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治疗辨证施治

2024-09-07

对症治疗辨证施治(共12篇)

对症治疗辨证施治 篇1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施治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施治。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辨证施治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胃炎效果更加优越。

关键词:辨证施治,慢性胃炎,奥美拉唑,阿莫西林

资料与方法

2013 年5 月-2015 年10 月收治慢性胃炎患者90 例, 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 例。治疗组男26 例, 女19 例, 年龄28~70 岁, 平均 (43.7±4.3) 岁, 病程1.5~21 年, 平均 (14.3±1.5) 年;对照组男27 例, 女18 例, 年龄27~69 岁, 平均 (47.2±3.2) 岁, 病程1~20 年, 平均 (14.5±1.5) 年。两组基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 《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2011年天津) 》中的临床表现、中医证型、内镜诊断标准[1]。

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并愿意服用中西药治疗者。排除标准:按照 《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中的排除标准, 将不符合的病例排除[2]。

治疗方法:对照组:奥美拉唑肠溶片20 mg, 2次/d, 疗程4周, 阿莫西林胶囊0.5 g, 3 次/d, 连服2 周。治疗组:在应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治疗, 疗程4 周。①肝郁气滞证:治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偏寒者加乌药或高良姜各10 g;偏热者加川黄连10 g, 蒲公英15 g;若胁肋痛明显者加延胡、川楝子各10 g。②肝胃郁热证:治以疏肝泄热、和胃止痛, 用半夏泻心汤和左金丸加减:反酸明显者加海螵蛸15 g, 浙贝母10 g;伴恶心、呕吐者加竹茹12 g。③脾胃湿热证:治以清热化湿、和胃醒脾, 用黄连温胆汤加减:舌苔厚腻、呕恶明显者加藿香、苏叶各12 g;纳食减少或食后腹胀、嗳气者加佛手、焦三仙各12 g。④脾胃虚寒证:用温中建脾、益气和胃法, 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和黄芪建中汤加减:泛清水呕吐者加法半夏12 g;心慌失眠者加酸枣仁15 g;畏寒者加干姜、附子各10g。⑤胃阴不足证:治以养阴益胃, 和络止痛, 方用沙参麦冬汤和芍药甘草汤加减:加减:口干明显者加天花粉15 g, 口苦者加栀子10 g。⑥胃络瘀阻证:治以活血化瘀, 行气止痛, 用失笑散和丹参饮加减, 若是胃痛久病入络者, 加九香虫、全蝎等虫类药通络止痛。

观察指标:治疗前后观察两组病例的主症积分, 按照无、轻、中、重4级, 分别记录0、1、2、3 分, 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等。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 《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2011年天津) 》中总的疗效标准和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 对照组总有效率77.78%, 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χ2=4.41, P<0.05) , 见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情况比较:经治疗后两组的症状积分均有改善, 较治疗前降低 (P<0.05) , 治疗组临床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不良反应:治疗期间, 两组患者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不影响临床治疗观察。

讨论

中医学认为慢性胃炎属于“胃脘痛”“痞满”范畴, 现代医学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其主要致病因子, 中医学则认为饮食不节是其主要病因, 外邪侵袭、情志所伤是诱发的主要因素, 瘀血阻络是久病不愈的关键。整个病程与脾胃有很大的关系, 脾与胃互为表里, 脾主升清, 喜燥恶湿, 胃主受纳, 喜湿恶燥, 一升一降, 相辅相成, 共同完成水谷精微的消化、转运和吸收。其中脾胃要完成其生理功能, 离不开肝的疏泄作用。在临床实践中, 上述证型并不单独出现, 往往以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为多见[3], 另外3 种类型穿插于各个证型之中, 故临床应根据主症和次症灵活辨证施治。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慢性胃炎常常伴随情志方面的障碍和消化功能的异常, 随着病情反复发作和病程的延长, 多有脾胃虚弱的证候存在, 提示情志障碍、饮食不节是病情反复发作的诱因, 脾胃虚弱是主要的病理机制, 健脾益气是治疗本病的大法, 应贯彻始终。

西医认为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 是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率的关键。对照组中单用西药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治疗其疗效仅77.78%, 加用中药辨证治疗后疗效明显提高, 说明中药汤剂中的某些药物具有抗幽门螺杆菌的作用, 凡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检测为阳性的患者在方药中加入黄连、黄芩、蒲公英等清热解毒药后疗效较好。

在本次治疗观察中, 发现舌象和胃镜的表现在中医辨证分型上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尤其是脾胃湿热证, 随着主症和次症的减轻或消失, 舌象逐渐趋于正常, 胃镜像表现的黏膜充血、水肿、糜烂亦逐渐趋于好转, 临床可以进一步探索以舌象的变化作为观察病情好转的指征, 因总结病例数较少, 需要进一步积累观察病例数予以证实。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以中医辨证施治联合西药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因此, 中医辨证施治能较快减少慢性胃炎的临床症状, 提高治愈率, 减少复发, 临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2011年天津) [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32 (6) :738-743.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127-128.

[3]陈怡凯.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248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6, 13 (5) :318-319.

对症治疗辨证施治 篇2

在此选择字体:大 中 小来源:中医看病网 作者:健康专家 时间:2009-11-28 点击:155中医博大精神,对于肺结核的治疗也有其独特的方法。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了解下有关肺结核的中医治疗。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咳嗽、胸痛、咯血、潮热、盗汗、消瘦为其主要临床特征。近年来其发病率

中医博大精神,对于肺结核的治疗也有其独特的方法。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了解下有关肺结核的中医治疗。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咳嗽、胸痛、咯血、潮热、盗汗、消瘦为其主要临床特征。近年来其发病率明显上升,其主要原因是在人体抵抗力降低的情况下,因感染结核杆菌而发病。虽然感染后并非立即发病,但一旦感染,终生有发病危险。

本病属中医学“肺痨”、“痨瘵”、“肺疳”等范畴。先天禀赋不强、正气亏耗为其内因,外受“痨虫”所染,邪乘虚而入,而致发病。本病一般分4型治疗:

1.肺阴亏损型

症见干咳,声音嘶哑,痰中带血丝,胸部隐痛,骨蒸潮热与手足心热,两颧发红午后更著,盗汗,形体消瘦,口干喜冷饮,舌红脉细数。治宜养阴润肺。

方药:沙参12g,麦冬12g,天冬10g,生地18g,百部15g,白及20g,山药30g,云苓15g,川贝12g,菊花10g,阿胶15g(烊化),三七3g(冲服)。

2.阴虚火旺型

症见咳嗽气急,痰粘而少,颧红潮热,盗汗少寐,胸疼咯血,遗精,月经不调,消瘦乏力,舌绛苔剥,脉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

方药:龟板10g,阿胶12g(烊化),冬虫夏草12g,胡黄连10g,银柴胡10g,百合30g,生地20g,麦冬12g,桔梗12g,贝母12g,当归12g,青蒿15g,知母12g。

3.气阴耗伤型

症见面色不华,神疲体软,咳语声微,纳呆便溏,痰多清稀,畏风自汗与颧红盗汗并见,舌淡苔白有齿痕,脉沉细而少力。治宜益肺健脾。

方药:太子参15g,云苓15g,白术15g,山药30g,桔梗12g,百合30g,大枣10g,黄芪20g,莲子15g,当归12g,白及20g,功劳叶12g。

4.阴阳两虚型

症见少气无力,消瘦面黄,声音嘶哑,潮热盗汗,骨蒸痨热,泄溏便急,痰白沫状或血痰,心悸气短,寡言少欲,纳呆,自汗,滑精,闭经,苔黄燥,脉微细或虚大无力。治宜滋阴补阳。

方药:太子参15g,白术15g,山药30g,茯苓20g,黄芪30g,紫河车15g,当归15g,鹿角胶10g,龟板12g,白芍12g,白及30g,功劳叶12g。

对症治疗辨证施治 篇3

资料与方法

本组偏头痛患者122例,其中男50例,女72例;年龄18~72 岁,平均49岁;额顶痛19例,枕部痛27例,一侧痛71例,全头痛5例。病程6天~3年。所有病例均排除颅内占位病变、三叉神经病痛等引起的头痛。

治疗方法:①手法:推法、拿法、点法、抹法、摩法、运法、扣法等。②基本取穴:开天门(自印堂上推至发际)、推坎宫(自印堂抹推眉弓),运太阳,运耳后高骨,拿风池,点百会、合谷、阿是穴。③辨证施治:偏头痛按临床表现可分为4型。A.肝阳上亢:偏侧头痛而胀,面红目赤,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有力。加按角孙、率谷、头维、拿肩井等穴。B.痰浊上扰:偏侧头痛而胀重,恶心食少,痰多黏白,舌苔白腻,脉滑。加摩中脘、脾俞,按足三里、丰隆等穴。C.肝肾阴虚:偏侧头痛而眩晕,时轻时重,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视物昏花、舌红少苔,脉细弦。加摩气海、关元、肾俞等穴。D.瘀阻脑络:偏侧头痛而反复发作,痛点固定如锥刺,经久不愈,舌质紫,苔薄白,脉细涩。加按、揉、抹太阳、攒竹穴及前额、头侧胆经循行部位。10天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统计结果。

疗效标准:①治愈:头痛发作消失,半年以上无复发。②显效:头痛显著减轻,发作时间缩短或周期延长。③有效:头痛症状减缓,程度及频率减少,仍需不定期治疗。④无效:头痛未见明显改善。

结 果

122例中治愈74例,显效23例,有效11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88.53%。其中肝阳上亢型治愈44 例,好转16例,无效9例;痰浊上扰型治愈20例,好转8例,无效3例;肝肾阴虚型治愈10例;瘀阻脑络型好转10例,无效2例。

讨 论

对症治疗辨证施治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8例均为门诊患儿,男28例,女20例,年龄3~7岁14例,7~14岁34例,其中皮肤瘀斑48例,关节肿痛24例,腹痛23例,便血6例,血尿12例,蛋白尿7例,肾功能改变3例,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过敏性紫癜的诊断标准。按照中医分型:血热妄行者21例,气不摄血者15例,阴虚火旺者12例。

1.2 治疗方法

48例患儿常规采用复方甘草酸苷、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西米替丁、开瑞坦等抗过敏及对症治疗外,重点应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1.2.1 血热妄行

症状:皮肤瘀斑,大小不一,色泽鲜红或鼻衄,齿衄,便血,尿血,血色鲜红或紫红,烦闹口渴,便秘尿赤,或有发热,腹痛,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数。治则:凉血止血,清热化瘀。方药选用清热地黄汤(犀角地黄汤)加减:犀角(用水牛角15 g代)1 g,生地黄10 g,牡丹皮10 g,赤苛10 g,紫草10 g,玄参10 g,黄芩10 g。加减:鼻衄、齿衄加仙鹤草10 g,白茅根10 g,焦栀子10 g,槐节炭10 g;便血加大黄炭10 g,生地榆10 g,槐花炭10 g,刺猬皮10 g;尿血加小蓟10 g,大蓟10 g,白茅根10 g;皮肤紫癜稠密加丹参10 g,景天三七10 g,大青叶10 g,桃仁10 g,益母草10 g,茜草炭10 g;初起发热头痛,咽喉红肿,加金银花10 g,薄荷(后下)10 g,土牛膝根10 g;紫癜瘙痒加地肤子10 g,白茯苓10 g,浮萍10 g;关节肿痛加秦艽10 g,独活10 g,桑枝10 g;恶心呕吐加竹茹10 g,枇杷叶10 g;腹痛加延胡索10 g,白芍10 g,木香5 g。

1.2.2 气不摄血

症状:紫癜反复出现,日久不愈,色泽淡紫,可兼鼻衄、齿衄,面色苍黄,神疲乏力,头晕心悸,食欲不振,口唇色淡,舌质淡胖,苔薄白,脉缓弱。治则:健脾养心,益气摄血。方药选用归脾汤加减:黄芪10 g,当归10 g,党参10 g,白术10 g,茯苓10 g,白芍10 g,黄精10 g,陈皮10 g,生姜10 g,甘草10 g,大枣3枚。加减:出血量多加茜草炭蒲黄炒阿胶参三七食欲不振加焦山楂焦神曲多汗加煅牡蛎桃奴(瘪桃干)浮小麦畏寒肢冷酌加制附子(制附片)泡姜炭巴戟天。

1.2.3 阴虚火旺

症状:紫癜多见于下肢,时发时止,低热盗汗手足心热,心烦不宁,头晕耳鸣,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舌苔少,脉细数。治则:滋阴绛红,凉血止血。方药选用知柏地黄丸加减:生地10 g,黄熟10 g,地黄10 g,山茱萸10 g,(山萸肉)知母10 g,地骨皮10 g,牡丹皮10 g,旱莲草10 g,女贞子10 g,白芍10 g,阿胶10 g,黄柏10 g,茜草炭10 g,侧柏叶10 g。加减:潮热加鳖甲10 g,银柴胡10 g,青篙10 g;盗汗加煅牡蛎10 g,炒酸枣仁10 g,鼻衄齿衄加乌梅炭10 g,焦栀子10 g。

1.3 疗效判定标准

按上述辨证分型服药15~30 d后进行判定。治愈:皮肤紫癜、腹痛、关节症状消失,无肾脏损害,且一年未见复发;好转:皮肤紫癜、腹痛、关节症状减轻,肾脏损害减轻;无效:与治疗前症状体征无改善。

2 结果

本组患儿治疗时间为15~30 d,38例治愈,治愈率79.2%,好转8例,好转率16.7%,2例中途放弃中医治疗。治愈38例随访1年无1例复发。

3 讨论

过敏性紫癜又称出血性毛细血管中毒症或许兰-亨诺紫癜,是一种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可能与血管的自体免疫损伤有关,主要累及毛细血管壁而发生出血症状,在中医学中属血证发斑范围,称之为“肌衄”。其因有五:一为风热袭络,脉络受阻,血溢于肌肤而为紫癜;二为湿热交阻,脉络受阻,血溢于肌肤而紫癜;三为热盛化火动血,迫血妄行,致血溢脉外而为紫癜;四为阴虚火动,内扰血分,血不循径外溢肌肤而为紫癜;五为脾气虚弱,摄血无权,血不循径,外溢肌肤而为紫癜。临床上多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抗组胺类药物及(或)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但这几类药物的副作用对患者尤其是儿童的危害比较严重。因此,笔者通过临床实践观察认为: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之法治疗过敏性紫癜,可以减少药物副作用对人体的影响,从而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在临床治疗此病时运用中医中药辨证选药,随证加减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既可消风宁络,又能凉血散瘀,更能和调卫气,以提高患者机体的抗敏能力。体现了调节整体,修复局部,而且与常规的一般治疗相配合,减少了应用激素的副作用,提高了彻底治愈率。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中医辨证施治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4~2009年采用中医辨证施治治疗的儿童过敏性紫癜患儿48例,观察疗效。结果 治愈38例,治愈率79.2%,好转8例,好转率16.7%。结论 中医辨证施治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疗效好,且用药安全,值得临床借鉴。

对症治疗辨证施治 篇5

樊翠红 路聚更 王庆雷 王红全 池招民

(河北省沙河市中医院沙河054100)

[关键词] 艾滋病,中医药,艾艾灸。

艾滋病(HIV/AIDS)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传染性疾病。自2005年10月国家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实施以来,我们在省中医院毛宇湘等有关专家指导下,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开展了中医药辨证施治结合艾灸疗法治疗艾滋病的研究,通过20例病人的治疗观察,对HIV/AIDS有一定疗效,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0例均为我院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内病人,其中男性7例,女性13例;年龄11-54岁,平均年龄35岁;传播途径,血液传播16例,性传播2例,母婴传播2例;病史8-15年,平均12年;20例中无症状期患者11人,发病期患者9人;中医药辨证论治三期十二型分布情况:气血两亏型10人,气阴两虚型3人,气虚血瘀型2人,肝经风火型1人,脾肾亏虚型4人。

1.2基本情况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临床技术方案选择经CDC确认的无症状和发病期艾滋病患者,在中医药辨证论治基础上,随机选取20例患者,加用艾艾条施以灸疗。

1.3治疗方法

1.3.1辨证论治法

1.3.1.1气血两亏型 治宜补气养血。予八珍汤或人参归脾汤加减。药物组成:人参、白术、甘草、黄芪、茯苓、熟地黄、白芍药、当归、川芎、山萸肉等。

1.3.1.2气阴两虚型:治宜补益肺气滋肾养阴。予生脉散合百合固金汤加减。药物组成:人参、麦冬、五味子、熟地黄、百合、甘草、元参、桔梗、山药等。

1.3.1.3气虚血瘀型:治宜益气活血化瘀解毒。予补中益气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物组成:黄芪、白术、人参、当归、川芎、赤芍、甘草、桃仁、红花、牛膝、杜仲等。

1.3.1.4肝经风火型:治宜清肝泻火利湿解毒。予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物组成:龙胆草、黄芪、栀子、泽泻、当归、车前子、柴胡、地肤子、板蓝根等

1.3.1.5脾肾亏虚型:治宜健脾利湿,和胃止泻。予参苓白术散加减。药物组成:党参、白术、茯苓、砂仁、山药、白扁豆、薏苡仁、黄连、黄芪等。

1.3.2艾艾灸疗法(艾艾灸法)

取双侧足三里穴为施灸部位,选用艾叶、白芷、丁香、樟脑等组方,宣纸包装,加工成1.5x20cm之艾艾条,供患者使用,名为艾艾灸法。该艾艾条具有辛香走窜,开表透里,提神醒脑之功。

用法:擦净施灸部位,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相距3-5cm,6个月为一疗程,以局部温热能耐受为度,避免灼伤。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20例患者经一疗程治疗,临床症状和CD4数值均有不同程度改善。CD4数值治疗前后有3例下降,17例还有升高。

2.2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见表

1表1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症状

乏力

纳呆 治疗前 20 20 治疗后 14 16

多汗 睡眠 精神 8 15 16 4 10 1

2从表中看到,乏力、纳呆、多汗、睡眠、精神均有明显改善。改善率分别为70%、80%、50%、66.7%、75%。

2.3 治疗前后CD4数值变化情况比较见表

2表2治疗前后CD4变化情况比较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治疗前 222 175 356 460 576 196 324 385 554 713 490 425 274 317 439 453 488 374 81 38

1治疗后 268 242 538 633 709 283 350 386 776 406 488 552 435 334 539 554 459 558 147 437

升降值(±)

+46 +67 +182

+173 +133 +87 +26 +1 +222-307-2 +127 +161 +17 +100 +101-29 +184 +66 +56

从表中看到,CD4数值治疗前后比较:3例下降,总值338,均降112、67。17例升高,总值1749,均升102、88。CD4数值有增长趋势。4 典型病例

4.1 刘某,男,45岁,农民,沙河市柴关村人。因其妻受血感染HIV而接触感染,2004年被CDC诊断为艾滋病。2004年10月接受中医药治疗,患者素有乏力,纳呆,伴腹胀,恶心,关节酸痛数年,经中医药辨证治疗后,症状明显减轻。2006年12月CD4检测为549,2007年7月CD4为555,2008年1月CD4为356,2008年7月15日CD4为538。血常规:2006年WBC为5.0×109/L,Ly为2.2×109/L;2007年WBC7.7×109/L;Ly为3.3×109/L。2008年WBC5.0×109/L,Ly为2.2×109/L。艾艾灸以来,疲劳感消失,正常参加工作和劳动。患者的免疫功能有明显改善。

4.2 王某,男,37岁,沙河市柴关村人,1997年因其妻分娩受血感染HIV,2003年其本人经CDC诊断为艾滋病。患者经常感觉困倦,乏力,纳呆,关节肿痛,时见皮疹。2005年接受中医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已下地参加劳动。2006年12月CD4检测为416,2007年7月CD4检测为459;2008年1月,CD4检测为425,2008年7月16日CD4为552;血常规:2006年12月WBC 6.0×109/L,Ly为2.7×109/L;2007年7月WBC6.9×109/L,Ly为3.4×109/L;2008年1月WBC6.8×109/L,Ly为3.4×109/L。从检测结果看,患者免疫力得到提高。5 讨论

5.1 艾艾条灸疗足三里穴,配合中医辨证论治,确实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客观指标,不论从主观感觉还是试验室检查均得到了验证。5.2 艾艾条研发思路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之合穴,为强壮要穴。根据针灸学理论,针刺和艾灸足三里穴具有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行气和血之作用,临床上具有适应症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特点。对于艾滋病患者来说,针刺不宜,但艾灸值得应用,艾灸本身具有扶正补益作用,适合于虚证表现者,邱茂良主编五版《针灸学》教材记载“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并阐述其有双向调节功能,助消化,增加裂解素(主要是裂解含有大量多糖体的格兰氏阴性杆菌,也能灭活某些病毒),增强免疫能力。

依据艾滋病的特点,从患者发病过程看,多数患者在较长时间内,表现为五脏气血阴阳虚损,尤其是脾气亏虚为主要病机证候。因此培土固元,健脾益肾法则当贯穿于艾滋病治疗用药的全过程。

中医理论认为,脾胃属土,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功能赖脾胃得以充养,脾胃虚则五脏俱虚。足三里穴作用与之相合,且选取方便,施灸容易。

5.3基于以上分析,选取双侧足三里穴为施灸部位,选用艾叶,白芷,丁香,樟脑等组方,配制之艾艾条供患者使用,经6个月为一个疗程观察比较,从临床表现看,对患者心情,精神,睡眠,体力、多汗等症状有明显疗效,CD4数值多数有不同程度改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值得进一步观察应用。

参考文献

中国中医研究院艾滋病中医药防治中心.5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临床技术培训资料.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2004.08

失眠要对症施治 篇6

引起失眠的原因很多,从中医角度看,基本分为5种情况:

☆ 老做噩梦,睡不踏实

这类患者多属于气血不足型。通常表现为每晚都似睡非睡,白天精神不振、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有时还会出现心慌。

在治疗上,这类患者主要以养血安神为主,可服用安神定志丸、参松养心胶囊等中成药。同时,可多吃些补血的东西,如大枣、阿胶等。也可试试百麦安神饮,做法为取小麦、百合、莲子肉、大枣各适量,一起炖服。连炖两次,取汁,可随时喝。

☆ 入睡困难

这类患者多属于肝郁气滞型,有时会伴有前胸和腋下肋骨胀痛感。

在治疗上,这类患者主要以疏肝解郁为主,宜多吃小米、牛奶、牡蛎肉、龙眼肉等食物。还要注意调养精神,消除顾虑以及紧张情绪。此外,睡前用热水泡泡脚也有一定作用。

☆ 醒得早,但醒了又睡,迷迷糊糊直到天亮

这类患者常有咽干、口干、盗汗,还可伴有痤疮,或有手足震颤等症状,属于营血蕴热型,可以按摩内关(位于腕横纹上3横指)、神门(位于腕横纹靠小指侧隆起的筋的内侧缘凹陷处)等穴位,平时可以多吃藕、槐花、绿豆、薏苡仁、冰糖柚等,用生地黄和冰糖泡水代茶饮也有较好的效果。

☆ 时睡时醒

这类患者多属于脾胃失和型。夜间睡不安稳,同时可伴有口腻、口淡,有厌食、大便不成形等。治疗主要以和胃健脾安神为主,可常吃小米莲子百合粥。做法是:将小米、莲子、百合用适量的水熬成粥食用,熬出来的粥口感清淡、香甜,又能养心安神,是睡眠不好的调养佳品。

☆ 整晚睡不着

这类患者多属于心肝火旺型。多由恼怒烦闷而生,以更年期(现改称围绝经期)女性多见。表现为急躁易怒、目赤口苦、大便干结、舌红苔黄。

治疗原则主要以清热泻火为主。神经衰弱、心慌、失眠、多梦、黑眼圈的女性,可以服食酸枣仁粥。做法为:将酸枣仁50克捣碎后取汁,用粳米100克加药汁煮成粥,每晚睡前食用,可养心、安神、敛汗,还可以用玫瑰花泡水喝。

对症治疗辨证施治 篇7

肾病综合征是小儿时期泌尿系统的常见病, 据国内统计, 在因泌尿系统疾病住院的患儿中, 本症仅次于急性肾炎, 且部分患儿多次反复, 病程迁延, 严重影响小儿健康[1]。肾上腺皮质激素目前仍是肾病治疗首选药物, 但在治疗过程中引起的不良反应明显, 如肥胖、柯兴征、高血糖、高血压、精神症状、易发生感染、骨质稀疏等, 有时因其严重不良反应而不得不暂时停用, 既对患儿病情的转归不利, 又对患儿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 加重患儿及家长的心理负担和经济承受能力, 单纯用西药去纠正和弥补这些不良反应, 效果往往很差。笔者在诊治小儿肾病综合征时, 辅以中医药辨证施治, 不但可以减轻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 而且还能减轻患儿病情, 缩短疗程, 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1 中药性味

从中药性味学上看肾上腺皮质激素有类似中药“温阳”的作用, 为温肾助阳之品, 具温燥特性。长期或大剂量使用, 必见耗阴伤津, 虚火内热, 出现阴虚激动、多毛、痤疮等, 并常与湿邪相搏结而成湿热蕴结之征象[2]。

2 证型特点

(1) 在激素大剂量使用阶段:临床出现阴虚火旺的相关症状, 以“红脸”为特点, 表现为:精神兴奋, 两目有神, 满月面容, 肢体丰满, 怕热, 口干, 消谷善饥, 舌质降红, 脉滑数。 (2) 激素减量阶段:随着激素的撤减, 阴虚火旺之征象有所缓解, 但激素毒不良反应的影响开始明显, 患者常可阴损及阳, 而呈阴阳两虚之征象, 以“白脸”为特点, 表现为:面色恍白, 倦怠少神, 畏寒怕冷, 水肿, 腹胀, 舌质淡胖, 苔白, 脉沉细。 (3) 持续治疗阶段 (即肾病缓解期) :此时激素已减至维持量, 由激素所致阴虚火旺征象已大为减少, 出现以脾虚为主的症状:纳差, 腹胀, 少气懒言, 肢体困倦, 舌质淡, 苔白, 脉缓弱。 (4) 激素停用后:此期主要是巩固疗效, 防止复发, 复发因素甚多, 最主要是感染, 特别是感冒, 出现肺气虚的相关征象, 症见:自汗, 畏风, 易于感冒, 神疲体倦, 舌质淡苔白, 脉虚。

其演变规律可归纳为:正在服用大量激素时, 多表现为阴虚阳亢或阴虚毒热之候;在撤减激素过程中, 多由阴虚逐渐变为阳虚证候;当激素减至维持量, 或完全撤减后, 多变为单纯阳虚证候, 把握其基本演变规律, 可更好的指导临床选方用药。

3 治疗原则及方药

3.1 阴虚阳亢

治宜滋阴降火。方选: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 并可酌加鳖甲、枸杞子, 知母、地骨皮、玄参等滋阴清热之品。阳亢的相关症状, 如兴奋、多话、失眠。现代药理研究:女贞子、枸杞子等有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功能的作用;鳖甲、玄参、女贞子有延长抗体存在时间的作用, 并对某些细菌有抑制作用[3]。

3.2 阴阳两虚

治宜阴阳双补, 着重补阳 (因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 “元气未充”正处于生长发育, 阳气旺盛时期, 扶助肾阳在此阶段尤为重要) 。方选:参芪肾气丸加减, 可酌加淫羊藿、仙茅、巴戟、附子、菟丝子、补骨脂等补阳之品。

实践证明:温补肾阳药有助于减少机体对激素的依赖, 防止症状反跳, 具有拮抗外源性激素反馈抑制, 以及促进激素撤减过程中血浆皮质醇提升作用, 补阳的同时应配伍使用滋阴药, 如熟地、枸杞子、山萸肉之类, 所谓“善补阳者, 必于阴中求阳”是也[4]。

3.3 脾肾两虚

以脾阳虚为主, 治则补肾健脾, 着重于补脾。方选:四君子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3.4 肺气虚

治则补肺益气固表。方选:玉风散加减。据现代药理研究, 玉屏风散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功能。

4 激素治疗过程中其他症状的处理

(1) 激素使用后出现肥胖、高血脂时, 可在上述辨证论治方药中, 加用山楂、炒麦芽、玉竹降脂。 (2) 激素治疗过程中出现胃肠功能紊乱症状, 以致胃气不和、纳食减少、吐酸、呕恶、舌质淡苔黄、脉弦等征象者, 可选左金丸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3) 血液呈高凝状态, 血浆蛋白低, 凝血机制紊乱, 容易形成血栓者, 临床表现有面色黎黑、舌有瘀点、瘀斑、脉涩等症状, 可在辨证选用上述药物中, 加用活血化瘀之品;对病程短、病情轻者, 以丹参、益母草、泽兰为主;对病程长、病情重者, 可加用破血消积药, 如桃仁、土鳖虫、炙大黄等。 (4) 继发感染者, 其主症见:生疮疡、恶寒发热, 常见咽干涩, 目赤, 大便秘结, 舌质红苔腻, 脉滑数, 可酌加清热解毒之品, 如五味消毒饮。

综上所述, 在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时, 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 尤其注重激素治疗过程中的中医药六辨证施治, 往往收到较好的效果。其优势主要表现在: (1) 减少不良反应:如用滋阴清热之品可减少与皮质激素作用引起的医源性柯兴征的发生;益气填精温阳之品可防止免疫抑制剂对骨髓及机体正常免疫力的过份抑制;和胃健牌之品能减少免疫抑制剂对胃肠道的刺激。 (2) 能够巩固疗效, 减少复发。 (3) 能够缩短疗程, 尤其是缩短激素、利尿剂、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时间, 减少使用剂量, 加快尿蛋白阴转, 值得临床医师的重视和接受。

参考文献

[1]胡亚美.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2]叶任高.肾脏病诊治精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3]江育仁.实用中医儿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11.

对症治疗辨证施治 篇8

关键词:胃溃疡,中医辨证施治,联合治疗,临床疗效

胃溃疡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 机体的应激状态、物理和化学因素的刺激、某些病原菌的感染都可引起胃溃疡[1]。胃溃疡病程较长, 严重影响到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祖国医学的不断发展, 中医辨证施治胃溃疡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2010年至2012年间笔者采用中医辨证施治合并西药治疗胃溃疡, 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现将相关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选取的108例胃溃疡患者均符合胃溃疡相关诊断标准, 并经电子胃镜检查确诊, 排除胃部恶性病变者, 患者主诉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反酸、烧灼感等消化道症状。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54例, 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29例, 女性患者25例, 年龄23~72岁, 平均年龄 (45.8±1.6) 岁, 病程1~10年, 平均 (4.3±1.2) 年, 溃疡面直径0.4~1.7cm, 平均 (0.9±0.3) cm。对照组男性患者31例, 女性患者23例, 年龄21~67岁, 平均年龄 (43.5±1.8) 岁, 病程1~9年, 平均 (4.1±1.1) 年, 溃疡面直径0.4~1.9cm, 平均 (1.1±0.4) cm。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三联疗法治疗, 即给予口服奥美拉唑20mg, 克拉霉素500mg, 阿莫西林1000mg, 2次/d, 疗程为7d。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治疗, 方药基本组成包括:延胡索、川楝子、五灵脂、蒲黄、郁金、丹参、砂仁各12g, 黄芪30g, 香附、甘草各6g。胃阴不足型加麦冬、生地黄12g, 肝气犯胃型加柴胡、佛手各12g, 脾胃虚寒型加桂枝、吴茱萸各12g, 血瘀阻络型加桃仁、红花各9g, 湿热中阻型加黄连、半夏各12g。上述中药温水煎服, 早晚各1次, 疗程为2周。

1.3 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指导原则》[2], 治愈:临床症状、体征及溃疡完全消失, HP检查转阴;显效:主要症状消失, 溃疡基本消失, 仍有明显炎症, HP检查转阴;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 HP检查转阴;无效:临床症状未改善, 溃疡病灶缩小<50%, HP检查结果为阳性。总有效率= (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t检验,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经中医辨证施治合并西药治疗后, 治愈37例, 显效8例, 有效5例, 无效4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2.6%, 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4.1%,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临床西医治疗胃溃疡主要以消除病因、缓解疼痛、促进溃疡愈合、防治溃疡复发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为主, 临床目前运用联合用药方案[3], 虽然能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 由于病程较长, 因此远期疗效并不理想。胃溃疡属于中医“胃脘痛”、“肝胃气痛”、“痞证”、“腹痛”等范畴, 多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气候寒冷、脾胃虚弱等因素密切相关[4], 因此中医治疗胃溃疡需在辨证分型的基础上给予对症治疗。根据脾胃之特性着重调理治疗, 属实证者根据“腑通为用”的原则, 用调中理气荡涤积滞, 和胃助化等清法, 属虚证者, 根据“虚则补之”的治则, 运用健脾益气、温中散寒、调补气血、养阴增液等诸法[5]。

本研究采用中医辨证施治合并西药治疗胃溃疡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显著改善, 溃疡愈合情况良好, 治疗总有效率为92.6%, 略高于李卫民[6]的研究结果 (87.5%) 。本研究中基础方以五灵脂、蒲黄、白及活血止血, 丹参活血祛瘀, 砂仁、香附、郁金行气止痛, 黄芪益气行血, 甘草调和诸药, 同时采用辨证施治, 诸药合用, 共奏理气和胃、活血止血、通络止痛之功。

综上所述, 采用中医辨证施治合并西药治疗胃溃疡能够取得确切的临床疗效, 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 促进溃疡愈合,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霍瑞芝.中西医结合治疗胃溃疡42例疗效观察[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2011, 12 (5) :39-40.

[2]严许跃.中西医结合治疗胃溃疡30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 2012, 28 (24) :49-50.

[3]唐德芝.中西医结合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 2012, 4 (8) :91-93.

[4]肖泽彬.中西医结合治疗胃溃疡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 4 (8) :91-93.

[5]王生玲, 吴之海.中医治疗胃溃疡的体会[J].实用新医学, 2008, 9 (8) :678.

对症治疗辨证施治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76例创伤性肘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患者均拒绝手术治疗。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 各38例。试验组患者中, 男22例, 女16例, 年龄37~69岁, 平均 (46.1±2.5) 岁;对照组患者中, 男20例, 女18例, 年龄36~70岁, 平均 (45.7±2.3)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 患者均由肘关节骨折外伤引发创伤性肘关节炎, 肘关节骨折处愈合良好, 但肘关节仍存在功能障碍、疼痛不适; (2) 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3) 患者均符合中西医诊断以及分型标准, 未采取其他治疗方法。

1.3 排除标准

无关节内肿瘤、代谢性关节病、反应性关节炎、感染性关节炎、风湿类疾病以及其他特异性关节病;无严重原发性疾病与精神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口服480 mg盐酸氨基葡萄糖, 3次/d;口服200 mg塞来昔布胶囊, 1次/d, 共治疗6个月。试验组患者给予中药颗粒剂治疗, 1剂/d, 连续服用3个月。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将患者划分为3种中医证型, 分别给予不同治疗方法: (1) 肝肾亏虚、痰瘀交阻型14例患者给予左归汤治疗, 主要成分:川牛膝10 g、龟板10 g、鹿角胶10 g、菟丝子10 g、枸杞子10 g、山萸肉10 g、怀山药10 g、熟地黄20 g, 煎水服用, 2次/d, 分别于早晚服用。 (2) 脾肾两虚、湿注骨节型15例患者给予除湿通痹汤治疗, 主要成分:生甘草4 g、生姜皮6 g、牛膝9 g、五加皮9 g、茯苓9 g、木瓜9 g、黄柏9 g、防已12 g、白术12 g、炒苍术9 g、薏苡仁12 g、鸡血藤12 g、威灵仙12 g;煎水服用, 2次/d, 早晚各服用1次。 (3) 肝肾不足、筋脉瘀滞证型9例患者给予六味地黄汤治疗, 主要成分:丹皮10 g、山萸肉12 g、泽泻10 g、茯苓10 g、怀山药12 g、熟地黄25 g, 温水服用, 2次/d, 分别于早晚服用。患者均再给予外用海桐皮汤 (江苏江阴制药, 批号:0602311) , 主要成分:白芷6 g、防风9 g、甘草9 g、威灵仙9 g、红花9 g、川芎9 g、川椒20 g、当归15 g、没药18 g、乳香18 g、透骨草18 g、海桐皮18 g。药物经煎煮浓缩后用蘸湿毛巾擦洗、外敷肘部, 热度以可耐受为度, 1剂/d, 2次/d, 每次20 min。洗后行肘部主、被动功能锻炼。

所有患者给予关节周围痛点封闭治疗与关节内注射玻璃酸钠治疗, 治疗一次性完成, 每4周1次, 行3次治疗后, 仅保留关节内注射玻璃酸钠, 共行6次治疗。患者在治疗时均应降低肘关节异常活动量, 治疗后行肘部主、被动功能锻炼, 均进行随访6个月。

1.5 疗效判定标准

日本骨科协会 (JOA) 评估治疗总评分最高为29分, 最低0分, 分数越低表明功能障碍越明显。美国特种外科医院 (HSS) 总分为100分评分系统, 优:>85分;良:70~84分;中:60~69分;差:<59分。优良率 (%) = (优例数+良例数+中例数) /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JOA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JOA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试验组患者的JOA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HSS评分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膝关节HSS评分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肘关节的主要活动是屈伸及前臂旋前、旋后, 其屈伸活动不能被其他相应关节所替代, 是人体上臂功能不能缺少的[1]。由于肘关节在解剖上的脆弱性, 关节机械结构的紧密连续性以及易发生严重创伤的流行学病学特点, 创伤后, 特别是骨折后肘关节疼痛僵硬、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即使原骨折被稳定坚固复位, 也强调早期肘关节运动的功能锻炼, 仍有大部分患者由于创伤导致原解剖生理结构的轻微变化与不可避免的医源性因素而长期忍受持续的关节疼痛和进行性关节功能丧失[2]。中医辨证治疗创伤性肘关节炎, 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患者康复, 且中药对患者肘关节周围组织具有一定的保护功效, 有利于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同时, 大多数患者均认可中医辨证治疗的方法, 能加强其在治疗过程中与医护人员之间的配合。

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 试验组患者的膝关节HSS评分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患者JO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虽然, 玻璃酸钠关节内注射和局部痛点封闭治疗能针对性地改善关节内环境、直接抑制炎性反应区域、改善关节功能, 但中医辨证施治更加细化, 治疗用药均根据证候人群, 不仅能够有效改善人体代谢状态, 还能对关节内环境与局部软组织起到调节作用。海桐皮汤浓煎持续温热外洗, 凭借皮肤对热量和药物的通透性自外向内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软组织代谢。中药药用离子成分可在局部浓聚, 均衡持久的作用于患处[3,4,5]。相比于对照组, 试验组患者使用中药易于自我调节, 且安全无创、无不良反应, 而结合肘关节局部解剖、痛点的随意性以及注射性药物, 关节穿刺及封闭技术均存在神经血管损伤、感染、过敏等风险, 其中类固醇类激素导致局部肌腱损伤断裂的报道屡见不鲜[6,7], 结合各项评分对照, 中医辨证施治更具优越性。

注:与治疗前比较, aP<0.05, dP>0.05;与对照组比较, bP<0.05, cP>0.05

综上所述, 中医辨证施治治疗创伤性肘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十分明显, 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消炎镇痛药物和氨基单糖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Mc Auliffe JA, Miller RE.Osteoarthritis and traumatic arthritis of the elbow[J].J Hand Ther, 2000, 13 (2) :136-147.

[2]张洪美, 荆琳, 闵重函.关节置换围手术期COX-2抑制剂联合镇痛泵的疗效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2007, 1 (4) :291-292.

[3]沈霖.补肾健骨汤对膝骨性关节病患者氧自由基代谢的影响[J].中国骨伤, 1996, 9 (4) :8-8.

[4]牛洁, 殷海波.中医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中医正骨, 2007, 19 (2) :66-68.

[5]刘昆鹏, 陈百成.关节内注射糖皮质激素对关节软骨影响的试验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1, 8 (10) :674-677.

[6]赵家亮, 覃松柏.中药离子导入联合尿激酶胸腔内注射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4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27 (12) :1136-1137

虚热的辨证治疗 篇10

1 血虚

是指体内血液不足所出现的病理现象, 主要是由于失血过多, 或生血不足所致。各种失血后, 血去过多, 新血一时未能补充, 或消化吸收机能减退, “气化”功能不足, 发生障碍, 致食物中精华不能吸收以化生血液, 以及慢性病迁延不愈等, 均可导致血虚。血属阴, 血虚则阴不护阳, 其发热多以下午为多, 其特征为稍有烦劳, 即可引起低热, 常伴有头晕、心悸、出汗、手足心烦热、体力疲乏、舌质淡白, 脉细弱。治宜健脾养心、益气补血之法。选用归脾汤、养血胜风汤加减。

举例:王某, 女32岁, 2009年8月12日就诊。患者诉近2个月来反复低热, 头晕, 目眩, 神疲乏力, 畏风汗出。曾服西药治疗, 效果欠佳。体温37.5℃ (上午) 、37.8℃ (下午) , 面色白光白, 舌苔薄白, 质淡, 脉沉细数。辨证为血虚气弱。治宜补气养血, 和胃调营。方药:党参20g, 黄芪15g, 当归15g, 白芍20g, 川芎10g, 白术10g, 地骨皮15g, 炙甘草20g。服药1周, 自觉精神好转;上方去党参, 加何首乌20g。继服15剂, 低热全退。

2 气虚

是指全身或某一内脏机能衰退的病理现象。在某些慢性病患者, 老年性疾病恢复期, 以及体质虚弱者, 常可见到气虚低热。气虚, 卫气不固, 易为外邪所凑。气虚的证候, 发热一般无定时, 但多在上午, 伴形寒恶风, 神疲懒言, 饮食少味, 舌质淡胖, 脉大无力。治宜甘温退热。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举例:张某, 女24岁, 2006年5月13日就诊。患者诉半年来低热, 头痛, 眩晕, 劳则汗出, 心悸气短。曾在某医院住院治疗, 进行基础代谢试验, 血检抗“O”、血常规及肝功均属正常。查体温37.8℃, 体质消瘦, 面色萎黄, 精神抑郁, 懒言少语, 舌淡红, 苔白, 脉无力。辨证为正气虚弱, 营卫失调。治宜补中益气, 调和营卫。方药:黄芪30g, 党参15g, 白术10g, 桔梗10g, 茯苓20g, 酸枣仁15g, 大枣10枚, 炙甘草20g。服药5剂, 精神好转。上方去桔梗、茯苓、酸枣仁, 加五味子10g, 桑椹15g, 牡蛎20g, 浮小麦15g。继服10剂, 热退病愈。

3 阴虚

是指体内或某脏阴液损耗, 不能济火, 而出现火亢的病理现象, 即“阴虚生内热”。由于久热稽留不退, 灼烁津液, 耗伤元气, 因而在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的过程中, 往往出现阴津和阳气均受耗损的现象, 程度较轻为气阴不足, 较重者为气阴两虚。阴虚发热的证候与血虚相似, 亦以下午为多, 自觉热自肌肉蒸发, 面潮红, 五心烦灼, 形体消瘦, 盗汗咽干, 舌质红绛, 脉细数。治宜滋水济火, 养阴泄热。选用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加减。

举例:代某, 女25岁, 2007年6月12日就诊。自诉半年来低热, 尤以午后明显, 伴头晕、心悸、神疲咽干、食欲减退、睡眠欠佳、体重渐减。曾反复治疗, 均未获效。查体温37.6℃ (上午) , 心率100次/min。X光胸透心肺未见异常。血检:抗“O”1:333u, 血沉14mm/h, 血红蛋白120g/L, 红血球4.9×1012/L, 白血球5×109/L, 各项检查未见异常。体型消瘦, 面色潮红, 唇红, 舌苔薄白, 舌尖红, 脉细数。辨证为肝肾不足, 阴虚火旺。治宜滋阴清热。方药:熟地20g, 知母15g, 龟板20g, 山茱萸肉15g, 丹皮15g, 茯苓20g, 黄芩10g, 甘草5g。服药10剂, 热退, 心率显著下降80次/min, 仍感头晕, 不寐, 劳则心悸, 咽干。改用生地20g, 麦冬15g, 龟板20g, 鳖甲20g, 牡蛎20g, 龙齿20g, 珍珠壳20g, 白芍20g, 甘草5g。调治2周, 诸症消失。

4 阳虚

是指人体生理机能低下。组织活动和抗病能力低下的病理现象。即“阳虚生内寒”。临床上很少见到发热的证候, 大都与气虚有相似之处, 由于气属“阳”的范畴, 主要不同点, 阳虚则生寒, 出现寒象。其次虚的症状, 也更为突出。至于阳虚发热, 临床多为阴寒内盛, 阳虚格拒于外, 所出现的浮热 (真寒假热) 。发热多见于上午, 微热恶寒, 神疲肢冷, 下痢, 舌苔白, 质淡嫩, 脉微等。治宜回阳救逆。选用四逆汤, 或《金匮》肾气丸加减。

举例:刘某, 女27岁, 2008年3月13日就诊。经产2胎, 1周前进行人工流产, 术前已低热1月余, 伴恶寒, 周身困倦, 纳差, 未得彻底治愈, 但患者急于流产, 术后低热未减, 面背冷尤甚, 伴小腹胀痛, 腿酸乏力。查体温37.4℃, 体型肥胖, 肌肉松弛, 面色白光白, 神疲肢冷汗出, 舌苔白滑, 舌质淡嫩, 脉微尺弱。辨证为脾肾阳虚, 阳气外越。治宜益火助阳, 调和营卫, 使阳气敷布, 则寒热自除。方药:熟地15g, 淮山15g, 枸杞15g, 山茱萸肉15g, 附子6g, 肉桂6g, 杜仲10g, 桂枝10g, 炙甘草10g, 生姜3片。服药1周, 寒热症状消失。继服补中益气汤加减, 调理20剂, 诸症消失。

如何辨证治疗血脂异常 篇11

1.肝阳上亢型血脂异常。此型血脂异常患者多为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患者。此类患者可伴有头晕脑涨、耳鸣、面色潮红、易怒、口苦、失眠多梦、便秘尿赤、舌红、苔黄和脉弦数等症状,可使用天麻钩藤饮加减进行治疗。其药物组成是:天麻12克,钩藤、石决明、益母草、夜交藤各20克,牛膝、桑寄生、茯苓、何首乌、菊花、蔓荆子各15克,黄芩、山栀子各10克。将上述药物水煎后服用,每日服1剂,分2次服用。此方具有平肝潜阳的功效。

2.痰浊内蕴型血脂异常。此型血脂异常患者多为体形肥胖的高血压患者。此类患者可伴有头重眩晕、胸闷恶心、痰多、倦怠、少食多寐、舌苔白腻和脉弦滑等症状,可使用半夏白术天麻汤进行治疗。其药物组成是:半夏、白术、生姜、代赭石各12克,白芥子、石菖蒲、泽泻、瓜蒌、茯苓各15克,天麻、陈皮、胆南星各10克,甘草6克。将上述药物水煎后服用,每日服1剂,分2次服用。此方具有祛痰化浊的功效。

3.肝胆湿热型血脂异常。此型血脂异常患者可伴有发热、口干烦渴、尿少便秘、头晕脑涨、血压偏高、心悸、浮肿、舌红、舌苔黄腻和脉滑数等症状,可使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进行治疗。其药物组成是:龙胆草12克,栀子、黄芩各10克,玉米须50克,草决明、夏枯草各20克,蔓荆子、泽泻各18克,车前子、菊花、地龙、虎杖各15克。将上述药物水煎后服用,每日服1剂,分2次服用。此方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

4.阴血不足型血脂异常。此型血脂异常患者多为发生过脑出血、脑血栓等脑血管意外的患者。此类患者可伴有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半身不遂、手足颤抖、语言蹇涩、舌红和脉弦滑等症状,可使用加味补阳还五汤进行治疗。其药物组成是:黄芪60克,地龙30克,钩藤、山楂、石决明各20克,川芎、丹参、生地各15克,赤芍12克,当归尾、红花各10克,全蝎、甘草各8克。将上述药物水煎后服用,每日服1剂,分2次服用。此方具有滋阴养血的功效。

5.心气虚寒型血脂异常。此型血脂异常患者多为冠心病或心梗患者。此类患者可伴有胸痛胸闷、气短、出虚汗、心悸、四肢厥冷、舌苔白和脉沉细等症状,可使用加味瓜蒌薤(xie)白半夏汤进行治疗。其药物组成是:瓜蒌、薤白、半夏、丹参、苏梗、川芎、枣仁各15克,黄芪30克,桂枝、厚朴各12克,当归10克,炙甘草8克。将上述药物水煎后服用,每日服1剂,分2次服用。此方具有温经通阳的功效。

6.瘀血阻络型血脂异常。此型血脂异常患者多为冠心病或心梗患者。此类患者可伴有胸痹心痛(痛处固定)、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面色或唇色紫暗、舌上有紫斑或瘀点、脉弦涩或细涩等症状,可使用加味血府逐瘀汤进行治疗。其药物组成是:瓜蒌、生地、赤芍各15克,桃仁、红花、枳壳、五灵脂各12克,当归、人参、水蛭、土鳖虫、炙甘草各10克,全蝎8克。将上述药物水煎后服用,每日服1剂,分2次服用。此方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7.肾精不足型血脂异常。此型血脂异常患者多为糖尿病患者。此类患者可伴有小便频数、腰膝酸软、阳痿、舌淡、舌苔白和脉沉细无力等症状,可使用河车大造丸加减进行治疗。其药组成是:菟丝子、枸杞子各20克,银杏叶18克,党参、茯苓、熟地、杜仲、牛膝、制首乌各15克,山萸肉、紫河车各12克,肉桂8克,甘草6克。将上述药物水煎后服用,每日服1剂,分2次服完。此方具有温肾益阳的功效。

牛泄泻的辨证治疗 篇12

1 冷泻

1.1 症状

患牛发病较急,大便稀薄或泻粪如水(无臭味),肠鸣如雷,腹痛,小便清短,采食和反刍减少,鼻寒耳冷,口色淡白,舌津滑利,脉象沉迟。

1.2 治疗

温胃健脾、利水止泻。用胃苓汤:苍术45 g,厚朴40 g,白术50 g,陈皮30 g,炮姜65 g,官桂30 g,猪苓45 g,泽泻40 g,炙甘草20 g,大枣15枚,水煎灌服。食欲不振者加麦芽50 g。腹痛者加木香30 g,干姜30 g。

1.3 病例

1999年4月2日,本县汤山镇北塔村张某饲养的1头母黄牛,4岁,患病前来求诊。主诉:昨天下午发现牛拉稀,吃草减少,今早上发现拉稀特别严重,形如喷水状。检查:患牛精神沉郁,肛门及尾根周围粘附有部分粪便且无臭味,不时回头顾腹,触摸耳鼻冰冷;听诊瘤胃蠕动减弱,肠音亢进;口色淡白,脉沉迟。辨证为冷泻。用胃苓汤治疗,每日1剂,连用3天治愈。

2 热泻

2.1 症状

患牛精神不振,头低耳耷,行走无力,食欲减退,反刍减少,口渴喜饮,口内燥热,口津粘稠而少,口色赤红,小便短黄,泻下粪便呈棕褐色和黄色(带泡沫,味腥臭),有腹痛表现,脉象洪数。严重时食欲废绝,反刍停止,眼窝下陷,精神极度沉郁,鼻镜干燥,体温升高,呼吸加快,口色赤紫,脉细无力。

2.2 治疗

清热燥湿、凉血解毒、止泻。用葛根芩连汤:葛根45 g,黄芩45 g,黄连30 g,马齿苋60 g,滑石30 g,白头翁45 g,黄柏30 g,金银花45 g,甘草20 g,水煎服。腹痛者加白芍45 g,木香30 g,槟榔30 g。热甚伤津者加麦冬30 g,石斛45 g。粪稀恶臭者加地榆30 g,诃子45 g。粪便带血者加仙鹤草60 g。

2.3 病例

2000年7月6日,本县溪口村娄某饲养的1头骟黄牛,7岁,患病前来就诊。主诉:最近几天来发现牛精神特别差,吃草软,喜欢饮水,鼻子上没有汗珠。症见:患牛精神不振,四肢无力,采食和反刍减少,鼻镜干燥,口津少而粘稠,口色赤红,小便量少而黄,粪便呈棕黄色且腥臭难闻,表现腹痛,脉象洪数。辨证为热泻。用葛根芩连汤治疗,每日1剂,连用4剂治愈。

3 脾虚泻

3.1 症状

患牛初期饮食如常,继而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反刍减少,饮水增多,鼻寒耳冷,腹响肠鸣,粪稀渣粗并带有消化不全的草谷,粪便无臭味。后期体瘦毛焦,两眼凹陷,小便短少。严重时大便失禁,四肢浮肿,口色淡白,脉象细而无力。

3.2 治疗

补气健脾、和胃渗湿。用参苓白术散:党参 45 g,白术45 g,茯苓30 g,白扁豆45 g,陈皮30 g,山药45 g,薏苡仁30 g,炮姜60 g,砂仁24 g,桔梗30 g,甘草20 g,大枣15枚,水煎服。食欲大减者加麦芽45 g,谷芽30 g,神曲45 g。口流清涎有寒者加干姜30 g,官桂30 g。四肢浮肿者加猪苓45 g,泽泻30 g。久泻不止和大便失禁者加煨诃子45 g,肉豆蔻30 g,赤石脂45 g,炙升麻30 g,柴胡45 g。

3.3 病例

2000年10月18日,本县汤山镇高楼村杨某饲养的1头5岁母水牛患病求诊。主诉:半个月以来发现牛逐渐消瘦,精神差,吃草减少,拉出来的粪便含有消化不全的草谷。检查:患牛表现精神不振,毛焦体瘦,两眼凹陷明显,采食和反刍减少;听诊瘤胃蠕动减弱,肠音增强;触诊耳冷鼻寒,四肢轻微浮肿;口色淡白,脉细无力。辨证为脾虚泻。治疗用参苓白术散,每日1剂,连用6剂治愈。

4 伤食泻

4.1 症状

患牛食欲减退或废绝,反刍减少或停止,腹部膨胀,嗳气酸臭,泻粪黄腻且有酸臭味,有时粪内混有未消化的饲料,间有轻微腹痛,泻后则痛减,口色红,舌苔黄腻。

4.2 治疗

健脾导滞、清热利湿。用保和散:炒山楂45 g,炒麦芽60 g,神曲45 g,莱菔子45 g,茯苓30 g,陈皮45 g,车前子30 g,连翘45 g,滑石45 g,水煎服。腹痛甚者加木香30 g,厚朴30 g,砂仁20 g,枳壳30 g,延胡索30 g。

4.3 病例

2004年5月9日,本县汤山镇新场村黄某饲养的1头骟黄牛,4岁,患病求诊。主诉:前天下午犁田回来后,喂米糠与包谷面混合的精料约2.5 kg,昨天中午至今天早上牛肚子胀,不回嚼,不吃草。症见:牛采食和反刍停止,腹部臌胀,叩诊呈鼓音,粪便粘腻且有酸臭味,间隙性表现腹痛症状,口色赤红,舌苔黄腻。辨证为伤食泻。用保和散治疗,每日1剂,连用3剂治愈。

5 体会

5.1 泄泻是牛的常见病,根据其临床上表现的不同类型,按照中医辨证施治、灵活运用、临证加减,方可取得满意效果。

上一篇:服务性广播节目下一篇:高职教育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