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收尾的艺术(精选5篇)
文章收尾的艺术 篇1
人们常用“凤头、猪肚、豹尾”评价一篇好文章, 同样, 上好一堂政治课也可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政治课的结尾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一个精彩的结尾能振奋学生的精神, 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个富有新意、回味悠长的结尾, 能使课堂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一个响亮的让人震撼的结尾, 能起到承上启下、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 在一节课开始之前, 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讲究艺术, 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那么, 设计政治课的结尾, 有哪些好的方式、方法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一、联想式结尾法
所谓联想, 指的就是在形象思维中由一件事物而想到另一件事物的思维方法和过程。概括式是最常见的联想方式, 也是一种比较常用的课堂收尾方法, 它主要通过归纳、概括、梳理、提炼、总结, 使整节课的内容实现条理化、系统化和简洁化, 以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教学实践中, 一般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归纳总结:一是“口述”方式。可以是教师归纳梳理, 也可以让学生提炼总结, 还可以是师问生答、共同归纳;二是“写或画”方式。如让学生写出“本课学习小结”、“学习收获与心得”、“本课知识框架”等。这样, 既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又可检测学生的听课效果, 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归纳总结等能力, 达到夯实基础、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
二、练习式结尾法
这种结尾的方式是学生们最喜闻乐见的, 即让学生通过一定的练习来巩固知识。教学的各环节都应注意贯穿“思维训练”这条主线。学生学习任何知识, 只靠听讲是不够的。特别是在政治课的教学中, 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练习, 这样才能巩固当堂的知识。不定项选择题一直是学生又喜又怕的题型———学生喜欢, 说明它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挑战性;学生怕, 因为它是学生考试中最薄弱的一环。因此在课堂的节尾中, 腾出一定的时间精心设计一些选择题让学生练习, 既能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 又能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表达式结尾法
即让学生用语言表达的方式来复述所学知识, 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政治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 要求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知识表述出来。不过, 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比较薄弱, 特别是那些胆怯内向的学生。这对政治课的学习是很不利的。作为老师, 就应该鼓励学生动口表述。在学生表述时, 老师最好不要打断学生, 更不能呵斥学生, 如果这个学生表达得不完整或有错误, 那就再叫一个学生起来接着表达, 直到完全正确。
四、评价式结尾法
这是一种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加以评价来进行自然结尾的方法。在多数情况下,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了解, 并不一定非要通过书面测试的方式进行, 还可以直接从课堂上获得反馈信息来进行。这样得到的信息更直观、更具说服力。在课堂上创造机会实现师生互动, 既有利于学生提高认识, 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与发展, 更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从评价的形式来看, 它既可以是教师评价, 也可以是学生互评。不管采取哪种评价方式, 都应把握一个大方向, 那就是多看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以表扬肯定为主, 引导教育为辅。
五、互动式结尾法
临近下课时, 学生显得较为疲劳, 精神不振, 思维也常常处在抑制状态, 这个时候不妨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 如将学生们喜欢看的节目“正大综艺”中的形式 (快速抢答、判断真假等) 借鉴过来, 以激发学生的激情和竞争意识, 唤起学生的学习情绪, 使他们的大脑皮层再度兴奋。这种方式, 不仅能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和保持学习热情, 而且能使所有学生都能领略到学习成功的愉悦感, 这对他们心理品质的优化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六、悬念式结尾法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疑问是思维的开端, 在学生学完新的知识之后, 如果教师在此基础上提出新问题, 设置一定的悬念, 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从而有利于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综合、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置悬念时, 要有的放矢, 所设计的悬念既要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与要求, 又要充分体现已学知识和未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这样才能调动他们自我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情景式结尾法
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进行自然收尾的方法。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其各阶段的情况有相当的不确定性, 可能会随时出现一些“意外”的变化, 这就要求教师在收尾时应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灵活多变地创设情景, 如采取齐读、抢答、歌唱、朗诵、评论时事等方式进行收尾, 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让学生广泛参与, 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八、名言式结尾法
即通过引用相应的格言、警句、诗句、成语、谚语、俗语等来做收尾, 从而使课堂内容得到升华。因为不少名言、警句往往是人类思想、生活经验和语言艺术的集中体现, 不仅语言精练、充、朗朗上口, 而且蕴涵着深刻的哲理。采用这种方式收尾, 不仅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而且有利于净化学生的心灵, 陶冶情操。
文章收尾的艺术 篇2
古人说,好的文章要有“凤头豹尾”,就是说结尾应斩截有力,开头则要写得多姿多彩,像凤凰的头那样漂亮。还有人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这些都说明了开头的重要。那么,什么样的开头才是好的呢?其实,文无定法,文章的开头并没有固定的格式。衡量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看它是不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否为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服务,能否吸引读者读下去。选人中学课本的古文,都是素有定评的名家名篇,它们开头的艺术方法,尤其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一、开门见山,一锤定音。梁启超认为,“文章要令人一望而知其宗旨之所在”。因此,他主张“作文最好将要点一起首便提出”。比如李斯的《谏逐客书》,开头便提出“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单刀直入,入手擒题。他旗帜鲜明地告诉他的读者——秦王,他的这封信,就是要反对“逐客”之议而言“逐客”之“过”。下文或举例或类比或辩驳,都是要证明这一观点。又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文章的论证。
二、起句发问,激起兴趣。起句发问,用“设疑”的方式
引出所言之事以抓住读者,激发其“解疑”的兴趣,也不失为一种开头艺术。如选自《吕氏春秋》的《察今》:“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文章以设问开头,以自答的形式指出并不是先王的“法”不好,而是先王的“法”不足以让后代人取法。既“贤”却又“不可得而为法”,不能不使人生“疑”,这样就形成了悬念,能引发人们“解疑”的兴趣。而读完全篇,疑云也便自然消散。
三、倾吐心声,袒露胸臆。情感,既是写作的原动力,也是文学艺术的源泉。“文章有情,情生至文。”运用“倾吐感情法”,开篇就袒露胸臆,倾吐至情,能收到以情感人的效果。如林觉民《与妻书》的开头:“意映卿卿如晤:今吾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与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余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作者“生人作死别”,忍悲作书,故一开篇便倾吐心声,袒露胸臆。至情言语,缠绵凄恻,真是字字血,声声泪,令人感怀,不忍卒读。
四、突兀壁立,先声夺人。这是指文章的开头文势突兀,雄健有力,高屋建瓴,令人瞩目。这种先声夺人的开篇,能给人以独特的感受。如杜牧的《阿旁宫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四句十二字的开头,短促有力,概括了六国灭亡、秦统一天下的历史过程,也点明了秦统一天下
后的骄奢。不仅内容丰富、意义深邃,而且简洁有力,气势磅礴,具有很好的艺术效果。
又如韩愈的《送董邵南序》的开头,“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起得突然、奇特,一开篇就点明了董邵南的去向,而着一“古”字则隐示了乐毅、荆轲、高渐离等人,用他们的仁义忠信来反衬当时藩镇图谋不轨的狼子野心。
五、引用开篇,精辟警策。引用先贤名言开篇,具有权威性,更令人信服。如贾谊的《论积贮疏》:“管子曰:„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廉耻。‟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文章开篇处引用管子的名言立论,正面强调积贮的重要性,精辟警策。在此基础上,下文再从反面说明积贮不足就不能进行有效统治的道理,正反对比,使观点更鲜明。
六、比喻入题,喻巧理至。运用比喻开头,文章生动形象,别开生面。如《(孟子)二章》的开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文章开篇就用鱼与熊掌的比喻,来说明“生”与“义”的关系,从而引出应“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七、开篇记事,款款展开。叙事、记叙类文章,多由记事开篇,然后徐徐展开。如范仲淹《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
浅谈语文课的收尾艺术 篇3
一、结合实际,感染熏陶
结合实际,它能让人深思,让人惊醒,让人振奋。如在《祝福》的教学中,老师结合学生的实际以一段饱含深情独白来感染、熏陶学生,作为该课的收尾。
“祥林嫂在风雪交加、在阵阵鞭炮炸响、在鲁镇人们的声声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她的死就如树上的一片落叶飘下,就像路边一棵枯死的野草,无人问津。鲁迅先生通过祥林嫂的死揭露吃人的封建社会。对祥林嫂而言,她的死又是幸福的,因为她活着的时候连块真正名字都没有,在自己家里、在鲁四老爷的家里、在柳妈的眼里、在鲁镇人们的心目中……到处都是痛苦的,我想她的死是一种摆脱,一种幸福!而我们呢?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在家是块“宝”,在学校是根苗,走出社会是人才,还有什么不满足?还有什么理由不认真学习?
老师在这里以饱满的激情、诗一般的语言,对文章的中心作了点明,并启迪学生,真可谓是教之以理,晓之以情,耐人寻味。
二、音乐熏陶,加深理解
音乐使人赏心悦目,陶冶人的性情,语文课在适当的时候采用音乐来收尾会妙不可言。如上沈从文的《边城(节选)》一课结束时,老师就作了这样的总结:“沈从文在这里以优美清新的语言给我们展现了在风光秀丽的湘西,天宝、傩送两兄弟与美丽纯洁的翠翠之间的凄美爱情故事,读起来令人动容。现在让我们来听听童安格是怎样理解和歌唱爱情的。”
这时多媒体里响起了童安格演唱的《明天你是否依然爱我》的歌声:“……所有的故事只能有一首主题歌,所有的爱情只能有一个结果,我深深知道那绝对不是我。既然曾经爱过又何必真正拥有你,我相信总会有一天你一定会离去,但明天你是否依然爱我……”歌声能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加深学生对什么是真正爱情的理解,强化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记忆。
三、延续课文,激活思维
语文老师在结课时若能节外生枝,设疑问题,让学生续写原文,定能够出奇制胜。如《项链》一课,当把该课的课标任务都完成之后准备下课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课外拓展:“美丽动人的马蒂尔德为了一夜的虚荣付出了惨重的人生代价,但当她经过十年的艰辛劳动偿还所有债务偶然知道先前的那一串项链是假的之后,结果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给原文写一篇续文,看谁想象最丰富又特别合理。”
四、承上启下,巧妙过渡
语文课一节课与一节课内容的过渡非常重要,不管是一篇课文的不同课时,还是由一篇课文到另一篇课文的过渡,都要非常讲究,不同课时之间的结束语一定要相互勾连,自然得体,浑然天成。如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将结束时,老师说了一段承上启下的话作为开启下一节课的准备:“拥有八十万军队的林教头本来是一个安分守己、随遇而安的人,但在以高球为首的黑暗势力的迫害下,逼上梁山,走上一条官逼民反的道路,令人深思。而选取中国古代另一部名著的《失街亭》,该文又给我们展现了马谡一个怎样的形象?该文的故事情节又如何呢?传说中聪明绝顶的诸葛亮又如何挥泪斩马谡的?《三国演义》又是一部怎样的小说?同学们课后先认真地看一看。下课!”
中学英语课堂收尾艺术探微 篇4
1. 课堂教学收尾的效用
随着不同的课堂教学类型,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如果能配以合适的结尾, 可以收到以下事半功倍的效果。它将1) 有助于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网络化, 系统化;2) 有助于反馈教学信息;3) 有助于知识迁移的产生。
2. 课堂收尾原则
欲使“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现艺术”, 在具体实践中, 英语课堂结尾还得遵循什么设计原则?根据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及课堂收尾的效用, 其主要任务是:概括教学内容,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总结规律, 引发他们对有关内容的联想和思考, 使所学知识更系统, 更条理, 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为实现这一目标, 结尾设计应遵循如下原则:1) 目的性原则;2) 精要性原则;3) 多样性原则。
3. 课堂收尾方式与案例
下面结合笔者在实践中的经验, 根据英语课堂收尾的特点对收尾方式作以下分类, 希望能促进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
3.1 首尾呼应凸显主题
我们的心中大都有个圆满情节, 一堂课要给学生以完满感觉, 在结尾之际响应开始之时, 达到首尾呼应的目的。譬如:北师大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英语Unit 5 Relationships, 贯穿整堂课的是Let’s talk about relationship。以relationships开始, 以relationship结束, 并引人深思, 促使学生带着更深的问题离开课堂。
3.2 歌曲共鸣情感升华
在心理学, 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是人的心理动力机智的中心。若想晓之以理, 必先动之以情。所以, 在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情感辐射, 课堂收尾环节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 教师可根据课文中的主要内容, 用饱含情感的语言, 营造特定的气氛, 促使学生在情感上“共鸣”。除了用语言文字来收尾, 有时也能用其他一些方法。例如, 教师可用音乐结尾, 或最后将讲课推向高潮, 再戛然而止, 让学生对讲过的内容作“难舍难分”的追想, 留下想象、回味、思索的余地。如:高中英语课外阅读的一篇文章:“That one minute, changed my life.”在进行完lead-in, fast reading, careful reading, group work, consolidation等教学环节之后, 进行教学内容拓展, 情感深华:
T: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 story?
S1:learn to discover;S2:learn to appreciate;S3:learn to praise….
T:Let’s learn to appreciate and give affirmation.
One minute.Have you got one minute to thank someone?A minute to tell someone what you truly like or appreciate about him/her?One minute.It can make a difference for a lifetime.
Ss:….
一首合适的歌, 不仅能创设特定的情境, 渲染气氛, 还能深深地吸引学生, 感染学生, 把学生引入一种高昂的氛围, 使学生领悟到作品的精妙之处, 增强讲课的力度和效果。
T:Something good is certain to happen when you don’t give up.Just wait a little while.Selfaffirmation is also what we can learn.最后伴随着一首紧扣课堂主题的冯曦妤“A Little Love”歌曲结束, 一堂英语课落下帷幕, 余音缭绕。
3.3 蕴含哲理彰显智慧
在课堂的结尾如果能以隽永精辟的语句去洞悉社会、透视生活, 以深刻的哲理内涵给人以思想的启迪, 无疑会增加课堂的内涵, 给整堂课点上画龙点睛的那一笔。如:外研版八年级下Module 4 New technology Unit 2, 在通过Let’s learn, Let’s practise, Let’s talk, Let’s read;Let’s discuss等教学环节之后, 提出: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 passage?进入Let’s say环节。最后进行Let’s share a poem:
Life is like a journey, which has unexpected things.
Life is like an ocean, which has wind and waves.
….
Believe yourself,
Stay cool, please!
结语:
总之,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英语课堂收尾的方式是丰富多彩的, 或得出结论, 或提出见解, 或揭示内蕴, 或找出规律, 或作出判断, 或启发思考……当一堂构思精妙, 环节紧凑的英语课即将落幕, 该以怎样的形式与内容进行结尾收场, 是每位英语教师都应该深思细琢的教学环节。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教艺水平更上一层楼。
摘要:课堂收尾能起到画龙点睛、巩固知识、启迪智慧、诱发兴趣、训练思维等效用。本文概述了英语课的收尾的效用、原则, 重在联系具体的教学案例, 归纳了诸如, 首尾呼应、歌曲共鸣等收尾方式, 以期更好地为教学实践服务。
关键词:英语课堂,收尾效用,收尾原则,收尾方式
参考文献
[1]黄兆明、游世成, 2003, 《课堂结尾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施良方、崔允郭 (编) , 2000, 《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叶澜, 1997,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 《教育研究》 (9) 。
记叙类文章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篇5
记叙类文章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文/倪东方
摘 要:在记叙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会根据教学目的展开师生间问答、讨论、生成的语言交流活动。这里,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思考问题,深化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阅读教学中适时适度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增强知识转化为语文素养的能力训练的实效性,是发展学生思维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20世纪初期,教育界曾流行一句话:“知道如何提问就等于知道了如何教学。”可见,教师对教学问题的预设、遴选、生成、运用的智慧,就常常成为决定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思“切”;求“精”;务“透”;凝“智”
一、思“切”:生成的问题切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切”即切合具体的文本特点,切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切合学生的情感状况,切合学生的思维特点。首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清晰和恰当的,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是,教师备课时要把握阅读的走势和学生的能力发展方向,明了课堂上哪一步应该提出问题,提什么问题。问题的用语应该符合语文教学规范,不宜偏和怪;其内涵和外延应是确定的,忌大而无当,让学生不明所以无从下手;必要时,需提供思考方向和方法,并作相应指导;再进一步,应根据不同文本、不同学习阶段、不同教学目标,使用多样的提问类型,要有记忆性和知识性问题,更要有理解性、综合性问题,有时可将一个大问题分解为几个小问题。比如,教学《紫藤萝瀑布》时,若只用一个大问题:“作者写花要表达怎样的中心?”就显得空泛,没有思维形成过程,不利于学生能力培养,可设计几个小问题:(1)眼前的紫藤花有什么特点?(2)十多年前的紫藤花又是怎样的.呢?(3)作者由紫藤花的荣枯对生命产生了怎样的感悟?更进一步,进入课堂教学视野的问题,应该考虑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情绪在亢奋或沉静中积极思考,以前的课堂提问,多是要求学生重复已教学过的问题的答案或复述信息,即记忆性或知识性的问题,这类问题不具备思考的力度,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好的问题,既要找到能撬动学生思维的“语言点”,又要与其他训练任务自然而然地勾连起来,由点及面,以获得一箭双雕甚至一石三鸟之效。
二、求“精”: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核心问题上展开
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看,不分轻重主次的满堂问使学生不易抓住主要矛盾,难以把握一堂课的重点和难点,不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和总体评价能力。课堂教学提问应该倾向于提出一些理解性、运用性和分析性、评价性的问题,尤其要把握一篇文章的核心问题。所谓“核心问题”,就是课堂诸多问题中最能揭示文本教育教学价值的问题。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要获得最大限度的效益,势必要把学生的精力集中在对核心问题的探讨上。教师的智慧就表现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握重点和难点,并寻求突破,让学生的思维在核心问题上碰撞,以求得文本的透彻理解。在《孤独之旅》,“孤独”一词对于杜小康来说,包含哪些内容?小说中是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孔乙己》文章结尾写道“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最后究竟死没死?这些就是文本的核心问题。《羚羊木雕》中,“我和父母的矛盾焦点是什么?为什么产生这样的矛盾?”对文本内容和中心有提挈作用。
三、务“透”:在追问中让学生步步上台阶
课堂教学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问题连续跟进的过程。问题与问题之间应该存在内在的逻辑联系,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的一步一步展开、推进与解决,就是教学任务和目标的一步一步的达成与实现。一个问题生成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力能达到多深,问题能探讨和解决到什么程度,这是教师在提问时必须予以密切关注的事情。问题是帮助学生透彻地阅读文本的诱因,离学生太近或太远,都不能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古人曰:“提纲而众目张,振领而群毛理。”阅读中若能设计出环环相扣的一系列组合问题,引领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逐层深入的解读和把握,就会像整饬衣服时先提衣领一样,使整个过程贯通一气。教师必须掌控梯级提问层次,更可在一个问题上步步紧逼,利用追问促进学生将自己的思考明晰起来,深入下去,还能引导学生改善其语言表达,在合作探究中激发思考,形成能力。
四、凝“智”:有效捕捉并机智利用课堂上的动态问题
课堂中的细节、步骤并不完全按我们预定的完成,在师生对话中常常会有突发问题,我们称之为动态问题。能有效捕捉并机智利用课堂上的动态问题,巧妙引入或化解,常常能形成课堂教学的亮点。
记得自己那次上《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分析到人物形象时,有位同学发出感叹:“于勒好可怜啊!”马上有同学反驳:“他有什么可怜,有钱时,大把的挥霍,落到这个地步是他自找的!”还有同学说:“菲利普夫妇才真的可怜了呢!于勒花光他们的钱,使他们生活困顿,连女儿都嫁不出去!”我乘机提问:“到底谁可怜?”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争论,最后达成共识――“他们都可怜!”我乘胜追击问道:“到底是什么造成他们这么可怜?”学生情绪高涨,讨论激烈,最后都认识到:“社会的重压、生活的困顿导致人们道德的沦丧、亲情的淡漠。”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机智引导、提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得课堂灵动而又高效!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遇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对课堂动态问题的处理,在于语文教师因势利导的智慧,它是一种高层次的教学艺术,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反映。我们应该孜孜以求。
我想,阅读教学中巧妙运用提问的艺术,做到了思“切”、求“精”、务“透”、凝“智”,语文课堂的灵动高效也就不远了。愿与诸同仁共勉之。
【文章收尾的艺术】推荐阅读:
收尾的艺术05-26
思想政治课的收尾艺术09-02
收尾管理10-02
综采面收尾06-30
工作面收尾05-15
收尾阶段施工总结05-12
收尾项目工作计划10-01
工程项目收尾管理工作09-17
跨路收尾工作管理办法06-03
文章的衔接艺术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