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处理(精选12篇)
生物质处理 篇1
1 前言
抗生素制药企业的发酵原料一般采用玉米粉、糊精等作为抗生素细菌的营养源,当可用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后采用萃取剂行萃取,发酵药渣进行灭活处理后进行填埋或堆肥处理,但随着药企规模的不断发展,发酵药渣的产量也不断增长,填埋和堆肥的处理成本也越来越高,填埋场地和堆肥环境的恶化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更加环保的处理方式。本工艺就是基于此背景而产生一种可对生物质发酵药渣进行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处理方法。
2 设计参数
本工艺以某抗生素制药企业每天焚烧80t发酵药渣为例进行设计,设计低位热值1200kcal/kg,含水率55%,年运转时间8000h以上,辅助燃料为0#柴油,配置一台6t/h、0.8MPA的一体式循环流化床锅炉。发酵药渣的元素组成、水分、灰分、热值测定结果列表如表1所示。焚烧系统主要技术参数如下表2所示。
烟气处理系统,满足《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4-2001中的有关要求,采用标准允许排放限值来进行设计。
3 工艺流程框图及说明
根据生物质发酵药渣的特性几参数,设计的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由于生物质发酵药渣存在热值低、含水率大,板框压滤后物料堆积密实,粉末颗粒小,透气性差等特性,因此,在药渣进入一体式焚烧炉前采用烘干+造粒的预处理技术。从而提高入炉药渣热值并延长炉内停留时间以提高焚烧效率,烘干后可以使入炉药渣含水率降至30%以下,低位热值大于1660kcal/kg。
发酵药渣经厂内板框压滤机压滤后采用运输车输送至焚烧厂,卸入缓冲斗内,由螺旋输送机送至皮带输送机上,皮带输送机配有称重装置,通过变频调节螺旋输送机的频率,药渣可均匀定量地输送至盘式烘干机内,吸收经蒸气加热的夹套、中空轴及圆盘提供的热能后,经圆盘旋转搅拌、水平推进,自出料口排出机体。该设备热介质采用余热锅炉产生的部份蒸气,蒸气冷凝水可返回至软化水箱循环使用。产生的废气接入厂内喷淋除臭装置处理并脱水后经鼓风机引入焚烧炉内燃烧,产生的污水进入厂内污水管网。
发酵药渣经烘干、脱水后由螺旋输送机送至造粒机。螺旋输送机采用变频控制,可根据造粒机电流变化调节输送速度。药渣经挤压成型后进入焚烧炉内焚烧,可改善热传递,增强透气性,形成碳化层,提高焚烧效率,同时满足流化床燃烧原理的要求。药渣造粒后进入颗粒物储仓,储仓容积为20m3,以保证在设备出现事故或检修时焚烧系统能正常运行。药渣颗粒经过螺旋称重机均匀定量地输送至焚烧炉进料口。药渣经过焚烧炉前端的烘干段进行再次烘干后进入高温燃烧区域燃烧,使腐败性的有机物因高温(二燃室温度大于1100℃)燃烧而成为无机物,病原性生物因在高温焚烧下消灭,产生的不可燃成份和燃烬后的炉渣经出渣管落入渣仓中。
燃烧空气供给系统根据药渣燃烧阶段所需的助燃空气,由鼓风机从预处理车间抽吸经急冷式热交换器加热后送入焚烧炉内,分别为焚烧炉入口烘干段、循环流化床炉膛底部、二燃室供风,使炉膛烟气产生强烈湍流,消除化学不完全燃烧损失和有利于飞灰中碳粒的燃烬。所需空气取自于药渣预处理车间,使药渣预处理车间维持负压,确保预处理车间臭气不会外逸。
焚烧炉设有点火燃烧机和辅助燃烧机,用轻柴油作为辅助燃料,供点火升温用,正常运行时不启动辅助燃烧系统,有时药渣热值偏低、水分较高、炉膛出口温度不能维持在1100℃以上,此时启用辅助燃烧装置、以提高炉温达到稳定燃烧。停炉过程中,辅助燃烧装置在停止进料前启动,直至药渣燃烬为止。
在二燃室充分燃烧的高温烟气通过余热锅炉进行热能回收利用,回收烟气热量产生0.8MPA,170℃饱和蒸气,同时,将部份蒸气引入盘式烘干机内作为热介质进行烘干作业,从而大大降低能源消耗,另一部分蒸气则供给药厂发酵车间使用,有效地创造经济价值。
为了提高炉膛温度,特别是焚烧低热值药渣时,为保证炉膛处于较高温度,保证炉膛中心温度达到物料燃烧的要求,节约能源及降低辅助燃料消耗,本工艺设置一台烟气余热利用装置,集空气预热器与热交换器为一体,该装置上部为气-水换热器,将药渣焚烧产生的烟气余热转换为热水,部分热水作为锅炉给水,其余热水并入厂区供热管网。烟气换热后引入该装置下部的气-气换热器,将预处理车间内臭气进行加热,再引入焚烧炉内进行助燃。
本工艺烟气净化系统采用“炉内脱硫+半干法除酸塔+活性炭/消石灰喷粉装置+布袋除尘器”,在焚烧炉内加入生石灰进行炉内高温脱硫然后烟气进入半干法除酸塔,将碱液高压雾化喷入塔内,和烟气充分混合进行中和反应,并增加烟气湿度,提高消石灰和活性碳的反应及吸附活性,同时控制入袋温度,彻底将烟气中酸性气体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质清除干净,确保尾气达标排放。
在除酸塔和布袋除尘器之间喷入活性炭以吸附烟气中的重金属和呋喃类等有毒有害物质,并可根据药渣中酸性成份变化调节喷入消石灰以进一步除酸。
烟气经布袋除尘器除掉烟气中的粉尘及反应产物后,符合排放标准的烟气通过引风机送至烟囱排放至大气。
工艺系统中换热装置和尾气净化装置产生的飞灰通过刮板除灰机收集至灰渣仓,然后再进行固化处理。
4 本工艺设计特点
4.1 预处理采用造粒技术,使极细粉末的发酵药渣形成Φ8×10的圆柱体,增大了入炉物料颗粒,使得药渣在炉内有足够的停留时间进行燃烧分解,彻底破坏有毒有害物质,解决了普通抗生素药渣粉末进入炉内即被热风吹到焚烧系统后段,造成燃烧不完全,烟气CO含量大量超标的情况。
4.2 采用蒸气烘干的盘式烘干机,有效利用了药渣自身燃烧产生的蒸气进行烘干,有效节约了能源,降低了运行成本,实现了循环经济。盘式烘干机转速可调可控,使得物料烘干水分可以较精确的控制在造粒机要求的范围内。
4.3 采用一体式设计的循环流化床结构,在流化床入口出增加物料烘干段,使得药渣颗粒在进入焚烧炉前再次进行烘干,确保焚烧稳定运行。
4.4 烟气净化系统采用“炉内脱硫+半干法除酸塔+活性炭/消石灰喷粉装置+布袋除尘器”该系统可对抗生素生产工艺中加入的H2SO4或HCl以及焚烧产生的酸性气体进行彻底的中和,加入活性炭可以有效吸收重金属以及呋喃类物质,有效净化烟气,确保烟气达标排放。
5 结语
该工艺系统在实际运行后表明,抗生素药渣采用烘干+造粒并使用一体式循环流化床焚烧可实现药渣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技术先进,尾气能够达标排放,并能将焚烧产生的蒸气一部分满足烘干要求的同时将另一部分送到发酵车间进行有效利用,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勤,张晓虹.流化床药渣焚烧系统主要设备设计及运行[J].通用机械,2015(5).
[2]徐珍,郭正元.生活垃圾焚烧技术及应用概况[C].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湖南农业大学,2005.
[3]郭其峰.制药企业药渣的无害化能源化利用[J]节能与环保,2015(4).
[4]孙燕.几种垃圾焚烧炉及炉排的介绍[J].环境卫生工程,2002(2).
[5]高文彬.垃圾焚烧炉炉型应用概况[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0).
[6]J.D.Nixon,D.G.Wright,P.K.Dey,S.K.Ghosh,P.A.Davies.Acomparativeassessmentofwasteincineratorsinthe UK[J].Waste Management,2013,33(11):2234-2244.
[7]马津麟.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混烧研究[J].中国环保产业,2013(12).
[8]G.Skodras,Ir.Diamantopoulou,A.Zabaniotou,et al.Enhanced mercury adsorption in activated carbons from biomass materials and waste tires[J].Fuel Processing Technology,2007,88(8):749-785.
[9]陈泽峰,汪建国,全浩.世界垃圾焚烧100年[M].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生物质处理 篇2
税法关于生物资产的概念和计税基础的确定等,都是借鉴和参考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生物资产是指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其中,消耗性生物资产,是指为出售而持有的、或在将来收获为农产品的生物资产。消耗性生物资产是具有生命的劳动对象,包括生长中的大田作物、蔬菜、可用材料以及存栏待售的牲畜等。与企业会计上的做法一样,对于消耗性生物资产,税法将其作为存货来看待,适用存货的有关规定,没有对其做专门的特殊规定。
公益性生物资产,是指以防护、环境保护为主要目的的生物资产,包括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等。由于公益性生物资产具有公益的目的,虽然会计上将其确认为企业资产,但实际上它属于不可变现的资产,因公益性资产而发生的支出,在企业所得税上,已经作为费用直接税前扣除,也不存在提取折旧的说法。所以,税法未对消耗性生物资产公益性生物资产的折旧、扣除等作出专门规定。
(一)生产性生物资产的计税基础
生产性生物资产是指为产出农产品、提供劳务或者出租等目的而持有的生物资产,包括经济林、薪炭林、产畜和役畜等,这与企业会计准则上关于生产性生物资产的界定完全一致。
生产性生物资产按照以下方法确定计税基础:
1.外购的生产性生物资产,以购买价款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计税
基础;
2.通过捐赠、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方式取得的生产性生物资产,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计税基础。
(二)生物资产的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
生产性生物资产按照直线法计算的折旧,准予扣除。企业应当自生产性生物资产投入使用月份的次月起计算折旧;停止使用的生产性生物资产,应当自停止使用月份的次月起停止计算折旧。
企业应当根据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生产性生物资产的预计净残值。生产性生物资产的预计净残值一经确定,不得变更。
生产性生物资产计算折旧的最低年限如下:
1.林木类生产性生物资产,为10年;
浅谈生物教学的教材处理 篇3
关键词:详略得当;激发兴趣;构建知识网络
备课是教学的主要环节。而如何按照大纲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处理,使之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是备好课的关键之所在。因此对教材的处理应具备科学性和艺术性。
一、抓住重点、难点,详略得当
在处理教学内容时首先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准确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确定详讲和略讲的内容。把最本质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作为重点,有助于学生掌握教材中那些比较抽象或理论性较强的不易理解的难点。
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抽象到具体,从感性到理性。如,细胞的增殖过程中,染色体、DNA的行为,细胞呼吸、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基因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对于这些关键性知识要重点讲解,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做到突出重點。而对于学生普遍不易掌握,又是教学中重点内容的难点,就应降低难度,使其分散,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如,光合作用的教学,教材以经典实验入手,在此基础上引申出其实质。真正抓住这些主干知识,一定会使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适当补充,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求知欲强,渴望了解更多的生物学知识,教师如能充分利
用这种心理,因势利导,必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多一些身边的实例,要求学生用所学知识对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现象和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例如,在讲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点时,可联系园林绿化中行道树的修剪,在讲细胞的渗透吸水时可联系农业生产上的“烧苗”,在介绍乙烯的生理作用时联系瓜果的催熟等,这无疑会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教师还应适时介绍那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物学方面的科技信息、成果和发展前景。如“器官克隆”“胚胎干细胞”“基因工程”等,这些知识既能巩固课堂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又可以点燃学生热爱生物学的火花,激发他们钻研生物科学的浓厚兴趣。
三、加强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和衔接,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和掌握新知识,并且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理解新知识,形成知识体系。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为今后教学埋下伏笔。如,在讲述“减数分裂”时可引导学生联系DNA分子的复制、染色体与染色质的区别与联系等内容。还可指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相互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联会时,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等可为学习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打下基础。在学习蛋白质时联系到催化生化反应的酶、主动运输的载体、免疫反应的抗体、调节生命活动的某些激素、染色体的主要成分之一等功能,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充分运用对比的方法,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要注意从已有的知识过渡到新的知识,理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将新的情境给予旧的知识,增强新鲜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提高学生综合归纳能力、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另外,还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来理解生物学知识,如,在讲蛋白质的结构时可借助化学知识,讲DNA的分子多样性时可借助排列组合,讲生物群落的结构、生态因素时可借助地理知识等。这不但使学生更易于掌握生物学知识,更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认真分析,灵活处理
如何才能更好地在掌握核心概念的基础上,使知识完整化、系统化且做到融会贯通,最终实现灵活运用。这就要求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对教材教学内容做合理的处理,并以此为前提设计出最优化的教学方案。这样,才会使课堂教学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教学过程不是一个单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其主动探索新知识、掌握新知识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有更高的追求,既要钻研大纲和教材,又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握处理好教材,把握好课堂,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因材施教,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生物质气化中焦油特性及其处理 篇4
关键词:生物质气化,焦油,停滞时间,催化剂,催化裂解法除焦
人类社会发展步入21 世纪,化石能源的枯竭以及与其相关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新型可再生能源以其特有的优势也正在逐渐代替原有的化石能源,其中生物质能源因来源广、环境友好、可再生等诸多优点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研究目光。我国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废弃物产量高,且我国能源消费高、化石能源储量偏少,因此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生物质气化是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的一种主要方式,它是指在特定的热力学条件下,经热解、氧化、还原重整等反应将生物质转化成可燃性气体( 以氢气、一氧化碳为主) 、液体焦油以及固体焦炭的一个复杂过程,其中产物中可利用的成分以可燃性气体和固体焦炭为主。在气化过程中焦油的产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为焦油的产生不仅会降低产气率和设备整体热效率,而且其极易与水、焦炭等粘结从而引起设备堵塞导致整个设备无法运行[1-2]。气化炉的温度、结构、使用的催化剂以及生物质本身特性都会对焦油的产生有着重大影响[3]。
1 生物质气化原理
生物质气化是指将生物质燃料在特定设备中经过加热和化学反应,将固体燃料转化为清洁气体燃料的过程,常用于锅炉、采暖、内燃机等动力设备[4]。整个气化过程大致可分为干燥、热解、氧化和还原等4 个过程。
( 1) 干燥: 含水分的湿物料与那些产物进行换热,蒸发掉其中的水分,化学组分几乎不变[3],温度大约100 ~ 250 ℃ 。
( 2) 热解: 生物质初步裂解炭化,脱除挥发分( 主要是碳氢气体、氢气、焦油、水蒸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 ,以得到固定碳和灰分[5],温度大约400 ~ 600 ℃ 。
( 3) 还原: 在这里发生的反应是CO2与C及H2O的还原反应,生成CO和H2,温度大约700 ~ 900 ℃ 。
( 4) 氧化: 气化剂( 空气) 与炽热的炭发生燃烧反应,生成CO2,CO等,并释放大量热,温度可达1000 ~ 1200 ℃ 。
2 焦油产生机理
焦油的主要来源来自于有机质的裂解,反应原料生物质中的纤维素、木质素等在气化过程中分子键断裂而裂解生成一氧化碳、氢气等小分子可燃性气体和大分子物质如焦油、焦炭和木醋酸等。其反应过程可概括为[6]:
生物质原料+ 加热→焦炭+CO+CO2+CH4+H2O + C2H4+木醋酸+焦油
由于一级焦油在此反应温度下并不稳定,会继续反应生成二次焦油; 若是持续升高气化温度,部分焦油可能继续生成三次焦油。
3 影响焦油产生的因素
气化过程中对焦油构成的变化和生成机理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主要有反应温度、停滞时间、空气当量比、催化剂、反应压力以及反应设备种类及其特点等,其中反应温度、停滞时间、空气当量比、催化剂的影响较为显著。
3. 1 反应温度
目前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在一定范围内焦油产量随气化温度升高而升高,而升至峰值后( 约650 ℃ ) ,温度继续升高但产量下降[7]。但我国研究员周仕学[8]经过试验得出在某些情况此温度最大值可达到950 ℃ 。Doolan等[9]研究发现在温度为897 ℃ ,停留时间为0. 1 ~ 0. 2 s时,有35% 的焦油可裂解成烃类气体,主要为C2H4; 但是Hesp等[10]研究发现焦油裂解的主要产物是甲烷,这可能是其他影响因素造成的不同结果。骆仲泱等[11]在停留时间为0. 95 s,惰性床料下研究了温度对裂解效率的影响,得出在一定温度范围( 600 ~ 900 ℃ ) 内气化效率随着温度升高而升高,近似线性关系。
另外Kinoshita等[12]发现,在固定床气化中,随着温度升高,焦油在气化过程中的产量降低和种类减少; Yu等[13]发现,温度从700 ℃ 上升到900 ℃ 的过程中,焦油产出量降低40% 。在低温区与高温区,焦油质量均较低,约为2000 mg/m3左右。在450 ~ 650 ℃ 之间,焦油灰分质量明显上升,这是由于该温度区间为挥发分大量挥发的阶段,在挥发过程中,焦油等杂质伴随着可燃气体的产生大量析出; 另一方面,一般认为还原区温度达到800 ℃ 后有利于焦油的裂解[14],故当还原区进入高温段后,焦油裂解促使燃气中杂质含量降低。
3. 2 停滞时间
Hesp等[10]研究了关于停滞时间对于焦油产量的影响,其结果发现主要的裂解发生在10 ~ 20 s之内,随后增加停滞时间焦油转化率变化很小。Kathelakis等[15]研究表明,延长停留时间可使焦油的平均分子量减小,使焦油中轻组分的含量增加,效果与提高温度相类似。Doolan等[9]认为,烯烃是焦油裂解的主要产物,随停留时间的延长,其最大产率点向低温方向移动。
孙云娟等[16]通过实验得到改变反应物在焦油裂解反应器内的停滞时间,焦油的裂解情况的变化。一般催化剂添加量越多的情况下,在反应的低温阶段,反应产生的焦油量较多,反应停留时间的长短对焦油裂解反应的影响在700 ℃ 之前极为明显,但在整个反应阶段,基本符合随着反应停留时间的增加,H2和CO产量增加的规律。反应停留时间的长短最主要的就是影响焦油裂解的效果,所以对于焦油产率会有一定影响。
3. 3 空气当量比
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室国家重点实验室[1]发现空气当量比的改变也会对焦油的产量产生影响。随着空气当量比的增加焦油含量下降。发现随着当量比增加,焦油中各种成分种类及含量也不断变化。对于不同种类的材料当量比的变化会对焦油转化率有不同的影响,很难精确定量。
闫桂焕等[17]在反应温度1000 ℃ 对干基物料进行气化,发现随着空气当量比从0. 2 提高到0. 3,CO含量明显下降,CO2、N2含量显著上升,H2O、CH4、焦油含量下降,H2含量略有增加,气体热值明显下降。这是因为随着空气当量比的提高,通入的氧气量增加,氧化区的燃烧反应进行得更加充分,焦油裂解也会更完善,因此氧化结束时CO2增加,焦油含量降低。而CO2还原成CO的多少及蒸汽重整完善程度,主要取决于还原区的反应温度,所以,在同等温度条件下,空气当量比越大,CO2含量越高,CO、H2O含量越低。
3. 4 催化剂
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11]在850 ℃ 时不同停留时间下高铝砖、白云石、石灰石、碳化硅4 种催化剂的催化效果,其结果表明催化效果从高至低依次为高铝砖,白云石、石灰石、碳化硅,而且随着停留时间增长,催化效率也越高。此外Garcia等[18]研究了Ca O催化作用下焦油的产量问题,在蒸汽与焦油比率大于3. 5,温度高于750 ℃ 时,完成了焦油的完全转化。Taralas[19]对正庚烷的裂化的研究中,采用石灰石、白云石和一种Ni Mo/γ-Al2O3作为催化剂,防止了团聚作用,从而提高了转化效率。
碱金属类催化剂能降低气化过程中焦油量以及催化甲烷气体进一步转化为CO和H2,高温下易熔融而导致失活。这类催化剂主要包括: 碱金属碳酸盐、碱金属氯化物和碱金属氧化物等。
4 焦油的危害
在生物质气化过程中,焦油的存在不仅降低了整体气化效率,造成能量浪费; 焦油易冷凝,结合水和炭粒等,造成设备管道的堵塞、腐蚀,对设备的稳定安全运行带来影响; 焦油很难完全燃烧,形成的炭黑颗粒等会损坏如内燃机、燃气轮机等后续以产气为原料的设备; 此外,焦油是一种成分及其复杂的混合物,组分多达200 多种,其中一些组分的致癌性会给人类健康及环境带来危害[20]。
5 焦油的处理方法
鉴于上述提及焦油带来的种种不利影响,因此在实际工业过程中需对焦油进行去除或处理。目前采用比较多主要有物理法和热化学法,前者包括湿法( 或干湿法) 和干法,而后者又包括热裂解和催化裂解。
5. 1 物理法除焦
所谓物理法除焦,其本质上并没有真正去除,只是把焦油用冷凝、吸收等方式与气化燃气分离。湿法和干法是现使用比较多的物理法除焦方式。
5. 1. 1 湿法
湿法又称水洗法,其主要原理是通过喷淋或吹泡,用水将热解燃气中的焦油带走。现使用比较成熟的有: 文丘里除焦,旋风分离器,静电除尘器。
( 1) 文丘里除焦
文丘里除焦法是利用文丘里管压力突变的原理,将气态中较重的物质除去。其基本原理是: 携带焦油的燃气从文丘里管上端进入,在通过收缩段时,洗涤液( 通常为水) 经喷嘴雾化形成小水滴,与焦油发生碰撞并吸收。
常加富等[21]借助CFD软件Fluent对文丘里除焦过程的流场特性和除焦机理进行了数值模拟,其结果发现: 收缩段和喉口段压力较大,有利于水滴均匀分布雾化; 喉口段的气流速度较高,有利于雾化水滴与焦油的拦截和碰撞; 在燃气除焦系统中,文丘里除焦效率可达到90% 以上。
( 2) 旋风分离器
气化燃气水洗后所形成的焦油液滴,其密度和黏度都远高于燃气,因此可以跟据离心力的差异进行分离。经过水洗的气化燃气携带焦油液滴从分离器切向进入,焦油液滴收到较大的离心力作用,被甩到分离器的内壁上而形成薄壁外旋流,最后流入下方的收集器内。
R. N. Singh等[22]设计出了套式旋风分离器并对其性能做出了评价,在进水温度5℃ 、流速360 L/h的情况下,采用套式旋风分离器可以去除99. 60% 的焦油。董玉平[23]等对焦油在旋风分离器中分离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结果发现,大于6 μm的焦油液滴则具有良好的分离效果,粒径为10 μm的焦油液滴的分级效率高达97. 67% 。
( 3) 静电除尘器
静电除尘器的工作原理是: 气化燃气首先通过一个高压电场,当气流从中通过时,颗粒物( 焦油液滴和灰尘等) 与正负离子碰撞带电,在电场力的作用下颗粒做定向移动,从而将颗粒物从燃气中除去。静电除尘器对于去除液体颗粒很有效,但焦油呈气态时就会失效。使用湿式静电除尘器对粒度为0. 05 μm的颗粒去除效率能达到99% 以上[24]。
5. 1. 2 干法
湿法净化同时带来了水污染问题,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干法净化采用过滤技术净化燃气的方法,避免了上述问题。过滤法是将吸附性较强的材料( 如活性炭、碎木屑等) 装在容器中,当燃气通过吸附材料或装有滤纸或陶瓷芯的过滤器时,把其中的焦油及灰尘过滤出来。可根据生物质燃气中所含杂质较多的特点,采用多级过滤的净化方法[25]。
5. 2 热化学法
热化学法除焦是加热使焦油发生化学反应,使焦油裂解转化成小分子的气体。因为热化学法除焦真正从根本上去除了焦油,彻底消除了环境污染等问题,热化学法除焦方式在工业上应用十分广泛。热化学除焦法又分为热裂解法和催化裂解法,下作分别介绍。
5. 2. 1 热裂解除焦
热裂解法除焦是指在高温下使焦油发生深度裂化,使较大分子的焦油通过脱去一系列自由基反应而生成小分子气体和其它化合物。
温度对焦油热裂解效果影响巨大,齐国利[26]在做焦油热裂解试验时发现,当温度在800 ℃ 时,生物质气化焦油产率只有1. 5% ,1000 ℃ 时,焦油产量只有毫克级; 当1200 ℃ 时,焦油产率为每公斤干稻壳焦油产量为18 mg,亦即11. 7 mg/Nm3;当1300 ℃ 时,未收集到焦油。可见生物质热解反应较好的温度范围应是1000 ~ 1200 ℃ 。
但是,这么高的温度不仅对设备自身材质提出很高要求,进行裂解需要很大的能耗,所以很不经济。实验证明,在焦油的裂解过程放入适量的水蒸气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既能降低热裂解温度,又可提高燃气的产量[27]。
5. 2. 2 催化裂解法除焦
催化裂解除焦是指在一定温度条件下( 低于热裂解温度) ,在气化炉中或专用的催化装置中投入催化剂,使得焦油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裂解成小分子有用气体等[28]。经多年来国内外学者的不断探究,现研究出用于生物质气化焦油转化的催化剂主要有白云石、镍基催化剂、碱金属类催化剂等。
( 1) 白云石
在各种催化剂中,白云石( Mg CO3·Ca CO3) 的价格低廉且催化效果显著,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其主要成分为20% Mg O,30% Ca O,45% CO2,还掺混一些其他矿物杂质,如Si O2,Fe2O3等。经研究发现,只有经过煅烧的白云石才能对焦油裂解反应起催化作用,常将白云石在900 ℃ 温度下煅烧4 h以上[29]。
缪冶炼等[30]验中制备出了多孔白云石颗粒,经测定,多孔白云石颗粒孔径在0. 1 ~ 10 μm的孔隙率远大于天然白云石颗粒; 在特定条件下,实验有机质在多孔白云石颗粒上的裂解率达到了99. 3% ,而相同条件下在天然白云石颗粒仅有36. 5% ,说明多孔白云石颗粒的催化能力要优于天然白云石颗粒。
( 2) 镍基催化剂
镍基催化剂由于其活性高、寿命长、易再生等特点,是焦油处理技术中研究最多的催化剂之一。在反应中镍基催化剂能重整甲烷和碳氢化合物,调节产物的组成; 而且所需反应温度也较低,一般在750 ℃ 就已经有很好的裂解效果。
然而在工业生产中,由于积碳、活性金属烧结等原因易使镍基催化剂失活,常使用添加助剂的方法来改善性能。梁鹏等[31]探究了助剂Mg的抗积炭性能,发现催化剂1. 0Ni O/0. 1%Mg O-Al2O3在800 ℃ 温度下反应7 h显著失活。表明添加助剂的方法仍有一定的局限。
王铁军等[32]制备了100 ~ 120 目的白云石粉为载体,在900 ℃ 下煅烧的镍基催化剂,并对其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在700 ℃ 下焦油裂解对H2和CH4具有很好的选择性( H2为78. 3%,H2+CO为92. 3% ,CH4为2. 3% ) 。
( 3) 碱金属催化剂
碱金属催化剂通常分为: 碱金属碳酸盐、碱金属氯化物和碱金属氧化物等。在使用碱金属时一般采用干混或湿浸的方式加入到生物质颗粒里面,因此这类催化剂很难再生而得到高效利用,而且导致气化炉排灰量增加,这些原因影响了碱金属催化剂的应用。
蒋剑春等[33]以东北松木屑为原料,在微分反应器内,分别以空气和水蒸气作为气化介质进行催化气化,研究表明: 当水蒸气作气化介质时,以K2CO3为主导的复合催化剂具有最优的催化性能; 而当空气作气化介质时,Ca O是最适宜的催化剂。
6 结论
焦油问题是推进生物质气化技术中的一个难点,了解焦油的产生及特性,对于合理地处理焦油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阐述了影响焦油产生的几个因素,即气化温度、停滞时间、催化剂的使用和空气当量比的变化; 其中,气化温度的变化对焦油含量以及成分组成有着十分突出的影响。
生物强化技术处理化纤废水 篇5
采用生物强化技术,即利用从废水中分离、筛选出的降解丙烯腈与总氰的特效菌株,使化纤废水加营养盐的培养基中丙烯腈降解率达98.7%,总氰降解率达84%.将分离到的`特效菌株进行混合培养,其降解丙烯腈与总氰的最佳体积比为1.0:(1.5~2.0).使用该技术不必改变化纤废水处理场原有工艺.
作 者:宋秀娟 张春燕 荣国海 Song Xiujuan Zhang Chunyan Rong Guohai 作者单位:宋秀娟,Song Xiujuan(大庆石油学院,地球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
张春燕,荣国海,Zhang Chunyan,Rong Guohai(大庆石化公司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4)
刊 名:化工环保 ISTIC PKU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CHEMICAL INDUSTRY 年,卷(期):2005 25(4) 分类号:X703 关键词:生物强化技术 生物降解 菌株 化纤废水 丙烯腈 氰化物
印刷厂有机废气的生物处理技术 篇6
印刷厂排放的有机废气特点是风量大、浓度小。大多数情况下予以销毁处理,目前所见到的处理技术主要有催化燃烧,吸附-催化燃烧,对于比较集中的工业园区也有采用吸附回收技术。与其他的有机废气处理工艺相比较而言,生物法具有较高处理效率、较低的处理费用、简单的设备构成、无二次污染、较好的安全性等特点,尤其对于微生物可降解性好的有机物显示出它自身的优越性。印刷厂废气的特点刚好和生物法处理废气的特点相匹配,所以生物氧化法能不能成为印刷厂有机废气的有效处理技术,有待大量的实验与理论研究。
印刷厂有机废气的主要组成和生物法处理的基本原理
印刷厂覆膜机所挥发出来的废气主要有甲苯和乙酸乙酯,甲苯和乙酸乙酯是使用比较广泛的有机溶剂,存在于诸多染料或其他溶剂中,印刷厂中这两种气体占主要成分。此外还有苯、二甲苯、异丙醇或正丙醇、丙酮、丁醇、乙醇、乙酸丁酯等,这些成分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但也不能忽视它们长期排放所造成的危害。
生物净化是存在微生物体内的一种氧化分解过程,生长于填料层中的微生物以废气中的有机成分为养分,经过自身的生长代谢,将其转化为无用的无机物CO2和H2O或者细胞的构成物质。按照被大多数人所公认的生物膜理论,有机废气的分解要经历以下三个步骤:①有机废气进入填料层中先和水接触,不断地溶解于水中;②溶解入水膜的有机废气扩散到生长有微生物的生物膜中,被微生物所捕获;③微生物以扩散进来的有机物作为碳源进行自身的生长代谢,将其氧化分解为CO2和H2O。
生物法的工艺与设备
目前生物法处理有机废气的主要工艺有生物过滤、生物滴滤和生物洗涤三种工艺。近年来生物滴滤工艺在处理有机废气方面更是深得各个研究者的芳心,有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基础。
1.生物过滤工艺
废气从塔底部进入,通过填料层,被填料层中的微生物捕捉消化分解为CO2和H2O,达到净化的目的。这种装置的填料层多由土壤、木屑、堆肥等混合而成,塔顶部喷洒循环水,为微生物提供生长所需的水分。填料层为微生物提供各种营养物质。
2.生物滴滤工艺
这种处理装置和过滤装置结构类似,不同点在于填料层的组成和所喷淋的是微生物新陈代谢所需的营养液。它的填料层多由惰性材料组成,比如拉西环、碎石、陶瓷等。塔顶的喷淋装置将营养液喷下,先在填料层上形成生物膜,随后不断为膜中的微生物提供营养供其生长,有机废气从塔底进入接触并扩散到生物膜内,被微生物捕捉分解。
印刷厂有机废气生物处理的最新进展
印刷厂有机废气中最主要的两种有机废气是甲苯和乙酸乙酯,据研究表明当甲苯和乙酸乙酯的混合气体在过滤床中停留时间为1分钟时,过滤床对它们的去除效率已经达到了90%。
研究人员采用甲苯专性降解菌株接种,采用生物滴滤法能有有效降解甲苯、乙酸乙酯等印刷厂中的有机废气。当每天需要处理的污染负荷连续供给8~12小时,按照废气流量为8400L/h,一周供给7d,总VOCs保持550~750mg/ m3的质量浓度时,总去除效率为85%~90%。
研究人员利用生物过滤塔对三苯混合气体进行实验研究表明,在以三苯混合物驯化、筛选出来的优势降微生物作为降解菌,滴滤塔的净化效率随着入口浓度的增大而降低,反之亦然。在气体停留时间为84.8秒,苯入口浓度低于132.2mg/m3,甲苯入口浓度为418.2mg/m3时,不规则形陶粒填料滤塔对苯、甲苯的净化效率也达到100%。
利用生物过滤装置处理气态甲苯和乙酸乙酯混合气体的研究表明,乙酸乙酯和异丙醇的浓度过高会明显抑制甲苯的去除效率;异丙醇的浓度过高会明显抑制生物过滤器去除乙酸乙酯的效率。
用滴滤法处理含甲苯废气的研究表明,生物滴滤池在N含量较低时性能大幅下降,而N源过多没有明显的提高去除能力。C∶N处于17.5以下微生物对甲苯的去除效率基本稳定在90%以上。
影响生物法处理印刷厂有机废气的因素
对于印刷厂有机废气来说,目前生物法处理中主要有过滤和滴滤两种工艺方式,尚未见到有洗涤工艺处理相关废气的研究。
1.混合有机废气种类
生物法处理印刷厂有机废气时,有机废气不仅含有甲苯和乙酸乙酯,还含有其他成分的气体,那么这些气体的组成以及浓度的大小会对微生物的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有些会促进微生物的降解,有些则会抑制微生物的降解。采用生物过滤法处理乙酸乙酯和甲苯混合废气时,发现高负荷乙酸乙酯的存在抑制了甲苯的去除。
2.填料
①填料种类
过滤器和滴滤器的填料成分相差很大,过滤器由于填料自身为微生物提供生长所需营养成分,用的是有机填料,像木屑、堆肥等;滴滤器使用无机填料,像陶瓷、碎石、拉西环等。使用聚丙烯网状纤维为框架,填充水溶性较低的有机矿粉复合而成的生物填料去除甲苯气体,收到显著的效果。使用陶瓷球填料进行生物滴滤塔降解甲苯废气,处理效果较好。以堆肥和珍珠岩为填料采用生物过滤器去除乙酸乙酯效率达到99%以上。
②填料温度和湿度
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温度的高低对微生物体内酶的活性影响很大。所以填料层中的温度应该保持在微生物所能适应生长的最佳温度。一般嗜温型微生物的最适生长温度在25℃~43℃。在滴滤床中采用嗜温型菌对甲苯的去除实验中,填料床最佳温度为30℃~40℃。
从填料的组成上来说,填料的湿度只针对过滤工艺而言,如果湿度过大,通入的氧气很难进入生物膜内,致使微生物得不到足够的氧气,使得降解效率降低。也可能导致填料和营养物质被冲刷下来,破坏整个填料层。湿度过小会导致填料层出现开裂,降解菌得不到足够的水分,效率一样降低。因此间歇性的从填料层上方喷淋循环液,保持填料层有足够的湿度非常必要。McNevin D等人研究表明填料湿度保持在30%~80%(重量),适宜范围为40%~60%。
③填料营养液及pH值
微生物生存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及生长辅助素等。在生物滴滤塔中填料层的pH可以通过添加营养液的方式进行调节,而过滤塔中微生物的营养物质主要由填料来提供,所以它的pH值比较难控制。大多数微生物的适宜生长环境pH为中性,所以尽量避免填料层中发生酸化。生物滤池法处理低浓度甲苯有机废气的研究中最佳pH值为7~8,处于弱碱性环境。
3.降解菌
降解菌是整个处理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如果降解菌选取的不够准确,得不到较好的处理效果。一般废气中有机成分比较多,所以处理废气的降解菌基本没有单一的菌种,大都是复合菌种。通过实验对假单胞菌属的降解甲苯菌的生长影响因素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甲苯量>温度>pH>接种量。
目前对于印刷厂废气中两种主要废气甲苯和乙酸乙酯,国内已经有相当多的研究,尤其是滴滤工艺和过滤工艺,但大都是在实验室研究阶段,还未见到投入现实应用中去。对于其他有机废气处理方法而言,生物法低投资、高效率、低能耗等优点已成为热点研究课题。
目前印刷厂有机废气的种类比较多,而研究都只是局限于一种或一类有机物,所以所研究出来的单一的降解菌不能处理成分复杂的有机废气。因此研究多组分气体的降解条件、各组分之间的相互影响等问题十分必要。
生物资产会计处理浅析 篇7
一是纵向比较。新准则扩大了生物资产的类别, 新准则根据生物资产的用途将生物资产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 旧办法中生物资产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 无公益性生物资产的分类。新准则在会计计量属性上引入公允价值概念:新准则通常按照历史成本计量, 但有确凿证据表明其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除外。旧办法规定生物资产的初始计量应当按实际成本即历史成本入账, 尚未引入公允价值概念。新增了天然起源的生物资产成本的确定方法:新准则规定天然林等天然起源的生物资产, 在企业有确凿证据表明能够拥有或者控制时, 才能予以确认。新增了公益性生物资产的相关规定:新准则从环境保护这一国际共同关注的长远目标出发, 认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公益性生物资产, 虽然不能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但具有服务潜能, 有助于企业从相关资产获得经济利益, 应当确认为生物资产。并将其单独分类核算, 不计提折旧和减值准备。而旧办法没有对公益性生物资产单独分类。折旧方法不同: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根据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性质、使用情况和所包含经济利益的预期消耗方式, 合理确定其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可选用量法等, 在旧办法的折旧方法基础上增加了“产量法”, 取消了“年限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等加速折旧的方法。改变了消耗性生物资产一经计提不得转回的规定:新准则考虑到消耗性生物资产和存货的性质类似, 规定消耗性生物资产计提的跌价准备在减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后, 减记金额应当予以恢复, 并在原已计提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 计入当期损益。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一经计提, 不得转回, 公益性生物资产不允许计提减值准备。旧办法规定消耗性生物资产计提的跌价准备和生产性生物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均不得转回。改变了生物资产后续支出的会计处理:新准则全面考虑了生物资产有关后续支出的种类和性质, 特别规定林木类生物资产择伐、间伐或抚育更新性质采伐之后进行的补植发生的后续支出, 应当予以资本化, 计入林木类生物资产的成本, 此外生物资产的后续支出应当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旧办法中郁闭成林后的消耗性林木资产和公益林发生的管护费用应在发生当期计入营业费用。成本结转方法不同:新准则规定对于消耗性、生产性生物资产, 应当在收获或出售时, 按照其账面价值结转成本。比旧办法的结转方法中增加了“蓄积量比例法”和“轮伐期年限法”;取消了“移动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会计科目的变化:新准则对于生物资产的会计科目设置尽量按一般性企业通用的会计科目为基础, 只有在一般企业会计科目不足以说明其特点时, 才新设一级会计科目进行核算;旧办法多在一级科目中直接体现出行业的特性。增加了在报表附注中的披露信息。新准则要求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生物资产的类别以及各类生物资产的实物数量和账面价值;各类消耗性生物资产的累计跌价准备金额, 以及各类消耗性生物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折旧方法、累计折旧和累计减值准备金额;天然起源的生物资产的类别、取得方式和实物数量;作为负债担保物的生物资产的账面价值;与生物资产相关的风险情况与管理措施。披露与生物资产增减变动有关的信息, 编制生物资产账面价值变动表, 反映生物资产本年增加数和减少数。
二是横向比较。新准则在保持与国际会计准则第41号——农业 (以下简称IAS41) 趋同的大前提下又充分考虑了我国国情。不同之处为分类不同, 新准则将生物资产划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三大类;而IAS41将生物资产分为生产性生物资产和消耗性生物资产, 并按照成熟与否进一步划分为成熟生物资产和未成熟生物资产。新准则在分类上多出一类公益性生物资产, 主要是从重视环境保护上考虑, 将以防护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目的的生物资产包括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等单独归类为公益性生物资产。计量模式不同:新准则规定, 生物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有确凿证据表明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 应当对生物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IAS41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明确规定除了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的情况以外, 生物资产在初始确认和各个资产负债表日, 均应按公允价值减去预计至销售将发生的费用计量, 并将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的损益账户。在公允价值无法确定, 其他估价方法不可靠以及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这一假设对初始确认无法成立的情况下, 生物资产应按其成本减去累计折旧和累计减值损失计量。减值与跌价准备的处理不同:新准则规定有确凿证据表明由于遭受自然灾害、病虫害、动物疫病侵袭或市场需求变化等原因, 使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可变现净值或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 应当按照可变现净值或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 计提生物资产跌价准备或减值准备, 并计人当期损益。消耗性生物资产减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的, 减记金额应当予以恢复, 并在原已计提的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 转回的金额计人当期损益。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一经计提, 不得转回。公益性生物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而IAS41以公允价值为依据确认利得或损失, 包括在其发生期间的损益中;只有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时, 才按其成本与损失的差额计提减值准备, 而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可以转回。披露内容不同。新准则规定在报表附注中披露有关生物资产的信息以及生物资产年初、年末增减变动方面的信息。而IAS41披露的内容比我国新准则更为广泛, 分为一般要求和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不能够可靠计量时的补充披露要求。规定企业应披露当期内由于初始确认生物资产和农产品产生的利得和损失, 以及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预计至销售将发生的费用的变化产生的利得和损失的总额等。
生物资产会计处理方法浅析 篇8
生物资产作为资产的一部分, 同样具有资产的一般特征, 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价值利益或服务利益) , 但是生物资产带来经济利益的方式又不同于其他方面的资产, 其特点主要有: (1) 生物资产具有自然增值性。比如树木具有自然生产的自然规律;动物具有发育、繁殖和死亡的自然规律。在它们成长过程中实现价值的自我增值。 (2) 生物资产具有生长周期性。生物资产因其具有生命, 它们的生产过程都具有从繁育到死亡的过程, 因而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 (3) 生物资产的生产具有地域差异性。生物资产的生产与其生长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自然条件的差异能促使生物资产的不同或变异。 (4) 生物资产利益的不确定性。生物资产的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 自然环境不确定因素很多, 如水灾、地震、疫情等, 所以生物资产随着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而隐含着利益多少的不稳定性。
根据企业持有生物资产用途不同, 将生物资产分为三种类型:消耗用、生产用和公益用的生物资产。
二、生物资产的会计处理
(一) 消耗用生物资产的会计处理
消耗用生物资产是指企业持有的目的为出售或收获的生物资产, 如农作物、养殖鱼和养鸡 (肉食) 等。会计核算消耗用生物资产时, 通过设置“消耗性生物资产”反映企业持有的消耗用生物资产的增减变化。
(1) 消耗用生物资产的增加核算。消耗用生物资产的取得方式很多, 外购、自行栽培、接受投资或天然起源等, 根据不同的情况, 采取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第一、购买取得的消耗用生物资产, 按照购买时支出的款项确认其成本。
[例1]2012年1月2日, 某农业生产企业购买300头猪仔, 每头200元, 总运输费用400元, 款项以转账支票支付, 用于饲养出售。
第二、自行种植的消耗性生物资产, 按成熟前发生的有关费用确定其入账成本。
[例2]2012年4月6日, 企业种植200亩早熟花生, 每亩耗用种子220元, 复合肥100元, 劳务工工资60元。
成本=200× (220+100+60) =76000 (元)
第三、自然生产的生物资产, 一般按照名义金额“1元”作为入账成本。
[例3]2012年3月, 某矿山企业在经营所属区域发现20株树木, 由于没有发生成本, 因而以1元的价值作为企业的偶得利润。
(2) 消耗用生物资产生产期的核算。生物资产由于具有生产周期性这一特点, 在其生长过程中, 大都会再继续发生后续费用, 这些费用也应计入其成本中。
[例4]早熟花生在成长期的2012年5月进行施肥和喷洒农药, 每亩化肥开支30元, 农药10元, 劳务工资每亩50元。
成本= (30+10+50) ×200=18000 (元)
(3) 消耗用生物资产收获或出售时的会计处理。当消耗用生物资产成熟后转变为农产品时, 发生的费用不再形成生物资产的成本, 计入所形成新资产的价值。
[例5]根据以上资料, 假设在收获早熟花生时, 发生收获费用每亩60元, 款项以现金支票支付, 收获的花生入库待售。
(二) 生产用生物资产的会计处理
企业持有生产用生物资产的目的为生产, 如苹果园、养鸡 (产蛋) 等, 这些资产在经营过程中像企业拥有的机器设备一样, 长期多次使用, 不断产出农产品, 然后再进行出售。对这类生物资产应设置“生产性生物资产”账户, 来核算企业持有的生产用生物资产的原价, 由于使用期较长, 其价值通过设置“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来反映价值的减少。
(1) 增加的会计处理。生产用生物资产的取得方式也有外购、自行栽培、接受投资等方式, 也可以用企业的消耗用生物资产转化为生产用生物资产。
[例6]如2012年1月2日购买的300头猪仔, 经过10个月的饲养, 在饲养过程中发生饲料费23 000元, 工资费9 000元, 其中, 240头出售, 每头猪售800元, 款项已进账;60头转为生产用产猪。
发生饲养费用时:
240头消耗用猪出售时:
300头猪的成本=60400+32 000=92400 (元)
240头猪的成本=92400÷300×240=73920 (元)
60头猪的成本=92400-73920=18480 (元)
60头消耗用生物资产转化为生产用生物资产时:
(2) 使用过程中的会计处理。企业对生产用生物资产, 其价值应当通过计提折旧的方式, 将磨损费用计入相关会计科目。生产性生物资产一般按照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生产性生物资产计提折旧的最低年限为:林木类生产性生物资产为10年;畜产类生产性生物资产为3年。生产企业计提折旧的时间与其拥有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时间相同。其会计处理一般为借记“管理费用”等科目, 贷记“生物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
[例7]上例中60头产猪, 假设产畜期4年, 预计净残值率10%。
月折旧额=18480× (1-10%) ÷4÷12=346.5 (元)
计提折旧时:
(3) 出售或转出会计处理。出售生产用生物资产的会计核算与出售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原则基本一致。当企业转出生产用生物资产时, 应注销生产用生物资产和其对应的累计折旧, 增加相应的资产。
(三) 公益性生物资产的会计处理
企业持有公益性生物资产以公益为目的, 如绿化林和观赏鱼等。公益性生物资产具有服务潜能, 有利于企业获得其他方面的收益。取得方式除企业自己购买、种植等以外, 还有国家专项拨款营造方式。设置“公益性生物资产”账户, 核算企业持有的公益性生物资产的价值。由于公益性生物资产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收益, 在持有过程中, 不再计提折旧。
(1) 公益性生物资产增加的核算。
[例8]2012年3月2日, 企业收到财政绿化拨款80000元, 存入银行。3月6日, 购买绿化树60000元, 发生栽培劳务人员工资费用16000元, 其他绿化用物资4000元。
3月2日, 收到款项时:
3月6日, 支付绿化树和绿化用物资款项时:
支付劳务人员工资时:
绿化树木栽培完成时:
(2) 公益性生物资产减少的核算。公益性生物资产的减少方式有对外投资、盘亏、毁损和出售等。
[例9]2012年5月, 上述树木遭台风袭击, 毁损价值50000元, 保险公司赔偿35000元。
绿化树木毁损时, 转出相应的生物资产:
保险公司认定赔偿的部分:
保险公司没有赔偿的部分, 作为企业的非正常损失:
参考文献
生物资产的税务处理解析 篇9
关键词:生物资产,税务,处理
生物资产,顾名思义就是指有生命的资产,这是生物资产与其他资产最本质的区别。生物资产包括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是农业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将其划分为生产性生物资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会计上生物资产与其他资产的一个重要区别,便是不同的生物资产具有不同的流动性,如作为劳动手段的生产性生物资产具有长期资产的性质,而作为劳动对象的消耗性生物资产则具有流动资产性质。新税法也据此对不同生物资产的税务处理分别作出了规定。
一、生产性生物资产的税务处理
生产性生物资产是指为产出农产品、提供劳务或者出租等目的而持有的生物资产,包括经济林、薪炭林、产畜和役畜等。这类生物资产能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具有经济功能,如经济林、薪炭林可以用来获取其他能源性材料,产畜能直接带来具有经济利益的生物资产,役畜能被企业用来为他人提供服务等。
与消耗性生物资产相比较,生产性生物资产具有在生产经营中长期、反复使用,不断产出农产品或是长期役用的特征。生产性生物资产产出农产品后,该资产仍然保留,而消耗性生物资产收获农产品后,该资产则不复存在。与公益性生物资产相比较,生产性生物资产必须是出于为产出农产品、提供劳务或者出租等目的,即为企业直接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持有,而公益性生物资产主要是出于防护、环境保护等公益性的目的所持有。因此,通常认为生产性生物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固定资产的特征,且该资产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有直接的关系。企业发生的与其相关的费用需要资本化,计提的折旧可以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在税前扣除。
(一)生产性生物资产的计税基础。
企业取得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外购、接受捐赠、投资者投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自行营造或者繁殖等,取得方式不同,其计税基础的具体构成内容及确定方法也不尽相同。
1. 外购的生产性生物资产,以购买价款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计税基础。
外购的生产性生物资产,是指企业通过一定的等价形式补偿,从其他企业、单位或者个人购置的生产性生物资产。企业所得税法关于外购生产性生物资产计税基础的确定,与会计准则上的相关规定是一致的,即以购买价款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计税基础。购买价款是生产性生物资产计税基础的主体构成部分,是指企业通过货币形式,为购买生产性生物资产所支付的直接对价物;支付的相关税费,包括企业为购买生产性生物资产而缴纳的税费,如签订购买合同而缴纳的印花税等;相关费用,是指可直接归属于购买该资产的支出,包括运输费、保险费、场地整理费、装卸费等。
2. 通过捐赠、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方式取得的生产性生物资产,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计税基础。
通过捐赠、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方式获取的生产性生物资产,由于企业没有直接用支付货币的形式来获取,所以只能以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加上企业为获取这类生产性生物资产而支付的相关费用,如装卸费、栽植费、保险费、运输费、专业人员服务费等,作为此种情形下取得的生产性生物资产的计税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会计准则对于如何确定自行营造或者繁殖的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成本明确规定:自行营造的林木类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成本,包括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前发生的造林费、抚育费、营林设施费、良种试验费、调查设计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自行繁殖的产畜和役畜的成本,包括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成龄)前发生的饲料费、人工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而企业所得税法并未对企业自行营造或者繁殖的生产性生物资产的计税基础作出规定。也就是说,对于自行营造或者繁殖的生产性生物资产在营造或者繁殖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计算企业所得税时是可以当期费用化的,这与会计准则的规定是不一致的。
(二)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折旧。
与固定资产类似,生产性生物资产是有生命的动物或者植物,它们有较长的存活或者使用期限,其效益不是一次性实现的,所以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成本应逐期分摊,转移到其所生产的产品或者提供的劳务中去,这也符合企业所得税中收入与支出配比原则的要求。所以,生产性生物资产需要按照规定计提折旧,以确定企业所实际发生的成本。
1. 生产性生物资产按照直线法计算的折旧,准予扣除。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可以根据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性质、使用情况和有关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等,合理确定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折旧方法。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直线法)、工作量法、产量法等。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直线法又称年限平均法,是按生产性生物资产使用年限平均计算折旧的一种方法。采用该方法计算的每期折旧额均相等,其计算公式为:年折旧额=(生产性生物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会计上企业可以采取其他折旧方法,但按照其他方法计提的折旧,应根据直线法重新调整后,才准予扣除。
2. 企业应当自生产性生物资产投入使用月份的次月起计算折旧;
停止使用的生产性生物资产,应当自停止使用月份的次月起停止计算折旧。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实际发生原则,生产性生物资产只有实际投入使用时,才允许开始计提折旧。之所以规定生产性生物资产按照投入月份的次月起计算折旧,主要是考虑到生产性生物资产投入使用时的时间往往不是月份的开头,不太好操作,而且计提折旧起算时间的早晚,一般只是涉及到纳税义务的时序问题,并不影响固定资产的总折旧额。相应地,停止计算折旧的时间为生产性生物资产停止使用月份的次月,开始和结束时间前后对应,便于操作,对企业来说也是公平的。
3. 企业应当根据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生产性生物资产的预计净残值,生产性生物资产的预计净残值一经确定,不得变更。
预计净残值,又称估计残值,是指生产性生物资产停止使用时,预计残料变价收入扣除清算时清算费用后的净值。在计算折旧时,把生产性生物资产原值减去估计净残值后的余额称为折旧基数或者折旧总额。预计净残值一经确定,不得变更。即企业根据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等,合理确定预计净残值后,就不得再变更。这主要是为了防止企业通过改变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净残值,在年度之间随意调节利润,以规避税收。
4. 生产性生物资产计算折旧的年限不能低于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最低折旧年限,其中林木类生产性生物资产最低为10年;
畜类生产性生物资产最低为3年。由于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具体类别很多,其经济寿命各不相同,因而出于操作简便和税务机关监管方便的考虑,企业所得税法在综合考虑主要生产性生物资产经济寿命的基础上,采用简易分类的方法,对林木类和畜类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最低折旧年限进行了明确。
林木类生产性生物资产,包括经济林、薪炭林等,由于这些植物的生命周期和使用年限较长,其成本与预期收益的分摊时限也相对较长,折旧年限也较长。较之林木类生产性生物资产,畜类生产性生物资产的使用寿命相对较短,其折旧年限也应相对缩短,所以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畜类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最低折旧年限为3年,而不是10年。
需要注意的是,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最低折旧年限,不是一个绝对的年限限定,它并不排除企业根据自身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性质、使用情况和有关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结合本企业的特殊情况,在比相关资产最低折旧年限更长的时限内计提折旧。
二、消耗性生物资产的税务处理
消耗性生物资产,是指为出售而持有的、或在将来收获为农产品的生物资产。消耗性生物资产是具有生命的劳动对象,包括生长中的大田作物、蔬菜、可用材料以及存栏待售的牲畜等。一般而言,消耗性生物资产要经过培育、长成、处置等阶段,如用材林就要经过培植、郁闭成林和采伐处置等阶段。消耗性生物资产通常是一次性消耗并终止其服务能力或未来经济利益,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存货的特征。对于消耗性生物资产,企业所得税法是将其作为存货来看待的,适用存货的有关规定。消耗性生物资产的计税成本因取得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一)通过支付现金方式取得的消耗性生物资产,以购买价款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成本。
购买价款,是指企业购入的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发票账单等凭证上列明的价款,但不包括按规定可以抵扣的增值税额。相关税费,是指企业购买、自制或者委托加工消耗性生物资产发生的应计入消耗性生物资产采购成本的税费,以及在消耗性生物资产采购过程中发生的仓储费、包装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等。
(二)通过支付现金以外的方式取得的消耗性生物资产,以该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成本。
除了企业直接外购这种方式外,企业获取消耗性生物资产的方式还包括一些非直接使用现金的方式,如通过捐赠、投资者投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方式。由于通过这些方式获取的消耗性生物资产,不存在直接的货币支付,所以无法简单按照购买价款来确定消耗性生物资产的成本,只能通过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和相关税费来确定消耗性生物资产的成本。
(三)消耗性生物资产中还有一种特殊形式,就是通过生产性生物资产获取的消耗性生物资产。
这类生物资产的本质是企业通过自身加工取得的农产品,其成本的确定应参照通过加工方式取得的消耗性生物资产的成本确定,即以产出或者采收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人工费和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为成本。材料费,是指为获取农产品而由生产性生物资产所消耗的材料;人工费,是指企业在生产性生物资产生产产品过程中从事产品生产服务的工人的职工薪酬等;分摊的间接费用,包括企业生产服务部门管理人员的职工薪酬、折旧费、办公费、水电费、机物料消耗、劳动保护费等。
三、公益性生物资产的税务处理
公益性生物资产,是指以防护、环境保护为主要目的的生物资产,包括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等。
从目的上来看,公益性生物资产与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有本质不同。后两者的目的是为了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而公益性生物资产主要是出于防护、环境保护等目的,尽管其不能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但具有服务潜能,有助于企业从相关资产获得经济利益。
由于公益性生物资产具有公益的目的,虽然会计上将其确认为企业资产,但实际上它属于不可变现的资产,与企业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应按成本核算,不提折旧和减值准备。因公益性资产而发生的支出,企业所得税是作为费用直接税前扣除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当符合条件,公益性生物资产转为生产性生物资产或消耗性生物资产时,则可以按照生产性生物资产或消耗性生物资产相关的规定进行核算并进行税务处理。
参考文献
[1].王生根, 刘志耕.试析非生产用生物资产的财税处理及规范管理[J].财务与会计, 2010, (4) :25-26.
[2].杨顺丽.农业企业生物资产会计核算探讨[J].华章.教学探索, 2010, (21) :27-31.
谈废水的生物处理法 篇10
1 好氧生物处理
常用的人工好氧生物处理法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两种。活性污泥法是水体自净的人工化, 是使微生物群体在反应器内呈悬浮状, 并与废水接触而使之净化的方法, 所以又称悬浮生长法。生物膜法又称固定生长法, 是土壤自净的人工化, 是使微生物群体附着于其它物体表面上呈膜状, 并让它和废水接触而使之净化的方法。生物处理主要用来去除废水中溶解的和胶体有机物, 悬浮物质则可用沉淀等方法加以去除。
1.1 活性污泥法
活性污泥法是处理城市生活污水最广泛使用的方法。它能从污水中去除溶解的和胶体的可生物降解有机物以及能被活性污泥吸附的悬浮固体和其他一些物质, 无机盐类也能部分地被去除, 类似城市生活污水的工业废水也可用活性污泥法处理。
活性污泥法既适用于大流量的污水处理, 也适用于小流量的污水处理。运行方式灵活, 日常运行费用较低, 但管理要求较高。
活性污泥法从本质上分析与天然水体 (江、湖) 的自净过程相似二者都为好氧生物处理, 只是它的净化强度大, 因而活性污泥法是天然水体自净作用的人工化和强化。活性污泥法的型式有多种, 但都有其共同的特征。
1.2 生物膜法
生物膜法主要用于从废水中去除溶解性有机污染物, 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生物处理方法。生物膜法从本质上与土壤处理的过程相似, 是污水灌溉和土壤处理的人工化和强化。生物膜法的主要设施是生物滤池、生物转盘和生物接触氧化池。生物滤池有间歇生物滤池。普通生物滤池、塔式生物滤池等多种型式。间歇生物滤池只适用于极个别的场合, 一般不采用。
生物膜法的主要特点是微生物附着介质“滤料”表面上, 形成生物膜, 污水同生物膜接触后, 溶解有机污染物被微生物吸附转化为H2O、CO2和微生物细胞质, 污水得到净化, 所需氧气一般直接来自大气。废水如含有较多的悬浮固体时, 应先用沉淀池去除大部分悬浮固体后再进入滤池, 在生物处理设施中, 溶解有机污染物转化为生物膜, 生物膜不断脱落下来, 随水流入二次沉淀池被沉淀去除。
2 厌氧生物处理
好氧生物处理是在有氧条件下, 由好氧微生物降解废水中有机污染物质的处理方法。污泥及某些工业废水 (如屠宰场、发酵工业生产污水) , 其有机物含量大大高于城市污水, 是不宜直接采用好氧法处理的, 一般须进行厌氧处理, 即在无氧条件下, 借兼性菌和厌氧菌降解有机污染物, 分解的主要产物是以甲烷为主要的沼气。
我国农村推广的沼气池, 也是利用厌氧处理的原理, 以粪便、草禾茎秆等作为原料抽取沼气, 并提高肥效的一种方法。
3 组合工艺处理法
随着有机化学工业的发展, 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环境的有机物的数量与种类也逐年急剧增加。其中的有些化合物具有毒性、诱变性或致癌性, 并且在环境中的半衰期很长, 因而具有很高的环境相关性, 需要在它们进入水体、大气或土壤以前进行治理。对于这类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处理一直是环境治理方面的一个难点, 也是环境科学工作研究的热点。这里提到的难降解有机污染物, 主要是指在正常停留时间条件下微生物不能降解的有机化合物。在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工艺中, 每一种工艺在适应性、高效性及费用等方面都有其固有的限制性。
处理某一种特定的废水, 有效的措施是能够尽量克服这些限制, 这就要求开发一种能够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并符合特定水质特征的经济可行的组合工艺。近年来, 多项单元技术的优化组合技术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的研究十分活跃。
3.1 厌氧 (兼氧) /好氧生物处理系统
A/O、A2/O或A/O2生物处理系统在废水的脱氮除磷, 以及难生物降解废水的处理等方面已经显示出其独特优势, 在废水治理工程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针对印染废水特点开发的厌氧一好氧生物处理系统, 厌氧的水力停留时间一般只有8~10小时, 实际上在此阶段主要发生厌氧的酸化水解, 可改善废水的可生化性, 并且脱色效果明显, 另外, 污泥的回流后大部分可经厌氧硝化, 从而减少污泥的处理费用。
3.2 化学氧化-生物组合技术
化学氧化—生物组合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毒性、抑制性或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经化学氧化预处理后, 变为生物可降解的中间产物, 经生物处理后得到有效的去除。相反, 生物预处理可以初步去除掉可生物降解物质, 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可经后续化学氧化得到去除。影响处理的因素主要有有机污染物的种类与浓度、氧化剂的种类与用量、电子受体的种类与浓度、反应时间p H等, 在这里主要介绍氧化剂的种类、氧化反应时间及p H对总处理效果的影响。
近年来, 国内外一些研究报道表明, 化学氧化与生物技术组合工艺对水中的卤代物、杂环芳香族化合物、高聚物、表面活性剂、含氮有机化合物等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通过对化学氧化法改进与强化发展起来的催化氧化法已经引起环保工作者的关注。Manial等提出利用光催化氧化技术以半导体二氧化钛为催化剂, 经自然光解预处理含2, 4-二氯苯酚, 五氯酚, 甲基乙烯基酮等难降解物质, 随后利用活性污泥法处理, 研究结果表明, 选择合适的光催化氧化预处理时间, 可以彻底地去除毒性, 使后续生物处理效率明显提高。Tanaka等也采用类似的工艺降解含SDS, ABS, TBC, NPE等表面活性剂, 同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化学氧化与生物技术的组合是一项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水处理技术, 特别是化学氧化技术与生物技术都已有几十年的实际应用历史, 并且其在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时有突出的处理效果。目前, 此项技术在国内外尚处于开拓阶段。作为一项很有前途的水处理技术, 还有大量的研究工作要做。
另外, 近年来, 物化与生物技术的组合也发展的比较快, 特别是在印染废水的处理上, 已经得到大范围的使用., 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 在实际应用工程中一定得注意到组合工艺中各组成部分的先后次序以及选择合适的工艺参数以实现各项技术的最佳组合。多项单元技术的优化组合是当今水处理的发展方向, 适合实际废水组合工艺的开发具有广阔的前景。
摘要:生物处理就是利用微生物分解氧化有机物的这一功能, 并采取一定的人工措施, 创造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的环境, 使微生物大量增殖, 以提高其分解氧化有机物效率的一种废水处理的方法。生物处理法分为好氧和厌氧两大类。好氧生物处理的进行需要有氧的供应, 而厌氧生物处理则需保证无氧环境。
关键词:废水,生物,处理法
参考文献
[1]张宏伟等.环境工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1]张宏伟等.环境工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生物质处理 篇11
【摘要】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会产生大量污水,如何利用设施将这些污水更好的处理是人们长期关注的问题。生物滤池技术,作为新兴的污水处理技术之一,具有高效低耗等特点,备受关注与运用。本文对生物滤池技术,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进行具体分析,为以后的污水处理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帮助。
【关键词】污水;处理;生物滤池技术;应用
1、生物滤池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污水也随之产生,污水处理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追求简洁、灵活、易操作的污水处理方式,一些集约化程度较高的新工艺应运而生。在欧洲,生物滤池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类污水处理中,约七成以上的城市污水厂采用生物滤池法。生物滤池技术,应用规整波纹板、陶粒等填料,采用气水反冲洗,产生生物净化和过滤作用的方法。其具有高生物量,并且高低负荷并存。面对不同的污水类型、进水水质指标,可以采取不同的工艺来处理污水。
2、生物滤池技术的工作原理
2.1滤料选择。生物滤池选用的主要滤料是EPS发泡塑料粒子。它来源十分广泛,而且体积与质量都较小,每升约15克,粒径为3~8mm。表面适合微生物生长,耐用性较好。
2.2滤池结构。生物滤池的结构:上部是出水槽、中部是过滤层、下部为空气室。使用孔板与滤网将上部与中部隔离,而中部与下部之间的隔离板则主要是孔板。
2.3工作过程。生物滤池的以周期来进行工作的,一个完整的周期是从过滤开始,到反冲洗结束。在实际运行中,进水通过中心导流筒,流入到滤层的下部,再自下而上穿过滤层;在滤层区的下部布置空气布气管,在滤料的表面会生长微生物生物膜,且数量较多,利用水中的溶解氧,微生物生物膜可以降解一部分的有机物和氨氮,在被出水当中的悬浮物过滤之后,生物膜被截留;水流经过过滤层的顶部滤网,再到出水槽当中,最后由排水管排出。
2.4滤料冲洗。在工作一定的周期之后,生物滤池就要对其中的填料进行反冲洗。若是采用传统的冲洗方法如水、气反冲洗方法,则会由于池中的滤料体积较小的缘故而较达到理想效果,所以这里采用的方法是空气脉冲冲洗工艺。很简单,只要在生物滤池的下部设计一个空气室,以此使得滤料层突然向下膨胀,从而可以进行空气脉冲冲洗。
3、生物滤池的特点
3.1生物滤池的优点。(1)强大的处理能力。由于表面有大量的颗粒填料,滤池的表面积相当可观,这对生物滤池内存在充足的生物体,有了极大的保障。同时填料上所附着的生物膜很薄,有比较高的活性,保障了生物滤池技术的较高的容积与水利负荷。生物滤池可以截留如COD、BOD、SS等很多物质,净化效果较为全面。(2)强大的抗冲击能力。生物滤池的表面积大,不仅可以保障充足的生物体的存在,还可以有其他强大的功能。当不断增加有机负荷之时,因为较高的生物特性,存在于滤料表层的生物膜,就可以迅速的繁殖微生物。此外,水质与水量发生变动对滤池产生的影响也较小,这归功于滤池的整体缓冲能力。实践经验证明,短期冲击负荷在正常负荷2~3倍的数值下,生物滤池的出水水质所发生的变化是相对较小。(3)挂膜简单,启动速度快。实践经验表明,若水温保持在10至15℃之间,生物滤池完成挂膜只需两到三周时间。当滤池不使用时,可以暂时关闭其运行,附着在滤料表层的生物薄膜不会死亡,当恢复运行时,生物膜便可以迅速进入运作状态。所以在水量变化较大的地方,可以使用生物滤池技术进行污水处理。(4)高出水水质。生物滤池的滤料表层所覆盖的高活性生物薄膜,对多种有机污染物,如BOD、COD等可以进行有效截留。填料本身就所具有一定的截留作用,此外生物膜还具有生物絮凝效果,所以可以有效截取与吸附难降解物质。这些,都造成了生物滤池的高出水水质。若是对所处理水进行消毒,其水质则符合国家的生活杂用水的水质标准,那么就可以直接回用了。(5)模块化结构。生物滤池结构模块化,对运行管理、维护以及后期建设都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将传统相关技术与生物滤池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对污水处理的老厂房进行有效改造,不仅将以前的资源重新利用起来,节约资金,避免浪费,还可以将传统技术中的优点推广到滤池技术上来。(6)生物滤池建设所需占地面积较小,投资比较小。由于数量多、活性高的特点生物膜净化污水时间相对较短。除此之外,生物滤池技术的运行与过滤,是在同一个单元内进行的,所以不需要二次沉淀池,污水处理设备紧凑即可,那么滤池的建设就只需要较小的占地面积,就能满足整个运作。因此生物滤池处理污水时,所需的生物处理面积、体积均很小从而有效节省占地面积以及基础建设投入。
3.2生物滤池的缺点及措施。生物滤池的优点很多,但也存在几方面的缺点需要加以了解,以及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1)预处理。生物滤池内的填料由于粒径较小,在进水比较高的时候,滤池内的水头就会极易发生损失,从而导致堵塞。所以要增加反冲洗的次数,同时管理上增加许多不便,处理费用也随之上升。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对要进的水预先进行处理。(2)水头的损失大。在上述内容中提到水头极易损失,所以水头的损失就比较大,这是滤池技术与其他污水处理技术相比较下较为欠缺的地方。(3)反冲洗。为了避免滋生细菌,保持池内清洁卫生,要定期更换生物膜,对生物滤池中遗留下来的填料定期反冲洗。在反冲洗的过程中,短时间的缘故导致水力的负荷相当大,水反冲出来之后会直接流回到最初的初沉池里,这是一个巨大的负荷冲击。若是有一个池可以对污泥进行缓冲,就可以减轻水回流而造成的冲击。(4)滤料流失。倘若生物滤池的设计或管理不恰当,则极易造成滤料随着水流流失的后果,进而对滤池造成破坏,降低其工作效率。这些缺点,也正是生物滤池技术未来改进的方向,将这些缺点改善之后,生物滤池技术的实践效果将会更加显著,从而为环境作出更大的贡献。
4、污水处理中生物滤池技术的应用
4.1应用实例。将生物滤池技术应用于某小区的生活污水处理中。工程在2009年3月完工,在试运行2个月之后,5月正式投入运行。在两年的运行期间观察发现,从效果来看,设备的运行情况较为稳定,污水处理效果良好;从经济效益来看,工程共投资110万,与同等情况下采用活性污泥技术相比,每年约节省6万余元,并且出水消毒后,可作为中水回用,提高了资源回收利用率。
4.2去除有机物和悬浮物。生物滤池技术中,曝气生物滤池技术运用广泛,效果显著。其将生物滤池出水与回流污泥混合曝气,将废水中细小的颗粒以及凝聚性较差的生物膜,通过絮凝与吸附性,絮凝成絮体,使其易于沉淀。同时对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吸附和降解,所以污水在滤池技术运用过程中停留的时间较短。
4.3去除氨氮。污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就是氨氮,曝气生物滤池技术对氨氮的去除率高达90%。为了保障硝化细菌的生长,将较短的停留时间与污泥有机结合。该硝化作用在各个国家都引起了重视,纷纷对硝化效率进行了实验,并且验证了对氨氮的高去除率。
5、结语
随着污水量的不断增加,人们对污水处理技术和设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物滤池在处理污水方面具有高效率、低耗能的特点,对解决水污染与污水生物处理有明顯的效果。除此以外,运行流程短,过程简单,所需费用低,并且池中的有机负荷很高,这样的工艺非常适合那些对环境要求高但资金少、技术水平低的工业,是处理生活污水以及工业产生的低浓度污水的理想技术。
参考文献
[1]王永波.浅谈文昌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生物滤池工艺的特点与运行原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3).
[2]林琦.生物滤池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2(5).
[3]张杰.生物快滤的应用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4(1).
生物作业的情感化处理 篇12
布置作业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生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知识, 提高了技能, 教师在布置、批改作业以及与学生共同探讨作业完成情况的同时也与学生建立起了联系。通过对生物作业的情感化处理, 使得作业成为沟通师生情感的一个重要纽带。
一、丰富作业形式, 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可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很多学生把做作业当作是一种负担, 选择、填空、判断……如此单调枯燥的作业形式, 学生对此已经十分厌倦, 难以提起兴趣, 导致了很多学生抄袭他人作业, 而且屡禁不止。如何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呢?笔者认为, 首先要让作业的题目具有新意, 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作业, 如在学习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时, 作业题目设计为“你来当医生”;在学习体内物质循环后, 为什么国家足球队集训时都要到昆明, 这是为什么?这能有效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 从而缩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其次, 在作业中适度增加一些小实验, 丰富作业活动形式。教师要突出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要让学生亲自动手, 参与到课外实践活动中。如, 让学生在家中做种子萌发实验, 把自己的观察写出来, 学习生物的多样性时, 举办以生物为主题的邮票展览。再如, 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叶脉标本, 办生物手抄报等。这些小活动有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使得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更高。第三, 利用小组讨论、分组合作等形式, 让学生合作完成作业。有些作业只依靠学生自我完成会略显困难, 而且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小组讨论、分组合作来完成作业, 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探讨, 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好的开启, 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作业有多方面的了解,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还增强了学生的集体意识, 体验到合作的喜悦, 使学生在完成作业中富有成就感。如学习近视后, 可以让学生调查本班学生形成近视的原因, 找出预防近视的方法。
二、作业的内容要使学生从字里行间都想去做, 去尝试
传统的作业内容大多是概念抄写、课后练习、单元检测等, 主要是对课上所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这在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不过很难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创造潜能也无法得到应有的发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除了作业形式要多样化, 对作业的内容也要相应地做出调整。例如, 在学习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之后, 每个小组必须介绍本组绿化校园的设计方案, 方案不仅要有文字说明, 还要有设计图、效果图、模型等直观材料。小组长对方案做全面介绍外, 小组其他成员还可以介绍自己的设想, 让每一个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知识掌握及应用程度在这次作业中都充分展示。自然界蕴涵着丰富多彩的素材, 可供我们提炼为作业内容, 它们直观有趣、妙趣横生, 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实践性作业:早晨森林中的空气最新鲜吗?快跑和慢跑哪种方式可以锻炼身体, 增强体质?这些问题可以带动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实践探索中, 在生活实际中思考所学知识, 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同时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学生在此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价值和快乐, 从而使得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开放性的作业内容使得学习活动变得生动有趣, 让学生乐于参与, 主动探究。如在学习神经调节之后,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 制订一份科学的作息时间表,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 认识到熬夜对身体的害处。在学习环境污染后, 结合郧西县是全国的“黄姜之乡”, 加工黄姜的企业越来越多, 学生到县化工厂调查周围环境的污染情况并提出合理的可行性建议, 以“假如我是环保局长”为题, 写一篇调查报告;或者以“争做环境的小卫士”为主题, 举办演讲比赛, 通过这些活动, 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再如, 学习“蝗虫”一节后, 展示我国各地灾害资料, 引导学生分析怎样去消灭蝗虫。学生通过蝗虫的生活发育史设想、推测, 办法不尽相同且答案不是固定的, 这样学生学习时没有挫伤感, 主动参与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结合近两年我国出现大面积的沙尘暴、98年长江流域的水灾等现象, 再结合初中政治中有关环境保护内容 (漫画) , 分析出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造成的环境问题, 向人们提出警告, 大自然已经向人类敲了警钟, 我们呼吁学生, 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今天的地球在展示人类的辉煌文明和伟大业绩时, 也昭示了人类对它的过度掠取和破坏。事实告诉我们,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已是重病缠身, 人类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我们应该携起手来, 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
三、作业的评价要多激励,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作业的评语中看到教师的期望
原来用成绩来评价学生的方式, 往往造成学生的过度焦虑和抵触情绪, 现如今, 随着素质教育的出现, 对学生评价这一体系中发生了内在转变。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激励, 促使学生积极进取, 全面发展。因此, 评价应体现出激励的特点。当我们评价时, 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信任, 晓之以情, 动之以理, 方能真正走近学生的心。如有位学生作业书写潦草, 但思维敏捷, 想法独具匠心, 教师可以这样做评语:“该生思维活跃, 具有创造力, 若书写再工整点儿, 字迹再清楚点儿, 作业肯定会锦上添花。”面对如此的评语, 每一个真正有思想、有感情的学生看到这些激励的评语, 仿佛老师微笑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 这种温情会变为激励学生发奋学习的巨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