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行业财务管理

2024-09-27

煤炭行业财务管理(精选12篇)

煤炭行业财务管理 篇1

煤炭行业作为能源产业的重要支柱, 在经济不断变化的时代, 也面临着财务管理的首要问题, 完善财务管理是煤炭行业正常运转的必要措施和良好发展的保障体系。煤炭行业至今仍保留着发展前期所存在的各项财务管理问题, 如资产陈旧、增值率低、体制落后等, 而这些因素成为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制约因素。笔者认为, 必须认真研究, 切实加以解决。

一、煤炭行业财务管理的理念

树立新观念、正确认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是企业发展和生存的重要保障, 资金是一个企业生存的血液。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是资金的运作和使用, 从实质意义上谈, 就是资金运作过程中所体现的以企业为主体的财务关系。树立煤炭行业财务管理理念是煤炭行业财务管理在新时代的新要求, 也是煤炭行业从传统行业的模式向新兴行业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煤炭行业属于国家统一管理的行业, 而来自市场的冲击力和社会的生存压力, 使煤炭企业面临着生存危机。正确认识和处理财务关系, 可以使财务管理和企业经营更加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在认识过程中, 重要的是要搞清楚企业的财务活动情况和规律性, 比如, 企业活动中的资金是如何筹集、使用、耗费、回收和分配的, 构筑企业财务循环系统的这五个环节是如何联系的。同时, 还要了解财务活动的最终目的, 不管是财务管理中心论, 还是资金管理重点论, 归根到底, 追求企业效益最大化是各类管理活动的最终目标, 各种管理都是围绕效益来组织和进行的。

二、提高资金使用率和统一管理

煤炭行业因企业内部资金较为充裕, 因此, 对资金使用率的认识不到位, 缺乏资金使用率的管理和资金的统一管理, 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有很大的阻碍。提高资金使用率, 可以使煤炭行业能够多次利用资金, 发挥资金的充分性, 对财务中所出现的资金缺乏问题能够有效地加以避免。

对于如何提高资金使用率, 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1) 加大资金管理力度, 合理控制资金流向, 完善资金管理模式, 从制度上规范资金的支出; (2) 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处理和维护, 固定资产在煤炭生产中占有很大的比率, 而一些设备长期使用会造成老化和报废的现象, 对这些老化的资产进行处理可以进行资金回收; (3) 集中企业内部财务处理工作, 进行有效预算和审核, 降低财务工作中的中间环节, 减少现金的流出。

对资金实行统一管理要从实际出发, 就是指对煤炭行业中企业所运营的各项资金和项目进行统一预算和规划, 统一办理各项信贷和支出业务, 从整体性和全局性进行统筹管理。对企业的采购过程中各部门采购的方式应该改为统一采购, 这样既可以减少采购的中间环节和隐性成本, 又可以防止不法分子从采购中提取回扣和揩油的情况发生。

三、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

煤炭行业本身作为传统重工业的巨头, 企业一成立就会拥有很大数量的固定资产, 而固定资产又是煤炭企业不可流动的资产, 在企业总资产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很大程度上, 煤炭企业像其他重工业企业一样, 并不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 固定资产长期处于一种闲置状态。

煤炭行业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可以更好地利用企业资金, 对一些长期使用的设备应该进行定期维护和统计。企业财务部门应该对各部门的固定资产进行彻底核查和清理, 建立固定资产登记档案, 明确固定资产的管理责任, 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固定资产还应该做到优化配置, 合理利用, 当煤炭行业引进各种新技术和新设备时, 更应该注重这方面的合理性。

大型设备是固定资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需要树立内部控制理念, 在资产的调配方面, 要做到严格的控制和约束, 使资金能够使用得当、杜绝浪费、科学合理。煤炭企业是否能够合理进行固定资产管理, 从本质上讲也是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改进之处, 对大型设备的管理和配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固定资产的使用率, 也是企业资金充分利用的体现。

四、促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和数据化

目前, 信息化已经渗入到各大行业的运营中, 而信息化财务管理也是当今时代对煤炭行业财务管理所提出的要求。信息化管理不仅可以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 也可以减少人力资源方面的浪费, 更重要的是, 可以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和运营建立一条系统化的管理模式。

从传统的人员记录到信息化的数据处理, 是信息化在煤炭行业财务管理中的主要体现。煤炭行业所涉及的资金问题和数据项目较为繁琐。传统的人员记录不仅耗费大量的时间, 而且很容易出现差错, 很小的数据错误都会给财务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信息化数据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数据的处理效率, 也降低了数据错误的发生概率, 并且计算机本身具有强大的运算功能和处理功能, 能够更好地应对煤炭行业中的财务管理工作。

财务管理信息化和数据化存在着很多优势, 加快了数据管理模型的构建, 提高了企业效率, 更好地对企业财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发现和纠正, 为企业创造了更高的利润。同时, 信息化还存在着可供查询的数据库, 管理人员可以在数据库中对以往的财务数据进行查看, 对一些审核中出现的问题也能及时找到纰漏。而在传统的财务管理中, 如果需要查阅一份数据或是一份资料需要翻阅大量的账簿和目录, 工作量相当大, 并且会由于存储不当而无法找到原始数据。

财务管理信息化和数据化是煤炭行业财务管理工作创新的重要改革, 也是将现代技术融入到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渠道, 而两者的融合必定能够发挥巨大的优势和作用, 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五、完善财务监督机制

财务监督是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为了更好地提高财务管理中数据的真实性和财务管理的服务质量。同时, 能够避免企业资金在生产或销售等其他环节中出现资产转移、资金流出和资金浪费的现象。财务监督机制是为了更好地行使财务部门的监督作用, 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财务监督机制所存在的优势可以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企业中的财务预警性, 降低经济风险。财务监督从企业内部建立了相应的内部控制程序和相互制约措施, 在对资产处理、资金调度和销售结算中, 能够更好地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 从而减少了因管理不当给企业造成的财务风险。 (2) 加强企业资产管理, 减少了资产流失和浪费。对企业资产流出动向有明确的记录, 对个人所造成的损失应追究个人责任, 降低资产损失的程度。同时,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一定时期内资金的使用状况有详细的了解, 从而可以制定企业下一步的决策。 (3) 加强对企业成本费用的监督管理, 确保成本费用开支合理、规范。对企业存在的拖欠、透支、信贷等财务问题起到一顶的督促作用, 定期检查就能够定期去处理这些问题, 保障企业资金的回款率和信用率更高。

煤炭行业财务管理 篇2

谭美均

宜章县煤炭资源丰富,年产量200万吨以上。近几年,通过规范管理,全县煤矿由原来45家整合为31户煤矿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煤炭税收也大幅增长,煤炭产业对国税的贡献也一路攀升。2008-2010年,宜章县局共入库煤炭税收分别为11212万元、11044万元、12915万元,分别占任务的53.02%、44.30%、33.95%。煤炭产业已成为无法替代的税源支柱。无庸讳言,当前煤炭税收管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煤矿据实征收尚有差距,亟待进一步改进。

一、煤炭行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进项税额抵扣不规范。一方面,受增值税的链条影响,部分煤炭运销企业增值税税负居高不下。由于煤炭产品的特殊性,在某些特殊时期属于卖方市场,现金交易偏多,购货方难以取得进项发票,对外销售又必须开具专用发票,容易形成有销项税额无进项税额的情形。另一方面,非法取得运费发票、油料票、汽车等固定资产票进行抵扣。由于无法取得购进货物发票,部分纳税人取得非法代开发票,这样既增加了进项税额,降低了税负,同时也达到所得税税前成本增加的目的。

(二)隐瞒销售收入情况一定程度存在。一是矸石或次煤后销售不入账。在日常管理中发现,多数煤炭运销企业都是购进大量的优质煤炭后,在其存放地掺入大量的矸石或次煤后销售,利用原煤和矸石

1之间的价格差价赚取大量利润。由于其购入的矸石或次煤账面没有记载或没有全部记载,账面煤炭的购销数量平衡,隐瞒收入,帐外经营,偷逃税款。二是利用政策偏差,隐瞒运输收入。某些纳税人将煤炭的销售同运输行为分开,通过在国、地税部门办理不同的登记证件,并且在地税部门办理个体运输登记,利用政策上的不完善达到少缴税款的目的。由于在法律程序上都是独立纳税人,无法按照“混合销售行为”征收增值税,也无法按照企业所得税的管理办法足额征收所得税。三是利用价格差,隐瞒收入。煤炭质量和价格关系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对煤炭价格监控的难度,导致一些煤炭运销企业通过调整价格或差价转移达到少缴税款的目的。如质量好的原煤高达500元/吨左右,而质量差的原煤只有200元/吨左右,中间价格无法以精确的标准来确定。

(三)发票管理难度较大。部分小煤炭企业由于没有煤炭经营资格,即使办理了税务登记证也无法开具发票,于是一些企业发生业务后就通过非法手段代开、买卖发票,增加了日常发票监管难度。

(四)税费统征据实征收难以到位。宜章县主要产煤炭区现行煤矿煤炭销售不含税单价约为500元/吨,煤矿煤炭销售每吨应缴纳增值税为85元,统征办下属各站、卡及稽查队只查补征收了20元/吨,每吨相差65元。由于国税部门很难掌握税费统征查补的数量,税款流失漏洞也难以堵塞。

二、加强煤炭行业税收管理建议

(一)加强税源管理。一是税收管理员应定期对企业纳税申报、发票使用、税收政策执行以及财务核算等方面加强监督。二是把工作

重点放在税源变化分析、税收预测、责任区巡查、经营情况调查等方面,及时了解煤炭企业资金流、货物流等综合情况,加强企业经营的全程控制。三是对煤炭运销行业税负率、利润率进行全面测算,而且每年测算一次,制定参考性行业利润率和最低税负率,作为纳税评估的参考指标,对偏离参考指标的纳税人进行重点监管。四是确定最低计税价格。通过税收管理员深入矿井采集煤质、企业经营方式、运输条件等第一手资料,再到煤炭集散地、购煤企业调查等方式,掌握煤炭市场销售的准确价格。税源管理部门每季根据煤炭市场价格的变化下达最低煤炭计税价格,对申报价低于最低计税价格的,要求企业说明原因,无正当理由的,按最低计税价格征税。对连续三次申报低于最低计税价格又无正当理由的,移送税务稽查立案查处。

(二)加强发票管理。加强与地税部门的协调,在代开货物运费发票时,应同时要求运输单位提供运输货物的销售发票,并在货物销售发票及运费发票上交叉登记相关金额,不能提供运输货物的销售发票的一律不得代开运费发票,从而堵塞虚开代开的漏洞。加强进项税额抵扣凭证审核,严把抵扣关口。对于一般纳税人取得的运费发票抵扣时,同其货物销售(进货)发票同时比对,对于数量、金额不一致的、填开项目不全的,一律不予抵扣。对纳税人要求承运方虚开代开运费发票的行为从重处罚,情节严重的取消其运费发票的抵扣资格。对金额较大的购货,如油料票、汽车等固定资产票或者突击性批量大的购货,要求税收管理员及时下户实地核查,严格对购进材料的用途、价格的真实性进行审核确认,用途不符、价格虚假的责令纳税人作进项税额转出,情节严重的移送税务稽查立案查处。

(三)加强链式管理。长期以来,煤炭生产环节未严格控管,大部分煤炭流通企业难以足额取得增值税发票,税负过高,严重挫伤煤炭流通企业经营积极性,流通环节增值税大量流失。如何采取措施,实现煤炭生产企业与煤炭流通企业的衔接,煤矿据实开票与煤场取得增值税发票抵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可以增设煤炭缴讫证及审核单,凭煤炭缴讫证把煤炭生产企业和煤炭流通企业衔接起来。煤炭生产企业凭已审核的煤炭缴讫证审核单开具发票,防止开票错位,促使煤炭生产企业销售煤炭后据实向购货方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对于煤矿拒不按实开具发票的,由税务机关按全国发票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四)加强部门联动。一是在交通运输行业推行征收增值税,完善增值税的征收链条。二是完善对煤炭企业综合治税的制度,通过相关部门的联合监控,堵塞税收漏洞。与工商、煤炭、财政、煤炭 税费征收、安监、公安等部门联合建立的煤炭产业信息平台,定期协商制度。工商部门按月向税务部门提供煤炭企业户籍变化情况;煤炭税费征收办及各相关乡镇如实登记所辖所有煤炭生产企业购票数量、各站点稽查查补数量的分户台帐,月底把分户明细报税务部门。税务部门比对后开具银行进账单把煤矿购票所含增值税划缴至各煤炭生产企业煤矿的银行缴税账户。这样,既确保了煤炭生产企业税款的及时入库,又为税务部门准确了解煤炭生产企业的生产销售提供了详实的依据。

(五)加强信息管税。通过安装摄相头监控设备,对企业的货物销售情况、运输车辆多少、工作人员等进行监控,防止“收人情”、“关系税”。同时,税务机关要加大检查力度,凡有账外账、两本账,或虽有账务但不健全的,发票弄虚作假的,轻者可督促其改正,补交税款;情节较重的除补缴税款外,要依法从严处罚。对实行所得税按附征率计征的煤炭企业,要随着销售价格和生产成本的波动,适时调整应税所得率,可试行与价格联动的阶梯式纯益率计征法,及时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获利能力,保证纳税企业合理的负担水平,促进企业间的平等竞争。

煤炭行业财务管理 篇3

关键词:诚信 安全 持续发展

1 推行安全诚信管理的重要意义

1.1 推行安全诚信管理,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安全生产方针的“铸魂工程”。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诚信建设。推行安全诚信管理,是立足于源头防范,从根源上解决安全意识淡薄,安全职责模糊,安全工作懈怠的有效方法,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对于全矿上下形成求真务实、实干兴企的社会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1.2 推行安全诚信管理,是促进煤矿企业党建工作科学化、提升矿区道德文化水平的“塑形工程”。当前,煤矿企业受到政策因素、市场大环境,以及煤矿本身存在五大灾害、技术革新等因素影响,变化环节增多,管理难度加大,安全形势更趋严峻。对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部分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和专业水平有待提高,个别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待增强,党建工作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通过推行安全诚信管理,从道德教育抓起,从学习培训抓起,强化忧患意识,转变工作作风,对于进一步提升党建工作、维护矿区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1.3 推行安全诚信管理,是保障安全生产、助推数字化矿井、感知化矿山、智慧型企业建设的“聚力工程”。要从根本上保障安全生产,一切以诚信为基本准则,依法诚信开采、按章诚信作业、严格诚信监管。唯有如此,才能铸牢煤矿的安全防线,更好地实现企业转型跨越发展。

2 推行安全诚信管理的主要做法

2.1 正确导向,营造氛围。结合实际情况,通过采取喜闻乐见、具有感染力、渗透力的方式,广泛宣灌,让这些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入脑入心,逐渐融入全员工作实践。

一是坚持舆论先导,壮大宣传声势。形成以一条文化街、两个长廊、三支队伍、五个阵地、六项活动为内容的“12356”载体平台。从矿区和谐文化广场到矿办公大楼,建立安全文化一条街,形成井口和井底两个文化长廊,形势宣讲团定期深入一线宣讲安全,亲情演讲队走进班组宿舍送去慰问嘱咐,一线宣讲队一岗双责发挥安全监督教育作用。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站、矿区电视台、内部OA网络等阵地,围绕安全生产,充分发挥优势,营造诚信氛围。坚持学用《弟子规》、周三学习、开展“道德大讲堂”、“安全技术大讲堂”、“明星党员”竞赛、“十好支部”竞赛等活动。

二是坚持典型引导,放大示范效应。通过开展安全诚信管理,深度挖掘安全诚信教育活动中涌现出的典型做法和先进事迹,形成一套富有实效的典型推荐机制。通过“义务奉献”、“承诺践诺”等活动,培育道德新标杆,建立诚信新亮点,大力推广“安全警示卡”、“亲情DV”等典型做法,同时,开展“身边的诚信故事”讲述征集活动,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展示道德风采,传递正面能量。

三是开展主题活动,彰显党建优势。全矿上下围绕“保安全生产、保职工收入、保发展后劲”工作目标,组织开展“思进思变思发展、创新创业创一流”、“节支降耗”竞赛、难题攻关、“我为矿山献一计”等活动,同时,认真落实“德、新、和”实施方案,加强道德培育、加大创新驱动,加快和谐创建,营造浓厚氛围。

2.2 分级负责,整体联动。根据各个系统、层级、岗位的不同,形成以两办、纪委、企管、组宣、教育、文化、安监、后勤等科室为督导部门,建立责任主体、教育引导、技术支撑、监督监察、温情防线、自主保安、后勤保障等为一体的诚信管理系统。各级党组织要深入宣传贯彻党的安全生产方针,坚持融入安全抓党建,把安全生产的重点、难点,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把道德素养的提升和安全技能的提高,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技术部门担负着矿井安全生产重任,要坚持科学合理设计,狠抓现场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加大科研投入,实施科技兴安。安监部门要发挥抓、管、督的职能作用,建立一支业务、作风双过硬的专职安监队伍,做到制定制度科学严谨,排查隐患和责任追究坚持原则、敢于碰硬,安全处罚狠心,安全教育入心。工团组织、纪委部门、女工部门、社区后勤等都要围绕安全诚信,立足本职实际,强化职能作用。

2.3 分步运行,逐级实施。在生产实际中,要做到人人、事事践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实现安全诚信,需要先进思想理念作引领,丰富活动载体为依托,也需要探索实践有效的运行机制,形成科学、有序的管理体系,加以规范、约束、督促和保证,让安全诚信成为广大干部职工自觉、自发遵循和执行的道德标准、行为习惯。

第一,实施安全诚信承诺。职工、队组、科室层层签订安全承诺状、安全保证书,逐级承诺。职工向队组承诺,队组向科室承诺,科室向矿承诺。

第二,建立安全诚信档案。从科室、队组、班组以及职工四个层级建立安全诚信档案。安全诚信档案包括个人情况、安全培训、“三违”和工伤记录、安全诚信度测评、安全奖罚、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改造等方面的情况和表现等为安全诚信度测评考核提供原始资料。

第三,实行安全诚信公示。通过广播、电视、OA、橱窗、电子屏等宣传工具,对四个层级诚信测评结果进行公布。对不放心人员、不放心班组、不放心队组进行警告,对存在严重诚信缺失问题的单位和个人,下发限期整改通知单,通知其在规定时间内整改完毕。

第四,实行安全诚信监督。坚持人人争当安全诚信员工、安全诚信人人管理的原则,在全矿形成安全诚信考核小组主抓、全员共同参与的监督格局。其监督内容为安全诚信档案内容、被评为非安全诚信的单位和个人、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被上级部门勒令停产整顿、质量标准化未达到规划要求、其他失信行为等几个方面。

第五,严格安全诚信考核。完美的制度不执行等于一张废纸,再好的制度不落实形同虚设。对于安全诚信管理,要严格考核,奖惩兑现。除矿上成立考核小组外,各科室、队组都有相应的安全诚信考评领导小组,负责所属单位的安全诚信度考评,矿安全诚信考评领导小组定期对科室考评和队组考评情况进行检查。将安全诚信度作为科室、队组和个人评先评优的重要指标,作为先进评选、干部选拔的重要依据。

第六,建立安全诚信评价机制。这是安全诚信体系的核心,建立安全诚信评价机制,确定安全诚信的评价原则、评定办法、评价标准、计算方法和实施程序。评价标准按层级分为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和操作层,按等级又分为矿井、科室、队组和员工个体。评定办法和标准主要包括安全教育、隐患排查、工程质量、下井个数、三违指标、应急预案、安全奖惩、规程落实、安全文化、主题活动等方面。根据评定得分情况,将安全诚信度分为A、B、C三个等级,A级为安全诚信,B级为基本安全诚信,C级为非安全诚信。一月一小结,一季一排名,一年一评定,同时,按照奖优罚劣原则,对阶段性评为A级和C级的员工,按照一定比重进行奖励和处罚,阶段性的评定结果累计到全年评定中。通过建立安全诚信评价机制,对各层级、各单位实施安全诚信测评计算,使单位或个人的安全诚信度统一标准,量化考核。

3 推行安全诚信管理取得的成效与启示

通过推行安全诚信管理,职工的安全诚信意识和能力在润物无声中不断增强,安全诚信文化对矿井安全发展的助推作用逐步彰显。

一是有助于筑牢安全思想意识,破解传统教育缺陷。通过推行安全诚信管理,利用签字承诺、宣誓动员、诚信讲评、故事汇编等典型做法,有效地加深了干部职工对安全诚信的认知,加大了安全意识的渗透性,扩大了安全效应的辐射性,加强了安全理念的内化性。同时,安全诚信概念的引入和践行,突破了说教式传统教育,从文化层面推动人的诚信素养发展,体现了“人管人管一时,制度管人管一阵,文化管人才管一生”深刻理念。利用诚信评价机制,成功地将“务实”的安全行为及结果与“务虚”的诚信文化牢牢结合起来,将激励和约束结合起来,实现了在诚信面前人人等价的人本思想,使干部职工逐步产生对安全、对诚信的敬畏和重视,内在地促进自我约束,不断调整和完善自我,并在诚信等级评价、诚信奖惩兑现及失信教育的环境下,持续影响企业人员安全行为,直至诚信文化转化为习惯性、规范性动力。

二是有助于安全行为的自觉规范。安全诚信文化的打造,使全员的安全认知、安全态度、安全能力、安全素养都有了明显转变。广大职工已由被动“教条式”变为主动“渴求式”,学知识、长技能已成为广大职工的理性共识。通过一系列技能攀升工程,一些原先只有小学、初中文化的农民工,如今有了中专、大专文凭;有的成了矿、集团公司、乃至省市级的首席技师、技术能手。安全意识不断增强,现在,皮带掉道、支护不达标、瓦斯超限就要当大事故分析、处理,职工磕手碰脚、小伤小痛,都要立即分析、追究责任、采取防范措施。如今,违章现象越来越少,上标准岗、干标准活、不安全不生产,逐渐成为广大职工的一种自我约束和行为习惯,进一步增强了“我要安全”的积极性,提高了“我会安全”的自觉性,激发了“我能安全”的能动性。“为人至诚、为业至精”的核心理念和“遵章光荣、违章可耻”的价值取向已经成为了矿区主流思想。

三是有助于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推行安全诚信管理,需要制度的策划者、制定者、审核者比基层职工更加了解安全诚信的内涵,更加从严要求自己,更加履行诚信标准,从深从广从严规范诚信行为,旨在保障诚信理念不折不扣地推行下去,并依照安全诚信评价机制严以监察和严格考核,积极兑现考核成果。在从严落实安全管理制度的同时,注入了规范的诚信意识,从意识形态到实践落实,从宏观管理到微观控制,无形地带动管理理念不断发展,拉动管理方式不断修正,推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总之,大力开展安全诚信建设,不仅是解决当前安全工作突出问题的治标之举,更是推进企业安全发展的治本之策。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加强安全诚信文化建设,将安全诚信管理制度落到实处,不断提升安全工作科学化水平,就一定能够解决好当前存在的各类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汝传福.论企业诚信管理[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02).

[2]陆立新,陆洲.推进企业诚信经营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0(20).

[3]季佩佩,李新春.煤矿企业员工安全诚信体系建设的研究[J]. 煤矿安全,2010(10)

煤炭行业上市公司财务业绩分析 篇4

近年来, 全球经济持续增长, 石油及天然气价格大幅上涨, 导致全球煤炭需求快速增长, 价格逐步攀升。近十年来, 2007年, 中国煤炭产量、煤炭消费量分别达到25.36亿吨和25.8亿吨, 是1998年的2.02倍和1.99倍。据行业快报统计, 2010年一季度, 我国煤炭产销量大幅增长。原煤产量完成7.37亿吨, 比去年同期增加1.67亿吨, 同比增长29.3%;煤炭销量完成7.29亿吨, 比去年同期增加1.85亿吨, 同比增长34%。

2010年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效应将继续显现, 电力、钢铁、建材等主要用煤行业将继续呈现平稳发展态势, 煤炭消费需求还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煤炭行业面临大好发展形势。但也必须看到, 由于外需不足, 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的态势还没有根本改变。煤炭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很严峻;在煤炭产能建设速度加快, 全国煤炭总量大幅增加、产能过剩的形势下, 行业转型发展仍然面临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高度看, 成本面临急剧上升压力煤炭行业自身发展也还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煤炭需求总量不断增加, 资源、环境和安全压力进一步加大。

二、我国典型煤炭行业上市公司财务业绩评价

我国现行的财务分析体系是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及利润分配表为主要依据, 根据表内各指标值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分析和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等方面设计并计算出各种财务指标, 来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 正确评价财务业绩, 满足不同财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本文选取了10家煤炭上市公司 (A) 股为研究样本, 它们具有优秀的经营管理水平, 取得了良好的业绩, 并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

(一) 偿债能力分析

评价偿债能力的财务指标投资者在对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中负债科目的分析中, 重点应关注其偿债能力。

其一, 短期偿债能力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煤炭行业的平均流动比率为1.465, 只有中煤能源的流动比率达到了3.23, 也就是说中煤能源的财务状况比较稳定可靠, 短期偿债能力较强, 有能力支付到期债务, 综合对比整个行业的流动比率, 可以看出整个行业的财务状况波动比较大, 不太稳定, 整体而言煤炭行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比较差。

从表2可以看出煤炭行业的平均速动比率为1.315, 也就是说煤炭行业即使资金周转困难也不会影响其短期偿债能力, 其中中国神华, 大同煤业, 兖州煤业, 西山煤电, 中煤能源的速动比率均大于1, 说明煤炭行业这些公司的资金是比较充裕的, 一般情况能够偿还企业的短期借款, 而神火股份却只有0.46, 说明其短期偿债能力比较差, 从总体看来, 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的走势基本一致。

其二, 长期偿债能力。从表3可以看出煤炭行业的资产负债率为0.495, 这说明煤炭行业上市公司的负债经营度适中, 资产结构比较合理, 在借入资本的同时准确的衡量了利润与风险。

(二) 营运能力分析

公司的营运能力反映了公司资金周转的情况, 是公司管理能力的进一步体现。对此进行分析, 可以了解公司的营运状况及经营管理水平。资金周转状况好, 说明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高, 资金利用效率高;反之, 则说明公司的经营管理存在问题, 需要对经营管理进行改进。

从表4可以看出煤炭行业的总资产周转率平均值为0.753, 而整个行业的总资产周转率基本偏离这个数值, 而冀中能源的中资产周转率达到1.26, 这表明该公司有较强的销售能力。

从表5可以看出, 煤炭行业上市公司存货周转率平均值为14.589, 但是该行业整体的存货周转率分布不均, 不太平稳, 其中冀中能源、平煤股份的存货周转率是比较高的, 存货的占用水平越低, 流动性越强, 存货转换为现金或应收账款的速度越快, 说明这两家公司的存货变现能力较强, 从某种程度来说, 这两家公司的资金利用效率还是比较高的。整体来看, 煤炭行业上市公司的存货周转率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

(三) 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就是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不论是投资人、债权人还是企业经理人员, 都日益重视和关心企业的盈利能力。

从表6可知煤炭行业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值0.165, 除了郑州煤电、西山煤电、兰花科创, 其他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均接近于平均值。

(四) 发展能力分析

企业的发展能力及企业的成长性, 是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实现的总体目标及其增长情况, 是衡量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的重要指标。

由表7可以看出, 煤炭行业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速度还是比较慢的, 说明2009年煤炭的创收能力还是比较弱的。特别是兖州煤业、神火股份、西山煤电这几家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出现负增长, 远远低于行业平均值, 说明这几家上市煤炭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速度过慢, 市场前景较差。

从表8可以看出冀中能源、兖州煤业的总资产增长率为煤炭行业平均值的3倍左右, 说明这两个煤炭上市公司的发展能力比较强,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平煤股份, 该公司的总资产增长率出现负增长, 说明该公司的发张能力比较差。

通过对煤炭行业部分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以及发展能力的分析发现, 煤炭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平均为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说明煤炭行业负债经营度适中, 这基本不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煤炭行业的平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值都比较小, 普遍存在短期偿债能力较差的情况。总体看, 煤炭上市公司是行业优秀企业的代表, 它们具有优秀的经营管理水平, 取得了良好的业绩, 并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背景下, 煤炭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势头将会继续延续。

(五) 非财务指标分析

现代公司绩效评价理论指出, 对知识经济时期的公司进行绩效评价必须引进全面业绩评价方程, 在传统的财务指标的基础上增加各类非财务指标, 它们包括:社会贡献能力分析;产品结构;顾客满意度;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创新能力, 市场份额;诚信度;人才队伍建设等。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煤炭行业整体技术水平较低, 特别是中小型煤炭企业, 小型矿井生产技术装备水平极低;乡镇煤矿生产工艺落后, 浪费资源现象严重, 煤炭企业集中度过低, 无序竞争依然存, 从而影响煤炭市场正常秩序和本行业稳定发展;煤炭行业属于高风险行业, 存在瓦斯、水、火、煤尘、顶板等五大自然灾害, 对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一定威胁。针对上述问题, 我国应以煤炭整合、有序开发为重点, 完善体制、创新机制, 强化管理、保障安全, 改小建大、优化结构, 依靠科技、促进升级, 深度加工、洁净利用,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

三、结论

本文以中国煤炭行业上市公司为例, 对其2009年的财务数据进行了分析, 发现煤炭行业上市公司普遍负债经营度比较高。煤炭行业上市公司不仅要认识到竞争优势, 而且要在战略、系统和措施方面必须做到位, 从而达到创造和维持其竞争优势。我国煤炭行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这是因为未来较长时期, 将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期, 为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 国内煤炭总需求量将持续增长, 市场空间十分广阔。煤炭行业的发展面临诸多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我国将重点围绕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大型煤炭集团建设、大煤电产业建设开展一系列工程, 煤炭需求和价格将继续保持稳步上升态势, 煤炭行业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 各种资源将向煤炭骨干企业进一步集中, 煤炭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 大煤电产业格局将进一步确立, 煤炭科技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煤炭行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将进一步和谐友好, 煤炭行业新型工业化道路将进一步强化。

参考文献

煤炭行业财务管理 篇5

我市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市)和全国15个地方煤炭商品煤基地之一,全市含煤面积达643Km²,占全市总面积1220Km²的53%,已探明储量15亿吨,保有资源储量

7.6亿吨,可采储量5.9亿吨。目前,全市现有78家煤矿,其中郑煤集团34家煤矿,河南煤化9家煤矿,河南国投2家煤矿,地煤集团2家煤矿,地方主体煤矿31家,总生规模2373万吨/年。

近年来,我市经济实现持续跨越式发展,财政收入连续6年位居全省县(市)第二位,煤炭产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煤炭产业对全市财政的贡献率达52%以上,占据了“半壁江山”,是我市的重要支柱产业。随着我市“163”计划的实施,在煤炭企业机械化程度实现质的飞跃的同时,对煤矿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全面提升煤炭从业人员的素质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我市煤炭行业人才资源状况分析

人才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的根本要素,人员素质决定企业的发展。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我市煤炭行业人员文化层次总体偏低,专业技术人才严重不足,成为影响我市煤炭产业安全生产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一是文化层次偏低。据统计,目前我市煤炭企业职工中,初

1中以下程度达60%以上,井下一线工人80%以上是初中以下学历的农民工,他们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的安全技能培训,安全生产意识薄弱,自救能力和互救意识不强,往往在生产过程中不能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的相关规定,遇突发事件时不知所措,不能有效地自救和互救。二是专业技术人员匮乏。随着煤矿机械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大量投入使用以及受瓦斯、地温、承压水等灾害威胁日趋严重,现有煤矿管理队伍综合素质能力亟待提升,全市各煤矿普遍存在缺乏采矿、机电、地测、通风安全等专业性人才。目前,我市煤炭从业人员中采矿、机电、地质、通风、测量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不足1000人,且半路出家的“技术人员”占了绝大部分,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2%左右。三是人才流动频繁。由于煤矿生产不正常等因素的影响,煤矿专业技术人才和有煤矿工作经验的一线工人流动频繁,从业人员稳定性较差,造成煤炭企业的“人才荒”。

二、解决我市煤炭行业人才资源短缺的对策

煤炭资源整合是走出煤炭行业“粗放经营、矿难频发、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的怪圈的必要举措,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而煤炭行业人才短缺又是制约煤炭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煤炭行业人才资源短缺问题。

1、“163”工程为煤炭行业人才资源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2年,登封市委、市政府根据全市煤矿实际现状,经过多层次的考察调研,积极探索出我市煤炭行业安全发展、科学发展之路——“163”工程。“163”工程提出的队伍专业化是全面提升煤矿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是煤矿实现长治久安的必然选择和根本保证。目标是要实现专家治矿、专业治矿、人才兴矿,逐步把农民工打造成专业化产业工人。我们只有切实把实操实训、脱产带薪培训、变招工为招生、“引博引硕”人才机制、“请进来、走出去”等制度机制认真推行落实到位,就能真正实现煤矿企业的安全持续稳定发展。

2、煤炭培训中心应发挥其素质提升培训基地作用

登封市煤炭局培训中心要加大培训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利用全国著名旅游城市的名片,定位到打造到全国一流培训基地,形成专业化培训产业。提高3D、4D、虚拟现实等技术在安全培训中的应用,利用各岗位工种多媒体仿真教学系统和实操基地,开展全方位的理论与实操实训教学,不断引进高素质师资队伍,积极与煤炭专业院校联姻,实现师资资源共享,努力实施全覆盖、多手段、高质量的安全培训,切实减少“三违”行为,促进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3、各主体企业应及早制定人才培训规划

目前,全市煤炭行业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压力。各主体

企业应尽早着手制定人才培训规划,根据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充分了解掌握自身发展所需专业技术人才的情况,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人才培训规划,为顺利实现矿井产能升级打下雄厚的技术基础,也只有凭借技术这个跳板,各主体企业才能顺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4、创新思路,探索高新技术的培训途径

资源整合后,我市各主体企业走综掘综采之路是大势所趋,对于这种高难度技术的培训,建议各主体企业应积极探索同设备厂家签订培训人才的协议,即计划购买哪个厂家的设备,应把人才培训列为协议内容,厂家培训人才有独特的优越性,接受培训的人可以有机会见识设备的组织过程,可以比较详细的了解设备的构造,原理以及性能,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可以为设备的使用及维修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这样既可以缩短培训时间,又可以有效破解设备的技术瓶颈。

5、立足自身优势,提高现有人才的使用力度

对于从事井下安全生产技术和管理的高技能人才,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尽管人才状况堪忧,但毕竟各企业还有部分技术支柱人才,而且这部分人才井下实践经验丰富,应充分挖掘它们的潜力。大力提倡“师带徒”,可以把他们的技术逐步变为公共技术资源,各主体企业应在“师带徒”的长效机制上好好做做文章,这是技术培训的一个捷径。

6、建立完善的企业人才管理机制

充分利用煤炭院校教育资源,为煤炭行业培养高级管理技术及技能操作型人才是解决煤炭行业人才资源短缺的一条捷径。煤炭企业应强化与煤炭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建立有效的培养和用人合作机制,提供优厚的待遇吸引专业人才积极参与到矿山建设中,同时也要制定合理有效的人才规范与制度约束,减少企业技术骨干的大量流失,增强企业技术力量,避免遭受较大的经济损失。煤炭行业要按照精干高效,管理到位,运作有效的原则编制人员组织方案,实行人力资源的科学配置,建立平等竞争合理流动的选人用人机制,形成新型劳动关系,积极引导员工把个人利益与企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互助发展,积极进取,是全体员工围绕企业的发展共同努力。

煤炭行业:上行趋势确立 篇6

受到宏观经济增速放缓预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负面影响,4月中旬以来,煤炭股出现一波获利回吐行情,并连续4周下跌。不过,在基本面向好、电荒带动煤价上行和电价上调、估值偏低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近期煤炭股再度出现反弹。

从基本面来看,2010年以来煤炭行业一直保持着高增长的态势。根据中信建投的统计,2010年煤炭上市公司营业总收入与营业利润大幅上涨至5192亿元与1124.15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4.4%与30.4%;公司平均毛利率为32.7%,净利率为15.2%,ROE(净资产收益率)为21.9%,表现均好于2009年水平。而2011年一季度,该趋势得到延续,行业公司营业总收入同比上升40.7%,净利润上升18.2%。

基本面向好

对于未来煤炭行业基本面的趋势,中信证券的研报指出,虽然宏观面有一些利空因素,但一方面,无论国内煤价的决定因素还是国内供需的基本面,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化对国内煤价影响不大;另一方面,国内紧缩性货币政策在预期之内,而且在存款准备金率再度上调后,阶段性紧缩预期有所释放,因此宏观因素对板块的影响偏中性。

而高华证券也表示,支撑今年煤市的主要因素———运输瓶颈、行业整合、高国际煤价没有发生改变,而且,近期煤炭行业整合的力度和资源税改革方面也要好于预期。高华证券预计,煤价在5月份将相对平稳,而6月份之后有望继续走强。

除了基本面向好之外,“电荒”也是近期煤炭板块走势重要的催化剂。申银万国煤炭行业分析师詹凌燕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几年局部地区电力装机不足、电网配套欠缺,以及国内煤炭供应不足、部分地区电厂发电意愿不强是导致今年电力供应紧张的原因。

根据利用小时数测算,江苏、浙江、重庆为“硬缺电”,这些区域年化利用小时数已超过6000小时,发电机组短缺严重,未来两年解决“电荒”矛盾,只能向安徽、湖北、贵州增加调人、机组小时数进一步走高;江西、湖南为“软缺电”,机组利用小时数均低于6000小时,缺煤是缺电的主要原因,进一步疏通运煤“中通道”是解决该区域煤电矛盾的根本办法,疏通前区域内上市公司将充分受益于煤价提高。

而近期电价上调预期的兑现,则进一步加强了煤价上行的预期。恒泰证券认为,此轮上网电价上调将改善五大电力集团,尤其是赣湘黔等地火电厂的经营状况和盈利能力,火电厂有望积极购煤发电,促进煤炭需求,对动力煤企业带来正面影响。从全年来看,随着煤炭下游行业需求企稳,用电量增速回升,全年煤炭需求增速将维持在8%左右,其中动力煤和焦煤需求增速预计将达到8%~10%,并有望超预期。

此外,从估值的角度看,在经历了前期的调整之后,煤炭股估值已经处于偏低水平。业内人士表示,目前行业主流公司的平均估值2011年PE在16~17倍左右,而在预期煤价上涨情况下,煤炭股估值至少应为20倍PE。

行业表现

淡季缺电,不免让人对下半年用电形势有了更深的担忧。詹凌燕指出,下半年随着需求进一步增长,京津冀从山西、内蒙调用电力资源不可避免。届时若电价可以覆盖发电现金成本,山西、内蒙两地煤炭消费量必然增加,从而带动坑口煤价上行,坑口价上涨依然对沿海动力煤现货价格形成推升;若电价不能覆盖现金成本,则两地外送电意愿不强,河北等工业大省或也将面临缺电,经济增长蒙受损失。

相比华北,华东形势更加严峻。只要该区域下半年用电水平环比提升10%,山东、江浙沪将很有可能陷入“无电可调”的窘境——安徽省利用小时水平目前已达到5500小时以上。为此应对危机,山东省政府要求当地电厂北备煤天数不得少于30天,淡季找煤也使得港口淡季不淡。因此,随着用电、用煤需求进一步增长,煤价上行趋势还将持续。

詹凌燕认为,未来2年煤炭供不应求趋势还将延续,而电价机制理顺将使这种供求更明确、更完整地反映在煤炭价格体系中。就上市公司而言,大多数企业都将受益于动力煤价格上涨。

选股逻辑:鉴于现货和合同比例的差别,现货比例较高的山煤国际(600546)、恒源煤电(600971)、中国神华(601088)受益短期现货价上涨较为充分,二季度盈利预测上调空间相对较大。中长期建议投资者关注合同比例较高的中煤能源(601898)、国投新集(601918)、大同煤业(601001)和中国神华。另外考虑到消费地域的差别,恒源煤电、国投新集更靠近华东电荒较为严重地区,可以多加留意。

煤炭行业财务管理 篇7

供应链是企业集团生产的产品从其开发阶段到最后的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产品、物资设备和服务的供应企业、生产企业、批发企业、零售企业以及最终客户组成的供应和需求体系。进入21世纪以后, 供应链绩效管理对企业科学、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本文涉及的煤炭行业是国家第一产业的支柱, 对国家经济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煤炭行业供应链绩效管理的完善, 对于整个行业的产业结构优化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因此研究煤炭行业的供应链绩效管理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价值。

2 供应链相关理论

2.1 供应链概述

上个世纪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 (Peter F·Drucker) 先生提出了“经济链”的概念, 后来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 (Michael E·Porter) 先生将“经济链”发展为“价值链” (Value chain) , 经过多年的完善和整合最终发展为“供应链”。早期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是企业内部的产品和服务的流通过程, 它所涉及的主要是物资设备的采购、库存、生产和销售等各个部门的职能协调问题, 终极目的是为了优化企业的生产服务流程, 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增加企业盈利能力, 从而提高运营效率[1]。进入21世纪以后,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产业多元化的不确定性, 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关系已呈现网络化趋势, 由线性单链关系逐步发展成为非线性网链关系[2]。

2.2 供应链绩效管理概述

供应链绩效管理是对供应链整体流程进行系统、动态的评价, 它区别于单个企业的绩效管理, 将整个业务流程整合起来, 对供应链的绩效实现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我们将供应链绩效的静态结果称之为“结果绩效”;企业供应链的内外资源, 如基础设施条件、硬件条件、人力资源情况和技术开发条件等称之为“支持绩效”;对企业供应链包含的各种活动的评价称之为“运作绩效”, 并得到运作绩效产生结果绩效, 结果绩效反馈支持绩效, 支持绩效支持运作绩效, 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3 煤炭供应链概述

煤炭供应链按企业业务的范围可以分为内部供应链和外部供应链。煤炭内部供应链主要是由煤炭企业内部的物资供应部、采矿作业部、质检部、销售部和财务部等部门完整链接而成的[3]。在内部供应链中, 物资供应部采购上游的供应商为煤炭开采而提供的大型机械设备, 销售部中的运输组为各环节提供装车和运输服务, 销售部的销售组作为分销商, 为最终消费者提供原煤或精煤。

3 煤炭行业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

3.1 SCOR模型概述

为了帮助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 位于美国波士顿的管理咨询公司Pittiglio Rabin Todd (简称PRTM) 和世界著名的市场研究公司AMR Research (简称AMR) , 加上其他美国的几个领先的企业组成了一个小组, 于1996年的春天宣布成立了供应链理事会 (Supply-Chain Council, 简称SCC) 。SCC选择了一个参考模型, 经过发展、适应和完善于1996年11月发布了供应链参考模型———SCOR。这个模型是第一个有关供应链完整上下游业务流程关系的运作参考模型, 是企业领导者对其战略发展进行有效判断的标准化手段[4]。

SCOR模型由四个主要部分组成分别是:基本流程层次、流程分类结构、流程体系层次结构和绩效度量指标属性, 这个模型将整个企业供应链绩效涉及的流程都容纳在一个框架内, 具有较强操作性强和较高的可理解程度。

3.2 基于SCOR模型的煤炭行业流程层次结构

3.2.1 SCOR模型第一层:流程类型层

SCOR模型的第一层根据煤炭企业自身情况描述了煤炭供应链的六个基本流程, 包括计划 (Plan) 、采购 (Source) 、生产 (Exploit) 、销售 (Market) 、运输 (Deliver) 、退货 (Return) [5]。

3.2.2 SCOR模型第二层:流程种类层

将6大基本流程进行分解成26个子流程, 其中P1、P2、P3、P4、P5、P6、P7、P8分别是总计划、开采 (生产) 计划、销售计划、专项费计划、成本计划、采购计划、运输计划和退货计划;S1、S2、S3、SR1、SR2、SR3分别是采购机械设备、采购物资、采购办公设备、采购退回机械设备、采购退回物资和采购退回办公设备;E1、E2是生产原煤和生产精煤;M1、M2是销售原煤和销售精煤;D1、D2、D3、D4、D5、DR1、DR2、DR3分别是运输原煤、运输精煤、运输机械设备、运输物资、运输办公设备、运输退回机械设备、运输退回物资和运输退回办公设备。

3.2.3 SCOR模型第三层:流程元素层

煤炭企业SCOR模型第三层主要由5个环节构成, 即购置的机械设备、物资和办公材料, 以及开采的原煤和精煤进行交付安排、接收、检验、传递和付款。以煤炭产品接收环节为例煤炭企业所接收的设备材料有2个来源:外部供应商提供的机械设备、物资和办公设备。而在煤炭产品接收环节中输出信息所涉及的有5个环节:采购系统的企业采购规程管理、采购系统的绩效管理、采购系统的产品运输配送管理、发运系统的需求管理和采购系统的需求管理。

3.3 基于SCOR模型的煤炭行业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

SCOR模型中第一层对供应链绩效指标做出规定, 根据煤炭生产企业的实际情况总结并改进了16个有关供应链绩效考核指标, 分别从供应链的高效率、供应链的低成本、供应链的柔性、供应链的优质、供应链的适量、供应链的安全使用率和供应链绿色使用七个方面进行评价。衡量供应链高效率的指标有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存货周转天数和总资产周转次数等;衡量供应链低成本的指标有供应链管理总成本、主营业务成本、供应链固定资产回报率、运营资本回报率和供应链产品成本等;衡量供应链柔性的指标有上调供应链柔性、上调供应链适应性和下调供应链适应性;衡量供应链优质的指标是煤炭损耗率;衡量供应链适量的指标是煤炭的产销比;衡量供应链安全使用率的指标有安全费和维简费;衡量供应链绿色使用的指标是排污费。

4 利用SCOR模型可以解决的问题

4.1 供应链成本效率是否合理

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重点考虑的是供应链各个成员、各个节点的、上下游企业共同的绩效, 而非单一的、鼓励的评价某一供应商的运营情况[6]。这种模型应用方法能比较全面、科学的对整个供应链的成本进行考评, 尤其是在煤炭行业不景气的今天, 具有十分现实的可操作性。

4.2 供应链绩效管理制度是否完善

企业实施供应链绩效管理必须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技术加以保障, 而且企业的管理也需要相应的组织结构相匹配[7]。通过对相应指标的计算分析能马上得到企业的供应链绩效管理体质是否完善, 是否还有改进的余地。

4.3 供应链各成员之间的沟通协作情况如何

供应链绩效管理讲究的是供应链各部分之间都能高效合作、长远发展, 各企业之间要结成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这些供应商和消费者多数都看重自身的利益, 彼此之间合作意识淡薄, 这种现实的存在与供应链绩效管理的思想背道而驰。在进行供应链绩效指标评价时, 能准确计算出企业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指标, 这些指标能说明煤炭行业上下游企业应收应付款的及时性, 从数据的角度解释了各成员之间的沟通协作情况是否是及时有效的。

5 煤炭行业日后的改进措施

5.1 建立供应链绩效管理的协调机制

煤企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注意从水平、垂直和跨层次的角度对供应链绩效进协调管理, 在微观层面进行水平和垂直协调, 如对原煤开采的数量、质量、价格、供应时间等加以控制, 这样可以改善企业市场结构、增加煤炭供应的稳定性。另外, 还应该加大企业煤炭销售力度, 尽量减少中间环节所付出的成本。在宏观层面配合国家政策法规改善煤炭系统的运行环境, 以实现供应链的高效安全运行。

5.2 建立有效的煤炭供应链绩效管理的信息系统

信息的透明化有利于增强供应链各环节企业之间的信任度, 提高煤炭供应链对市场的反映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信息共享越充分, 反馈机制越及时, 处理流程越规范, 供应链风险就越小, 因此, 应积极促进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进行协同工作。为了实现供应链中企业绩效的协调一致, 应该为供应链中的企业建立行之有效的供应链绩效管理信息系统[8], 让信息化加入的企业管理中来, 并利用互联网的高效发展与管理系统连接, 使行业信息更加互通、透明。

5.3 建议制定有效的供应链绩效管理方案

根据供应链绩效管理机制, 制定适应煤炭企业自身发展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案, 包括五方面内容即供应链各环节部门内部绩效评价措施、部门外部绩效评价措施、部门间协调运行机制、各环节预警机制以及供应链关键环节绩效评价管理方案。

6 结论

文章从SCOR模型角度及煤炭行业供应链绩效发展状况入手, 分析了煤炭企业SCOR模型的构成, 将SCOR模型与企业供应链绩效管理有机结合, 构建了符合煤炭企业自身情况的SCOR模型, 找到了衡量煤炭企业的绩效指标和绩效管理体系, 研究了如何利用SCOR模型解决企业供应链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并对煤炭行业关于供应链绩效管理日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参考文献

[1]张广敬.供应链管理实施的难点及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综合版) , 2005, (12) :70-73.

[2]金剑峰.NV公司供应商质量管理改进方案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论文, 2012:8-9.

[3]王金圣.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理论的演变[J].财贸研究, 2003, 14, (3) :64-69.

[4]汤良, 刘航.谈MFA法在低碳供应链模型构建中的应用[J].商业时代, 2011, (32) :28-29.

[5]魏凌.基于数据仓库的电信运营商数据供应链管理体系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2012.

[6]程世平.供应链管理在东风汽车股份公司的应用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2007:12.

[7]柏柳.基于整合供应链的库存控制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 2011:5-9.

煤炭行业财务管理 篇8

1 传统成本分析方法及其弊端

煤炭成本的高低受许多因素影响, 如水文地质条件、开拓开采方式、矿井服务年限、企业机械化程度以及煤炭产量等。煤炭生产所消耗的主要材料和辅助材料均不构成产品实体, 不能按质量成本的一般原理去控制煤炭质量成本。原煤生产环节多, 成本构成复杂, 在矿井的整个服务年限内煤炭生产成本呈规律性变化。煤炭生产场所不断变化等因素, 决定了煤炭成本控制、核算和分析的多样性。而我国原 (选) 煤成本的核算, 目前仍采用以最终产品为唯一对象的传统成本法——品种法, 成本核算和管理以“产品”为中心, 就成本论成本;现行的成本计算方法, 不考虑煤炭成本的特点, 只在月末将本月实际发生的全部成本费用加在一起, 其合计数就是原 (选) 煤的总成本, 再除以产量, 就是单位成本。这种成本计算和管理方法虽然简单, 但存在诸多问题:①只注重提供财务指标, 而不注重提供非财务指标;②无法真正实施成本管理责任制;③没有形成系统的成本管理方法体系;④成本管理缺乏深度和广度。

为克服这些弊端, 有必要借鉴作业成本管理的原理并将其引入煤炭成本管理, 称之为作业成本法。它把企业看作是满足顾客需要而设立的“作业”集合体, 在资源和产品之间引入一个中介的“作业”, 以作业为基础, 通过对作业进行动态跟踪和反映, 确认并计量作业成本, 及时准确地评价作业业绩和资源利用情况。其理论基础是, 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 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 产品消耗作业。其计算方法:先把企业消耗的各种资源按资源动因分配到作业, 再把各项作业汇集的作业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到成本对象 (产品或劳务) 。

2 作业成本分析方法的优劣

作业成本法深入到“作业”层次, 采用多元化的制造费用分配标准, 提供产品成本的明细资料。这样, 不仅可以保证成本信息的准确性, 还可以使成本管理在较低层面获得相关的信息。由于作业成本法对间接费用不是按单一数量标准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而是按成本动因进行分配, 所以在分析各作业的成本动因时, 就能对未被利用的生产能力给予最充分的关注。采用作业成本法计算成本, 账面简洁直观, 成本责任清楚, 劳动者对自身作业的资源耗费看得见, 管得住, 事前、事中都能进行有效控制。

从成本控制的角度上看, 还要考虑煤炭生产的特点, 成本计算与成本发生地点的空间特征、劳动组织和生产过程相联系的特点, 克服成本计算结果成本地点不详、资源消耗用途不明、责任不清等问题, 克服无法进行成本控制、无法进行系统与科学管理的弊端。

为了解决我国煤炭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提升其成本管理水平, 应考虑生产场所不断变动的实际, 将作业成本法与煤炭开采特点结合起来, 探寻煤炭地点作业成本法。它是按照因果关系 (成本动因) , 将成本按其出处归集到企业各个生产成本产生的地点, 以得到其地点成本的一种方法。应用该方法可求出各个会计期间各成本地点发生的附有空间特征的实际成本。

3 煤炭地点作业成本法与价值链分析

煤炭地点作业成本法的意义并非只体现在能够提供较准确的信息上, 它更大的贡献是提出了以“作业”为中心的管理思想——作业管理。作业管理是把管理重心深入到作业层次的一种新的管理观念, 其深远意义在于强调成本动因以及由此引起的作业链——价值链改善问题, 即通过分析企业作业链, 确定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 并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作业链——价值链的持续优化。

从地点作业成本管理的观点来看, 由投入到产出的过程, 是由一系列构成作业链的过程。每完成一项作业即消耗一定量的资源, 同时又使一定价值量的产出转移到下一项作业。作业的转移伴随着价值的转移, 最终的产出既是全部作业集合而成的作业链的结果, 也是全部价值集合而成的价值链的结果。因此, 企业作业链的形成过程就是价值链的形成过程, 价值链是作业链的货币表现。从这一点来说, 企业的价值链就是作业链, 价值链和作业链只是一个问题的两种不同表述而已。

作业成本管理既是价值链分析实际应用的一种方法选择, 又是价值链分析的基础。体现在作业链是价值链的基础, 也体现在作业成本管理把成本管理细化到“作业”层次, 为价值链分析的有效运用提供数据支持, 使得价值链分析不再仅仅被看作是一种理论工具, 而是与具体战略决策和实施过程结合起来。

煤炭开采、洗选是由采、掘、运输、提升、通风、安全等作业构成, 在回采工作面、运输平巷、上下山、采区车场、大巷、井底车场、地面运输、地面选矸、洗选等地域发生, 它们构成了一系列价值活动, 价值活动伴随着资源消耗。因此, 煤炭企业力求开采、洗选的资源耗费最小。地点作业成本管理的作业链等同于价值分析的价值链。因此, 可以将价值活动细分为一系列作业, 结合作业成本管理, 利用作业成本法准确计算出每项价值活动的成本和价值, 从而为价值链分析提供最基本的信息, 以评估价值链各个组成部分的资源使用和耗费状况。

作业成本管理将作业区分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对于增值作业应加大成本投入, 充分发挥增值作用, 对于非增值作业应尽力消除, 以达到降低成本、优化作业链, 从而保证优化价值链目标的实现。

价值链分析时将整体价值活动分解为单独的价值活动, 这时需要反映2项基本内容:价值活动成本的大小;价值活动的成本在价值活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这些都可以利用作业成本管理的数据。价值链分析就是要结合地点作业成本管理找出占开采、洗选成本比例较大的价值活动, 以此确定成本管理和控制的重点环节, 做到有的放矢。基于地点作业的价值链分析, 从表面看只是价值链分析的一种选择, 但实际上它对企业作业成本管理、作业链的设定和成本动因确定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会极大地提高企业的作业成本核算和作业管理水平。同时, 价值链分析的各种信息会及时反馈给作业活动, 这也会进一步促进企业作业成本管理水平的提升。

4 成本与价值的整体控制

煤炭开采、洗选的地点作业成本管理, 要加强计划与控制手段的应用。地点作业成本计划, 是在建立与各地点成本相对应的成本计划模型的基础上, 采用一定的方法制定各地点的成本计划, 并把地点成本的计划值作为各地点进行成本控制或业绩评价的目标值, 以有效评价和控制各个成本地点所发生的成本。

5 结语

煤炭地点作业成本控制, 是应用作业成本法先进的成本控制理论, 建立以“作业”为核心的煤炭成本控制机制, 在煤炭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实施作业消除、作业选择、作业降低和作业分享措施, 以求最大限度地降低煤炭成本, 提高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

摘要:采用递进式讨论方法分别论述了传统成本法——品种法、作业成本法、地点作业成本法的优缺点, 用价值链论证了地点作业成本法的优越性和合理性, 并提出将作业成本法与煤炭开采特点结合起来, 指导煤炭地点作业成本法, 建立以作业为核心的煤炭成本控制机制, 在煤炭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实施作业消除、作业选择、作业降低和作业分享措施, 最大限度地降低煤炭成本, 提高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煤炭行业,成本管理,地点作业成本,价值链分析

参考文献

[1]郑永泉.煤炭行业地点成本管理模式和方法研究[M]//中国煤炭经济研究文选编委会.煤炭经济研究文选.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7.

煤炭行业财务管理 篇9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网—中国行业分析报告 (煤炭行业)

由表1可见, 2005年~2008年煤炭行业的利润呈持续上升状态, 但是2009年出现小幅度下滑。短期来看, 2009年11月以来的煤炭市场供求偏紧局面有望延续, 2010年1、2月份的北方降雪降温将导致未来煤炭需求进一步增加, 国有煤矿检修以及小煤矿停产放将导致供应下降, 煤炭价格有继续上涨的动力, 同时2010年合同电煤价格的上也为煤价提供了一定的支撑。煤炭行业劳动生产率与产业结构调整后的效率提升刚进入加速期, 部分企业将迎来资本性支出高峰之后的收获期:R O E有望进一步提升。

在盈利前景大好的情况下, 出于避税和减少政治成本的目的, 煤炭行业企业将会有调节会计盈余的行为。同时, 杨世勇、朱学义研究发现, 从2004年5月以来, 全国绝大部分煤炭企业的安全费用存在超额提取现象。必须看到生产安全费用超额提取有利于增加煤炭企业安全投入, 改善我国煤炭安全生产的形势, 同时超额提取安全生产费用能够达到调节利润实施盈余管理的目的 (杨世勇、朱学义, 2009) 。

二、研究设计

(一) 假设提出

年度财务报告将显示报告公司年度是否盈余或亏损, 并将引发相关监督部门及利益相关者的关注, 这就将导致管理当局对年度会计盈余进行盈余管理。因此,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煤炭行业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中存在明显的盈余管理行为, 并且年度财务报告与季度及半年度财务报告相比有更为明显的盈余管理行为, 即在年度财务报告中调整会计盈余的行为较明显。

假设2:煤炭行业上市公司在2005年~2009年进行年度盈余管理时一般会进行负向的盈余管理行为, 即调减会计利润以减少企业盈余进而减少企业的应交税金。

假设3:在审计报告完成后的第一个季度公司公布的财务报告中煤炭行业上市公司的盈余与年度财务报告相比有着显著的反向调整。

假设4:煤炭行业上市公司通过在各年内的各季度间采用盈余管理进行调整, 最后使各年间的盈余有效的平滑。

(二) 样本选择

本文所采用数据为2005年以前上市且到2009年12月31日尚在继续上市的煤炭行业上市公司。本文的样本数据主要来自沪深两市公布的年度及季度财务报告, 样本量为19家, 每家企业取2006年1月1日到2009年12月31日的季度和年度财务报告数据, 共得到20期数据。

(三) 模型构建

本文选用的模型是扩展的琼斯模型:

其中, 其中TAi, t表示i公司第t年的应计利润总额, ai、β1i、β2i、β3i表示不同行业不同年份的特征值, △R EVi, t表示i公司第t年的营业收入变动额, PPEi, t表示i公司第t年末的固定资产, △R ECi, t表示i公司第t年的应收账款增加额, Ai, t-1表示i公司第t-1年资产总额;ai、β1i、β2, ei, t是剩余项, 表示总应计利润中的可操控性部分。

(四) 模型参数计算。

对于总应计利润的计量, 根据前文的分析, 本文提出如下计量公式:

其中, TAi表示i公司当期总应计利润;N INadji表示i公司当期净利润+i公司当期投资、融资活动的财务费用的支出;CFOi表示i公司当期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

本文采用的均是季度数据, 对一期的样本数据都会将其调整为季度的数据, 具体的调整方法是, (1) 资产类:按季度财务报告中的资产数据来计算。经过上述计算后, 再将其数据带入上面所示的公式中计算各种指标; (2) 损益类:第一季度的损益类数据按其发生额计算, 其他各季度的损益数据按其季度报告数据减去前一级的的报告数据。以此为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实证分析结果

(一) 模型整体回归的显著性检验

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 R 2分析。从表2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所取的五年的所有中期季度报告和年度报告中, 其R 2值非常低, 说明整个方程的回归效果相当差, 即非操控性的应计利润在总应计利润中所含的比例是较低的, 故假设一得到证明:在煤炭行业上市公司公布的财务报告中存在明显的盈余管理行为。

(2) 方差分析。从表3的方差分析中可以看到, 回归的F值及M ean值都很低, 这说明整个方程回归的显著性效果很低, 在总的应计利润中非操控性应计利润的比例是非常小的, 同理证明假设1:煤炭行业上市公司存在严重的盈余管理。

(二) 模型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从表4中可以看出, 在整个实证期间方程回归系数的回归效果不显著, 这说明总应计利润中, 非操控性应计利润不是随着资产的增长而增长的, 即应计利润是由其它途径即通过操控性应计利润来实现的——运用盈余管理的方法, 至于具体方法, 则需要后续的研究来加以证明。通过表4的分析说明煤炭行业上市公司公布的财务报告中存在严重的盈余管理现象, 亦即证明了假设1。同时本文注意到, 运用年度财务报告数据得到各变量回归系数的符号与利用下年度第一季度财务报告数据得到的系数基本上相反, 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信号, 即:在审计报告完成后的第一个季度报告中煤炭行业上市公司的盈余有着显著的负向调整。此即证明了本文做出的假设3:在审计报告完成后的第一个季度公司公布的财务报告中煤炭行业上市公司的盈余与年度财务报告相比有着显著的反向调整。

(三) 总应计利润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通过表5的分析可以看到, 在第4、8、12、16期时, 即年度财务报告总应计利润有明显负向调整的趋势, 而在第5、9期时, 即一季度财务报告有明显的正向的调整趋势。根据上述, 非操控性利润在总应计利润中所占金额很低, 说明操控性应计利润在总应计利润中起主导作用, 即上述总应计利润的趋势变化可看作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趋势变化, 是企业管理当局利用盈余管理手段而导致的总应计利润的变化, 假设1和假设3被证明是正确的, 而且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即在公布的年度财务报告中, 煤炭行业上市公司有调低会计盈余的行为;在第一季度公布的中期财务报告中总应计利润却会提高, 假设2得到证明。出现该现象主要是出于以下的原因:从分析样本的财务报告中可以看到, 各季度和年度净利来看, 基本上所有的煤炭行业上市公司是盈利的, 所以煤炭行业上市公司有进行负向盈余管理来减少企业税金或表现出平稳的发展态势以吸引投资者等动机, 所以, 在年度财务报告中企业做出了负向的盈余管理行为。而在第一季度的正向应计利润的原因可能是企业没进行盈余管理的真实盈余展示, 也可能是企业反向盈余管理的结果, 具体原因还需要其它的分析来进行验证。

(四) 操作性应计利润的分析 (残差分析)

从表6可知第4、12、16期公布的年度财务报告中报告盈余的残差值明显异于前3期 (中期报告) , 从整个样本期的显著性来看, 回归效果基本上不显著, 即残差的比例相当大, 本文分析主要立足点就是残差, 残差的比例越大, 其盈余管理迹象越明显, 表明企业存在明显的盈余管理行为。并且在公布的年度财务报告中, 盈余管理迹象较明显。从残差值的趋势可以看出, 尽管从各期的残差变化各异, 但总体上残差值呈现平滑回归零的趋势。因而, 假设4得到证明, 即盈余管理使各年的盈余趋于平滑。

四、研究结论

通过上述研究, 本文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 我国煤炭行业上市公司存在明显的盈余管理;并且年度财务报告与其它中期 (季度) 报告相比有更为明显的盈余管理行为, 即在年度财务报告中有明显的调整会计盈余的行为。

第二, 受其他相关行业 (钢铁、电力行业) 的影响, 我国煤炭行业上市公司基本上都是盈利的, 对此企业管理当局就有动机进行负向的盈余管理, 即:煤炭行业上市公司在进行年度盈余管理时一般会有负向的盈余管理行为。

第三, 由于在年度财务报告中进行了盈余管理, 因此公司需要在后三个季度的财务报告中将盈余管理的痕迹给平滑掉, 并且一般说来第一季度的财务报告盈余受到的关注度会较小, 管理者也会利用这一时机进行利润平滑, 因此, 在审计报告完成后的第一个季度公布的财务报告中煤炭行业上市公司对盈余有着显著的反向调整。

第四, 各年间采用盈余管理进行的调整, 最后使各年间的盈余进行了有效平滑。

参考文献

[1]William R.Scott.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M].Prentice-Hall Inc.2003, 3rd ed:368

[2]T.Abarbanell, J.Eames.The Role of Earnings levels in Annual Earnings Returns Studies.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Autumn) :2000, 286-296

[3]J.R.M.Hand.A test of the extended functional fixation hypotheses.The Accounting Research, 1999 (Autumn) :193-228.

[4]H.Palepu.Earnings Management during Import Relief Investigating.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99 (Autumn) :193-228

[5]Paul M.Healy and James M.Wahlen.A Review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tandard Setting[J].Accounting Horizons, 1999, 12:365-383

[6]杨世勇、朱学义:《由生产安全费用“超额提取现象”看煤炭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年第3期。

[7]杨秀艳、郑少锋:《实证分析:盈余管理的市场反应》, 《技术经济》2007年第1期。

[8]周铁、罗燕雯、荆娴:《应计利润计量偏差及对识别盈余管理的影响:基于计量信息相关性分析和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经验验证》, 《会计研究》2006年第6期。

煤炭行业财务管理 篇10

本文将煤炭企业转型放在山西综改区建设的大环境下, 将模糊的转型评价指标化, 充分利用财务信息具有可靠性、前瞻性、低成本的特征, 进行企业财务信息的知识挖掘, 改变传统的社会和地理经济指标不适应评价微观企业转型且具有滞后性的缺点, 实现山西煤炭企业转型成果和潜力评价的指标化、具体化。

一、资源型企业转型评价指标设置的理论框架与原则

(一) 指标设置的理论框架

Haire (1959) 最早借用生物学中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来看待企业, 认为企业的发展也符合生物学中的成长曲线, 并提出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Greiner (1985) 认为企业的每个成长阶段都由前阶段的演进和后阶段的改革或危机构成, 这些改革的实施关系着企业的持续成长。此后, 我国学者陈佳贵 (1995) 在企业“衰退期”之后加入了“蜕变期”的概念, 这个关键阶段可以被认为是企业转型的关键时期, 如果这一跳成功, 企业则进入新一轮生命周期。同时,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 (DCT) 强调企业要拥有一种弹性竞争能力 , 也就是企业要能够灵活地把原有资源与能力优势重新组合与学习, 以适应不断变换的外部环境。这些理论表明企业的转型在企业生命周期中意义重大, 而且这一周期的循环进行及动态能力的建立都对企业提出了持续转型的要求。从山西煤炭企业实际情况来看, 能源科技革命的推进及煤炭市场的动荡客观上要求煤炭企业的转型只有进行时, 没有完成时。每一个转型项目都在为以后的转型发展提供基石, 转型的成果与潜力一脉相承。所以, 现实中无法具体找到企业实现转型的具体节点, 应当将其看作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而持续的财务信息为我们追踪这个过程提供了良好的记录。

山西煤炭企业转型还面临着一个关键问题就是究竟要不要继续保持在煤炭领域的技术管理相关优势。上述的企业动态能力理论虽然强调了企业持续转型的重要性, 但是忽视了企业核心能力的积累与传承, 特别在一些体量庞大的资源型过度强调动态能力可能导致企业的内部失调。根据资产功能偏离组织既定方向的角度越大, 产生的贡献则越小的原理, 笔者认为山西煤炭企业转型必须注重转型的协同效应, 转型过程中不能放弃传统煤炭领域的优势, 而应当在煤炭产业链上做足文章。从实际情况来看, 山西省提出“以煤为基, 多元发展”的转型理念也是希望发挥全省经济的协同效应。且煤炭是山西的禀赋资源, 在社会分工体系中必须发挥它的优势, 否则就是避长扬短。此外, 我国能源结构在一定时期内仍要倚重煤炭, 作为国家的能源基地, 山西理应选择正确的转型道路, 保证国家能源供应安全。因此, 对于山西煤炭企业转型不仅是企业自身提升可持续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也是与政府政策相关联的转型。这一点对指标设置起到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从财务方面来说, 会计信息天然有着前瞻性、预测性, 会计信息紧密反映着经济活动, 在计量历史经营成果的同时, 也通过固定资产投资, 股权投资, 利润增长来源等角度反映企业未来的发展质和量两个方面的趋势, 并体现着管理层的主观意图。也就是说, 企业转型的实体经营成果和潜力恰能够通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经营成果, 现金流量性质, 未来投资方向等忠实地体现出来。财务管理中往往通过抽取会计信息及一系列的指标计算来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 偿债能力, 周转能力和发展能力 (以下简称“四力”模型) 。其中发展能力是指企业资产、收入、利润等的增长率, 而并未将这种增长做质的区分, 因此有必要分解出企业转型能力的这一评价指标。

然而, 企业转型任务无所不包, 从公司治理到生产流程, 投资管理, 财务和风险管控诸多方面。而究竟应该从哪个角度切入? 本文选取了有直接经济后果的实体经济投资及产出角度进行考察评判。因为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等优秀的企业短期内可能经济回报良好, 但是无法评判这种经济回报的性质, 只有从实体经济投资及产出角度出发才能将企业的转型成果与潜能纳入到山西全省转型发展的背景中去考察。另外, 实体经济投资及产出评价容易指标化, 具有可比性。具体到山西煤炭企业, 为判断企业投资及产出是否符合转型要求, 还可以将转型的概念进一步细化落实此研究要结合“总方案”和山西省出台的近期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 , 立足“以煤为基, 以煤兴产, 多元发展”的基本要求做出判断。

综上所述, 根据企业持续转型理论与协同效应原则, 应明确山西煤炭转型的方向, 并根据财务信息的特性选取适合山西综改区建设大背景的实体经济投资产出这一角度, 利用企业的会计信息能够提供连续、优质、低成本信息的属性, 为之后将传统财务评价“四力”模型扩展为“五力”模型, 构建企业转型能力指标提供了理论和政策依据。因此, 本文构建的这些指标理论上能够从财务信息角度这个侧面去反映出企业转型成果和潜力并搭建二者之间的桥梁的。

(二) 指标体系构建体现的原则

目前城市转型和企业转型是相对独立的两个研究方向。关于城市转型课题的研究, 多以地理经济学为研究方法, 通过规范研究给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或评价手段。如, 吴冠岑 (2007) 等学者以经济、资源环境、社会四大方面为指标, 构建了定量分析资源型城市转型评价的框架。余建辉 (2011) 等学者以“十一五”数据作为样本, 应用指标体系对中国多个资源枯竭城市研究。这些对城市转型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城市转型涉及到企业部分的产业链延伸、循环经济发展等理论建议或宏观战略层面, 并未深入到企业管理决策的指导上来。关于煤炭企业转型评价的研究, 张青 (2006) 以煤炭企业为例, 设计了测度管理模式转型指标体系, 其中部分指标用到了财务信息。但是文章并没有充分利用财务指标信息, 虽然以煤炭企业为例, 却并未体现煤炭行业特点, 未来的行业指导性有限。

结合上述理论推导和研究现状, 本文提出了基于如下原则的指标设计:

区分转型能力与一般性的持续增长能力。转型能力的指标设置中更多考虑了企业经济活动的性质, 而非简单关注“量”的增长。特别是煤炭企业长期粗放式发展, 传统的财务指标很难体现企业的转型能力, 必须通过对实体经济活动质的区分来评价企业的转型能力。

同时体现短期转型成果与长期转型潜力。如上文所述, 企业转型是伴随企业整个生命周期的, 指标应当注重转型的长期性。例如, 在指标设计中, 固定资产投资方向指标就是考虑了未来企业持续的转型能力。

将企业转型与全省域经济转型相协调。指标设计充分体现了山西煤炭行业的特性, 将企业放在山西转型发展的大环境中进行。例如, 指标设计中并未对子公司处置设置正向指标, 就是考虑到在山西全省煤矿兼并重组过程中, 一些大型煤炭主体企业承担着对落后产能的吸纳和技改任务, 他们的无序退出可能造成兼并重组的混乱, 不能简单地用一般企业管理的理论去分析企业资产处置效益。

二、转型能力评价财务指标构建

(一) 营业收入及营业成本构成比例指标

营业收入及成本百分比指标主要考察企业的收入构成, 营业收入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利润来源, 其构成形式反映了企业生产的类型。“总方案”指出, 要使煤炭资源就地转化, 发展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煤和输电相结合, 高水平实施现代煤化工升级示范工程。该指标为正向指标。横向比较可以反映不同企业对煤炭综合利用的程度, 纵向比较可以反映出一个企业转型的主观意愿和成果。本着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要着重考察企业业务性质, 而非只看会计科目归属。为了防止企业盲目变更主业, 应当引入煤炭总产量这个硬性指标参与评价。具体指标如下式 (4-1) 至 (4-4) :

营业收入比例指标=电力、热力、煤化工产品、煤机装备、建材、物流、煤炭设计服务等销售总额/营业总收入 (4-1)

营业收入比例指标= (营业总收入-单纯煤炭销售收入非煤相关收入) /营业总收入 (4-2)

成本比例指标=电热力、煤化工产品、煤机装备、建材、物流、煤炭设计服务等直接或归集的成本/营业总成本 (4-3)

转型业务收入平均利润率=转型项目利润/转型项目总收入 (4-4)

非煤收入比重是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考察煤炭企业转型能力与成果的指标, 发展非煤新兴产业, 已成为煤炭企业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对于非煤的定义这里是狭义的, 鼓励以煤为基的非煤产业, 就是要剔除掉单纯的原煤销售或只经过简单洗选的粗放型煤炭收入, 大力拓展煤炭的附加值和产业链, 特别是在电力、热力、煤化工产品、煤机装备、建材、物流等, 煤炭企业有着技术优势的行业去积极拓展。由于“非煤收入比重”已成为一个现成指标, 这里继续沿用。指标之所以选择狭义的非煤概念, 而不将一切非煤产业均纳入计算是因为不应当鼓励企业放弃主业, 脱离煤炭去发展技术空白领域, 去进行市场投机。即体现以煤为基, 多元发展的理念, 依靠煤而不脱离煤。一家企业只有专注于主业, 并通过改革获得抗周期风险的能力, 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办法。如果一个煤炭企业主体去花大力气去投资诸如畜牧养殖、开发房地产、非实体经济等所谓非煤项目, 以山西煤炭工业的庞大体量来看, 进入这些行业如果涉及的规模太小没有效果, 规模太大则会产生两种严重的挤出效应———既挤出企业本身煤炭工业技术和管理优势, 也挤出其他国民经济的参与方, 造成主业不明、主业不强, 这实则是错误的转型观。

(二) 子公司构成及其他持股企业的构成指标

母公司可能通过新设或购并方式设立子公司, 且子公司的业务性质反映了母公司的投资意向和发展方向, 是企业集团进入或退出一个集团的先导行为。资源产业的快速扩张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产业结构单一化和刚性化问题。因此, 这些地区产业转型第一位的任务是推进资源产业的融合转型。对上下游关联企业的并购无疑是产业融合的主要方式之一。“总方案”要求, 煤炭资源整合要继续推进, 打破产业边界, 加快推进煤焦、冶金、焦化、电力、建材等上下游关联产业的联合兼并重组整合, 促进资源型企业跨行业、一体化发展。具体指标如下式 (4-5) 和 (4-6) :

子公司构成指标=符合转型要求设立或购并的子公司期末净资产/全部子公司净资产 (4-5)

子公司构成指标=符合转型要求设立或购并的子公司注册资本/全部子公司总注册资本 (4-6)

基于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所强调的控制关系, 指标将控股比例达到50%以上的子公司, 不进行加权, 以子公司拥有的净资产视作母公司可以控制的全部资源, 如指标 (4-5) 。报表信息披露不完全的, 以注册资本进行替换, 如指标 (4-6) 。不使用母公司实际出资额是因为母公司的实际出资额为历史成本, 且大多存在少数股东权益, 无法客观反映子公司的全部资源。另一方面, 通过购并方式取得子公司时, 母公司初始投资额与净资产之间的差额 (商誉) , 是未来期间为企业经营带来超额利润的潜在经济价值, 在把企业转型是作为一个长久的考察对象后, 企业净资产的本身变动也会更加忠实地反映这一差异, 因此不必在购并初期予以考虑。

关于子公司处置问题, 本应当鼓励企业放弃原有一般性企业矿井, 做到有进有退, 但是山西省煤炭上市公司大多为特大型煤炭企业主体, 是全省煤矿兼并重组的主力, 这些企业应当承担起来对一般性煤矿企业的吸纳任务和技改任务, 他们的退出可能造成兼并重组的混乱。另一方面, 财务信息外部使用者无法真实地判断, 企业对子公司的处置是出于什么意图, 究竟是为了利润操控而变卖主业还是退出高耗能污染项目。综合以上考虑, 不对企业子公司的处置设置指标考察。

而在未形成母子公司关系的其他持股企业中, 考虑到以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方式持有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的股份并不具有公司经营的主导权, 也不形成控制关系, 主要是获取股利分配或其他上下游产品。因此, 持股企业的净资产需要用持股比例加权, 避免高估企业可动用的资产。煤炭企业多在母公司的财务公司、煤炭运输铁路中拥有股份, 这是合营与联营企业的两个重要来源。该指标与子公司构成指标相辅相成, 共同反映公司股权投资的方向和性质。具体指标如下式 (4-7) :

其他持股企业的构成指标=符合条件的联营合营企业净资产×持股比例/对应总净资产 (4-7)

(三) 长期股权投资细分指标

长期股权投资变动同上期比较, 既反映出投资企业的量的变动, 也反映出对投资企业质的变化, 即投资收益的情况。现行会计准则下, 无论在权益法核算还是成本法核算的情况下, 投资收益的明细账户均能反映出子公司及持股公司宣告发放的股利。该指标群是对企业投资效益的一个检验。具体指标如下式 (4-8) 到 (4-10) :

长期股权投资类别细分指标=符合条件的长期股权投资余额/个别报表长期股权投资余额 (4-8)

落后产能处置率=当年度处置的非转型类项目/当年处置的所有长期股权投资 (4-9)

转型项目平均收益率 (不含处置收益) =收到累计分派的现金股利/累计投资额 (4-10)

长期股权投资类别细分指标与子公司及其他持股企业构成指标既能得到相互印证, 又可相互补充。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初始投资的过程, 反映了子公司及其他持股企业的初始价值, 同时在后续计量中又反映出这些公司的经营效益, 是“量与质”相统一的指标。

(四) 固定资产投资细分指标

企业的固定资产是与企业生产更为紧密的实体资产, 固定资产投资方向决定了生产的性质, 煤炭企业固定资产具有很强的专用性, 之所以考察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的数额而不直接考查在建工程科目变动是因为, 一方面煤炭企业大多数设备都需要在在建工程科目中辅助核算, 鲜有直接安装使用的, 另一方面转入固定资产的数额较为可靠, 在建工程科目核算时仍有较大不确定性。具体指标如下式 (4-11) :

固定资产投资类别指标=符合转型的在建工程本年度转入固定资产+符合转型的直接购入固定资产 (含融资租赁) / (在建工程本年度转入固定资产总额+直接购入的固定资产 (含融资租赁) 当年增加额) (4-11)

类似子公司等其他股权投资的处置, 也要考虑不符合转型的固定资产提前处置数额。还要特别关注固定资产中现有矿井技改项目、煤电煤气一体化的投资。对于技改形成的固定资产增值也应当考虑进符合转型要求的固定资产投资部分。

(五) 研发支出和无形资产构建

煤炭企业无形资产账面数额一般很大, 主要是土地使用权和采矿权两项。这两项无明显迹象表明投入转型项目, 但是由于账面价值过大, 采用比例计算转型用无形资产无实际意义。因此主要考察研发支出部分, 对于一般性软件购买或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不视作转型项目, 直接辅助矿井安全生产的开发视作为转型事项。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有大同煤业, 潞安环能, 山西焦煤 (西山煤电和山西焦化的母公司) , 阳泉煤业。目前关于高新技术性企业研发支出与企业绩效、财务能力等相关性的研究较多, 另一方面研发支出披露又会有全部计入转型支出的倾向, 不易进行理性的区分, 因此这里可以设置一个较为粗略的指标。

(六) 其他辅助指标

其他辅助指标是一些直接或间接反映出企业转型能力或潜力的指标, 这些指标有些不易量化, 有些因是绝对值而无法剔除企业规模因素, 还有些指标与法律或政策相关性较强, 只能从侧面反映出企业的转型的主观意愿。因此把这些指标单列出来进行考虑, 作为上述主要指标的印证或补充。这些辅助指标也可以对上述指标结果进行一定的稳健性的检验。

例如, 与政策相关的政府补助、税费支出及专项储备的情况均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企业的转型实践。政府补助是由于企业发生了某些符合政策要求的事项或交易, 如对煤矿的改造工程, 环保项目的构建等, 这些政府鼓励的项目大多符合区域转型发展要求, 是较为重要的辅助指标。税费支出情况, 包括企业缴纳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采矿排水资源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等以及享受的税收优惠情况。特种企业专项储备是企业抵御风险的重要准备, 能否依法依规足额提取专项储备是煤炭企业转型成果的重要体现。但是税收和专项储备具有强制性, 不能直接反映企业转型主观意图, 因此在指标设置只做辅助考量。

再如, 还可以考察企业与转型相关的期间费用。三废处理的直接费用支出及循环利用情况直接反映了企业的环境友好性。在管理费用中, 研究费用、矿产资源补偿费、绿化费等也体现出了企业科技性, 环保性等无法资本化的费用, 这部分费用也体现着企业科技和环保能力。

此外, 公司治理情况及董事、监事、高层管理人员情况、或有事项、承诺事项、客户的集中程度和采购商的集中程度等情况也客观上影响着企业的转型能力和潜力, 但是考虑到主要以实体经济经营成果及潜能未考虑对象, 本研究中未做具体考虑。

(七) 指标设置中暂时不可避免的缺陷

部分指标的设计需要严格区分转型项目与非转型项目, 识别需要分析者的主观判断, 一些项目需要具体分析其物理指标, 以确定其是否真正达到了转型项目设计预期。有些指标的采用可能会造成报表内容故意渲染, 将一些传统项目或设备, 转而表述成为新型的投资项目, 对决策者产生误导。

一些指标如三废处理费用, 专项储备费用不容易统一化, 其本身却又与企业的规模密切相关, 也同政府相关政策有密切关系, 无法准确地体现出企业主观上的转型意愿和成果。

有些指标间可以相互印证, 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指标设计的重复。政府补助的指标必然同企业的投资或其他事项有关, 再如, 收入和成本的比例具体采用哪个, 就可能会发生结果的不一致性, 但是其经营的具体实体却是一致的。于是在不同指标中重复考虑同一事项可能会发生一些矛盾。

集团公司和上市公司样本间也可能会发生的较大的不一致性, 为避免同业竞争, 上市公司要求不存在与其母公司从事相同或相似的业务, 一些新兴项目由于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并未纳入上市公司核算。集团公司对外公布的转型项目普遍比例大于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中获得的结果。

三、指标综合分析

为了起到对煤炭企业转型能力考评激励作用, 可以将上述指标综合考虑, 以便对企业转型路径进行合理分类, 使指标显示出协同评价效果。初步将企业进行划分6类, 如表2所示:表中企业转型的类型是指对应表中两项指标均大于行业平均水平情况下所确定的。具体来说, 若在每股收益指标为相对高值时进行大量转型性质的长期股权投资或固定资产投资, 则认为企业转型是主动型的。若在每股收益偏低时, 进行大量转型性质的长期股权投资或固定资产投资, 则认为是被动转型, 即效益不优而被迫寻求新出路。若有较多的转型类对外长期股权投资, 则认定企业转型模式为外延式, 若有较多的内部转型类新增固定资产投资, 则认定是内涵式的转型道路。在考虑传统收入比重后, 若因为传统煤炭收入比重偏高而获得良好的股东回报, 则认为是该企业仍是传统型增长企业。若企业转型性质的长期股权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均较大, 则认为该企业潜力较大, 暂时的投资扩张可能引起了股东回报不佳。

这样的分类有助于对煤炭企业转型分类指导, 使政府制定政策或对企业考评更具有依据性。企业自身也可以更清晰地认清企业自身的现状, 做出正确的转型决策。

四、结语

以上构建的财务指标基本实现了通过财务信息体现企业转型能力的目标, 搭建起了企业转型能力与财务信息的桥梁, 并充分考虑了区域转型实际要求。

上述不少指标的设置是以财务信息充分披露为前提的, 虽然上述信息的生产伴随企业会计记录全过程, 成本并不高, 但是政府部门、投资者及公众对这些信息的获取能力往往是有限的。因此笔者建议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应当进行引导, 力争使所有煤炭类企业 (包括未上市公司) 披露企业转型成果与潜力的相关信息。

摘要:企业转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而且应当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和符合区域经济转型的道路。财务信息能够较可靠、低成本地反映出企业的转型能力。资源型企业转型评价指标利用企业财务信息, 由日常经营、企业购并、固定资产投资、研发支出等角度的指标构成。综合考虑这些指标, 还可以将煤炭企业的转型成果和潜力划分为六类。

关键词:转型能力,财务视角,煤炭行业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关于印发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通知.发改经体[2012]2558号.

[2]安红.山西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选择[J].理论探索, 2010 (3) .

[3]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 2013.4.

[4]吴冠岑.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资源型城市转型评价体系[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7 (1) .

[5]余建辉.中国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效果评价[C].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北京.2011.

[6]张青.煤炭企业管理模式转型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06 (3) .

2011年煤炭行业前景分析 篇11

煤炭行业相关政策将推出,煤炭生产成本将攀升。2011年及“十二五”期间,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低碳社会的建设,推动煤炭资源地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国家将结合实际颁布实施一些新的煤炭行业发展的政策。随着劳动力成本加大、纸币贬值、通货膨胀,煤炭企业兼并重组、煤炭资源整合、煤炭资源税征收、安全生产环境优化、低碳社会建设、矿区可持续发展等,煤炭产品的生产成本将不断攀升,成为煤炭价格适度上扬的有力支撑。

2011年煤炭产量将会继续增加。为了节能减排,建设低碳经济社会,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向全世界郑重宣布,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将比2005年下降40%~45%。为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大节能力度,提高传统清洁能源的利用水平,加快推进水电和核电的开发建设,积极做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转化利用,大力推进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统筹规划重点能源基地和跨区域能源输送通道建设,促进能源资源优化配置。由于清洁能源和非化石能源的快速增长,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可能会从2009年的70%以上下降到“十二五”末的63%左右。未来的煤炭消费占比将出现较大幅度下降,而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发展速度将得到快速提升。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作为我国第一大能源的煤炭的需求、消費量也会不断增加。因此,为了满足经济发展需要,2011年我国的煤炭产量将会继续增加,预计煤炭产量将增加8%左右,总产量将达到35亿吨以上。

2011年煤炭价格将会有所攀升。自2010年9月份开始,由于气温的下降,煤炭需求不断增加,我国大多数地区的煤炭市场的煤炭供不应求,煤炭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上涨。不过,在气温继续下降,逐步进入严冬的情况下,秦皇岛等一些地区的煤炭市场价格不仅没有上涨,反而有所下滑,截至12月中旬北方主要煤炭输出港区的煤炭销售价格每吨下滑10元左右。预计2011年全国煤炭市场的运行将相对平稳,煤炭价格的上涨、下降幅度将会减小,波动幅度将会减弱,总体价格水平将高于2010年的平均价格水平,估计价格上涨幅度在3%以上。预计2011年秦皇岛港5500大卡/千克的优质电煤的平均价格将高于2010年的平均价格水平,最低价格将不会低于720元/吨,最高价格将达到820元/吨左右,价格波动的幅度将低于2010年120元/吨左右的水平。

2011年煤炭进口有望继续增加。2010年以来,煤炭的累计进口量始终保持增长态势,1~11月份的煤炭进口量累计同比增长35%,之所以能保持如此高的增幅,很大程度上与2009年上半年煤炭进口量较低有关。2010年上半年和下半年月均进口量基本持平。也就是说,自2009年下半年,尤其是2010年以来,煤炭进口已经趋于平稳。

2010年1~11月份,我国煤炭进口来源的国家中,印尼、澳大利亚、越南、蒙古以及俄罗斯依次位居前五。其中,来自印尼的煤炭进口量达到4985万吨,同比增长114%,占煤炭进口总量的比重达到33.7%;来自蒙古的煤炭进口量达到1432万吨,同比增长163%,占进口总量的比重达到9.7%;来自澳大利亚、越南、俄罗斯的进口量分别为3277万吨、1579万吨以及1039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18%、26%以及5%,占进口总量的比重分别为22.2%、10.7%以及7.0%。来自这五个国家的煤炭进口总量达到12312万吨,占煤炭进口总量的83.3%,与2009年同期相比,缩小9个百分点。

根据我国的煤炭产业政策,2011年我国煤炭将有望继续呈现煤炭产能过剩,产量相对不足的情况,煤炭出口将保持在低位水平,煤炭进口量将继续增加,进口总量有望达到1.8亿吨左右。

煤炭产能过剩有所加剧,煤炭企业市场压力加大。通过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后,我国煤炭产能会较大幅度增加。中国煤炭运销协会理事长王战军在“2010年度煤炭经济分析座谈会”上表示,2010年全国煤炭供应能力大幅提高,一些主要产煤省资源整合后产能大增,一大批现代化矿井陆续投产。2010年前11个月,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等产煤大省产量增长均在20%左右,市场将面临严重产能过剩与供大于求。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司长方君实在“2010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峰会”上表示,“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继续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工作,鼓励煤炭企业之间进行跨区域、跨所有制形式的兼并重组,发展先进与淘汰落后并举。到“十二五”末,全国将建成亿吨级大型煤炭企业集团6~8个。同时从保障安全生产的角度,提高煤矿的准入门槛,要求一般矿井的规模不低于30万吨/年,国家重点规划的矿区规模不低于60万吨/年。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后,一方面,随着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化生产设备、开采手段的不断采用,煤炭生产能力的大幅度增加将不可避免;另一方面,由于低碳社会建设,煤炭产品在能源中的消费比例将不断下降,煤炭消耗量将相对减少。这样,煤炭产能过剩、市场需求减弱的矛盾将可能加剧,煤炭企业市场竞争的压力将会不断增大。不过,为了保持煤炭行业本身的利益,控制由于供过于求给企业带来的竞争压力,处于相对垄断的煤炭企业,有可能适度控制煤炭产量,但产量不足的问题仍将可能出现。

煤炭供给区域性阶段性的偏紧仍将出现,有利于煤炭价格的攀升和煤炭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在“十二五”煤炭规划的产业布局作用之下,全国的煤炭资源整合如火如荼,尤其是河南、山东的煤炭资源整合更是突飞猛进。但是,有业内人士指出,在“形式上”完成煤炭能源巨企的打造后,企业之间的深度整合更耗费精力,而煤炭大企业间的资源整合博弈也将更加扑朔迷离。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在山东、河南等煤炭资源大省省内整合后,对煤炭产能的影响无疑是明显的。虽然受煤炭资源整合、煤炭企业兼并重组的影响,煤炭供应仍会出现局部地区、部分时段、部分煤种供应偏紧的状况,但总体上将呈现供需基本平衡。从煤种来看,优质动力煤可能会出现时段性、区域性、结构性的上涨和波动。预计正常情景下,2011年动力煤价格将比2009年上涨5%左右,产能释放若低于预期,供给将处于偏紧状态。此外,由于煤炭资源的整合、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大批民营及中小煤矿的关闭整顿、产能闲置,也可能使2011年的煤炭供给趋于平衡偏紧的格局。

煤炭上市公司产业链的延伸,煤炭下游产业的拓展,煤炭产业链基地建设将推动效益提高。煤炭企业在做大做强煤炭主业的同时,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向下游非煤产业延伸,是煤炭上市公司发展的必经之路。国家现在积极推进煤电路港一体化、煤电一体化、煤化工一体化、煤电铝一体化建设,支持煤炭企业联合建设大型坑口电厂,发展坑口煤矸石发电、热电联共、矿井疏干水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实现煤炭就地使用、就地转化、就地增值,这为相关公司的非煤业务发展指明了方向,拓展了煤炭企业获取经济效益的新路子。例如兰花科创发展化肥业务,金牛能源发展建材业务,神火股份发展电、铝一体化产业等。

煤炭行业财务管理 篇12

一、煤炭开采与洗选行业发展现状

煤炭开采与洗选行业可以说是煤炭产业链的源头。原煤开采和消费量的持续迅速增加推动了我国煤炭开采和洗选行业的迅速发展。近年来,煤炭开采与洗选行业工业总产值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其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市场因素,能源市场的供求波动对于煤炭开采和洗选行业具有重大的影响。市场因素包括煤炭的消费量,煤炭的供给量,煤炭的价格、库存、运输,以及其他化石能源的开采利用情况等,对于煤炭开采和洗选行业的影响较为复杂。 一般来说,在煤炭的需求量旺盛,库存不足的情况下,煤炭的市场价格会上升,同时煤炭开采和洗选行业发展势头强劲, 行业前景看好;反之,则煤炭开采和洗选行业效益下滑。其次,技术发展,影响煤炭开采和洗选行业的技术不仅包括煤炭开采技术,还有煤炭利用的技术,以及其他替代能源的技术发展等方面,不同行业的技术发展对于煤炭开采和洗选行业影响也有所不同。再次,政策导向,政策因素对于煤炭开采和洗选行业的影响不言而喻,其对于煤炭开采和洗选行业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种。所谓直接影响就是直接针对煤炭开采和洗选行业的政策措施对于煤炭开采和洗选行业造成的影响。而间接影响则是指政策通过影响煤炭相关行业市场, 从而达到影响煤炭开采和洗选行业的作用。比如国家对于煤炭大物流的促进,对于空气污染颁发的相应应对措施等。最后,国际市场的波动影响,国际煤炭市场的波动对于我国煤炭市场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国际煤炭的开采量,价格,汇率等因素对于我国煤炭的进口产生巨大的影响,进而对我国煤炭开采和洗选行业产生冲击。

二、煤炭开采与洗选行业就业现状

煤炭开采和洗选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就业人数也呈现出增长趋势。我国煤炭开采和洗选行业虽然从业人员数量庞大,但是人才队伍的基础较为薄弱,与全国能源人才队伍的整体发展水平,煤炭工业的发展目标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严重阻碍了煤炭开采与洗选行业的健康发展,主要问题表现为人才总量少,学历和知识水平低,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分布不均衡等方面。

一方面,煤炭行业作为艰苦行业和高危行业,受到历史因素、工作环境和社会观念的影响,人才短缺和人才断档现象十分严峻,并且整体学历和知识水平偏低。据统计,截至2012年12月31日, 全国煤矿从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254.73万人,占总人数的60%; 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有123.28万人,占总人数的2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47.45万人,占总人数的11%。另一方面,人才分布不均衡。煤炭人才在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相对丰富,而在西部资源大省人才却略显不足。且大部分人才分布在少数实力强大的煤炭企业之中,而在一些小型煤炭企业和老矿区,不但人消费总量、煤炭生产技术水平、煤矿的机械化水平、煤矿规模变动、煤炭企业规模大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于该行业的就业影响巨大,而影响煤炭开采与洗选行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因素则包括煤炭开采的技术水平、机械化率、煤炭企业规模等。

三、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政策对于煤炭开采行业的就业影响

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政策对于煤炭开采与洗选行业将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受到煤炭资源分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煤炭开采与洗选行业地区发展极不均衡,因此,受到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政策的影响也呈现出区域性和结构性多层次的不同。

首先,不同区域的煤炭开采与洗选行业受到的影响不同,具体来说就是煤炭开采机械化程度较高、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地区就业影响较小;而煤炭开采机械化程度较低、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地区, 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政策所造成的就业影响较大。我国目前煤炭开采和洗选行业地域发展极为不均衡。西部与北部等煤炭主产区,煤矿较大,煤炭开采较为集中,同时煤炭开采行业机械化程度较高, 有着较高的煤炭开采劳动生产率。而在南部等煤炭资源较为贫乏的地区,煤矿小,煤炭开采较为分散,且开采难度高, 煤炭开采行业机械化程度较低,煤炭开采劳动生产率相比西北部富煤地区来说相对较低。在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政策的作用下,煤炭开采行业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其中,中部和南部贫煤地区的小型煤炭开采将首当其冲,产生一定程度的就业负面影响。在这些地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行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就业也会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自然趋势。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政策只是将这个过程提前并加深了其程度。

其次,不同规模的煤炭开采与洗选行业企业受到的冲击各不相同,中小型煤炭开采企业相比较大型煤炭企业来说将会受到更大的冲击。一方面大型煤炭企业拥有较为雄厚的资金,往往拥有较高的煤炭开采机械化程度和开采效率, 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政策对于其开采部门就业的挤出效应较小;另一方面,大型煤炭企业往往整合了煤炭行业的上下游资源,在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的情况下,行业链中部分出现的多余就业人员可以迅速实现企业内转岗,即便出现负面的就业影响也能够迅速得到消除。而中下型煤炭企业则不具备这些方面的优势,在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政策的影响下,中小型煤炭开采企业将面临负面就业效应的影响。

第三,不同部门的就业影响存在差异,具体来说就是煤炭开采就业量将有所减少,但是煤炭洗选配环节就业量将呈现增长的趋势。我国总体煤炭开采量将有所下降,因此煤炭开采行业就业量也将有所缩减。然而,煤炭洗选行业由于其环保效益,将会逐步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不断重视。目前大型选煤厂仍在不断的兴建。预测未来行业整体的原煤入选率仍将小幅稳步提升,煤炭洗选环节的就业量将有所增加。

第四,随着煤炭开采和洗选行业整体的技术进步给行业内就业机会产生的结构性影响,具体来说,就是所淘汰的就业主要为生产条件落后、生产效率较低、 安全性较低的工作岗位,而新创造的就业岗位则主要为生产条件较好、安全性较高、稳定性更强的工作岗位;同时,该行业就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将得到一定的提高。

四、小结

煤炭开采及洗选行业可以通过行业转型以及提高就业人员质量的方法,减少总量控制带来的就业负面效应。同时, 还可以参考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过程中对于下岗职工的就业安置经验。从煤炭行业内部来说,应对煤炭消费量减少所带来的煤炭开采与洗选行业就业量的减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首先,提高煤炭开采与洗选行业从业人员质量,加强岗前培训和转岗培训。 《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指出: “推进煤炭企业变招工为招生,落实煤矿从业人员岗前培训和在职继续学习制度。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增设煤炭工业急需的学科专业”。切实提高煤炭开采行业的从业人员质量,大力开展岗前培训和转岗培训,加强对于开采部门机械使用的培训等,减少因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带来的负面就业效应。

其次,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企业可能面临的就业损失等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贫煤地区煤矿较小,技术相对落后,煤炭开采机械化水平低,受到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政策的影响比富煤地区要大。对于这些地区的中小型煤矿来说,抓住机遇,尽快转型,才是明智之举。 而对于大型煤炭企业来说,如何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尽快向国际一流水平看齐才是他们亟需考虑的事情。

最后,促进煤炭开采和洗选行业的环保化精细化转型。可以在政府主导,市场调节的推动下,充分吸取国外经验并联系自身实际,进行煤炭开采和洗选行业向环保化精细化转型,以此为依托,促进煤炭开采和洗选行业就业人员的转型。

摘要:煤炭是我国重要的一次能源,随着环境与气候变化问题的不断突出,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势在必行,并将对煤炭开采行业就业产生重大的影响。文章从我国煤炭开采与洗选行业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我国煤炭开采行业的就业现状,在此基础上研究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政策可能对于该行业就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煤炭,总量控制,煤炭开采,就业

参考文献

[1]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煤炭工业的历史性跨越——专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第一副会长濮洪九[J].煤炭企业管理,2004(12):5-8

[2]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2.3.22,url:http://news.xinhuanet.com/energy/2012-03/22/c_122868716.htm,2015.9.20

[3]曹孜.煤炭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湖南长沙: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2013

[4]李鹤,张平宇.东北地区矿业城市社会就业脆弱性分析[J].地理研究,2009,28(3):751-760

[5]李松,秦元春.淮南市采煤沉陷区失地农民安置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淮南市师范院院报,2013(5):15-20

[6]朱轶,熊思敏.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动对我国就业效应的经验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5):107-119

上一篇:广泛性焦虑下一篇:蒸发处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