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音乐作品

2024-09-28

欧洲音乐作品(通用12篇)

欧洲音乐作品 篇1

在欧洲的艺术作品中, 有一种动物被反复表现、描绘, 成为除了人物之外出现率最高的形象, 这就是马。

早在公元前7世纪初, 希腊被称作为几何时代绘画的花瓶和高脚杯上已经有了骏马奔腾的场面。几何图形分割还是当时的一种艺术标准, 被广泛应用于古希腊各种绘画等造型艺术之中。到了古罗马时代, 马的踪迹更是在艺术作品随处可见。古罗马时代的代表作是时利广场上竖立的马克奥里尔的骑士雕像。马克奥里尔皇帝凯旋而归, 气定神闲地骑在马上, 步履安详。这个形象是对希腊艺术的继承, 因为在希腊艺术作品中, 常有皇亲贵族、悍将猛士凯旋的场面, 他们或者是在马上幽闲行进、或者降伏烈马。马在罗马时代逐渐赢得了特殊地位。在卢浮宫收藏的杜米修斯爱罗巴尔布斯浮雕上, 马, 甚至还被列入军队的钦点名册中, 受到了与人一样的待遇。

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展示了生活在真实世界中的马, 绘画作品中因为有了马, 圣像和神也就没有让人感到那么敬而远之, 马成了现实世界的偶像。同时, 透视法和几何学深化了马的形体结构, 使画面上的马更具有世俗感和真实感。保罗乌切罗的作品《圣罗马战役》最引人注目的技法是透视法。事实上, 最初透视法用在纪念碑和建筑物上, 而乌切罗却有意用透视法来处理活的物体:马, 而且在透视上应用立方体、锥体、圆柱体等几何形状, 赋予马以非常独特的造型。从此, 马在罗马艺术中成一种新的, 可以描摹、修饰的具有生命力的形象, 出现在各种大型作品中。

比桑内罗的一幅关于马的绘画几乎成全了一次重大的历史转折。这幅作品里有对“马”的解剖学构想。在文艺复兴时期, 人们对解剖学产生了极大兴趣。而同时,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研究马的解剖和研究人体解剖几乎是同时开始的。卡瓦罗与达芬奇同一时代, 那些伟大的解剖学论文就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卡洛努尼的作品, 使人们对马的解剖产生了极大兴趣, 同时也对人类解剖的发展和解剖观点的发展给予了充分关注。

在法国, 昔日的卢浮宫是一座骏马之宫。在没有汽车的时代, 马既是负重的动物, 又是人类的宠物;马可用以出行, 可传递信函, 还可以组成精良的轻骑部队, 保卫王宫的安全。生活在卢浮宫的君主, 热衷于掌握骑术这门艺术, 以此炫耀自己。1662年卢浮宫举行了三个月的史无前例大规模骑士竞技表演。讲究排场的路易十四, 希望通过这场豪华的仪式, 表明他已经真正掌握了首都核心权力。位于凡尔赛宫门前的路易十四的青铜骑士雕像, 既是他权力的象征, 也是马在艺术作品中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的象征。在17世纪, 欧洲的马术几乎是法国强大的象征, 法国树立了昂首挺立的骏马形象, 同时也反映了某种归顺、驯服的形象。在此后的百年间, 法国的宫廷时尚风靡欧洲, 马也随着法国的时尚之风出现在欧洲各国的艺术中, 扮演着一种最佳配角的基础角色。拿破仑一世搬进卢浮宫后, 大肆修建房屋, 扩建了宫殿两翼。在竞技场修建了拱门, 并以当时最时髦的艺术作品———雕塑骏马群图, 装饰美化拱门。拿破仑发动的皇室战争将马带向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激情之中, 拿破仑打碎了旧王朝的制度, 将荣誉授予骑士阶层, 马也随即赋予了更多的作战用意。

与此同时, 马的艺术越来越受到欢迎, 从皇宫走向民间, 从军事走向生活, 在建筑、雕塑、绘画中, 被大肆美化。《格泰梅拉达骑马像》是意大利艺术家唐纳太罗雕塑作品。格泰梅拉达是帕多瓦的城防首领, 因为保卫城池有功而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称赞。唐纳太罗塑造的这尊军人骑马像, 就是为了表彰他的城防功勋。从这尊英雄形象上看到了艺术家所要体现的理想:塑造一个保卫意大利祖国的英雄典型。骑在马上的格泰梅拉达与高大威猛马塑造得活灵活现。马尾巴扎了个花结, 很得意地载着主人在城中漫步走, 表现了主人与众不同的潇洒个性以及主人与爱马配合默契的和谐关系。这是艺术家从技巧上和艺术构思上进入了高度成熟时期的杰作, 歌颂了人民的力量。

19世纪中叶, 画家太尔多尔吉尼克的officier de chasseursàcheval de la garde impériale chargeant和安东尼·让·可斯的Joachim Murat, 1er roi de Naples两副作品是最有意思的表现马的作品了。这两副作品创作于同一年, 同一个沙龙, 同一间画室, 但他们却截然不同。后者表现的是政治家谬拉, 也是伟大的军人, 曾经是个优秀的战士, 勇敢善战。他在这副画里, 被描绘得十分传统, 昂首的战马象征着权力。而在吉尼克的画里, 却看不到权力的描绘。它呈现的是一种极度惊恐的时刻, 也是需要勇敢面对的时刻:画面上马的样子似乎被战争吓坏了, 想逃跑。而骑士却没有, 他仍以某种方式保持着镇静。正是马, 成全了这两者迥然不同意境。前者是骑士在安抚他的战马, 而后者是战马衬托出荣誉和辉煌。吉尼克是画马的大画家, 他热爱马也了解马, 他无数次描绘了各种情景之中的马。就他本人的命运而言, 他也是与骑士艺术联系最为密切的画家之一。

欧洲艺术作品中的马反映的是一种特有的马的文明, 这种文明体现出马既是狩猎伙伴, 也是陪伴人们参加战斗的朋友。这种文明始于古希腊, 辉煌于中世纪的君主征战, 重生于文艺复兴的人文和科学精神, 在接下来的时代, 马的形象日渐丰富、日臻完美。这是一份历史留给我们的五千年的文化遗产, 沁透了历代艺术家的心血。今天的欧洲文化中, 仍然包含着抹不掉的马的气息。

欧洲音乐作品 篇2

人气女王,新神曲“送你葱”原唱者。

2、美声唱法源于南欧的意大利,说到欧洲就想到以意大利、法国、德国、奥地

利为中心的西方音乐,请同学们说一下你所知道的西方音乐历史上著名的外国音乐家都有哪些?

显然,欧洲是西方古典音乐的摇篮,在这里孕育了无数举世闻名的音乐家,也诞生了数之不尽的经典音乐作品。再次设问:为什么在欧洲会产生这么多著名的音乐家?(地域、人文环境)欧洲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是音乐家们创作的源泉。欧洲是一片富有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土地。作为整体,它构成了西方文明的基础。千百年来,希腊、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德国以及其他一些欧洲国家都曾处于世界艺术、人文及自然科学发展的前列。

3、欧洲大陆由四十多个国家组成,包括七亿多人口,七十多个民族。按地理划分,可分为南欧、西欧、中欧、北欧和东欧五个地区。

4、今天我们就来一次欧洲音乐之旅。猜猜图片把我们带到了欧洲哪个国家?A、瑞士的手表享誉全球,这是瑞士的少女峰,被称为欧洲之巅。

B、蓝色多瑙河、喀尔巴阡山和黑海是罗马尼亚的三大国宝。C、凯旋门(Triumphal Arch)是欧洲纪念战争胜利的一种建筑。始建于古罗马时期,当时统治者以此炫耀自己的功绩。埃菲尔铁塔是巴黎的标志之一,被法国人爱称为“铁娘子”。镂空结构铁塔,共三层,每一层都设有酒吧饭馆等,供游客在此小憩。D、这是哪里呢?苏格兰生产威士忌酒已有500年的历史,其产品有独特的风格,色泽棕黄带红,清澈透明,气味焦香,带有一定的烟熏味,具有浓厚的苏格兰乡土气息。苏格兰威士忌具有口感干冽、醇厚、劲足、圆润、绵柔的特点,是世界上最好的威士忌酒之一。,还有格子裙,早在1624年,苏格兰军队就将苏格兰短裙作为军队的制服了。苏格兰:苏格兰(盖尔语:Alba)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下属的地区之一,位于大不列颠岛北部,英格兰之北,苏格兰为人类贡献了众多发明家。瓦特发明蒸汽机;麦克里奥德发现胰岛素;贝尔发明电话;贝尔德发明电视。现代医学的两大突破——青霉素和麻醉剂分别由弗莱明和辛普森研究开发。

5、刚才每到一个国家都伴随着一段音乐,大家熟悉这段音乐吗?《我心永恒》,那他的前奏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呢?哦,告诉你吧,是苏格兰风笛。

6、风笛是一种流行于欧洲各国的民间乐器。由一个气袋和带有簧管,旋律管及一根或多根持续音管组成。用嘴吹,也可同时用风袋供气。特点是可以持续不断地发音。在苏格兰地区,风笛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风笛的音色纯朴甜美,并以富于特色的持续音见长。民间的风笛演奏具有欧洲乡村风情的田园风格。

风笛是一种善于叙述情感的乐器。音色细腻,动人,深入人心。风笛倾诉着流浪和寂寞,流露出纯洁而洒脱的感情。

7、听辨两种风笛音色:苏格兰高地风笛和爱尔兰肘风笛虽然都是善于叙述情感的乐器,但如果你仔细倾听,它们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苏格兰高地风笛的音色高亢适合挑拨情绪,而爱尔兰肘风笛声音哀怨更擅长抒情。苏格兰风笛是用嘴吹气给气囊鼓风的,而爱尔兰风笛靠肘部的鼓风器给气囊鼓风。

8、那这个乐器大家见过吗?猜猜应该怎样演奏它?欧洲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吹管乐器。排箫的音色纯美自然,宛若风的声音,就音色而言,更多的人喜欢把排箫归类为古典乐器,排箫音乐截然不同于嘈杂喧嚣的现代音乐,排箫声音如同天上的流云,超凡脱俗,人们习惯把排箫之音赞为“天籁之声”。它还有一段传说呢。古老的欧洲民间乐器希腊神话传说为牧神“潘”(pan)所创,潘神下半身为羊身,上半身为头上长一对羊角的人身。他遇到山林水泽女神绪任克斯(syrinx),便爱上了她。女神见他就逃跑,被保护神把她隐入水中变成芦苇。潘神无奈,便用芦苇做成排箫吹奏自慰。

9、不同国家的排箫由于形制不同,因此音色也有所区别。

10、赏析罗马尼亚排箫曲《森林的多依那和妇女的舞蹈》

(1)聆听音乐片断,思考:

音乐描绘了怎样的画面?(音调、速度、节奏、情绪)

(2)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第一段速度较慢,节奏自由舒缓;第二段速度变快,节奏紧凑,情绪也变得热烈,人们想通过音乐来表现森林中鸟儿自由歌唱和妇女们欢快热烈舞蹈的场景。

11、师生讨论交流:我们可以在什么场合欣赏排箫音乐?排箫音色圆润柔美,抒情,略带气息。

排箫音乐:空灵、优美,舒展,使人放松心情,常在茶室、咖啡厅等休闲场所作为背景音乐使用。

12、承转:刚才我们欣赏了两首器乐曲,在欧洲各地也有风格独特的民间歌曲及演唱方法。

13、介绍欧亚唱法

聆听《鸟儿在歌唱》(保加利亚女声重唱)片段

思考:音色上有什么特点?(清澈、透明)(被称为保加利亚“神秘”女声演唱)音色自然、朴实。是不是像我国的歌手阿宝那种原生态唱法,甩开嗓子就唱。在保加利亚有一种发声自然,旋律起伏不大的多声部重唱唱法;两声部常构成二度,既压抑又富有甜蜜的美感,相对于欧洲而言它更接近于亚洲唱法,叫欧亚唱法。

14、关于欧洲声乐的唱法,还有大家比较熟悉的享誉全球的——美声唱法。提起美声唱法,大家脑海里是否会浮现出这样的音色——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帕瓦罗蒂演唱歌剧《图兰朵》选段《今夜无人入睡》。(视频)这种唱法的音色是怎样的?厚实、宽广、响亮的。这种起源于意大利的唱法被公认为良好的歌唱或者歌唱的典范,因为他比较注重的是科学的发声方法。

15、谁能模仿两句啊?

16、介绍约德尔唱法 那么在欧洲的民间,还盛行于另外一种唱法。这种唱法流行于阿尔卑斯山区,牧人们用来召唤他们的牛群、羊群时演唱歌曲的唱法。电影《音乐之声》中《孤独的牧羊人》就是运用该唱法演唱的歌曲。

在这首歌中大家听到最多的是哪一句?——唻依欧得,唻依欧得,唻依欧。这种唱法非常鲜明的特点是:用真假声迅速地交替演唱,并采用一些无意义的字音来演唱。如刚才那句——唻依欧得,唻依欧得,唻依欧。学唱其中一句旋律。(《孤独的牧羊人》歌曲第一句)

17、总结:

(1)思考交流:谈谈你如何看待纯朴的欧洲民间音乐?

(2)教师总结:

欧洲的民间音乐虽然植根于本民族的特有文化,却与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相融合,为古典及现代音乐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无数的音乐家,在民间音乐这块肥沃的土壤中汲取丰富的养料,创作出一批又一批的传世之作。

同时战争、迁徙、文化交流„„促使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不断融合。欧洲民间音乐既有其独特的风格,又与其他各州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调式、乐器、歌声)

18、拓展

我们不仅可以在古典音乐中听到欧洲民间音乐之声,而且在当代的流行音乐领域,我们同样不难发现他们的踪迹。比如:爱尔兰歌手恩雅和爱尔兰乐队——神秘园的音乐,他们在继承欧洲民间音乐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开创了新的纪元——“新世界音乐”

欧洲最新广告作品赏析 篇3

广告主:bains.com

广告公司:Kuryo,巴黎

创意解读:

旅行过程中可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麻烦,登录bains.com订机票和酒店让你觉得游刃有余。

题目:广岛、纽约

广告主:The Moscow News

《莫斯科消息》

广告公司:BBDO莫斯科

创意解读:

事情很难解释,用你自己的语言来理解吧。

题目:赛车外观

广告主:标致107

广告公司:Euro, 法国

创意解读:

标致近期在欧洲市场推出了107运动版车型,名为107GT Line。这款车的特别之处在于外形,107GT Line从发动机盖延伸到车尾的红色装饰条分外显眼,车侧后视镜也被涂装成了红色。广告中的文案“adopt a little racing look”(拥有小赛车的外观)告诉大家,开这款车,不管你是什么身份,都可以拥有赛车手的气质。

题目:现在篇

广告主:Microsoft Windows Phone

(微软视窗手机)

广告公司:Zooppa意大利

创意解读:

模拟视窗的形式,用一连串的数字在手机上告诉消费者,微软自1984年Windows诞生到今年10月微软视窗手机的问世的发展历程。

题目:屠夫、穆斯林、牧师、工人

广告主:《资本》杂志

广告公司:Y& R,巴黎

创意解读:

如果你想投资房地产,在你投资之前,你要看清楚你在听谁说话。

题目:熨斗、吉他

广告主:克列职工大会

广告公司:Euro Rscg,米兰

创意解读:

要小心手中拿着的第一件东西,因为饥饿会让你措手不及。

题目:混凝土信封

广告主:微软

广告公司:Y&R,奥克兰

创意解读:

微软希望全体的软件销售人员,消除Windows对于用户在生活中的一些隔阂。因此他们把信装在石头信封中,然后让消费者体验用锤子打碎的感觉。这封直邮信中邀请受众参加一次促销活动,借此,可以赢得去柏林墙曾经存在的地方旅行。

题目:衣架、球拍、溜溜球

广告主:Legambiente(意大利的公益环保组织)

广告公司:Forchets米兰

创意解读:

意大利的环保组织(http://www.legambiente.it/)告诉大家:你扔出去的任何东西,都会回来找你。

题目:睁开眼睛

广告主:布里卡/明眸Ouverts

主题:打开眼睛

广告公司:Fabrica,意大利特雷维索

创意解读:

这是一张日本东京展的海报,在设计方面,开辟了新的思想,激发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人才的创造力。此展览由联合国的贝纳通、蓬皮杜中心、香格里拉米兰和Shiodomeitalia共同主办。

题目:吉他、锤子、镜子

广告主:伊西德

广告公司:麦肯,罗马

创意解读:

请正视我们实力的背后。我们是合作银行的一部分。毋庸置疑,那么,我们的专家很熟悉你:他们就是你的分身,并且拥有更多的IT技能。

主题:黄色、红色、绿色

广告主:国际聋人基金会

广告公司:DDB,新西兰

创意解读:

乍一看这系列广告,还以为是Ipod的新作品。看了文案才知道这是国际聋人基金会的公益广告,表示MP3播放器有可能永久性地损害青少年的耳朵,可以登录网站saveyourhearing.org.nz检查您的音量。只是这鲜艳的色调和人物剪影的确很容易让人联想到Ipod。

题目:安全的早餐

广告主:SAFE

广告公司:Special奥克兰

创意解读:

“母亲节的时候,早餐在床上吃,午餐和晚餐也在床上吃。这是个非常小的床,小到你都无法翻身。在这里哺乳、排泄,甚至再一次重生,周而复始。本猪需要足够的空间来翻身。”

某猪说在新西兰,超过20000只猪妈妈在比她们的身体大不了多少的猪笼子里生活,来帮助我们终止这种残忍的行为吧。确保你不会买工厂养殖猪肉、熏肉或火腿。

主题:鱼肉、牛肉、鸡肉

广告主:坎贝尔的房地产股票

广告公司:Y&R,奥克兰

创意解读:

本以为是酱料包的广告,到网上一查广告主的信息,没想到广告的真正寓意是:真正的股票,100%纯天然。创意人的思维还真是跳跃!

题目:碰碰车、房子

广告主:Windows Vista

广告公司:Y&R,新西兰

创意解读:

很喜欢它的文案“Fun up your home”趣味充满你的家。

题目:碰!

广告主:香格里拉Condoneria

(避孕套店)

广告公司:acHe巴塞罗那

创意解读:

隐喻避孕套的橡胶质感,并且可以“消除”痕迹。

主题:口、眼

广告主:Jeternel美容诊所

广告公司:Voskhod,叶卡特琳堡

创意解读:

欧洲音乐作品 篇4

启蒙思想家认为人是万物之本, 反对神主宰一切的观念。人是一个自由的生命体, 应通过自己的思考, 运用自己的力量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对于受到启蒙思想影响的人来说, 诸如“原罪”这样的观念再也没有立足之地了, 这体现了启蒙运动的人文主义特征。因此启蒙文学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内容较之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具有更强烈的政治性和革命性。作家们以自然神论甚至无神论为武器, 对传统教会的批判达到空前激烈的程度, 从理论深度上根本动摇了封建教会存在的合理性。如孟德斯鸠的理论著作《论法的精神》把法制提高到国家政治生活的首位, 并详细论证三权分立学说。歌德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成为狂飙突进运动中最具价值的作品, 对后世的德国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 专业音乐家同样已开始挣脱封建宫廷和教会的束缚, 走向市民阶层。如莫扎特就是冲破音乐家受教会宫廷束缚的传统, 实现了自身价值的变化, 成为自由音乐家。社会音乐生活空前活跃, 城市中兴起各种类型的剧院, 音乐厅, 建立起各种业余音乐社团, 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音乐会的听众也由此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由宫廷贵族为主转而成了以市民大众为主, 音乐成了大众化的艺术, 这一切都成就音乐家的写作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 因此整个音乐创作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 从内涵到外延都发生了全新变化。

由于启蒙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 较之以往的文学, 启蒙文学的主人公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启蒙文学把资产阶级和其他平民当作主人公甚至英雄人物进行描写, 成功地塑造了如鲁宾逊、汤姆·琼斯、费加罗、维特、浮士德等一系列不朽的艺术典型, 许多人物既闪耀着富有时代特色的理性光芒, 也呈现出人的灵魂的多重矛盾, 揭示出更为丰富复杂的人性内涵。在文学体裁上, 启蒙作家为了宣传启蒙思想, 逐渐扬弃古典主义关于体裁高低之分的清规戒律, 广泛采用小说、诗歌、戏剧和文艺性的政论等各种文体, 打破了自古以来诗体文学独尊的局面, 开创了文学史上的散文时代。戏剧方面也随之创新突出地表现在市民剧的形成上, 它表现市民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打破悲剧和喜剧的严格界限, 不遵守“三一律”, 运用散文语言创作, 开创了后来长足发展的话剧的先河。音乐创作在文学的影响下, 诞生了喜歌剧这一新的歌剧题材。它标志着歌剧的题材内容和风格形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普通人、平民的生活成了主要的描写对象。佩格莱西的《管家女仆》、卢梭的《乡村卜师》以及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等歌剧都较为明显地反映了平民的思想感情和他们的生活。音乐风格上, 也力求朴实、自然、清新, 没有人为造作的痕迹, 生气勃勃, 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它在歌剧的发展史上, 第一次鲜明地突出了歌剧音乐中自然美的特征, 对于音乐在歌剧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确立, 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启蒙作家的理性崇拜和渴望参加现实斗争的倾向, 使启蒙文学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政论性。有的作品以一定的哲学论点作为组织材料、结构情节的中心, 集中讨论哲学、政治、宗教、教育、道德等问题;有的作品通过具有作者代言人性质的主人公, 发表深刻的理论见解;有的着力塑造富于哲理意蕴的艺术典型, 以人物性格的丰富内涵具体显现某种哲理。启蒙文学这种哲理性、政论性见长的特点在哲理小说方面体现得最明显。卢梭的教育名著《爱弥儿》站在“自然崇拜”哲学的角度, 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 批判旧世界, 主张用启蒙思想塑造新人。歌德在这一时期完成了西方文学史上最伟大作品之一的诗体小说《浮士德》, 反映了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 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生活的精神世界。这些蕴含哲理的思想同样直接影响了音乐艺术的创作和发展, 这一点最为明显地表现在卢梭、莫扎特、贝多芬的思想和创作中, 使这时期的音乐文化显示出丰富的多样性。卢梭不但是一个思想家, 也是一个文学家和音乐家。卢梭在音乐美学领域, 既是继承者, 又是创新者。他认为音乐的本质是对情感的模仿, 而音乐和语言共同源自人类表达激情的需要这一观点, 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他对后来的音乐思想发生巨大影响的原因。卢梭在音乐美学领域, 既是继承者, 又是创新者。和同时代的许多思想家比较, 他的美学思想有其自身的特点, 而这些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他对后来的音乐思想发生巨大影响的原因。在莫扎特的歌剧《唐·璜》《费加罗的婚礼》和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等众多名作中, 对信仰、正义、道德的颂扬, 人的尊严的主题, 在他们的作品中占主要地位。启蒙主义时代的音乐有一个共同的特色, 即思想深刻, 结构严谨, 逻辑性强, 音乐语言新颖, 有较强的戏剧冲突, 能启迪人的智慧, 触动人的心弦。音乐家们的作品大多具有社会意义, 为维也纳的音乐增添了不朽的光彩, 使维也纳成为后世音乐家膜拜的圣地。在情感表达的作用上, 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也是历代作曲家所无法替代的, 几百年来, 仍保持着它动人的魅力, 这正是他们审美观、艺术观的深刻之处, 对同时代欧洲及后世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 18世纪的欧洲, 无论从音乐的发展和特点来看, 还是从音乐家的选材、创作过程、创作风格来看, 都与启蒙运动文学思潮、创作方法、文学作品有密切的联系。文学创作引导着音乐家丰富想象力、大胆创新、开拓新的领域。音乐家通过文学艺术了解人类、认识社会, 掌握先进的思想与广博的知识, 使音乐创作具有高瞻远瞩的气势与深入灵魂的深度。当今艺术发展的潮流向着更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各种艺术种类相互融合与渗透将形成新的热潮, 而文学与音乐这两个缪斯神殿中最动人心弦的艺术, 也将在相互渗透中不断繁荣, 在相互促进中蓬勃发展。

摘要:音乐的创作与文学思潮的变化总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18世纪的欧洲文学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发生了本质的转变, 整体思想体现出强烈的反宗教倾向, 弘扬人的价值和个性解放与自由, 宣传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因此, 受文学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也大胆突破了原有的陈规。戏剧、交响乐、歌剧等由颂扬宗教神性转向了真实的社会生活, 作品取材多来自社会的各个层面, 表达普通民众的情感。其他音乐体裁在创作手法上也逐步自由化、情感化。本文主要探讨了该时期文学思潮变化与音乐创作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文学,思潮,音乐创作,宗教,社会性

参考文献

[1][德]保罗贝克.西方音乐的历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叶松荣.欧洲音乐文化史论稿.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1.

欧洲钢琴音乐史 篇5

经过十六周的学习,老师悉心讲授了关于欧洲钢琴音乐史的发展,从巴洛克时期,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一直到民族乐派和印象乐派,每一次上课,我都受益匪浅下面是我本学期的心得体会。

对于巴洛克时期的钢琴音乐,在节奏上生动活跃,力度对比鲜明,风格高雅讲究,色彩华丽鲜明,一半都在教堂演奏,带有比较强的宗教色彩。管风琴,古钢琴等的使用让声音宏达而又庄重。德国人巴赫是巴洛克时期音乐的集大成者,赋格曲—这种复调音乐形式,在巴赫的手里发挥到完美的境地。毫无疑问,在巴赫的推动下,钢琴音乐有了最初的启蒙。

在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由教堂走向民众,作品也有了新的形式,主调音乐占据了绝对优势。乐曲的发展也更加注重逻辑。风格明朗乐观。其中莫扎特和贝多芬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钢琴音乐在浪漫主义时进入了鼎盛时期。很多钢琴家创作的作品,形成了“百家争鸣”式的局面,德国的韦伯,门德尔松和舒曼,华沙的肖邦,奥地利的舒伯特等都在钢琴艺术的创作中,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艺术表现力,抒情的《夜曲》,舒缓的《威尼斯船歌》,充满想象力的《邀舞曲》„„无一不是经典之作。其中我个人比较喜欢《威尼斯船歌》,清新自然的音乐,思想随着音符游走,情感细腻,真挚。

随着时间进入十九世纪中叶,具有鲜明民族特性的新音乐产生了,钢琴家们采用本国先进的音乐素材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格里格的《婚礼日》,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圣桑的《动物狂欢节》,福莱的《浪漫曲》„„每一首都带有浓厚的风土人情,这种风格在北欧地区比较盛行,风格典雅,手法简单,丰富了欧洲的音乐文化。

等进入了印象主义时期,音乐抽象和超越现实的色彩愈加鲜明,音乐的感受体现在感官印象上,其中德彪西《月光》,《大海》;拉威尔的《波列罗》,《镜子》是其中的代表作。

欧洲古典音乐与少儿钢琴教学 篇6

关键词:欧洲古典音乐;认知与共鸣;情感欣赏;宣泄情感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4-0164-02

如何引导琴童用情感去支配音乐的表现力,为作品演奏赋予灵魂;而这种情感的驱动,恰恰来源于对这种艺术形式发展过程的认知和感悟。

成功的演绎一首作品,需要演奏者通过娴熟的演奏技巧将作品的思想内涵用更具想象力和表现力的方式传达给观众。因此,无论作品的难易程度如何,扎实的基本功都是演奏的前提。国内的少儿钢琴教学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随着琴童钢琴学习程度的不断加深,攻克演奏技巧上的难题对国内的琴童而言是相对比较容易的,这完全得益于从小对基本功练习的重视。但是,单纯靠技巧支撑的音乐是没有灵魂的,琴童在面对作品技术层面的难度不断提高的同时,往往需要在演奏过程中倾入更多的情感,从而使整个作品演奏更具说服力、更加充实饱满。而这种情感,是需要通过了解并认知作品本身的创作背景、感悟作曲家创作之初的思想动机而获得的。现代钢琴教学体系中,我们接触到的作品绝大多数属于欧洲古典音乐作品,受年龄因素制约以及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的影响,这些孩子很难与这些作品中包含的情感达成共鸣;即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作曲家的生平及作品本身的背景进行解读,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以及不同时代背景下缺少对这种情感的认同感,孩子还是很难单纯的从老师营造的语言环境中去体会作品的情感,从而完美的呈现作品。

在从教的二十余年中,笔者接触过的既有刚刚选择学习钢琴的4~5周岁的学龄前儿童,也有已经结束启蒙课程转入正规学习的小琴童;在教学的过程中慢慢发现,直白的对单一作品或作曲家的背景进行解读或是试图通过乐曲曲式、强弱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等使学生感受作品所要呈现的情感变化,从而引导学生完成演奏,最终的效果都不尽如人意。因此,如何在少儿钢琴教学过程中让这些年龄较小的琴童可以更直观、更有效地感受这些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欧洲古典音乐作品、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成了在少儿钢琴教学中不断探索的新课题。通过不断地尝试,总结出了一些比较有效的方法以及情感培养过程中应该着重的方向,主要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培养孩子对新事物的认知能力。国内的琴童从小接受的便是传统的中式教育,而钢琴这种传自于欧洲的乐器,其演奏的精髓是对欧洲古典音乐的完美阐释。欧洲古典音乐作为欧洲文化的结晶,其本身带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时代特点。每一首音乐作品的创作,既是作曲家个人情感的宣泄,同时也是当时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的缩影;而作为学龄前的小琴童,是不具备把握这种情感的能力的。所以,我们最初要做的,只是引导孩子们可以本能地、真实的反映出自己听到作品时产生的情感。

许多从事少儿启蒙钢琴教学的同事都喜欢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来引导小学员学习演奏,拟声词和意境营造是老师们常用的两种方法;这种以语言形式诱导学生的方法在教学初期还是可以达到一些效果的,但却仍有一些弊端。

学生接受的往往是成人思维下的情感认知而并非自身对接触音乐作品时的第一感受。即便是第一次接触音乐作品的孩子也会对作品本身产生自己的情感,最直接的回答便是“好听”或是“不好听”。在这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做的其实并非是让孩子真正懂得作品所表达意境或是主题,只需要让他们学会在欣赏作品后用语言表达自己最直观的感受。

笔者曾与同事分享过自己赴欧洲比赛时在国外一家少儿钢琴培训中心的所见,偌大的教室中放着五颜六色的颜料,老师在演奏作品的同时让孩子用色彩在地上涂鸦,孩子们用不同的色彩表现自己在听到音乐时的第一感受,这种更直接的传达感受的方式,让他们感觉耳目一新。我们相信,孩子们对事物的认知和感受能力,正是在这种直截了当的表达方式中树立并不断得到提升的;而涂鸦的过程正是一种对自身情感的宣泄,学员们已经在这种看似玩闹的过程中学会与音乐作品同步展示情感。

第二,学会欣赏、注重量的积累。在经历了最初的以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为目的的官能欣赏过程后,我们需要的便是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学会情感欣赏。情感欣赏是古典音乐欣赏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作品时代背景的分析以及对作曲家的深入了解,是情感欣赏的前提;在学员充分了解这些信息后,他们便已经对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之后再对作品呈现出的调式、曲式、节奏、速度、力度、音色加以系统分析,我们便可以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到每一种演奏形式。

在这个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欧洲音乐史的贯穿学习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要怀疑小学员能否真正了解历史,因为他们要做的只是了解,而并非感同身受。任何情感的产生都需要一个时间的沉淀,当我们像讲故事般将欧洲音乐的发展史娓娓道来时,这些他们听到的故事将伴随着他们的成长一同沉淀,最终形成他们对欧洲音乐文化独有的认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孩子学习钢琴中情感培养至关重要的一环。

此外,对音乐作品的赏析同样需要量的积累。现如今的教育模式下,孩子很难接触到与自己当下技术难度不相匹配的音乐作品,但是我们不妨想想,欣赏,并非要求他们掌握。就像我们从小给孩子们讲睡前童话一般,所有的童话故事又与孩子当下的生活有什么关联呢?所以不要让“听不懂”成为他们欣赏古典音乐的绊脚石,因为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是孩子对音乐本身是否会产生情感而并非情感的正确与否。我们需要培养的是一个对音乐作品饱含深情地演奏者,并非预先编排好程序的机器人。

第三,情感的宣泄不是无理由的肆意发挥。通过培养学生在音乐作品中认知情感的最终目的是在演奏过程中宣泄情感,从而呈现更好的作品,但这种情感的宣泄是需要严格尊重作品本身的。钢琴演奏作为一门表演艺术,需要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准确呈现不同作曲家的不同风格,而把握这种风格,也正建立在我们对作曲家的情感认知的基础上。不假思索的宣泄情感将会使整个音乐作品黯然失色。当演奏者在演奏贝多芬的作品时无时无刻不闪现肖邦的影子、抑或是在舒曼的作品中呈现出巴赫的气息,这便是严重的歪曲了作曲家的风格。

以巴赫为例,作为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人物,在当时政治分裂、经济萧条、文化衰落的社会背景下,宗教势力占据统治地位,其大多数作品均为宗教音乐。其作品深沉、悲壮的格调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但因其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又使他的宗教作品明显的突破了传统教会音乐的规范,具有丰富的世俗情感和大胆的革新精神。了解其作品创作中包含的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涵,掌握其作品在表现形式上对复调形式的全面总结和创新,是我们演奏巴赫作品时对学生提出的两项重点要求。在尊重作品创作背景的前提下,达到感情上的共鸣,将会帮助我们完美的呈现一首音乐作品。

结束语:欧洲古典音乐是带有历史厚重感的文化精髓,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缩影,在学习钢琴演奏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欧洲古典音乐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用更饱满的情感呈现这些音乐作品。而学习欧洲古典音乐,是一个漫长且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从少儿钢琴教学时期便开始引导学生学习,只有经历了时间的沉淀,这种传自于异国他乡的文化艺术才能真正在孩子们心中扎根。而只有真正认知并与之产生共鸣,才能实现为作品演奏赋予灵魂。

参考文献:

[1]但昭义.少儿钢琴教学与辅导[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欧洲音乐作品 篇7

一、古希腊时期

(一) 古希腊文明

古希腊文明所起源的“爱琴文明”为古希腊的声乐艺术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摇篮。在公元前20世纪至12世纪, 地中海东部的爱琴海岛、希腊半岛及小亚细亚西部的欧洲青铜时代的文明, 被人们称为了“爱琴文明”, 涵盖了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两个阶段。这一文明是欧洲最早的文明, 也是西方文明的源泉, 这更是古希腊文明的起源。由于古希腊的地理位置使之能够处于东西方文明交汇的黄金地位, 一头与东方文化相互交融, 使得古希腊文化不断发展, 另一头与西方接壤, 深入欧洲腹地, 对整个西方的文化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古希腊文化所涉及到的美学、哲学、音乐、自然科学、教育、文学、戏剧、诗歌、建筑、雕刻等等方面的都达到了辉煌的成就。古希腊的人们将所有的美德都归功于音乐, 他们认为音乐有着感召人类心灵的能力和果效。

(二) 古希腊声乐艺术的发展

古希腊的声乐艺术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古希腊众多辉煌艺术门类中的头冠。合唱的表现形式在当时的声乐艺术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祭祀祈福, 人们都会选择合唱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一时期的声乐艺术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代, 即英雄时代, 古风时代, 黄金时代和希腊化时代。

大约在公元前12世纪, 多里亚人的入侵使得迈锡尼文明受到了毁灭。此后的300多年里面, 古希腊整个陷入到了沉寂的状态之中, 封闭和黑暗笼罩了古希腊社会, 所以导致存留下来的文字和资料稀少, 惟只剩下了反映当时社会情况和人民精神状态的《荷马史诗》。根据传说, 《荷马史诗》是由盲人荷马通过收集加以汇总和创作的, 他同时也还是诗人和歌手。《荷马史诗》是由两部分组成,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荷马史诗》描写了古希腊的英雄征战和一系列的神话故事。这部伟大的杰作结构思维严谨, 形象鲜明, 语言干练, 情节活泼, 具有深刻的哲理和理性, 所以, 历史学家们将这一时期称为“英雄时代”。

《荷马史诗》中有着舞蹈和合唱的记录, 主要是以吟唱的形式流传下来, 产生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三种声乐体裁:弗兰 (Fran) ——悼歌, 旋律较为缓慢;潘 (Pan) ——献给阿波罗的欢乐性颂歌, 旋律较为欢快;酒之歌 (Gifirami) ——献给巴克斯的抒情性颂歌, 旋律舒缓优美。

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 由于希腊人根据腓尼基字母创造出了古希腊文字, 可以用文字来记录和叙述历史, 历史学家们将这一时期称为是古风时期。随着贸易经济的发展, 古希腊社会经历了大的变革, 从原始的公社制度将向奴隶城邦制度开始过渡。随着社会制度性质的变革, 当时社会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心理状态也随之变革, 他们不再沉浸于神话的幻想和对英雄的崇拜之中, 他们开始追逐人类自己内心中的情感与心理, 他们敢于抒发自己心内中的真实写照, 抒情诗 (Lyric) 由此而产生。抒情诗的旋律大多都是来自于当时社会流传所唱的民歌, 人们用里拉琴伴奏, 演唱形式包括了独唱和合唱等, 所演唱涉及到的题材内容有双行体诗, 讽刺为主题的诗歌, 琴歌和牧歌等等。贵族女诗人萨福 (公元前612-557) 是创作兼独唱抒情诗的杰出代表, 她的演唱题材多以爱情为主题, 她非常擅长细腻地刻画人物的内心感受, 曲调情感真诚, 忧郁委婉, 歌词夸张炫美, 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萨福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就是在她的出生地, 也是她的家乡建立了被人们视为欧洲最早的音乐学校。品达罗斯 (公元前518-442) 是将合唱抒情诗这一声乐体裁发展到最高水平的诗人。他所创作的作品稳重华丽, 形式完美, 后人称之为“崇高颂歌”。

从公元前5世纪起, 希腊进入了古典时期。古希腊的社会变革依然在进行, 先进的民主制度已经代替了氏族贵族制度, 人们逐渐萌发了民主思想, 其中, 以雅典最为典型。艺术活动已经不再是贵族阶级的活动, 艺术活动在平民中开展地更加广泛。一些业余爱好者在一些盛大的集会上也会出新唱歌、跳舞、戏剧的演出。

古希腊的戏剧, 包括了悲剧和戏剧, 是当时古希腊文化发展最大的成就。古希腊的戏剧是由戏剧对白和音乐组成, 中间或多或少地穿插一下器乐伴奏和舞蹈等等, 是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的艺术种类。古希腊的宗教神话传说是古希腊戏剧剧本产生的源泉, 但是已经超越了民间的风俗习惯, 人们逐渐形成了较高的审美意识和追求, 这也是古希腊文明走向成熟和理性的集中体现。因此, 这个时代, 古典时期也被历史学家们视为是古希腊音乐艺术发展的黄金时代。

古希腊的悲剧, 通常被人们又称为是山羊之歌, 起源于祭祀迪奥尼索思的庆典盛世活动。人们身穿着羊皮, 把长春藤花戴在头上, 以羊角、羊须装扮, 伴奏采用的是阿弗洛斯管。埃斯库罗斯、索夫克洛斯和欧里庇得斯是当时最为出名和伟大的三位古希腊悲剧作家。

埃斯库罗斯 (公元前525-456) , 被誉为是古希腊“悲剧之父”, 他的创作属于是古希腊悲剧发展的萌芽初级阶段。他出生于希腊的一个贵族家庭里, 他一生创作了九十多部悲剧, 代表作品有《俄瑞斯忒亚》三部曲, 《被束缚的普罗米修斯》等等。他的戏剧题材大多取材于神话英雄故事, 以歌颂的力量为主。他的悲剧庄重肃穆, 雄然亢奋, 与戏剧中所现的强烈的矛盾斗争情节相辅相成。

索夫克洛斯 (公元前496-406) , 他一生创作的时间长达六十年, 共写过130多部悲剧, 代表作有《安提戈涅》、《俄狄浦斯王》等等。他所生活的时期正值雅典的民主思想意识全盛时期, 所以较埃斯库罗斯而言, 他的创作有了全新的提升和发展, 他作品中所刻画的人物性格更加分明有力, 语言简短明了, 他的作品创作风格标志着古希腊悲剧创作的日益成熟和稳定。

欧里庇得斯 (公元前480-406) , 他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 一生创作了九十多部悲剧, 代表作品有《美狄亚》、《特洛伊妇女》、《希波吕托斯》等等。他所涉及的悲剧题材内容范围比较广泛, 有描写政治、宗教信仰、战争等等的, 也有描写处于社会底层平民百姓生活的, 还有描写社会世俗道德的。他非常擅长描写女性心理, 透过人物内心的表达来反映一些深刻的思想道理, 这一点在古希腊的悲剧中显得尤为的重要。在他的悲剧故事中也会经常运用合唱的形式体裁来揭示故事深刻的寓意和表达思想内涵, 用乐器伴奏来引出人物的出场, 有历史学家认为这是歌剧最早的雏形模式。

古希腊悲剧的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序词、出场歌、插话、退场词。序词指的是在合唱队首次出场之前的演出, 意在说明戏剧背景和强化戏剧中人物;出场歌是接在序词之后, 是合唱队进场之后的演唱, 意在调节气氛, 强调戏剧本身的基调和激发观众的感情, 合唱是以齐唱为主, 伴奏采用里拉琴和阿芙洛斯管, 偶尔会穿插装饰音;插话是在剧情动作表演的开始, 前后紧紧衔接合唱, 用来划分剧情的层次, 相当于现代歌剧中的“幕”;退场词是最后一段合唱唱完以后, 作为剧目的结束。古希腊悲剧的结束通常分为两种, 一种是演员充当使者报告全剧的结束, 另一种是他们所崇拜的神明从天而降, 歌舞场地全部升天做为结束。

古希腊的悲剧通常三位男演员来演出, 他们穿着高底靴, 根据剧情面戴不同的面具, 搭配不同的服装饰演不同的角色。古希腊的悲剧对于后来十六世纪末文艺复兴晚期意大利歌剧的形成影响非常深远。

在古希腊悲剧发展的顶峰时期, 与之相伴随的还有古希腊喜剧。古希腊戏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的狂欢歌舞和民间滑稽戏, 而后逐渐演变成为大型的喜剧。古希腊喜剧产生的时代是言论相对自由的民主繁荣时代, 所以大多当权者和贵族阶级成为了古希腊喜剧所讽刺的对象。

阿里斯托芬 (公元前446-386) , 被誉为是“喜剧之父”, 是古希腊时期最为出名的喜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四十多部喜剧, 代表作品有《阿哈奈人》, 《骑士》, 《云》, 《马蜂》, 《鸟》等等。在他的喜剧作品之中, 群众性的合唱、充满讽刺意味的歌曲, 抒情缓缓地对白, 轻松快乐的音乐及夸张的创作手法运用的淋漓尽致。他的作品可以说的上是高雅与低俗, 严肃与活泼, 美与丑的绝妙结合。

公元前323年古希腊结束了辉煌灿烂的古典黄金时代, 进入了希腊化时代。在这一时期, 希腊奴隶制度开始逐渐衰退, 希腊自身的文化开始向东方和西方传播, 并且与当地的文化相结合。越多越多的专业歌手涌现出来, 集体性的音乐活动随之减少。声乐艺术的发展开始偏向于个人感情的抒发与表达, 感性与理性相得益彰的原则遭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攻击与破坏, 所以导致这一时期的声乐艺术发展逐渐退步。

(三) 古希腊声乐艺术的特点

1.题材:大多取材于神话故事和诗歌, 多为描写劳动、大自然和爱情为主;后期还出现了许多不同题材的歌曲, 如祭祀歌曲、饮酒歌、情歌、结婚歌、颂歌、悲歌及与舞蹈结合的合唱抒情歌、众赞歌、庆贺歌等等;

2.声乐作品以单音乐旋律为主, 具有朗诵性质, 旋律简单流畅, 节奏鲜明;

3.体裁:声乐作品多以合唱、齐唱、独唱、说唱和吟唱的形式出现, 有器乐伴奏, 有舞蹈和戏剧穿插其中;

4.歌手、诗人和声乐作品的创作者大多都集于一身;

5.因为当时没有标准的固定的记谱模式, 歌手采取了以即兴表演为主的歌唱模式。

二、古罗马时期

公元前146年, 古罗马征服了古希腊, 随后古希腊全部沦陷。横跨亚欧大陆的古罗马由此成为了古希腊和后来欧洲文化艺术衔接的桥梁。古罗马自身的文化融入了古希腊优秀的宗教、哲学、美学、自然科学、戏剧等等文化, 这就使得古希腊文明也很快地在欧洲开展开。

在古罗马占领古希腊最早的初期, 古希腊的音乐文化受到了古罗马人的轻视和忽略, 他们不喜欢古希腊音乐, 他们认为古希腊音乐不够威武壮阔。随着古希腊文化的渗透和深入, 古罗马贵族阶级中的妇人首先开始接受古希腊的音乐教育艺术, 并把音乐教育当成是良好教养和上流社会尊贵身份的标志。很快, 这种认识很快在古罗马全部传播开来, 音乐在古罗马社会生活中占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 音乐对于当时社会的意义和影响却不及古希腊时期。在古希腊, 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 音乐甚至成为了连接社会关系和交往生活的纽带。但是在古罗马时期, 音乐失去了在古希腊所特有的世俗性、群众性、广泛性和平民性等特征, 民间音乐只处于到了次等地位, 歌唱家、歌手和音乐家已经不是音乐生活的主角。在古罗马, 取而代之的是上流社会中的贵族阶级、王公贵胄、奴隶主等等, 宫廷乐师也就是在这时期出现的。音乐已然成为了王公贵族消遣娱乐的工具。在这些上流社会阶级的家庭中举办音乐活动和演出, 充分反映了贵族们享乐奢华的生活方式。在古罗马时期, 器乐的制造技术和演奏形式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与发展, 以铜管乐为主, 并形成了庞大的铜管乐乐队, 为一些重大活动和仪式与大型的合唱团合作一起演出, 这也凸显出了古罗马时期音乐艺术的奢华与享乐的特征。

在这一时期, 声乐教育作为一种职业也普及开来, 一般是分为三种:有专门拓展音域或嗓音力度的教师, 负责改善嗓音音质的教师, 和负责训练音乐和艺术表现力的教师, 这说明了古罗马时期的声乐艺术已经趋于规范化和系统化。

公元3世纪, 古罗马分裂成为两部分, 即东罗马和西罗马。基督教逐渐成为古罗马的主流, 取代了古希腊和古罗马所信奉的神明。古罗马对于古希腊文明走向中世纪文明起到了桥梁和衔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J].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8.

[2]大卫·凯恩斯.莫扎特和他歌剧[J].上海:上海三联, 2013.

[3]大卫·波格.我的第一本歌剧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4.

欧洲音乐作品 篇8

关键词:浪漫主义,文学题材,主观情感

“浪漫主义”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 (意思是“传奇”或“小说”) 一词, “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音译而来。最早使用在十八世纪晚期, 当时的人们对古代的冒险离奇故事普遍发生兴趣, 就把那些同传奇故事、离奇遭遇等想象色彩浓郁的事统称为浪漫主义。作为一个席卷整个欧洲的文艺思潮, 文学上出现了雨果、拜伦, 美术上则以席里柯、德拉克洛瓦为代表。法国的浪漫主义思潮来势迅猛, 对当时的古典主义、启蒙运动都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与保守主义的斗争中, 雨果《爱尔那尼》的演出在激烈的斗争中终于赢得了浪漫主义戏剧的决定性胜利。美术方面, 则是席里柯的巨幅作品《梅杜萨之筏》向保守主义发起了浪漫主义的宣言。

由于席里柯英年早逝, 他的师弟德拉克洛瓦结果了浪漫主义的旗帜, 德拉克洛瓦以《但丁之舟》及《希阿岛的屠杀》这两幅作品闯入巴黎艺术界, 它们分别于1822年和1824年在沙龙展出, 向以安格尔为代表的官方保守势力发起了猛烈进攻, 被称为“浪漫主义的狮子”。他的作品一反古典主义的所谓高雅、理性, 充满了激情、动感, 色彩也绚烂多变, 突破了古典主义的条条框框, 在美术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

美术上的浪漫主义在题材上有一个突出的特点, 喜欢借用文学名著中的题材加以表现。这一特点, 在德拉克洛瓦的作品中尤为突出。在他的作品中, 能够找出相当数量的此类题材。这里仅选择几幅作品加以论述。

一、《但丁之舟》

但丁的《神曲》是文学史上的一个分水岭,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丁之舟》取材于《神曲》故事, 画家以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但丁在维吉尔的引导下游地狱。站在船中央的但丁被维吉尔引导乘着卡隆的渡船, 渡过阴河。画中在风浪里颠簸的小船, 象征人们被激情所折磨的情景和被死亡威胁的悲剧。在这幅画中, 他一反古典主义的规则, 运用了对比色调, 以突出主题, 两个站立的、裹著大衣的人物的衣著色彩, 为互补的绿色和红色;阴河里的幽灵扑向小船, 整个画面充满恐怖、阴森的气氛。

作为德拉克洛瓦的成名之作, 《但丁之舟》受到学院派画家的讥讽、嘲弄和攻击, 官方甚至不给展出。可是人们终于发现保守沉闷的法国画坛出现了一位巨大的天才, 曙光显现, 古典主义更显得暗淡无光。

二、《沙达纳帕路斯之死》

《萨达那培拉斯之死》是一幅激昂、无法、充满情绪的画, 其中表现出人类在暴乱时的野蛮、淫荡和病态的残忍, 被古典主义者称为“第二号虐杀”。

这幅画取材于拜仑的长诗, 描绘阿尔及利亚第一王朝最后一个君王沙达纳帕路斯在叛军包围王宫时, 令侍从们杀死他的妻妾犬马, 尔后放火自焚的情景。画家在这幅画中描绘自杀、虐杀的各个细节, 惨状目不忍睹, 到处充满恐怖、绝望和凄惨。全画回旋着强烈的震动, 扣人心弦。画家运用极度强烈的色彩对比, 以红、黄色为基调, 展现出血腥的恐怖。在构图上, 画家有意识在画面上安置各种器物, 塞满一切空间, 以眩目的错综形象、缤纷的色块、动乱不安的韵律和狂放的笔触, 给人以闷塞、动荡和死亡的直觉。这种动感又和静态的国王形成对比, 使整个画面构成和谐的艺术整体。整个作品狂乱凄惨的氛围和拜伦长诗的浪漫主义风格相当吻合。

三、《诱拐丽贝卡》

此画取材于英国作家司各特小说中的情节:骑士古贝尔从古城堡中劫走少女丽贝卡。画面背景是坚固的城堡, 骑士从这里冲杀出入, 焚烧城堡, 浓烟滚滚、火光冲天, 强悍骁勇的骑士征服了这座城堡。画面中心是古贝尔扛着挣扎无望的丽贝卡突围的情节, 画面的近景是他的仆人正备好马匹接应抢人的骑士。

画家从人物的活动神情和环境的描绘, 叙述这故事的来龙去脉, 画面充满紧张、勇敢、机智和浪漫气氛, 这种具有情节性的描绘, 体现出绘画的文学性。

四、《美狄亚》

希腊神话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 马克思称它是希腊文化的土壤。一个个神奇的故事, 是诸多艺术大师表现的宠儿, 《美狄亚》就是其中一个。

美狄亚帮助伊阿宋取得了金羊毛, 并生下一对儿女, 但最终却遭到抛弃。美狄亚忍无可忍, 怒火满腔, 在烧死情敌之后, 手持利刃, 抱着自己的两个孩子跑进山洞, 准备亲手杀死他们。画面故意将美狄亚的眼睛安排在阴影中, 但我们却能感觉到美狄亚眼睛里燃烧着的熊熊复仇之火, 与闪闪发光的利刃和无辜的孩子形成鲜明对比, 整个画面笼罩在恐怖、紧张的气氛之中。

五、《俄菲利娅》

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堪称经典, 悲剧人物俄菲利娅的不幸遭遇令人扼腕叹息, 特别是她在发疯之后, 在河中溺死的凄美场景, 更是令人深深同情。《俄菲利娅》表现的正是这个画面。身着长裙的俄菲利娅躺在水里, 绝望地拉着树枝, 表现出求生的欲望。作品在绘画技巧上超出了德拉克洛瓦自己以往的风格, 形象描绘简捷, 笔触粗犷, 色彩变化十分丰富, 意味着同古典主义彻底决裂, 并对印象派起到了启蒙的作用。尽管手拉树枝的情景似乎与莎翁原作不符, 但却更加真实可信, 也更具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文学题材是浪漫主义美术的一个重要特征, 为了突出激

情, 画家往往选择具有强烈冲突的情节进行描绘, 画面恐怖、紧张, 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在艺术上摆脱了古典主义的桎梏, 同时也震撼着观赏者的心灵。

参考文献

[1]《希腊古典神话》 (德) 古斯塔夫·施瓦布著, 曹乃云译译林出版社1995、05

欧洲音乐作品 篇9

一、欧洲传统声乐文化对宗教题材声乐作品的发展

欧洲传统声乐文化对宗教题材声乐作品的发展共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在欧洲的中世纪, 这个时期的宗教题材声乐的发展主要是以圣乐为主, 就是我们常说的葛丽果圣歌。这一时期的欧洲处于封建社会初级阶段, 因此在声乐作品的表现上是有一定的局限的, 但是对宗教传统的文化继承发展是非常的成功, 当时的欧洲传统声乐的发展没有太多绚丽的表面文化, 更重要的是追求内在的契合。随着宗教势力的不断发展, 欧洲的圣乐发展也开始逐渐追求一些复调的发展, 这对于欧洲传统的文化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

第二个时期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这个时期的宗教圣乐的发展主要是以朴素的文化为主的, 体现的仍然是清晰的文化色彩, 当时的欧洲传统宗教声乐的发展主要有:弥撒、经文歌以及牧歌。特别是在基督教堂的音乐形式中复调的文化逐渐地被认可, 在旋律上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主要是在文化的追求上的体现。同时复音的手法对于欧洲声乐文化的发展非常重要, 对于作品色彩的画面感上的发展也非常重要。但是这一时期的欧洲传统宗教声乐的发展依然是一个比较散的过程, 并没有进行系统的整理, 同时对于形式的发展也是相对比较分散的。主要的体现就是神韵上的追求。

第三个时期也是欧洲声乐文化作品发展的高潮时期, 对于这个时期的欧洲声乐发展主要归功于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的努力, 这些艺术家对欧洲声乐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这一个时期的声乐艺术发展中他们不但结合文艺复兴时期的优秀文化, 同时结合了时代发展的步伐, 对欧洲声乐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旅程。巴洛克时期的声乐种类也出现了很多的变化, 例如歌剧声乐、神剧声乐、清唱声乐等等。这三个时期最大的联系就是对于宗教传统题材的联系发展, 这也是欧洲传统声乐文化发展的重点体现。

二、宗教题材声乐作品在欧洲传统声乐文化中历史地位的考究

1.宗教声乐是欧洲传统声乐文化艺术的灵魂体现

欧洲的宗教音乐的发展历程中, 对于声乐的要求一直都非常注重。同时, 宗教文化早期声乐艺术中的发展也是一种艺术灵魂的体现, 特别是在文化的归属上的体现。对于文化艺术的追求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对于情感内涵的追求。因此, 我们从欧洲声乐文化的发展中所认识到的就是对于心灵上的追求。欧洲传统声乐文化中宗教思想在美学艺术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体现, 主要是对于画面色彩的追求, 声乐是一个有声音有画面的艺术存在, 因此对于“色彩感”的追求上也是一种深刻的体现。宗教的观念是欧洲声乐文化发展的根基, 宗教情感在欧洲声乐中的发展是一种情感的体现, 也是情感唯一的载体, 宗教精神就是欧洲声乐艺术精神的再现, 是一种信仰的体现, 人们在对于情感的追求上最注重的就是关于情感的信仰。除此之外, 宗教的形式化表现对于欧洲声乐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宗教的形式是非常神圣的代表, 因此对于声乐的审美价值的体现也是一种神圣的体现。

2.宗教声乐是欧洲传统声乐文化艺术创作的动力

(1) 创作体裁的驱动体现

宗教音乐作品的发展经历着体裁从简单到复杂的一种蜕变, 特别是对于单一文化的追求到多变的体现, 这一种体裁驱动的表现, 在欧洲传统的声乐文化中主要体现在:简单的圣乐发展到复调的圣乐发展, 特别是在巴洛克时期的声乐对于体裁的追求更加丰富, 人们将这一时期的体裁驱动表现归结于宗教情感的影响。同时宗教题材的影响对于体裁的变化影响是必然的表现, 因为当时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限制。因此, 对于宗教声乐作品的追求是欧洲传统声乐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唯一的途径。

(2) 声乐素材的驱动体现

首先声乐的素材是声乐形成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宗教体现的影响下声乐的体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因此在不同的体裁中对于声乐素材的发展也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欧洲当时的声乐素材的发展中有很多优秀的艺术家, 例如诗人、作曲家马肖, 作曲家迪费, 音乐大师拉萨斯、帕莱斯特里纳等等, 他们在宗教音乐作品的影响下对于欧洲声乐素材的驱动发展非常著名。也正是这样, 他们在宗教声乐作品的影响下研究了丰富的声乐素材。

(3) 情感的驱动体现

宗教声乐作品的影响在声乐艺术情感中的表达要具体到每一种唱法的体现上, 其中在欧洲的美声唱法以及民族唱法中, 需要具有一定的钢琴功底, 其他则没有过高的要求。至于在声乐艺术表演中, 是否能够把演唱技巧和情感融合在一起, 则是一个比较深层次的美学追求, 更是对声乐表演艺术家水平进行衡量的重要标准。宗教情感的表达对于声乐艺术表演的影响不仅要自然通畅, 并且要具有一定的整体共鸣感, 并不仅仅是寡淡无味的漂亮声音。因为宗教不仅仅是一种信仰的体现, 更是心灵上的追求。关于情感的表达则主要就应该从作品的内容出发, 不管是从歌曲本身的情感, 还是从其风格出发, 均应该对声音的原则进行轻松自如的运用, 只有这样在每次演唱的时候, 才能够声情并茂, 曲趣盎然。作为一名演唱者则需要在了解作品内容之后, 运用自己的想象, 将自己引入到需要进行情感表达的情境之中, 在演绎过程中犹如身临其境的对作品进行完成, 这样才能够得到观众的情感共鸣, 取得良好的演绎效果。

宗教题材的声乐作品对于欧洲传统声乐文化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宗教声乐的影响让欧洲传统声乐的发展有了一定的成就, 特别是对于欧洲声乐体裁、素材、情感上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今后的声乐文化艺术的发展中应该不断地去学习传统文化中的亮点和重点, 这些对于我们研究声乐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我们能够在这些优秀的传统声乐文化中发现更多的文化内涵, 对于我们情感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

摘要:宗教是欧洲社会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宗教题材声乐作品在欧洲传统声乐文化中的历史地位是被大众所认可的。以宗教为题材的声乐作品对于欧洲的传统声乐来说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 更是欧洲传统声乐文化发展的驱动力。

关键词:宗教题材,声乐作品,声乐文化,地位

参考文献

[1]王冬弘.宗教题材声乐作品在欧洲传统声乐文化中的历史地位[J].大舞台, 2012 (09) .

[2]李保霞.审美心理维度下的中西方声乐文化审美观之刍议[J].作家, 2011 (18) .

[3]徐敦广.弘扬民族声乐文化重构高师声乐教学体系[J].艺术教育, 2008 (2) .

欧洲音乐作品 篇10

一、象征神性的抽象符号

圣母成为绘画的表现对象和题材, 最早大约可以追溯至公元3世纪的两河流域。位于两河流域的教堂墙面上曾经发现过一幅名为《站在圣墓旁的三位玛丽亚》的画像1 (P71) 。文艺复兴开始以前, 圣母像几乎都以纯圣像的形式出现。早期的圣母形象均带有黄金质地和严肃正经的直视人类的神的表情, 双目逼人, 震慑众生。此时的圣母并不具备人性, 她仅仅作为神的代表供人们祈祷和崇拜。不管是表现手法还是绘画主题, 画家对圣母的形象描摹都趋于程式化, 从而表现宗教崇高的精神世界, 圣母形象完全沦为神学和教义的外显形象, 吸引着人们对圣像敬畏的凝视和瞻仰。

5世纪至15世纪的中世纪美术在发展中逐渐形成独特的形式和内容体系, 表现特定时期人们的生活、观念和思想感情。这时期的圣母形象慈爱、亲切, 比基督更为“亲民”。13世纪之后, 圣母马利亚作为在现世披洒恩泽的神与人的沟通媒介逐渐被信徒们接受, 甚至形成了一股“圣母崇拜”的风潮。而中世纪偏离了基督教本质的教会以及封建势力对广大人民的残暴压迫统治, 让人民大众对《圣经》中描述的恬静安适的生活与祥和美好的社会氛围渴望不已, 而娴静优雅、平和慈爱的圣母形象正好迎合这种美好向往。于是圣母的神圣光芒得到无限放大, 在黑暗的中世纪得到艺术家们的大力推崇。可以说, 圣母自身所代表的精神促使以《圣经》为经典的基督教在文化和教义上对圣母的推崇, 圣母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艺术家们创作的首选题材之一。

但是, 中世纪美术作为政、教合一的欧洲封建社会用来宣传教义的艺术手段, 依旧是典型的基督教美术, 中世纪的宗教信徒们依照那时的审美创造出大量特征鲜明的圣母形象。镶嵌画《面包和鱼的奇迹》创作于公元520年左右, 画面死板, 线条锐利, 体现了基督教文化压抑严肃的特质。980年创作于德国埃塞大教堂的《圣母子》像僵硬、呆板, 这件怪诞作品是对现实人物形象所作的抽象化、符号化的处理, 透射出震慑人心的威严。中世纪的欧洲圣母画像大多呈现类似的固定模式, 被强化的头部中五官比例并不符合真人标准:眼睛大的夸张, 鼻子细长直挺, 嘴很小且永远紧闭。直至十四世纪早期, “圣母像”依旧保留着严重的程式化痕迹, 无论是3/4侧面人物姿态、严肃死板的面部表情、统一模式的衣着、二维平涂的画面背景, 还是以神圣金色为主的画面色彩, 种种细节都带有严肃的中世纪风格。中世纪的圣母形象多被抽象成一个时代的宗教精神, 一个虚幻的“道成肉身”, 是高高在上的神祗, 传达着神性的静谧威严和浓厚的宗教气氛。中世纪基督教艺术的精神实质是非理性主义的宗教迷狂, 已丧失艺术对于理性和谐秩序的追求, 宗教精神的表达远比形象的真实表现重要的多。

当然, 中世纪也有少量以宗教故事为题材的叙事画“在拜占庭帝国的反圣像运动后, 给西方带来了六百年持续影响的圣像画在功能和形式上都产生了嬗变, 并应和了某种宗教体验方式的改变。”1 (P71) 这些具有高超写实技巧的宗教叙事画使人们对神的态度慢慢由敬畏转向敬爱, “神人关系”也在发生着改变, 中世纪美术沉闷而神秘的暗流之下孕育着文艺复兴的曙光。

二、理想的神人二重性形象

14世纪中叶兴起的文艺复兴是中世纪进入近代的转折点和关键。文艺复兴非单纯的复古, 实则是通过学习古典的途径创造新文化, 它的核心是人文主义, 通过对人的肯定来反对神的主宰, 反对宗教的禁欲主义, 提倡现世奋斗和享受当下。文艺复习时期艺术作品中的圣母形象从具有象征意义的视觉符号转变成现实世界的人的形象。如果说中世纪绘画中圣母的形象偏向于宗教的神性, 是将圣母作为神明来崇拜的话, 那文艺复兴时期则强调了圣母的母性, 形象也更加温柔亲切、平易近人, 偏向于普通人类的母亲形象, 充满了人性色彩。

乔托作为文艺复兴早期的代表画家, 被誉为“欧洲近代绘画之父”。乔托的壁画《逃亡埃及》摆脱了中世纪的绘画程式, 画中人物具有体积感和质量感, 健壮结实。画面中圣母骑着毛驴、抱着孩子, 跟着丈夫行进在乡间小道上, 充满世俗的人情意味。通过画笔, 艺术家把神请到了人间, 圣母不再是神的符号, 而是有血有肉的世俗之人。他在1310年绘制的《宝座上的圣母》构图虽尚未超脱中世纪的惯例, 但画中已经潜藏着与宗教文化分庭抗争的世俗内涵:首先, 圣母和天使们的结构比例趋近真人, 不再是夸张化的宗教符号;其次, 整幅画面的色彩更丰富, 构图更完整, 有简单的透视纵深关系;第三, 圣母的左右眼并不对称, 紧闭了一千年的嘴巴也奇迹般地张开了一条小缝。作为“中世纪最后一位画家”和文艺复兴的先驱, 乔托笔下的圣母虽未完全摆脱中世纪绘画的窠臼, 但他真挚感人的描绘让圣母形象庄重肃穆又不失怜悯慈爱, 画面庄严厚重又质朴清新, 较之中世纪的圣母题材绘画是不朽的进步。

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说过:“圣母玛利亚是纯洁、崇高的化身, 也是神圣事物的象征, 所以必能永远保持青春。”米开朗基罗创作的马利亚形象打破了宗教的界限而成为世界公认的“母爱”的象征。另一位文艺复兴艺术大师莱昂纳多·达·芬奇的绘画色彩和构图则更加流畅和谐, 完全摆脱了僵化的中世纪绘画格式。对解剖学的深入研究使达芬奇笔下的人物形神兼备, 更接近真实的人。《岩间圣母》创作出1508年, 画面中的圣母自然优美, 动作和表情都栩栩如生, 达到了对人物节奏和动感的高度把握。画面的背景是深褐色的岩石, 岩石大面积的色块并没有给人带来压抑的感觉, 反而起到了衬托圣母温暖母性的作用。拉斐尔作为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代表, 一生作品中有三分之一都以圣母为题材。他的《金翅雀圣母》采用三角构图, 画面稳定协调, 圣母摆脱了呆板的背景步入花园, 光环也模糊难辨, 看上去不太像一幅宗教画。拉斐尔的圣母是按照人的形象来描绘的, 他笔下的圣母神态优雅温柔, 人物神态得到了恰如其分的展现, 所谓的“世俗精神”也在此体现。拉斐尔著名的《西斯廷圣母》是后世公认的对圣母的理想的描绘。画中的圣母已然完全摆脱了宗教气息和禁欲主义色彩, 实现了“人性的复兴”。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富有生动亮丽的质感, 圆润、柔美、典雅, 洋溢着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和快乐。拉斐尔用世俗化的手法处理圣母的传统题材, 将圣母的形象理想化、现实化, 称颂了人类的母性光辉。

自中世纪一路走来, 圣母形象从一个压抑、严肃的神圣宗教符号逐渐实现了解放。马利亚在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的笔下带着柔和的人性光辉走下神坛, 走向民众。这种对圣母世俗身份的还原说明人文主义中对人性的肯定已经植入当时人们的理性思维中了。

三、步入凡尘的现实美

文艺复兴主要强调和谐、宁静的理想美, 而17世纪的艺术则追求打破和谐, 主张真实的自然美。这一时期以卡拉瓦乔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画家揭开了艺术革命的新篇章:他们拒绝空洞的理想化, 开始尝试从现实的人身上发现美, 他们用画笔描绘平民大众的生活, 呈现下层社会人民的自信和尊严。圣母形象不似文艺复兴大师笔下那么完美典雅, 而成为现实的人的再现。

卡拉瓦乔的《圣母之死》取材于圣母死后升天的故事。绘画主角据说以一个淹死的妓女为原型, 画中的圣母头顶没有神圣的光圈, 只有如寻常老妇般的容貌, 画面也缺少原型故事应有的庄重和肃穆, “圣母之死”这样一场充满神性的事件被处理成了人间一次普通的死亡。画面充斥着强烈的色彩对比和明暗交替, 幽黑深远的背景透出凝重的死亡气息, 而打在圣母上半身的光线则强调了主角的身份, 这束光不仅开辟了画面的空间, 还带来了超越的意味让“圣母之死”显得名副其实。画家通过最普通人生活的宗教化改写, 让观看的受众有了更为贴近的生理和心理视角, 使神圣的崇高气氛更贴近人心并引起精神的共鸣。卡拉瓦乔笔下的圣母没有应有的含蓄的艺术美感, 他没有把圣母的崇高、伟大和神圣描绘出来, 而是真实、质朴的表达现实, 他近乎物理精确的观察和充满戏剧性的明暗对比技法, 让绘画中的神祗们降落到人世间, 以世俗的面貌出现并成为我们身边的人群中普通的一员。卡拉瓦乔的这幅《圣母之死》和他其它的宗教题材作品, 通过对题材的改造、色彩的运用和明暗的对比, 真实生动地再现了世俗生活, 开启了现代主义的绘画时代的大们。

伦勃朗的《圣家族与天使》摒弃了之前圣像画中对圣家族的完美化描绘, 以下层人物朴实真切的形象取代圣家族庄重唯美的贵族形象。据说伦勃朗在选择模特时摒弃对美丑的执着, 更强调模特的精神内涵。可以说, 伦勃朗已经跨越了宗教与世俗的局限, 他依据自己对《圣经》和人性的了解, 把圣母当作一般的常人进行着诠释。

四、无固有形态的观念形式

蒙克于19世纪末创作的《圣母玛利亚》是一幅迥异于传统圣母题材画的作品, 它突兀又适时地出现在“洛可可——现实主义——印象派——后印象派”这样一条发展轨迹之后。2 (P18) 蒙克笔下的这位圣母是一位年轻性感的女子, 她赤裸并扭动着身躯, 搅动着晦暗黏稠的背景, 完全背离了贞洁的传统圣母形象。这幅画有着冲击感官的病态之美和弥留之美, 故而有人解读此画是在描绘圣母升天的情景, 但圣母在此更像是在进行挣脱生活焦虑的死亡舞蹈。圣母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灵, 仅仅是一位染上时代心灵疾病的平凡可怜的人类。蒙克所创造的表现主义, 成为逆转传统圣母题材绘画的关键点, 透露出了现代和后现代艺术登场的讯息。

1949年达利创作的《波特黎加特圣母像》被认为是迄今最诡异的圣母题材绘画, 对传统圣母像的变革和分裂在这件作品中达到了某种程度的极端。达利承认这幅画是他在努力表现一种潜意识, 并且把这种“超乎理智之上的东西”看成是艺术所要捕捉的“更为重大的现实”。3 (P146) 画中的背景在构图和布局方面较为接近传统手法, 但看似文艺复兴时期圣母画像里的那种稳定结构和对称布局并未给此画带来应有的稳定平衡和秩序感, 反而处处透露出一种刻意营造的破碎体验。圣母背后顶着一分为四的破碎石柱, 以及破碎的贝壳和下坠的蛋状物;圣母的身体由四块木板构成, 头部开裂、腹部中空, 置于其中的圣子同样形状怪异的圣子。4 (P68) 达利笔下的圣母不仅不具备文艺复兴时的神人二重性, 也无卡拉瓦乔描绘的真实和鲜活之感, 甚至连蒙克想表达的心灵挣扎和生死焦虑也无迹可寻。达利的圣母只是一种怪异的、令人不安的无生命特征的形式。圣母走下了神坛, 但在达利这却未能变成普通人, 而是转变为非神非人的怪异形象。

五、总结

圣母题材绘画虽然只是艺术长河之中一个极细微的母题, 但透过它, 我们仍能窥探欧洲大陆上的思想变化。圣母这位被世人崇敬、爱戴的女子, 在中世纪的天国中被抽象为神;在文艺复兴时期转变成现实的具有理想美的女性形象;到17世纪步入尘世, 成为凡尘中平凡质朴的真实的母亲;再到19世纪成为超脱固有形态的观念形式。但不管处于哪个时代, 圣母始终是人们心中值得信赖的美的化身, 她的身上承载着人们对母亲的爱戴和依恋。从象征美到理想美, 再至现实美, 多少艺术家用自己独特的审美价值观创作着属于自己时代的圣母形象, 对圣母的社会审美从“神”到“人”的转变是人本精神的体现, 是人性的解放与崛起。圣经故事及圣母马利亚的史迹, 恰好是一部反映人类历史的史书, 记载着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 并记录了人类文明与信仰的发展。西方绘画史上无数圣母题材作品, 在发挥管窥不同时代艺术风气的作用后, 将继续开放一个空间迎接新的涵义和理念的扩充。

摘要:“圣母”作为西方绘画艺术史上的一个视觉符号和经典母题, 其宗教内涵和艺术价值不言自明。本文以“圣母”母题绘画的变化为线索, 通过分析西方不同时期的圣母题材绘画来解读宗教与世俗之间“神人关系”的变化, 探索人性解放的过程。

关键词:圣母,母题,宗教,人性

参考文献

[1]李建群.西方女性艺术研究[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 2006.

[2]唐逸.理性与信仰:西方中世纪哲学思想[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徐庆平.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4]张椿年.从信仰到理性——意大利人文主义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3.

[5][美]温尼·海德·米奈, 李建群等译.艺术史的历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6][英]布洛克, 董乐山译.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北京:三联书店, 2003年版.

[7][英]乔治·扎内奇, 陈平译.西方中世纪艺术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4.

[8][美]哈斯金斯, 夏继果译.12世纪文艺复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9][意]加林, 李玉成译.意大利人文主义[M].北京:三联书店, 1998.

[10][意]苏阿托尼, 夏方林译.文艺复兴:从神性走向人性[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11]刘晓东.拉斐尔的圣母子像与圣像画的惯例[J].新美术, 2009 (04) .

欧洲音乐作品 篇11

撰文 | 本刊记者 熊寥

国际庚

当韩庚获得本届MTV欧洲音乐大奖的全球最佳艺人(Best Worldwide Act)的消息传出,外界有不同回应。有人指责粉丝刷票,也有人奉劝别的粉丝多学学“庚饭”。

粉丝是韩庚走上这一国际领奖台的重要推手。按照去年全球最佳艺人的得奖票数(4000万),粉丝每天至少要投出400万张票,4000粉丝每人每天投1000票,坚持投10天才能获胜。虽然格莱美天后蕾哈娜、欧洲歌手季玛·比兰等在全球拥有众多粉丝,但在“庚饭”的强大攻势前还是败下阵来。

投票是一场战斗。粉丝们每天投出400万张票,以求把韩庚送上领奖台。虽然根据官方网站的设定,每位乐迷每天限投100票,但是韩庚的资深粉丝发现,每投完100票后清空cookie,或者断网重连都可以重复投票。夺取最终的胜利之后,韩庚的粉丝说,mtv敢不敢明年再让韩庚提名,只要让韩庚提名,我们就敢明年再让他获奖!

当天,韩庚穿着几乎要闪瞎观众眼睛的闪亮西装登场—带有光泽感的面料,繁复的印花,脚上蹬一双白色铆钉高帮球鞋,夹杂着中国风、电子游戏风和浮夸风。

虽然登台时间不到5分钟,也没有表演歌曲,但韩庚这次能拿奖,也让全球乐迷见识到他粉丝的厉害。毕竟一举击败了蕾哈娜等全球热门,同时,韩庚也成为首位在MTV欧洲颁奖礼获奖的华人歌手。韩庚在获奖感言中形容自己的心情,如在梦中。“我觉得像在做梦一样。非常感谢我的粉丝,感谢MTV欧洲音乐大奖,我爱你们。”

领奖之余韩庚也没闲着,抓住每一个国际化的机会。在嘉宾区,韩庚与泰勒·斯威夫特相谈甚欢,更亲密无间地合影,大有一副进军欧美市场的架势。

鸟叔的欧洲首秀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会见PSY鸟叔的时候曾开玩笑说,他有点嫉妒,因为鸟叔已经取代他成为世界上最出名的韩国人了。今年10月,鸟叔就已经确定担任MTV欧洲音乐大奖的表演嘉宾。

同时,他也凭借《江南Style》获得“最佳音乐录影带”奖(Best Video),该奖项竞争激烈,但鸟叔还是击败了美国人气R&B歌手蕾哈娜的《We Found Love》、凯蒂·佩里的《Wide Awake》、百变天后Lady Gaga的《Marry the night》以及说唱歌手M.I.A的《Bad Girls》,成为获得该奖的首位韩国歌手。

当天担任主持人的著名模特海蒂·克鲁姆表示,今年PSY获得巨大成功。仅4个月在YouTube上的点击数就超过5亿人次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PSY在颁奖仪式上大跳“马步舞”,全场观众随着音乐节拍共舞,热闹非凡。

鸟叔一身韩国江南富人区的打扮走上红毯,一本正经的黑色西装加上风琴褶皱的白色衬衣,还有黑色领结以及黑白拼接的布洛克鞋,可是一张充满喜感的圆脸配上标志性的圆墨镜暴露了他。让人意识到这确实是那位没有偶像面容也没有偶像身材的大叔。

虽然鸟叔在接下来的年底颁奖季一定会处处开花,但这次EMA是鸟叔首次在国际大奖舞台上亮相,也难怪他午夜发微博表示感慨,“回想过去的这几个月”并附上一张领取MTV欧洲音乐大奖的照片。

过去几个月来,随着《江南style》在全球范围内的大热,以及吉尼斯纪录、MTV大奖等诸多荣誉纷至沓来,令“鸟叔”PSY转瞬间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在此次演出中,PSY邀请了他的众多模仿者和舞者参与了这场意义重大的处女秀,甚至连大卫·霍夫也特别加入,客串演出。

90后当道

如果把生于1989年12月底的泰勒·斯威夫特勉强算进90后的阵容,那么这次的MTV欧洲音乐大奖用奖项说明了当下最受人们欢迎的正是这群20岁上下的“孩子”。

蕾哈娜虽然在提名阶段包揽了最佳单曲、最佳女歌手以及最佳流行歌手等6项提名,成为本届颁奖礼中获得提名最多的音乐人,但最后爆冷颗粒无收。

身高180厘米的小天后泰勒·斯威夫特当晚穿着拼接透视裙装亮相,服帖的剪裁展示出她的修长身材。作为当下最炙手可热的乡村女歌手,泰勒·斯威夫特一举拿下最佳女歌手(Best Female)、最佳现场表演(Best Live)、最佳造型(Best Look)三项大奖。

泰勒·斯威夫特在领取最佳女歌手奖项时兴奋说道:“这是我第一个欧洲MTV奖项,也是我第一次在这个舞台上演出,一切让我感到不真实。”

相比于泰勒·斯威夫特的风光,Lady Gaga和水果姐凯蒂·佩里压根没有奖项进账,MTV愈来愈青睐年轻艺人。

出生于1994年的贾斯汀·比伯以超人气的票数打败说唱天王Jay-Z和坎耶·维斯特(Kanye West)等前辈拿下最佳男歌手大奖,加上最佳世界舞台表现、最佳流行歌手共夺得三项大奖。小正太成为全球90后偶像的顶尖代表,早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去年MTV欧洲音乐大奖上,贾斯汀·比伯就获得了最佳男歌手和最佳流行歌手两项大奖,从出道时的最佳新人到第一个最佳男歌手,贾斯汀·比伯只用了一年时间。

毫无疑问,90后才是票选音乐大奖的主流。

英国男子组合One Direction也在当晚获得两项大奖,最佳新人和最受乐迷欢迎组合。五位成员的平均年龄都在19岁左右,他们最小的18,最大的20岁。这五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子通过英国一档著名选秀节目The x-factor脱颖而出。乐队成立于2010年,现在就已经是全球瞩目的男子团体。

更重要的是,乐团成员哈罗德·斯泰尔斯刚刚被爆和泰勒·斯威夫特开展了一段新恋情。泰勒·斯威夫特一直以恋情周期短著称,不少粉丝都希望她发新专辑的速度能赶上换男朋友。11月1日举行的全美乡村音乐大奖上,主持人还在嘲弄泰勒刚刚结束的恋情。“要说这一年最大的变化还得算肯尼迪家族,不知怎么地,他们把阿诺·施瓦辛格换成了泰勒·斯威夫特,我是说,她成了他们的”这时候29岁的安德伍德假装打断话头,对他耳语了几句,似乎提醒他泰勒与小男友前不久已经分手。佩斯利叹息道:“什么?怎么我没听说?我的消息太不灵通了。”摄像机故意没有转向22岁的泰勒·斯威夫特,让观众看她的反应,但玩笑并没有到此为止。佩斯利接着问:“他们还会复合吗?”显然暗指斯威夫特的热门金曲《我们再也回不到从前》《We Are Never Ever Getting Back Together》,安德伍德连连说:“不会,绝对不会,绝对绝对不会。”

神曲的时代

今年全球大热的神曲除了鸟叔的《江南Style》,还有卡莉·蕾·吉普森的《Call Me Maybe》,号称全球第一洗脑歌。

从贾斯汀·比伯、凯蒂·佩里这样的偶像明星,到迈哈密海豚拉拉队、哈佛棒球队这样的素人群体,还有A&F的大肌肉卖场猛男,高雅性感的美国小姐都纷纷秀出搞笑视频,连美国总统奥巴马也被人拿来开涮。这首少女怀春歌曲还被正统的《大西洋月刊》用来调侃正儿八经的欧洲债务危机。

此次《Call Me Maybe》一举拿下最佳歌曲。卡莉·蕾·吉普森也获得最佳推荐新人奖。要知道,去年这个时候,卡莉·蕾·吉普森还只是一个寂寂无名的选秀歌手,较为出彩的就是2007年夏天,她参加了当地的加拿大偶像选秀节目获得第3名。此后2008年,吉普森推出了她首张个人大碟《Tug Of War》为乐迷熟悉。

要不是遇到了老乡贾斯汀·比伯,吉普森估计会一直在加拿大没完没了地写歌唱歌。今年1月初,比伯带着女友赛琳娜回到加拿大老家,偶然在电台里听到了这首歌。轻松的旋律,简单的歌词,外加卡莉甜美的声音,比伯一听就上头,并且灵感突发,召集了赛琳娜、A shley T isdale,B ig T im eR ush,Boys Like Girls等一众人,一起录制了对口形版本的视频,还公布在了自己的Twitter上。结果比伯版的《打电话给我》一天内被点击了100万次。卡莉·吉普森也终于迎来坦荡星途,成为贾斯汀·比伯的师妹。

这位人气女歌手接受采访表示:“当我知道自己获得最喜新人提名的时候,我一直在掐自己,毕竟这一切来得非常的突然。这一年让我有很大的发展,让我拥有很多难以置信的瞬间,我一直不敢相信这是事实,它们让我感觉这个世界太疯狂了。”

本届EMA是PSY在欧美主流颁奖典礼的首度亮相,鸟叔一身韩国江南富人区的打扮走上红毯,一本正经的黑色西装加上风琴褶皱的白色衬衣,还有黑色领结以及黑白拼接的布洛克鞋,搭配一张大圆脸充满喜感。

1.《Call Me Maybe》号称全球第一洗脑歌,卡莉·蕾·吉普森也获得年度最佳新人。

2.领奖之余韩庚也没闲着,在嘉宾区与泰勒·斯威夫特相谈甚欢,更亲密无间地合影。

3.一首《We Are Young》红遍美国的独立乐团Fun.,一把火又烧到欧洲,在法兰克福首度献唱。

4.超模Heidi Klum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身材却依然保持得很好,此次回到家乡德国主持EMA,心情大靓,整场表演换了5套战衣。

5.此次演出,PSY邀请了他的众多模仿者和舞者参与了这场意义重大的处女秀,甚至连大卫霍夫也特别加入,客串演出。

6.韩庚斩获本届EMA全球最佳艺人,中国明星第一次在欧美主流音乐颁奖礼上有所斩获,一石激起千层浪。

Heidi Klum的红毯look,一身蓝色高开衩低胸长裙来自Versace范思哲2013春夏成衣。

乡村小天后Taylor Swift的刺绣连身裙清新脱俗,出自J. Mendel的2012秋冬系列。

Rita Ora的Marchesa红色礼服尤为隆重,蕾丝与绸缎的搭配既性感又强势。

Rita Ora的Marchesa红色礼服尤为隆重,蕾丝与绸缎的搭配既性感又强势。

其他国内歌手的世界旅程

张靓颖

张靓颖去过两次格莱美,2010年作为《印象西湖》女主唱,与日本作曲家喜多郎一同亮相,是那年唯一走红毯的华人女歌手。张靓颖诙谐笑言:“我就是来打酱油的。”

萧亚轩

萧亚轩去年也走了格莱美的红毯,之前因工作关系认识奥斯卡影帝及格莱美得主杰米·福克斯,在她录圣诞的公益单曲活动中,杰米主动请缨录制广告推荐、并捐款50万美元。

贾茹涵

欧洲音乐作品 篇12

1、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与人文主义

从14世纪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其最为重要的文化特点体现在“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这两个方面,这一时期基督教与人文主义并不是简单对立的关系,人文主义者所富有的精神境界恰好是基督教因素存在的体现,两者对人的存在价值都有着积极的肯定,宗教的教义、教规、仪式、音乐等都透漏着人文主义的终极关切。

2、佛兰德乐派宗教音乐及其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与表达

2.1弥撒曲的创作及其隐含的人文主义精神

文艺复兴时期的知名作曲家几乎都从事过弥撒曲的创作,其本来与宗教仪式紧密相连,但作为一种独立的音乐题材出现以后,作曲家个人的体验和意图就在其创作中留下了明显的痕迹。多声部的弥撒套曲是作曲家根据自己的精神体验和创作意图而创作出来的,它摆脱了外在推定的约束,其成形准则完全由创作人所决定。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弥撒曲的歌词基本没有变化,但不同时期的弥撒曲发生了显著变化,这充分体现了不同时代的人文主义精神。

2.2经文歌的创作及其隐含的人文主义精神

经文歌是上方声部有独立歌词的复调乐曲,其产生于13世纪,在文艺复兴时期是一种重要的宗教音乐类型,配有宗教拉丁歌词,其内容多以对虔诚道德的称颂赞美为主,音乐表现上富有气势,多用于典礼仪式场合。勃艮第乐派所创作的经文歌成为了这一时期宗教所特有的歌曲,其特色为音乐结构比较统一,所有声部采用无伴奏的声乐合唱,音乐中透露着虔诚的宗教感情。

3、德国宗教改革下的宗教音乐及其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与表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与音乐文化改革的结合产生了一种新的宗教音乐-众赞歌,其民族特征鲜明,曲调来自德国古老的圣歌,具有宗教性质的歌词。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认为人们对上帝的信仰不需要通过任何中介,人人可以使用自己熟悉的语言来歌颂和接近上帝,这种人文主义关怀给教会音乐带来了解放,使得宗教音乐在内容上更加主观,形式上摆脱了拉丁古典的规律,诞生了使用各国新方言歌唱的活泼通行的圣诗,促进了雅俗共赏的大众音乐的流行和传播。

“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观点,该观点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是平民阶层信仰的表达,马丁路德帮助人们在宗教信仰中寻找和发现自我,将人文精神中的自由、个人良心和思想的权利放在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平等”、“自由”体现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学说中的个人主义因素,认为人们在宗教信仰上都具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4、反宗教改革的宗教音乐及其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与表达

反宗教改革是天主教教会在面临新教质疑和挑战的情况下而采取的相关措施和革新,在谈及宗教音乐问题时,反宗教改革派认为由于世俗曲调的应用使宗教音乐丧失了原本应该拥有的纯洁性,过于喧闹纷繁的乐器和复杂得多声部音乐结构影响了信徒对宗教音乐歌词的理解和与上帝的交流。反宗教改革对宗教音乐的世俗化问题分化成了两个派别,守旧派认为应该在宗教音乐中保存古代圣乐的遗产,反对在宗教仪式和宗教音乐演奏中使用除管风琴以外的其他乐器,摒弃宗教音乐中世俗非宗教的因素,革新派认为不能简单的否定多声部音乐的结构,认为当下的宗教音乐再回到单声部音乐也是不现实的。经过争论最后达成共识,即宗教音乐的创作不是为了获得听觉上的愉悦,而应该能够启发人们对宗教和上帝的沉思,要为宗教礼仪服务,在使用管风琴创作合唱弥撒时,应该只包含对上帝的颂赞,歌词的使用上应该让人们能够理解。达成共识后教会为了让信徒更好的理解圣礼的意义进而积极主动的参与,打破了以往拉丁化的强制传统,全面开启了在圣礼中使用本国语言的大门,总而使宗教音乐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过程中所孕育的人文精神不言自明。

5、威尼斯乐派的宗教音乐及其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与表达

威尼斯乐派的宗教音乐具有色彩绚烂、富丽堂皇的宗教音乐风格,该派的宗教音乐家们开创培养了复合唱的风格,这种唱法所带来的声音交互作用使其具有空间立体声的宏大效果。

乔瓦尼加布里埃利是威尼斯乐派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他创作的宗教音乐以多个歌唱队的形式进行演唱,拜托了传统对位的复杂技法,在作品中追求明朗的主调性风格。他进一步加强了合唱队与乐队之间的对比,使得乐曲演奏呈现出绚烂华美的音响效果,使得乐曲的表现色彩十分丰富。

参考文献

[1]伍维曦.弥撒套曲体裁性的确立与现存14世纪的弥撒套曲[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1(01).

[2]王茕.论西方复调音乐与宗教音乐的关系[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0(02).

上一篇:综合丰产下一篇:加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