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工区材料

2024-07-03

美工区材料(共10篇)

美工区材料 篇1

幼儿期的艺术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对艺术的兴趣, 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 启发他们用各种艺术的手段表达自己的情感, 感受表现美、创造美的乐趣为目标。美工区活动是一种能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来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情感的极好形式, 既为幼儿提供了大胆探索与实践的空间, 又通过提供幼儿可操作的环境特别是各种活动材料, 让幼儿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地得到发展, 使幼儿获得巨大的乐趣和满足。然而由于我们教师的经验不足, 对美工区的游戏价值以及区域目标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 因而在材料投放方面比较盲目, 缺少目标性;在操作过程中, 教师不能准确把握幼儿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差异, 因而在材料投放上层次性、游戏性不够;材料功能单一, 不能很好地发挥其教育作用。那么, 投放什么样的材料, 才能发挥材料本身的教育价值, 充分调动幼儿的活动的积极性呢?

1. 符合生理心理发展特点

教师提供的材料是否有趣、可操作与幼儿能否主动参与操作活动有很大的影响。对小班的孩子来讲, 一些漂亮的直观的、幼儿便于动手操作的材料, 更容易吸引孩子注意力, 他们也愿意积极参与活动, 反之则不同。我们可从以下案例看出。

案例我不要油画棒

区域活动开始了, 美工区里的孩子们都拿起油画棒在纸上来回涂色, 只有李文动也不动, “李文, 为什么不画呀?”我走过去问他。“我不要画画!”“为什么呢?”“我要用小手点点画、不要油画棒、要好看的颜料……”, 他是指用手指蘸着各色颜料画画。“为什么不用新油画棒画呢?”“我画不来, 笔硬硬的。”原来是这么回事。李文对这类要用力气涂色的活动不喜欢, 而怀念用颜料画的。这好办, 我调好颜料让李文画。这下李文高兴地开始画了。

分析:用油画棒涂色的活动是比较枯燥, 小班的孩子们不太喜欢, 尽管我们也采用一些游戏的方法, 可像李文这样小年龄的不太愿意动手的孩子来讲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根据他们的特点提供多种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材料, 去吸引他们活动的兴趣, 激发他们愿意参与活动, 然后再慢慢加以引导, 鼓励他们动手操作, 学习用各种材料进行活动。

2. 抓住兴趣点因势利导

过去, 在美工区活动中, 教师过于追求整齐, 生怕孩子在作业中太自由, 会弄得一团糟而常常包办代替, 这样一来幼儿只会模仿, 束缚了他们的想象、创造力。如能抓住幼儿的兴趣点, 让幼儿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来开展活动, 让幼儿获得更大的乐趣和满足, 这将有益于孩子各方面的发展。如在日常玩色活动中, 老师往往不愿意为幼儿提供太多的颜色, 以防孩子会将颜色弄乱, 而在一次区域活动中孩子的发挥和表现, 却改变了我的想法, 并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观察记录时间:周一上午;地点:活动室;观察对象:浩浩等幼儿

在区域活动内我为幼儿提供了各色颜料及印章, 让幼儿来敲印树叶。“谁愿意来为大树妈妈找宝宝?”几个幼儿来参加活动了。一会儿我发现陈浩印的树叶特别漂亮。“这么漂亮的树叶是谁画的?”“是我, 浩浩”陈浩自豪地说。“真漂亮, 你的本领越来越大, 你是用什么颜色画的告诉小朋友好吗?”孩子们听到了全围过来, “我这个颜色蘸一点再蘸一点其他颜色, 印好就变成这个漂亮的颜色了”, 孩子们听了浩浩的话, 受到了启发, 一起学他的样给大树添了许多漂亮的树叶。

分析:其实在本次区域活动中, 我并没有要求幼儿进行混色, 通过陈浩的作品, 孩子们对这个活动产生了兴趣, 大家跃跃欲试, 我抓住时机进行点拨。引导幼儿发现树叶美丽的色彩, 鼓励幼儿大胆选用色彩进行活动, 根据幼儿的需要又提供了多种颜色的颜料供幼儿操作使用, 由于是幼儿感兴趣的, 所以在活动中他们就一直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

3. 围绕主题提供多种材料

为了让材料有效地发挥作用, 做好美工区的指导, 我根据教育计划和主题活动, 定期更换美工区活动内容, 有计划地投放活动材料和更换墙壁内容。

首先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 这样不仅使他们分享到成功的喜悦, 而且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倍感亲切, 珍惜, 从而也很自然地达到接受其中教育影响的目的。例如:在主题“亲亲小动物”中让幼儿用手指点画的方法画出小蝌蚪的形象。用两个圆形组合的方法粘贴小鸡。指导幼儿用多个圆形粘贴毛毛虫等。又如在主题“我自己”中提供各种广告纸、蜡烛、珠子等各种材料指导幼儿制作粘贴生日蛋糕把生日蛋糕打扮得漂漂亮亮。提供彩泥, 引导幼儿用彩泥为庆祝自己或同伴的生日而制作礼物等等。在和老师共同布置的过程中, 既丰富了幼儿的感知力, 又有利于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较好地达到了让“环境”说话的效果。

4. 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

幼儿的发展存在阶段性, 不同年龄的幼儿其发展水平不同, 就同一年龄的幼儿来讲也因根据其知识基础和实际能力来提供材料。因此材料的投放不能一样, 应通过观察、评估每一幼儿的发展水平, 为他们提供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

观察记录时间:周三;地点:活动室内;观察对象:钟钟

美工区中为幼儿提供了许多模具供幼儿压印, 钟艺和几个小朋友在一起活动。其他孩子都认真地用模具压印, 钟钟只玩了一会, 就不要模具自己开始搓捏, 并向老师提出要刀切她做的“萝卜”说是给小兔子吃的。当老师提供了她要的材料后, 钟钟玩得可开心了。

分析:在班中钟钟是一个年龄较大且各方面能力都较强的孩子, 在与同伴游戏活动中他对材料的要求就会高于其他的孩子, 在材料投放时就应考虑到这方面。就玩泥工来讲她已对模具不感兴趣, 她已有了自己制作的愿望, 教师及时提供塑料刀、压膜等工具就能满足幼儿的操作欲望, 就会百玩不厌, 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5. 分层放置便于取放

观察记录地点:活动室内;观察对象:美工区的所有幼儿

“亲亲小动物”的主题活动接近尾声, 今天我们的区域活动的主题是开展“给小动物过生日”的活动, 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材料 (皱纸、彩泥、胶水等等) , 鼓励引导幼儿利用这些材料, 使用各种方法 (搓、粘贴、撕贴、印章等) 为小动物制作好吃的食物。活动刚开始就听见:“这是我的!”“老师, 他抢我的东西!”“老师, 颜料打翻了!”……哇!全乱了套。

分析:小班幼儿年龄小, 活动材料 (尽管这些材料平时都用过) 一下子多了, 孩子们就很可能会发生争抢, 吵闹的现象, 教师要有所预计, 做出相应的准备或采取措施。通过这次的活动使我感到活动材料的放置十分重要, 这是每次成功活动的必要条件, 以后我就对材料的放置进行了摸索。

根据美工区活动材料的分类, 我将这些活动工具材料分层放置, 目的是为了减少幼儿身体的相互碰撞, 这样可以避免和减少活动中幼儿之间的冲突。同时这样也利于我进行指导。具体做法是:将所有的工具 (剪刀、胶水、笔……) 都分类放在小箩筐里, 放在玩具柜最底层, 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取用。所有的美工制作材料 (彩纸、彩泥、树叶、吸管……) 也分类好, 放置在幼儿可随意取用的玩具柜的中间层。玩具柜的最上面一层可摆放幼儿的作品。这样一来, 幼儿就可以根据自己需要使用不同的材料进行活动, 也有利于发挥幼儿活动的主动性, 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由于幼儿取放方便了, 吵闹、争抢的现象就大大减少了。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还会协商着使用这些工具和材料。

总之, 依据幼儿年龄特点及个体差异, 遵循材料的层次性、目的性及丰富性的原则去投放, 能引发幼儿活动的欲望。使幼儿不由自主地产生要玩的想法, 并会拿起那些材料摆弄起来, 在玩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有关活动的经验, 产生初步的探究兴趣。也会在对材料直接感知和具体摆弄过程中, 积极开动脑筋, 认真观察, 进行尝试等。这样的过程, 使幼儿巩固了活动的兴趣, 发展了智力, 同时又提高了幼儿动手的实际能力, 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

美工区材料 篇2

区域活动设计 名称 美丽的项链 区别 美工区 价值取向: 帮助幼儿认识制作项链的材料——各种颜色的吸管。通过对吸管的剪、穿等操作,进一步熟悉其特征,并能根据吸管的颜色进行大胆想象、创造设计出有排列规律地项链。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鼓励幼儿用铜丝替换细线,进行变形探索,设计出更丰富的物品,如:蝴蝶、花朵等,从而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材料设计: 彩色的吸管、剪刀、小箩筐、穿吸管的线条、细铜丝。玩法提示: 选择自己喜欢的彩色吸管,剪成一小段一小段,放入小箩筐中。每一段吸管要剪得一样长,最后把剪好的吸管按颜色的排列顺序一一用细线串成项链。再把细线两头重叠系好,一条美丽的项链就完成了。指导要点: 提醒小朋友剪下来的吸管要一样长、多剪一些,各种颜色的吸管都要剪。串的时候把各种颜色一一有序地间隔开来串,一条美丽的项链就完成了。

小班美工区活动材料的投放与思考 篇3

一、适时提供和调整丰富、适当的材料,引发幼儿的操作兴趣

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能够激发幼儿游戏、学习的兴趣。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可以根据幼儿的不同爱好及兴趣提供品种、形式、功能多样的游戏材料。例如:将美工区分成剪纸、橡皮泥、折纸、涂色贴画四个小区域。幼儿很喜欢玩橡皮泥,在橡皮泥区中为幼儿提供各种玩橡皮泥的工具,包括拓印和切割等工具,教师发现幼儿特别喜欢玩,但是很多幼儿只是停留在搓、切橡皮泥的阶段,不会使用拓印的工具。因此,老师教给幼儿如何拓印各种形状的饼干,包括各种动物、水果的形状等。孩子们非常有兴趣,慢慢地开始拓印橡皮泥,而不是单纯地切、搓了。过了一段时间,幼儿不再满足于拓印饼干了,他们又开始进行切橡皮泥了。看来拓印形状饼干已经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于是,教师又对游戏材料进行了小小的调整,添加了一些吸管和一个可供插吸管的盒子,让幼儿可以将拓印好的橡皮泥插上吸管然后在盒子上作为棒棒糖展示出来。自己做出的作品可以展示出来让老师和伙伴们看到,这大大增加了他们的成就感,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

在涂色贴画这个小区域中,教师提供了勾好轮廓的各种图画,供幼儿进行涂色练习。还有一些画好的大树、小鱼、各种颜色撕好的纸片等,幼儿可以选择用画笔图画来装饰大树、小鱼等,也可以选择用撕好的纸片粘贴来装饰。当幼儿兴趣降低后,教师对该小区域的材料进行一定的调整,增加了一些皱纹纸和废旧的纸张,幼儿不再是只用撕好的纸来粘贴装饰,而是自己动手将皱纹纸和废旧纸张撕成自己喜欢的形状来装饰,或者将皱纹纸揉成各种“小果子”挂在大树上等,变废为宝、一物多用,将废纸都利用起来,大大增加了幼儿自己动手游戏的兴趣。

经过多次的增添及调整,每个区域的游戏材料逐渐丰富多样起来,这不仅增加了幼儿游戏的兴趣,发展动手能力和基本技能,更大大降低了幼儿因为游戏材料不足而产生的同伴之间冲突,促进其社会化的发展。

二、提供有层次的游戏材料,为幼儿提供个别化学习的机会

为了让区域游戏活动真正落实到每个幼儿身上,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所提供的材料必须满足不同能力层次幼儿的需要,让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水平及需要来选择游戏。

在美工区,个体差异在动手能力上就能体现出来。为了照顾到不同水平的幼儿,教师在美工区的折纸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各种颜色的纸片。首先教会幼儿将正方形纸片对边折、对角折,当幼儿学会基本的对边折方法之后,再教各种简单的折纸。例如,幼儿学会将正方形对折后,再对折,然后打开第二次对折,即两边沿着中线分别对折,这样一个简单的“大门”就出现了。在“大门”的基础上,幼儿将顶部两边分别对角折一个小三角形,然后沿着折线各向内折一个大三角形并打开,这就成了一个“小房子”。在“小房子”的基础上,再稍加变化,将“房子”两边折竖起,再将“房子”中间部分折一道至三角形边,再沿边折起,这样就成了一个“小椅子”的作品。幼儿在学会了基本的对边、对角折方法后,一步步进行了更为复杂、细致的折叠,最后由大门演变到了钢琴。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折“大门”、“小房子”或是“小椅子”,在与材料的互动中不断发现并调整自己的操作行为,从而不断产生新的发展,在美工活动中获得成功感。

三、有机结合区域材料,为幼儿创设新的游戏情境

当幼儿对一组游戏材料非常熟悉时,教师可以将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游戏材料相结合,这样幼儿就能创设出新的游戏情境,出现新的活动内容,从而增加了游戏的兴趣。用来组合的材料可以是同一个区域的,也可以是不同区域的。例如,在美工区,折纸中折出的“小椅子”如果拿到涂色中,将“坐”的部分涂上黑白相间的长短条纹,这样就成了一个可爱的“小钢琴”。将同一区域美工区的材料相结合,幼儿又能重拾兴趣投入游戏。在剪纸区,一段时间后幼儿便失去耐心,一般都不能剪完一整张纸上的直线、曲线或是图形。教师将美工区和娃娃家结合起来,美工区加工的“面条”、“方便面”、“饼干”可以送到娃娃家作为食品。“面条”、“方便面”可以在娃娃家煮熟后请客人吃,“饼干”可以直接请客人食用,这样,美工区的幼儿有耐心继续“加工食品”了,因为他们的成品被拿去“招待客人”,他们更有成就感了。而娃娃家的幼儿因为可以从美工区采购新的“食品”回来“招待客人”,也变得更加积极。

将同一区域或是不同区域的材料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个网络,不仅可以增加幼儿游戏兴趣、让幼儿创设出新的游戏情境,还可以使幼儿的知识经验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扩大和深化,发展幼儿的各项能力。

经过这一个学期区域游戏,幼儿收获很大,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小班的幼儿由于各种经验都比较缺乏,刚开始很多幼儿都不能很好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经过一学期的游戏,孩子们可以较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习与同伴协商解决问题。如在游戏中想要使用某些工具时,他们更多的是和同伴协商而不是争抢;其次,现在的幼儿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备受父母及长辈疼爱,很少有自己动手的机会,所以很多孩子的动手能力都不太好。而在区域活动中,经过有针对性的训练,慢慢地,幼儿的动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例如,幼儿从最初剪刀都不知道怎么拿到现在可以较好地剪出直线、曲线以及简单的几何图形等,动手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总之,区域活动材料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幼儿教师要学会有效地观察幼儿的区域游戏,在充分了解幼儿发展特点、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对材料的选择和投放进行深入的思考,及时投放与调整,以更大限度地发掘区域活动材料的潜在教育价值,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美工区材料 篇4

(一) 基于美工区材料教育价值的思考

材料给了幼儿操作与互动的机会, 它是教育意图的物质载体, 它本身的特性及由这些特性所规定的活动方式决定着儿童可能获得什么学习经验, 获得哪些方面的发展。[1]美工区的材料是幼儿进行艺术表现与艺术创作, 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载体。美工区提供的材料不同, 其操作方法与活动方式就不同, 操作方式又决定了儿童所获得的学习经验, 不同的材料与儿童进行不同的对话, 体现不同的教育价值。可以说, 材料是活动区的灵魂, 其教育价值不言而喻。

(二) 基于美工区材料投放中出现的问题

1. 材料的投放内容

(1) 材料种类多而不“精”。一方面, 教师们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制作非常精美的“玩具”, 但是这么精美的玩具往往成为“看具”, 幼儿很难像摆弄其他材料一样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玩, 教师可能只关注幼儿操作美工材料所要达到的目标, 忽视了幼儿现有的经验和可能达到的经验, 这么精美的玩具摆在幼儿园里成了“看具”, 根本没人去玩, 只是充个数而已。另一方面, 有些美工区材料看似丰富, 但只是材料多样而非“多元”, 材料重复性现象较严重, 比如剪贴材料过多, 缺乏诸如编织、泥塑等其他造型材料, 孩子获得的经验比较单一、重复, 缺乏层次性。

(2) 材料结构及比例不甚合理。很多幼儿园里美工区材料虽多, 但是材料结构不合理、缺乏层次性。封闭式的高度结构化材料 (模拟物、图片等) 占据了很大一部分, 很多时候幼儿只能按照材料的固有结构去摆弄和裁剪, 并不能充分发展其动手探索能力, 幼儿玩了几次以后, 这些材料就失去了挑战性, 幼儿也失去了探究的欲望。当然, 并非无结构的材料就一定好, 教师往往认为只要投放充足的无结构材料, 让幼儿自由探索就能促进其发展, 这是不对的, 关键是要看材料能不能体现难易的“梯度”, 如果材料投放的结构不能对幼儿具有挑战性, 不能引发儿童的探究欲望, 那就是不合理的。

(3) 材料的更换率较低。美工区里乍一看材料种类繁多, 各式各样丰富多彩, 而仔细观察就会发现, 有些纸质模拟物都起皱了, 且盛放颜料的砚台上面有轻微的尘土, 说明很多材料长久没有更换, 有的教师甚至规定某些模拟物只能摆在某一个地方不允许幼儿触碰 (特别是购置的贵重“画具”和模拟物) , 显然成了美工区的“装饰品”, 外观看起来很美, 但却很久没有更换了。幼儿教师认为, 一方面, 由于更换材料比较麻烦, 费时费力, 故教师也不愿轻易更换材料;另一方面, 材料更换频率过快, 不利于幼儿巩固新习得的经验。因此, 美工区里出现了材料更换率较低的状况。

2. 材料的投放方式

材料的一次性投放问题突出。笔者经常在美工区看到, 教师往往把精心制作的模型材料摆到美工区供幼儿模拟制作, 以达到预设目标。这些材料中, 封闭式的高结构化作业性材料及模拟物最多, 故幼儿在玩的时候只能按照固定的玩法, 玩几次就失去了兴趣;另外许多教师认为, 活动区就是让幼儿自由探索的, 把材料一次性全投放进去, 孩子可以自由地探索。例如在美工区投放编织材料时, 有的教师就会一次性投放各式各样的布条、毛线、木架等, 这种投放方式对教师来说是最省事的, 但并没有考虑幼儿编织能力的发展特点, 即由平面编织到立体编织的发展顺序。一次性投放虽较为省事, 但不适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对于依据什么标准投放材料, 如何投放材料依然是大部分一线教师所面临的问题。

二、当前幼儿园美工区材料投放应处理好几种关系

(一) 处理好经验、活动与材料的关系

目前一线教师最困惑的是活动区的材料投放和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2]教师辛苦设计的材料, 为什么幼儿不喜欢呢?因为不少教师缺乏对幼儿应获得经验的考虑。杜威认为, 经验有两方面的性质:一是直接经验, 即适宜的和不适宜的, 它能直接影响后续的经验;二是间接经验, 它能引起幼儿获得经验的兴趣, 促使幼儿获得渴望的未来经验, 故它的作用比直接经验重要得多。所以, 幼儿教育应该是以经验为基础的教育, 其中心问题是从各种现实经验中选择那些在后来的经验中能够丰满而具有创造性的生活的经验[3], 因此经验需要在活动中生成, 以活动为载体。活动既有集体活动又有活动区, 幼儿在集体活动中学习的经验, 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区角中继续学习, 因此集体活动与活动区之间的连接构成了一个经验的连续体, 即保证了经验的连续性;幼儿是在活动中操作材料获得经验, 材料是活动中的材料, 不同的活动给予幼儿的经验不同, 因此, 经验、活动、材料三者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经验的层次决定了材料投放的层次, 而材料的层次又可以为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活动, 获得不同层次的经验。此外, 经验、活动、材料三者都取决于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学习特点, 因此, 活动区材料的投放应视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而定。

(二) 处理好材料投放的内容和方式与儿童的行为的关系

华爱华教授认为, 投放内容和投放方式会影响幼儿行为, 活动区中投放的材料虽多, 但其内容和投放方式不合理。她把材料的投放方式分为两种:封闭式投放和开放性投放。封闭式投放, 就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 对材料进行高结构化的设计, 幼儿必须严格按照教师规定的方法进行操作, 以便达成教师预设目标[4], 高结构化材料也有两种, 即高结构化规则性游戏材料和高结构化作业性材料。这种材料给幼儿的空间有限, 幼儿只能枯燥摆弄导致被动地机械学习, 最终使得幼儿失去操作的兴趣。而所谓开放式投放, 即教师对材料投放只做大体规划, 不对材料的具体玩法进行预先设计, 幼儿可以根据兴趣自行决定如何使用材料, 使用方式因幼儿个体差异而异。因此, 对材料进行开放式投放, 将诱导幼儿的游戏行为, 帮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控制材料, 而对材料进行封闭式投放则将诱导幼儿个别化的作业活动, 幼儿操作受制于材料。因此, 材料投放内容和投放方式将会影响幼儿的行为, 而幼儿的行为必将影响其获得的经验。

三、以经验为导向的美工区材料投放的探究

不同活动区、同一活动区的不同活动给予幼儿的关键经验是不同的, 材料是连接活动与经验的中介。材料投放要有针对性, 有适当的挑战, 要能够不断地推进经验的发展, 真正实现在原有水平上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因此, 投放材料时, 首先要明确该活动区要给予儿童的关键经验是什么, 如何将关键经验具体化, 从而得到经验层次系统, “关键经验—一般经验—具体经验”, 其中具体经验从教学角度讲就是活动目标, 具体经验中就蕴含了材料。笔者以大班美工区为例, 借鉴High/Scope学前课程及作品取样系统中的关键经验体系, 参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美工区经验系统进行了梳理, 现仅以其中“动作发展”这个关键经验为例。

关键经验一动作发展

(1) 一般经验: (1) 手手动作协调、灵敏; (2) 手眼协调; (3) 小肌肉精细动作发展。 (2) 具体经验: (1) 会灵活、协调地使用剪刀、胶带、彩笔等工具; (2) 能把纸剪成不同的形状、大小或剪成碎片, 训练对手部肌肉的控制能力; (3) 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制作面点, 发展揉、搓、压、捏等精细动作的能力; (4) 能沿轮廓线剪出有直线构成的简单图形, 边线吻合; (5) 能对照简单的图案样式, 按照图案样式剪出不同的图形。

本文基于美工区经验层次系统, 针对材料投放存在的问题, 从投放内容和投放方式两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一) 材料的投放内容方面

1. 材料种类和类型的“多元化”, 凸显材料间的“广度”

材料应该是教师精心准备的, 并不是随意提供的, 每种材料都蕴含了教师的“教育意图”。华爱华教授认为, 美工区材料分为直接投放的购置材料、加工制作后投放的材料、直接投放的废旧物品、加工制作后投放的废旧物品四类, 美工区材料越多越乱主要是由于没有考虑经验、活动与材料的关系。材料的种类应该多元化而非仅仅追求多样, 添加不同类型、不同种类的材料, 能使幼儿获得不同类型的经验。比如美工区活动可以在“表现与创造”的关键经验的获得中, 知晓“表现”不仅仅是平面的, 还可以是立体的, 比如让孩子绘画, 可以在纸上画获得平面的经验, 也可以在瓶子上进行涂画获得立体的经验, 不同种类的材料本身就代表了不同的层次, 给予儿童在表现与创造中不同的体验, 也增强了涂画的探究性、挑战性。因此, 在美工活动中可先为幼儿提供平面的材料进行涂画, 如宣纸、素描纸, 再根据幼儿的发展提供立体塑料瓶、玻璃瓶等, 使材料种类多元化, 增加材料投放的广度。

2. 合理调整材料的比例和结构, 凸显材料间的“梯度”

美工区按性质来说更侧重于结构性程度较低的材料, 故应按照适宜性原则合理调整材料的比例, 因为“感受与欣赏”“艺术表现与创造”这些经验都是幼儿通过对低结构材料的操作感受、表达和创造的, 所以要多投放低结构化的材料, 少投放高结构的材料, 同时保证材料间的“梯度”, 定期更换以保证幼儿经验的持续发展, 给幼儿留足充分的自由表现与创造的空间。

(二) 材料的投放方式方面

投放开放式材料, 分层次投放, 使得经验具有层次性。材料的投放方式可分为封闭式投放和开放式投放, 在大班的美工区中, 起先可投放一些封闭式的高结构材料, 随着幼儿经验的增长, 应定期或不定期的补充、更换, 分层次地投放开放式材料, 可以先投放二维材料如铅笔、纸盘、蜡笔、粉笔、记号笔、不同颜色和质地的大小纸张、报纸等[5], 再投放三维材料如黏土、橡皮泥及相应的配件、吸管、羽毛泡沫塑料片等, 从而保持幼儿经验获得的连续性。比如在手的精细动作发展方面, 教师可以先提供大的毛笔材料, 随着幼儿经验的发展, 并根据近期主题投放较为精细的毛笔, 有目的投放相关的辅助材料, 增加幼儿的持续关注, 从而使得幼儿从控制大肌肉动作到逐步学会控制小肌肉动作, 使幼儿获得的经验既具有层次性又具有连续性。因此, 美工区材料分层次开放式投放既能保证材料的“流动性”又具有弹性, 从而促进幼儿完整发展。

摘要:基于经验的视角对当前幼儿园美工区材料的投放进行探讨, 揭示当前美工区在材料投放内容和投放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 指出在材料投放过程中应处理好几种关系, 探讨幼儿在美工区活动中应该获得的经验体系, 同时对如何基于经验进行有层次的投放材料提出建议。

关键词:美工区材料,投放方式,投放内容,经验

参考文献

[1]冯晓霞.活动区的创设、利用及活动指导[J].幼儿教育, 1994 (7-8) .

[2]李季湄, 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3][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4]华爱华.通过活动区游戏来实施《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美工室废旧材料 篇5

小班上学期美工室活动

1、活动名称:滴管印画

活动准备:眼药水瓶、滴药管等,颜料(稀释)或水彩颜料(水剂)、宣纸(手帕纸)形状自定、托盘

活动过程:将宣纸打开,放在托盘上,用滴管吸颜料水,滴在宣纸的不同位置上,一种颜色滴完,再换另一种颜色,观看纸上颜色的变化 注意:每种滴管只能吸一种颜色,不能混色。

2、活动名称:光盘粘贴小鱼

活动准备:光盘、各类彩纸(剪成鱼嘴、鱼尾、鱼鳍)、立体贴纸小饰物(星星、爱心、水滴等)、胶棒

活动步骤:在光盘上粘贴各类饰物、再用彩纸装饰出鱼嘴、鱼尾、鱼鳍等

小班下学期美工室活动

1、活动名称:瓶盖添画

活动准备:各类大小的废旧瓶盖、白胶、棉签、活动眼珠、各类彩纸

活动步骤:用两个或三个瓶盖拼出小动物的造型,再用棉签蘸白胶,涂抹在瓶盖的边缘,粘贴在纸上,添加眼睛、小草、太阳等背景。

2、活动名称:鸡蛋托做毛毛虫

活动准备:鸡蛋托一条(有5个蛋托),颜料(不用稀释)、毛笔、颜料盘、毛根若干

活动步骤:在鸡蛋托上涂色,第一个蛋托做毛毛虫的头,可以画出眼睛和嘴巴,后面四个做身体,涂上颜色。最后用短毛根固定在头上做触角。

3、活动名称:光盘画

活动准备:光盘、颜料(不稀释)、毛笔、调色盘

活动步骤:将颜料调到调色盘中,再用毛笔蘸颜料,在光盘上绘画出各种线条、圆圈和点。指导幼儿能有序或间隔地绘画。废旧材料类:

中班上学期美工室活动

1、活动名称:树叶粘贴画

活动准备:各种树叶(擦净)、双面胶、白胶、水彩笔、剪刀等

活动步骤:将干净的落叶进行拼贴,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剪贴、重合。用双面胶或白胶进行固定,最后用水彩笔进行添画,使画面更加完整。

2、活动名称:纸箱绘画

活动准备:各类纸箱、大白纸若干包在纸箱上,颜料(按需要稀释)、毛笔、调色盘

活动步骤:幼儿能在纸箱上作画(四面),主题内容自定,正确使用毛笔、颜料。注意:需要稀释的颜料,幼儿能用小瓶子自行滴水稀释。

3、活动名称:鸡蛋壳粘贴画

活动准备:鸡蛋壳、小碗、白胶、棉签、底图

活动步骤:幼儿自行将鸡蛋壳粉碎,放在自己的小碗里。用棉线蘸白胶涂在鸡蛋壳的一面,粘贴在底图上即可。

4、活动名称:饮料瓶装饰画 活动准备: 活动步骤

中班下学期美工室活动

1、活动名称:树叶添画 活动准备: 活动步骤:

2、活动名称:泡沫薄膜拓印画 活动准备; 活动步骤:

美工活动中自然材料的有效运用 篇6

关键词:美工活动;自然材料;有效运用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4-118-1

在幼儿园阶段,美工活动是幼儿展现自己内心情感的良好表达途径,刚入园时的小班幼儿喜欢用简单的线条描绘自己的内心想法。入了中班,幼儿渐渐地对构图和色彩的运用更自如,会用色彩代表喜好和心情;到了大班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涂画方式,他们渴望用更丰富的材料,更多样的展现方式达到自己心里的期望。事实上,美工活动的确形式多样,所用材料也丰富多彩,这个学期我们收集了瓜籽、树枝、叶子等许多自然材料,如果能将这些材料自然地融入进美工活动中,那就最好不过了。

一、选定材料

我们班在开展美工活动的时候也进行了很多尝试,以种子类的生活材料——南瓜籽为例。临近万圣节的时候,我们就在想可以和孩子们玩点什么呢?想到南瓜既是秋收的果实又是万圣节的主打品,最后我们选定了南瓜肚子里的南瓜籽,目标是给它穿件彩衣,做个粘贴画。

二、探索操作

1.瓜籽穿新衣

考虑到集体活动需要的量比较多,我们在原来收集的基础上又请孩子们一起收集了一些南瓜籽。彩色的南瓜籽可不会一下子就变出来,我们进行了简单的分工:有的上色;有的分类;有的粘贴。这几个步骤还不能同时进行,其中一组小朋友先给南瓜籽用排笔上色,红的、黄的、蓝的、绿色,色彩丰富极了。当我将南瓜籽抓到垫板上的时候,妮妮忍不住说:“好香啊!”立即有别的孩子也跟着说:“真香,好想吃一个。”听了他们的一番窃窃私语,我想,给孩子玩南瓜籽不就是让他们体验吗,尝尝味道也不错。所以他们继续在板上刷色,而我则在一旁剥起了南瓜籽,当我悄悄把瓜子仁递到他们眼前时,投来的惊喜目光挡也挡不住。品尝了瓜子仁,刷色更卖力了,用排笔给瓜籽上色的动作跟和水泥像极了,所以刷着刷着,小脸上情不自禁露出了笑容。

在上色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是在玩色,而且闻到了瓜籽的香味,更加品尝到了瓜籽的味道,这就是自然材料的特点,而我鼓励孩子们品尝瓜籽是希望他们更多地了解瓜籽,学会用多种感官来探索。

2.按色分分类

经过周末两天时间的晾晒,南瓜籽上的彩衣已经牢牢地穿上啦!一组孩子正在按颜色进行分类。别看这工作很简单,要把南瓜籽完好无损地从保鲜膜上掰下来还是需要小技巧的。做事细致的孩子会把粘在一起的南瓜籽都一粒粒分开,大大咧咧的孩子已经掰碎了好几粒瓜籽。收集工作完成后,一盆盆彩色瓜籽也呈现在眼前了。

将瓜籽按颜色分类的过程其实是锻炼幼儿手指灵活性的过程,细小的瓜籽粘在保鲜膜上,力小了掰不下来,力大了会把瓜籽掰碎,这就要求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两手合作,用巧力掰瓜籽,手指越灵活任务完成得越好。多种颜色的瓜籽同时也帮助幼儿进一步区分和了解色彩。

3.粘贴创作

有了彩色南瓜籽,孩子们就可以开始进行粘贴创作了。金秋的树以黄橙为主色调,但孩子们在想象创作时就自由多了,红、橙、黄、绿……色彩越丰富越好。任意粘贴并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所以粘贴画需要用铅笔在泡沫纸上勾勒出外形,接着用双面胶在图形内密密麻麻地贴好。

当树的轮廓内一丝缝隙都不留地贴满了双面胶,就可以专心粘贴瓜籽了。瓜籽怎么贴?颜色怎么选?里面的学问也不少,瞧,细心的小姑娘将瓜籽按颜色不同,一层层往里贴,瓜籽和瓜籽之间紧紧地挨在一起,排列非常有规律,效果也特别好。另有一些孩子,双面胶粘的比较稀拉,彩色瓜籽也贴得歪歪扭扭的,看起来就比较松散。

粘贴作品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刚开始幼儿不知道该怎么贴双面胶,后来又不清楚双面胶之间的距离该控制在多少,最后又顾虑是撕完了贴还是边撕边贴。但随着一次次的尝试和同伴间的相互学习,他们就掌握了粘贴作品的基本步骤。集体作品摆放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经过修补粘贴,每一幅作品的效果都不错。既然大家喜欢和瓜籽玩色彩游戏,剩下的南瓜籽也别浪费,新的一组孩子又开始上色了。

三、分享经验

在设定目标时,最开始的设想是做彩色瓜籽粘贴画,侧重点是放在粘贴上的,可是进入实际的操作过程之后,我发现孩子们对上色的过程更感兴趣,看着泡沫板上的瓜籽一粒粒从白色变成其他颜色,小小的心也为之雀跃和满足。看来,孩子们更看重体验的过程,也更能从中收获快乐,鉴于此,接下来的操作环节我请不同的小组摸索、体验,所以大家一组组轮流尝试了上色、分类和粘贴,在不同的操作环节体验探索的乐趣。虽然只是一粒小小的南瓜籽,但我发现打破美工活动的常规模式,孩子们能将自然材料运用得更有效。

美工区材料 篇7

一、体现主题性, 培养幼儿动手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行者, 兴趣更是快乐体验的良好开端。与教师手把手的教学不同, 在美工吧中, 没有“我必须用什么材料, 每一步做什么”的规定, 而完全是由幼儿自主选择, 自主体验的过程。因此, 如果能有兴趣的促使, 幼儿会更加投入。所以光有丰富的材料还不够, 还需要能够体现出幼儿心声、能够对幼儿快速引导的材料设计, 首先便可从主题性出发。围绕主题投放材料, 能够引起幼儿的好奇关注心理, 同时也能为思维意识不足的幼儿缩小操作思维, 确定操作方向, 让幼儿能够感到“有事可做”, 且大有发挥的空间。例如, 教师观察幼儿的喜好, 在美工吧中投放了以“我爱我家”为主题的材料, 特意设置了纸板空白空间模型、沙发、椅子、冰箱等折纸材料。幼儿们熟悉的生活主题, 让幼儿一目了然地领悟到了“展示自己的家”的操作方向, 实践起来也格外轻松, 兴致勃勃。在美工吧中按主题投放材料, 是通过对幼儿的喜好评估后实施的, 符合幼儿的认知意愿, 让幼儿可以以轻松的心态去应对与展示, 在兴趣带动中享受自主操作。

二、关注创造性, 开放幼儿思维锻炼

美工操作对幼儿是由手到脑的开放性锻炼, 通过手脑结合, 能够激发出幼儿的创造能力, 引领幼儿从手中的美工创造中, 突破固有思维, 点燃灵感火花。对此, 美工材料的投放就需要留有操作余地, 具有操作变化, 让幼儿在不断探索中享受创造的快感。

1.丰富组合材料, 让幼儿体验自由可变

在幼儿美工吧中, 材料一般可分为直接材料和组合材料, 直接材料上手简单, 如橡皮泥、小布偶等, 可以直接使用。而组合材料则较为零散, 但却利用率高, 如扣子、布片等, 组合材料的自由变化性正可以发散幼儿思维, 开启想象力, 让幼儿不仅以“完成”为目的, 还愿意深入思索更多的操作方法, 更好的操作效果。对此, 教师应当有目的、有新意地丰富组合材料, 尽可能地为幼儿呈现更广的创造视野, 更灵活的创造条件, 不仅要增加组合材料的种类, 还要凸显组合材料的结合特点。例如, 幼儿在美工吧中自主进行“准备丰盛晚餐”操作活动, 一开始幼儿们只想着如何利用直接材料, 但是随着操作探索, 幼儿们发现了众多组合材料的可用性。于是, 他们将五颜六色的扣子粘在布包上组合成漂亮的蛋糕;用积木搭成灶台、餐桌等。组合材料的丰富投放, 让美工体验过程变得更加趣味无穷, 每一次材料重组, 都是一个新想法的诞生, 幼儿从改变突破中开阔了思维, 拓展了灵活多变的创造提升空间。

2.增加原始材料, 让幼儿建立独立意识

在惯常的意识中, 幼儿会觉得美工吧中的材料理所当然应该由教师准备, 这便造就了一种依赖心理, 如果想要利用的材料缺失了, 幼儿就会束手无策。带着这种依赖心理, 幼儿的创造意识便受到了局限, 不能充分享受美工创造的乐趣。针对这样的情况, 教师应当增加原始材料的投放, 顾名思义, 原始材料是最基础的, 需要进一步加工的材料, 原始材料的投放, 有助于幼儿建立起独立操作的意识, 从利用材料向主动地去发掘材料、创造材料转变, 由此更加便于幼儿贴近自己内心去进行创造。例如, 在幼儿进行“制作可爱的娃娃”活动中, 教师故意没有投放最常规的橡皮泥材料, 而增加了许多空饮料瓶、器具盒等原始材料。幼儿们在思考后, 也不负所望地将原始材料充分利用起来, 有的剪开饮料瓶做娃娃的身子, 再贴上纸做的五官;有的将装羽毛球的纸筒剪开, 再系上一个画着脸孔的气球, 十分有创意。投放原始材料, 为幼儿的美工操作过程设置了“关卡”, 但同时也开放了创造意识, 让幼儿们真正实现独立动手、快乐探究。

三、优化层次性, 激发幼儿个性能力

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和能力基础都不相同, 要想在统一的要求和条件下让幼儿同步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教师要意识到幼儿们独特各异的可塑性, 并且在教学引导中优化好层次。幼儿在美工吧中的体验也应如此, 材料投放的层次性区分在此是决定性因素。材料层次区分可以说是将材料的组合再次细化, 要考虑到幼儿的不同能力特点和兴趣喜好, 将同类材料再进行区别, 以及增加常规外材料, 让每个幼儿都能够在美工吧中找到自己喜欢的、适合的操作材料, 并最终完成满意作品。例如, 在进行“创意穿珠子”活动时, 教师投放了粗线、细线、弹力线、无弹力线, 和各种大小、颜色、材质、粗细孔的珠子等材料。幼儿们在选择时便有了很大的自由性, 协调能力稍差的幼儿选了材质较硬的粗线和易穿的大孔珠子;喜欢奇思妙想、心灵手巧的幼儿选了弹力线, 甚至几种线结合, 以及塑料珠和石珠穿插的操作。有层次、多样性的材料投放, 有效契合了幼儿的能力特点, 有针对性地激发了幼儿的个性操作意识, 让每个幼儿都收获了进步地快乐。

幼儿们未来的学习能力和素养意识, 都是从最初的动手实践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 幼儿园美工吧的建设, 促进了幼儿活动主体意识的沉淀, 丰富、提升了幼儿的身心锻炼。幼儿的创造潜能如同巨大的宝藏, 教师要从更开阔的角度、更独特的方向去完善美工吧材料的投放, 让幼儿在自主体验中乐趣不断, 潜能无限。

参考文献

[1]吕彩萍.提高幼儿活动主动性的策略初探[J].学前教育研究.2006 (11)

[2]梁坤, 高丽萍.经验视角下美工区材料层次性投放的探讨[J].基础教育研究.2014 (22)

谈大班美工区的互动 篇8

一、与优秀作品互动, 感受和欣赏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提供丰富的材料, 如图书、照片、绘画或音乐作品等, 让幼儿自主选择,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模仿或创作”。

要表现美, 首先就得有欣赏美的能力。幼儿的审美经验不足, 表现力较弱, 有时也不知道如何去表现自己的想法。在美工区, 我特意留一个墙面, 上面张贴大师的名画如凡高的《向日葵》、毕加索的《梦》, 以及各种不同表现形式的画如版画、油画、水粉画、水彩画、扎染等;在隔板上放置罗丹的《思想者》雕塑、米隆的《掷铁饼者》雕塑以及各种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等等, 一个月一换, 让幼儿随时去感受和欣赏, 让幼儿自发进行模仿。

二、与材料互动, 提高表现能力

“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 幼儿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过程中获得经验、发展能力的, 材料为幼儿和知识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因此, 如何选择与投放材料, 使幼儿通过与材料的有效互动来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大部分幼儿绘画的表现手法较为单一, 一般是记号笔加水彩笔或油画棒。因此, 在美工区, 我尽量投入更多的活动材料让幼儿选择和体验。投放各种颜色的画纸、宣纸、卡纸、记号笔、水彩笔、毛笔、排笔、水粉颜料、剪刀、超轻泥、双面胶、刮画纸、竹签、纸板、瓶盖、海绵、纸盒等及生活中一些可利用的废旧生活用品, 并收集投放了鹅卵石、种子、贝壳、树叶等自然物, 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创作, 体验不同材料带来的不同效果。

又如大部分幼儿画出的人物动作单一, 千人一面, 缺乏动感。于是, 我尝试提供了各个关节都可以活动的纸板玩偶, 让幼儿摆弄, 摆出各种各样的姿势, 摆完后再边看边画。通过这种方式, 幼儿笔下来的人物变得生动多了:或跑或跳、或正面侧面、或仰视俯视, 活泼有趣。

三、幼幼互动, 分享创作乐趣

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一定的合作能力和意识了,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建议要让“幼儿一起唱歌、表演、绘画、制作, 共同分享艺术活动的乐趣”。因此在美工区, 创造机会让幼儿合作也是必要的。

我班有两面水粉涂鸦墙, 深受幼儿喜欢, 因此也常常会出现争抢现象。基于这种情况, 我就引导幼儿合作作画, 让他们自由组合, 或两人或三人, 作画前先商量好要画的内容、画的构图方式, 协调好每个人要画的地方如有的画高处的、有的画低处的, 有的画人有的画景, 商量好后再动手绘画。幼儿非常喜欢这种创作方式, 在作画过程中, 孩子们往往会互相提建议, 互相赞赏, 互相学习, 创作氛围轻松愉快。这样不仅可以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在涂鸦墙上活动, 而且增加了创作的乐趣。

幼儿合作的方式还可以很多, 又如在主题美工区《漂亮的服装》中, 我也采用让幼儿两两合作, 进行创作。同样是先让幼儿自由组合, 选择合作伙伴。然后一个幼儿躺在老师提供的大张牛皮纸, 摆出各种不同姿势, 而另一个幼儿手拿记号笔沿着躺着的幼儿的身体轮廓画, 这样就成一个大大的人的外形。接下来, 他俩合作把人形剪下来, 一起在上面装饰。这样, 一件栩栩如生的服装就制作出来了。

四、墙面互动, 提高审美见解

《纲要》中提出“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 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 克服过分强调技能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所以对于幼儿的作品, 我往往采取欣赏的态度, 给予肯定, 但也限于口头上的认同, 久而久之, 幼儿也无所谓了。我一改以往把幼儿的作品堆积在一起, 然后一段时间后扔掉的做法, 特意将活动室的一大面墙设计为幼儿作品展示墙, 上面贴上一个个透明的作业袋, 作业袋的四周装饰上花边, 俨然一个个美丽的画框, 这样, 幼儿就可以随时把自己的绘画作品装到作业袋里去展示。幼儿的画装到“画框”里更增添了它的美丽, 而且显得正式, 幼儿的成就感由然而生。

另外我还在展示墙上放置了长短不一的隔板, 让幼儿的手工作品也可以随时放在上面, 得以展示。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 美工区成为幼儿最喜欢的区域。

作品展示是对幼儿作品的一种无声的肯定和认同, 是对幼儿作品的尊重和赞美, 同时也可让幼儿对他们的作品进行比较、评价, 说说自己喜欢哪件作品, 为什么喜欢?幼儿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在对作品的评价中得到提高。

五、区域间互动, 凸显作品价值

幼儿的作品在展示墙展示一段时间更换下来后, 该如何处置这些作品, 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价值呢?《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5~6岁幼儿 (即大班幼儿) 要能用自己制作的美术作品布置环境, 美化生活。

我采用和幼儿商量的方法, 让他们想想这些作品还可以做什么。幼儿纷纷提建议:有的认为可以把手工作品送到超市, 做为商品出售;可以送到表演区, 做为表演的服饰;可以送到数学区, 做为分类或计数的材料让小朋友操作的材料。绘画作品呢, 可以整张或剪下来布置教室, 或充实主题墙使用, 物尽其用, 既环保不浪费, 又体现幼儿参与环境布置的理念。如此一来, 幼儿在其它区域玩时发现有什么需要的物品, 不会再跑来找老师要, 而是自觉到美工区进行制作。这样, 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不断提高, 主体意识也渐渐增强了。

美工区材料 篇9

一、创设有效的环境, 使环境成为孩子的另一位老师

杜威说:“想改变一个人, 必先改变他的环境;环境改变了, 他自然也就跟着改变。”《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 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 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怎样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来创设最适合孩子的环境呢?

1. 参与性制定规则。

在区域活动中, 遵守规则显得格外重要, 只有遵守规则, 活动才会快乐有趣, 才能使幼儿保持愉快的情绪, 反之则不然。然而在制定规则时, 应避免背诵法律条文似的一条接一条念给幼儿听, 这样的方式是无法让幼儿接受的。我采用了这样的办法:预先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形, 当发现一些“不愉快”或“不好”的状况后, 通过讨论让这些状况成为我们的活动规则的最佳题材。如折纸活动中, 我们发现孩子们总是先抢好多种颜色的彩纸, 而剩下的废纸总是堆积在篮子里, 整理不到位, 且有即时贴使用浪费的现象等, 我把这些现象一一记录下来, 通过讨论后制定成活动规则, 张贴在手工区中。有了明确的指向, 孩子们遵守规则的目的性就变强了。

2. 立体的展示环境。

(1) 展示———在情境中。美工区应该是让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小天地, 我们要为他们的游戏、学习与创作提供适当的环境条件, 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 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认识, 从而塑造幼儿的审美能力。而在平时泥工活动中, 教师往往只注重作品的成果, 忽略了幼儿与空间、材料相互作用的情境性活动。我则在幼儿操作前期, 为幼儿先创设富有情境性的操作材料, 这样更易激发幼儿主动摆弄操作材料的意愿, 使他们主动在游戏情境中操作, 在合作中学习、探索, 在玩中成长。如在制作泥工小兔子之前, 先选好一个较大的纸盒, 做好草地的背景, 里面还有蘑菇、花朵等, 让幼儿在这幅优美画面中捏出各种小兔子的造型, 这样幼儿在创作小兔子的过程中就更加感兴趣了;有些孩子还能创造性地丰富场景, 他们在介绍的时候说:有的小兔子在采蘑菇, 有的小兔子在欣赏美丽的花朵……幼儿的操作变得更加主动、生动。

(2) 展示———在游戏中。游戏是幼儿的天性, 创设幼儿游戏的良好环境氛围, 能激发幼儿的主体能动性。对于环境创设的运用上, 我打破常规:把游戏材料与幼儿作品进行有机的结合, 使两者之间产生互动。如幼儿对折纸很感兴趣, 折出作品后孩子们非常开心, 可是久而久之只学而不利用起来, 孩子们会开始慢慢失去兴趣。于是我把幼儿的作品投放到角色游戏中, 比如建筑工地, 这样一来不仅使建筑工地的辅助材料变得丰富起来, 还满足了幼儿的需要。

(3) 展示———在环境中。《指南》中说:“展示幼儿的作品, 鼓励幼儿用自己的作品或艺术品布置环境。”好的环境创设对实现教育目标和幼儿全面发展都起着促进作用。于是我在墙面上专门开辟了幼儿作品角, 将幼儿的优秀作品展示出来。幼儿在欣赏彼此的创作成果时, 会被那些精美、新奇的作品吸引住, 从而更有效地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和创作欲望。

二、提供有效的材料, 让材料为孩子插上智慧的翅膀

皮亚杰曾说过:“儿童的智慧来源于操作。”而操作是要借助于材料的, 所以区域材料的投放是区域活动实施与开展的核心。操作材料是区域活动的灵魂, 是幼儿学习内容的载体, 是区域活动目标得以实现的必不可或缺的前提。作为教师就要为幼儿提供各种丰富而有意义的, 有趣而又符合幼儿能力发展的材料。

1. 挑战材料———辅助材料, 延长材料生命。

美工区中, 操作材料是活动的物质支柱, 要积极通过幼儿的操作活动, 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提高动手的兴趣, 就必须为幼儿提供符合其思维特点、贴近幼儿生活的多层次可变性材料。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 教育含于生活之中。”只有来源于孩子身边的, 才能引发孩子内在的情感和操作欲望。我就利用自然物和废旧物品丰富区域材料的形式, 如纸棒、报纸球、一次性蛋糕、盘子等易引发想象的材料, 启发幼儿根据这些废品进行加工。同时根据大班借形想象的思维特点, 启发幼儿想象变出不同的象形物体。孩子们也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卷筒纸芯和纸棒组合可包上橡皮泥做成长颈鹿, 一大一小的报纸球组合裹上彩泥可做成猫咪……可见, 把借形想象作为训练的手段, 可以使幼儿的创造力新上一个台阶。

2. 活用材料———多种素材, 增添材料活力。

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空间, 准备丰富的创作材料, 促进幼儿创造能力的发展。而在平时绘画时, 教师作为模仿对象, 总是示范做得太“到位”, 在这种情况下, 导致很多幼儿模仿教师的操作, 束缚了幼儿想象力、思维力的拓展。如在教学绘画《快乐的秋游》中, 我只提供了幼儿的照片和多幅其他幼儿的绘画作品、欢快的音乐, 让幼儿自己去学习、去探索、去再创造, 实现了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教育价值。

3. 操作材料———区域渗透, 赋予材料生命。

幼儿是不断发展的个体, 在材料的投放中, 要利于幼儿获得新的知识经验, 循序渐进。材料是否有趣、可变与幼儿能否主动参与操作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发现幼儿作品若能在游戏区中得到有效的利用, 便能够鼓励和激发幼儿产生新追求和表现欲, 从而达到培养创造力和陶冶情操的目的。

三、实施有效的指导, 使自主成为孩子学习的方式

幼儿在美工区中的作品如能利用得好, 可以培养幼儿大胆参与的精神, 并使幼儿感到自己有无尽的艺术创造力, 看到自己创造的价值。美工活动区活动的指导是一种灵活、极富创造性的工作。在区角探索活动中, 幼儿是主人, 是幼儿在活动, 而不是教师在主导幼儿。尊重幼儿的活动意愿, 这样有助于幼儿树立良好的自信心;而且有助于幼儿自主性学习;更有助于幼儿初步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1. 指导前置———自主探索。

幼儿间存在着个体差异, 正因为有着差异的存在, 教师在材料的投放中千万不能一刀切, 要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所以在投放材料前, 就需要我们教师事先考虑孩子们的能力差异;其实在设置差异的时候, 我们的指导已经在默默的进行着了。如在主题活动“春天的秘密”中, 我开辟了一块“美丽的花朵”折纸区, 里面展示了各种花朵的折纸步骤, 有的折法相对简单, 有的折法却很难, 能满足不同水平孩子的需求。当有一种新的活动内容出现时, 我先不急着教幼儿应如何如何折, 而是让幼儿自己去根据自己的能力需求选择难易不同的花朵来探索、尝试, 我只以辅导者的身份观察幼儿的活动, 在适当时候给予支持和帮助。长此以往, 幼儿的各项能力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2. 回归指导———自主评价。

让美工区“趣”味盎然 篇10

关键词:《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美工区;环境创设;材料;幼儿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兴趣是幼儿进行美术创作的动力,要让孩子真正地爱上美术,就要从孩子的兴趣培养入手。将孩子感兴趣的内容和材料投放到美工区,材料投放后如何提高幼儿对区域内容的兴趣?这就需要老师的细心观察与巧妙引导,在观察孩子区域活动状态后,及时发现问题,寻找症结,共同探讨调整策略,实践、跟进、调整,再实践、跟进、调整……周而复始,只有通过解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过程中不断地实践与思考,才能让美工区成为孩子艺术创作的快乐天堂。

一、环境布局的创设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子领域“感受与欣赏”中提出以下目标:(1)喜欢自然界和生活中美的事物;(2)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于是,在环境布局中我作了以下创设:

1.贴近生活,充分体验

在每个主题开展前带领幼儿走进生活中的实际情景,在欣赏、感受后进行表现美,这为幼儿接下来创造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带幼儿参观生活中的田园,感受和欣赏田园中的景色;参观生活中的花店,丰富幼儿对动植物的深入观察和了解等。在这个过程中,和幼儿一起感受和欣赏美,同时发现美的事物的特征,建立感性经验。

2.美化环境,创设情境

每次主题开展中我们与孩子一起布置情景环境,让孩子有身临其境之感,为之后激发孩子的创作兴趣做了良好的铺垫。如,在“蔬菜一族”的主题环境创设中,环境展现出春意盎然的田园风光,鲜艳的色彩和场景从感官上吸引了孩子的关注。创设田园情境,赋予幼儿田园工人的角色,让幼儿运用多种方式制作蔬菜、美化菜园,体验美术创作的乐趣,加强美术创作的目的性和游戏性。

3.材料分类,有序摆放

幼儿的操作材料摆放在美工区周围,材料根据使用功能进行分类,分类后的材料摆放在开放式的玩具柜,让材料的内容一目了然,取放方便,同时也促进了幼儿对本区域中材料内容的进一步熟悉。

对于摆放在半封闭式橱柜中的材料,篮筐和橱格都贴了相应的标志,标志与实物对应,便于幼儿了解篮筐中的材料内容,篮筐上的标志与橱上的标志对应,便于幼儿的自主整理。

4.形式多样,展示作品

在幼儿作品呈现上,我立足于创设多元化的作品展示空间供幼儿自主选择,鼓励幼儿用自己的美术作品来布置游戏环境,充分发挥孩子的自主性,从而激发孩子对美术作品创造的兴趣。

幼儿作品呈现的机会多了,自然愿意创作了。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安排自己作品的呈现位置了,自然愿意尝试创作不同的作品。另外,在不同的地方都能展示自己的作品,自然参与度就提升了。

二、工材料及工具的多元化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子领域“表现与创造”中提出以下目标: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于是,在美术材料及工具的投放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1.制作材料和工具种类的增加,为美术作品制作服务

除了常规美术材料(画图纸、蜡笔、记号笔、橡皮泥、剪刀、胶水、双面胶等外),还提供了各种废旧物、自然物等,如,纸盘、纸巾卷、废旧瓶、牙膏盒、各种材质的线、小型的建构材料(雪花片、子弹积木、软性六角形积木等),琳琅满目的材料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制造新鲜感的同时,为幼儿作品表现形式的多元化提供有力的保障,打下良好的基础。

2.辅助材料的提供,为美术技能的巩固与提升服务

画册诱发创作——幼儿个人专属图画本,鼓励幼儿把已学的技能进行组合,成为带有情节性的画面。并引导孩子在自己的画册中进行作画,这样既能积累幼儿作品,又能为教师了解幼儿发展情况提供借鉴,画册也能提供给小伙伴翻阅,在强化幼儿自信和成功感的同时提升幼儿对美术创作的浓厚兴趣。

提供各种各样的示意图,让幼儿看内置步骤图,一步步跟着做,从而自学一些简单的绘画形象,巩固和提升绘画的技能。

三、游戏化的方式引入新技能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子领域“表现与创造”中提出以下目标: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和创造能力。这正是在告诉我们:尊重幼儿自发的表现和创造的同时,我们老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所以,在引导幼儿进行美术表征时我做了以下尝试:

1.在与幼儿的共同游戏中,引入新方法

如,美食店刚开张的时候孩子的纸泥作品一直停留在搓汤圆和搓面条,技能表现较为单一,这个时候我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和孩子一样搓起了汤圆,只是,我的汤圆有大有小。接着,我边做边说:我要把大汤圆变成饼干,说完便把大汤圆压扁后放到小盘子里。然后,我把小汤圆沿着“饼干”的边缘围了个圈,最后,我在中间做了个胡萝卜,并对在旁边观看我制作的小朋友说:“喜欢我做的蔬菜饼干吗?请你们来尝一尝吧!接着我又问,你们会做饼干吗?我想吃你们做的饼干。我这么一说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老师我会、我会。”就这样通过老师的引领,美食店做出了各种造型的美味饼干。

2.用预约学习新技能的方式,引入新方法

孩子美术作品的大批呈现,让孩子美工制作的兴趣变浓了,于是,在调动兴趣后,我们鼓励幼儿大胆选择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向老师预约学习制作的方法和技能,教师在区域活动中根据幼儿需要进行个别化的指导。因为是孩子自己想学,所以他们学得更主动,对技能方法的掌握就更扎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会用不同新方法的孩子在活动中可以相互学习,分享经验,促进同伴间的交流。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让一线教师更加明确教育目标,为一线教师的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支撑,我想只要用心地品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尝试把一条条目标、建议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必定能在反思中发现自己的变化,同时,也为我们的孩子提供更广阔的创造空间。这就是我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导下对美工区实施的一系列践行活动。随着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更深入的理解,我们的思考也会更科学、更完整,而我们班美工区也将会带领孩子们踏进艺术之旅的大门。

上一篇:支持向量聚类下一篇:安全监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