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效益评价

2024-09-26

工程项目效益评价(共12篇)

工程项目效益评价 篇1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清洁发展机制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简称CDM) , 是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基于市场的灵活机制, 其核心内容是利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边际成本差异, 实现减排资源有限度的最优配置。

CDM可以为中国带来资金和先进的技术, 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企业和研究咨询机构都在开发CDM项目。根据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网站的统计数据, 目前我国已申报成功的项目大多集中于能源工业, 特别是水电、风电项目, 而农业废弃物处置项目比例较小。而中国作为农业大国, 拥有丰富的生物质能源, 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和发展潜力, 但由于CDM项目申报程序繁复, 周期长, 前期成本较大, 具有一定的风险, 对项目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效益评价是进行项目申报的必要准备。

现阶段对沼气工程CDM项目进行评价大多从技术经济的角度, 对其出售减排量带来的额外收入进行环境效益评价, 过多着眼于项目的财务可行性, 忽视了CDM项目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本文正是基于以上考虑, 探讨可持续发展下的沼气工程CDM项目的综合评价体系, 充分发挥其应对气候变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巨大潜力, 为项目业主评价、申报该类CDM项目的前期诊断和改进提供依据。

2 建立沼气工程CDM项目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上, 主要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 对国内CDM项目效益评价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选择那些使用频度较高的指标;并借鉴前人对CDM项目可持续影响评价体系的研究;同时, 结合沼气工程CDM项目的特征、主要问题, 分析、比较、综合选取针对性较强的指标;通过征询有关行业人员意见, 对所选指标进行筛选, 并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 最终得到沼气工程CDM项目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将专家对各指标重要度评判结果, 根据层次分析法指标重要程度与评分换算, 确定了评价指标权重。沼气工程CDM项目效益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具体见表1。

3 构建模糊评价模型

3.1 确定评价等级

本文根据各指标的性质特点以及相关资料的查询, 将沼气工程CDM项目效益划分为五个等级, 即V={V1, V2, V3, V4, V5}, 分别是差, 较差, 一般, 良好, 理想, 每个等级对应相应的综合得分1, 2, 3, 4, 5, 同时也表征了沼气工程CDM项目效益优劣状态。

3.2 构建模糊评价矩阵

模糊评价矩阵R= (rij) mn, 是一个m行n列的矩阵, 表示的是指标集X与评价集V之间的模糊关系。

首先, 对因素集中的单因素xi作单因素评判, 从因素xi着眼该指标对抉择等级vj的隶属度为rij, 这样就得到第i个因素xi的单因素评判集:

ri= (ri1, ri2, …rin)

由此, m个因素的评判集就构造出了一个总的评价矩阵R, 即每一个被评价对象确定了从X到V的模糊关系。

undefined

其中, rij表示从因素xi着眼, 该评价对象能被评为vj的隶属度。具体地说, rij表示第i个因素xi在第j个评语vj上的频率分布, 一般将其归一化, 使之满足∑undefined=1, rij=1, 这样R矩阵本身就是无量纲的, 不需要再作专门的处理。

3.3 模糊综合评价

将权重集合与模糊矩阵相乘就是评价结果的隶属度矩阵, 即B=W×R。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 评语集中与bj最大数对应的元素vj为评价结果。

根据模糊分布的原则, 隶属度矩阵中各个评价指标具体反映了评价对象的分布状态。若采取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 必须进行有效度检验, 检验最大隶属度的有效性。即:undefined。其中, α为最大隶属度, n为评语个数, 评语集中第一大分量比重, 评语集中第二大分量比重。若α<0.5, 使用最大隶属度原则有效度不高, 应该采用加权平均判定。最后, 利用隶属度矩阵和分数集相乘得到模糊评价的综合评分结果, 公式为:

undefined

式中, v= (1, 2, 3, 4, 5) b= (b1, b2, …, bn)

4 案例评价

4.1 项目概述

京郊某生态农场养鸡场目前有鸡30万只, 牛200头, 猪3000只。沼气工程年处理畜禽粪便11万吨, 年产沼气92万立方米, 年产固态有机肥3650吨、液态有机肥40000吨。该沼气项目第三期总投资2369.81万元, 其中工程建设投资2135.77万元, 其他投资234.04万元。沼气站年运行成本主要包括原料购买费、日常运行、维护费用、管理成本等, 共计126.53万元。目前该沼气工程基本上依靠政府有限的补贴扶持其发展, 经济效益较差, 运行较困难, 拟申报CDM项目。据笔者粗略计算, 此工程每年的温室气体减排量为12414.788吨CO2, 按照2006年国际市场碳排放权平均交易价格每吨CO2 13.8欧元, 以10元人民币=1欧元计算, 每年通过出售经核证的减排量可获得额外收入171324.1欧元, 折合1713241元人民币, 内部报酬率大大提高, 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4.2 案例试算

根据问卷调研、专家打分, 可以得到“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的隶属度矩阵R1、R2、R3, 如下所示:

undefined

依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经济效益隶属度矩阵BA1、环境效益隶属度矩阵BA2、社会效益隶属度矩阵BA3计算如下:

undefined

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 经济效益评价等级为一般, 环境效益评价等级为理想, 社会效益评价等级为一般。

将次级指标层评价结果 (BA1-BA3) 作为指标层的隶属度矩阵RA, 结合指标层的权重WA, 可以得到目标层的评价结果。

undefined

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 计算出的该沼气工程CDM项目效益评价等级为一般。但是若采取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 必须进行有效度检验, 检验最大隶属度的有效性。即:undefined

可知, 使用最大隶属度原则有效度较高, 采用加权平均判定该沼气工程CDM项目等级。由公式undefined

式中, vj= (1, 2, 3, 4, 5) , bj= (b1, b2, …, bn) = (0.049 0.112 0.429 0.160 0.251)

由计算结果可知, 该沼气工程CDM项目效益介于4~5之间, 即效益处于良好状态, CDM项目可以给该沼气工程带来明显的效益提升。

根据《京都议定书》, CDM项目应该满足3个方面的要求:①可以带来真实的、长期的和可测量的温室气体减排效应;②可以促进该国的可持续发展;③具有额外性。从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该沼气工程CDM项目具有环境、社会效益优势, 符合CDM项目的基本要求。

5 结论

第一, 建立了沼气工程CDM项目效益评价指标模型, 以京郊某沼气工程拟申报CDM项目为例进行案例分析, 可以认为模糊综合评判的评价结果是较为客观和准确的。

第二, 沼气工程CDM项目效益综合评价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CDM项目的申报提供有力的支持, 但它并不能代表或者代替国家和联合国EB对整个项目进行审查。

摘要:引入模糊评价法构建适合沼气工程CDM项目的综合效益评价体系, 以期有效识别和评价此类项目的真实效益水平, 为提高项目开发的针对性提供依据。

关键词:沼气工程,CDM,效益评价,模糊评价法

参考文献

[1]胡宝清.模糊理论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2]储诚山, 陈洪波, 刘伯霞.模糊算法用于CDM项目可持续影响评价的研究[J].开发研究, 2008 (4) :16-18.

[3]楼惠新.论农业项目的社会评价理论与方法[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别, 2001 (4) :27-29.

[4]张吉军.模糊层次分析法[J].模糊系统与数学, 2000, 14 (2) :80-88.

[5]江素珍.基于循环经济的项目效益评价体系及模型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 2009.

工程项目效益评价 篇2

陕西省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价

运用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原理,以效益费用分析法为基础,结合陕西省退耕还林规划和各退耕还林地区自然生态条件,对工程可能带来的生态经济效益进行估算,结果表明:陕西省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总价值达1 123.6亿元,水源涵养和维持大气是工程生态效益的.主要部分,陕北和陕南地区是退耕还林工程的主要受益区.

作 者:满明俊 罗剑朝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刊 名:安徽农业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年,卷(期): 34(18) 分类号:X826 关键词:退耕还林   生态效益   评价  

浅谈退耕还林工程及实施效益评价 篇3

【关键词】退耕还林;存在问题;应对措施;效益评价

退耕还林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操作难度大、关系到生态建设和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系统工程;实施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生态建设的重大举措。且稳步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确保退耕户“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具体表现。

1.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退耕还林目的认识不足,规划和计划不当,盲目扩大试点范围,增加了财政压力与实施难度。退耕还林主要是针对生态改造,国家对退耕者补助粮食、现金、种苗费等,通过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来达到使其还林的目的,是“以粮食(金钱)换生态”,也是对人民既得利益的补偿。

(2)对退耕还林政策把握不准,造林质量不高。原因有二:首先,生态条件恶劣,种苗量不足或质不优,加之“有人栽,无人管”,林粮间作,管护粗放,致使林木成活率不高;其次,在部分退耕地区,人民追求短期可得经济利益,还林时经济林、生态林比例不合理,经济林比例偏高,难以实现生态目标。

(3)有关配套政策法规落实不到位,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利于退耕还林的顺利实施。如基层管理不规范,补助兑现环节出现了违法违纪现象。补助粮以次充好,质量不合格;退耕还林资金管理不严,存在弄虚作假、虚报“造林实绩”冒领补助金现象,发生截留、挪用、挤占、套取和贪污行为,影响了工程建设。

(4)一些地方没有处理好退耕还林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关系,不注重发展后续产业,解决长远生计问题,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退耕还林过程中若不能统筹考虑和解决好农民的吃饭、烧柴、增收等实际问题,只重眼前的补助,要想“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则是一句空话。因此要保障成果,必须“以人为本”,将农民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结合,将生态目标与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

2.应对措施

2.1因地制宜,分区施策

根据退耕地收益状况和市场粮价变化情况,国家适当追加补助年限和调整粮食补助标准,以此促进农户退耕还林的积极性。

2.2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稳定推进退耕还林工作

退耕还林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操作难度大。需要乡镇加强领导,站在主导地位,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进一步理顺林业部门和乡镇之间开展退耕还林的权利和义务,将退耕还林实绩列为考核乡镇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确保退耕还林工程持续、健康发展。

2.3依靠科技支撑,增加技术含量

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开发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举措,投资大,种植面广,技术性强。高度重视优良品种的引进工作,加大对病、虫、鼠害的防治力度,搞好市、镇、村3级技术培训,尤其要做好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2.4政府组织,强化培训,有效推进劳动力转移

退耕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数都是自发到外地打工谋出路,因受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的制约,往往出现就业难、收入低、部分务工人员“回流”等现象。因此,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组织各相关部门,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正确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2.5政策引导,加大投入,合理利用退耕地资源

针对目前退耕地尚未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当地经济相对落后的实情,为增加退耕地收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加大对退耕苗木的管护。政府允许农户适当在退耕地上进行合理的粮林间作和更换退耕地上经济价值较低的树种,并通过组织异地考察和技术培训等方式,正确引导农户进行林下种草、林下种药、林下种菜和发展养殖业等多种经营模式。同时,希望在这方面给予资金扶持,让当地群众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村特色产业,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6加强法律手段,推进退耕还林

退耕还林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西部地区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工程,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法律是国家林业政策与工程实施的重要保障,因此,我国将退耕还林政策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保证决策措施落到实处。 法律具有的强制规范性、连续稳定性等,使它在保障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保护和管理林业资源、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维护所有者及使用者权益方面有着引导、制约、促进的作用,因此,在退耕还林过程中,应梳理现有法规,使之相互补充、配合协调;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必须完善法律、严格执法。

3.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效益评价

3.1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劳动生产率在逐步提高。

(2)农民经济收入增加,农村人均纯收入呈上升趋势。退耕还林后,农民收入步入多元化,收入形式多种多样,有按劳分配收入、家庭经营收入、投资收入等,同时又有各项补贴收入、部分扶贫收入、外出打出收入等。

(3)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地方投资环境改善,有利于发展绿色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增长! 退耕还林是一项环境生态工程,其实施将极大地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可为当今绿色食品、绿色工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资源,实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对人口素质的影响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有利于农村更多的劳动力流向劳动效率更高的产业和地区。在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也给这些人员提供了更多的接受新事物和新观念的机会,使他们的素质不断提高,增长了见识,学会一技之长,成为当地经济建设的能手!另外,在边远偏僻的地方,工程实施也有效地缓解了农村劳动力短缺的矛盾,给部分未成年劳动力增加了继续学习的机会。人的素质的提高,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靠国民素质的提高。在我国,提高广大农民素质是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3.3社会稳定

社会稳定是社会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的体现,反映社会秩序、社会治安、社会行为和社会利益关系调整等方面内容。任何一个项目或政策的实施都会或多或少对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影响,有的是正向的,有的则是逆向的,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更多的是正向的影响。

(1)干群关系得以改善、邻居关系变得更好,社会稳定性增强。调查中了解到,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干群关系,提升了政府形象;乡镇干部下到农村得到村民的普遍欢迎,与退耕前存在着鲜明的对比;村级干部普遍得到农民的认可,威信很高。同时,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得到农民的充分理解和热情支持。可以看出,退耕还林工程改善了农村的邻居关系,增加了社会的稳定性。

(2)一种新型的农村生产关系在逐渐形成。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自发组织群体,来帮助劳动力欠缺的农户,使退耕还林任务能够保质保量完成。在发展二产中,一些技术好资金充足的农户,主动把技术和资金向其他农户转移,力争形成规模和档次。在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中,农民开始由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开展户与户、村与村之间的横向联合,利用当地自然气候优势,大力发展水浇地,种植错季蔬菜等经济作物,销往大中城市。

3.4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生活质量反映了居民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满足程度。生活质量的提高既是社会发展所不断追求的一个目标,又是社会稳定的保障。由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建立在经济效益提高的基础之上,所以他不仅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或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亦能反映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保护状况。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成为衡量退耕还林工程效果的重要尺度。调查显示,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农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3.5社会进步

社会进步是每一个时代所追求的目标。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项目的实施应该促进社会更快地向前发展。社会的进步可以体现在各个方面,既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既可以是经济领域的也可以是政治领域的,既表现在生产力方面也表现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很多益处:

4.结语

浅析工程项目管理的经济效益评价 篇4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经济效益

一、前言

近些年以来, 随着我国基建项目投入的不断加大, 建筑施工单位开始逐渐的面临全新的挑战及发展机遇。与此同时,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完善及深入, 低价竞标便成为建筑施工单位激烈竞争的一大特征。因此, 建筑施工单位应当对工程项目的管理提起高度的重视, 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经济效益, 才能更好的迎接挑战。

二、工程项目经济效益评估工作的思路

预算管理实施的重要环节就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评估, 贯穿在整个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因此, 经济效益评估的思路主要是“实现一个目的, 围绕一个中心, 实施三个阶段, 划分两个层次”。所谓围绕实现一个目的就是以经济效益的提高为目的;一个中心指的是以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为中心。提高综合管理水平是确保最大化项目效益实现的重要保证, 有助于项目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实施三个阶段指的是工程项目的评估根据施工前初评、施工中评估以及竣工后末评等阶段展开;划分两个层次指的是项目评估与公司评估, 公司评估是保障, 项目评估是基础。

三、工程项目管理中影响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

(一) 设备、物资管理方面的问题

在管理物资方面, 建设施工单位没有切实的精打细算, 招标采购走过场、盲目采购、招标采购工作不细致, 造成施工材料的价值偏高;有些项目消耗、点验入库的手续不全, 无法定期的分析材料节超以及盘点登记材料消耗;设备管理中缺乏合理的经济核算、轻管重用, 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项目的成本, 经济效益也随之降低。

(二) 责任成本管理方面

相当一部门工程项目部门没有真正运行责任成本管理工作, 也没有定期的分析项目的成本节超, 甚至许多项目的主管并不知道设备成本、物资成本和劳务成本发生这么多应该与否、合理与否, 对工程项目总体经济状况、工程项目各个阶段的责任盈亏状况以及怎样开源节流尚且不清楚, 工程项目经济管理仍然采取的是先干后算的传统模式, 工程项目的相关管理人员严重的缺乏明确及合理的经济账。

(三) 工程技术方面

首先, 由于施工规模不断的扩张, 工程建设的严要求、高标准, 再加上单位中标的工程项目不良地质多、隧道多而长, 这便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建设施工的难度;其次, 试验、测量和技术人才极其的紧缺, 无法完全对工程项目的施工加以有效的监督、严格的管理以及及时的指导, 施工现场存在着许多的新进人员, 经验不足, 技术积累缺乏, 直接导致施工工艺问题的出现, 并且安全问题和质量问题也频频发生, 造成经济效益的降低。

四、强化工程项目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一) 贯彻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随着建筑施工单位施工标准、施工难度的不断提高以及施工规模的迅速扩张, 这便迫切的要求施工单位要紧紧的跟随形式的发展, 不断的创新及改革单位的管理模式, 切实的将工程项目的相关管理标准、规范及制度加以落实, 严格的控制和约束管理行为, 以便于堵塞管理漏洞和施工缺陷, 从根本上规避各类效益风险、质量风险和安全风险, 从而实现和谐生产。

(二) 加强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

工程项目的管理人员应当真正的认识及铭记“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 要从思想上将单位全体员工和领导干部的重视程度提高, 要意识到按照制度办事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使制度的执行、按制度办事真正的成为单位管理者的习惯, 成为单位全体员工的自觉行为。一方面, 应当使关键岗位的领导人员与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制度的制定者, 并且最大限度的把执行的带头作用发挥出来。与此同时, 树立按制度办事的观念, 强化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和制度意识是尤为重要的, 密切关系到能够真正的执行管理制度。建筑施工单位的经营管理者应当明确, 只有提高广大员工和项目领导的意识, 才能够奠定扎实的守法遵纪思想基础, 才能够领会项目管理的要领, 才能够主动的带头执行制度, 进而使标准、规范和制度的落实变成全体员工的自觉行为。

(三) 重视检查监督

相关部门应当将检查监督工作做好, 把监督的职能充分的发挥出来, 对项目部实际的运行情况进行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全面检查监督, 实现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的有机结合。首先, 应当重视事前监督, 往往事前监督有着防范性、超前性和预见性, 可以在萌芽状态把工作失误消除, 从根本上将损失减少。就新项目而言, 要做好效益与技术方案双预控工作, 相关部门要对标准、规范及制度及时的下发, 定期的组织宣传教育与技术培训, 使工程项目的员工能够充分的熟悉各项制度, 并严格的遵守;其次, 在运行工程项目中要进行过程的监督, 及时的处理及纠正检查监督中所发现的诸多问题, 多侧面、多形式及多渠道的把监督力度加大, 积极的开展纪检监督、财务监督、安全质量监督、审计监督、群众监督以及成本督查等, 严格的确保工程项目始终处在受控的最佳状态;再次, 要加强事后监督, 纪检督察部门应当严肃的惩处违规违纪行为, 对项目资产流失的行为严格的执行责任追究。

五、结语

总而言之, 工程项目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直接的影响着建筑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高低, 需要相关部门对工程项目的管理提起高度的重视, 强化对工程项目管理经济效益的评价, 为工程项目的预期收益提供可靠的保证。

参考文献

工程项目效益评价 篇5

【发布日期】2007-02-27 【生效日期】2007-02-2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卫生部

全国爱卫办关于开展2004、2005年中央补助地方农村改厕项目效益评价的通知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浙江、福建、山东、河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贵州、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省、自治区、直辖市)爱卫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爱卫办:

为全面了解中央补助地方农村改厕项目对推动农村改厕工作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发挥的作用,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为今后项目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根据2007年爱国卫生工作要点,全国爱卫办将于3-5月组织在24个省份开展2004、2005年中央补助地方农村改厕项目效益评价工作。现将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各地爱卫办要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严格按照《2004、2005年中央补助地方农村改厕项目效益评价方案》(见附件)抓紧落实,认真做好活动的组织实施工作。

二、全国爱卫办将重点对中、西部省份开展活动提供部分资金支持,北京、天津、浙江、广东4省市自筹经费开展活动,辽宁、福建、山东3省全国爱卫办将支持活动启动资金。活动经费由全国爱卫办与各省爱卫办签订协议并于活动结束后拨付。各地要按照要求将评价总结报告于5月30日前报全国爱卫办。

三、全国爱卫办将适时组织专家对各地评价工作给予技术指导,并对各地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抽查。希望各地对此项工作给予高度重视,保证活动开展质量和实效,并以此活动为依托,充分发挥爱国卫生工作特点和优势,积极推进农村改厕工作的开展。

附件 2004、2005中央改厕项目效益评价方案

工程项目效益评价 篇6

关键词:石油工程板块;资产经营效益;评价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我国石油企业逐渐改变了传统的经营体制,战略重组和体制改革的力度逐渐加强,基本实现了主、辅业务的分离。油气生产、炼制、化工等业务资产逐渐分离出来组建成为上市公司,而石油工程板块、辅助业务则作为存续企业继续经营。在这种体制改革背景下,石油工程板块成为存续企业业务和经济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企业高层的高度重视。如何有效经营石油工程板块的资产,提高资产利用率,扩大企业经济效益成为当前的主要任务。

一、石油工程板块资产经营效益现状分析

(一)石油工程板块资产经营现状

我国石油企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石油工程板块资产的使用效率,主要表现为:①利用资产经营承包责任制,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的经营效益。如石油企业与下属的服务公司签订承包经营合同,将资产经营转移到更为专业的企业,提高资本的利用率;②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实施精细化管理。石油企业不断加大管理改革力度,在资产管理方面实施了精细化管理,为企业在租赁、维护、管理调配资产的业务活动提供了规范的制度;③积极扩展海外市场,将业务领域扩展到国外,不断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④成立资产租赁部门,提高该领域业务的转型性,提高资产的利用率和流通性。

(二)石油工程板块资产经营效益评价存在的问题

石油工程板块的资产经营管理模式改革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产的经营效益,但与国际石油企业相比,其收益率和使用率仍存在一定不足。

1、评价体系兼容性较低

石油工程板块涉及的资产规模较大,对其经营状况进行效益评价,必须要设定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多层面、多角度的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的评价结论。现有的评价体系缺乏对资产经营效益、使用率、资产质量以及发展能力等多方面的评价,导致评价体系的兼容性较低。

2、评价指标选择难度大

资产经营过程中,涉及的经营指标较为复杂,若对其进行一一评价,不仅费时费力,还会影响评价效果;这就需要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取舍,保障全面的基础上,简化评价指标,这就给评价指标的选取带来了困难。

二、石油工程板块资产经营效益评价体系设计

(一)评价体系的目标和原则

石油工程板块资产经营效益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企业发现资产经营中的问题和不足,为后续的经营管理提供参考,以优化管理措施,改进决策方向。若按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经济效益评价的目标可分为总目标层、中间目标层以及具体目标层三个层次。总目标是提高石油工程板块的市场竞争力,促进石油企业的长远发展;中间层目标为实现我国石油企业资产经营的制度化,将效益与资产经营相结合,提高石油企业资产经营水平;具体目标为提高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增大企业投入产出的有效性;增加内部管理,缩减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石油工程板块资产经营效益评价体系的建设应按照战略性、经济性、可操作性为指导原则,制定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

(二)评价体系的框架和特点

石油工程板块资产经营是一项复杂、综合、系统的工作,对其经营效益进行评价应从多方面考虑,充分体现出通用指标与针对性指标相结合、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特点。为满足以上要求,资产经营效益应从盈利能力、发展能力、作业效率、投入产出多个方面进行评价。

(三)资产效益评价指标选择及体系构建

石油企业资产经营效益评价指标的选择和体系构建可从业务层面和总体层面开展。业务方面主要是对石油工程板块下属的物探公司、钻井公司、测井公司等生产经营状况的评价,经营效果主要表现为企业的盈利状况、发展能力、作业能力等多个方面。现以钻井公司为例,对其资产经营效益的评价体系构建如下,表1。

表1 钻井业务资产经营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资产盈利指标资产报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外部市场收益率

资产质量指标应收账款收现率;不良资产比率

发展能力指标营业增长率;钻机成新率;经营性资产比率

钻井能力指标钻井质量合格率;外币市场创收比率;钻井速度

石油企业工程板块资产经营总体层面效益评价主要从基本指标、分类指标、约束性指标三个方面进行构建,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石油工程板块资产经营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基本指标资产报酬率;费用总额控制能力

分类指标营业增长率;不良资产比率;外部市场创收比率

约束性指标作业合格率;安全生产能力

(四)资产经营效益管理对策

石油工程板块资产经营效益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石油企业的发展,因此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资产经营效益的管理水平。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基础管理,制定规范的资产经营管理制度;形成资产经营管理保障系统;进一步优化和创新资产经营管理组织结构;加强人才战略,提高石油企业资产经营管理水平;制定有效的奖惩制度,激发企业员工参与资产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总结

石油工程板块是石油企业主要的业务组成部分,其经营收益对企业的的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制定全面、科学、合理的资产经营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资产经营状况进行客观评价,可为后期的经营水平、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重要参考。

工程项目效益评价 篇7

为科学、客观评价河道生态建设的综合效益, 有必要对浙江省“岸绿”工程效益进行评价, 包括分析阐述“岸绿”工程的主要措施, 构建包含多层次、多指标的浙江省河道“岸绿”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确定效益的评价方法, 建立评价模型等, 从而为各级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基本依据, 为进一步有效指导浙江省河道“岸绿”工程建设,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治河目标提供技术支撑。

1 河道“岸绿”工程效益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1 效益概述

河道“岸绿”工程具备公共产品的特性, 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 经济效益为辅, 最终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河道“岸绿”工程的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保障河道及河岸生态安全、调节河道两岸的生态小气候、展现生态景观、修复水生到陆生逐渐过渡的河流生态系统等方面。“岸绿”工程的最终受益者是人类社会, 其社会效益包括为居民提供游憩场所、生态教育效益和保健效益, 促进公共管理部门的技术交流与公共品投入, 良好的河岸绿化环境有助于提高社会和谐程度等。河道“岸绿”工程的经济效益包括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一方面, 通过河岸植物措施的自然生长和适量人工干预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 通过节约工程建设投资和日常管理费用来降低“岸绿”工程的投入成本。

1.2 河道“岸绿”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河道“岸绿”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涉及多学科、多领域, 种类、项目繁多, 因此, 指标的筛选应遵循整体性、代表性、简明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1]。采用理论分析、频度统计、文献参照、专家咨询4个步骤确定指标。结合浙江省实际, 建立了一套能反映不同类型河道“岸绿”工程综合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分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3大类共18个指标, 如图1所示。指标体系的具体解释见表1。

2 河道“岸绿”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方法

“岸绿”工程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 而且外部性很强, 属于典型的公共品, 不能直接计算出投入产出值, 因此本研究经济效益评价采用直接评价方法, 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采用间接评价方法, 并最终以货币化计量。

2.1 生态效益评价方法

由图1可知, 生态效益包括生态安全效益、生态气候效益、生态景观效益和生态修复效益等, 共10个指标组成。评价方法是根据我国林业行业标准LY/T 1721—2008《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 (简称《规范》) , 并结合河道“岸绿”工程实际进行修正。考虑到森林生态系统是假设植被覆盖率达到100%, 只是不同林分的郁闭度、林龄有所差异。而现实河道的“岸绿”工程植被覆盖率不一定达到100%, 有一些河岸绿化采用疏林草地、嵌草铺地的半硬化半绿化植物措施, 还有部分地段稳定性较差的河岸采用了硬化措施, 或者在河岸公共绿地设置了小型休闲水广场、康体健身预留地等, 因此要考虑植被覆盖率差异的现实情况。

其中, 在计算调节水量效益时采用了姜立鹏等[2]提出的降水贮存量法;净化水质效益为陆生植物吸收并净化降水的价值和水生植物吸收水中污染物的价值之和;保育土壤效益为固土价值和保肥价值之和;根据蓄水成本计算减少泥沙淤积和滞留效益;调节温度湿度效益评价是利用空调器作为河岸绿化带绿地调节温度功能的替代物, 以空调器降低同样温度的耗电费用作为绿地调节温度的价值;生态景观效益评价是根据美学服务市场价值标准, 使用游憩者自身在游憩过程中所获得产品或服务的实际感受, 对不同地形河岸绿化的景观美学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其余的指标参照《规范》进行计算。

因降水贮存量法考虑到了植被覆盖率差异与植被调节水量的关系, 故“岸绿”工程调节水量的价值采用此降水贮存量法进行计算, 其计算过程如下。

a. 求单位面积 (1 hm2“岸绿”工程) 的调节水量。

Q=j=411Jjk (Rj-Rj) (1)

式中:Q为与裸地相比, 单位面积绿地涵养水份的增加量;j为生长季节月份, 4~11月为生长季;Jj为第j个月的多年平均降雨量;k为产流降雨量占总降雨量的比例, 秦岭—淮河以北取0.4, 以南取0.6;Rj为第j个月的降雨径流率, %。

b. 求植被降雨径流量与植物覆盖率。降雨径流率R与植被覆盖率Pv呈显著负相关:

R=-0.318?7Ρv+0.364?03 (2)

Q可由第j个月的平均降雨量Jj和植被覆盖度Pvj表示:

Q=j=4110.318?7JjkΡvj (3)

c. 求单位面积 (1 hm2“岸绿”工程) 调节水量的价值。

U=QC (4)

式中:U调节水量为单位面积 (1 hm2“岸绿”工程) 调节水量的价值, 元/a;Q水为调节水量, m3;C库为水库建设单位库容投资 (占地拆迁补偿、工程造价、维护费用等, 元/m3) 。

综上所述, 单位面积 (1 hm2“岸绿”工程) 调节水量的效益公式为

U=j=4110.318?7JjkΡvjC (5)

2.2 社会效益评价方法

河道“岸绿”工程形成的人工公共绿地, 给居民、公共绿地管理部门 (包括水利、园林、绿化、环卫等) 提供了极大便利, 全社会总福利提高。从居民、管理部门、社会和谐三个角度, 计5个指标评价“岸绿”工程产生的社会效益 (见图1) 。

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以平均减少的医疗保健费用支出作为“岸绿”工程对沿岸常住人口医疗保健服务的市场替代价值。

一项技术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技术本身, 而在于技术扩散过程中发挥的规模效益。所谓技术扩散就是技术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式, 在潜在的使用者之间进行传播、采用并扩展的过程。尽管技术扩散产生的效益难以准确计算, 更难以分清相关各方对效益的贡献率, 但对整个社会、国家的贡献是客观存在的。本研究对于技术扩散效益既考虑理论效益也考虑实践价值, 前者由科研经费和学术价值组成, 后者是由于河道植物措施应用技术带动了相关技术的研究, 相关院所相继开展类似研究, 或在本项技术基础上再提高、再创新, 实现技术传递和连锁创新, 进一步发挥技术的规模效益。

技术扩散效益计算过程如下:

U=U+U=U+U+U (6)

式中:U技术扩散为河道整治和河岸绿化的技术扩散效益;U理论为在理论方面的技术扩散效益;U实践为在实践方面的技术扩散效益, 取平均值0.8万元/ (hm2·a) ;U科研为科研价值, 指典型河道当年分摊的科研经费, 元/a;U学术为学术价值, 元/a, 指当年以典型河道为主题发表的论文、文摘篇数, 每篇以稿费200元作为市场替代价值。

2.3 经济效益评价方法

2.3.1 直接经济效益

主要计算河岸成年植株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经济树种果实产生的效益[3]。

经过若干年植株正常生长以后, 植物措施经济价值如下:

U=j=14Ηj (pj1-pj0) 25 (7)

式中:U生长为植株每年的生长效益, 元/a;Hj为每公顷河岸成年代表性植株数量, 株/hm2;pj1为代表性植株j的成年植株价格, 元/ (hm2/a) ;pj0为代表性植株j的幼年植株价格或购入价格, 元;25表示河道植物措施经营年限为25年, 按年进行分摊。

2.3.2 间接经济效益

a. 节省工程建设投资。以工程措施为等效最优替代方案。根据河道及所在地的不同要求选择合适的结构类型。根据选定的工程措施类型和植物配置模式, 按定额标准计算建设投资。

EA= (1+i) ni (1+i) n+1-1Ρ (8)

式中:EA为节省投资金额, 元/a;i为社会折现率, %;n为水利工程的经济寿命, a;P为“岸绿”工程与替代方案的投资差额, 元。

b. 节约运行管护费用。假定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所需的日常管理、维护费用相等, 则大修费用、重置费用就是植物措施节省的运行管护费用。

3 典型河道“岸绿”工程综合效益评价

本文的评价方法已在浙江省永康市山西村酥溪河道、桐乡市徐家石桥港河道、海宁市辛江塘河道、义乌市大陈江河道的这4条典型河道得到应用。这4条典型河道“岸绿”工程单项效益和综合效益如表2所示。

由表2可见, 河道“岸绿”工程的实施既获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 也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一定程度的经济效益。

4 结 语

笔者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对河道“岸绿”工程的效益进行评价, 构建了浙江省河道“岸绿”工程综合效益评价体系, 特别是将效益最终以货币化计量, 给决策者和公众以直观的感受, 有利于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加积极地推动河道“岸绿”工程建设, 有力促进“岸绿”工程这项公益性事业, 为“生态浙江”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摘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 以经济学、生态学等理论为基础, 遵循整体性、代表性、简明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 结合浙江省实际, 构建了浙江省河道“岸绿”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研究效益评价方法, 进行典型河道“岸绿”工程综合效益评价。评价结果表明, 河道“岸绿”工程的实施既获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 也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一定程度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河道管理,“岸绿”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浙江省

参考文献

[1]韩玉玲, 岳春雷.河道生态建设:河道植物资源[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9:66, 91-147.

[2]姜立鹏, 覃志豪, 谢雯, 等.中国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遥感估算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 2007, 22 (2) :161-171.

工程项目效益评价 篇8

一、外部效应的内涵

1.外部效应的经济解释。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 边际社会成本与边际私人成本相等, 边际社会收益与边际私人收益相等, 因而边际社会效益与边际社会成本相等, 这是实现帕累托最优的资源配置条件。然而, 在现实社会经济运行中, 由于市场条件的限制, 私人成本及收益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等于社会成本及收益。以土地整理项目为例, 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使得项目区农业生产技术改良、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农田生态系统改善、农地景观优化, 项目区农户均可从中获益, 但项目本身却并不完全享有其带来的收益, 这种经济活动对活动以外第三者的经济影响就是典型的外部性问题。

2.外部效益的表现形式。项目的外部效益是相对于项目的内部效益而言的, 项目的内部效益是指预期产生在项目自身范围内, 与项目投资目标直接相关的成本和效益, 这部分的成本效益分析与项目投资决策直接相关。项目的外部效益则是因项目实施而引起的与项目目标没有直接关系的成本或效益, 属于项目实施的连带效益。各种不同类型项目的内、外部效益各有区别, 需根据项目预设目标和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以土地整理项目为例, 其内部效益是指因土地整理项目实施为投资者带来的各种收益, 如基础设施使用收益、耕地承包收益、土地增产收益等。项目的外部效益则是指因项目实施对项目区社会、环境、生态、景观等方面的影响, 具体来说可以将其归纳为三个层面的效益:在宏观层面上, 项目实施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中观层面上, 项目实施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和经营制度的创新;在微观层面上, 项目实施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充分利用资源, 提高了农地使用的经济效益。

3.外部效益评价的必要性。目前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体系的关注重点集中于财政资金运用的合规性、合理性以及项目建设的内部质量, 对项目的外部影响较少涉及, 评审报告仅对项目的外部效益进行简单的描述。虽然项目的外部效益与项目目标没有直接关系, 但是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改变了某些人的福利状况, 因此投资者应充分考虑其投资行为所引发的外部性问题。若项目评审仅关注项目内部质量而不考虑项目的外部效益, 则评价结果难以准确、全面地反映项目的真实效益, 因此, 有必要构建政府投资项目外部效应评价体系, 通过开展项目外部效益评价, 充实项目评审结论, 真实反映项目绩效。

二、土地整理外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 土地整理外部效益评价体系内涵分析

如上所述, 土地整理外部效益包括项目实施对社会、环境、生态、景观等多方面的影响, 因此土地整理项目外部效益评价体系应包括社会影响评价、生态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景观影响评价等几个子系统。

1.社会影响评价。土地整理项目社会影响的评价对象是项目实施所导致的各种社会影响, 具体来说, 主要包括下面几方面的评价内容:

(1) 社会公平影响评价。主要用于分析项目实施对项目区收入公平状况的影响, 具体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1) 项目的收入分配是否公平; (2) 项目实施在多大程度上减轻了贫困现象。

(2) 社会适应性评价。主要分析土地整理项目是否获得项目所在地政府及群众的支持, 群众参与项目实施的积极程度。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1) 项目所在地政府对项目实施的态度; (2) 项目区公众参与项目活动的态度。

(3) 其他社会影响评价。主要用于分析项目实施对项目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机制的影响, 评价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对项目区农业生产组织机构及管理机制完善等方面的影响。

2.环境影响评价。土地整理项目的目的在于兼顾人类对农产品的需求与资源环境的改善, 使项目区农业生产建立在良好的环境基础之上, 使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形成良性循环。由于存在改良环境的目标导向, 因此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必然会打破环境系统原有的状态和结构, 必然会对项目区各个环境要素进行重组, 这个过程可能会实现预期目标, 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环境, 但同时也存在违背环境系统运行规律、导致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的可能。因此, 土地整理环境评价子系统就是要通过对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前后项目区环境系统的状态、结构进行比较评价, 确定项目实施对农业环境的影响程度和方向, 其评价对象主要包括土壤、水文、植被等环境要素。

3.生态影响评价。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 会在不同程度上改变农田生态系统的组成因子, 而作为对这一改变过程的反馈, 农田生态系统必然会对人类的生产条件产生实质性影响, 这种反馈所导致的影响可能是正面的, 但也可能是负面的。这一反馈过程从投资收益的角度来看, 可以理解为土地整理投资既可能带来正的生态效益 (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 , 也可能带来负的生态效益 (生态系统逆向演替) 。因此, 土地整理生态影响评价就是要根据农地生态系统的特性, 反映生态系统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比较分析项目实施前后项目区水土流失、抗灾能力和生物多样性等因素的变化情况。

4.景观影响评价。土地景观是地球表层最广阔的景观类型, 是人地互动的直接界面, 既具有一般景观的基本特点, 又突出地表现为人类作用的结果。土地整理项目景观建设便是运用生态学理论, 通过精心设计、合理规划, 将方便农业生产与塑造良好的景观结合起来, 实现多目标的统一, 以达到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的目标。土地整理景观影响评价就是针对景观建设对景观美感、景观生态的影响, 评价土地景观因土地整理项目实施的改善程度。

(二) 土地整理外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根据土地整理外部效益评价体系内涵分析的结论, 土地整理外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应涵盖社会、生态、环境和景观四方面的内容, 构建过程应包括指标初选、搭建框架、体系优化三个步骤。

1.土地整理外部效益评价指标初选。为全面反映土地整理外部效益评价体系的科学内涵, 本研究针对其四个组成子系统的主要特点及关注重点, 通过收集四个子系统涉及领域的研究成果, 对有关的指标进行频度统计, 选择那些出现频度较高的指标从不同侧面来表征土地整理外部效益的水平。在此基础上, 根据土地整理外部效益评价各子系统的内在要求, 对筛选的指标进行整理归类, 剔除存在明显重复的指标, 从而构建起土地整理外部效益初选评价指标库。

2.搭建指标体系框架结构。在对土地整理外部效益初选评价指标库进行整理的基础上, 研究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结构。将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目标层为土地整理外部效益水平;准则层由社会影响、环境影响、生态影响、景观影响四个子系统构成;指标层在上述四个系统下设立若干个评价指标, 并由初选评价指标库中反映其内涵的具体评价指标构成。

3.指标体系的优化。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对搭建的指标体系框架进行优化, 剔除那些受条件限制无法获取相关数据的指标, 确保最终保留的各项指标均可度量, 经过以上三个步骤建立起土地整理外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如表1所示。

(三) 评价指标的内涵界定及测算说明

为确保合理准确地量化评价指标, 需要明确评价指标的内涵并对其量化方法进行必要的界定。总体来看, 评价指标量化的基本思路是:用有项目和无项目条件下的指标变化率作为评价指标的数值, 各指标内涵及其测算公式如表2所示:

三、潍坊市寒亭区高里镇土地整理项目外部效益评价

1.项目概况。潍坊市寒亭区高里镇土地整理项目位于潍坊市寒亭区高里镇东北部, 北至南孙乡, 南至双杨店镇, 东与固堤镇、朱马村等相接, 西至高里二、桥西三等村, 涉及小庄子、牟家院、三甲刘等19个行政村。

建设内容共4项:一是土地平整工程。整理土地1 900.47公顷, 新增耕地132.33公顷。二是农田水利工程。修建排水斗沟90 593米、农沟191条56 186米、过路管涵63座、过路桥涵7座、进地涵520座、生产桥2座, 新打机井173眼, 维修机井118眼, 配置7.5千瓦潜水泵288台套, 安装PVC管45 588米, 建阀门井1 628个, 安装预交费智能排灌装置288个, 新建机井房288座, 配电室20座, 安装变压器20台, 架设高压线3 300米, 埋设地下电缆77 762米。三是田间道路工程。修建现浇混凝土路19 956米、沙石路67 406米。四是农田防护林工程, 种植速生杨14.4万株。

2.评价方法选取。土地整理外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特点, 同时评价结果要求定性分级。针对上述特点, 本研究认为模糊综合评价法较为适应土地整理外部效益评价的要求。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依据数据及评价专家的意见, 综合各项指标的评价结果, 对项目的成功程度做出定性结论的一种方法。其将模糊集理论引入评价中, 以实现对事物的综合评判, 通常在确定定量指标隶属度的基础上, 由若干专家根据项目自身特点、所处环境以及国家有关政策, 对定性指标进行分析、评分, 并判断各个指标在评价中的重要程度, 确定相应的权重, 然后通过测算求得项目的综合效益。其运用过程可分解为评价资料收集、确定分级标准与指标隶属度、构建评价指标权重体系、确定评价准则评级结论、获得项目绩效评价结论等五个步骤。

3.评价资料的收集。根据土地整理项目外部效益评价的内容和指标体系, 采用案卷调查、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 对潍坊市寒亭区高里镇土地整理项目进行资料收集整理, 并根据评价指标测算方法, 计算出了定量指标的指标值, 对难以直接量化的指标, 则采用特尔菲法, 通过专家打分的方式进行了量化。

4.评价分级标准与隶属度。本研究将土地整理外部效益评价的成功度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 综合考虑同类型土地整理项目实施的外部影响及潍坊市寒亭区高里镇土地整理项目实施的实际情况, 为各指标的每个等级制定了标准, 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对照制定的指标分级标准, 以与指标相关的评价对象的比重 (如各类土地面积比重、各收入等级农民数量比重、持不同意见专家数量比重) 为依据, 确定了各指标的隶属度, 隶属度评判结果如表3所示:

5.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 计算潍坊市寒亭区高里镇土地整理项目外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值。设项目目标层为第一层, 评价指标体系准则层为第二层, 指标层为第三层。邀请相关专家对各准则及各指标间的重要性进行判断, 在此基础上, 列出判断矩阵, 通过不断反馈和调整, 通过一致性检验, 最终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 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6.评价结果计算。由表3的指标层权重组成权重矩阵A, 由指标绩效等级隶属度组成评价矩阵R, 计算各准则的绩效等级B及其特征值。社会影响准则的评价结果如下:

计算社会影响准则B社会=的特征值= (1, 2, 3, 4) × (0.297, 0.453, 0.251, 0) =1.956, 其中, 1、2、3、4分别对应指标评级的优、良、中、差四个等级。采用与社会影响评价相同的测算过程, 计算出了其他评价准则及项目外部效益综合影响评价结果。汇总各准则及项目综合评价结果, 得出了土地整理项目外部效益评价结论, 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

7.评价结论分析。根据计算的综合模糊集合B综合分析, 潍坊市寒亭区高里镇土地整理项目外部效益等级中优为25.2%, 良为43.8%, 中为25.3%, 差为5.7%。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 该项目外部效益等级确定为良。其中, 项目的社会影响为良, 隶属度为45.3%;项目的环境影响为良, 隶属度为45.5%;项目的生态影响为良, 隶属度为43%;项目的景观影响为优, 隶属度为51.6%。总体来看, 潍坊市寒亭区高里镇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取得了正的外部效益, 对项目区的社会、环境、生态及景观等均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四、结语

我国政府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及公用事业领域, 项目投资额大、周期长、收益较低, 但项目实施对国家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实施往往具有巨大的外部效益。在目前的项目评审体系下, 很难对这些外部效益进行规范、合理的评价, 难以对项目的外部效益进行系统地分析。本研究从外部性形成机制入手, 在系统分析项目外部效益内涵的基础上, 以土地整理项目为例, 构建了项目外部效益评价体系, 并成功地对项目外部效益进行了评价分析, 为反映政府投资项目外部效益, 全面展现项目实施绩效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摘要:针对目前政府投资项目绩效评价强调项目内部质量评价、忽视项目外部影响评价的不足, 本文以土地整理项目为例, 在系统分析项目外部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从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指标体系构建流程和评价方法入手, 系统地构建了项目外部效益评价体系。

关键词:政府投资项目,土地整理,外部效益

参考文献

[1].范大路.生态农业投资项目外部效益评估研究.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2].艾亮辉.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后评价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

工程项目效益评价 篇9

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对象是财政支出项目所取得的效益, 而评价主体通常是项目主管部门、实施单位、政府财政部门。因为财政支出项目效益不确定性大、项目与项目之间的差异较大、支出内容较为广泛, 所以及时地推进项目支出绩效评价, 能够有效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及合理安排财政经费, 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内容

财政支出项目主要包括了三个环节, 分别是项目产出应用、项目实施、项目立项。“产出和应用”主要是项目绩效评价内容所考虑的内容, 也是项目支出绩效的主要体现。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应该包括“项目管理”、“项目效益”、“项目产出”、“目标设定”等内容。项目自评与财政评价程序一般为:做好相关评价的材料、法律依据的汇集工作——科学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实地考核项目绩效——撰写评价报告。通过重点绩效评价, 切实提高部门预算执行能力和政府部门执政能力, 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一) 财政支出项目绩效业务评价

业务评价主要有:“管理”一般指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所采取的规章制度及执行情况。“效益”一般指项目成果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产出”一般指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和项目任务的完成情况;“目标设定”一般指项目完成的可能性、目标的先进性和合理性、依据的充分性、目标的明确性等。

(二) 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财务管理评价

主要是对财政支出项目的财务管理情况、资金支出和资金到位情况等进行评价。基本内容有:为完成项目绩效目标所采取的管理措施和制度;为完成项目绩效目标所安排的资产使用与配置情况、财务管理状况、预算资金使用情况;项目已经取得或者即将取得的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及设定情况等。

(三) 如何有效推进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1. 加强领导, 精心组织, 确保绩效评价工作有序开展

整个绩效评价工作由政府财政部门统一组织领导, 财政监督局协调指导, 按照“谁实施, 谁负责”的原则, 科室为实施主体, 对绩效评价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全面性负责。认真部署项目单位开展重点绩效评价工作, 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 落实专人负责制度。在工作具体实施过程中, 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充分肯定成绩, 如实问题反映。各科室按照下达的项目计划, 落实和细化工作任务, 精心配置人员力量, 有序高效地组织、实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同时, 积极向各主管部门、资金使用单位深入宣传有关绩效评价的政策、动态, 加强工作沟通, 以取得部门 (单位) 对绩效评价工作更多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采取统一设置评价指标与标准, 组织评价工作组, 通过查阅资料、座谈、实地或电话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 全面掌握各有关财政支出项目的实施与绩效情况, 在此基础上, 对照评价指标与标准评判打分, 撰写绩效评价报告。

2. 明确目标, 突出重点, 确保评价效果

通过开展绩效评价工作, 进一步强化财政支出管理,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倡导和树立绩效观念, 形成“要钱”为办事、“花钱”看结果的财政绩效管理理念, 探索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新型财政支出管理模式。重点摸清绩效评价项目的总体情况, 包括项目设立的政策背景和社会经济条件等;揭示和反映项目管理实施和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综合运用以定性与定量为主的分析方法评估判断项目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及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等;提出加强管理、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3. 明确措施, 严格程序, 确保绩效评价工作取得实效

按照“先易后难、由点及面、循序渐进”的原则,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重点是科技、农业、教育、卫生等民生项目。主要围绕评价项目的真实性、合规性、效益性来开展, 包括项目基本情况、项目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及所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为完成绩效目标采取的加强管理的制度、措施等内容。通过绩效评价, 逐步构建起较为成熟的绩效评价制度框架、工作机制和人才队伍, 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的全面推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4. 建立评价结果反馈与整改机制

评价结果反馈与整改是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评价单位要在评价工作结束后1个月内, 以正式文件或反馈书的形式, 将评价项目绩效情况、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反馈给被评价单位, 并督促其落实整改, 以增强绩效评价工作的约束力。被评价单位要针对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进行认真整改, 并在收到评价意见文件之日起60日内, 将落实整改情况以整改报告书的形式反馈财政部门。

参考文献

[1]洪亮.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思考[J].江苏水利, 2010 (09) :124-126.

[2]宋亚平.浅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23) :133-136.

工程项目效益评价 篇10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效益评价, 是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研究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 属于项目后评价理论在土地综合整治中的具体应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效益评价的内涵通常可以概括为, 以劳动和资金消耗与有用效果之间的比差 (可以称为投入的产出比) 对整治项目的效果进行评价与估计。此处的投入, 实际上是利用劳力或资金等信息, 对以土地为中心的农业环境输入能量, 将修正或改良农业生态作为手段, 最终实现提高物质输出与系统优化的目标。所以, 我们在对效益进行评价时, 不能仅仅把输出物质的提高当做评价指标, 还应当兼顾农业系统的整体优化, 也就是应该兼顾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并促进其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协调。只有这样, 增加物质的输出量才能是健康的、持续的, 才能确保整个农业系统的稳定与发展。同时, 分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对于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平衡等的效益, 不但能够丰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相关理论, 还能够指导并规范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实践活动。

2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效益评价体系的构建

总体上来说,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效益, 是1种综合性效益 (经济、社会以及生态效益3种的综合) 。对于土地利用的基础来说, 生态效益是进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基础或前提;对于土地利用的对象来说, 社会效益是进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主要目的;而经济效益则是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核心内容与生命力。因此, 农村土地的综合整治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做到经济有效、社会可行、生态平衡。

2.1效益评价体系构建的主要原则2.1.1综合性原则

选取的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必须能够较为系统而全面地反映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预期效益, 通常包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等许多方面的内容。

2.1.2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原则

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效益的评价首先应当从定性分析开始着手, 以便揭示其内在本质与联系, 并尽可能实现各种影响因素的量化, 防止评价的随意性。

2.1.3差异性原则

选取的评价指标对于土地综合整治的效益评价要有一定的差异性, 这利于较为敏感地反映出事物的变化。而那些没有差别或者差别不大的评价指标, 则不能列入到评价体系中。

2.1.4可操作性原则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效益评价指标与方法一定要简单、明确, 有关资料要便于收集, 并确保统计口径的统一性, 尽可能采用现有数据进行统计。

3 效益评价体系的构建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需要实现的目标通常是多元化的, 应该对农民、农村、农业3者都有益, 不仅要推动社会生产与生活, 还要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为更加科学而客观地对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效益进行评价, 并按照评价数据的可得性, 应该首先建立起可以反映项目对农村经济、生态等方面影响的指标体系, 通常, 这些指标中, 既有投资效果指标, 比如静态的投资回收期或单位面积的投资等, 也有项目对农田设施、耕地面积或质量的影响, 比如土地垦殖率、单位面积的耕地产值、中低产田的改造率以及有效灌溉率等, 还包括项目对农村风貌与农民生活等的影响, 比如人均收入、单位面积的人口承载能力、公共设施的面积比率等, 以及项目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比如绿地率、林草覆盖率等。

下面以层次分析法为例, 阐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效益评价策略。通常情况下, 层次分析法可以把定性与定量的分析决策进行有效地结合, 根据心理与思维的规律, 实现决策过程的数量化与层次化。该种评价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将其分析研究的复杂性问题当成一个大系统, 对该系统中的许多因素进行分析, 进而根据各因素间的联系将其划分为几个有序的层次, 然后再对每个层次中的因素进行判断, 并给出相对比较重要的定量表示, 最终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计算每个层次中所有因素的重要权值, 再排序。在建立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效益评价指标的基础上, 再让专家对各指标的重要性做出综合评判, 构造出判断矩阵。这样, 依据所收集的资料与专家的评判, 就能获取综合整治效益评价前后各个原始的单项指标数据, 再根据量化标准, 最终得出各个单项指标的分值。同时, 按照评价模型, 计算出综合整治前后的效益评价值。

4 结束语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效益评价, 在土地整治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居于基础性的地位, 是评价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效果的重要依据之一。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是实现城乡统筹与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与重要途径, 是实现资源集约利用的主要手段, 其对于土地资源配置的优化、土地效益的增加、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土地关系的协调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 如何提高农业生产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实现人、地以及环境的和谐与统一, 提高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效益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因此, 我们必须不断深化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效益评价的研究, 以便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提供科学而合理的依据。

摘要:当前, 我国农村土地的整治工作获得了非常好的成效, 陆续出台了许多有关预算定额标准、设计规划标准以及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等规范, 同时, 在理论研究与项目实践上也获得了显著进步。但是, 随着我国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以及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加快, 传统的土地整治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农村的生产与生活要求。因此, 逐步采用农村土地综合性的整治方式已经成为重要的趋势。本文主要介绍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效益评价的概述以及体系的构建2个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效益评价,策略

参考文献

[1]展炜, 何立恒, 金晓斌.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32) .

关注课堂评价 提高教学效益 篇11

案例描述:

1.在看主题图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回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教师让学生交流预习导航,自主探究143+126的计算过程(学生有拨计数器的、列竖式的、摆小棒的),接着引导学生总结出三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3.讨论:三位数与两位数加法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4.引导学生进行加法验算。

5.试一试:23+143。学生独立完成,并要求说明自己是怎样想的。

6.教师巡视,发现典型错题,放到展示台上给大家看。

23

+143

373

师:同学们看,这一题对吗?

生:错!

师:错在哪里?

生1:数位没有对齐,把第一个加数的十位和第二个加数的百位对齐了,所以计算错了。

师:这个同学说得非常好,三位数加法和两位数加法算法相同,都要相同数位相加,从个位算起。(表扬回答问题的学生,并为他们小组加一颗星)

师:老师不仅要给这位纠正的同学的小组加星,我还要为刚才提供错误的同学的小组加一颗星,是他们让我们避免以后再犯这样的错误。(说完,教师郑重在笔算错误学生的那一组上加了一颗星,学生们一脸茫然……)

反思与分析:

听完这节课,教师们就这节课的课堂评价展开了讨论,有的说:“这样的评价会让低年级的学生以后故意犯错,从而得到表扬的机会。”有的说:“这颗星不应该加给学生,而是应该加给老师。”有的说:“老师的评价应该肯定正确的想法,而不是鼓励错误的想法。”……那我们的课堂究竟需要怎样的评价?怎样才能鼓励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慎用即时评价,发挥正确导向功能

“即时评价”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给予的倾向性意见。教师的评价倾向,会对学生的学习情感起到即时的调节作用。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不论是一个词语还是一个眼神,都会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产生相应的行为表现。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是在不断探索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出现偏差和错误是很正常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利用错误这一资源。在这节课中,教师充分利用错误资源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具体的实例中明白了计算三位数加法必须要数位对齐的道理,但在评价上却有失偏颇。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肯定对的,改正错的,引领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精用延时评价,拓展数学思维空间

所谓延时评价,即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自己去揣摩、去体验。在教学中,教师都习惯于在学生解题或发言后对学生的错误即时进行评价,但有时学生的错误并非一律需要即时评价,过早评价,反而会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不能轻易地、过早地给出结论,而要精用延迟评价,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善用相互评价,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同样是评价自己及同学学习活动的主体。在这节课中,教师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加强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给每个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阐述思考的历程。在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三位数加法与两位数加法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时,有的学生这样评价:“第一小组说得很好,既全面又完整,如果声音再大些就好了。”“我发现同学们总结的都很好,我要向他们学习。”……教师合理地引导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找准别人的长处,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实施学生课堂学习的相互评价就是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大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合理、恰当地运用教学评价,树立评价思想,明确评价目的,把自我评价、学生评价、集体评价、教师评价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随时准备一双慧眼,敏锐地捕捉并牢牢把握每一个适当的教学契机,善用、巧用、活用课堂评价语,及时给予学生恰如其分的评价。这样的课堂才会百花齐放,精彩纷呈!

工程项目效益评价 篇12

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设置, 对于保障我国农业生产和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 多年来我国一直在加大对于农业水利工程尤其是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的投入和建设。但由于缺乏对工程的经济效益进行客观、合理、全面的评价所以部分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在运行中存在很多问题, 一些建设设施甚至老化、荒废, 一些项目甚至已经完全报废。因此对灌区节水改造工程进行经济效益评价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本文下面将从评价的方法及内容、评价的指标和评价方法两个方面来探讨重点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的经济效益评价。

一、评价的方法及内容

1、动态分析法

对重点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的经济效益评价应该采用动态分析的方法, 从而保证做出的经济评价更加客观, 更具发展性。由于工程的使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它的花费和收益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因此如果采用静态的分析方法是无法得到更具发展性的数据分析结果。因此, 应该对各项参数以动态的方法进行获取和分析从而得出更具客观性的经济评价。

2、影子价格估算法

在经济效益的评价中, 对于效益的估算和费用的估算是基础性工作。为了保证估算的价格更具动态性也更能反映实际的价格波动。因此对于重点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的经济效益评价中一些价格的估算应该采用影子价格估算法即选择那些同时可以表达社会资源真实价值的和能表达资源的合理配置的影子价格及其参数进行分析与评价。

3、基础数据调整法

对于各项基础数据, 在进行重点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的经济效益评价的时候需要根据已经确定好的影子价格进行调整。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获得的数据和各项观测指标能够更加科学、客观、合理地反映工程实际的经济效益。也就是说基础数据的最终确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根据实际的经济情况进行调整。

4、报表法

为了更加直观地进行重点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的经济效益评价的评价, 对于获得的各项数据需要通过报表法来进行各种报表的编制, 从而方便管理者和决策者能够从各个方面直观地对比经济运行状况, 以便做出科学的决策。

5、比较法和优选法

在重点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的经济效益评价的过程中应该通过比较法和优选法为工程项目寻求更加客观、合理和科学的经济决策和技术决策。通过比较和优选既可以在横向上对于不同的决策方法提供比对和选择的依据, 也可以在纵向上看到方案的改进方向。所以比较法和优选法是重点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的经济效益评价进行决策选择的重要手段。

6、综合评论法

前文已述, 进行重点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的经济效益评价的目的在于能够得出当前工程运行的实际动态。通过经济效益评价能够发现工程运行的诸多问题。所以, 在进行经济效益评价的最后, 必须根据所得到的各种动态数据以及报表对整个项目的实际经济运行情况和整体的运行状况作出最终的综合评价, 并对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整体的量化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提出,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评价真正滴发挥作用。

二、评价的指标及评价方法

1、费用计算

费用是重点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的经济效益评价一项重要的评价参数。只有通过费用的计算才能够得出只有的经济效益的好坏, 而费用计算的客观、准确与否也直接影响最终的经济效益测算的结果。对于工程费用的计算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 一方面是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费用, 另一方面是可再生资源的消耗费用。不可再生资源的费用是指在重点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过程中对于水、森林、矿产等自然的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 对于这部分不可再生资源的费用计算应该按照资源的机会成本来确定其影子价格。

重点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的经济效益评价是采用影子价格法, 从整体的角度分析计算项目的费用和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因此, 根据国民经济评价的目的及规范要求, 剔除投资概算中施工单位的税金、计划利润等属于国民经济内部转移支付的费用。项目费用包括工程固定资产和年运行费两项。固定资产是指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费用的总和, 这其中既包括对各种重大设施的建设费用, 也包括对原地质环境的改造费用。年运行费则是主要是包括管理费和综合维修费。其中管理费是指包括管理人员工资和补贴在内各种运行管理所产生的费用, 而综合维修费则是指项目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各项维修费用。

2、经济效益估算

重点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的经济效益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客观地反映工程建设和运行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通过经济效益估算可以客观地发现工程项目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所以, 在进行效益估算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前面计算的费用价格, 根据各项参数指标进行细致地核算和分析。

首先, 估算要考虑项目建成后能够灌溉农田的实际面积。这也是进行经济估算的一项重要的、基础的经济指标。其次, 在进行经济效益估算时还要考虑由于实施了改工程而对农田的抗旱能力、抗涝能力和抗碱能力的提升程度以及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所带来的连锁经济效益。

上述的经济效益的估算, 最终都可以通过报表的形式进行呈现。通过报表的形式, 决策者可以一目了然由于实施了该工程而造成的农作物的生产状况和经济状况, 从而对重点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的经济效益有了更加直观和感性上的评价。此外, 除了各种角度、各个方面的报表, 还需要根据这些报表来编制完整的项目改造的综合评价。在综合评价中需要对项目运行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详细地阐述, 以便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参考文献

[1]陈佃红、尚泽军、李萍:《水库灌区节水改造之思考》, 《治淮》, 2007 (01) 。

[2]李春雨、卢良森、钱道暹:《灌区节水改造经济评价》,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03) 。

上一篇:土建施工质量管理下一篇:统计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