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阅读的实践与尝试

2024-11-22

有效阅读的实践与尝试(通用12篇)

有效阅读的实践与尝试 篇1

一、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意义与现状

1.课外阅读对初中学生的意义

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 加强语文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写作水平的根本途径。因为课外阅读能让学生学会分析并积累材料。而对中学生而言, 在学校期间补充大量的文化知识, 可以为其将来的发展开辟出更多的途径, 同时也为其和他人有效交流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更可以把自己塑造成情操高尚的人才。

2.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1) 阅读水平仍停留在较低层次的消遣性阅读。笔者曾对所带两个班 (共128人) 的学生进行过两次阅读调查, 发现如下现象:读名著5人, 读武侠书21人, 读言情书22人, 读青春畅销书12人, 读科幻惊险书24人, 读作文书23人, 读休闲书21人。调查结果显示, 快餐性的读书消费在学生中是主流, 这与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大相径庭。

(2) 缺乏阅读时间, 自我监控水平低。据调查, 学生平时基本上没有固定的阅读时间, 只有在感到无聊时才拿起书来看。

二、在教学和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读书

1.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读书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可以充分利用课堂引导学生读书。因为对现在的中学生来说, 他们更愿在闲暇时翻动《故事会》, 而不是厚厚的《三国演义》。所以, 在确保教学进度的前提下, 我会有意识地穿插进一些课外内容。在教授《三顾茅庐》这一课时, 我通过介绍文章伏笔,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兴趣, 课堂气氛活跃了许多。经过我这样有意识的引导, 学生开始对《三国演义》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于是, 我因势利导, 向学生介绍了如何去阅读这部书。在上“名著推荐与阅读”课, 指导学生怎样阅读长篇名著《水浒传》时, 我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把握作品对具有“同类性格”的人物的巧妙塑造, 以及作品中出现的“同类情节”的周密安排上, 让学生切实体会文学大家“异曲同工, 各尽其妙”的笔法。

2.在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读书

为了方便学生阅读, 我让班主任给学生配备了一个藏书柜, 包括我在内, 每位班级的成员都要推荐一本自己家里的书, 在我审查过后, 将适合学生阅读的书集中于书柜。只要没有安排自习课, 就打开柜子, 让学生自己挑选阅读。每一本书的推荐, 我都会兼顾趣味性和生活化, 充分保证让学生从中快乐地汲取营养。通过这样的介绍, 学生开始慢慢改变了“读书就是读经典名著”的看法, 他们开始觉得读书是件有趣的事情。

三、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成效与反思

学生经过一个阶段的阅读后, 在我所做的“读书改变你我”的专项问卷调查中, 问题:“进入本校前, 你多长时间进行一次阅读?”绝大部分学生选择了“从不或几乎不”“每个月一两次”, 阅读的类型也以“漫画或笑话书”为主。而在“进入本校后, 你多长时间进行一次阅读?”的调查中, 有43位同学的阅读频率有明显增长:由原来的“几乎不读”变成“每月阅读一两次”;由“每月阅读一两次”变成了“每周阅读一两次”。阅读的对象也渐渐由“漫画小说类”转向了“历史科普类”。从中可以看出, 在部分学生中, 阅读的地位慢慢开始提升, 他们开始试探着进行较深层次的阅读。

但是, 我也清醒地意识到, 这样的变化仅存在于少数同学中, 大部分同学仍没有增加自己的阅读量。同时, 我也体会到了一些自身需要提高的方面:

(1) 科学地引导学生读书。哲学家培根在《谈读书》一文中提到了不同的书有不同的阅读方法。在这方面, 我的引导是欠缺的, 今后需要多读书, 以补充理论知识的欠缺, 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阅读心理需求。

(2) 教师的引导不能一味停留在兴趣层面。从兴趣入手引导学生读书, 在一开始确实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但是学生的兴趣是会很快转移的。学生除了兴趣外, 也需要为了自身发展而读书, 为了开阔眼界而读书。

(3) 教师应更好地通过课外阅读来改变学生。目前, 我的引导只是停留在让学生获取知识上, 而没有有意识地通过书籍来改变学生的内在素养。平时, 初中生难免会出现行为习惯的问题, 这多少与其自身素养不够有关, 而书籍是“良药”, 可以影响和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

我相信, 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是件有深远意义的事。只要持之以恒, 是能取得成效的。

有效阅读的实践与尝试 篇2

李颖

(浙江省萧山中学)

摘 要:针对英语阅读课堂活动设计中出现的问题,从“教学目标的预设,教学方式的运用和教学材料的解读”三方面分析了问题的成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有效的课堂阅读活动设计的实践与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阅读课;活动设计;有效性

一、问题的提出

在英语课堂阅读中,往往设置读前活动、读中活动与读后活动,尤其是后两项活动的设计是否合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阅读效果。程瑜老师曾指出:“阅读过程是重要的输入环节,而阅读后的输出活动则是检查阅读理解程度,培养思维能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及主动建构知识的重要阶段。”这里程教师所指的“阅读过程”即阅读的读中活动,而读后的输出活动,也就是阅读课堂的读后活动,可见这两个活动环节设计是否合理有效的确至关重要。但在实际的英语阅读课堂活动设计中常会出现指令不明、调节失控、节奏松散的问题。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势必导致课堂无序,效率低下,学生对阅读课堂失去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严重影响教育质量。因此提高英语课堂阅读活动设计的有效性,是摆在我们每个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

造成英语课堂阅读活动低效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在一定程度说是教师的阅读活动设计出了问题,尤其是在教学目标的预设,教学方式的运用和教学材料的解读方面出现了偏差。

1.教学目标粗而不精,贪大求全

在一些阅读示范课上,施教者为了追求课堂的完整性,教学目标涵盖语言、认知和情感,面面俱到。一堂课一般都采用“五步教学法”,引题的读前活动,速读与找读,精读,读后活动和拓展阅读,活动设计环环相扣,容量大。但为了实现完整的五大步骤接近十个目标,只能对每个步骤蜻蜓点水,无法深化,而接下来的输出活动对语言和信息的理解要求较高,学生的反应达不到预期效果。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时,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不同的内容应采用不同的课型,也就应该设置不同的`阶段教学目标,而教师在课堂中也应有清晰的目的意识。

首先,根据教学内容,确定“精”“准”的课时目标。要针对学情设计具有操作价值的英语阅读活动,要对每一个课堂活动目的明确化、具体化。

其次,根据课时目标,运用适当的训练方法。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层次性的问题反复提问;通过汉译英、英译汉等方式来达到学生对词汇和语句的输入;或让学生复述课文等训练来达到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第三,根据课时目标,把握好合理的训练进程。课堂活动需要大局的宏观调控,根据训练内容的难易度和学生掌握的熟练程度,合理分配训练时间,掌握好训练的“火候”。

2.教学方式华而不实,流于形式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在阅读活动设计时一味地追求课堂气氛,形式花俏,收效甚微。有的用华丽的课件充塞课堂,看起来师生都处于紧张忙碌中,但学生根本没有足够的思考与表达的空间。

教师只让学生初读文章,就组织如讨论辩论,甚至是表演,学生常常不得要领。

阅读首先应让学生与文本有足够的对话与交流,在学生对文本语句有了准确理解,对文章内容有了整体感知,对文的寓意有了自己的感悟之后,再组织输出活动。因此,阅读活动的设计应以文本为基础,活动应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服务。

首先,精心预设课堂活动。课堂活动一定要精心预设,力求有效生成。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

其次,明确教师“领”“导”角色。教师是一个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支持者,不可完全依赖多媒体,要更多地考虑学生活动形式的目的、效果,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设计活动的时候必须选择简明扼要的指令,让学生能够立刻明白自己需要做什么。

3.材料解读淡而无味,忽视加工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效率,对不同类型的教材往往套用单一的讲解方式,缺少对材料特点的解读和阅读策略的点拨。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Explanation-Example-Practice的三段式教学常常是围绕孤立的语言点或是语法来展开活动的,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当作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长期沿用Bottom-up的理解方式,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还会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倡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加工与取舍,以突出重点,从而使教学目标更加清晰,活动环节更加有效,学生阅读更有兴趣;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笔者认为,阅读课堂活动设计具体可采用三步走策略。

第一步,挖掘材料特点,明确阅读目标。在设计读中环节时,更多地关注材料中的词汇、语块和句子,在这个阶段,可以设计一些翻译句子或写解说词的活动来进行训练。

第二步,提炼阅读主题,设计过渡环节。在学生对词汇、语块和句型有了初步的了解后,为学生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促使学生主动运用通过阅读获得的知识,可以选择设置类似复述文章内容的活动来帮助学生建立更宏观的阅读视角。

第三步,创设有效情境,设计读后活动。在这个阶段,教学的目标到了比较高的层次,需要关注材料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可以采取提建议或是模仿表演的方式;同时还要关注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可以给予学生自主出题的互动机会。

三、阅读活动设计案例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的常见的五种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为例,贯彻教学目标精准化,教学方式多样化和教学活动实效化的思想,通过阅读课堂活动设计三步走策略,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与读中读后活动,来达到提高阅读活动有效性的目的。

1.描述性阅读材料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2010版)必修3 Unit 5的阅读课A Tripon The True North为例,笔者的教学设计如下:

(1)挖掘材料特点,明确阅读目标。该篇材料围绕Canada出现了很多描述性的词块,掌握与积累此类词汇有助于提高学生描述事物的能力,故笔者设计以训练描述性词汇为目的的读中活动。如:

People say it is Canada’s most beautiful city,mountains and the Pacific Ocean.(参考答案:surroundedby)

(2)提炼阅读主题,设计过渡环节。笔者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情景,促使学生主动运用通过阅读获得的知识。笔者设计了讨论与图片欣赏的环节,让学生讲述熟悉的中国城市,如杭州。

(3)创设有效情境,设计读后活动。活动要培养学生处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并能够使用英语解决问题,故笔者进一步创设语言应用场景。

假如你是西湖博览会的小导游,你会如何向外国友人介绍杭州的特色呢?

这座城市是着名的旅游城市,有诸多旅游名胜,尤以西湖最为闻名……

2.记叙性阅读材料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2011版)必修2 Unit 4的阅读材料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为例,笔者的教学设计如下:

(1)挖掘材料特点,明确阅读目标。笔者重点设计了一个根据时间线索填空的活动,让学生能够通过简单的填空理清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和基本特征。如:

(2)提炼阅读主题,设计过渡环节。读中活动将段落内容变繁为简,有助于学生掌握根据时间线索理解事件发展的阅读能力。笔者设计了一个Memory Challenge的比赛环节。

(3)创设有效情境,设计读后活动。为了锻炼学生归纳大意的能力,笔者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在不看课本的条件下根据时间提示来归纳大意的读后活动。

3.议论性阅读材料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2010版)选修6 Unit 3的阅读课Advice from Grandad为例,笔者的教学设计如下:

(1)挖掘材料特点,明确阅读目标。本材料以书信的形式介绍了吸烟的危害,并给出戒烟的建议。教师设计阅读活动的目的侧重帮助学生理解有关吸烟的危害和掌握如何戒烟的信息。

Harmful effects of smoking

(2)提炼阅读主题,设计过渡环节。学生此时已经了解了吸烟的危害和如何戒烟的信息,此时学生可能的问题是如何组织内容和语言。因此笔者设计了词汇延伸与替换活动来扩展学生的词汇储备。

(3)创设有效情境,设计读后活动。小组讨论的活动形式能尽可能多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因此在设计读后活动的时候,经常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来促进课堂交流。教师给出了两个相关的场景,假设学生需要劝说自己的老师或者父亲戒烟,让学生小组讨论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给出建议。

4.戏剧与小说阅读材料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2010版)必修3 Unit 3的阅读课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为例,笔者的教学设计如下:

(1)挖掘材料特点,明确阅读目标。材料的显着特点就是故事性强,且人物情感色彩鲜明,所以阅读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捕捉文章中的各种信息,并透过这些信息来分析人物情感变化,

从而更深入地研究戏剧语言,理解剧本内涵。

T:Try to find the information about how Henry’s feelings change during the talk.

本环节要求学生小组按人物分工、讨论,并将体现人物情感变化的句子画出来并归纳,如:HenryAdams:proud,honest,careless…

(2)提炼阅读主题,设计过渡环节。学生对戏剧表演的知识了解较少,因此在如何应用读中活动所获得的情感变化信息方面需要老师帮助。此时教师可用录像资料来感染学生,并提醒学生着重观察和记录人物的情感变化,并将接下来学生要表演的对白呈现在幻灯片上,着重凸显体现人物情感变化的部分。

(3)创设有效情境,设计读后活动。笔者设计了模仿表演的读后活动,将学生分成4个表演小组,让各小组对部分场景进行模仿表演,其他小组进行打分评价。

5.说明性阅读材料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2011版)必修2 Unit 3的阅读课Who Am I为例,笔者的教学设计如下:

(1)挖掘材料特点,明确阅读目标。文章当中有很多有关计算机发展的细节材料,可以让学生尝试对材料进行正误判断题设计,从而揣摩作者的写作用意,更好地理解阅读理解题的命题思路(马艳辉、马玉杰,2003)。因此读中活动可设计为判断文章细节的正误。

(2)提炼阅读主题,设计过渡环节。学生对正误判断题的类型和测试目的认识不清晰。因此,笔者需要在过渡环节帮助学生对做过的正误题进行归类。如:

①As time went by,I was made even bigger.

(改正:bigger改成smaller;类型1:意义上的正反。)

②Overtime,I have been change dslightly.

(改正:slightly改为quitealot;类型2:程度上的差异。)

③I have been used in offices and homes since the 1970s.(正确)

(3)创设有效情境,设计读后活动。在读后活动阶段,笔者特意设计让学生自己出题,培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根据文章内容选择一种设题类型,模仿设计至少一道正误题来测试你的同学。

四、效果与反思

经过一个学期的课堂实践,初步取得了以下效果:

明确了活动目的,学生在阅读中更有方向性和针对性。掌握了阅读方法,学生的阅读习惯得到了改善,促进了有效互动,提高了教师对课堂节奏的调控力,提升了学科质量,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进步。通过有效阅读活动设计的研究与实践,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增加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科教学质量有了质的变化。

阅读活动目标的有效达成不仅取决于教师对活动的设计,更取决于学生所具备的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学生的阅读习惯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等多种不确定因素。教师在落实活动细节时,应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学习兴趣等个性化因素。针对材料特征,不同的教师可以发挥自己的教学特长,从更多角度充分挖掘材料,设计更适合自己学生的活动。

参考文献:

[1]程瑜。初中英语阅读语言输出活动有效性探究[J]。英语教师,2008(09):8-11.

[2]凌应强。关注语言输出的微观结构[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1(08):31-34.

[3]马艳辉,马玉杰。逆向思维:运用写作思路阅读英语文章[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08):49-50.

有效阅读的尝试 篇3

关键词:览读扫障碍;略读寻门径;跳读理脉络;择读思疑难;批判性阅读

为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增加语文积累的渠道,拓宽眼界,使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的补充达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规定的每学期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的要求,现行每册教材都配套编写了《语文读本》(以下简称《读本》),编者用心可谓良苦。但现在的问题是,在课业负担重且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学生如何高效地阅读《读本》,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我认为,除认真阅读外,还要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根据《课标》精神,我向大家介绍一种课外阅读方法——梯度阅读。

何为梯度阅读?就是阅读一个文本分五个环节进行,按层次展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根据每轮阅读的不同要求,選择不同的读法。现分别叙述如下。

第一环节:览读扫障碍

扫除阅读障碍不需咬文嚼字,览读即可。先读一读课文题目和题注,理解题意,了解作者;再读一下阅读提示,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然后浏览全篇,画出自己不懂的且课文又未加注释的字词和难句。读毕,借助工具书和其他参考资料,逐一解决。这一步是扫除障碍,入门就有望了。

第二环节:略读寻门径

略读就是粗略地读,不必过细,能找到入门的路子就行。门径在哪里?钱梦龙等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提出的“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体裁特点阅读课文”的理论对我启发很大,于是想到了“择要”阅读的方法。按表达方式,文章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类,而不论何种体裁的文章都是由一些基本要素组成的,“择要”阅读就是抓住这些要素去读。如此,入门就不难了。比如,阅读记叙文,要抓住叙述的各个要素,重点抓人和事,弄清写的什么人,叙述了哪些事,通过阅读去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态度。阅读议论文,抓住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去读。譬如,作者提出的是什么问题,他对这一问题的见解和主张(中心论点)是什么;在论证中心论点的过程中,作者援引了哪些论据,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文末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这种方法便于迅速把握文本大意,最适合入门阅读。应该注意的是,入门阅读不可贪多求全,能达到上述要求就算入门了。

第三环节:跳读理脉络

跳读是一种打破常规的阅读方法,可以从文章的中间读起,再读头尾;反之,也可以“首尾包抄,中心开花”。脉络比喻文章的结构,理脉络就是通常所说的分段。

理清脉络,跳读为上,理中见功力。理要有度,这个度就是分段的标准。分段标准必须一贯到底,中途不能变换,这样才能保证分出的各段是并列关系,有效避免了包含和交叉。理要有法,必须瞻前顾后,上挂下联,既要总览全篇,又要顾及局部。理要注意文章的结构规律。如最难的就是记叙文,没有一定的程式,有的按时间顺序展开,有的按人物行踪叙述,还有的按场景的变换记叙等,理时务必仔细。如果说前两步是扫清外围的入门阅读,这一步是突破性阅读。理清脉络才能向纵深发展,才能登堂入室,接近文章的核心。

第四环节:择读思疑难

这一步紧扣文后的思考题进行。与上述读法不同,择读是选择性的反复地读。视线聚焦于疑难之处,心会神凝,口吟目诵。思疑难的目的是解疑难,非择读莫属,但关键在思,要学会思考。举例来说,《多收了三五斗》完整写出了发生在一天当中的故事后,又用了一段文字写第二天。读到这儿,也许有的学生会产生疑问:这一段不是多余吗?为什么要写这一段?真的想不明白。这时我们可以反过来思考:如果不写这一段对整篇会有什么影响?联想到小说的背景,我们就会领悟到,故事不只发生于江南某镇,各处市镇都发生了;悲剧也不是只上演于某一天,而是天天都在表演。假如没有这一段,就不能反映出这种普遍性,小说的主题就会因此失去概括意义而显得单薄。

第五环节:批判性阅读

以往的阅读教学,正是由于我们已习惯于拜倒在名家经典的脚下,缺乏对文本质疑的勇气,而开始批判性阅读,将学生的阅读姿态由传统的欣赏者姿态引向解读者姿态,是符合时代精神的一大突破。比如,许多有识之士在阅读课堂上寻求的“深度”,注重的其实就是批判性思维,是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一种可能,是提供一种改造,而不是一个静态的盲目接受。因此,在阅读中,我们可以利用好课文,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能对阅读的内容进一步做广泛的推理,找出内在关系,明确要点,得出概括性结论。不仅评价内容,体会比喻,评价作者的态度,更要形成自己的见解等。

很多老师在阅读中做到了这一点,让学生在课文空白处,相关段落和重点语句旁写下自己的评价。鼓励阅读批判,实质是培养学生读书的主人翁态度和创造精神,而不是跪着读书。

梯度阅读体现了人们认知的一般规律,五个环节阅读文本则是高效率的保证。梯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阅读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升。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来看,都是切实可行的,而且事半功倍。

有效阅读的实践与尝试 篇4

一、实施背景

记得先前听过一个“习作教学指导”的讲座,当时一位主讲老师提到了“班级博客交流的种种好处及相关操作过程”,方法的确不错,可老师们却觉得实现起来相当遥远!尤其是对偏僻的农村小学来说,先不说学生及家长素质如何,就是连基本的硬件设施也几乎为零,一个班级里能有电脑的顶多也就两三个学校,甚至有的班级连一台电脑也没有!因此在偏僻的农村小学谈建立班级博客根本就不现实。然而,交流总是必要的,如果必须要寻找一种可以在班级中引起心灵共鸣的途径的话,那么“班级日记”就是最好的选择。

所谓“班级日记”,顾名思义,就是记录班级状况的日常杂记,而这恰恰也是习作教学指导与班级管理相结合的不二法宝。也许有人会纳闷,说班级管理是一回事,习作教学又是一回事,这二者之间根本毫无关联!其实未必。因为真正的好作文并非学生看作文选后写出来的,而是来自于对生活的感悟,即“我手写我心”!发生在孩子们身边的点点滴滴除了作为了解班级状况的线索外,不也正是最便于信手拈来的习作题材吗?问题是全班那么多人,一个个轮流着写同一本日记,周期终究长了点。于是我改成以小组为单位,把原先只有一本的班级日记演变成现在的五本,每个小组循环着使用,这便是“循环日记”尝试的开始。

二、实践过程

有关“循环日记”的操作,的确早有先例。然而理论上的东西,往往都只可参照,不可复制,有些过程说起来容易,真正实践时,要执行出成效来,往往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对此,我相信很多老师都深有体会。因此,凡事根据实际情况,落到实处才是最关键的。

(一)分组

我们班一共21人,除班长外,刚好可以分成四组,每组五人。我先分别将之编号为:第一组11、12、13、14、15;第二组21、22、24、23、25;第三组31、32、33、34、35;第四组41、42、43、44、45;一般我称这四组为基本组,尾数为几就写星期几,尾数逢5的全为组长,专门安排在星期五,顺便双休日带回去批改、总结。

除了这四个基本组外,我把四个组长提出来同班长(代号55)一起编入第五组,编号为:15、25、35、45、55,这便是“示范组”,也就是打算在全班范围内公开传阅的示范日记,在这一本,代号十位数是几的就写星期几,代号为55的班长,除了星期五晚上写示范组的一篇之外,还要为每个普通组里写下评价等级,并于星期一、二、三、四中午轮流为每组写一篇作为示范,其他四个组长的情况类似,如35,表示星期三在示范组写,星期五在基本组写。

这样根据学习能力的不同,他们所承担的任务也不同:即普通同学一星期只需完成一篇,组长15、25、35、45每周分别完成两篇,班长55作为班级领头羊,本来就擅长写作,一星期完成五篇也是轻而易举的事。

(二)实施

一切就绪,便可开始实施。值得一提的是,最好要有个专门监控这方面工作的值日班干部或值日班长,否则好好的计划搞砸了之后,重新再来往往会出现恶性循环的现象。

首先,组长要在当天下午先把好关,检查草稿后,把日记分发给组员,让他晚上回家将日记抄写在日记本上;组员第二天早上交日记本,由本组成员三言两语写点看法;然后交到班长手中,班长则通过核实、检查无误后评上等级和星数,于第一节上课前统一收到办公室,否则发回全组重写。而值日班长则负责督促提示每个组长的把关情况。

老师在收到班长上交的日记本后,给予打分及适当评语,于中午前发还给班长,要是交上来的日记不符合要求,则是班长、组长以及值日班长督促不周的责任。因此,在整个实施过程中,一个小组就好比一个小团队,整个班级就好比一个大团队,值日班长则如同“钦差大人”,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同时具有至高无上的抽查权力,以便保证实施过程的顺利进行。

(三)交流

一般情况下,平时都是组内成员互相交流,星期一到星期四可由轮到的组员带回家,写完后让家长评论或学生自行根据家长表现描述爸爸妈妈的看法和感觉等。第二天带到学校后让本组其他成员传阅并作适当评价。

等到星期五,组长将日记本带回家加以适当评价,并总结周评情况,于星期一下午前汇报给学习委员登记,每到月底学习委员则根据得分及好评、差评情况,评出一个优秀小组和3个“写作能手”。但凡被评为“写作能手”的,一般都有比较热门的讨论作品或比较高的分数;等到学期结束前,班干部则根据作品质量、好评数量及展示的次数核算出“写作能手”及“评论能手”年度冠军、亚军、季军,并评选出一个交流过程中总体情况最突出的“优秀小组”。

(四)展示

每周、每月不定时地择优展示或公开宣读孩子们的作品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每到周末或月底,班长都会根据老师的评分情况选送几篇相对好评多的作品让他们抄工整后贴到学习园地,有时也会推广到班里唯一一个会打字的宣传委员那里进行电脑输入,学习委员打完后,发给我,我再贴到班级学习园地或择优帮他们向杂志社投稿。

久而久之,孩子们的许多作品居然陆陆续续地在《读写天地》、《小学生周报》、《漳州电视报》和《语文报》等报刊杂志刊登了,还有几篇比较好的被收录到“福建教育在线”和“人民教育网”等教育网站作为习作典范。不过,对孩子们来说,发表到“学习园地”与发表到报刊杂志上没有太大区别,关键看老师如何渲染。

(五)表彰

只要有展示就会有效果,因为孩子们其实大都喜欢表现自己,尤其要把展示的情况间接地反馈给家长们,那样更能引起他们的表现欲。此外,我还将展示成果与“班级积分”挂钩起来:但凡上墙展示或得到宣读机会的每篇加1分,班级优秀习作及精彩评论评选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分别加3分、2分、1分,在校级以上获奖的则翻一倍;发表在杂志或报纸上的每篇加5分……所有这些都将成为日后“三好生”或“优秀少先队员”的评选依据之一。

优秀小组的评选也一样,历来都是根据各个小组成员的积分排行榜来累积计算的,只有那样才能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从而更加热爱班集体,这才是我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三、利弊分析及相关注意事项

循环日记实行了两年多,凭心而论,说完全没有一点效果那是不可能的,但假若把一切成果全归功于“循环日记”,也不免有些言过其实,我想一分为二地针对循环日记实践过程进行剖析才是实事求是的说法。因此为避免存在“互相抄袭或因为没题目要求而脱离主题”等现象的发生,有必要提出几点注意事项:

1.组长的选择是重中之重,绝对要以学习自觉,有责任心,书写工整作为基本条件,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以担当大任,组员们才能真正信服。

2.组员的搭配要合情合理,我开始先让他们自由选举组长,再根据优良中差及离家远近适当调整,一发现有不良势头,应及时调整或交由班长、值日班长处理好。既要体现和谐,又要发挥互相监督的作用。

3.栏目设置等要尽量有新意,一般可以先由各组自行商量决定,从组名、口号、昵称及栏目插图、版块设计等,尽可放手交给孩子自己决定,孩子们一般都会操作得很好,有时往往很有创意,甚至有的都是一张张简单的“手抄报”。

总而言之,通过循环日记的实践与指导,在促进习作教学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孩子们的思想教育,从而使班级更加团结、友爱。而且孩子们通过日记平台的展示与交流后,不但有了自信心,无形中也培养了团队精神,从而真正成为班级管理的助力器。

摘要:当下, 作文课成了一个大难题。因此, 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 从实施背景、实践过程和相关注意事项等几方面阐述了“循环日记的实践与指导”的可行性。

有效阅读的实践与尝试 篇5

余杭区太炎小学 王滢滢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有这样写道:“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在分学段目标中,也要求三四年级的孩子“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对于课内课文的词语、句段积累,老师还可以规定背诵和摘录,并且,课文每天在学习,有早读,学习过程中的读读背背都能让孩子有所积累。可是,课外的阅读,孩子就兴趣淡淡,更别说主动去积累课外的知识。以下是我激励孩子们课外阅读的一些方法尝试,可结果都那么不尽如人意。

一、布置课外阅读作业的尝试

之前我有读了《让语文回家》一本书,其中有一篇《读什么,读多少,怎样读》也引发了我关于孩子们课外阅读的思考。文章中讲的是中学生的阅读,那的确是相当大的阅读量,可是会有多少学生是真正达到这样的要求,即便是达到要求了,真的读了个遍,又会有多少学生是学到什么了,其实真的就是“走马观花、浮皮潦草地翻着,根本谈不上用心深入体验、感受、思辨和感悟”,到最后留在心里的真的没什么东西。但是,只要是在课外有自己在看过书的小朋友,他们就会比同龄没有读过课外书的小朋友懂许多。有课外阅读量的小朋友就会比没有阅读量的小朋友更容易接受新知识,反应上也会更快。就像自己班里的孩子,在课堂上对孩子们提出问题,有些是词语的理解,有些是句子的理解,有了阅读量的孩子就会反应更快,并且往往能够一语中的,有时甚至说出的语句精彩得出乎我们的意料。我想,这也就是老师想让孩子多看书的重要原因。只是,老师的要求布置下去了,不够督促,那么孩子们也会偷懒,真正的作用也就没有多少了。

例如,自己原本想着,学校有本配套的《同步阅读》,与家长合作,孩子们每天读一篇,家长签好名,不定时检查。结果,在几次的不定时检查中,总会有一些同学没有完成这项“作业”,可是能怎么办呢?最后,也只能批评加稍加惩罚,可是问题还是存在。从这我也发现了,其实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没有产生,还是一种完成“作业”的心态,我也总在自我安慰,孩子能够在读,总还是好的。但其实,有些自欺欺人了,再想想,其实他们也在“走马观花”,没有多大作用。

后来,也有学生家长反映了,学生在家读这个阅读,没用心在读,完全是完成任务,有时读了之后,还是不知道文章讲了什么,没有思考,也就是没有收获。这虽然是一个家长的反映,但其实我也知道,一个班中会有好多的孩子都存在这样的情况,可我一下子也真的寻找不到好方法。后来想到了摘录:既然读了过去了没什么印象,那写下来总会印象深一些吧,常说那么一句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那就写写吧。又这样持续了好一段时间,问题还是存在啊,孩子的阅读兴趣没有多大产生,还是一种“作业”,又出现另一个问题了:有些孩子干脆不读全文了,随便摘抄一两句就算了。有些孩子甚至很天真,不知道哪句是好的。是啊,原因在我这个老师吧!孩子们没有兴趣,没有兴趣也就不会认真读,就更不会有思考,我也没有多带着他们一起读,告诉他们那些文章哪些句子好在哪,他们也就无从下手了。其实从课内到课外,需要老师的帮助过渡,中学生如此,小学生就更需要了,虽然小学生不需要很深入地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但是积累好词好句也是需要指导和督促,在这点上我没有做到位,所以导致有很多问题的所在。

二、“放任自读”法的尝试

硬性地布置作业,并且规定了孩子的阅读书籍,我想也是阻碍了孩子的自由阅读空间了吧,我又想到了,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看吧,让他们三个星期看一本书,完成一篇读后感,当然,这读后感不会要求很高,只需要有他们对自己看的书的想法、感受就可以。孩子们知道可以看自己选择的书,很高兴,从这点上我知道了,让他们自由选择书籍看也很重要。但,经过一两个月的试验,问题又出现了:孩子们是有交上来一篇篇的读书感想,但渐渐地就会发现,有许多孩子就是抄了一些关于书的内容简介,然后再写了一两句自己的话。本来,让三年级的孩子去写读后感还是比较困难的,于是对他们说了简单些的写作方法,只要写写故事大概的主要内容,再写写自己读了的感想。刚开始我也没想到会有这样的问题,直到有小朋友提出来某某小朋友是抄书里的内容简介的,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故事的主要内容”一块还是有很大的“漏洞”的。我不得不感慨,孩子们应付作业的方法还真是层出不穷啊!当然,有小朋友能对我提出这样的报告,说明还是有孩子在认真完成我的“作业”的,这让我稍感安慰。可是问题又来了:到底该怎样去让孩子喜欢阅读呢而有所积累呢?

自己尝试了方法,都存在很大的问题,效果也不是很好,于是看了网上的一些关于培养阅读兴趣的文章,但尝试过程中同样存有疑问。

一、创造良好的氛围,热爱阅读

1.在班里建立起一个小的读书区,这些书必须是孩子喜欢的,适应学生的读书能力。我们学校在每个班级也都设有书柜,可以放置一些书籍给孩子们阅读。为了是孩子们自己喜欢的书籍,我也是让孩子们自己从家里带两本自己喜欢的书来,放在书柜里,孩子们课余时间可以自己借阅、推荐,交流自己喜欢看的书籍。可是,从观察来看,能够自己主动去拿书看的很少,有时还是在某一课堂时间时,我要求孩子们看看书,他们才会看,主动看的也就只有成绩较好的,作业完成速度较快的了。其实想想也是,孩子们一整天在学校的学习,除了上课,做作业,也就只有下课的时间玩乐了,孩子们都有爱玩的天性,总不能这么剥夺孩子们休息玩耍的时间吧。可是,若是总要在课堂上找时间来给他们看,也是很难的,毕竟,学习任务还是很重的,作业的练习必不可少,而老师的批阅也不可缺少,甚至,还有个别的孩子作业速度慢,迟迟不能上交,还要对他们再指导,给时间完成。那老师和孩子们一起交流阅读的时间就更少了。有时想想,每周一次也许是可行的,可真正实施起来还是困难。当然,这也跟我自己的实施方法和办事速度有关,也有许多老师是能够组织好自己班中的阅读的,只是,我需要探索适合自己和本班学生实施的方法。

2.与家长沟通合作,现在的很多家长都明白阅读的重要性,得到了他们的 支持。孩子要什么书,他们也都会欣然买之,不会吝啬分毫。可是,问题往往还是出在孩子身上,他们不想主动看书,就算家里摆满书籍还是没有办法。又有说“要使阅读成为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要使阅读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这需要身教。如若父母视阅读为生活乐趣的一部分,孩子自然会乐于读书。父母经常津津有味地读书看报,对待书报总是兴趣盎然,孩子会觉得读书很有趣,对书籍充满着好奇。家长在轻松的气氛下,可以安排一小段时间,与孩子一起读几分钟书。在外出时,带上一两本书,在公园里,在郊外,在河边,在清新的空气下,在鸟语花香的环境里,与孩子一起读上几段书。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孩子引入图书世界,使读书成为孩子的消遣活动。”这自然也是好方法,可有多少家长是有这样的“闲心雅致”的。有些甚至平时都靠爷爷奶奶在照顾的,生活上照顾好就很好了,学习上的就没那么容易了。

二、活动促进,培养兴趣于表现欲中

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学活动,通过活动满足学生在优越性上的表现欲,使学生爱动易动的天性得到释放。开展和举行一些如: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摘录笔记评比、复述内容比赛、心得体会交流活动等。这样的活动,是有围绕小学生天生爱表现的特点,可是,表现欲也许都有,但是胆量却是因人而异,有些孩子怯于展现,不够有胆量上台演说,那让他们主动上台就有困难了,表现机会也就会是少数孩子多了。不过,也许也可以试着轮着上台演讲的方式,让每个孩子都要上台,多锻炼几次,也许胆怯的孩子会有进步,这还需要尝试。可是更关键还是时间,开展活动都需要时间。时间上的安排还是使人头疼。

当然,有些方法还是可以继续尝试着进行,如上课要注重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延伸,要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鼓励学生读有益的书和各种报刊杂志;名人故事和榜样的激励,用科学家及身边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结合电视读名著,现在很多名著都被拍成电视剧,有些还有动画片,看了电视再去看看文字,感受语言的魅力,让他们讲讲书中的人物给他们的印象,也许他们会更有兴趣些„„这些都是好方法,需要自己不断地尝试和探索进行。

有效阅读的实践与尝试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有效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95-01

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陶冶学生高尚情操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一些教师机械布置阅读任务,缺乏必要的方法指导,导致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不大,阅读效果不理想。因此,如何在学生与课外书籍之间搭建有效的桥梁,让学生善读、会读、悦读,是当前课外阅读指导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选择适合的课外读物,让学生阅读

面对今天琳琅满目的课外书籍,别说学生普遍不喜欢阅读,就是喜欢阅读也不知道从哪里下手。看来,书籍的筛选和甄别是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第一步。然而,有些教师在指导课外阅读的时候,常常忽略学生的年龄特点,每学期布置几本大部头的名著,让学生写几篇读后感,虽然读后感能准时交上来,但是不是出自学生真心的感受就不得而知了。因此,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从选择合理的课外书籍开始。比如,低学段的小学生,识字量有限,那么可以推荐学生读一读带拼音的书籍《十万个为什么》,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思考的深度;一些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和冒险精神,那么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哈利.波特》、《魔法学校》,让小宇宙随着魔法转动起来;总体而言,课外书籍的选择必须遵循生本理念,以学生的喜好为主,让学生多一些自主选择,那些天真有趣的童话,丰富多彩的科普书籍,丰富的人物传记。同时,书籍的选择要以教师的引导为辅,毕竟今天的书籍市场鱼龙混杂,一些极端、暴力书籍容易进入儿童的视线,教师要善于引导和纠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从而提高小学生的鉴别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组织丰富的阅读活动,让学生乐读

兴趣是学习的良师,也是阅读的益友。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激发阅读兴趣是提高阅读质量的重要工作。因为,小学生犹如一张白纸,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今天播种懒惰,明天就能收获颓废;今天播种阅读,明天就能收获智慧。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初步尝试中,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以活动激兴趣,以活动促发展,让学生在参与阅读活动中获得自信与阳光,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实现乐读。如教师在开展了《繁星·春水》的课外阅读后,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朗诵比赛”,比赛前学生争分夺秒的准备,比赛中学生热情高涨的参加,奶声奶气但又充满激情的朗诵让评委竖起了大拇指,比赛结束后虽然有胜有败,但这样的结果更加激发了阅读的动力,没有获奖的同学一点都不服气,准备下次朗诵比赛一决高下。而在阅读了《西游记》之后,教师倡导同学们开展“讲故事”比赛,每个参赛同学讲述西游记里的一个片段,学生们高兴极了,有几个学生居然还把西游记里的故事改编成了剧本,表演给大家看,虽然有悖于讲故事的规则,但是从中可见学生对于《西游记》是有多熟悉呢!另外,教师提倡同学们将阅读中积累的好词佳句进行展示,每个小组负责一天的阅读汇报,将汇报结果展示在墙板上,以供所有同学一起学习。在这些形式丰富有趣的阅读活动,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促进学生再一次向其它书籍进攻,久而久之,将优秀变成习惯,课外阅读范围不断拓展。

三、进行有效的拓展阅读,让学生会读

小学语文教材集多篇文质兼美,内涵丰富的文章于一体,是拓展课外阅读的最佳媒介和桥梁。一方面以教材为依托,学生的阅读指向更加明确;另一方面由教材来牵引,学生阅读兴趣更浓厚。因此,教师让学生变成“读书郎”,千万不要错过课文阅读的适当延伸和点拨,让学生在特定的背景下,由此及彼,由课内到课外,帮助学生自主打开课外阅读的通道。例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儿》的教学中,如果教师以“小女孩为什么会死?”作为教学收束,那么学生的阅读视野也就只能停留于此,未免有呆板、僵化之嫌,同时课堂也会因此而显得单调。为此,教师创新设计,以“小女孩儿如果生活在我们中间,她会有怎样的生活?她曾经生活的时代和我们的今天有什么不同?”这样的问题瞬间点燃了课堂激情,有的学生说:生活在今天就可以和我们一起上学,不用再受卖火柴之苦。有的同学说:她生活的时代一定很黑暗,让这么小的女孩出来卖火柴养家。沿着学生的思绪,教师宕开一笔,同学们是不是还想看更多这样的童话人物,是不是好奇他们都有怎样的生活?那么老师给同学推荐几部书《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这些童话故事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命运,每个故事都精彩纷呈,沉浸其中我们体会人性的善恶,体验社会的冷暖……教师这样的推荐一定给学生无限的遐想,打开学生想象空间,让学生带着更多憧憬与期待走进书籍的阅读世界。这样的引导,无形中让学生明白阅读是一种由课内到课外的牵引,进而养成自主阅读的好习惯。

总之,课外阅读是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增长见识,扩大视野,巩固课内阅读技巧的有效方法。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创新多种引导方法,让学生将被动的读转变为主动的读,在书籍与学生之间搭建一座美丽的桥梁,让学生以无限的期待和满心的欢喜,沿着桥走入阅读世界,享受与书籍共舞的幸福时光。

参考文献:

[1] 董娜. 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改革[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3(03).

语文有效阅读的研究与实践 篇7

关键词:有效阅读,拓展延伸,聚焦主题,质疑探究,系列化,专题化,个性化

鲁迅先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近年来,市县教育部门、各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初步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各种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面上的阅读景象喜人。但由于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学生课外阅读往往为考而读,被动阅读比较普遍,他们缺乏热情,使阅读难以深入,低效阅读、甚至无效阅读的现象比较突出。如何使学生的阅读更有效呢?

一、拓展延伸让阅读系列化

(1)依据教材丰富文本。现行教材中不少作品是节选或改编于名家名作,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透过这一扇窗看世界。可我们总觉得课堂上给学生打开一扇窗,课后学生未必就能看到整个世界。教师必须带领学生走进这个世界。在教学《三顾茅庐》《林冲棒打洪教头》《三打白骨精》等课文时,我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明白课文讲的是什么,把着力点放在课文是怎么讲的,为什么要这样讲上,而是将重点目标确立为怎样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读原著,作比较,看异同,品味经典魅力。课后,我们组织读书讨论会,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深化认识,点亮激情,碰撞智慧。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还有效地丰富了文本。

(2)跳出教材超越文本。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通过教材习得方法,从而学会阅读。教教材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阅读需求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跳出教材,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跨越时空进行精神之旅,与名家名篇对话。在教学老舍先生的《草原》后,我引导学生读老舍先生的散文集《内蒙风光》, 品味老舍先生清新的语言,感受老舍先生自然流畅的抒情风格, 感受祖国河山的秀美、壮丽。苏教版教材别出心裁编写了一类 “文包诗”的故事体文章,即将著名诗词以通俗化的故事形式出现,人物、背景和故事扩充成文,文中有诗,相当于诗歌的改写, 又不仅仅是改写。教学此类体裁,可以以诗入文,比如教学《李广射虎》,从学生朗诵卢纶的《塞下曲》导入,接下来问学生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再顺势以诗入文,从故事中体会李将军的神勇无比,不过要注意诗歌中关键词不要轻易直接释义,可相机引导学生从文中寻找答案。也可以以文入诗,从课题发问开始,以教师课前预设的疑点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层层深入,步步推进,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最后回到诗歌上来,以声情并茂的诗朗诵结束。还可以由此及彼,作些学习链接,由这首《塞下曲》展开其他诸首《塞下曲》的阅读,通过多首诗歌的阅读,超越时空,实现读者与作者的心灵沟通。

二、聚焦主题让阅读专题化

苏教版教材是以主题为单位编排的,有利于主题阅读研究的开展。苏教版五上第六单元的四篇课文《天火之谜》《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诺贝尔》《滴水穿石的启示》构成“百折不挠”的单元主题。单元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学习,了解关于富兰克林、谈迁、 诺贝尔、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等人物的主要事迹和人物品质及成就,感悟人物坚忍不拔的毅力。如果局限于这一目标,学生不能走远。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可以利用这一主题,一方面课后让学生阅读《诺贝尔传》《富兰克林传》等相关人物的传记,深化对人物品质的认识;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阅读同一主题的作品, 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进一步感悟名人意志磨炼的艰辛。

三、质疑探究让阅读个性化

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载体,蕴藏着丰富的信息。学生阅读教材不仅要理解其意,得法于言,还要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科学精神。读书贵有疑,疑能得教益。质疑在探究性阅读中成了引起学生探究动机的源泉,而且能催化思考,引领学生张扬个性,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质疑的方法。首先,要学会理解性质疑,即文章写了什么,哪些地方读不懂。可以从内容的角度、写法的角度、语言的角度去质疑。其次,要学习怀疑性质疑。对文章主旨,看似定性的人物评价,貌似合理的价值观进行质疑。再次,要学习实践性质疑。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写作对文章再思考。假如你是作者会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作者写作哪些地方值得商榷。《夜晚的实验》一文讲的是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通过多次试验,终于揭开蝙蝠飞行秘密的经过。这一实验结果促使了人们对超声波的研究,并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恩惠。教学时我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有的学生提出斯帕拉捷还有哪些科学成就?有的学生提出目前超声波的应用是什么样的状况?……我顺势而导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到图书馆、阅览室或上网进行个性化阅读。

四、结束语

课外阅读的有效性源于学生的阅读激情,阅读书籍基于文本而超出文本,让学生的课外阅读走上系列化、专题化、个性化之路,阅读的实效性将大大增强。

参考文献

[1]曾先林.让阅读之花绽放芬芳——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方法指导实践谈[J].新课程导学,2013(03).

有效阅读的实践与尝试 篇8

一、设计问题要精当

1.设问要有目标性。

王安石说:“问之不切, 则听之不专;其思之不深, 则其取之不固。”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的学习论表明, 教师在确定讨论目标时应考虑如何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讨论, 而不是机械化讨论, 这是成功地进行小组讨论的第一步骤。教师在设计讨论问题时要紧扣重点、难点, 针对阅读课型的不同特征设问。而且问题要难易适中, 过于简单的问题, 学生容易产生惰性和厌倦情绪;过难的问题会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 甚至挫伤学生讨论的积极性。

2.设问要有关联性。

关联, 指各问题间有内在联系, 不断章取义, 问题之间要有梯度, 形成一个“问题流”, 有必然的前后联系, 问题还要层层深入, 环节之间的语言要流畅, 让学生顺其自然地实现教学目标, 才能“水到渠成”地解决问题, 使学生获得满足感、成就感。

3.设问要有挑战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 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教学中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往往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 并有所发现和领悟。

二、提问时机要巧妙

提问时机要巧妙, 是指教师针对课堂状况即兴提出恰到好处的讨论问题, 把握时机, 深化文章内容, 培养学生能力。阅读课中教师应把握好设问、讨论的时机, 使之起到推进思维、化解难点、深化认识的作用。我认为, 在课堂中即兴设问、讨论的最佳时机有以下三种:

1.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不能”时设问、讨论。例如在《孔乙己》的教学中, 根据小说最后一句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设计讨论题:“你认为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为什么?”问题一出, 学生兴趣盎然, 边研读课文, 边积极思考, 寻找依据、判断真伪, 深入分析外显语言中的信息。最后交流得出结论:“孔乙己的确死了。”理由是: (1) 最后一次来酒店的惨状; (2) 嗜酒如命而终于没有再见到他; (3) 掌柜没有再提十九文钱。继而深入探讨作者为什么用“大约”“的确”这种矛盾的写法。学生交流后顿悟:因没有“亲见”用“大约”, 因没有“再见”用“的确”, 对世态炎凉、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有了更深的认识。

2.在貌似无疑实则蕴疑之处设问、讨论。貌似无疑是学生学习中思维停留在浅表层面的反映, 不是真的没有问题, 而是学生没有发现深蕴其中的问题。老师在此处设问, 并组织学生讨论, 可以促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时, 学生只停留在觉得故事荒唐好笑的浅层次理解之上。于是,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讨论题:“皇帝上当受骗怨谁?”学生的思维一下活跃起来, 有的学生说怨大臣;有的学生说怨骗子、怨群众;有的学生说怨自己……放手让小组展开讨论, 讨论后学生意见统一了:昏君确实穷奢极欲, 荒唐可笑;大臣们也是明哲保身, 曲意逢迎;被愚弄的老百姓胆小怕事, 人云亦云;而骗子总是善钻空子, 欺骗有术。从而揭露了封建皇帝和官吏腐朽虚伪的本质。这个貌似无疑的问题, 恰恰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3.在学生难以理解之时设问、讨论。就目前教材的选材看, 有些课文虽然是文质兼美的作品, 但是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和体验, 所以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难以理解。老师在此处设问, 并组织学生讨论, 可以引导学生换位思考, 进行创造性思维,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例如, 朱自清的《背影》中, 父亲的背影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由于学生缺乏生活体验, 让他们跨时空理解这种伟大的父爱很难。学习时, 就好像是在向学生灌输父爱。因此,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讨论题:“如果你是文中的父亲, 你会怎样表达对儿子的爱?”学生很感兴趣, 马上展开了交流。这样的设问往往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文本与生活的距离。

总之, 设置精当的问题和抓住设问的时机是积极开展课堂讨论的关键。只有这样, 才能让课堂讨论系统而有效地进行。

参考文献

有效阅读的实践与尝试 篇9

今年有机会聆听了余映潮老师执教的《中国石拱桥》, 又阅读了余老师《〈大自然的语言〉创新教学设计》、《〈故宫博物院〉 创新教学设计》《〈苏州园林〉创新教学设计》等一系列说明文的教学设计, 觉得余老师的“板块式教学”对说明文的教学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于是在进行八年级第三单元说明文教学时效仿余老师的“板块式教学”, 尝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 初步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基本能力。下面就以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说明文教学为例, 总结我对说明文有效学习活动的探索和尝试。

板块一:语言积累———挖掘说明文的语言魅力

在学生的印象里, 说明文的语言枯燥无味, 无法激发阅读兴趣, 这样的意识阻碍了进一步的深层阅读。“语言积累”板块的设计意图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高雅语汇在说明文中的大量使用, 找出并品析、揣摩这些语汇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也有助于感知文章内容。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的“长虹卧波”写出了石拱桥外形优美, “惟妙惟肖”写出了卢沟桥上石刻狮子的千姿百态, “巧妙绝伦”写出了赵州桥的设计独特。《苏州园林》中“盘曲嶙峋”写出了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栽种也着眼于画意。“自出心裁”一次写出了作者对园林设计师们因地制宜设计的由衷赞赏。《故宫博物院》 中的四字词语更是丰富, “龙凤流云”“青松翠柏”“亭台楼阁”等恰如其分地介绍了故宫建筑群的恢宏壮丽。

教学实施过程中, 开展“美词大搜寻”学习活动, 鼓励学生发现并品析这些美词, 感受说明文的语言规范、庄重、简洁、雅致的特点。所有的课文都是典范的语言教材, 我们应该好好地利用起来, 将学生的语言积累做到实处。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 既积累了丰富的典雅语汇, 又激发了阅读的兴趣, 学生们发现说明文不再面目可憎反而妙趣横生了。

板块二:段式分析———理清说明思路的有效抓手

说明文作为一种实用文体, 有其自身的写作规律, 阅读说明文自然也有其规律可循。段式分析学习板块的教学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说明思路, 发现说明文的写作规律。“所谓段式, 就是段落的写作构思模式, 就是段落的展开模式, 也可以说是段落的结构模式。品味文章的‘段式’, 既是阅读能力的训练, 也是写作训练的启迪。” (《这样教语文———余映潮创新教学设计40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1版) 在说明文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段式分析入手进而把握文脉, 这是理清说明思路的有效途径, 有助于让学生感知说明文严谨有序的写作结构。

例如《中国石拱桥》中第三段:“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 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 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 形式多样, 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 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 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 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一段的段式结构是说明文中最常用的一种写段模式:说明+举例。

再如《苏州园林》中第四段:“太和殿俗称金銮殿, 高28米, 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 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 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 额枋, 梁柱, 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 金琐窗, 朱漆门, 同台基相互衬映, 色彩鲜明, 雄伟壮丽。”这一段的段式结构是:说明+描述。

在这个板块的学习活动中, 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说明文典型的段式结构如:说明+观感, 说明+评赞, 分解说明, 总分说明等。在实际教学中, 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 学生逐渐熟悉并初步掌握了说明文基本的段式结构特点。在老师的指导下, 从每一段的段式结构入手分析文章结构脉络, 学生对说明文严密的结构层次和严谨的逻辑顺序有了初步的感知, 提高了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板块三:类文阅读———拓展说明文阅读空间

学生初次接触说明文, 仅靠教材中的几篇课文很难切实掌握这种文体的结构、语言等方面的特点, 广泛的阅读能延伸课堂学习的效果, 提高说明文阅读的素养。与教材配套的自读课本选材精当, 与教材结合紧密, 是很好的拓展阅读资源。

例如教学《苏州园林》后可延伸阅读梁衡的《晋祠》、叶圣陶的《假山》、陈从周的 《中国园林散记》, 引导学生比较四篇文章在介绍名胜古迹时写法上的差异。学习了《故宫博物院》后可拓展阅读林徽因的《故宫三大殿》, 与《故宫博物院》里介绍“三大殿”的文字相比, 由于作者林徽因是一位中国古建筑专家, 她写作此文的着眼点与《故宫博物院》的作者不同, 更侧重介绍“三大殿”在建筑结构上呈现出来的特点, 如具体说明太和殿的横阔与进深, “三大殿”各自的殿顶式样, “三大殿”各自的修建时间等, 对于殿内的装饰则一笔带过, 不多费笔墨。

再如学习《说‘屏’》的同时欣赏姚伟钧的《中国古代的茶具》, 比较两篇文章中多处引用古诗的不同目的。

板块四:读写结合———在实践中掌握语言表达的规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板块提出“写简单的说明文, 做到明白清楚”。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顾振彪先生认为:“写作与阅读结合, 学生联系课文进行写作, 就在应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通过应用把课文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这句话道出了读写结合训练的目的所在。因此课堂教学应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 每教一篇说明文, 都可以结合阅读活动设计适宜的写作活动, 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对说明结构的把握, 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收到多重功效。

例如在学习《故宫博物院》关于太和殿介绍的语段段式:“说明+ 描述”。可以设计让学生以“我们的校园”或自己居住的社区为介绍对象, 学写生动的说明语段, 尝试由开始部分的简洁说明紧接着生动描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模仿借鉴文中的段式结构, 并在写作成果交流中及时评 点优劣。 又如在分 析《桥之美》中作者写到桥在环境中多种多 样的形式 美时用到 了。“说明+观感”。“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 真是密不透风, 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 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 , 透了一口舒畅 的气。”“水苍茫, 水天一色, 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 卧龙一般, 它有生命, 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 苏州的宝带桥有53孔之多, 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 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可以让学生模仿这一段的写法介绍一个景点或者一件工艺品。

这样从课文出发, 依托阅读教学设计生动活泼的读写训练实效性强, 将学生的课文学习引向更为深刻、更为广阔、更为自主的境界。

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篇10

一、探究阅读方法, 享受阅读快乐

语文阅读的过程是一个情感体验与思想碰撞的过程。文章阅读应当遵循由表及里的过程, 从最初的文字“感知”到内容的“理解”再到主旨的“把握”体现了阅读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在阅读方法上, 应使用“泛读→精读→研读”阅读法。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又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

1. 泛读。

泛读是语文阅读的感性认识阶段, 要求学生弄清文章大意。即事件叙述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或是中心论点是什么, 或是抒情达意的手法有哪些。学生通过泛读可以对文章的内容和写作风格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对作者辞句运用有了初步的了解, 为精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精读。

精读是在“泛读”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比较和理解。是阅读的关键部分。通过精读读者既要掌握文章的整体结构, 学会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又要体会和领悟作者的语句运用。重点段落需要反复体会和背诵。

3. 研读。

研读体现了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培养。在使读者与作者产生一定的思想共鸣后, 读者要从作品的时代出发, 学会用继承与发展, 吸收与批判的思想来看待作品。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 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 使阅读活动从形式到内容再到内涵走向深入。

二、分析文章结构, 感受文字魅力

结构是文章的基本框架。一篇精美绝伦的文章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往往与结构的布局密不可分。文章在整体上要浑然一体, 段落之间自然连贯, 开头结尾相互照应。在分析结构的同时, 也要让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体现在一些名篇佳作中, 文字或诙谐幽默, 或飘逸洒脱, 或意境深远, 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憾, 搭乘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

例如:在阅读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荷塘月色》时, 教师应启发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结构进行分析:全文呈现一种圆形结构, 从外结构来看, 作者出门经小路到荷塘得又回来, 依空间顺序描写了一次夏夜之游;从内部结构来看, 情感思绪从不静、得静到出静, 也呈圆形。结构与内容紧密结合, 使得全文读来文气酣畅, 浑然天成。文章中的荷叶描写也是出神入化, 惟妙惟肖。如文章第四段“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描写荷叶如“裙”给人一种轻盈的联想, 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又从嗅觉 (清香) 、听觉 (歌声) 进行体验, 成功地运用移觉进行描写, 使人顿觉神清气爽。所以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对重点内容进行仔细揣摩。

三、走进作品深处, 体会意境之美

要深刻地理解作品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的理解与把握上, 而是要走进作品深处, 体会意境之美。任何作品的思想表达都是对某个时代的情感流露, 或讴歌, 或鞭挞。历史的印记会悄无声息地通过文字镌刻在作品中。阅读名篇佳作, 其实也是一次心灵对话, 情感碰撞。

例如:《林黛玉进贾府》是高中语文必学的一篇文章。《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 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大放异彩, 其文字价值与历史价值极高。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过程中, 不但要帮助学生分析相关的字词的含义, 还要尽可能地以林黛玉的视角去感受贾府。封建制度下尊卑贵贱等级森严、奢侈淫逸随处可见。黛玉进府在拜望自己的长辈、同辈姊妹时就充分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小说从人物的心理、外貌描写入手, 在提示主人公黛玉心理活动的同时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的无情与丑陋。

总之, 语文阅读是一扇窗, 它打开了读者的心扉, 让读者能够近距离地走进文字, 从内心中去感悟与体验作品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情感。通过阅读, 学生不但可以切身地感受文字魅力, 把握文章主旨, 还能开阔视野, 丰富写作的素材, 为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奠定基础的基础。

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和重要内容。阅读的过程是既是启迪智慧、心灵感悟的过程, 也是开阔视野、发散思维的过程。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引领学生探究美的形式, 挖掘作品思想内涵, 透过文章努力去发现美、感悟美, 让阅读充满情趣与智慧。

关键词:阅读教学,意境

参考文献

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篇11

【关键词】阅读教学;有效性;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实施以来,很多老师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教学的方式,由原先的那种完全灌输式的讲解,学生被动的学习,转变成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开始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由此,课堂不在沉闷,充满了欢声笑语。可是,学生的阅读能力真的提高了吗?我看未必,我感觉在当今的阅读教学中存在下列问题:

(一)未闻书声琅琅,讨论热火朝天

有的老师对于朗读环节处理得很仓促,特别是长文,很多老师为了赶进度,总是催促学生快读,甚至毫不顾忌是否读完便草草结束去出示讨论题目。姑且不说这种连文本都不熟知的讨论是否违背教育规律,单就讨论的效果看也不会有太大的作用。因为学生连文本都不熟悉,又何来对文本的理性思考?

(二)脱离文本,忽略的语文课的实质

随着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入课堂,课上不再是老师一支笔,一张嘴的天下,音乐、视频、图片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学生可以边听边学,边看边学,甚至边唱边学。课堂变得热闹起来,丰富起来。看似以学生活动为主体了,可是学生除了萦绕在脑海中的优美音

乐,那几幅图片,还留下了什么?视觉听觉上的冲击,取代了语言文字本身的美。这样的课,即便热闹,对学生又有多大好处?这样的语文课,忽视了对文本的解读,忽视了语文课的实质。

(三)假“个性化阅读”,纵容学生的错误回答

新课程标准要求老师应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课堂上就出现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大家都有理”的荒唐现象。老师成了不分是非的好好先生。学生率性而为,胡言乱语。以上三点都是阅读教学无效的表现。

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那么,怎样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吃透教材精心构思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妙用技巧,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爱好,是提升阅读有效性的基本。采用多种多样的阅读模式,提高阅读效果,是提高阅读有效性的所在。

(一)挖掘文本,提高语文素养,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阅读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生的人文情怀。而文本作为一个承载功能的载体,将视其为中国教育资源的最重要资源。因此,我们会从资源的角度看,开发和利用它。教师要善于根据文本的特点和有选择地挖掘和利用文本中的教育教学资源,选择性的在某些课程资源,强调几个方面。在《行道树》一文的教学中,就可以从抓典型词语的理解入手切入,主旨句“神圣的事业是痛苦的,但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中“神圣”、“痛苦”、“深沉”三个词语作为核心句中的关键词非常重要,引导学生结合行道树的境遇分别进行体会研讨,从而挖掘出全文的主旨,给学生以系统性和深透的感觉,而在此基础上的“树之诉”、“树之颂”、“树之悟”的拓展便会水到渠成。

(二)妙用技巧,激发阅读兴趣爱好,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教学技能是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策略和教师的教学技能服务与智慧的反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比如,故设悬念,引而不发,巧设铺垫,“插科打诨”,敢于思考,“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思辨疑问……教学技巧要根据文本特点、学生实际和教师自身特长来选取。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妙用技巧,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尤为重要。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经常从一些刊物上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又文质兼美的文章印发给学生,并指导学生从文章的整体构思、立思、选材和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阅读分析,以求让学生通过自己静心地领悟,体会到美文的魅力、阅读的乐趣。并训练学生摘抄下美妙的词句、语段。

(三)“读法”灵活,提高阅读效率,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单一的阅读模式,必然会产生心理疲劳的课堂,使学生不愿读下去,而欲睡;根据需要不断变换的阅读教学方法,学生认为新奇可引起欲望继续阅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阅读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例如,从声音和沉默,例如,朗读和默读;从速度可分为快度和慢度;从精细可以分为精读和浏览;从感官分为听读和视读;从辅助手段可以分为配音朗读和清读……特征选择,根据具体的语境下的文本解读教学要求,具体的实践和定义,必须服从学生的有效阅读,不能盲目地想当然地胡乱选择。

在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时,我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三遍式”的阅读方法,因为它能有效地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回答问题:第一,快速默读,读完后稍微在头脑中回顾一下文章的整体结构,立即看到本文在阅读了第一个问题,回答与文章内容关系不大的问题,然后用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对文章进行二次细读,这一次有一些答案不稳定或不能回答,那是因为在精读第三遍通过相关的问题,和学生的讨论的同时,为了最终的答案。

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全体语文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语文教师共同的追求。相信上课前熟悉教材,把握教材,精心构思预案,导入新课时激发兴趣,启迪思维,课堂上巧妙提问,统领全文,读悟结合,读写结合,在实现“轻负担,高质量”的情况下,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达到学生与教师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金振邦. 全方位开拓中学阅读教学的空间[J].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0(03).

[2] 李遐. 汉语阅读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J]. 昌吉师专学报, 2000(03).

[3] 张凯. 阅读教学要突出“三性”[J].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0(09).

有效阅读的实践与尝试 篇12

一、情境创设, 激发阅读兴趣

在众多阅读教学的展开模式中, 以情境创设为教学的切入点十分普遍, 但它得到的教学效果也十分明显。初中英语教学中, 很多内容都是以生活为依托展开的知识教学, 在这样的前提下, 教师可以创设各种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来辅助知识的呈现, 这能够使学生更积极地融入知识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结合阅读文本的特点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 也要将一些问题、知识要点融入教学过程中。这样, 学生在领会所阅读的文章时才会运用活跃的思维来深化对文本的探究, 同时, 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慢慢获取一些核心知识要点。总之, 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文章中包含的丰富知识点。

比如在7A Unit 7“Colours”的教学中, 我借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幅雨后天空出现一道彩虹的动画情境, 随后, 七条不同颜色的光带逐渐分离, 变成了正好由七个不同颜色的字母所组成的课题“Colours”, 学生看得都非常专注, 这种方法的知识呈现不仅清晰、直观, 而且迅速激起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又如在学习“My family”这一课时, 我先为学生播放轻快的英文儿歌My Family, 并播放了Let’s talk的动画, 在这些内容的陪衬下学生马上能够领会到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大大提高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以情境创设来导入新课, 这种方式不仅操作简便, 而且效果明显, 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

二、精心设计问题, 锻炼阅读技巧

阅读教学中, 学生在理解阅读文本时必然需要展开对一些问题的探究, 因此, 教师在设问时一定要注意技巧, 问题不仅要和阅读文章紧密联系, 提问的重点也应当明确, 并且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因为教师设计问题的方法与模式, 不仅会直接决定阅读教学的整体成效, 也会让学生的阅读技巧得到更深入的锻炼。此外, 对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阅读文本, 教师可以通过层层深入的设问形式来给予学生相应的引导, 让学生慢慢展开对文章的挖掘, 让学生通过探讨问题来逐步掌握文本的主要内容。

例如, 在学习完7B Unit 5“Reading”后, 教师便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以促使学生能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去思考。1.Was Zhang Hua brave?2.Why he was in the hospital?3.What can we learn from him?通过设计如上问题帮助学生挖掘课文的深层寓意, 培养学生的推理、归纳能力。同时, 这三个逐层深入的问题也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引导, 能够为学生探究文本实质指引方向,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文章的含义。教师一定要在提问时结合各方面因素进行合理的考量, 因为只有精心设计的问题才能够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与阅读技巧的锻炼, 这也是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阅读文章的一种有效途径。

三、培养跨文化意识, 化解阅读障碍

在阅读教学中, 培养跨文化意识不仅是培养学生语言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帮助学生化解阅读中的各种障碍, 提升学生阅读实效性的一种方法。不少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所产生的各种疑问其实并不全是由于语言障碍, 很多时候, 学生是由于缺乏对跨文化的有效认知, 对其他国家的文化背景缺乏了解。因此, 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要慢慢加深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要让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有更多的了解。培养跨文化意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化解一些阅读障碍, 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素养, 能帮助学生积累更多有效的阅读技能。

上一篇:光电传感器检测下一篇:缺乏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