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资源库建设

2024-11-25

学校资源库建设(共12篇)

学校资源库建设 篇1

以无锡技师学院 (以下简称“我校”) 为例, 我校目前有各类社团11个。在一个学期中, 各类社团开展活动累计达90多次, 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同时, 学生可以通过社团活动拓宽知识面, 活跃思维, 激发创新灵感, 塑造人文精神, 对学生人格的整体和谐发展产生很大促进作用。[1]

1. 社团活动资源库的含义和重要性

社团活动资源库, 就是将社团开展过的或者是准备开展的活动以电子文档的形式记录并保存下来, 形成一套特有的资源, 为今后社团活动的开展提供借鉴和指导。建设社团活动资源库具有以下意义。

(1) 进行社团资源建设是提升社团活动质量的有力保证。当前我校社团活动内容很多, 每月各类社团活动次数达5至7次, 但活动内容大多还是停留在形式上和被动地接受上, 真正有意义的活动较少。究其原因, 社团的主要负责人是老师, 加上每个月社团必须有一定次数的活动, 很多活动的点子都是社团指导老师临时想出来的, 因此, 活动质量并不高。建设社团活动资源库, 可以帮助社团确立好的活动内容和方向, 提高社团活动的层次和质量。

(2) 进行社团资源建设可以促使活动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改善和提升。社团每次活动之后都必须写好总结, 反思在本次活动中的做得好的地方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 为今后开展类似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借鉴作用。

我校白鸽志愿者协会与蓝天志愿者协会在2014年5月27日联合开展了一次绿色环保出行的徒步活动, 虽然在活动开展前做了详尽的活动规划以及充足的准备工作, 但是由于缺乏经验, 在活动中还是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在活动后的总结中, 这些小问题都一一得以呈现, 如果今后有社团再开展类似活动, 可以将活动办得更好。

(3) 进行社团资源的建设也是社团之间有效交流互动的一个平台。各社团将自己的资源在网上共享, 每个社团可以了解其他社团的活动情况, 为自己今后开展活动提供一些思路。一些不同的社团之间也可以开展交流活动。

2. 社团活动资源建设的要点

(1) 为每一位社团成员建立一份成长档案并纳入学生日常规范考核。在以往的社团活动中, 社团成员仅仅拥有一本象征社团身份的社团证, 学生在社团里干好干坏都一个样, 没有有效的奖惩措施。因此, 建立一份社团成员成长档案就势在必行了。社团要设立专人把每一位社团成员参加活动的情况记录下来, 包括出勤率以及对待活动的态度。所有资料都要纳入学生日常规划考核里, 对于做得好的学生要加分, 作为判断其评三好学生或者拿奖学金的标准;对于做得不好的学生将取消其评优评先资格。分配一定量的学分给社团建设, 不仅可以催生健康、向上的社团组织, 而且有利于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 为彰显学生个性、拓宽学习空间、凸现学校特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2]

(2) 建立学校社团活动网页, 将所有社团的活动、表现以图文形式呈现。学校可以在自己的网站上开辟专栏, 供社团进行活动展示和成果分享。社团可以定期把自己的活动计划、活动成果以文字、图片的形式在网页上展示。这既是一个对外宣传的工程, 也是社团自身加强经验总结以及升华提高的过程。每次活动的总结内容可能不是很多, 但是日积月累就会形成一套丰富的资源, 这些资源构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 成立学校甚至是全市范围内的社团联盟, 摆脱各自为营的局面。随着现代通讯手段的发展, 电脑、手机通过互联网联系在一起, 各种通讯软件如QQ、微信等可以轻松地实现各种交流和沟通。各社团通过QQ群等方式加入到一起, QQ群群主负责活动的发布和组织, 社团发现适合的活动可以及时联络群主, 参加活动。各社团甚至是社团成员也可以提出一些好的活动策划或者创意, 为社团发展建言献策。运用这些信息技术, 各社团成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被有效地激发出来, 参加活动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同时, 可以在全市范围内成立职校社团联盟, 各社团以学校为单位加入社团联盟。由于单一社团的力量有限, 活动范围存在局限性等特点, 通过上述做法可以有效改变原先学校社团各自为营的局面, 也是社团正规化、规范化的大胆创新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徐明.中职校学生社团建设寻径.教育长廊[J].科教文汇, 2009 (30) :76.

[2]秦英.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团建设初探[J].现代教学, 2006 (10) :49—50.

学校资源库建设 篇2

为全面提升我校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让信息资源服务于平时的教学工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成立“学校信息资源库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具体实施工作

1、利用校园网络系统,在完善学校网站的基础上充实学校FTP资源库,建立科学的资源库目录,并设立各子目录。(附:学校资源库目录一览表)

2、召开“学校信息资源库建设”领导小组工作会议,认真部署相关工作,明确分工,分解任务,下达指标,商讨相关问题。

3、采用集中培训和自我学习等形式,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加强对本校教师的培训,使老师们掌握课件制作修改、资料下载和收集上传等常用的基本方法,使之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4、以级科为单位,以教研为抓手各老师认真制作、修改课件,并注意做好学科教案、试题、论文、课件等资料的积集,上传工作(对于所运用的课件或教学资料做到及时修改并上传),每个科组必须上传所有的教案,教师的论文等,课件每个学期每个科组必须上传10个以上到教学资源入库,科组长对本级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并分类汇总到相应的子目录中。

5、每个月各级科上交一份科组教学资源上传情况统计一览表,教导处对各学科的资源上传情况进行检查统计,具体分工语文科负责人为钟娜;

数学科负责人为曾教导;英语科负责人为汤校长;体艺及自然学科负责人为徐老师,定期对各科组的资料上传运用情况进行检查、反馈,落实各学科上传资源的情况,学期末将进行全面统计。

6、信息技术总管理员徐老师对老师上传的资料检查,调整并及时进入信息资源库,服务于教学。

8、学校将建立学校资源库目录,方便每个老师及时查找到相关的教学资源服务于课堂。

三、评估及奖励办法

试论学校课程资源建设 篇3

一、課程资源的内涵

课程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以学科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二是体系中的各门具体课程。如果把学科课程体系看作一个有机的系统,则具体课程就是系统中相互联系着的要素。因此,课程建设一个层面上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调整,课程与课程之间的重组、整合、优化,这一层面的建设,学校主要通过修订培养计划来完成;另一层面就是具体课程的改革与建设,体现在课程的开发、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课程资源广义上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上是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课程资源从本质上来看,它是课程的来源和构成要素,课程的存在以课程资源的存在为前提,课程资源是课程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将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条件性课程资源和活动性课程资源。通常,素材性课程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能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条件性课程资源的特点则是作用于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活动性课程资源作用于课程,并为学生学习、教师辅导,师生互动提供平台。课程资源与课程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可言,而课程必须有课程资源作为前提。课程资源的外延范围远远大于课程本身的外延范围,因为一方面条件性课程资源并不能作为素材成为课程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素材性资源也不能直接构成课程,它还只能是备选材料,只有在经过加工并付诸实施时才能成为课程。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更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水平。

二、课程资源的特点

1.课程资源的主体性

学校教师和学生作为课程资源建设的主体有自己的特点。首先,学校是按照课程建设的分工把课程建设的责任落实在每个教师的头上的。因此,一门课程的建设责任人往往是某个学科或某个领域的带头人,也就是说,学校的教师作为课程资源建设的主体,往往还扮演了专家的角色,他们在课程资源建设中更富于创造精神。另外,学生的知识积累更加丰富、能力更强、素质方面更加成熟,对知识的追求和探索具有更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会起到更大的作用。

2.课程资源的时代性

21世纪,将迎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特征就是知识不断创新,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知识经济是以高新技术为支柱,以智力资源为依托的可持续性发展经济。在激烈的经济竞争中,世界各国都越来越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科技知识在经济发展中已上升到绝对的优势位置。在知识经济时代,掌握知识越多的人,获得的工资报酬也越多;拥有更多知识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机遇也越大;拥有更多知识和信息的国家,其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也越快。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独立的生产要素,以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形式加入生产过程中,而终端输出的具体的、有形的产品和服务,其带来的经济收益成倍递增,极大地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

课程资源载体主要指素材性课程资源所依存的物化表现形式,也就是说素材性课程资源总是以一定的载体形式为依存而表现出来。其可分为物质和非物质的两种。

课程资源的物质载体主要表现为各种各样课程材料的实物形式,如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指南、教材、参考资料、电子音像产品、网络资源等,在某种意义上讲,它们与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电教室、计算机室等物质条件一样,也属于条件性课程资源,但它们并不能够成为课程自身的直接构成要素,不能成为课程的实质内容。

课程资源的非物质载体主要指掌握了课程素材、具有教育教学素养的教师,教育教学管理者和学科专家,课程专家等教育研究人员。另外,能够提供课程素材的学生和其他社会人士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构成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其具有内生性,可以能动地产生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教育价值,其自身创造性智慧的释放和创造性价值的实现,是课程教学不断向前的不竭动力。

四、课程资源的系统建设

1.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

(1)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学校课程资源结构比较单一,教材长期以来作为唯一或最主要的课程资源,甚至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加以固化,对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重视不够,偏重知识资源特别是学科知识资源的开发,忽视学科知识的新进展和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不可否认,教材是课程资源重要载体,但不是唯一,知识是课程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是唯一。在课程资源的选择上,那些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和发展的资源在新的教育价值观的引导下,将会逐步占椐主导地位,而网络资源的异军突起,也为课程资源的优化提供了动力。

(2)课程资源具有价值潜隐性。课程资源不会自觉进入课程领域,需要主体发挥意识活动的能动性去认识和开发。课程资源具有的价值潜隐性,使得离开人的意识活动,课程资源隐藏的价值就难以被认识,更谈不上有效开发与利用。

(3)课程资源建设纳入课程改革计划。任何课程改革政策的推行必须有课程资源的支持。“如果制定政策时没有考虑实施政策所需的资源,而且如果没有必要的资源,学校、教师和学生就会处于要求得不到满足的局面”。因此,课程资源的建设必须纳入课程改革计划,必须在政策上保证各种课程资源及责任主体能够得到落实。另外,课程改革计划还必须充分考虑课程资源消耗、补充、维护和更新所需要的投入,要有课程成本的观念,要适当提供设施,确保课程开发主体在需要时获得必要的材料。

2.课程资源系统建设

课程资源系统的建设应该采取自下而上逐层进行。首先任课教师编制课程资源包,学校建立以学科为单位的课程资源平台,并建立课程资源信息系统,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在学校初步建成分级分层次的课程资源系统。

课程资源包建设:教师针对建设的课程或课程群为单位开发课程资源包。课程资源包一般包括三部分内容:条件性资源为课程基础信息、素材性资源为以知识点为标准的检索系统、活动性资源为基于网络平台的网络课程。这三部份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从这个图中可以看出,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课程资源平台:以学科为单位,对学科所属的课程建设课程资源平台。内容包括:教学基本条件资源(教师、学生课程资源),素材资源以及学科共享资源。根据学科特色,建设学科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信息系统:首先经过研讨,制定信息标准,对全校的课程资源信息进行整理、分类、统一编码,依托校园网,创建课程资源信息系统,便于检索与查阅。建立课程资源的维护、更新、评价制度。课程资源信息系统分为课程素材资源库和网络课程两大部分,其内容的构成为: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目的是提高课程资源建设的水平,实现课程资源的价值。而课程资源只有进入课堂,进入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之中,才能实现它的价值。这要依赖课程资源建设的主体——教师们的辛勤劳作去实现。因此,课程资源建设必须激发和保护教师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中的积极性。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完成好这项任务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和课程资源的品质。因此,课程资源建设应该作为学校的一项最为基础的建设任务,有计划地开展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浅谈学校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篇4

教育信息化要真正产生效益, 必须将信息化教学融入到课堂中去, 而不仅仅是做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公开课, 其中教育资源是制约信息化教学应用的最为关键的一环。然而, 资源建设的现状是有效资源内容匮乏,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教材趋向多样化

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地方教材, 使得公司不知所措。以前开发一套教材的课件包就可打天下, 现在做一套课件只能在很小的区域内使用, 公司无法满足各地的不同需要, 于是只好做一些针对性不强的素材资源试图满足不同教材之间的通用性。

2. 缺乏对教学规律与教学实践的了解

公司的开发人员开发资源是通过“闭门造车”的方法开发出来的, 更多还是停留在帮助教师讲授的层次上, 技术和教育的融合很不理想。

3.合理体系尚未形成

由于知识产权意识薄弱, 不同厂商之间存在相互抄袭的现象, 使得不同资源产品出现内容雷同的局面。还有的公司为了防止盗版, 把课件做成“铁板”一块, 无法根据教师的需要定制, 教师应用的时候很不方便, 禁锢了教学思路。

●措施

教学资源的建设已成为许多学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几方面措施。

1.加强领导, 加大投入

由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组织, 选用具有极强的教学科研能力、信息技术运用熟练、并能积极投身于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开发的一线教师作为资源建设与实践的骨干教师, 明确成员分工。

良好的硬件设施是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基础保障, 保证建有校园网, 教师人手一机, 实现班班通, 液晶多媒体教学系统进教室等。设立专门服务器, 用于网络资源的存储, 同时设定安全访问策略, 保证网络资源上传、下载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教学的需要, 购置大量的教学资源软件、备课系统等。可将购置成套资源软件的方式逐步转为购置多个学科教育网站的资源下载点数, 这种网站的资源实时性和实用性都比较强, 选择余地较大, 费用也比较低。

2. 建立共享机制, 积少成多

目前, 很多教师和学校都积累了相当多的优秀资源, 但这些教学资源还不能得到有效的共享和应用。其主要问题在于缺乏有效的共享机制、激励政策、信息服务和应用支持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学校的普遍认识是资源建设要转移到致力于整合学校和企业的教学资源, 以促进交流、共享和再应用, 从以资源开发为中心转移到以促进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为中心。

3. 多实践多反思, 以改促优

立足集备, 直面课堂。以自然分材教学的先进教学理念为指导, 强调集体备课, 一次备课, 多堂上, 多人参与, 多反思。强调先行课的实施, 同研, 同上, 同评, 共传承。实行精品课推广, 多讲评, 多筛选, 多改进, 最终形成最佳资源, 将学科教学提高到更高的高度。

在教学实践中, 注重资源的积累和共享, 取长补短, 强调集体的力量,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在探究、研讨、体验中解决教学中的疑问和不足, 不断完善, 形成符合学校实际学情的资源素材, 为日后的教学奠定基础。同时教师们在实践过程中应注重总结与反思, 不断修正和更改教学设计和教学环节, 从而将思维的变化和教学过程中的得失都得以保留和展现, 也为自己和他人的日后教学留下了第一手资料。

学校课程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 篇5

一、依据学科特点,实施课程整合

(一)语文学科

语文的考查从大的方面来讲分为读写、理解和表达。基础题侧重考查读写,阅读题侧重考查赏析理解,作文侧重考查表达。当然每一部分都是相辅相成而非孤立存在的。

1.基础部分精耕细作。

音、形、义对于文字而言缺一不可,在考试过程中涉及到多种题型,为了最大可能地把

基础分拿到手,讲解、复习过程必须做到细之又细。细到成语的意思、适用对象、褒贬色彩、语法习惯、语境特点,细到病句的各种类型,细到标点的各种使用规则,细到每一个文言实词、虚词的各种义项。唯有精耕细作,才能在基础题上所向披靡。2.理解部分举一反三。

理解部分往往是学生最头疼的,因为考查的范围无边无际。各种各样的诗词、文章奔涌而来,貌似讲也无所尽,但其实范围越是广大,越应该做到讲有所尽。“文无尽而题型有尽”,所以在诗词鉴赏和阅读理解的指导过程中,明确题型、方法指导、答法规范显得尤为重要。每一种题型都有其相对固定的答题模式,所以一定时间内的定量的题型训练、讲解非常有效,教会学生“举一反三”,继而在考场上势如破竹。3.表达部分触类旁通、厚积薄发。

无论是语言运用题还是作文,当然都是以读写、理解为基础的。除了相应的题型训练,作文更应该注重素材积累,注意指导学生审题、扣材料、扣题、段落衔接、首尾照应等,最终做到厚积薄发。

所有的考试都离不开基础,离不开理解,离不开表达,而这些又以审题准确为前提,审题训练、讲解、指导应当贯串学习、复习过程的始终。

(二)数学学科

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多,任务重,时间紧,整合教材内容势在必行。高

一、高二基础年级教学,教材内容作如下处理效果也许会不错。

1.三角函数部分:三角函数图像与性质,三角恒等变形,解三角形三部分内容整合在一起,既保持了知识的连续性、系统性,又较大程度地解决了学生的遗忘问题。

2.平面向量与空间向量。教材上空间向量与平面向量有较大间隔:实际教学中平面向量是高一上学期内容,而空间向量是高二下学期内容。空间向量本质是平面向量的空间推广,二者联系紧密,但因间隔时间过长,往往导致讲空间向量时,学生的平面向量的知识大多已遗忘,增加了老师的教学难度和学生的学习难度。统计

3.与统计案例。作为内容紧密联系的两部分内容,统计在高一讲,统计案例在高二讲,战线过长,容易导致教学效果差。建议将统计移到高二与统计案例一起讲。

4.另外,教材内容整合,既需要老师们认真研究,合理安排,更需要教研室的大力主持与统筹安排,因为学校内部的教材整合与教研室的进度安排如果有冲突,往往会影响老师们的切身利益,不利于教材整合的顺利实施。

(三)英语学科

一轮复习中英语学科多以基础知识和语法为主线,再加上大量的高考适应性训练题。但是反思并借鉴其他学校的做法,我们认为,从长远发展来看,在高三英语课文复习中我们可以不拘泥于原来的模块教学,而是以话题为中心,将内容相关相近的文章组合在一起,这样以话题为单位,可以更有效地复习课文中的语言知识,学习文章的文化思想、内容和语篇结构,培养阅读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我们可以尝试打破课本分册顺序和模块顺序,按“话题模块”整合重组现在教材中的课文,来进行一轮复习。话题模块,是指“几个相近或相关的话题整合成一个话题单元”。按照《考试说明》上介绍的模块项目,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人物介绍与个人情况”、“ 友谊与人际关系”、“社会风俗与及节假日活动”、“ 旅游和交通”、“文娱与体育”、“自然与环境”、“语言学习”、“历史与地理”、“科普知识与现代技术”、“文学与艺术”、“健康生活与健康饮食”、“学校生活”等12个模块,然后按照这些整合后的话题来进行复习。

(四)物理学科

1.改变教学理念 低起点开展教学,建立适合我们学生的习题教学资源库 高中阶段的学习,适量的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习题是必不可少的。眼下的事实是:习题集、模拟题等满天飞,但很少有难度、深度上适合我们学生的学习和复习资料。因此必须有自己的资源库!而低起点开展复习的最好办法,就是拥有自己的一套题库。在充分研究高考、考纲的基础上,各地的模拟题、习题集等,教师对题目进行选编.2.下大力气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习惯、学习习惯和解题习惯

在平时复习教学中,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广度和逻辑性思维能力有待大幅度提高。建议在高三物理后期复习中,在讲解典型计算题时,抓住规范化要求的流程,统一要求,集中训练,有效地解决了有关步骤会而拿不到分的情况,在高三一模结束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于高考试题二卷中的计算题部分,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单独的审题专项训练。将题目印制成讲义,然后让学生审题,题干每句话中,确定为关键词的、确定为已掌握知识的、确定可以画出过程图或力图的自己加标记。在进入第二时段的突击练习时,让学生在“审题”讲义批改后的基础上,清楚地勾画出过程,并特别要求写出文字说明,其格式统一要求为“对谁,在哪个过程,怎么样”并且写出贴合题目意思的方程式。由于高考物理试题属于“踩点给分”即分步判分方式。经过这样的训练,即使由于题目情境或各种原因引起答题有诸多错误,但可以实现学生会的部分,尽可能拿到分。

3.循序渐进,小跨度进行变式训练

为了学生理解问题的全面性,以及防止思维定势发生,在原有题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变式训练是必要的。但有时处理不当,也会反受其乱.因此,变式练习也要小跨度进行,最好情境设置和方法设置上进行平行变动。同时,为了让高三学生体会命题者的真正意图,在变式训练时,采用明确的方法进行“层层加

码”。让学生在审题时,能自觉地去体会编题者的意图,让学生解答一类的效益大于几道题的。而对于“难、偏、繁、怪”和“多讨论、多推理、多判断”的问题,在高三复习的前期,大胆放弃,一模以后,可以出现一些.(五)化学学科

高中化学新课程分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其中必修是选修的基础,选修是在必修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与深化。必修内容涉及面广,几乎包括高中所有内容,但教学要求较低,相关内容在选修中都将进一步深化。所以,同一个知识点,会在必修模块、选修模块中重复出现。在复习中应针对高三学生的思维特点,整合三种教材,通过整合复习,打破原来的模块界限,帮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的连贯性与整体性,完善学科知识结构。同时,也可以避免复习内容的重复性,提高复习效率。

例如: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的原理及应用,在《必修1》、《化学反应原理》、《化学与技术》均有涉及,每一种教材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也都不一样。《必修1》从常识上了解电解饱和食盐水的产物,《化学反应原理》从原理层次理解电解饱和食盐水,《化学与技术》则从氯碱工业为基础的化工生产层次认识电解饱和食盐水,注重化学原理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因此,在高考复习时,有必要整合三种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循序渐进在掌握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的原理和应用。

再如:在复习元素化合物专题时,以“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盐→存在”为主线发散到各个要求的具体物质,注意编织每个具体的物质 “结构→性质→用途→制法→检验方法”的复习线索,“单质→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脉络。

(六)生物学科 1.构建学科知识体系

高中生物分为三大板块,四大知识系统。一般来说,高三第一阶段按章节捋清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配合经典的题例,将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向纵横方向引申和扩展。第二阶段可进行专题复习。

2.专题复习,培养综合能力

(1)按体系分专题: ①生命的物质和结构系统②生命的自我更新和调节系统。③生命的自我复制和进化系统。④生物与环境系统。(2).按实验分专题:

①验证性实验,对实验操作、原理、程序、现象和结论的分析、归纳、总结。②纠正错误或补充不完整的实验。③设计简单生物学实验。④对实验、实践中获得的各种信息的分析和解释。

(3).按题型分专题:

①曲线坐标题。②图形图表题。③遗传系谱图题。④数据分析和概率计算题。

(4).按热点分专题:

①生态和环境热点。②生命科学前沿热点.③工农业生产,人类健康热点。④国内大事、世界风云

应以知识体系专题复习为主,带动其他专题复习,重视实验的复习。最后冲刺阶段留进行热点问题和题型分类复习。

(七)政治学科

高中政治分为四个必修模块二个选修模块,内容多,知识繁杂,要想提高复习效率、提高考试成绩,必须整合模块知识,提高答题的实效性和得分点。学科课程整合的思路有许多,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实施。

1.根据模块特点进行模块内的知识整合。如经济生活可以从消费、生产、经济制度、体制环境等进行整合,构建有效的知识体系;政治生活可以围绕十大主体、六大政策(制度)整合,文化生活按照文化的作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文化建设等自主构建;哲学按照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构建。题目多变,万变不离其中,这种思路构建的知识体系是最有效的最实用的。

2.依据时政热点跨模块构建。比如钓鱼岛问题,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四个角度发散整合,注意从各个角度发散。结合典型例题,形成模版,这是最能提高得分率的思路,但相对来讲也是最笨拙的办法。

(八)历史学科

高中历史新课改的一个突出特征是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通史

体例转变为现在的模块专题式体例。新体例既有明显的优势,如可以对某一个历史事件的发展沿革,有一条比较清晰线索,对某些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有比较详细的叙述和比较深刻的探讨;然而这样的体例也有弊端,如淡化了历史学科的两个基本特性:时序性和全面性,即两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不明确,同时全面性也比较差,往往会出现一个历史事件被割裂成若干块,或在同一个模块的几个专题中分别叙述它的几个侧面,甚至分在几个模块中来叙述。因此,要搞好历史新课改的教学,必须认真学习《课标》,以课程观取代教材观,对教材进行整合。

1每一学习模块的课程内容,都包括若干个分别由中国史和世界史内容构成的学习专题。每一学习模块的教学,应在准确把握模块主题意义的基础上,着力处理好中国史专题和世界史专题的关系,通过比较、归纳、概括等思维过程,认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例如在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的教学前,先进行了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的教学。因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受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影响极深,这样调整和安排,有助于学生认识第三单元的学习主题,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整合必修模块之间的教材内容

必修模块分属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与科技三个范畴,任何社会都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有机结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历史必修二经济模块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已学习完历史必修一政治模块的内容,所以不失时机地将两个学习模块的相关单元和内容相联系加以整合,这样做,既可以随时复习已学过的内容,更可以使政治和经济的内容加以整合,帮助学生理解社会政治和经济的辩证关系,从而深刻地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例如:在进行必修二第一单元第6课“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时,引导学生将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的内容回顾联系,使学生认识明清时期已走向腐朽没落的封建政治制度对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阻碍作用以及旧的封建制度必将被代表新的生产力的政治制度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

3.整合选修和必修模块的相关内容

高中历史新课程中选修模块的设置是对必修模块相关内容的延伸和提升。如果能将选修和必修有机结合,就能既宏观把握历史阶段特征,又能洞悉生动鲜活的历史细节。如:在讲必修一中的《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时可以指导学生阅读选修一中的《梭伦改革》;学习必修三《启蒙运动》时结合选修二的《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选修课不要单独学习,可以把它们看作必修课的阅读教材。虽然新教材本身存在着诸多的不足,总体来说在历史教育这个层面,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给历史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历史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才能适应新教材的教学。

(九)地理学科

整合方向:通过教材重新整合,以重新构我们地理学科教学体系,大专题与小专题相结合,重点更突出,内容更具体。通过合理取舍以强化主干知识,突出重点,把握核心,以取得高效,优质的教学效果。

1、整合依据

(1).紧紧围绕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在复习过程中就不会偏离轨道,做无用功。

(2).要依托教材。教材里面大量的阅读和活动,让学生在阅读和活动中获取知识。尽量发掘教材文本和各活动隐含的重要内容与知识点,把抽象内容具体化,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使学生容易接受、快速理解。

(3).依据学情。教师可根据经验,来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或倾向。以此对某些内容进行整合。

2、具体整合内容

整个高三复习的地理主要内容:有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区域地理(主要是初中地理)、选修旅游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环境保护。

其中必修Ⅰ主要是自然地理知识,必修Ⅱ主要是人文地理知识,必修Ⅰ和必修Ⅱ主要是地理的基本规律和原理;必修Ⅲ主要是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必修Ⅰ和必修Ⅱ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在区域中的应用;区域地理主要学习的是世界地理知识,是初中地理知识,但高考是必考内容,且以综合题形式出现。

自然地理知识(必修Ⅰ)

第一章:本章主要内容是地球的相关知识,1.增加:在一轮复习之前首先要复习地理基本知识,关于地球与地图的一些基本知识,高考主要是选择题形式出现。

2.简化:地球运动一节内容比较难理解,学生得分率低,因此,复习时简化地球运动内容。

第二章:大气部分

增加:本章第3节没有涉及全球气候类型的知识,全球气候类型是自然地理学习的重要基础知识,在高考中经常涉及到,且气候类型的成因与气压带、风带存在必然联系,因此在讲述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后可以加上这部分内容,这样在内容上比较连贯,学生更易理解。学完此部分内容,进一步学习中国气候。

第三章:删减:本章第1节和第2节内容较为简单,容易理解,复习时删掉。

强化: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特别是垂直分异规律比较重要,要重点复习。

第四章:本部分内容主要研究了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产的影响以及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1.重组:其中必修Ⅱ中的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中国交通等内容,必修Ⅲ中的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在复习时放到本节来讲,与聚落和交通相关的知识构成体系。

2.减删: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部分内容高考考查不多,可以删掉。本章内容也可放到人文地理模块来复习。人文地理(必修Ⅱ)

第一章:合并:本章人口增长模式要重点复习,人口合理容量、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只可合并作为一课时。

第二章:分解:本章内容主要讲述的是与城市相关的,城市是聚落的一种形式。因此,在复习时,可把本章内容并到第四章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作为城市整体内容。

第三章:本章共四节内容,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删减:其中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一节主要是对后三节内容的概述,因此本节内容可删掉。

2.增加:复习完农业之后,复习必修Ⅲ的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中国农业。把中国工业放到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之后复习。

第四章:合并:本章主要内容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环境问题及如何协调人地关系,本部分知识比较贴近实际,学生较容易理解,复习时用一课时的时间。

区域可持续发展(必修Ⅲ)

本章内容主要研究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对相关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一些了解。首先第一章要明确我国分区及其特征及我国经济差异、资源跨区域调配等内容。其余内容按照第二章依次复习。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高考考查频率较低,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三种技术在地理环境中的应用,题型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把本章内容整合成一课时复习。世界地理

学习世界地理前提必须会读图和将区域定位,所以第一节介绍的世界地理概况等内容。后面内容则是通过不同尺度介绍区域的位置、范围以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

中国地理内容在高考中常作为命题的基础和背景,以综合题形式,第27题。常以中国重点工程和当前的热点区域为载体,或以数据图表为媒体,考查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环境整治。所以在复习过程中把复习重点要放到前面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学习。选修地理

选修地理是选做题,每道题10分,简答题形式。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三大模块。此三个模块针对高考常出现的考点,分别设计三课时进行复习。

二、精心梳理高三教学工作,分类推进教学资源建设

(一)教师教学资源方面。

1、经验体会

(1)科学安排高三复习计划

我校在深入分析学情,广泛征集师生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前几年的经验,通过与管理层和备课组长的深入交流,合作制定了有效的一轮、二轮、三轮复习计划和实施要求。在一轮复习中我校重点侧重于复习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充分利用网络等各种资源,多方搜集权威资料,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细加工,规范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让一轮复习得以系统扎实地进行。二轮复习中我校重点关注了专题复习课和试题讲评课的实施,通过示范课、研讨会等形式,形成了符合我校学情和高考要求的课堂模式,让二轮复习真正落实了巩固知识、熟练方法、提高技能的要求。三轮复习中,我校重点关注了静悟与考练的结合,各学科结合青岛市三轮复习计划和相关资料,按课时梳理了细化到每一节课的复习计划,并提前对学生进行了三轮复习的方法指导。同时,根据学习规律的需要和学生的复习情况,结合高考考试安排,合理安排了几次模拟训练,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夯实和应试素质的提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当然,在复习过程中我们也出现了诸如过于关注导学案的使用而忽视了教材,关注了专题训练而忽视了阶段性综合练习,关注了试题讲评而忽视了变式训练与错题整理等问题,但是我们总能通过对师生的问卷调查和推门听课等方式详细了解情况并及时加以解决。

(2)邀请专家现场指导

在高三复习过程中,我们为了发现自己的问题,提高复习质量,先后多次邀请教研员到我校进行现场指导,通过听课、评课、座谈等形式,认真听取教研员的意见和建议,备课组长和包组领导将经验和建议及时传达到每位教师,并通过集备、示范课评比等方式进行实践和纠正。为提高高三教师的业务水平,开拓高三教师的视野,我校邀请了高考研究专家陈庆军教授、金太阳教育研究院焦兆群院长、高考数学阅卷组组长山东大学张天德教授,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山东大学王小舒教授等专家学者来我校传道授业解惑,并让教师们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写心得体会,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学的理论性和目的性。(3)外出学习取真经

在坚持请进来的同时,我们也安排教师走出去,先后安排管理层、备课组长和骨干教师去济南、崂山、即墨、平度等地参加培训、交流学习,及时获得了关于高考的第一手信息和一些创新性的措施,为高三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供了保障。

(4)多种方式查找问题

学校以李校长和臧校长为首的领导班子对高三重点关注,经常通过推门听课、师生座谈、材料积累、专题讲座等形式发现问题,提出措施,监督落实。

以上种种措施,充分保障了高三个阶段复习的有序进行,在此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很多资料、心得、模式,都以文字和影像的形式保存了下来我们准备通过多种渠道有效专程这些教学资源。

2、传承方式

我们将在新学期开始之前召开新老备课组的对接会,让新老高三备课组的成员通过面对面座谈的形式交流经验,将原高三的教学计划、导学案、组合卷、教辅书、教案本、听课本、集备记录、教学影像、配套课件等材料及时移交给新高三。除此之外,我们还将邀请原高三的教学成绩突出、经验丰富的教师参与新高三集备,上示范课,以老带新,以优促弱,将之前积累的教学资源充分地传承下去。

(二)学生学习资源

1、经验体会

(1)落实导师制,抓促边际生

我校高三充分贯彻导师制的前提下重点开展了“抓边培优”工程。将班级的边缘生、艺体生、尖子生分配给每一位导师,由导师负责这些学生的学习、心理、生活等各方面的成长,班主任宏观调控。在这项工程的实施当中,我们的

教师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尤其是课间导师进教室的举措,让教师真正深入学生生活,进而走进学生内心,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好评,起到了很好的效果。(2)多渠道实现对学生的指导

在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复习策略制定、抓弱促强落实、心理状态调整、道德素质提高等方面,我校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等各种宣传手段和阵地。在各班级、各学部的走廊和教室里,都有优秀学生的习作、学习经验交流、错题本和规范卷展示、时事素材积累和学习方法汇编等宣传资料。每周,我校都通过班会,采取经验介绍或观看视频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积极性、学习行为习惯进行培训。

2、传承方式

高三期间,我们收获并总结了很多优秀学生的学习经验,并准备将这些学习经验介绍、规范卷、满分卷、错题本、笔记本、作业本、试卷册等宝贵资料在学生毕业后留在学校,作为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采取实物展示、邀请优秀毕业生做报告、制作宣传栏广而告之等形式对下一级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和心理辅导。也会将一些优秀毕业生的先进事迹形成文字材料,将他们的学习生活、成长过程、优异成绩、美好前途一一展示给下一级同学,让他们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再创佳绩。

(三)教学管理资源

1、经验体会

(1)科学安排,统一行动

在高三复习伊始,高三级部管理层多次召开准备会,在复习目标、复习时间、复习策略、复习要求、课时安排、考试安排、听评课落实、集备检查、作业控制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反复研究,并最终统一思想、统一行动。(2)落实管理人员包组、推门听课和听评课制度

高三管理层人员很好地落实了推门听课制度和听评课制度,由此深入了解了学情和教学过程,及时地与学生、教师进行沟通,反馈意见,总结经验教训,及时整改,让整个高三的课堂教学工作高效推进。高三管理层实行了包组制,管理层每人负责一个学科,从课堂教学到集体备课,从教学研究到考试总结,全面参与备课组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责任明确,落实到位,及时了解教师的教学思路,全面掌握学科的复习进度。(3)坚持召开每周学生例会

管理层充分发现问题和收集资料,结合学生一周的学习与生活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评和鼓励,在周例会上,既有生动的事例的讲述,又有优秀班集体的评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个人修养和主观能动性。(4)落实管理层和班主任一线工作法

高三管理层既是学部管理者又是班主任,在坚持落实班主任一线工作法的同时也每天对学部的常规管理进行督查和通报,尤其在三轮静悟期间,各学部都制定了详细的静悟方案,并每天坚持检查通报,保证了三轮静悟工作的有效落实。

(5)加强学习,提高管理人员水平

除了注重实践落实之外,高三管理层还注意加强业务学习,每周的管理层例会不仅是工作的总结和布置会,更是业务培训会,经验交流会,在不断地业务学习中,管理层人员不断丰富理论水平,提高个人素养。

2、传承方式

学校资源库建设 篇6

关键词:中职;选修课程;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8-0047-03

一、问题提出

2014年6月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重要批示,指出“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地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把职业教育发展放在国家战略的高度上。在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为各行各业源源不断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职业教育培养劳动大军,提高青年人的就业机会和质量,让人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是重大的社会问题。职业教育不仅是国计,也是民生。

当前,国家中等职业教育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成为规模巨大的教育类型,为迅速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做出重大贡献,解决了16-18岁青少年“有学上”的问题。可是,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质量效益,培养高素质可持续发展的技能人才成为了沉重的话题。中职学校在校生与毕业生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不强,专业知识的掌握不扎实;第二,动手能力不强,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第三,沟通能力不强,在工作中的适应能力较差;第四,学生的现实与愿望存在较大差距,没有摆正好就业观念;第五,学生公民意识淡薄,没有积极主动参加社会事务的意识与技巧。

职业学校的基本任务是对学生公民意识、职业素养、动手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成为社会合格公民、企业合格员工。但是,目前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普遍没有顺应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对人才的要求,核心因素是课程体系显得老化、僵化,跟不上经济社会进步的步伐。职业教育在新形势下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多方面有待研究。学校对学生影响最大当属课程体系,课程资源建设与管理是课程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然而,面对庞大的中职学校课程体系,整体研究是浩瀚的工程,需要国家层面的力量去支撑。本人认为,选择中职学校选修课程资源建设与管理策略加以研究,对推进中职学校的课程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中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

二、选修课程资源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一) 课程资源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和生存保障

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办学条件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学是主战场,作为学校重要产品的课程,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课程是学校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键媒介。学校通过课程贯彻教育方针,达成教育目标;教师通过课程教育培养学生,实现教育理想;学生通过课程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形成观念,陶冶性情。从宏观上、微观上考虑,“培养什么样的人”与“怎样培养人”,课程处于重要而关键位置上,不仅从上位确定教学内容,并影响着具体的教学安排。

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各种资源。课程与教学是以课程资源作为前提与基础,课程资源生成各种有价值的课程通过教学对学生施加影响,达成培养目标,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和生存保障。没有课程资源就没有课程与教学可言,课程资源的建设有先导性、基础性的战略地位。

(二)课程改革是学校改革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主要推手

课程论的主流代表人物泰勒(Ralph Tyler)认为课程论的基本问题有四个:①教育目标;②实现教育目标的途径和教育内容;③如何有效地组织教育内容;④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是否达到。当今国家的教育质量不高,教育效果不明显,让人诟病,与课程体系的不适应紧密相关。课程体系的不相适应表现在课程框架、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与顺序编排的不科学,直接影响教育目标难以达成。如本人所在的中职学校,课程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是忽视了学生的基础。中职生普遍是中考的“落伍”生,文化基础较差且参差不齐,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认知水平与文化课程、专业课程学习不相适应,而中职的课程大部分源自大学与职业院校的学科体系中降低难度演变而来,超出了学生的实际,必然导致教师难教、学生厌学,学生学习自信心严重不足。

二是忽视了工作生活的实际。以学科课程为主体的中职课程模式严重脱离学生实际,以学科课程为主线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现状不适应。职业学校课程应以项目化、任务式的课程与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习更加贴近工作与生活,有更多的参与体验,更容易感悟中理解知识与培养能力。目前普遍学校的课程安排脱离实际。

三是没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联系千家万户,影响着孩子的现在与未来,更需以人为本。目前的课程体系千校一面、千人一面,没有顾及到学生的背景,包括学生的家庭、经历、兴趣、爱好、特长、需求,显得冷漠。

上述课程问题“它表现为无视或忽视受教育者的个性,力求用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教育内容、统一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塑造同一规格的人才。”因此,探索和建构以就业为导向,体现职业教育规律,适合中职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发展需求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是当前中职教育的迫切任务。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新的课程作为支撑,课程改革是学校改革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主要推手。

(三)选修课程资源建设是中职学校课程改革的重点工作

课程改革是一项“高难度”的动作,是庞大的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复杂性至少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课程改革活动组成要素是多样的和可变的,包括改革者、改革对象、改革措施、改革条件等。第二,目标与任务的复杂性。第三,过程的动态性与结果的不确定性。第四,课程改革还是社会文化改革的一个子系统,受特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等社会逻辑的影响。因此,在一定社会系统内综合思考改革策略和措施,既是改革的内容之一,更是改革的基础和条件”。一所职业学校,少则近十个专业,多则二三十个专业,每个专业涉及到几十门课程。以中山中专为例,有机械、电子、计算机、财经、艺术五大专业群,二十多个专业方向,全校三百多门基础文化和专业课程。随着时代的进步与技术的更新,很多课程没有与生活生产实际对接。教室与生产车间脱节、教师与企业师傅脱节、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脱节、设备与企业机器脱节,整体课程改革相当艰难。课程改革的过程与结果,由于各种原因具有不确定性,单所学校课程改革寻求突破,既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又减少课程改革的难度,选修课程改革是中职学校课程改革的自然选择。处于基础性地位的选修课资源建设顺理成章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工作。

中职学校选修课程资源建设的实践研究

(四)选修课程资源有效管理是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保障

中职学校传统教师管理模式、行政班的学生管理模式、中规中矩的课程管理与教学安排,可以稳定学校工作局面。但旨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课程改革,选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给学校管理带来强大的冲击。新生事物的生发,旧有制度必然不相适应,产生冲突。因此,选修课程资源有效管理是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保障。根据现代课程管理理论,更新和改善学校的课程资源管理制度,统筹协调开发、分类、激励、评价、审批、对象、选课、排课等,实施更加科学、合理、规范的管理,既能发挥选修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各要素的功能,实现民主,百花齐放,而对质量不高没有价值意义的选修课加以约束,发挥选修课资源的最大效益。

三、中职学校选修课程资源建设的实践探索

(一)近5年以来笔者主持学校工作的经历和体会

五年前,笔者在教育行政部门工作22年之后,被派往三校合一、择地重建的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任校长(下称中山中专)。上任第二天,主管教学副校长陪同走遍所有教室,观察每一个班的上课情况。巡堂中,发现几乎所有班级均有近半数的学生趴台睡觉。几千名十六七岁精力旺盛的年轻人,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长能力的关键时期,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与期待的时候,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阶段,突然集体失去活力趴下来。通过了解这是职业中学的普遍现象,提高课堂的“抬头率”是职业学校当务之急。

“趴下来”的原因很复杂,“趴下来”的后果很严重。对人生的热爱、生活的追求、未来的憧憬可能“趴下来”。这是社会、教育、学校、管理、教师、学生、课程、教学、评价等各方面问题的综合表现。“这个故事使我们想到,有许多富有天分的人毁在他们教员手里,他们不是把他们当做马匹看待,而是把他们当做驴子看待”。面对这样复杂艰巨的局面,问题需要逐步解决。课程是学校、教师、学生之间的纽带,是教师施展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媒介,课程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与关键性、紧迫性一目了然。可是,学校三百多门课程,有固化的课程、课本、设备、材料,有固定的教学模式与安排,有接受和面对现实的教师,固有传统与习惯的改变显得艰难,甚至不可能。以实践活动作为主要形式的选修课资源开发与利用成为一条便利、快捷、阻力最少的改革通道,同时可以改善目前普遍学校脱离实际的教育倾向。

(二)近5年来学校推进选修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

中山中专业从2010年春季起实施以选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改革,五年来的改革实验,涌现了诸多鲜活的事例,积累了大量的经验,遇到并解决了种种的困难和问题,取得了初步的成功。目前,改革正在深入开展中,并从选修课改革移植到其他课程与教学领域,实践过程中提炼出来“参与体验促感悟”的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模式遍地开花。

五年来,本人全力推进以选修课建设为平台的课程改革,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只要方法上的阶梯排列得合适、数目充足、坚固而安全,无论什么人都是能够借以达到他所希冀的高度的,这是一件毫无疑问的事实。”首先,学生好学乐学的学风形成。趴台现象越来越少,学习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越来越高,人生信念、人生态度积极向上,文明守纪蔚然成风。在各项重大比赛无往不胜。战胜的对手不仅是同类学校的学生,还有重点普高的优才生、大学生、大学教师甚至是社会专业精英。其次,大部分教师摆脱了职业倦怠,纷纷加入到课程改革的行列,设计出属于自己、属于学生、属于社会、属于未来的选修课程供给。教师的才华有了更多施展空间,实现自身价值有了成功的平台,愉悦感与满足感与日俱增。再次,选修课改革让学校声名鹊起,无数的荣誉奖励与造访者鱼贯而至。选修课程改革同时催生了众多适应性的条件供给和管理制度完善,为学分制的实施提供了基础,为进一步全面深化课程改革作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但是,新生事物发展是一个开放、多元、灵活、动态的过程。神奇与腐朽有时只是一念之差、一纸之隔。从结果上来看,选修课程改革的路走对了,但可能是相对的、暂时的,也许还是偶然的个案。选修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发生了许多过去没有的现象,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是普遍的必然现象?有没有客观规律可循?有必要去追问、反思、探索、总结和研究。

(三)选修课程资源建设是中职学校的特色和优势之一

国家经济迅猛发展及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对技能人才产生迫切需求,从人口大国向人才大国过渡,我国职业教育的外部条件遇上了较好的历史时期。但是,机遇与挑战同在,职业教育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个性发展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导致这一偏差的原因是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理想。中职学校有必要“把学生确实当作一个完整职学的生命体,而不是认知体;把学校生活看作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构成,而不只是学习过程的重要构成……不再把教学简单当作现存知识直接传递的过程,而是看作生命与生命的交往与沟通的过程。”问题倒逼着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如前述选修课可以作为课改的抓手。中校选修课程资源建设具有以下的特色与优势。

一是国家层面高度重视。教育部分别在2001年、2004年下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厅[2001]3号)和《教育部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0号)两个文件,规划指导中职学校课程改革。学分制带来的是选课制,选课制要求更多的课程供给,选修课程是学分制的基础和灵魂,是选课制实施最有力的支撑。基于选修课程资源是选修课程开发的前提条件,选修课程资源建设的作用更加凸显。

二是中职学校课程资源建设是中职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任务。中职学校课程体系没有跟上社会进步、经济转型对人才需求的步伐。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是培养学生具备就业所需的职业能力,涵盖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现阶段以学科课程为主体的中职课程体系严重脱离学生基础,学生难以接受。因此,探索和建构以就业为导向,体现职业教育规律,尊重学生实际,适合中职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是当前中职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任务。职业学校专业种类繁多,学生基础差异性大,从灵活开放的选修课程寻找课改突破口,选修课程资源建设成为中职学校课程改革的较优选择。

三是选修课程资源建设是中职学校的特色和优势。中职学校选修课资源建设摆脱了应试教育的束缚,普通中小学教育阶段由于小升初和中考、高考的现实原因,课程改革举步维艰。中职学校可以紧紧围绕“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为中心”,以课程改革为基础,开发选修课资源,优化选修课程的设计,调动教学双主体积极性、主动性,为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的全面施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社会联合、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的鲜明特色,容易吸引社会与企业力量的支持,校内拥有普通教育无法比拟的双师型教师与设备优势,给选修课程资源建设提供了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美]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罗康,张阅,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2]邱才训.选择与突破——广州市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课程建设初探[J].教育导刊,2008(3):51-55.

[3]刘文霞.个性教育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38-39.

[4]周贵礼,靖国平.当前课程改革中的简单性思维反思与超越[J].教育导刊,2008(5):6.

[5][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付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56.

[6]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182、184、224.

学校资源库建设 篇7

地方特色课程立足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状况、人文资源的实际, 是彰显地方特色、弘扬地方文化的有效载体。通过在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承载地方文化资源的地方特色课程, 可以增进青少年学生对家乡语言、文学、音乐、人文和山水等文化现象的了解, 培养青少年学生爱学校、爱家乡和爱祖国的情感, 培育青少年学生“团结求实、文明诚信、艰苦创业、不甘人后”的涪陵精神, 突出学校办学特色, 助推涪陵区建设成为重庆市中部区域性教育中心。

一、建设学校特色课程的渊源与现状

毛泽东同志早在1957年就曾提出要“调动地方积极性”。他认为, “教材要有地方性, 应当增加一些地方教材。”1963年, 他又提出要“在高中设置选修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统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产生的弊端日益明显, 促使课程政策中权力分配亟需重新调整。20世纪80年代中期, 教育权利下放与教材多样化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为标志, 我国正式迈出了多样化办学的步伐。北京市陈经伦中学、上海市闸北区和田路小学等一些较为先进的学校在80年代就探索开发校本课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随着1998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两个纲领性文件的颁布实施, 国家层面明确提出了改革课程体系, 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2001年6月,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强调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自此, 学校、教师在课程决策中的地位得到了改变, 并成为了课程决策的中心。在新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的指导下, 学校不断努力探索开发内容丰富、贴近实际的课程, 不同学校之间出现了校本课程流派林立、百花齐放的局面, 教育界的有识之士纷纷参与到学校课改工作中, 有力推动了地方课程建设的发展。

学校特色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不少学校在建设特色课程的过程中, 只把目光锁定在书法、美术、音乐、体育、航模、棋艺等课程的开设上, 而忽略了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挖掘与传承, 地方语言、文学、人文、音乐和山水等学科领域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明显滞后。就涪陵区而言, 只有涪陵实验中学在“以人为本, 关注学生终身和谐发展”理念的指导下, 开发了富有地域色彩的校本教材——《涪州文学作品选读》, 而在课程设置的研究上, 尚处于起步阶段。

二、建设学校特色课程的意义

一是落实国家相关规定的务实举措。依据《面向21世纪教育振新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中关于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 以及中宣部、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的重要精神, 建设学校特色课程、培育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是各级学校的时代使命。

二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学校特色课程接地气、聚人气, 更易融入学生生活, 提高学生接受度。涪陵区利用地方文化资源, 建设学校特色课程, 将把涪陵语言、文学、音乐和山水等文化现象中的基础知识和带有浓郁本土特色的文化现象展示给青少年学生。它不仅可以引导青少年学生对家乡语言、文学、人文、音乐和山水等文化特色的关注;而且可以把本土文化中崇尚知识、追求真理的精神传递给学生, 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涪陵区文化的成就和不足, 让他们胸怀涪陵, 热爱涪陵, 放眼世界, 进一步增强建设家乡、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是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的有力手段。课堂上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和教学方式的不断优化不仅能提升教学质量, 还是推动学校长远发展的根本性力量。以本土文化资源为依托来凸显本土思想、文学和人文特点, 利用相关的知识内容, 能突出学校及地方特色, 改变传统课程单一、封闭的学科化模式, 对现行统编教材做有力的补充。同时, 还能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更有利于把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更好地培育青少年学生的创新意识, 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四是传承地方本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学校特色课程面向青少年学生而设, 地方本土文化需一代代青少年传承。涪陵区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建设学校特色课程, 不只是总结提炼语言、文学、人文、音乐和山水等文化现象的精华, 更重要的是, 它是在“人本”旗帜下, 始终贯彻“关注人的终身发展”这一核心教育观念, 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拓宽学生视野和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引导学生关注涪陵文化、研究涪陵文化、传承涪陵文化、弘扬涪陵文化, 使青少年学生在课程的浸润中自觉担负起传承文化的重任。

三、建设学校特色课程的实施路径

(一) 着眼地方文化资源

学校根植于地方, 丰厚的地方文化资源是学校建设特色课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源泉。地方文化包括该地区文化的起源与传承、内涵与特征及其他的史迹遗存等。3000年前巴国文化久远的历史, 赋予了涪陵这片土地厚重的历史感, 巴枳文化、易理文化、石刻文化、榨菜文化……使涪陵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城。涪陵是巴蜀文化的发祥地, 形成了刚毅敦厚和吃苦耐劳的上古巴国文化精神。涪陵还是程朱理学的发祥地, 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程颐在北岩的石洞中点《易》立说, 形成了理学代表作《易传》;南宋理学大家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他的学说, 形成了我国古代哲学史上有名的“程朱理学”。被称为长江一绝、中国一绝、世界一绝的涪陵白鹤梁题刻文化, 刻录有唐、宋、元、明、清、民国及至当代72个年份的水文资料、人文历史资料和文学、书法艺术资料, 葛洲坝电站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设计都参考过白鹤梁上记载的水文资料。世界三大名腌菜之一的榨菜, 和制作榨菜必不可少的劳动——踩池子也是涪陵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由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组成的御锣是涪陵民间器乐的一绝, 由低、中、高音的锣、钹组合, 音色各异、各具特色, 具有美丽中不失刚劲、优雅中不失激烈等特点, 极富民间特色和艺术魅力, 也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器乐种类。涪陵不仅有着“上古巴国文化”“易理文化”“白鹤梁题刻文化”“榨菜民俗文化”“御锣”等作为涪陵传统文化的支撑, 还有着革命老区的峥嵘岁月, 有承载着贺龙、刘伯承、李蔚茹等先烈和四川川东地区中共第一党支部、四川二路红军游击队、中共中央南方局等的革命历史, 它凝聚着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和把个人的生命奉献给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红色革命精神。此外, 涪陵还有神秘的与我国军事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代号为816的军工洞体。在新时期, 涪陵还培育了两位英烈——周波和周鑫, 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主流价值观需承传延续。同时, 涪陵还有其独特的语言现象, 也有库区人民安土重迁、“舍小家顾大家”的情怀, 更有乌江作家群身体力行为涪陵人民创作的丰富的精神食粮。“利用地方文化资源, 建设学校特色课程”的探究, 就是要从多元视角承担起传递、呈现和再生产涪陵文化的责任。

(二) 着力开发地方特色教材

建设“学校特色课程”, 应该遵循科学性、创新性、实践性和实效性等原则, 采取文献收集研究, 行动、比较、调查研究, 教学实践经验总结等方法, 通过文献收集整理和对港台地区和国内课改区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 然后参照“中小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中小学教科书的设计体例, 编写地方教材, 设计课程开设方案。目前, 涪陵区尚有李蔚茹烈士陵园、周煌墓、小田溪、点易园、白鹤梁和御锣等可圈可点的承载有地方文化积淀的载体。一方面, 我们应该加大对这些文化载体的挖掘、开发、保护和传承的力度, 着力打造“涪陵本土文化品牌”。建设几个有特色的青少年教育基地, 向中小学生开放博物馆, 为中小学生零距离接触这些文化载体搭建平台, 让他们了解家乡、了解涪陵、了解重庆。另一方面, 我们要结合“中小学新课程标准”和重庆市高中课改方案, 立足实际, 整合我区文化资源, 加大“学校地方课程”教材编写的研究力度。可以组织涪陵区各界专家学者和大中小学教师开发《涪陵山水赏介》、《涪陵方言与普通话对照》、《涪陵——红色革命老区》、《涪陵乐器、戏曲赏介》、《涪陵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枳巴文化”》、《“易理文化”》、《白鹤梁题刻文化》、《榨菜民俗文化》等地方教材。

(三) 着力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设置方案

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精神, “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 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课程设置的原则应把“均衡设置课程、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加强课程的选择性”有机结合起来。《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同时指出学校有“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的空间, 也鼓励各地“形成有特点的学校课程结构”, “发挥创造性, 办出有特色的学校”;尤其强调要加强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与学校课程的建设, 《方案》明确指出:“地方与学校课程的课时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共占总课时的16~20%”。重庆市于2009年秋期全面启动高中课程改革,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 地方与学校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课程设置体系。结合涪陵区实际, 笔者认为学校特色课程的课型以设置选修课为主体, 把研究性学习纳入学习计划, 还可以加大“乌江作家群、地方语言和文化专家进课堂”等方案的研究。在课程设置的建设与研究中, 应该把任务驱动、模块教学、学科整合、主动探究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可以协调相关部门, 开放小田溪遗址、周煌墓、点易洞、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和涪陵博物馆, 让学生零距离接触涪陵的传统文化。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大对红色革命纪念地的建设、保护力度。中小学及中职学校应该把关于贺龙、刘伯承、李蔚茹等先烈和四川川东地区中共第一党支部、四川二路红军游击队、中共中央南方局等的革命历史内容融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中, 可以利用清明节等节假日开展有意义的活动, 凭吊、缅怀先烈, 传承他们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和把个人的生命奉献给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红色革命精神。

总之, 利用地方文化资源, 建设学校特色课程, 把涪陵区的本土文化引入各级各类学校课堂, 有利于培养提升青少年学生的人文素养, 有利于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和传承涪陵地方文化精髓, 更有利于促进涪陵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面对新的时代要求和教育发展需求, 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对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 积极建设切合地方实际、符合人才培养要求的特色课程,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努力把涪陵建设成为“重庆市中部区域性教育中心”, 为涪陵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娟莲.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校本课程[J], 甘肃教育2010年第15期.

[2]王鉴.地方文化之教育价值[J], 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年第4期.

学校资源库建设 篇8

现在时间是17:40, 离晚自习时间还有将近半小时, 张扬刷了学生信息卡, 走入公共自修机房, 早到是有理由的, 今天要在机房要做的事多, 不早点到可占不到位置。张扬心里暗暗发笑:想不到我这个长期逃学的人, 还要早到来占位置。

张扬打开机子, 登录选课平台, “黑八台球社”“精英讲读社”“阳光心理剧社”……精美的图片、详细的介绍, 琳琅满目, 很是吸引人, 可是张扬不为所动, 他迅速下拉, 长吁一口气, 说:“还好, 还有一个名额”, 屏幕中显示着“街舞社”。点击, 下单, 张扬感到满足。街舞, 是他初二就迷上的东西, 在其中可以忘记所有的烦恼, 包括父母失望的表情, 老师对他这种差生的忽视。在这里, 他感到快乐, 因为找到了一群跟他有同样遭遇, 有着同样爱好的人, 可以“名正言顺”地玩。

今天比较顺利, 来完成第二项任务吧。张扬打开学校网页, 进入了龙门云课堂之电子商务学习, 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浮在他的脸上, 他想起了电子商务漂亮的女老师白天对他的表扬, 因为他解答了另外一个同学的疑问, 他记得上次受表扬好像是在小学了。老师让他们登录在线课堂学习, 看学习视频, 上课时间可以提出疑问, 还有有趣的项目跟同学们一起完成。张扬最喜欢看视频了, 因为视频可以随意的暂停、回放, 搞不懂的地方可以放好几遍, 这不会让他再产生对自己的恨, 那种跟不上教师和同学的节奏的恨。老师说, 笨鸟可以先飞, 还可以飞得更高。好吧, 我就是那只笨鸟, 他认真地看着, 回放, 记着, 还跟同学在线交流着, 不知不觉中, 晚自习结束了。

第二天, 张扬期待的电子商务课要实训。今天的主题是网络广告的制作, 昨晚已通过视频学习了网络广告的类型和制作步骤, 今天的任务是分小组制作广告并发布在模拟电子商务平台上。这个平台张扬已使用多次了, 模拟了真实的电子商务环境, 演示了B2B电子商务、B2C电子商务的实施过程。分工合作, 张扬的小组以第一名的成绩得到了课堂评价的高分。

张扬的学习生活在重庆市龙门浩职业中学校不是特例。龙职中正经历着巨变, 课程领导力改革改变了学校的课程观。我们的课程目标从单纯行业导向逐渐发展到关注学生发展的“培养有本领、有品质、有梦想的职业达人”, “生本位”要求课程体现选择性、层次性和自主性。作为教育部信数字化建设的典范, 信息技术是到了应当发挥更大作用的时候了。

我校在信息化建设分析中发现, 借力全国示范中职建设, 我们建设硬件基础非常好, 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完备, 但信息分散孤立, 学生使用学习资源做得不够。可以这么说, 学生并没怎么从课程信息化建设中受益。讨论中我们认识到仅仅为学生提供最好的设施设备是不够的, 仅仅改变教师的教学手段是不够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建设的深度融合体现在把学生的需求落到实处。

这样总体构想出来了:通过“教育云” (集管理、教学资源、虚拟实训为一体) , 整体构建覆盖学生选课、线上线下学习、实训的立体数字化教育平台。学校依托平台实现信息收集、处理、整合、传输和应用的多种功能, 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比赛, 通过课程引领的方式, 逐渐达到目标。

1以智能化办公系统为基础, 实现管理“智能化”

以智能化办公系统为基础框架, 购进教育组件, 并以搭“积木”的方式, 将学校分散的“教务系统”“学籍系统”“招生就业管理系统”“宿舍管理”“教师业务档案管理”“后勤管理”等十余个业务系统进行深度整合, 实现了接口统一、用户统一、基础数据统一和单点登录, 开发“学生选课”系统, 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选课。建成了服务课程建设的“管理云”。

2以课程自主开发为核心, 实现教学资源“平台化”

关于平台, 我们曾经有疑问, 示范校建设的四个重点专业我们已有20余门课程资源, 而其他专业怎么办?已有的资源还需要开发吗?到底是购买有全国精品课程资源平台还是自主开发教学资源?两者各有利弊, 但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我们作了以下的决策:第一, 对已有的资源进行二度开发, 形成符合学生需求的课程资源;第二, 对未开发资源, 以自主开发为主, “引入”行业优质课程教学资源, 购买部分精品教学资源。这样我们实现真正的“资源云”。

3以转变学习方式为目的, 实现课堂“云端化”

我校的资源库平台要实现为学生服务, 转变教学模式开展云课堂教学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云课堂将传统课堂从线下延升到了线上 (O2O) , 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有利于教师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能够有效地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

学校引进了Edu Soho在线教学系统, 通过该系统能够快捷的构建出基于龙门“云端”的在线课程, 通过大量的“微课”“微视频”的云课和在线评价, 有利于实现“翻转课堂”, 彻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通过平台, 教师进行在线备课和授课, 学生自主学习课程。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围绕所教所学的课程进行辅导答疑、交流讨论, 实现了作业、测验、考试等教学环节的多功能教学支持, 为教师、学生和管理者提供了强大的施教和学习的网络虚拟环境。

4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 实现实训教学“虚拟化”

实训是职业教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 如何改革实训环境, 创新实训方法, 是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内容。通过试点, 使用中科院计算所的云计算技术开发的Mecloud云教学实验平台, 构建了一套服务于教师、学生的实训管理, 能记录师生学习过程的云计算实验平台。

Mecloud利用虚拟化技术, 完全避免了传统实验环境中物理实验主机的限制, 为每个学生的每门实验课程提供了单独的虚拟实验用机。学生不再需要轮流安排使用实验用机, 而可以在各种学习环境, 包括课堂、自习室中使用实验环境。其实验环境为学生长期保存, 不会出现物理实验主机轮流使用互相干扰的问题。长期保存的实验环境和学生完整的学习过程也可以辅助学生学习并在就业时提供参考。目前我我校在电子商务、酒店服务、会计、数控技术等几个专业引入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软件, 使用虚拟实训学习环境, 与真实岗位教学实训结合,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为实现学生实习就业“零对接”。

职业学校校本微课资源建设的思考 篇9

1.1 微课的定义

微课这一词语出现已经有几年的时间, 国内外教育工作者都给这一词语给出了各自的定义。“微课”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胡安学院的David Penrose提出并应用于在线课程的。他认为的微课是一种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 通常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 基于要求某个简要明确的主题或关键概念为教学内容, 通过声频或视频音像录制的六十秒课程。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国内教育工作者是广东佛山教育局研究员胡铁生。他提出的微课是指是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长度为5~10分钟的微型教学视频片段, 还包含与该学习视频内容相对应的教学设计、练习测试、教学反思等辅助性教与学的资源。

从这些定义的阐述, 我们可以看出微课应该是一个时长小于一般意义上的一节课的时间, 围绕某一特定知识点或教学内容拍摄的视频短片。结合教学的需要, 可以提供配套的练习、测试等相关资源。

1.2 国内微课资源建设现状

目前, 国内网络上已经可以方便地搜索到很多以微课为主的专题网站, 其内容主要包括中小学的各类学科, 高校的专业课程等微课资源, 中高职阶段的课程相对较少。究其原因, 是由于职业学校中学校的教学计划往往是在省指导性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具体情况, 进行了调整。对应于具体课程时, 在学习基础、大纲要求、教学内容就体现出了相应的差异。有时, 虽然能从网络上获取到资源, 但是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 获取的资源往往不能直接使用。

1.3 职业学校微课建设现状

在浙江微课网及高校微课竞赛的网站中, 我们可以看到与专业课程相关的微课视频和资源。但这些微课的往往不成体系, 没有能够就一门课程的所有内容进行设计, 与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所需的微课资源还有很大差距。

职业学校微课资源在一定时期内, 还是总体缺乏的, 而微课这种课程资源已经得到了教育工作者普遍的认可, 建设与学校实际相适应的微课资源就成为了目前职业学校课程资源建设的重点。

2 职业学校微课资源建设基础现状

根据微课资源建设现状的分析, 可以看出职业学校微课资源的相对缺乏。究其原因, 这是与职业学校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现状是分不开的,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课程体系的非标准化, 造成统一建设有一定的难度。职业学校与普教不同, 普教一般在全省甚至更广的范围内, 采用了统一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等。统一的教学要求和基础, 使共同建设成为了可能。职业学校的一般采用实施性教学计划, 由于地方经济发展、学校自身特点等原因, 同一专业在不同地区甚至是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都体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差异。由于课程的标准和基础的不同, 给共建共享造成了困难。

专业设备的不统一, 造成的教学场景的差异。职业学校的很多专业课程最终都需要落实到具体的设备, 而同类设备之间的差异也造成了即便是同一门课程, 也很难保证微课资源取得较好的通用性。

学生基础的差异, 造成的分层教学的实施难度变大。职业学生的学生无论从生源的来源, 还是生源的个体差异来讲, 相对于其他中小学教学阶段来说, 都要复杂得多。对应地, 分层教学的实施, 体现出来的问题也就较多。

专业课程中存在大量操作性较强的内容。专业课程中的实践类的内容要远远多于其他中小学阶段, 由于这样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比例关系, 使教学的内容不是仅仅依靠, 一个PPT、一台电脑、一套录屏软件就能解决。

3 职业学校微课建设的适用性

3.1 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微课的匹配度

微课设计的基础是依据注意力的十分钟原则, 职业学校学生与同一年龄段的普通高中学生相比, 其注意力更加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长时间的专注学习,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是不现实的。从这点来讲, 微课的这种5~10分钟的时长, 更加适合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

3.2 专业技能课程与微课模式的匹配度

专业技能课程主要是以实际操作为主的场景再现, 要求学生通过教学内容的学习, 获取某种特定的操作技能, 在实际场景中, 由于场地限制、时间、耗材等各类原因, 无法反复进行演示, 使用微课这种形式, 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 在课前或课后, 反复进行学习, 以达到掌握教学内容的目的。同时, 对于一些无法在学习过程中, 呈现的场景, 通过视频形式进行展示, 利于学生的掌握和记忆。

3.3 职业学校微课的实施基础

根据中小学及高校微课建设的经验, 微课的录制和建设对设备要求相对较为宽泛, 并无硬性要求。近年来, 通过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的开展, 为微课的建设提供了包括录播教室在内的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通过职业学校两课、信息化等教学竞赛, 提升了一大批专业教师的信息化素养, 为微课的建设提供了基本的人员条件;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 为微课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4 职业学校微课建设的步骤

基于职业学校自身课程体系的特点, 借鉴中小学微课建设的成功经验, 在职业学校微课资源建设的过程中, 可以参照如下的步骤。

4.1 分析大纲的知识点构成, 形成以知识点基础的课程结构

微课建设的目的是更好地实施教学, 而教学的目标的达成与否是确定教学效果的标准。教学目标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细分出的具体内容, 所以, 确定教学的知识点时, 一定要紧扣教学大纲。通过对教学大纲的知识点的分析, 形成针对具体课程的微课知识点结构。

4.2 以知识点为中心, 充分利用已有资源, 完成微课资源的收集

微课是以知识点为中心, 录制的视频为载体, 配套资源为支撑的资源的集合。由于职业学校微课资源很难通过共建共享实施完成, 所以, 注意资源的收集和整理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可以借鉴其他人的好的做法, 避免在同一问题上走弯路, 另一方面, 有效的资源收集, 可以拓展学生眼界, 使其不仅仅关注到本校、本地区的专业发展现状。

4.3 利用知识点相关资源, 实现案例校本化, 资源多元化

职业学校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校本化, 通过搜集、整理知识点相关资源, 利用已有资源, 制作出符合知识点需要的微课, 配合配套的资源。减少资源重复建设带来的不必要的工作量, 实现案例校本化, 使案例更加贴近工作实际, 符合区域内岗位需求;实现相关资源多元化, 满足学生拓展和提升能力的需求。

4.4 从重点知识点出发, 阶梯式逐步完善微课资源

在建设过程中, 无法做到一步到位的情况下, 建议从亟须解决的重点知识点出发, 分阶段、逐步推进, 实现微课资源建设的阶梯式、逐步完善。针对具体课程, 列出适合微课形式突破的重点知识点, 优先建设, 满足课程的基本需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逐步实施建设。

5 微课的教学实施

5.1 微课与传统课堂的结合

微课与传统课堂结合可以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将微课作为课堂内容的一个利用微课短小精悍和视频媒体的特点, 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此展开课堂教学。第二种将微课作为传统课堂的补充, 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二次学习, 达到补差的目的。

5.2 微课为翻转课堂提供可能

翻转课堂作为一个新颖的教学形式, 在理念上得到了很多教育工作者的肯定。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 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学生可以在课前利用微课对教学内容进行学习, 使翻转课堂的实施成为可能。

6 结语

微课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形式, 与学习者的学习规律体现出了较高的匹配度, 合理的使用必然会给教学实施带来极大便利。但如何实施, 这又将成为教学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从而真正实现建好、用好、学好的目标, 使课程资源建设不是仅仅停留于建设, 而真正成为促进教学效率提升的途径和工具。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 2011 (10) :61-65.

[2]梁乐明.徽课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 2013 (2) :6.

[3]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 (17) :14.

[4]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2 (11) :19-21.

[5]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 (4) :10-12.

学校资源库建设 篇10

关键词:网络资源,教育发展,校园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 是促进教学改革, 创新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建设教育网络, 推进教育创新, 加大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力度, 进一步提高教师课程整合水平及学生信息素养, 推动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

一、网络建设现状

目前许多学校均接入了互联网, 并建有不同规模的校园网, 但在校园网的实施过程中, 很多学校只注重校园网本身的先进性而对校园网建成后的应用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网络资源的利用率普遍偏低, 引起初始投资和资源闲置的双重浪费, 在校园网建设与利用方面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应用软件异常孤立, 缺乏数据交换标准。目前教育部门和学校使用的应用软件很多都还不能够共享信息和交换数据, 各级教育系统的数据传递缺乏标准, 因此缺乏互操作性, 导致重复的数据录入。 (2) 教育部门中心网络和学校校园网离异分存, 应用脱节。网络的主要功能只是简单的获取信息和实现基本的管理。在应用方面, 学校如何利用网络为自身管理、教学和学生学习等服务功能太少, 缺乏立足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的整体设计, 尤其是忽视校园网络中关键性应用软件配制和资源中心的建设。 (3) 系统建设不平衡, 极大地削弱了教学功能。在网络的建设和使用中偏重管理功能, 偏重信息的发布, 对资源的理解片面化, 而忽略了教育系统的核心任务———教学, 可共享和使用的资源太少, 不能充分的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要。

为了使网络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 必须建立以网络技术为依托, 以各种信息设施为支持, 以教育软件和资源为基础, 以实现现代化教育和管理为目的, 为区域教育提供全方位应用服务的信息化环境的教育城域网。

二、教育城域网整体解决方案

教育城域网是在教育部门的直接领导下, 依托学校的

刍议高等教育探究式学习中网络交互评价的合理性

郝金星, 杨竞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100191)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探究式学习, 但是很少有研究从网络交互角度对探究式学习进行定量评价。本文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 初步提出了探究式学习的交互评价指标, 并且通过本科教学实践初步验证了网络交互评价指标的合理性。

关键词:高等教育;交互评价;探究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

探究式学习旨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改变学物理网络建设的一个区域教育信息网络, 实施网络行政、网络教学、教学资源共享、教育信息服务等。构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形成区域教育特色, 使它成为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教育资源中心、远程教育中心。

1. 教育管理中心 (即综合信息管理平台) 。

依托教育城域网, 全面实现教育政务电子化, 对区域教育进行规划设计, 使区域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系统将群件、信息管理、工作流和业务重组真正有效地集成起来, 很好的支持教育的整体协作, 通过公文流传系统、办公信息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学籍管理系统、成绩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教育统计系统, 视频服务系统和数据报送等一系列管理系统实现数据传输, 提高了管理效率和质量服务。

2. 教学资源中心。

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城域网建设的核心, 为了集中存储和有序管理信息资源, 为了方便师生从各个角度快捷地查询检索调用所需资源, 可将资源库分为“资源库管理平台”和“资源库内容”, 建立城域网资源中心和学校两级分布式互动式资源库平台, 这样, 教育城域网资源建设和校园网资源建设相结合, 通过有机的资源管理平台联系起来, 实现共建共享从而减轻城域网资源中心负担, 充分发挥各校建库、管库、用库的积极性, 共建共享, 优势互补。中心网站可托管或连接区域内师生共建的学科专题网站、学校自制与收集的教学资源库, 形成庞大的资源库群为师生服务。系统可包括:资源管理系统、课件制作系统、备课系统、授课观摩系统、教学交流系统等。

3. 远程教育中心。

教育城域网的建成将加强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交流并可以通过中心网站提供的“远程教学”和“协作学习”等平台以及电子公告板、免费电子信箱等形式相互交流, 选拔学科带头人作为平台的授课教师, 在网上定期上课, 学生结合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学习。学校、教师可相互交流教学经验以提高教学水平;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疑难解答或单独辅导;学生之间交流学习方法和相互辅导;家长通过与学校和教师的沟通以便更好地教育子女等。这种交流是可在任何学校学生家长之间进行的, 是跨学校的。系统包括:联合网校, 智能学件系统, 视频点播系统, 自助考试系统等。

4. 综合教育门户网站。

通过教育城域网的构建, 辅之以综合教育门户网站, 形成以教育信息中心为核心, 信息技术示范学校为分中心, 辅助学校, 连通家庭和社会, 满足资源建设与共享、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学习多样化等需求的教育教学资源库群。我们不仅要实现“校校通”, 还要实现“家家通”工程。实现学校和家庭的互联沟通, 树立我们的教育品牌, 让更多的人了解、关心、支持基础教育。

文章编号:1674-9324 (2013) 22-0240-03

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1,2], 这对于培

三、学校如何接入教育城域网

目前学校信息技术发展水平和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参差不齐, 因此如何实现教育的均衡、协调、跨越式发展、如何将所有学校接入教育城域网已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创建支持教育城域网的软硬件环境。高负荷的应用负载, 需要高性能的硬件设备。随着网络功能的加强和结构的调整, 学校的服务器和核心交换机需逐步升级。软件的配备需不断完善, 如功能强大的信息管理平台、资源库管理平台、安全防护软件等。 (2)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培训。良好的条件是教育信息化的物质基础, 但教师是推动教育信息链条中最重要的环节。目前各学校人员素质呈不均衡发展, 因此必须在中小学教师中普及信息技术、加快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信息技术课程专业教师队伍、举办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 加大培训力度, 全面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 (1)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培训。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内涵与研究对象,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理论、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地位及作用, 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与现代教育技术紧密相关的有关理论, 对有关现代教育技术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讨。 (2) 应用技术培训。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开发与研制,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管理, 网络组网与建网的基本技术, 校园网的管理技术, 网络教学平台 (含集体备课、网络教研、网络课程的研制、网上授课等) ;电子政务系统, 网站开发培训等。 (3) 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实践培训。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原理、设计方法和评价方法, 网络环境下的学与教, 如何从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设计学的角度把信息技术同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等。 (3) 搞好校园网络的信息安全保护工作。要保证校园网络的正常运转必须加强网络安全的制度管理, 做好网络的安全技术措施。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坚持硬件是基础, 软件是核心, 应用是关键的工作原则, 统筹规划, 加大投入, 积极整合, 强化应用, 进一步完善覆盖信息网络, 实现教育管理网络化。进一步加大教育资源库建设, 形成多位一体的信息教育资源共享体系, 加大培训力度, 建设一支具有较高信息技术水平的教师队伍, 进一步利用和开发现有优质教育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率。要站在未来教育发展的高度, 统筹规划教育工作, 要以信息教育工作的适度超前, 推进教育的现代化, 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学校资源库建设 篇11

【关键词】学校 微课 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057-02

随着对教育事业的不断深入,翻转课堂逐渐的被引入到日常的教学中。微课是在2011年的广东省佛山市正式开始兴起的,其发起者是胡铁生教师。微课一经发起就在我国的信息化教育领域引起了一股强烈的风潮。微课的本质实际上是一种小视频,具有时间短、精炼的特点。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黎加厚给微课的定义,大致含义为在十分钟以内、内容短小、具备明确教学目标的集中对一个问题进行说明的课程,以下就主要对微课这种课程进行分析。

一、微课的特点

通过分析总结,可以将微课的特点归纳为如下的两点:第一,主题突出,教学目标明确。微课的主要功能是对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具体的知识点进行即解说的小视频。因而微课视频可以当做教师上课的辅助资源,在涉及具体的知识点教授时,可以在课堂中进行穿插应用,将知识点的重复教授次数减少,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从而也使微课资源得以循环利用,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达到了既省时又省力的教学效果。第二,短小精悍,易与接收和传播。微课视频的又一主要的特点就是时间短,这种特点更便于学生去理解和记忆。另外由于其短小,所以更便于传播,可以直接传输到网络上,从而更便于学生的学习和下载,如果运用的合理高效,还可以由此实现翻转课堂的效果。

二、学校微课的建设

(一)成立领导小组,建设微课资源

成立领导小组,建设微课资源可以具体从四个层面进行,一是领导层,建立以校长为首的领导小组,带领副校长及其他成员对相关决策进行制定,对监督的机制行进行落实,对激励机制进行完善。二是建立学科骨干管理层。将各学科的负责人、备课组长以及各学科的任课教师凝聚起来,其各组成部分的主要职能是对微课的内容框架进行资源的构建,组织各个学科科组的教师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从而促进教学形式的转变,制定一个评价标准,对微课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从而为微课的审核提供规范的依据,并且在审核的过程中不合格的地方进行修改,对微课资源进行合理的引导和制作,避免微课资源的重复建设。

(二)对教师进行微课教学培训

建立相应的moodle平台,并且在该学习平台上开设培训课程,其中包括微课的种类、内涵、开发的途径等等。在具体科组的活动中,通过对微课的效果、用处、意义等方面的研究,从而对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思考和转变。研究过后的学科小组笔记要及时的进行更新和传递,达到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传递,使得教学微课资源可以及时的进行应用,提高教学资源的流通性。通过对教师的组织和培训,教师不仅对现代的教学技术有了更近一步的了解,同时也可以加深任课教师对微课的了解和认识,并且在此基础上加大对微课资源的传播,促进教研工作的有序发展。

三、学校微课的应用

(一)在日常的教学中开展微课课程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学的方式也逐渐的得到转化,更多新型的教学资源逐渐的运用到课堂中,基于这种形势下,微课逐渐的步入人们的视野。教师在进行正常的授课中,会对课程的重点进行概述,然后会针对重点的部分对学生进行微课形势的授课,学生通过对微课内容的观看,从而对重点知识进行掌握,然后针对重点的内容进行逐个的学习,教师会对疑难问题行解答和辅导。微课视频时长短小,易于下载和传播,因此学生可以对没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反复观看。

(二)采用微课方式进行复习和预习

为了提高上课的质量,更好的利用微课教学的资源。教师可以在学习平台上对微课资源进行下载,然后在传送到教室里的多媒体电脑中,并且通过这种方式让学习进行提前的预习。在课余时间,如果有学生对知识点还没有掌握,可以从班级主机中对微课资源进行拷贝,在课后如果需要进行的学习,可对针对微课资源中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微课资源视频短小,学生可以针对重点部分进行复习,并且重复播放,这样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复习效率。

(三)在线教学

微课资源除了作为教学课件进行学习及复习之外,另一个主要的作用就是实现在线教学。在假期中,学生的时间充裕,并且接触网络的时间会比较多,学生大多数是玩游戏、聊天或者是看视频,更多的时间浪费在网络上,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由于微课资源是之间上传到学习平台上的,假期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查阅,所以微课的另一个应用就是充当学生的家教老师。在假期,学校可以与家长进行沟通,每隔一段时间在学习平台上发布微课资源,在家长的监督下对学生进行定期的学习。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学校的教育课程中引进微课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其能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对教育教学的质量进行提高。对教师来说,微课的引用不光满足了教学的需求,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对学生来说,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化、个性化学习,并且为学生的学习提高了方便。因此,在教学教学中推进微课的使用和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梁乐明,梁锦明.从资源建设到应用:微课程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3(8):71-76.

[2]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 -14.

学校资源库建设 篇12

一、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及特征

数字图书馆, 是我国进入90年代以后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随着计算机领域的迅猛发展, 尤其是网络技术、数码存储与数据传输技术等的全面普及, 使得人们对文献信息的整理、存储、查询、利用等方面有了全新的要求。因此, 数字图书馆也就应运而生。它是一个新生事物, 目前, 在图书馆界甚至整个学术界还没有一个被广为接受有定义。从众多的定义表述中其中认为数字图书馆是:以组织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进入图书馆并提供有效服务。几乎图书馆的所有载体的信息均能以数字化的形式获得, 包括所有联机采购、编目、公共查询;对各种信息资源的检索, 通过网络组织读者访问外界数字图书馆和文献信息数据库系统, 如电子杂志、电子图书、声像资料、动画片、影视片、多媒体资料等:用计算机系统管理图书、期刊等的读者服务;图书馆利用网络连接到全球各个角落, 让人们很方便地共享资源。这一概念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数字图书馆特征,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分布式的图书馆群体。它具有数字资源、网络服务、和特色技术三大特征。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宽带高速互连的计算机网络, 把大量分布在一个地域或一个国家的众多图书馆或信息资源单位组成联合体, 把不同地理位置上及不同类型的信息按统一标准加以有效存储、管理并通过易于使用的标引和检索方式提供给读者, 超越空间和时间的约束, 使读者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在网上远程跨库获取任何所需的信息资源, 达到高度的资源共享。数字图书馆往往拥有传统实体图书馆作为后盾, 在其基础上发展, 但数字图书馆并不是要取代传统图书馆。

二、中职学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意义

传统图书馆担负着信息采集、存储、传播及版权控制的重任, 而在网络条件下建设的数字图书馆, 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何共享。同时数字化图书馆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 为读者提供更多、更好、更便捷的文献和服务。

由于数字图书馆是虚拟与现实相结合, 大量的数字化信息存贮在无数个磁盘存储器中, 通过计算机网络联接形成的一个联机系统。因此, 与传统图书馆相比, 它占用的物理空间相对很小, 一般来讲中职学校的图书馆面积也不是很大, 这样也可以为图书馆剩一部份空间。数字图书馆收藏数字形式的信息, 除了纸介质的书刊资料外, 还收录其它一切可以数字化的信息, 如视频、音频资料、计算机程序等等, 可以满足读者的多种需求。现在中职学校一般来讲都是面向技能型人才培养, 有了大量的音频、视频资料也能更好的辅助学生学习技能。

数字图书馆是网络时代的产物, 其目标就是通过网络共享全社会的文献信息资源。如果一个图书馆闭门造车, 将自己的全部馆藏数字化, 却并不开放共享, 那么它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图书馆。建立中职学校的数字图书馆, 并在一定范围内对外开放, 让大众享受中职学校数字资源的同时了解中职学校, 从而也宣传了学校, 扩大学校的知名度。

三、中职学校数字图书馆建设

中职学校数字图书馆与高校数字图书馆的不同在于:1) 中职学校图书馆占地面积一般都很小, 所以空间有限。2) 中职学校在图书馆上面的经费有限, 也缺乏专业复合型技术人员。3) 中职学校的在校生人数也很少。4) 中职学校都是有针对性培养人才。针对以上四个特点, 在搭建中职学校数字图书馆时就要本着经济实用的原则来搭建中职学校数字图书馆。

(一) 设备选择

因为中职学校的信息量一般来讲都不会很大, 所以在设备的选购上不需要高档的设备, 中档设备就可以满足中职学校的使用。服务器选择品牌四核的商用机, 客户端选择一般的组装机就可以满足需要。

(二) 软件选择

针对中职学校图书馆的数据访问量不是很大, 软件选择针对中职学校开发的中小型企业版的数字图书馆管理系统。采用WIND-WOWS2003的IIS搭建外网WEB服务器。选择视频镜像服务器做视频点播服务器。

(三) 人员培养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数字图书馆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较高学历和专业素质, 需要掌握多方面知识结构的人才, 如计算机、网络信息加工与管理、知识产权与保护、数字图书馆运营与管理等方面人才。图书馆只有培养出这样的高素质的人才方能保证数字图书馆持续不断地顺利进行。

四、结语

目前, 数字图书馆正处于发展阶段, 在全国的各中职学校的图书馆建设项目中, 对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也只是在网络系统的建设为基本平台, 采用了基于Internet网络环境下集成化系统的设计思想, 和国际流行先进的Client/Server双层, 或浏览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三层网络体系结构。在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 为了实现各个学校资源的共享, 在建立完善网络安全系统的基础上, 必将形成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共享, 这也是未来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和目标。

参考文献

[1]编委会.数字图书馆建设与管理全书.中国知识出版社, 2008.

[2]刘海峰.关于数字图书馆存储建设的探讨.河北工業科技, 2006.

[3]高教司教学条件处处长李晓明.谈中国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

上一篇:动态驱动电路下一篇:抗诉制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