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时效(精选9篇)
新闻时效 篇1
以上所举事例,反映了新闻稿件时效性的不足。这一方面受企业报出版周期长的影响。企业报,除了一些大的企业是日报外,多数企业报出版均为一周三期、一周两期,甚至一周一期。报纸出版时间决定了一篇新闻稿件从作者开始采访、酝酿、成稿,到送往报社最终见报,会有一段较长时间,稿件的时效性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企业报供稿者,除了本报记者编辑外,其他为分厂及车间通讯员,特别是车间通讯员,平时有自己的专职工作,写稿是业余时间进行,在这一块精力投入较少,经验也较厂通讯员及报社记者欠缺,往往容易忽视新闻由头的制作。
“新闻由头”,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新闻的引子,或者叫“新闻根据”、“新闻依据”。“新闻由头”是新闻的基本因素之一,是决定新闻价值的重要方面,是使“旧闻”变成“新闻”的一座桥梁。有大量的新闻事件, 作者在写作的时候,时间过去很久了, 或者前后跨度很大。这个时候,就需要寻找一个最新的新闻由头,以增强新闻的时效性。
那么应当如何去寻找、挖掘最新的新闻由头,增强新闻时效性,使本快成为过去的“旧闻”变成新闻呢,笔者根据实践经验,粗浅地归纳出以下几点:
把握好总的原则。新闻由头首先要是新近发生的事件;要能够引起读者阅读兴趣;要与所报道的主题有着密切联系 ;要有利于下文的展开延伸。
寻找最新动态
需要报道的各类事件和活动,特别是动态性的,只要及时抓住报道,就不存在寻找新闻由头的问题。但有些事件和活动发生后,过了一段时间才被捕捉到。在这种情况下,要把这些事件和活动报道出来,就要在系列性的变化中寻找最新动态,作为新闻由头。如《安钢》报7月9日二版《炉卷二号加热炉烘炉进展顺利》一稿,原稿新闻由头为: “炉卷二号加热炉在厂部相关领导和轧钢一车间的精心组织下,经过放散、取样、防爆实验合格后于5月31日点炉成功,烘炉工作正式开始”。当时稿件见报日期为7月9日,以5月31日的事件作为新闻由头,显得晚了,就变成“旧闻”了。而下文还有另一个时间点为7月初, 以这个时间节点的最新动态为新闻由头, 这篇稿子的新闻时效性就明显增强了。
引用人物话语。引用新近时间点的人物话语作由头,可以有效弥补此类报道时效性不强、接近性不够等硬伤, 还能增强报道的真实感。如《安钢》报5月19日《“三维”管控促进备材消耗走低》一文:“‘夹板小改大项目的实施,不仅没有影响轧钢运行效果,而且降低了一大块备材消耗。’5月12日,第一轧钢厂260机组工艺技术员赵世海如是说。今年前4个月,该机组备材消耗较目标连续走低,确保了轧钢生产的低成本运行目标”。
选择现场见闻
如《安钢》报5月19日二版《防暑设备检修不外委》:“5月6月下午2时左右,在焦化厂配煤车间3号煤塔操作现场,只见两名人员正满头大汗地对该岗位空调室外机进行拆机检修。荡起的灰尘、细煤粉飘落在他们脸上,瞬间两人全变成了‘黑包公’。检修完毕,他们不肯休息一会儿,接着又对室内机进行全面‘体检’”。运用见闻手法,描写最近时间点的一个检修场面,仅用几个短句,就把新闻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交待清楚了,并且生产现场描写真实形象, 有感染力。
交待新闻来源式。7月3日第二版, 《第一炼轧厂板坯质量实现大步飞跃》一文:“今年1至5月份,我们入库板坯19.54万吨,其中表面废品、协议材产生总量仅为84.61吨,同比降低770.23吨, 两者退废率由去年的0.32%降至0.04%, 降幅超过87%,基本实现了无缺陷铸坯生产的既定目标。”这是6月13日笔者从第一炼轧厂技术质量科了解到的板坯工序质量汇总数据。这里,通过交待了新闻信息的获取来源,引入了一个较新的日期,增强了新闻的时效性。
抓住某个方面通过实施一些办法后,取得显著成绩和效果的时机。7月13日《软管回收半年降本4万元》:一炼轧方坯连铸车间针对吹氩软管单月消耗量偏高的实际,通过出台管理制度,采取得力措施,使吹氩软管的消耗得到有效降低。截至7月6日,该车间今年累计约回收利用吹氩软管396根,节约资金4万元。
上述寻找各类消息新闻由头的方法是常用的一般方法,实际上,还远远不止这些。在我们平时的新闻采访中,只要把握好选择新闻由头的总的原则,处处留心,做个有心人,就不难熟练掌握各种类型的新闻由头的采写,从而做到应用自如,选择出最新时间点、最能引起读者兴趣、最贴近新闻主题的新闻由头,增强新闻时效性,提高作品的新闻价值。
新闻时效 篇2
新东方在线四六级李旭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新东方在线四级听力主讲老师李旭,跟大家聊一聊对于2017年6月四级听力考试的想法跟看法,考试已经结束,各位同学一定要心态放轻松,不能拿过去的错误惩罚将来的自己,告诉大家对未来的考试应如何应对。
其实这次考试在听力部分特点很明显,有非常强的时效性,两个新闻听力,大家发现都是含比较热点的话题,一篇讲self-driving,汽车自动驾驶。一篇讲谷歌汽车自动驾驶出事了,另外一篇没有出事。首先大家看到的应该是北方版,北方版是指北方地区,南方版是上海地区播放的。Automakers and tech companies are working hard to offer the first true self-driving car, but 75 percent of drivers say they wouldn’t feel safe in such a vehicle.首先请注意这是一个及其典型新闻听力的导语,是不是先告诉我们核心内容。我们从篇章的角度听出来它是非常明显的开篇转折,很多公司现在开始研究自动驾驶汽车,然而有75%,也就是有七成多的司机他们感觉不安全。紧接着说Still, 60% of drivers would like to get some kind of self-driving feature, such as automatic braking or self-parking, the next time they buy a new car.The attitudes are published in a new AAA survey of 1800 drivers.请注意,这个地方说自己能开车,自动驾驶的一些特点,比如说包括自动刹车,比如说自动擦车等等,紧接着是不是这个地方就出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强转折。But those surveyed by AAA say, they trust their own driving skills.这儿有新闻导语,有自动汽车驾驶的概念,之后是司机,他们说有一些自动驾驶,比如自动刹车等等。
在听力考试当中,一但出现所谓的survey,最喜欢考察的是survey的结果。如果遇到了实验的方法跟实验的结论,方法考的少,结论相对考的多,四级听力说出了汽车制造商的观点,他们认为自动驾驶的汽车比人类驾驶更安全,有一个because,因果关系,这个地方可以命题,they wouldn‘t get distracted or drive when tired,它们不会分心,电脑开的车也不会变得很劳累,不会疲劳驾驶,后面but,这是做了一个转折,But those surveyed by AAA say, they trust their own driving skills,其实意思是这些司机更加信任自己开车的能力,不信任电脑。
就我自己而言,用自动驾驶,我可能更觉得我会信任自己,不会信任汽车。在这个地方,实际上就进行了几个不同的命题,首先第一题问的是What is the finding of the Triple AAA survey?调查结果是什么,这是一个考点,另外一个考点叫JN的人它的观点。你们注意,在考试的时候你们听到的东西应该是John Nielsen,后面很多介绍他的句子,考试的时候千万不要仔细去想,这个人的人称是什么,这个人究竟是哪个经理,这个人是干吗的,你就知道这个人是一个专家,这个人的观点是什么,他的观点是,那些司机可能高估了自己开车的能力。实际意思是自己开车,我觉得自己开车能力比电脑强,实则不然,我可能会分心。
He also believes they will be more likely to trust self-driving cars as they become more familiar with features such as automatic braking or parking.He estimated that the comfort level will increase considerably in five to ten years.这些是JN的观点,如果听力考试里边,如果出现某一个人的观点,这儿成为考点的概率比较高。第二题,这个JN的人是怎么看待self-driving。
浅析全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时效性 篇3
可以说在移动终端平台兴起之前,传统电视新闻节目并未对这种新兴的传播方式获得足够的先机,这一方面是由于其自身线性传播方式和固定传播模式的桎梏所限,另一方面还是存在重视不足的主观因素——由于最初多媒体移动终端高昂的价格和网络覆盖率低、数字信号带宽不足、价格高昂、传送技术和硬件指标等等都无法实现大规模、及时有效的传送,新媒体传播在兴起之时并未收到足够的重视,很多人都觉得这不过是个噱头,很可能昙花一现变逐渐消亡,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以手机为代表的廉价多媒体终端广泛普及,移动网络数据传输信号倍增,年轻人对现代即时信息需求的喜好,这些“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齐聚,最终使得全媒体对电视新闻节目发出了全面挑战。这场竞争可以这样比喻:一个成名已久的拳王在面对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挑战者时,前几个回合取得辉煌的胜利,但是中场则被挑战者以迅猛的招式打得难以招架,步履踉跄。如何战胜这匹黑马,在最后收官阶段保持住自己昔日的荣誉,我认为作为传统媒体,不能局限在“传统”二字上,必须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把握科技发展方向以及年轻人对新闻资讯的喜好习惯,不能继续停留于小修小补式的细节调整、改变,必须进行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必须先转变观念,从全媒体时代新闻类节目的发展趋势和运营规律的战略高度出发,对电视新闻类节目自身现状进行全新定位,对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和特点进行比对,并以此为指导,在内容、互动、品牌塑造、传播形式等方面不断强化。
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国内电视新闻都是采用线性传播方式,节目形态大同小异,由于受地方区域限制,本身内容来源单一,新闻其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将时事新闻以固定的时间段经过后期加工整理后播放给广大观众,但是,这种固定时间播放已经与现代节奏性极强的社会生活格格不入——广大受众不可能将全部的时间都在固定时间段内观看电视新闻,这就使得电视新闻节目将自己的播报时间完全卡死。目前电视新闻的受众主要以70年代前出生为主,因为在他们心中电视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还是要高于新媒体,同时在对接受现代传播工具时,在操作上略显吃力,尤其是一些网络诈骗案件使他们更加谨小慎微,而对于广大的消费主力80后、90后和00后,传统的电视新闻市场占有率可谓极低,但值得庆幸的是,移动媒体虽然以灵巧便捷的方式可以取代电视新闻,但是目前国内免费WiFi覆盖率较低,移动网络的资费也广为诟病,但是移动媒体有一个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就是通过网络硬盘云存储,可以查到与新闻相关的所有过去历史信息,但是电视新闻所播报的即时性新闻不具有追溯性,一些相关播报和导读也受节目时间限制,并且以往播报的信息由于是影音视频格式,保存难度较高,现有硬件设备存储空间、容量有限,或多或少的都需要第三方专业的技能和设备支持,这极大的限制了电视新闻在追溯性上的横向拓展。
在传播的模式上,电视新闻更是与互联网新闻存在着更大的差距,就目前来看,但是新闻还是难免以一对多的方式进行传播,充其量我们可以将其看做是一个辐射开来的一个二维平面,传播单向,但是网络媒体新闻却可以以一对多——多对多的模式进行三维立体的传播,存在着几何级数的爆炸性传播方式,这种层级存在着巨大的代差。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当我们用手机在网页上发现一条新闻,我们可以复制链接,分享给朋友圈或者发送给好友,在这转发的过程中,新闻的受众也转变为新闻的发送者,成为一个个移动的新闻发射基站,这无疑在节省了成本的同时,还极大的提升了该则新闻的影响力和传播速率,在获得更多点击率的同时,其经济效益也是可想而知,并且在这种人人转发的过程中,其时效性基本上是随着新闻态势发展而时时刻刻的不断更新,相比电视新闻在固定的时间段播报而言,其在时效性上的差距可谓是天壤之别。
说说新闻的时效性 篇4
一、新闻写作为什么要讲究时效性
新闻的时效性和新闻的物质及宣传功效有着直接的关系。新闻越早发表其新闻宣传的功效就越好, 反之就越差, 甚至毫无意义而言。
这一时效性特点, 要求我们要不断地提高采访效率, 也要研究时效性的表达方式及效果, 这就涉及到了新闻的时效性与传播时间及传播效果的关系。从理论上说, 时效性指事实发生与作为新闻事实见报之间的时间差, 同时也涉及到新闻面世以后引起的社会效果。
综上所述, 新闻的时效应该分为两个侧面:
(一) 新闻写作的时效性。
新闻的时效性是新闻写作中的重要要素。我们知道, 新闻是“易碎品”, 有时候相差一小时, 甚至相差几分钟就有可能落在别人后面, 使新闻成为旧闻。消息这种倒金字塔结构的产生, 就和新闻的时效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类似的新闻当然是越新鲜的事实越受读者欢迎。
(二) 新闻发表的时效性。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工作性质决定的。
我们是党报, 我们是党的喉舌, 那就要把为党、为人民、为政治服务放在第一需要。每当有什么重大的政治活动、政治需要时, 我们尤其是编缉们, 都要有这种政治敏感, 不能把稿选错, 不能把好稿压成废稿。比如说春防的稿件, 如果过了防火期, 那就是一张废纸, 我们必须有这个意识。
二、新闻的真实性与时效性的关系
真实性与实效性都属于新闻的基本特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不真实的新闻根本就不算是新闻, 而缺乏时效性的新闻是没有价值的新闻, 是旧闻。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是辩证统一的。我们的原则, 必须在坚持新闻真实的基础上求快, 新闻快而不真和真而不快, 都不能算是一个有价值的新闻。经常性地发表既快又真的新闻, 才是对党报或者说所在的媒体负责任的良好态度和敬业精神。
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力之所在。时效性求快, 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 探寻的事实真相需要时间, 两者不能兼顾的情形时有发生。求快是以真实为前提的。我们所追求的快, 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的, 一篇真正的好新闻, 既要快, 又要经得起推敲才行, 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处理好真实性和时效性这二者的关系。
三、提高新闻时效性的途径
新闻常常被称为“易碎品”, 这是因为新闻作品的新闻价值的实现是一瞬间的、一次性的。要增强新闻采访时效性, 必须实现新闻时效与新闻报道广度和深度的结合。提高新闻时效性的途径我想可以这样理解:
首先, 尽可能地以最快速度采访和写作新闻稿件。当记者就要有一种紧张感, 要有责任感, 把当天采写的新闻稿件一定要争取当天发表出来。起码不是因记者的原因不能及时见报。笔者认为, 这应该是一个专业新闻工作者的起码标准。
其次, 要提高记者的专业素养, 尤其是要提高新闻敏感。只有在日积月累中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质, 记者才能面对新闻有着较强的新闻敏感, 这样才能发现新闻及新闻背后的新闻, 迅速采访发布。
从具体手法来说, 笔者以为是不是可以考虑这样增强新闻的时效性。
(一) 进行渐进式的报道。
不一定非要有了结论时再报, 可以陆续地报道新闻的进展和过程, 满足读者的关注、关心, 也免去了新闻采访报道的难度及失误。如重大新闻和突发事件。
(二) 寻找新闻的最近点。
要增强新闻的现场感或寻找其它可以帮助增强新闻时效性的辅助手段。比如说描写、联想或倒叙等文学手法, 如, 我曾在一篇文章的前言部分首先交待了新闻背景:
“叮铃铃———”, 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自遥远的北京。全国人大民族事物委员会的询问, 让我们感到了祖国对边塞地区鄂伦春族这支弱小民族的萨满教近况正投以关切的目光。他们说, 据了解, 有一位隐居在大兴安岭深处的老萨满, 早在1992年就已被尊为“最后的山神”。听说他年事已高, 身体多病, 不知现在如何?……
然后再进行采访途中的艰难的描述, 这样既增强了文章的时效性, 也增加了场景描述, 提高了文章的可读性, 可谓一举两得。
四、新闻时效性与责任心及敬业精神
保证新闻时效性需要记者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忘我敬业精神。
责任心。比如说会议报道, 有的记者人到了, 但出工不出力, 听得不认真或晃一下, 取了材料就走人, 结果会议变更内容, 回来按材料一报, 不光时效性成了问题, 而且还有可能成为失实报道。
敬业精神。记者遇到突发事件时, 一定要有高度的敬业精神。比如战地记者, 甚至不惜付出生命。闾秋露薇, 凤凰卫视著名记者, 资深媒体人。曾因2003年在伊拉克战争时作为在巴格达地区进行现场报道的唯一一位华人女记者, 获得了中国观众的极大关注, 被誉为“战地玫瑰”, 出了好几本书, 他们都是曾出生入死, 甘于为新闻事业奉献一切的典范。■
新闻时效 篇5
一、根据受众要求合理地安排新闻主题
1. 内容与受众的生活息息相关。
随着时代的进步, 受众群体的生活也在不断的改善, 生活阅历也在逐渐的丰富, 对新闻消息的要求也就越高, 因此新闻的发布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这样才能激发受众群体对新闻的阅读兴趣, 使新闻得以有效的传播。
2. 新闻信息丰富多样, 多姿多彩。
受众群体多种多样, 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兴趣爱好, 要想保证信息传播的时效性, 就要让新闻信息尽可能的满足众多人的兴趣爱好, 只有这些受众全体对新闻感兴趣, 他们才会去阅读, 因此要彻底改变传统单一的新闻特点。
3. 注重信息的美观与排版, 从视觉上培养受众对新闻阅读的兴趣。
图片的运用, 文字的排版都要富有想象力。因为随着受众群体学历文化水平的提高, 他们越来越关注到视觉的享受, 通过眼睛来发现美, 即使是发布过于陈旧的文章, 拥有美丽的排版, 便能在第一时间抓住受众的眼球, 从而开始新闻的阅读, 并进行有效的传播。
4. 多渠道传播, 增加受众面。
传统的渠道包括报纸, 杂志, 现在伴随着网络的盛行, 网络新闻已经成了现在受众的主流媒体。因此在选择媒介的时候, 应牢牢的抓住网络这一新兴媒体, 集中所有优势资源。另外还要抓住移动媒体终端, 也就是我们现在通常说的“低头族”——一直使用手机来获取新闻的人群。通过QQ, 微信, 手机报, 微博, 博客等便利的传播渠道来有效的传播信息。
5. 便利有效的服务。
这个主要是指, 要让传播新闻信息的媒介走入受众群体的生活中, 帮助他们在不同的媒介发布消息, 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从而达到新闻传播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
二、增加新闻的可读性以及新闻发布的时效性
1. 新闻发布的有效性与及时性。
新闻之所以被关注, 是由于人们要了解近几日或者是当天所发生的事情, 所以在新闻的选材上, 一定要注意选材的及时性。在第一时间让受众群体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消息。
2. 提高新闻的可读性, 在发布新闻时, 发布的所有的新闻观点一定要能被广大的受众群体所接受和认同。
另外不同的新闻要根据关联性以及时效性进行区分, 不要在重要的版面布局不重要的新闻消息。
3. 加强新闻消息与受众群里的互动性。
新闻的撰写不能仅仅为了传递新闻而撰写, 还要让文章富有互动交流性, 既能让读者对新闻产生共鸣, 还应该赋予受众群体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如果读者能够与人进行有效的交流, 自然而然的就能促进新闻的实效性传播。特别是在网络媒体中, 每篇文章都允许读者对新闻消息自由的发表言论。
4. 增加新闻的原创性。
新闻消息的发布最忌讳的就是抄袭, 因为抄袭所带来的也许就是丧失了新闻的真实性以及有效性。
三、让新闻发表与受众舆论紧密结合
没有舆论的新闻不能算是一篇真正意义的新闻, 没有探讨的消息也不能算是一则有效的消息, 因此要将新闻消息的发表与受众的舆论探讨相互结合起来, 这样不仅能分析受众群体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发表新闻, 更可以加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 保证新闻消息的实效性传播。
1. 努力建立适合的稳定受众群体, 利用这些有效的稳
定群体进行传播, 这样就可以一传十, 十传百, 让新闻消息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传播。
2. 增加传统媒介与网络媒介的占有量, 保证同一则新
闻既能在传统的报纸, 杂志上刊登, 同时又能在网络媒体上发布, 扩大阅读人群。
3. 加强对受众群体的心理研究, 通过研究他们的心
理, 在组织新闻以及回收反馈的时候就取得更加丰厚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熊柱.关于当前古代文学传播研究现状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 (04)
[2]石健.今报纸副刊对非互联网区域的文学传播——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其《团结报》副刊为研究主线[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06)
[3]曹怀明.媒介变局中的文学传播生态——以报纸和互联网为例[J].枣庄学院学报.2005 (03)
新闻时效 篇6
一、避免失语现象出现
在对重大社会新闻事件报道的时候, 新闻记者有时候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 舆论宣传的能力得不到施展, 导致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失语, 更有的甚至是新闻记者的新闻职业道德扭曲, 导致有偿新闻等不良现象的出现, 所有这些对重大新闻报道带来严重阻碍, 例如去年发生的山西煤矿的“封口费”事件, 在社会普遍关注受难民工的最新信息的时候, 记者却趁机向煤矿负责人收封口费, 这给新闻行业带来了恶劣的影响。在追求新闻报道的时效性的时候, 新闻的真实性以及信息的公开性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不能因为出了问题而躲避媒体的报道, 第一时间报道事件的原委是媒体新闻报道最重要原则。去年的汶川地震中, 媒体对信息的处理及时而公开, 详尽、透明、全方位地透映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透映出关于危机、关于社会重大新闻事件信息发布的及时、公开原则。事实证明, 关于重大灾难新闻的信息不公开、不透明, 不仅是对公民知情权的不尊重, 而且也不利于受灾地区的社会秩序的稳定。媒体避免新闻报道失语是做到新闻时效性的基础。
二、做好新闻报道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
新闻敏感性原则要求新闻记者在接收到重大新闻事件的时候, 采写独家新闻的意识使得新闻记者要在新闻报道中以最快的速度做好新闻报道的每个环节, 实现新闻报道的时效性。
1、快速进入新闻现场
很多情况下新闻事件是在记者接到消息后感到新闻现场的, 这个时候记者要尽自己的所能, 努力地快速第一时间赶到新闻现场, 了解并记录下事件的全过程。同时还要协助相关部门, 对如何做好这一重大事件的处理进行研究和磋商。这是时候还要注意的就是, 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 由于多家媒体的参与, 这就需要在新闻报道之前, 对新闻事件的报道视角进行规划, 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确保整个事件宣传报道口径与基调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与时间赛跑, 与生命接力。2009年8月, 对于台风莫拉克的造访, 媒体工作者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在台风沿途经过的多个城市, 新闻记者一直奋战在最前线, 向民众发布最新的台风信息。湖州电视台《新闻60分》栏目记者时刻关注台风的最新动向, 从气象专家预测台风的来临, 到太湖水位的上升、台风带来强降雨, 再到政府积极抗台救灾, 记者快速进入新闻现场发挥及时的图片、文字报道, 是实现新闻时效性的有力保障。
2、及时发布权威信息, 引导社会舆论
一些比较重要的社会重大新闻事件, 必定会在群众中引起惶恐、忧虑等不良情绪, 社会不稳定因素也随之剧增。媒体的新闻报道要能够通过对重大新闻事件及时有效的权威信息信息报道阻止社会流言的传播用权威部门的言论来稳定民众, 因此及时有效的信息发布是有效进行舆论引导的手段。
3、做好团队之间的协作
从新闻报道的整个环节来看, 为了实现新闻报道的时效性, 从进入现场到对你选题内容, 都需要新闻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机的配合, 因此发挥新闻工作的团队协作精神是保证第一时间采写到新闻的重要力量。
三、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质
重大社会新闻事件的发生有时候还会给记者的新闻报道带来一定的困难, 例如在突发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中, 对于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质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不仅是记者的职业道德素质, 同时也是记者的专业素质的考验。在类似汶川地震这样的突发灾难性事件报道中, 记者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 对新闻的制作要有充分的把握, 让新闻报道的角度能够全面的反映地震过后灾区的真实情况, 同时也满足受众的收视需求。同时为了实现灾难新闻报道的时效性, 这要求记者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等。地震过后的四川灾区, 到处都是一片废墟, 由于四川独特的地理因素, 很多通往灾区的道路都被破坏掉了, 横在新闻工作者面前的困难是无法深入到灾区内部对受灾情况进行报道, 这个时候新闻工作者要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在电视新闻中我们看到的是我们的新闻记者跟着救援部队人员徒步深入到灾区进行报道, 这对新闻记者来说是个艰巨的任务, 我们的新闻工作者还是选择深入灾区进行报道, 这说明记者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在新闻现场报道中, 我们看到新闻工作者急促的报道口吻, 受众不仅感受到了灾区同胞的遭遇感到心痛、救援人员的投入, 同时也感受到了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报道精神。由此, 为了能够实现对灾难新闻具有时效性优势上的报道, 新闻工作者要加强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做好电视新闻的现场直播
在重大新闻报道中, 现场直播报道的方式满足了受众对新闻真实性、时效性的收视需求。在重大新闻事件中做好现场直播报道是新闻工作者的工作职责。在现代发达的传媒环境中, 做好重大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报道, 是实现媒体对重大事件报道时效性的重要技术支持, 还是以汶川地震为例, 在地震发生后, 央视等主流媒体在地震现场快速及时的报道, 让全国乃至世界上关心这件事的人的以了解事件的进展, 全面多点的报道, 让震区内震区外的人, 知道了自己此时此刻该做什么。CCTV的直播节目, 不仅以“快”、“全”在报道着震情, 实际上也在给震区以外的人做心里抚慰。现场直播是媒体做好重大新闻事件报道的一个重要渠道
参考文献
[1]陈海军:《快起来与新起来———关于新闻时效性的几点思考》, 军事记者, 2006年第6期.
[2]张袖砚:《新闻时效性的把握》, 记者摇篮, 2009年第7期.
新闻编辑时效性的探究 篇7
1新闻编辑时效性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新闻编辑的效率过低
现阶段, 我国新闻编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新闻编辑效率过低, 较低的效率使得我国新闻编辑工作水平较差。在事件发生后, 新闻编辑工作相关的人员不能在第一时间对发生真实情况进行掌握, 导致新闻编辑工作进行得十分缓慢。在掌握信息后及时对新闻内容进行整理与编辑是最为主要的一个环节, 但目前, 我国新闻编辑工作中这个环节出现的问题较多。在对新闻内容进行整理的过程中存在较多的拖延现象, 不能在第一时间对很多重要的大事进行编辑工作, 导致后续的新闻报道工作受到影响。
1.2 新闻编辑发展滞后
近些年, 虽然我国新闻编辑工作在逐步地改进, 新闻编辑工作的重点内容与发展目标也已经确定, 但是我国新闻编辑的发展速度一直较慢[1]。目前, 各国都十分重视新闻编辑工作, 在大事件发生时, 第一时间对信息的进行掌握十分重要, 而我国新闻编辑发展滞后的问题使得我国媒体的国际事件报道能力较弱。在我国新闻编辑发展过程中, 传统的方式已经不能与快速发展的时代相适应, 严重地制约了我国新闻编辑工作的发展与进步。新闻编辑工作发展滞后是我国新闻行业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想要使我国新闻编辑工作能力在未来有显著的提高, 就要打破新闻编辑工作发展滞后的现状。
1.3 新闻编辑人员的综合能力较弱
新闻编辑人员的工作能力对新闻编辑工作的发展至关重要。现阶段, 我国新闻编辑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较弱, 不能快速有效地进行工作, 使我国新闻编辑工作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新闻编辑人员的综合能力包括随机应变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新闻编辑工作过程中会有一些必须及时处理的问题。在进行重大事件编辑中, 对重点内容的选择以及分析问题的方式都是新闻编辑人员需要注意的。新闻编辑人员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确定进行编辑的重点内容, 并用最为合理的、独到的见解对所编辑的事件进行分析。
2 提高新闻编辑时效性的措施
2.1 提高新闻编辑的效率
新闻编辑效率的提高将使新闻编辑时效性得到很好的保证。提高新闻编辑的效率要从获取新闻事件开始。新闻编辑工作人员要第一时间对所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信息获取, 将获取到的新闻信息交由新闻编辑人员进行编辑, 在最短时间内将编辑的初步内容进行确定, 用适当合理的方式进行新闻报道。这种环环相扣的工作流程会极大地提高新闻编辑的效率, 减少在每个环节上的时间浪费, 及时有效地将新闻事件进行编辑, 确保新闻编辑的时效性。
2.2 增强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
在进行新闻编辑的过程中, 增强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是十分重要的。创新意识的增强对我国新闻编辑的发展与进步十分有利[2]。增强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就是在现有的新闻编辑方法基础上, 在平时较为普通的话题中找到更为新奇的特点, 从全新的视觉来看待一些发生在人们身边的事件, 使新闻编辑增加更多的新型素材, 这对保证我国新闻编辑的时效性十分有利, 是我国新闻编辑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2.3 提升新闻编辑人员的综合能力
提升新闻编辑人员的综合能力是我国新闻编辑发展过程中必要的措施, 对于我国新闻编辑的发展意义重大。要对新闻编辑人员加强训练, 在新闻编辑人员进行正式工作前要通过严格培训, 培养新闻编辑人员的新闻编辑能力及处理问题的方式。在培训后期要有严格统一的考试, 只有通过考核才能正式进行新闻编辑工作。提高新闻编辑人员选拔过程的严格程度是提升新闻编辑人员综合能力的基本措施。
3 结语
新闻编辑的时效性是现阶段我国新闻行业较为重视的一项内容。目前, 虽然我国新闻编辑的时效性较弱, 但是在我国新闻编辑工作中采取的有效措施后, 新闻编辑时效性将有显著的提高, 我国新闻编辑的整体水平也将有所提高, 这对我国新闻行业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新闻编辑时效性是新闻编辑在近年来重视的一项重要问题, 提高新闻编辑时效性就是将新闻编辑的整体水平进行提高, 对我国新闻编辑的发展十分重要。本研究将对我国现阶段的新闻编辑时效性进行细致的分析, 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使我国新闻编辑在未来进行更好地完善。
关键词:新闻,编辑,时效性
参考文献
[1]朱传亚, 桂峰桃.在重大事件报道中增强新闻时效性——以我国首艘航母报道为例[J].传媒, 2013 (8) .
新闻编辑时效性有关问题的探讨 篇8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 新闻的传播越来越快, 即使足不出户, 人们也能接收到最新最热的消息, 新闻的作用日益显现出来, 而此时新闻编辑的时效性也越发重要起来, 应当引起广大新闻撰稿人的高度重视。如今, 新闻已经成为国内外事件主要传播形式, 在注重新闻质量的同时, 也要保证新闻编辑的时效性。决定新闻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时效性, 时效可以说是新闻的生命, 顾名思义, 从新闻二字中足见时效的重要性。不真实的新闻不算新闻, 而缺乏时效性的新闻是没有价值的旧闻。既追求新闻的真实性, 又要保证新闻的时效性, 这是广大媒体追求的长久目标。
新闻界有这样一句话:“无论新闻事件多么显著, 与多么知名的人士相关, 新闻的价值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锐减。”一家媒体机构往往会为了一条新闻的最先发布而忙得焦头烂额分秒必争。报到的时间离新闻发生的时间越近, 意味着这条新闻的价值越高。为了提高新闻的时效性, 各类新闻媒体机构都在积极进行创新与探索。
新闻的特性
说到时效性与之相关的就是真实性, 时效性要以真实性为前提, 否则, 即使是独家最先报道, 但失去了新闻的真实性, 未加验证, 相反会对群众起到诱导作用, 带来的损害难以弥补, 得不偿失。这样的新闻甚至不算新闻, 更何谈时效性新闻价值。媒体如果刻意求“快”, 极有可能造成虚假新闻, 不知不觉中为舆论推波助澜。
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 不仅仅是因为它能提高关注度收视率以及发行量, 也因为它关系着人们的生活。如在汶川地震中, 中国媒体对于地震报到之迅速和全面, 让多个国家为之惊讶, 并惊叹“地震般的巨变”。中央电视台此次对于地震报到的时效性和公开性都是创中国媒体记录的。在温家宝总理登上飞机到达成都的十分钟后,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就发布了这一讯息。在地震当天, 新华社发出了成千上万条地震灾情通报, 几乎每分钟都有新的讯息发出。及时有效的新闻才能给予群众引导, 稳定社会秩序。才能让群众感同身受, 时间拖长, 群众的感情期已过, 此时的新闻已没有了多大的价值。
在重大的新闻事件中, 媒体新闻的报道所起作用至关重要, 将会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在某些新闻事件中, 新闻记者迫于舆论的压力、当事人的威胁等不敢将新闻报道。甚至会发生有偿报道这类恶性时间, 给新闻行业带来极大的影响。媒体作为新闻传播方, 有义务将真实的事件详尽、全方位地还原和公布在大众眼前, 避免新闻报道中的“失语”是保证新闻时效性的基础。
采写新闻的记者要有新闻有效性的意识, 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内快速做好准备。对于突发性的新闻如地震、火灾等事件, 记者一般都是在接收到消息后才能赶往新闻现场, 这时候要竭尽所能, 快速的进入事件现场, 了解并记录下事件全过程, 并与相关部门对重大事件的处理进行协商和研究。如果有多家媒体共同参与, 则需要在新闻报道之前进行规划和调整, 确保事件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及时将新闻发布出去, 稳定群众的民心, 稳定社会秩序。如台风类渐进性的新闻, 则需要进行一连串的追踪报道, 不是一天两天的报道就可以解决的, 对于政府采取的积极措施、台风的最新动态、水位的上升、降雨量的大小、洪涝的抢险救灾工作以及预警的发布等都需要持续不懈的报道。记者进入现场发布的图片、文字都是实现新闻时效性的有力保障。
一些比较重要的社会重大事件的发生, 将会引起群众的恐慌和不安, 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也会增加, 媒体需要通过及时有效的权威消息报道来安抚群众的不良情绪, 阻止社会流言的传播, 因此有效引导舆论的手段之一便是及时有效的权威新闻报到。
团队之间的合作尤为重要, 在一场重要的新闻事件中, 个人的力量太过薄弱, 这是就需要进行团队合作, 内部分工之后, 各自迅速的到自己的岗位收集新闻素材, 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大大提高工作的效率, 从而也使新闻的更早更快的发布成为可能。
新闻的报道考验了记者各个方面的能力, 重大的新闻事件报到将会给记者的报道带来一定的困难, 要想提高新闻的有效性, 记者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均需要提升。在如汶川地震这类新闻报道中, 就要求记者有过硬的专业知识, 临危不乱沉着冷静, 并对新闻报道有充分的把握, 字字句句都需要斟酌, 要全面真实的反映灾区受灾情况, 让全国人民对于灾区的情况能够了解, 也要让受灾群众感受到正能量。在地震受灾报道中, 还需要记者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才能前往第一线, 这对记者们来说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在电视上我们可以看到记者的身影, 他们怀着敬业的心并为了第一手资料而跋山涉水。为了能够新闻时效性的报道, 新闻记者有必要加强综合素质。
总结
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 篇9
上世纪90年代初, 晚报、都市报上的都市社会新闻、市井新闻作为民生新闻的雏形, 已经小有影响了。而在电视荧屏上, 1995年北京电视台的《点点工作室》 (1998年改名为《元元说话》, 1999年至今叫《第七日》) , 基本带有了民生新闻的品质。2002年, 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推出了《南京零距离》, 被认为是开了大时段城市民生电视新闻节目的先河。之后, 南京地区陆续开播了《直播南京》、《绝对现场》、《法治现场》等民生新闻栏目。
2004年郑州电视台第一档直播节目《直播郑州》, 也是一档民生类节目, 这档节目在当时收视率比较可观, 为什么不少百姓会按时收看民生类的新闻节目呢?从内容上讲, 民生新闻发生的区域是百姓熟悉的地方, 这就拉近了百姓和新闻的距离, 同时民生类新闻节目素材内容切中社会热点, 贴近百姓生活, 还有一部分观众打来电话要求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记者接到线索后立即赶往现场, 而且切实地帮助了老百姓, 让老百姓从内心相信媒体、相信舆论监督的力量。但是随着民生报道的日益增多, 很多过于鸡毛蒜皮的没有价值的新闻也出来了, 一次, 笔者在街头听到两个人在笑谈, 一个人就说:“现在的媒体, 没新闻了是咋的, 街上要是有个老太太买菜不小心摔了一跤, 一抬头省会多家媒体的摄像头都会对准她。”虽然是笑谈, 但在笔者看来民生新闻又在向另一个极端靠近, 那就是对于报道一些没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本身就是在浪费新闻资源。那么民生类新闻节目的价值又是什么呢?———贴近社会, 有助于了解社会民生, 以百姓为本, 为人民群众服务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有助于推进政府及各级机关部门的建设, 关注社会底层, 保护弱势群体, 维护社会和谐。
想成为一名好的民生新闻记者不容易。每天首先要选出最新的自己感觉也最有新闻价值的线索, 深入到百姓中间, 真正地去了解大家的内心想法, 去了解不同见解的人们, 这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多方位全方位地了解才能做好新闻。做新闻时间长了感觉做片就像是在做一盘美味佳肴, 前期要采购新鲜的材料, 后期也要经过细致的加工。所以记者回来后期做片也是相当重要的环节, 一是准确剪辑镜头, 增强画面的现场感。电视新闻的现场感是电视媒介特性的本质要求, 在民生新闻中, 现场感更是百姓所追求的第一效果。二是尽量利用现场的同期声, 不要把同期声用记者的笔墨代替, 写得再精彩也不如观众自己亲耳听到的、看到的精彩。如今的新闻, 特别是较为轻松的社会民生新闻, 要面对的是普通的老百姓, 所以要提高节目的可看性, 艺术化倾向也开始多了, 有些轻松欢快的节目, 往往也会使用第一人称配音, 再加入欢快的配乐, 这样就增加了节目的趣味性。这些成功的例子都证明了特技的运用是锦上添花的。同时, 特技还必须合理运用, 才能恰到好处。如果想真正起到深刻揭示事物或人物内在的品格、烘托情绪和情感的作用大可以运用所有包装元素。所以这就要根据主题内容的需要而有所选择, 选择好了, 可以锦上添花, 使节目增加整体的美感。三是利用动画、字幕、图解增强节目的信息量和可看性。民生类新闻中也应该充分运用字幕的表现, 特别是一些数据信息也必须用字幕来体现。但是数据并不是越多越好, 而应该简练、易懂, 能用一句字幕表达清楚的, 就不要用两句字幕。在民生新闻中, 还有许多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事, 例如房子纠纷、交通事故、污水排放等。有的事件由于拍摄现场的局限性, 这时就可以利用字幕信息, 画图表来说明问题。如有条件的还可以利用漫画形式表达, 既增加了可看性, 也增加了观众的理解力。四是规范模拟画面的运用, 使其更好地为新闻服务。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 可是在做民生新闻时, 时常发现一些具有新闻价值, 却由于事件当时情况没有现场画面的情形。没有现场画面只是凭借新闻稿件写得精彩, 这样就会造成声画两张皮, 观众看到的新闻画面并不是真实的记录。但由于节目画面的需要, 不得不采用模拟镜头。尽管许多专家和业界人士也在质疑模拟画面的运用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 但是为了维护节目的真实性又增加节目的可看性, 打上“模拟”字样后就应该是“合法化”了。五是利用快速剪辑提高节目的时效性。在信息传播高速发展的今天, 新闻的“新”更加强调出时效性, 除了是新闻外, 还得比别人出来得快, 否则新闻也就变成了旧闻, 所以在新闻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一快遮百丑。”如果只是简单的新闻便在第一时间让观众知道事情的经过。这样的方法并不多用, 毕竟缺少了节目的完整性, 但在突发事件中倒可以偶尔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