐高尚的精英情结”的艺术主张。沃霍尔艺术作品中具象的表达, 通俗的文化图像和个人感情的抽离等特点就是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反叛。中国政治波普的初衷不是反对抽象表现主义, 而是起源于对80年代西方前卫艺术的形式追求和误读。对80年代的中国艺术家来说, “波普艺术”提供的仅是一种写实参照, 而并非是消费主义和景观、图像时代的艺术。

二、作品的特点之比较

1. 创作题材

在作品取材方面, 安迪·沃霍尔和王广义有相同点和不同点。他们都对生活中的流行符号有所借用。不同的是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几乎全部取材于社会中的流行符号, 而王广义则是把政治符号和流行符号并置在了一起。

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借用了生活中的流行符号。他借用的这些流行符号大致可以为两类:第一类是日常生活中的消费符号。如:钱币、汤罐头、可口可乐瓶子、商品标签等。第二类是大众传媒中的流行文化符号, 包括正面和负面的流行符号。如:明星、政治名人、通缉犯、社会暴力符号等。

王广义同样借用了生活中的流行符号, 如:可口可乐瓶子、香烟、商标等。从这一点来看, 他明显地受到了安迪·沃霍尔的影响。不同的是王广义还借用了政治符号。这些政治符号都是曾经某段时期的热点符号, 在当下并不流行, 确切地说应该是一种视觉经验符号。王广义把消费符号和政治符号并置在一起, 用这两种符号在时间、形式和内涵上的差异来表现对过去政治话语的消解和对当下社会生活的反思。

2. 形式语言

(1) 相同点

二人都摒弃传统的绘画技法。安迪·沃霍尔很少在画面上留下自己的技法痕迹。他采用丝网版画的机器印刷方式对艺术家手工绘制作品的传统技法进行消解。王广义在创作时放弃了传统写实主义的复杂笔触表现, 用油画的方式表现版画的平面效果, 对绘画技法进行摒弃。

二人作品的色彩均简单、概括和醒目。安迪·沃霍尔的色彩带有明显的商业特点:套色不准、流行醒目。他用时下流行的色彩进行创作, 并对每幅作品的色彩进行分层, 在印刷时故意表现出套印不准的效果, 以此来表现美国大众文化的流行性、短暂性和浅薄性。王广义的色彩以文革时期的红黄蓝为基础, 色彩鲜艳醒目, 放弃了对绘画中多变色层的区分。因此, 王广义的作品带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甚至有人评价“它们比街头的广告更加醒目”。

(2) 不同点

二人的艺术作品中对基本形式语言的运用不同。安迪·沃霍尔运用“挪用和重复”这一形式语言, 把大众文化中的流行图像和生活中的消费品“复制”到画面中来, 并且使形象在一次次的重复中消解掉了原有内涵, 赋予了形象新的意义。例如:他在《玛丽莲·梦露》这一作品中对玛丽莲·梦露形象进行不断地重复。随着色彩和形象的机械复制, 原有形象的“消费娱乐”功能被抽离了, 赋予形象的是种新的感伤情绪和观念。王广义运用“挪用和并置”这一形式语言, 把日常生活中的消费品和文革时期文化大批判的政治宣传图像挪用到作品中来, 并且把这两种完全相异的图像符号并置在一起, 在增强了画面形象语言冲突的同时, 消解了形象原有的既定意义, 赋予了形象新的表达空间。

3. 人生经历对二人艺术特点的影响

安迪·沃霍尔是捷克斯洛伐克的移民。他的父亲是钢厂工人。王广义出身于工人家庭, 早年曾是铁路工人。平民的出身使他们对大众人民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有着深刻的体会和理解。幼时生活的记忆使得二人在艺术上都比较贴近大众文化。安迪·沃霍尔的作品能够准确而生动地体现大众生活和人们情感的特点, 与他幼时的平民生活是分不开的。他作品中的许多形象都是来自于幼时生活中采集的图片和人物形象。王广义对幼年时期大众文化图像的关注和记忆使他创作出了《大批判》这一经典作品。王广义曾说过, “大批判是人民创造的, 其实我没有做什么, 我的艺术都是来自于人民之手”。这些话很明显地体现出了他的对大众文化的关注。与王广义不同的是, 安迪·沃霍尔早期商业画家的身份决定了他的观念和艺术作品都带有明显的商业化倾向。安迪·沃霍尔曾公开表示“赚钱是最好的艺术”, “我最大的理想就是做一名成功的商业画家”。这也是他用机器制作方式对绘画的传统意义进行消解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马永建《后现代主义艺术20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2].爱德华·史密斯《西方当代艺术》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安迪·沃霍尔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篇7

今年9月,中央美院美术馆引进了沃霍尔的个展。虽然波普艺术在今天的西方已经十分陈旧,但由于这位大师级的艺术家曾创造过太多的神话,展览依然是盛况空前。不过,在“新潮时期”曾追捧波普艺术的艺术家们却鲜有出现,而80、90的年轻艺术家却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他们喜欢沃霍尔的作品,不是因为沃霍尔是一个前卫的、反叛型的艺术家,而是因为其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时尚与流行、调侃与性感。尤其对于那些推崇艺术时尚化、艺术商业化的年轻艺术家来说,沃霍尔仍然是他们的偶像。

如果仅仅只是从时尚、流行、调侃、性感等角度去理解沃霍尔,毫无疑问这是“误读”。事实上,从80年代中期以来,波普在中国就是在“误读”中被接受的。即便“新潮”那代艺术家曾喜欢波普,其实对它也没有太清晰的认识,也并没有将它与西方的大众文化、消费社会的文化语境结合起来理解,更没有洞察到波普艺术背后的“反艺术”特质,而是仅仅将其当作西方后现代艺术的一个样式。同样,对于今天的一部分年轻艺术家来说,波普的意义并不是因为它的反叛性或前卫性,而是因为它书写了艺术商业化的神话。

在这次央美的展览上,沃霍尔的几件作品尤为值得关注。其中之一是他于1964年创作的《布里洛盒子》。表面看,这件作品只是将工业生产线上的盒子搬到了展厅。但沃霍尔的野心则是,希望通过他的这一行为,将一个普通的物品或消费品变成一件艺术品。后来的艺术史叙事告诉我们,沃霍尔近似于挑衅的行为居然成功了。这件作品至少产生了三个意义:一是复活了杜尚使用现成品的创作传统;其次,是加速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消亡,彻底消解了雕塑与装置之间存在的既有边界;再有就是改变了阿瑟·C .丹托的事业方向,因为丹托为了解决一件普通的物品在什么情况下能成为艺术品的问题,从分析哲学转入当代艺术批评,最终成为后现代语境中一位大师级的批评家。

沃霍尔在影像领域的实验在60年代初仍然是挑衅的,充满危险的。譬如《帝国大厦》,在这件作品中,沃霍尔用了近八小时的时间,以单一、静态的视角拍摄帝国大厦。我想,几乎没有人会有耐心将这部冗长、单调的片子看完,因为它颠覆了过去影像艺术的叙事方式与蒙太奇手法,力图让观众去审视时间在图像叙事中的位置成为了可能。在另一些影像作品中,沃霍尔对身体与性意识的关注同样具有浓郁的前卫色彩。在60年代美国的艺术语境下,沃霍尔并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乖巧和讨好商业,相反他是一个有艺术史思维,注重实验、追求反叛性的艺术家。

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波普的胜利,实质意味的是图像的胜利,消费的胜利,后现代艺术观念的胜利;它反衬的是现代主义运动的终结,现代主义美学观念的式微,以及精英文化的消退。1968年应是美国波普艺术最辉煌的时候,沃霍尔、劳森伯格、约翰斯、利希滕斯坦、罗森奎斯特等均参加了第四届卡塞尔文献展。

【安迪·沃霍尔】推荐阅读:

安迪实战培训07-11

玛莎安迪会员俱乐部策划方案05-30

上一篇:西方文化概论下一篇:动漫人才培养模式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