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眼

2024-07-07

题眼(精选7篇)

题眼 篇1

要想解决题眼与文本线索的关联,我们先要明白什么是题眼。题眼是文章题目中的字眼。元朝杨载有段诗论能说明问题,他说:“诗要炼字,字者,眼也,如老杜诗,‘飞星过白水,落叶动檐虚,’炼中间一字。”(《诗法家数》) 所谓字眼就是句子篇章中的语用价值最大的字词,由此引申,字眼用于文章中就是文眼,用于题目之中就是题眼。

题眼限定文章的内容重点,换言之,题眼就是文章内容的聚集点(或辐射点),行文线索或线索的交叉点,记叙描写的着眼点,议论抒情的触发点。总之,题眼就是题目中语用价值最大的字词。题眼的语用价值在教学中的体现,将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

一、由“题眼”入手,梳理文章线索

写作文的时候,我们要求学生紧扣题目,注意点题。同样,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均出自大家之手,对于题目的点睛作用更是突出。一读到文章,先来观察题目与文章的必然联系,对于整篇课文的解读与教学的实施都有建设性意义。

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可贵的沉默》来说,课文以课堂教学进程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以孩子们的情绪变化为描写的主要内容:由兴奋、快乐到沉默,又从沉默渐渐回到热闹。文题中“沉默”是全文中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一个思考点,处理好沉默二字,就可以处理好整篇文章的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请学生找一找题目中的关键词,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沉默”这个题眼。教师通过对教材的研读,还能找出一些和“沉默”二字意思相呼应的词语,这样一来,文章的线索就会自然而然地被梳理出来。此时,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找到与“沉默”意思相反、描写教室里热闹情形的两个词语“异口同声”和“七嘴八舌”,再稍加分析,故事的线索即浮于纸上。至此,由题眼梳理出文章的叙事线索,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由“题眼”着眼,突显人物感情

《她是我的朋友》是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战争中孤儿院里的小女孩受伤了,“如果不马上输血她可能死去。”小男孩冒着“生命危险”为小女孩———他的朋友输血,尽管害怕,尽管矛盾,他依然故我,因为“他是我的朋友”。这是一篇很感人的文章,通过朴实无华的叙事方法,通过对小男孩动作、神态的刻画,让读者看到了闪光的友谊。题目“他是我的朋友”中的“朋友”一词的分量一下子变得重了起来。

题眼确定为“朋友”,那么什么样才能称之为朋友?朋友之间如何相处?如何对待自己的朋友?联系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读课文,找关键语句“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文章通过动作描写表达了阮恒对死亡的惧怕,但无论多么惧怕,多么犹豫,他依然做出了决定———用自己的生命换取“朋友”的生命。我们且不去探讨文本所传递的价值观,就朋友之间的情谊已经通过这一系列的描写具体化了。由“朋友”回到题眼,学生的理解会深刻起来。因为是朋友,所以阮恒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那种朋友之间深深的关爱,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跃然于学生的脑海中。

三、由“题眼”深入,升华情感内涵

三年级上册第八组编排了四篇关于“献爱心”的课文,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从别人的故事片里体会这种感情。本单元内容有所拓展,也更为深入。教师可以将课文的学习与综合性学习活动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感受“爱与真情”的同时行动起来,在生活中深入体验这种感情,学会表达和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关心别人。这个单元的最后一篇略读课文《妈妈的账单》正是建立在这样的教学基础之上的。题目中最让人关注的是“账单”二字。这是怎样的账单?为什么做账单?学习者的视线很容易集中到此,于是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直奔账单而去,找到小彼得的账单和妈妈的账单进行对比。通过账单间的对比,学习者很容易发现妈妈付出的比小彼得的多得多,但是妈妈却并没有索要报酬,这是多么深沉的母爱。从“题眼”深入文章内涵,挖掘出妈妈的辛苦和伟大,母爱的无私与宽广,学生对小彼得后来的羞愧万分随即找到理由,同时在他们心里升腾起对母亲的尊敬。

综上所述,抓住题眼就相当于找到行文的线索,找到文章的感情基调,升华课文的现实意义,对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题眼 篇2

如果命题作文给出的题目或者话题作文要求所写的话题是一个词,那么,题眼可以是词语的本身的含义或它的象征意义。如《目标》《季节》《肩膀》这几个题目,我们的思路可以立足于揭示概念的内涵,或者描绘事物的特征上。此外,我们还可以把这个题目改造一下,变化成上面所说的几种形式,制造一个题眼。如《目标》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改造成一个主、谓、宾齐全的句子,如“目标期待抵达”,主、谓、宾齐全,扫描主语、宾语,“目标”不好入手,题眼落在宾语“实现”上,为什么要抵达?抵达的方法和技巧是什么?思路就有了。还可以把题目改造成短语,如《高三的目标》《调试目标》《纠正目标》等。有了题眼,我们的思路就打开了。

创新驱动是供给侧改革“题眼” 篇3

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当旧的高度依赖要素投入、特别是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投入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就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事实上,当生产力水平没有提高时,经济增长就只能依靠投入更多的生产要素,这便是过去的“粗放式增长”模式;而当生产要素的数量已缺少增长空间甚至开始出现下降时,要维持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便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率。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目标在于进一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而破题之举,自然是创新。纵览近年来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成功的国家都是在创新发展中巩固自身的优势。东亚的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拉美的巴西、阿根廷等国经济发展的不同轨迹,正说明了这一点。上世纪前半叶,拉美由于几乎没有受到两次世界大战的侵袭,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发展水平也在全球范围内处在相对较高的区间。至上世纪中期,不少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然而这些国家长期未能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经济结构始终停留在较低层次,加之社会分配不公,最终跌入“中等收入陷阱”;而日韩等国则因其长期的高人力资本投入和持续的科技创新,成功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

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正面临稳健增长和停滞不前的关键十字路口。创新驱动战略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落实,是影响中国“国运”的命门。1月8日,李克强总理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再度阐释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观点,并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政策措施。

以创新发展促供给侧改革,关键要从创新主体入手。从宏观角度来看,创新体系的核心必须是企业,只有企业能够最好地打通资本、技术和市场三个环节;从企业内部来看,创新又要靠人,尤其靠两类人,一类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人才,以企业内部的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来提升效率;一类是具有科学家精神的技术人才、产品经理,他们是新技术、新模式的直接创造者。创新驱动战略能不能落实好,关键在于能否将上述几方面的积极性都充分调动起来。

要让企业在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需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其一,要进一步改善创新型企业的政策环境,加强在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的执法力度。对符合国家产业导向的新兴产业企业,要进一步扩大结构性减税措施的力度,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其二,要持续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和科研院所改制。国有企业和科研院所,目前仍是中国科技资源最为集中的富矿,这些机构中的人才过去囿于体制机制所限,其才干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背景下,一方面要推动体制内单位的科技体制创新,以体现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和约束;另一方面要推动国有企业和科研院所的转型,这些机构要逐渐从金字塔形的官僚化、科层化机构,向扁平化的平台和生态圈转型。要改变以机构为中心的科创体系,逐步形成以团队为中心的新科创模式,由是,将改变过去科研人员围绕体制内科创机构预设的目标和选题来转的格局。这将成为中国科技体制整体变革的重要一环。

其三,要为创新创业营造更好的金融环境。加快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让更多创新型企业在沪深股市、新三板市场等公开市场交易,鼓励登陆资本市场的公众公司以股权、债权、股债结合等多种方式融资。此外,要进一步放宽对企业除借壳以外的其他并购重组活动的限制,精简审核项目,简化审核流程,鼓励境内企业对境外企业实施并购,推动中国企业和外国企业、技术、品牌的直接对接和融合。中外科技型企业的整合,将比单纯的技术本身的交流,更深刻地推动中国企业在技术和品牌上的升级换代。

要妥善处理好企业中“企业家”和“科学家”的关系,以充分发挥企业中“人”的能动性。创业企业可以引入VC等外部机构参与公司治理,在后者协助下形成投资人、经理人、技术人员等不同角色在企业内部相对平衡的治理架构。要持续规范内部治理机制,完善高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并逐步形成健康的合伙人文化,为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总之,创新驱动要做好“人”的文章,以体制创新激励人、激发人、激活人,最终提升整个社会的全员生产率。

元素推断题常用“题眼”及应用 篇4

1. 元素的原子结构与位置

(1)只由质子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是H,原子半径最小的是H;(2)周期序数等于族序数2倍的短周期元素是Li,;(3)族序数与周期序数相同的短周期元素有H、Be、Al;族序数是周期序数2倍的短周期元素有C、S;族序数是周期序数3倍的元素是O;(4)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是C;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3倍的元素是O;(5)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有Li、Si;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4倍的短周期元素是Mg;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8倍的短周期元素是Na;(6)最高正价数等于最低负价绝对值3倍的短周期元素是S;(7)第IVA族元素的最高正价数与最低负价绝对值相等.

2. 元素的含量与特性

(1)H:单质最轻的非金属元素;(2) Li:单质最轻的金属元素;(3) C:单质为天然物质中硬度最大,所形成的化合物种类最多,氢化物中氢元素质量分数最高,其最高价氧化物的增加导致“温室效应”;(4)N:在空气中含量最高的元素,对应气态氢化物最易溶于水,气态氢化物水溶液呈碱性,气态氢化物与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能发生化合反应;(5) O:地壳中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氢化物常温下呈液态,两种同素异形体对人类生存都非常重要;(6)F:没有正化合价;单质能与水剧烈反应放出氧气,气态氢化物水溶液可雕刻玻璃;(7) Na:焰色反应呈黄色,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在短周期内碱性最强;(8) Al:地壳中质量分数最大的金属元素,氧化物及其水化物均具有两性;(9)Si:地壳中质量分数仅次于氧的元素,单质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单质及其氧化物都是高硬度、高熔点的固体;对应氧化物为酸性氧化物但不与水反应;(10) P:有一种同素异形体易在空气中自燃的元素;(11) S:单质为淡黄色固体,有两种氧化物,其中一种氧化物中含氧量为50%,气态氢化物与低价氧化物常温下反应生成单质和水,(12) Cl: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最强的元素.

3. 核外有10个电子的粒子

(1)分子:Ne、HF、H2O、NH3、CH4;

(2)阳离子:Na+、Mg2+、Al3+、NH4+、H3O+;

(3)阴离子:F-、O2-、N3-、OH-、NH2-、NH2-.

4. 核外有18个电子的粒子

(1)分子:Ar、HCl、H2S、PH3、SiH4、F2、HFO、H2O2、N2H4、C2H6、CH3F、CH3OH、CH3NH2等;

(2)阳离子:K+、Ca2+等;

(3)阴离子:Cl-、S2-、HS-、P3-、等.

二、“题眼”应用

例1甲、乙、丙、丁、戊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甲、丙处于同一主族,丙、丁、戊处于同一周期,戊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甲、乙、丙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甲、乙组成的常见气体X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戊的单质与X反应能生成乙的单质,同时生成两种溶于水均呈酸性的化合物Y和Z,0.1 mol/L的Y溶液pH>1;丁的单质既能与丙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溶液反应生成盐L,也能与Z的水溶液反应生成盐;丙、戊可组成化合物M.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戊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______.

(2)写出乙的单质的电子式:______.

(3)戊的单质与X反应生成的Y和Z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4,反应中被氧化的物质与被还原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

(4)写出少量Z的稀溶液滴入过量L的稀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解析:解此类题应首先认真审题,然后根据题意寻找“题眼”.根据气体X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可确定甲、乙分别为H、N,则丙为Na;戊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戊是Cl,再根据丁的性质可确定丁是Al.Cl2与NH3反应生成N2、HCl、NH4Cl,由0.1 mol/L的Y溶液pH>1可知,Y是NH4Cl,Z是HCl.(3)根据生成的NH4Cl和HCl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4,可写出反应的方程式为:3Cl2+4NH3=N2+2NH4Cl+4HCl,由方程式可知,反应中被氧化的物质与被还原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3.(4) Al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盐L是NaAlO2,NaAlO2与少量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Al02-+H20=Al(OH)3↓.

答案:(1)(2)(3)2:3 (4) H++AlO2-+H2O=Al(OH)3↓

例2四种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下所示,其中Z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总数是其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元素Z位于周期表中第______周期,______族;

(2)这些元素的氢化物中,水溶液碱性最强的是______(写化学式);

(3)XW2的电子式为______;

(4)Y的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为______;

题眼 篇5

审题:抓¨题眼¨,紧扣材料主题立意

【考纲航标】

《考试大纲》对审题的要求是“符合题意”。

审题,就是通过对作文题目的内容和要求作周密细致的审查、分析,弄清命题者的意图,从而正确理解文题的含义,为自己确立正确的写作方向。它是作文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这一步的好坏,决定着作文是否符合题意,立意构思是否按正确方向展开。“符合题意”,要求对作文题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图表、每一项要求和注意事项都进行准确、全面的审读和理解,准确地把握住文题的中心意旨,然后紧紧围绕主旨去立意构思,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是符合题意的。

【突围技法】

一、命题作文的审题技法

命题作文是指命题人直接给出了作文题目,考生通过审题,写出符合标题内涵要求的作文。这是年代最为久远的一种作文考查方式。命题作文往往带有命题人的目的性、指向性,往往给写作者以很多限制,所以几乎没有什么自由发挥的空间,稍有不慎,就有跑题之虞。

从语法角度看,命题作文的题目有三种类型,即以词语为题目,以短语为题目,以句子为题目。

1.以词语为题目。这种作文题审题比较简单,只要认真推敲这个词语的含义,准确把握这个词语的内涵和外延,应该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不过从历年高考的实践看,就是以词语为标题的作文,也还存在大量审题不准的情况,很多人对词语的含义理解不准确,导致写出的文章内容偏离题意,这很值得广大考生注意。

一般来说,高考的作文题尽管是一个词语,但词语含义的解读一般都比较确定,不会模糊不清,同时含义肯定是比较丰富的,可以作多层理解,能够让各个层次的考生写出各种水平的文章。比如2005年广东题《纪念》,“纪念”这个词,是指采用某种方式来表达对某事物的怀念之情,一定要有行动,而不仅仅是指一种怀念之情。那年很多考生没能准确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只写了内心的一种怀念之情,最终偏离题意。再如《环境》,“环境”一词有具体和抽象两种含义,具体的含义是我们周边的具体的事物:而抽象的含义则可以是我们周围的人文等抽象的东西。明确了这些,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含义去由浅入深地立意构思,写出的文章就符合题意了。

2.以短语为题目。这种作文题,首先要分析它的结构类型,明确是什么关系,确定写作重点。同时,要抓住关键词,也即“题眼”,细加推敲,透彻理解,确定写作的重点和范围。

如果是并列关系,一般是找出并列词语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构思文章。比如《索取与贡献》,重点是让我们阐述人生的意义在于贡献而不是索取,决不能单纯地议论什么是“索 取”,什么是“贡献”。

如果是偏正关系,一般中心语是写作的对象,而修饰限制性词语往往体现题目的特殊要求,它也往往是“题眼”。比如2010年江苏题《绿色生活》,中心语“生活”是写作的对象,文章一定只能写生活,而修饰语“绿色”,则限制了写作对象的特征,这里,“绿色”一词即“题眼”,必须紧扣这个词来写,怎样的生活才是“绿色”的,写这些才符合题意。

如果是动宾关系,“题眼”一般是前面的动词,要紧紧抓住那个动词来写,才不会偏题。比如2006年广东题《雕刻心中的天使》,“心中的天使”是写作对象,它有一个限制语“心中”,这是一个基本前提,但文章更应该着重写“雕刻”,全文应该围绕“雕刻”来写,这是 1 一个动作、一个过程。所以“雕刻”才是此题的“题眼”。

如果是主谓关系,“题眼”一般是谓语动词,而主语一般是谓语陈述的对象,也是写作的对象。所以,抓住谓语动词,紧紧扣住它来写,就不会偏题了。比如2011年安徽题《时间在流逝》,这里写作的对象是“时间”,这是前提,然后就要紧扣住“流逝”来写。“流逝”是“像流水一样消逝”的意思,一般用来形容时光过去,那是可见可感的,不能混同于“消失”“流失”。文章应该写对时光流逝的一种可见可感的描绘,表达一种感叹。

3.以句子为题目。这类题目就应该分析句子的成份,把主干划出来,看主要是要求写一件什么事,或写一个什么过程,这是前提;然后把其中的修饰限制语找出来,注意它的特点,有可能是限定,有可能是描绘,都是要求,不能违背,这些词语很多时候就会是“题眼”,要特别注意。比如2007年安徽题《提篮春光看妈妈》,这里的主干应是“看妈妈”,这是写作对象,是一件事,一个过程:“提篮春光”应是状语,这里的“春光”是指什么呢?它应该是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春晖”相似,比喻美好的事物,如子女的学业、工作等成就,以及健康阳光的身心状态,等等,所以,本题的“题眼”应该是“春光”。

有些命题作文还有提示性文字,这些文字既是提示性的,也是限制性的,所以,应该在提示性文字内容的范围之内写作,而不应超出它的范围。这点应充分重视。

二、半命题作文的审题技法

“半”是不完整的意思,半命题作文就是作文题目并不完整,它是介于命题作文和自拟题目之间的作文命题方式。因为题目不完整,这就需要根据已知的内容和自己的选择将题目补充完整,使之变成命题作文,然后像写命题作文一样去写作。

补充题目的过程,其实就是审清题意,明确中心,确立写作内容的过程。只要审准了题,这种题型将给写作者更大的自由,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知识结构,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一点来写,更有利于自己发挥。

半命题作文的审题,可以从下面两方面入手:

一是抓“题眼”。半命题作文题会给定一定的词语,考生只需填一个词语,标题是短语还是句子,文题已经给定了。这些词语,它们的作用、地位、含义是各不相同的,通过分析这些词语,找到那个藉以立意的关键性字眼,也即“题眼”,把握文章论述或描写的重点,就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填上适合自己写作的词语,选准写作角度,从而展开写作。比如《我最爱 》,文题中应补充的内容范围很广,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人和事,如爱文学、爱读书、爱运动、爱音乐等等,而题中“最爱”二字,却是本题的“题眼”,特别是“最”字,限定了所选的范围,也给文章的内容作了限定。横线上补充的词语,必须是作者“最爱的”,文章内容必须是体现“最爱”,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必须是“最”爱,内容可以有条理地阐述最爱的理由,也可以描绘自己是如何最爱的。抓住了“题眼”,才不会偏题,才能突出文章主旨。

二是辨析关系。半命题作文题所给的那些词语和结构关系,在审题时要特别重视,它既是提示,更是限制,要特别审清楚。我们在拿到文题后,一定要逐字逐词的分析含义,然后分析短语或句子的结构关系,像全命题作文一样把握句子的主干和修饰限制语,从而准确、全面地审好题。比如2009年福建题《这也是一种____》,从结构上看,这是一个主谓短语,是一个判断句,“是”表明了一种发现、判断,一种反思、审视,可以是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也可以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抽象。而“这”与所填词语构成复指关系,它是一个近指代词,它在提示考生写与自己距离比较近的、自己比较熟悉的、有真实感受和深入思考的人、事、物。“也”是一个副词,意为“同样”,则寓含着“这一种”与 “那一种”的比较、对照的关系,意味着“这一种”与“那一种”的距离、不同,也可以是对既有经验的补充,对狭隘偏 见的纠正。这样,通过辨析语法关系,我们明了,这个题目其实是在提示考生,本文题应该写某种独特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生活感悟、现实评判,某种与众不同的爱好、理想、志

趣、品位、价值观、生存哲学,等等,发掘“这一种”的个性内涵,展示“这一种”的独特魅力,剖析“这一种”的哲理意义,肯定“这一种”的存在合理性,等等,都是标题应有之义。

这种半命题作文有些会有提示性文字,跟全命题作文一样,对这些既是提示性又是限制性的文字,也要认真对待,要在提示性文字内容的范围之内写作,不要超出它的范围。

三、材料作文的审题技法

材料作文是近年来广东卷一直采用的题型,为多数人所肯定,所以此种题型的审题技巧特别重要。

材料作文在审题时,必须仔细阅读所给材料,准确把握材料所反映的本质性问题,也即我们常说的材料的主旨,只有把握住了材料的主旨,我们才能做到与命题人所命的“意” 更接近,从而写出“符合题意”的文章。

材料作文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文字型材料作文.二是图画型材料作文。1.文字型材料作文。

这类作文大概有两种情形:一是叙述一种社会现象,或描述一种景象,或引述一句话、一段话,接着列举一些与此相关的评论,然后要求在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内作文:二是只叙述社会现象,描述景象,引述语句等,不列举相关的评论。

对这类作文题,审题时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要准确理解材料含义。对所提供的材料要多读几遍,特别是文言材料,要在翻译无误的基础上多读,准确把握有关作文的显性和隐性要求,把材料读懂。其次,提取有效信息。把材料中涉及事件、现象等的名词以及相关动词尽量找出来。第三,寻找对应关系。把相关的人和事(包括结果)跟相对应的行 为、动作、态度等找出来,明确对应关系。第四,分析逻辑关系。根据作文要求,分析第三步人事与相关行为的对应关系,找出其中的逻辑关系,就可以提炼出合理的论点了。一般来说,经过以上几步,便能找准材料的主题,依据材料主题立意,便能写出符合题意的文章了。

特别要提醒的是,作文题中的要求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隐性的要求一般都是隐含在材料之中,需要仔细阅读把握。

下面看看2014年广东题。材料是“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数码科技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 释。”要求不脱离材料含意范围,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作文。

这则材料相对地列举了两种社会现象。首先,我们可以把重要的词语摘出来。“黑白胶片时代”“照片很少”“几个瞬间”“永不褪色的记忆”“照片渐渐泛黄”,“数码科技时代”“照片很多”“点点滴滴”“从不泛黄”“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接着,我们找出对应的关系。“黑白胶片”对应“照片渐渐泛黄”。“照片很少”“几个瞬间”对应“永不褪色的记忆”:“数码科技”对应“从不泛黄”,“照片很多”“点点滴滴”对应“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然后,我们分析其中的逻辑关系。因为黑白胶片时代照片很少,只能记录下几个瞬间,所以家人反复翻看,记忆永不褪色,因为少,所以珍贵:但也因为少,因为纸质,所以 渐渐泛黄,日益模糊。而数码科技时代科技先进,照片多,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能记录,所以能与人分享,从不泛黄,但也因为多,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这样,其中的逻辑关系就清楚了,材料的主题也出来了:世事没有完美;科技进步对社会生活、个人情感的影响;美好与遗憾相伴,等等。

总之,这种文字型材料作文审题,一定要抓住它的主题,一则或几则材料,一定有最集中的态度、主张、观点,它会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一定要通过提炼重点,分析逻辑关系,把握住材料主题,从而立意作文。万不可陷入细枝末节,根据个别细节来推理,往往导 3 致偏离题意。

2.图画型材料作文。‘

图画型材料作文是提供一幅或几幅图画,考生从图画中悟出道理,从而立意作文。所提供图画一般为讽刺性漫画。这类作文题不多见,但早些年全国各省市也出现了一些这类题型。

图画型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注意下面几步:

第一,观察图画。一幅图画是有构图布局的,要仔细察看图画的构图,有什么人,人什么表情,在干什么;什么物,怎么摆放,是运动还是静止,有什么特点;什么事,图画中的人物发生了什么事;还要注意一些关键性的细节,有些细节是真正反映主题的,不可放过;还有画面里和画面外的文字,都是对图画主题的提示。所有这些,都要仔细观察。

第二,读懂图画。明白了图画里发生的事之后,就要进一步理解它的深刻含义。漫画一般都是运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生活,画面里越夸张的地方,就越是作者要讽刺的地方,越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当然就越是这幅漫画的主题所在。所以,要读懂漫画,要把握它的主题,一定要注意里面特别夸张的地方。

第三,拓展图画。漫画只是描绘了一类人、一类事,但讽刺的绝不仅仅是这一类人、一类事,我们还应该以此类推至别的行业,别的人和事,把漫画的主题拓展至更大更广更深的领域,从而挖掘它的主题。漫画的主题把握准确了.审题就到位了。审题到了这一步,就可以立意作文了。

下面看看2010年全国卷题。首先观察图画。画面中并排有四只猫,第一只吃完了鱼,在摸着肚子;第二和第三只看着第四只猫在惊讶地对话:“都什么年代了,有鱼吃还捉老鼠!”第四只猫在扑向一只老鼠。这是画面内容。我们来读懂图画。这幅漫画讽刺了现在的猫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用捕食老鼠为生了,可以过悠闲的生活了,丧失了竞争求生的能力了。漫画表面上说猫,实际上是讽刺像猫一样的人,富足的生活,使得许多人丧失了竞争的能力,丧失了应有的“猫”性,长此以往,令人堪忧。然后,我们可以拓展漫画的主题,联想到社会上的许多行业、许多人,甚至联想到国家民族的生存,这样主题就深化了。有了这样的主题挖掘,再来立意作文,就符合题意了。

四、话题作文的审题技法

话题作文是早些年流行的作文题型,近年基本不这样命题了,但这也是一种很成熟的作文题型,而且写作非常的自由。下面对这种题型作一点简单介绍。

话题作文一般由材料、提示语、话题和要求组成,其中材料是用于引出话题的:提示语是用于启发审题立意、帮助打开思路的;而话题是中心,是审题立意的对象,也是文章写作围绕的中心;要求则是写作的注意事项。

在上面这些内容中,话题当然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审题时必须认真理解话题的含义,除了准确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也要准确理解材料和提示语所揭示出来的含义,所以审题时就必须认真审读以上所有内容。

第一,审材料。文题所给的材料一般都包含有命题人的意图,所以要认真挖掘,找出材料对作文所作的限定,明确写作的范围,确立写作的方向。

第二,审提示。文题的提示语一般都是起着打开考生思路,引领思维方向的作用,所以要认真审读,根据它的提示,打开思路,展开联想和想象,确立立意的方向,定下文章的中心。

第三,审话题。话题作文的核心是话题,审话题的关键在于深入理解话题这个词语或短语的内涵,把握住这个话题的要义,然后展开联想,寻找它的外延,联系上与之相关的作文素材,确立自己的作文中心。

下面看看2007年广东题。材料是“万物在传递中绵延不已,人类在传递中生生不息。技艺、经验可以传递,思想、感情可以传递„„”以“传递”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这道题没 4 有提示语,但材料就是提示语,就在提示着立意的方向。材料从自然界的“万物”说到“人类”,从具体的“人类”说到抽象的技艺经验,再到心灵领域的思想情感,而且还用了一个省略号,这就给考生指明了思维的方向,传递的东西不仅可以是自然界的,也可以是人类的;不仅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不仅可以是心外的,也可以是心内的。审清楚了这些,考生的思路就打开了,就可以联想到很广很远的地方了,这样立意作文,就符合题意了。

【解雀采珠】

【考题点击】2012年广东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 “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名师点拨】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文题提供了两则材料。第一则材料的重要词语大概有“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愿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新疆”“当时那里处于„„多种文化交汇地带”,推敲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汤因比愿选择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新疆,原因是那里当时有多种文化交汇,由此可以推出汤恩比热爱文化。第二则材料的重要词语有“涵娜„„愿意出生在一世纪以前”“伊蕾娜则„„宁可„„生在未来的世纪里”“居里夫人„„认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推敲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前两人的理想不在现在的时代,愿生活在理想的时代里;而居里夫人则认为可以不受制于时代而创造理想的生活。

综合上面两则材料,人们可以发现,前三人是属于同一类的,他们认为时代影响生活,怎样的时代就有怎样的生活,愿意去追求自己热爱的生活:而居里夫人则认为在任何时代都可以创造理想的生活。材料并没有否定哪一种观点,因此根据两种观点立意,都是符合题意的。

【风致种种】

寻找生活中的香巴拉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越来越充足,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但另一方面,生活却渐渐变得单调而乏味,工作压力像一张巨大的网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这不是生活的本真,这并非有趣的生活。那么真正的生活会是怎样?如何过上有趣而有用的生活呢?在我看来,真正有趣的生活应该是内心得到充分释放,是平静而又美好的。

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小国不丹在这个问题上也许会给我们带来启发。在这块藏佛教深入人心的土地上,人们相信万物有灵,不杀生、不盗窃的思想像基因一般伴随着出生便深深烙印在人的骨子里。在这里,生活平静得像水一般,远离一切喧嚣与纷扰,笑容绽放在每个泛有高原红的脸颊上。

海德格尔曾经说过:“人,要诗意地栖居。”是啊,生活应该是诗意的,在第一轮晨曦射入心房的那一刻,慢慢打开被世俗名利束缚已久的内心,扫去积淀已久的尘埃,去寻找生活中的香巴拉。

“回到拉萨,回到了布达拉宫。在雅鲁藏布江把我的心洗清,在雪山之巅把我的魂唤醒……”郑钧的这首《回到拉萨》许唱出了许多人的心声。是啊,西藏是圣洁而美好的,她 不仅能给人们带来感官上的刺激,更有灵魂上的洗礼。于是无数厌倦了都市生活的年轻人涌 5 向了西藏。在那块离天堂最近的地方寻找自己生活的香巴拉,这其中也包括我。

永远也无法忘记那个夏天惊心动魄的心灵之旅。从云南丽江沿着214国道北上,远处是直插云霄的雪峰,头顶最湛蓝的天空上漂浮着的最无瑕的白云,最慷慨的阳光照耀着的最虔诚的人民。在德钦的草原上,伫立远眺在云中时隐时现的梅里雪山,我顿时油然而生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突然意识到这才是我生活的本真:远离一切都市里的喧嚣与不快,静下心来与自然融为一体。后来,在纳木措湖畔,在珠峰脚下,我都有同样强烈的感受。是的,这是心灵的净土,是一种让我的灵魂起舞的境界。

从西藏回来后,有朋友问我:“为什么要去那种地方自虐式地旅行?”我的回答简单而干脆:“去寻找生活中的香巴拉。”

在西藏遇到的一位喇嘛告诉我,不必四处寻找香巴拉,试着打开紧锁的心门,驱除物欲与私念的折磨,过上平静而又幸福的生活,那么香巴拉就在我们心中。

无论生活在哪个时代,人们都可以寻找生活中的香巴拉,过上有趣而且有用的、富有诗意的生活。

我想生活在三国时代

我并不是一个好战分子,尽管《三国演义》的开篇便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我实在不崇尚战争。君不见,真三国,智慧谋略多闪烁;君不见,三结义,江湖豪杰真性情。无论是大智慧家诸葛亮,还是雄姿英发的周公瑾,或是义薄云天的关云长,他们伟岸高大的形象,充满了我幻想的童年,即使岁月流逝也夺不走我对三国的热爱。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三国时代,如此一来,我就可以与智慧为友,与豪侠相伴,让生命充满无穷智慧,让自己拥有仗义的品行,让活着更有意义。

读三国,可谓一把鼻涕一把泪,一阵欢笑一世情。由于自幼生活在书香门第,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让我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四大名著。我尤其钟情于《三国演义》,小学时代,阅读视野已不满足于教材课本,于是有空便沉浸于“三国纷争”。

我喜欢关羽,喜欢他温酒斩华雄,喜欢他过五关斩六将,喜欢他单刀赴会。尽管最后败走麦城,但放眼古今,有多少名人志士能寿终正寝?冥冥之中,似乎已注定关羽似的人物只能在世间昙花一现,从而留给后来人无限敬仰与崇拜。我愿意成为关羽手下的一名士兵,亲眼目睹他驰骋沙场、痛杀强敌酣畅淋漓的飒爽英姿。尽管战争残酷,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年代,这也是唯一的求生办法。我愿意追随关羽,更因为他的侠肝义胆,对朋友的豪侠仗义、忠心耿耿。想那桃园三结义,何等情真意切,关羽一直视刘备为大哥,即便在曹操门下,也从没忘记寻找机会,回到大哥身边。那过五关斩六将的豪迈,不仅说明其武艺高强,更是其忠于兄弟深情的最鲜明体现。

我喜欢诸葛亮,喜欢他隐居草庐的淡泊名利,喜欢他草船借箭的超群智慧,喜欢他尽心辅佐的忠心耿耿。想当初,南阳名士诸葛亮,可谓饱读诗书,洞察天象,将天下时局烂熟于心。但为考验刘备的真心,多次退却,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先生最终被真情诚意打动,决定离开草庐,助刘备一臂之力,并被后世传为佳话。诸葛先生的经典故事不少,草船借箭便是其出山不久的杰作之一。面对武器匮乏的困境,诸葛亮准确推测天象,最终不费吹灰之力,赚来箭支满船,让鲁肃不得不肃然起敬。其辅佐后主刘禅的忠心,更令后世敬仰,非但没有如刘备所说“取而代之”,相反同样尽心尽力,与对待先主刘备一样的鞠躬尽瘁,留下一世英名。我愿意追随诸葛亮,不仅想学习他的超人智慧,更要学习他淡泊名利的高风亮节,以及一心做事、忠心耿耿的美好品格。

三国人物何其多,名留青史是当然。我愿意活在那逝去的三国时代,与他们痛快畅饮,推心置腹,习得古人之品质与豪迈,惯看当今秋月与春风。

【对比点评】《寻找生活中的香巴拉》是一篇抒情色彩浓烈的散文。作者审题立意的落脚点在“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上,扣住居里夫人的观点来写的,文 6 章的中心内容是“无论生活在哪个时代,人们都可以寻找生活中的香巴拉”,并从自身西藏之旅中获得启示与感悟来佐证,因此,本文符合题意。而《我想生活在三国时代》的审题立意是落脚在汤因比的观点上,爱那个时代的文化,愿与三国的英雄豪杰为伴,向三国的仁人志士学习,愿生活在那个时代,并通过关羽和诸葛亮两个人物加以佐证,因此,这篇文章也是符合题意的。两文作者均准确地把握住了材料的主题,从此出发选择了正确的写作方向,写出了符合题意的好文章。

【仿真训练】

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曾经,父母叮嘱孩子的口头禅是:“慢慢走,小心跌跤!”“慢慢吃,小心噎着!”现在,孩子听到最多的是:“快点吃饭!”“快点做作业!”“快点弹琴,快点睡觉!”甚至是:“快点玩!”

请你以“我们到底是快点还是慢点”为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指导】命题作文的立意向来不需要如何深入分析和挖掘,关键是了解了题目之后,开始做思维的发散性活动。我们究竟是应该快一点,还是慢一点?

以材料作为起点,儿时父母总叮嘱我们凡事小心,慢一点,为的是让我们更好地生活和成长。而现在我们听到的“快一点”的催促,更多的对我们成长的鞭策,不希望我们将时间浪费,而是把握一分一秒,去做更值得的事情。“快一点”或是“慢一点”,都是父母对我们的关爱。只是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他们表达爱的方式有了变化。他们侧重的点,也不尽相同。那么就我们而言,是希望快一点,还是慢一点呢?这不仅仅是速度,也可以预示成长、成熟,更进一层,也可以是做事情的方式等。只要你找到自己更为倾向的角度,把立意站稳,然后生发,要偏题是很难的。

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生活中不能没有友谊;有人说,生活中不能没有真诚;有人说,生活中不能没有理解;有人说,生活中不能没有宽容……

请以“生活中有了,才显得美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立意自定。

【写作指导】

这道半命题题目有提示性句子,这个材料对补充标题有很大作用,根据这个提示,可补充“友谊”“真诚”“理解”“宽容”等词语,然后审题,可以看出所补词语是写作对象,“题眼”是“美丽”,扣住“美丽”的具体和抽象含义来写,就符合题意了。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当草地向牧民完全开放时,每一个牧民对自己有利的选择是多养一头牛。如果所有的牧民都这样做,那么草地将因过度放牧而枯竭,他们的牛都将被饿死。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联系实际,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写作指导】

①围绕“可持续发展观”来构思。

②有舍才有得。放下,是为了更好地拥有。

③为人处世不能专注于眼前的蝇头小利,而是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

④不能盲目跟风,人云亦云。就好比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开了一个加油站,大家觉得有利可图,纷纷效仿,在附近开设许多加油站,结果只会适得其反。若是变通思维,在一个加油站附近开发相关的副业,反倒能够达到共赢的局面。

题眼 篇6

一、以时间为题眼

(2013年北京卷)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

A.北宋中期 B.元末明初

C.明末清初 D.鸦片战争时期

解析:本题的关键是要抓住“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的时间”这个题眼。荷兰东印度公司在17世纪初成立,所以判断该船沉没的最早的时间是选项C。

二、以地点为题眼

(2013年浙江卷)右图是1945年7月7日颁发的纪念章。将其作为史料,可以用来佐证

①全面抗战爆发的时间 ②新四军的发展壮大 ③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首先要依据时间来确定该纪念章所佐证的是抗战时期的事件,从而排除④选项。还应关注图片中 “冀鲁豫第六军分区”这个地点题眼。这一地点信息表明该纪念章所代表的抗战区域在北方,从而排除②选项。本题答案选择B。

三、以历史阶段性特征为题眼

(2013年天津卷)有国外学者说,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只有结尾的简短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这里的“结尾的简短一章”主要指的是

A.新航路开辟 B.西方早期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

解析:本题的题眼是要抓住大西洋沿岸国家在开展工业革命后迅速崛起这一历史阶段性特征。题中“结尾的简短一章”是指大西洋沿岸的英法美等国家,在1765年至1820年这段简短的时间里,先后开展了工业革命,各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从而成为当时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答案是C选项。

四、以特定称谓为题眼

(2013年福建卷)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国战士高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入朝参战。入朝部队的称呼是

A.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B.东北野战军

C.中国人民解放军 D.中国人民志愿军

解析:历史上许多称谓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抓住了特定称谓也就找到了解题的关键信息。本题根据题意选择D选项。

五、以关键词为题眼

(2013年安徽卷)“反对用具体形象反映现实,而主张用抽象的语言——颜色和几何图形来表现艺术家的主观心灵”,体现该主张的美术流派属于

A.新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解析:本题首先要找出“抽象”“颜色”“几何图形”这三个关键词,根据它们可判断该艺术风格属于立体主义画派,而该画派是现代主义的流派之一。答案选择D。

六、以历史概念为题眼

(2013年全国大纲卷)凯恩斯学派主张国家应干预经济,以扩大需求,刺激经济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面对“经济滞胀”局面,英国撒切尔政府采取不同于凯恩斯学派的经济政策,其做法是

A.增加货币发行量 B.扩大政府开支

C.推行国有企业民营化 D.增加政府税收

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凯恩斯学派这个历史概念进行解读。凯恩斯学派最大的特点是主张政府干预经济,而撒切尔政府却推行国有企业民营化,这显然与凯恩斯主张不符,所以选择C选项。

七、以否定词为题眼

(2013年山东卷)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解析:本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这一类选择题通常采用显性或者是隐性的否定词来设问,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所以找准题中否定词,根据限定要求进行判断是解题关键。本题根据题意选择C选项。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题眼,分析题眼,这样学生在解题中才能迅速抓住题眼,找到准确解题的窍门。

题眼 篇7

《与象共舞》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饶有趣味地讲述了泰国人与大象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展示了泰国独特的地域文化。由于大多数学生对泰国比较陌生。因此,课前有必要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通过交流互动了解泰国人与大象之间的密切关系,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课文题目充满诗意,一语双关。教学时可以聚焦题眼,引领学生读“舞”质疑,寻找“舞”因,感受“舞”情,深化“舞”意,融入人象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感受和谐之美。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读“舞”质疑

1995年,作家赵丽宏访问泰国,感受了泰国浓郁的风情。其中给他印象最深的还是泰国的大象。在那里,他见识了天地间的美妙奇观——人象共舞的动人场景。那一刻,他被深深打动了,与舞者们欢悦、陶醉。回国后,人象共舞的那份美好久驻心间,挥之不去。于是,他写了一篇散文《与象共舞》。(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眼落在哪两个字上(共舞),是什么意思呢?(一起跳舞)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预设:人和象为什么会在一起跳舞?象那么笨重,怎样跳舞?)

设计意图:利用背景资料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促使他们乐于贴近作者,跟随作者游走于文字之间感受泰国风情。这样,由题眼切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还能唤起他们对文与题之间联系的关注。

二、深入文本,寻找“舞”因

1.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说说课文哪一段写了与象共舞?这一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看大象跳舞。)联系下文想一想这一段运用了哪种叙述方法?(先概述后分述)哪一个句子就是该段的中心句?(概述句)(2)文题是《与象共舞》,文中却只用了一个自然段来写“共舞”,其他段又写了什么呢?自己读一读,看看它们在构段上与第五自然段有什么相似之处,把各段中概述该段意思的句子勾画出来。((1)在泰国,如果你在公路边或者树林里遇到大象,那是一件很自然的事。(2)象是泰国的国宝。(3)在泰国,人与大象之间没有距离。(4)据说象是一种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

2. 解答问题,深入思考。

“人和象为什么会在一起跳舞”这个问题提得好!让我们深入到课文中来解开这个谜。请自读课文,填一填,想一想。(课件出示自读题目)(1)在泰国,遇到象不必_______(惊奇),也不必_______(惊慌),大象对人群已经_______(熟视无睹),它会对着你_______(摇一摇它那对蒲扇般的大耳朵),_______(不慌不忙)地继续走它自己的路,一副_______(悠闲沉着)的样子。(“熟视无睹”是什么意思?“对着你摇一摇它那对蒲扇般的大耳朵”使你联想到什么?从补充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2)在泰国,大象曾经驮着武士_______(冲锋陷阵),_______(攻城守垒);曾经以一当十、以一抵百地为泰国人_______(做工服役)。泰国人对大象存有_______(亲切)的感情。(这两句话之间有什么关系?)(3)在泰国,象的耳朵_______(拍)到了我的肩膀,象的鼻息_______(喷)到了我的身上。象的表情_______(非常平静),目光_______(晶莹温和),这使我_______(紧张)的心情自然_______(松弛)下来。(从所填的前四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4)在泰国,象会_______(踢球),会_______(倒立),会_______(行礼谢幕),会为人做_______(按摩),会跟人_______(开玩笑),更让人难以相信的是,象竟然会与人_______(共舞)。(“开玩笑”和“共舞”说明人与象之间的关系怎样?也许你会惊叹,在泰国,大象确实了不起。想象一下,每一项“会”的背后,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让你感受到什么?人和象是怎样跳舞的呢?默读第五自然段,勾画出描写人和象动作的词语,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 交流互动,感悟和谐。

交流要点:从第(1)题补充的词语中体会象对人的亲热、与人之间的亲近,感受“遇象人不惧,人来象不惊”的境界。第(2)题两句间有因果关系,因为大象英勇善战、勤劳能干,为泰国人冲锋陷阵、做工服役,长期倾力奉献,赢得了泰国人的信赖和敬仰,所以泰国人对它们存有亲切之感,象也因此而享受了国宝待遇。第(3)题“拍”“喷”让我们感受到象对人的亲昵,“平静的表情”和“晶莹温和的目光”中传递出大象对人的友好和善。第(4)题“开玩笑”和“共舞”说明人与象之间关系亲密。引导学生结合交流的资料,想象大象在泰国受训的画面(泰国有大象学校,大象要接受长达12年的学校教育,学习各项技能,考试合格才能参加工作。)想象大象过节的画面(每年3月13日是泰国的“大象节”),想象工作后象奴们照料和训练大象的画面,感受泰国人对大象的喜爱,感受他们为使大象适应与人生活付出了汗水和心血。第(5)题抓住“拥”感受观众与象共舞的迫切心情,感受他们争先恐后的热烈气氛,抓住“摇头晃脑”“踮脚抬腿”“颤动”“挥舞”“陶醉”体会象在舞中的欢快与放松,抓住“宽阔”“混杂”“舞之蹈之”感受人象共舞的壮观场景和人象之间的亲密和谐。

4. 梳理内容,归纳小结。

泰国人信赖大象,敬仰大象,用自己的智慧和心血驯养大象,使大象亲近他们,信赖他们,为他们做工服役、按摩、表演,给他们的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所以,在泰国,人与象之间没有了距离,亲密无间,和谐共处,演绎天地间人象共舞的美妙奇观。

设计意图:抓住“人象关系”这条主线,引领学生沿着人象之间“亲近→亲切→亲昵→亲密”这一线索逐层推进,融入人象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在“整体感知”中做到扶放结合,在“深入自悟”中既凸显自读自悟,又不缺失点拨与指导,体现出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

三、角色置换,感受“舞”情

1. 入境体验,揣摩“舞”情。

人象沉浸在欢快的乐曲中共舞,人醉了,象也醉了。跟随作者步入舞之蹈之场景的你是否也醉了呢?如果你是舞蹈之中的人或象,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受?(从人的角度预设:感觉自己仿佛在与功臣、与英雄共舞,敬仰之情油然而生,自豪之感难以抑制。又似与挚友共舞,在宽阔的舞场尽情挥洒激情,舒缓紧张的情绪,放松郁闷的心情,舞不尽心底的欢悦……从象的角度预设:时而感觉自己在与良师共舞,脑海里回放着人们驯教和照料自己的画面,想到是人们教会了自己与人类共同生活的本领,让自己见识了许多新奇有趣的东西,过上了全新的生活。面对眼前的良师,心里充满感激之情,想尽情地舞蹈,用自己的激情感染他们,让他们跳得畅快,舞得尽兴。时而感觉在与益友共舞,他们敬仰我们,呵护我们,关爱我们,与他们在一起充满安全感,浑身轻松愉快,想尽兴地舞,把内心的欢悦传递给他们……)

2. 入情诵读,抒发“舞”情。

播放欢乐的音乐,课件出示描写“共舞”的语句:“在欢乐的音乐声中,象群翩翩起舞……独特的笑颜。”教师引读:“带着对功臣的敬仰之意,怀着与英雄共舞的自豪之情,观众——”学生接着读:“都拥到了宽阔的操场上……每一个人。”教师引读:“抱着舞之感恩良师,蹈之报答益友的想法,舞蹈的大象——”学生接着读:“没有一点儿笨重的感觉……陶醉在音乐之中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融入人象共舞的情境之中,揣摩舞者的内心想法,感受彼此间的亲密友好和舞中的欢悦之情,在欢快的旋律中读出共舞的欢悦。

四、拓展延伸,深化“舞”意

1. 深究“舞”意。

题目中的“共舞”仅仅是指人与象一起跳舞吗?它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人象共舞,舞出的仅仅只是几个动作吗?究竟还“舞”出了什么?(学生同桌讨论后交流)

2. 教师小结。

“与象共舞”舞出了人对象的依赖和象对人的信赖,舞出了人象之间亲密无间、和谐共处的至高境界,舞出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之美。题目中的“共舞”,所指的是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亲密无间、和谐美好。其实我们也曾经有过共舞的经历:与书共舞、与文字共舞、与足球共舞、与宠物共舞……让我们都“舞”起来,共同营造和谐之美!

【题眼】推荐阅读:

上一篇:平衡与非平衡论文下一篇:乡镇集市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