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中的小学数学教学(精选12篇)
课改中的小学数学教学 篇1
在新课程改革春风的沐浴下, 小学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较多。这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了新挑战。尤其是数学教师还要学会转变观念, 不断总结, 找到新的教学方法。
一、转变教育观念, 改变教学方法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意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 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教学要改革, 教师先要转换自己的角色, 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 当学生学会内容时, 他们则会在教学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 让小学生更喜欢数学。
那么, 小学教学设计主要从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出发, 让学生处在最佳学习状态, 在教学中保证施教活动有序开展, 达到高效性。现代教学理论提出, 教师的教不在于对知识的讲授, 而在于学习动机的激发, 让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 在自己的思维活动及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
二、在新型师生关系中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育过程主要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 在活动中实现教学相长这一过程, 为实现教育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上, 我们要注意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 教师的导主要表现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比如, 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 还要考虑学生的水平, 对训练题目要精挑细选, 再做小结, 注重教学的气氛, 合理使用教具等。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是客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 还要让学生积极思考, 在动脑、动口中快乐学习, 在动手中培养能力。比如, 让学生自学课本, 简单的问题学生讲, 疑难问题让学生讨论, 在解决问题中找到正确的思路, 对于疑难和错误教师做好强调, 小学生勇于质疑的品质才能得以培养。学生是学习的内因, 教师是学习的外因, 学生的聪明才智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得以发挥。
三、掌控课堂容量, 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中, 不能片面地追求课堂的容量, 不要求多而全的课堂, 一堂课只有四十分钟, 要把所有问题都搞清楚, 只会导致蜻蜓点水, 学习不能深入。每堂课都有与它相关的知识点, 利用课堂再现旧知, 学生在课堂学会揣摩、总结, 并不断地探索、联想, 才会有知识的生发, 一切也会变得简单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少讲多练, 以点带面, 要有教学的重点, 让所学知识系统化, 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
总之,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老师要关注学生的学, 不能只关注一次结果。不能一味地求全责备, 还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让学生敢于质疑, 勇于探究。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 在师生的合作与交流中,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实现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芯兰, 温寒江.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
[2]耿克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安徽教育月刊, 2004 (11) .
课改中的小学数学教学 篇2
平茶小学 苏新莉
新课程的实施,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式等,都必须对以往的数学课堂常规经验和活动方式重新审视,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自觉适应新课程的变化。
一、在小学数学课堂实施开放式教学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1.创设“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环境 营造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课堂教学环境是课堂内各种因素的集合。“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环境的研究,也主要是如何创设一种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空间,开放型的课堂师生关系和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气氛。
在课堂教学空间方面,为了有利于学生多向交流,促进参与,我们在学生座位编排上,不局限于两人一桌,全体学生面向讲台的单一坐法。
在课堂师生人际关系上,应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平等相待,和蔼可亲,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之间交流民主,达到较为开放的教学氛围。2.提供“开放型”的探索材料 把握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长期以来,为什么我们的一些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感到教学枯燥无味,抽象难学,有些学生甚至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的心理?我觉得主要的原因是: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新教材始终坚持设计学生喜欢的情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切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数学活动;新教材使学生有更多的 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二、新理念下,因“材”施教 1.旧教材向新教材转变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材赋予了新的内涵,它指出教材不是圣经、不是宝典。每一位数学教师应合理利用,灵活利用。2.内容枯燥向富有情趣转变
课程设计将由“给予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知识,而是通过活动获取知识,获得体验。3.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
把数学学习由课堂转向生活,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时时处于亲切愉快,思维活跃的主动探索活动之中,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就来自于现实生活,数学知识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4.算法统一向算法多样转变
算法多样化是学生在学习中自行探索,独立思考带来的结果。算法多样化不要求为个学生都掌握多种算法。要求统一,既不符合不同层次学生认识水平的多样性,也体现不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理念。例如:25×16的结果,然后要求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到台上展示汇报。于是,同学们就有以下多种解法:
(1)25×16=25×(4×4)=(25×4)×4=100×4=400;(2)25×16=25×(2×8)=(25×2)×8=50×8=400;(3)25×16=(5×5)×16=5×(5×16)=5×80=400„„
最后,引导学生自学看书(例题),让学生通过多种解法对比,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解法。这样再放手让学生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建构过程,并且通过让学生展示多种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寻找自己喜欢的解题方法。可以说,正是这种关注个性体验的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数学成功的愉悦。
浅谈课改中的小学数学教学 篇3
一、转变教育观念,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新课标下,教师不能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引入新课的时候,通过师生间的游戏:我把一张圆形纸片随意的分给两个学生,让他们体会到不公平,在通过让学生示范给我看,怎样才算公平的分法,由此引入“平均分”。这样的安排消除了师生间的上下关系,使我和学生处于一个学习平台,形成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在课堂上,我们应该激发学生回答的欲望,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为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我们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习兴趣,才能产生参与的动机,才能学好数学,没有兴趣,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低效的。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富有情趣的内容,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我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注重了这方面的设计:首先我设计了一个四只灵猴分吃一个仙桃的故事情境,怎么分才公平呢?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说出自己的想法,可能对,也可能不对,怎么办?我用这样一句话引入“可以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自己就能找到答案”学生会带着这样的问题,这个故事,开始有目标的学习。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我又设计了这个情境“小猴吃一个桃子的二分之一,大猴吃这个桃子的四分之一,他们为谁吃得多而争执”学生利用教学具通过讨论,观察和操作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样才能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是学习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让学生发现,原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时时在用数学。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的没,感受数学的趣,领悟数学的理,从而爱上数学,迷上数学,离不开数学,能灵活运用数学。
三、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主要的学习方式
数学学习是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不再是一种被动吸收知识,通过反复联系强化储存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处理新的任务,并构建知识的过程,数学教学是从知识转化到数学活动的过程。新课程大力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方式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方式转化,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当学生看到三个同样大小的圆片被平均分的份数不同,出现的结果也不同时,通过他们的讨论发现中间的奥秘,解决问题“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反而会更少”。在教学中,渗透“猜测——验证——发现”这种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每一个新知识的获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教师再适当的帮助和引导,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喜悦。
新课标要求与之匹配的学习方式,它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数学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我们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评价——倾听——激励,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在活动中学会合作。研究表明“人们在学习时,如果仅仅靠听和看,最多只能吸收30%的新知识,如果是动手操作的话,可以达到90%以上。儿童在孩子时对自己亲手制作的玩具,可以终身不忘,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动起来一一操作,这样有利于学生由“动作思维——表象——抽象思维”的认识过程的发展。
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新教材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和客观事实出发,以图画情景的出现,使学生亲自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就在生活中,给学生提供动手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都有进步。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培养自主参与意识和能力。
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对于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不能歧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不能仅仅以分数衡量一个学生。同时,我们应该正确对待那些爱提问题的学生,其实爱提问题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如果老师能重视学生的提问,就能保护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也能让学生在心理上得到尊重。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的时候,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应该更多地从学生的饿认知水平出发,不能以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要充分考虑学生可能的想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学生的计算是否正确,教师都应该板书出来,再进行评价。因为板书是对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鼓励,是对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呵护!
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渗透 篇4
一、钻研教材——欣赏美
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文字的同时, 要把传授知识与美感体验结合起来, 把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与教学内容整合起来, 使之具有美的特征;要发挥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使情感得到愉悦、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 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小学语文教材中, 很多文章文质兼美, 蕴含着大量的美学因素。特别是在教学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景状物的文章时, 应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认真体会, 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去发现美。在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中, 作者往往通过各种艺术形象来反映人物的行为美、道德美、思想美和品质美,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人物肖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细节描写, 来感知人物的美好形象和优秀品质, 以拨动学生的心弦, 受到思想上的感染, 培养审美观。
二、创设情境——感受美
要让学生感受美, 首先要营造美的环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创设情境已成为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教学的一种美育教育途径。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借用各种媒体设备, 营造美的情境和美的氛围, 调动学生的感官, 领略意境之美;也可以让学生采用绘画、唱歌、表演等实践活动, 让学生尽情感受写景之美, 感受状物之美;还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意境。一是借助录音, 进行审美教育。在教学中可恰当地播放一些配乐朗读录音, 渲染气氛, 创设情境, 使学生的情感处于最佳状态, 再通过老师富有感情的语言, 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再现自然和生活的美景, 真切地感受、欣赏到美的因素, 获得美的享受, 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二是借助视频, 进行审美感受。例如在讲授课文《荷花》时, 通过视频突出“荷花”“荷叶”两景, 让学生感知静态美、色彩美、无边无际的壮阔美, 使学生感悟到景中有情、情在景中, “诗情画意”的含义就会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让学生受到美和情感的熏陶。这种将写景抒情所描写的画面通过媒体进行再现, 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美感, 造成如观其形、如闻其声的境地, 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启迪, 拨动学生美的琴弦。
三、启发想象, 体味整体美
如果说理解比较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 那么, 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美。在阅读教学中, 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把其中概括着的、凝冻着的内容融化开来, 再造意象的整体, 从而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感受, 拓展想象力, 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很有必要的。例如教学《长城》时, 可以让学生想象长城蜿蜒盘旋, 横贯万里的壮观景象;想象孟姜女哭塌万里长城的民间传说;想象修筑长城的工匠的繁重劳动;想象狼烟四起, 气势磅礴的古代战争等, 学生通过想象, 再造长城的意象整体, 重现凝聚在这一典型的“人化的自然”当中的人的本质力量, 理解“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 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的含义。
四、引导朗读领略意境美
朗读是一种很好的审美教育形式。教师可根据课文的特点, 运用范读、自读、引读、议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中的意境美。
如《观潮》一课, 教学重点部分“潮来之时”, 首先让学生体会读,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 有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给学生自悟的机会和空间。接着指名读、评议、复读, 让读得不好的学生再读。然后, 教师范读, 让学生看着老师读, 注意老师读时的眼神、体态、手势的变化等。最后, 让学生模仿观潮的沸腾人群, 跳着、叫着、挥舞着手进行朗读。这样引导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 使他们置身于其中, 充分感受潮来之时“浩浩荡荡”、“人群鼎沸”“山崩地裂”的壮观场面。又如《桂林山水》一文是这样描写桂林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 一座座拔地而起, 各不相连, 像老人, 像巨象, 像骆驼, 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 像翠绿的屏障, 像新生的竹笋, 色彩明丽, 倒影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 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 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作者成功的运用排比句式, 语句对称工整。教学这样的句子, 可通过引读、齐读、议读、分小组读等朗读方式, 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进而使学生体会出美的韵味来。
课改中的小学数学教学 篇5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综合素质好,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健康人格,能够迅速适应高信息化、知识化的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是小学数学学科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努力挖掘德育因素,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德育功能,是本文的主要论述内容。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这说明: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结合学科特点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使德育教育落到实处。如何在小学数学中进行德育教学呢?下面谈谈我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发挥教材内容,自然渗透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不需牵强附会、生拉硬拽,而是面对大量的素材,做个“有心人”,自觉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因素,找准思想教育与知识传授的最佳点,精心设计,把握时机,使课堂教学闪现出思想教育的熠熠火花,照亮孩子们的心灵。教科书中思想品德教育内涵十分丰富,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启发诱导学生掌握有关的思想观点。
1.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插图。教材中的插图有反映我国历代数学家对数学研究作出巨大贡献的,有反映我国古代历史文化和劳动人民智慧的,有反映祖国新貌及现代化建设成就的,这些插图都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是德育教育的生动教材。
2.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数学背景知识。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在适当的地方介绍了一些有关数学发现与数学史的知识,例如:在数与代数部分,介绍历史上各种记数法,使学生体会十进位制记数法的优越性;通过对古埃及、古希腊以及中国古代大数目表示法的介绍与比较,使学生体会现代大数表示法的优越性;介绍历史上各种计算工具,使得学生认识不同的计算工具对数学以及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在空间与图形部分,介绍七巧板的有关史料,特别是古人给出的七巧板构图,使学生感受几何构图的优美和我们祖先的智慧;介绍有关规、矩的历史资料,使学生体会它们在中国古代几何作图及测量中的作用;介绍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对各种简单几何图形面积和体积的计算结果及其现实背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几何与人类生活经验和 实际需要的密切关系等。教学时,我组织学生认真阅读,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3.用好数据材料。数学是用数据和统计材料来说明问题的,利用教材中“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统计材料”可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和爱科学的教育。如教“时、分、秒”时可进行守时惜时教育;在应用题数学中,可结合“植树造林”事例,培养学生绿化祖国意识,以及结合诸如节约用煤,粮食增产,计算人造地球卫星运行的时间,山地、高原和丘陵占全国总面积的大小,南京长江大桥的长度等类似上述内容的题目,启发、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在学习上奋发拼搏的精神。
二、结合教学过程,适时渗透
数学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过程,通过“渗透点”适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抓住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知识点,还要抓住有德育因素的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一图一表,进行渗透。例如,教学简单的统计知识时,开展统计塑料袋个数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加深对不同统计量意义的理解,并且在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感受到丢弃塑料袋的行为会对大自然造成污染,以唤起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结合训练,培养习惯
数学知识严密与精确的特点,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为了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需要,也是教书育人的需要。教学中,我体会到,培养良好习惯主要是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实现。一定的学习行为重复多次,就会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例如在进行计算能力训练时,我先要求学生认真审题,边审边思考:“题目有没有抄错?先计算什么?再计算什么?能否简便计算?”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小数点等必须写清楚工整、规范,做完作业后要养成自觉检查的习惯,端正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培养独立思考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四、结合数学内容,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数学教材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具有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的特殊优势。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学生今后的自我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数学教学离不开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用得最多的是事物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在教学中,我努力渗透这一思想方法。例如在教学“分数、小数混合加减运算”时,我先安排一组小数加减或分数加减的口算题来导入新知,然后出示的却是分数加小数的计算题,前面的计算顺利进行,遇到这一新问题,同学们楞了。经思考,大多数学生顺利解答,有的人把这一题中的分数转化成小数后再计算,还有的人把小数转化成分数来进行计算。但运用哪种方法更好呢?出现了争议,这时我让学生广泛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学会正确的思想方法,根据事物的相互联系,通过转化来解决问题,并认识到,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随后,我告诉学生,数学中应用题的分析解答、一些公式的推导、组合图形的问题等等无不在运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
新课改中的小学语文教学感悟 篇6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观念;学习方式;德育;课堂教学;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114-0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归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这三种新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地表露出来。新课改中的小学语文课堂,新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良好,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与合作、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研究的主要就是语文课堂教学,所以在语文改革方面主要从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运用着手。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摒弃以往只看重文化知识的思想,创新自己的教学手段,让语文课堂变得精彩灵活,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这门课程中学到更多。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和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对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也有不少的收获和感悟,在本文中与同行分享。
一、转变教师角色和教学观念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角,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一定要围绕学生的学服务,教师要放下权威,积极组织、引导学生思考,大胆展开想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和老师一起去探究、去创新。教师要转变为服务型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三备”:一备学生、二备教材、三备教法(包括教具)。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比较科学的教案,为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需,解学生所难。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往的教学一般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得学什么,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走,而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根本无从谈起。转变角色,实际就是要教师营造民主的教育环境,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探究、发展的伙伴。教师不但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益友。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其核心就是把过去学生的被动接受学习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自主地学习,帮助他们自主地建构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掌握学习策略,发展认知能力,促进他们不断向新的知识领域发起挑战。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努力创建一种民主、平等、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并通过阅读、思考,让全班懂得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全班一齐思考,一齐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新课改中的课堂教学,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语文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設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一些好的方法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实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的过程,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三、发挥作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新课标在写作教学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的要求,强调“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有着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自古就有“文以载道”之说,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即对语文课程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并在以后各部分中都有相关阐述。作文也是学生表露自己思想和个性的窗口。俗话说“文如其人”,教学生作文,同时也是教学生做人。在作文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在训练学生作文技能的同时,都可以把世界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热爱劳动的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德育内容贯穿、渗透进去。
四、注重现代教育与技术的结合
语文新课标曾清晰地表明:“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流、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为对多媒体技术的使用,给教学带来了新的思维,带来了新能量。学生也可以在媒体播放中理解深一层含义,因为电脑、幻灯片的运用,可让学生身临其境,身处其中进行体会。学生在学习描述景色的文章中更能领悟到其中的精妙,从而拓宽了教学的思路,使语文教学更生动、更快乐。
总之,教育是任重而道远的,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深入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实质,提出具有符合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思路,并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发学生封存的天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乔 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分析[J].科教新报,2011(21)
课改中的小学数学教学 篇7
一、体育课游戏内容的选择
体育课游戏内容很多:有队列游戏、奔跑游戏、跳跃游戏、投掷游戏、对抗与负重游戏、球类游戏、室内游戏、反应游戏、集中注意力游戏、创新思维游戏等等。
根据体育课内容的安排, 结合游戏教材的特点, 可以把游戏融洽在课的各个环节。例如:开始部分可以安排反应游戏、集中注意力游戏、创新思维游戏、激发学生兴趣。准备部分可以安排一些灵巧、协调等素质游戏, 运动量适度、趣味性强, 如“小蝌蚪找妈妈”、“龟兔赛跑”等游戏, 让学生进入状态。基本部分可以安排一些力量、速度、耐力等运动量较大的游戏。如:“迎面接力跑”、“推小车”等等, 让活动推向高潮。结束部分可安排一些运动量不大, 情趣活泼轻松的游戏, 调整恢复心态, 稳定情绪。小结时可安排一些让学生自创游戏 (作业) 。
室内游戏活动可安排发展学生智力, 反应快, 思维敏捷, 有分析、有判断的游戏, 如“猜猜谁是领头人”、“组字接力”、“画画接力”等。
进行游戏活动时, 年龄相近的学生有较好的适应性。因此, 小学低段 (1—3年级) 学生爱好形象的模仿和戏剧性的动作, 内容又要富有情节性。由于低年级学生大量的基本技能要通过游戏来掌握, 甚至要重复练习几次才能牢固掌握。小学高段 (4年级以上) 学生, 知识逐步丰富起来, 要求进一步提高, 然而游戏的主体动作难度相应提高了, 综合性技能的因素加强了, 规则也比较复杂了。如:球类游戏来说, 低段只是一些简单的运球、传接球等游戏, 到了高段就要把投篮动作结合起来组成游戏进行比赛。
奔跑游戏和球类游戏是小学各阶段游戏的重点。在球类游戏中, 现以足球为主, 兼顾其它球类, 要将重点教材和那些规则简单, 参加人数可多可少, 有锻炼实效, 又能让学生自主合作, 探索创新结合起来进行。
二、体育游戏教学中“引”的运用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学生参与是自愿的、积极的、主动的, 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进行游戏教学时, 首先要讲清楚游戏的方法, 讲述时, 要有鼓动性、趣味性。讲解时要语言生动、简明扼要, 这对学生参加游戏是否热情积极有密切关系。讲述时可以同示范结合起来, 有意识地让学生参加示范。
2.进行游戏教学时, 必须搞好组织工作, 根据游戏的内容, 划分好活动范围, 确定游戏的组织形式 (有分组和不分组) 。如果分组, 必须注意各组间的条件基本相同。即 (1) 人数相等 (多出的学生可以协助教师做工作或在缺少的小组指定一人适力相当的多做一次, 使各组均匀) ; (2) 体育基础相等 (指身体运动素质) ; (3) 身体形态相仿 (指人体体形大小) ; (4) 男、女比例相仿 (混合分组时必须注意男女比例合适或者把男女生分组, 分别进行比赛) 。因为游戏有竞赛性的特点, 学生非常重视每次游戏的胜负结果, 如果分组不合理, 会使学生情绪低落, 甚至导致争执, 影响学生间的团结。
3.进行游戏教学时, 要善于发挥教材的内在思想性。游戏是一种教育手段, 教师和学生一起参加游戏活动。通过游戏, 可以教会学生跑、跳、投、体操等各种基本的活动技能, 懂得一些锻炼身体的知识、军事知识、社会知识和自然常识, 扩大知识面。游戏教学不仅要锻炼学生的身体, 而且要发挥教材的内在思想性,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上除在游戏前作必要的讲解和游戏后的讲评之外, 还要特别注意发现学生在游戏中好的和差的典型事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教育, 坚持正面诱导, 表扬为主的原则。
4.游戏的胜负评分, 以能在最短时间内揭晓成绩的原则。做到简明扼要、计算方便。
5.高年级, 要考虑女学生的身心特点, 掌握她们的心理、生理活动, 游戏时要与男生有所区别。
6.为了保证游戏教学的效果, 教师在课前必须深入理解游戏的情节及所起的作用, 充分布置场地和器材, 安排要安全、合理。
三、体育游戏教学中创设情景触及学生情绪
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使学生处在不同的情景之中。如故事情景、语言情景、场地情景、想象情景、描述情景等,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角色体验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在体育教学中, 应针对学生兴趣广泛, 模仿力强, 活泼好动的特点, 有意识地运用各种情景, 通过一定的音乐渲染、语言的描绘, 启发学生怀着探究的心理, 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去观察情景, 体会情景, 欣赏情景。使情绪由被动变为主动, 由消极变为积极, 由平谈变为突出, 寓教于乐, 寓教于练。其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1.描述式——实施德育渗透。将国家重要时事, 有纪念意义、教育意义的事件, 作为教学内容, 注入游戏之中, 使游戏主题鲜明, 意义深远。教学中通过描述事件过程, 构思动人场景, 以游戏的方式来表现出来, 容易收到好的效果。如《抗洪抢险》等方面的游戏, 把军民抗洪抢险中的堵管涌、筑子堤、人墙防浪、抢运物资的动人情景, 以游戏的形式搬进体育课堂, 学生热情奔放, 全身心投入游戏之中, 好似新临抗洪抢险第一线, 受到了教育, 振奋了精神。
2.诱导式——拓宽思路。结合实际, 拓宽思路,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游戏的思想教育内容与发展的形势结合起来, 使思想教育有了新的亮点。如《春播秋收》等方面的游戏。原本就有思想教育的因素, 如果教师结合市场经销, 一步一步地进行引导, 通过劳动获得丰收, 说明劳动是光荣的, 但是, 要珍惜劳动成果, 丰收的果实要颗粒归仓, 还要运到市场上去出售, 甚至出口。这样, 使游戏有了新发展, 不仅调动了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而且, 思想教育也增色不少。
3.悬念式——引发悬念, 解开谜团。设计思想教育的内容, 通过游戏引发悬念, 最后解开谜团, 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如《寻宝》等方面的游戏, 把常见障碍接力游戏, 注入思想内容, 为了寻宝, 学生团结一致, 同心协力, 积极奔跑, 越过障碍, 到底寻到了什么宝?留下了悬念, 学生迫不及待地等老师亮宝的口令。当知道亮出的宝是几条鼓励学生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等方面的宣传标语时, 全体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欢呼声, 表示领悟了思想教育的内涵, 这样的悬念式, 使游戏更精彩, 更具生命力。
四、体育游戏教学中运用情景触及学生意志领域
有情、有景、有人物活动的情景教学, 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深了对所学动作的记忆, 如直观教具, 形象化的头饰以及有意义的课题, 名称, 使情、景、人物在活动中融为一体, 让学生达到一定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体验, 从而克服一定的困难和障碍。
一个游戏, 采用不同的练习方法, 让学生总觉得有新鲜感,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兴趣, 丰富学生的想象, 使游戏更具特色, 更具魅力, 如《抗洪抢险》的游戏, 不仅思想内容好, 教学也有创新。游戏选择了三个场景, 运用实心球传递接力的方式, 先是堵管涌, 用实心球传递围成一个圆, 然后变换成筑堤, 抵挡洪水, 最后是全体学生在自己筑起的长堤前面, 肩并肩, 手挽手, 做成人墙防浪, 同时, 高歌《团结就是力量》的歌曲, 鼓舞斗志, 振奋精神, 一环紧扣一环, 从本质上改变了单调的教学方法。又如《春播秋收》的游戏, 由原来的播和收的练习, 创新为播种收获, 然后将果实运进仓, 最后运到市场出售。一个游戏三项练习, 不仅手段各不相同, 动作的方式也有更新, 一人播和收, 两人运进仓, 两人或三人运到市场出售。再如《寻宝》的游戏, 发扬了团队精神, 而寻宝的路途并非顺畅, 在注意安全的同时, 相互帮助, 积极奔跑, 按照要求, 依次寻找, 最后亮出寻找的宝物。在紧强信念的鼓舞下, 整个游戏有序进行, 紧张而有趣, 活而不乱。教师在引导学生做动物动作模仿游戏时, 采用直观教具, 形象化的头饰, 游戏时要求, 师生之间你一言我一语, 你一行我一动, 共同策划创编游戏情节, 共同制定游戏规则。又如:开展一个别开生面的动物运动会, 《接力赛跑》、《看谁跳得最高》, 教师将与学生一起模仿动物的行走姿势, 跳跃姿势, 并进行比赛。教师和学生一起相互提出意见或建议, 看谁模仿姿势最像, 比一比, 看一看, 评一评, 在师生、生生合作中, 在一种极为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之中,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的思维就活跃, 想法就明朗了。
摘要: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 “新课改”对体育教学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游戏,体育教学,运用
参考文献
[1]《体育教学》《中国学校体育》.
课改中的小学数学教学 篇8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一、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 提出教书育人、育人为本, 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目前, 学校主要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思想品德课、校会班会、少先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其实, 将德育因素渗入学科教学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的同时包含丰富的人文性和思想性, 是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笔者在了解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了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德育渗透体系:横向上分为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环节, 根据具体情况, 在每个环节渗透德育因素;纵向上分为第一学段 (1-2年级) 、第二学段 (3-4年级) 、第三学段 (5-6年级) , 依据各阶段的德育目标, 实现德育在各阶段的渗透。
二、横纵双向的德育渗透途径
1.横向
(1) 识字写字 :汉字文化博大精深 ,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联系汉字的构成规律,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探求汉字构字的奇妙, 引申汉字与日常做人处事之间的联系。比如组词的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进行思想品德的过程, 水可以组成泉水、河水、湖水, 也可以组成脏水、污水、祸水, 说明水的包容性强, 借此引导学生形成包涵、宽容的美好品质。
(2) 阅读:阅读对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净化学生的心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阅读教育应成为德育渗透的主要途径。小学语文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掘教材和课外读物中的德育因素, 找到德育渗透的“点”, 充分利用教材进行德育渗透, 注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 随手写阅读札记, 认真品味关键词句, 着重分析人物形象, 从而进入作者和书中人物的精神境界, 体验对方的感受, 这对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很有帮助。
(3) 习作:如果说阅读是学生情感、态度、品德外化的过程的话, 那么习作则是内化的过程。很多学生喜欢在日记、周记中吐露心声, 语文教师在评学生的日记、周记时, 要善于从一行一字中挖掘学生的内心世界, 关注学生的情感。在上作文点评课时, 利用童话故事、名人故事、鼓励性话语、认同性语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向学生传达求真、向善、爱美的追求。需要注意的是, 不能仅仅关注优秀范文, 还要让一些写得不好的学生有展现自己作文的机会, 通过教师、同学的指点帮助, 营造平等、互助、和谐的课堂氛围。
(4) 口语交际: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富有教育意义的口语交际内容, 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块宝贵资源, 通过“演讲”、“讲故事”、“角色扮演”、“排练话剧”等多种形式 , 锻炼学生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提高素养。
(5) 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 内涵丰富, 德智体美劳五育均渗透其中。在综合性学习中, 学生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 保护自然, 感悟亲情, 学习辨别是非善恶。语文综合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了更多了解、观察、感受、经历、体验、交流的机会, 发挥了熏陶感染作用。因此, 语文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开展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
2.纵向
(1) 第一学段 (1-2年级) :学生年龄较小, 小学语文教师主要渗透一些讲文明、守纪律、懂礼貌的教育。可以通过讲一些简短的故事和简单的事理, 使学生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团结同学, 树立最基本的品质和是非观念。
(2) 第二学段 (3-4年级 ) :德育渗透重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荣辱观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三至四年级的学生已能明辨是非, 关键是要教导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爱护环境、诚信做人、遵纪守法、热爱生命。
(3) 第三学段 (5-6年级) :对高年级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时, 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胸怀理想, 树立目标并为之努力。五至六年级学生的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 这个时段可以对其进行科学技术教育, 培养其热爱科学、发明创新精神。
三、结语
德育从来不是束之高阁的摆设, 是真实贯穿日常教学和实践活动中的。打破学科本位, 依据课程的特点, 结合具体内容, 针对学生的基础, 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德育, 使德育真正有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这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小学语文教师应触及学生的心灵, 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 避免德育变成空泛的说教。学校要将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作为教学考核的一项指标, 督促教师将德育渗入语文教学过程,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品德修养的双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2]任雅洁.学科德育重在渗透[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 (6) .
[3]万莉.试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3.
[4]吴作武.探索学科渗透, 追求德育无痕[J].基础教育研究, 2013 (7) .
课改中的小学数学教学 篇9
一、小学英语教学开展故事教学法的意义
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的认知阶段, 故事的趣味性、形象性、情节性符合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为他们提供了无比广阔的想象空间。故事, 同样对他们学习外语提供了生动的积累经验的宝库。
1. 故事可以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
故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真实且自然的语言输入, 学生以叙述的方式表达故事的内容, 能有效地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同时, 故事的情节的虚构性,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故事情节曲折生动, 表现手法夸张, 更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故事的表演更因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年龄特征而备受欢迎。
2. 故事教学可以培养孩子的合作学习精神。
在日常生活中, 协作和交流在人际交往中是必不可少。课程标准中强调了学生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在故事表演环节, 单个学生与小组成员合作, 通过生动的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现自我,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树立与他人协作的意识, 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3. 故事教学有利于文化意识的渗透。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文化意识的渗透。故事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世界著名寓言和童话中取材, 然后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对其进行改编。这些故事中蕴涵着中西文化的精华, 通过生动有趣和形象直观的故事, 让学生们在教学中感受英美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 陶冶情操。
二、故事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1. 利用黑板, 运用简笔画进行故事教学。
用简笔画呈现故事情节可以利用简单的点、线、面等符号语言来表现物象基本特征, 这是一种简练、概括和生动的绘画形式。随着故事的发展, 教师可擦去部分, 再添画部分形象, 使得故事能够顺利流畅地进行。而且, 教师比较好控制, 在画的过程中可以增设悬念, 方便师生的互动, 同时, 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故事的绘画中, 使得故事更刺激, 学生的兴趣更浓。例如, 在教学方位词behind时, 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故事:猫抓老鼠。首先, 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一间house。在房间里画上些学生学过的物品, 有table, bed, sofa, chair, TV等物品, 一只小猫在抓老鼠的情形。老鼠在房间里四处躲藏, 一会儿躲在table后面, 露出一个小尾巴, 让学生说behind the bed, the mouse is behind the bed.一会儿老鼠躲在TV后面, 让学生继续用behind来表述老鼠的位置, 学生非常兴奋, 人人都想告诉这只小猫老鼠的位置, 在不知不觉的叙述过程中, 学生对于behind这个单词掌握得已经非常好了。
2. 从书中截取图片, 作为故事教学的材料。
孩子有很多书, 而且书中的有些图片都非常精美, 细心收集, 都可以作为故事教学的材料。当学生看到自己熟悉的故事被老师用来作为上课的材料, 他们会觉得非常亲切和好奇。若是有带有插图的故事书就更好了。老师可以简化故事内容, 对故事的语句进行适当地简化, 让学生能用简单的英语讲故事。
3. 利用网络、多媒体, 搜索、自编故事。
网络提供了丰富的与课文相关的故事资源, 教师可以在网上搜索大量的故事, 供课堂上使用。同时, 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学习, 网络资源不但可以为学生提供课本需要掌握的知识, 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与课文相关的故事资源, 达到课外知识延伸。同时, 网络上要搜索需要的图片相当方便, 对于搜索来的图片稍微加工或重组, 做成简单的课件, 就可以成为我们故事教学的好材料。例如, 在复习animals和colour课时, 为了巩固对动物和颜色的认识, 利用网络资源, 搜索到了了彩虹和各种各样的动物的图片, 把它们进行排列组合编成一个动物们和彩虹的小故事, 通过故事, 加深学生们对动物和颜色的认识。
摘要:小学英语教学以培养和维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主。故事教学法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 可以有效的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合作学习意识。在以故事为基础的课堂环境下进行英语教学, 教学效率会大大提高。
关键词:小学英语,故事教学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小学外语教学 (小学篇) [S].2005.
课改中的小学数学教学 篇10
一、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新课标推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教学理念, 教师应该认真钻研, 不能固步自封, 要形成全新的教学理念, 才能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所突破。
二、有序的组织
合作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合作学习, 其概念正好与个人学习相对。学生在一个团队中合作完成任务时, 相互之间就必然会涉及到沟通、合作等。要想使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 首要步骤就是要求教师在学习前要做好组织安排工作, 确保组织的有序性。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常常会看到一些小组合作形式, 只注重表面小组合作的形式, 没有强调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这种形式的结果只能是徒劳无功。一方面, 这种表面功夫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分组结构不合理, 使组内不协调, 必然会功败垂成;另一方面, 组内成员只有个别的好学生发言, 很多学生都有跟风心理, 根本达不到共同学习的目的。
三、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
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一般在预习时, 学生就应该开始独立思考, 也可在课堂中进行。这样才能求得最佳的效果。如果在合作学习之前, 学生没有进行独立思考, 那么在进行合作讨论时, 学生就不能够发表自己的看法, 思想一片空白的情况下, 很容易受到其他同学观念的左右, 最终只能跟风。如果教师在安排课后作业时, 将预习思考作为一项作业, 这样在合作学习之前, 学生就能独立思考。这样才能求得最佳的效果。个人的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进行合作研讨, 才能够使合作学习的效果更佳明显。教师在教学中, 就要给出足够个人独立思考的时间, 还要在教学中提醒学生, 在独立思考之后要整体语言和思路, 同时, 在进行完小组合作交流之后, 可以组织整体研讨和评议, 更好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四、要精选合作内容
教材的内容是经过专家的精心研究而设置的, 因此, 教师应潜心研究教材内容, 结合学生的喜好, 挖掘教材深层次的精神, 找寻最合适的内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对于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应该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 让学生在共同合作下对其进行解决和突破, 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提高自身团结意识。例如在上人教版五年级《假如没有灰尘》一课时, 首先根据学生的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组, 让每个小组的成员讨论生活中灰尘都有那些特点和作用, 讨论完以后再让学生们仔细阅读文章, 从文章中找出灰尘有那些特点, 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那些作用和困扰, 最后, 让同学们展开想象, 如果我们身边都没有灰尘, 那么会出现什么情况, 带着这些问题, 进行小组讨论, 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整个课程学习都在热烈的气氛下进行, 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自己的工作, 都是通过相互合作完成学习。通过互相交流、互相帮助, 学生们逐渐培养了一种高度默契, 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意识, 在学习方面更加主动, 能够按照老师的安排努力做好每一件事。
五、恰当的评价
评价在教学体系中是十分必要的环节,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 教师也应该适时对小组研究的成果进行评价, 一方面, 能够促进组员的学习热情, 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另一方面, 可以促进组员间的团结意识, 促进凝聚力的生成。在实际教学中, 一些教师在评价时, 往往存在忽略整体的问题, 只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表扬, 没有对共同合作完成问题的组员进行表扬, 这就造成其他组员的不满, 打消其他组员的学习热情。教师只有对共同参与的全体成员进行统一评价, 才能够促进小组成员的学习热情, 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六、教师的指导
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 教师的角色非常重要, 教师应该充当组织人、引导人和参与人等角色。教师应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讨论中, 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 适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帮助和引导学生打开成功的大门。
七、做好小组合作学习的总结工作
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之后, 教师应该进行跟踪调查, 汇总学生对活动的感想、收获等信息, 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 分析其中的不足, 有利于改进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作业审批、与学生谈话等方式进行信息收集, 根据收集到的信息, 改进和完善教学工作, 同时结合各小组的不同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小组成员对老师指导进行反思, 避免以后再出现同样的问题, 提升组内成员的团结度和凝聚力。在循序渐进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总而言之,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小组合作学习是主流趋势,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 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意识。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工作, 它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需要教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努力完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潜心研究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和方式, 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摘要:春秋末期, 教育家孔子曾言:“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又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新时期的公民应该具备合作这一最基本的素质, 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合作意识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可见,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背景下的最佳选择。同时也提示我们, 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一种途径, 更是人文素养的基本体现。
关键词:新课改,小组合作学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李大鹏.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黑河教育.2012年11期
小学应用题教学在课改中的出路 篇11
随着课改的深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都不约而同地遇到了“应用题”这个棘手问题。有的说:文字表述的应用题,有的学生看不懂,找不准可用的条件;有的说:两步应用题学生找不着思路,两极分化严重等。传统应用题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从教学内容上看,依附于四则计算,按运算步数将应用题教学分段,人为地将应用题分成一般应用题和典型应用题,与生活实际相脱离,学生看不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真正价值。因此,通常情况下,学生学习应用题的目的只注重有没有正确解答问题,而很少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没有真正养成应用的意识。
第二,从教学方法上看,以模仿为主,“一例一类题,照葫芦画瓢”,忽视对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教材一题一种思路,没有给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充分的空间,并且教材的解题方法以分析推理为主,思维活动分散在每一个推理环节中。
我认为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价值取向应朝多元化拓展,数学观念、应用意识、解决问题的策略与创造性、对解决问题过程的体验等都应当成为应用题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出路在哪里呢?
一、“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并重
应该看到“应用题”教学在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方面确有其独特的作用,这是无可非议的。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小学生实际上要完成了两个转化:从纷乱的实际问题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抽象成数学问题,这是第一个转化;然后分析其间的数量关系,用数学方法求解,并在实际中检验,这是第二个转化。
以往教材中的应用题只注重完成第二个转化,至于第一个转化就由教科书“代劳”了。而现在的新教材呢? 比较注重第一个转化,经常提供生活具体情境,让学生选择、整理,然后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可在完成第二个转化时,有些教师往往一带而过,显得十分单薄,甚至认为学生了解了生活情境, 就自然而然地会列式解题不需要去解析其中的数量关系。长此以往,一旦遇到两步计算应用题学生就束手无策了。
“应用题”虽然变化多样,甚至有些题目的结构特殊,但教学中广大教师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如引导学生操作或模拟,画示意图或线段图,列表或摘录条件,分析综合法,假设法,逆推法,转化法等等。这些解题方法能使隐蔽关系明朗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帮助学生找到解题的思路,值得提倡。
二、“生活情境”与“数学问题”互通
一些老师认为学生亲身经历才算是“生活”,而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又有其局限,于是课堂教学中“购物”等现象泛滥就不可避免。大多数应用题所描述的内容,应该也是“生活”,给它扣上“脱离实际”、“人为编造”的帽子是不妥的。即使是颇受非议的“相遇”、“追及”等问题,在日常生活、战争情境、体育竞赛中,也可以找到相似的情境。
生活情境要提炼成数学问题,生活原型必须提升到“数学化”层次去认识,这才有数学教育的意义。让学生亲历活动,从活动情境中去发现数学问题,当然很有好处。
三、“解题策略”与“数学思维”共建
应用题将生活情境提炼成简约的语言,以呈现数学问题的形式,向学生明确提出所要解决的目标。其内容为小学生间接经历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等一系列学习过程提供了便利。其形式避免了“活动”过程常见的从生活情境直接到解决问题的“跳跃”,也避免了一些学生的学习水平停留在直观作思维的层次。
为了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力,必须引导他们去发现、总结并掌握一定的“解题策略”,应用题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即便是生活经验,也要引导学生把经验转化为数学模型,才能真正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
当然,我们反对那种把教师的思维模式硬性塞给小学生的落后教学方法,虽然“做数学”的理念得到了人们普遍认同,成为当前课改的一大成果。但是一种理念落实到具体实践时,往往会产生一些“落差”。“活动(游戏)”过程随意性强,低层次重复甚至失控的现象大量存在。这种课堂一旦冠以“做中学”的头衔,即使听课者看出它有忽视“数学化”,忽视构建数学模型的毛病,只要是公开课或示范课之类,就有人大加褒扬。
我们过去的应用题教学的确存在“机械”、“死套题型”的现象,课改就是改变这些。但是我们应该分清,造成应用题教学“机械”现象的根源,是我们的教育模式,是教育者的教学思想与方法!
新课改中的小学语文备课浅探 篇12
一、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钻研新教材
新课标要求我们转变教材观。讲课不是讲教材,而是要学会用教材,把教材看成一个范例,一个发展学生的媒介。要做到用教材,教师就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理解和掌握新课标的先进理念,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要认真研究新教材,对教材进行个性化解读,要敢于融入自己的独特见解,给教材注入个人的学识、生活的经历、时代的气息,让教材亲近自然,接近学生,服务生活。为此,我在备课中重点抓了以下几点。
1. 确定好教学目标。
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是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机整体,是不能孤立、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知识技能目标立足于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目标立足于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立足于学生“乐学”。因此,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确定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在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教师应根据新课标和教材的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外显性语言将目标明确地表达出来,让学生明确记住什么,理解什么,会用什么,掌握什么技能,学会什么方法等。
2. 明确重点、难点,考虑错点,联系考点。
每一节课都有教学的重点,它是一节课的核心,教师在备课中要抓住教学的重点,设计好对重点的阐释,并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的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融会贯通。难点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源于教材,另一方面源于学生自身。对一部分学生来说不是难点,而对于另一部分学生来说却成为难点。因此,备课中除了注意教材的难点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确定一些难点,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进步,都能发展。错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迷惑之处,常出现在相近、相似的概念之间,学生易于混淆。故备课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易在什么地方出错,用什么方法防止出错,对错点故意设置反例,然后让学生展开辨析,出现矛盾时及时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引领学生较好地解决疑难问题。对上述问题教师在备课中可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备课中设计好导入新课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新旧知识相关的旧知识中选择新知识的生长点,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提出启发性、思考性问题,让学生充分展开思维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激发学生尝试和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和兴趣;设置有层次性的问题,遵循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参与的可能性,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集体单元备课
新教材面广量大,增加了备课难度,特别是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的不确定性更对教师提出了挑战。教师备课不到位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同伴互助,导致思维空间狭窄,对教材的特点认识不够、把握不准。因此,过去那种个人独立备课的形式已经适应不了课改的继续深入,集中教师智慧及同伴互助的集体备课当取而代之。集体备课可有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教师的思维空间和视野,集中教师的智慧和力量,增强备课的深度,取得良好的效果。课改前教师备课多采用以课文为单位逐篇进行,导致教师缺乏对整本教材和各单元的整体了解,费时低效。课改后的语文教材按专题单元编排,每单元课文无论从人文的角度还是从知识的角度都有共性,这是编者遵循学习的规律、知识内在的规律、学生成长的规律精心编排的。同时,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等。各部分板块间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语文教师在备课时抓住教材编排特点,实施单元备课、整组教学,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学会调查与创生课程资源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几十年前的愿望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为创设丰富的课程资源,根据课文内容,教师可开设讲故事比赛、学用成语、古诗赏析、演讲、辩论等课型,创设读书的大环境,形成读书的好风气;在教室里为学生开发小书柜,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书、报刊装进书柜,保证资源充足,并不断补充新“货源”,资源可独享,更提倡共享。另外,班级适当订些《少年报》、《语文报》等多种读物供学生选择阅读,布置“读书园地”、“展示平台”,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篇章、段落或读书心得都在“读书同地”、“展示平台”上展现,以便相互交流,也可以在网上下载文章供学生赏析。
四、写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此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将其记录下来,可以成为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一节课下来,教师应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总之,语文是有生命的,小学语文的备课把这个生命融入到不断生成的语境和游动的语流中,使学生的思维充分得以调动。
总之,在理解课标、吃透课标的前提下,教师在备课中应将学生放在一个主体的地位上,同时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主导与主体的关系,这样就能把语文课上得很精彩。
摘要: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是新课标实施的重要目的之一, 而制约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备课。教师只有深入学习新课标, 认真钻研教材, 关注学生,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文章作者就新课标下如何备课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备课
参考文献
[1]宋庆彬.小学语文备课方法初探.小学教学参考, 2008.8.
[2]张燕霞.小学语文备课的几点思考.现代语文, 2007.7.
【课改中的小学数学教学】推荐阅读:
新课改的理念在小学英语中的应用07-31
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09-17
小学数学课改新理念05-13
小学数学课改创新论文06-15
小学数学有关课改论文08-26
小学数学课改实施计划09-25
新课改下小学阅读教学07-18
课改后小学音乐教学07-10
小学数学课改经验交流11-14
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