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高校市场营销教学(精选10篇)
新型高校市场营销教学 篇1
一、研究背景
市场营销专业作为管理类学科的一个分支具有鲜明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特征, 其定位是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为迎合新经济形势下社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 国内各高校学者从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教学形式、方法与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管理与考核等方面, 对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有益探索, 但应注意的是:市场营销实践性教学是近几年来才逐渐兴起的教学方式, 国内学者所建议的各种新的实践教学方法容易与原有的教学体制, 教学课程的设置形成冲突, 甚至可能带来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机制的变化, 若没有相应配套改革, 实际推行起来有一定难度;市场营销专业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创新型的人才, 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的最终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各种实际操作能力, 而目前各学者的研究少有具体针对学生应具备的各种能力而有目的性的进行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设计, 存在一定的为实践而实践的操作的盲目性, 没有明确的目标。
从我国高校的教学实践看, 我国各高等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在不同程度上偏离了“应用创新”的轨道, “教”与“学”的矛盾日益突显, 原有的实践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有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 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的设计思路和运作方法, 构建新型实践教学模式, 对营销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
理论教学是实践性教学的基础和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教学环节与手段。市场营销专业要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 加大实践性教学比例, 但同时也要避免为实践而实践的操作的盲目性, 忽视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与节奏。
(二) 开放性。
开放性就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应局限于校内和本专业相对有限的教育资源, 而是构建一个开放性的平台, 有效整合校内外、课堂内外各种教学资源。
(三) 核心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核心能力可概括为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营销技术与方法, 快速适应企业实践中各职位要求, 并能充分发挥效用、创造业绩的能力。营销实践教学应体现“以核心能力为本”的理念, 根据核心能力的框架与要求来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
三、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一) 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
1.创新的互惠性“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联合建设校外实践性教学基地是目前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手段, 但目前诸多高校仍普遍存在仅满足于与企业签份合同、挂个牌子, 讲形式、走过场, 学生实际参与学习实践的时间很少, 企业也无心参与支持学生实践与学校专业建设的情况, 校企合作共赢思想没有真正体现。 创新的“校企合作”模式实际就是依托行业、面向基层, 着力改变原来实习基地单一的仅提供实习场所的功能。企业不仅可提出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学生定期深入企业调查与实践, 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 实现定单式培养, 同时企业还可全程、深层参与高校专业人才培养, 参与制定专业建设规划、拟定人才培养方案、参与学生毕业就业安排与跟踪培养等等, 形成课堂教学与企业现场教学对接、学生学习与就业方向衔接等更有效率的的互惠性“校企合作”机制和人才培养新模式, 即能为企业培养急需的人才, 也能提高高校对市场人才培养需求变化的快速响应能力。
2.整合校内外、课堂内外各种教学资源。
充分整合、利用外部资源的广度和深度是培养学生开放性的知识结构, 提升其创新力和发展潜力的有效手段。为此, 教学内容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 可以适当超出教材的范围, 甚至超出学科的范围;教学的场所也可以延伸到第二课堂或者Internet, 利用互联网的开放环境和图书馆的资源优势, 供学生广泛涉猎查询相关知识, 自行选择要学习的内容, 弥补教材更新速度慢的不足;在组织校内外专家学者举办学术讲座的同时, 也可邀请工作在企业第一线的总经理、部门管理者们走进本科课堂, 传输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实践教学中, 如在实习与毕业论文环节, 通过安排校外实习指导老师, 特邀校外企业家或专家为学生毕业论文指导老师, 可把校内指导老师的理论指导与校外指导老师的实践指导有效结合在一起, 形成对校内资源的有益补充;鼓励支持学生积极参与规定实践教学环节外的各种实践活动, 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基金、挑战杯、营销策划大赛等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善于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积极从事兼职活动;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专业知识与理论自主创业等。
(二) 复合化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
复合化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是基于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 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学校与社会有机结合, 教师与学生有机结合的基本思想, 由实验、实训、实习、设计性学科竞赛平台、学术讲座、假期实践活动、参与导师科研课题等所构成的综合性实践平台。 目前, 国内大多数高校已把实验、实训、实习等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 在培养学生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基本职业道德素养、专业素养和实际工作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如实验与实训主要建立在情景模拟的基础上, 受实验软件和情景设计的局限, 难以适应企业营销环境多样性和异变性特征要求;实习与假期实践虽能与企业实践直接关联, 但由于实习经费和条件的限制, 各高校主要采用自主实习的方式, 学生的自我管理水平与实习意愿将直接影响实践效果。此外, 由于实习时间的限制, 学生往往只能参与企业基层或部分营销工作, 在实习中往往只能走马观花, 也不足以引起企业的重视和重用, 难以形成对企业营销管理的系统认知。然而, 设计性学科竞赛平台、实行导师制以及学生参与导师科研课题是对原有实践教学体系的有益补充, 能更具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设计性学科竞赛平台包括国家、省、市以及校、院等各级别的大学生创新基金、挑战杯、营销策划大赛等学科竞赛活动。学科竞赛项目如营销策划大赛中对企业营销活动的设计与规划, 要求学生必须要有对营销相关理论与技巧、企业营销管理实际以及市场的系统认知和把握, 即可避免实验和实训可能与企业营销实际脱节的弊病, 又可有效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灵活使用能力以及根据实际问题设计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主动钻研专业、拓展知识面的积极性。导师制是通过建立师生间的“导学”关系, 能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 因材施教。导师是既有深厚理论素养, 又有高实践素质的“双师型”教师, 导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其承担的科研课题的调查研究, 能更好培养学生的市场分析能力、专题研究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 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入了解企业营销问题, 克服学生自主实习时不够系统和深入的局限。此外, 校内外专家学者的学术讲座, 以及企业总经理、部门管理者等走进本科课堂, 能活跃学生的思维, 拓宽思路和视野, 及时把握国内外营销新动态, 增强获得知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三) 系统化的配套改革。
教学模式与教学体系的改革是实践教学改革的根本, 但实践教学的改革不能单从实践教学环节本身, 而是还包括培养方案、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在内的系统工程。柔性化的培养方案与教学内容、人性化的课程体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进一步推动实践教学的必然选择。
1.柔性化的培养方案与教学内容。
它是指在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培养的同时, 也能适应“网络化、全球化、信息 (知识) 化”的新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素质与能力不断革新和深化的需求;既要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通才, 也能培养符合用人单位特殊需求的专才;不仅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与人文基本素养, 也要重视培养其创新精神、学习能力与自主创业能力。
2.人性化的课程体系。
它是指课程体系的设计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 扩大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权。如在总学分与核心课程相对稳定前提下, 可根据需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 增加选修课学分与门数, 增加交叉学科的课程,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职业规划以及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综合素质要求自由选择。
3.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它是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营销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的交叉融合与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其自身的特征与优势, 如互动式教学是通过师生互动 (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后作业) 、学生互动 (角色扮演、相互评判) 等方式, 使学生由“接受—机械式的学习”转变为“发现—有意义的学习”, 充分发挥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模拟营销教学则通过项目教学、虚拟公司运作、参观式教学、实训教学等方式, 把社会活动搬进课堂, 让学生进行模拟营销表演活动, 锻炼其实践操作能力。
四、结语
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是市场营销的专业属性和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在实践教学必须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注重开放性和对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基本思路下, 实践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应是实践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而培养方案、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等的改革则是对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支撑。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 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必须持续推动实践教学的全方位改革才能真正培养起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广华.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性教学方式新探[J].教育研究, 2006
[2].王瑞丰.市场营销专业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8
[3].常永胜.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 , 2006
新型高校市场营销教学 篇2
该文将从结合实际出发,根据不同高校所存在的市场营销教学问题,进行深入地探索和研究,找寻它们的准确定位。
1定位环境分析
自1980年以后,培养德智美全方位发展的高素养人才就成为我国的重要目标,也是所有高校的教育共识,因此培养专业基础知识素养,提高科学、人文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在本科教育上,基础与专业的有效结合才是最重要的。而所谓基础性教育,是从提高本科学生的专业基本功入手,以达到提高专业能力的目标,为他们奠定一个不可动摇的基础,成为专而精的领域性专家。因此,本科市场营销教学首先就得建立在市场对于营销人才的需求上,培养达到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新型高校市场营销教学 篇3
[摘要]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教育改革的永恒主题。加强教学质量的管理与控制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给高校教学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文章从分析当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着手,解析了以学生为本、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模式。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教学质量全面质量管理
[作者简介]翁兴旺(1965- ),男,湖南岳阳人,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移动通信;张潜(1983- ),女,湖南岳阳人,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通信管理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邮电管理、营销。(湖南长沙410015)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网络环境下教育资源包的管理与开发”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XJK06BZC004)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5-0035-03
教学管理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教学管理主要是指学校内部的教学管理,即学校管理者为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运用一定的原理和方法,通过一系列的管理行为,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教学资源,以求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广义的教学管理是指教育行政机关对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指导。本文将从狭义的教学管理角度来分析建立符合发展需要的新型教学质量管理模式。
一、当前教学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张和学校教学内容的增多,教学管理活动日益复杂,高校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出现许多困难和问题,最突出的矛盾是质与量的不平衡。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在管理手段上都存在许多问题,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教学管理思想观念落后
教学管理的思想观念改革与更新是教学改革中一直强调的首要问题,并视之为改革的先导。由于传统的教学思想和观念是在过去相当长时期所积累形成的,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就扭转改变。而且从行为科学角度来看,新思想、新观念的确立,必须要经过长期对实践的观察与思考之后才能稳固下来。更何况教育教学改革仍在不断地进行,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仍在不断地涌现,人们必须在头脑中不断地调整、转变、适应,才能适应新的发展需要。所以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继续改革与更新,依然处在当前和今后普通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首要位置。①
目前我国教学管理思想观念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单一,忽视学生个性发展,从而削弱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对科学的前沿理论的教学不够重视。在目前的高校教学工作中,依然存在着过于追求学科或专业理论体系完整性的倾向,这种倾向不仅会导致教学内容的重复和陈旧,而且不利于学生尽快地接触到科学前沿问题,结果既占用了很多的教学时间,新的理论却又未能得到充分的阐述。以上提出的这两个问题,都是由我国高校传统教学观念思想引起的。实际上,只有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解决了,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才会减少。因此,在新形势下,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改革与更新是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前提。
(二)教学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造成此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学校对教学管理岗位不够重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高校不断扩招,师资队伍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相应的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许多学校未能认识到教学管理的重要性,学校的教学管理不到位,也没有形成必要的校内外教育研究信息沟通机制,缺乏相应的教学管理研究氛围,缺乏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管理研究,对学习借鉴、继承、发展等一系列问题缺乏系统的思考和具体的工作安排。学校没有重视教学管理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只是在有教学检查或教学质量评估的时候,才大抓教学管理,但随着检查或评估的结束,管理力度也大打折扣,很少考虑长远的发展和进步。②另一方面,教学管理人员对自身工作不重视。管理干部的素质结构和水平、教育观念等,还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要求。
(三)教学管理轻质重量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满足改善办学条件的需要和扩大办学规模的需求,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各个普通高校也努力多方筹措经费以投入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的建设,如大搞教室、实验室、行政办公用房的建设,而且积极增添体育设施、实验设备、网络系统、图书资料等,力求达到教育部公布的标准。③但是学校只注重了数量上的快速增加,而对于教学质量方面的建设则略显缓慢。
高校在处理教学管理方面的教与学关系上,对“教”的主导作用十分强调,一方面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经常组织高校教师去其他兄弟院校考察、学习,鼓励教师搞科研;另一方面根据专业特色和社会需求,加大对教材的改革力度,改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以此提高教学质量。而对作为主体的“学”的积极性的调动与发挥,却考虑得不是很充分,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长期处于一种“被动”状态,缺乏学习兴趣,个性得不到发展。而且学校忽略了对“学”的管理。在大学里,很多学生上课迟到、无故缺课、考试作弊,缺乏学习热情,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和就业观,缺乏远大志向和学习动力,不能约束自己、管理自己。④但学校往往没有把精力放在这些方面,觉得这些属于学生自身的问题,不归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方面。但这些其实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四)教学管理缺乏创新
教学管理一直遵循着多年来的老套路,维持性色彩浓厚,缺乏因时因势进行改革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教学内容陈旧,教学计划缺乏创新,课程体系不能充分反映现代社会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教材的重复编写、粗制滥造的情况不同程度地继续存在。⑤二是教学管理陈旧,过于强调统一化、标准化,虽然这些能促进教学管理的规范性,对教学质量的保证有好处,但它却是以牺牲教学管理的灵活性与活力为代价,使教学管理丧失了其个性与创造力。三是管理制度陈旧,管理者常会要求事事服从管理制度,要求管理对象服从管理者。学籍管理制度、教学计划管理、考试管理、教学评价、工作量统计制度等缺乏对实施创新教育的积极引导,如教学检查过程中过多地注重教师是否按时上下课,学生是否听课,忽视教师对教学内容熟悉的程度、先进教学方法的运用;评价教师的工作只注重量而忽视质;考试内容大多为教师所讲过的且偏重于记忆的知识,创造发挥性的题较少。四是教学方法陈旧。不少教师还停留在“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上,不善于采用精讲多练的启发式教学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制约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因而当外界环境和管理系统要素发生变化而出现新的问题和新情况时,教学管理适应性就会比较差,难以进行及时有效的协调和控制。
(五)教学管理评估体系不健全
在高校教学管理思想中,评估体系作为一种质量管理工具,具有良好的导向、激励、诊断和监督功能。这些功能结合在一起,构成了高校的教学质量保障系统,同时也是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动力,持续影响着学校教与学的质量。但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评估体系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教学评价缺少规范,诸如教学评价由谁来操作,在什么时候进行,如何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评价的结果是否公开等问题,在许多高校中并无定法,导致教学评价流于形式。且许多高校尚未建立起以教学评价为核心的教学管理体制,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简便的适合自身学校、满足不同需要的教学评价方法,教学管理人员普遍学历不高,缺少系统的高校教育管理知识,且终日忙于事务,缺少业务学习和培训机会,管理水平得不到提高,从而使高校管理队伍建设严重滞后于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二、构建新型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策略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评价和衡量高等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因此,各大高校都要建构适合本校特色的新型教学管理体系。
(一)建立以学生为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新型教学管理思想观念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过程是服务的过程,如何提供优质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需求,是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之一。对于高校来说,直接的顾客是学生及其家长,间接的顾客是社会或用人单位。因此,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必须要以学生为本,即管理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在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的基础上,还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的,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人才质量标准也不一样。因此,高等学校要努力加强自觉经营、自负责任、自我调节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强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使其能够积极地面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导向,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不同需求。只有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采用以学生为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学质量管理模式,才能改变目前有些高校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师生教学积极性难以调动,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状,使学校和市场紧密结合,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所以,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也应该以学生为本,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服务,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富有弹性”,并将贯彻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列入教学质量评估机制,要准确把握市场信息,与社会形成了一种供需关系。学校要做好招生宣传,保证有理想的生源;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多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同时,学校还要经常调查研究,掌握人才市场的需求动向,努力培养更多受社会欢迎的人才。
(二)构建全面质量管理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由于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展,公众对教育质量越来越关注。政府及公众在管理主义影响下,要求高校向企业学习管理技巧,提高效率。于是,处于危机中的英美等国的大学纷纷引进企业界流行的“全面质量管理”作为应对策略,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如在美国,根据美国教育理事会1995年的调查估计,美国所有高校中有65%采纳TQM。⑥在国内,20世纪末21世纪初,教育界也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但是付诸实践的例子极少。
高校教学管理是一个由多层次、多要素组成的功能、结构复杂的系统,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是由教学决策系统、教学运行理系统、教学反馈系统、教学监控系统等四个子系统组成。各子系统的功能和目标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其中教学决策系统是整个体系的中枢,教学运行系统是体系的基础,教学反馈系统是体系运行的动力,教学监控系统则是体系良性运作的保障。这四个系统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闭环系统。其框图所示(见下图):
1.教学决策系统。实现教学决策指挥系统的有效运行,必须强化与之息息相关的领导与有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首先,强化教务处在系统中的组织协调作用。教务处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主要职能部门,在教学工作指挥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协调作用。根据责权利一致的原则,学校应赋予教务处相应的权力和地位。凡涉及教师利益的各种决策,校领导均应充分听取和尊重教务处的意见,并支持教务处行使对教学工作的指挥调度权,对教学物资和经费的分配调节权。教务处应充分履行教学管理职能,一手抓教,一手抓学,把培植良好的教风、学风作为教学管理的重要目标。加强教风、学风、考风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其次,强化院系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作用。院系处于教学管理的第一线,直接负责教学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挥。院系教学工作的状态如何,直接影响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调动院、系搞好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发挥其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再次,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教学管理是否有效,主要取决于教学管理队伍的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在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必须注重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理论学习,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对管理人员进行经常性的业务培训和质量教育,定期开展教学管理的学术交流活动,不失时机地开展教学管理改革,切实提高管理水平。
2.教学运行系统。高校全面质量管理的教学运行系统,是保证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目标有效运行的基本程序与手段,也同样具有维持、推动、反馈、调控、保障以及促进工作系统发展等功能。教学运行与管理系统的任务是按照教学决策指挥系统的指令,运用各种有效机制和最优方法,将各教学单位和管理机构科学地组织起来,并使各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得到有机协调。在运行中必须遵守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全员性原则。人才培养是学校的基本任务,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离不开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其中领导是关键,职能部门是核心,院系是基础,教师是保证,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只有做到每位人员的质量意识强,教学与管理水平高,工作自觉自律、尽职尽责,才会有高的工作质量。第二,全面性原则。教学质量涉及新生入学的质量和素质、教师的素质、教学水平的高低、学校教学设施与设备的完备性、教材的先进性以及学校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科研管理等。教学质量管理就是学校对上述因素进行全面质量管理,以及对学生的入学、培养、就业的全过程,对学生的德、智、体、美诸方面,对教学过程的各个因素、各个环节的全面性管理。第三,全程性原则。教学管理运行过程中,强化过程控制,将教学质量管理贯穿于招生、教学计划制订、计划实施、教学运行、辅助教学和考试等全过程的诸环节和各个阶段。第四,系统性原则。教学质量涉及教师、学生、教学设施与设备、教材以及学校的定位、培养目标和管理等,是一项系统工程。⑦
3.教学反馈系统。教学反馈系统主要是通过教学评估体系来表现的。所谓教学评估就是对教学系统的运行状态和输出结果做出观察测评并与期望的标准进行比较,从而诊断出教学工作的优劣及偏差大小。教学评估是建立健全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证机制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也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运行的效率和效果。构建新型的教学评估体系对教学质量管理有着必要的联系。教学评估系统包括专家评估分系统、学生评估分系统、教师自评分系统、院系自评系统和用人单位评估系统等。专家评估分系统主要通过对院系教学工作、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评价和调查,为教学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学生评估分系统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及时评价教师的教学状况、学生学习状况和学校的教学工作状况,并反馈到教学管理部门。教师自评分系统是以教师为主体性发展为目标的评估。它使教师通过内心的体验,评价内在的价值,及时纠正自己工作中的缺点,发扬自身的优点,调整工作的方向和目标,高效率地开展通向成功的教育教学活动。院系自评系统主要通过院系教学工作的评价指标体系,检查本院系教育教学工作的状况,找出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和存在的不足并改进之,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对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进行重点监控和评价,以便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不断提高整体性的教学质量。用人单位评估系统主要对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工作能力和知识结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提出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等方面的建设性意见。
4.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教学质量监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对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检查、监督、评价、反馈和控制,使其达到最佳状态。教学质量始终伴随着教学过程,只要有教学就会有教学质量问题。因此,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也应贯穿始终。
教学质量监控的五大主要要素为人(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物(设施、设备、教材、图书资料)、方法(教学与学习方法、测量课程、考试、考核)、教学环境(校风、学风、教风)和教学管理(机构、制度、手段)。针对这些要素,我们应按照“预防为主,过程控制”的理念和“紧抓两头,严控中间”的思路,重点加强教学输入过程监控、教学实施过程监控和教学输出过程监控三部分。在加强全程监控的基础上,我们应对教学质量影响比较大的几个教学环节作为监控面进行重点监控。这几个重点监控面是生源质量、师资质量、课程质量、课堂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质量、毕业设计质量以及教学计划工作、院系教学工作、专业教学工作、考试管理工作、学籍管理工作、教材建设工作。针对这些重点监控面制定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保证教学运行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我们在教学质量监控的具体工作实践中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结合:全过程与重点监控相结合;全方位与主要素监控相结合;多渠道与主渠道监控相结合;多形式与主形式监控相结合;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⑧
三、结束语
要实现高等教育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建立以学生为本,以市场为导向的全面质量管理的新型先进管理理念和模式,建立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育教学管理,有效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使我国成为一个教育体制和结构更加合理、教育质量更高、办学效益更好的高等教育强国。但是这个过程是漫长的,需要运用者灵活且长期坚持。
[注释]
①蔡中宏,王永斌.高等院校保证教学质量的管理策略[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4(2):122.
②张利庆,李文裴.浅谈提高本科教学质量[J].高教探索,2003(1):25-27.
④王海燕.质量监控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22.
⑤沈玉顺,陈玉琨.运用评价手段保障高校教学质量[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4):53.
⑥向欣.提高教学质量应实施全面质量管理[J].煤炭高等教育,2005(5):19.
⑦井明伦,高勇.论高校全面教学质量管理与综合性教学质量观[J].中国成人教育,2003(2):10.
新型高校市场营销教学 篇4
教学模式(Model of Teaching)作为一个科学概念是由美国教育家乔伊斯和韦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他们认为:“教学模式是一种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诸学科的长期教程)、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其它场合的教学的计划或类型”。我国教育界目前对教学模式还没有统一的认识,通常将教学模式理解为: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的教学环境支持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的程序、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教学策略的采用进行设计和组织而形成的完整、系统、稳定的教学样式。
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发展主体意识,提高学习能动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教学成为师生合作、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二、基于新型教学模式的市场营销学教学方法
市场营销学应用性非常强,单一的课堂讲授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方法创新。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上世纪初由哈佛大学首创并进行推广的。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后,逐步得到了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的广泛重视。尤其是1991年我国开始的MBA学历教育,为案例教学的普及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鉴于市场营销学较强的应用性,许多技巧性的操作不通过案例形式就难以清楚地表达出来,而且一些营销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必须借助于案例演练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教学法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凭借案例所包含着的复杂、模糊、或亟待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为了提高讨论的效率,教师必须在案例讨论前,督促学生对案例所涉及的营销理论知识提前做好准备并且熟读案例,做好记录。为了让学生能够迅速地抓住案例主题,减轻学习负担,教师在分析案例后应给出可以研究的问题或方向,以供学生参考。对一些难度较大的案例,教师可以事先给予一定的提示。为了便于案例的组织讨论,应当对学员进行分组。一般五人一组比较合适,多了会缩短小组成员发言或交流的时间,达不到沟通思想观点的效果;少了则不利于相互讨论启发,集思广益。最好由学员自由组合,然后共同推选出小组长,在组长的领导下全体成员分工负责、齐心协力完成。
(二)情景模拟教学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适用于经贸、商业、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方法之一。它在假设而又逼真的情景中进行,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背景材料设计场景。学生根据情节在仿真场景中充当相应角色,身临其境地按设定岗位的职责、任务、工作程序、人际协调等提出观点、方案或进行实际操作。这一方法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强调学生主体性为前提,以互动与创新教学、寓教于乐以及全真模拟为主要特征。市场营销学因其可操作性较强,其教学内容的可情景化程度相对也较高。因此,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应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讲授完人员推销的理论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模拟“柜台推销”或者模拟“上门推销”活动,让学生扮演“营业员”或“推销员”,利用其所学的推销技巧向“顾客”推销商品。事后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教师再进行指导。从操作过程来看,情景模拟教学法可以分为五个步骤,即情景设置、情景分析、仿真表演、评委会评议和教师总结评价。
(三)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驱动教学,当教师提出问题时,学生的注意力格外集中,思维也特别活跃。在市场营销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应该注意以下问题:第一,问题是否全面?以“市场细分”为例,我们应该提出三个问题,即“什么是市场细分”、“为什么要市场细分”和“怎么样做市场细分”。“是什么”启发学生知其然,接受已有的概念和方法;“为什么”启发学生知其所以然,更能领会知识;“怎么样”驱动学生学习实践能力,接受“获取知识的知识”。第二,问题是否具有一定的难度?能否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和兴趣?市场营销许多问题非“1+1=2”那样简单和明确,所以,市场营销学在应用问题教学法时,教师可以对同一个问题设计或引导学生设计不同的行业背景、不同的时期等前提,针对不同的对象解决问题。这样可以鼓励和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讨论式教学法
市场营销非自然科学那样具有确定性,而这种非确定性正好适合进行讨论教学法的运用。如在“营销计划”部分我们可以讨论“在制定营销计划中是目标重要还是策略重要”,在“营销策略”部分我们可以讨论“在策略设计中是价格策略有效还是促销策略有效”等等。这些问题都可以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有自己独特见解和主张,最终能够轻松地获取市场营销知识。讨论式教学法重点在于讨论过程的组织。所以,在实施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小组讨论的组织是否完善;二是班级讨论的组织是否完善;三是小结的组织是否完善。班级讨论是讨论式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一般由课程主讲教师主持。在班级讨论时,各小组的代表分别发言和相互提问、争论,阐述各自观点,充分交流。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一般应限定小组发言的时间,引导学生讲关键性的问题、抓住内容的核心、回答主要问题,在学生对问题争论较为激烈时,不要过早下结论,促使学生在争论中发现真理,获取知识。
(五)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具体做法是:教师联系合作单位,签订项目合作合同;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分别从事各项工作,明确每个人在小组中的角色和作用;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内容的同时,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市场调查,制定项目计划并与企业合作实际操作项目;企业负责打分和方案的应用,并提出运用中出现的新问题;教师总结项目执行情况。例如,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可以把学生分为战略策划组、产品线决策组、分销渠道设计组、价格策划组、促销策划组,每组学生在一个学期内,针对某个企业的实际问题,制定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策划方案,并在企业中试行或实施。
(六)专题研习教学法
专题研习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辅助,在研习过程中锻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体验学习的成功感,继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通过设置选题情景,为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提供入门线索。市场营销学是一门站在企业角度研究营销规律的科学。如果没有找准看问题的角度,提出的问题就可能不是营销问题。例如,关于市场环境、市场竞争、品牌维护、渠道建设,许多学生可能会从政府或社会的角度提出问题,就变成了经济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的问题了。
(七)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法是给学生一个专题、一些相关的资料,让学生尝试着去得出结论,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起到辅助和评价的责任。具体做法是:教师给出研究课题或利用学生毕业论文的题目或关键词,让学生分组在国内外数据库上进行检索,并将结果整理后在课堂上演示,相当于做一个专题综述或述评。
参考文献
[1]李本千.市场营销学教学中如何运用案例教学[J].文教资料,2006(9).
[2]徐国伟.市场营销案例教学的体会与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6(7).
新型高校市场营销教学 篇5
探究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目前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找出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一定的建议,希望能够给目前的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一点助益。
在普通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中,市场营销是属于与实践的关系比较紧密的专业。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高校人才培养也越来越重视满足社会经济的实际需求,而相对于某些偏重理论研究的高校专业出现就业难的问题,市场营销类人才却是就业市场需求量很大。然而,许多企业在聘请应届高校营销类毕业生时却经常踌躇不前。原因很简单,毕业生“眼高手低”,也就是说,他们的理论水平可能不错但实践能力却无法满足企业需要。本文将分析目前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找出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一定的建议,希望能够给目前的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一点助益。
一、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笔者认为,尽管近年来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和各高校都提高了对人才培养中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各高校也加强了实践能力培养的力度,但是,受传统高等教育习惯的影响,往往流于形式。综合来看,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整体规划方面。可以看到,在相关部门的行政指令和市场需求的大形势下,各高校还是能够在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规划上提出一定的实践教学部分和环节,但是仔细分析,就能够得出很多都是流于形式。比如说很多高校的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学分的比例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而且并没有详细地学分获得的要求和具体执行办法。有的高校虽然在占绝大多数比例的理论课学分中增加了一些实践的环节,但实际执行的时候仍然只是在课堂上照本宣科。还有种情况就是有的高校的实践环节安排在了理论课结束以后,学生好不容易得来的实践机会却往往因为理论知识的学习已经过去很久了,照成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
2.课程安排方面。课程的开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直接的表现,在市场营销专业中,哪些课程必须开哪些可以有选择性的开;哪些课程先学哪些课程后学;偏重理论的课程和偏重实践的课程怎么互补,这都十分关键。但实际上的情况却是很多高校开课十分随意,有时候制定好的培养方案也不严格执行,这样就导致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会遇到很多麻烦,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更谈不上了。为了迎合开展实践教学的大形势,有的高校单独设置实践环节,并不考虑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进程,而是为了实践而实践,经常导致该实践的没实践上,不该实践的却反复操作,严重影响了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3.教师方面。教师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很多教师是科班出身,理论知识很强大,但是缺乏实践经验,不具备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的能力。教师所教授的知识都是从书本中来,对于真正市场上、企业间的实际操作并不了解,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就很难给学生答疑解惑。
4.教学内容方面。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教材的问题,一本教材的编写、审定、出版和走向市场需要很长的一个周期,教师和学生拿到的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并非一些最新的知识,而且还有的教师为图备课的方便,多年使用同一本教材,这使得很多学生接受的知识已经是过时的了,已经跟不上市场的变化了。另外,有的课程的开设并不是纯理论性质的,它需要在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夹杂着许多实际的案例或者实践的环节,但有的教师讲完理论就万事大吉,不管不顾了。因此,教学内容方面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
5.考核方面。目前在高校,必修课程的考核还是以书面形式的考试为主,但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许多偏重实践的课程,试卷无法将学生真实的实践能力考核出来,试卷的方式也很容易造成学生对实践的教学重视不起来,因为不考,考的只有理论。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探究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出现问题的对策
1.从整体上科学规范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首先是管理者和教师要明确对实践教学的认识,脱离实践的教学是无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的,在制定培养方案和规划实践教学环节上要紧紧围绕着市场需求进行;其次,要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支持力度,不仅要有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开展实践教学场所的建设,实践教学人才的培养,更要对实践教学有强制性地指标要求,明确对管理者和教师达标或不达标的处置方式;此外还要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研究和探讨,结合本高校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安排本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
2.引进和提高两手转,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对于具有实际操作经验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可以采取直接引进或者聘请客座教授的方式,让他们走进课程,使学生们获得第一手的实践经验;另外,也要加强对现有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可以鼓励教师走进企业走向市场,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互印证,既提高了教师本身的实践教学能力,也会对本身的理论知识有更直观地理解。
3.教学内容要及时更新。教材是死的,但是人是活的。必须要给学生最新的知识,要做到不断推陈出新,加强对市场和企业的调研,重视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指导作用。
4.课程设置方面,应该以培养能与市场接轨、具备实际能力为最终的目标,从而确定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的关系,使课程设置更有利于学生接触社会发展、市场需求和企业环境。为节约课时,有些联系比较紧密的课程也可以联合开展实践,对学生的表现整体打分。
新型高校市场营销教学 篇6
关键词:实践教学,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
一、实践教学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社会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是人本质属性的客观要求,是人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毛泽东在其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之一《实践论》中提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标准。”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1]当前,世界各国都将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各个国家促进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战略举措。
实践是创新思维的源泉,创新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在高校,社会实践这种教学及学习方式普遍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和认可,是检验大学生认知及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通过社会考察等多种实践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培养大学生的探索精神,激发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塑造创新人格,唤醒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精神,引领创新活动。
二、高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例,按照中宣部、教育部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至少要有2个学分的实践教学。但由于经费不到位、组织协调难、缺乏具体有效的指导、监督和考核等原因,大部分高校在对实践教学的具体安排和组织上,都不是很规范,多流于形式。
(二)实践教学组织不规范
实践教学的组织远比课堂理论教学更为复杂,需要细致、规范的安排及组织。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例,目前,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着组织乏力、随意性大等问题,教学组织过程中,缺乏应有的规范措施,没有与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式方法、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等,导致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受到制约。
(三)实践教学参与不广泛
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例,目前,大部分高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诸如教师指导下的有组织的社会调查、参观实践基地等活动,只有少数优秀的学生党员代表和学生干部代表参加,实践教学学生参与面不广泛。
(四)实践教学保障机制不完善
与课堂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的效果更好,但同时实践教学的工作也更为烦琐复杂,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的支持和保障。而如果学校对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不足,实践教学的开展就会有很多困难,实践教学的效果也难以得到体现。
(五)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
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强化实践教学效果、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多数高校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并没有建立或健全,对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的评价主观随意性较大,无法保证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不能让教师有效地落实实践教学,也很难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学习活动。
三、构建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高校教学中,实践教学是独立存在,同时又与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教学环节,是实现大学生由知到信、由知到行转化的必由途径。与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相比较,实践教学具有制约因素多、可控性相对较差、教学过程复杂等特点。要做到实践教学与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双轨同步”,必须构建起一个严密、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以保证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一)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
实践教学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需要。实践教学过程中,会更加突出受教育者在教与学中的主体地位,更注重受教育者的亲身体验和知识的内化。促进受教育者知、情、意、能的复合,强调受教育者主动建构科学的知识体系,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实现全面的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在高校,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思维,改变实践教学的从属地位,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要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模式改革,重视实践教学并将实践教学落实到实处。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例,要改变每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分散发展的格局,整合课程资源及实践资源,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严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探索实践教学管理体制
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为例,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缺乏系统的规划与设计,课程与课程之间缺少统一的协调和统筹安排,不同课程的教师在组织开展实践教学时,常常是分散教学、各自为政、自行其是。事实上,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相比较而言,组织和运作更为复杂,更需要教师之间的彼此协调、配合。因此,要建立健全实践教学长效机制,将实践教学纳入整体教学的总体规划中,在教学大纲中,要对实践教学设计明确的、与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保证规定学时学分的落实,避免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同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要设计一整套有力的保障机制,进行统一管理,将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相互衔接,加强实践教学的层次性、统一性和系统性,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另外,学校的各个部门之间要相互协调,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实践教学要与团委、学生工作部及各专业学院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相互支持与合作。
(三)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内容是实践教学的核心,是指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观看影视资料、参观考察实践基地、社会生活体验等多种方式,传递给受教育者并使其感悟、理解、选择、践行的教学信息。在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到有效性,实践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取决于其能否准确表现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精神实质,是否与学生的认识水平与理解能力相符,是否与学生在日常生活所取得的经验、利益、需求相契合。实践教学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验证和拓展,实践教学的内容必须围绕理论教学的内容来确定,与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相结合。学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带到社会,用理论来指导社会实践,并在社会实践中检验理论的科学性,加深对在课堂中尝到的理论的理解,促成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还要考虑到现实性、理想性和先进性的要求,要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环境相关,以引导学生思想观念的正确发展。
(四)改革实践教学方式方法
在实践教学环节,要注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树立创新精神。必须要积极改革实践教学方式方法,要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微信平台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开发适合课程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的多媒体实践教学课件,建设网络实践教学平台,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实现实践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多元化和人性化。采取“课上实践与课下实践相结合、集中实践与分散实践相结合、基地实践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以及自主实践、情境实践和网络虚拟实践的形式”[2],让学生亲身动手、实地观察、亲身感受,真正、广泛地参与到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有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完全可以通过实践教学来进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参观当地革命纪念馆、走访当地民间的革命老人、走进现代化部队等方式,让大学生深刻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在艰苦的岁月里用鲜血铸就成一部伟大的历史史诗,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是中国人民的选择,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对社会主义理论的自信、对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的自信,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五)开发、利用、整合实践教学资源
实践教学资源,是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所有能为实践教学利用的要素和必需的实施条件,是实践教学开展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包括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利于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资源。实践教学资源是实践教学实施的基础和前提,但是,任何实践教学资源却不可能自发地对课的实施发挥作用,而需要教育者有意识地去整合,通过合理开发、优化组合和充分利用,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整合,要围绕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根据相应的原则,运用合适的途径和方法,对现有或潜在的实践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优化组合,使其能够有效服务于实践教学的动态过程。具体包括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网络实践教学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合等内容。
(六)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方式
改革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包括对教师实践教学效果的考核方式和对学生实践学习成绩的考核方式等内容。其中,对学生实践学习成绩的考核方式与课堂理论教学不同,实践教学的考核应该重点考核学生的参与度和创新能力。因此,要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鼓励学生探究、适应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考核方法。与理论考试相比较而言,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应该更主要来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对教师实践教学效果的考核方式方面,应该引入激励机制,以提高教师主动承担实践教学任务、探索实践教学规律、开展实践教学研究和改革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迟涛,韩巧霞.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2010,(2).
新型高校市场营销教学 篇7
一、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创新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方案
武汉科技大学作为教学研究型高校, 将其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 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等基础理论知识, 系统地掌握市场营销的理论、方法与技巧, 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实践能力, 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营销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为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构建了完整的教学体系, 具体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 (必修和选修) 、专业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 。从企业所需要的营销人员素质和能力出发, 用系统的观点, 对营销人员需要的能力进行分解和集成, 并探讨能力形成的过程和机理, 作为开展实践教学方案设计的依据, 能够满足企业营销专门人才的能力要求。在实践教学中, 强调知识的应用, 使得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应用理论、提高素质、增强能力, 解决当前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实践与理论相脱节的问题;在专业方向培养上, 明确提出了面向产业培养产业营销人才的培养方向, 增加了“组织市场营销学”、“营销渠道管理”、“产品管理”等专业方向课程, 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整个理论课程体系衔接紧密, 思路清晰, 特色明显。
二、优化课程教学体系,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践性教学是培养本科生实践能力,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实习教学、毕业论文等三个环节。
实验教学指模拟一个竞争的环境, 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制定公司营销战略, 运用市场营销基本理论与方法进行各种具体营销决策。具体形式有:一是专门的实验性课程, 如沙盘模拟、市场营销模拟。二是在营销专业课程中融入实验性内容进行应用训练, 如市场调研、广告学、销售管理、商务谈判等营销骨干课程中设置模拟销售、模拟促销方案设计与实施、模拟客户接待、模拟营销计划等。
实习教学的目标是进一步掌握营销知识, 培养学生的营销实践能力。实习教学形式有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两种。生产实习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期末, 为期4周, 是引导学生接触社会、接触生产实际, 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其形式包括:营销问卷设计与调研、生产型企业的营销管理认知、零售企业产品促销、企业营销策划活动、商业型企业日常营销管理工作等。毕业实习安排在大四上学期, 为期8周, 其主要目的是进一步认识企业营销管理实践, 提高学生独立分析企业营销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步掌握参与营销管理实践活动的动手能力。其形式包括:生产或服务型企业营销业务、企业商务谈判及产品销售、企业营销策划方案等。
毕业论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以掌握的营销理论知识为基础, 结合企业营销管理实际问题, 完成论文写作, 培养其综合运用营销管理知识探讨企业实践问题的能力。提倡针对企业实际探讨特定的营销方法在企业运用的论文以及针对学生即将工作的企业进行行业分析或进行企业营销工作评价、诊断。
三、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 加强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 其具体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更多更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现实社会, 弥补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不足;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表达讨论技能和语言能力;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在教学中的互动关系。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到一系列营销专业课程中, 并专门开设了“市场营销案例分析”课程, 采用全球知名高校案例制作中心的针对中国企业开发的中文版案例。这些以问题为导向的案例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案例企业所处实际情景, 并将自己置身于企业决策者的位置做出合适的相关决策。部分营销课程授课教师还整理和开发制作了多个配备讨论题目的课程视频案例, 穿插在课程不同章节, 将企业实际营销工作在课堂中得以呈现, 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身临其境体验到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并分析其解决之道。案例教学的安排通常是:在授课前将案例分发给学生提前进行准备, 要求学生课前按照事先分好的小组进行讨论, 在课堂中老师的引导下, 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案例讨论来激发学生的思考, 让学生处于课堂中的主角, 并在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交小组报告。
学生在课堂上固然能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但有目的的课外实践活动可以打破课堂教学的常规限制。课外科技实践活动既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又能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及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晋升和实践能力, 打破课堂讲授的单一教学模式,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 培养创新意识发散性思维是创新的基本生理活动方式, 有目的地训练、培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好奇心。通过点拨、讲评、启示、激发学生敢于同中求异, 运用不同变换的组合方式,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别出心裁”、“标新立异”, 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突破思维定势的负迁移影响, 发现新问题, 产生新见解、新思想, 得出新结论。例如老师在讲授《市场调研》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后, 会指导学生进行市场调研实战,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利用课余时间完场调研设计、调研实施以及调研分析的市场调研过程。
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倡导和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自2006级学校开始要求全日制本科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兴趣从事科研和实践活动而取得的智力劳动成果或其他优秀成果, 经评审认定后授予相应“创新学分”。我们以“创新教育”为契机, 通过鼓励学生申请或参与校级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横向咨询项目等途径激发学生科研热情。在提升学生营销实践和学术研究能力方面。
此外, 通过教师为企业进行营销咨询的机会, 选拔部分学生参与, 真实体验企业营销实践。这种方式在不同程度上拓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空间, 锻炼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营销系教师近年来先后为多家钢铁、汽车、旅游企业进行过新产品市场需求调研、渠道经销商调查、营销方案策划等方面的营销咨询。通过考核选拔的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消费者或者经销商问卷访谈及调查, 并深入多家企业实地调研考察, 和相关负责人进行面对面沟通。要求学生进行不同行业的相关资料收集和整理, 或深入市场一线进行问卷调查, 并撰写专业营销调研报告。
四、为学生搭建营销竞技活动的平台, 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
课外竞赛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使营销竞赛活动有效发挥引导学生学习, 阶梯式提升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作用, 除了考虑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学生特点和层次外, 还需要合理的组织安排, 才能使这类课外比赛形式能够和课内学习相互促进, 并能长期持续, 形成有益的课外创新实践模式。营销系鼓励本专业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 并在学生参赛中认真加以指导。2009年在营销系教师的引导下, 营销专业学生成功主办了首届“崇实杯”营销策划大赛。武汉科技大学“崇实杯”营销策划大赛每年主办一次, 由营销专业学生和校营销协会成员组成大赛组委会, 负责比赛策划方案和执行。其主要目的是建立“以赛促学”机制,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营销知识,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沟通能力、心理素质、营销技巧、社交礼仪, 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和竞争意识, 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 并为各类校外营销竞赛选拔优秀成员。比赛分为初赛、复赛、决赛阶段三个阶段。比赛形式涉及到市场调研, 模拟销售, 实战导购、案例头脑风暴, 营销策划等。
除校内比赛外, 鼓励与指导学生参加校外竞赛活动, 主要是省级营销挑战赛和全国性营销竞赛, 如湖北省大学生营销策划挑战赛, 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等。比赛内容具有综合性, 应用型的特点, 如企业营销案例或企业产品营销策划。这种比赛更要求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 而且还要求有很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参赛对象是已有校内营销竞赛经验, 并系统学习营销专业知识的三、四年级学生。参赛目的是让学生更全面系统、深入的学习营销知识, 学以致用, 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同时丰富学生社会经验, 增强竞争意识, 为适应社会打基础。
通过鼓励学生参加校内与校外营销竞赛, 能较好的帮助学生逐步的加深对营销专业知识的理解, 系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营销问题的能力。
五、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效果
学生的营销创新与实践能力明显增强。自2009年起由学生组织举办一年一届的武汉科技大学“崇实杯”营销挑战大赛都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增强了学生对营销及销售的认识, 拓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空间, 锻炼的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先后获得“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总决赛”三等奖2项, 湖北省高校大学生营销挑战大赛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优秀组织奖3项、“营销新星”奖2项以及“湖北省十大创新创业基地”等。自2000年起, 营销专业学生作为参赛队伍的主干成员获得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全国金奖一项, 银奖两项, 铜奖6项, 湖北省奖项30余项;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获得全三等奖1项, 省级奖项多项。通过竞赛加深了对营销专业的理解, 增强了其实践能力, 发现自己的特长和潜能。
学生科研能力也得到提高。自2009年起, 由学生完成的校级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19项, 公开发表论文13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本科毕业论文先后获得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二十余篇。围绕市场营销专业与课程建设的教学研究成果显著。自2006年起, 成功申报围绕市场营销专业及课程改革的省级、校级教研教改项目十余项, 公开发表教研教改论文四十余篇。
营销专业与教学团队的建设得到了学校的认可。2007年本校《市场营销学》课程被评为湖北省省级精品课程, 本校市场营销专业于2010年被评为“校级品牌专业”, 同时营销专业教学团队也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
摘要:为培养面向新世纪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营销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武汉科技大学通过分析社会需求特点及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按照教学研究型高校的办学要求, 确立了教学与实践两条主线在教学过程中有机结合的原则, 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切实有效加强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不断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转变, 为相关高校提供了可借鉴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创新型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熊英, 吴世军.市场营销专业课外创新活动探讨[J].商业经济, 2011 (11)
[2]常永胜.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山[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 , 2006 (6)
[3]周梅华, 昌涛.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6)
新型高校市场营销教学 篇8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最重要任务之一, 实验教学在整个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随着知识经济到来, 高等学校实验教学中的一些弊端逐渐显现出来。这些弊端严重束缚了实验教学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作用, 造成许多高校的学生动手能力差, 思维缺乏开创性和创新性等, 对人才培养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 高校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 本文就实验教学改革, 提高实验教学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作用进行系统的阐述。
1、高校实验教学存在的弊端
首先, 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和束缚, 高校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地位没有得到重视, 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严重。
其次, 实验教学模式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现在的实验教学模式大多是“灌输式”, 实验课老师不仅详细的讲授了实验的原理, 方法, 内容, 注意事项等, 而且大多数都进行了全过程演示。学生根本不用思考, 只需要按照指定的过程一步步, 依葫芦画瓢就能顺利完成实验, 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再次, 高校实验教学的内容和实验室建设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目前, 许多学校仍然开设一些已经过时的陈旧的实验, 实验内容更新缓慢;实验室建设也存在经费不足, 仪器陈旧, 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满足不了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另外, 在实验课考核上过分注重实验报告的内容及数据处理等, 忽略了对能力的考核等弊病, 这些弊病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2、改革实验教学体系, 培养创新型人才
2.1 提高实验教学的地位
长期以来,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根深蒂固, 造成高校培养的人才动手能力普遍较差。因此, 要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 就必须打破传统, 将实验课提到其它专业课同等甚至更高的地位上来。只有这样, 实验课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才能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对创新人才的促进作用。
2.2 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在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中, 老师处于主体地位。
一个实验, 从讲解到实验操作, 都有老师带着学生完成。学生只能按照老师的思路, 模仿老师的操作, 完成实验。这种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了积极性。因此, 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 对传统模式进行全面改革, 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老师的工作量, 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为培养创新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2.3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首先, 改固定保守为全面开放, 全面开放即实验教学采用开放式管理。改变以班为单位在固定时间完成实验的方法, 实行小组制, 可在一定范围内任选实验, 并且可以随时进行实验, 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
其次, 引进现代教学手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许多可视化软件及辅助设备为实验教学提供更多的选择。通过这些方法, 一些现有仪器无法完成的实验可以得到模拟。这不仅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 还丰富了实验教学内容。
再次, 把实验教学延伸到科研项目中, 实行老师带学生搞研究的方法。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可以选择一部分动手能力强, 理论基础扎实的学生跟着搞科研的老师进行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还可以让学生接触科研前沿的内容, 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2.4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1) 在实验教学中增加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比重。传统实验课的主要内容是验证理论课所学的公式, 定理等, 这些内容不能满足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 在实验教学内容中要大量增加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新实验, 设计性实验,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在实验教学中, 减少实验报告和数据处理等内容。实验报告和数据处理在传统实验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 而对学生能力锻炼的作用较小, 这直接导致了现在许多高校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差。因此, 应减少实验报告和数据处理等内容, 将实验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能力的轨道上来, 才能使高校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创新型人才。
(3) 在实验教学中增加前沿的科研内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适当增加本学科的前沿内容, 有助于学生了解科技发展动态, 逐渐掌握一些开展科研的方法。这样符合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目的, 也符合高等学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2.5 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
实验室是完成实验课的主要场所。因此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首先, 高校的管理部门必须足够重视实验室硬件设施建设, 拨给足额的经费, 及时地更新实验仪器, 全面提高实验室硬件设施建设, 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保障。其次, 要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 从根本上消除对实验课老师的偏见, 鼓励热心于实验教学, 动手能力强, 理论水平高的老师指导实验, 全面提高实验教师的综合素质。再次, 要对实验室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把原来校、院系、实验室的三级管理改为全校统一管理, 打破实验室分类过细、过小、重复建设的格局, 全面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充分发挥实验室的重要性, 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结语
高校实验对培养创新型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分析、讨论了目前高校实验教学的弊端, 并提出了一些高校实验改革的方法和对策。如:提高实验教学的地位, 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等。
现阶段的基本状况, 决定了实验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 必须把高校实验教学改革作为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来抓, 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实验教学从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发挥巨大的作用。
摘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创新型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实验教学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 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实验教学体系、更新实验教学内容、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 是提高高校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实验教学,教学改革,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咏梅.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5, (12)
[2]许敖敖.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关系提高学生素质,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1, (06)
[3]阎守华.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06, (05)
[4]陈斌.改革实验内容培养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1999, (02)
[5]朱威同, 杨厚俊, 贾民生.重点实验室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 (12)
新型高校市场营销教学 篇9
一、创新型教师的基本素质及成长环境需求
(一) 创新型教师的基本素质
创新型教师应该具有流畅、敏锐、变通、独创和精密的思维, 具有整合加工信息、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清晰表现创新成果的能力, 具有坚强、积极、刚毅、果断等健康的品格。在以上素质的引导下, 创新型教师往往不拘泥于传统的教育模式, 善于将课堂教学变灌输式为启发式、互动式, 教学手法富有艺术性和创新性, 教学内容充满情感, 以发问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思考问题, 以互动激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目标。
(二) 创新型教师队伍的成长环境需求
“蓬生麻中, 不扶而直;白沙在涅, 与之俱黑”。由此可见, 环境对人及事物的影响是巨大的。高等院校要建设具有良好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 必须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
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首先也是最基础的是要为教师营造一个求真、求实、和谐、开放、自由的学术环境。求真、求实的学术环境能够激发教师进行学术研究的兴趣;和谐、开放、自由的学术环境使教师敢于挑战传统、权威, 提出新的思想、方法;使教师勇于探索、实践, 在反复摸索中实现创新。
其次, 还要为教师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管理环境。管理者应注意要给予教师充分的施展才华的机会, 以便挖掘教师自身的潜力;要给予教师充足的动力, 无论从物质上还是从精神上都对教师的创新性活动进行适当的鼓励, 使其保持高涨、持久的创新热情;要给予教师充裕的时间, 使其能够在创新过程中经过充分的“摸爬滚打”, 真正培养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师教学评价对创新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教师教学评价是对教师知识、技能和实际工作水平进行评估的一种重要方式, 其功能主要是帮助教师发现教学工作中的不足,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与此同时, 教学评价还有其隐性的引导功能, 对有利于创新的学术环境和管理环境的营造, 对教师的创新热情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
1.评价指标将直指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 因此如果设置不够科学、合理, 就会造成评价结果的不公正:启发式、互动式的授课方式有可能被认定为课堂纪律松散;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前沿科学领域有可能被认定为治学态度不够严谨。教师的创新行为得不到认可, 创新热情受到打击, 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2.教师教学评价的结果如果直接用于严肃的处理 (对于落后者来说) , 不够宽容、人性化的话, 也无法给教师创造一个宽松、自由、具有包容性和激励性、有利于创新的学术环境。缺乏环境的引导, 创新热情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将是纸上谈兵。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 教学评价作为对教师教学行为进行鉴定、评估的主要途径, 与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科学的教师教学评价营造创新的学术氛围, 引导教师走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创新人才之路, 理应成为今后高校教师教学评价工作的重点。
三、建立有利于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教学评价体系
笔者曾经参与过某高校“关于教师教学评价改革”的问卷调查工作, 通过调查问卷的结果可以看出, 该高校的师生同时将“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同时, 传统意义上的“态度和蔼”、“要求严格”和“讲解清楚”等已不能满足现代大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要求, 学生更加希望教师能够在“具有良好的师德风范”的同时“诱发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主动性”和“启迪学生思维, 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也就意味着目前对教师的教学, 高校师生不再认可“成绩决定论”和“课堂稳定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师生均认为以良好的教学态度和优秀、创新的教学方法呈现高质量、具有启迪意义的教学内容,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成为教师教学评价的重心。因此设立一套有利于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教学评价体系也就成为当前教师教学评价模式改革的重点。
(一) 确定“鼓励创新”为教师教学评价的目的
目标锁定内容, 内容体现目标, 教学评价的目标将直接影响评价指标的内容, 也将最终影响评价的结果。教师教学评价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为了促进教师改进教学,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那么在当今以“改革创新”为主题的时代, 以评价敦促教师的创新, 以教师的创新引导学生的创新, 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就应成为当今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时代性目标”。
(二) 设立有利于创新的指标内容
教师教学评价的内容是评价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因循守旧的评价内容不仅影响被评价教师的创新精神, 也禁锢了评价人 (学生、专家、管理者) 的眼光;主观性太强、可操作性差的评价内容容易使评价结果产生偏差, 造成不公平的现象。这些都会极大地影响教师探索创新性教学的积极性。因此, 在“鼓励创新”的目的下设立体现创新意识的指标内容也就成了重中之重。
许多专家、学者都对评价指标提出了要求, 如指标要具有公平性与可行性、科学性与有效性、多元性与多维性等, 以上观点笔者十分赞同, 受益匪浅。但笔者认为:评价指标要对教师创新性的培养起到良好的作用, 还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1. 指标内容要有明确的创新导向性。
所谓导向性是指教师通过指标内容能够知道什么样的教学是高水准教学, 现代高等教育要求教师有何种素质, 个人应朝哪些方向努力。创新导向性需要在评价指标中体现出创新素质的方面, 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 明确提出创新的标准;同时, 评价指标还要与时俱进, 充分吸收时代精神和主题, 符合时代的要求, 这样才能引导教师站立于时代潮头, 以全新的视野和观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
2. 指标内容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教师的个性就是指教师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它是一名教师区别于另一名教师的精神品格[1], 培养创新型的师资队伍, 首先要尊重教师教学的个性。通常情况下, 教师的年龄、所属学科等因素会对教师的教学个性产生重要影响。目前很多高校都是用使用很多年的同一份评价指标对不同学科、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 导致教师只好适应这种程式化的教学模式, 限制了教师教学个性和特色的发挥。因此笔者认为, 教学评价指标内容须依据学科特色和教师年龄等进行设置, 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关于评价内容的针对性问题, 在该高校的调查问卷的结果中也有所反映。接受调查的教师中, 87.77%的人认为, 教师评价指标体系需要根据专业的不同而变化, 仅仅有5.83%的人认为不需要分别对待, 而6.73%的人则认为无所谓, 也就是说对于评价客体———教师来说, 他们更加认同具有多元化和针对性的评价体系。
(三) 建立创新型的评价方式
目前, 理论界关于教师教学评价模式的说法主要有两种, 即总结性评价 (Summative evaluation) 和形成性评价 (Formative evaluation) [2]。在实际工作中, 形成性评价因其缺乏实际操作性, 故仍以总结性评价为主要方式。长期以来, 总结性评价的重心指向教师工作的绩效, 往往通过一定的量化指标来反映教师的工作成果及目标的实现程度[3], 将评价结果落脚在奖励和惩处上, 教师的创新型授课方式若短期内得不到认可, 甚至引来处罚, 则必将引起部分教师的恐惧和逆反心理。
如何解决总结性评价带来的副作用, 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将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但具体怎样结合还未见详细方案, 笔者在这里大胆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1. 评价媒介网络化。
对于比较传统的纸质表格来说, 网络化的评价媒介的优势是明显的。一方面它避免了评价主、客体的正面冲突, 从而提高了评价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它在节省物力的同时可以极大地提高统计效率和准确度, 将传统的评教由“结果评价”转为“过程评价”, 极大地发挥了评教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对于这一点, 该高校的调查问卷显示56.54%的学生期望“参与网上评教”。
教师教学网上评价系统的设置也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讨。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已经开始进行网上评价系统的建设, 并从中逐渐总结出一些经验, 可供其他高校在进行此项改革时参考。例如, 重庆大学教学质量与评价网上系统较好地实现了他评与自评结合、信息及时反馈和保护教师隐私权的功能, 同时系统操作简便、统计功能强大, 弥补了传统教学评价方式的不足。该系统的投入使用使重大的教学评价变为教学检查的一项常规性工作[4]。
2. 评价时间日常化。
总结性评价为了利于对教师整个学期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而又避免考试成绩因素对学生评价产生负面的影响, 通常都选择在课程结束、考试之前进行。但在这种方式下, 教师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只有在课程结束后才能被查找出来, 不利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 借鉴一些学者的观点和重庆大学的经验, 笔者建议将评价时间进行调整, 通过网络评价系统, 让学生进行“日常化”评价, 可以随时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 也要增加专家和同行的听课次数和听课的随机性, 以便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 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教师结合学生学习的需求和专家、同行的建议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进行改进, 然后再在学期末进行总评。管理部门可在一学期内多次提取学生及其他人员的评价意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督促, 这种方式将很好地体现发展性评价依据目标, 重视过程的特性。调查问卷中也显示, 56.06%的学生认为“学评教”活动应该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展开。
3. 评价过程采用“对话制”。
传统的教师教学评价过程, 往往是采用下发评价表格, 学生、专家、管理者进行填写的方式, 被评价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对于评价不够准确、公正的方面也无法提出异议, 教师的知情权、话语权丧失, 对评价结果的接受程度也就大大降低。所谓的“对话制”就是让教师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 采取让教师进行自评的方式给教师一个说话的机会。教师通过自我检查, 自评出教学方面的优势和不足, 这时再结合他评的结果, 对于相同的正面的评价就会充满信心, 对于相同的负面的评价就会虚心接受, 对于不同的评价也就有耐心去思考和判断。“对话制”的采取提高了评价准确度的同时也有利于评价结果的处理。
4. 评价结果反馈采取“激励法”。
评价结果的反馈一直是教师教学评价的一个难点工作, 评价结果的反馈是为了实现评价的目的, 如何进行反馈既能激励相对优秀的教师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又能促进相对落后的教师乐于改进工作, 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5]。除了纯粹的生理需要外, 其他四个层面都可归结为精神需求, 只是有时以物质的方式呈现出来, 例如, 高水平的薪酬、各种物质奖励, 满足了人们对受人认可、尊重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需要。“激励机制”就是典型的运用这一心理因素对人进行引导和改造的良好方法。
教师辛勤工作, 除了要获得相应的报酬外, 得到学生以及同行、管理者的认可也是必然的一种需求, 但由于个人能力的差别, 总会有一些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学方法得不到认可, 在此种情况下就需要正面激励和负面刺激两种方式以帮助教师进行改进。在评价结果应用中, 负面刺激是不可少的, 即对教学评价不合格的教师必须给予相应的惩罚, 但是,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 正面激励的作用要远比负面刺激持久和高效。
评价结果反馈采用“激励法”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要改变以往公布笼统分数的形式, 评价结果的反馈要全面, 正面 (得分较高) 和负面 (得分较低) 的评价都要呈现, 让教师获知细节。二是着重强调正面 (得分较高) 评价。结果要想发生效用, 必须首先让教师接受, “先正后负”让教师在愉悦的心境中接受负面评价, 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的改进。三是结果处理要人性化。教师教学水平的增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因此对于相对落后的教师的处理就要循序渐进, 给予教师一定的改进时间。例如, 结合前文所述的“两评制”, 初评结束后可采取谈话的方式与教师进行沟通, 第一次“复评”结束后尚可使用私下通报的方式, 连续三次评价结果落后的再考虑结合扣除奖金等方式。笔者认为只有对那些不具备教师职业道德, 屡评不改的教师才能作出解聘、降级等方式的处理。采用“激励法”反馈评价结果体现了形成性评价及时反馈、促进发展的功能。
全新的评价模式本身就有很强的创新性, 在利于推行教学评价结果处理、实现教学评价目的的同时, 也可以使教师从评价中感受创新思维, 体验创新乐趣, 从而激发创新激情, 培养创新素质。
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作为教学管理体系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为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服务也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教育工作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 以发展的观点, 以勇于改革创新的思维, 对传统的旧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行改革, 努力为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蒋峰华, 李瑜玲.浅议提高高校教师创新能力的途径[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6, (5) .
[2]聂东明, 许金生.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中的矛盾及其消解[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6, (5) .
[3]谢安邦, 侯定凯, 汪婧莉, 顾玲玲.走向多元、综合的教师评价——当前我国教师评价研究述评[J].大学.研究与评价, 2007, (2) .
[4]陈金玉, 刘东燕, 邓晓岚.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08, (1-2) .
新型高校市场营销教学 篇10
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大学不仅要培养具有高深学问的精英人才,而且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应该养成求异思维习惯,具备一定的求异思维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能够对具体问题进行理论分析,提出质疑,敢于批判;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够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情况进行理论解释、抽象与概括。然而,我国大学生在这些能力方面都有所欠缺,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基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我国从政策层面也加强了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秀、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是人才强国的需要。”然而,我国高等学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1. 高校亟须转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值得我们认真反思:为什么我国人口众多,多年来一直进行教学改革,培养的人才却仍然创新能力不够强,更缺少大师级人才?为什么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学生的基础和勤奋都不如我国学生,却出了不少大师级人才?为什么与我国相比,英美国家对内容的讲解和对学生的管理随意性较大,但学生的创新能力却总体上比我们强?所以,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注意培养人才方面的一系列理念的问题。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教师首先应转变培养人才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才能从根本上取得大的突破。
2. 高校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难以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目前,很多高校在教学内容方面还停留在以旧有知识为中心的基础上,没有完全适应当前的科技发展和吸纳最新成果,因此也不能深度拓展和挖掘新的教学内容。高校在教学内容方面的陈旧极大影响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这也极大地制约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传统的以教师、教室和考试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仍然在高校的教学中占统治地位,教师不能较好地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传播技术来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利用率。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也难以利用教育内容的革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 教师的创新能力弱制约了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有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目前,高校教师自身大多数是传统的,没有经过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还在照本宣科,有些教师还停留在教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的阶段,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弱是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的短板。目前,高校教师整体的学历和职称结构还不尽合理,高学历教师占比还是偏低,虽然高校也大力引进高学历人才,但是新引进的高学历人才大多缺乏教育经验,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仍然不能够发挥足够的优势。因此,教师的创新能力弱成为了制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
二、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1. 高校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先导
西方发达国家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一些值得高校教师思考和借鉴的教育理念:其一,提倡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西方发达国家注重从小就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里成长。这与我国从小就强制性地要求学生被动地学习大相径庭。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其二,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实行完全的学分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让学生能够多方面发展,发现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和特点。我国的教育讲究整齐划一、统一要求居多,不知不觉中消磨了学生的个性,培养的学生千人一面。高校教师应该因材施教,依据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其三,提倡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精神和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非常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倡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主动探索,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高校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时,特别要注意通过探究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2. 高校教师改革教学方法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一位具有高超教学水平的教师不仅能够讲清楚知识的脉络,而且更应该着力于运用自己在科研工作中所积累的研究能力和对内容的深刻理解引导学生去发掘和领会更深层次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思考,学生的思考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重在灌输,对课堂知识讲得很仔细,但是信息量小,可供学生发挥的空间不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多地依赖老师,在课堂中以接受知识为主,习惯于灌输,课堂气氛沉闷,很看重课程学习结果,不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的培养。高校教师通过采用“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研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3. 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型教师队伍
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打造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创新型教师队伍是目前我国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因素。其一,高校要加大对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更新教师的思想观念,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促进教师实现从“教书匠”到“教育家”的转化,既要会教书,又要会通过科研促进教学,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其二,培养教师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反省的能力,教师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反省,发现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反思教学效果,从而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其三,高校改变教师队伍结构,要有计划地从企业和科研院所引进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去,或者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中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到高校从事教学实践活动,同时也要鼓励高校到企业或者科研院所进行挂职锻炼,改变教师队伍来源单一的现状,从而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型教师队伍。
摘要: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决定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通过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教师,教学能力,教师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2]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3]申继亮,王凯荣.论教师的教学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
【新型高校市场营销教学】推荐阅读:
新型高校08-28
创新型高校11-20
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07-07
新型市场国家06-15
新型营销手段08-21
新型专业市场09-22
高校教学改革市场营销10-19
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07-23
新型城镇化金融市场论文07-20
新型APP营销模式初见锋芒电商论文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