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心理护理

2024-12-04

个性化心理护理(共10篇)

个性化心理护理 篇1

脑梗死是老年人的常见病,致残率、致死率较高,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多数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加强心理护理至关重要。近年来,我们采用个性化心理护理明显提高了老年脑梗死患者的护理质量和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2月-2016年1月收治老年脑梗死患者304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2例。观察组男80例,女72例,年龄53~77岁,平均(63.8±3.5)岁,职业:农民11例,公务员64例,个体56例,其他18例,学历:小学以下27例,初中以下76例,高中及以上学历52例。对照组男82例,女70例,年龄54~76岁,平均(63.9±3.4)岁,职业:农民10例,公务员63例,个体58例,其他18例,学历:小学以下25例,初中以下77例,高中及以上学历5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变化,指导患者肢体主动活动、被动活动的方法、康复护理及饮食护理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心理,具体措施为:①首先成立个性化心理护理小组,由护士长和科室业务骨干组成,并对参与个性化心理护理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掌握个性化心理的基本知识。②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个性化指导和健康教育。针对有抑郁症状的患者,护理人员要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主动、积极、亲切安慰患者,多与患者沟通,让患者感受到关怀,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针对有恐惧症状的患者,要采用认知疗法。以正确认知改变患者的错误认知,责任护士通过咨询、交流等讲解脑梗死的相关知识,让患者对脑梗死有清楚的了解,扭转错误的认知,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心理。针对有焦虑症状的患者,采用转移疗法。针对这方面的患者,要多与患者家属交流,鼓励患者家属积极配合,多给患者关爱,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积极引导患者参加文体活动,欣赏音乐等,转移患者的注意力,消除其焦虑情绪。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后焦虑、抑郁状况评分比较:观察组经过护理后焦虑状况评分(42.3±7.2)分,抑郁状况评分(44.1±7.5)分,对照组经过护理后焦虑状况评分(55.2±7.9)分,抑郁状况评分(53.6±8.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睡眠质量状况比较:观察组护理前睡眠质量状况评分(19.4±1.2)分,护理后睡眠质量状况评分(4.5±2.4)分,对照组护理前睡眠质量状况评分(19.3±1.3)分,护理后睡眠质量状况评分(14.5±2.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个性化护理模式是一种在整体护理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更高境界的护理新模式。所谓个性化护理,就是把患者作为一个有病求医,同时具有自我性格和家庭社会特征的完整个体来看待,针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种、家庭社会关系等多方面的不同,实施相应的个性化护理措施[1],它体现尊重人、理解人、关怀人的护理理念,强调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新人文主义护理模式。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临床治疗中对于社会因素、心理因素越来越重视。由于脑梗死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致死率,所以患者普遍伴有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据国内文献报道[2],通过比较脑梗死老年患者和正常人的心理状态,发现脑梗死老年患者的抑郁情绪、焦虑情绪的发生率分别为56.7%、66.7%,均明显比正常人更高[3]。

本组资料观察组针对患者存在的焦虑、抑郁情况进行个性化心理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经过护理后焦虑状况评分(42.3±7.2)分,抑郁状况评分(44.1±7.5)分,对照组经过护理后焦虑状况评分(55.2±7.9)分,抑郁状况评分(53.6±8.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前睡眠质量状况评分(19.4±1.2)分,护理后睡眠质量状况评分(4.5±2.4)分,对照组护理前睡眠质量状况评分(19.3±1.3)分,护理后睡眠质量状况评分(14.5±2.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个性化心理护理明显降低焦虑和抑郁水平,明显提高老年脑梗死患者睡眠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杨俊.浅谈脑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2(6):228.

[2]李芳芹.87例脑梗死后遗症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7(5):144-146.

[3]刘颖.个性化心理护理在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3,26(12):364-365.

个性化心理护理 篇2

【关键词】人性化;教育与管理;护士;心理压力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570-01

在现代护理管理中,如何激发护理工作者的積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全面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是当今护理管理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而遵循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是新形势下护理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经过我多年的护理管理实践,认为提升管理者的自身素质,为护士提供宽松的工作氛围,实施人性化护理教育与管理是护理管理的必然趋势。

1 注重提高管理者的自身素质

1.1 作到公平公正、以身作则 在管理中必须一视同仁,做到公正、公平,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信任人,对工作人员的考试考评公开、公正、公平,绝不以权谋私,建立统一的考评制度。面对护士年纪轻、护龄短的现状,护理管理者转变管理观念,既要抓学习、抓工作,还要善于发现年轻护士的思想动向,调动她们的积极性,发挥她们的潜能。带领大家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增强科室的凝聚力,创造愉快的人际关系。

1.2 达到博学多识、业务娴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管理者必须作到博学多识、业务娴熟,护理作为一门知识、技能、爱心合一的专业,在医学领域快速发展的今天服务对象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应时代的需求,是护理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1.3 实行宽容大量、善于倾听 作为管理者处理问题作到宽宏大量,善于倾听下属的心声,不能偏听偏信,客观、动态的处理问题,让下属体会到领导的管理风范。

2 实施人性化教育与管理

2.1 营造人性化的工作环境 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减少护士产生不良反应的有效保证,多与医生交流、沟通,改进一些工作方法,遇到家属不满意时,护士长出面解释,教育护士能换位思考,使护士在和谐、整洁、有序的环境中工作。

2.2 要善于应用激励艺术 作为管理者要善于应用激励艺术,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认为:影响人的“双因素”中,只有内在因素(也称激励因素) 才能真正激发起职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这些内在因素包括工作带来的愉快和成就感。由于工作出色获得上级的赞扬、奖励等。作为护理管理者,要善于使用赞美的语言,对在工作、学习上有微小进步者,在工作中总结出对工作有益的任何经验、方法者,都要及时肯定,给予表扬,使其获得成就感,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从分发挥护士的潜能,使护理技能与服务技能向协同方向发展。

2.3 尊重护士的人格 在管理过程中,护士长经常提醒自己摒弃不科学的管理方式。虽然护士长与护士岗位不同,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护士长对护士偶尔出现的工作失误,应选择适当的场合给予提醒教育。

2.4 提高护士的自我修养 培养教育护士树立正确得人生观、价值观,在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基础上,妥善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在仪表、谈吐以及品德、才学、技术、能力等方面得到良好的提升,主动与人交往,性格开朗乐观,平易近人,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

2.5 实行公开管理 在管理上广泛听取护士的意见和建议,根据每位护士的特点,将科室质量控制、护生带教、抢救药品和器械的管理、落实基础护理等护理管理工作分工到个人,让护士人人学会管理,人人参与管理,尊重护士的参与权、知情权。让合适的人,干合适的工作,发动群众,人人参与修订规章制度、科室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实质内涵是规章制度的核心,使护士由被动的执行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不仅能自觉的遵守规章制度,责任心也随之增加。

个性化心理护理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2月-2015年6月甘肃省中医院收治的110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为55例,观察组55例,男30例,女25例,年龄在21~85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2.5±7.5)岁,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35例,急性肾衰竭10例,尿毒症10例;对照组55例患者,男32例,女23例,年龄在23~86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2.8±7.6)岁,慢性肾功能衰竭38岁,急性肾衰竭9例,尿毒症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指征,保证患者充足的休息时间,如出现异常,立即报告给医师,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血液透析的时间比较长,患者比较痛苦,会给患者带来很严重的心理及生理压力,因此患者易出现一些负面情绪,如焦虑、忧郁、沮丧等,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病情发展进行担忧,如果患者能对自己的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并积极应对,对患者病情的恢复情况会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作为血液透析的护理人员应结合该类患者的特殊性,与患者做好沟通[2]。

2)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护理人员要为患者建立以下安静、舒适的血液透析环境,对初次透析的患者,要向患者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及血液透析的原理、效果及注意事项。在透析后,透析结果要及时告知给患者,使患者对自己疾病的进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护理人员还要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如穿刺技术和护理技巧,尽量将患者的痛苦程度降低到最低,让患者产生足够的信任,同时也增强治疗信心[3]。护理人员也要对负面情绪比较严重的患者进行沟通,缓解其紧张情绪,让患者体会到护理人员对自己的重视,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怀与温暖,从而树立起战胜生活的信心[4]。

3)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护理人员要时刻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产生负情绪的原因,对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要帮助患者解决,鼓励患者多看电视、多听音乐,以转移患者注意力[5]。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及满意度进行比较,生活质量应用SF-36(简明健康调查量表)进行评价。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回收率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系统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活质量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经SF-36评分比较后得出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患者满意度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55例实施常规护理,满意度为63.6%,观察组55例患者在对对照照组组基基础础上上实实施施个个性性化化心心理理护护理理,,满满意意度度为94.6%。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血液透析,简称血透,属于血液净化技术的一种,其主要是通过人工处理患者体内血液以而达到血液净化的目的,是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脏替代治疗方式之一,进行该治疗的患者病情都较为严重,并且长期受到血透并发症及治疗费用的影响,导致大部分的患者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躁的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长期存在这些不良情绪,直接影响到血透的效果,从而影响患者病情,因此,在血透过程中做好对患者的心理护理是非常必要的,而个性化心理护理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发展、性格给予患者相应的心理疏导,缓解其紧张情绪,为患者树立信心,同时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6],能使患者对该治疗方法和自身疾病有透彻的了解,更加积极配合相关治疗[7]。本研究以我院2014年2月-2015年6月收治的110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情感智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健康状况、躯体疾病、生理功能方面的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患者者满满意意度度为为6633..66%%,,观观察察组组患患者者满满意意度度为为994.6%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对血液透析患者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能明显缓解患者焦虑、恐惧心理,改善生活质量,同时也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探讨个性化护理在血液透析护理中的应用观察。随机选取2014年2月-2015年6月甘肃省中医院收治的110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为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经不同护理方式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血液透析患者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心理健康,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个性化心理护理,血液透析,效果

参考文献

[1]任钦.个体化血液透析护理干预在老年血液透析并发青光眼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49(7):830-831.

[2]韩林露.个体化护理措施对血液透析患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冲击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1):57-59.

[3]李群英,孙文兰.早期心理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肝炎患者个体化健康教育的护理体会[J].北方药学,2012,9(1):120-121.

[4]王春梅.血液透析护理中应用心理护理对提高患者舒适度的临床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80(15):175-177.

[5]吴方云.个体化心理护理在血液透析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5,27(13):265-266.

[6]汪红梅.对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1(14):279-280.

产科护理管理中个性化护理的应用 篇4

【关键词】个性化护理工作;产科;人性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0127-02

一、产科护理管理的现状

产科作为涉及知识面最广、应用最多的医学分科,主要任务是诊断、处理女性孕期及分娩期存在与潜在问题,特点为:高分娩量、高风险、快节奏、病情变化迅速等。日常工作职责包括妊娠期、生产期女性护理、生产过程中的监控及辅助、计划生育指导、新生儿及婴儿的保健等多方面。临床中,医护工作者必须掌握详细的护理专业知识及程序,确保安全、有效地为患者提供服务,处理突发状况。然而我们通过产科护理的特点不难看出,产科护理由于服务对象的特点,护理工作涉及两人安危。现状上看,我国医疗事业起步较晚,并且医患关系略显紧张,很多待产妇女对自身期望很高,对护理工作却知之甚少,另外一方面,产科关系到新生儿的护理工作,这两大方面的正常生理变化也会导致家属过分担忧,从而略有偏池便会导致患者、家属的情绪波动乃至失控。第三点,护理人员个别专业技能较低,专业知识匮乏、协调能力不够,从而导致了一些技术风险。这种现状,催生了我们医护专业人员,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产科个性化护理”的应用方法。

二、产科个性化护理应用

主要分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根本上转变医护工作者的观念,将产妇当成自己的亲人、姐妹,真正做到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将很多即将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状况,提前告知给产妇,并帮助她们进行心理疏导,告知突发事件应该如何配合医生进行治疗。第二、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培训,提升他们的服务意识、专业能力。第三、以产妇、患者为衷心,入院前对产妇的情况建立详尽的档案,通过患者的性格、习惯以及健康知识的掌握为前提了解,制定一对一式个性化护理措施,最大程度尊重产妇、患者的个人习惯。第四、营造个性化的产房空间。应该从医护人员的工装做起,传统的工装一般都是白色,这种颜色虽然体现了卫生环境的优势,但难免会让产妇、患者产生冰凉的、没有归属感的情绪,个性化护理可以从此入手,将工装改成暖色、粉色系,将产房布置成卡通样式,让产妇和新生儿都有温馨的感受。第五、做好产后康复工作,很多产妇没有系统的了解过生产后,自身体能和新生儿营养、照顾的具体办法,这时候,就需要医护人员多多讲解,多些安慰,免去新妈妈的心理负担。临床发现,医护人员的态度,甚至要比家属更重要,带给产妇的影响更多一些,如果医护人员都能过通过关心来减轻分娩过程中的痛苦,将会很大程度上增强产妇的康复信心,另外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反馈总结,即使记录产妇的情况,可以避免很多并发症的产生。除此之外,还要与产妇家属沟通好,很多产妇由于产程的原因,已经消耗了体内大部分能量,甚至会有神志不清的情况发生,这时候将术后、产后注意事项告知家属,让家属辅助医护人员进行监督、帮助,将会事半功倍。

三、产科护理管理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首先,要注意产妇、患者的动态需求,注意进行与她们的有效沟通,第一时间了解她们心里变化及需求,让她们带着愉快的心情躺在产房中,尽可能满足她们的个性化需求,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其次,产程中要进行如下注意事项的讲解工作。第一产程,要让患者进行注意力的转移,可以引导产妇采取呼吸法减少疼痛的感觉;第二产程要教会产妇有效屏住呼吸、如何用力将胎儿顺利分娩,避免无用的喊叫,从而导致最后体力不支,无法顺利自然分娩。第三产程,要提醒准妈妈做好母婴接触培养感情,还有母乳喂养的好处,提倡母乳喂养不少于2年。第四产程,辅导产妇,如何做好会阴部的护理,避免术后感染和子宫粘连。

最后需要注意做好治疗性沟通。帮助产妇、患者在产检、生产过程、输液穿刺、用药、打针以及哺乳中,多多接触患者,让她们放松心情,得到最专业的照顾和咨询。产科护理中,护理人员要通过宣讲教育,让产妇、患者做好生理卫生以及产后自我恢复,做到手勤、眼勤、嘴勤,对产妇提出的问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将人文关怀贯穿于整个护理始终。

需要强调的是,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态度、仪容有很强的感知反应,我们制知道由于产妇特殊心理动态的造成的敏感、脆弱,此时更是显示的淋淋尽致。所以就要医护人员做到要有真诚、发自内心的笑容,尽可能拉近与产妇的距离,加强产妇沟通的同时,还要与产妇的家属进行充分沟通,让家属能够全力、积极配合整个生产、护理工作。同时要遵循“产妇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医护人员就尽心尽力提供怎样的医疗保障”这一原则,不怕苦不怕累,对会阴部的清洁处理、留置拆除导尿管等都要耐心、细致的处理,减少不必要的裸露,动作尽可能要轻,让患者从心里体会到医疗工作者的热性化、个性化护理从而积极配合医疗人员进行治疗。

四、结语

在个性化产科护理工作中,我们不能只做好技术上的工作,对于产妇也提供了个性化的心理护理。个性化护理更是尊重产妇、尊重妇女的生命价值以及人格的体现,更是创造性、开拓性、有效性、可操作性护理模式的全新开启,真正的将人文关怀服务带入到现代化医患关系中去,真正做到“想患者之所想,行患者之欲行”,同时还要鼓励母乳喂养,增进母婴感情,了解产妇的心理状况,及时进行情感疏导和健康教育,使产妇感受到生活的温馨和快乐!

参考文献:

[1] 王梅.新生儿及产妇护理学.卫生医疗2004.12(7)

[2] 张晶天.个性化护理的特征和形成[J]医学研究:2009(28)

个性化心理护理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1月—2010年12月我院诊治的康复科老年病人146例, 男103例, 女43例;年龄60岁~70岁76例, 71岁~80岁43例, 80岁以上27例。

1.2 方法

在日常护理工作中采用自制心理状态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 根据病人在入院1周后及出院前1周随机对38例进行了心理观察, 对79例进行了问卷调查, 对29例进行访谈, 发现90%以上的病人有心理问题。根据病人存在的心理问题, 采取针对性个性化护理。

2 结果

146例康复科老年病人的心理问题:害怕失去独立生活能力143例, 害怕死亡139例, 害怕久病无亲人97例, 害怕生活困难79例, 害怕孤独38例。

3 个性化护理

3.1 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注重心理护理

消除病人的恐惧、焦虑、抑郁感, 病区内设专职心理咨询师1名, 要求具有较好沟通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 和值班护士一块共同担任个性化护理实施细则[1], 在每例老年病人资料上标记病人的特殊情况, 如害怕失去独立生活能力、死亡、孤独等;咨询师和每位护士在进行护理时都要详细了解并记录每位病人的具体情况, 帮助其找出原因, 实施相应的个性化护理措施, 有针对性地提供有效的护理服务。老年病人年龄大, 易得病, 再加上经济条件差, 担心病治不好。这时护理人员要主动安慰病人, 使其掌握必需的健康知识, 耐心倾听病人主诉, 消除其心理压力。

3.2 认识疾病发展, 提高生活质量

老年病人面对病情恶化或死亡, 会产生畏惧、焦虑、回避的态度。护理人员应提高病人对疾病的技巧,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 并教会病人应付这些压力的认识, 教会他们面对死亡情境不畏惧、不焦虑、不回避、积极应对, 合理解决, 适时给予安慰鼓励, 并向病人讲解疾病病因、发病机理、演变的过程及治疗方法, 解除病人疑虑, 增加其正确面对生存的信心。

3.3 保证护理服务质量, 建立平等护患关系

组织护士学习专业知识和新知识, 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层次病人的需求, 以提高整体护理水平。老年病人特别怕不被人关注, 在工作中护理人员的一言一行对病人的心理状态都有一定的影响, 所以护士在工作中可以根据不同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给病人一个恰当的称呼, 满足老年病人自尊心, 利用自己闲暇时间帮助排忧解难, 主动巡视病房, 善于沟通, 对经济条件差的病人护士和护工提供全面优质的生活护理, 对危重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病人, 采取免除病人部分护理费用, 也能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改善护患关系。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 提供具体服务, 使病人身心处于检查、治疗、护理最佳状态。

3.4 调整老年病人的特殊心理, 必要时进行心理个别辅导

老年病人因患慢性病, 受疾病折磨, 需要长期服药及经常住院, 担心家人抛弃自己, 易产生悲观、消极、抑郁情绪。护理人员根据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耐心解答病人提问, 帮助他们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多与病人交流, 耐心倾听别人述说, 鼓励病人表达自己的感受, 解答并提供有益的信息, 调节情绪, 使病人感到亲情的重要, 并劝其子女多探视和陪伴老人, 尽量满足老年病人的合理要求和期望, 增加病人的安全感, 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使其感到自我价值, 激发其珍惜生命, 使他们尽早康复, 安度晚年。

3.5 建立阳光微笑服务

入院后有的老年病人年龄大, 加上环境改变, 易出现失眠、紧张、恐惧甚至悲观、绝望。护理人员应面带微笑, 热情耐心, 服务周到, 消除病人的陌生感, 使病人产生安全感;主动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宣传卫生保健知识、住院环境、住院须知, 介绍主管医生、责任护士、病室病人及医院的规章制度。生活上多给予关心照顾, 多与之交谈, 建立信任关系, 全方位地加强护理, 并鼓励病人主动战胜疾病, 树立信心, 调动积极性, 增强独立性。

3.6 营造温馨、舒适的病区环境

病室陈设保持整洁, 通风良好, 空气新鲜, 阳光充足, 每天用消毒液擦拭用具及地面各1次, 病室内紫外线空气消毒每天1次, 保持病室安静, 避免强光和噪声刺激。病人应注意休息。对新入院的病人护士要组织同病房的病人互相介绍, 使病人彼此熟悉融洽, 美化环境, 给老年病人提供舒适、安静适宜的治疗环境, 温馨的环境能减轻或消除老年病人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心理、焦虑心情, 也能拉近护患距离, 增进病人家属之间的融洽气氛。

3.7 个性化护理指导与监督

由病区护士长完成, 每日晨交接班之前护士长带领咨询师及护士进入病房, 亲自收集病人资料, 了解病人的实际情况, 对发现的问题, 查找薄弱环节, 做出正确评估,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要求医务人员积极改进, 及时发现, 及时解决, 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拿出自己的整改方案, 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帮助其调整情绪及心理问题, 制订心理护理实施细则[3]。通过大家共同探讨和分析各自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帮助护士树立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 明确护理专业的内涵是以病人为中心。

3.8 重视老年病人的心理关怀

老年病人特有的心理问题是害怕失去独立生活能力、久病无亲人、孤独、生活困难等心理, 甚至死亡, 这在患病老年病人尤为突出。护士在护理过程中不但要注重疾病本身, 更应理解病人的体验、感受、意愿、顾虑等, 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不仅要善于和老年病人交谈与交流, 尊重与倾听, 耐心与接受, 坦诚与肯定, 又要有忠告与引导, 以清晰、关爱与耐心照顾老年病人, 使其释然, 信任、合作与充满信心[4]。

3讨论

个性化护理模式是一种在整体护理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 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更高境界的护理模式。所谓个性化护理, 就是把病人作为一个有病求医, 同时具有自我性格和家庭社会特征的完整个体来看待, 针对病人的性别、年龄、病种、家庭社会关系多方面的不同, 实施相应的个性化护理措施[5]。自我科开展个性化护理以来, 帮助老年病人改善不良的心理问题和生活方式, 老年病人的负性情绪得到了改善, 使老年病人感到生存的意义, 保障了老年病人的健康, 从而提高了病人生活质量和自身健康的群体水平。

参考文献

[1]杭亚秀.人文关怀在肿瘤病人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 2006 (12) :1275.

[2]刘梅, 万炜, 闫娟.肝癌病人的心理护理及社会支持[J].齐鲁护理杂志, 2004 (7) :549.

[3]管莉倩, 吴永娟.医院环境对住院患者的心理影响的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 2006 (12) :1226-1227.

[4]朱兰, 孙智晶.关注老年女性身心健康[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7, 11 (23) :817-818.

个性化心理护理 篇6

关键词:个性化心理护理,妇科肿瘤,围术期

手术是妇科肿瘤的最佳治疗手段, 但是肿瘤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时, 由于妇科肿瘤如宫颈癌、子宫癌以及卵巢肿瘤等涉及生殖内分泌系统, 所以患者在术前更容易出现焦虑和心理压力, 这些会对手术产生影响, 为此在围术期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1]。本文针对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在妇科肿瘤患者围术期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妇科进行肿瘤治疗的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0例, 对照组患者年龄27~67岁, 平均年龄48.5岁, 肿瘤类型为子宫肌瘤、卵巢肿瘤、宫颈癌;观察组患者年龄28~69岁, 平均年龄49.0岁, 患者的肿瘤类型为子宫肌瘤、卵巢肿瘤、宫颈癌。术前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焦虑情况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临床护理中对照组患者主要实施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个性化心理护理, 针对心理状态调查的结果, 针对患者的心理需求, 对患者进行个性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 回答患者提出的相关问题, 向患者介绍手术环境、手术相关的信息以及术前、术中、术后需要注意的事项等。同时责任护士应该多关心患者, 鼓励患者说出对自己病情的心理感受, 进行有效的心理指导。让患者家属配合治疗, 纠正患者对肿瘤疾病的不正确看法, 多与患者进行交流与沟通, 了解患者每个阶段的心理特征, 并及时做疏导, 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手术前采用SAS和HAMA进行心理评估和心理测量, 对术后疼痛评分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后的SAS和HAMA评分可以得知, 观察组患者SAS评分为 (23.32±4.23) 分, HAMA评分为 (6.61±1.24) 分, 而对照组SAS评分为 (34.42±3.15) 分HAMA评分为 (10.23±2.14) 分,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观察组疼痛评分为 (2.7±1.2) 分, 对照组为 (5.3±2.1) 分,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在手术前患者会产生一定的紧张情绪, 适当的紧张会将患者的神经系统激活, 将患者身体机能的适应能力提升, 但如果产生过激的紧张, 会增加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 增加患者的焦虑, 影响手术的质量[2]。女性患者和男性患者相比心理承受能力较低, 在手术前担心的事情较多。从本次妇科肿瘤患者在手术前的焦虑测量和心理状态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女性的子宫、卵巢对女性而言有特殊的意义, 为此针对妇科肿瘤手术, 女性患者承受的心理压力较大, 担心的事情也较多, 所以针对妇科肿瘤患者, 在围术期需要进行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干预, 缓解患者的焦虑、心理压力[3]。

本次研究表明, 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AS评分和HAMA评分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术后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在术前采用的护理方法不同, 产生的护理效果也不同, 从护理效果上进行分析,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的护理效果。观察组患者采用的护理方法为个性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 从妇科肿瘤患者的心理需求出发, 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针对性心理护理, 进而有效的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 降低患者的焦虑, 为手术的顺利完成和手术质量提升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陈燕会.妇科肿瘤患者围术期心理护理效果评价.中医临床研究, 2013 (14) :104-105.

[2]徐玉云, 陶红梅.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在妇科肿瘤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2) :26-27.

个性化心理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诊治的妇科急腹症患者78例, 随机分为干预组48例, 年龄18~50岁, 平均年龄 (32.15±8.17) 岁, 急腹症类型:异位妊娠破裂出血36例, 卵巢囊肿蒂扭转7例, 卵巢黄体破裂5例;对照组30例, 年龄18~52岁, 平均年龄 (31.26±9.33) 岁, 急腹症类型:异位妊娠破裂出血24例, 卵巢囊肿蒂扭转3例, 卵巢黄体破裂3例;排除标准:患者合并精神神经性疾病, 有全身其他系统疾病, 恶性肿瘤性疾病等, 不能配合完成诊疗者,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药物治疗和术前准备, 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个性化护理措施, 实施护理的护理人员要求责任感强、水平高等, 接诊妇科急腹症患者后, 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询问相关病史, 观察病情变化, 通过询问病史和相关体格检查初步判断急腹症类型, 选择合适的体位以缓解疼痛, 在急腹症类型未确定之前, 禁止使用止痛药物, 以免掩盖病情, 注意阴道流血有无异常情况, 及时安慰和鼓励患者, 以热情和谐的态度和患者沟通, 增强信任感和安全感, 注意更换污染的衣物, 预防院内感染, 对患者和家属给予适当的知识宣传教育, 使其较好地配合诊治工作的开展。

1.3 观察指标

焦虑自评量表评分 (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 (SDS) 评估患者术后的心理状况和日常生活情况, 使用疼痛缓解程度分级系统评估患者疼痛缓解情况, 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轻度缓解及无效四个级别, 无效即在治疗后疼痛没有减轻, 影响睡眠和干扰自然生活, 总缓解率= (完全缓解+部分缓解) /总例数。舒适度评分分为舒适、一般舒适和不舒适等三个等级, 满意度分为满意和不满意两项。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分析, 对各组服从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对两组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计算, 采用卡方检验比较,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后心理状况改善情况比较

干预组在有效的个体化护理干预后, SAS评分和SDS评分分别为 (32.15±4.98) 分和 (30.22±5.49) 分, 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和舒适度比较

干预组的护理满意度和舒适度分别为95.83%和93.75%, 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2.3 两组护理后疼痛程度的比较

干预组患者疼痛程度明显缓解, 完全缓解率达31.25%,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妇科急腹症起病快, 病情发展迅速, 若不及时诊断和治疗, 将危害患者生命安全[2]。研究认为, 急腹症是发病急、病情危重和多变的疾病, 特别是妇科急腹症, 临床表现多样, 表现为下腹剧烈疼痛、阴道异常流血等, 常见的妇科急腹症有异位妊娠破裂出血、卵巢囊肿蒂扭转、卵巢黄体破裂等, 病情凶险, 需给予有效的快速的诊治, 否则患者将因出血过多而失血性休克死亡[3]。抢救妇科急腹症最有效的措施是手术治疗, 但为了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术后患者的有效恢复, 术前有效的护理措施将有助于提高护理效果、降低负性情绪发生率和缓解疼痛等, 通过个性化护理, 术前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 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和分散其注意力, 有助于维持呼吸和循环的稳定[4,5]。在护理过程中, 护理人员需做好与医生的合作, 当发现患者脉搏细速、面色苍白、腹痛加剧等, 要迅速调整体位, 改为平卧位, 并给予吸氧和保持呼吸道的通畅[6];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 主要选择合适的给予方式、时间和量, 主要观察有无药物禁忌证,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 取得其信任, 以提高护理质量和满意度。

本文结果表明, 对妇科急腹症患者给予个性化护理措施后, 术后的焦虑和抑郁评分明显降低, 疼痛程度减轻, 完全缓解率达31.25%, 明显高于对照组, 同时干预组的护理满意度和舒适度也得到了明显提高。国内学者[7]认为个性化护理具有以下优势:护理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实际掌握患者的需求和心理状态, 开展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使患者能得到适当的满足, 促进患者建立克服疾病的信心。杨素梅[8]认为, 护理人员应提高自身的护理技术水平, 以严谨的工作态度, 建立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 保证患者得到舒适的护理。

综上所述, 个性化护理可显著提高妇科急腹症患者的护理质量, 对缓解患者负性情绪和减轻疼痛, 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对妇科急腹症患者疼痛和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随机将我院妇科急腹症患者78例分为干预组48例和对照组30例, 干预组给予个性化护理干预,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评分 (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 (SDS) 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况改善情况, 采用疼痛缓解程度分级系统评估患者疼痛缓解情况, 并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和舒适度。结果:干预组在有效的个性化护理干预后, SAS评分和SDS评分分别为 (32.15±4.98) 分和 (30.22±5.49) 分,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组的护理满意度和舒适度分别为95.83%和93.75%, 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干预组患者疼痛程度明显缓解, 完全缓解率达31.25%,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妇科急腹症患者给予个性化护理, 有利于缓解负性情绪, 减轻疼痛和提高护理质量, 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个性化护理,妇科急腹症,疼痛,心理状况

参考文献

[1]刘娟.人性化护理在妇科急腹症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6 (4) :40-43.

[2]刘卫珍, 林枚光, 廖芳.异位妊娠的健康教育及治疗[J].医学文选, 2006, 25 (2) :264-265.

[3]杜静茹.异位妊娠破裂导致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 (16) :46-47.

[4]徐芝娟, 盛冬娟, 吴美娟, 等.妇科急腹症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 (27) :37-38.

[5]刘雅美, 郑玉春.116例妇科急腹症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6, 21 (18) :2496-2497.

[6]曹雪辉, 周丽娟.人性化护理在妇科急腹症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 2012, 18 (21) :110-115.

[7]刘海英, 唐玉艳.人性化护理在妇科急腹症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 2013, 21 (10) :148-150

个性化心理护理 篇8

关键词:高血压,常规护理,个性化,心理护理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的老年病, 常引起心、脑、肾和眼底等组织器官并发症, 是冠心病及脑卒中发病的高危独立因素, 血压上升, 特别是收缩压上升, 已经成为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1]。严重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 在临床实践中对原发性高血压的护理, 特别是个性化心理护理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将我科室收集的8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护理情况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科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84例, 男48例, 女36例, 年龄60~84岁, 平均年龄69.4岁, 病程6~25年。排除因其他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2例, 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对照组采取原发性高血压常规护理, 由当班护士严格执行医嘱, 由责任护士制订护理计划, 进行健康教育, 按医嘱完成每日的治疗及护理工作。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个性化心理护理, 具体措施:1护理人员了解患者的具体病情、文化程度、家庭背景以及当前的状况, 和患者建立护患关系;2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终身性疾病, 患者常会有不良情绪, 如紧张不安、焦虑、恐惧等, 耐心倾听患者主诉, 了解患者不良情绪产生的具体原因, 根据不同原因制定不同护理措施, 如讲解病因、用药注意事项、饮食与运动等相关的健康知识, 给予不同患者侧重点不同的针对性心理护理[2];3听取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效果的反馈, 发现护理中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1.3 评价指标:

观察患者疗效、疾病相关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以及护理质量满意度等指标。

1.4 评价标准

1.4.1 患者疗效评价标准[3]:

治疗后舒张压下降≥10 mm Hg, 并降至正常或下降≥20 mm Hg为显效。治疗后舒张压下降虽未达到10 mm Hg但已降至正常范围, 或下降10~19 mm Hg为有效。如为收缩期高血压, 收缩压下降≥30 mm Hg, 或收缩压下降虽未达到30 mm Hg但以降至正常为有效。治疗后血压下降未能达到显效或有效标准的患者视为无效。显效和有效患者均视为治疗有效。

1.4.2 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以及护理质量满意度评价标准:

患者对原发性高血压知识了解程度问卷和患者对医疗护理质量满意度调查问卷的制定:均设定20条相关问题, 按每条5分计算。于出院当天由患者亲自填写。原发性高血压知识了解程度问卷总分≥90分者, 认为患者对该病了解;护理质量满意度调查问卷总分≥90分者, 认为患者对医疗护理满意。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数进行描述, χ2检验进行比较。计量资料以 (±s) 描述,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患者疗效评价, 见表1。

2.2 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和护理质量满意度比较, 见表2。

3 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疾病, 其患病率及病死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增加, 严重时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 是全球范围内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不仅注重疾病本身的治疗, 更注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应让患者了解更多疾病相关的健康知识, 根据自身病情, 掌握有效的自我护理方式[4]。对于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 对疾病发生病因、药物治疗存在着模糊的, 甚至错误的认识, 或者过分担心降压药的不良反应而不能坚持规范、长期用药, 同时还会产生不利于疾病治疗的不良情绪, 如紧张不安、焦虑、恐惧等, 其结果导致血压控制不佳, 从而出现病情反复或加重[5]。个性化心理护理, 在针对老年患者的整体护理中越发重要。本研究观察了在对老年患者常规护理基础上, 加强了个性化心理护理, 明显提高了护理效果。高血压的治疗效果优于只进行常规护理的患者, 同时增强了患者对疾病相关健康知识掌握程度, 提高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个性化心理护理可使护理人员深入了解患者心理状态, 了解患者不良情绪产生原因, 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帮助患者消除或减轻痛苦, 为患者提供了贴心、舒心的诊治环境[6], 使患者从被动接受治疗转变为主动配合治疗。综上所述, 在对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的护理中加强个性化心理护理有利于提高整体护理效果, 促进患者建康, 值得关注推广。

参考文献

[1]杨中良, 张彩萍, 王乃玲, 等.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血栓前状态关系的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 14 (7) :691-693.

[2]陆忠红, 仇训华, 黄丽儿.人性化护理干预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住院期间的应用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 2012, 18 (5) :123-124.

[3]胡秀萍.人性化护理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11) :106-107.

[4]赵艳萍.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及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20 (12) :109.

[5]赵鑫, 曲毅, 方宇.高龄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 2009, 30 (1) :50-53.

个性化心理护理 篇9

正视这种现象,我们首先必须明白一点,学生阅读过程中的误读现象是必然存在的,它有其深刻的心理学原因:

1.学生阅读图式缺失与误用

上世纪70年代,鲁墨哈特提出了相互作用的阅读模式。他认为信息的汇总有视觉处理与认知处理两种。视觉处理需要视觉信息即文字,认知处理需要读者头脑中的“图式”。所谓“图式”指存储在读者记忆中有组织的知识结构。人们通过各种渠道所积累知识、经验,以抽象构架形式有条不紊地存储在大脑长时记忆之中形成图式。由此可见,读者并不是独立于阅读的文章之外,他必须利用自己原有的图式,并通过它与阅读文章相关节点的激活、扩散,与文章产生联结获取阅读意义。

有趣的是,图式可以帮助我们阅读,但也可能引起我们阅读的歪曲。根据图式理论,一个读者不能正确理解文章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原因:(1)读者可能并不具备有适合于该文章的图式,在这种情况下,读者不可能理解文章内容。(2)读者具有适合该文章的图式,但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供的线索,不能使这种图式活动起来,在这种情况下,读者也不可能理解课文意义。(3)读者可能发现对文章的一致解释,但是这些解释并非作者解释,读者完全误解了作者表达意图。学生由于年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经验阅历、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的关系,他们在语言图式与内容图式积累方面都不够丰富。这样,上述三种相似的情况在学生个性化阅读中就很容易发生了。学生可能由于科学背景知识的缺乏,根本无法读懂现代科技说明文。学生也有可能筛选信息能力的不足,文章结构意识的薄弱,无法发现文章中作者提供的线索,导致激活本来适合于该文章的图式的失败,而误用了其他图式等。也有可能学生不了解文章时代背景,以自己的生活图式去解读文章,自以为大胆创新,实际上错误百出,如不了解宋代“官逼民反”社会现实,就可能把鲁智深见义勇为解读为知法犯法。

2.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结构发展水平的制约

华南师范大学莫雷教授等对小学六年级、初三、高三三个年龄阶段学生阅读能力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语文阅读能力结构随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一方面表现为因素数量的逐步增加(六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结构有6个因素:语言解码能力、组织连贯能力、模式辨别能力、筛选存储能力、语感能力和阅读迁移能力。初三学生阅读能力结构中增加了两个因素:概括能力和评价能力。高三再增加两个因素:语境情景推理能力,词义推理能力);另一方面表现为比较复杂、层次高的因素在整个结构中相对位置不断增强。但他们结论中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低年级高水平阅读者阅读能力结构开始具有高年级阅读者阅读能力结构特点,而高年级低阅读水平者只处于低年级水准。即初一阅读高手已经具备初三的阅读能力,而初三某些学生可能还不具备初一大部分学生都已掌握的阅读能力。

根据他们的研究结果,我们就不难理解误读现象。首先,学生阅读能力水平受其阅读理解能力结构发展水平制约。当阅读的文章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超越他们阅读能力结构发展水平,或者说阅读文章需要的某种能力是他们阅读理解能力结构中还没有发展起来的因素,这时学生的阅读就容易出现偏差。我们的教材并非完全按照能力结构发展水平组织单元,一旦课文要求与学生实际阅读理解能力结构发展水平差距过大,就会出现集体误读。这也就是为何阅读鲁迅的某些作品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挑战。其次,同一年龄阶段学生由于知识结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阅读体验等的积累差异,阅读能力结构发展水平存在不平衡现象,某些学生已经进入批判性阅读阶段,某些学生连理解性阅读还有困难。这种情况就会产生个别学生误读现象。

3.学生阅读认知策略的缺席

这里的“认知策略”指阅读者不断变换自己的阅读方法,以求达到阅读理解的目的。认知心理学又把它分为几个子过程:设定目标,选择策略,检验目标,作出补救。在阅读开始后,熟练的阅读者会为自己阅读设置一些目标,并围绕这些目标选择相应的策略,在阅读行进过程中不断用阅读中得到的信息去验证自己目标的正确性达到与否,并不断加以调整。当他发现他假设的目标没有达到时,他会采取相应补救措施。而我们学生往往没有任务意识,在选择策略上显得单一化,大部分学生能发现自己阅读中理解的失误,但不能提出相应补救措施。当然有些学生对自己阅读中的理解失误浑然不知,更不必说提出相应的补救措施了。这与学生没有丰富阅读图式与学生能力结构发展水平有关。这也是学生没能避免误读的一个原因。

综上所述可知,个性化阅读过程中,学生误读现象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作为教师,我们无法完全杜绝这种现象,但也不能放任自流。教师应当担起纠正误读的责任,教师更应该明确自己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1.文本解读者、转译者

虽然接受美学一再强调读者在解读中的核心地位,文本意义在于文本与读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但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也指出:“确定性和空白并不是文本不存在,可以由读者根据个人需要任意填补的东西,而是文本的内在结构中通过某些描写方式省略掉的东西。虽然读者运用自己经验和想象去填补,但填补方式必须为文本自身的规定性所制约。”无庸讳言,文本反映了特定时代作者思想感情,认识判断,体现作者特定的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文本具有特定的指向性,先于读者而存在。我们虽不强调必须追根溯源去探究作者的本意,但对于文本解读必须在尊重和理解作者赋予文本意义的前提下进行。个性化阅读的多元解读是指文本特定指向的多元,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来剖析。所以必须回归文本。学生通过语言揣摩,与文本进行对话,与作者思想进行碰撞,与作者进行信息交流、价值交流、感情交流,让学生发现自己阅读中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认知策略的意识。

基于学生阅读图式和阅读能力结构等原因,教师不仅要做文本解读者,更要扮好文本的转译者角色。教师可以用言语行为、讲解行为、演示行为(多媒体应用、角色扮演、深情范读等),也可以用问答式、质疑式、讨论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实现文本的转译。不管方式如何,教师对文本成功地转译,有时可以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试以如下的教学片段为例说明:

同学们,你们看到过海吗?听到过有关海的故事吗?回忆一下你们在电影、电视、书刊报纸中看到的海的形象,列举一些词句来形容它的情状,好吗?……我也谈一点自己的感受。海,无边无际,辽阔壮美,神秘莫测,变化无常。有时它平静温柔,海鸥掠过水面,在海空盘旋翱翔;有时它汹涌澎湃,浊浪排空,怒吼咆哮……远离海边的人,读描绘海景的佳作,也会有身临其境之感,感受到海的壮观。作家鲁彦的听潮,着力描写了海潮涨落的情景,让我们一起认真阅读,仔细体味,展开想象。

教师以自己的感受体会为学生描绘出了一幅具体可感的海景图,如果再配以流转跌宕的语气语调,将会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创设很好的艺术氛围。而教师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这是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的第一步。学生只有从揣摩文字,梳理文章结构开始进入到有组织的语言符号系统,才能认识到作品的独特体式与风貌,把握住文章内在意蕴和情调,与作者思想进行碰撞,与作者进行信息交流、感情交流、价值交流,才能获得自己的理解与认识。

2.阅读协助者、引导者

《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对话不是单向的传输与接受,而是相互推动的一种互惠互赠的交流活动。”不能光有学生的交谈而没有教师的对话交流,教师是平等的对话者之一,理应参与对话;没有教师的参与,就不称其“多向互动”,也就难以“动态生成”。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教授也强调:“教师要通过学来教,即通过自身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对话中来,一起探索,一起发现。”特别是在学生充分发表见解之后,教师应以平等的对话者身份,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理解、感悟和发现,使学生从中受到激励,得到启迪,或获得智慧与方法。

所以,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理应成为学生主体性阅读的协助者和引导者。如笔者在教学诗歌《相信未来》时,诗中有很多的句子值得玩味,如“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等语句,如果学生不知道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文革”十年浩劫时期,就很难理解“灰烬的余烟”等特殊意象所构成的意境,也就很难感受诗人抗争和反叛的青春激情。对于学生阅读图式中缺失的时代背景、写作动机、文学思潮等方面的知识,教师要扮好协助者的角色。又如笔者在教学《项链》时,学生提出“参加舞会何尝不是改变自身命运的一次机遇”“为了片刻的灿烂,付出十年的艰辛,值得”等“误读”看法。笔者就问学生:“从你回答的观点中反映出的人生观、价值观与玛蒂尔德有什么联系?”而后就指出这种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动态生成”了玛蒂尔德的悲剧。如果我们还以“不乏创造性理解”而一味肯定不加引导的话,那么看似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创造性,其实只能是误人子弟。

总之,个性化阅读无论如何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能漠视教师文本解读者、转译者、阅读教学行为的协助者和引导者的身份。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性,作精彩讲述,巧妙引导,帮助学生对阅读感受和见解作补充,或者进行调整和修正,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或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重建新的认知结构,达成对新知识的顺应,更快更好地修正丰富学生的阅读图式。

参考文献:

[1]吴庆麟.认知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

[2]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3]马笑霞.阅读教学心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4]张必隐.阅读教学心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5]李海林.个性化阅读的学理依据和教学形态[J].小学语文教学,2005,(9).

[6]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7]蒋成瑀.语文课读解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8]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9][美]哈罗德·布鲁姆.批评、正典结构与预言[M].吴琼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个性化心理护理 篇10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护理干预,负性心理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发病率高、病程长、易反复、疾病损害较重的慢性迁延性疾病, 目前尚缺乏彻底治愈的药物, 治疗效果差。加之来自社会、经济、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 病人易产生诸多负性情绪, 影响心理、生理健康。2011年1月—2011年7月对我科收治的226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采取针对性个性化护理干预, 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1年7月我科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226例, 男142例, 女性84例;年龄21岁~56岁, 平均37岁;均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1];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32例, 初中89例, 高中65例, 大学及以上40例;已婚187例, 未婚39例。

1.2 方法

1.2.1 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

1.2.1.1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病史长, 病情易反复, 心理负担重, 病人的康复离不开社会、家庭及单位的支持。因此, 护士要做到主动与病人家属、朋友、同事沟通, 请他们给予病人一定的鼓励和关心。

1.2.1.2 个性化认知疗法

非理性的认知、评价、信念和态度可导致消极的情绪和行为[2]。在病区内设置宣传栏, 张贴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健康宣传资料, 针对病人的文化程度帮助其了解乙型肝炎的基本知识, 消除不适当的预测、误解和错误观念, 进行乙型肝炎知识宣教, 提高治疗信心。

1.2.1.3 个性化行为疗法

指导病人正确实施减轻应激训练。有资料表明, 减轻应激训练可使病人达到放松状态[3], 同时也为病人提供一种面对乙型肝炎的积极应对方式。减轻应激训练方法包括呼吸冥想、渐进式肌肉放松、减轻肌肉紧张和焦虑训练以及太极拳等, 根据病人个人情况、兴趣来选择合适方法。另外, 帮助病人做到遵从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 配合治疗。

1.2.1.4 个性化音乐疗法

音乐可使脑垂体释放脑啡肽, 达到止痛、减轻焦虑的效果, 有利于缓解压力[4]。病人的焦虑情绪在音乐状态的诱发中, 获得释放与宣泄, 使积极的情绪强化, 消极的情绪排除, 甚至可以使原有的消极状态转化为积极状态, 缓解躯体的应激状态, 解除心理扭曲和紧张[5], 根据评估结果针对负性心理特点, 隔日安排病人在安静的环境内听音乐, 如播放轻音乐、欢快音乐等来稳定、振奋情绪, 每次20 min~30 min。

1.2.1.5 个性化心理护理

入院后责任护士一对一地对病人进行心理干预, 做到主动、热情接待, 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以取得病人信任。评估病人文化程度及对疾病、病情的认识程度;对病人的疑问及时解答, 给予支持、鼓励、劝告, 帮助其制订个体的生活作息时间表, 转移其不良情绪。①焦虑、抑郁是乙型肝炎病人存在的主要负性心理之一, 病人因感到健康状况受到威胁、劳动能力下降及担心家庭经济状况等原因而导致失眠、纳差、情绪不稳等。护士要做到尊重病人, 注意语言沟通技巧, 与病人沟通交流, 随时注意病人的心理变化, 给予鼓励、安慰, 尽量减少不良刺激对病人的影响;指导病人进行自我调节, 学会情绪控制, 让其正视自己的病情, 正确对待生活, 从而缓解焦虑心理。②由于病情的反复、不稳定性,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对治疗失去信心, 易产生悲观、绝望心理, 造成情感脆弱。护士应采取针对性措施, 增强病人与病魔做斗争的信心, 使病人以乐观的情绪和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和护理。③恐惧是对预感到和潜在的危机的一种心理反应, 主要体现在害怕疾病的进展、担心传染给家人及害怕被人议论等[6]。而紧张主要是来源于对医学知识的一知半解, 医护人员应沉着稳定、语言内容丰富且具有权威性, 使病人产生安全感, 并根据病人及家属的文化程度和对疾病的认识程度, 应用医学及心理学知识讲解疾病诊治方法、相关研究进展, 指导病人学习身心放松技巧, 以缓解或消除恐惧心理。

1.2.2 心理症状测评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在护理干预前及护理干预后4周做测评。护士用统一指导语解释, 病人阅读问卷后填写, 测评表当场回收。SCL-90由90条目组成, 采用1级~5级计分, 1分为从无, 2分为轻度, 3分为中度, 4分为相当重, 5分为严重。被试者的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 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 可考虑阳性。所获分数越高, 说明被试者病情越严重。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与我国常模SCL-90比较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SCL-90评分总分为161.56分±25.67分, 有轻度心理问题 (总分≥160分) 41名 (18.1%) , 中度心理问题 (总分≥200分) 15名 (6.6%) , 重度心理问题 (总分≥240分) 7名 (3.1%) , 心理问题的总检出率为27.8%。慢性乙型肝炎病人SCL-90大部分因子评分高于全国常模,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SCL-90各因子中, 尤其以躯体化、强迫症、焦虑、敌对和抑郁为重, 而在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和偏执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护理干预前后慢性乙型肝炎病人SCL-90评分比较

护理干预后的SCL-90评分总分为145.82分±41.26分, 低于干预前的167.56分±25.67分;其中SCL-90大部分因子评分低于干预前水平,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有研究证明, 心理健康状况在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转归中起重要作用。对于病人来说, 慢性乙型肝炎本身也就是一种应激源, 同样会给病人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 产生各种心理症状, 影响病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并有可能加速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情发展。本研究显示,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心理问题的总检出率达27.8%,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SCL-90量表大部分因子评分高于全国常模。由于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存在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 为了改善病人情绪、促进疾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在临床治疗及护理过程中, 对病人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分会.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01, 11 (1) :56-58.

[2]黄红波, 姚林燕.地震灾后1例有自杀企图病人的危机干预[J].护理与康复, 2010, 9 (3) :274-275.

[3]张丽平, 曾慧.减轻应激训练在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中的应用及展望[J].护理学报, 2007, 14 (12) :23-25.

[4]韶红, 罗选红, 谢小花, 等.音乐治疗对保胎孕妇心率呼吸血压胎心率及焦虑的影响[J].护理学报, 2007, 14 (4) :52-53.

[5]毕小琴, 李继平, 赵佛容.音乐干预缓解颌面部癌症病人焦虑状态的护理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8, 24 (5) :1-3.

上一篇: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下一篇:企业文化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