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政资金控制

2024-12-05

事业单位财政资金控制(精选11篇)

事业单位财政资金控制 篇1

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运转所需要的物资主要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支持, 因为行政事业单位虽然具有行政管理职能, 但一般情况下没有直接的资金来源。随着我国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 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监管力度日益增加, 监管标准也随之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与控制涉及的内容过于宽泛,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难度。但作为财政资金管理工作重心, 加强财政资金的管理与控制, 进而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有利于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各项经济活动。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管理与控制的概念及内容

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管理与控制以全方位规范控制财政资金的使用过程并最大化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为目标, 贯穿于财政资金的预算、使用以及核算等全过程。具体来说, 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管理与控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 一) 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方面

国家成立财政专项资金的目标是集中资源全力建设重点项目, 促进特定事业的发展。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与控制工作就是要确保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指定的项目建设, 防止出现挪用占用等各种违规使用财政专项资金的现象。

( 二) 预算资金方面

对于预算资金的管理与控制, 其主要目的是监督财政资金的使用是否符合预算计划, 以此确保资金运行过程中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并有效监管和规范追加预算资金和沉淀资金的处理工作。根据国家的收支财政管理制度要求, 预算外资金的规模正在不断缩小, 所以预算外资金管理与控制的工作重心在控制外资金的使用方面, 以此保证资金管理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 三) 国有资产的管理方面

全面监管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作为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监管的关键内容之一, 需定期开展盘点工作, 为国有资产提供安全保障, 同时, 需要定期清查违规处置资产的现象以及资产异常流失等问题, 以此确保账目与实际的一致性。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监管与控制的现状

( 一)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制度不健全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不健全, 尤其是关于财政资金的内部控制管理方面, 内部互相牵制机制不成熟, 职位职责得不到明确, 导致内部财政资金中各种费用的支出审批工作过于松散, 支出超标以及范围不合理的问题层出不穷。此外, 行政事业单位主要采用事后核算来监督和控制内部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 而且会计核算体系中的分类科目不够具体全面, 一些核算项目缺乏系统分析, 难以呈现反映其余预算编制之间关系的有效信息,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财政资金管理与控制的职能, 不利于充分发挥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 二) 外部监管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监管方面, 虽已形成一套体系但尚不完善, 使得监管措施得不到具体落实, 无法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财政资金监管工作十分薄弱。同时, 财政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支出的审核缺乏严谨性, 在审批之前没有系统论证和深入分析其财政项目是否合理以及是否具备相应的效益。此外,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专项资金缺乏具体明确的使用范围, 这为挪用、占用等违规使用财政专项资金的行为提供了可趁之机。

三、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监督与管理的措施

( 一) 加强建设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

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管理与控制的手段之一就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 通过改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有利于优化财政资金监管体系, 进而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管理与控制。加强建设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具体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 要健全财务工作领导责任制。行政事业单位中完善的财务工作领导责任制是有效推进财政资金管理与控制的保障。健全的财务工作领导责任制应具备以下特点:集体表决重大支出、财政经费审批权限明确、严格审核会计信息以及岗位分工明确。财务工作的开展采用科学的领导责任制, 有利于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与控制。

其次, 要加强对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作为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管理与控制的内容之一, 对其财政资金的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质量直接决定其是否能准确及时地了解单位资产的变动情况。加强对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 首先要形成合理的固定资产采购模式, 其次应完善固定资产从使用到淘汰的整个管理程序, 同时加强相应的监管工作, 定期组织清查或抽查活动, 以此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

最后, 要严格控制“三公”经费的使用。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务接待费用、因公用车费用以及公务出国境等公务经费占据了财政资金支出相当大的一部分, 因此, 行政事业单位应严格规范“三公”经费的管理, 制定具体明确管理标准, 并切实执行相关规定, 以此保证财政支出的合理性。

( 二)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作为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管理与控制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财政预算公开透明化发展趋势的影响下, 财政预算对财政资金管理与控制工作的影响日益增长。

首先, 行政事业单位应严格遵守财政部门的批复指示, 自觉规范执行财务预算。在面临各种追加预算以及预算用途改变等需要灵活处理的问题时, 也应严格参照预算编制计划, 不能脱离整体要求。其次, 预算管理的执行应跟进预算计划以及相应的标准, 坚决抵制任何超标准、超范围的支出现象, 严格掌控好预算计划的每一个环节。同时, 行政事业单位应充分采取和利用会计核算中心关于财政预算管理方面的建议, 切实保证财政预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最后, 行政事业单位应重点关注预决算监督管理工作, 确保对预算执行的全过程监管并向社会公众公开, 结合社会监督的力量有效促进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水平的提高。

( 三) 加大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监督力度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监管主体包括财政、审计以及社会会计事务所等。其中, 审计监督是监督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有力手段。加大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监督力度, 应以提高审计监督水平为基础。规范化的审计监督一般具备全面的审计内容, 具体应包括预算执行、经济责任以及收入纳入账户等情况、财政资金使用、票据使用管理、资金与资产管理、会计核算以及内部控制管理以及账务核查等多个方面。审计工作是内部审计的重点内容之一, 行政事业单位要确保审计工作深入单位内部的所有经济活动, 全面监督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和规范程度。

四、结语

总之,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管理与控制, 有利于深化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 同时也是切实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规范化管理水平的需要。但目前我国行政事业财政资金的管理与控制工作仍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基于目前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行政事业单位有必要对其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深入的反思与探讨, 积极配合公共财政改革的工作, 建立健全内部管理与监督体系。同时, 行政事业单位在重点建设内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 应以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有效配合外部监管机制, 为构建科学的社会公共管理机构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切实提高自身的财政资金管理水平, 最大化发挥财政资金的效益, 进而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工作水平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理财, 不断健全完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J].财务与会计, 2011, 12.

[2]院丕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大众商务, 2010 (16) .

[3]邢超群, 杨景宝.关于强化财政资金监管的几点建议[J].财政监督, 2011 (15) .

事业单位财政资金控制 篇2

为了充分反映各项财政性资金的结余情况,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性资金会计核算,根据《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厦门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市级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性结余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厦财预〔2010〕8号)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一、会计科目的设置

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性资金收入、支出、结余一级会计科目应按照《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规范性设置,明细科目应按照本办法的要求进行设置(详见附件),单位根据实际需要,除按照本办法设置明细科目外,还可自行增加明细核算和辅助核算。

按照各类预算资金实行分类核算和分别使用的原则,设置统一的明细科目和辅助核算项目。

(一)明细科目分四级核算

1、在收、支、余一级会计科目下,按照资金类别分别设置“一般预算财政拨款”、“政府性基金”、“其他资金”三个一级明细科目,其中:“一般预算财政拨款”和“政府性基金”核算市本级财政拨入资金的收支结余情况。“其他资金”核算非本级财政、同级部门直接拨入资金和市财政专户拨入资金的收支结余情况;

2、在“一般预算财政拨款”、“政府性基金”、“其他资金”一级明细科目下,按照预算科目的项级支出功能分类科目,设置二级明细科目;

3、在二级明细科目下,按照支出类别设置 “基本支出”、“项目支出”二个三级明细科目;

4、在三级明细科目下,按照预算管理的项目类别设置 “人员经费”、“日常公用经费”、“经常性业务费”、“一次性业务费”、“发展经费”四级明细科目。

(二)辅助核算按照重点核算原则设置。在行政单位“结余”、事业单位“事业结余”的末级明细科目下,设置辅助核算,核算应上缴和结转使用的结余资金,分为“应上缴财政结余”、“单位留用结余”、“结转下年使用结余”;在行政单位“拨入经费-其他资金”、事业单位“财政补助收入-其他资金”的末级明细科目下,按拨入单位的名称和账号设置辅助核算;在行政单位“经费支出”、事业单位“事业支出”的末级明细科目下,按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设置辅助核算。

二、会计核算

(一)市财政拨入资金收支余的核算

1、收到市财政局拨入资金时,按照拨款单或支付凭证的项级科目名称、经费来源、经费类别等记账,会计分录为:

(1)行政单位

借:银行存款(或零余额用款额度)贷:拨入经费-一般预算财政拨款(或政府性基金)-xx项级支出功能分类科目-基本支出(或项目支出)-人员经费(或日常公用经费、经常性业务费、一次性业务费、发展经费)

(2)事业单位

收入记入“财政补助收入”科目,明细核算同行政单位。

2、支付财政资金时,按照支出内容记入相应的“支出经济分类科目”,属于项目支出的,按经常性业务费、一次性业务费、发展经费分别核算,会计分录为:

(1)行政单位

借:经费支出-一般预算财政拨款(或政府性基金)-xx项级支出功能分类科目-基本支出(或项目支出)-人员经费(或日常公用经费、经常性业务费、一次性业务费、发展经费)(辅助核算:xx支出经济分类科目)

贷:银行存款(或零余额用款额度)(2)事业单位

支出记入“经费支出”科目,明细核算同行政单位。

3、年终,国库集中支付指标尚未完成拨付的单位,应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剩余指标余额,全额确认当年财政收入。会计分录为:

(1)行政单位 借:暂付款 贷:拨入经费-一般预算财政拨款(或政府性基金)-xx项级支出功能分类科目-基本支出(或项目支出)-人员经费(或日常公用经费、经常性业务费、一次性业务费、发展经费)

(2)事业单位

借记“其他应收款”科目,贷记“财政补助收入”科目,收入的明细核算同行政单位。

4、年终,预算单位应按照《市级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性结余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年度终了的财政性资金结余,分类结转,分别核算。属于基本支出结余,按人员经费、日常公用经费结转,属于项目支出结余,按经常性业务费、一次性业务费、发展经费结转。同时,按市财政局核定的应缴结余数和结转留用数记入辅助核算。会计分录为:

(1)基本支出结余 ①行政单位

“拨入经费”、“经费支出”的相关明细科目分别转入“结余”基本支出结余相关科目。

借:结余-一般预算财政拨款结余(或政府性基金结余)-xx项级支出功能分类科目-基本支出结余-人员经费结余(或日常公用经费结余)(辅助核算:应上缴财政结余、单位留用结余)

贷:经费支出-一般预算财政拨款(或政府性基金)-xx项级支出功能分类科目-基本支出-人员经费(或日常公用经费)(辅助核算: xx支出经济分类科目)借:拨入经费-一般预算财政拨款(或政府性基金)-xx项级支出功能分类科目-基本支出-人员经费(或日常公用经费)

贷:结余-一般预算财政拨款结余(或政府性基金结余)-xx项级支出功能分类科目-基本支出结余-人员经费结余(或日常公用经费结余)(辅助核算:应上缴财政结余、单位留用结余)

②事业单位

“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支出”的相关明细科目分别转入“事业结余”基本支出结余相关科目,明细核算同行政单位。

对于单位可以留用的日常公用经费结余,由“事业结余”的相关明细科目转入“结余分配”进行分配,分配后分别记入“专用基金”、“事业基金”科目,并按有关规定使用。

(2)项目支出结余 ①行政单位

“拨入经费”、“经费支出”的相关明细科目分别转入“结余”项目支出结余相关科目。

属于应上缴财政的项目结余,记入“应上缴财政结余”辅助核算;属于单位留用的项目结余,如留用的经常性业务费结余、已完工不需要上缴财政的一次性业务费和发展经费结余,记入“单位留用结余”辅助核算;属于专项结转使用的项目,如结转下年继续使用的一次性业务费和发展经费结余,记入“结转下年使用结余”辅助核算。借:拨入经费-一般预算财政拨款(或政府性基金)-xx项级支出功能分类科目-项目支出-经常性业务费(或一次性业务费、发展经费)

贷:结余-一般预算财政拨款结余(或政府性基金结余)-xx项级支出功能分类科目-项目支出结余-经常性业务费结余(或一次性业务费结余、发展经费结余)(辅助核算:应上缴财政结余、单位留用结余、结转下年使用结余、项目年度)

借:结余-一般预算财政拨款结余(或政府性基金结余)-xx项级支出功能分类科目-项目支出结余-经常性业务费结余(或一次性业务费结余、发展经费结余)(辅助核算:应上缴财政结余、单位留用结余、结转下年使用结余、项目年度)

贷:经费支出-一般预算财政拨款(或政府性基金)-xx项级支出功能分类科目-项目支出-经常性业务费(或一次性业务费、发展经费)(辅助核算: xx支出经济分类科目)

②事业单位

“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支出”的相关明细科目分别转入“事业结余”项目支出结余相关科目,明细核算同行政单位。

(二)本单位上缴结余的核算

第二年年初,按规定上缴市财政局结余资金,会计分录为:(1)行政单位

借:经费支出-一般预算财政拨款(或政府性基金)-xx项级支出功能分类科目-基本支出(或项目支出)-人员经费(或日常公用经费、经常性业务费、一次性业务费、发展经费)(辅助核算:xx支出经济分类科目)

贷:银行存款(或零余额用款额度)(2)事业单位

上缴结余资金列支“事业支出”科目,明细核算同行政单位。

(三)有预算分配权的行政单位资金收付的核算

1、收到市财政局拨入需要按照预算分配的项目资金,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或零余额用款额度)

贷:拨入经费-一般预算财政拨款(或政府性基金)-xx项级

支出功能分类科目-项目支出-一次性业务费(或发展经费)

2、按预算分配拨付项目资金,会计分录为:

借:拨出经费-一般预算财政拨款(或政府性基金)-xx项级支出

功能分类科目-项目支出-一次性业务费(或发展经费)(辅助核算:xx具体使用资金的单位、xx支出经济分类科目)

贷:银行存款(或零余额用款额度)

3、年终,将拨出的项目资金全额冲减收入科目,冲减后的收入余额转入相关结余科目,并按照预算管理的要求,将结余上缴财政。

借:拨入经费-一般预算财政拨款(或政府性基金)-xx项级支出

功能分类科目-项目支出-一次性业务费(或发展经费)贷:拨出经费-一般预算财政拨款(或政府性基金)-xx项级

支出功能分类科目-项目支出-一次性业务费(或发展经费)(辅助核算:xx具体使用资金的单位、xx支出经济分类科目)

(四)收到二次分配资金的单位资金收付的核算。

1、具体使用项目的单位收到有预算分配权的单位拨入财政项目资金时,按照拨入单位书面文件通知的项级支出功能分类科目等记账,会计分录为:

(1)行政单位

借:银行存款(或零余额用款额度)

贷:拨入经费-其他资金-xx项级支出功能分类科目-同级部门拨款(辅助核算:xx拨入单位名称及账号)

(2)事业单位

收入记入“财政补助收入”科目,明细核算同行政单位。

2、按项目列支情况记入相关支出,会计分录为:

(1)行政单位

借:经费支出-其他资金-xx项级支出功能分类科目-同级部门拨款(辅助核算:xx拨入单位名称及账号、xx支出经济分类科目)

贷:银行存款(或零余额用款额度)(2)事业单位

支出记入“事业支出”科目,明细核算同行政单位。

3、年终,行政单位“拨入经费”、“经费支出”的相关明细科目转入“结余-其他资金结余-xx项级支出功能分类科目-同级部门拨款结余”科目。事业单位“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支出”的相关明细科目转入“事业结余-其他资金结余-xx项级支出功能分类科目-同级部门拨款结余”科目。

4、第二年年初,应按照预算管理的要求,结余上缴财政资金。会计处理同其他资金的项目支出。

(五)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单位将资金拨付到所属单位的核算。

一级预算单位通过总收支账的“拨入经费”、“拨出经费”的相关科目核算需要拨付给所属单位财政性资金的收付业务。所属单位收到一级预算单位拨付的财政资金,收支的会计分录同第(一)点“市财政拨入资金收支余的核算”。

(六)财政专户拨入财政性资金收支余的核算

1、收到市财政局财政专户拨入财政性资金时,按照拨款单或支付凭证的项级科目名称、经费来源、经费类别等记账,会计分录为:

(1)行政单位 借:银行存款

贷:拨入经费-其他资金-xx项级支出功能分类科目-财政专户拨款(辅助核算:xx拨入单位名称及账号)

(2)事业单位 收入记入“财政补助收入”科目,明细核算同行政单位。

2、支付财政专户拨入的财政资金时,按照支出内容记入相应的“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会计分录为:

(1)行政单位

借:经费支出-其他资金-xx项级支出功能分类科目-财政专户拨款(辅助核算:拨入单位名称及账号、xx支出经济分类科目)

贷:银行存款(2)事业单位

支出记入“事业支出”,明细核算同行政单位。

3、年终,财政专户拨入的资金结余,预算单位应分类结转,分别核算。行政单位“拨入经费”、“经费支出”相关明细科目转入“结余-其他资金结余-xx项级支出功能分类科目-财政专户拨款结余”科目,事业单位“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支出”相关明细科目转入“事业结余-其他资金结余-xx项级支出功能分类科目-财政专户拨款结余”科目。

(七)非本级财政拨入财政性资金收支余的核算

非本级财政拨入的财政性资金,是指中央、省级、区级财政部门以及上级部门未通过市财政局直接拨入单位的财政性资金,会计分录参照第(六)点“财政专户拨入财政性资金收支余的核算”。

三、其他要求

(一)预算单位申请拨付财政资金,应按照收入的最细级科目申请。

(二)有预算分配权的单位和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一级预算单位,将财政资金拨付给项目使用单位或所属单位时,应以书面文件通知项目使用单位或所属单位拨入资金的基本情况,包括资金类别、项目名称、项级支出功能分类科目等。

(三)用结余弥补经费不足时,在报经市财政局批准后,经费的科目、支出类别按原结余渠道列支。

(四)基本建设类项目仍按现行办法进行会计账务处理。

四、本办法适用于分别执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市本级行政事业单位。

凡执行《医院会计制度》、《中小学校会计制度》、《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测绘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业会计制度的市本级事业单位,应当参照上述规定设置会计科目有关明细科目和备查账簿,进行相关账务处理。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社会团体,应当参照上述规定设置与财政拨款有关的备查账簿,详细登记财政拨款的相关信息。

事业单位财政资金控制 篇3

【摘 要】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事业单位财政管理工作也实现了一系列的转变。作为事业单位财政管理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财政预算资金管理是对事业单位财政支出情况的有效预估,其对事业单位日常运行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将着重对我国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策略,为相关事业单位提供有效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策略

所谓财政预算资金管理,主要指的是事业单位在运行过程中根据实际财务状况以及资金分配情况,对事业单位每年的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具有科学性的综合预算、评估,其能够促进事业单位对国家财政资金的有效利用,对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与应用价值。

一、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资金预算缺乏科学性

事业单位各项财政工作的顺利进行离不来科学的资金预算支撑,良好的财政预算资金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财政工作指明方向。然而,从当前的发展情况看,我国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缺乏科学性与有效性。不仅未有明确的预算资金管理办法,而且缺乏可靠的法律制度支撑。财政预算多是对未来半年或1年内项目经费、资金使用等问题的初步估算,其能够为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提供必要的支持。财政预算一般建立在零基础预算基础上,根据单位实际将项目经费向上级报送,并由上一级单位对预算进行统计。然而,目前大部分事业单位的经费预算上报未能遵循零基础预算原则,财政资金往往会超出预算,这极大地限制了预算资金管理作用的发挥。

2.预算资金使用率偏低

目前,45%以上的事业单位财政资金预算不科学,再加上对预算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不足,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率大大降低。部分事业单位领导对财政预算资金管理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财政预算资金落实不到位,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目的很难得到真正实现。另外,事业单位财政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资金记录更多的是对支出金额的详细说明,未对其使用效率做出科学评估,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

3.财政预算资金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升

传统的财政管理模式根深蒂固,在预算资金管理过程中,预算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预算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其直接影响着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的有效性发挥,部分管理人员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在预算资金管理中容易出现越权、推脱责任等不良现象,存在一定的资金风险,这些都降低了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二、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的有效策略

1.建立完善的财务资金预算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财务资金预算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离不来完善的政策制度支持。因此,我国必须对事业单位的预算资金管理工作给予高度重视,根据当前事业单位财政工作的实际,制定出具有可行性的预算资金管理制度,使预算资金管理工作有法可依。这不仅需要事业单位相关工作人员的高度配合,而且还需要事业单位内部建立起完善的监督机制,对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督,并对预算资金落实情况做好相应的记录,使每个资金预算环节都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管,从而对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作出科学评估,提升财政资金利用的合理性。

2.增强预算资金使用效率

事业单位要根据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现状,实施具有可行性的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策略,使每一笔预算资金都能够落到实处,提升财政资金利用的科学性。首先,事业单位要根据发展实际,确定有效的预算资金管理方法,充分利用现阶段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所需要的财政资金进行科学预算,提升预算资金管理工作的效率,尽可能与实际应用保持一致,避免资金浪费。其次,要充分落实预算资金监督管理工作,关注预算资金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做好预算资金开支记录,并对管理人员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避免出现私自挪用、资金不合理使用等现象。另外,要对预算资金的使用方向进行科学规划。预算资金使用过程中,充分考虑事业单位的实际,做到每一笔资金合理利用,并做好相应的记录,提升资金利用率。

3.提升财政预算资金管理人员素质

针对目前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的现象,必须对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首先,要对财政预算管理人员进行预算资金管理政策制度方面的培训,使其能够明确当前预算资金管理的方向、重点以及预算方法,对国家政策做出正确的认识。其次要培养管理人员责任心与工作态度,提升预算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另外,事业单位要通过多种途径调动财政预算资金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其能够明确工作内容与权限,做到权责统一,提高资金预算管理科学性。

三、结束语

当前,我国的事业单位对预算资金管理工作给予了高度地重视,这不仅是社会公共财政管理的需求,也是当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的必然趋势。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的重要性,并对我国当前的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现状进行有效分析,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保障预算资金管理的顺利进行,进而使其在公共财政管理中发挥更大的职能。

参考文献:

[1]王晓林. 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 2014,13(18):140-140.

[2]张丽华. 强化资金管理,提高事业单位财政资金有效利用率[J].财经界:学术版, 2015.24(20):123-123.

事业单位财政资金控制 篇4

一、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想要保证财政资金得到良好的管理和使用, 就必须根据财政资金不同投向来制定出合适、合理的绩效考核评价的体系。采取不定期考核, 以及定期考核这二者相结合的方式方法, 在事前必须要对财政资金使用所具有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和分析, 在事中还要对财政资金使用实施合理性及规范性分析, 防止产生挪用及贪污等行为。在事后, 要求必须要对项目的成果实施绩效考评的奖励和惩罚, 与此同时, 还要做到标准合理考评, 考评的过程也要公证, 公开考评的结果, 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 保证奖惩力度要适当, 具有明确的奖惩目的。

二、行政事业单位要完善财政资金内部控制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完善财政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十分必要,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保护资产的需求, 内部控制制度主要通过采用各种控制手段来保证财产物资的使用以及保管能够合理、公开, 能够有效减小, 以及防止行政事业单位财产物资的破坏情况, 从本质上杜绝不合理使用、挪用、盗窃、贪污, 以及浪费等问题的产生。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的主要来源就是财政资金, 因此, 管好和用好行政事业单位资金, 成为实现依法理财这一工作的基本前提和基本条件, 完善和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工作过程中做到有章可循, 实现财务管理科学化、收支行为规范化, 减少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所具有的随意性, 避免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流失, 从本质上防止行政事业单位腐败等经济犯罪事件的产生, 为行政事业单位依法理财奠定坚实的基础, 保证我国政府能够顺利实施依法理财工作。坚持实事求是, 立足于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 建立起符合事业单位自身实际情况、运作情况, 以及职能的内部控制制度。避免职权不分和机构冗余等情况, 严格财政资金划拨制度和申报制度, 明确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具体的使用情况及适用范围, 使得财政资金能够得到最为有效地配置。此外, 还要根据我国相关的法规、法规, 以及经济政策, 制定出十分明确的财政资金使用的标准, 避免产生挪用财政资金、官商勾结, 以及私人担保贷款等情况的产生。

三、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内部控制力度

强化行政事业单位领导自身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意识, 注重管理财政资金, 加强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财会人员责任意识和业务素质培训工作, 使得财会人员能够熟练和自觉地开展内部控制工作及财会工作, 不仅仅实现数据真实、账目清晰、信息完整, 更加能够防止发生贪污腐败行为。加强对于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考核及审查工作, 强化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监督控制自身的职能, 以便能够促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用好和管理好财政资金, 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效益。

四、行政事业单位要完善财政资金预算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财政资金预算管理主要包括:预算外资金管理及预算内资金管理这两个方面, 所以, 在开展预算的过程中, 必须要将预算外资金进行准确统计, 以便能够获得更加全面和更加完整的统计数据和预算结果。预算编制还要普及零基预算法, 加强对于行政事业发单位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的培训力度, 提升财务人员财务预算的精细化水平和科学性水平, 加强对于财政预算编制的控制,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实际的情况, 以及自身短期发展规划来进行预算的编制, 预算编制工作不能够仅仅局限在财务部门, 每一个部门都应该通力合作, 共同参与, 财务部门要对每一个部门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 合理配置财政资金的预算。

五、结语

本文中笔者主要从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行政事业单位要完善财政资金内部控制制度、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内部控制的力度及行政事业单位要完善财政资金预算管理这四个方面分析了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1]张睿.加强我国政府部门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基于“三公消费”控制[J].商场现代化, 2012, (12) .

事业单位财政资金控制 篇5

刘爱云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是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为基础,将所有财政性资金都纳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管理。财政部门是持有和管理国库单一帐户体系的职能部门,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责无旁贷。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后,针对财政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保证资金安全,笔者认为财政部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内部控制:

一、国库资金控制

国库部门资金包括财政预算资金、预算外资金和特定用途的专项资金三块。一是财政预算资金的控制。财政要严格按规定的审批程序办理收入退库,严格按照预算资金的拨付程序拨款,要按月和税务、人民银行国库进行预算收入、支出的对帐,确保数字准确一致。

二是预算外资金的控制。各地预算外资金具体管理方式不同,国库部门有的只管资

金不管专户会计核算,有的既管资金又管专户会计核算,但都要按月和商业银行核对银行存款余额,还要与非税收入管理部门核对预算外资金收入、与有关科室核对支出。

三是专项资金的控制。各地专项资金具体管理方式不同,国库部门有的只管资金不

管会计核算,有的既管资金又管会计核算,但都要按月和商业银行核对银行存款余额,还要与有关科室核对收支。

二、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定期进行岗位轮换

所谓不相容职务,是指那些如果一个人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又可能掩

盖其错误和舞弊行为的职务。财政内部涉及财政资金安全的不相容职务有:授权批准与预算科及业务科室经办、业务科室经办与国库总预算会计、国库总预算会计与国库拨款经办、国库专项资金出纳与业务科室专项资金会计、支付中心预算会计与出纳会计、预算科及业务科室经办与稽核检查、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等。不相容职务分离的核心是“内部牵制”,使不相容职务和岗位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

财政部门对会计核算岗位设置A、B岗,原则上实行定期轮岗,为便于工作,每次可对其中一个岗位轮换。

三、财政资金拨付程序控制

由预算科编制预算,经预算编制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后,报人大审批,批复后的预算由预算科作为可执行指标录入,执行过程中指标的追加、追减调整由预算科按审批程序审批后调整;业务科室在指标限额内审核预算单位月用款计划,经国库科批复后,下达到各预算单位,抄送给支付中心;支付中心按照国库科批复的分月用款计划,审核单位申请后,开具支付凭证,补足备用金或通知银行付款;国库科按支付中心传递的代理银行资金支出汇总表,通知人民银行清算。

四、票据控制

明确商业银行支票的购买、保管、领用、背书转让、注销等环节的职责权限和程序,加强安全防范,防止空白票据遗失和被盗用。

《预算拨款凭证》应该统一编号,加强保管、领用、注销等环节的职责权限和程序,防止空白票据遗失和被盗用。

五、印章控制

财务专用章应专人保管,个人名章应由本人或其授权人员保管,严禁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同时严格履行签字或盖章手续。

六、内部审计控制

多年来,财政监督检查办公室主要对使用财政性资金的行政事业单位及下级财政部门

进行监督检查。目前财政部门内部审计存在薄弱环节,笔者认为,财政监督检查办公室可履行财政内部审计职责,对财政性资金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监督。

七、电子信息技术控制

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现内部控制手段的电子信息化,尽

可能地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的因素,变人工管理、人工控制为计算机、网络管理和控制。二是对电子信息系统的控制。具体地讲,既要加强对系统开发、维护人员的控制,还要加强对数据和文字输入、输出、保存等有关人员的控制,保障电子信息系统及网络的安全。

八、人员素质控制

各级财政部门领导要高度重视安全防范工作。一方面各级财政部门要开展政治思想

教育,引导财政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思想上彻底清除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观念。财政纪检部门要及时掌握单位人员,尤其重要岗位人员的思想、生活等各方面状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及时发现其不正常的思想动向,积极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使其树立敬业爱岗、忠于职守的良好职业道德。另一方面,加强业务学习,全面提高业务素质,减少因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不规范操作可能出现的资金安全风险。

事业单位财政资金控制 篇6

关键词:事业单位 货币基金 控制

1 事业单位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1.1 不相容职务兼岗混岗现象时有发生。不相容职务岗位分离制度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核心内容,单位应当建立货币资金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分离、相互制约和监督。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严禁由一人(包括出纳及其他会计人员)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由于受人员少、编制少等原因,尽管形式上有所分工,但由于因休假等各种原因相互之间经常替对方做一些工作,有关票据和银行印鉴实际上也经常是共用共管,导致不相容职务实际上处于兼岗混岗状态,这为会计人员贪污、挪用公款打开了方便之门。

1.2 授权批准制度存在漏洞。授权批准制度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重要内容,它是指在单位内部,各层次的管理人员和员工都必需经过授权批准,才能对有关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规定,单位应当对货币资金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明确审批人对货币资金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经办人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动辄私自动用单位现金,单位有关领导和同事竟然长期不知情,还有的单位出纳迫于领导的压力,明知没有执行授权批准制度却违背原则,一些会计人员犯罪行为之所以屡屡得逞,与没有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直接有关。

1.3 货币资金管理制度缺失。货币资金管理是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尽管国家已经颁布有关的办法和条例,但在单位内部仍需建立具体的管理制度。有的单位没有现金、银行存款管理制度,致使坐支现金,私设“小金库”,出租、出借帐户,银行账户管理混乱,不与银行定期进行对账,账实严重不符,支票、废支票管理的混乱无序等问题时有发生,还有的单位银行帐由出纳核对,有的出纳员伪造对帐单达到其个人贪污的目的。

1.4 缺乏相应的支付复核制度。《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规定,对货币资金支付申请,应由专人进行复核,主要复核支付申请的批准范围、权限、程序是否正确,手续及相关单证是否齐备,金额计算是否准确,支付方式、支付单位是否妥当等。复核无误后,方可交由出纳人员办理支付手续。实际工作中,有些单位不履行手续,只要领导签字就付款。

1.5 票据和印鉴保管上的漏洞较多。票据和印鉴的管理是货币资金业务得以正常进行的保证,也是监督和控制货币资金业务合理、合法的保障,《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规定,单位应当加强对银行预留印鉴的管理。财务专用章由专人保管,个人名章必须由本人或其授权人员保管,严禁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有的单位将财务章和法人章交由财务部门负责人, 还有的单位将支票、财务章和法人章同时由出纳一人保管。导致全部支付印章实际上由一个人掌握和使用。

1.6 控制环境存在明显缺陷。突出表现在:单位管理层对财务会计管理重视不够,财务与会计的基本功能是核算与控制(或监督),但在实际工作中,财务部门通常只能起到“核算”、“付款”作用,对业务来龙去脉,对单位业务管理活动等重要事项的决策、实施过程和结果均不了解,财务人员地位低,更谈不上参与单位重要事项的决策。

2 对事业单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建议

2.1 增强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的意识,强化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意识。《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对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和健全及有效实施负责。单位负责人要充分认识内部会计控制尤其是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在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范欺诈和舞弊行为、实现单位经济目标等方面的重要性,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

2.2 增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严重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部门预算的实施效果。因此强化会计工作基础,需要财政机关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培训教育,重视多种形式的会计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技能,注重单位财务文化的培养和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同时,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切实加强会计人员队伍的入门教育和后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从而保证会计工作的质量。只有建设好一支业务过硬、严以律已、思想业务素质好的财务人员队伍,才能贯彻实施好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有效发挥财务监管作用,从而杜绝不规范行为的发生。

2.3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监督检查,建立相应内部审计工作制度。保证单位内部审计机构一定的独立性,授予内部审计机构适当的权利以确保其审计职责的履行,赋予内部审计机构追查异常情况的权利和提出处理处罚建议的权利。定期不定期对货币资金等业务进行监督检查并进行相关处理。

2.4 建立货币资金岗位责任制,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这种控制方法要求单位按照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合理设计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货币资金支付的授权批准、实际办理、会计记录、稽核检查及与该项货币资金支付直接有关的业务经办等岗位必须相互分离、相互制约,无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多么少,但出纳员一定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帐目的登记工作。不能一人多岗,身兼数职,任何单位不能由一个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

2.5 对货币资金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这种控制方法要求单位明确规定设计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单位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授权又分为一般授权和特殊授权。一般授权是指日常状况下对正常经济业务事项的授权,具有一定规律性和稳定性。此外,事业单位对于重要的货币资金支付业务,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有效防范货币资金被贪污、侵占、挪用。

2.6 加强对货币资金业务的监督检查。对有关凭证的稽核和审查,要引起高度注意。对货币资金业务审核,应注意原始凭证稽核。对外来原始凭证应审核是否符合国家票证管理要求,有无税务监制章、财政监制章和单位财务专用章或发票专用章;数量、单价、金额是否正确,凡金额有误的,要退回到出票单位重新开具;接受单位名称是否正确;大小写是否相符;经办人、验收人、批准人手续是否齐全,有无涂改、伪造和虚报冒领等现象;审查现金开支是否符合财务制度和财经纪律,凡违法开支,要拒绝办理。

2.7 加强资金预算控制。编制资金预算控制旨在对单位一定时期货币资金的流入和流出进行统筹安排,资金预算编制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单位货币资金流转是否畅通,影响到货币资金的利用效益,事关事业的发展。因此,要加强货币资金预算的可靠性控制,避免或减少预算编制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一是编制资金预算控制,旨在对单位一定时期货币资金的流入和流出进行统筹安排。要加强货币资金预算的可靠性控制,避免或减少预算编制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二是货币资金预算的编制应与处理、记录相分离。货币资金预算编制完毕,财务负责人应认真监督预算的执行,定期比较实际收支与预算的差异,对重大差异仔细分析。财务负责人可采取必要措施来调查实际收支结果。由于差异的分析需要逐日、迅速和精确的收支数目,所以预算控制可帮助资金控制效率的发挥。

2.8 实行内部稽核制度。各单位应建立内部稽核制度,对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和完善货币资金业务的内部稽核制度,明确相关机构或人员的工作职责,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监督检查相关岗位和人员的设置情况,看是否存在不相容职务混岗兼岗的现象;监督检查授权批准制度的执行情况,看是否存在越权审批行为;监督检查印章票据的保管情况,看是否存在全部印章由一人保管现象;监督检查票据的保管情况,看是否存在票据管理漏洞。

浅析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审计 篇7

一、目前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模式是指先由单位提出立项申请,报送相关主管部门及财政,在项目论证和评审通过后,财政专项资金于项目实施前按预算中年度比例拨付,是一种财政先支持、单位后使用的模式。该模式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重预算,轻管理

目前资金管理模式下,单位能否取得财政专项资金拨款的关键在于项目是否获得立项,因此大部分单位为争取财政专项资金拨款,提高项目立项的命中率,会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从事项目的申报工作,往往在申报材料中夸大实施后的经济预测指标,提供的知识产权资料与项目关联度不高,同一个项目多头申报或变换名称重复申报,以至于项目无法达到合同要求或重复立项造成财政资金浪费。在获得项目立项后,多数单位又疏于管理,对项目实施、资金使用等情况缺乏及时的跟踪问效,没有按项目合同的规定及时配备相关人员,项目进度慢,会计核算不及时。

2、重硬件,轻软件

目前,财政专项资金的预算一般根据立项审批部门的指南在所申请项目类型的资助额度内编制,而非根据科研过程中的实际需要。同时,在经费的预算编制过程中,要求过细,不符合科研规律。对项目预算中有形硬件投入如设备、材料、测试加工等费用容易审批通过,而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交流费及人员经费限制较严,不利于科研工作者进行广泛交流,从而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部分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使用列支与预算偏差较大

单位申请立项时审批部门对经费使用列支的项目、金额、比重有明确的预算,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与预算存在较大偏差,主要表现为:一是项目立项前的经费使用通常在单位日常费用中列支,挤占了日常费用;二是项目获得立项,款项到位后,将专项资金移作其他项目或转作其他收入,严重违背了预算;三是单位任意扩大专项资金的列支范围,随意改变资金性质和用途,偏离预算范围使用专项资金,违背了专款专用的原则,导致专项资金中与项目无直接关系的支出(如招待费、会议费、差旅费等)占比过大,造成了支出结构不合理。

4、投入产出不配比

部分事业单位在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过程中,由于缺少绩效评价机制,难以掌握财政专项资金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大小、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度、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科技进步、对地区经济的拉动、对产业升级的推动等投入产出情况,使得相当一部分单位形成“用完财政专项资金就相当于完成任务”的错误认识,导致财政专项资金投入与产出不配比。

5、立项时合作单位过多,难以管理

财政专项资金最初立项时,合作单位过多,造成资金到位后形成资金分配困难,在项目立项选择合作单位时往往存在选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在项目完成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对过多的合作单位,牵头单位将资金拨付给合作单位后,就失去控制与管理权,这样在审计过程中存在对项目明细和预算清单取证困难,合作单位如有超预算开支、与科研立项书预算不符等情况,不仅立项牵头单位无法控制,单靠审计人员在短期内也很难对过多的合作单位进行考证。这样容易造成资源浪费,滋生腐败,给国家造成损失。

6、部分单位财务核算相对混乱,不能按要求核算专项资金

财政专项资金的核算遵循财政专项资金的有关经费使用制度,而单位日常的财务核算遵循的是会计准则,单位财务人员需同时掌握这两种核算标准才能实现对财政专项资金的正确核算,而实际操作中大部分财务人员仅限于对会计准则的学习和运用,对财政专项资金的有关经费管理使用制度缺乏系统的学习掌握,导致财政专项资金的财务核算相对混乱,给审计人员在进行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时带来了一定的麻烦。

7、预算执行情况差,项目负责人与财务人员缺少沟通

在财政专项资金执行过程中,部分单位项目负责人不是严格按照预算进度使用资金,法律意识淡薄,不重视资金的使用。他们往往只注重项目申请,却不重视项目的执行和经费的管理,而是到了项目快结束接近验收时,突击使用经费,造成项目经费的前松后紧。有的是虽经财务人员多次督促、提醒,仍然不理会预算执行情况,有些是财务部门只是一味负责核算,很少或根本不与项目负责人进行沟通,这样会使专项资金即不能按照立项时的预算进度完成资金的使用、也不能很好地完成项目所赋予的任务。

二、做好事业单位专项资金审计的对策

1、建立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相结合的模式

目前接触的部分事业单位,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往往是在项目结束后,由单位委托政府有关部门指定的会计师事务所来完成审计工作的。这样不利于对财政专项经费使用的事中监督,由于内部审计常置于单位内部,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是赋予财政专项资金的牵头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特定的权力,建立财政专项资金的牵头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程序,在项目资金实施过程中,对本单位拨付出去的其他合作单位的资金,牵头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自己或与这些合作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合作,以达到对财政专项资金的事中监督,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维护单位的全局利益、长远利益,使内部审计成为审计“免疫系统”中的第一道防线。

2、严格按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行审计

近年国家出台的有关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不能在专项经费中支付参与本项目工作人员费用(包括在职人员的工资或津贴等),对个别单位仍有出现此类经费者,要严格把关,纠正各种违规现象。另对预算执行偏差大的单位,要提出相应意见,在审计报告中有所体现,做出公正性的监督与评价。对于牵头单位拨付出去的资金,审计时,最好建立从上到下相互关联、相互衔接的延伸审计和多项相关资金同时审计的综合性审计方法。必须对这些合作单位提供的资料进行客观分析,对他们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监督与评价审查有无违反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地方,确保财政专项资金的安全完整。

3、做好财务账务与项目目标的统一

在审计过程中不仅仅是对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的审计,对专项经费预算安排情况、专项经费到位情况、专项经费拨付情况、专项经费使用情况提出审计意见,而重要的是对项目的总体执行情况作出综合评价。从财务核算的整个过程看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项目的实施过程以及项目完成的整体情况,从而对财务核算提出合理建议,对项目负责人关于项目完成的总体目标、项目的实施情况、项目产业化现状及趋势等作出披露与评论。

4、对专项资金采用动态预算管理

(1)进行动态预算管理。就是单位的立项申请获得审批通过后,在项目正式实施之前,由财政按照应拨付专项资金的一定比例拨款,作为项目启动资金,剩于部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依据项目完成进度与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后,依评价结果按比例决定以后期间是否拨付、拨付多少。

(2)创新预算管理模式。财政专项资金在预算管理方面可否建立一种新型的模式:一是动态受理。只要研究人员产生了灵感,随时都可以向管理者提出立项申请,并根据申请者的需求审定给予一定数额的启动资金。后续资金随着研究进度按时拨付。二是投资模式。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在科学考评的基础上进行探索性投入,并随着研究的深入,根据研究过程的需要,逐步扩大投入力度。

5、建立科学的监督激励机制

(1)更新考核理念。对于项目经费的绩效管理,应按其研究周期长的特点,只要其项目研究成果具有专业科学价值和学术价值(而不是简单地以论文作为学术成果),就应对它的资金使用情况予以肯定,而不是像现在只是一味的关注资金使用进度,忽视项目研究成果的价值。

(2)要进行动态考核。不强制规定考核期限,将以往整体划一的考核周期调整为条件成熟时就进行考核,增强考核的主动性,同时,要将考核意向从管理者移向项目研究工作者。

(3)奖惩分明。对取得重大成果的项目工作者应予以充分肯定,进行宣传和表彰,同时还应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而对浪费国家项目资源的学术行为要予以抵制。

6、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做好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

首先要加强内部审计控制。单位领导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地位;要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要把事业心和责任心强,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人员配备到内部审计机构中去;内部审计要经常化和制度化,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要将定期财务审计检查和单位自查经常化,专项财务审计检查专题化,财务汇报制度化。通过采取各项有效措施强化对资金的监管,切实用好各项资金,务必做到专款专用。其次是要增强资金使用者的责任意识,资金使用与监督检查相结合,确保资金拨付到哪里,审核监督就进行到哪里。要将定期财务审计检查和单位自查经常化,专项财务审计检查专题化,财务汇报制度化充分运用。通过采取各项有效措施强化对资金的监管,切实用好各项资金,务必做到专款专用。

7、加强专项资金绩效评价

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主要包括:确定绩效评价的内容,对专项资金项目的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进行评价;对政府政策、财政政策及预算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对专项资金支出项目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对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不能只停留账面收支情况检查,要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进行分析,对专项资金使用最终效益获取情况进行评价。确定绩效评价范围,例如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及公共事业项目、社会保障、经济发展等政策性项目等。确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专项资金项目管理的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评价指标,专项资金项目执行正确性、时效性评价指标,支出项目效益评价指标以及支出项目对比评价指标等。实施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可以在事前,也可以在事中或事后进行。事前评价有利于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性;事中评价可以分析研究项目进展情况,及时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事后评价则可以审查和评价项目支出成果是否符合目标要求。总之,建立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制度对优化资金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8、及时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

财政专项资金违纪违规之所以普遍存在,与对责任人的责任追究不力,甚至对有关责任人不闻不问的监督现状有关。为此,笔者建议一是要严格贯彻执行国务院《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对于虚报冒领、截留挪用、滞留财政专项资金和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等违纪违规行为,除责令改正,追回有关财政专项资金外,要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责任人要移送纪检监察机关依法处分。二是对违反招投标法、政府采购法、专项资金公示制以及会计核算等相关规定,要依法严格追究负有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三是对重大项目的专项资金,应建立资金主管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的监管责任制,政府应分别与这些部门签订责任书,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确保专项资金的安全性、合法性、效益性。四是政府应组织纪检、监察、审计、财政、发改委等部门进行经常性专项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分清性质,通报批评,追究责任,限期整改,全面警示。

三、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国家立足于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对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的力度会不断加强。如何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给审计人员带来了挑战。首先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精通审计业务,还要了解经济管理、科研管理、经营管理、工程管理、法律等许多方面的知识。不仅要有业务能力,还要有战略眼光。在进行专项资金审计过程中,要不断更新审计方法和手段,要积极探索、加大对委托经费的审计力度,及时总结、提出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必须要不断强化资金管理力度,与时俱进,才能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高效使用,为最终建立社会主义高效财政体系、加快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服务。

摘要:本文根据当前事业单位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及目前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今后做好事业单位专项资金审计的措施。

事业单位财政资金控制 篇8

关键词:非营利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财政税收

事业单位是中国具有独特性质的组织单位, 非营利事业单位作为事业单位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非营利事业单位的生存发展完全依赖于国家的财政资金拨付, 而随着国家公共开支的不断增长和国有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大, 单纯的以查错纠弊和提供鉴证意见为目的的财务审计发展到绩效审计, 将成为一种必然。由于非营利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来源很大一部分是纳税人缴纳的税款, 所以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是非营利事业单位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就需要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尽可能最大的发挥出财政资金的效用。

一、非营利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绩效审计与财政税收概述

营利性事业单位具有公益性, 需要面对包括政府审计在内的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而其单位自身的管理与运作特点, 也决定了其自身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和有价值。而政府对于非营利事业单位除了财政资金拨款之外, 还应当包括提高财政税管理, 提高财政资金投入与产出比例。

按审计目的和内容的不同, 一般可将审计分为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绩效审计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 在名称上也有着多种表述, 包括经营审计、管理审计、效益审计等。根据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 (INTOSAI) 2004年7月发布的《绩效审计实施指南》定义:全范围的政府审计包括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绩效审计是对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 是在考虑应有的经济性的情况下, 对政府活动、项目或组织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独立检查, 其目标是实现改进。绩效审计一般包括以下内容:根据良好的管理原则和实务以及管理政策对管理活动的经济性进行审计;对人力、财力和其他资源的使用效率进行审计, 包括检查信息系统、绩效评价和监督机制以及被审计单位为纠正已发现缺陷而采取的程序;联系被审计单位目标的实现情况, 对被审计单位绩效的有效性进行审计, 并通过与预期影响进行比较, 而对被审计单位的活动所产生的实际影响进行审计。

非营利事业单位能够填补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空白, 所以政府提供财政资金支持与帮助。加强非营利事业单位的财政税收管理, 最终的受益者将是广大民众, 因为加强非事业单位的财政税收能够使其降低为民众服务的成本。相反的, 如果忽略非事业单位的财政税收管理, 有可能使非营利事业单位提高其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 将会降低非营利事业单位提供公共物品的能力和意愿, 最终不利于受益者。因此, 在目前国家逐渐减少对非事业单位财政拨付的现状下, 如何完善非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和财政税收,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是非常必要的。

二、非营利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维度、目标及内容

1. 维度审计

基于非营利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 对非营利事业单位各部门业务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全面的绩效审计, 以评价相关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

2. 审计目标

通过这个维度的审计工作, 发挥审计的“免疫”功能, 及时发现、报告问题, 依规处理问题, 充分利用审计成果, 增强相关部门负责人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效益意识, 进而保证非营利事业单位各法人单位业务和管理活动的真实、合规、有效。

3. 维度审计内容

一是审查财政税收情况。审查是否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 内部业务管理活动是否得到合理、有效的控制, 经济业务是否建立审批程序并严格执行。

二是审查预算管理及执行情况。审查是否根据部门的业务情况和有关财务制度要求合理编报预算;预算口径是否完整, 编制程序是否严谨;预算调整是否得到批复;批准的预算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执行, 执行中出现偏差的原因及改进措施。

三是审查收入情况。收入是指非营利事业单位开展业务活动, 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 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拨入专款、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其他收入和基本建设拨款收入等。这部分的审查也将涉及对财务部门核算工作等的检查、监督。

四是审查支出情况。支出是指非营利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和其他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及损失, 以及用于基本建设项目的开支。包括拨出经费、拨出专款、专款支出、事业支出、经营支出、成本费用、营业税金、上缴上级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结转自筹基建等。这部分的审查也将涉及对财务部门核算工作等的检查、监督。

另外还要审查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的制定、执行和效果情况;审查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与经营业务相关的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审查遵守国家有关财经政策、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情况等。

三、非营利事业单位开展绩效审计及财政税收的条件分析

1. 非营利事业单位开展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条件分析

首先, 加强宣传引导, 树立绩效观念, 培育绩效文化。要针对非营利事业单位“重科研、轻管理, 重技术、轻市场”的传统观念, 有意识地进行宣传引导, 说服高层管理者倡导绩效, 加强各部门负责人对绩效观念的认同, 通过建立适合的沟通网络, 使追求绩效的观念深入人心, 着力培育绩效文化, 从而为绩效审计的开展打造良好的环境。

其次, 通过人员配置、教育培训保证内部审计队伍的胜任能力。一方面要从人员配置上注意引进相关专业人员, 充实审计队伍;另一方面要通过教育培训, 尤其是绩效审计方法、科研、业务以及行业宏观形势的培训, 不断提升审计人员在绩效审计方面的胜任能力。

再次, 不断完善绩效审计方法。非营利事业单位需要在借鉴绩效审计理论和最佳实务的基础上, 在绩效审计开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相应审计方法。例如在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 (INTOSAI) 《绩效审计实施指南》提出的绩效审计方法方面的最佳实务基础上, 在非营利事业单位绩效审计实施过程中来不断完善审计方法。

2. 非营利事业单位开展财政税收的条件分析

首先, 提高单位领导层对财政税收的重视程度。单位领导层的行为决定着整个单位的财政税收行为是否真实可靠。领导层对财政税收的态度, 是指单位领导层对单位财政税收构建工作和具体财政税收实施过程的支持程度。领导层对财政税收工作的重视, 将有助于财政税收活动的有效执行, 并减少特定财政税收活动被规避的可能性。

其次, 实施绩效预算制度, 将责任和绩效切实统一起来。在确保财政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建立科学的部门预算制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条件下, 实施绩效预算制度, 真正取消“基数加增长”的预算分配办法。绩效预算制度的核心是定目标、定任务, 将公共支出与目标、任务的实现程度有机结合起来。它是绩效评价的前提和基础, 也应当作为绩效审计的重要依据和标准, 真正把资金和责任统一起来全面考量。

再次, 完善工作绩效及激励约束机制。事业单位是我国各类人才的重要汇聚地, 单位要想留住这些优秀人才, 应建立起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工作绩效考核应当从品德、能力、勤勉、业绩、廉政五个方面进行考核。各类绩效考核内容的计分标准应采用百分制, 进行部门成员打分, 分别按照各个岗位分类考核办法, 具体规定组织实施。激励约束机制以签订岗位目标责任书为基础, 规定出每个岗位职责, 明确岗位责任义务, 对于超额完成财政税收工作目标的员工给予奖励, 对于未完成财政税收工作目标的员工进行帮助改进。

参考文献

[1]张争祥.对非营利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评价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 2009 (8)

[2]卫文才.浅谈非营利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绩效审计与财政税收[J].现代商业, 2014 (5)

事业单位财政资金控制 篇9

1 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监管概念及重点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监管就是对财政资金从计划到使用再到核算的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管,开展财政资金监管的主要目的在于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严格依法依规使用,并实现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监管的重点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管。

财政专项资金是指国家为了某项特定事业的发展而单独安排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资金,目的就是集中优势资金资源全力推进重点事业建设。对于专项资金的监管,重点是确保财政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杜绝各种挤占挪用以及违规使用财政专项资金的行为,这也是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主要内容。

第二,预算内外资金监管。

对于预算资金的监管,重点是确保财政资金严格按照预算计划执行,资金运行过程安全规范,并对追加预算资金以及沉淀资金的处理规范化进行监管。对于预算外资金,由于国家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财政管理制度,因而预算外资金规模越来越小,监管重点是控制,确保资金管理符合国家财经法律规定。

第三,国有资产的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主要是基于国家财政资金投入购置,因此对国有资产进行全方位的监管也是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监管的重要内容。监管的重点是定期进行清查盘点,确保资产的安全,同时检查是否存在违规处置资产以及资产不正常流失等问题,确保账实相符。

2 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监管薄弱环节分析

2. 1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自身方面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不健全,特别是针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严格落实内部互相牵制以及职务分离管理制度,制度执行力度不足,在内部的财政资金管理中各种费用支出审批内控不严,经常出现超标准以及超范围开支的现象。再加上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财政资金监管主要是事后核算的方式,而且在会计核算过程中,设置的会计分类科目较为简单,一些核算项目只是简单的归集,不能准确地反映其余预算编制之间的直接联系,因而造成了在内部控制管理方面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监管效果较差,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整体使用效益不高。

2. 2 外部环境方面的原因

目前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监管方面,监管工作尚未形成全面系统的制度体系,主要表现在监管措施的执行力不强,国库集中支付的监督审核职能缺失,会计核算的真实性无法得到有力的保障,造成了财政资金监管方面常常是存在有心无力的情况。此外,财政部门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监管方面,对于资金支出的审批把关不够严格,尤其是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项目支出的合理性以及效益性方面缺乏必要的论证分析,而且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也没有明确的界定,挤占、挪用财政专项资金的行为时有发生。

3 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监管措施分析

3. 1 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

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是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监管的有力手段,改进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监管体系,必须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进行优化。重点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一,完善财务工作领导责任制。为了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监管的主动推行,应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工作领导责任机制的建设,重点是明确经费审批权限、重大开支集体决定、会计资料真实性审核以及财务岗位管理责任等制度,通过完善的领导责任制,形成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督管理。

第二,加强对“三公”经费的控制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务用车费用、公务接待费以及因公出国境等费用管理方面,应该制定严格的执行标准以及管理规定,确保费用支出的科学合理。

第三,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也是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监管的重要方面,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中,要确保形成完善的固定资产采购、使用以及报废整个的完整管理流程,并定期进行抽查或者是清查,及时准确地掌握资产的变动情况。

3. 2 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预算管理水平

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监管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当前我国财政预算逐步朝着公开化、透明化以及阳光化的方向发展,更应该充分利用财政预算加强财务预算的监管。

第一,在财务预算的执行上应该严格执行财政部门的批复,尤其是对于各种追加预算以及预算用途改变,必须严格遵循预算编制计划。第二,应该严格按照预算计划进度以及标准执行,杜绝各种随意开支以及超标准开支行为的出现,控制预算计划的执行节点。第三,应该充分发挥会计核算中心对于财政预算管理的建议职能,提高财政预算的科学化水平。第四,应该重点做好行政事业单位的预决算全程监督管理以及预算执行的全过程公开,通过社会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管理的透明性。

3. 3 强化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监督管理

当前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监管方面,财政、审计、基建以及社会会计事务所,均可以作为财政资金的监管方式。其中,应该重点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以审计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在审计内容的确定上,应该包含预算执行情况、经济责任情况、收入纳入账户情况、资金管理、票据使用、资产管理、基本资金以及专项资金使用、会计核算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账务处理等方面,作为内部审计的重点,确保审计工作无死角,全覆盖行政事业单位的所有经济活动,确保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安全。

4 结 论

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监管,既是适应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规范化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监管机制上,应该重点突出内部管理制度完善,以预算管理作为重要手段,配合外部监管,共同提高财政资金监管水平,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监管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重点方面。本文针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监管,首先分析了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监管的概念及其重点,进而分析了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监管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系统地论述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监管水平的具体实施策略,可以为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管理的实施开展提供合理的技术参考。

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监督与管理研究 篇10

(一)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不健全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内部部门安全合法运转的基本保障。内部控制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监管的能力大小。目前, 我国不少事业单位部门缺乏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导致事业单位监管力度不强, 单位中各部门职责混乱, 资金管理不当等现象。

(二) 管理人员自身能力未能达到标准

对于能否准确监管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的使用状况, 同时也和相关管理人员的能力水平高低有关。现代社会中, 大多数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人浮于事, 并没有做到真正的合理合法监管。对于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所存在的问题, 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或者说, 管理人员自身的技术水平没有达到标准, 根本发现不了事业单位财政资金所存在的问题。这对于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监管能力有着致命的打击。

(三) 资金管理范围宽泛, 管理体系不健全

现代事业单位对于自身资金的管理体系过于混乱, 事业单位的资金支出有很多种。往往有些事业单位部门并没有分门别类地核算各项支出。事业单位对于资金的管理体系也过于宽泛, 事业单位负责人有时过于轻视资金核算, 票据核算, 往来核算等细节点的控制流程, 最终对导致事业单位资金的浪费流出。

二、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监督与管理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 事业单位对于监督思想存在偏差

在我国现有的政府体系中, 事业单位在很长时间以来都是无偿使用国家的资金补助。事业单位不需要反哺国家的财政补贴, 只需要有效运转事业单位就行。因此, 事业单位对于监督这一项要求存在思想上的偏差。在现行的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管理的情况来看,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主要重视对于财政资金的会计核算, 而轻视对于财政资金的监督管理工作, 事业单位对于监督管理的理念并没有很好的建立。

(二) 监督职能存在缺陷

事业单位对于财政资金的监督与监督绝大部分是要靠事业单位领导的支持与推进的。由于我国事业单位人浮于事的背景, 导致事业单位对于自身的财政资金的监督很难落实到实际。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只能听命于领导者的安排与调遣, 对于财政资金的监督管理工作望尘莫及。另外, 国家对于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管理主要由考试选拔为主, 因此导致了事业单位的后备人才并不能达到需求量。

(三) 相关会计核算制度法律不健全

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我国市场经济也要求我国的会计核算体系随之增强。在事业单位中, 要求事业单位对于财政资金的监督管理会计体系不断强化, 这是由事业单位对于社会公众的公正性、公开性、合法性来决定的。但是, 由于世界市场变化, 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体制还不够完善, 这导致我国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监管方面只是单纯的设立有关的框架体系。

三、对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监督与管理的对策

(一) 完善单位人员管理监督意识

由上文所提到, 事业单位对于管理的意识淡薄归根结底还是人员没有建立起有关意识。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应该带头建立监督管理意识, 提高单位人员的法律常识。事业单位的各部门负责人应该适时鼓励单位人员参加技能培训以及培养单位人员的检查意识。意识是物质形态的保障, 事业单位只有先从人员自身的意识开始着手培养, 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建设工作。

(二) 强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机构管理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由事业单位的领导人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控制本单位的各项活动以及员工, 确保事业单位能够平稳有序的进行的根本保障体系。事业单位应该重点控制本单位的内部财务资金管理情况。资金作为单位运转的一种基本生产工具, 决定着事业单位能否为社会制造其价值这一根本职能。事业单位应该对于财政资金的内部机构进行专项管理, 争取做到一笔账对一笔钱。

(三) 巩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心建设

建设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心, 强化会计核算集中制的改进, 是解决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监督管理问题的一个首要方法。在未来的社会经济体系中, 会计核算中心理念将会在互联网社会大力宣传和推广, 会计核算中心理念充分利用了当代先进的信息化技术, 结合各项新闻媒介的介入, 加强了对于财政资金的监督力度。另外, 会计核算中心体系通过现代先进的理论知识的强化, 不断改进其原有的规章制度, 与时俱进, 充分发挥了会计制度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摘要:单位的资金是事业单位运转的核心力量, 缺乏资金的维护, 事业单位将无法体现其社会价值影响力。其中至关重要的应该属于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监管问题。有力的财政资金监督与管理, 能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降低财务浪费现象和财务舞弊发生的可能性。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政监督,核算制度

参考文献

[1]邢超群.关于强化财政资金监管的几点建议[J].财政监督, 2011 (15) .

[2]何彬.健全管理机制, 强化乡镇财政资金监管[J].中国财政, 2010 (24) .

[3]翟伟平.提升基层财政资金监管水平的思考[J].山西财税, 2010 (07) .

[4]贾小霞.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治理问题及对策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 2009 (24) .

事业单位财政资金控制 篇11

资金管理是指行政事业单位计划、分析、控制、监督和管理资金的来源和资金的使用。资金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其中包括预算资金管理、运作资金管理和专项资金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资金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单位项目的正常运作、节约财政资金, 为以后的资金使用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方案, 以及提高其单位经济管理水平等。资金管理具有以下原则:将专项资金、固定资金、流动资金划分清晰;各项资金的使用应符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资金的责任制度, 促使行政事业单位合理、有效的使用资金等。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预算财政资金的管理, 提高其自身的管理水平, 促进单位的良好发展。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财政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与财政预算资金编制脱节

预算财政资金是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各项活动和正常运作的基础和前提, 也是行政事业单位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的保证, 也是国家对社会公益无偿供应的一种重要的体现。行政事业单位主要是为了给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的机构, 并不是像企业那样以生产产品来获取收入达到盈利的目的。由于不以生产产品来获取收入, 行政事业单位具有以耗费为主的财务特征。为了让行政事业单位正常的运作, 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 必须保证其拥有必要的预算开支。行政事业单位不能丢掉社会服务的职能去创收, 这样国家应提供财政资金来保证其履行社会服务的职能。对于行政事业单位, 要给予相当的资金保障, 以保证事业单位工作正常运行, 保证社会经济正常发展和人民生活稳定。

(二)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财政资金编制脱节

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都拥有大量的资产, 例如土地、建筑物、车辆、大型设备等固定资产。有些行政事业单位没有注重对固定资产的管理, 编制财政资金预算时也没有考虑这些资产, 导致编制的财政资金预算与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不相符, 即存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财政资金编制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对自身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应用, 甚至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将固定资产进行投资, 获取的利益被收入单位小金库、吃喝玩乐或发放职工福利等等。

(三) 行政事业单位决算编制与预算财政资金编制脱节

一级政府, 一级财政, 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 各级财政主管规定预决算编制要求后, 再做出报表, 由各行政事业单位填报后, 逐级汇总, 形成最后的总体报告。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 由于财政部往往会编制整体的预算和决算, 本单位的利益不会受到影响。预算往往是对决算运作结果的一种导向, 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忽略预算和决算的对应。这样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决算编制与预算财政资金编制脱节, 影响了单位决算和预算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

(四)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与预算财政资金编制脱节

人民代表大会确定预算后, 财政部门会将预算下达给各个行政事业单位, 各个行政事业单位应严格按照预算进行运作。但在实际的情况中, 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与预算编制存在一定的脱节问题。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随意的使用资金, 使得预算编制流于形式。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运作中, 经常会出现超出预算控制范围、与预算不符的现象。政府性专项资金未能单独核算, 与部门预算混淆, 挤占经费, 管理执行混乱无章。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与预算编制存在一定的脱节, 使得预算编制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影响了其单位良好的发展。

三、对策

(一) 加强和完善财政资金的预算编制

行政事业单位在编制财政资金预算前, 应收集大量的资料进行分析, 必要的情况下应进行调研;在编制财政资金预算的过程中, 应确保落实财政资金每一项和每一笔收入和支出的明细, 全面、充分地考虑预算编制的内容, 确保编制完整、全面的财政资金预算。财政部门根据行政事业单位提供的是社会服务安排预算资金, 保证事业单位职能的发挥和服务的体现。

(二) 严格使用专项资金

对于专项资金, 财政部门应建立健全专门的专项资金的项目库, 严格审核和控制专项资金的申报, 然后以项目库为基础确定各事业单位项目支出的内容和额度, 编制项目支出表, 根据具体的项目情况填报列支总额和各种资金数目。

(三) 严格执行预算

行政事业单位在具体执行预算财政资金的过程中, 应严格遵守财政部门的相关指标, 争取达到平衡, 不得擅自扩大预算财政资金的使用范围, 确保专项资金按照项目运作的规定和要求进行使用, 不得滥用专项资金。财政部门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财政资金执行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 严格监督和控制预算财政资金的使用, 避免出现专项资金被挪用的现象。

(四) 要建立完善的预算财政资金监督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预算财政资金管理制度, 加强对预算财政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完善的预算财政资金监督体系, 可以使得监管部门有法可依地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财政资金进行监督, 从而致使行政事业单的预算财政资金管理更加标准、规范、全面。

摘要:如何完善预算财政资金管理是我们当今面临的重要问题。文章对资金管理进行探讨, 并分析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财政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完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财政资金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预算资金,资金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上一篇:梁桥施工下一篇:焊接后热处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