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发展

2024-09-28

加速发展(共12篇)

加速发展 篇1

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制造型企业——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再次入选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联合发起和组织开展的2013中国“汽车工业30强企业”, 排名第12位。2014年上半年, 陕汽已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313亿元, 同比增长15.5%, 实现营业收入200亿元, 同比增长17.5%, 增长速度居行业第一。

近年来, 陕汽控股积极推动以服务型制造战略为导向的自主创新, 改变过去粗放的、以制造为主的经营模式, 大力实施转型升级, 取得了发展的新突破。2014年, 陕汽不断谋变, 在深化自主创新的同时加速战略落地。8月5日上午, 陕汽控股董事长方红卫在汽车工程研究院召开座谈会, 就技术创新体系、创新思维等与研发团队进行深入探讨;9月5日, 在陕汽召开的陕西省国资委系统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推进会上方红卫董事长指出, 管理和经营模式创新已经成为当代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源头活水, 为推动创新战略在企业的落实夯实了基础。在强化自主创新方面, 陕汽控股正积极在商用汽车行业寻找新定位, 创新体系日趋完善, 企业作为创新主体释放出强大的创造活力, 必将结出丰硕成果。

贴心服务的“天行健”车联网

在客户使用车辆的过程中, 陕汽充分发挥“主动预防与快速响应并重的贴心服务体系”优势, 利用多种移动增值服务和互动服务为用户提供运营过程中的贴身保姆式关爱。通过“天行健”车联网服务系统, 及时、有效地处理车辆在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维护、保养、修理、智能配货、油耗管理、路况信息反馈等事宜;借助呼叫中心、服务专家、健康热线等业务管理平台, 服务能力完成转型, 用户服务更加快捷便利;凭借服务站、配送中心、配件直营店和配件经销商四位一体的服务配件网络, 让客户一站式的享受最优的售后服务。“天行健”是2011年陕汽在重卡行业首家发布的车联网服务系统, 该系统由车载智能终端、管理网站、呼叫中心三大子系统组成, 集成智能化、电子化、信息化等领先科技, 为用户提供车队精细管理、行驶记录、GPS定位等10大类168种移动增值服务和互动服务。运行三年来, 入网车辆超过3.5万台, 赢得了客户青睐。在陕汽, 这只是企业从“产品中心型”升级为“客户中心型”谋变的一步棋。

陕汽的目标是为客户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今年6月8日, 湖北欧阳华俊专用汽车有限公司的马经理长吁一口气, 悬着的心终于落在了肚子里。得益于陕汽“天行健”系统的定位追踪服务, 襄阳车主李师傅价值几十万的被盗车辆经警方跨省追踪被成功追回。“多亏了陕汽天行健, 不然可是几十万的损失呀, 以后一定向用户大力推广天行健产品。”李师傅在感谢陕汽“天行健”系统时无不感叹。而内蒙古华准集团旗下的华准开元物流公司最近则是喜事连连。根据该公司实际情况, 陕汽天行健对其现有工作流程进行了优化改进, 项目上线后, 华准领导不无惊喜地发现, 信息化系统给公司带来了巨变, 解决了在管理方面存在的很多问题, 为公司整体节约了不少成本, 突显了物流管理的创新性和科技性, 目前, 当地已将华准公司列为物流重点扶持企业, 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 并将该公司作为地方物流运输信息化管理示范点来向其他企业推广。

自主创新转型发展

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 市场形势瞬息万变, 重卡企业群雄逐鹿, 竞争趋于白热化的背景下, 陕汽依然能保持自身的竞争力, 纵观发展之路, 以自主创新谋求转型发展十分关键。2009年下半年, 陕汽正式将“服务型制造”确立为发展战略, 开始探索新时期转型升级的路子。“我们确立的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型, 就是要寻找可持续发展的新空间, 引领企业顺利度过转型期。就其本质而言, 转型就是让我们的企业从产品中心型转变成客户中心型;转型就是让制造能力在更大的平台上释放价值;转型就是让我们狭小的业务空间扩大为为客户全面提供服务的大平台……”陕汽控股董事长方红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在制造板块布局已经基本完成的情况下, 陕汽积极打造后市场业务板块, 使其成为集团新的增长点和利润来源, 实现了企业的战略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当前, 陕汽后市场服务平台已建立, 融资租赁、保险经纪、四方物流、车联网等新兴业务正在全面推进。

2014年, 陕汽进一步加大业务拓展力度, 研究并孵化包括经营性租赁、二手车、卡车俱乐部等整体解决方案在内的新的增值服务产品。同时, 将服务产品全面融入营销体系, 建立服务业与传统业务的协同发展机制。完成整车物流、供应商物流、配件物流业务的整合, 在售后服务领域塑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不久前, 陕汽与陕煤集团、榆林能源集团三方共同出资成立陕西广通绿色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 启动陕西省煤炭绿色运输通道, 承担陕西省北煤南运的重要任务。在这一全新的物流模式中, 陕汽不仅仅是LNG车辆的提供商, 更重要的是依靠自身在车辆、物流、配件、金融等方面的优势, 提供一揽子整体解决方案, 打造全新的低成本煤炭物流平台, 构建绿色无污染、集约化、智能化的物流通道, 为推动陕西乃至西部绿色物流运输及产业协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然而, 方红卫并不满足于此, 如何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基业常兴是他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他认为首先要做到使产品满足于市场与客户的需求, 而这取决于研发团队的科技创新能力。目前, 陕汽以市场需求和标准法规提升为牵引, 累计投入资金近30亿元, 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陕汽已构建起了以自身为主体, 高校、科研机构、专业设计公司、供应商、产业技术联盟、海外研发机构、政府等多方协同的生态化研发体系。“从单一产品到整体产业链创新, 陕汽已建立起独具特色的‘产品与技术战略、应用型技术研究、产品平台建设与应用工程’四维科技创新体制。”方红卫董事长高兴地向记者介绍说。

经了解, 在服务型制造战略的推动下, 陕汽转变研发理念, 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 并关注产品全生命周期及客户运营全过程。如今, 陕汽拥有5个整车研发中心, 10余个专用车及零部件研究机构。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技术中心、陕西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依托这些高端平台, 陕汽自主研发突破了整车轻量化、高效节油等行业壁垒, 逐步担当起引领行业标准的责任。近几年, 所承担科技项目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十余项, 获国家授权专利485项, 主持、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7项。

技术占领先机成熟稳健运营

目前,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能源以及环境问题已越来越突出。无论是经济可持续发展还是生态保护, 都要求更多地采用清洁的可再生的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 尤其是重型卡车上大力推广清洁能源, 降低石油消耗, 减少排放污染, 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上世纪90年代, 陕汽开始了新能源领域的探索, 经过多年发展, 新能源产业由幼苗长成了参天大树。陕汽先后荣获“全球绿色财富 (中国) 影响力100强”、“中国绿色新能源重卡自主创新领先品牌”、“中国绿色新能源重卡公众满意最佳典范品牌”。

早在1999年, 陕汽就联合国内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开始了柴油、天然气双燃料、CNG、LNG试验与研究, 开发出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城市环保客车、CNG重型牵引车、LNG重型载货车等多项技术。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倡导者和领导者, 陕汽是国内首家承担国家863计划关于重型LNG商用车产品开发项目的企业, 技术积累十余年, 荣获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奖;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国内首个“重卡新能源研究开发与应用实验室”, 在绿色新能源重卡领域的研发实力和提供的成熟运营解决方案在行业首屈一指, 市场占有率40%以上。

在2009年, 陕汽已经联合西安交通大学、长安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成立“重卡新能源研究开发与应用实验室”, 进行新能源汽车项目研究, 成为国内唯一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和重卡新能源科研生产基地, 并于同年在上海发布重卡行业内的第一个宣言——《2009陕汽重卡绿色宣言》, 使之成为国内卡车领域新能源汽车的先行者。

目前, 陕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新能源汽车研发成果, 掌握了天然气重卡的核心技术, 形成以CNG (压缩天然气) 、LNG (液化天然气) 天然气产品为基础, 逐步开发完善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甲醇、二甲醚等新能源汽车的新能源产品格局。公司开发研制的新型环保渣土车、LNG客车、纯电动客车、专用校车、微型纯电动车以及冷藏车、洒水车、道路清扫车等新能源汽车产品纷纷亮相。其中, 天然气重卡产品已涵盖牵引车、载货车、自卸车、混凝土搅拌车、非公路矿用车等, 续驶里程从200~300公里增至2070公里, 其拥有的38项专利技术填补了我国天然气重卡产品空白, 并远销国外市场。

2012年, 陕汽被确定为首批陕西省低碳试点单位。作为国家863新能源项目的重点承担企业, 陕汽欧舒特公司在大客车及底盘方面, 以CNG、LNG、混合动力、电动客车底盘为基础研发具有实用意义的多种动力客车, 特别是CNG、LNG发动机中短途旅游、客运客车。研发10米到18米的大型城市客车, 以天然气城市客车为亮点拓展城市客车市场;研发12米混合动力大客车、12米纯电动大客车, 并继续加快并联式混合动力车的研发工作, 建立新能源车辆的技术平台, 掌握核心技术, 开发新能源的公交整车。同时在微型电动车及车桥方面, 继续加大微型电动车车型种类的研发试制, 丰富产品系列。

2013年, 陕汽天然气重卡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全年销量突破1.2万辆。与此同时, 国内首款LNG非公路矿用自卸车及混合动力重卡——油电混合压缩式垃圾车、二甲醚环卫车研制成功, 开辟了重卡新能源运营的新模式。此外, 陕汽在电动商用车以及客车产品方面也取得了新的突破, 电动码头低速牵引车、混合动力城市清运车、二甲醚汽车等绿色环保商用车产品已研发试制。

2014年上半年, 陕汽天然气重卡市场份额达到46%以上, 连续六年领跑行业第一。这是陕汽多年来致力于绿色发展的结果。

产业链合行业领航低碳

当前, 由生产制造商向服务供应商转型的陕汽依托领先行业的新能源产品及天行健、融资租赁等后市场服务的新业务板块, 成功打造了“天然气车全面运输整体解决方案”, “陕西省煤炭绿色运输新商业模式”。

2014年6月6日, “陕西省政府煤炭绿色物流工程加盟大会”在陕西省煤炭物流集中地咸阳彬县隆重举行。陕汽控股、陕煤集团、榆能集团、彬煤公司等实现资源融合, 以“北煤南运”为切入点, 创新绿色物流模式。陕汽控股总经理袁宏明表示, 近年来, 陕汽为国家、为地方、为民生提供了更多环保的车辆, 也为用户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收益。同时, 陕汽除了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外, 还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整体解决方案。

针对陕汽发展新能源汽车, 陕汽控股董事长方红卫表示, 天然气汽车的使用推广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陕汽顺应国家节能减排、产业升级的大趋势, 坚定不移地推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 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程度始终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依靠在节能与新能源领域的技术领先优势, 按照市政建设领域对车辆使用的低碳环保要求, 陕汽成功开发出了全系列新能源商用车辆, 完全能够满足市政建设领域对车辆的要求。方红卫表示, 作为陕西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 陕汽将以一流的产品和一流的服务助力各地市的经济社会发展, 更好地推动我省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为建设三强一富一美陕西及西部开发贡献力量。

经记者了解, 陕汽联合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燃气公司、国内外顶级配套厂家与政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通过资金纽带, 实施联动支持, 提供行业独有的气源、气价、加气站等优惠支持, 树立用户运营价值新标杆, 其新能源产业链融合陕汽黄金产业链的产业优势, 为用户提供天然气车整体解决方案。

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展望未来, 陕汽将紧紧围绕“做强重卡、做大商用车、培育新的增长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秉承“德赢天下, 服务领先, 品质成就未来”的经营理念, 加快推进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型发展步伐, 构建具有显著服务特色和综合竞争优势的集群化发展体系, 到2017年, 实现重卡产销20万辆、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的宏伟目标, 成为国际一流的服务型汽车企业集团。

加速发展 篇2

---加中商业联盟为华商、徽商企业跨境发展架起一座金桥

华夏徽商联盟和加拿大加中市场发展联合会在多伦多组建「加中商业联盟」,建立加中民间团体和民营企业合作的创新模式---“携手信任 跨境加速 融合发展”。此举得到了中国驻多伦多总领事馆领导人的关心,更得到了在加拿大的侨界领袖和华人社团组织、华人企业的支持与参与,在国内外迅速引起了热烈反响,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企业家们高度赞扬,加中商业联盟的建立是民企创新与国际合作的产物,为华商企业跨境发展架起一座金桥。如今,「加中商业联盟」成为加拿大华人企业家圈子的一股值得信任的重要力量,拓展了华人商家在国内的品牌地位和影响力,从而更好地展现“中国力量”。

生活离不开圈子,创业和发展也同样离不开。通过圈子至少能实现三个目的:

一、消息的获得;

二、利益的互化;

三、精神的满足。这是一个信息时代,掌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是取得商业成功的制胜关键。华夏徽商联盟通过这个圈子,帮助并促进华商和徽商企业进一步探索,发现海外商机,从而使华商和徽商企业先于其他华人企业熟悉加拿大本地商业投资信息与经营环境,从而获得商业拓展先机与优势。

在社会各界的亲切关怀下,华夏徽商联盟一直坚持 “扩大合作 彼此促进 共同发展”的重要理念。让更多华人企业和国内企业从这个平台享受到便捷高效的节奏,为品牌迅速进入其他市场,开辟了“绿色快车道”。将为在加拿大留学移民,招商引资,房地产业,餐饮业和旅游服务业等,提供高效、可信优质服务。有关加拿大

加拿大(Canada)为北美洲最北的国家,领土面积达998万平方千米(㎞²),位居世界第二。素有“枫叶之国”的美誉,首都是渥太华。加拿大得益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高度发达的科技,同时也是世界上拥有高生活品质的国家之一,是全球最富裕(2012年排名第14位)、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钻石生产国之一。

中原,发展加速度! 篇3

印刷行业的区域发展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三大传统印刷产业带、成渝经济圈、中部高地湖北等印刷“重地”或“后起之秀”都曾是我们扫描对象。这一次,我们将目光聚焦发展略显“疯狂”的中原地区——河南。

剪影

这里是竞争激烈的印刷大省,仅省会郑州便拥有600余家印刷企业,印刷工价之低全国闻名;这里也是日新月异的中原强省,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等战略目标的提出,让我们对“中国印刷行业新的增长极”的畅想多了一份现实依据。

采访中获得的数据让我们对设备销售火爆程度有更清晰的了解。据北京嘉和顶新科贸有限公司河南区销售总监丁勇估计,2011~2013共3年时间里,河南地区安装包括海德堡、高宝、小森、利优比等在内的进口设备可达70余台。

显然,近年来,河南印刷行业开启了“加速”模式。

加速发展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合版印刷的如火如荼。

这一由台湾引入、结合网络与印刷的服务模式于2008年前后进入内地。郑州几家印刷企业以其前瞻性,率先接触并完成了生产方式的变革。如今,合版印刷在河南遍地开花。凭借低价和快速交货的优势,合版印刷不仅赢得了河南本土市场,陕西、山西等周边省市的商务订单也正源源不断地向这里涌来。采访过程中,合版印刷是每一位采访对象主动谈及的话题,其在河南地区发展势头之盛可见一斑。

此外,包装印刷的稳健发展也为河南印刷带来不小的惊喜。来自河南省包装技术协会的数据显示,2013年,河南省纸包装工业产量达600万吨左右,实现销售收入36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23%;利润总额4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约20%。

解码

剖析河南印刷加速发展的原因,我们希望从外部环境和内部自觉两方面着眼。

长期以来,作为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及物流中心”,河南畅享交通便利带来的优势。近年来,随着中原经济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三大国家战略的深入,河南再次迎来发展机遇。其中,郑州以新郑国际机场为中心,可在一个半小时航程内覆盖中国2/3的主要城市、五分之三的人口,更是进一步巩固了河南连接南北、接洽东西的功能。印刷行业发展所需的低物流成本和高派送速度在这里获得满足,为食品、纺织、医药、家电、消费电子等多家聚集河南的包装上游用户企业提供产业配套成为新的增长点。

与此同时,为配合省内印刷企业发展,河南印刷主管部门主动简政放权,不断优化服务职能,并加大对绿色印刷的扶持力度、完善信息交流平台,为当地印刷企业的发展快车搭建绿色通道。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河南印刷企业经营者的自觉意识。虽身居内陆,但他们的思维却并不闭塞。在这个农业及人口大省中,这些经营者不仅吃苦耐劳,也善于精打细算。这里有与时俱进的大型国企河南新华,也有锐意革新的旗舰型民企瑞光印务;这里有不懈追求高端印刷的博雅彩印,也有积极打造纸张供应联合体的河南易邦,还有让利客户、以诚待人的凯乐印务。正如海德堡中国有限公司北京代表处总经理李若坤所言,河南印刷老总的商业意识和开拓精神在国内首屈一指,而这些精彩故事,我们也将在后文一一呈现。

蓝图

当然,发展并非一蹴而就,问题总是如影随形。

合版印刷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河南商务印刷的繁荣,但由此产生的价格竞争加剧、部分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低劣也饱受诟病。河南合版印刷现状究竟如何?合版印刷的未来在哪里?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汇集了包括印企、供应商代表及业内专家在内的多方观点,同时提供样板企业的经营之道,共同破解合版印刷的发展难题。

此外,书刊印刷业务量的下降及包装印刷高端业务外流现象依然突出。这些也都亟待解决。

放眼未来,我们仍然对这里抱有期许。由民间资本打造的中原印刷包装产业园、河南省创意印刷包装产业园、洛阳报业印刷创意文化产业园正携手国家重点建设的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以开放的姿态主动拥抱实现梯度转移的各地企业;激烈竞争带来的优胜劣汰以及设备的更新换代也在为行业的深度发展积蓄力量。

抓住战略机遇加速街道发展 篇4

建设“繁荣大港”

“繁荣大港”的提出就是要在经济发展上下功夫。大港街对石化产业依赖性较强,土地发展空间有限,要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全面谋划,实现创新转型。2016年大港街重点从两方面抓辖区经济发展。一是抓服务促项目。加大对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跟踪服务力度,做好企业帮扶和项目跟进工作。二是抓经济创新转型。通过拓展渠道,寻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谋划好经济定位,创新招商模式,盘活现有资源。3月8日,大港街特别邀请新区工信委“促惠上”活动小组相关领导和远东租赁、太平洋证券等有关金融机构负责人,组织街道辖区内50余家企业,开展企业融资租赁和新三板挂牌上市的相关培训。在“促惠上”和“解难题敢担当促发展”活动期间,大港街主动走进企业,了解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大限度地为企业搞好服务。目前,大港街已经走访了星源石化、迎宾超市、众业石化、北斗星化工公司、渤大化工公司等几家企业,采集到的问题正在逐步解决中。

建设“美丽大港”

“美丽滨海一号工程”的提出为“美丽大港”的建设指明了方向,2016年大港街以此为主线,切实加大辖区环境整治力度。在空气污染防治方面,严防死守永明路空气监测点,加大对裸露地面治理力度,到目前为止已经苫盖裸露地面30万平方米;加大油烟治理惩处和日常巡查力度,使全街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全力推进街域绿化提升工作,协调配合绿化办、物业公司改善社区绿化面貌,组织开展植绿补绿活动,形成植护结合,截至目前已经对福苑里小区实施了千名志愿者植树行动,栽种树苗200余棵。全力推进街心公园建设,尽快完成荷花苑、兴德里两个街心公园设计方案,争取尽快开工。

自然环境改善的同时还要加强人文环境提升。一是以创建美丽社区为抓手,筹划建立大港街文化活动中心,打造特色社区。今年已经向新区申报了振业里、春港花园、前进里、兴华里4个社区作为“美丽社区”备选计划,大港街除此之外计划再创建4个“美丽社区”,作为2017年的储备。二是传承地区文化,打造大港街书法、绘画、剪纸、面人等特色文化品牌和大港湿地公园、候鸟保护区等特色品牌。目前,我街已开展了湿地主题摄影展,活动受到摄影爱好者的大力追捧。三是重点开展“两节六化”活动:即组织好社区邻里节和第二届金秋文化艺术节,把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和楼院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廉政文化有机统一全年文化体育活动不少于12场次,通过消夏纳凉晚会、街道排舞比赛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活跃居民文体生活,满足居民群众精神生活需求。四是丰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发挥社区道德讲堂和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基点作用,大力开展“身边人、身边事”、“学雷锋见行动”等活动最少100场次,并对加大对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

改善民计民生

年初,大港街制定了《大港街2016年改善民生10件实事方案》,持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力度,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切实解决好居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利益问题,为辖区人民打造日益宜居的生活环境。

改善民计民生是老百姓最关心的,也是我们最花心思的地方。一是切实改善居民居住生活条件。针对老旧小区多、物业公司退出的问题,我们帮助业主委员会选聘优秀的物业公司,协调物业公司做好小区物业服务;对建安里、曙光里等老旧小区改造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加大对前光里、五方里等老旧小区内及周边违建的拆除力度,目前前光里、荣华里拆违已经完成,五方里社区拆违定在月底进场动工。同时我们还在积极办理五方里社区服务站开工建设的相关手续,力争实现所有社区服务站面积达标。此外继续推进文明楼门建设,争取年内全覆盖。二是切实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在提升就业服务水平方面依托依托社区服务站建立“就业创业信息服务广场”,实现一站式、全方位就业服务;继续做大“春风招聘”、“金秋阳光”、“蓝领舞台”及“大中专毕业生”等活动的规模,在三月份的春风行动大型招聘活动中已经有75家企业现场达成就业意向420余人。努力实现全年新增就业3000人,城乡医疗保险7000人目标。“百万人才技能培训”正在火热进行中,目前开设的茶艺班、叉车班、育婴班等大家报名学习积极性很高。在提升帮扶救困服务水平方面,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为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设施改造工程,提升助残水平;完善大港街慈善协会运作机制,建立大港街慈善救助基金,广泛救助辖区边缘家庭、单亲困难母亲、困难青少年家庭、因大病、意外致贫家庭等弱势群体。同时,以购买服务的形式,建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推进三春里、振业里、福苑里等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

建设“慧·安大港”

今年以来,大港街以“天津市综治信息平台”和“深化综合执法改革推进平安建设”两项试点任务为契机,依托天津市测绘院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云存储和云计算功能,打造“慧·安大港”,搭建综合执法、居民管理、信息发布和事件处理等系统网络平台和APP,细化城市网格化管理,融合综合执法、公安、消防和市容环境等服务管理资源,在创新社会治理、推进民生服务、开展群众工作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该项目将实现全街域人口信息一目了然、执法力量一处调度、居民意愿一键上传、视频监控一清二楚、犯罪行为一网打尽、管理考核一举两得、服务管理一步到位。

一直以来,大港街致力于打造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安居生活环境,在辖区各社区配备保安队伍,安装监控摄像头,给楼栋安装门禁。目前,福苑里、三春里等8个社区共安装470个门禁。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一方面,不断提升党建工作水平,实施“先锋工程”。一是抓班子,带队伍,强化党组织先锋作用。围绕“先锋工程”行动,落实各项培训,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意识,集中优势提升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基层党建品牌。二是抓载体,促规范,推动区域化党建共建。以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为依托,完善区域化党建考评细则,发挥区域化党建在“和谐社区美丽大港”建设中的作用。三是抓重点,解难题,创新非公党建机制。完善非公党建联席会议制度,采取“一听二看三走访四查找”方法,即听工作汇报,看实际成效,访党员群众,查找差距,强化非公党建工作。组织辖区非公企业党组织和党员开展互比互学、创先争优的“岗位先锋”行动,加强对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培训,确保能力提升。

另一方面,加强反腐倡廉工作力度。严格落实“三严三实”有关要求,在“解难题敢担当促发展”活动中,持续改进工作作风,严肃工作纪律,强化值班制度,严厉处理违规人员;严格落实工委主体责任和纪检监督责任,不断深化拓展“筑堤行动”和廉政文化进社区活动,坚持一岗双责制度,坚持党风廉政责任状签订制度。

正确处理石化产业园区与大港街的关系

3月9日,滨海新区编办正式发文,大港石化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由原大港区人民政府派出机构调整为滨海新区人民政府派出机构,由大港街管理。其实在下文之前,大港街与实话产业园区已经开始了党建、业务工作等方面的往来与融合。年后大港街2016年度工作会在大剧院召开,园区的科级以上干部全部参会;三八节大港街开展了女职工趣味运动会,园区女职工踊跃参与,大家其乐融融;3月11日,大港街组织千名志愿者社区植树劳动,园区干部职工到场数十人,在劳动中加强了彼此融合。

如何加速医院的全面发展 篇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其重点又聚焦在技术人才和设备的竞争上,而人才的竞争是核心、是关键,因此,注重人才培养,建立人才战略,加快人才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是加速医院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以战略眼光培养人才

医院要发展,要

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领先的地位,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从长远发展出发,把人才作为医院最重要的资源来培训。几年来我们采取不同的方法,加速人才的培养工作。一是形成浓厚的学习风气,医院制订了《创造学习型医院工作方案》,要求全体员工三年之内达到“三能、三会、三提高”的目标。为此医院每年制定了《职工继续教育实施计划》、《医护人员“三基”训练计划》、《住院医师常规化培训计划》和《法律法规学习计划》等。将学习训练内容安排到月,落实到人。二是落实学习时间,建立健全考试考核制度。医院规定每周一为全院学习日,由科室组织并保证2小时学习时间,效果由医院总值班检查登记。周五下午为医院“好医生网”电视教学和请国内著名专家及本院高年资医药技术人员讲课时间,每月医院还安排了二次以上政治教育、管理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电视教学时间。全年共组织培训74次,参加学习人员6000多人次。对学习我们到了逢学必考,奖罚兑现。如每季度有全院性的“三基”知识考试,每月有护理人员操作考核等,奖惩兑现。今年我们还举办了百日业务大练兵,大竞赛活动,举行了医生阅片比赛,药剂人员技能比武,中医传统操作比武,护理特色推介演讲等,为技术人员成长制造压力,搭建平台,展示风采,并重奖夺得名次者。三是鼓励自学成才,建立健全良性学习机制。要求全体人员结合自己的业务每年订阅1种以期刊,阅读1本专著,写1万字以上的笔记,年终进行检查。对取得高一级文凭者实行奖励。年终还开展评选优秀论文、科研成果、优秀读书笔记、最佳学习人员的活动。四是加大外出学习培训的力度,每年医院派出几十名业务骨干外出学习培训。今年已选派18名技术骨干到长沙、广州等上级医院进修学习,派出30多名业务骨干、科主任、护士长参加学术会与短期培训。使业务人员的技术水平,操作能力有很大的提高。通过以上制度、形式与措施,鼓励员工不断地自觉学习,主动充电,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寻找自我发展空间和展示自我价值的舞台,不断提升持续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医院的竞争能力。

二、以竞争机制激励人才

人才靠培养,更要靠激励。为了加速人才的培养,我们引进竞争机制,按照“职位明确化、薪酬职称化、奖金绩效化”的原则,使医务人员得到精神与物质的鼓励与惩罚,充分体现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最大限度的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与创新精神。加速了人才的培养。一是建立特色鲜明、可量化,可操作的岗位竞争机制。去年我们推行科学设岗、岗责明确、公开招聘机制,实施院长聘科主任、科主任聘员工的逐级聘用办法,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实现了新一轮人事制度改革。在实施中全院有60多名竞聘者走上讲台,发表竞聘二层骨干的演讲,经过演讲。答辩、考核、职工评议、组织考察、集体研究等程序有42名中层干部和院长签订聘任合同。二层骨干上岗后,再进行全院员工竞聘上岗,实现了高职低聘和低职高聘,有力的促进了人才的成长和工作积极性的提高。二是承认人才的价值,以丰厚的福利给人才以公平的补偿。因此,我们推行全员绩效考核机制,实行绩效工资制。建立健全每月自我评价,院内相互评价和社会评价的绩效考核本系。每月进行认真的考评,兑现绩效工资,逐步拉大了技术骨干与普通员工报酬的差距,使技术骨干产生了成就感,增强了全体员工的压力感和责任感。三是开展评选十佳医务人员的的活动。每年开展一次评选,每年给十佳人员一次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以资奖励。四是医院建立了人才库。对人才的德、能、勤、绩、学的考试考核情况及时收集归档,为人才的选拔、职称和晋升提供科学的依据。

三、想方设法留住人才

“四化推四区”建设加速仁化发展 篇6

以新型工业化推动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

以新型城镇化推动县城和乡镇建成区建设;

以休闲商旅化推动环丹霞生态旅游景点景区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以农业产业化推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过去,仁化的经济长期处在总量不大、产业相对单一、新的增长点不足的局面,尤其是资源型工业比重较大,拉动力强的产业集群尚未成熟。新一届仁化县领导对制约全县经济发展的这些“短板”、“软肋”、“瓶颈”有着清晰、深刻的认识。2012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四化推四区”的发展战略,全面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全县呈现经济起暖回升、民生改善、城乡变美、社会和谐的良好态势。2013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84.87亿元,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26亿元。2014年1-9月,地方财政公共收入3.71亿元,预计今年地方财政公共收入可突破6亿元,并有望在韶关县一级率先实现人均GDP超全国平均水平。

现在,仁化举全县之力,凝神聚力,攻坚克难,主攻项目,建设“四区”,奋力开创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崛起的新局面,合力共建生态、活力、幸福新仁化。

近年来,仁化县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县城、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县城、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示范县200强、中国最佳生态休闲旅游名县、广东省文明县城、省旅游强县、省旅游特色县、省首批林业生态县、省县域旅游经济竞争力十强县、省“双拥模范县”等荣誉称号。

仁化县委书记刘锋表示,仁化将全面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争当全市“加快绿色转型、实现振兴发展”的排头兵。力争到202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达19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8976亿元。

扩容提质 突显“引擎效应”

坐拥东南亚最大的铅锌铁矿种生产基地的凡口铅锌矿和世界领先生产设备技术的锌冶炼企业丹霞冶炼厂,可谓仁化县的一大优势。

如何调整和优化工业产业结构,打造工业经济“升级版”?这无疑是仁化县领导班子着重思考的全局性问题。

2013年7月,仁化县委召开十二届五次全会,会议提出,以打造“生态型、节约型、科技型、创税型、规模型”的“五型”工业为目标,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特色资源产业化、传统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高端化、园区建设集聚化,加快培育特色鲜明、结构优化、骨干突显的现代产业体系,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合理布局 激活园区多功能

县委书记刘锋说:“仁化县必须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

县长王晓梅也说:“仁化县必须坚定不移地爬壮大县域经济总量的‘坡’,坚定不移地越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坎’,以加快‘四区’建设为抓手,重点推进新型工业化,狠抓工业园区建设和产业集群培育,推动全县经济加快发展。”

这一句句掷地有声的话语充分显示了仁化县委、县政府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上的决心和魄力。

经过冷静周密的思考和论证,仁化根据工业园区产业和功能布局,将其分为“三园”,即有色金属循环经济工业园、小企业创业工业园、岭南人文科技创业园。旨在通过“三园”建设,将县区工业园打造成为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广东省小企业创业基地,广东岭南人文科技创业基地。

据了解,有色金属循环工业园区已被省经信委认定为省第一批“省市共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小企业创业园2010年被省中小企业局认定为广东省小企业创业基地;以旅游配套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为龙头的岭南人文科技工业园,正在积极与广晟集团对接,其目标是打造成为以“科技创意、旅游工业”为主体的科技示范园。

完善设施 提升园区承载力

11月19日,记者一行来到位于仁化周田镇浈江之畔的有色金属循环经济工业园。这里区位优势明显,公路、铁路、水运交通十分便利。仁化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准确定位,倾力将该园打造成新型产业工业园区。

据介绍,该园区从成立至今,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9548.7万元,目前完成了新庄大桥、新庄大道南段、排水(污)管道、工业七路、35千伏输变电工程和一期供水等基础设施工程,基本实现了给水、排水、电力、道路、通信、场地平整“五通一平”目标。

记者在现场也看到,2公里多长的进园大道笔直、宽广地向前延伸,两边的沿堤公路也在加紧建设中……“园区已开工建设面积2000亩,完成各类厂房建设面积200多亩。随着基地道路、水电、通讯、污水处理厂、排水排污管网等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基地投资环境将更优越,也更有生机和活力。”据园区管委会温副主任介绍,目前,园区已引进企业20家,总投资18亿元,10家企业已建成试产,4家企业在建,“这些企业建成投产后,将实现年产值65.8亿元,税收2.44亿元,可解决5000多人就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今年1-11月,该园区实现工业产值4亿多元,税收1100多万元。”

另据悉,小企业创业园目前开工建设面积2200亩,完成各类厂房建设面积100多亩,建成公路2.8公里和路灯、绿化、主供水管网4000米,污水管网4000米,已建成日处理5000立方的工业污水处理厂,现有入园企业20家。

优化服务 加快产业集聚

创新建立“一个项目、一名牵头领导、一个责任部门、一名责任人”的项目推动工作机制和重点项目保证金等制度;深入开展“企忧档案”、“企业接待日”、“企业直通车”和“干群会客厅”活动,全面推行限时办结制、代理代办制;兑现“最佳招商服务奖、最佳招工服务奖、最快项目动工奖、最快项目投产奖”,为企业提供“母亲式”的优质服务,帮助解决企业立项、环境评估、土地征用、人才培训、企业用工等问题……一个个举措,体现了县委、县政府对软环境建设的高度重视,他们做深、做足服务好企业,力促在谈项目早签约,签约项目早动工,动工项目早竣工,竣工项目早投产。

nlc202309020141

优质的服务必然会带来丰厚的回报。2013年3月,在广州成功举办的仁化(珠三角)县域经济产业招商推介会,现场签约项目24个,签约投资总额302.5亿元。2012年以来,该县引进了68宗优质项目,实际到位资金逾20亿元。

“依托有色金属循环产业基地为载体,抢抓建设‘五型’工业新城和‘北江经济带’的战略契机,我们还将加快推进东莞虎门(仁化)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对仁化未来的工业发展,县有关部门负责人信心满怀。

从旅游大县向旅游强县迈进

“仁化有着得天独厚的、不可复制的旅游资源,这是上天和老祖宗留给仁化的一笔宝贵财富。”在全县旅游工作会议上,县委书记刘锋由衷地感慨道。

广东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地丹霞山,全国历史文化名村石塘古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双峰寨、城口古秦城位居仁化县境内。仁化还是中国“古塔之乡”,有唐、宋、明、清历代不同风格的14座宝塔。这些珍贵的旅游景点,就像一颗颗耀眼的明珠,把仁化装点得熠熠生辉。

2012年以来,围绕“寻梦丹霞,悠游仁化”的发展定位,仁化县按照“人心向旅、规划引旅、项目强旅、服务优旅”的发展思路,全力打响“红色旅游、温泉养生游、水上娱乐游、休闲度假游”四大特色旅游品牌”,努力把仁化打造成为休闲胜地,加快仁化从“旅游大县”向“旅游强县”转变。

环丹产业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2013年5月30日,计划投资120亿元的宝能丹霞国际旅游度假项目在仁化县举行开工奠基仪式。一年多后,我们在建设工地看到的是一片火热景象:施工人员正紧张作业,大型机械在技术人员的操作下吊装材料……这项定位建设成集生态旅游、娱乐休闲、郊野度假、户外运动等多个主题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度假区,目前已完成丹霞天街项目。据介绍,项目全部建成投入运营后,每年将吸引国内外超过500万人次的游客。可以全面提升丹霞山旅游风景区周边的“食住行游购娱”配套服务水平。

据了解,丹霞山自2010年“申遗”成功以来,在海内外声名远播,吸引了大量游客,但配套服务设施落后,难以留住游客,成为丹霞山景区发展遇到的最大瓶颈。为充分发挥这座世界级名山的品牌效应,带动韶关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为了更好地保护好广东省这一世界遗产。2012年,仁化县作出了丹霞山外围建设项目的规划部署,并得到了广东省政府和国务院的批准。按韶关市政府规划,整个丹霞山外围(“环丹”)建设项目规划总投资约500亿,建设用地近5万亩,共分为6个大型园区与多个片区。

“这些环丹建设项目,不但能解决这个瓶颈,还将有效提升丹霞山整体品牌。” 采访中,县旅游部门的同志告诉记者,目前内环丹产业项目中,丹霞一号、梦幻丹霞、大桥古洋水乡和夏富片区等生态旅游产业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外环丹项目中,丹霞源水利风景区成功申报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成为韶关市第一个获此殊荣的水利风景区,万时山正申报省级地质公园,石塘古村等一批旅游项目正加快建设。

“丹霞仁家”成休闲旅游品牌

今天的仁化,当你漫步锦江两岸,你会发现,像丹霞街道的“福宝农家乐园”那样建筑设计讲究、周边环境优雅、经营项目颇具特色的一大批农家乐已经成为仁化的一道风景线。

这也是仁化大力实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建设计划成效初显的有力见证。

据了解,仁化县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用于乡村旅游建设贴息贷款,重点扶持20家特色星级农家乐以及上、下渡落新村,黄屋新村和石塘古村、夏富古村等一批旅游新村建设,着力打造由“山里仁家、古村仁家、水上仁家”组成的“丹霞仁家”休闲旅游品牌。2013年以来,“丹霞仁家”农家乐共接待游客110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达2亿元。

搭建平台提升旅游知名度

仁化县先后成功举办了“红山茶叶节”、“万时山帐篷节”、“首届石塘堆花米酒旅游文化节”、“鑫三洲春夏美食节”及“中华旅游名博丹霞山行”等节庆宣传活动;建立了县级旅游文化电视频道、旅游网站、旅游指南《悠游仁化》、旅游地图、仁化旅游地理信息等平台;同时充分利用微博和网上论坛做好旅游宣传推介,邀请国家级媒体拍摄旅游形象宣传片,高平台展示仁化旅游资源……

一个个有力的举措,使仁化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大提升。继2011年获“全国最佳生态休闲旅游名县”之后,2013年再次荣膺“全国最美生态旅游示范县”称号;石塘古村也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并与夏富古村入选了广东最美古村落评选30强。2013年全县共接待游客547万人次,旅游收入30.97亿元,2014年1-9月,接待游客45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5.8亿元。

县旅游部门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要加快丹霞山1号、红锦湾大酒店、宝能旅游综合项目和黄屋一禾梦幻丹霞,县城至丹霞山水道、绿道、自行车道、生态河堤修复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的开发进度,“要让来仁化的游客游在仁化,食住、娱购也在仁化。”

努力提升城镇化品位

漫步仁化的大街小巷,你不难发现,现代的张力与古老的凝重在这座千年古城相容相生,城区高层楼宇渐次拔起、巍然耸立,多条街道路网宽敞便捷,广场、公园交相辉映,让人倍感仁化这座千年古城的文化厚重、环境优美和生态宜人。

仁化县发展特色城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带动优势。而在最近召开的县委十二届八次全会上,仁化又吹响了建设仁化美丽乡村的号角。

按照“显山露水、遮丑露美、透绿见景”的和谐理念和“拉框架、提档次、优环境、强功能”的原则,立足全国生态旅游休闲目的地、珠三角和韶关的“后花园城市”定位,仁化制定了《仁化县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5)》、城市景观规划、城市色彩规划、县城至丹霞山绿道项目等一系列城建规划,把仁化县建设成为具有独特魅力的现代山水旅游县城,将全县十个乡镇打造成各具特色的生态美丽小镇。

正是抓住了国家、省、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大政策机遇,高水平、高质量推动城乡建设,仁化先后建成了丹霞新城首期、雅苑新城等城市扩容提质项目,完成了国道106线锦江大桥维护加固、县城“一江两岸”亮化首期、省道246线河塘至先刂鸡坑段改造、老市场改造等工程,县城至丹霞山金霞小区绿道一期、文峰塔片“三旧”改造、韶赣高速公路出口至国道106线与省道246线交界处旅游景观大道等工程正在加快推进。

nlc202309020141

一个个城市改造的大手笔,不仅拉大了县城框架,提高了县城承载能力,更带来了城市面貌的大变化和城市档次、品位的大提升。

展望仁化新型城镇化发展,县长王晓梅表示,要加快推进梦幻丹霞小镇、宝能等项目建设,将中心城区(县城)与未来新城(周田镇)有机连接在一起,实现一体化发展。用3至5年时间,把仁化打造成全省山区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示范县。

傍晚时分,锦江两岸,霓虹灯次第燃亮。流光溢彩的美景,不仅留在了我们的镜头里,更是镶嵌在了我的记忆中。我想,伴随着霓虹灯一起闪烁的,是仁化人民对这座美丽小城未来发展的无限憧憬。

演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精彩嬗变

2013年6月6日,在董塘镇高莲村,一场飞机喷药现场演示会在这里举办,吸引了各乡镇农机员、农机专业合作社成员、种粮大户等百余人到现场观摩。在广袤的绿色的田野上,两架飞机轻盈地穿梭往返,飞过之处,下压风力拨开禾苗,撒下细化千倍的药雾……

还有,插秧已用上插秧机,收割已用上收割机……在向着实现农业机械化转变。

今天,在仁化这块红色土地上,一场田野上的“工业革命”悄然兴起,演绎着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精彩嬗变。

记者从县农业部门了解到,近年来,仁化通过加强科技应用、扩大规模经营、加快园区建设、发展农业合作组织、扶持龙头企业等方式,充分发挥国家现代化农业示范区示范带动效益,有效地推动全县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2013年,实现农业增加值达16.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10535元。

规划引领

促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2012年1月,仁化被农业部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成为打造具有粤北山区特色的现代农业先行先试区。这对仁化农业跨越发展,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仁化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土地流转、重点产业扶持、招商引资、金融服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推动特色鲜明、生态高效、功能完善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该县确定了以古洋农业科技综合园为核心,打造生态休闲农业带、现代农产品加工物流产业带,建设生态特色农业区、高效现代农业区、创新农业示范区的“一核、两带、三区”总体布局,大力发展优质水稻、油料、蔬菜、特色种植、生态休闲农业等五大主导产业,农业发展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现在,全区有富然农科山油茶综合开发等43个现代农业重点项目,累计实际完成投资21亿元。

据悉,截止目前,作为国家粮食生产大县,仁化拥有各类农业机械13290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4.6%,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2%。此外,测土配方施肥、水稻“三控”栽培技术、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太阳能杀虫灯、地膜花生等新技术也得到进一步普及。

目前,仁化有省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以上示范农民合作社7个,获得认证有机食品25个、绿色食品2个和无公害食品7个,其中“长坝沙田柚”成为仁化首个获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白毛茶成为第二个获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丹霞岩红(红茶)被认定为中国绿色食品A级产品。

扩大规模

促“丹霞”系列农特产品发展

记者在县农业局提供的材料中,看到这样一组数据:韶关车八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育苗基地已种植铁皮石斛600多亩,是全国最大的单一品种铁皮石斛育苗基地,年产优质种苗3000万丛;全县茶园面积达2万多亩,产量1500多吨,产值约6000万元。石塘堆花米酒家庭作坊数达到56户,其中加入专业合作社的有32户……

一组组数字看似枯燥,却着实反映出仁化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大力发展“丹霞”系列农特产品上付出的艰辛和取得的成效。

县农业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后要继续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农业项目贴息支持力度。发展壮大宝能农业生态观光园、丹霞铁皮石斛生态加工园、富然山茶油等一批高效生态型农业龙头企业,逐步把仁化打造成为粤北优质农产品加工流通基地。

链接

地处粤、赣、湘三省交界处,毗邻珠三角的仁化县,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该县距广州只有200多公里,武广高铁韶关站、韶赣高速公路丹霞出口分别距县城50分钟、12分钟行程,京广铁路黄岗支线格顶火车站距县城14公里。国道323线、106线和省道246、345、1949线贯通全县。韶赣铁路仁化段建成使用,武深高速公路仁化段正准备动工建设,珠江流域锦江河与浈江河交汇后流入北江汇入珠江,是连接珠三角和内地的“桥头堡”。

全球LTE市场发展加速跑 篇7

Strategy Analytics预计, 至2017年, 亚太和北美将是两个最大的LTE区域市场, LTE用户数将分别达到6.3亿和3.8亿, 而北美和西欧则将成为LTE用户渗透率最高的区域市场, 分别达到81.5%和45.4%。

LTE全球发展势头迅猛

自2009年底, 全球首个LTE网络商用以来, LTE在全球市场取得了快速发展。根据GSA的统计, 至2013年4月, LTE已在全球67个国家得到商用, 网络数量达163个。根据Strategy Analytics统计, 至2012年底LTE网络已覆盖了全球人口的11%, 而在2013年内, 这一数字将再翻一番, 使LTE覆盖人口达到全球人口的22%。

在用户数量方面, LTE也取得了飞速发展, 其发展速度远高于3G网络部署之初的记录。Strategy Analytics预测, 至2017年, 全球LTE连接数量有望达到16亿, 占全球蜂窝网络连接总数的18%。更为重要的是, LTE有效提升了用户的ARPU值, 给运营商带来了切实的营收增长。根据Strategy Analytics统计, 2012年全球LTE用户平均ARPU值高达55.2美元, 远高于其它主要移动通信技术制式。随着市场发展, LTE的ARPU值将逐渐下降, 但到2017年, LTE仍将是ARPU值最高的移动通信技术制式。

较高的ARPU值加上飞速增长的用户数, 使LTE的业务营收实现了高速增长。Strategy Analytics预计, 在未来5年内, 全球LTE网络的业务营收将实现66.6%的复合增长率。到2016年, LTE就有望超过WCDMA, 成为业务营收最高的移动通信技术。而到2017年, LTE的业务营收将占全球移动通信业务营收的41%。图1显示了2010年至2017年间, 全球主要移动通信技术业务营收的变化趋势。

美日韩全球领先, 西欧奋起直追

在区域市场方面, 美国、日本与韩国是目前LTE发展的领头羊。根据Strategy Analytics的统计, 至2012年底, 这三个国家市场的LTE用户数占了全球LTE用户数的86.9%, 其中美国更是独占52.9%的份额。在这三个国家市场中, 领先运营商的引领和市场竞争的推动对促进LTE的快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自2010年开始, Verizon Wireless就开始了大规模的LTE部署。至2013年第一季度, Verizon Wireless的LTE网络已经覆盖了2.87亿的美国人口, LTE用户数已超过2600万, 仅在今年第一季度就有590万LTE终端被激活。目前LTE用户已占Verizon Wireless所有后付费用户的28.2%, 同时LTE网络已经承载了Verizon Wireless网络54%的数据流量, 充分体现了LTE对数据业务的促进作用。作为与Verizon Wireless并驾齐驱的领先运营商, at&t在竞争压力之下也开始加快LTE网络的建设步伐。2012年11月, at&t宣布了面向未来网络需求的新的网络建设计划Velocity IP, LTE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at&t计划到2014年底, 使其LTE网络覆盖3亿美国人口, 并将为未来的LTE部署储备更多的频谱资源。

NTT docomo是日本市场上LTE部署的领先者。docomo自2010年开始部署LTE网络, 至2013年4月, LTE用户数已达1200万。经过网络部署初期的缓慢发展之后, docomo的LTE业务在进入2012年之后开始了高速增长, 自去年4月之后的一年间, docomo新增LTE用户近1000万, 预计至2013财年结束, 其LTE用户将达2500万。在docomo LTE快速发展的刺激之下, KDDI和Softbank也纷纷加快LTE的发展步伐。其中Softbank一方面加快低频段 (900MHz) LTE的部署, 以期在网络质量方面赶超docomo, 另一方面也积极推动TD-LTE的部署, 其旗下Wireless City Planning公司至2013年4月已部署超过3万个TD-LTE基站, TD-LTE用户数超过120万。

据韩国未来创造科学部的统计, 韩国LTE用户至2013年4月已超过2000万, LTE网络的数据流量已占全韩国无线网络数据流量的56.7%。运营商数据显示LTE对提升业务收入作用明显, SKT的LTE用户ARPU值比其用户整体ARPU值高48%, 在LTE业务的推动下, SKT的用户整体ARPU止跌回升。

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 西欧市场的LTE部署步伐明显慢于美日韩等国, 但由于移动数据业务的发展和监管机构对LTE牌照义务的要求, LTE在西欧市场的发展也呈逐渐加速之势。近来较为抢眼的进展来自英国的Everything Everywhere, 作为法国电信和德国电信在英国市场的合资公司, Everything Everywhere于2012年10月开始提供LTE商用服务, 并于近日开始升级其LTE网络, 以支持20MHz的载波带宽, 实现“倍速”LTE服务。Everything Everywhere计划至2014年底使其“倍速”LTE网络覆盖98%的英国人口。西欧其它主要国家的运营商, 如德国、法国、西班牙等, 也都在加快LTE的部署步伐。

Strategy Analytics预计, 至2017年, 亚太和北美将是两个最大的LTE区域市场, LTE用户数将分别达到6.3亿和3.8亿, 而北美和西欧则将成为LTE用户渗透率最高的区域市场, 分别达到81.5%和45.4%。在国家市场中, 美日韩仍是全球LTE发展的领头羊, 其中韩国LTE用户渗透率将达99%以上, 日本的LTE渗透率也将超过90%。

资费策略与流量经营渐成竞争焦点

随着LTE成为全球主流运营商下一代无线网络的共同选择, 以往不同技术体制之间的竞争逐渐弱化, 运营商竞争的焦点逐渐向商业模式创新转移。同时, 由于LTE系统大幅度提升了数据速率, 用户对数据业务的使用量也有了明显增高。Mobidia统计了Android平台智能手机用户的数据使用量, 其结果显示在美日韩等领先市场, LTE用户的数据使用量都显著高于3G用户, 其中韩国LTE用户的数据使用量比3G用户高出了132%, 日本高出67%, 美国增长最少, 也提高了36%。在用户流量快速增长的情况下, 运营商必须在资费策略方面进行必要的探索和创新, 以便更好的经营数据流量, 提高业务收益。

针对用户数据使用量猛增的情况, 领先市场的运营商开始增大套餐中所包含的数据流量, 例如at&t在今年新推出的家庭共享计划套餐中的数据流量即达到了50GB。同时, 领先运营商以LTE业务为契机, 放弃不限流量的资费策略, 开始转向分级计费方案。而且, LTE对数据传输速率的大幅度提高, 也为运营商在分级计划内提供差异化服务创造了条件。部分运营商开始不仅对数据使用量做分级计费, 也针对数据传输速率进行分级计费 (见表1) 。

另一方面, 不限量资费计划仍是部分市场挑战者或MVNO有效的竞争策略, 特别是在其不再进行终端补贴的情况下, 不限量资费计划更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力武器。T-Mobile USA最近就在其Uncarrier战略框架内, 推出了每月70美元的不限量话音、短信和数据的资费计划。而某些MVNO则采取了更为激进的价格策略, 如美国MVNO Solavei最近推出了每月49美元的不限量话音、短信和数据的资费计划。

具体到LTE引入阶段的资费策略, 则与运营商LTE网络的整体部署计划紧密相关。对于希望迅速推广LTE业务, 尽快完成向LTE过渡的运营商, 在资费策略方面往往不刻意需分LTE和3G, 同时通过快速的网络部署和大量新型终端的上市, 促使用户选择新型终端, 迁移至LTE系统。当LTE用户基础已达一定规模, 用户使用习惯逐渐养成之后, 再扩大套餐容量, 推出新型资费计划。Verizon Wireless就是这一策略的典型代表。

而另外一些LTE部署节奏相对较慢, 或3G/HSPA+网络较为完善的运营商, 则往往选择将LTE作为优质服务, 要求用户支付一定的溢价。如北欧部分LTE的先行运营商, 在LTE部署之初, LTE上网卡的资费竟高达3G同类产品的两倍。这样一方面有助于提升LTE品牌形象, 另一方面也可控制LTE用户的增长速度, 降低对LTE网络建设速度的压力。但是, 我们也必须看到, LTE引入阶段的商业模式和资费策略, 往往会被市场先行者或最大的运营商所引领, 后来者或市场挑战者若采用不同策略, 进行所谓二次创新, 往往需要付出较大代价。

自2009年全球第一个LTE商用网络开通之后, LTE在全球市场取得良好的发展势头, 部分领先运营商已经在网络部署、业务提供和市场策略等方面积累了相当经验。在中国LTE市场即将启动之时, 国内产业界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借鉴领先市场和领先运营商的LTE经验, 促进LTE在国内市场的健康发展。

农机加速发展“领跑”现代农业 篇8

全县大力推广新型大棚日光热能循环利用、立体种植、沼气系统等先进技术, 以及新型建筑材料、食用菌生产机械设备以及田园管理机、微耕机、电动卷帘机等, 推广工厂化生产模式和食用菌养殖技术, 设施农业和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迅猛。

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208个, 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就达21个, 并有2个农机合作社申请了省农机局规模化推进项目。县农机局相继成立了农机个体协会、农机跨区作业协会和农机运输服务协会。

面对农机跨区作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 今年“三夏”期间, 全县2000余台大型小麦联合收割机参加了跨区作业, 不到1个月的时间机收面积达200万亩, 作业收入达1.06亿元, 机手平均收入5.3万元左右, 收入最高的达8万元, 全县农民年人均实现增收300余元。

聚焦机械化新亮点, 高青县农机现代化水平可见一斑。

农民种田的“保姆”

农机专业合作社机械集中、信息灵、便于机械调度, 被称为农机手的“娘家”。随着农机合作社运作管理模式不断创新, 其服务功能不断拓展, 也让种田农民更多地享受到了便利和实惠。

近些年, 青壮年农民大多选择进城务工或外出就业, 种田的越来越少, 留守在家的大多是50岁以上的农民。如何破解这一农业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高青的农机合作社作了成功的尝试。

“去年秋收, 脚没沾泥, 打个电话就让8亩玉米颗粒归仓!今年春耕, 我又把土地托付给“田保姆”, 由他们耕种, 我放心。”高青县芦湖街道办沙土魏村农民魏美忠见到笔者高兴地说。魏美忠所说的“田保姆”, 是去年成立的高青林杰农机专业合作社。

林杰农机合作社魏林杰社长介绍说, 他的合作社现有成员11个, 拥有各类机具57台套, 其中大型拖拉机15台、联合收割机6台、配套机具36台。今年他的合作社推出了“半托”和“全托”两种服务模式———“半托”是农户根据自己需要, 按合作社推出的“菜单”选择服务, 选一项交一项的钱;“全托”是农户预交一定费用, 所有的农资、农活由合作社承担, 农户到时收获粮食。不少农户愿意把自己的农田托管给合作社耕种, 腾出时间搞副业或打工创收。社员高冲说:合作社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服务自选, 没改变俺们对土地的经营使用权。托管给他们, 省心、省工、省钱, 非常合算。俺把自己的地托管出去, 当上了合作社的服务队员, 能拿到两份收入呢!

“我们就是要当农民的田保, 为农民提供耕地、播种、打药、浇水、收割等全套专业化服务。随着合作社的扩展, 经营项目的增多, 这些机械一到农忙, 还是不够用。特别是近几年县里发展沿黄绿色观光旅游产业, 这给我们合作社也带来了发展的大好机遇。如今, 我的合作社服务范围已辐射周围的20多个村庄, 管理着720个农户的1.5万余亩耕地。”魏社长告诉笔者。

目前在高青, 类似林杰农机合作社这样的运作模式, 还有20多家。这些农机专业合作社共管理着20余万亩农田, 服务范围辐射全县7镇2个街道办的近10万个农户。

设施农业机械带起新兴产业

设施农业的发展, 离不开机械化的支撑和推动。近年来, 高青县农机局以推广应用特色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为主线, 全力推进设施农业机械化, 并带动了水稻、蔬菜、瓜果、花卉和菌类等产业的兴起, 吸纳从业人数5万人。

在高青县, 随着设施农业新机具被广大农民认知认可, 水稻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草帘编织、电动卷帘和喷灌、滴灌、二氧化碳气体施肥技术、人工补光、臭氧消毒杀菌等新技术不断涌现。目前, 全县拥有电动卷帘1800余台, 二氧化碳发生器3000台套, 田园管理机械9306台, 节水灌溉机械171套, 低空间作业拖拉机160余台, 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农机补贴保温被分别达到1660万平方米、1330万平方米、17万平方米。设施农业机械化生产逐步向建造标准化、卷帘电动化、土地耕整机械化、灌溉节水化、相关服务产业化迈进。

笔者在青城镇大于村的蔬菜大棚里看到, 一台大型低空间作业拖拉机正在大棚内来回耕翻土地, 1亩多菜地, 不到半小时就作业完毕。一位姓韩的菜农告诉记着:“现在有了这机械化, 真是省事多了!原来需要4个劳动力干一整天才能完成的活, 现在不到半小时。过去三口之家围着一个温室大棚忙的团团转, 现在搞两三个温室大棚都很轻松。”据了解, 菜农的每年户均收入也由2万多元, 增加到4万元以上, 最高的达到9万元。

高青大米由于品质优、口感好, 深受消费者喜爱, 经济效益高。“我这台高速水稻插秧机, 是麦收前购买的, 总价不到10万元的机械, 国家补贴了3万元。我同时还买了一台国家补贴的秧田播种机, 今年要好好的挣一把。”农机手李玉刚指着插秧机高兴地告诉笔者。现在高青县种植水稻, 从育秧、整地到插秧再到机械防治、收割、运输、加工, 基本都是机械化, 稻农真正告别了“面朝稻田背朝天”的劳动环境。

农机跨区作业———拉长农民增收战线

农机跨区作业是一个多部门、多行业共同作战的“联合舰队”。高青县农机局每年都将农机跨区作业作为为民做的实事来对待, 为跨区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为确保机手效益, 县农机局每年从市场考察做起, 局领导亲自带队实地考察, 收集跨区作业信息, 确定最佳作业方案。

农机跨区作业机械多、作业队规模大, 严密管理和周到服务至关重要。为确保作业效益与安全, 高青农机跨区作业队实施“六统一”军事化模式管理, 即“统一标识、统一编号、统一作业路线图、统一分配调度、统一价格和作业标准、统一管理服务”, 同时将作业队分成若干个小组, 民主推选小组长, 以方便作业联系和服务。领队与服务人员、作业地领导电话和值班电话, 配件和油料供应机械维修及生产厂家三包服务点电话, 举报、投诉、救援电话及转移路线的地点、时间全部打印在路线图上, 发给每一位农机手。

如今农机跨区作业已成为高青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每年仅此一项, 全县农民人均增收就达300余元。

农机补贴———惠农政策乐农家

“做梦也没有想到, 我这样一个小老百姓, 竟在短短几年里靠农机发了家, 成了全县有名的农机大王。这多亏了农机补贴!”唐坊镇梁孙村农机手梁峰夫妇开心地说。

早在2004年, 梁峰借钱购买了一台上海-50型拖拉机, 配上小麦联合收割机, 跟着农机部门开展跨区作业。此后, 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惠政策出台, 梁峰迎来大展身手的好时机, 他积极申购大型农机, 依靠农机发家致富。几年下来, 梁峰已经是一个身价百万的农机大户, 各种大中型机具一应俱全, 作业范围涉及耕、耙、播、收、运输、植保等多环节, 年收入14.5万元, 成为远近闻名的“农机大王”。

加速发展 篇9

近年来, 随着自我保健的健康意识日益提升, 欧洲山羊奶业市场加速发展, 因为愈来愈多的欧洲消费者深信, 山羊奶相对牛奶更有益于人体健康。其实, 最新的科学研究已充分证明, 山羊奶相对牛奶更接近母乳且易于消化, 更适合过敏体质的消费者。从减肥的角度考虑, 山羊奶与牛奶含有几乎相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 但山羊奶所含的卡路里和胆固醇更低, 而山羊奶富含的牛磺酸 (Taurin) , 更有利于儿童大脑智力的成长发育。遗憾的是, 山羊的繁育周期相对短暂, 严重制约着山羊奶的产量, 利用激素受精技术提高其产量, 又出现质量下降问题。欧盟最新出台的政策法规, 严格限制山羊使用外源激素处理后, 前36个小时的山羊奶销售, 严重影响到欧洲养殖户和山羊奶业的盈利空间。

欧盟第七研发框架计划 (FP7) 农业主题资助180万欧元, 由法国CAPGENES公司科技人员领导的, 欧盟7个成员国15家企业、科研机构和代表着15000养殖户的协会组织, 参与组成欧洲FLOCK-REPROD研发团队。利用目前世界最先进的生物技术, 成功研制开发出的山羊无激素全天候人工受精技术, 正在欧盟山羊奶业进行推广应用, 初步的反馈结果已显示, 创新型技术的广阔应用前景。

目前, FLOCK-REPROD研发团队, 正在利用创新型的无激素人工授精技术, 对欧洲山羊奶业的11个山羊主要品种进行测试检验。测试品种包括从高度季节性的欧洲北部山羊品种到适度季节性的欧洲南部品种, 旨在加速创新型技术在更大范围内的推广应用。

加速发展 篇10

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城市要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核心, 运用标准化的手段, 加快循环经济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 探索循环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和新经验, 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要建立并完善以技术标准为主体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探索和完善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模式, 注重循环经济标准的实施;重点抓好节能、节水、节材和废物再利用、资源化等方面标准的贯彻实施。

晋城市常务副市长郭长青在该市试点城市建设动员大会上表示, 晋城市要围绕试点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 建立以国家标准为基础, 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为补充, 内容覆盖煤层气利用、焦炉高炉煤气利用、煤转化、煤化工尾气利用、煤矸石利用、生态农业等6大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晋城市开展国家级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城市建设工作分为3个阶段, 从2010年6月起至2013年6月结束, 历时3年时间。主要工作是大力推行减量化系列标准建设和加快再利用标准体系、资源化标准体系建设。

在长治市国家级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城市建设动员大会上, 副市长尚宪芳表示, 长治市的循环经济标准化建设, 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 围绕生态农业、煤炭开采及综合利用、钢铁及钢铁深加工、电力及电力转化、新型煤化工产业、新型材料工业6条循环经济产业链, 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 尽快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机制, 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 在重点企业、行业、园区、城市建设等领域建立和实施循环经济标准, 推动一批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取得突破。力争到2013年末完成全市单位GDP能耗比“十一五”末下降9.8%, 单位GDP水耗下降7%;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4.5%,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4.5%的发展目标。

新型平板显示良性发展加速提升 篇11

四大突破

“在工信部的积极推动下,我国显示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在全球显示产业发展格局中已具有一定的地位和话语权,产业总体进入良性发展阶段。”工信部电子信息司电子基础处处长乔跃山说。

据了解,工信部深入贯彻落实《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多个部门分别制定了多种专项规划和政策措施,对平板显示产业发展及技术研发给予了大力支持。同时,统筹电子发展基金和平板显示发展专项,推动企业加快创新和本地化配套建设。此外,工信部还会同有关部门联合成立“平板显示技术标准工作组”,兼顾上下游,从材料到整机再到设备等,全面推动平板显示产业标准修订工作。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已经在产业体系、产业规模、技术创新和配套能力四个层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首先,从产业体系来看,新型平板显示产业体系正逐渐完善。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高世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等离子显示器(PDP)、有机发光显示器(OLED)等多种技术在内的,较为完善的新型平板显示产业体系。已有2条8.5代线,2条6代线,4条5代线和4条4.5代TFT-LCD面板生产线量产,在建的低温多晶硅5.5代线有1条,在建的高世代TFT-LCD面板生产线3条,已有2条PDP生产线量产,多个主动式有机发光显示技术(AM-OLED)项目正在开工建设。

其次,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工信部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平板显示产业规模572亿元,初步统计2012年将超过700亿元;面板贸易逆差逐步收窄,2012年全年贸易逆差为140.5亿美元,同比减少20.6%;而我国TFT-LCD市场占有率提升至11.2%,超过日本位居全球前三,彻底扭转了彩电用面板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截至2012年12月,液晶电视面板自给率大幅提升至30%,手机面板已能满足境内企业50%的需求。

在技术创新上,一方面,TFT-LCD核心技术创新不断取得突破。低温多晶硅(LTPS)和氧化物(Oxide)背板技术等LCD演进技术的生产线建设进展顺利,自主开发的窄边框、宽视角等新技术逐步导入量产;另一方面,OLED等新一代显示技术研发也不断进步,OLED显示相关成果荣获2011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我国OLED显示产业追赶世界领先的步伐明显加快。

与此同时,本土配套能力也不断增强。在面板生产线建设的需求下,本土玻璃基板、液晶材料、偏光片、背光源组件、驱动IC等配套产品在生产技术、工艺取得突破的基础上,产业化进程加快,配套能力得到提升,2012年本土化配套率接近30%。

加速发展

在接下来的1~3年中,全球平板显示产业的发展中心将向我国转移,我国平板显示产业将迎来大的发展期。

“不过,我国的平板显示产业在生产规模、技术研发、人才储备等方面尚与国外有一定差距。”乔跃山提到。一方面,由于我国平板产业小而分散的格局,使企业缺乏采购成本优势,从而在国际贸易中无法形成价格优势;另一方面,我国面临着国外企业专利、标准上的打压,在LTPS、Oxide、AMOLED等新兴显示技术目前发展步伐相对缓慢。此外,我国在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等方面缺乏相关建设,特别是高端技术人才缺失,人才队伍建设的滞后将影响国内平板显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为此,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工信部将从多个方面积极推进新型平板显示产业的发展。”乔跃山说,“在加强投融资环境建设,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渠道的基础上,工信部将继续落实并推动完善税收政策,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引导企业重视专利及标准工作,加强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推进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和激励政策,同时,进一步发挥协会和行业组织作用,完善产业联盟的合作机制,发挥共性技术平台作用。”

具体来说,首先,要立足创新,促进现有TFT-LCD新品研发和技术提升。一方面,继续支持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本土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新建高水平的TFT-LCD生产线,同时推动在建项目尽快投产,提升已建生产线的良品率和工艺技术水平,引导企业加强对研发的重视以及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鼓励国内平板显示企业通过国际合作、并购、参股国外先进企业等方式,通过引进消化吸收,突破平板显示产业的核心技术。

其次是要加大支持,重视新一代显示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建设。密切关注技术和产业发展动向,科学把握技术发展趋势和节奏,积极部署AMOLED等新兴显示技术研究。大力支持在TFT-LCD领域具有优势的企业基于现有生产线,强化技术开发和验证,研发有机发光材料及器件结构技术,为发展OLED做好技术储备,适时地向AMOLED产业过渡;支持在OLED领域有基础的骨干企业推进OLED生产线建设加快产业化步伐。建立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支持材料、装备企业根据面板企业需求提前布局,开展技术研发,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最后是要完善配套,提高材料、零配件和装备的本地化水平。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促进材料、零部件和装备的本地化配套,降低平板显示企业生产成本,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以面板制造为核心,依托我国广阔的下游市场,加强全产业链垂直整合,支持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本土企业。引导上下游企业共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加快产业链完善,建立面板商、材料商、设备商、终端产品制造商共同参与的技术创新与应用平台。

“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工信部将围绕市场需求,扩大产品应用,做好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布局,确保产业健康发展。”乔跃山说。

加速发展 篇12

一、太原科技资源状况

科技人员:2006年底, 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3.8万人, 两院院士4人。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工程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9.70%, 技术人员中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占53.20%, 硕士学位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占3.40%。

研发机构:全市拥有研究与开发机构284个 (其中:中央属49个、省属163个、市属37个、县属5个、其他30个) , 企业技术中心37个 (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23个、市级11个) , 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9个 (其中:国家级3个, 省级16个) 。工程技术中心49个 (其中:国家级7个、省级22个、市级20个) 。97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内设研发机构61个, 占62.90%。

科技投入:2006年, 全社会科技投入58.1亿元, 比上年增长57.00%。企业科技投入38.2亿元, 比上年翻了一番, 占全社会科技投入的65.70%, 比上年提高了13.80%。全市R&D (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 投入16.1亿元, 比上年翻了一番, 占GDP的比重达1.58%, 比上年提高了0.68%, 高于全国R&D占GDP的比重0.16%。市本级科技三项费预算安排6 048万元, 比上年增长36.10%, 占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1.62%;10个县 (市) 区科技三项费预算支出合计达到3 078万元, 比上年增长22.60%, 全部达到了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1.10%。

科技成果:2006年, 全市有3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占全省50.00%;121项科技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 占全省67.20%;305项科技成果通过鉴定, 占全省68.00%。申请专利1 458件, 其中发明专利526件, 分别比上年增长32.20%和49.00%, 占全省50.00%和61.40%。授权专利787件, 其中发明专利210件, 分别比上年增长34.8%和32.9%, 分别占全省55.4%和66.9%。每10万人专利申请43件, 比上年增长34%。截止2007年10月, 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40%, 比2005年提高了14.00%, 首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高新技术企业:2006年,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全市GDP的比重分别达到16.10%和5.40%。截止目前, 全市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67家 (其中区外58家) , 民营科技企业达到230家。

技术服务机构:截止目前, 全市技术服务机构339家, 科技企业孵化器26个, 孵化面积51.9万m2, 在孵企业769家。

据统计分析, 太原地区所拥有的各类科技资源均占到了全省的50.00%以上, 其中科技投入占到80.00%、科研装备和科技文献占到90.00%。

二、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党的十六大以来, 太原市相继组织开展了“县市科技工作年”“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年”“科技成果转化突破年”“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年”和“技术创新引导年”活动, 以提高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为核心, 以成果转化为重点, 围绕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深化科技管理改革, 完善中介服务体系, 加强产学研合作, 强化成果转化示范, 努力营造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环境, 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1、围绕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法律政策支撑体系:形成了以“一法两例一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山西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太原市科学技术经费投入和管理条例》《太原市促进专利转化办法》) 和“1+10” (并发[2004]5号文件及与之配套的10个政策性文件) 、“1+1+14” (并发[2007]1号文件、并发[2007]25号文件以及与之配套的14个政策性文件) 为主体的科技法律政策支撑体系。

科技人才支撑体系:建立省城科技专家库 (332人) 和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库 (176人) , 发挥工业科技、农业科技、技术服务等五大领域高端人才及其团队的作用。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专项和“科技明星”专项, 以支柱产业技术创新项目为纽带, 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形成了以产学研合作为基本形式, 以顾问制度、专家库为基础的省城科技人才支撑体系。

条件平台支撑体系:依托省城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 整合资源和创新要素, 重点建设20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 开展支柱产业、重点领域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推广。“高分子材料研究及检测重点实验室”成为市属科研院所中首家省级重点实验室, 初步形成了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太原地区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用协作网投入运行, 1 000多台 (套) 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上网发布, 科技文献库开展定题服务、代检代查、原文传递等服务, 整合了80余种科技期刊、20余种重点文献和100余种馆藏电子文献实现共享, 科技数据库收集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环境、农业等领域332位专家、240余项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2 800余个科技项目, 10万余条科技数据信息上网发布。初步形成了资源优化配置, 重点为科技创新服务, 以“一网两库”为重点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支撑体系。

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信息服务、技术成果转化及产权交易等技术服务机构, 定期组织科技成果发布暨项目对接洽谈活动, 拓展人力资源、系统集成和软件集成, 充实企业、专家和技术成果信息, 专利技术网上服务系统能够查询全国200余万条专利信息并实现网上洽谈竞价。形成了以民营科技实体为主力军, 以转化科技成果为主要任务的技术服务支撑体系。

组织保证支撑体系:建立并实施党政领导科技顾问制度, 推进科学决策;加强对县 (市) 区、市直部门科技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 坚持一把手抓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自主创新第一竞争力。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 实行计划、项目、经费“三分离”管理模式, 以及选题招标制、前期可研制、专家评审制、立项公示制、管理合同制和项目具体化的“五制一化”管理制度。确立了覆盖全市的36个项目组织单位, 形成了市县两级联动, 以项目为纽带, 以项目管理、组织、实施为基本形式的组织保证支撑体系。

五大支撑体系的初步建立, 给企业特别是为社会提供众多就业岗位的中小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搭建了一个功能较为齐全的服务平台。

2、围绕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

实施技术创新“双十工程”。围绕优质冶金、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精细化工、电子信息、新材料和现代医药七大支柱产业, 按照技术上有创新点、经济上有增长点以及项目好、团队好、配套好的“两点三好”标准, 选择确定了2个创新型示范企业、10个创新型试点企业和10个重大自主创新项目。先后安排科技经费5 000余万元支持试点企业和自主创新项目, 引导企业投入近10亿元。这批项目申报专利86项、授权专利21项, 有18个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12项技术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太重集团自主开发的“大型挖掘机变频调速系统”为世界首创, 太原高科耐火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的“亚微米陶瓷结合AL2O3———尖晶石浇注材料及其整体浇注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开展产学研战略联盟试点。确定10个产学研战略联盟试点, 在研发经费补助、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 鼓励和支持行业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共建重点实验室、行业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成果转化中试基地, 面向七大支柱产业开展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产品技术标准制定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 促进特色产业和重点领域的集成创新。今年, 10个产学研战略联盟试点实施了50余个科技项目, 取得科技成果19项。亚宝药业太原公司与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共同开发的“益清通胶囊”获得发明专利1项, “过氧化碳酰胺注射液”等项目申请发明专利4项。

开展产业集群技术联盟试点。抓住着力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这个重点, 结合县域经济的特点, 市县联动, 整合中小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 重点培育了广汇医药科技园中试基地、不锈钢生态园研发中心、三益电子科技园研发中心等6个产业集群技术联盟试点, 100余户加盟企业共同搭建技术研发、小试中试、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的平台, 有效降低研发成本, 提高创新效率, 提升了园区内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广汇医药科技园入驻企业24家, 均通过了行业认证, 拥有各类新药400多个品种, 技术联盟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推进节能减排实施绿色技术创新与应用。采取德菲尔调查法, 组织市级工程技术中心、技术服务机构和省城科技顾问以书面调查、实地考察、专家座谈等形式对工业经济、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现代农业以及制定和实施绿色标准等方面开展太原市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科技需求大调查, 形成了82个绿色转型科技需求项目。安排科技经费2 100余万元, 支持以节能减排为重点的绿色转型科技项目78项, 重点推广了“440T/H超高压再热循环流化床锅炉”“废旧橡胶、轮胎回收制造油墨技术”等一批节能降耗新技术、新产品。积极开展绿色标准体系研究, 研究制定覆盖经济、社会、生态各领域和生产、生活各方面的绿色标准体系及规范目录, 提出全面实施绿色管理的政策体系和考核机制。

加快专利技术成果转化。以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为契机, 加快专利转化地方立法, 《太原市促进专利转化办法》于2007年11月1日正式颁布施行, 为专利技术成果保护、开发和转化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创立五个专利成果转化基地和两所知识产权保护教育试点学校。太原钢铁 (集团) 公司、新超管业公司进入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单位行列。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申请的100项专利技术, 全部应用到了生产和产品中, 实施率达到97.00%。

强化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实施科技明星专项和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 支持130名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业, 努力营造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建立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库, 汇集了全市各专业技术领域176名青年学科 (学术) 带头人, 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3、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主要科技指标实现了翻两番

党的十六大以来, 在太原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 广大科技人员共同努力, 全市科技工作不断创新, 主要科技指标实现了五个翻两番:一是年产生科技成果及其转化率实现了翻两番。2002年, 我市经省、市鉴定的科技成果仅仅79项, 2006年达到了328项;2002年申请专利354件、授权专利183件, 2006年为1 458件和787件。2002年科技成果转化率为9.30%, 今年达到40.00%。二是区外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总量实现了翻两番。2002年太原市只有7家区外高新技术企业、45家民营科技企业, 截止目前分别达到了58家和230家。三是技术服务机构保有量实现了翻两番。直接为成果转化、项目对接、项目实施提供技术服务的机构和组织由2002年的71家, 发展为2006年的321家, 已成为全市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年度科技投入实现了翻两番。2002年太原市全社会科技投入14.6亿元, 其中R&D投入4.1亿元, 2006年分别增长为58.1亿元和16.1亿元;2002年我市市本级科技三项费为2 147万元, 2007年为8 670万元, 年均增幅达到32.00%。五是每年争取国家和省的科技项目资金实现了翻两番。连续四年向科技部和省科技厅以及金融机构推介重点科技项目, 每年从国家和省争取到的资金由2002年的2 300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9 600万元。

三、存在的问题与差距

纵向看, 太原市科技工作发展较快, 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更加紧密, 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带动和支撑作用不断增强。但横向比, 太原市自主创新能力与全国以及中部六省会城市仍有较大差距。

一是科技投入不足。2006年全市R&D投入的增长主要是由于太钢集团科技投入大幅增加所拉动 (太钢集团R&D投入7.45亿元, 占全市R&D投入的46.30%) 。而2005年全市R&D占GDP的比重仅为0.90%, 低于全国0.44%, 位居中部六省会城市第五。企业科技投入强度为0.25%,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46%, 位居中部六省会城市最后。市本级科技三项费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为1.27%, 位居中部六省会城市第三。

二是科技成果较少、转化率较低。2005年太原市每10万人专利申请量为32件, 位居中部六省会城市最后, 经鉴定的科技成果数量以及获国家奖和省部奖的科技成果数量均位居中部六省会城市第四位。科技成果转化率为26.00%, 位居中部六省会城市最后。

三是企业科技创新人才短缺。2005年太原市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中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占机构中专业技术人员的53.20%, 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科技人员占机构中专业技术人员的3.40%, 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10%和3.50%, 也低于中部六省会城市平均水平4.90%和3.70%。

四是科技基础条件较差。与中部其他省会城市相比, 太原市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分别位居第三和第五, 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分别位居第六和第二, 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位居第五和第四, 科研机构和科技孵化器均位居第三, 科技基础条件处于中部六省会城市中下游水平。

五是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产品匮乏。2005年太原市企业专利申请量占全部申请量的35.00%, 全国平均水平为29.20%, 中部六省会城市平均水平为32.40%, 其中武汉最高, 达59.20%, 太原市位居中部六省会城市第三。太原市企业专利申请量虽高于全国以及中部六省会城市平均水平, 但最能反映企业技术水平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偏低, 仅为专利申请量的12.00%, 位居中部六省会城市最后, 比中部六省会城市平均水平低15.70%, 比排名第一的长沙低29.30%。

上述差距的形成, 除区位条件、资源特点和产业结构等因素外, 我们认为至少还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创新意识不够强烈。在一些领导和管理人员中还没有真正树立起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观念, 没有真正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摆在重要地位, 缺乏走创新型发展道路的自觉性和自动性, 缺乏依靠自主创新求生存、谋发展的意识。二是体制机制不相适应。加快产学研合作、互动共赢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促进科技资源整合共享的有效机制不够完善, 鼓励企业和全社会加大科技投入的激励机制尚未建立, 有利于获取知识产权和促进成果转化的科技评价体系和人才价值取向还未确立, 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三是鼓励创新的氛围和环境还未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不够浓厚, 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不够健全, 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创富的社会环境不够宽松, 强化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的措施不够有力。

四、依靠科技进步, 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 我们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认真落实省、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和省、市科技大会政策措施,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科技方针, 依据太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以及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以提升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绿色转型的科技需求, 坚持开展年度技术发展预测, 实施重点科技专项, 加强产学研合作, 加快科技资源整合,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大幅提升优势产业和特色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引深技术创新“双十工程”, 全面推进企业技术创新, 在做强科技创新主体上取得新突破。对创新型示范试点企业, 实行绩效评价, 滚动支持, 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机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全面推进技术创新引导工程,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促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自主创新, 努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名牌产品的创新型企业。

二是找准经济社会和绿色转型的科技需求, 组织实施一批重点科技专项, 在发展科技创新产业上取得新突破。根据太原市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 坚持每年在能源与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以及节能减排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开展技术发展预测, 找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绿色转型的科技需求, 明确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 在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上, 有效促进支柱产业和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充分发挥财政科技经费的引导和调节作用, 建立自主创新专项、产学研合作专项、产业集群技术联盟专项、重点成果转化专项、科技风险投资专项、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项、创新人才扶持专项、民营科技企业促进专项和以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为主的科技兴市专项, 重点支持支柱产业和重点领域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发、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公共研发平台的建设、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三是引深产学研战略联盟试点和产业集群技术联盟试点, 构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平台, 在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上取得新突破。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成果转化基地和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促进产学研各方开展战略性、深层次、一体化的长期全面合作。在不锈钢、磁性材料及镁铝合金、南方重汽、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等领域, 整合科技资源, 构筑以行业科技需求为导向的产业集群技术联盟, 开展产业共性技术联合攻关, 增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培育一批在国内有较强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

四是充分整合科技资源, 完善以“一网两库”为核心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在增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服务能力上取得新突破。打破条块分割、资源分散、闲置浪费、部门垄断的资源管理状况和体制障碍, 进一步整合和优化配置各类资源, 建立开放式、面向社会公众服务的科技基础服务平台, 实现资源共享、产业互动、共同发展。重点支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网、科技数据库、科技文献库的扩容提质, 使科技人员在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活动中能够方便快捷地共享科技资源和专业化服务。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数字社区、数字旅游、影视制作、电子金融等服务领域开展科技示范和应用推广, 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的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

五是加强绩效管理, 充分发挥财政科技经费的引导作用, 在加大科技投入上取得新突破。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 重点支持竞争前技术研发、社会公益研究以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实行无偿资助、贷款贴息、风险投资等多种支持方式。创新财政科技投入管理机制, 完善财政科技经费绩效评价制度, 提高科技经费的集成度和显示度, 科学预测, 突出重点, 单项投资强度达到100万元以上的项目要占到60%以上。认真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和具体措施, 激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建立科技创业风险投资专项资金, 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创新领域, 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风险投入为补充、全社会共同投入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

上一篇:欧洲音乐作品下一篇:办公室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