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实践课(精选12篇)
语文实践课 篇1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一种新形式, 是新课改的一个亮点, 它是以语文教材为依托,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让活动能够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走出课堂, 走向社会, 拓展视野。那么,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呢?
一、确定学习目标的综合性
综合性学习过程 应是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发展的过程, 作为构建语文基本素养的这四个方面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教学第十册综合性学习内容——“走进信息世界之前”, 首先应该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 而这个目 标应该是 综合的———通过阅读提供材料、讨论探究主题、搜集资料、合作交流、实践调查、写调查报告等多种方式的活动学习, 使学生感受到信息传递方式的快速, 体会信息给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并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 同时利用获得的信息, 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这些活动要求教学目标必须涵盖语文知识和能力, 通过口头、书面或图文等方式为学生插上了认识世界的翅膀、带来了讨论质疑的声音、拓宽了阅读触发的视野、提供了情感体验的过程, 使学生在目标的引导和教师的指导下表达自己的见闻或感想, 发展了学生各方面的语文能力。
二、发挥活动过程的自主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把整个世界作为语文学习的环境, 注重让学生在真实的、具体的现实中去学语文, 是一种自由的学习实践。在课堂上,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体现在教学方法上, 就是要解放学生的眼睛———让学生自由地阅读, 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阅读, 包括教材、资料的选择;解放学生的耳朵——教师尽量精讲, 还课堂于学生;解放学生的嘴巴——课堂上允许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解放学生的思想———教师尊重学生的见解, 不随意否定批评, 通过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判断。在教学进程中, 教师从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智能发展水平出发, 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调控, 尽可能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增加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找到学生的兴奋点, 巧妙点拨和鼓励创新上, 着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注重课外的活动, 学生不仅仅是静静地看书, 还要调查、走访、表演等, 要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语文, 学习语文。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和学习内容、学习环境的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 也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走进虚拟网络世界进行讨论、交流等。
三、创设活动情景的丰富性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仅仅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是不够的, 还必须通过一个个具体的项目来展开, 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就是开展综合性学习的途径。教学中要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 用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重视学生的情感激发和牵引, 把情感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独特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 而不是抽象地分析和说教。以游戏、实践、调查、体验、参观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 获取知识, 解决问题, 同时体验活动中的乐趣。如教学“调查街头错别字”时, 活动场所设定在街头, 学生必须自己去寻找和发现广告、招牌上的错别字, 有的学生自己拿不准, 就需要去查字典或请教家长、老师, 然后才能分析原因, 下结论。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全面地学习和运用知识, 从而听、说、读、写能力也能得到整体发展。经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 同学们收获很多, 锻炼了搜集信息的能力, 增强了合作意识, 培养了策划简单活动的能力, 提高了处理信息的能力, 每位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应着重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实践, 科学掌握学习过程和方法, 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体验、获得成功, 由此体现语文课程的新价值。
语文实践课 篇2
地名
学习目标:
1、感受地名的特点,了解地名的由来和内涵。
2、通过地名了解历史文化知识,树立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意识,激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3、积累相关的词语和古诗句。
教学难点:学会整理资料,提取信息。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大量关于地名的信息资料,筛选、整理;
2、准备教学课件。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七单元——地名。(板书课题)
1、出示中国地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我们中国目前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4个直辖市,23个省,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在地图上指认34个省级行政区。
2、师指省份,生说出省会及别称。
山东-济南-泉城 云南-昆明-春城
重庆-山城
湖北-武汉-江城
广东-广州-羊城
四川-成都-蓉城
二、地名游艺会
导入:地名里的学问真不少,一起开个地名游艺会吧。
1、猜城市名,编地名谜语。
(1)猜书上地名,并简单说出理由;
(2)出示学生编的谜语,猜谜语,并简单说出理由。
天无三日晴
船出长江口
萤火虫,亮晶晶
觉醒的地方
两个胖子睡一头
黄昏时刻
春城无处不飞花
东、西、北三面堵塞
2、找一找诗中的地名。
①找书上诗里的地名,课件出示,对照纠正。(先读诗句,再找出地名,最后背诵)
②拓展:(先读诗句,再找地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3、抢答,说地名。
①出示书上三个抢答题。(分别出示,一一抢答)②拓展:
说出三条以人名命名的路名: 说出三个含有数字的地名: 说出带“州”字的三个城市名: 说出三个含有花草树木的地名:
③游艺会间小花絮:
讲故事(把地名串联在一起,学生自编的一个旅游故事); 表扬相声:趣说地名
4、介绍一个地名的来历。
你最感兴趣的地名是什么?小组交流,并为大家介绍。
三、强化运用。
填成语组地名:
至高无____ ____底捞月
语重心____ ____暖花开
金石为____ ____官许愿
难能可____ ____春白雪
人才济____ ____征北战
五湖四____ ____诛笔伐
说东道____ ____死不屈
一步登____ ____津有味 板书:
地名 猜地名
找地名 说地名 说来历
谈高中语文阅读课实践及反思 篇3
关键词:语文阅读课 实践 反思
当前语文教育确实存在不少弊端,许多语文教师也意识到语文费时低效的问题,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我们许多教师一直苦苦探寻的问题。高中语文教育仅仅靠教师课堂的讲授、研讨,学生获取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应该大力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阅读经典名著,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笔者从事高中语文教育的十多年来,一直在引导学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经过多年的摸索,笔者总结出了比较实用的高中语文阅读课开设模式。
一、阅读课地点选择
阅读课,不是指语文教学中的课文的阅读教学,而是指语文教师带着学生去图书馆、阅览室或者是在教室里,看杂志报纸等的课。有些教学条件比较好的学校,教师在上阅读课时把学生带到图书馆、阅览室去上,但是有些教学设施比较落后的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管理比较落后的学校,有些学校虽然有阅览室,但根本不能用,里面报刊杂志少得可怜,不能开设阅读课。有些学校虽然有阅览室,书也不少,但作息时间和教师平时上课时间不一致,在教师上课时阅览室管理人员下班,在教师下班时他们上班,想开设阅读课也开设不了。也有些是学校领导不重视,使开设阅读课面临不少困难。许多教师也想开设阅读课,知道课外阅读对学生很有用,但找不到合适的地点也就作罢。笔者以前也带学生去阅览室上阅读课,但发现不少问题:一是有些学生找不到自己喜欢看的书,因为好看的书是比较少的;二是阅览室订阅的报刊杂志质量比较差;三是阅览室的开放时间有时和我上课时间不一致。后来笔者发现一个最合适的阅读地点,那就是我们上课的教室,时间完全由自己掌控,学生也不会因从教室到阅览室进进出出,影响别的班级上课。
二、阅读课材料取舍
我们以前上阅读课时一般带学生去阅览室看书,学生看的是阅览室购买的书籍,但这些书籍质量参差不齐,有些书籍是盲目征订的,并不适合学生看,导致部分学生在上阅读课时无书可看。后来笔者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带一本自己平时最喜欢的书到教室上阅读课。让学生自带阅读书籍明显提高了学生的阅读主动性,学生自己带过来的书读完了,可以交流阅读,这大大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领域,学生比在阅览室看书更认真,效果也更好,学生普遍比较喜欢上这种类型的阅读课。当然,教师也要对学生所带的阅读材料提出要求,让他们看有思想内涵,能给人哲理上启迪的书,建议学生不要看动漫、故事会这一类的书。如发现学生带不合要求的书,要对其进行批评教育。笔者同时积极鼓励学生读文学名著,高一语文的第一节语文课,笔者就把高中语文新课标中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书单发给学生,鼓励学生阅读经典名著。高一上学期建议学生读《三国演义》、《边城》,高一下学期建议学生读《红楼梦》、《雷雨》。高二上学期建议学生读《老子》、《论语》,高二下学期建议学生读《老人与海》、《欧也妮·葛朗台》。这些名著内容与必修教材内容都有一定关联。教师给学生建议的阅读书单不能太多,一般一个学期不要超过两本。现在学生的作业挺多的,要求学生一个学期读四五本名著不太现实。除了向学生推荐经典名著之外,笔者也向学生推荐一些含金量较高的报刊杂志,如《读者》、《意林》、《青年文摘》、《格言》、《作文与考试》、《中国青年报》、《杂文选刊》等。 高三学生由于面临高考,一般没有时间读名著了。
三、阅读课时间安排
笔者以前在安排阅读课时比较随意,后来发现了一些问题,学生在一节阅读课所看的书的内容非常有限,有时刚刚进入阅读状态了,找到阅读的感觉了,却下课了,学生获的知识非常有限。而且阅读课时间也不固定,学生有时感到无所适从。笔者经过一段时间摸索,觉得把阅读课时间安排在一周语文课的最后一节课最合适。因为把阅读课安排在最后一节课,学生如果对所看的内容感到意犹未尽,还有一个周末等着他们,他们可以利用周末接着看名著。如果把阅读课安排在其它时间,就没有阅读课紧连周末的有利因素了。如果引导学生利用周末来阅读经典名著,则大有裨益!同时把阅读课时间固定在每周的最后一节语文课,有利于学生安排自己的读书计划,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阅读课的期待,有利于提高学生上阅读课的兴趣。笔者进行学生阅读课调查反馈显示,95%以上的学生喜欢这种类型的阅读课。
四、阅读课阅读指导
1.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如何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名著,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这是我们上阅读课的主要任务。笔者在高一开学第一节课时引导学生认识到阅读是人的本能需要,好像一个人每天都要吃饭一样。现在学生读高中时面临很大的学习压力;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大学毕业后将面临就业压力;就业后又可能面临极大的工作压力。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有些人有可能在以后残酷的社会竞争中因失败而精神崩溃,而阅读经典名著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帮助他们战胜人生旅途中的许多艰难险阻。教师要引导学生“我要读名著”,而不是“教师要我读名著”。
2.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
教师在引导学生读名著时,要让学生明白,读经典名著切忌走马观花,像看《故事会》一样。阅读名著时应该要思考,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读名著,要读出自己的感悟。其次教师可适当设计一些阅读作业,帮助学生制订阅读计划,确定名著的讨论问题。例如:《老人与海》中,可设计以下三个问题供学生思考:
(1)这个故事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老人梦见狮子,如何理解?“老人”具有什么样的典型形象?
(2)“人并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这如何理解?“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给打败”,这又如何理解?
(3)小孩最后又表示要和老人一起出海,这是为什么?
五、阅读课成效考核
学生读完一本名著后,教师要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一定要学生写出自己对名著的独特感悟,千万不能到网络上下载一篇文章敷衍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写读后感其实对名著的再次“阅读”,这是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对名著的深入阅读。如果抄一篇文章那么以前所做的事情差不多前功尽弃了。
在每一个学生写出读后感后,筆者举办学生名著阅读汇报课。学生以4-5个人为一阅读小组,每一阅读小组先在组内进行评议,推选出写的最好的一篇读后感,组内可对这篇读后感再次讨论修改后,再由作者本人代表这个组朗读自己的名著读后感。一个班大概分12个小组左右,最后由全班同学投票评出优胜者,教师以文学名著加以奖励,以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
两年下来,教师可把优秀学生读后感汇编成册,发给学生作为纪念品,这将是教师送给学生的最好的礼物。
加强语文综合实践课教学 篇4
一、可行的目标
每一节课都要有科学、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也不例外, 并且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标不该是概括的、内隐的, 而应是具体的、外显的, 可操作性要强, 学生根据目标就能知道做什么, 如何去做, 做到什么程度。另外, 综合实践活动不可避免地要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 如环保与能源可能会涉猎化学和物理知识;焦点问题可能会涉及政治和历史知识。但需要注意的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应当以语文知识为主, 其他学科只是语文学科的辅助, 要侧重体现语文知识的运用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如综合实践活动“呼唤碧水蓝天—关于水和空气污染的报道”的教学目标就可定为:利用一周的时间调查你所住的村水与空气污染情况:1.有多少个涨水井?2.涨水井与饮水井距离有多远?合乎要求吗?3.村民的饮水井一般有多深?水质合格吗?4.我们当地有水污染吗?5.我们的饮用水安全吗?6.我们当地的空气质量如何?你满意吗?7.你能否提出合理化建议?8.你今后打算怎么做?9.写一份调查报告。这样, 学生就知道怎么做, 一周的时间是能完成的, 学生课后就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查, 查找资料, 抽取样本进行数据统计等, 最后完成一份调查报告。由于我们地处偏远农村, 没有水质污染, 但我们的饮用水不安全, 一是有的涨水井和饮用水井太近。二是饮用水井的深度不够, 一般在20-40米之间属于地表水, 含氟量大, 大多数人牙黄。三是村民节水意识不强, 浪费水资源的现象严重。另外, 牧民大量放牧, 啃食草原现象严重, 已超过草原的承载量, 造成土地沙化严重, 风沙大, 空气质量不好。学生提出的建议也是不错的:打深水井, 植树造林, 畜牧圈养, 绿化草原, 尤其是在我们学校及社会中提倡节约用水, 并且付诸于实际的行动上, 达到了知识与情感与行动教育的统一, 活动效果非常好。
二、多样的形式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形式应是多样的, 只要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得以运用, 能力得以提高, 形式是可以不拘一格的, 不一定要到社会中去实践, 在校内、在课堂也可以进行。如综合实践活动课“我爱我家”就让学生探究一个专题:“妈妈为什么总爱唠叨”, 我就请本校一位已经做了妈妈的女教师来到班里, 由学生采访。通过学生的采访和交流, 他们终于明白妈妈唠叨的真正原因, 就是对子女深深的爱。唠叨中饱含着对子女的牵肠挂肚、担心, 而在你取得成绩, 高兴的时候, 你就不觉得妈妈在唠叨了, 反而觉得妈妈的唠叨是动听的、美妙的, 妈妈对你的一切关爱基本上都通过语言体现出来, 父爱无言, 母爱有声, 这也是母亲特有的本性。通过对这位“妈妈”的采访与交流, 不少学生都学会了倾听, 眼神始终注视着对方, 不住的点头……在与他人交谈的过程中, 倾听是一门学问, 在倾听的过程中, 通过眼神的交流, 达到一种信息的沟通, 一种心与心的碰撞, 一种情感上的共鸣。此外, 让学生自己组织办墙报、画廊、板报等也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 总之, 只要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重要, 语文对人生成长的作用, 形式是可以多种多样的。
三、注重实效性
当前的语文教学中, 每个学期一般只有两三次综合实践活动课, 虽然少, 但比较重要,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收到实效。一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运用已掌握的语文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围剿错别字——汉字规范活动”, 就能够纠正学生平时易写错的汉字, 同时也纠正了社会上一些广告用语易写错的字, 例如, “装暖气”写成“装暧气”, 使学生在今后的学生与生活中能够注意使用规范的汉字。之后, 学生根据综合实践活动出了一期“围剿错别字的板报”, 将常见的错别字找出来, 使大家引以为鉴, 增长了学生的语文知识。二是开阔学生的视野, 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量。如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保卫绿色和平——世界环境日活动”, 学生通过阅读或查找资料了解到从1974年到2012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都是什么, 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及教育意义。学生在阅读中增加了环境保护的意识, 深刻体会到了环境保护对人们生存的重要, 体验到了环境恶化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以及触目惊心的震撼, 体会到了人在自然界中的渺小和生命的脆弱。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量, 又使他们受到了情感的教育。三是学会做人。综合实践活动既是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 又培养了学生的情操, 还锻炼了学生的品质, 使他们懂得了真、善、美与假、恶、丑。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 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思想品德都能得到锻炼与提高, 知道什么该做, 什么不该做, 做“一个高尚的人, 一个纯粹的人, 一个有道德的人, 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因此, 综合实践活动一定要注重实效性, 要收到实效, 哪怕是一点点。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语文知识的运用, 政治思想和道德品德的培养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中切记不可偏废。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 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才是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才能对得起人民教师这个称号。
摘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一个亮点, 它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 又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也能在实践中懂得如何做人的道理。然而,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被许多教师忽视了, 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本文意在提醒语文教师应当加强综合实践课的教学, 使学生将来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年级语文实践活动展示课教案 篇5
随着冬姑娘的来临,披着金色轻纱的秋婆婆走了.冬姑娘,伴着刺骨的寒风,呼吼地走进了我们的身边.马路上,行人寥寥无几,大家都把自己的裹的严严实实,在凛冽的寒风中匆匆行走.只有那光秃秃的树木迎着呼啸的北风,尽情的摇摆,冬姑娘在这儿留下了脚步.田野里,曾经生机勃勃的庄稼,几经风霜, 田野里一片庄稼都黯然失色,只有那田地中的稻草人孤零零站在那里,等着春姑娘的来临, 冬姑娘在这儿留下了脚步.小河里,已结起了厚厚的冰层.河面上的冰层,在阳光的照射下晶莹剔透,就像那水晶漂亮美丽,大自然这位杰出的雕塑家,在那万物的大自然中雕刻出许多妖娆,多姿的冰花,这千姿百态的冰花.有的像傲霜斗雪的梅花,有的像亭亭玉立的荷花,有的像花中君子,有的像坚强不屈钢铁卫士,宛如一幅“百鸟朝凤”图,冬姑娘在这里装扮洁白的冬景,冬姑娘在这儿留下了脚步.下雪了,洁白的雪花如柳絮一样纷纷挂在白茫茫的大自然中像通天雪帘,万物如在云中,格外的好看,冬姑娘在这儿留下了脚步.……
冬,她银装素裹的白雪世界,随着她一步步的向我们走来,留下了她一步步的足迹。
一、词语接龙
一、反义词
发掘地方文化丰富语文综合实践课 篇6
该语文综合实践课的课题为《扬州的巷子》,我们都知道扬州是个千年古城,它的小巷犹如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东南西北,横竖曲折,密如织网。扬州小巷多而奇,每个小巷都有自己好听的名字,而每一个名字后面又都蕴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所以,教者的选题可谓来自生活,充分挖掘了地方文化的精髓。课在极富地方特色的扬州小调——《扬州小巷》中开始,“扬州城,巷子深,户挨户,门挨门,门里门外一家人……”温婉亲切的唱词再配以纵横交错,幽深古老的小巷视频画面,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到了扬州特有的宁静与安详之中,而坐在后面听课的老师,也随着音乐与画面同学生一起感受了扬州的古朴与丰厚的文化。接着老师让学生展示自己身边小巷的图片,并说说它的名字及小巷名字的由来。学生纷纷上台将图片放在实物展示台上,还在图片下方标上了小巷的名字,遇到不认识的字还注上了拼音,并有条理地讲述了有关小巷的传闻、故事,老师适时补充。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许多家乡的小巷,感受到了小巷流淌的温情,体味了生活的诗意,同时也更加了解了自己的家乡。
这节课正如扬州的小巷一样,给人无尽的回味,让我受益匪浅。
一、从地方文化中采风,把生活引入课堂
陶行知先生说过“艺术的生活即是艺术的教育”,扬州是一个古色古香的水乡小城,漫步在扬州的大街小巷,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无不散发着迷人的气息。风景秀丽的瘦西湖、个园、在繁华中坚守的小巷,绕城而过的古运河,深藏不露间孕育了这座城市的灵秀之色,在迷人的娴静中展现了扬州的优雅之美。让学生带上相机,拍摄下小巷的照片,带上笔,去小巷中采风,在与年龄较大、阅历丰富的人交谈,搜集到更有价值的素材。学生通过走出学校,走入生活,从民间了解生活,拓展了自主学习的空间,也学会了多渠道学习,从而更好地把生活引进了课堂。
二、从地方文化中汲取营养,凸显语文性
扬州阡陌幽深的小巷背后大多都有一段传奇的趣闻逸事,比如:状元巷、剪刀巷、探花巷、黑婆婆巷等。学生在了解了这些故事之后,在课堂上将这些故事讲出来,据学生介绍剪刀巷在过去这儿住的人都以做剪刀为生,他们制作的剪刀闻名全国,以至于有了后来的“扬州三把刀”之称,通过听、说训练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说话能力,倾听能力,并丰富了他们的语言,更好地凸显了综合实践课的语文性。
三、从地方文化中了解家乡,激发爱家乡的情感。
有的小巷还与典故有关联,据传史可法抗清时,豫王多铎虽然攻破了扬州城,可进入城后人生地不熟,一走入蜿蜒小巷,就如同进入八卦阵中,在每一条小巷中都遭到了扬州军民的伏击,可谓寸步难行。几年前的作文课笔者曾让学生描写一种植物,当时就有一名学生写了扬州的市花——琼花,他不但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琼花的样子、颜色、味道、习性,还写了与琼花有关的诗词、历史故事,“花死隋宫灭,看花真无谓”的诗句写出了琼花的气节,赞美了勇敢正义的扬州人民。将扬州文化跃然纸上,爱乡之情油然而生。
开展语文综合实践课的意义 篇7
一、恰当设置语文活动, 促进语文能力提升
著名语言教育学家张志公先生认为:以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看, 得自课内与课外的比例是“三七”开, 即大概30%来自课内, 70%来自课外。这里所指的“课外”就应该是语文的全部外延, 也即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生活及语文”的理念。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不断实践的过程。它不是靠学得而是靠习得的。因此,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开展。以阅读教学为例, 可以设计以下教学活动, 如, 建立班级图书角、我是图书管理员等。把学生枯燥的读书生活溶于生活公益性服务这样一个活动中, 学生不但有书读, 而且还能学会图书的简单分类与管理意识, 培养学生为公众服务的公德心;开展读书故事会活动, 以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开展读书讲故事比赛, 并且以打擂的形式激励学生多读书、多说、多评议;开展我是小作家的评比活动, 激起学生的写作热情, 办理班级读写报, 为学生的读写提供实践的园地。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 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就一定能得到提高。这样比起让学生只是坐在课堂上, 死读书、死背书、硬着头皮写老师布置的空洞的作文, 学生的能力提高的会更快。这样的教学方法也正符合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二、准确把握语文实践活动的“度”
虽然是语文实践活动, 但是它设置的目的是用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 因此, 这些活动无论涉及哪个领域、哪个学科, 无论教师将采取何种方式, 其根本是必须姓语, 落脚点也必须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我们不能把语文实践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或是科学课、音乐课之类。比如, 在执教五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一单元时, 如果设计不好, 就很容易上成单一的阅读课、信息技术课或是常识课。所以, 教师一定要把握语文的综合主要是指语文知识的综合、语文能力的综合、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综合、语文实践过程的综合, 它是带有综合性质的语文学习, 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综合学习”。另外, 还要注意媒体与教学形式使用时的度。因为综合性学习往往需要教师补充一部分资料, 以丰富综合的内容。所以, 教师就很容易利用电教媒体把难理解的内容用多种形式, 比如, 声音、图片、下载大段的文字资料等, 至于做这些图片和文字在学生的头脑中有多深的印象, 对于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形成有多大的帮助, 教师心中也没有明确的目标。还有就是教学形式设计过多, 过于繁杂, 不利于学生静心思索。一些教师往往热衷于小组研讨、小组竞赛、演讲等活动, 课堂上往往是轰轰烈烈, 热热闹闹, 可是学生的语文思维深度并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训练。
三、注重教师与学生的积累, 加深学生综合学习的深度
综合性学习呈现的是立体的知识内容, 教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 对教师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们的小学教材中, 从五年级开始出现综合性学习单元。比如, 六年级的《轻叩诗歌的大门》单元, 就要求教师有极高的文学素养与古诗词功底, 否则这一单元就简单到让学生读诗、背诗就可以了, 而相关的诗词方面的知识就没有给学生传受到, 或者引导学生自己去搜集有关现代诗词和古典诗词的相关知识, 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对诗歌分类及鉴赏能力等。而且要让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有所提升, 学生本身的积累更重要。因为学生的能力发展是建立在自己的理解、运用、感悟的基础上的。这里所说的积累不仅是知识上的积累, 还有实践经验的积累。新课程之所以设置综合性学习活动, 是为了给学生寻找一种语文学习的新的途径, 把我们的生活和整个世界作为语文学习的外延, 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语文学习环境, 把语文能力的习得放在一种活的场景中, 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另外, 在这样的环境中, 便于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实践和基础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 以更好地学习。这样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 真正提高语文素养, 强调语文的交际作用。
语文展示课的探索与实践 篇8
学期初, 每个语文教师根据教材的编排进行精心设计。对有情有景的课文进行教学时, 可以让学生再造想象, 边学课文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 这样既能用图画理解内容、体悟情感, 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学生在《美丽的小兴安岭》《春》等课文的教学中, 都可跟随文字展开想象, 勾画文中所描绘的美景, 在想象中倾注自己的情感, 使这些情景更加鲜活动人, 充满生气, 获得如临其境的感受。同时, 在与师生讨论中, 也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也是语文课堂上用得最多的形式, 说的内容也相当宽泛。
二、读一读
朗读评价是读书时语文课堂中最常用的教学模式, 在朗读中可采取三个层面的评价。第一层面:针对读而评, 评价是否读得流利、准确, 这是学生朗读的基本功, 也是对预习情况的反馈;第二层面:是否读出了韵味, 是否有音调的起伏、有抑扬顿挫的感觉, 对停顿、重音的把握是否到位;第三层面:是否读出了意境, 深入文本, 融入感情, 使听的人仿佛看到了画面, 如身临其境。
字正腔圆是对朗读最基本的要求, 首先要做到正确, 即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正确, 不读错音不添掉字, 声音要响亮, 要吐字清楚;其次, 语气、语调、感情的表达要恰当, 既要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之分, 又不能没有变化、太平直, 注意表情达意不能过亦不能不及;第三, 态度自然大方, 不拘束。在展示课课例中, 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让他们依据朗读要求进行自由朗读, 并通过自我评价、同学互相评价、老师评价、评选朗读大王等评价手段激发同学们的读书热情, 锻炼同学们的表达能力, 提高同学们的朗读水平、评价水平。从这节来看, 这种评价是有效的、成功的。如朗读指导, 一个同学读完以后, 教师让他自己评价一下自己读得怎样, 可以打多少分?他说一般, 可见他很谦虚, 对自己的朗读还不够满意。哪些地方不满意呢?教师接着对他的朗读进行评价, 并从朗读的态度、准确度、感情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 这时的评价也许就使他看到了自己的差距, 对他进行评价的同学和其他同学也会从中受到启发, 进而提高自己的评价水平和朗读能力。教师在这里起着一种导向的作用, 要引导学生学会评价, 评价时要有根有据, 态度要诚恳, 要多进行正面评价、鼓励性评价。不言而喻, 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暗示, 得到了指导。在多元化的评价中, 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 同学们的评价热情高涨了, 评价水平提高了。
三、演一演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许多感人的而且故事性强的文章, 教师采用表演课本剧的形式进行教学, 可使教学细节更细腻、更深化, 更具有感染力。如在教学《孔子拜师》等文章时, 教师在下达表演课本剧的命令后, 同学们可以依据课本中的内容进行大胆想象, 对课本中提到的内容进行设计排练及表演, 把孔子虚心求教通过表演 (利用丰富的对话及肢体语言) 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表演对于有文艺特长的同学来说, 可以更好地自我展示, 尽情地发挥。
四、写一写
在学习了《小摄影师》《爬天都峰》后, 让学生续写。学习了《美丽的小兴安岭》后, 按照总分总的形式让学生进行仿写。在展示课课例中, 在学生展示了自己的佳作之后让他们当堂仿写片断, 师生对个别学生评价后, 让他们把作品拿回家让家长再评, 把评语写在作品上, 学生修改后交给小组, 每组评出两篇佳作, 在教室“小作家园地”中展出, 再由学生互评、师生共评。这样自己评价、同学评价、家长评价, 校内、校外相结合, 课内、课外相结合, 形成了一个全面的评价网络, 检测出了学生的发展水平。写作最能有效地反映出学生们阅读与积累语言的效果, 通过展评, 激发了他们读书与写作的热情, 树立了自信, 使同学之间可以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五、评一评
这是语文展示课一个重要的环节,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正确深刻与否、表述清楚与否等, 都要在评一评这个环节给予点评、更正、补充。可以是学生评, 也可以是教师评, 但必须把握教学过程及评价活动涉及的理论依据:语文阅读能力评价应以激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尽量给以正面引导。改变过去形成的评价就是考试、就是找毛病的观念, 在评价中重视学生的进步和闪光点, 及时通过评价手段肯定学生的行为与成绩, 使他们获得成就感、自豪感。语文阅读能力评价应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过去的一卷定终身、教师说了算显然已阻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增加评价主体, 重视过程性的形成评价, 更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阅读能力。
六、结束语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教师的思想观念、教育理念已在不断学习与实践中得到提高与升华, 教学方式也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学生在读写能力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关键在于对学生读写能力的评价还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 在评价内容、方法等方面还有待研究与开发。展示课只是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 教师只有不断创新与探索, 才能使语文课堂做到丰富多彩, 提高教学效率。
摘要:从“说一说、读一读、演一演、写一写、评一评”等几种常规语文展示课操作方式入手, 对语文展示课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 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调动起学生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关键词:语文,展示课,探索,实践,提高
参考文献
[1]辛晓明.运用多媒体优化语文教学[J].中小学电教, 2004 (12) .
中职语文实践课散文赏析方法探微 篇9
这其中就涉及到了我们的语文学科教学状况, 特别是在语文实践课散文赏析这部分教学中问题尤为明显, 主要表现在当前中职语文教学普遍存在学生听课不积极、学习不主动, 普遍存在着学生上课应付, 厌学情绪较浓, 这就导致课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相互脱节, 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游离于教学之外, 导致教师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与生源状况密切相关。虽然说选择进入职业教育的学生较之前有了较大的改善, 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在中学阶段学习习惯较差、基础差, 学习能力弱, 无法提起学习兴趣, 同时缺乏正确的认识, 认为只需要学好技术就可以了, 因此不重视文化课的学习, 所以在文化课学习中就选择了放弃。
另一方面是与教师的教学有一定的关系。长期以来, 因为受学生学习积极性差和职业教育长期得不到重视的现实的影响, 很多教师在教学上缺乏主动性, 这就导致教师教法单一、教学内容单薄、教学理念滞后。
从这两个方面来看, 如果职业教育要想改变所面临的尴尬局面, 必须要做出调整, 学情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 所以我们能改变的还是教师自身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下, 我们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关注知识的传授、记忆和再现, 对于学生的要求还是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次, 这就往往导致中职生对条分缕析的文章分析感到厌烦, 教师“一言堂”的上课形式以及僵硬和单一的考试方法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目标变得模糊, 枯燥乏味的“填鸭”过程也无法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阻碍了学生主动性与创造力的培养, 也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就业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在目前语文散文教学上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首先, 我们要关注学生, 从学生实际出发。最好的教育一定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密结合的教育。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求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实际, 包括实际水平、学习诉求、学习方法、兴趣爱好等方方面面, 结合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的状况改进教学模式,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 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关注他们的实际需求, 这样我们的教学效果才会优化。
其次, 要结合我们学科特点, 特别是散文作品的特点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合理地安排教学流程, 有计划、有层次地使学生接受所学。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要注意做到:要重视学生的阅读训练, 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体会和感受文章之美的过程, 是融入文章的过程, 也是和作者产生共鸣的过程, 所以阅读在这方面就非常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有计划地阅读欣赏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散文名篇, 感受诗歌散文作品中的艺术魅力, 享受诗文之美, 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提升学生的修养素质。有效的教学方式是达到这些目标的关键, 同时, 还要充分体现诗文欣赏课程的特点和关注学生的基本学情。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以下几点:首先, 要注重诵读。陶行知老先生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 而这一方法对古诗文来说尤其重要, 学生要读准字音, 读清句读, 最后还要读出情感, 学生在诵读中才能走进文本, 理解文意, 感受作品的音韵美。其次, 丰富的想象力能使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把文字转化为画面, 才能真正深入到作品的内部, 使学生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具有深刻的印象, 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才能真正读懂作品。最后, 强化体验。情景的再现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有效方法,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 创造与激发与作品相似的情景和感情体验, 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 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语文课堂由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 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针对这本选修教材, 根据诗歌散文的特点, 我主要运用了语感诵读欣赏法、互动诵读欣赏法、观照阅读欣赏法、参悟阅读欣赏法、探究阅读欣赏法和涵咏体悟欣赏法来进行教学工作, 教学设计中制定多样化的方案来促使学生个性的发展, 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让学生不仅要学到知识, 还要掌握学习的方法, 做一个能学习的人。
新时期的职业教育在社会的新需求下需要教师勤于思考、努力探索、大胆创新, 这样才能给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所以, 每一位教师都要立足于本职工作, 勤于付出, 力争做得更出色。
参考文献
[1]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M].漓江出版社, 2005.
语文实践课 篇10
一、与宇宙自然为友, 感受它的迷人气息
其实, 不管是生活在喧闹的都市, 还是在宁静的乡村, 每个人对大自然都有一份浓浓的向往、依恋之情。寒来暑往, 四季更替, 季节的体验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挥之不去的记忆;万顷碧波, 当空皓月, 林间小路……都曾引发我们无限的情思。如能引导学生投身自然的怀抱, 以自然为友, 感受天人合一的境界, 定会让我们的语文综合实践课生动无比。为此, 我们语文教师可以着眼于大自然的风貌与变迁, 从中悟出有价值的语文综合实践课主题。
春天阳光明媚, 鸟语花香, 我们开展《寻觅春天的足迹》等主题活动, 让孩子在春游中与自然亲密接触, 感受春天无穷的活力;秋天天高云淡、瓜果飘香。我们可设计《多彩的秋季》这一主题。带着孩子们去秋游, 让孩子们读读秋诗, 画画秋景, 采撷秋叶, 品尝瓜果的香甜, 再和乡亲们一起过一把丰收瘾, 真正领悟到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以自然为友, 大自然那迷人的气息会带给孩子们活力和激情, 也会拉近他们与自然的距离, 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这比平时在教室里简单而象征性地组织学生去“活动”, 或者是由老师代“做”之后把理论强加给他们, 效果不知道要好多少。
二、与社会生活为师, 汲取它的营养精华
生活以其丰富而博大的胸怀, 给一切艺术以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 它也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的熔炉。引导学生认识生活, 能够使学生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 正如一位教育家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笔者曾经引导学生开展了不少活动, 引领学生关注生活, 走向社会, 使他们从中汲取宝贵的语文学习资源。
如《广告世界趣味无穷》这一主题, 旨在引导学生收集各类广告, 从中学习广告语中的语言运用技巧。再如《告别方言, 说好普通话》活动, 要求学生搜集、记录家乡的方言, 并与普通话进行比较, 总结它们的不同之处, 既学到了知识, 又强化了学生说好普通话的意识。《找错字》活动, 引导学生广泛搜集, 并进行整理。几次活动下来, 同学们分门别类地编成了几本小册子, 如《精彩广告语赏析》《新沂方言汇编》《错别字集锦》等。
我们开还展了《到民间采风去》《脚踏一方土》《可爱的家乡》等主题活动, 引导学生关注民俗风情, 了解我们家乡新沂在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方面的特色;了解家乡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有影响的人物事迹;采访家乡的名人, 如“感动新沂的十大人物”或“致富能手”;感受家乡的变化, 关注家乡的新农村建设, 为家乡的发展献计献策。
三、与美好青春为伴, 关注自我的成长
中学阶段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孩子们正在走进五彩缤纷、朝气蓬勃的青春花季, 在这里他们会尝到人生的酸甜苦辣, 也会逐步形成健康的个性和积极的人生观。但是他们正处在一个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 这个时期也被称为“危险期”“心理断乳期”。
为了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 帮助他们走好人生这关键的一步。我们举办的主题活动有《微笑着面对生活》《青春随想》《如歌的岁月》等, 并且力求使活动细化。如针对学生不爱表现、不善表达的问题, 开展了“三分钟演讲”小活动, 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说出自己的成长烦恼, 寻求解决办法。演讲题目如“笑对失败”“学会善待他人”“做一个善于合作的人”。再如:针对学生片面关注学习, 漠视情感的问题, 开展了《感恩父母》《感受友情》等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生活, 在实践中学会感恩。
四、与经典诗文为伍, 着眼于素养的提升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灿烂五千年的中国文化, 也闪烁着诗歌的光辉。钟嵘曾有“动天地, 感鬼神, 莫近于诗”的慨叹。不能否认, 那些清词丽句穿越千年, 它们已成为我们文化的根、精神的家。
“腹有诗书气自华”。经典传承文明, 诗文润泽人生。诵读经典, 会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收获, 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曾经, 我引领孩子们去读《论语》, 去赏唐诗、宋词、元曲, 一同在经典的河流中徜徉。经典中的思想情感宛如一场无声的细雨, 慢慢地浸润着他们的心灵。他们时常能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穿透和感动, 在由衷的投入中能获得一种发自内心的审美愉悦。
浅谈语文阅读课课堂巧结尾的实践 篇11
关键词:语文阅读课;课堂巧结尾;课堂效果
一、语文阅读课堂结尾的教学现状
课堂结尾是指整节课的尾声阶段,而有些教师在备课时不太重视课堂收尾的质量,这表现在:(1)在教学设计时忽略了对课堂收尾的考虑,而考虑更多的是怎么开始新课和中间的教学流程。(2)课堂的前面用时过多,导致结尾草草收场,甚至于没有结尾就直接下课了:这节课到此为止,我们下节课再讲吧。(3)课堂收尾形式单一,多为教师自己小结,而学生没有动起来。
这样的课堂结尾让我们有种虎头蛇尾的感觉,而且也没有把课堂结尾的价值体现出来,真是遗憾。
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尾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是起到一个点缀的作用而已。它有其自身独立的意义、作用,我们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的结尾时,首先应该关注的是结尾的内容、目的、作用,然后考虑用什么形式去收尾。
二、语文阅读课课堂结尾实践策略
1.根据教学目标来结尾,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统领,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教学目标而开展。而课堂结尾也不例外,无论如何结尾,都要为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服务。所以阅读课结尾时时要依据教学目标,这是总的原则。
如,在教学《致女儿的信》一文时,此文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帮助学生正确把握萌动的爱情。针对这一目标,我的课堂结尾是这
样的:
爱情很美,可中学阶段不是恋爱的季节,过早地摘取恋爱的果实,品尝到的不是爱情的甜蜜,而是酸涩。就像文中所说: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所以等我们在座各位成为有智慧的人时,再去享受爱情的美好吧。
这样结束课堂旨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是为教学目标的达成而设置的。
2.依据不同文体来结尾,解读挖掘文本内涵
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性作品以意境和情思取胜,着力点应在情感和思想深度上,即注重感情的熏陶、感染和文本解读的深度;议论文等事理类文章以理取胜,着力点在理上;说明文知识性比较强,着力点在知识的梳理和阅读方法指导上;文言文教学的课堂结尾的着力点在知识梳理巩固和理解文中人物的人文内涵。
例如,我在教学《热爱生命》这篇小说时,当课堂接近尾声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塑造这样一个硬汉形象的意图是什么?这就是让学生挖掘这篇小说的思想内涵。
3.留5分钟结尾时间,制造亮点留期待
根据笔者个人的教学经验,觉得应该留5分钟的时间进行课堂的收尾,就会让课堂在最后几分钟再掀波澜,制造亮点,让学生意犹未尽。如果课堂前面用时过多,导致预设的内容无法完成,那么,教师可以采用留疑方式结束课堂,让学生对下节课的教学有期待。
例如,我教学《杨修之死》一课时,依据其中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这样的课堂结尾:杨修和曹操已随着历史烟飞灰灭,留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思考,怎样完善自己的性格呢?请送一句话给这两位历史名人。(任选其一)
而完成这个教学环节需要5分钟的时间:学生思考约1~2分钟,全班交流约3~4分钟。如果预留的时间不够,就会导致虎头蛇尾,无法在课堂结尾时制造亮点。
4.结尾形式多样化,增加信息量画龙点睛
(1)首尾呼应法
这种结尾就是在课堂收尾时,让学生再次回到课前提出的问题上,使课堂结尾与课堂导入呼应,那么,整堂课结构严谨,浑然一体,体现了教师精心的设计。
在教学《桥之美》一文时,导入时利用多媒体我出示了作者吴冠中绘桥的几幅画,问学生:你们觉得画中的桥美吗?好多学生说画中的桥挺普通的,感觉不到美感啊。课堂结束前,我再次出示吴冠中绘桥的那几幅画,让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美学知识欣赏画中的桥之美。这样既落实了学生课上所学到的美学知识,又使课堂首尾呼应。
(2)总结课堂法
课堂总结法适合知识性比较强的课堂,教师要注意引导让学生自己来说、来总结。课堂小结目的要明确,表达要科学准确,言简意赅,承前启后富有启发性,激起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
《绿色蝈蝈》是一篇说明文,在课堂结尾时我让学生归纳怎样介绍小动物。学生的归纳如下:①抓住声音、形态、食性方面的特点形象细致地介绍;②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
这样,学生学完此文,在怎样写介绍动物的文章方面就心中有数了。
(3)音乐烘托法
音乐与文学在发展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生活离不开音乐。教师如能在语文阅读课中,特别是课堂结尾时巧妙地运用音乐,会烘托出特定气氛,刺激思维,调动情愫,将课堂推向高潮。
教学《散步》一课时,我用温馨的歌曲《让爱住我家》结束了整堂课,课堂结束了,而爱却流淌在每个学生的心中。教学《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时,我用雄壮的《命运交响曲》结束课堂,有力地烘托了贝多芬顽强与命运抗战的巨人形象。
(4)留下悬念法
悬念作为一种心理活动,本指欣赏戏剧、电影或其他文艺作品时,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是由于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因而不满足所产生的。教学中,根据这一心理特点,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不断追求,探索知识的心理需求。此法可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埋下种子,扩大课堂学习的效益。
《香菱学诗》是选自《红楼梦》的一篇文章,此文的教学重点是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在整节课上学生通过文本感悟到了香菱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做事执著的美好形象,这时课堂已接近尾声了,我进行了如下教学环节:
①我设问:香菱简直是个完人,聪慧、勤奋,都说好人有好报,同学们猜猜看,这么美好的香菱最后的命运是怎样的呢?②我用沉郁的语调吟诵“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后戛然而止,给学生留下无限的情感延伸。学生自发地去阅读原著寻找答案。
(5)扩散辐射法
课堂学习只是一个点,如果能由这个点辐射出去,为学生打开一扇窗,让他们看到更为广阔的天空,那么这样的课堂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所追求的,而我们可以利用课堂的结尾做到这
一点。
我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结尾时出示了左拉对莫泊桑作品的评价:
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一出小但完整的戏剧,打开一扇令人顿觉醒豁的生活窗口,读他的作品,读他笔下的人物,可以是哭或是笑,但永远是发人深省的。
左拉的评价介绍了莫泊桑作品的特点,吸引学生去读他的作品,顺着这个话题,我向学生推荐了莫泊桑的短篇小说《羊脂球》《项链》等。由此,课堂学习的结束恰是课外学习的开始,增强了语文阅读课的辐射功能。
(6)拓展媒介法
在语文教学中,文本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育品德的重要媒介,文本解读的深度、广度、厚度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这一“源头活水”决定着学生“碗里水”的质量和数量。
在教学完《金色花》这首诗歌时,我以泰戈尔的小诗《告别》结束了课堂:
是我走的时候了,妈妈,我走了。
当清寂的黎明,你在暗中伸出双臂,要抱你睡在床上的孩子时,我说道:“孩子不在那里啊!”——妈妈,我走了。
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摩着你;我要变成水中的涟漪,当你沐浴时,把你吻了又吻。
大风之夜,当雨点在树叶中淅沥时,你在床上,会听见我的微语;当电光从开着的窗口闪进你的屋里时,我的笑声也借了它一同闪进来。如果你醒着躺在床上,想你的孩子到深夜,我便要从星空向你唱道:“睡呀,妈妈,睡呀。”
我要坐在各处游荡的月光上,偷偷地来到你的床上,趁你睡着时,躺在你的胸上。
我要变成一个梦儿,从你眼皮的微缝中,钻到你的睡眠的深处。当你醒来吃惊地四望时,我便如闪耀的萤火似的熠熠地暗中飞去了。
当普耶大祭日,邻家的孩子们来屋里游玩时,我便要融化在笛声里,整日价在你心头震荡。
亲爱的阿姨带了普耶礼来,问道:“我们的孩子在哪里,姐姐?”妈妈,你将柔声地告诉她:“他呀,他现在是在我的瞳仁里,他现在是在我的身体里,在我的灵魂里。”
这一首表现母子情深的优美诗歌与《金色花》有异曲同工之妙。课文,是丰富自身文学底蕴,培养自身人文品质的媒介,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名家名作,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名著的热情与兴趣,要在尊重学生,立足课堂的基础上进行必要而有效的拓宽,以实现学生学习质的飞跃——超越教材、超越课堂。
(7)激情朗读法
诵读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被广泛用于阅读课的教学中。当一节课要结束时,学生对于文章内容、情感已有所感悟,比较之前的读更能读出感情和味道来。所以,我非常注意利用好课堂结尾这个契机。但是因为课堂结尾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所以如果课文篇幅短小,我们可以整篇文章都读;如果课文篇幅长,时间来不及,则选择精要段落读。再配上恰当的音乐,效果更佳,让学生在激情的朗读中结束课堂,使学生带着高昂的情绪走出课堂。
如,教学完《伟大的悲剧》一课时,我以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来结束整堂课: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巧妙的语文阅读课堂的结尾,增加了课堂信息量,帮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使语文课堂焕发神采。教师应把握结尾时机,发挥它应有的效应,成为画龙点睛之笔。精彩的课堂结尾和教师自身的思想深度、人生经验、审美水平有着直接关系,所以教师平时要多读书、多积累,才能“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参考文献:
李铁军.“凤头”虽好,“豹尾”更佳:历史课堂收尾技巧[J].历史教学问题,2000(05).
语文实践课 篇12
一、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走出作评价时顾此失彼而形成的误区
1. 滥用赞语,误导了学生的学习思维
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论学生回答是否恰当,不论提出什么质疑都口诀似的赞扬: “你真棒! ”“真有见解! ”“读得真有感情”……不当的评价, 不仅激发不了学生的思维,反而误导了学生的学习思维,久而久之,他们认为对老师的提问,对文本的理解,不需深入推敲思考,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哪怕是胡编乱造、东扯西拉的,都是值得表扬的。于是他们可能会错误地认为: 这或许就是创新思维的表现。而那些有真知灼见的理解和回答,反被这些庸俗的赞语埋没了,无情抑制了发散思维的培养。
2. 误延评价界面,学生疲于应付
新课程的评价改革提倡发展性评价,讲究方式的多种多样。除了一般考试测验外,还有访谈、观察、文献研究、范例考查、个人经历记录时。然而有的教师误以为任何一种语文学习都需综合运用各种形式的评价。他们在实施过程中不顾学生实际,不顾学生的起点、身体和心理承受能力,无限扩大评价界面。如一篇作文写好后,先自改自评,再小组评,班级评,然后家长评,写评后反思评后报告,再呈交老师评。殊不知学生作文在众多的评价中已面目全非,已找不到初写的影子,学生自己已耗掉了多少快乐自由的时间,有种疲于应付之感。长时间的折腾,不仅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 加大了心理压力,也致使学生丧失了写作激情,反而失去了评价效果。
3. 盲目求异,违背语文教学宗旨
课改的重要理念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些教师为了追赶时髦,不管情境、不管内容、不管需要一味地强调自主意识、合作精神、 探究能力。于是,在学习文章时让每个学生自选喜欢的段落学习。的确, 有的学生确实能对某些段落产生特殊喜爱甚至有个性化的见解,但是就此而作出“有见解,有个性”的评价,一堂课草草结束,那么那些学生不喜欢的语段,难道就可以不学吗? 有的老师为了几个生字,也要让学生分组讨论, 似乎热闹的课堂就是学生积极性高、气氛活跃。只要有个结果就获得“有合作探究精神”“能自主学习”“学习热情高”等评价。其实,语文教学中许多问题仍需教师点拨、学生思考才可解决的。像这种形式主义的评价从客观上说,它严重违背语文教学宗旨。
二、对实践多元评价的思考
自从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以来,人们打破了传统的智力定义,即打破了以语言、数理或逻辑推理等能力为核心的衡量智力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承认每个人或多或少地存在着7 ~ 9种多元智力。既然如此,怎样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 难怪有人说,很多所谓“差生”是由于我们的评价标准单一而“制造”出来的。因此,发展性教学评价必然关注到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对于某阶段或某方面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发展性评价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在实施新课程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关心“差生”,实施“差异评价” “激励性评价”,尝试实施多元评价。
多元评价是指不单纯采用标准化纸笔测验,而是采用多种途径和使用多种方法与技术,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旨在促进评价对象发展为根本目的, 重过程、重评价对象主体性的评价。
多元评价的实践对我的感受就是: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的观念得以转变,角色与进行终结性评价时截然不同。由教书匠、考官转变为学习者、研究者,教学能力和自身的业务水平也得以发展,教学的过程也是自我进修、 自我学习、自我改进的过程;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心灵得到感化,成为双向互动的促进者,与学生同时得到提高。
无论采取什么方法,在具体设计评价方案时都要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要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学生语文素养的全貌,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动手动脑,反对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和兴趣,评价的要求应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初中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应多采用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和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方式,肯定学生的学习进步。要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力求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原有基础、学习和探究过程、学习结果和长期效应四个方面作全程性的评价,注意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的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三、艺术化的评价引领学生感受美、创造美
1. 以艺术化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美
例如,学生回答问题时答错了,如果说: “你怎么这么笨”! 也许这个学生再也不敢回答问题了。若换成“你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呀! ”可能就是另外一种结果了。当学生的朗读出色时,我会赞叹: “声音如行云流水, 真令人陶醉! ”对学生的作文评语可引用诗词歌赋中富有启迪性的哲理句子。用艺术化的评价语言让学生时时都能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从而促进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感受生活的美好。
2. 用丰富多彩的评价形式,让学生体会创造的美
新语文课标强调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要求注意评价的整体性。 这就相应要求评价形式的多种多样。师者可帮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袋”,要督促学生学会自评,自评的形式不拘,可自己列表显示,也可用日记记录等。评价的内容包括学习语文过程中的表现及学习成果等,并写自我反思和小结。鼓励学生收集、整理同学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和家长的反应。让他们体会自评和被评的乐趣,体会评价形式的独创美。师者给予学生的评价形式也要有创意,让学生体悟为师的良苦用心,从而更加积极学习。另外,教师应欢迎学生对师者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真心的语言对为师的德、能、勤、绩等方面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这样在师生互动、知己知彼中达到教学相长。
【语文实践课】推荐阅读:
语文综合实践课11-02
水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课10-14
语文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09-06
语文实践与语文思维09-05
语文综合实践08-11
语文实践活动09-21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06-15
语文实践活动模块06-15
语文综合实践课程08-04
语文实践教学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