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对外汉语教学(共12篇)
多元文化对外汉语教学 篇1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语言教学无法脱离文化这一大背景。对外汉语教学虽然从表面上看属于语言教学,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 文化因素的摄入是无处不在的。自20世纪80年代起,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问题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 (亓华, 2003) , 语言课中的文化教学自不必说, 另外, 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主张将文化教学独立于语言课教学之外, 进行专门的文化课教学, 不论采取何种教学方式, 均让我们感受到文化传播的受重视程度以及文化传播本身的重要性。
为保证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质量和成效, 我们应该对外来汉语学习者采取负责任的态度, 面对文化多元化之势以及社会现实的变迁, 不能一味地抱住传统文化的大旗不放, 而应直面现实中的文化变化, 对中国文化的现状应有客观的、清醒的认识。
其中,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现状的影响就是不容忽视的一点。我们暂不对中国文化的西化进程进行历史考察, 在此仅就眼前可见的现实生活的变化来谈这一问题, 下面举几例来说明。
在教育文化方面。从科举制的废黜到当今现代教育体制的建立, 体现了对西方教育体制的仿效。其中, 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直到大学的教学模式、学科门类的划分标准以及对科学精神的提倡等, 都无不是受到了西方教育文化的影响。
在节日文化方面。暂不看一些中国传统节日, 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庆贺方式及文化认同方面所发生的变化, 我们明显可以感受到的是, 一些西方的节日, 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 尤其是年轻人生活的组成部分, 尽管过节方式与西方传统不尽相同, 但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于这些节日的存在。圣诞节上商店橱窗的装点、情人节上的玫瑰花、愚人节的嘲弄等已经成了很多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而不再单纯地作为西方文化特色的载体。
在人际伦理方面。尊师重教之风受到了来自平等、自由精神的挑战;聚族而居、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景象已经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下日渐远去, 取而代之的是分散而居的独立小家庭模式。
诸如此类, 西方文化正在对中国文化现状产生越来越深广的影响, 许多文化事实已经发生变动。基于此, 对汉语学习者的文化教学就不能再一味地怀有“悼古”情结般地停留在仅仅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层面上, 不能生搬硬套地为现有的生活现象扣上曾有的传统文化的帽子, 而是应当与时俱进地加入新的现实文化内容。针对于此, 出现了一门专门讲授中国国情的课程, “中国国情教育这门课程可以以‘中国概况’课程名称出现, 也可以用‘中国社会概览’、‘中国国情’等其他名称代替。”[1], 它以介绍中国文化为基, 但又有别于传统的文化课程, 其突出的差别正在于对中国社会文化现状发展的重视上。
其中, “国学热”的归来成了多元文化背景下寻求中国文化独立的一种诉求, “20世纪90年代的‘国学热’, 是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而进行的一种探索。”[2]它的到来固然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 然而我们必须同时清醒地认识到, “国学热”在呼吁中国传统文化复归的同时, 该现象背后却也隐藏着一定的文化信仰缺失的因素, 即, 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 我们在寻求文化认同的过程中, 难以掩藏存于其中的疑惑、焦虑甚至功利化的心态。
对于类似于此的现象, 承担着中国文化海外传播重任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更应具备穿透表象的敏锐洞察力以及健康的文化传播心态。
总的来说, 文化多元化对中国文化带来的无论是外在的还是内向的影响均为我们今天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中的文化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 我们有如下建议。
首先, 由于目前多数对外汉语教师从事的是语言教学工作, 由于所从事工作的专业性限制, 缺乏全面或精深的对中国文化知识的把握, 再加上文化本身又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遇到文化问题, 尤其是面对现实中新的文化现象时, 难免会感到力不从心。面对学生的疑问, 教师经常难免将问题简单化、片面化, 或是复杂化、功利化, 虽然能一时将问题解决, 却难免有随机、敷衍之感, 常常自己都不能对自己的回答感到满意。因此, 作为对外汉语教师, 只有加强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 才能增强解决现实文化问题的底气, 也才能少犯以偏概全、不懂装懂或装点门面的毛病。
其次, 提升对文化知识的掌控水平固然十分重要,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十分困难, 由于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 它需要大量精力的投入和日积月累的巩固, 因而要达到对文化知识较为深广的掌握远非一日之功。因此, 如何调整好自己的文化心态以及确立好自己在汉语国际推广中的身份定位, 这成为对外汉语教师应该给予关注的问题。也就是说, 对外汉语教师应该找好自己在中外文化冲突与融合中的身份定位, 形成自己独立的文化人格和成熟的文化心态。既不“排外”, 也不“媚外”;既不刻意强调自身传统文化的优越性、人为地拉大不同文化间的距离、降低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亲近感, 也不盲目追随西方文化的意识形态、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为求交流的近便而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尊严;既不要一味地怀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豪心壮志而将中华文化片面宏大化、高深化, 也不要回避传统文化中的消极成分以及全球化进程中传统文化所遭遇的种种挑战, 而是应该具备尊重文化原貌的责任心以及直面传统文化现状的勇气和信心。对外汉语教师只有具备了这样一种健康平衡的文化心态和包容务实的行动定位, 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将中国文化切实地、恒久地、深入人心地植根于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体认中。
摘要:在当今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 汉语及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与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渗入几乎同时进行,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因而面临一些新的现实问题, 如何把握中国文化的现状以及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定位已经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予以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文化多元化,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参考文献
[1]亓华.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界文化研究20年述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6) .
[2]王国安要英.汉语国际推广与中国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8.
[3]许力生.语言研究的跨文化视野[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4]刘乃叔敖桂华.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渗透之我见[J].汉语学习, 1998, (2) .
[5]赵贤洲.文化差异与文化导入论略[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9, (1) .
多元文化对外汉语教学 篇2
郭海玲,云南师范大学08级汉语国际教育方向教育硕士
摘要: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有效的导入文化教学,以加深学习者对汉语言准确地理解,提高汉语交际能力。文化的导入应该注意循序渐进,同时在适当的阶段加强文化导入的深度和广度,以求在语言教学的同时,有效传扬中华文化,改善中西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的严重“逆差”。关键词:语言教学 文化意识 交际
当今的世界,全球化是一个仍在不断发展的现实。最早从经济领域开始的全球化,从上世纪80年代末逐渐向社会、文化领域蔓延。其在社会、文化领域中主要表现为“不同民族的全球流动性(通过移民、旅游和外籍劳工)和技术标准的全球性统一。”1 高度发达的现代交通、通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全球化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世界各国不再是孤立发展、遥不可及的,它们像处于一个庞大网络中,人们在网络中能很容易的交流、沟通、流动。在这样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成为普遍现象。一门语言的传播程度历来都与国势盛衰紧密相连。自20世纪末以来,中国经济的腾飞、综合国力的增强不知不觉间促进了汉语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有能力走出国门,到世界各个角落游历、求学或工作,他们把汉语和中国文化带到了国外;同时,世界的眼光也被中国的迅速崛起所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萌生对中国的兴趣,对汉语的兴趣,他们想掌握汉语,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国外某某学校开始开设汉语选修课的消息不断传来,而中国也对汉语热做出积极的回应,开始向世界推介汉语言和中国文化。从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成立至今,全世界已经有三百多所孔子学院和近三百个孔子课堂,覆盖了全球近88个国家和地区。如何更有效的推广汉语及其中国文化,如何帮助汉语学习者掌握汉语,并最终能用汉语在工作、生活中进行成功的交际,在教学中如何处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比重,这些是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语言教学的成功离不开文化教学
语言教学必须包括文化教学,这是由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决定的。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在学界早已达成共识。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是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的语言反映了该民族的特征,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2 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水乳交融的关系。文化在语言中的渗透极为普遍,中国文化对于汉语的渗透尤其如此,在语音、文字、词汇、甚至语法中都可发现语言的影响力。汉字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如“天”字,下方的“大”是一个正面斜展双臂的人形,上方的“一”指示人的头顶,在这个字中,天的概念和人的概念联系在一起,体现的是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汉语中表达思想、感情的词多从心旁,如忘、想、忆、愿、怨、愁、恕、悦、愠、忍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人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中认为心是思维、感觉的器官。汉语中大量的词语反映了中国文化独特 张庭伟.解读全球化:全球评价及地方对策.[J]城市规划学刊 2006.5.2 邓炎昌.语言与文化pp.159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1989 1 1 的方面,有关于历史、地理、政治制度、宗教信仰、习俗等方面的, 有来自文学作品、文化典籍、宗教文献和民间口语的。这些词,在词典中的解释由于受限于篇幅,要么过于简单、笼统,要么就是没有收录进去,在教学中如果不对其产生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加以解释,是很难理解的。如中国人自称“不才、老朽、鄙人”等;称自己妻子为“贱内、拙荆、糟糠”;称自己的儿子“贱子、犬子”;而称自己的见解为“浅见、陋见、谬见”,自己的著作则为“拙著、拙文、拙作”。这些在教学中都应和学生解释清楚,并不是自己的见解、作品真的不好,也不是自己真的无才,妻子真的笨拙下贱,或者养了只狗并视之为子,而是和中国文化中视谦虚为美德,对谦虚的尊崇有关的。有些国人皆知的说法,但在词典中查不到的,是学习者的难点。如“东西”一词。曾有母语非汉语的老师示范“这是东西吗?”的否定式。甲老师指着自己问:“我是东西吗?”乙老师摇摇头说:“不,你不是东西。”甲老师又指指乙老师问:“你是东西吗?”乙老师摇摇头说:“不,我不是东西。”像“不是东西”这样的惯用语,在学习中不把它的内涵讲情楚,到时只会造成交际中的尴尬。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于文化词语,词典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更多的是需要老师就学生的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文化概念的解释。
语言教学中必须导入文化因素,这是由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语言运用能力决定的。衡量语言教学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就是能否用目的语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文化在语言中具有很强的渗透性,想要用一门语言实现成功的交际,是离不开目的语文化意识的。建立、增强学习者目的语文化意识,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语用能力,使他们不但说得对,还能说得得体。可以说,文化意识对于成功的交际至少起着和语言能力同等重要的作用。对目的语文化了解得越多,越能促进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语言就越得体。英国语言学家尼尔.史密斯在论及语言的交际模式时说,言语交际的基本模式包括下列说话人和听话人共知的因素:1.一套
3语言知识;2.一套非语言知识和信念;3.一套推理规则。史密斯的话准确地揭示出语言交际不仅仅需要共知的词汇和语法,还需要有共知的文化语境,即对某一特定文化的社会规范和习俗的了解和认同。文化差异可能对语言信息的获得产生负面影响,造成交际障碍。例如:A:你最近怎么样?B:简直把我忙死了。A:看来你是个大忙人喽!B:瞎忙,没忙什么。4这个对话的词句都很简单,但在非本族语的学习者看来,A说话却是自相矛盾的。其实这样的表达在汉语中很多,本来是花了很大功夫写了一篇文章,却要说“胡乱凑了一篇”,准备了一桌丰盛的美食招待客人,非要说“简单的吃点吧”。表现的是一种谦虚的态度。因为忙通常和成就感联系在一起,越忙就显得成就越大,所以回答“瞎忙,没忙什么”谦虚地表示自己所忙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语言中穿插文化的学习还可以增强语言学习的兴趣,提升学习效果。如汉字的学习。汉字大部分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单位构成的,具有可拆卸性。对于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汉字是最难学最枯燥的部分,但若在汉字教学中穿插进一些文化内涵的介绍,或者利用汉字的可拆卸性作一些猜谜游戏,既可增加趣味性,也可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合”字时,可以穿插刘义庆《世说新语》中的这个故事:
人饷魏武帝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
杨德峰.汉语与文化交际 pp.134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杨德峰.汉语与文化交际pp.1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
相信这样的故事会让学习者充分领略汉字的魅力,每一个笔画都不再是没有意义的别扭的线条了。
二、弘扬中国文化,改善“文化逆差”
在孔子学院以雨后春笋般的速度在世界各地纷纷落成之时,在世界似乎掀起了汉语热时,我们有必要对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实践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状况作一个总结。汉语国际教育的目的应该由两部分组成:推广汉语,推介中华文化。可在多数的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实际上成了唯一最终的目的,文化教学仅只作为语言教学的辅助,没有明确的作为教学主体。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都是十分欠缺的。诚如一位学者所言:“孔子学院仅仅还处在教汉语、太极拳的阶段,这些当然也是中国文化,但仅仅是‘术’,还不是‘道’。西方文化进入中国,首先就传播他们的价值理念,我们当然也应该传播我们的理念。”5据统计数据显示,多年来我国图书进出口贸易大约是10:1的逆差,出口的图书主要是到一些亚洲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面对欧美的逆差则达100:1以上。2004年,从美国引进图书版权4068种,输出14种;从英国引进2030种,输出16种。在电影业,影片出口的逆差更不用说了。中国已跃升为白色家电的最大出口国,而在文化产品方面却面临巨大的逆差。以儒释道为思想精髓的中国文化包含有很多优秀的元素,如孔子的“仁者爱人”,老子的“道法自然”等,这些优秀的元素也越来越受到西方哲学家的推崇。如西方人一直崇尚的是人对自然的征服,可面临工业的高度发展给我们居住的地球带来不可逆转的破坏,而人们也一定程度上尝到了自己种下的恶果之时,很多西方学者开始重新审视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我们在为祖先的智慧骄傲的同时,有责任把优秀的文化传扬出去,真正使世界了解中国、喜爱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就是传扬中国优秀文化的最佳平台。
三、文化教学的途径
文化信息可随文讲解。在学习具体语言点的过程中,如汉字、词汇的学习中,穿插进与之相关的文化内容,使学习者对语言及使用的场合有更深地了解,使抽象的语言符号更加形象、更具文化意义。导入的目的语文化的知识要力求实用性、趣味性,以便能对学生的日常交际提供指导,尤其对于初级阶段的学习者来说。如打招呼是初学一门语言时较早学习的内容。在学习者已经学会“你好!”以及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招呼方式,如“早上/中午/下午/晚上好”之后,就可以适时引入现实生活中老百姓常用的招呼方式“吃了吗?”和“去哪儿呢?”初来乍到的西方人听到这样的招呼,常感困惑,会想“难道对方想请我吃饭?去哪儿是我的事,干嘛要这么八卦呢?”当他回答“还没吃呢?”正等着对方发出邀请,却再也没有下文了。这样的问候方式,在对外汉语教材中不会出现,但在现实生活中是中国老百姓的常用语,为了避免将来交际中不必要的麻烦和误解,应该向学习者解释清楚,这两种问候方式和“你好”的功能是一样的,无论你吃了、没吃,对方都不是真的在意,而对于“去哪儿呢?”这样的问题,也无需太敏感,你可以笼统的回答“出去”或“回去”,这样也不会真的触犯个人的隐私。
导入文化信息时,适当将中国文化与学习者的本族文化进行对比,增强文化意识、提高语用能力。例如在讲“朋友”一词时,若学习者来自英语国家,可以对比一下中西方文化对朋友的理解。在西方文化中,个人利益是首位的,比起自 5转引自 http://culture.people.com.cn/GB/22219/10596758.html
己来,朋友是次要的。如“Love your friend but look after yourself”(爱朋友但要照顾自己),“Hunger knows no friend”(饥饿不识朋友), “Never catch at a falling knife or a falling friend”(千万不要接正在掉落的刀或落难中的朋友)。但中国文化强调集体观念,个人利益排在国家、集体、家庭、朋友利益之后。友情重于个人利益已成为公认的道德观,君子必须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义气。因此,汉语中有这样的谚语:士为知己者死;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在习俗方面,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也很明显。就拿狗来说,狗在汉语中是卑微的动物,和狗有关的词大都含贬义,如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狗腿子等。谚语中狗的形象也不好: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好狗不挡道;狗改不了吃屎;牛眼看人高,狗眼看人低。而在西方英语国家中,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吃狗肉被看作野蛮人的行为。有关狗的谚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含有贬义外,都是褒义的。幸运的人被称为“lucky dog”,还有诸如“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出头日);“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
导入文化信息时,还要注意循序渐进,不能贪多求全,毕竟,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另外,教师在介绍文化信息时,应注意系统性原则,能将散落在教学中的相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启发、引导学生感悟新知,思考文化现象背后深层的思维习惯、行为模式、道德观念等。除了随文讲解之外,高级阶段的学生应该开设专门的文化课,系统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文化课中适当选取中国文化的典籍进行研读。
在语言和文化的习得过程中,文化环境的构建是很重要的。除了课堂学习,要鼓励学生多与当地人接触,积极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乘车、购物、看电影、看喜剧、做客、聚会、宴请、旅游、参观博物馆等,真正沉浸在中国文化中,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感悟中国文化。在中国学习汉语,有现成的最佳的文化环境。可是,现在越来越多的汉语课堂设在国外,在非汉语环境下学习,学生没有真实的、直观的语言环境来强化和扩充课堂所学,给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构建有利于教学的环境显得尤其重要。可以设计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环境,如对教室进行适当的装饰,可以用诸如中国的剪纸、窗花或中国结等,在教室中提供一些中国特有的娱乐项目如象棋、跳棋、毽子等;课间播放中国音乐等。每逢中国传统节日,可以在教室里通过图片、图像等方式介绍相关的习俗,并模拟传统的庆祝方式。还可以创设汉语角、组织汉语晚会、中国文化知识竞赛等,鼓励学习者学习中国文化,提高语言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目前较为新颖的“体演式”教学法,将文化具化为一些具体场景,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也可以通过影视作品,观察人们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的差异。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始终坚持文化的导入,这是语言学习的需要,也是最终能进行成功交际的需要。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加强文化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对外汉语教师应注意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的修养,始终坚持语言和文化并重的策略,不仅成为语言的教授者,更要成为文化的传播者。
工作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650093
参考文献: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篇3
关键词:对外汉语 文化教学 阶段特点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在《语言论》中说:“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能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任何语言都带有所属文化系统的特征,包含着深刻的人文属性,充满了民族文化精神和文化心理,体现着民族的世界观。语言离不开文化,事实上有些语言之所以精彩就是因为它表现的文化层次高或文化蕴涵生动丰富,比如,中国的古诗词之所以成为人们语言交流中的经典表述,就是因为它包含了多层次的文化信息,并具有远远超越词语本身语义范围的活力。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论及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就无法解释语言。然而,文化包罗万象,如何定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如何实施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则众说纷纭、各显其能,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标准。
一、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内容
关于“文化”一词的定义,历来众说纷纭,迄今已有数百种。究其原因,一是文化内涵本身宽广博大,二是定义者对文化的视角不同。有的从文化性质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类;有的从文化属类出发分为习俗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等;有的从功能角度考虑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有的从结构角度划分为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值得注意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关于文化的概念也是不同的,二战前,文化指目标社会在艺术、音乐、戏剧、社会科学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二战后,文化指目标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比如人际关系、家庭生活、价值系统、哲学等。前者被称为形式文化或大写C文化;后者被称为深层文化或小写c文化。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所包含的内容,是与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目的密切相关的,即文化关涉的内容与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由此我们认为从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两个方面来理解文化更可取一些。所谓知识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知识文化属于形式文化,即通常人们所说的大写字母C文化。所谓交际文化,“指得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和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交际文化属于深层文化即小写字母c文化。一个国家的知识文化对每个人固然有影响,但最有影响的是交际文化。人们可以通过直接学习而获得知识文化,但交际文化却是隐性的、潜意识的,人们很难从外部观察而认知,只有通过语言和文化的对比研究才能发现其特征和规律。在语言教学中,两者对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高都非常重要,因为他们一般同时参与交际。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必须始终将知识文化因素和交际文化因素贯穿其中,并且把直接引起交际障碍的交际文化作为教学的侧重点。
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阶段特点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初级阶段首先要解决留学生基本的交际能力,以满足其在中国的日常生活需要。所以交际语言和交际方式作为留学生最先接触也最多接触的部分,在教学中就要作为重点。在交际语中,具有国俗意义的词语、句子特别多,如“招呼语(吃了吗?去哪儿?干什么去?等)”、“称谓语(××经理、小姐、美女以及亲属称谓等)”、“谦辞(哪里哪里)”、“地址和日期的顺序(由大到小)”等,如果不给留学生介绍清楚其内含的中国文化,就会产生交流障碍。在初级阶段的口语课中,介绍、说明、情景演练是比较好的教学方式。课堂上,以传授知识语言、知识文化为主。对初级阶段的留学生而言,了解和掌握汉语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规律更重要,语言以外的文化内容要少一些为好,对具有国俗语义的词语,也不宜采用介绍和说明的方式,而应采取简单注解的方式,尽可能不分散学生对语言规律的注意力。
中级阶段,课堂上的文化内容有所增加,教学方式也应不同。口语可以继续采用介绍、说明、情景演练的方式,而语法课则要多采取注释、归纳、提供使用范例等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汉语大部分的语法规则都将在中级阶段予以教授,所以这一阶段要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互为表里,同步上升。
高级阶段的汉语文化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占比例是最高的。不仅文化内容逐渐增加,而且出现了文化教学分流,开设各类可供选择的专题文化课或综合文化课。这一阶段汉语文化课的教学方式是最丰富多彩的。因为语言交流的障碍逐渐减少,文化交流的因素日益增多,介绍、讨论、对比分析乃至深入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种方式均可采用。但这一阶段,要避免填鸭式的知识输入,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引导他们从对比分析中理解中国的深层文化。
三、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探索
1.在文化教学中遵循实用性和循序渐进性原则。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出发,凡是直接影响语言信息准确传递的文化知识,都应在与相应的语言知识传授的同时传授给学生。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要有机融合,讲授的重点、程度、方式,应根据不同层次、不同课型的要求进行合理安排。一般来讲,在初级阶段多讲交际性的文化知识,到了中高级阶段可多讲专门性的文化知识。
2.培养学习者适度文化移情的能力。每一个社会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念体系,这套体系直接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交往的规则,对人们的社会活动起着指令性的作用。价值观决定了人们的信仰、态度和行动。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如果都从自己的价值观出发,文化差异就出现了。在跨文化较集中只有通过认知移情和交际移情,才能在认知的基础上对他人的情感、情绪状态做出正确的反应和反馈,即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把自己投射到他人所处的境遇中去体验他人的情感和情绪,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使不同文化顺利交流和沟通。
3.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利用网络、电影、电视、幻灯片等手段,可直观形象地展现中国文化,使文化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网络资源还使学生可以收集到多层面、全方位的信息,能够形成探索和研究中国文化现象的个人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4.注重语言文化教学的与时俱进。在文化结构中,语言处于表层,最易受社会内部及外部变化的影响,但从建国以后来看,受时代变迁、国际环境变化、外来词语输入、网络语言泛滥等影响,汉语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词如“公安(指人)”、“俄国”、“公社”、“瓦斯”、“老妈子”等词已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亡了。反之,很多新词如“MP3”、“DVD”、“卡拉OK”、“OUT”、“亲”、“宅”等词则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口中。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我们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教给学生活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汉语。
5.在文化教学上要避免主观臆断和强迫性灌输,尽量客观、真实地展现中华文化的实况,至于评判或结论,留给学习者自己。事实胜于雄辩,这有利于让他们对中国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刘亚宁.外语传播中的文化因素[J].山西大学学报,2007,(3).
[3]张英.对外汉语文化因素与文化知识教学研究[J].汉语学习,2006,(12).
[4]张英.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J].汉语学习,1994,(10).
[5]高剑华.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传播[J].文化学刊,2007,(6).
[6]阎军,史艳岚.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思考[J].兰州大学学报,1995,(4):23.
[7]高凤霞.浅谈文化与语言习得[J].宿州学院学报,2005,(4).
多元文化对外汉语教学 篇4
对外汉语教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已近半个世纪, 它是对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进行的第二语言教学。这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学科, 与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都有着直接和密切的关系。要促进本学科理论的发展, 提高教学水平, 就必须从不同的角度多方位进行研究。多元智能理论作为教育心理学范畴的一个理论成果, 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和实践中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为优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多元化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启示。
二、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 是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认知和教育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 (Howard Gardner) 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关于智能及其性质和结构的理论。加德纳认为:人类至少有九种智能: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问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的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和存在智能。九种基本智能彼此联系又相对独立, 分别由不同的核心能力组成, 每个正常的人都或多或少地拥有这九种智能, 只是每种智能发挥的程度不同或者各种智能之间的组合不同而已。由于智能上的差异, 人们各自的学习兴趣、思考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1.语言智能:有效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和文字的能力。如记忆信息、说服他人、口头或笔头表达自己的思想、写作等。
2. 数理/逻辑智能:运用数字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如运算、分类、概括、推理等。
3.视觉/空间智能:对视觉性和空间性信息, 如颜色、线条、形状、空间等的感知能力。如辨别方向、建筑设计、画图、下棋、绘制地图、设计服装等都会运用到这种智力。
4. 身体/运动智能:有效运用身体表达思想、感情、解决问题和创造事物的能力, 如表演、运动、雕刻等。
5. 音乐/节奏智能:指辨别、运用和表达音乐性元素 (音调、节奏、旋律、音乐色彩等) 的能力。
6. 人际交往智能:了解他人情绪、情感、动机、目的并与之相处和交往的能力。
7. 自我认识智能:洞察和反省自己的能力, 如认识自身的优缺点、欲望、情绪、情感、目的、意志等。
8. 自然观察智能:人们辨别生物, 以及对自然世界的其他特征敏感的能力。
9. 存在智能:用尊重的态度, 在无穷无尽的宇宙中定位自己的能力。
三、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对外汉语教学设计策略
传统的智力理论如智商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都认为智力是以言语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 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 可以通过智力测验检测。加德纳教授对此提出了挑战。
他说:虽然教育应该考虑到智能多元化的状况, 但是在教室里和实习场所的实践中, 智能的差别几乎都被忽略或遗忘了。如果说没有遗忘的话, 教育也只是按照相反的假设进行的, 即只有一种教学方式, 只有一种教学方法, 每个人都要根据他们的特点被限制在指定的形式之中。 (1) 他认为, 任何值得教给学生的内容, 都至少可以通过五个不同的方式来实现。这五个方式差不多与多元智能相一致。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中, 多元智能理论可以扩大学习的内容与知识的表征形式, 为我们能多元化切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提供了借鉴, 通过多元智能理论来进行教学的课堂应该比传统的课堂更富有创意和活力。在实际教学中, 为了让来自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学习者理解某一个教学内容, 可以综合运用这九个智能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比如语言智能, 可以收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传记材料、故事、新闻摘要、源于学生生活经验的事例等, 采用教师讲述、小组讨论、学生演讲等方式;可以运用身体运动智能, 采用动手操作实物、角色扮演、创意戏剧、动手建构模式等方式;也可以运用空间智能, 采用表征学习内容的图表、图解、海报、漫画、美术作品等方式;还可以运用自然观察者智能, 通过实验观察事物的变化、制作收藏品以表达对概念的理解、解释概念与生活的联系, 等等。对于学生来说, 哪一种方式最合适, 因人而异。主动探索和实践这些方式, 有助于教师采用能被大部分学生接受的方法进行教学。
我们来看一个让外国学生了解“剪纸”这一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教学设计。当运用不同的智能来介绍这一内容时, 我们可以体会到不同的智能对我们理解这一民间艺术的有效程度是不一样的。
●用语言智能:用语言解释“剪纸”概念, 即“民间工艺, 用纸剪成或刻出人物、花草、鸟兽等的形象。也指剪成或刻出的工艺品”。 (2)
●用视觉/空间智能:课堂上向学生出示各种剪纸的实物、图片, 也可使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更多剪纸的图象, 包括北方民居窗花装饰、年画图饰及剪纸过程等。
●用身体/运动智能:教师学习剪纸艺术, 在课堂上亲自向学生展示剪纸过程;或者请剪纸艺人到课堂作现场表演。然后给学生演示最简单的剪纸步骤, 让学生跟着进行实际操作, 学习最基本的剪纸工艺。
●用音乐/节奏智能:利用音像和网络资料, 搜集有关剪纸的歌曲、民谣、舞蹈向学生展示。
●用人际交往智能:外国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一般有浓厚兴趣。可布置一个课外作业, 要求学生寻访一位剪纸民间艺人, 通过与他的交流及其由此辐射开的社会环境的走访, 完成一个有关“剪纸”的作业, 形式不限:调查报告、剪纸作品、音像制作、歌曲、舞蹈均可。最后安排集中展示交流。
在上面的教学设计中, 我们看到:当直接用语言介绍“剪纸”概念时, 对此没有生活常识和实体印象的外国学生会感觉非常抽象和模糊, 但一旦让“剪纸”的概念和视觉空间、音乐节奏、身体运动与感觉、实际经验、自然界、社会建立起广泛联系之后, 学生对以文字方式呈现的抽象的符号化知识就有了具体的、感性的、经验的理解, 处于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学生对另一个国家的文化艺术就有了真正的了解掌握, 同时他的汉语表达也有了真实的演练空间, 最终促进了他的语言发展。“通过多元智能而教”, 真正的含义在于教师可以透过九种不同的途径去建构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教师对符号化知识的多元阐释中, 把抽象的符号还原为鲜活的经验,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寻找到与个人生活及经验相对应的个人建构方式与途径。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也因此凸显出来。
“剪纸”的教学设计是为了说明运用不同的智能设计不同的教学形式, 达到最好教学效果的可能性。人的九种智能彼此独立, 但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共同发挥作用, 只是每种智能发挥的程度不同或者各种智能之间的组合不同而已。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运用智能理论来进行更理想的教学设计时, 任何一个教学任务的完成, 可能都是几个智能同时起作用的结果, 只是在同一课堂的不同学生由于个体差异,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一个自己的优势智能起到了核心作用, 其它智能进行辅助, 在这一过程中, 弱势智能在不断的激活中也逐渐得以增强。现在我们再来看几个“通过多元智能而教”的教学活动设计。
●识字教学
教学内容:了解“会意”这种造字方法, 学习一些常见的会意字 (从众林明掰艳尘囚休泪睡灶分焚突炙初苗) 。
※数理/逻辑智能:先在黑板上写出“休泪苗”三个字, 请学生从字形结构上猜测它们的字意。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会意字”的概念。
※语言智能:解释“会意字”的定义, 对每个字分别进行说明, 介绍字形和字意的内在联系。范读正音, 学生跟读练习, 检查正音。
※身体/运动智能:教师使用肢体语言进行表演, 让学生说出相应的汉字;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进行配合表演, 让其它学生说出相应的汉字。
※音乐/节奏智能:给学生介绍“会意字歌诀”:两人相随为从, 三人成堆为众, 双木相生为林, 两手分物为掰, 日月升空为明, 色彩丰富为艳, 小小灰土为尘, 人刀相割为分, 有人被围为囚, 人靠树木为休。
●词汇教学
教学内容:学习了有关医院就诊的一组词语 (如:挂号感冒咳嗽头痛处方中药西药诊断医生护士病人病毒交费住院) 后, 对这组词语进行练习、复习。
※视觉/空间智能:出示一组有关医院看病的图片, 让学生根据图片的提示, 准备利用学过的相关词语进行复述。
※自然观察智能:复述前认真对图片进行观察。
※语言智能:学生看图后使用刚学过的词语对图片内容进行复述。
※身体/运动智能:分角色扮演图片提示场景。
※人际交往智能:对表演作出评价, 学生交流怎样运用有效的语言开始话题、继续话题、结束话题。
●对话教学
教学内容:模拟“家庭讨论会”。
※人际交往智能:出示讨论话题 (如孩子教育、家庭财政、家庭矛盾、子女婚恋、旅游计划等) 以3—5人为一个“家庭”分组, 分别出演家庭中不同成员;每个家庭成立后抽取讨论话题,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准备, 分配角色, 以角色身份进行准备, 交流沟通话题内容、讨论形式等, 以取得相互间和谐的配合。
※身体/运动智能:选取内容精彩、气氛热烈的小组在全班公开表演。
※语言智能:对表演内容和形式作出评价。在准备和表演阶段语言智能也都得以表现和发展。
※数理/逻辑智能:讨论时各成员为说明自己观点所做的陈述;评价时观点和论据的概括和陈述。
※自我认识的智能:活动结束后, 要求学生写一篇感想, 总结自己在思想和语言上得失。
上面三个教学活动设计运用多元智能理论为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来理解知识提供了各种入门途径, 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更加全面、深刻地感受体悟课程内容, 有助于学生轻松愉快、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汉语表达的学习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与能力。
在多元智能下进行多元化的教学使对外汉语的教学更加人性化, 能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积极作用。同时, 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也使教师更多地关注教与学的策略和技巧, 促使教师发挥自己的全部想象力和创造力, 以创新的、更有趣的方式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优化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
参考文献
[1]Gardner H.Frames of mind:The theory of mulitipleintelligences[M].New York:Basic Books, 1983:60.
[2][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
[3]周健主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与游戏[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1998.
[4]徐亚辉.多元智能:呼唤教师行为改变[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 (18) .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研究 篇5
在希腊人眼里,语言是文明的标志。语言与文化,是人类思想史上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课题。在当代人文科学的研究中,语言的文化功能正受到越来越广泛、深入的关注。语言是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使用本族语的各国内部是这样,作为国际交流媒介的“外国语”也是这样。在当今这个变得越来越小的世界上,各种语言的使用范围,常常跟一个国家、民族的国际地位密切相关。因此,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向世界推广自己的语言,以增进与其他国家的了解和各方面的交流。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作用,也在于此。
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已经度过了40多个春秋。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对外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不断扩大,世界上学习汉语的外国人也越来越多。国外学汉语、使用汉语的人数也在激增。
但在实际的汉语教学中,我们遇到很多困难,尤其是文化方面。“文化”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它如同“瓶颈”一般,制约着外国学生汉语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外国学生觉得汉语难学,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不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那么应如何加强文化因素的教学呢?我们认为,可以比照、借鉴儿童学习母语文化的方法、途径,从中找到一条适合外国人学习目的语文化的方法和途径。在儿童学习母语文化的过程中,父母长辈会向他们传授本民族的文化,其本身也具有接受、容纳这种文化的心理和生理机制。我们认为,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要加强课堂教学本身,而且还要加强整个对外汉语教学四大环节的有机配合。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汉语语音中的文化积淀(汉语的音节构成要素,汉语的音律)
汉语是一种很讲究音乐性的语言。汉语的句子组织在语法规律之外,还有着音节平稳的规律。无论骈文、散文、口语都是如此。双音节的平稳,发展到以双音步为基础的词组节律平稳。例如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凡植物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由于音节整齐,所以古文不用标点符号也能使人自然断句,明了意义。汉语的音乐性比西方语言突出,这种音乐性绝不是文学作家人为地创造出来的,而是人民大众在口头语言中自然形成的。它说明汉族人习惯堆砌一连串的词组来表达复杂的思想,用词组的语词之间的先后顺序和一个个停顿来启示语法脉络。音乐性与顺序性组合,显示出汉语语法的简易性和灵活性。
汉语的语音还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单音节重复成为重音,二是单音附加成为附加语词的相属连语,三是单音分合成为合音或双声叠韵,四是单音变化成为平仄。
汉语语法中的文化习惯(汉语语序的安排,汉语的重话题现象)在语法系统,陈述性文化知识主要指汉民族朴素的辩证的整体观念和发达的直观体悟的具象思维相适应的汉语的意合特点。汉语句法组织上主体意识性强,重“意”不重“形”,形式上框架简明,没有繁多的标记,表意上却十分灵活,富于弹性。像汉语的词多跨类与活用,虚词与词序在句法组织上具有重要作用,有的句子成分常省略或移位,以及大量的流水句等,大都是汉语语法的意合特点的体现。
汉语的特点也在文学语言中有典型表现。例如汉语以名词为重点,造句中可以有不用动词的名词句。由于名词比动词更具体形象,状景抒情特别适宜。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用名词句组合意向,音调铿锵,有独特的表现力。
语序和虚词是表示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汉语没有英语、俄语等印欧语言那样的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也没有日语那种格助词,主要借助于虚词和语序的变化来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人们在遣词造句时,词语必须按照一定的词序排列。语序就是词与词组合时的先后顺序。汉语的基本语序是:主语在谓语之前,宾语在述语之后,修饰语在中心语之前,补语在谓语中心词之后。在汉语中,语序改变了,结构关系和意义也会随着改变。如:
大大的眼睛(偏正关系)→眼睛大大的(主谓关系)工作努力(主谓关系)→努力工作(偏正关系)转播中断(主谓关系)→中断转播(述宾关系)早来了(偏正关系)→来早了(述补关系)
以上的词组虽然构成成分相同,但语序不同,表达的语法意义也就不同。汉语是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的语言,汉语的结构关系更多地不是靠形态变化来表示,而是靠语序来决定的。
虚词在语言的组合中起联系作用,虚词的有无和不同虚词的运用可以形成不同的结构关系,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如:
小王这个孩子(复指关系)→小王的这个孩子(偏正关系)市场繁荣(主谓关系)→市场的繁荣(偏正关系)蒸馒头(述宾关系)→蒸的馒头(偏正关系)我的父亲(偏正关系)→我和父亲(联合关系)
以上词组添加了“的”或将“的”换成其他虚词,词组的结构关系和结构意义都发生了改变。而有时某些词组加入虚词后,结构关系虽然未改变,但语义却发生变化。例如:
北京饭店→北京的饭店 孩子脾气→孩子的脾气 阿Q性格→阿Q的性格 十斤鲤鱼→十斤的鲤鱼
这些词组添加“的”后,词组的结构关系仍然是偏正结构,但是语义却不同,如“北京饭店”本来是专有名词,特指某一家饭店,添加“的”却变成遍指所有在北京的饭店。可见在汉语里虚词也是一种比较重要的语法手段。复合词、词组和句子的构造方式基本一致 复合词、词组合句子是不同层级的语法单位,尽管这三者存在着等级和功能的区别,但从构造上来看,它们是一致的。
复合词内部语素与语素之间的构造关系与词组的构造关系基本一致,如词组有联合、偏正、述宾、述补和主谓五种类型,复合词也有联合、偏正、述宾、述补和主谓五种类型。例如:
结构关系
复合词
词组
主谓关系
气喘
气息微弱 联合关系
聪慧
聪明能干 偏正关系
小学
小型设备 述宾关系
美容
美化校园 述补关系
说明
说得明白 历史语法学的理论告诉我们,今天的词法就是昨天的句法。现代汉语的许多复合词,在古代曾经是词组,如:学习,风雨,矛盾等。汉语的词组构造与橘子的构造也基本一致。从理论上说,汉语中的自由词组加上句调就可以单独成句,如“你走!”、“去游泳?”。因此,词组合句子在结构上的一致性非常明显。例如: 结构关系
词组
句子
主谓结构
色彩鲜艳
这件衣服的颜色很鲜艳。偏正关系
美丽校园
多么美妙的音乐啊!词类与句法成分没有对应关系
印欧语中词类的功能比较单纯,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名词只能作主语和宾语,动词只能作谓语,形容词只能作定语和补语,副词只能作状语。但汉语里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除了副词主要作状语、区别词主要作定语外,其他词类都可以充当多种句法成分。例如名词除主要作主语、宾语和定语外,还可以作谓语和状语;动词主要作谓语外,还可以作定语、主语、宾语和状语。
汉语词汇中的文化内涵(汉语词的最基本的构成形式与汉文化,汉语词的单双音形式变化与文化意义内涵的变化,汉语词的构造形式与概念表达方式)想要讲清楚汉语,我们自己必须先了解汉语和其他语言的区别在哪里。现代汉语词汇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音节角度上,双音节词占绝对优势。
第二,使用频率上,单音词占一定的优势,而且在高频词语中单音节更占优势。第三,构造规律上,构词语素以单音节语素为基本形式,构词方法多种多样,但复合法是构词的主要方式。
第四,发展趋势上,有明显的双音化趋势。同时,在中国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民间歌谣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人们用众多的同义词的衔接来推进诗意,组织一个变化而又统一的世界的。例如《诗经·周南》的《关雎》一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歌中的关键词“流”“采”“芼”,都是采集的意思,只不过“流”示其顺流而采,“芼”示其有所选择而采。又如《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诗中的“萋萋”、“莫莫”都是茂盛的样子。古人将自己对世界万象聚散离合、有机统一的理解,透过语义的汇通与条理固定下来。词义系统成为人的世界蓝图,语言观成为人们的世界观的基础。
汉语语法的一个基本特点是词语的形式和功能都具有弹性。
重言可以伸缩。伸则单音不足以摹物状声而衍为二声。如“关关”“洋洋”“茫茫”“呦呦”,或单词硬叠传神,如“高高”“低低”“大大”“小小”。所以《诗经》“于时言言,于时语语”,《毛传》以单字解释:“直言曰言,论难曰语。”缩则《毛诗序》中“厉王无道,天下荡荡无纲纪文章”,在后世诗人中成“周道荡无章”(谢瞻《张子房诗》)。
连语可以伸缩。伸则《诗经·周南》“陟彼崔嵬”,《楚辞·九辩》“君不知兮可奈何”,缩则“崔嵬”疾言为“卒”(《诗经·小雅》“渐渐之石,维其卒矣”,郑玄笺:“卒者崔嵬也。”),“奈何”疾言为“那”。此外,“犹豫”单用为“豫”(《楚辞·九章》:“一心而不豫兮。”)。
语缓可以増字。例如《诗经·小雅·车攻》:“徒御不惊,大庖不盈”,王引之《经义述闻》视“不”为发声。又如虞曰“有虞”,夏曰“有夏”,邦曰“有邦”,家曰“有家”,皆因一字不成辞,加“有”而为复音语词。语急可以减字。例如古汉语中以“如”为“不如”,以“敢”为“不敢”等。《论语·颜渊》“吾得而食诸”,《史记·孔子世家》引作“吾岂得而食诸”。复语可以单义。顾炎武《日知录》:“古人之辞宽缓不迫,如得失,失也;利害,害也;缓急,急也;成败,败也;异同,异也;赢缩,缩也;祸福,祸也;皆此类。”《马氏文通》中指出:“古籍中诸名往往取双字同义者祸两字对待者,较单辞只字其词气稍觉浑厚。”可见,偏义复词是语词的弹性在“词气”作用下的结果。
汉语的词在自身的组合和上下文中的组合中有很强的形式张力。这种张力是适应汉语组织中音韵协调的要求而起作用的。
汉语中有些词是具有文化附加义的。例如“牛”,除“牛”的本义,“哺乳动物,身体大,趾端有蹄,头上长有一对角,尾巴尖端有长毛。是反刍类动物,力气大,供役使,乳用或乳肉两用,皮、毛、骨等都有用处”(《现代外语词典》)外,它还有不少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我们统称为“文化附加义”。
第一:汉语“牛”可以作为这类动物的总成,不论再如何细分,只需在“牛”之前加一个限定词素即可:黄牛、水牛、牦牛、公牛、小牛。但英语不然(虽然有个总称cattle,其含义也是模糊的,也可以作为“牲畜”的总成)每种“牛”都有一个专名,而且在构词上不带总称cattle,如bull(公牛)、cow(母牛)、calf(小牛)、buffalo(水牛)等。
第二:汉民族赋予“牛”很多独具的文化内涵: A. 表示人的性格倔:牛脾气
B. 表示人的头脑不灵活:钻牛角尖
C. 表示人自负:吹牛、牛气、吹牛皮、牛儿 D. 表示数量多:多如牛毛
E. 表示力气大:九牛二虎之力、牛劲儿 F. 表示勇敢:初生牛犊不怕虎 G. 表示无知:对牛弹琴 H. 表示默默奉献:老黄牛、孺子牛
以上所举八种喻义,是“cattle”(牛)所没有的。或者说母语是英语的人对“cattle”这个词,或其指称的动物“牛”的喻意是受制于其母文化的。
汉字的文化性(汉字的读音,汉字的结构和写法)外国人对汉语和语言文字理解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汉语语言认识和对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理解的困难。
汉语的文字体制和汉语的特点有关。
西方语言是一种形态丰富的语言,它的语音形态提供了该语言词法、句法、语义方面的较完整的信息,因此西方语言必然走拼音文字的道路。通过识读拼音就可以全面掌握该字代表的词形所反映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汉语是一种形态简单的语言。汉语句子的词法、句法、语义信息的大部分不是显露在词汇形态上,而是隐藏在词语铺排的线性流程中的。正如语言学家洪堡特所说:“在汉语的句子里,每个词排在那儿,要你斟酌,要你从不同的关系中去考虑,然后才能往下读。由于思想的联系是由这些关系产生的,因此这一纯粹的默想就代替了一部分语法。”正是基于汉语认知的这种特点,汉字在表达口语的时候,不能不以象形表意为造字的首要原则,增强单字本身的信息含量,便于读者从上下文的联系中获取语词的确定信息。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它由形、音、义三个要素组成。汉字从商朝的甲骨文算起,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但这期间,汉子的形、音、义统一的特点一直没有变化。汉字数量多,结构复杂。拼音文字的基本单位字母的数量多是有限的,最多不过十几个,而汉字的基本单位字的数目却多得惊人。一般认为,汉字的数目累计起来应该超过5万。同时,汉字的构造方式也多种多样,结构单位也有一定的数量。
汉字具有很强的超时空性。由于汉字跟语音的结合部那么密切,而跟意义的结合更加密切一些,使得汉字更加具有超时空性,而语音随着时代和地域而有很大的变化,文字就不能再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候都能准确记录语音。
语言与文化
美国人类学、语言学学家Edward Sapir就指出,与其说人类生活在客观世界、社会活动之中,不如说人类更大程度是生活在特定的语言之中。如果以为一个人可以不运用语言而使自己基本上适应现实,那是错觉。因为“现实世界”是建立在语言之上的。Whorf(Edward Sapir的学生)则进一步认为语言体系本身决定了一个人在世界上发现什么以及对此有何想法。由于各个民族语言体系不同,导致不同的语言集团有各自特定的思想和认知方式,有根本不同的世界观。如果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如果我们没有能力进入和理解其他国家兄弟的认知和情感,全世界兄弟团结合作的理想就不会实现。
究竟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哪些心理特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以及哪些风俗使中国人形成了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以中国人的祝词为例: “祝您健康长寿!”“祝你财运亨通!”“祝你步步高升!”“祝您工作顺利!” 为什么说这些?中国人寿、富、贵、顺的幸福观使然。为什么说一个女孩子长得漂亮,是“一笑两个酒窝”,这是中国人的审美观。中国人对自然现象的内心感触、对客观世界的心理感受也对语言的使用有所影响。例如:
描写一个正面人物,常常说“他‘红’光满面”,而形容一个人心狠手辣,就说他太“黑”;
说大家正在关注的事情或流行的时尚,用“热”,什么“汉语热”“计算机热”等等。
形容一个人匆忙的样子,说“风风火火”,说一个人待人不热情,就是“冷若冰霜”。
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导入问题研究 篇6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导入文化教学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导入教学的意义
如今“汉语热”正有席卷全球之势,很多外国人都对中国的文化、政治、经济感兴趣。这是中国将自己推向世界的一个契机,也是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最好时机。学习一门语言一定绕不开文化,孤立的学习语言是不可能掌握好这门语言的。汉学学习更是如此。因此,如何在教授汉语知识的同时,将中华的文化合理正确的引入课堂中,让学生感兴趣并能促进语言的学习成了很多对外汉语教师研究的方向。
语言学家张英则先生建议文化导入过程应能引起学生共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来配合教师的各项活动。至于学生对中国的文化如何看待则不要加以干涉。此外,在对外汉语文化导入的教学过程中,还要依照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与其接受程度相应的“量”。笔者认为这一点可以归纳为“适度性”。
二、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导入的原则
1.由浅入深的原则
无论学习什么,都要坚持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到高到原则。同样道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教学也要坚持由浅入深性的原则。笔者认为,该原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体现在导入不同的文化上,在中国包罗万千的文化中,也存在着难以之分。我们应针对留学生的水平,对其选择性进行文化教学。比如对于初来中国的留学生,我们最应该传授一些日常交际方面的文化。如打招呼的习惯和规矩,基本的就餐礼仪等。这些文化对于他们来说不难掌握,但是在学汉语的初级阶段无疑也是最实用的文化知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示范并让学生模拟练习,提高了课堂趣味性的同时也很扎实的掌握了这部分文化。而对于有一定汉语基础的留学生而言,讲到饮食文化的时候就可以增加一些深度,涉及一些中国的饮食传统。比如过不同的节日中国要吃不同的传统食品。即使同样的节日,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也有差异。比如过年时北方习惯吃饺子,南方通常吃年糕。课上也可以讲一些与节日相关的小故事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印象。而对于高级阶段的学生来说,课堂就应该讲授一些中国的传统菜系,不同地区的饮食传统等内容。甚至可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让学生参观或者亲自学习中国菜的烹饪。还可以就学生感兴趣的某些中国文化专门进行一次讲座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2.应用性原则
应用性原则,是从留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在导入中国文化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哪些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文化知识。文化导入是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学好汉语,不是为了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中国文化,所以对外汉语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配合语言教学制定相应的文化导入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后复习的时候都能够配合相应的中国文化来丰富、提高自身的汉语水平。课堂讲授的文化知识要符合当今中国的国情,能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真正的能用到,从而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汉语的沟通交际能力。
3.适度性原则
所谓适度性原则是指在对外汉语文化导入教学中,应该导入什么程度的文化以及应该导入多少文化,所导入的文化的内容在整体教学中所占的比例应该是多少。一方面,来中国的留学生,要面临不同世界观和价值体系影响下的沟通和交流,这难免在交际时和本身固有的思想文化产生不同甚至相悖,这就要求汉语教师在讲解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坚持适度性原则,将中国文化客观的陈述给学生,不要过多的评价哪种文化的好坏,从而引起尴尬的局面。另一方面,在文化的讲解过程中,要从教学的最终目的出发,不要过多的讲解和课文内容、语言交际无关的文化内容,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负担。比如,有一次我给学生上阅读课,讲解“司马光砸缸”这篇课文,除了故事本身以外还顺便讲解了司马光长大后做官取得的成就。至于他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的重要价值则没有必要给学生讲解。以免成为学生学习汉语的负担。
三、文化导入的方法
1.随机法
随机法是指不刻意强调知识讲解的时间地点和内容,教学中如果遇到需要讲解的内容就随时开展相关的解释。这对教师的业务水平要求很高,需要教师平时多积累,多准备,以备学生的提问。比如提到“结婚”就可以把中国的婚礼习俗讲给学生听,还可以对比学生所在国家的习俗进行讲解,效果更佳
2.专题讲座讨论法
专题讲座法不同于以往的课堂教学,通常会针对某个专门的知识点或文化内容进行详尽专业的讲解。这样学生就能彻底的弄明白某些课堂上不便展开、较复杂的文化知识。讲座可以凭借如纪录片、电影、图片等多种辅助手段来开展。讲座结束后还要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或安排写作任务。学生在了解文化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听说和写作能力。比如讲到各地的饮食文化的时候,我就组织学生观看了当时很热门的《舌尖上的中国》。学生非常感兴趣,课堂上不断发出感叹声和咽口水的声音,引得大家哈哈大笑,气氛十分热烈。这不但让不少留学生对中华的饮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看完纪录片后的讨论环节也是空前的踊跃。
3.实践法
实践的方式和种类多种多样,十分灵活。并且实践活动也不仅局限于课堂。这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到无比新鲜。比如我们讲到不同菜系的时候,在放学以后便带领学生去学校附近的川菜馆亲自体验川菜的魅力。课堂上再丰富的语言也抵不过那一口美味的菜肴带给学生的感官刺激来的直接。讲到书法课就一定要学生拿起中国的笔墨纸砚去体验书法的魅力和难度。通过不同的实践,不但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让学生亲自体验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效果非常明显。
四、总结
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总结,不仅包括成功的案例,更包括失败的经验,以期在未来的教学中避免此类的问题。对外汉语教师面对的是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教师要尽可能的了解学生所在国的文化习俗,包括各種禁忌。最大限度做到对其民族文化的尊重,从而赢得学生的信任并顺利展开各项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2]张德禄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周思源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4]赵永新汉外语言文化对比与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5]李晓琪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6
[6]张维鼎语言文化纵论[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2
[7]张慧芳,陈海燕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内容和语言文化因素[J]社会科学家,2006,(3)
[8]袁玉梅,张新宁外语教学中的文化传输[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2)
对外汉语文化因素的教学 篇7
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正如美国教育家爱德华·霍尔指出:“文化是人类生活的环境, 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受着文化的影响, 并随着文化的变化而变化, 或者说, 文化决定人的存在, 包括自我表达的方式以及感情流露的方式, 思维方式, 行为方式, 解决问题的方式等等。正是这些在一般情况下十分明显, 习以为常, 然而又很少加以研究的文化方面以最深刻和最微妙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既然文化因素渗透到精神物质的所有领域, 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性会引起不同的文化感受, 造成语言理解与表达的障碍。但语言教学毕竟不同于文化研修课程, 那么, 如何进行对外汉语的文化因素教学呢?
我们应该先在观念上弄清两个问题。
第一, 弄清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不同于单纯的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语言教学中, 文化因素的教学是服务于语言教学的。其主要目的在于解除语言理解与语言交际的障碍。这里“文化”的界定, 是那些成为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理解汉语、使用汉语和掌握汉语的障碍的文化。被称为语言交际文化:是“隐含在语言系统中, 反映一个民族价值观念、是非标准、社会习俗、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 跟语言理论和语言使用密切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因素。” (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
第二, 充分重视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因素。一方面, 正如吕必松指出:“从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解读研究语言, 就必须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因为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 没有完全脱离了文化的语言, 文化是语言学习的一部分。另一方面,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交际文化是“隐含的”, 是“本民族往往‘习而不察’, 只有通过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对比研究, 才能发现其特征。” (吕必松) 因“习而不察”这种交际文化被忽略时极其容易的, 但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很可能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有了这样的观念之后, 我们可以依照如下两大方面的原则进行教学。
第一, 根据学生受体的具体情形循序渐进地进行。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 对外汉语教学应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形, 诸如年龄、有无汉语基础或汉语程度、母语文化背景等等。对于零基础或初级阶段的学习者来说, 应该让学生了解浅层的普遍的应急的文化现象, 比如问候、称呼、询问、自我介绍等实用交际方式, 要教会他们使用最简单最少歧义的说话方式, 也要让他们理解接受最常听见的表达方式:比如问候别人说“你好”, 被人问候你的方式可能是“干嘛”“去哪”“吃饭了”等等。高级阶段的学生就有必要渗透更多更复杂的文化成分。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的母语文化背景。不同国家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程度不同, 应该整合相同的文化因素, 降低学习难度。通常日韩与中国文化有许多相同或相近之处, 善加利用, 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西方国家的学生遇到的文化障碍会更多, 文化差异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如“红色”, 英美人联想到气愤、罪行, 在汉文化中, 则象征着喜气、吉祥、热烈。“她现在很红”这样的表达英美人就很难理解。再如汉语中“个人努力”“个人奋斗”与英语的“individualism”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 与“个人主义”相差就更远。另外一点, 成人学习者和儿童受教者的情况也不一样, 成人理解力强, 儿童模仿力强, 应因材施教, 分别对待。
第二, 根据汉语言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从汉语言本身来看, 汉语言语音、词汇、语法都有自己的文化特点, 在语用中体现出来的文化差异更加鲜明。
汉语语音在诸语言因素中文化差异相对较小。汉语声调是难点, 儿化和轻声带有较浓的文化特点。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文化差异最明显的体现者。词汇教学中词义教学最难。教学中也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从最基本的概念意义 (理性意义) 入手, 渐渐带进词汇的色彩意义;从相对稳定的静态的语言意义渐次学习更为多变的、具体个别的语用意义。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律。汉语作为意合语言, 语法规则不同于其他语言, 应该尽早让学生理解语序、虚词、语义关系对组织汉语语句的重要意义。尤其对于英语国家的学习者对于有文化基础、受过较高学校教育的学习者来说, 由于理解力较强, 语法有助于学生较快地学会组织语言, 但对于低龄语言学习者来说, 不能强行灌输语法知识。
参考文献
[1]陈建民.语言与文化面面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1988.
[2]郑炎昌.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篇8
一、语言与文化
我们说,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离的,语言本身既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按最广泛的定义,文化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语言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用于彼此间交际的一套符号系统,自然应当属于文化的一部分,但语言又是文化中比较特殊的。由于文化是非遗传性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认同自己所属的文化,因此文化的传承需要语言,语言又成为文化的负载工具,所以语言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因此,我们可以说,学习一种语言就是学习一种文化。
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决定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也是密不可分的。
二、一般“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的区别
关于“文化”的含义,不同的专家学者对其阐释各不相同。我们所谈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它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实用性,而非学术性的,属于应用语言学的范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自己所知的文化在传授中应该有所取舍,不可面面俱到,而应该择学生所需而教之。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的内容
目前,主流观点是将外语教学的文化分为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张占一先生指出:知识文化指的是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不直接影响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交际文化指的是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笔者认为两者相比,交际文化在教学中是主要的,它包括人们日常习惯用语,与各民族风俗、心理、思想相关的言语和肢体语言。知识文化则是一些历史的、传统的、哲学的、宗教等方面的知识。其实,从哲学辩证法角度来讲,交际文化与知识文化是辩证统一的,在日常交际中人们不可能不用到知识文化,而知识文化中必然也存在交际文化的因素。
四、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具体形式
对外汉语教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在研究中反映了一些文化教学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如下七种形式:
1、以介绍、注释、归纳、示范、练习的方式传递汉语文化。这种教学形式需要根据不同课型不同阶段有选择性地使用。比如,初、中级阶段的口语课,可以采用介绍、说明、示范、练习的方式讲解文化点。而以传授语言和知识文化为主的汉语课在初级阶段则应采取简单注解的方式,在中级阶段则要多采用注释、归纳、提供使用范例等方法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2、借助声、像等教学手段传达文化信息。比如:通过听传说、听独奏曲、看图片等方式进行文化导入;用说书、听音乐、谈感想、讲故事的形式带领学生体会课文的文化内涵和意境。有教师将之称为“领进去”和“走出来”的多元化的语言文化教学方法。
3、文化对比分析。这是课堂文化输入的主要形式之一。这种方法也被许多研究用来揭示语素或者语用层面上的不同文化内涵,如动物文化词语褒贬色彩的文化心理成因;汉英文化称赞语对比分析;从语音、词汇、语法等三方面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进行探讨等等。
4、分角色、分情景表演和分话题讨论。这种教学形式要求学习者具备一定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尤其是分话题讨论的形式,必须建立在语言障碍较小的基础上,因而比较适合中高级阶段的汉语文化教学。
5、文化辅助阅读,通过报纸杂志等书面材料获取文化信息。
6、开设文化讲座,类似于专门文化课中某一专题的讲解,起到普及知识文化的作用。
7、文化实践课。这是一种将课内外环境联系起来的开放式的教学。文化实践课把课堂讲授和学生的社会参与及他们的感受结合起来,很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相比,对比分析法也是外语文化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除了采用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相似的教学形式,如创设情景进行文化互动,积极探索和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文化辅助阅读,文化专题讨论让学生记录下在异国文化中经历的某一片断,并给出自己的解释,进而通过讨论等形式获得更多的理解和文化信息。
五、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文化教学的内容应当与语言教学有机地结合。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要素都载有大量的文化信息,尤其是词汇带有的文化信息最多。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要把语音、词汇、语法等放在具体文化背景中进行讲解,在语音、词汇、语法教学中渗透文化,让学生能在正确地语言背景下准确地使用汉语。教学应主张“教无定法”,我们一般教学只是在课堂上,多半是讲授法,我们有时要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电影、记录片、网络视频等。留学生教学机构还可定期举办相关的文化交流活动,比如日本文化节,俄罗斯文化节,也可与中国大学生一起搞座谈会,让学生亲身体会去学习文化。有时我们也可以留课外作业,比如,去班级采访中国大学生等。
六、结语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相互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通过对比教学法或资料把握中外文化的差异,有区别、有层次、渐进性讲授中国文化。语言是传递文化的工具,文化隐藏在语言之中,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着重培养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让他们真正地掌握汉语,说一口地道的汉语。
摘要: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探讨教学中文化的重要性和性质问题。并且对于具体的教学形式及原则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外国人学习语言,必定离不开文化的学习,语言教学也离不开文化的教学。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学,但都是不可替代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把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寓于语言课教学和实践课教学之中,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对外汉语词汇文化及其教学探析 篇9
一、汉语中的词汇文化义
关于词的文化义, 有多种界定, 吕必松先生认为:“一个词语总会具有某种文化义。”“词的文化义就是通过词的意义和词的形式所反映出来的汉民族文化的种种要素。”汲传波先生提出:“词的文化义是词义中隐含的反映一个民族的社会状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心理态势等诸多文化因素的意义。”我认为这个定义充分挖掘了对外汉语教学词汇文化义的内涵和特征, 首先它是对词义从文化视角考察得出的结果, 强调了文化的隐含性;其次强调了从文化的视角对词义的审视, 而没有混淆语言与文化这两个层面, 有利于我们判别一个词是否具有文化义和具有什么样的文化义。
二、汉语中特有的文化词语
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人使用的词语, 同文化有着较其他语种更为密切的关系。那些直接反映中国独特文化的词语就是汉语中的文化词语。它们是独特而又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的产物, 也是记录中国文化的载体。正是借这些词语之力, 相当部分的中国文化才得以保存, 流传。这些文化词语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 表现中国独有物质文化的词语。如:华表, 四合院, 粽子, 太师椅, 花轿, 旗袍, 中山装, 乌纱帽, 等等。
2. 表现中国独特精神文化的词语。如:社稷, 文景之治, 赤壁之战, 道, 八卦, 小康, 风骨, 伤痕文学, 等等。
3. 表现中国独特的社会经济制度的词语。如:尚书, 丞相, 举人, 状元, 殿试, 榜眼, 探花, 八股文, 等等。
4. 反映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的词语。如:梅雨, 乾坤, 梯田, 戈壁, 等等。
5. 反映中国独特的风俗习惯的词语。如:元宵, 中秋, 清明, 万福, 长跪, 踏青, 乞巧, 拜月, 等等。
6. 反映中国杰出历史名人的专有名词。如:李白, 秦始皇, 武则天, 等等。
在中国特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词语, 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是不能从字面上推知其意义的。比如, 李白这个专有名词对于一个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往往只是一个符号。至于成语俗语, 更是为汉文化所独有, 它从表层意义到到深层内涵都是无法用另一种语言对译的。而要学好汉语, 掌握汉语, 必须掌握各种文化词语。这不仅是因为这类词数量巨大, 而且是因为它们记录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 是中国独有文化的符号象征。了解中国文化, 掌握这些词语可以说是一条必经之路。
三、中西方的文化附加义的差异
词语的文化附加义是指一个词在指称实物的同时所蕴涵的特定民族文化信息。也就是说, 一个词语首先有所指, 在所指的基础上又负载一定的文化信息, 这时特定的文化信息就是这个词语的文化附加义。词语的文化附加义是特定的社会统一约定的, 而不是个人的。它是特定的社团心理上的一种约定:将某些抽象的主观认识、感受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事物含蓄委婉地表达出来。如汉族人民在心理上形成这样种种约定:以“红豆”表现“爱情”, 以“鸿鹄”表现“志向远大者”, 以“狮”表现“勇猛者”, 等等。
语言就像一面色彩斑斓的镜子, 反映着民族文化的全部, 又像一个窗口, 展示着文化的一切内容。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又是文化的传播工具。而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构成, 最能生动地体现出不同文化的差异。不同的文化附加义和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地理、历史、宗教、信仰及审美观是密切相关的。同时, 不同民族对一些共同事物的反映是不同的, 有的表现出喜好, 有的正好相反。这不仅取决于该事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而且取决于该民族的心理及其价值观。由于受民族文化的影响, 一个普通的词在一种语言中常有极其丰富的联想意义, 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就可能仅仅是一个语言符号。这类词往往会导致理解上的障碍, 造成不必要的误解。例如“竹子” (bamboo) , 这种植物就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关系。中国人常用竹来以物喻人, 表达自己坚定、正直的性格。而bamboo一词在英语里几乎没有什么联想意义, 甚至bamboo一词都是从其他语言中借用来的。因为竹并不是土生土长在英国的, 所以, 英国人对于竹并不像中国人那么熟悉, 这也决定了bamboo一词贫乏的文化内涵, 在多数情况下, 它只是一个名称。
在英语里也有许多具有丰富联想意义而汉语却没有的词。例如daffodil (黄水仙) , 在中国, 它仅仅是一种花而已, 但在英国它是春天、欢乐的象征。一些文学家、诗人都以daffodil来描写春天以及春天带来的欢愉的心情。
有的时候, 两种语言中指称义相同的词语, 两者都有文化附加义, 但是文化附加义的内容不同, 甚至截然相反。例如, 一些颜色词为不同语言或文化所共有, 然而他们的文化内涵却截然不同。在西方, 人们习惯用blue表示沮丧、消沉或者淫猥、下流, 但在中国文化中, 蓝色却用来表示肃穆、严肃, 淫猥下流的意思则用黄色表示。红色 (red) 一词在西方文化中是用来表示愤怒、气愤的意思, 但在中国文化中却被用来代表革命。又如, 在汉语中, “龙” (dragon) 及与其相关的词语明显具有至尊无上的色彩。古代皇帝被称之为“真龙天子”, 其后代为“龙子龙孙”。人们希望自己的后代有出息, 就叫做“望子成龙”, 海内外的炎黄子孙都称自己为“龙的传人”。然而, 在英美等西方国家, “龙”则是指古代硕大、凶残的古怪野兽, 不仅无端吞食人类和动物, 而且制造水火灾害, 危害人类生存。因而, 西方人对于“龙”绝无好感, 对中国人的龙的图腾信仰颇感不可思议。
四、汉语文化词语与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 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教学。对已经掌握了本民族语言, 形成了一套本民族文化观念的外国人来说, 学习汉语的过程实际上也同时是学习、习惯并逐渐接受汉民族文化的过程。词汇作为语言中最积极、最活跃的部分, 社会生活的变迁、民族文化的发展都在其中得到直接和迅速的反映, 语言的文化载储功能首先也是通过词语显示出来的。利用词汇进行适当的文化导入,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们在初级阶段进行文化教学时, 可以通过词汇教学传授文化背景知识。如:解释“聘礼”、“迎亲”等词汇时, 可以介绍中国的礼俗文化;介绍“姑妈”、“姨妈”这些亲属称谓时, 可以对比汉英亲属称谓的不对称性, 来介绍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解释“龙井”、“旗袍”等词汇时介绍中国的饮食、服饰文化;解释“中秋”、“端午”等节日的词时, 可以介绍与之相关的风俗和节日来历;解释“京剧”、“唐诗”等词汇时, 可以介绍文学艺术文化;解释“胡同”、“园林”等词汇时, 可以介绍中华民族的建筑文化。这样留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又了解了中国文化, 既有利于了解中国, 又能增加学习汉语的兴趣。而到了中高级阶段, 再介绍深层的精神文化。
总而言之, 外国人要真正掌握汉语, 就必须了解汉语词汇的文化意蕴, 而不是肤浅地、单一地掌握词义。中国词汇文化与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活动和表述形式紧密相连, 在中国文化的教学中, 必须突出隐含在汉语系统中反映汉民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性格、心理状态、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等特殊文化因素的教学, 通过不同文化背景的跨文化比较, 加强汉语交际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的揭示, 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 提高他们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实际能力。同时, 语言学习者也必须认真地探索和研究, 才能更好地掌握汉语。
摘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词汇教学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而词汇中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又是十分独特的, 尤其在汉语中, 几千年的文化积累使汉语具有众多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本文谈谈词汇的文化义, 以及中西词汇文化的对比。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词汇文化义,文化附加义
参考文献
[1]林成滔.字里乾坤[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4.
[2]王贵元.汉字与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3]吴琦幸.文化语言新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4]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略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篇10
一、文化因素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本质来看,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承载文化的工具。文化学习和语言学习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文化因素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对此问题,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原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吕必松先生曾经指出:“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不熟悉或难以理解的文化现象,这类文化现象就成为理解和使用目的语的文化障碍。要消除这种文化障碍,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就必须同时进行相关文化因素的教学……对这类文化现象进行专门的研究,建立起系统的理论,不但是第二语言教学的迫切需要,而且也是语言理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1]
具体到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因素及其教学应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语言存储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而文化信息的传达则必须以语言为中介,两者共生共存,互相依托。从语言学习的角度看,很多词语的意义来源于特定的文化背景,词语表面的指示意义包裹着含有文化因素的“内涵义”。如果不了解文化背景,不明白其内涵义,就难以理解语言的真正意义。
如“愚公移山”这个寓言,可以说是中国男女老少皆知的故事,对其寓意也不会有人提出异议。可是,外国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后,有的说“讽刺了一个真正傻的老头儿”,有的说“批评了不听别人劝的人”,接着他们会提出问题:“为什么愚公不把自己的家搬走,而要花那么大的力气把山挖平呢?”这反映了学生思维的活跃,同时也说明了他们对中国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缺乏了解。他们不明白,在中国,愚公是以一个不怕困难的形象进入千家万户的,他象征着中华民族坚韧性的斗争精神。只有当我们把这个寓言产生和使用的文化背景讲解清楚以后,才能解除学生的困惑。
其次,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和学都受实用原则的支配。外国人学习汉语,或者是为了当教师、做翻译,或者是为了解、研究中国,或者是为从事经济和文化交流活动。因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对中国文化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和认识欲望。刚开始,他们想学的就是怎样打招呼,怎样问候,怎样称呼别人,等等;有的才学会一些常用词语,就迫切地想了解中国人的家庭观念、社会习俗,而到了中高级阶段,他们更是对中国人的思维方法、民族心理、风土人情和潜在的观念差异等十分敏感。学生对交际文化知识的浓厚兴趣和学习劲头,从教学对象方面来看,表明交际文化与语言学习和使用的密切联系,说明单纯地学习语言不能满足需要。从教师方面来看,面对的不是自幼生长在母语文化环境中的中国学生,教师必须在教学中采用同教中国学生完全不同的方法。因此,在教授目的语的同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把目的语文化传授给学生,以弥补他们这方面的缺陷,使他们把语言技能转化为实际的交际能力,达到正确使用汉语的目的。
二、在文化教学中应遵循的三点原则
首先,总体设计,循序渐进。
所谓文化教学的总体设计就是在全面分析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各种内外因素,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教学措施的基础上制定出最佳教学方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途径等作出明确的规定,使各个教学环节成为一个互相衔接的、统一的整体。[2]
在进行总体设计时,循序渐进是我们应遵守的重要原则。一般地说,初级汉语教学的重心是语音和汉字等基础语言知识的训练。对于外国学生来说,了解和掌握汉语的音、字、词、语法的规律更重要。因此,这一阶段的教学,语言以外的文化内容还是少一些为好。即便遇到具有风俗语义的词语,也不宜采取介绍和说明的方式,而应采取简单注解的方式,尽可能不分散学生对语言规律的注意力。相应地,这一阶段的文化教学应集中介绍汉字文化。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和审美观点,是初学汉语者探求中国文化的金钥匙。掌握汉字文化是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第一步。
中级阶段,口语课和汉语课的文化内容都有增加,应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并重。这一阶段的语言教学主要集中在使外国学生掌握并运用大量的汉语词汇和句式。汉语词汇浩如烟海,意义相当丰富多彩,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宽广而深厚。汉语几乎每个词、成语、俗语、歇后语、谚语、惯用语的后面都有一个文化背景,汉语词汇能给学生展开一个广阔的文化空间。而掌握不同的汉语句式能使学生具备语言交际能力。中级阶段汉语课的文化内容,对教材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除了考虑字、词、语法等方面与初级及高级教材接轨之外,还要兼顾到文化内容的系统性,把系统的语言知识和系统的文化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互为表里,同步上升。
高级汉语教学是以传播中国文化为主要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提高在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交际能力。这一时期的文化教学集中在介绍中国的文学、历史、地理、习俗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进行中外文化的多方对比,从中总结出中国文化的特点,有利于外国学生与中国人在更深层次上的交流。
其次,区分学生的文化圈,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
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属于不同的文化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此把握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层次。
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深的东亚、东南亚国家,如日本、韩国、朝鲜、新加坡等国,中国文化的若干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已经融入到这些国家的文化中。例如韩国、日本至今还保留着中国的许多习俗、饮食、价值观念,韩国文化里有许多诸如“远亲不如近邻”这样的俗语和“虚岁”这样的习俗,在日语中使用大量的汉字和偏旁。对这些国家的学生来说,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知识就比较容易,可以从较高的起点进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相反,像欧美、非洲等许多中华文化圈以外的学生,其本民族文化与中国文化有很大反差,学生起点较低,文化教学的重点应放在物质文化层面,并且要注意适度与适量。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要讲清汉语与学生母语中所包含的不同文化,避免混淆。对中华文化圈外的学生,教师必须等他们的语言及文化知识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再进行较高层次的文化教学。
再次,由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之一是“对外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外国学生使用汉语进行言语交际的能力,他们的交际活动又是“跨文化的”,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也应该置于跨文化交际的维度之中来考虑。
近年来比较流行的多元文化互动综合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关注。该模式承认多元文化的存在,把学习者的本民族文化作为一个不可缺少的文化内容,以互动的方式与目的语发生关系,从而确定双向文化教学的方向。[3]
如在介绍中国传统节庆文化时引导学生对自己国家的节日风俗进行比较,使他们更加关注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融合。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只是由教师阐释中国文化的内容,缺乏学习者的呼应,就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进行对比时,学生还应尽量摆脱浅层的文化对比,避免以狭隘的思维方式简化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进行对比和思考,将自身感受和客观的叙述结合在一起,超越由教师陈述文化事实、学生简单接受的教学模式,将文化教学也转变为人际沟通的过程。
对外汉语教学的大规模开展,历史并不长,而其文化教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也经历从无到有,逐渐丰富的过程。笔者对此问题的探索只是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心得,不当之处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建设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 1999, (4) :3-11.
[2]刘珣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244.
刍议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篇11
关键词:对外汉语 教学 文化教学
一、对外汉语教学现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对外开放的策略是按照由临海到大陆、由都市到乡下的形式进行的,对外汉语授课的实施途径和它是一样。从根本的情况上来看,临海大都市的对外汉语授课的实施阶段还不不晚,进步的也不缓慢,但大陆不太大的都市里对外汉语授课的实施就不是很早,进步的也还不够快。在我国迈进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开放项目也跟着它走向了不同的历史进步阶段。汉语授课教育制造组织与日俱增的在我国各个地方成立起来,特别是于临海部位贸易先进的都市和对外经济、沟通较多的部位。我国的高校都逐步创办了对外汉语授课的学科,以此处理慢慢进步的对外汉语授课对有联系的专职型的人的要求。对外汉语教育早就变成相对受欢迎的业务让不少同学持续专注于此。
以近况来看,我国的对外汉语授课项目现在是猛烈上升的初期,还可以得知,紧跟我国贸易上升,我国的对外开放项目会有更明显的增强,对外汉语授课也一定会有迅速的增高和进步。于对外汉语授课行为里,若不存在相应的通晓知识的入口,便会让国外同学沉浸于此还不能抽离于此。认清知晓知识的入口,是知晓我国固有知识的相对关键的渠道。即使我国早就专有特意讲授我国固有知识的课程授课,而且始终抱有“文化当成知识”的知识指导思想,将推荐非主观的、通俗的我国固有文化学问当主体,还借助课本---授课---研究的固有授课方法。而于此类授课方法里,老师是授课行为的关键核心,同学们即为老师授课的非主动承担人。此类固有的授课形式是同学们变为文化的非主动承担人,因此无法合理调控同学们学习的自主性和踊跃性,还阻碍激发同学们学习我国知识的爱好,减轻了课程授课成绩。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策略
(一)以教学对象为基础
将被授课人放首位的授课法,就是挑选授课形式时应按照同学们的根本,学习处境。实施对外汉语学习的同学们,因为其并非一个国家的人,所以他们的语言、习俗风貌和学习过程有差异,所以面对汉语和与其有联系的知识的理解能力有差异。和我国接壤的日本、韩国他们国家知识和我国知识比较像的地方不少,所以他们的留学生理解汉语的能力比欧美和非洲等地域的同学强很多,可知,应依照不一样的留学生的知识处境去实施各种方法、深度的授课,于此才会有效的实现授课成绩。对于同学们来说,其了解汉语的宗旨也大不相同,有人是由于特别喜欢汉语和我国知识,有人是想逐步深入的学习我国优良的固有知识。因此应按照同学们想了解的宗旨的差异,去开创不一样的授课模式。
(二)围绕语言教学
非本国同学对汉语的了解应不同层次的实施,应该按部就班的进行。所以汉语知识授课里也需要符合此标准。于学习的第一个层次,同学们对学习汉语存在丰富的热情和激情,可是其可以理解的文字少之又少,所以于此层次,知识授课需将辅导同学们了解汉字最基础的发音、下笔顺序等做关键本质,用容易理解的方法给同学们解释字词,再现象和它有联系的中国文化学问,能够经由许多平日中能遇见的知识实质实施解读。但于理解的第二层次、就关键是吧我国语言及和它对立的文化学问实施精巧的结合,尽可能借助同学们了解了的字、词、句,去对与其呼应的历史知识典故实施解读,更加深入的体现它所涵盖的中国知识于有联系的生活哲理观念。
(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展开教学
紧跟当前科学技术的进步,于对外汉语讲堂授课里,老师能够创建与其呼应的幻灯片,借助PowerPoint对同学们实施授课,可以让同学们的学习比较直接,辅导同学们有效的掌握所学本质。但于民俗知识的授课里,能够插播与之呼应的中国民俗的专项影视,让同学们清楚、明确的掌握相应的民俗知识,以此再推广有联系的授课本质。期间,老师还能够想同学们介绍点富含我国知识特点的映画,辅助同学们有效掌握中国知识,稳定讲堂授课。
(四)将文化进行科学准确分类的教学法
我国固有知识包罗万象、积厚流光,富含相应的多样性,所以与知识授课的实践里需把知识授课的本质实施分级和分段。能够把我国知识划分成饮食知识、礼仪知识、酒知识、茶知识等。老师还能够根据同学们的学习底子和他们的个体要求,对其实施我国知识专门一种知识的授课。以此辅助同学们深入对我国知识的了解与掌握。
三、结语
由此可知,我国的知识包罗万象,在对外汉语授课里的知识授课,与其本质的挑选中,一定得将同学们当做是授课的主体。并且于授课的经过里,对同学们于知识掌握中不足的步骤实施查看和研究,此后再实施专门性的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思考 篇12
我们对于文化的定义一般说来都是十分广泛的, 一些国外的学者将文化定义为将信仰、价值观、习俗和行为举止等形成一个共享的体系, 人们通过它与其他人和外界进行交流并传承的一种物质文化。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对于文化的理解为不论是物质层面的还是精神层面的, 只要是对于人民生活有帮助的就是文化。可以看出每个人对于文化的理解都不一样, 笔者认为, 文化的形成是不同的国家或民族在各种历史、民族以及社会规约所形成的精神和物质双重方面的积极的产物。
二语言与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
语言的形成最开始是人类用来交流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语言也得到了相应的改进。人类在语言交流的基础上融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性, 在文化发展的同时, 也促进了语言的不断发展。
第一,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特殊现象, 语言在史前就已经被创造出来, 最原始的语言是人们无意识创造出来的, 它既属于主观世界也不属于客观世界, 语言其实是文化的一种载体, 它恰恰体现了一种文化, 在某种意义上说, 语言是超时代、超观念、超政治的。
第二, 文化通常是依靠语言来表现的。文化的整体信息往往都储存在语言中, 文化需要文字来记载, 文字往往只是语言的一种记录符号, 一个字或者一个词代表了一个字义, 而字义才是文化意识的结晶, 所以说语言是文化重要的载体。
第三, 语言对文化有着很强的反作用力。众所周知, 文化越发达, 语言就越丰富, 当我们的语言发展到可以充分表达各种文化、承载文化时, 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语言对文化也有着很强的反作用力。
三对外汉语与文化的结合教学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进行教学时, 要注意文化自身的发展变化以及教学过程中的选择性, 在以教学服务为中心的原则下, 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实用性。我们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 就事论事。
第二, 代表性。在教学中, 我们要选择的文化因素一定是要主流的、积极的, 具有很强的认同感。一些学者提出, 在介绍中国的文化时, 要注意两个侧重点: (1) 在受过一定教育的中国人身上反映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习俗; (2) 要介绍一些生动的、具有价值的文化习俗。本文认为, 具有生命力的文化习俗大多数都是从古延续到现在的, 是通过中国人一代又一代通过生活习俗延续下来的宝贵财富。我们可以从这方面入手, 既可以让外籍学生领略到东方古国的魅力, 也可以让他们感受到现代的气息。
第三, 循序渐进。在教学中, 我们不要急于求成, 要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 将整个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让学生重点学习语言知识、积累词汇量及一些简单的交际用语;第二阶段要扩大词汇量, 适当加入一些词汇的文化附加义;第三阶段要深入、多方面地展示中国文化, 有时可以举办一些讲座, 进行专题的报告, 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
第四, 对外籍学生讲解中文与其母语文化之间的差异, 利用一些相同点来穿针引线, 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但要防止学生负迁移的发生, 教师要讲清楚文化之间的差异, 了解不同文化所规约的不同,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融入到汉语学习中去。
第五, 交际实践。我们可以利用课堂的文化氛围, 创造一个合理的情境, 让学生进行模拟对话, 利用实际的交流, 让学生将知识点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
在课堂的实际教学中, 我们要随时总结经验随时用之于课堂之上,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结束语
笔者认为,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处于一个主导的地位, 要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组织的作用,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融到学习中去, 更好地学习汉语以及了解中国的文化。只有对中国的文化有了一定层次的理解, 外籍学生才会了解汉语言的多义性和喻义性, 更加深入地了解汉语言的真正内涵。语言学习和文化教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了解中国文化可以更好地学习汉语, 学好汉语可以发现中国文化的丰富底蕴, 将这一道理融到我们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的教学过程就会轻松很多, 对外汉语的教学成果也会得到显著的提高。我们要以语言教学为基础, 通过引导意识作为教学手段, 语言和文化交叉进行学习,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摘要:进入新世纪, 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 一些外资纷纷在中国投资建厂, 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学习汉语。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一直受“工具语言观”的影响, 只是根据汉语的传统教程进行教学, 忽略了语言的文化特性, 使教学问题日益凸显, 已引起了许多对外教学工作者的注意。本文就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特性进行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教学思考
参考文献
[1]陈映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策略与形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10)
[2]王国安、要英.汉语国际推广与中国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8
[3]宋成斌、王志勇.浅析对外汉语中的文化教学[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0 (6)
【多元文化对外汉语教学】推荐阅读:
多元文化教学模式06-01
多元文化英语教学06-23
多元文化教学插画设计08-18
中国文化对外汉语教学06-17
语言文化对外汉语教学06-29
对外汉语教学中国文化05-17
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对外汉语教学当中的应用07-04
多元文化格局10-16
多元文化时代05-23
多元文化整合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