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主动权反思

2024-11-19

课堂教学主动权反思(精选9篇)

课堂教学主动权反思 篇1

课堂镜头

(出示生字:幸。指导读准后鼻音)

师:谁会记住“幸”呢?

生:幸的上面是个土, 下面……

师:你觉得“幸”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个字有点像呢?

生:辛。

师:对, 你看, 幸和辛长得多像呀! (出示:辛) 它们是一对双胞胎。 (课件显示, “幸”上面的“十”变红, “辛”上面的“、”变红。)

师:看这两个字红色的部分, 你能区别它们吗?

生:“幸”上面是“十”, “辛”上面是“、”。

师:对, 为了帮助同学们记住这个区别, 老师编了一句儿歌, (课件出示) 幸福十分, 辛苦一点。请同学们读一读。生读儿歌。

师:再看看, 还有哪儿不一样?

生:“幸”上面的横长一些, “辛”上面的横短一点。

师:你看得真仔细, 老师也编了一句儿歌:长幸福, 短辛苦。同学们再读一读。生读儿歌。

师:“幸”和“辛”这对双胞胎可以用这句儿歌来区别记住:幸福十分长幸福, 辛苦一点短辛苦。

检视课堂

以上课例出现在我校一位同事的研讨课上。评课时, 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个亮点, 巧编儿歌既区别了“幸”和“辛”的字形, 又加深了字义的理解, 真是一举两得。同事谦虚地说, 她也是借鉴了名师的教学案例。课后, 为了检测教学效果, 我随机抽取了10名小朋友, 调查结果如下:1名学生不会写, 2名学生与“辛”混淆。再一个一个地询问他们是怎样记这个生字的, 通过谈话得知:4名学生是用“上面是土, 下面是羊少一横”来记的, 2名学生认为把辛的“亠”换成“土”, 1名学生是用“上面是土, 下面是半不出头”来记的, 1名学生是用“上面是土, 中间是倒八, 下面是干”来记的, 偏偏没有一个用老师煞费苦心、精心设计的儿歌来记忆。

深度反思

在平时教学中, 我们已习惯认为自己的办法是多么的好, 恨不得一下子就让学生能学会我们想到的好办法 (其实不一定是好方法) , 却往往忽略了学生们自己的想法。如刚才的案例中, 教师问学生怎样记住这个“幸”呢?学生说“上面是土”时, 思维还在继续中, 教师就直接打断了学生的回答。如果按学生的思路进行下去, 教师的精彩设计就没了用武之地。在这里, 教师少了一份等待和启发, 少了一份从容和期盼。

不让学生们尽情地交流, 归根结底是我们放不下, 怕学生说不清, 于是自顾自地讲着, 却不考虑学生是怎么去想的。在课堂上, 我们就像是一个骑车的人, 学生就像坐在车后的人。我们在前面使劲地蹬着, 学生坐在我们的车后。我们能看到前方广阔的风景, 而学生却只能看到我们骑车者的背影。无形中, 我们遮挡住了学生们的视线。我们总希望自己带着学生去看风景, 而没有想过让学生自己去看风景。有时, 我们在听课时会被教者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染, 会为那款款深情的补白而唏嘘不已, 会被那深度诠释而深深震憾, 我们可曾想过, 那些情感学生有体验吗?那些补白学生能理解吗?那些深度学生能达到吗?

在课堂上,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淡化自己, 不要刻意追求精巧的设计, 要善于捕捉学生稍纵即逝的思维的火花。特级教师再成功的经验在我们的课堂上不一定适用, 我们也不应迷信教学参考用书, 更不能拘泥于设计好了的课件, 而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这样在课堂上才会有灵动的生成, 才会有预设不到的精彩。

课堂教学主动权反思 篇2

实行主动教学模式以来,我从期盼——质疑——探索——赞同,觉得主动教学模式是个学生一个自己的舞台,给教师一个新的希望,给学生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从自己的内心到对历史教学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走出教师心里疑惑

刚参加工作的我,还连参与式教学模式都没有搞懂的我,接着就来学习什么主动教学模式,实施了主动教学模式就意味着这一切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主动教学模式我抱有过怀疑的态度,后来我们校区搞主动教学模式观摩,在后来又到了城南小学观摩、听课之后,我发现:同样一节课,老师上下来很轻松,学生兴趣很高,课堂气氛也很活跃。我平时也在不断反思,在主动教学模式中要尽快转换角色,逐步摸索,使自己能熟练驾驭、掌控主动参与。

二、学生的自主学习很重要

学生自主学习很重要,刚学习主动教学,学生和我都属于探索阶段,要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提出疑惑,找出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在自习课时间和其他时间内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前预习、来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预习起到非常明显的作用。我们的历史课堂正是通过:典型例题的学习,课堂练习,解决本节课中的问题。而现在我们正式把历史课堂上的内容放到课下解决,现

在学生上课只要带着疑点提出在小组内讨论,如果解决不了再由教师来点播。通过反复尝试,感觉学生现在学起来很轻松了!

三、课堂展示,展出学生的自信和魅力

1、学生课堂激情研讨: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例题进行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学案教学”的重要环节,而问题设计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完成的状况。上课学生对问题的激烈讨论,更能知识化、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同学间互相帮助,增进学生间的感情,与此同时,在讲题中,学生更能找到自信。

2、课堂展示,让学生在小组内找出最值得探讨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把问题解决并上台讲解给大家听,讲的不到位的地方再由教师点播指导。

课堂教学主动权反思 篇3

一、激励质疑, 引发兴趣

1. 营造质疑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我们要把学生当朋友, 在感情上融洽, 在心理上沟通, 创造言论自由的气氛, 使学生消除紧张和顾虑, 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畅所欲言, 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权威, 敢于向老师“发难”, 对那些能够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幼稚甚至可笑, 也不可简单地加以否定, 要爱护他们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兴趣。这样, 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起来, 创新的火花才能在这和谐、愉悦的气氛中碰撞出来, 质疑的品质才能在这有利的环境中培养起来。

2. 教给质疑方法。

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勤质疑、多发问, 这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发展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质疑问难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的好形式已被广大教师所采用。结合教学内容, 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思考方式提出疑问和不同看法, 可用如下几种方法: (1) 回问式质疑; (2) 否定式质疑; (3) 对比式质疑; (4) 交换式质疑。我们的目标是经过努力, 使学生能够不唯书、不唯师, 敢于向老师质疑问难, 对书上的一些知识也能够大胆质疑。

二、引导假设, 大胆猜想

1. 用直觉思维法引导假设。

所谓直觉, 即灵感, 就是偶尔在头脑中闪过的某种特别具有独创性的设想。如课题组成员高艳萍老师在教学“工程问题”的练习课上出示这样一道题:“加工一批零件, 甲独做10天完成, 乙独做12天完成, 丙独做每天做48个。如果甲和乙合作5天, 那么就剩下240个没有做完。3人合作几天可以完成这批零件?”学生读题后都沉浸在冥思苦想中, 数分钟后才只有几个学生提笔演算。突然, 一个小男孩怯生生地说:“我的答案是5天, 不知道对不对……”师:“这道题的答案就是5天, 你是怎么知道的?”小男孩:“我是用240÷48求得的……”老师顿了顿, 继续问:“为什么用240÷48解题?”他支支吾吾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甲和乙合作5天后所剩余的240个零件由丙来完成, 而丙平均每天做48个, 所以丙完成240个就要用240÷48=5天, 这个天数与甲、乙先前合作的天数相同, 因此丙在甲、乙合作的时候也来参与, 即3人合作, 就需要5天完成。”小男孩讲得多好啊!多么独特而简洁的解法呀!这种直觉不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吗?

2. 用比较思维法引导假设。

所谓比较思维法, 是指把陌生的对象与熟悉的对象进行比较, 把未知的东西与已知的东西进行比较, 从中得到启迪, 从而提出猜想, 形成假设。

3. 用归纳思维法引导假设。

归纳思维法是运用归纳法建立假设, 在研究大量事实的基础上, 通过抽象和概括, 由个别、特殊的现象和联系升华到本质的发展过程。

三、放手验证, 合作交流

1. 提供操作材料验证假设。

这里主要指课前所需材料的准备, 这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 培养问题意识验证假设。

为了促进验证假设过程有效进行, 对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是必要的。常见的问题解决策略有:制表、分类或分析数据;通过试探———错误———修正去接近问题;寻找和使用模型;画简图去解决一个或几个相关的简单问题;寻找反例;估计和猜测答案;通过数形结合或转换;比较和变化;考虑逆命题或递推;排除不可能的选择;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对问题作推广研究等等。教师应从以下两方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第一, 教师要善于设计真实、复杂和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 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第二,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 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 小组合作学习验证假设。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不仅可以明确地表达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看法, 还可以了解和借鉴他人的想法, 并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 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 能收集到多方面的数学信息, 实现思维、智慧的碰撞, 从而让验证活动快速高效地完成。

4. 留给时间和空间验证假设。

学生在验证假设的过程中需要认真地观察, 反复地观察、比较、猜测, 广泛地采集信息, 独立地思考、归纳、分析和整理, 这一切都需要时间作保证。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尽可能地少一些“自我表演”, 把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去经历, 感觉, 去做数学。课题组成员在实验过程中最深切的感觉就是时间经常不够用, 但我们仍然坚持给学生宽松的时间保证。

四、反思对比, 肯定结论

1. 多个角度反思。

(1) 质疑反思。有质疑才会有发现, 有发现才会有动力, 有动力才会有发展。如在学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之后, 为了巩固学生的认知, 可以提供这样一个操作情境:一个大三角形任意剪成两个小三角形, 猜猜它们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争论起来, 引发了不少质疑: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大三角形内角和的一半吗?其中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比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大吗?3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会是180°吗?……这时, 老师引导学生动手折折、拼拼、量量……最后, 学生们终于明白:无论什么样的三角形, 也无论它的大小如何, 其内角和都是180°。 (2) 对比反思。小学数学中有许多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对比的方法, 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 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 防止知识的混淆, 提高辨别能力, 从而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 发展思维能力。 (3) 归纳反思。如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之后, 就应当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自我归纳反思:我们是怎样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的?你在推导公式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它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有什么联系?你还有其它方法吗?在应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应当注意些什么?知识只有在归纳反思后, 才会显示出规律性来。

2. 对比优选方法。

小学数学中有许多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对比的方法, 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 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 防止知识的混淆, 提高辨别能力, 从而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 发展思维能力, 并且在此基础上优选出最合适的学习方法。

3. 肯定验证结论。

在前几个流程的基础上, 通过验证、反思后得出结论, 升华数学知识。

五、拓展延伸, 产生新问

《主动发展是根本》的教学反思 篇4

我读了本周话题的感悟,人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有目标,只要你朝着目标坚定不移的走下去,目标就会实现,咱们中心校的老师们和学生们,他们的创新及努力为我们做出了好的榜样,范主任与体育组的决定展示了他们的智慧。学生的努力,皇天不负有心人,学生的潜质等待开发。从这些事例中,我考虑到我们的每项工作都需要有一个目标,例如:一个班的工作,作为班主任就要预先做好安排,老师善于引导,放手发动学生,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表扬,学生会更喜欢老师,他们会更好的配合老师。久而久之,好的习惯就会养成,你也会成为一个好老师。

 

课堂教学主动权反思 篇5

一、主动

作为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承担着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教育、素质教育、就业指导等工作, 是学生在高校成长最直接的引导者, 是大学精神的直接营造者和传播者。为此,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上乃至思想意识上都必须主动, 我把思想上的主动比作“前腿”, 把行为上的主动比作“后腿”, 那么这个“人”就能够走得很快、很远。因此, 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为重要的就是主动。

如今, 经济飞速发展, 市场竞争激烈, 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这就要求每一位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要有危机感, 要掌握一定的工作方法。在我们工作领域中, 主动性方面能够体现出的几类人:第一类人, 不管在工作上还是学习上, 自己能积极主动地完成各项事情, 这类人是值得我们欣赏和学习的;第二类人, 别人安排完任务后, 才去做安排完的任务, 就哪怕是自己职责份内的任务, 这类人应该不会有大的起落和成败;第三类人上级安排完的任务, 三番两次地督促才去做, 这类人将面临着被甩下和抛弃的可能。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切实把教师的事业当做自己的生命, 并立足于社会, 服务于广大学子, 就必须像第一类人学习, 主动出色地完成各项学生工作, 因为主动做事能够使人养成积极的心态。

二、反思

巴尔扎克说:“一个能思考的人, 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每天都在管理教育学生, 每天的工作看似是简单的重复, 但由于学生在不同时期, 随着周围环境和条件的变化, 每天所做的事情落实到具体工作的方式不可能一成不变。故此,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持有僵死不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是注定要失败的。我认为:通过日记、反思、总结才能做出合乎逻辑、顺应实际的变化, 我们的工作才能越做越好, 这就是反思的力量。

在实际工作中, 需更新观念, 在反思中成长。思想是行为的主宰, 观念是行动的指南, 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 学校也不是制造“人才商品”的机器, 教育与生产物质产品的职业有着很大的不同, 最重要的任务在于培养合格的公民, 而非熟练的工匠。练就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慧眼, 在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工作过程中, 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尽善尽美。

三、务实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 大学门槛逐渐降低, 从而更多的学子圆了自己的大学梦。然而进入大学校门不难, 走出大学校门却成了难事, 即大学生的就业难。很多毕业生没有明确的目标, 看着别人忙碌自己心里却一片茫然, 又想找工作又想考公务员, 时不时还想着考研, 如此的一变再变, 结果是浪费了时间, 又一无所事。这是高校毕业生中常见的现象, 而这种现象也是学生在四年中的真实写照。现实生活中, 心态浮躁、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不能够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的青年学子不在少数, 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人心工程”教育学生, 走在社会上同样也必须实事求是。

务实求真, 一切从实际出发, 脚踏实地努力奋斗, 必将结出胜利之果;弄虚作假, 让空想主宰自己, 只追求哗众取宠, 必将以惨败告终。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教育我们的学生靠务实的观念和务实的态度去成功就业。在入学伊始,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出路在哪里, 共同和学生许下青春诺言, 并为之付出行动。在校期间教育学生学会吃苦, 学会安心做一件简单的工作, 养成一个务实的心态, 学好自己专业的同时, 还应该锻炼其他方面, 诸如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等能力。

四、创新

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新, 这才符合历史的进步, 这样才能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进步, 经济的发展, 传统的教育方法, 在全面走向社会化中得到深刻的洗礼, 并终于醒悟和深深懂得, 必须创新, 变则通, 不变则废。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地创新和追求更高的境界, 不然, 何来“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呢?

当前, 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有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 从自身做起, 从实际工作做起。但是, 创新的前提是要继承前人优良做法, 以求稳步前行;承袭前人的成功案例, 以求再现和效仿。在继承前人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开拓、创新, 注重方法发展性的理解, 了解德育教育方式方法的过去、现在并展望未来, 掌握已知的知识领域, 探索未知领域, 追求“踏着前人的肩膀向上攀登”。

课堂教学主动权反思 篇6

但是除去这些优点我们也发现了网络的弊端。未成年人因为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 对于社会上的信息不具备完整的筛选能力, 这使得具有完全开放性的网络在未成年人面前成为信息的汪洋大海, 学生往往不能做到自由游弋, 这种两面性随着网络信息的爆炸越来越多地显露出来。此外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特点, 使得人们可以在网络上以一种更为宽松的和隐秘的方式表达自我。这种虚拟性容易使人形成责任感的缺失和自我的双重性格, 这些都是很不利于中小学生成长的。

基于以上的问题, 对于肩负着基础教育重任的中小学来说, 积极主动地开展网络道德建设、培养学生的网络行为习惯、营造高雅的网络文化已经成为每一个学校的德育工作之一。网络德育正逐步成为学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

在此, 笔者以自身经历的一件网络德育事件做一剖析, 希望借此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处理类似事件的方法。

百度贴吧是百度网站的应用之一, 人们可以使用任意的关键字建立相关的聊天空间, 自由发表言论, 它以其开放性广受大家的喜爱。在百度贴吧上有一个以笔者所在学校名为关键字的贴吧, 虽然不知是谁创建, 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成为了人们了解学校信息的窗口, 有着与校园网站差不多的功能。但是由于贴吧的创建管理没有学校的参与, 所以一度非常混乱, 里面讨论的话题和学生交流的内容颇有不雅之处, 这使学校老师和领导非常地惊讶。是哪些学生在里面讨论?为什么学生讨论的话题会和在学校的表现完全不同?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变这种混乱的状态, 营造健康积极的交流环境?这些问题一个个出现在大家面前。

●●网络的出现对德育工作提出的新挑战

面对这些问题, 学校首先急于改变贴吧的状况, 将一些不健康的内容删除。可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学校很难有所作为。

1. 贴吧是由校外的网络公司运营, 学校根本没有自己进行内容删除的权限。

通过网络也不能找到学校贴吧自己的管理员, 面对这样的状况学校一筹莫展。

2. 贴吧是一个公共的网络空间, 由于它的虚拟性和私密性, 学校也不能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教育工作。

3.除去贴吧以外, 一些新的网络应用, 比如博客、校内网、微博等的出现给学校的网络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对德育工作者的网络应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积极主动的学校网络德育工作策略

当传统的管理模式处处碰壁后, 我们不得不思考用网络的思维模式, 用更为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参与贴吧的建设。

1.学校以平等的身份主动参与网络活动

网络的特点是开放性, 这一开放性赋予每一个人平等参与的机会, 在这里学校传统的管理模式遇到障碍。学校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 学校在学生的网络活动中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才能起到引导和教育的作用呢?出于这种考虑, 我们尝试以教师个人的名义在贴吧中出现, 学校德育工作者实名注册并开始留言, 留言的内容以正面引导和转帖学校新闻为主, 而不是直接的批评和强势的干预。虽然个别教师的微弱举动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是教师在贴吧上的出现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开始关注, 然而这种关注并不是疾风暴雨似的批评与指责, 却是和风细雨的关怀和引导。这种行为没有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逆反, 而是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学生很希望和老师成为朋友, 这种渴望是正常的情感诉求。然而在学校出现的老师往往因为职业和工作的关系, 一张讲台疏远了师生间情感的交流。如果在网络上教师依旧用这种居高临下的口吻和方式和学生交流, 效果可想而知。一个优秀的德育工作者, 首先是一个可以和学生交朋友, 能走进学生心田的老师。在网络上我们和学生是平等的, 我们多的可能是更多的人生阅历, 但绝不是高人一等的教导。我们可以分享自己的经验, 分享学生的快乐, 和学生成为朋友。在贴吧的交流和发言中, 学校的参与始终是以教师个人的方式, 这种方式让学生感觉亲切, 感觉没有官方的压力。

我们并不指望这种平和的参与方式能在一天两天就解决问题。其实这也反映了网络的特点, 网络的开放性决定了它的复杂性。这里也要允许学生出现在网络活动中出现的反复, 允许确实存在的一部分较难改变的学生存在, 但是这种长期的主动的参与和积极的引导在学校贴吧成为一道网络规范的标准线。

在参与过程中, 我们慢慢发现其实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在贴吧的发言过程中出现过激言辞和不雅言论, 绝大部分学生是因为看到了贴吧环境的不雅而选择了回避。有很多学生在老师的帖子中留言, 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能营造健康向上的贴吧环境, 更希望通过贴吧这个平台能参与学校的建设, 与老师多多联系。这些积极的留言给了参与的老师信心和动力, 一段时间以后, 师生共同形成了贴吧的管理章程, 一种和谐、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开始在贴吧产生。

2. 充分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 让每一个教师成为网络德育的践行者

个人的参与毕竟力量有限, 从学校角度来讲每一个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 在贴吧的治理过程中, 学校积极鼓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参与贴吧的讨论和学生交流。越来越多教师的参与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也极大地提高了贴吧的受关注度。在鼓励教师参与过程中, 任课教师的参与显得更加有效。学生平时与班主任的交往最多, 往往对任课老师不甚了解, 在贴吧中他们多了一个和老师交流的机会, 在贴吧里看到了老师多才多艺的另一面。另外, 任课教师在学校中扮演的角色有别于班主任, 班主任的出现往往让学生有一种距离感, 潜意识中的畏惧, 而任课老师显得更为随和, 容易接近。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老师也经常会访问学校贴吧, 有时还会在贴吧发言和学生交流, 这让一些平时不关注贴吧的同学也开始进入贴吧留言。贴吧的发言内容也从最初的单一、低俗开始向丰富面延伸。里面可以看到师生间就学习、生活问题的交流。可以看到学生平时关心的体育、娱乐、社会新闻, 可以看到学生社团、班级活动的即时情况, 这种转变基于一部分老师和学生长期的参与和引导, 更得益于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广泛参与。

学生群体中新生力量的加入极大地丰富了贴吧的内容, 一种新的贴吧文化开始形成。如果说学校的网站是校园官方新闻的发布区, 那么贴吧就是学生茶余饭后聊天交流的茶馆。这种交流既是平等的互动, 也是积极的引导。

3. 建立一支自主的学生管理队伍

贴吧由原先一小部分学生发泄的自留地, 变成广大师生共同建设的交流区, 这一变化来之不易。但若是没有机制的保障, 一旦脱离教师的参与, 一段时间后它还是有可能会被大家忽视, 甚至恢复到原先的状态。成立一支具有自主意识的学生管理队伍并保障教师的积极参与是贴吧建设的关键。教师是主流思想的保障, 而学生的管理是自主发展、自主管理的体现, 既有利于贴吧的管理, 也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在学校贴吧的管理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 同时也一直在寻找一个教师引导学生自我管理的有效机制, 并且作了一些尝试。

第一, 我们成立了由贴吧中活跃教师和学生组成的贴吧管理委员会, 并推举出以学生为主的管理人员。

第二, 化网络的虚拟为现实, 我们将网上的管理团队作为学生社团进行管理, 也就是成立网络类社团, 由学生会社团部进行日常管理。

第三, 以社团或学校的名义在贴吧中举行一些小活动, 或者将学校的活动和贴吧相结合开展。这种关注使得贴吧一直处在被主动管理和正面宣传的地位, 这为营造健康网络文化建立了基础。

●●积极主动的网络德育工作策略所带来的成效

贴吧的管理从一开始的无奈到有序健康, 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时间。这里面体现了学校积极参与管理的主动思想, 也融合了网络背景下区别于传统模式的管理方法, 是学校的德育工作者和学生共同营建的网络环境。

通过贴吧的管理为学校带来了一种网络德育理念的转变, 形成了积极主动的参与理念, 变被动为主动, 主动关注学生的网络热点, 主动参与学生的网络活动、积极开展正面引导。现在的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我们强, 在网络应用、网络技术等方面, 学生经常走在我们前面, 这就要求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也要不断地接受新事物, 去关心学生关心的, 才能真正走进学生, 了解学生, 引导和教育好学生。

通过贴吧的管理也为学校的校园文化增添了新的色彩。最初混乱的贴吧是学校对外宣传的弱项, 现在的贴吧不仅是师生、生生交流的平台, 更成为了学校自我展示的平台, 这种展示更为真实, 更为生动。

此外, 在贴吧的管理过程中最为受益的还是学生。那些原先随意留言、有过激想法的学生得到了正确的引导, 更多的学生通过贴吧交到了新的朋友, 获取了有益的知识, 与老师建立了和谐的关系。同时通过学生的自主管理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负责任的学生骨干。

这种积极主动的, 师生长久参与的和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的营造, 规范了学生的网络行为, 促进了学生良好网络道德的形成。

●●学校要及时把握和不断参与新的网络应用

以上谈到的百度贴吧只是众多网络应用的一种, 网络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网络上的活动是活跃的, 是不断变化的。这要求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 始终关注学生的网络热点, 并主动出击。作为学校教师, 应该在网络德育工作中发挥更多的作用。比如建议教师注册校内网, 与学生成为好友, 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和言行, 做学生的朋友。鼓励教师建立个人博客, 组织班级建立班级博客或者允许学生在校内网站上建立个人博客。最近开始流行的微博是一种全新的网络方式, 它和学生的手机使用又相关起来, 这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 篇7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1. 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向别人发问, 向别人阐述自己的看法。这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学以致用的机会, 还可以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更可以使他们接受不同的观点, 扩展他们的视野, 促进思维的发展。

2. 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由于强调小组中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并且每个成员都带有极大的热情, 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 集思广益, 各抒己见, 人人都尽其所能, 这样问题就变得容易解决。

3. 合作学习能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 同时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帮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 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感情的过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大家互相勉励、互相鼓励, 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同时学会了如何关怀和帮助他人、评价他人, 即学会承认他人的优点, 容忍他人的缺点, 虚心向他人学习, 听取他人的意见。它使每一成员都融入集体中, 增强了集体意识。

4. 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合作学习把学生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它主张那些已经掌握某种知识和技能的学生把知识和技能教给其他成员。作为讲授者的学生, 为了能够教得更清楚、透彻, 必须对所学的材料进行认真的阅读和分析。其他学生也希望在课堂上表现出色, 因此他们要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认真预习课文, 遇到不会的单词主动查字典, 并查找资料中的有关注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学能力都提高了。

5. 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在组织对话和操练中, 小组长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谁先谁后、谁问谁答, 充分考虑对话的难易度和学生的水平。特别是在英语短剧的自编自演过程中, 学生除了要选择、组织对话内容, 认真准备道具, 进行角色安排, 还要在排练中对效果和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改, 并不断地总结,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不足之处

1. 小组活动重视形式

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笔者听过一节“找规律”的小组合作学习课, 练习时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一道开放性的习题:给每个小组分发很多张有空白图案的卡片, 让学生发挥想象力, 涂出有规律的美丽图案。学生每人涂出一张图案后, 小组间的交流很少, 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 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 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 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

2. 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我通过观察发现,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 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 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 困难学生成了听众, 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 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

3. 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 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三、有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使其最优化

1. 要力戒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有些课堂也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 而且看似很热闹, 可是学生讨论才几十秒, 有的学生刚投入, 有的学生还没来得及阐明自己的观点, 教师就拍手叫停, 这种假讨论的现象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 教师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 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说下去, 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这种“浮躁”的讨论也不可取。教师要始终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设计者和引导者, 教给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 实现课堂的高效率。

2. 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合作学习非常重要, 但只有建立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 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和同伴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这样做就避免了只有好学生动口、动手, 困难学生没有独立思考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的现象。合作学习要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思考、进步的机会。

3. 讨论的内容要有价值, 避免走过场

在教学过程中, 合理安排学生讨论、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探究和讨论的价值。无目的、无针对性、无必要性的小组合作, 学生毫无兴趣, 甚至有时会趁机聊天。因此, 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 明确教材所要体现的新理念, 因学生而异, 因内容而异, 合理地设计讨论的问题, 避免走过场。

“五放”策略, 让出课堂主动权 篇8

一、放手让学生去看

“看”即为阅读, 如今的历史教材凸显了几个特点: (1) 难度低; (2) 趣味性、生动性、启发性强; (3) 注重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比如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 课本安排了图片、表格、动脑筋、小调查、活动探究, 等等。这样的教材安排, 非常适合学生的自主阅读,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时间线去“看”, 即带着问题去看, 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 促使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同时, 结合图、表、活动等, 进行质疑、探索。教师放手,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去寻求答案, 这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自学过程,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放手让学生去想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古今中外的教育都强调“想”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然而, 在一些“满堂讲”、“满堂灌”的课堂中, 教师生怕学生不会、不懂, 不让学生有“想”的时间, 完全按照自己预设的思路来独享课堂, 从不考虑学生思维的开发、学生学习乐趣还在不在, 这样的课堂只能抑制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造力的形成, 课堂只是学生在听课本内容的重复。例如在听一位教师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时, 该教师作了详实的课本重复。讲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说人民英雄纪念碑, 谈《义勇军进行曲》, 可以说, 教师的课堂语言激情富有魅力, 可是学生呢?他们只是教师的听众, 等放学了, 他们也就忘记都听了什么, 因为他们没有经过“想”这一思维过程。我想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去思考:1949年中国具备了怎样的条件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有什么重要决议, 其依据是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味着什么?等等。教师干脆放手, 以“问”促“思”, 让学生去想。教师在过程中再适当点拨, 把学生思维引入最近发展区, 不断启发, 使学生逐步养成敢“想”、善“想”的良好习惯。

三、放手让学生去讲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那我们教师去激励、唤醒、鼓舞什么呢?笔者认为改变传统的教学状况, 摒弃“满堂讲”, 突出学生的地位, 让学生“讲”起来, 就是激励;培养学生思维, 让学生学会表达, 就是唤醒;练就口才, 让学生大胆走上讲台, 就是鼓舞。所以,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 不在于教师口若悬河地讲多少, 而在于如何去激励、唤醒、鼓舞学生,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讲”起来, 让学生能够主动去理解、探索、记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历史学科特点, 引导学生去“讲”, 可以讲背景、讲事件、讲原因、讲影响, 通过一系列的“讲”, 再促进学生去“思”。当然, 在学生“讲”的过程中, 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扶”, 尤其开头讲得不好的学生, 教师更要给予扶助和鼓励, 注重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结构和思维的形成。所以, 学生的“讲”需要教师的“引”, 教师的“引”要“引”得恰到好处, 有的放矢, 让学生抓住关键, 讲到点子上。

四、放手让学生去议

在初中学生的世界中, 他们总有自己会成为发现者、探索者的心理需求, 并且这种需要还十分强烈。因此, 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大胆的议去主动探索知识, 发展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在教学中利用议题, 让学生进行辩论展开教学,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 培养其主动性和创造性, 锻炼学生的口才, 让学生在“议”中思“辩”, 在“辩”中激“议”。笔者曾出示评价秦始皇的辩题, 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议一议秦始皇的功与过, 然后, 摆出自己组的观点。正方的观点是秦始皇的功大于过, 反方的观点是秦始皇的过大于功。一节课学生在口若悬河、妙语连珠中不断产生思维的碰撞, 闪烁着耀眼的智慧光芒。这样,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同时, 深化了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五、放手让学生去练

练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和形成技巧, 促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要善于组织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练”, 课中的基础知识“练”, 促使融会贯通地发展“练”, 发挥练习的功效, 让学生加深理解, 把握联系。如尝试练习法, 即在新课教学中,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能力独立思考, 大胆尝试练习, 寻求解题的途径。也就是说教师只是引导者, 在必要的时候作必要的提示。这样上课前的尝试练习可以使学生充分感知新知, 提高学习的能力。

请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 篇9

一、课堂教学中应充分给予学生探索的空间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就是要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索求知的宽松环境, 让他们在学习中自由地去发现、去探索。例如有位数学教师在圆锥体积的计算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上课伊始, 把学生们带到操场, 操场东侧有一堆圆锥体的沙石废料。这位教师十分诚恳地邀请同学们为学校操场施工遗留的沙石搬运问题出谋划策。“平整操场, 修缮围墙的施工任务已近尾声, 堆积在操场上的废沙石要运出学校。施工队只有一辆载重4吨的汽车搬运, 需要多少次才能搬运完呢?”话音刚落, 同学们已经仨一群, 俩一伙的议论开了。有的说:“称一称这堆沙石有多重, 再看看总量包含着几个4吨就知道需要几辆车了呗。”有的说:“这也太麻烦了, 一点一点的称来称去, 既浪费人力又浪费时间。”老师耸耸肩膀皱皱眉头, 俨然像个大孩子:“是啊, 太麻烦了, 难道就没好一点儿的办法吗?”同学们又是一次自由组合地交流。没过多久, 有一位同学大胆地提出设想:“老师, 您能不能提供两个数据, 一是每立方米沙石的重量, 二是这堆沙石有多少立方米。”老师脱口而出:“你好聪明啊!不过我只能满足你其中一个条件, 每立方米沙石约重1.7吨。另一个条件还得请大家帮助解决。”看着眼前这堆圆锥体的沙石, 同学们又一次开始了思考:有棱有角的长方体、正方体、直上直下的圆柱体的体积都好计算, 眼前这个尖尖顶的圆锥体如何计算呢?孩子们探索新知的强烈欲望燃起。老师适时地话锋一转:“好, 现在我们回到教室, 4人一组共同研究。我给大家提供了研究的材料, 请分小组讨论实验, 提出各组的解决方案。”充满好奇的学生这时立刻回到教室, 拿起了不同大小的圆柱体、圆锥体容器开始水或沙的实验。

当孩子们发觉自己的学习材料和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时, 他们就会兴趣盎然地努力去尝试解决, 最终孩子们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找出了解决圆锥体的方法。学生利用这个时间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进行了实验和探索, 同时经历了发现、概括、得出结论的所有过程,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掌握了观察、实验、思考、操作以及与小伙伴的合作方法。

二、课堂教学中应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

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禁锢实在太多, 法定的传授模式、人为的条条框框, 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新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使学生在获得适应未来社会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更关注他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方面的全面发展。提倡有价值的数学, 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让孩子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 我认为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课堂上就应该让孩子们多一些自由的体验, 具体的做法如下:

(一) 让学生放胆走上讲台

以往的讲台都是老师一统天下, 今天的孩子们在课堂上可以自由上讲台, 滔滔不绝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展示大家的学习成果。有好多次示范课上我经常看到这样的镜头:小组代表有声有色地向全班汇报他们合作研究的成果, 还要不时地接受同学们的提问质疑, 台上台下有问有答。急性子的同学干脆站起来“我补充发言”、“我赞成××的观点”、“我反对××的发言”, 整节课洋溢着热烈、民主的气氛, 课堂成了孩子们思维碰撞、心灵沟通的舞台。

(二) 要给予学生应有的选择权

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就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有选择权。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新知。在课堂练习中, 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练习题目, 让孩子们能自己进行选择, 使每一个孩子都处在比较自由的空间, 根据自己的实际发展和进步, 这样就不存在学习能力强的孩子吃不饱, 而学习能力差的孩子吃不了。

(三) 开放性题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

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经常有一些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有些题目开放性很明显, 有的答案不唯一, 有的条件不完备, 有的具有各种不同的解法。这些教学内容的形式新颖, 方法灵活, 需要多种思维方法、多角度地探索, 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发挥创造才能的广阔空间。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课程资源, 让学生自己来设计所学知识的解决办法。如数学教学中有这样一个题:“50个同学去划船, 大船每条可以坐6人, 每小时租金8元, 小船每条可以坐4人, 每小时租金6元。”请同学们设计出不同的租船方案, 如果要使租金尽可能少, 你选择哪种方案?类似这种题型在新课标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在解决这类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设计, 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开放性的题目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学生按照自己的观点设计不同方案, 并从中选择出优秀设计方案。

(四) 教学中要允许学生挑战老师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早已习惯于相信老师的讲解, 书本上写的都是真理。教材怎么写, 教师就怎么教, 学生就怎么记, 这种课堂模式学生早已习以为常。崇尚教师, 照搬课本, 课堂上只有千篇一律的答案。新课改下的今天, 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方式正在被改变, 学生想问题是不照搬课本了。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出现一些错误让同学们来辨别, 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科学是讲求实事求是的,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课堂上只要孩子们愿意和老师交流, 能勇敢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提出质疑, 课堂就是孩子们自己的课堂。

(编辑:龙贤东)

上一篇:智能终端发展趋势概述下一篇:行政程序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