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筑市场诚信建设(共12篇)
我国建筑市场诚信建设 篇1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成熟, 与国家经济宏观发展的现实需求, 为我国国民经济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但国内外建筑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 又为建筑企业生存与发展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要求。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之后, 档案管理工作, 成为企业应对国际反倾销调查的重要力量。因此作为直接面向市场服务的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人员, 责无旁贷地应该探索新时期、新环境档案管理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 推进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进程, 为本企业、本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建筑企业档案信息化, 是指建筑企业以法律为依据, 以建筑市场需求为目的, 以管理科学为方法,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工具, 实现对企业的各种档案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发掘的过程。档案信息化的目的是提高信息处理与交互能力, 提高建筑企业对设计与营销等工作对档案的利用效率, 从而为建筑企业的发展提供更有效的服务。
1 建筑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伴随着以计算机和通信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普遍应用, 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浪潮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 首先, 我们应该对其意义有必要的认识。
1.1 适应信息社会的客观要求。
如果说社会信息化是一次技术革命的话, 那么它不仅改变了人们原始的信息处理模式, 而且使人们对信息管理的固有认知形成了巨大冲击。随着我国社会信息化的普及与不断深化, 高效、便捷的信息处理与交互方式对企业生产与运营等诸多方面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与重大作用, 已经被各行业普遍认知并充分重视。作为企业信息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不积极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必将使其与主流社会模式格格不入, 而最终被淘汰。
1.2 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建筑企业档案管理的对象是海量的企业核心竞争信息, 其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何为企业的发展需要提供有效保障, 是摆在档案管理人员面前的紧迫任务。这促使企业档案部门改变传统的档案管理及服务模式, 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 实现对既有资源的潜在价值挖掘, 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 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因此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必须得到充分重视, 故守陈规、安于现状的档案管理, 只会阻碍企业的长远发展。只有在不断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的道路上, 先行快行方能充分发挥档案管理工作对企业发展的强大助推作用。
1.3 档案管理工作的现实需要。
经过档案管理工作的多年发展, 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 档案作为企业重要的信息资源, 其收集的完整, 储存的安全, 利用的更加科学有效, 必须寻求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手段作支持。可以说这是档案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它的最直接目的就是, 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 解决信息爆炸与信息处理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
2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2.1 认识不足。
一些建筑企业将眼前即得利益摆在了至高的位置, 而忽视了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导致档案管理人力资源不足, 硬件配置落后, 管理系统更新不及时的现状。档案管理对企业发展影响具有见效周期长的特点, 致使一些管理者将档案管理视为鸡肋, 而非企业发展过程中应大力解决的主要矛盾。认识不足直接影响了行政支持的力度, 也束缚了档案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因此是导致目前我国建筑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2.2 缺乏法律保障。
档案管理工作相关的标准与规范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着宏观指导, 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但不可否认的是, 目前有些标准还不明确, 甚至某些具体方面还没有建立相关标准。因此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快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的制定, 尽快建立、健全档案信息化工作制度和标准规范体系[1]。
2.3 发展不平衡。
一些大型建筑企业开展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较早, 并投入了相当的人力物力资源, 档案管理能力与水平已达到比较高的程度。但一些中小型建筑企业仍没有充分认识到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这一工作或虽已经起步但步伐较慢, 加之受制于企业自身整体实力制约, 投入力度有限, 使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进程比较缓慢。信息化建设差距较大的现实, 决定了我国建筑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 整体水平较低。
3 应采取的对策
3.1 加强政策保障。
宏观上, 国家相关部门应不断出台与规范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政策与标准, 为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激励、监督与指导作用。营造积极、主动的信息化建设氛围。微观上, 企业的领导层应充分重视, 加大政策倾斜与资源投入, 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上长期工作日程, 开展有计划、有步骤、有成效的具体工作, 只有做到宏观与微观的高度一致与协调, 形成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强有力的政策保障。才能最终实现从信息收集、立卷归档、鉴定销毁整个过程的有序开展。
3.2 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具有知识经济时代特征的新兴领域, 因此高水平的档案工作的核心保障是高素质的档案管理团队, 档案管理团队的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直接决定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水平。企业必须保证相应岗位配置, 从人员引进、在职培训等多个方面来保证行业队伍的高水平建设与持续提高;改变行业人员收入普遍较低的现状, 从物质报酬等方面来激励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创新积极性。
3.3 加强与企业内其它部门联系。
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 档案管理工作的原有方式与态度导致, 建筑企业普遍存在着档案管理与其它部门衔接不紧密, 服务欠缺主动性的消极状况。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档案管理部门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自身工作是为企业的市场行为服务的, 满足业务部门的需要就是开展档案工作的方向, 必须做到有的放矢, 针对性地开展上门服务, 以实际工作的成效, 促使外围环境对自身工作的认可, 才能为工作的良性开展提供长期动力。这就要求档案管理部门要加强与企业内其它部门联系, 掌握其它部门对档案工作的现实需求。
3.4 加强学习, 培养创新意识。
只是固守于常规工作, 而忽视创新意识的培养, 会严重阻碍档案管理工作上水平、上台阶。众所周知, 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来源于创新, 档案管理工作也不例外, 如何做到服务方式的与时俱进, 甚至做到以技术革新为先导的发展模式, 其先决条件是, 加强对国外档案管理行业先进经验的本土化吸收, 结合对现代信息技术与手段的融会贯通, 熟练掌握管理学、法学等学科工具, 改变被动的工作模式, 敢于对存在弊端或不利于长远发展的工作理念说“不”, 广泛研讨, 勇于创新。
结束语
虽然我国建筑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不高, 但只要做到上下统一认识, 齐抓共管, 为档案管理工作营造积极与宽松的发展氛围, 以开展务实、创新的服务工作为依托, 实现我国建筑企业档案管理高水平的信息化建设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参考文献
[1]王林芳.企业档案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科学之友, 2010 (9) :99-100.
[2]冯春华, 任雪英.网络环境下应加强企业档案的信息化建设[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2 (1) :74-75.
[3]肖红薇.充分发挥企业档案在提升企业竞争力中的作用[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 17 (2) :100-102.
我国建筑市场诚信建设 篇2
摘要:当前,“诚信”已构成经济生活的新“瓶颈”。证券市场的诚信原则是一个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证券市场的巨大的信用风险严重地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沉重地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直接危害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从政府、中介机构、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等市场参与主体角度来认识我国证券市场的诚信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关键词:诚信;证券市场;道德风险;信用评级
一、中国证券市场诚信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
证券市场的参与者由市场监管者(政府)、上市公司、中介机构和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四方面构成,上市公司和投资者是市场参与的主体,中介机构是按照市场规则联系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桥梁,市场监管者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并有监督市场良好运行的权利。
我们知道,证券市场的完善是建立在市场参与者正确认识本身的权利与义务,并能正确履行本身的权利与义务基础上的。证券市场的健康良好发展和规范有序运行,不仅需要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管制度,而且还需要各类参与主体的诚实守信,制定和完善各种规则。因此,从市场参与的主体来认识我国证券市场的诚信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
1. 中国证券市场政府的诚信问题。(1)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政府在证券市场中不仅充当了“裁判”的角色,也充当了“运动员”的角色。在证券市场的定位上过多考虑为国有企业服务的功能,这与政府为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核心功能构成了较大的.冲突,也让政府承担了失信的风险。其表现为中国特色的“一股独大”状况。我国证券市场上三分之二的股票不流通,造成了流通股与非流通股的分裂。国有股、法人股、流通股的股东同股不同权,为以后我国证券市场按市场化运作和发展留下顽疾和隐患。经营者可能作为大股东的利益代表而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2)政府法律法规的执行与制定并没有让投资者感到满意。监管部门对于虚假违规行为没有用法规给予有效制止,这是目前证券市场不振和波动大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证券市场为政府所主导或政府隐性担保,上市公司(或中介机构)有获违法乱纪收益之权利,但没有承担其处罚之责任。面对着一些上市公司恶性亏损现象,证券市场的管理层的监管与处罚并没有到位,对在此事件上利益受到损失的中小投资者没有进行合理的民事赔偿。
2. 中国证券市场上中介机构的诚信问题。参与证券市场的中介机构有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师事务所等,虽然它们所起的作用不一,但对于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都有重要的影响。中介机构在证券市场中处于桥梁的地位,他们是市场公正、公平的象征。然而在我国证券市场中,恰恰许多中介机构的公正、公平作用表现得不够突出。作为最主要的中介机构——券商,对于目前证券市场出现的问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正是这些证券公司协助将一大批不合格的企业“包装”并推荐上市;为上市公司提供服务的审计机构执业水准不高,往往屈从于客户的压力,在审计、咨询等业务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改或不愿意发表保留或否定意见。另外,由于对中介机构的违法违规行为缺乏明确的赔偿制度和处罚规定,使其违法违规行为未得到及时遏止。
3. 上市公司的诚信问题。(1)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石,由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实、虚构利润现象十分普遍,且性质严重,已极大地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成为目前证券市场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定期报告披露不充分,有重大遗漏或误导性陈述。二是重大事件没有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和澄清公告义务,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对公司的举债、担保、抵押、诉讼事项披露不全面;对关联方关系、关联交易披露不完整;随意改变募集资金用途,且不履行信息披露义务。(2)上市公司在其他方面的诚信缺失:一是经济担保中的信用缺失。目前上市公司的股权因为债务纠纷及担保连带责任被法院冻结、拍卖、清算、抵债的情形较为普遍。二是上市公司的不合规的资金欲太强。披露的“承诺”朝令夕改,没有公信力。一些上市公司经常改变募集资金投向,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与当初承诺相差千里,其中相当一部分资金进入了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做起了委托理财或者自我投资。(3)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行为不规范,侵害公司及股东利益。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有“一股独大”的问题,在这样一种特殊的股权结构下,一些大股东利用控股地位,把上市公司作为圈钱工具,通过占用资金等形式获取大量资金,而将包袱留给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大量失血从而陷入困境。
4. 机构投资者的诚信问题。虽然我国证券市场的机构投资者目前在证券市场中所占的比重不大,但是存在较大的诚信问题:一是利用内幕信息等违法手段来操纵股价,而这种行为是被《证券法》明令禁止的。证券市场上的内幕交易由来已久,操纵股价,联合坐庄,形成了严重的庄家市场。“股不在好,有庄则灵”,中小投资者为了生存,不得不适应这种形势。证券市场的诸多非市场因素导致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发生了偏差。二是目前的机构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存在一定的特权。比如在新股网下申购的时候并非全额预缴,存在着一个机构投资者拥有数目庞大的帐户等情况。机构投资者的信用风险容易加剧中小投资者短期持股和“炒作”的现象,也不利于中小投资者素质的提高和证券市场的稳步发展。
二、改进证券市场信用体系
完善证券市场诚信体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其中,落实市场主体的诚信责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1. 改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确保所有者在位。对于非国家经济命脉行业的上市公司,逐步降低单一国有股持股人的股权集中程度,培育多元化投资主体尤其是机构投资者,促进股东之间的相互制衡,改善股权高度集中和高度分散分别带来的“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问题。同时,要建立和规范国有资产的运营、管理和监督体制,明确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的代表,促使其正确行使权力并承担相应的职责。
2. 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机构。(1)制定与上市公司治理有关的法规及其配套文件。中国证监会陆续颁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等公司治理文件,使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初步走入了规范化的轨道。今后,应借鉴国际经验并考虑我国上市公司实际情况,继续制订有关公司治理的配套法规,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法规体系。(2)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建设,使其在监督关联交易等方面发挥作用。在董事会内部建立制衡机制,保护中小股东权益。(3)强化监事会的作用。包括明确监事会的职责,完善监事会工作规则,明确监事的责任和义务,提高监事的专业素质。
3. 强化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是成熟市场对其上市公司进行规范和管理的最有效的制度之一。进一步贯彻以强制信息披露制度为核心的监管理念,规范会计准则和信息披露的标准,提高公司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增强证券市场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信息披露制度必须有严格的事后监管作为保障,对虚假披露者必须严厉惩罚。
4. 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在中介市场上建立诚信机制是建立整个社会信用关系的逻辑起点。要在中介市场上改变恶性竞争和无序竞争的状况,就必须建立起驱逐“劣币”和崇尚“良币”的机制,这就必须有完善的信用体系、有效的淘汰制度和严格的惩
本文由本网网收集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治措施。要努力做到:督促中介机构勤勉尽责,提高执业水平,遵守职业道德;促进中介机构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并加强中介组织的自律管理;严格监管,建立优胜劣汰的机制,对违规机构强化处罚力度,加大其违规成本。5. 综合治理措施。(1)规范政府行为,减少行政干预。目前政府及有关主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行政干预现象还十分普遍,很多上市公司董事长及高级管理人员由政府推荐或直接任命。地方利益、部门利益往往会影响上市公司投资、重组等重大决策,导致上市公司偏离其自身经营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及股东利益。(2)改善信用评级制度,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信用监督、奖惩制度,加大违约成本。信用评级有利于消除投资者与筹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并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信用评级标准,信用评级行为比较混乱,对其进行统一、规范的管理十分必要和紧迫。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是通过立法,为商业化的信用机构在市场上开展信用信息搜寻、保存、评级等服务提供基本法律依据和规范;二是通过资格认证,提高信用中介机构水平。
三、小结
毋庸置疑的是,诚信是证券市场的立命之本。监管者因其诚信而引导市场的发展方向,并确保市场在有序、规范中运转;上市公司因诚信而获得投资者的青睐,使股价有了走牛的基础;中介机构将依靠市场和市场机制去求得生存和发展,守法、护法,起到市场和投资者的“保护神”的作用;投资者则因为处在可充分信赖的市场环境中,才拥有了评判价值高低的基石,进而分享“高风险,高收益”的乐趣。
我国证券市场诚信问题的探讨 篇3
关键词:诚信;证券市场;道德风险;信用评级
一、中国证券市场诚信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
证券市场的参与者由市场监管者(政府)、上市公司、中介机构和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四方面构成,上市公司和投资者是市场参与的主体,中介机构是按照市场规则联系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桥梁,市场监管者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并有监督市场良好运行的权利。
我们知道,证券市场的完善是建立在市场参与者正确认识本身的权利与义务,并能正确履行本身的权利与义务基础上的。证券市场的健康良好发展和规范有序运行,不仅需要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管制度,而且还需要各类参与主体的诚实守信,制定和完善各种规则。因此,从市场参与的主体来认识我国证券市场的诚信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
1. 中国证券市场政府的诚信问题。(1)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政府在证券市场中不仅充当了“裁判”的角色,也充当了“运动员”的角色。在证券市场的定位上过多考虑为国有企业服务的功能,这与政府为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核心功能构成了较大的冲突,也让政府承担了失信的风险。其表现为中国特色的“一股独大”状况。我国证券市场上三分之二的股票不流通,造成了流通股与非流通股的分裂。国有股、法人股、流通股的股东同股不同权,为以后我国证券市场按市场化运作和发展留下顽疾和隐患。经营者可能作为大股东的利益代表而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2)政府法律法规的执行与制定并没有让投资者感到满意。监管部门对于虚假违规行为没有用法规给予有效制止,这是目前证券市场不振和波动大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证券市场为政府所主导或政府隐性担保,上市公司(或中介机构)有获违法乱纪收益之权利,但没有承担其处罚之责任。面对着一些上市公司恶性亏损现象,证券市场的管理层的监管与处罚并没有到位,对在此事件上利益受到损失的中小投资者没有进行合理的民事赔偿。
2. 中国证券市场上中介机构的诚信问题。参与证券市场的中介机构有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师事务所等,虽然它们所起的作用不一,但对于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都有重要的影响。中介机构在证券市场中处于桥梁的地位,他们是市场公正、公平的象征。然而在我国证券市场中,恰恰许多中介机构的公正、公平作用表现得不够突出。作为最主要的中介机构——券商,对于目前证券市场出现的问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正是这些证券公司协助将一大批不合格的企业“包装”并推荐上市;为上市公司提供服务的审计机构执业水准不高,往往屈从于客户的压力,在审计、咨询等业务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改或不愿意发表保留或否定意见。另外,由于对中介机构的违法违规行为缺乏明确的赔偿制度和处罚规定,使其违法违规行为未得到及时遏止。
3. 上市公司的诚信问题。(1)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石,由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实、虚构利润现象十分普遍,且性质严重,已极大地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成为目前证券市场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定期报告披露不充分,有重大遗漏或误导性陈述。二是重大事件没有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和澄清公告义务,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对公司的举债、担保、抵押、诉讼事项披露不全面;对关联方关系、关联交易披露不完整;随意改变募集资金用途,且不履行信息披露义务。(2)上市公司在其他方面的诚信缺失:一是经济担保中的信用缺失。目前上市公司的股权因为债务纠纷及担保连带责任被法院冻结、拍卖、清算、抵债的情形较为普遍。二是上市公司的不合规的资金欲太强。披露的“承诺”朝令夕改,没有公信力。一些上市公司经常改变募集资金投向,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与当初承诺相差千里,其中相当一部分资金进入了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做起了委托理财或者自我投资。(3)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行为不规范,侵害公司及股东利益。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有“一股独大”的问题,在这样一种特殊的股权结构下,一些大股东利用控股地位,把上市公司作为圈钱工具,通过占用资金等形式获取大量资金,而将包袱留给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大量失血从而陷入困境。
4. 机构投资者的诚信问题。虽然我国证券市场的机构投资者目前在证券市场中所占的比重不大,但是存在较大的诚信问题:一是利用内幕信息等违法手段来操纵股价,而这种行为是被《证券法》明令禁止的。证券市场上的内幕交易由来已久,操纵股价,联合坐庄,形成了严重的庄家市场。“股不在好,有庄则灵”,中小投资者为了生存,不得不适应这种形势。证券市场的诸多非市场因素导致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发生了偏差。二是目前的机构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存在一定的特权。比如在新股网下申购的时候并非全额预缴,存在着一个机构投资者拥有数目庞大的帐户等情况。机构投资者的信用风险容易加剧中小投资者短期持股和“炒作”的现象,也不利于中小投资者素质的提高和证券市场的稳步发展。
二、改进证券市场信用体系
完善证券市场诚信体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其中,落实市场主体的诚信责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1. 改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确保所有者在位。对于非国家经济命脉行业的上市公司,逐步降低单一国有股持股人的股权集中程度,培育多元化投资主体尤其是机构投资者,促进股东之间的相互制衡,改善股权高度集中和高度分散分别带来的“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问题。同时,要建立和规范国有资产的运营、管理和监督体制,明确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的代表,促使其正确行使权力并承担相应的职责。
2. 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机构。(1)制定与上市公司治理有关的法规及其配套文件。中国证监会陆续颁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等公司治理文件,使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初步走入了规范化的轨道。今后,应借鉴国际经验并考虑我国上市公司实际情况,继续制订有关公司治理的配套法规,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法规体系。(2)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建设,使其在监督关联交易等方面发挥作用。在董事会内部建立制衡机制,保护中小股东权益。(3)强化监事会的作用。包括明确监事会的职责,完善监事会工作规则,明确监事的责任和义务,提高监事的专业素质。
3. 强化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是成熟市场对其上市公司进行规范和管理的最有效的制度之一。进一步贯彻以强制信息披露制度为核心的监管理念,规范会计准则和信息披露的标准,提高公司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增强证券市场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信息披露制度必须有严格的事后监管作为保障,对虚假披露者必须严厉惩罚。
4. 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在中介市场上建立诚信机制是建立整个社会信用关系的逻辑起点。要在中介市场上改变恶性竞争和无序竞争的状况,就必须建立起驱逐“劣币”和崇尚“良币”的机制,这就必须有完善的信用体系、有效的淘汰制度和严格的惩治措施。要努力做到:督促中介机构勤勉尽责,提高执业水平,遵守职业道德;促进中介机构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并加强中介组织的自律管理;严格监管,建立优胜劣汰的机制,对违规机构强化处罚力度,加大其违规成本。
5. 综合治理措施。(1)规范政府行为,减少行政干预。目前政府及有关主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行政干预现象还十分普遍,很多上市公司董事长及高级管理人员由政府推荐或直接任命。地方利益、部门利益往往会影响上市公司投资、重组等重大决策,导致上市公司偏离其自身经营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及股东利益。(2)改善信用评级制度,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信用监督、奖惩制度,加大违约成本。信用评级有利于消除投资者与筹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并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信用评级标准,信用评级行为比较混乱,对其进行统一、规范的管理十分必要和紧迫。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是通过立法,为商业化的信用机构在市场上开展信用信息搜寻、保存、评级等服务提供基本法律依据和规范;二是通过资格认证,提高信用中介机构水平。
三、小结
毋庸置疑的是,诚信是证券市场的立命之本。监管者因其诚信而引导市场的发展方向,并确保市场在有序、规范中运转;上市公司因诚信而获得投资者的青睐,使股价有了走牛的基础;中介机构将依靠市场和市场机制去求得生存和发展,守法、护法,起到市场和投资者的“保护神”的作用;投资者则因为处在可充分信赖的市场环境中,才拥有了评判价值高低的基石,进而分享“高风险,高收益”的乐趣。
因此,我们时时刻刻都要将加强证券市场诚信建设、强化市场参与主体的诚信责任看成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使诚信守诺成为证券市场的行为之范、道德之风和利润之源,进而提高整个中国证券市场的公信度和公信力。只有这样,才能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现象,规范各类市场参与主体的自身行为,才能整顿市场秩序,净化市场环境,也才能充分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提高市场运行效率,从而促进证券市场的规范、稳健、高效和有序运行。
参考文献:
1.刘鸿儒.诚信责任与证券市场发展.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3).
2.周艳飞.上市公司的信用制度与诚信机制.上海综合经济,2002,(12).
3.黄国情.我国证券市场信用风险防范对策.现代经济探讨,2002,(1).
4.余芸春.信息披露与加强上市公司自律.证券投资上市公司研究,2001,(33).
5.苏毓腾.重塑中国股票市场的信用体系.证券投资上市公司研究,2001,(33).
作者简介:周运森,南京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程磊,南京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硕士生。
我国建筑市场诚信建设 篇4
人无诚信不立, 业无诚信不兴, 国无诚信不稳。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 现代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 企业诚信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 良好的诚信环境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证。当前, 我国已确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全方位融入了世界经济贸易体系, 必须建立以诚信经营为基础的市场信用监督管理运行体制机制, 包括建立国家部门监管、企业主动约束、社会服务保障的信用管理格局。
1 社会诚信缺失的危害及成因
现阶段, 我国的社会诚信度明显下滑, 社会诚信情况不容乐观。有专家学者认为, 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信用环境持续恶化, 诚信危机日益凸显。这不仅打破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还可能对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造成不利影响:第一, 市场信用的缺失将影响社会投资和消费;第二, 信用危机会打破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增加运营成本, 并且可能成为企业的负担;第三, 信用危机不利于政府准确把握市场行情, 影响宏观调控政策的客观性;第四, 信用恶化还可能打破社会法制基础, 个别经济主体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争取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各类经济主体之间很难通过契约等法律形式约束各自的行业行为;第五, 信用危机造成社会道德水平下滑、社会风气不正, 也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政方针背道而驰, 成为社会进步的阻力。
现阶段, 造成诚信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传统诚信观念没有及时更新, 无法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同步发展。儒学思想认为, 道德诚信出自内心, 是一种不计利害、自愿为之的社会行为, 是经过长期修养才能到达的一种高尚的思想境界, 是为人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树立一个目标, 而不是用固定的权利与义务去约束人们社会行为。儒家思想所提倡的诚信行为和道德规范属于特殊主义, 不是普遍主义。但是当前的市场经济所讲求的诚信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行为规范, 是对所有经济主体市场行为起到约束作用的基本道德规范。
(2) 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转型密切相关。在计划经济时期, 整个社会经济体系全部处于国家的宏观调控之下, 社会中的所有资源被集中组织成一个整体, 由国家统一部署生产任务, 统一发布生产指令, 社会中各单位、部门和各利益主体之间只能通过政府指令来维系生产过程, 而不是通过道德诚信或经济利益来维系生产经营。现阶段, 我国正处于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转型的重要时期, 一部分经济主体仍然沿袭着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 从某种程度上讲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的经济主体受经济利益驱使, 抛弃原本正确的道理观念, 试图以赖账、欺诈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来获取经济利益, 导致市场经济诚信度一度下滑。
(3) 缺少一套相对完善的、能够将诚信行为规范制度化的政策法规和相应的惩罚体系, 不能按规定惩戒失信行为就等于助长诚信缺失的不良风气, 最终导致信义贬值, 诚信“无立锥之地”。我国目前关于诚信方面的政策法规尚不健全, 对诚信缺失的惩处力度不大, 受经济利益驱使, 失信者很容易通过钻法律的空子聚敛不义之财, 这样一来, 信用危机无疑更加严重。
(4) 司法制度有待完善, 对法律法规的执行不力, 导致破坏诚信规范的不法之人更加有恃无恐。司法保障缺失, 失信行为不能及时惩处, 守信行为得不到鼓励和保护, 就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5) 行政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转型时期, 各种思想道德观念“百花齐放”, 若此时思想政治教育跟不上时代步伐, 不能在思想观念的选择上给人们提供参考或指导, 市场经济也受到冲击, 尤其是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大量人员下岗, 加大了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 个别社会群体滋生了拜金主义, 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扭曲, 加剧了信用危机。
2 解决诚信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2.1 构建“诚信社会”要发挥道德示范作用, 进行诚信道德教育, 培养公民信用观念和意识
首先, 树立诚信观念和规则意识, 加强法制宣传。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 若制定了规矩却不按规矩办事, 规矩终将成为一纸空谈。而有的社会成员由于对诚信规则缺乏深刻的认识, 违反了原则而不自知;有的社会成员受经济利益驱使而知法犯法, 不照章办事, 违反原则还振振有词。因此, 应该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 健全诚信制度, 尤其要将市场经济中的诚信原则以法律形式体现出来, 提高其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 通过“法治”手段来缓解诚信危机。需要注意一点, “法治”也有其局限性, 这就要借助思想道德教育强化社会成员的自律性, 将“法治”与“人治”有机结合, 以弥补“法治”方式的不足。
其次, 要培育以“诚信”为核心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道德规范。
一是要认真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不断强化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 使诚实信用成为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推力。
二是要把握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良好契机, 对全社会进行诚信道德教育, 使全社会对诚信建设的重要作用有整体的认知, 使“信用经济”的市场经济理念深入人心, 并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
2.2 加强和改善诚信教育, 营造诚信社会大环境
传统的说教和诚信教育远远的滞后和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新的诚信制度和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 甚至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 原有的道德诚信也发生了变异, 尤其是道德教育, 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不能与时俱进。因此, 社会信用度和人们的道德理念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 全社会没有形成诚信为本的经济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宣传诚信理念, 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诚信教育, 倡导言行一致, 全面提高人们的诚信意识和道德水准;秉承诚信原则, 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济伦理体系, 基于本国国情有选择的吸纳整合古今中外的文明理念, 始终将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 同时充分体现个体价值;提倡社会竞争和效率优先的同时, 也要发扬团结协作精神;要把握大局, 注重社会责任及整体利益, 也要维护好个人利益或局部利益, 形成一套科学的道德评价体系。
2.3 重新树立政府诚信, 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机构的引导和示范对于诚信建设往往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中, 政府机构是决定市场经济发展方向的决策者, 是法律法规的制定者。因此, 政府机构应该以身作则, 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 充分发挥监管职能, 监督信用中介严格照章办事, 严禁其违规操作;同时推行政务公开制, 做到决策、执行等各个环节公平、公正、公开, 提高政府的社会公信度。
3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诚信”特征
从宏观上讲, 诚信是一种道德规范, 更是一种精神。现代市场经济建设必须以诚信为本, 所有市场主体乃至全社会都有义务遵守起码的道德规范, 并履行好自身的法律义务, 以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确保市场经济健康、稳定运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诚信建设, 强调公民必须遵守法律法规, 严格按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约束自身行为, 并履行各自的义务;现代诚信理念以“信”字为重, 它是一种全社会广泛参与的信用模式, 是根据既定的交易规则, 为维护日常交易秩序而平等分配给所有市场交易主体的、涵盖法律规范和日常行为规则的所有交易规则之义务。可以这样说,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诚信体系摒弃了以往“朋友 (亲友) 信之”的时代特征, 建立起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秩序, 并配套建立起维护社会稳定的公民道德体系, 形成与现代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民“诚信”思想, 有力推进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
4 构筑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体系
4.1 形成有效的博弈规则, 建立诚信为本的基本秩序
市场经济体制下各市场主体基于诚信交易原则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 并进一步拓展市场、扩大交易范围, 诚实信用是这一过程中维持彼此信任关系必不可少的“催化剂”。这一博弈规则在制度安排上应该具备一个优势, 即市场主体严格照章办事与拒绝履行契约相比更加有利可图, 全社会为实现交易带来的长远利益可以抵御短期机会主义行为的诱惑。
基于上述论断, 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必须体现几方面内容:一是要建立稳定、可持续的交易关系;二是完善信息传递机制, 如建立健全公正、公开的交换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等;三是配套建立产品责任及惩戒制度, 市场主体的明示和默示担保 (承诺) 都应该明确其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4.2 强化全社会道德教育, 以全社会约定俗成的道德理念约束市场行为, 建立诚信社会的精神基础
市场和经济体制下的诚信建设, 首先要营造一个诚实信用的社会氛围,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把握好二者的平衡点。从精神文明角度看, 文明的社会一定意义上讲是全体社会成员个体文明的集合。因此, 加强公民道德教育, 提高全体公民的文化素质修养, 培养人们高尚道德情操的自觉意识, 是建设诚信社会必要的社会选择。只有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 市场经济的运行才会步入正轨。
4.3 以科学技术作为构建“信用经济社会”的基石
现阶段, 信用缺失已成社会问题。经济社会的某些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政府监管职能有待健全, 对某些违规经济行为惩罚力度不够, 全社会缺少一套严格的经济制度和行为准则来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导致市场经济体制下诚信缺失问题屡有发生。例如:制假、贩假者为逃避打击, 获得高额利润, 制假贩假者的伪造、仿造手段也趋向高明, 依靠传统的交易知识和经验来识别假冒和盗版等商品的方法, 在如今已显得捉襟见肘。鉴于此, 积极运用高新技术鉴别假冒伪劣产品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给予相应的惩戒, 是构建诚信社会的必然选择。
4.4 加快经济社会法制建设, 夯实诚信体系建设的法制基础
较低的失信成本是造成诚信缺失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法制建设方面, 政府应该加大失信成本的比例, 配套建立惩戒制度, 依法惩罚或制裁违规市场行为, 维护市场主体的合法利益, 以确保市场经济体制健康、稳定运行, 加快推进诚信体系建设。
摘要:诚信是市场机制运行的基础, 它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要通过建立诚信制度和信用体系来构建诚信经济。但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转型过程中, 一些公民和经济组织的“利”和“义”的天平却慢慢发生了失衡, 各经济主体受到了利益价值的挑战, 信用危机已经在社会上时时出现。失信行为已经危害到国家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 诚信建设已经成为一个需要全社会认真对待的重大社会问题。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诚信经济,诚信建设
参考文献
[1]杜伟杰.当前建筑市场下企业如何进行诚信体系备案的实践和思考[J].价值工程, 2010 (04) .
[2]吴晓健.市场经济下诚信缺失问题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10 (01) .
[3]龚雯.市场经济需要诚信[N].人民日报, 2002.5.13, 第五版.
我国建筑市场诚信建设 篇5
论文摘要:随着外汇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原有的外汇信息系统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外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高效的外汇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议。
外汇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因此,建立规范、高效、诚实、信用的外汇市场信用体系,对于提升我国主权信用等级,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和形象以及促进我国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都有重大意义。建立外汇市场信用体系的基础和核心,是建立高效的外汇管理信息监测系统。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要求,外汇局对应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项目等相应开发了国际收支统计监测、汇兑业务统计申报系统、银行结售汇管理系统等十几个应用系统。这些系统的运用,增强了监管的时效性,方便了涉汇主体的外汇收支活动,为外汇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但随着国际经济交往的日益扩大,以及外汇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这些信息系统在数据共享、预警机制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远不能适应外汇管理的需要。
一、当前我国外汇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1.外汇信息系统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数据共享性差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是在适应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基本是每增加一项新的外汇业务就要增加一个系统或报表。外汇管理的外汇业务信息应用系统已有十几个,基本覆盖了外汇局所有业务领域,但由于每项外汇业务需求的提出时间先后不同,指标设计口径不一,各个应用系统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无法充分发挥子系统有机整合后的整体优势,对于有效利用外汇数据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而且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扩大,资本账户的放开以及证券、保险和服务业的进入,为了保证有效监管,每项业务都要增设新的系统,那么,外汇管理的信息系统要以成百上千计算。
2.外汇信息系统数据采集方式原始建立高效的外汇管理信息监测系统,对外汇信息系统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数据的采集方式和统计监测系统的综合分析功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现行的统计监测系统游离于银行自身业务系统之外,以国际收支申报系统为例,客户国际收支交易的涉外收付信息虽已存在于银行自身业务系统中,但在进行申报信息的报送时,银行仍须将这部分信息录入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中,既加大了银行工作量,又存在二次录入错误的可能。目前,外汇局与银行、企业的信息传导载体还主要是纸质报表,大部分数据采集来源于手工台账登记,然后手工汇总后通过专门的统计程序上报。这种数据采集方式不仅会发生因填报人在统计内容理解上的偏差而导致人为统计错误,还会由于手工采集速度的限制而导致在信息掌握上的滞后性。加入Wl’O以来,我国涉外经济增长迅猛,跨境资金流动日益频繁,新的交易种类不断涌现,跨境收入金额迅猛上升近10000亿美元,如此大规模、高频率的跨境资金流动,如果都要用手工台账方式统计汇总,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3.外汇信息监测系统缺乏有效的预警、预测机制高效的外汇流动预警、预测机制是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信息指标的设置必须体现管理者的意图,从目前国际收支申报系统和其它系统看,还停留于信息的采集、汇总阶段。仅局限于对各类具体业务的事后统计,缺乏必要的信息加工、利用、分析和反馈机制特别是缺乏对异常信息的的监测、筛选以及对外汇流向的事前预测,加上外汇信息的流动渠道不畅,信息反应迟缓,所以对违规、违法的外汇流动的监管就缺少快速、敏捷的反应机制,对决策的支持作用十分有限。
4,外汇信息监测系统不能反映涉汇主体的交易全貌账户是统计的基础。外汇账户管理信息系统虽然已在全国推广实施,但该系统不能反映全部企业或企业全部的外汇收支活动。一些对公单位的结售汇,如出口结汇、捐赠结汇、进口购汇及其相应的收支等,可以不通过外汇账户进行收付,致使外汇账户收支不能完整地反映涉汇单位的涉外经济活动。特别是作为对银行外汇业务监管的主线的结售汇未能在该系统得到体现。另外,该系统还未含银行自营外汇业务,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外汇账户,企业开证付汇保证金账户等,因而导致外汇管理部门在对企业外汇收支活动监测中,没有目标、没有重点,使企业的一些外汇违规行为因账户系统的局限性没有及时暴露和制止。
二、构建我国外汇市场信用体系的思路
外汇市场信用体系主要包括:完善的外汇管理法规体系,规范的行政执法和内控制度,畅通的政策宣传和反馈渠道,高效的外汇市场信用信息管理系统,互通互联的信用信息共享系统,科学的信用评价和奖惩制度,以及严格的失信惩戒机制等。其核心内容是高效的外汇市场信息管理系统。虽然外汇管理已经建立了十几个信息系统,但是由于这些系统是在我国经济转型、外向型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有着明显的计划经济和行政直接管理的烙印。这些信息系统已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建设外汇市场信用体系,首要任务就是对相关外汇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整合,逐步建立高效的信用信息管理系统。
1.更新外汇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理念20xx年国家外汇管理总局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外汇管理工作应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管理方式的转变,实行平衡管理。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外汇管理经历着从事前审批向事后监管、现场检查向非现场核查、行为监管向主体监管的转变。在新的形势下,如果再延用过去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行政管理思维方式,显然是难以解决复杂和深层的问题,外汇管理的有效性越来越弱,而且管理的成本和代价越来越高,并且我国现在外汇资源已由稀缺转为相对过剩,因此,必须转变管理理念。外汇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思路也必须随之转变,并且应有一定的超前性。在统计指标和统计内容的设计上,应紧紧抓住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国计民生的主要指标和重要内容。彻底摒弃面面俱到的管理理念。国际经济的交往相比国内经济有着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国际经济的交往中,抓住主要矛盾,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尽量简单化。这也是对我们的管理能力的一个考验。
2.建立以外汇账户系统为主轴的信息监测系统账户是统计的基础,是资金流动的“中转站”和资金存量的“蓄水池”,也是监管分析资金流量和存量的重要窗口,因此,建立一个高效外汇管理信息监测系统,必须以改革现行的外汇账户系统为着力点。指导思想:只要有外汇收支行为的单位都必须开立外汇账户,凡未开立外汇账户的单位的外汇收支行为,银行都不能受理,所有的外汇收支都必须在外汇账户中反映(其中:包括银行结售汇业务)。具体思路:以时间划分:账户可分为长期账户和临时帐。以业务性质可分为经常项目账户,资本项目账户和特殊账户。经常项目账户为长期账户,一个企业只能开立一个经常账户,账户的发生额原则上只能是贸易项下的,外汇局通过经常账户的发生额与海关出口或进口报关额核对,数据相差太大,外汇局可追查其原因,并可取代出口收汇核销系统。外商直接投资项下资本账户的一般为临时账户,可根据外商的进资计划确定账户有效时问,并根据外商的投资额确定账户的最高限额,上述只要有一项指标达到,账户自动关闭。同时,以账户系统为主轴、根据不同的外汇业务性质开设不同性质账户,并根据账户性质设立不同的子系统。
3.直接从银行自身的业务系统中采集各项外汇收支信息外汇指定银行应建立起完整的、科学的并且与我国外向经济发展以及银行外汇业务发展相适应的会计核算体系。会计科目的设置应能够清晰明确地、真实地反映发生的主要外汇业务。并与外汇管理部门的外汇收支统计口径统一,同时制订外汇局外汇收支统计体系与银行会计业务数据的规范接口,银行在完成会计核算的同时自动生成外汇收支报表。不仅避免了重复劳动,让统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录入中解脱出来,减少银行数据加工、汇总工作量,而且可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美国碳市场建设及对我国的启示 篇6
关键词:碳市场 RGGI 加州碳市场
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即开始采用“上限—贸易”制度控制国内SO2污染物排放,后陆续将臭氧、PM2.5以及CO2列为管制气体。目前,美国已形成包括区域温室气体减排计划(RGGI)、加州碳市场等在内的区域碳交易体系市场,在制度设计、配额分配、排放量测量报告和核查(MRV)等方面具有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
一、 酸雨计划
1995年,美国环保局授权执行酸雨计划,为SO2设计了“上限—贸易”制度,SO2排放总量目标为在1980年排放水平基础上降低1000万短吨,分两阶段实施:1995—1999年减排500万短吨,纳入中西部和东部21个州的高排放燃煤电厂,包括445台发电机组;2000年以后再减排500万短吨,纳入全国25MW以上全部电厂,包括约2000台机组。2010年后,SO2总量目标调整为每年895万短吨。
酸雨计划实施后,电力企业积极采取措施,安装脱硫脱硝设备,使用低硫煤、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发电等,降低污染物排放。2012年美国电厂SO2和NOx排放较2000年分别减少了70%和67%,降水PH值大幅降低。
酸雨计划在大幅降低美国污染物排放、改善环境同时,也为国内开展碳减排积累了丰富的政策设计经验,最重要的是为电力企业建立了连续在线监测能力(CEMS)和设备,形成连续多年、可靠的排放数据统计和分析基础,为制定环境政策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2009年美国立法建立联邦温室气体强制报告制度,将排放量大于25000tCO2e的工厂纳入报告范围,覆盖六种温室气体,涉及41种排放源,占全国85%—90%的排放。该制度要求重点工厂建立碳排放CEMS并设置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对排放报告采用电子核查、环保局审核等方式校验数据,还对虚假报告情况进行刑事处罚。2012年度共有超过8000家单位向环保局报告排放数据,其中7809家工业工厂报告的直接排放量合计31.3亿tCO2e。
二、RGGI
RGGI是由康涅狄格州等9个州共同实施的、针对电力部门强制减排CO2的上限贸易项目,目标为到2018年发电部门的CO2排放量相对2009年水平降低10%。RGGI分两阶段实施:2009—2014年,将CO2排放量稳定在当前水平,上限为1.65亿短吨;2015—2018年,CO2排放上限每年降低2.5%。2014年,根据美国经济环境变化,RGGI对项目设计进行了调整,将2014年CO2排放总量大幅调整为9100万短吨。
RGGI主要采用拍卖方式分配配额,比例约90%,并建立了“上限—贸易—投资”的运作机制,即投资能效等项目可以降低终端电力需求,从而减少发电量和排放,降低企业配额需求,降低配额成本, 进一步降低碳市场成本,最终降低消费者成本。目前, RGGI共拍卖22次, 配额价格范围在1.86—3.51美元,共拍出6.51亿配额, 收入15.68亿美元。 RGGI对拍卖收入专款专用,60%以上投在能效领域,其余为直接补贴终端用户、投资减排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等。各州情况也有所不同,如德拉华州和弗蒙特州,前者将收入用于能效、建筑改造、补贴低收入家庭等项目,后者则集中用于州内的供暖能效项目。
为保证碳市场健康有效运行,RGGI引入第三方市场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市场中的异动情况。在拍卖过程中,第三方负责对竞标者资格审查,并对竞标者报价进行分析,确保关联企业的配额竞拍比例低于25%的要求。在RGGI过去的22轮拍卖中,尚未发现较大风险存在。在二级市场中,第三方对企业配额的持有和变动情况进行监督,避免市场价格剧烈波动。
三、加州碳市场
加州是世界第八大经济体,2012年GDP为2万亿美元,人口3800万,分别占全国的13%和12%。加州于2006年通过《AB32法案》,提出将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恢复到1990年水平,并将建立加州上限贸易体系作为核心减排措施之一。2013年1月,加州碳市场正式启动,纳入年排放达到或超过25000tCO2e的企业共600家,覆盖六种温室气体,占加州温室气体排放的85%。2014年1月加州与加拿大魁北克省建立碳市场连接。
加州在2008年建立温室气体强制报告制度,覆盖州内大型排放源,建立了20个行业的核算报告方法,对发电厂和重点设备要求采用CEMS。鉴于排放数据核查的重要性,尽管最初企业界对核查非常抵触,加州政府仍坚持引入第三方核查机制,并对其进行严格的培训和资格管理。目前共有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核查机构41个,核查员218人。
加州在配额分配方面采用免费分配和拍卖相结合的方式。为降低碳市场“泄露风险”,在免费分配时充分考虑行业排放强度和产品贸易情况,对工业企业按照产品标杆和能耗标杆法计算免费配额数量,电力配电企业按照历史排放量90%免费分配配额,但同时要求配电企业将配额拍卖,并将收入补贴给用户。政府还预留部分配额用于调节价格。加州同时为配额拍卖建立底价机制,2013年单位配额的拍卖底价为10.7美元,目前已拍卖5次,共拍出1.18亿配额,收入13.69亿美元。
四、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
(一)加快建立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温室气体减排的长效机制
美国一直致力于对环境污染物的有效控制,并将市场机制作为重要的手段之一,形成了稳定长效的机制。我国目前也面临节能减排、大气污染防控等现实问题,且逐步认识到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应加快对碳市场在顶层设计、法律基础、实施保障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工作进展,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长效的减排市场机制。
(二)碳市场配额分配设计应体现行业的差异和社会公平
配额分配是碳交易制度核心问题之一。美国的区域碳市场在配额分配上采用的方法因覆盖范围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RGGI项目覆盖单一电力行业,设计了“拍卖-投资”的“收入中性”机制。加州碳市场覆盖行业多、差异大,更多考虑避免企业泄露的问题,通过免费配额给予企业过渡支持。建议我国在碳市场顶层设计中加强对配额分配机制以及可能带来的额外收入和对企业行业乃至整个社会影响的分析和研究,并重视“收入中性”问题。地区碳交易试点在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对“碳泄露”问题的研究,合理设计和使用免费与拍卖的配额分配方法。
(三)建立对碳排放数据的科学的质量控制制度
真实、准确的数据是碳市场的关键和基础。目前,实测法和计算法是获取碳排放数据的两大基本方法,并且实测法在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方面被普遍认为高于计算法。美国在对污染物排放长期采用CEMS测量基础上,重视碳排放实测法的应用,并对工厂排放数据的现场实测和收集有严格的质量控制要求,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保证数据的质量。加州坚持引入第三方核查机制,也是为了保证数据的质量。建议我国加快建立对企业级数据排放报告和核查的制度建设,加强对排放数据从产生、收集、报告、核准到使用的全过程、精细化质量控制,保证碳排放数据的质量。
(四)碳市场建设应重视法律强制力和技术执行能力充分结合
美国在管制污染物排放、建立排放报告制度等方面都有立法保障强制实施,并且法律条文详细明确、可操作性强;同时美国环保部、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等单位在法律实施过程中,制定了有关技术标准和指南,开展了大量研讨培训和能力建设工作,从而保证管制企业有足够能力履行减排义务。建议我国在碳市场建设过程中,加强有关碳交易立法的研究工作,明确主管部门、企业、核查机构、交易机构、金融机构等参与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加快有关MRV、配额分配方法等技术支撑工作的建设。
参考资料:
[1]郑爽.国际碳市场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影响[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59—78
[2]Sam Napolitano and etc,.The U. S. Acid Rain Program:Key Insights from the Design, Operation, and Assessment of a Cap—and—Trade Program[J].The Electricity Journal.2007(8—9):47—56
[3]Regional Greenhouse Gas I-
nitiative, Inc.Regional Investme-
ntof RGGI CO2Allowance Proceeds
2011[R].2011
[4]CARB. California 1990 Gre-
enhouse Gas Emissions Level and 2020 Emissions Limit[R]. 2007
我国建筑市场诚信建设 篇7
1、企业信用缺失
一些企业不讲信誉,不遵守信用契约,企业之间三角债普遍,相互拖欠严重,经济纠纷增多,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坑蒙拐骗比较普遍。据专家统计,近年来,欺诈案件的年增长率己经超过了30%,合同交易率只占整个交易量的30%,合同履约率只占50%左右,以高科技产业为幌子的虚假现象时有存在。证券市场违规事件迭起,一些企业对银行不履行还债义务,甚至在企业股份制改造中,恶意逃避银行债务,导致银行不良资产品大量累积,增加银行经营风险,甚至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2、政府信用缺失
在维护市场秩序方面,一些地方官员有失公正,地方保护,市场混乱;在行政决策方面,一些政府机构或官员有失科学,失误较多,程序繁琐,行政效率较低,工作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政策多变,工作缺乏公开性,透明度不够,暗箱操作多;在对外交往方面,一些地方官员轻许诺言,不负责任,给外商以受骗上当的感觉。政府官员的行政道德意识和行政责任意识差等,这都是政府信用缺失的表现。
3、个人信用缺失
个人消费信贷发展缓慢,个人信用未引起足够重视,个人信用资源开发不足的问题。这种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流行于西方的既有利于厂商促销又能缓解消费者资金不足矛盾的信用形式,直到今天也未能在中国推广开来,以致出现一方是大量高档、耐用消费品待售,另一方面,却因资金有限,不能及时享用这些商品的怪现象。其次是由于企业信用与个人信用之间存在一个高度正相关的互为因果关系。在企业信用缺乏的地方,个人信用也必然匾乏,反之亦然。其实,不讲信用,企业是其经营者使然。而大量的个体私营者,其企业行为也是个人行为。除此之外,全社会公民的纳税意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都有待加强。
4、银行信用缺失的表现
银行存在着呆账、坏帐、不良资产等问题。中国国有银行的资产质量不高,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我国因国有银行资产质量问题比较突出,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黄牌警告的5个国家之一。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在20%以上,基层银行1/3以上处于亏损境地,与国有银行相比,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境况更糟。有的股份制银行面临支付危机甚至倒闭。1998年6月21日,海南发展银行就因爆发支付危机而被关闭。毋庸讳言,信用缺失对我国整个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二、我国市场信用缺失的原因
1、产权制度不健全是我国信用缺失的深层原因
产权制度的实质在于明确行为与行为结果之间的关系,行为结果是否涉及行为者的切身利益将决定其行为倾向。市场经济的运行要求对产权进行不断的明确、细化及调整,这种制度越细化,交易费用越低,市场经济的运行效率就越高。经济市场化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计划经济的范围收缩、市场调节范围逐步扩大的过程,而且更重要的是一个市场机制不断发育成熟的过程。经济市场化进程中,随着与计划经济相联系的产权制度的消亡,必须建立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产权制度,在建立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制度模糊地带,这就必然会引发各种各样的机会主义行为,导致市场秩序混乱、交易费用高昂、市场的交易效率低下。在此情况下就需要不断界定产权以使制度模糊地带明晰化,保障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可见,在经济市场化进程中,以产权为中心的制度演化是保证经济正常运行的经济增长的关键。
2、长期实行计划经济是信用缺失的历史原因
信用缺失是当前转轨时期的伴生现象。由于特殊的历史进程,我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就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相适应的契约关系、信用关系和法律制度在我国没有充分发育。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政府过分干预原本应由市场决定的事情,由政府指定贷款和指令形式形成的信用关系缺乏切实的保证。
3、信用制度不健全是信用缺失的主要原因
信用制度是各种制度和关系的总和。是社会游戏的规则,是人们创造的用以约束人们相互交流行为的框架,是界定社会经济秩序的标准。如果没有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就不会有信用制度,也就不可能形成社会信用体系。反过来讲,如果没有信用制度体系,就不能形成保护市场经济的体制,从而丧失市场经济的基础。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阶段,信用缺失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信用制度建设上有缺陷。
三、我国社会信用制度的构建
1、完善企业产权制度
市场制度是建立在交换基础上的,所谓交换,实质是所有权的交换。因此市场经济中最根本的关系是财产关系,最根本的制度是产权的制度。市场经济的运行需要相应的产权制度基础。产权关系通过特定的可预见的方式影响着人类行为。产权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H。德娅赛茨指出:“产权是一种合理工具,其重要性就在于它们能帮助一个人形成他与基他人进行交易时的合理预期,这些预期通过社会的法律、习俗和道德得到及列表达”。这是强调产权给予人们一种规范,这种规范能够引导人们将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否则,如果取消了所有权、就不会有对他人财产认可的概念,经济活动中就不存在偿还问题,也就无所谓信用,其混乱可想而知,因此,明晰析产权关系是规范经济行为主体的制度保障,也是市场主体信用行为得以保证的制度基础。
2、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提供信用法治的法律依据
信用和法律作为维持秩序的两个基本工具,良好的信用可以大大减少对法律的需求,节约交易成本,完备的信用法律体系是信用行业健康规范发展的基础和必然要求。由于我国建立市场经济的时间短,各项法律制度很不完善,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目前的法律制度中,虽也制定了有关信用维护的法律条款,但内部比较零散,还没有一部完整的、系统的规范信用活动的专门法律,缺乏相应的法规制度,来调整个人信用活动和利益关系。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信用制度体系的建设来看,无不是以法律的规范为保障的,且其经验也表明,信用立法工作是一个长期过程。但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制度体系客观上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为保障。
3、建立资信档案,传播诚信记录
我国的信用制度还处于起步阶段,其首要任务是征集完备的个人、企业的信用档案。个人信用档案包括个人自然情况、个人税务情况、个人司法记录、个人社会保险、商业保险记录、个人的储蓄和债务记录、个人的信用历史及个人的资产情况等内容。鉴于我国国家行政部门和银行是拥有个人信息最丰富的两类机构,因此信息的收集应以这两类机构为基点。首先,在税收、财政、审计、司法部门进行个人信用状况调查。其次,在银行系统内部进行个人信用状况调查,构成企业信用的信息数据多且复杂,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建立全社会共享的信息系统,逐步消除信息不完全、不对称现象。把企业个人信用记录向社会传播。
摘要:从总体上说, 我国目前的信用缺失现象比较严重, 信用状况堪忧。市场信用缺乏, 严重困扰企业经营和金融市场秩序, 成为目前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本文从不诚信市场行为的几种表现形式出发, 继而对市场不诚信行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最后对我国的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与策略。
关键词:不诚信,社会信用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孙智英:《信用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7年版第36-40页。
我国建筑市场诚信建设 篇8
1 钢铁产量过剩冶建项目减小
1996年我国钢产量突破1亿t之后, 出现了多年徘徊的局面, 但在2000年后突然加速, 2003年突破2亿t, 2009年达到5.6亿多t, 已接近世界钢产量的50%, 发展速度非常惊人。2010年全年粗钢产量预计将达到6.5亿t, 如果加上目前正在设计及在建中的近1亿t产能, 我国钢铁总产能将超过8亿t!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阶段性过剩。2005年我国颁布实施《钢铁产业发展政策》, 钢铁工业进入新的调整期。政策明确指出了对产能扩张的限制和节能降耗的要求, 原则上不再单独建设新的钢铁联合企业、独立炼铁厂和炼钢厂, 不提倡建设独立轧钢厂, 必须依托有条件的现有企业, 结合兼并、搬迁, 在水资源、原料、运输、市场消费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进行改造和扩建;新增生产能力要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相结合, 原则上不再大幅度扩大钢铁生产能力;支持钢铁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 通过战略重组, 减少钢铁生产企业数量, 实现钢铁工业组织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升级。另外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已明确2009年到2011年暂停审批、核准、备案“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扩大产能项目, 并要求钢铁行业在2011年底前坚决淘汰400m3及以下高炉、30t及以下转炉和电炉。同时要求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应低于620kg标准煤, 二次能源基本实现100%回收利用。国家的宏观调控对冶金行业产生很大冲击, 新建项目不断减少, 冶金项目逐步转向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 但总量并不大。而且冶金建设的工程项目和过去相比, 发生最大变化的是工期不断缩短。这一方面说明冶金建设水平在不断提高, 另一方面也说明冶金主业建设项目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冶金行业一直是个开放的市场。不开放的市场会对发展造成制约, 开放的市场必然带来高速发展, 高速发展的后果又必然带来市场萎缩。
2 吊装项目饱和设备竞争激烈
进入21世纪以来, 中国工程起重机行业取得飞速的发展。据统计, 汽车起重机年产销量从2000年的3 300台增长到2009年27 000余台, 增长了8倍多, 年均增速为82%;随车起重机从2000年的1 300台增长到2009年的近5 000台, 增长3.8倍, 年均增速为38%;履带起重机从2000年的23台增长到2009年的1 185台, 增长了50多倍。
从2004年开始,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 电力、石化、冶金、交通基础设施进入建设高潮, 国内履带起重机市场进入快速膨胀期。履带起重机生产企业逐渐增多, 目前国内成规模的履带起重机生产厂家主要有三一、中联、徐工、抚挖、宇通重工和山东拓能重工等品牌。同时履带起重机大型化趋势明显, 我国千吨级履带起重机的推出可谓是“一山更比一山高”。2009年, 中联重科推出1 000t履带起重机;同年, 三一重工推出SCC11800型1180t履带起重机, 成为当时中国最大履带起重机。2010年, 抚挖重工1 250t履带起重机交付中国一冶机械化施工公司:同年, 徐工集团自主研发了2 000t履带起重机;中联重科对外公布正在研究核电专用3 200t履带起重机。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设备工厂化预制、模块化安装和整体化吊装已成为近年来大型工程建设施工的特点。因此, 大型设备吊装在工程建设中技术要求越来越高, 吨位要求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 在工程建设招投标过程中, 大型起重机械是至关重要的砝码。所以, 近几年石化、核电、冶金及电子等行业内部施工企业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 都购买了中大吨位履带式起重机。据统计, 目前仅电力、石化、冶金等六大行业购买的400t以上履带式起重机就近200台。
事实上, 不仅是千吨以上的履带起重机会越来越大, 普通工程项目所使用的主力机型也会越来越大。目前从工程项目建设需求来看, 50t履带起重机是市场上拥有量最大的, 但随着大型吊装工程项目的增多, 主力机型将可能提升至150t甚至200t履带起重机。
假设有这样一个吊装工程, 多种型号的起重机都可以胜任。进口车可以, 国产车也可以;履带起重机可以, 汽车起重机也可以;500t可以, 350t有时也可以。该状况尤以风电市场比较突出:原先1.5MW的风机采用350t履带起重机吊装最为经济。然而, 在短短的不到一年的时间内, 三一重工生产出了280t专门干1.5MW风电的可伸缩履带的起重机;抚挖生产出了爬坡能力强、行走速度快的400t履带起重机车;中联重科生产出了廉价的、能力大于LR1350/1的350t起重机。加上徐工的450t和300t, 三一的400t和320t, 中联重科的400t履带起重机以及500t汽车起重机, 其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冶金建设项目萎缩, 而大量起重设备充斥市场, 业内吊装企业又不断受到跨行企业的冲击, 导致冶金建设吊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僧多粥少”的局面下, 现在很多企业已经不惜血本在杀价, 这样做一方面损害了各个单位自身的利益、导致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降, 另一方面对工程建设本身也是不利的。以过低的价格承接吊装项目, 必然会以过低的支出去实施项目。短期之内也许不会出现问题, 过一两年, 或者更长一段时间, 隐患就会显现出来, 甚至形成恶性事故。冶金建设行业是否也可以研究建立一种机制, 在从市场准入门槛的设立上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 不要任其无序进入和发展。主体工程建设任务一定要由具备冶金行业特级或一级资质的企业承建。在冶金建设行业内探索制定一些工程建设程序有关的强制性条款, 按条款运作。
3 冶建增长有限吊装面临转型
从目前来看, 虽然我国冶金建设行业的春天已经过去, 但并不是说冬天会马上来临。近几年还会有一定发展空间, 比如首钢的搬迁、宝钢的改扩建及宁波钢厂、张家港沙钢、湛江钢厂、广西钢厂、山东莱钢等的大面积开工和扩建。另外, 我国一些老的钢厂已经到了检修改造的年限。
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冶建行业的增长空间有限。当前, 世界金融危机的阴影还没有完全消退, 全球经济复苏的基础仍不牢固,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又引发了经济动荡, 中国经济到底能不能一枝独秀, 近期国家连续出台多项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政策, 我国过热的房地产市场也出现了降温迹象。房地产新政出台不仅对开发商、购房者以及地方政府产生了巨大影响, 还可能导致建筑钢材需求和建设项目投资的减少, 对钢铁行业和工程建设行业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冶金建设行业的产业结构主要是为我国钢铁工业服务的。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客观现实, 必然促使冶金行业围绕“转型”两个字来积极寻求发展机遇和出路。
一是市场转型:实施“走出去”战略, 在千方百计做好国内市场的同时, 到海外去争取一块市场份额, 用以填补国内市场的不足。目前欧美发达国家的钢铁产能也过剩, 而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二是业务转型:由冶金建设行业向其他行业延伸发展。一是未来十年, 我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总投资将超过3万亿元, 主要是甘肃、新疆、内蒙古、陕西等, 这将推动中国吊装行业形成新一轮的快速发展。国家对风电的发展规划, 不断在向更大的装机容量调整:据悉, 到2020年, 我国原规划的总装机容量为1亿kW, 现在有可能调整到3~3.3亿kW。单机容量也向大型化发展, 目前2MW、2.5MW的风机比较多, 将来3MW甚至5MW的风机会越来越多。二是我国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市场。我国目前城市人口比重只有40%, 和其他周边国家 (比如韩国、日本等国家城市人口约占70%) 相比, 有很大的提高空间。预计我国每年大致有1 500万人口由农民变成城镇居民, 必然在住房消费上产生巨大的增长需求, 在房地产等相关行业的业务领域中为我们创造不少的新的发展空间。三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人民收入增长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必然带来消费结构的变化, 也会为我们创造一些新的市场。四是低碳经济正在成为一股不可抵挡的洪流, 日益深入地影响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我们国家亦是如此。这一趋势, 必然在国家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环境与质量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发展相统一上为我们创造出包括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等等的大批新的市场空间和机遇。
“转型”是趋势, 但也不能盲目, 转型之路也绝不会一帆风顺。多年来, 冶金建设企业的起重设备、熟练工人与吊装技术等主要资源几乎完全都是为承担冶金建设而配置的。钢铁行业的萎缩对冶金建设企业的资源而言, 无疑是一种浪费。我们要转型到其他行业市场, 装备还得重新配置, 投资是非常大的。所以对于冶建吊装施工企业来说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向非钢的哪些方面转的问题。实施“走出去”战略, 由于我们对国外工程建设的大环境不熟悉, 也是要交学费的。
我国建筑市场诚信建设 篇9
关键词:农村金融市场,金融制度,制度创新
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当中,将建设一个新兴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我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要达到8 300元,这就要求从2013年起,每年要增收5%左右。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在农村地区投入的信贷资金总量要达到14万亿元左右,年均增加在9 000亿元左右。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完全的金融市场作为支撑。
一、中国特色农村金融市场的基本特征
借鉴国外先进国家已有的成功经验,同时整合我国的自身条件和农村地区的实际发展水平,提出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市场的基本特征。
(一)农村金融市场的结构
1. 整个市场体系完整。一个合理的市场体系包括组织体系、经营体系和监管体系。组织体系包括完整的金融机构架构,提供信贷等资金信用服务。经营体系包括提供给农村的金融市场所需要的资金服务,满足农村金融市场的各种金融服务要求。监管体系就是由政府授权的专职监管机构处理发生的经济矛盾,避免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保证经营主体正常从事金融活动,保证整个市场的良性运营。
2. 金融主体多样性。在建设现代金融市场的过程中,不仅鼓励大型的国有集体所有制银行和投资机构参与其中,还要鼓励符合我国法律条文的外资银行和投资机构加入农村金融市场的建设,对于经过严格审核通过的私人和公私合营的银行和投资机构也可以加入进来。从而实现良性竞争,更好地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建设与发展。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1]。
3. 多种样式的经营形式。在选择投资对象方面,投资对象不仅有大中型的农业组织,还有庞大的农民个人,信贷规模从千万元级至万元级不等,其中额度分布很大,这就需要多种样式的经营形式来满足不同的需求。此外,农村作为经济欠发达的普遍性地区需要特别的专项金融扶持,诸如国家开发银行具有政策性的投资机构提供专项、长期性且大额的金融产品服务,低息甚至于无息贷款占据主导,从而以更快的速度提高整个农村金融市场的规模,加速其成长和完善。
(二)农村金融市场的功能
农村实际要求金融机构在原有的服务基础上,还要提供针对农村实际的服务功能。金融机构在通常的吸收储金和发放贷款的同时,根据农村市场的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农村地区的金融产品,并根据地区实际和国家政策提供低息产品,完善农村地区金融抵押担保服务并实施有效的监管,确保整个市场良性循环。
政策性的贷款是国家根据农村地区的发展需要,从战略角度出发,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能力或者受到自然灾害时,不能从一般性的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时由国家担保为其提供发展或者恢复生产所需要的资金。
(三)农村金融市场的安全
农民经济创收能力较低,加之接受能力相对差,对新事物更难接受。农民与金融机构发生关系后,如果出现经济损失很容易失去信心。农村地区亲戚关系复杂,相对更信任口碑,会导致对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的不信任,阻碍了金融市场的培养和扩展。因此,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要更加严格,需要专职的监管机构进行监管和督察。国家级、省级和地区级也要有专人不定期的抽查,并公布信用风险和等级,以将风险降到最低。同时相关的金融机构也要定时普及金融产品的知识,使农民了解相关的金融知识。另外,近几年农村地区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给农村金融机构提供了新的业务空间,促使信贷资金转向相对低风险、高收益的非农领域[2]。
(四)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
首先,我国农村地区地跨南北,横纵东西,各个地区的差异性非常明显。加之由于历史原因,基础设施一直比较落后,单纯依靠财政投入很难解决现存问题,这也使得实现农民增收、农村地区与城市共同富裕的目标难度增加,这是我国农村金融市场面对的一个重要难题。这一客观现实要求将金融改革作为农村金融市场建设的首要和最重要的课题来研究和解决。其次,农村的服务对象以乡镇企业、农村生产联合体和普通农户为主,其文化素质、对金融产品的理解不尽相同,这就要求金融机构设计产品时需要做更为细致的工作,针对不同群体设计和提供对应的金融服务,将远期的发展利益与实现农户的短期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避免出现失衡的局面,保证整体共同的经济增长。
二、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从整个市场的建设大局上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阻碍了市场进一步的发展,一些金融机构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供需缺口明显
从最新的统计结果来看,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供需严重不平衡,一方面需求量极大,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金融机构的投入量偏低,积极性不高,金融产品也相对单调和缺乏创新性。从2008年到2014年7月,从农村市场流出的资金总量在2 000亿左右。这使得本来就缺乏资金的农村地区现金需求缺口进一步扩大,加剧了借贷难度。很多农户因为不能借到所需要的钱款,无法进一步发展,或者转型更有经济性的作物,或者不能从自然灾害中快速恢复。虽然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资金投放力度,但是仍有半数的农户不能满足需求。
以短期贷款为例,农村地区的短期贷款总量占全国当年贷款总量的比例一直不到8%,从人均贷款金额上看,仅仅刚过700元,同时期的城市人均贷款总额却达到了近4 000元,两者数字相差明显。从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员工数字上看,平均每万名农民只有1.6人提供服务,金融机构仅为2.45个。而农村地区的GDP占到了当时全国GDP的35%,更加说明了供需的差距之大。
(二)现有的金融机构配置满足不了实际需求
传统农户借贷非常普遍,资金主要来源于非正规渠道,借贷资金更多用于家庭消费和非农业生产[3]。农村信贷的提供者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正式的金融机构,或曰机构性放贷者,主要有政府银行、商业银行、农业信贷安排等;另一类是非正式放贷人,主要是农村的自然人以及他们组成的难以纳入金融监管范围的组织[4]。据《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统计数据,截至2007年末,全国县域金融机构的网点数为12.4万个,较2004年减少9 811个,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撤并了100多个设在县级的分支机构,中国农业银行的机构总数共减少了41 198个[5]。现阶段的金融主体数量与实际需求出入较大,主要为四大国有银行、邮储银行和招行等。农业银行作为原有的农村地区的金融主体,出于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和战略布局,近些年来重心从农村转向大中城市,农业领域的贷款占其总贷款的比率不到一成。而农业发展银行只是单纯为粮食的收购提供资金的银行,满足不了农民的长短期贷款需求,与现代银行实质差别明显。而新兴的农村金融机构信用相对较低,资金不够雄厚也很难满足农村的需要。而作为分布最为广泛的农村信用社,虽然遍布各个农村基层地区,但是由于历史等种种原因也很难为农户提供足够的贷款。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地下钱庄等民间借贷总额在万亿元左右,在农村地区的借贷中占着很大的比例。对于很难从正规银行和金融投资机构获得贷款的普通农户来讲,从民间借贷显得更为便利。根据国外一家统计公司的报告,在2009年农民和农村企业来自这些民间借贷公司的贷款总额是正规金融机构的将近5倍。农村民间的小额信贷机构虽然有所发展,但短期内也不可能大面积推广[6]。
(三)缺乏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和产品
现阶段农村地区的金融产品以传统的信贷和商业理财为主,对于更为贴近实际的小额贷款和抵押却少有问津,也缺乏相关的人员提供指导和服务。我国现在的农村地区金融组织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完全处于垄断地位。2010年,农村信用社所提供的贷款总额占到了当年农业地区企业和个人贷款总额的81%。由于农村信用社缺乏大型银行的运作能力和金融产品开发,只是单纯地提供存款和贷款服务,没有能力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更没有能力提供抵押服务,也没有提供风险投资的想法和基础,导致了市场严重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而可以提供期货、抵押等的投资型金融机构在县一级的分布极少,主要分布在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强县,如国家百强县。在经济条件一般的地区很少设点,而急需资金的普通县城或者地区基本没有。据统计,2010年全国农民的证券和期货类金融机构只有不到80家,与众多的县级行政单位相差甚远。
(四)农村地区金融市场严重缺乏监管,市场风险大
现在的金融机构还不能对自身进行有效的内部监管,网点的建设、人员素质和金融产品的信用保证都没有专门的部门进行有效的控制,留下了明显的隐患。金融机构在农村进行金融服务时,业务活动彼此之间缺乏联系,不能形成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整体效应。此外,现在农村地区的金融监管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和地区的银监会来管理。这种外部监督很难进行到位,导致许多地区出现私人借贷或者地下钱庄的争议。由于历史和现实的一些客观与主观原因,农村地区对于金融中必要的风险认识和控制理念一直处于非常低的水平。不良贷款数额一直居高不下,金融产品的质量徘徊在危险范围内。
三、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建设的路径选择
我国政府引导为主的农村金融成长机制现阶段还处于主体位置,同时需要逐步扩大国家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引入市场机制,最终将我国农村的金融成长机制逐步转变为市场竞争机制为主,国家引导的农村金融成长机制,使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逐渐成熟化[7]。具体措施有:
(一)农村金融市场建设的总体规划
1. 投资机构的多元化是金融市场的必然组成。任何一个或者一类金融机构都不可能完成所有的功能,组织结构的多样性和金融产品丰富才能实现所有的功能。同时,同行间的竞争可以增加金融机构的内部动力,促进金融机构主动改进服务,提高产品的服务质量。要打破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只有打破垄断地位才能提高市场的效率。
2. 商业性的金融机构是金融市场的主角。跟传统的认知有着明显的差别,根据国外统计机构的统计,农业企业和农民的可承受能力要远远高于城市,最高限度可以达到80%以上。由于农业现代化的加速推广,农村地区对资金的需求量逐年大幅度增加。大规模的融资行为,更加促进了商业性金融机构的介入。而商业性金融结构的竞争力与生命力也是合作性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所无法替代的。所以,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完美的金融市场需要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存在和经营。
3. 要合理做好金融机构的定位,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职能。第一,要改造现有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第二,对农田的水利增加投入,新增农田灌溉系统,对不适应发展的进行技术更新和提升;第三,促进产业的集约化和集团化经营与发展,加速农业现代化;第四,对于老少边穷地区仍然坚持必须的政策性投资,使其早日脱贫与已经富裕的地区一起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
4. 要深化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加大改革力度使之在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从历史上看,农村信用社在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史上占据着主导甚至垄断的地位,为许多急需资金的农户提供了发展的“源泉”。虽然近些年来其作用明显降低,不复当年之勇。因此,需要重新定位在三农发展中的作用,根据不同的地区来制订对应的发展对策。以成功的案例来讲,江苏的江阴由于经济条件基础好,加之政策成熟组建了股份合作制银行,运行的效果非常理想,可以在同样基础的地区推广。而在西部偏远地区仍要积极引导,提供低息甚至无息的金融产品,引导农民对投资与借贷的认识。
(二)增强对农村金融市场政府监控的力度
有效的监管是保证农村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专职的监管部门必须建立起来,并直接向中央直属部门汇报并接受其监督。要防范在建设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当中,因为投资的理念偏差,出现投机甚至欺诈行为。政府为了发展的需要过度担保导致风险管理缺失,可通过分摊入股的办法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在存款和贷款的利率制订中,给予一定的浮动空间,在保证整个市场稳定运行的前提下,要给予金融机构足够的自主定价权,实现企业在农村金融运转中的自主化和主动化。
在监管体系建设当中,银监会的地区监管机构须增加农村地区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已有和将要赴任的人员应加强业务学习,学习农村金融市场的实际管理内容和工作经验。监管的具体方式既可以采用单独的审查监管、风险监管、类别监管和功能监管,也可以采用混合监管办法。借鉴国内外经验,建立风险预警模型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大规模借贷和投资行为进行风险分析,如果发现风险极大的情况,及时发出预警,将潜在的失败金融行为扼杀在初始阶段。
建立市场退出机制,对于造成严重金融负面影响,信用等级排名垫底的金融组织,在进行严格的科学论证后,督促其立刻退出农村的金融市场。
(三)创造良好的市场氛围,深化制度改革
国家有关部门要从经济建设的大局出发,着眼中国整个农村地区的金融市场建设,并以此为基本点,出台农村金融市场建设的政策方针并给予允许范围内的优惠条文。以市场化为最终实现目标,确保整个市场的信用等级,完善进出机制,对于严重失信的机构进行公示并给予法律制裁。合理的控制存款与贷款的利率,设定利率的浮动范围。并定期根据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市场的需要及时调整,保证整个农村金融市场能够实现最优搭配。
完善的组织体系是许多国家在建设农村金融市场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区域性的金融组织联合体,配合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可以全方位地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从我国的具体实际情况来看,在保证法人结构的前提下,可以引入股份制,国家或者地方政府也可以成为股东。采用国家信用作为担保,可以有效地降低风险,吸引投资机构和商业银行甚至个人来参股。在组织架构上,可以借鉴成功的经验,采用中央-省级政府-县市政府的三级体制。大型商业银行提供业务方向性指导,具体的应用可以灵活采纳并接受上一级部门的监督和管理。
(四)建设符合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金融市场机构
2006年底,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关于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文件的基本原则是多种所有制共同参与,对于符合我国法律的国外金融投资机构采取引导和支持的态度。对于民间资本也采取支持的态度,欢迎他们参与到农村的金融建设当中,并给予一定政策上的扶持。
建设符合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金融市场机构就必须改变已有对于农村市场的认识和理解,改变原有的主要调整金融市场的资金存量这个固有观念与做法。增加“提高增量”的新理念,并结合到已有的规定当中。积极引导民间资本的力量,规范其操作流程和利息的水平,鼓励其参与当中。由于农户和农村企业的金融需求难以从正规金融机构得到满足,它们不得不转向民间金融市场[8]。建立扶持型资金投入、商业投资型、民间互相型借贷相结合的“多元化资本”模式。从实际需要的“功能角度”来看待金融机构的地位,分析不同的金融机构在市场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并且结合不同地区的市场需要,来选择由政府主导金融市场建设还是由企业或者企业联盟来主导。
(五)培育农村金融市场自身的造血功能
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除了国家开发行这样的政策性机构外,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能从中获得利润,实现共同发展。这就需要在农村地区设点的金融机构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作一个完整的长期规划,根据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推出对应的金融产品。组织农村中小型企业专项发展基金,农村中小型企业专业担保公司或者大的金融机构成立对应的担保部门,专业的担保咨询公司与部门,还可以由当地所在政府或者村一级组织牵头,为在法律范围的可以抵押的实物、林地、果园甚至房产进行抵押贷款评估,增加贷款的抵押产品的种类。
在金融服务发展上要推行多样化和个性化定制,如存款单据、信用凭证、理财产品等都可以在农村金融市场试行,如果成功就加以推广。建立健全农村的信用卡管理制度,为农户提供适合本身需要和限额的农村市场的信用卡,与已经在城市运营成熟的网络银行进行探讨。对于已经形成产业规模,条件成熟且经济基础雄厚的农业企业集团,采用诸如网上理财等办法。而对于资金有限且分散的普通农户,则可以采用电话自助业务和普通的网银等。
参考文献
[1]马九杰,刘海英,温铁军.农村信贷约束与农村金融体系创新[J].中国农村金融,2010,(2):39-41.
[2]黄惠春.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改革路径选择——基于“机构”和“功能”的综合视角[J].经济体制改革,2012,(5):70-73.
[3]朱安银,张照新,张海阳,等.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供给和需求——以传统农区为例[J].管理世界,2003,(3):88-95.
[4]周立.农村金融市场四大问题及其演化逻辑[J].财贸经济,2007,(2):56-63,128-129.
[5]国晓丽.基于金融排斥现象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反思[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319-15320,15343.
[6]张亮.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与发展前景[J].学术界,2008,(1):101-105.
[7]苏静.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机制及模式研究[J].特区经济,2011,(5):174-175.
我国多层次证券市场体系建设研究 篇10
1 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现状
我国证券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整体规模、功能和效率大大提升,已经成为亚太地区最大同时也是最有活力的证券市场之一。市场规模稳步扩大,行业覆盖度提高,资本市场与国民经济的关联度明显提高;市场投融资功能显著增强;市场效率提高,承受力明显增强;市场规范化程度较以往明显改善。截至2006年底,沪深两市共有上市公司1434家,总市值90599亿元,股票市值与GDP的比率由股权分置改革前的17.7%提高到目前的44%。上市公司全年分红约850亿元,投资回报能力提升。2006年沪深两市日均成交382亿元,A股筹资2432亿元,两项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与此同时,期货市场交易活跃,全年成交21万亿元,同比增长56%。
2 我国建立多层次证券市场的意义
2.1 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的需要
单一层次证券市场结构的存在,使市场容纳不下明显的投资偏好的差异,不利于证券市场投资者基础的进一步壮大,缺乏“风险偏好”的部分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使得市场的风险甄别机制不健全,风险揭示能力下降,加剧了市场的风险。多层次的市场通过改善上市公司质量、满足多元化的投资需求和不同的投资者风险要求差异,吸引资金进入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额度,从而降低金融风险。而且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规模的扩大,直接融资比重的提高,会逐步形成风险程度存在明显差异的子市场,风险承担主体呈现多元化,有利于实现金融市场的稳定,分散和化解金融风险。
2.2 有助于风险投资的发展
我国要发展风险投资,首先必须提供一个股权流通、转让的场所。我们正尝试让我国的高科技中小企业到香港创业板市场上市,还准备开设大陆的创业板市场,但从长远来看,发展我国的场外交易市场可能是更好的选择。这是因为:第一,场外交易市场最突出的优势是费用低廉,据统计约比交易所的费用低70%。这对中小投资者是相当有利的,受到中小企业尤其是风险企业的欢迎。第二,现代场外交易采用先进的电子、网络技术,交易速度快,市场效率高,很适合高科技型企业的需要。为风险投资提供了便捷的退出通道,从而提高风险资本与科技企业更大规模、更高效率的融合,进而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
2.3 疏通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需要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占全部工业的90%以上,中小企业的产值和利税已分别占整个工业的60%和40%,出口量占到50%。但是一直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难问题却始终未能得到妥善解决。成长型中小企业在目前单一的市场层次下缺乏资金支持,而培育和支持成长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小盘股板块将为中小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推动科技创新与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
2.4 促进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
多层次资本市场通过提供退市机制和优化准入机制,能有效促进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降低资本市场风险。从非证券资本市场到证券资本市场,从场外市场到二板市场、到主板市场,入市条件逐步严格,企业素质也呈阶梯式走势,这实际上提供了一个市场甄选机制。一方面,挂牌交易的企业通过在下一级市场的培育和经验,将会有优秀企业脱颖而出,从而进入上一级市场交易;另一方面,对于长期经营不善,已不符合某一层次挂牌标准的企业,则通过退出机制,退到下一级市场交易。这样形成一种优胜劣汰的机制,既有利于保证挂牌公司的质量与其所在市场层次相对应,又能促进上市公司努力改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3 我国多层次证券市场建设的对策
(1)以“做市商”精神启动中国多层次市场建设。在中国建立多层次的证券市场有两种思路。一种思路由政府来设计,另外一种则是由券商、投资机构、上市公司在彼此之间的博弈当中形成。原来我们没有选择,只能靠政府来做市,现在有了第二种选择,特别是在《证券法》修订和股权分置改革出台后,中国证券市场发生了质的变化,以“做市商”精神启动中国多层次市场建设已经有可能了。做市商的精神体现为:开放性、多元化和多样化。在中国,要建立多层次的证券市场首先要打开三大边界:产品边界、市场边界、资金边界。在原来的体系中,中国证券市场只是一个交易所现货交易市场,而且产品仅限于股票和少量公司债券等,按原法律法规合格的投资人范围小,投资渠道受较大限制。以“做市商”精神启动中国多层次市场建设,就是要界定广义的投资人,以交易所为基础,放大证券市场的空间,然后再把合规入市的资金源头打开,市场自然就出来了。多层次的证券市场基础已经存在,只是我们没有打开而已。
(2)要对沪、深交易所重新定位,建立合理的主板市场。可考虑对沪、深交易所的市场结构和业务内容进行整合。在设计上可借鉴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市场的分工模式,同时参考上海和深圳各自的经济特征和城市定位,将上海证券交易所定位成中国股市的主板市场和蓝筹股市场,由此将深圳证券交易所现有的上市公司转移到上海市场,从而极大地扩大主板市场容量和集资能力,使主板市场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企业筹资金的主要场所。而深圳证券交易所则定位为中国股市的"二板市场",成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和成长型企业筹集资金的主要场所。
(3)要尽快在深圳推出二板市场。与主板市场相比,二板市场是为了适应新经济的要求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弥补现有市场功能上的缺陷而设立的新市场,主要为具有高成长性与高增长潜力的高科技企业、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等提供服务。在上市标准的选择上,要先紧后松。即二板市场的进入门槛虽然比主板市场低,监管也相对宽松,但仍要坚持审慎原则,严格掌握上市条件和监管制度,待二板市场运作一段时间后,再根据实际需要逐步放松有关要求。这主要是因为:一是我国的证券市场历史较短,很不完善,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二板市场是市场的“衍生品”,是制度创新的结果,因而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目前较为成功的美国NASDAQ市场也不乏失败的例子。
加大对投资者的风险教育,给投资者以明显的风险警告;完善二板上市企业的退出机制,充分揭示二板上市企业的投资风险;强化保荐人的责任,即保荐人在公司规范动作过程中应承担较大的责任;强化信息披露,提高在二板上市企业的透明度;强化二板上市企业在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的行为准则、运作标准和运作质量的监管。
(4)要适当组建区域性证券交易中心,发展现代场外交易市场。我国目前发展场外交易市场的最现实选择是立足于一些较为成熟、具有相当规模的区域性证券交易中心,通过整顿、规范,并实行电子联网,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与主板、二板市场相独立的,全国性的、规范的,在证券的发行、上市、交易、结算、监管等方面实行全国统一规则的现代场外交易市场。如可考虑在对北京、西安、成都、武汉等现有规模较大的产权交易中心改造的基础上设立区域性证券交易中心。场外交易市场的上市标准应比交易所市场、二板市场更为宽松,以适应更广泛层次的那些无法在主板和二板挂牌的中小企业的融资发展要求,并最终能与主板市场、二板市场互补协调,共同发展。
(5)要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为契机,逐步恢复分散性的柜台交易市场。分散性的柜台交易市场作为整个证券市场体系中最低层次的原始形态,是主板市场、二板市场和区域性证券交易中心正常运作的基础。它不仅为众多无法在上述三个市场挂牌交易的本地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处于研发阶段和初创阶段初期的企业)提供股权流通及融资的渠道,更重要的是,它在证券市场体系的发育中将起到试验田的作用。而且柜台交易受地域、交易量、交易者人数等方面的限制,即使发生某种风险也相对容易解决,不至引发证券市场的全面风险。从2001年7月起,为解决历史遗留的STAQ、NET系统法人股和退市公司股份的转让流通问题,由中国证券业协会组织的“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启动,在探索建立多层次证券市场体系方面又开始了有益的尝试。我们认为,我国分散性的柜台交易的恢复应以此为契机,以各证券营业部为据点,由各所属的区域性证券交易中心直接统一登记、托管,再报证券业协会备案,由证监会最后审查,证券业协会配合证监会对违规交易进行处罚。
总之,而要想实现建立多层次市场的目标,应该以修改的《证券法》和《公司法》为契机,紧贴我国国情,做好对沪、深交易所重新定位,建立合理的主板市场,适当组建区域性证券交易中心,发展现代场外交易市场,全面推进我国多层次证券市场体系的建设。
摘要: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市场层次单一等问题也日益突出,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体系建设的一块绊脚石,阻碍其健康快速发展。我们应该比较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市场建设经验,针对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首先以交易所为基础,放大证券市场的空间;以“做市商”精神启动我国多层次市场建设;对沪、深交易所重新定位,建立合理的主板市场等。
关键词:证券市场,单一层次,场外市场,二板市场
参考文献
[1]徐洪才.论建立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9+1+1”模式[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4,(03).
[2]王丽李向科.美国资本市场分层状况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金融,2006.3.
[3]余震,余翔.我国证券市场微观结构行为分析[N].湖南大学学报,2007.
[4]金岩石.以“做市商精神”启动多层次证券市场.第一财经日报,2006.
[5]姚文平.建立我国多层次的证券市场体系[J].中国投资,2005.
[6]刘建洲,丁楹.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以美国为例的分析[J].证券市场导报,2005,(5):29-34.
[7]李淑龙,蒋虹.美国场外交易市场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10).
我国建筑市场诚信建设 篇11
关键词:新形势;金融市场;监管体系;建设
一、金融市场监管体系完善和建设的背景
在现代经济中,金融业具有核心地位。金融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和战略意义。同时,金融业存在的高风险性,会影响着整个经济体系和社会的稳定。因此,防范金融风险,对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强烈冲击,危机爆发后,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遏制了金融形势的恶化。但是,未来金融的走向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我国金融业的整体形势仍十分严峻,金融市场监管体系的完善和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二、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目前的状况
目前我国形成了由中国人民银行和三家独立的金融监管机构分工合作的“一行三会”分业监管体制。这种监管体制大大地提高了监管的专业化水平和监管效率。但是在金融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国的金融市场监管体系仍有待改善的一些问题。
我国当前金融监管体制的整体特征是分业监管,金融各行业分设独立机构进行监管。银监会主要负责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外资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租赁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监管。而证监会和保监会则分别负责证券业和保险业的监管。这种金融监管组织结构清晰,强调了央行的宏观调控作用和其他监管机构的微观规范在监管过程中的体现。
就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体制而言,从其在实际监管过程的效果来看,整体上是值得肯定的。它不只明确了监管框架,保证监管专业化和效率的同时,还有助于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效实施。但是,随着金融创新的迅速发展,金融监管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分业监管体系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三、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混业经营趋势明显,分业监管弊端凸显。在金融全球一体化和金融创新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局势已经展开。各种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已经出现,如平安集团、中信集团、光大集团、上海宝钢集团公司都在从事金融行业不同领域的多种金融活动。随着混业经营的不断深入,分业监管体制充分地展现了监管的专业性,但是这种监管主体多元化的现象却直接影响到了金融监管的有效性。
(二)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不够健全。当前,我国的金融市场监管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金融市场法、金融行为法、金融组织法、金融工具法、金融协调法、防范金融风险法等。这些金融监管法律法规为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行业的监管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但在金融创新加速的情况下,金融监管法规的滞后性明显突出。另外,我国的金融监管法律比较笼统,基本是原则性规定居多,可操作性不强,在具体的监管实践中不易把握尺度。这些问题直接影响金融活动的有序进行,需要尽快完善。
(三)虚拟货币市场监管领域空白。伴随着金融业务电子化、网络化的迅速发展,货币市场上虚拟货币的使用数量剧增。虚拟货币方便和经济的结算方式带来了极大的社会效益,但其应用也带来了诸多风险。第一,我国货币市场主要由人民银行进行监管,但虚拟货币市场的监管主体模糊。第二,虚拟货币可以被无限制发行,容易引发虚拟交易市场的通货膨胀。第三,现实生活中过多虚拟货币的使用,对现行的人民币体制会造成冲击。
(四)监管方式和手段单一。我国在金融市场实行监管主要是靠行政手段干预,很少采取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而且基本处于事后监管,事前监管几乎空白。这样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制约了金融监管功能的发挥。我国传统的监管手段也不能适应当前金融网络化、电子化的发展趋势,金融监管手段缺乏创新。
(五)监管透明度不高。监管透明度主要包括:监管机构的透明度、监管行为的透明度、监管决策以及监管结果的透明度。只有充分透明的监管体制才能保证金融监管的有效实施和金融监管的稳妥运行。然而,我国当前信息披露制度仍不健全,容易导致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从而滋生投机行为,严重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六)缺乏金融监管国际合作。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很大原因在于国际上各国缺少实际意义上的监管合作。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的金融业务相互渗透,同样面临着金融风险,不能独善其身。但是各国金融监管组织体系基本处于各自为营的状况。一旦出现国际金融问题,各国由于金融监管模式、理念的差异,不能进行有效地沟通,就无法安全地规避金融风险。
(七)监管人员素质缺陷问题。我国监管队伍建设与监管业务需要存在某些脱节现象,还不能完全适应监管工作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文化素质相对偏低,政治修养亟待加强,业务技能明显滞后,自我约束能力不够。另外,监管队伍结构的不均衡和综合型金融管理人才的匮乏这些问题都影响了监管机构职能的行使和良好形象。
四、对完善我国金融市场监管体系的建议
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监管体系建设面临的新挑战,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要依靠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影子银行大发展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机,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和自由贸易区的制度改革给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迎接市场新挑战,适应金融新环境,需要坚持宏观审慎监管管理理念,建立统一有效的金融市场监管体系并推出一系列具体有效的措施:健全法律法规,严格金融执法,构建严谨的经济处罚机制,对金融活动进行有效约束;加强虚拟货币市场的监管,对虚拟货币的发行、流通以及终端服务商市场准入审批进行严格把关,有效控制虚拟货币的发行数量,限制虚拟货币的发行主体和种类;加快电子化步伐,依托先进的现代科技手段,创新金融监管方式和手段,不断适应金融监管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社会公众舆论监督,提高监管透明度;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与各国开展有效的双边和多边合作,保持经常性的监管信息交流;对监管人员加强培训,优化监管知识结构,切实履行《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责任制》,督促监管人员尽职尽责、知法守法,不断提高金融监管人员的素质。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市场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金融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离不开金融监管体系作用的发挥。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经历了由不完善到完善、成熟到不成熟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监管机构不断发现金融体制中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部分,通过努力修正、创新,完善了金融市场监管体系,并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但要保证我国金融市场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必须敢于发现原有金融市场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顺应新形势持续建立和完善适应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特点的有效的监管体系。当然,这一庞大体系及制度的构建是很长远的过程,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丁弈丹. 对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探究[J]. 企业研究,2013,(12):149.
[2]宋玲香. 后金融危机时期完善金融监管组织体系的对策分析[J]. 企业研究,2013,(14):141-147.
[3]祁敬宇. 我国非正规金融问题研究及监管体系重构[J]. 商业时代,2013,(18):61.
[4]武钰,赵然. 综合经营趋势下的金融监管变革研究[J]. 中州学刊,2013,(10):43-47.
[5]沈文焱. 当前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探讨[J]. 科技向导,2012,(02):41.
[6]吴云勇,郭佳鑫.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 中国市场,2012,(18):66-67.
[7]镇六平. 我国金融监管问题及对策探讨[J]. 商业经济, 2012,(03):117-119.
我国建筑市场诚信建设 篇12
在中国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经济活动必须取得相应的探矿权、采矿权 (合称为矿业权) , 这种财产权利的取得主要通过矿业权交易市场来获取。矿业权交易市场是由交易主体、交易制度和机制等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交易制度是交易市场运行的基础, 是交易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和交易机制形成的基本前提条件。在矿业权交易市场的建立与发展中, 其基本的制度建设主要体现在矿业权的财产制度、市场主体与市场组织制度的建设上。
1、矿业权交易市场制度建设
(1) 矿业权交易制度建设。随着《矿法》的修改和相关配套法规与部门规章的颁布施行, 中国矿业权交易市场制度才得以建立与不断完善。1996年修改后实施的《矿法》和1998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三个配套法规初步建立了矿业权市场交易制度, 确立了矿业权的出让和转让的交易条件、程序与审批等交易制度。2000年, 国土资源部制定的《矿业权出让转让管理暂行规定》对矿业权交易方式作了进一步规范细化, 明确矿业权的出让方式包括批准申请、招标、拍卖, 矿业权的转让方式包括出售、作价出资、合作、出租、抵押。2003年发布的《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管理办法》对矿业权出让的方式和程序、竞价方式、公开信息内容以及市场监督管理方面又作了进一步规定。2005年发布的《关于规范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权限有关问题的通知》和2006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矿业权出让管理的通知》等部门规章与管理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使矿业权交易制度得以进一步完善。
(2) 专业性矿业权交易中介机构的制度建设。矿业权交易除了严格按照法律规范行事外, 还要运用相应的技巧, 以促进交易的顺利进行, 矿业权交易的决策与实施有赖中介机构的参与。矿业权交易中介机构中有两个是矿业行业所特有的, 即矿业权评估机构和储量评审机构。
第一, 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制度建立与发展。1999年, 人事部和国土资源部制定的《矿产储量评估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以及国土资源部制定的《矿产资源储量评审认定办法》 (1999) 、《矿产储量评估师管理办法》 (2000) 、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机构资格管理暂行办法》 (2001) , 标志着中介储量评审管理制度的建立, 即建立了储量评审资格资质管理和评审认定制度。2003年改革了储量认定制度, 实行备案管理制度。2006年调整了储量评审管理权限, 贯彻谁发证谁备案原则。
第二, 矿业权评估制度建立与改革。在矿业权评估管理方面, 1999年制定的《探矿权采矿权评估管理暂行办法》、《探矿权采矿权评估资格管理暂行办法》 (2000年修改) 和2000年制定的《矿业权评估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 初步建立了矿业权评估管理制度, 这一制度的基本特征是资质管理的审批制、评估结果的确认制, 为以后的制度改革奠定了基础。一是备案制改革。2003年和2007年分别取消了探矿权评估结果和采矿权评估结果确认制度, 实行备案制管理, 目前实行的是“统一的评估报告备案监督管理”制度。二是矿业权评估资格管理制度改革。2006年中国矿业权评估协会成立后, 国土资源部将矿业权评估的资格资质管理和技术报告体系建设移交给协会, 协会对行业实现自律管理。矿业权评估协会成立两年来, 在行业自律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如建立了《中国矿业权评估准则体系框架》、《评估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矿业权评估技术基本准则》等制度, 进一步对从业行为与制度进行了规范。
2、矿业权专业性中介机构建立与发展
中国矿业权评估业1998年诞生以来, 矿业权评估机构的建立建设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现在全国已有95家评估机构, 分布在22个省 (区、市) , 其中在1999—2003年之间通过政府资格审批而建立的矿业权评估机构有78家, 2008年经矿业权评估协会核准获得矿业权评估资质的机构有17家。伴随着中国储量评审制度的改革, 全国共建立了储量评审机构37家, 各省、区、市都有一家储量评审机构。
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建立后, 矿业权评估机构以及与其相关的矿产储量评估、矿山地质测量、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咨询等机构或人员成为其会员。目前, 矿业权交易专业性中介行业已经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评估机构自我完善发展相结合的管理格局。
3、矿业权交易平台建设与发展
我国矿业权交易平台的建设却起步于2001年, 主要有两个快速时期。一是2001—2003年, 随着矿业权的公开竞争、有偿出让方式试点及全面推开, 全国大部分国土资源厅以及部分市 (县) 级国土资源管理局都建立了各自的矿业权出让交易大厅, 这一时期的矿业权交易平台的建立带有明显的政府行为, 交易服务功能主要是资源所在地区矿业权出让, 如河北省矿业权交易中心。二是2006年以来, 随着“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治理整顿和资源整合”的深入, 又掀起了新一轮矿业权交易平台建设的高潮。新时期矿业权交易中心主要采用公司制形式, 服务功能与前一时期相比要宽广得多, 例如2006年7月建立的云南省矿业权交易中心等。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我国已建立的矿业权交易中心有近20家, 呈现的主要特点是地域性服务强, 已建立的矿业权交易中心各主要采用的是公司制和事业制形式。
二、矿业权交易市场发展趋势
1、矿业权交易规模及其方式结构
(1) 矿业权出让及其交易方式。1998年以前, 中国矿业权出让主要采用申请审批和无偿取得方式。1998年浙江省率先进行了采矿权招标出让并在2001年首开采矿权拍卖先河。1999年国土资源部组织的海南不磨金矿探矿权招标试点成功, 此后全国各地积极开展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矿业权的探索。2002年全国有19个省 (区、市) 采用招标、拍卖、挂牌 (简称招拍挂) 的方式出让探矿权168宗, 交易金额为5.14亿元, 有28个省 (区、市) 采用招拍挂的方式出让采矿权2412宗, 交易金额为24.57亿元。到2003年, 招拍挂出让矿业权的方式和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 并且成为矿业权出让的主要交易方式, 采用招拍挂方式出让矿业权占宗数的比重已由2003年的40%增加到2007年的87%。
从矿业权出让交易总体规模来看, 2003—2007年之间, 矿业权交易的宗数呈现出一种倒“U型”, 宗数在2.8—4.1万件之间。交易金额却呈现出不断增长趋势, 由2003年的5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74亿元。
(2) 矿业权转让及其交易方式。自1999年以来, 矿业权转让交易市场规模总体呈现周期性上升趋势, 交易金额从1999年的3.19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104亿元, 交易宗数从773件增长到2553宗。而从交易方式上看, 出售所占比重最大, 如2005—2007年, 探矿权出售占转让总宗数的比重分别为84%、74%、90%, 采矿权出售占转让交易总宗数的比重分别为80%、79%、78%;探矿权交易金额比重分别为85%、67%、74%, 采矿权交易金额比重分别为73%、56%、54%。
2、投资矿业权的主体结构变化
目前, 除了石油、铀等少数战略性矿产外, 矿产勘查开采领域基本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
(1) 矿产资源勘查领域, 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 国有企业勘查许可证拥有比重已从1999年的93%下降到2007年的33%, 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所占比重由1%上升到46%, 私营企业由0.2%上升到15%, 外资企业的所占比重在最高年份达到2%。从矿产勘查投入资金的来源情况看, 国家财政投入资金占总投入金额的比重在不断下降, 非油气勘查财政投资比重由1999年的60%下降到2007年的40%, 油气领域主要是依靠企业投资。
(2) 在矿产资源开采领域, 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格局也已经形成, 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采矿许可证拥有比重已从2000年的43%下降到2007年的18%, 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所占比重由1.2%上升到14%, 私营企业由35%上升到63%。
三、矿业权交易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建议
从总体情况来看, 目前我国矿业权交易还处于初步建立和发展阶段, 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为:缺乏全国统一的交易体系和交易信息平台, 多层次的市场交易平台还有待建立健全;缺乏综合性的中介机构, 专业性中介组织的建设有待完善;矿业权交易市场建设缺乏明确配套的法律制度, 监督管理机构不健全, 交易规则的制定有待规范。这就导致了矿业权交易市场机制还未充分发挥作用, 如缺乏统一的交易信息平台, 使得交易信息的形成和传输功能受到限制。为了进一步发展矿业权交易市场,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 建立健全高效、快捷的交易信息体系, 实现矿业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享。建立一个统一的矿业权交易信息中心, 制定和规范交易信息的传递途径与格式;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 依托全国各地的矿业权市场交易机构或交易中心, 健全全国性的矿业权市场交易信息网;通过网络系统, 及时、准确地发布和传递矿业权交易信息;通过网络信息传递和交易信息反馈, 建立中介组织、矿业权的投资主体资信等级评估体系;公布国家有关矿业权管理及流转的政策信息。
第二, 加强中介管理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中介服务体系。在专业性矿业权中介服务中引入“资格人”制度, 加快矿权评估与国际惯例接轨;完善中介机构进入市场的法律许可制度、市场主体、市场监督、维护市场公平及秩序的管理制度等;大力培育发展社会化的矿业权评估、信息服务、代理、法律咨询、经纪等中间机构, 推动综合性服务组织的建设等, 形成系统的中介服务体系。
第三, 完善矿业权交易制度。建立健全矿业权交易市场管理制度;完善矿业权交易代理机构管理制度, 制定合理的收费参考标准;完善矿业权交易信息管理制度, 制定交易信息发布、传输的标准与格式, 以及安全和保密制度等。
第四, 完善矿产资源法律制度。急需废除不平等的资源开采主体制度和建立健全投资矿业权的管理制度。
摘要:随着矿业权交易制度的改革及深化, 矿业权交易市场不断发展壮大。本文将对中国矿业权交易市场的制度和组织建设、矿业权交易规模及其发展状况进行综述, 深入分析矿业权交易市场中存在的问题, 阐述进一步发展我国交易市场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矿业权交易,矿业权交易市场,制度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储量司编:矿产资源储量管理法规文件汇编[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2007.
[2]国土资源部矿产开发管理司编: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实用法规汇编[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2005.
【我国建筑市场诚信建设】推荐阅读:
我国建筑节能06-12
我国建筑经济09-23
实现我国建筑节能07-11
我国城市住宅建筑节能10-16
我国园林建筑艺术08-30
我国建筑节能现状分析09-07
我国绿色建筑工程管理07-10
我国现代工业建筑设计10-04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前景08-12
我国高层住宅建筑设计论文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