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教育思想(精选12篇)
转变教育思想 篇1
前言
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 我国的社会发展正处于持续稳步增长的转型时期, 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之而来的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正在一步步向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在今天看来其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教育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发展的转型, 要求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快速转型, 以发挥思想政治文化对于经济发展重要的反作用。本文以当前我国的国情与社会发展现状为研究背景, 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转变展开了简要论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内心心理的体现, 从哲学角度来讲, 属于一种世界观, 对于社会实践具有指导作用[1]。其是指在社会群体中, 对成员在思想观念等心理方面实施有目的性与计划性的影响, 产生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思想道德规范, 以正确引导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化中,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其中的首要内容, 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与问题。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但具体实施起来有些困难, 在发展的道路上面临着很多隔阻, 需要排除大量艰难困阻, 特别是传统思想政治根深蒂固, 还存在着很多腐朽文化, 严重侵蚀着人们的心灵。一些传统思想政治在今天看来, 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略显疲软, 对于人格教育与培养造成了巨大的阻碍, 因此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转变势在必行。
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转变
(一)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不足之处
1. 简单化片面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逐步发展中, 人们的思想观念, 也在日益发生改变, 有些传统思想政治文化已经根深蒂固, 一时间很难改变, 这也加大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开展难度, 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在发展中各种社会矛盾问题层出不穷, 严重阻碍社会发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过于简单化与片面化, 采取固定模式的满堂灌、宣讲式、说教式的教育形式, 很难取得预期效果, 会使受教育者产生抵触的心理, 对其产生强烈反感, 如果不对长期以来形成的落后的教育模式进行转变, 将会使效果不能发挥出来。
2. 教育主体缺乏现代化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转变一直以来是令教育工作者费尽心思的一个问题, 由于受到多方面限制, 有效的教育方法难以在其中实施。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变的“两个主体”无非就是传授者与受教育者,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在转变过程中, 这两个主体不能应用现代化的科技信息手段, 主观能动性也就不能充分发挥出来。例如在网络道德方面, 由于没有广泛应用到现代科技信息化手段, 使其实效性受到制约, 除此之外还有在一些单位中, 在开展教育当中, 过于重视受教育者避免在思想等方面问题的形成, 过度重视这个宗旨, 忽视对于心理健康问题上的教育。
3. 理论内涵缺乏现代化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过于重视以“政治”为中心, 切实可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充分发挥经济等方面的优势。在“政治”为中心的指引下, 目前的教育模式显得尤为单一, 而国家建设的发展目标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这五大方面, 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还没有在其他四个方面有所渗透, 部分内涵已经过时, 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求[2]。
(二) 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变的探讨
教育方法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变具有关键性的意义[3]。面对国家社会发展的新时期, 必须推动全社会的改革, 排除一切阻碍社会发展的因素, 或者是将传统的精神文化推陈出新, 使其能够达到古为今用的效果, 着眼于现代, 着眼于更加遥远未知的未来, 使陈旧落后的教育方法从现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脱离出来, 或者是对有利用价值的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推陈出新, 使其依然能够发挥出在塑造人格品质方面的效果。新型的教育方法模式要充分尊重教育工作者与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采取问题式等多种方法, 可以通过特定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红色革命精神, 或者结合当前党中央提出的口号, 如“我的中国梦”为主题展开座谈、演讲、文艺汇演等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
结语
从上述可知,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一个人的世界观, 对于整个社会发展, 对于社会安定和谐的秩序, 对于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首要地位, 因此对于在全社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但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影响着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变的进程, 影响社会高速发展, 所以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转变显得千钧一发, 必须把其教育模式的转变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马新平.微博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转变[J].当代职业教育, 2014, 02:102-104.
[2]周勇良.新课程的呼唤: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11:99-101.
[3]黄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01:34-46.
转变教育思想 篇2
一、领悟师生互动的本质内涵是转变教学观念的根本
师生互动是在班级的组织形式中产生的,不仅有着社会关系中的人与人之间互动的一般属性,更具有其自身的特殊属性。从课堂教学这个层面上分析,这种互动的特殊性是它内在本质内涵的必然反映,其基本特点可具体概括以下三个方面:
1、师生互动的理解性。
师生互动是一种非直接的互动,它是以语言符号为沟通媒体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双方对对方及其符号的理解与领会,决定着互动的维持与延续。而教师与学生的年龄、阅历、知识、经验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有时教师意欲达成,学生却对同一语言符号的一致性不能理解或理解不到位。这就需要教师明确自己表达的目的与意图,创设特定的语境,审视特定的“符号”,调动储存在学生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理解和意会。有一次听:一位教师的课时,教师发觉课堂的纪律不好,便对全体同学说:“我们看哪一组的纪律最好?”一位学生却马上站起来说:“第二小组的纪律最好。”这里,教师关心的是
整个课堂的纪律,示意课堂上要安静。这位学生却关心的是言语的表面含义,所以理解上出现偏差。可见,互动双方有时作为中介的语言总是赋予自我理解的意义后,作出自己的选择或行动。只有当双方取得一致的理解时,才有可能达成师生互动的原本目的。
2、师生互动的形成性。
师生互动既反映了教师和学生共同成为文化人或知识占有者的同质倾向,也反映了他们之间文化类型的差别或文化品味的异质现象。但是作为教育主体的行动者,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处在不断成长和发展之中,只是两者发展的需求不同,所以追求的目标亦不一样。教师关注的往往是独特的教育效果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学生向往的是知识技能的获取和良好的自我形象。尽管如此,双方都在借助对方的交往不断地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所以,教学过程既是教师教育风格和社会影响的形成过程,又是学生学问和个性形成的过程,师生互动则是一种以成长和发展为目的的互动。
3、师生互动的反思性。
塑造自我并非是一蹶而就的简单化和直线式的过程,它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就其教学活动的实质来看,它又是伴着经常不断地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来推进的。师生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对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筛选和加工,控制着自我多方面的发展后形成自我同一性。这恰恰反映了其内在的反思特点。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言:“在现代性的情境下,变化的自我作为联结个人改变和社会变迁的反思过程的一部分探究与构建。”可见,教育过程始终伴随着反思的`存在,师生之间的互动就是一个不断反思的推演过程。
综上所述,教学互动的过程就是 “理解——形成——反思——理解——再形成”的反复过程,也是新课程理念下区别于其它互动的本质特征。
二、把握教学互动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师生互动是实实在在表现于课堂教学之中的,从实践的层面来看,至少有三个重要环节:
1、教师的监督与学生的自律体现在教学的组织管理环节上。小学生年龄小,生理、心理不成熟,很容易受教师权威的影响,具有突出的依赖性和向师性特点。所以,教师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教育,并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控制,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教师的善教与学生的乐学体现在知识传输环节上。
教师业务理论学习总结
教育教学理论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先导。作为新时期的教师,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要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底蕴,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就没有基本认识,甚至连基本的技巧、方法都不懂,教育教学工作就没有什么收效。因此,本学期,我校加强教师教育研究的理论学习,创建学习型组织,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增强教师的理论意识
我们把学习的时间、形式、内容等列入学校工作规划,要求做到学习制度化,在学习中,要求做到三个结合,即集体学习与个人分散学习相结合、专家辅导与教师研讨相结合、外地经验与本校实际相结合。力求探讨教学实际中的一些问题,及时总结。
二、通过建、定、带、引、激等方法,把理论学习落到实处
1、建——即建立健全学习制度,每两周举行一次学习会,严格学习考评,学习前先点名,要求每位教师理论学习做到六个有:有学习计划,有主题内容,有中心发言,有学习记录,有心得体会,有总结提高。通过完善学习制度强化教师理论学习的自觉性。
2、定——即定学习任务(学习内容)。根据各阶段的教学工作重点和教育中心任务,有针对性地安排学习内容。每位教师在学习中。
关于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心得体会2进入21世纪后,中国教育围绕着经济建设这一中心所面临的挑战是当代科技的发展和人才的竞争。例如: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将把素质教育从经济社会的边缘推向经济社会的中心;信息社会的到来,网络课程的开发,将对传统的教学过程从理论到实践提出挑战: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转变将摆上日程,必须在增加投入与开拓中小学生能力、素质上寻求解决办法;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教育,必须解决连串的新问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基础教育不仅要面向国内市场,而且要面向世界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对基础教育的质量要求将更进一步提高。
面对新的形势,教育在体制、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等诸多方面相对滞后,“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健康发展,不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提高国民素质的迫切需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我们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抢占制高点的关键,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局。
目前,我国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宏观上的重大措施,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考制度、实行高校扩招等等,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教育的进程。但推进素质教育除了宏观上的战略决策外,在微观上,还必须解决一个“瓶颈”问题—建设一支善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师队伍。教师的教学过程是教育观念现代化转化为教育实践的重要环节,先进的教育观念最终要由教师落实到学生身上。很显然,没有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先进的素质教育理念就难以落实到学校具体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去,更无法有效地改变教师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已经习惯了的行为模式。教师面对的是学生,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要改变的就不仅仅是学生的外部,而是学生本身,即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所要做的,全都要通过学生自己去最后完成。醒悟了这一过程,教师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其实是学生本身。那么在实践中,教师如何用正确的学生观来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呢?
我认为:
1、教师要塑造学生,而不是“克隆”学生
塑造学生就是通过各种育人手段,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能力,哺育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人格,使他们“百花齐放”、“千姿万态”,成为各色各样的人才。“克隆”学生,就是老师在教育教学中以一个模子,一种方式,一标准把原本千姿百态、生动活泼的孩子都加工成“标准件”“通用件”。在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按自己未必一定正确的观念将什么都统一起来,有的甚至连鼓掌也统一起来,统一节奏,统一行动。鼓掌本身是自由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统”的结果是将人的情感也统掉了。这就叫“克隆”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训练模式使他们养成了一个寻找标准答案的思绪习惯,他们在想:老师的标准答案是什么呢?他们关心的不是自己怎么想而是老师怎么想,然后才好与老师“保持一致”。这样“克隆”出来的学生,不可能有创新精神。这难到不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警惕吗?
陶行知告诫教师说:“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段话对我们教师应该是一种提醒和启发:不要嘲笑学生,即使他们在某些时候显得很笨或者表现不好,教师如果能换一种眼光,换一种角度来看待这些学生,就会惊奇地发现他们是多么地有个性和有出息。
2、人才观:强调“多样化”
教师的学生观与人才观有相同的一面,但也有不同的地方。这里讨论的学生观主要是指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人才观主要指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标准来评价学生。调查显示,在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观念里,学习好才是最重要的。只有20%的教师不赞同“学习不好总是要被社会淘汰”的观点,因此,许多教师仍然注重分数的作用,71%的教师多多少少有些担心“提倡不追求高分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有些教师看来,听老师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有的老师甚至认为:老师的话对学生应该具有法律的效应,学生可以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有一条缺点是不能容忍的,那就是:不听老师的话。在这种教育观念的指导下,他们的教育行为方式是:“我讲你记,我说你听,否则,扣分不及格、留级、处分……”在这种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教导去行动的学生,就受到嘉奖,其结果是一部分学生唯唯诺诺,一部分学生激烈反抗。培养了听话的“驯服工具”或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在有些老师的教育观念里,好学生应该是“全优”的,各方面都应该是“尖子”,这才叫“全面发展”。他们的所谓全面发展实际上是“平均发展”。这种人才观不允许或看不到学生由于天赋或爱好性格不同,可能在某一方面有突出才能,而在另一方面出现缺陷。他们看不到特长对于人才发展的意义,有时甚至用限制特长来谋求平均发展。
总之,新的学生观要求教师从一种全面的、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学生,正如美国全国专业教学标准署对优秀教师提出的要求那样,“热爱学生,一心扑在学生身上,承认学生有不同的特征和天赋并且善于使每个学生全部学到知识。同时相信人的尊严和价值,相信每个孩子内在的潜能。”。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才能做到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用知识的力量和人格魅力获得学生的尊敬和仿效。
关于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心得体会3观念一般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看法。它属于同社会存在相应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客观事物在人们的头脑中的反映。就像恩格斯说的,观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活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教育观念是指人们对教育问题的认识的看法,这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系统。
1、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发展的先导。
教育观念的先导作用也已被教学改革的实践部分所充分证明。如果教育观念不改变、不更新,一切将难以取得好的突破。
2、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育观念转变的紧迫性首先来自时代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其次,教育观念转变紧迫性也是由于教育观念相对滞后的总体现状所决定的。
3、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核心。
随着对教师素质研究的不断深入,把教育观念放在教师素质结构的首位已经形成了共同的意识。
教师要改变心智模式必须立足于系统思考和共同愿景。事物的复杂程度有时让人感觉到无能为力,而系统思考可以克服这种无力感,看清复杂状况背后的结构,分辨出高杠杆解与低杠杆解的差异所在,形成一种新的思考方式。教师要不断观察事件发生的环状因素和互动关系以及学校发展变化的过程,而非片面的个别事件,避免为立即解决问题而忽略问题的整体性。同时,必须建立共同愿景。共同愿景不但是建立在每个人的个人愿景基础上的,而且是在鼓励成员不断发展个人愿景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在汇聚多数教师的意愿、凝聚集体意志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在共同愿景的激励下,每个人尽管做的事情不同,但都是为了共同的愿景,这样,教师专业发展才有实际意义。
教师的工作压力大,工作与学习之间常出现矛盾,科研能力不足,学习力不强。这是因为教师之间没有形成同伴互动,任何一个教师都不能脱离群体而工作。教师群体的文化对教师的专业成熟也同样重要。长期以来,在讨论学习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时,不少人倾向于将教师的学习定位于个体学习,忽视了组织学习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性。这种缺少互动、缺少组织内外知识交流的学习,很容易造成学习资源的局限性、学习方式的单一性,进而造成教师心智模式的局限性。因此,教师应该建立共同愿景和系统思考,形成学习团队,通过团队组织之间的合作、互助学习来共同提升,减轻教师个人的负担。学校是教师成长的场所,只有当教师认识到自身的专业化实践是以学校这一组织为背景,以教师之间知识共享为基础的组织学习过程时,才可能打破个体知识与思维的局限性,在开放而非封闭的情景性合作学习中获得专业化的发展。
关于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心得体会4学校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教师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合格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的教育观念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教学观念中转变,培养学生的能力,挖掘个性潜能,教会学生学习,塑造良好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通过本书学习,使我成长了不少。现将学习情况总结如下: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重视不够,实行“填鸭式”教学,以应试为指挥棒,注意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应试能力。但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身潜能得不到发挥,个性特长得不到发展。要培养高素质人才,我们必须打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积极探索符合时代潮流的教学之路。
过去考试成绩只反映以记忆力为主的考试能力,这种能力是机械式重复记忆的结果。根本不反映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才是出成果的源动力,对于我国的教育现状,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多一点危机感的好,更应该多一些启发式教育,注意学生的个性、思维、想象力的发挥,目的是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教育追求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激发和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学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
知识,消极地存贮知识。因此,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除具备优秀的品格、过硬的业务水平和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外,教师更要端正教育观念,转化教育思想,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创新教育需要创新型教师
创新教育从形式方面来说,创新教育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格局,对传统教育要取其精华,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是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挖掘人的内在潜能为宗旨,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说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从教育内容方面来说,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施教过程中,注意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从而形成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教育观念,其次教师必须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再次教师本身要有创造性的素质。创造型的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往往喜欢使用灵活,更有实践性和创造性的方法,倾向于采取“建设性的行为”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在各学科尤其是实验教学中,教师采取“建设性的行为”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其实施空间很大。注意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从而形成创新的实践能力,应培养学生从想说、想问、想做,发展到敢说、敢问、敢做,最后达到会说、会问、会做。这个过程要求教师要采取多种有效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才能不断推动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三、树立“发挥潜能,全面育人”思想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它要求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同时,素质教育的性质不是一种选择性、淘汰性的教育。它面向全体学生,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其根本任务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拉近师生距离,使每个学生特长都能得到发挥,真正体现发挥潜能,全面育人的教育思想。
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教育的过程本是教师和学生不同生命体之间的信息交流,这信息不仅有知识的内容,更有情感的蕴涵,我们常会发现学生因喜欢某一位教师而努力学习他的课,这说明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保证。正如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教学气氛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或前提的。”教师关爱学生,满腔热忱,耐心细致地对待每个学生是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关键,特别是对传统教育中被称作“后进生”的学生,教师更应想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竭力地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加以表扬。“爱人者人恒爱之”,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会以更大的热情和信心投入学习,在课堂上也才能踊跃思考,勇于争辩,勤于动手。
五、培养自学能力,为终身教育打好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知识的飞速发展和个人领会吸收之间存在矛盾,学校教育不能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一辈子够用。因此,终身教育是未来教育的基本思想,所以,教师十分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培养他们在综合、分析、研究过程中进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自学中“自我完善,造就自我”,.只要教师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狠下功夫,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定能够培养和提高的。
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教师的不懈努力。
【关于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1.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教育论文
2.转变思想观念演讲稿
3.关于学习魏书生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4.非重点中学关于转变办学思想的实践报告
5.教育思想总结
6.关于思想教育会的讲话稿
7.关于王安石的简介与教育思想
8.教师关于安全教育个人思想总结
转变教育思想,加强实验教学 篇3
【关键词】素质教育 ; 实验教学 ; 演示实验 ; 实验能力 ; 途径 ; 主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178-01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逐步了解科学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与人共事的能力,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物理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物理实验教学应当受到充分重视。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全面铺开的形式,转变思想,切实加强实验教学,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已势在必行。
下面就对实验教学提几点看法:
一、发挥演示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
实验课包括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演示实验是学生使用仪器,进行实验操作典范,它教给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如:如何正确使用仪器、安排实验步骤、操作、读数和记录数据、列表和作图线、分析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及分析误差等。通过大量的演示实验,学生可以在长年累月的耳闻目睹中,潜移默化地学到实验技能。
1.要有明确的目的。
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是新课导入的重要方法之一。实验具有生动、直观、新奇的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直觉兴趣。如能充分发挥实验的趣味性、奇异性、多变性,就能创造出生动的情景,使学生思维活跃。演示实验是用来配合教学的,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要求,选择用合适的实验,合理地进行实验,以便让学生清楚地认清物理概念和规律。
2.要有启发性。演示实验能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变抽象为形象。但它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观察启发思维,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客观规律,发展能力,培养兴趣。因此,在设计和编制演示程序时,必须在启发性上下功夫。演示实验一般情况可采用这样的几步:提出问题,通过实验建立初步表象;再做实验,又提出问题进行探讨,找出规律;应用规律来说明问题,并用实验来验证。这一过程体现了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演示实验切忌难易不分,草草了事。有些新教师做实验,常常以能显示实验现象为满足,急急表演,匆匆收场。这样的实验必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忽视了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上升过程,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可能达到实验所需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1.学生实验能力包括设计实验计划、观察操作、数据处理、分析与总结能力。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不是每个实验都能把各种能力同时培养起来。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将每个实验认真分析后,确定每个实验要着重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例如,在使用常用的测量仪器——直尺、天平、弹簧秤、压强计、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万用电表时,就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数据处理能力。又如,初中物理教材在实验《用电流表测电流》之前让学生分组实验,都直接写出“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等。而在随后的实验《用电压表测电压》,则要求学生模仿前面的表格自己设计实验表格。
在实验《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以后,完全让学生自己设计观察记录表格,自己选择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教师要抓住教材这种变化的安排,着重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计划的能力。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要考虑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例如,电磁打点计时器在实验《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和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都会使用到。在做第一个实验时,由于学生对仪器比较生疏,操作时会很缓慢,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在所难免。在做第二个实验时,就要要求学生对仪器的安装及使用操作程序不应再有原则性错误,熟练程度应比第一次好,速度比第一次快,不过在具体细节上允许出现些偏差。第三次实验,就要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正确无误地将实验安装并调好。
2.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讨性的实验。先让学生去研究、探索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后总结出物理规律。
3.开辟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既可完善、丰富、深化课堂知识,又可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主要形式有:①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实验;②组织参观活动;③举行操作实验竞赛;④组织课外兴趣小组;⑤举办物理科技晚会等。
4.实验考查。考查的形式有:①书面实验考试;②实物实验操作的考查。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实验课上,应抽适当时间,讲清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容易发生的故障,点出本次实验的关键所在,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排除故障。这样能减少盲目操作造成仪器的损坏,又能使教师不陷于被动地解答学生的问题之中。
例如《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等四个实验,都用到打点计时器,而它的故障率最高。这就要讲清它的基本原理,以及可能出故障的几种情况,启发学生依靠自己排除故障。这样引导,学生反映收获大,远远不止学到一点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了自己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老师也解脱了因排除故障而所致的忙乱,有了指导学生的主动权。
总之,当前教育教学的改革已经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实验的过程隐含了丰富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既包括了操作技能和处理实际问题的本领,又包括了思辩性的猜想和假设,逻辑的思考和论证,准确的数量和数据分析,严密的推理和清晰的表述,所以初中物理教学要转变教育观念,努力改进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发挥实验教学在培养创新思维中有着其它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2] 刘文明:初高中学生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同步增长实验报告,
[3] 教育研究《中学物理教学法》 许国梁 高等教育出版社
[4] 《中学物理教学概论》 阎金铎 田世昆 高等教育出版社
转变教育思想 篇4
一、目前我国小学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对小学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视, 全国上下各级教委、学校对小学品德教育的认识程度与开展都在不断提高, 但就目前来讲, 我国小学品德教育仍然面临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对这些问题一一进行具体的阐述。
1. 教育观念僵化
当前的小学品德教育教育观念僵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对品德教育不够重视。在当前教育体制下, 受社会形势、升学率、学生家长等因素影响, 许多学校依然“分数”、“成绩”放在了首要位置, 重“智”轻“德”现象十分严重.因为他们把升学率、生源以及学校的声誉作为了学校未来发展的前提, 从而导致把与应试无关的思想品德课程严重忽视, 这种观念严重影响小学品德教育的相关课程设置, 阻碍了品德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 思想上还是“大人”教育“小孩”的老旧思想, 学校和老师没有对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小学生的主体地位足够重视, 也造成了品德教育的效果不理想。
2. 课堂教育效果欠佳
由于一些小学对品德教育的重视不够, 将品德教育排在语文、数学、英语、美术、体育、自然、音乐之后, 对品德教育的不重视严重, 直接导致对相应的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的短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课程设置不够完善。教育部规定, 小学品德教育每周应安排三个课时, 可现实生活中, 多数小学只安排了两个课时, 导致课时严重不足, 甚至一些小学还出现语文、数学老师以各种理由占用品德教育课时, 以提高自己的授课进度, 等等。第二, 教师素养不高。因为对小学品德教育不重视, 一些学校师资配置也不重视。据相关资料统计, 目前我国80%的思想品德任课教师自身缺乏心理学方面的只是, 有的学校甚至是用“主课”老师“兼职”品德教育的课程。第三, 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在实际的品德教学过程中, 由于多数品德教育的任课老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过于注重课本, 过多地进行抽象化的品德理论的传授, 忽略了小学生生理、心理特征以及接受程度的内化效果。这些不但没有从品德上去引导帮助学生, 反而引起小学生对品德教育的抵触情绪, 严重影响到品德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3. 社会资源利用不够全面
小学品德教育的一个最突出的问题, 就是社会资源整合不够全面。主要表现在:小学品德教育忽略风土人情教育, 这个现象的存在, 直接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小学品德教育脱离了实际生活, 同时, 因为思想观念僵化, 大部分的小学忽视传统节日教育, 传统节日在小学生的印象中就是简单的两个字“放假”, 因为学校忽视传统文化的教育, 小学生对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社会各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 学校因此放弃了隐形教育的机会。此外, 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四者的整合不足。小学的品德教育是一个与家庭、学校、社区、社会这四个模块组成的有机的系统。家庭、学校、社区、社会任何一个环节的断裂, 都会影响着小学品德教育的发展。
二、小学品德教育的出路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遵从学生的主观感受, 构建新型德育师生关系, 在更新教育方式的同时, 也要注重整体优化学校教育, 完善学校德育教育实施机制。对于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也要注重社区渠道, 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在社会的配合下, 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教育。
1. 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小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养成的第一课堂。同时, 家长也是其思想品德教育的第一任老师。学生家长的言行举止也起到了“言传身教”的主导作用, 这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德育行为的形成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因此, 我们在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 应加大社会力量及宣传力度来呼吁家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使更多的家庭走出对子女思想品德教育的误区。
2. 优化学校教育
小学思想品德的学校教育是依据社会的要求、按照一定计划与目的, 选择合理、适当的内容, 有计划、系统地向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教育形态。因此, 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品德教育实施机制。具体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 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对小学生而言, 对他们影响最大的, 在他们眼中最权威的就是老师, 因此提升小学品德教育教师队伍非常重要。其次, 完善学生思想品德评价体系。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必须具备一个完善、合理的评价体系, 这样才能更好的去衡量、评定学生的行为标准。最后, 创新课堂的教学内容。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过于陈旧、枯燥、单一, 不能起到培养、引导小学生积极、自主的思考作用, 并缺乏启发性与创造性。因此, 我们必须对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创新, 调整。创新课题的教育内容, 使得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主动、独立的思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立体整合社会综合教育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不但是一个艰巨、长期的系统工程, 同时也是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繁荣、昌盛、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在切实提高小学生德育素养、全面丰富小学生精神世界的同时, 更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为国家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奠定基础。因此,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各地方政府与地方教育、学校都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我们必须加强对社会所有成员的思想品德的宣传与教育工作, 从全面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入手, 加强品德规范的协调与制约的相互关系, 并通过社会舆论、宣传媒体等手段进一步引发社会所有成员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关注程度。便于从社会大家庭的氛围中, 去结合学校、家庭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促使其德育的形成、发展都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有利于提升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达到国家教育部对小学思想教育的最终目的, 全面提升我国未来的整体国民素质, 促使我国更加快速、稳步地走向复强、振兴之路。
总之, 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 重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就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原则, 在激情中培养参与品质, 在活动中获得成就感, 在社会中培养学生的品德, 在品德教育中, 要改变“填鸭式”和“概念式”的局面, 给品德与社会课注入了活力, 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生动的、主动的、和谐的、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艳林.浅议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三贴近”原则[J].当代教育论坛 (学研究) , 2011, (03) :35-36.
[2]赵守兴.思想品德课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J].发展, 2010, (05) .
[3]吴速建.思想品德课提问艺术微探[J].福建论坛 (社科教育版) , 2007, (05) .
转变教育思想 篇5
教育思想观念是指对“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好教育”宏观理性的认知,具体到每个专业,就是“办什么样的专业、怎样办好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怎样正确理解、确定专业发展的若干根本性问题”的总的看法。教育思想观念是保证专业健康发展、做好专业建设各项工作的先导。教育思想观念是否正确,是否适应发展需要,直接关系到专业发展,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
口腔医学系从2011年9月份开始开展“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学习大讨论活动,各教研室认真布置,通过采取文件学习、专题研讨、集中讨论、交流体会及教育理论学习体会征文等方式,组织专兼职教师集中进行。系部全体教师都参与了学习讨论活动,做到了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发动充分,参与面广;在事关口腔医学系改革发展和迎评促建的重大问题上,广大教职员工积极建言献策,体现出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活动成果丰富。这次教育思想观念学习大讨论活动,效果明显,对于教师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及新一轮的人才培养质量水平评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充分认识到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的意义
通过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的交流总结,使全体教师更加清楚了什么是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使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入耳、入脑、入心,为实现专业及专业的“十二五”事业发展奠定思想基础,使我们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能够准确地反映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求,能够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能够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1
能够引领我们改革、建设和发展的方向,从而使我们的目标更加明确,切实做好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任务,培养“适应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具有执业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和奉献精神的应用型卫生技术人才”。
二、做到了“四个明确”、实现了“四个提高”
“四个明确”就是要明确专业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办学特色。办学指导思想是专业基于“办什么样的专业”、怎样办好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深层次思考的结晶,是专业改革、建设和发展的总纲。没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其教育行为是短暂的,目标是片面的,发展是被动的。我们要通过讨论,形成我们专业的办学指导思想,并且要让广大师生员工深刻领悟其内涵;办学定位是专业置身于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的形势中,清醒地审视自己的发展条件、发展优势和弱点,以及发展特色,经过纵、横向分析和比较,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专业自身的条件,按照扬长避短的原则,准确选择发展方向、工作重点、发展目标及任务而进行的带有前瞻性战略思考和发展规划的一系列活动。定位不准,要么盲目乐观,要么妄自菲薄,最终一事无成。我们开展大讨论,就是要让师生员工明确专业的总体目标定位、专业类型定位、层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类型定位、服务面向定位,从而找准自己的位置,科学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团结一心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奋斗。面对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和日益激烈的竞争,高校要扩展生存空间,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关键要靠办学特色。特色就是自身独有的优势,是发展中的竞争力、战斗力、生命力。因此我们应准确把
握我系各专业的办学特色,尤其要在发展发扬特色上做文章、下功夫,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提高竞争力。
“四个提高”,一是提高对高等职业教育形势、专业地位及专业地位的认识,深刻地感受到紧迫感和危机感;二是提高对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思想观念特别是人才观、价值观、质量观的认识,牢固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三是提高对教学水平评估与专业及专业生存发展关系的认识,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人才质量培养水平评估;四是提高对作为一名高校教职工所担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认识,自觉为专业及专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树立了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新思想、新观念
通过“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学习大讨论活动,我们逐渐形成了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在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关系上,树立人才培养要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探索走“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的思想和观念;在知识传授与能力素质培养的关系上,树立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相互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思想和观念;在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上,树立在一定的培养目标指导下,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及加强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思想和观念。
转变教育思想 篇6
[关键词] 教育思想 思考能力 创造精神
要使语文教学为培养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语文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只有教育思想转变了,才能创造性地驾驭教学内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以前常提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也确实在传授知识上下功夫,追求讲课的完善和知识传授的精当。现在教师仍需要传授知识,但主要应该是培养能力。能否这样做,实际上就是教育思想的问题。知识和能力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但不能划上等号。有游泳知识而没有游泳能力的这类情况是经常会遇到的。没有游泳能力,游泳知识再多还是不会游泳;而一旦具备了游泳能力,终生都难遗忘,终生都将受益。由此可见,在实践起决定作用的是能力而不是知识,有了能力就可以主动地去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
培养能力,主要是培养思考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等,这中间思考能力是根本。阅读文章要善于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需要思考;写作文章要富有新意,也需要思考。离开了思考能力,就谈不上什么阅读能力的表达能力;只有提高了思考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思考能力,最主要的是要培养创造性的思考能力。只有注意培养创造性,思考能力的培养才能有所开拓,提到新的高度。
能力是在实践中培养的。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在实践中培养能力。能力的培养要靠自身的反复实践而不能由旁人代替。这是常识性的真理,但这样的真理长期以来却被忽视了。教师成年累月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以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阅读,以满堂的灌输取消了能力的训练,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一言堂、家长制、一切包办代替,这种教学思想应该彻底改变!
培养能力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只有丰富的知识而没有较强的能力是不可能成为人才的,这就如只有丰富的游泳知识而没有游泳的能力不可能成为游泳选手一样。培养人才就必须培养能力,而培养能力的眼光要始终盯着培养人才,尤其是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才。这样,培养能力就有了明确的目的和崇高使命,就可能避免培养能力上的盲目性和形式主义。
由灌输知识为主转变为培养能力为主,是教育思想上的一个重大转变;为了培养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才而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则是教育思想端正后的进一步深化。
转变教育思想 篇7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依据科学的教育理念, 充分挖掘和整合当地的课程资源, 经过自行设计、规划、编写, 可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学习要求的, 便于及时反馈和更新的, 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课程。校本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学生选择的多元性、反馈更新的及时性, 让学校在贯彻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全面发展的理念上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思想政治课堂缺乏新鲜的材料以及学生接触社会的经验少等问题。
二、思想政治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必然性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热流中, 思想政治课不应落伍。
首先, 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迫切要求优化思想政治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意识, 并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同理念。而在现有的考试制度下, 政治课已经沦为“三类学科” (语、数、外计算总分为第一类, 历史文科必选为第二类, 政治只是等级考试且要求不断降低) , 所以学校根本不会安排与之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而校本课程的开发, 可以有效地协调学科教学与学生实践活动的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现行考试制度的矛盾, 在实施的过程中实现知识、能力、觉悟的有机统一。
其次, 新课程开发的状况需要政治课校本课程的出台。思想政治课在关注社会、关注人类自身发展问题上本应有独特的优势。而我国在课程设置上, 以国家课程为主, 学校没有自主设置课程的权力。这种“大一统”课程开发模式和课程设置有三大“软肋”:一是无法兼顾我国各地经济、文化发展存在严重不平衡的问题。二是无法满足学生不同兴趣和特长发展的需要。三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及时地反馈, 教材的修订也相对滞后。思想政治课校本课程开发可以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思想政治课校本课程的作用彰显其开发的价值。它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 培养了学生的信息采集和信息加工的能力, 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了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了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沟通与交流, 增了强集体意识;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三、思想政治课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
怎样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效性?关于这一问题见仁见智, 但是笔者认为, 我们还是可以探索出开发校本课程的常规性的要求:
(1) 校本课程开发要反映出学校自主开发课程的整体规划思路, 能够从学生自主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双重需要出发, 体现地方性和个别性。
(2)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应体现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 真实的背景。案例的叙述要能够反映出真实的教育背景, 事件发生时间、地点、人物, 要具体而真实。 (这一点要多向国家课程的开发者学习) (2) 具体的行为。案例所涉及材料要详细并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思想的共鸣;课程目标的设计要清楚, 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3) 完整的过程。案例是对课程所涉及具体事件的描述, 要让人们了解这一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目标、手段、计划、控制、总结、评价和反馈。情境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总是出于一定的目标, 经过集体讨论、制订方案、实施控制、结果分析, 总结和评价。 (4) 隐含的思想。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讲究“于细微处见真章”, 尽管课程的成果都是具体的甚至细小的行为, 但这些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 等待读者自己去解读, 去品味, 去分享。
(3) “案例”一般由课程开发背景、课程开发工作流程 (或大事记) 、课程设计与实施、经验与问题反思等部分构成。“课程开发背景”着重叙述课程资源及课程开发的相关条件, 主要是事实描述, 切忌“荣誉”堆积;“课程开发工作流程”主要叙述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的相关人物和事件, 可以按时间顺序来写, 也可以概括为几方面的主要做法;“课程设计与实施”是案例的主体部分, 要写清楚课程目标、内容、实施、管理、评价等主要课程要素;“经验与问题反思”侧重谈收获与体会以及存在的问题, 可以从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等角度来谈有关反馈意见。
(4) “案例”以第三人称来描写, 是一种具体故事性的叙述, 不是经验总结。要忠实于事实, 不要有太多的主观议论。要有较强的可读性。
以科学性为生命, 以实践性为基础, 以趣味性为载体的思想政治课校本课程, 能够兼顾我国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满足学生多元的学习需求, 并做到及时反馈与更新。学校应积极转变教育理念, 注重中学思想政治课校本课程的开发,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转变教育思想 篇8
一、当代高等学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特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 是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地社会实践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是针对社会主义中国化表达方式。在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集中实现形式,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多数大学生属于青年中期, 这个时期的心理发展水平, 一般来说处于正在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的状态。在这个阶段, 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并趋于稳定, 求知欲增强并注重能力的培养, 思想活跃、敏感, 考虑问题逐渐实际, 思想开始复杂起来, 这是人类生理卫生的高峰期, 同时也是思想接收外界事务, 易受外界思潮干扰的重要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 其基本目的就是为大学生提供代表特定社会利益的思想观念, 帮助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在此基础上提高其政治素质。所以, 加强大学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坚定共产主义思想具有强大的作用。
其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大的稳定功能。政治稳定是一个国家政治体系的有序性和政治发展的持续性, 是社会正常发展的先决条件。社会成员应具备与社会政治体系相一致的政治信仰, 主动拥护执政者的各项正确的方针政策, 这是保证社会政治稳定和发展的前提。因此, 培养社会成员忠实的认同感和信任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涵。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 培养大学生形成与社会价值标准相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自觉认同并拥护当前政治制度, 形成符合社会政治需要、人民需要、祖国需要的强国人才, 对确保中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 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导致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失的因素
1、社会因素。
总体来看,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发展处于良好态势, 据一项调查显示, 大学生主流思想状况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他们热爱祖国, 热爱党, 热爱社会主义, 高度认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认真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 积极关心国家大事, 对一些重大政治问题的态度是正确的。但是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经济社会转轨、转型期的发展特点, 对当代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首先, 作为一个容易为外界感染的群体来说, 对市场经济的种种负面作用“免疫力”不强, 价值观念中的趋利性比较明显。其次同时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 对具有强烈好奇心和一定逆反心理的大学生来说产生了极其复杂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政治主张和政治见解缺乏系统性, 政治认识的模糊性, 盲目轻率地认同、接受或排斥某一政治观点和现象, 以及对传统道德观念的消解作用, 对诚实守信、诚实劳动、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等传统中华美德的怀疑等。再次, 信息化时代网络的普及, 使大学生接受外界的信息更广泛、更便捷, 再加上网络信息鱼龙混杂, 对于人生观、价值观正在成型的大学生来说容易被偏激或者反动的思想牵住鼻子, 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2、高校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高校自身发展也受到经济制约, 不少地市级或者民办高校注重利益化, 为了学校的继续生存和高校教师的生计, 不断以创收作为工作的目标, 物质化利益的追求极大得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度和投入力度。其次, 一些舆论媒体所谓的高校排名, 无形给各高校发展以导向, 重科研和轻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也在高校中蔓延。再次, 部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质不高, 很多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都是半路出家、脱离原专业从事此项工作, 理论功底相对不足;高校还存在一部分专业老师对国家社会制度认同感不深, 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视为儿戏, 并经常通过讲授专业课的间隙将个人不负责任的观点宣传给学生, 在学生中间造成了极为不好的影响, 同时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设置了阻碍。另外,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 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也不能很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大力的破旧出新, 各类问题亟待寻找妥善的处理方法。
3、家庭因素。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和接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是思想认识定位的原点。一个家庭家长的观念直接影响到下一代对社会的认知和认同, 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方法等, 同时家庭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一环。现在家庭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其一, 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注重远远大于对学习兴趣能力的培养, 从而导致学生从小对这种物质化的追求看得过重, 使得最初的价值观取向定位不准确, 这也是考试作弊屡禁不止的溯源;其二, 家庭成长背景迥异, 家长在市场经济下的个人价值观和人生观, 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深浅都是成为下一代认知成型的基础, 基础的正歪关系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与否, 关系到其个人适应社会和融入社会的顺利与否, 关系到在处理各种问题时候的解决方式等。
4、学生个人因素。
当代大学学生多为80后和90后, 大多是独生子女, 多数是第一次离开家乡, 从小在家庭照顾下长大, 有很强的优越感。在某种程度上说, 他们从小在认为的“理想”环境中, 缺乏人际交往训练和现实环境磨练。尤其是面临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时, 心理的调试能力凸显缺陷, 很难及时适应当前挫折。这些因素不同层面上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健康, 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1、营造适合大学生成长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首先, 为大学生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是个大课堂, 大学是大学生接触社会前的最后一个阶段, 也称衔接阶段。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普遍关注社会重点热点问题, 因此在无形的社会舆论方面要做积极引导。通过宣传思想道德模范人物、改革开放辉煌成果、对社会陋习的披露和大力整治等方面, 让大学生思想认识上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明确发展方向。
其次, 加大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和社会“毒瘤”的清除。行政执法部门应坚决整顿和取缔校园周边的黑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滋生糜烂思想、放纵个人行为的场所,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有形社会环境的综合治理, 持续不断地进行反腐、打黑、扫黄、禁毒、反邪等工作, 从根本上转化社会风气、净化社会环境。
2、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转变
首先, 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实现由传统的“一路高歌”到现实的“有所反思”的转变。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多停留在七、八十年代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解读层面, 没有将其作为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进行宣传教育, 所以在对当前社会出现的种种现象, 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现状的解释上与传统的理论观念出现不协调因素, 使学生对思想政治内容的信服感减弱, 而且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条化、形式化的模式也越来越受到学生们的反感, 在学生思想中对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知识只是背背就行, 完全是应付考试, 不是真正的理解, 更不用提应用了。因此, 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对现实社会发展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有所反思。有学者提出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划分为两个领域, 其一是意识形态的领域, 用来阐释特定时代及社会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 重在应用;其二是科学理论领域, 使命是研究“原本的”马克思主义, 重在提升。有的研究者认为,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大学生发展特点紧密结合, 构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 以素质教育推动全面发展为目标, 要素完整、层次清晰、前后衔接、协同发展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内容体系。这里, 无论是对理论的重新解读还是对教育内容的定位转变, 都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接受相关理论知识, 从根本上指导个人观念形成和行为举动, 以达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目的。
其次, 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上实现由传统的“灌输型”到“渗透型”的转变。传统“灌输型”、“说教式”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对于当前无孔不入的信息流通来说已经不能有效吸引大学生目光, 他们更多地是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 亲眼目睹与听闻来认知社会, 因此高校更应注重“渗透式”、“无形化”教育的重要性, 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注重开展积极健康的校园活动, 注重关注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 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穿插渗透于各类工作的开展中。
再次, 思想政治教育者实现由原来的“半路出家”到当今“专家化”的转变。正如前文所提, 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工作者, 除了部分从事理论教学专业老师之外, 大多不是专门学习马克思主义或者思想教育理论出身的人员, 他们的专业背景纷杂, 很难统一。尤其是高校辅导员,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辅导员思想水平的高低关系影响着每个大学生的发展。正是认识到这一问题的存在, 高校工委在就辅导员的发展提出了“专家化”的概念, 旨在通过专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鼓励专门调研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方式, 逐渐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背景的人, 从而更好的开展思政工作, 实现高校真正的育人目的。
3、逐步建立社会、家庭、学校相互协作的社会教育网络
学校要加强与家庭的联系, 建立畅通的联系渠道和定期反馈情况的互动式的双边关系, 学校还要主动加强与社会的合作, 充分利用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共同营造有利于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的社会道德教育环境。
4、针对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应着重加强其人际交往能力、抗挫折能力, 心理调试等能力培养
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应课程, 达到教育自省的目的;开展相关人际交往活动, 素质拓展活动等达到锻炼提高的目的;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干力量辅导员, 要多采取面对面谈心、书信、网上聊天等多种方式及时了解和把握学生存在的问题, 及时化解矛盾, 给予合理化的建议, 帮助其认识如何解决和处理棘手问题的方法。
总之, 高校要继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 切实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切实为社会主义培养出人格健全, 品德优秀的接班人。
摘要:面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问题。作为有育人功能和稳定功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 受到社会因素、高校发展因素、家庭因素和学生个人因素的影响, 产生了较大阻碍。因此要进一步为学生营造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加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转变, 继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 切实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切实为社会主义培养出人格健全、素质过硬的接班人。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理念,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杨向荣.政治社会化与转型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河北学刊, 2006, (01) :67-72.
[2]熊建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科学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6, (01) :29-33.
[3]戴树根.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制约因素及提升途径[J].理论月刊, 2005, (07) :158-160.
转变思想 改革方法 篇9
一、改变教学方式, 注重兴趣教学
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当今社会的教育事业, 正在逐渐地被淘汰出教育的舞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 视学生为课堂的主体;改革教学方法, 学习不再是单纯地作为应对考试的方法, 而是旨在培养学生能力,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可以通过课堂的方式来体现对教育思想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真正地体现出“教育以学生为本”的宗旨, 为祖国培养优秀的社会人才。
在教学方面要转变思想, 不再是单一的灌输式教学, 在照顾学生接受能力的同时注重兴趣教学。兴趣是学习任何东西的老师, 只要学生对这些事物感兴趣, 他们就会自主学习, 而不是老师一味地在课堂上强调学习的重点。因此, 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例如, 在讲解“氯气”时, 关于氯气有很多的性质, 学生记忆起来会比较费劲。老师要采用一些比较灵活的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过目不忘的本事。如, 老师可以拿一朵鲜艳的玫瑰花到课堂上, 学生们肯定会欣喜不已, 奇怪老师讲课怎么会带着玫瑰花呢。在学生欣赏完漂亮的玫瑰花以后, 老师把它装进充满氯气的集气瓶中, 过一段时间, 玫瑰花的颜色会发生改变, 红玫瑰变为神秘的白玫瑰。这个现象说明氯气具有漂白性, 学生对玫瑰花颜色的变化相当感兴趣, 因此对于氯气的漂白性自然也就“过目不忘”。
二、增加课外活动, 增强动手能力
在过去的学校课堂, 每一周满满的都是内堂课, 很少有课外活动, 有时那少得可怜的体育课还被老师狠心地用来上内堂, 导致学生真正地成了“温室的花朵”。其实这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不仅有害他们的身体健康, 还会导致他们只会应试, 当真正到应用所学知识的时候就会手足无措、手忙脚乱。
其实, 大自然才是真正的大学问家, 它可以免费教会我们很多的东西, 并且都是可以进行实际应用的。因此, 老师要多带学生去亲近大自然, 在大自然中让学生领略学习的美好和知识的魅力。学生对课外活动的向往要远远大于课内活动, 在课外每个人都可以亲自动手, 进行实践操作, 而不必只是眼睁睁地看着别人操作, 只有羡慕的份。增加学生的课外活动, 对于学生的学习和身体健康都是有益的, 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如, 学习“物质转化”时, 老师可以带着学生去课外亲自体验一下物质的转化过程, 而不只是呆在教室里看那些成品和半成品。
三、关注归纳总结, 培养自我纠错
现在社会注重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 而不是单方面的能力, 在学习知识的时候, 仅仅达到学会是不够的, 还要懂得灵活的运用、以不变应万变。要让学生达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目的, 只靠老师的努力是不够的, 还要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所学的知识。老师只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路人, 不能左右他们的人生, 真正可以改变命运的只有他们自己。因此, 要求学生在自己归纳总结的同时, 纠正自己日常学习中常犯的错误, 做到可以自我纠错, 而不是在老师的威逼利诱之下去改变。
归纳总结对于学生任何科目的学习都是可用的, 真正的可以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做好归纳总结, 并且能够从中找出自己犯的错误, 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会更上一层楼。老师也可以从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解脱出来, 不再那么劳累, 由学生自己做主。例如, 在讲解完物质的性质、特点时, 老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做总结, 自己归纳一下这些物质的特性、用途, 这样学生对于自己听得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自己动手了解清楚, 记忆就会更加深刻。
转变思想,做好教师工作 篇10
抱怨, 是懒惰的寄生虫。我曾抱怨毕业后被分配于荒村野小, 也曾抱怨学生娃的素质太差, 还曾抱怨领导对我的重视不够, 让原本心高气傲的我思想上缺乏激情, 上课也就缺少灵魂和感染力。加上由于师资缺乏而被迫采用的复式教学让我忙乱不堪, 结果各项成绩均不理想。真所谓“主观不努力, 客观找原因”, 落后的现实使我不禁整天怨天尤人。
后来我认识到这些怨天尤人都是站不住脚的, 条件艰苦并不是什么理由, 感动中国的楷模人物徐本禹的支教条件不是比我还差吗?人家怎么能发光放热呢?!所以说光是怨天尤人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命运的主宰权掌握在自己手里。2002年9月, 垦利实验二小成立。我以笔试加说课总分第六名的成绩幸运地考进了二小。刚开始的感觉真是如沐春风, 我走路的头都是昂着的, 每当放学的铃声一响, 我恨不能翩翩起舞 (我们学校的铃声选择的是一种欢快舞曲) 。太好了, 这么好的学校, 这么好的环境, 这么年轻的我, 还有什么理由不让我高兴, 不让我舞蹈呢!
我信心十足, 动力倍增, 哪一项都想争第一。当时, 我教三年级一班的数学兼班主任。如卫生, 我就抓得特别紧, 甚至于视卫生比学习还重要, 形象问题嘛!我每天进教室的第一眼就是看地面干净不干净。有时语文老师早去在那辅导学生, 我都会跟他急, 让学生先把卫生打扫好了再学习。卫生确实打扫好了, 几乎能做到一尘不染。而学习成绩呢, 平均分被平行班级落下了近8分。此时, 我才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事实是严峻的, 纪律是严明的, 后果也肯定是残酷的。我被暂时调离了三年级一班, 改教四五年级的自然。
我在教自然的同时, 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 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分析下, 我终于发现并不是自己没下苦功夫, 而是因为功夫的着眼点下错了地方!细枝末节下的功夫多了, 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上也就相应地少了, 因此才会造成这种被动的局面!
转眼又是一个新的学期, 学校要求愿意教一年级的教师报名, 我又教上了一年级数学。也就在这期间, 我真正感到了心有余而力不足, 组织不好课堂, 与同事的合作更是不顺利, 我反思, 感觉到了自己力不从心, 我需要充电, 我渴求成长!
二从脚踏实地学会从头越
学习, 学习, 再学习。能量从哪里来, 从一点一滴的学习吸取中来。听报告, 参加培训班, 不放过任何机会, 认真程度不亚于往年的高考, 为了更好地将学到的知识进行消化, 并转为自己有用的知识, 甚至将录音机也带上……
抱着一种谦虚的态度去学习。站在讲台上的人全是精英, 是我们高屋建瓴的引路人。记得在去泰安听课时, 一位领导曾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送到省里的课一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后来, 我也总结一句, 送到门上的报告必定有可听之处。我们需要的只是再谦虚一点, 再诚恳一点, 就一定能再向前进步一点!
通过努力与学习, 我终于在教学上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绩, 我告诫自己, 千万不能自满, 要把眼光放远一点。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成绩只能代表过去, 并不能说明将来。以后的路还很长很长……
三从点滴做起, 志存高远
是士兵就要把命留在战场上, 是教师就要把汗水洒在讲台上。记得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 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 必须具有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知识不多就愚昧, 不习惯思维就粗鲁和愚笨, 没有高尚的情操就卑俗。
一个人有多丰富的内涵, 他就有多大程度的表现, 而由此来决定所能得到的尊重, 这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尊严不是人为的, 同时又是人为的。要享有尊严, 就必须置自己于普通人的行列, 忘记自己的长处而注意提高各方面的修养。尊重是无法索取的, 但它能依靠自己的努力而得到。
我的成长经历告诫我, 不要怨天尤人、不要妄自菲薄、更不能狂妄自傲, 只有谦虚谨慎、脚踏实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集思广益、积少成多、集腋成裘, 才能充实壮大自己、才能督促鞭策自己、才能丰富完善自己、才能独立于强手之林而不败、才能无愧于老师这个神圣而光荣的称谓!
四结束语
转变教育思想 篇11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模式;转变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除了在高考中分数占比很高之外,其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也有一定的正向培养效果,因此教育部为了进一步让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在学习教育中发挥其作用,于本世纪初颁布了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新课程,而这也标志着我国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进入一个新篇章。但是由于一些年龄加大的教师,或者偏远地区对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仍旧存在一定的陈旧观点,导致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新课程难以切实发挥其作用,因此有必要对新课程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课堂教学模式转变进行探讨。
一、传统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要进行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转变,符合新课程的具体要求,首先便需要认知到传统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具体而言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其不足之处可以简单的分为三个方面。
(一)接受式教学模式
接受式的教学模式在我国的高中教学中十分常见,也就是通俗的教师讲学生同的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对于应试教育有着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中也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模式。然后这种教学模式的缺点也十分明显,即学生没有真正的参与到知识的探索中,只是的被动的接受知识,因此对知识的认识也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完全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背离了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初衷[1]。
(二)辅导式教学模式
辅导室教学模式所对应的是学生自学,教师辅导进行学习的模式。但是该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却出现变化。教师的辅导,学生自学逐渐演变成了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布置大量作业,学生所谓的自学则演变成了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作业。
(三)控制式教学模式
因为高中阶段的教学时间十分紧张,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往往需要通过各种方面实现最短时间内完成最大化的教学知识传授,而在此目的下控制式教学模式则得以出现。控制是教学模式在形式上主要分为两种,其一为单元教学程序,包括单元诊断、定标、新授、检测和矫正五个步骤;其二为课时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定标、实施、查标和补标四个步骤。该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最大化的提升整个班级的成绩,但是其缺点也十分明显。如:过分的强调教学目标,但是对学习过程的价值进行了忽视;对差等生进行了照顾,但是对优等生进行了忽视;极易加大学生的学习压力。
二、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途径
针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缺点,需要针对性的结合新课程的具体要求进行课堂教学的转变,总体而言可采用合作、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的通过合作参与到知识的探索之中去,并且在自学环节能够真正的进行自主学习,继而在探索之中去发现新的知识[2]。
例如在新课程高一的《思想政治》(下册)存款储蓄,利国利民一课时的教学中,就可以充分的将合作、自主、探究性的教学模式应用其中。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十分简单,但是其涉及到了一个十分重点的知识点,及公民个人存款储蓄的作用为何。而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就可以将该重点中的调节市场货币流通一作用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自主、合作、探讨的一个点。
在该课时的教学前一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进行自习,找出自己认为的重点。然后在课堂教学开始前,提出一个问题“你知道你家为什么要存钱吗?从个人角度的目的是什么?从国家从面公民存储的作用又是什么呢?”然后让学生自助进行思考,在思考一段时间后,教学再让学生之间进行合作、讨论,进行知识的传递,最后教师选取学生代表进行学生答案的获取,再根据学生的自助探讨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这种自主、合作、探讨式的问题主导教学模式,首先将枯燥的政治问题和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进行了结合,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去自主进行思考;而后学生又可以在和同学之间的探讨中进行知识的传递,因为课前已经安排了预习,因此每一个学生都对该课时有一定的理解,所以此时的讨论便可以最大化的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進行针对性教学,在教学效率上也有所提升。最为重要的是整个课堂教学学生都是参与其中的,这种自己动手获取的知识比被动接受的效果更为突出。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中存在这学生被动学习、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佳等诸多问题,同时也不符合新课程的具体要求。结合传统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特点,以及新课程的要求,在传统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上可采用自主、合作、探索式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文晓.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3.
能源转型发展必须先转变思想 篇12
能源的转型发展,是满足人类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是被逼出来的。
要满足具有13×108人口日益增长的追求高质量幸福生活的能源需求,中国能源产业的发展,转型,已经成为一个最重要的关键词。
“十一五”是中国能源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最令人称道的成绩,应该是转变能源发展方式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
能源安全关乎国计民生。越来越大的能源需求与日益减少的能源资源之间的矛盾凸显。调整能源产业结构,合理控制传统能源开发节奏,加紧开发可再生、清洁能源,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过去5年,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作为生产能源、供应能源的行业,能源产业的节能减排和科学发展不仅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部分,也对其他工业领域转变发展方式有引领和带动作用。
但是,不可否认,科学认识和科学利用能源、发展能源产业的思想,从国家高层领导到基层政府干部,从能源研究专家到能源产业职工,从能源领域的从业人员到普通大众,从高度、深度和广度上统一对能源的科学利用和发展的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在中国,无疑需要一个持续坚持的、深入高效宣传的、有效法律法规约束践行的时间段。要求我们,不是等待这个时间段的过去,而是每一个公民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到缩短这一时间段的自我救助、自我发展的能源革命的洪流中来。
不容否认,要想继续支撑国民经济高速发展,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就势在必行。当前,中国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能源行业发展要以转变能源发展方式为主线,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大力调整能源结构,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的变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能源保障。
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对于能源领域来说是一场深刻变革,牵涉方方面面。应当看到,“十一五”期间能源行业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的成绩,很大程度是依赖行政管理和政策驱动,能源企业虽已认识其重要性但内生动力仍然不足。要想深入推进能源发展方式转变,第一要务,必须是先转变能源思想,统一深化能源认识,中国才能迈开科学发展能源产业的坚实脚步。
李文义
【转变教育思想】推荐阅读:
“思想大解放、作风大转变、服务大提升”主题教育第二阶段总结12-02
转变教育观念09-21
转变教育方式12-02
教育模式的转变05-25
传统教育观念转变研究08-22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11-25
转变观念以教育学05-22
信息与教育观念的转变05-26
职业教育理念的转变08-19
体育教育观念的转变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