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态度

2024-08-10

知识与态度(共12篇)

知识与态度 篇1

摘要:目的了解某医专学生的合理用药知识、态度与行为现状, 为制订相应的干预措施、指导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制问卷, 对某医专不同专业一~二年级共726名在校大学生的合理用药知识、态度、行为及知识来源进行调查。结果某医专学生合理用药知识的知晓率大部分在60%以上 (30.6%~98.1%) , 不良用药行为率为20.1%~91.8%, 男女生之间、不同年级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或P<0.01) ;口腔医学专业和护理专业对合理用药知识的知晓率明显低于其他专业 (P<0.05或P<0.01) 。结论应对医专学生加强合理用药知识的教育, 尤其是对口腔医学专业和护理专业的学生, 以改变其不良用药行为。

关键词:医专学生,合理用药知识,调查

世界卫生组织 (WHO) 将合理用药定义为:要求患者接受的药物适合他们的临床需要, 药物的剂量符合他们的个体需要, 疗程足够, 药价对患者及其社区最为低廉。大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知识且其生理和心理发育趋于成熟的重要时期, 正确了解合理用药知识, 合理使用药品, 对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顺利完成学业, 乃至对他们今后的事业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解医专学生对用药知识的掌握现状, 笔者对某医专学生的用药知识、态度和行为情况进行了调查, 为今后开展合理用药的知识教育、指导学生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随机对某医专不同专业一~二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共发放问卷742份, 回收有效问卷726份, 有效回收率为97.84%。其中, 男生145人, 女生581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158人, 护理专业学生125人, 口腔医学专业学生152人, 药学专业学生291人;一年级学生453人, 二年级学生273人;年龄为17~23岁。

1.2 方法

1.2.1 调查问卷

参考有关文献, 结合医专学生特点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一般情况、用药知识、对合理用药的态度、用药行为以及用药知识的来源等。

1.2.2 调查方法

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使用统一指导语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测试, 答卷不记姓名, 要求被调查者单独填写, 填完后当场收回。

1.3 统计处理

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 运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医专学生合理用药知识知晓总体情况以及男女生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的比较 (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医专学生对合理用药知识的知晓率大部分在60%以上, 明显高于广州某高校学生的用药知识知晓率[1], 这可能和医专学生接受医学教育有关。但对“发热和咽痛症状减轻时, 抗生素可停用”的回答正确率只有49.6%, 在抗酸药的服用方面回答正确率只有30.6%。医专男、女生大部分合理用药知识知晓率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或P<0.01) , 女生用药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男生。一年级学生对“发热时并非首选抗生素来退烧”、“使用青霉素类药物前必须做过敏试验”、“有些药物会对造血系统造成损害”、“中药无毒副作用”和“中药无保质期”等的知晓率低于二年级学生, 且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这可能和二年级学生已经开设药理学以及相关专业课程有关。

注:与男生比较, *P<0.05, **P<0.01;与一年级比较, △△P<0.01

2.2 医专学生合理用药知识知晓率在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异 (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口腔医学专业的学生对“局部用药不会引起全身不良反应”、“为了尽快痊愈可以自行加大药量”、“发热时并非首选抗生素来退烧”、“使用青霉素类药物之前必须做过敏试验”、“有些药物使用后会对肝肾造成损害”、“使用抗生素越新越贵效果越好”、“维生素过量不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等的知晓率明显低于临床医学专业、护理专业和药学专业, 且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或P<0.01) 。护理专业的学生对“发热和咽痛症状减轻时, 抗生素可以停用”等的知晓率明显低于其他专业, 这可能和各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方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有关。

注:与其他3个专业相比, *P<0.05, **P<0.01

2.3 医专学生对合理用药的态度 (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 医专学生对药剂师提供的内服药的剂量和信息、中药的剂量和信息还是比较信任的, 分别占84.3%和85.7%, 但是对药剂师提供的咨询信息和保健品剂量、信息的信任度较低, 分别只占56.7%和68.7%。这说明医专学生对医院药房药剂师的信任度明显高于对社会药房药剂师的信任度。

2.4 医专学生合理用药的行为 (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 医专学生的不良用药行为比较严重。90.2%的学生在药店里购买过非处方药, 55.0%的学生在药店里购买过没有处方的处方药, 40.0%的学生曾经把处方药给别人使用, 40.7%的学生中西药一起使用, 89.7%的学生使用过朋友推荐的药物, 71.5%的学生服药时常自行增减剂量和增减服药次数, 68.7%的学生曾经在医院拿到处方而到药店里配药, 74.4%的学生拿到特别的药物剂型 (如喷雾剂) 不咨询医生, 33.7%的学生去看医生的时候不把自己现在正在服用的药全部带上, 44.9%的学生感冒时不论是否有医嘱, 均会服用抗生素, 79.9%的学生就医时不主动告知既往用药史。

2.5 用药知识来源方面

本次调查显示, 医专学生的用药知识30.3%来自医学科普书籍, 13.4%来自药品广告, 4.3%来自互联网, 59.2%来自医生或护士, 22.0%来自课堂教学, 29.9%来自父母, 12.4%来自朋友;他们所使用的药物61.3%是从药店购买的, 44.8%是从医院购买的, 6.6%是从父母处获得;98.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合理用药知识教育。

3 讨论

3.1 医专学生的用药知识、行为现状不容乐观

本次调查表明, 虽然80%以上的医专学生在用药方面有正确的态度, 但在合理用药知识和行为方面的现状不容乐观, 尤其是口腔医学专业和护理专业的学生。医专学生对合理用药知识的知晓率虽然大部分在60%以上, 但对“发热和咽痛症状减轻时, 抗生素可以停用”的回答正确率只有49.6%, 在抗酸药的服用方面正确率只有30.6%;一年级学生对“发热时并非首选抗生素来退烧”、“使用青霉素类药物之前必须做过敏试验”、“有些药物会对造血系统造成一定的损害”、“中药的毒副作用和保质期”等的知晓率明显低于二年级学生 (P<0.01) 。医专学生的不良用药行为亦比较严重。20.1%~91.8%的学生存在不良用药行为, 这些不合理的用药行为势必会加重其用药负担, 并可能导致不良后果。

3.2 医专学生的合理用药知识教育亟待加强

药物不合理使用的问题,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较普遍存在, 对人类的生存已经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强调合理用药已经成为国内外医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为此, 在呼吁各级政府加大卫生经费投入力度的同时, 还需加强对广大民众合理用药的知识宣传教育和用药指导, 宣传合理用药的必要性和自我用药的基本常识, 改变公民不合理用药的习惯, 提高广大民众的健康水平。卫生部在2003年召开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研讨会上指出, 提高医师合理用药和药物治疗水平, 要从医药学校学生开始, 全面对其加强合理用药教育。本次调查显示, 医专学生的用药知识不容乐观, 用药知识59.2%来自医生或护士, 30.3%来自医学科普书籍, 29.9%来自父母, 只有22.0%来自课堂教学, 而且98.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用药知识教育。因此, 有必要通过开展专题健康教育来提高医专学生合理用药的知识水平, 改变其不良用药行为, 这必将对改善医专学生合理用药行为起到积极的作用, 并对他们今后所从事的工作产生诸多有利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蔡玲, 杨丽, 林汉生, 等.广州某高校学生用药知识与用药行为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 2004, 25 (3) :322~323.

知识与态度 篇2

不错,发达地区给人的生存压力很大,同时创造的机会也很多,最难得的是给人见识更多!见识可能影响人的一生。很多内地的人害怕出去打工(特别是云南人),他们只看到生存危险、压力很大、天气很热,却看不到见识就是高度、就是机会。环境可以影响人的命运,但是命运关键还在于人,贝多芬说:“一息尚存就要和命运抗争”。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展它的宽度,可以累积他的高度。如果说长度是老天给的,那么宽度和高度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努力。伟大的英国科学家霍金先天高度残疾,老天给了他什么?可是他用超乎寻常的勇气、毅力把自己的智慧发挥到了极致!赢得了全世界的掌声!霍金,划时代科学家!这样例子不胜枚举。每个人都有生命的数量,但不是所有人都有生命的质量!有些人年轻,可是他老了;有些人老了,但是他年轻!有质量的人永远年轻!成功是自我销售的成功,成功就是把自己的有限发挥到极限!没有人可以改变你,除非你自己;也没有人可以诋毁你,除非你愿意!要改变命运先改变自己,那么改变自己要从何处抓起?

要改变命运就要改变我们的习惯,习惯由三个要素构成:第一,态度;第二,知识;第三,技能,

首先要改变态度,态度的繁体字是这样写的“B”――表示心灵的能量,能量有正有负,有大有小。正态的表现:勇敢、积极、勤奋、热情、坦诚、进取、公正;反之,负态的表现:胆怯、消极、懒惰、冷漠、封闭、推诿、停滞、偏见。

穷人有两种,一种是思想穷困的人――认为自己不配富有,听天由命,一把枷锁锁住了思想。另一种是行动穷困的人,他们想富有,也渴望富有,就是不敢拼搏,迈出勇敢的第一步。他们悲叹自己为什么没有生在富人之家?他们期盼天上掉一块大馅饼,事实上,天上往往掉下来的是又一块铁饼!马太福音说:“越是富有的越给予,越是贫穷的越剥夺。”一个人一时受穷甚至一段时期受穷很正常,可是一辈子受穷不是思想出了问题就是行动出了问题。

知识改变我们对命运的态度 篇3

我要谈的话题是:知识改变对命运的态度。我接到一封学生来信,他自称“可怜的农村屌丝”,讨论的问题很大:知识能改变命运吗?说自己“对生活没有任何的控制感”,怀疑读书学习“这条路真的可以兑现出什么吗”?我在给他的回信中说,我认为“知识改变命运”是一个太大的命题,因为大,就显得笼统甚至空洞。与其说“知识改变命运”,莫如说“知识改变我们对命运的态度”。比如你说“怀疑读书上学的意义”,这种怀疑的态度,恰恰是读书上学后获取的。读书与思考让我们看到世界是多元的,人生有多重可能性。我们不必复制一遍父亲、祖父的人生,不愿别人安排我们的人生,即使相信所谓的命运,我们也会说“尽人事,听天命”,要不然不真是白活一世了吗?

我在2005年认识了眉山的失学青年王春雷,他拒绝了川大老师同学资助读书和出版界朋友以“草根诗人”包装他并帮助他出版诗集等各种建议,坚持自己“用力生活”,送过外卖,当过民工,还当了兵。当我们交流时,他说:“我写诗是为了洗涤灵魂。”我当时非常震撼,很难想象一个失学的农村青年,能说出这样的话。他的理想是自己开一家保洁公司。一个农村的草根青年,没有学历的青年,读书真正读进去以后,结结实实地“用力地生活”。所以与其说知识改变命运,不如说是改变对命运的态度。我们在掌控生活前应先掌控自己。人生也好,命运也好,我们不是掌控大海,而是要学会游弋大海。

去年有一个同学给我写了一封信,是关于考研的问题。我回复她:“请问问自己为什么读研?你先去睡一觉,然后自己决定。”你為什么想要读研?实际上有许多研究生,尤其是保研的同学,读书的欲望、学习的主动性并不是很强。如果你的内心倦怠,那么,你大可以选择不读研。有些则是顺从父母,还有的是畏惧社会这个大怪物。幼儿园的时候,你想吃草莓,但是许多小朋友都想要苹果,于是你也想吃苹果。但那只苹果是你想要的吗? 我遇见一个同学,学习成绩非常好,可以保研,但她选择了就业。有一次见面她跟我说:“王老师,我请你吃饭。”我说:“这不对,应该是我请你吃饭啊。”她说:“我现在有工作了,能赚钱了。”我问她能赚多少钱?她说1000元。1000元确实不是一个太高的收入,我当时就想,这个女孩子有出息。果然,一年多以后,她去了深圳,专做财经类的大块文章。她就是选择了自己的草莓。所以说,人生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我想说说不做打双引号的“好学生”。人生要有一个可持续的发展,我想,对这个问题我是有发言权的。我30年前就是一个标准的好学生。这事情的缘起是有一个老同学的电话。他换了很多职业,正策划开洗车厂。他说:“你是不是觉得你老哥我没有出息,你们个个都当教授了,我却没有搞出什么名堂来?”我说我们是各有所好,跟“出息”没关系。他大笑说:“你现在怎么这么可爱,当初你一点儿也不可爱啊。”我当年对分数非常看重,每天早上很早起来读书,晚上自习到12点才回去,当时如果有学霸这个称呼,我想我就是吧。我有个学弟对我说,你当初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你当初背着一个很大的书包走过去,辅导员说,学习就该这么学。除了体育以外,成绩都是优秀,所以说,毕业时毫无疑问是第一。但是我40岁后考了两次博士都失败了,原因是英语。有人不相信我会不及格。当我有好几个不及格的时候,我活明白了。想清楚是否有必要去突击应试英语,于是我就放弃了攻读博士。当时学校规定无博士学位不能评正高,我也不愿为一个职称勉强自己,40岁才学会不以外界的评价指标要求自己。

虽然好学生难以界定,但是还是有一些特征:有疑问也不敢提异议,表现很乖,没有出格的行动和想法,全力地面对每个考试,一读书就找标准答案,莫名其妙的心理优越感,用别人眼睛看自己,却以自己的指标衡量评价他人,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变成不择手段钻营的人,人生目标高、幸福指数低,自我调节能力差,不合群、不可爱。这些都是好学生的后遗症。

我还想讲讲人生的弹性。一个老教授说,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见人说人话,见鬼不说话。老人家谈的人生经验,不是圆滑而是弹性,以及理性的妥协。有一个学生,父母是办企业的,他要去读研究生,以后想做一名教师,但觉得很亏欠父母,爸妈对他非常好,家业也正在高峰期。父母说家业给他留着,以后回来再继承。我跟他说,你以后可能会有理性的妥协。他后来去读研,父母很赞成,也没有回去继承家业。

所谓“柔弱的坚持”,是说哪怕力量很小,我们也要不断地坚持,一个人力量很弱,一群人力量就不弱。我想感谢周围很好的环境,有老师、前辈、同事和同学的支持,我希望坚持到退休,一直“千灯相照”坚持下去。最后,我想用新儒家的代表人物马一浮先生的话作结。抗战时他在乐山办书院,乐山山清水秀,他写了不少诗,有两句我非常喜欢,很有感触:“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我们不能只看见一花一叶那么点点地方,胸中要有乾坤,要志存高远,但不能空洞地只存高远,也要欣赏一路的风景、一路的春华秋叶。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与同学们共勉。谢谢大家。

(王红 四川大学“最受学生欢迎教师奖”得主)

(编辑/张金余)

知识与态度 篇4

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

从深圳市某餐饮连锁公司各分店中随机抽取用餐市民, 共发出问卷1504份, 回收问卷1 289份, 回收率85.70%, 有效问卷1 289份, 有效率达100%。1 289人中, 罗湖区153人、福田区248人、南山区156人、龙岗区303人、宝安区429人;男635人, 女652人, 性别不详2人。

问卷编制

此次调查的问卷参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膳食指南”营养教育项目》中《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 (入户调查) 》而设计。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营养知识知晓程度、营养态度和行为状况等, 题型均为选择题。

质量控制

调查实施前期, 深圳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许可审查中心、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科专业人员对所有的调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 并在调查及数据处理过程等方面进行质量控制。

统计学方法

用Epi Data双录入法进行数据录入, 使用SPSS13.0对调查资料进行处理分析。

结果

一般情况

共调查市民1 289人, 年龄不详的有10人。年龄最小的6岁, 最大的95岁, 平均年龄39.3岁。按调查设计方案, 把年龄分成<30岁、30~59岁、≥60岁三个年龄组。其中, <30岁有454人, 占35.5%;30~59岁有589人, 占46.1%;≥60岁有236人, 占18.5%。被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分布见表1。

对营养知识的知晓情况

1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膳食宝塔”的知晓情况

在有效应答的1 289份问卷中, 回答“听说过”的有528份, 占41.0%;回答“看见过”的有286份, 占22.2%;“听说过”和“看见过”合计占63.2%。回答“没有”的有475份, 占36.8%。

注:能计算出年龄的共1279人。

2对饮食与健康关系的认识情况

在有效应答的1 289份问卷中, 认为人的健康与饮食有关系的 (包括“有点关系”和“有很大关系”) 有1163人, 占90.2%, 不清楚的有119人, 占9.2%, 仅有7人认为健康与饮食没有关系, 占0.5%。

营养知识知晓途径

该项为多选题, 在1 289份有效问卷中, 电视广播、报刊杂志是被调查者获得营养知识最为主要的两条途径, 分别有913和822人, 占70.8%和63.8%, 其次是书籍和网络途径, 分别占56.3%和47.2%。

营养相关态度

1.根据体质指数 (BMI) 评价体重

在1279份能计算出年龄的有效问卷中, 7~17岁的儿童、青少年有30人, 超重的有3人, 肥胖的有3人, 儿童少年超重和肥胖合计占20%。年龄≥18岁的成人有1 249人, 有160人体重过轻, 占12.8%;超重274人, 占21.9%;肥胖48人, 占3.8%;体重正常767人, 占61.4%。

2对自身体重的主观评价

在被调查对象中, 825人认为自身的体重正常, 占64.0%;296位认为自己超重, 占23.0%;168位认为自己体重过轻, 占13.0%, 合计有464人认为自身超重或过轻。

3体重异常对饮食调整的态度

在认为自身体重异常的464人中, 询问是否考虑控制体重, 378人认为应当从控制饮食调整自身体重, 占81.6%;71人表示不会考虑控制饮食来调整自身体重, 占15.3%;不知道控制饮食可以调整自身体重的有15人, 占3.2%。

营养相关行为

1被调查者进食早餐情况

在1 289位被调查对象中, 每天吃早餐的有754人, 经常吃的有329人, 二者合计1083人, 占84%;偶尔吃早餐的有175人, 占13.6%, 只有31人不吃早餐, 占2.4%。

2被调查人员抽烟情况

被调查人员中不抽烟的995人, 占77.2%;偶尔抽烟的有148人, 占11.5%;有146人每天抽烟, 占11.3%。

2被调查人员喝酒情况

被调查人员中不喝酒的673人, 占52.2%;偶尔喝酒的有573人, 占44.5%;每天喝酒有43人, 占3.3%。

讨论

本调查显示, 1 289名被调查者中, 对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宝塔, “听说过”或“看见过”的占63.2%, 2010年在深圳进行的同类调查研究, 其知晓率为36.7%, 经过近几年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宝塔”的宣传, 市民的知晓情况有所提高。电视广播、报刊杂志是被调查者获得营养知识最为主要的两条途径, 其次是书籍和网络途径, 这为宣传教育提供参考。超重和肥胖已经成为影响全民身体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 本次调查中, 成人体重正常占61.4%, 体重过轻占12.8%, 超重占21.9%, 肥胖占3.8%, 与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 (2015年) 》中的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 肥胖率为11.9%相比, 深圳的情况要好一些。同时, 81.6%感觉自身超重或肥胖的被调查者也认可通过调整饮食的方式改善体重, 说明深圳市民对肥胖的危害有较好的认识。

知识与态度 篇5

某卫校护理专业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目的 了解护理专业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为护理专业学生的营养教育和临床营养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问卷方式对某卫生学校429名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营养知识(K)、态度(A)及行为(P)调查.结果 护理专业学生对营养知识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营养知识回答正确率为65.5%;学生对待营养的态度较好,对营养知识感兴趣及愿意改变饮食习惯的学生分别为69.7%和73.7%;但仍然有部分学生存在不吃早餐、饮食无规律等不良饮食行为.结论 为促使护理专业学生适应社会需求及提高身体素质,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强营养教育,正确引导其饮食行为.

作 者:章艳珍 作者单位:黄山卫生学校,安徽,黄山,245000刊 名:卫生职业教育英文刊名:HEALTH VOCATIONAL EDUCATION年,卷(期):27(23)分类号:G478.5关键词:营养知识 营养态度 营养行为 护理专业学生

知识与态度 篇6

【关键词】孕前妇女;口腔保健;态度行为调查

【中图分类号】R715.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8-0150-02

《中国居民口腔健康指南》[1]中指出,孕妇的口腔健康影响胎儿健康,计划怀孕时应接受口腔健康检查,积极治疗口腔疾病,避免在怀孕期间因发生口腔急症,增加胎儿流产或早产的风险。为了解深圳市孕前妇女的口腔保健现状,笔者对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门诊中近期准备怀孕的217例育龄妇女进行了口腔保健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6月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孕前门诊的1276名育龄妇女为调查对象,向其发放参与调查的邀请函,550名调查对象同意参与,调查结束后流失20例,随机抽取217名愿意完成遵医行为问卷调查者进行调查研究。

1.2入组标准纳入标准:①18~35岁有正常生育能力者;②近期,特别是半年内计划怀孕者;③知情同意,自愿参加试验者。排除标准:①全口牙列缺失者;②全身系统性疾病者;③有严重精神疾患者。

1.3调查方法采用经过专业统计人员检测过信度和效度的调查问卷表,对研究对象的口腔保健知识及态度行为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①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联系方式、职业、民族、文化程度、家庭收入等;②口腔保健知识、态度、行为及获取口腔保健知识的途径。口腔保健知识调查内容包括:孕前是否需要进行口腔检查,怀孕是否容易发生口腔疾病,怀孕早期若有口腔疾病是否会引起流产,怀孕后期若有口腔疾病是否会引起早产,怀孕期间有口腔疾病是否会对胎儿健康有影响。口腔保健行为和态度调查内容包括:每天刷牙次数、餐后是否清洁口腔、是否洁过牙、是否吸烟、睡前是否有进食的习惯、是否喜食甜食、有无做过口腔检查、是否愿意参加口腔健康教育活动。口腔保健知识获取途径和希望获得途径调查内容包括:医务人员、媒体、亲人、朋友、保健书籍、保健讲座及其他。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采用面对面的调查方式进行。

1.4数据处理采用Epidata3.1软件编制数据录入程序,采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调查对象年龄在22~35岁之间,平均年龄(29.2±3.5)岁;职业以外企职员和事业单位职员为主,分别占25.81%和18.89%,其次是自由职业者和家庭[LL]主妇,占17.97%和16.67%;国企职员和其他职业占7.83%和12.44%;民族以汉族为主占94.93%,其他民族占5.07%;文化程度以本科、大专/中专为主,占47.47%和29.49%,其次是硕士及以上,占14.29%,中学占5.99%,小学占1.38%。家庭年收入集中在3~12万和12~20万,占32.26%和34.10%,家庭年收入在20~50万的占17.05%,收入低于3万者占8.29%,在50万以上者占1.84%。

2.2口腔保健知识知晓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孕前妇女对孕前是否需要进行口腔检查回答正确率较高,为 92.17 %,而对怀孕是否容易发生口腔疾病,怀孕期间的口腔疾病对胎儿和孩子出生后是否有影响的回答正确率较低,分别为69.59 %,46.08% 和61.29%。见表1。

2.3口腔保健行为和态度调查结果显示从计划怀孕至今做过口腔常规检查的有70人,占32.26%,专为怀孕检查的有34人,占15.67%,没有做过检查的有113人,占52.07%;洗过牙的有94人,占43.32%,未洗过牙的123人,占56.67%;出现口腔問题孕前愿意来就诊的有208人,占95.85%,不愿意就诊的9人,占4.15%;愿意参加口腔健康教育的有204人,占94.01%,不愿意参加的5人,占2.3%,无所谓的8人,占3.69%。

2.4获取口腔保健知识的获取途径孕前妇女口腔保健知识的的获取途径以医务人员、保健书籍、网络为主,而希望获取的途径以医务人员、保健书籍、保健讲座为主。见图1。

3讨论

《中国居民口腔健康指南》[1]中指出,有比较充分的证据表明,孕妇患有牙周病可能会导致婴儿早产或出生时低体重,美国牙医协会建议[2],育龄妇女在妊娠前或至少一旦怀孕后,应进行牙周检查,及时进行牙周疾病治疗与良好的口腔维护,以期减低早产低体重新生儿的风险;为了降低早产低体重儿,我国建立了产前、产中检查制度,但是没有将口腔检查纳入检查范围,以往研究表明[3-5],孕妇对口腔保健知晓率较低,自我口腔保健意识较差。

本研究发现,深圳市孕前妇女的口腔知识知晓率水平在46.08%~92.17%之间,与以往研究结果类似[3-5],相关研究表明,口腔保健知识知晓率在不同职业、家庭收入间无差别,口腔保健知识“孕前是否进行口腔检查”在不同文化程度中有差别[5]。调查显示,孕妇主要对口腔健康对胎儿是否有影响相关知识了解不够,说明孕前、孕期孕妇对口腔知识关注度不够,主要原因是不了解口腔健康是否对胎儿有影响。针对此现象,应加强口腔保健宣传教育,让育龄期妇女认识孕期口腔疾病可能导致不良妊娠结局。本次对深圳市孕前妇女的口腔保健行为方式和态度的调查结果显示,专门为妊娠进行口腔检查仅占15.67%,而有32.62%调查对象从计划怀孕至今做过口腔常规检查。说明孕妇对口腔疾病重视程度不够,孕前妇女尚未完全建立良好的口腔保健行为,对口腔保健的认识也未到位。深圳市孕前妇女口腔保健知识的获取途径以医务人员、保健书籍、网络为主,希望获取的途径以医务人员、保健书籍、保健讲座为主,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应承担起健康宣教的责任,向孕前妇女讲解口腔保健的重要性,医院及妇幼保健部门应定期开展口腔保健知识讲座,增强孕前妇女口腔保健意识,或者在医院门诊大厅发放宣传手册、播放口腔健康教育宣传片等方式进行口腔保健知识的宣传[5-6],使孕前妇女养成良好的口腔保健行为方式。

综上所述,深圳市孕前妇女口腔保健知识知晓率较低,口腔保健行为方式较差,而获得保健知识欲望较为强烈,应通过多种途径对孕前妇女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孕前妇女的口腔保健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国居民口腔健康指南.口腔颌面修复杂志[J].2013,14(4):251-256.

[2] López NJ, Smith PC, Gutierrez J. Periodontal therapy may reduce the risk of preterm low birth weight in women with periodontal diseas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J Periodontol,2002,73(8):911-924.

[3]唐彧,朱亚琴,汪轶,等.上海市某医院孕妇口腔保健知识、态度与行为调查分析[J].上海口腔医学,2011,20(5):531-532.

[4]奚玫,欧尧.184名妊娠期妇女口腔健康知识及行为调查[J].现代医院,2011,11(5):151-153.

[5]雷月娟,何克新,黄孟燕,等.454名妊娠期妇女口腔健康知识及行为调查[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27(3):477-479.

[6]钱雅琴.城市育龄妇女妊娠前口腔保健调查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3):3344.

知识与态度 篇7

目前,中国高校对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的关注度还不高,大部分高校还缺乏有针对性的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服务。本研究旨在通过了解上海市某高校大学生对生殖健康相关知识、态度与需求的状况,为后续的高校生殖健康教育提供基础数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上海市某高校在校一年级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参与调查的学生符合:(1)19岁以下一年级大学生;(2)非医学生。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某大学在校本科一年级大学生进行现场调查,调查员在调查过程中注意保护隐私,随问卷发放信封,并告知学生本次调查的意义、参与者的权利、调查的严格保密原则以及调查表格填写的注意事项。学生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自愿参与,由学生会组织独自填写完成调查问卷,完成的问卷装入信封封闭并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73份,回收率为95.5%。

1.2 研究工具

问卷参考国内外文献自行设计,均为单项选择题,内容包括:(1)个人基本情况,如性别、专业;(2)生殖健康一般知识,其中包含一般生殖健康相关知识,共6题;艾滋病预防相关知识,共8题;其他性传播疾病知识,共5题;(3)性观念,例如对婚前性行为的看法等;(4)生殖健康教育需求,例如是否需要生殖健康教育课程等。

1.3 统计分析

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采用率描述生殖健康相关知识知晓率、不同性观念以及生殖健康教育需求。采用χ2检验,分别比较不同的性别、专业和健康教育讲座参与情况与生殖健康相关知识知晓率之间的关系。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专业和健康教育讲座参与情况与生殖健康相关知识的关系

研究对象男女性别比为1.23∶1,以工科学生所占比例最多,达到41.4%。曾经参加过生殖健康教育讲座的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43.0%。

2.1.1在生殖健康一般知识方面,有效的避孕措施知晓率最低,只有47.7%的学生知道体外射精不是安全有效的避孕措施,且男女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男性学生的知晓率高于女性。其次,外阴不洁会导致哪些疾病的知晓率较低,为75.3%,不同性别和是否参加过生殖健康教育讲座的知晓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女性知晓率高于男性,参加过讲座的学生对生殖健康知识的知晓率(80.4%)高于未参加的学生(68.7%)。流产对身体影响的知晓率最高,为92.1%,不同性别、专业和是否参加过生殖健康教育讲座的知晓率差别存在统计学意义,女性、工科学生以及参加过生殖健康讲座的学生知晓率较高。

2.1.2除“AIDS可以预防”这一知识点知晓率仅为80.9%以外,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普遍达到85.0%以上,不同专业的知晓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工科学生的知晓率较高。

2.1.3其他性传播疾病相关知识方面,“哪些疾病属于性传播疾病”、“生殖器疱疹和非淋菌性尿道炎不易治愈”两道题的知晓率较低,分别为63.8%和64.0%,工科学生知晓率较高,理科的较低。参加过生殖健康教育培训的学生在“生殖器疱疹和非淋菌性尿道炎”知识方面的知晓率较未参加过培训的学生高,但差别并不大。

2.2 不同性别、专业和健康教育讲座参与情况与性相关态度的关系

2.2.1对待性和爱的关系方面,男女生的态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45.7%的女性学生认为应该“先有爱后有性”,而46.5%的男性学生认为“性和爱不可分”。

2.2.2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有58.0%的学生表示可以理解但自己不会尝试。男女生的态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有26.3%的男性学生表示可以理解并且会去尝试,仅有7.4%的女性学生表明了这种态度。是否参加过生殖健康教育讲座的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在参加过生殖健康教育讲座的学生中,有65.0%的人表示可以理解但是不会尝试婚前性行为;在未参加过讲座的学生中,这一比例为52.8%,但是有17.8%的未参加学生表示没有想过这类问题。

2.2.3对同性性行为的态度,男女生的态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仅有9.8%的女性学生觉得恶心,但有37.3%的男性学生觉得恶心。不同的专业态度差别也有统计学意义,工科和理科的学生觉得同性性行为恶心的比例分别占28.9%和28.7%,高于其他专业。

2.2.4在对性的联想上,大部分学生由性联想到自然(64.7%),其次是神秘(19.9%)。

2.3 生殖健康教育需求

在被调查者中,有3.0%和16.6%的学生表示对性知识不了解或者不太了解,有73.1%的学生表示应该设立生殖健康方面的课程。在询问以何种形式开展生殖健康教育时,学生们选择不同方式的比例分别是:健康讲座(53.3%)、健康咨询(18.7%)、短信教育(14.9%)、宣传折页(5.4%)、主题班会(4.7%)、宣传栏(2.4%)和其他(如网络咨询平台)(0.5%)。

在询问大学生目前获取性相关知识的途径时,45.6%的大学生表示他们获取性相关知识的途径分别是:网络(45.6%)、书本杂志(13.5%)、同学(11.2%)、朋友(9.1%)、父母亲(5.9%)、健康教育讲座(5.9%)和老师(4.5%)。

3 讨论

3.1 大学生的生殖健康知识掌握仍然不全面,缺乏实用的生殖健康知识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生殖健康知识掌握仍然不全面,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要高于一般生殖健康知识和其他性传播疾病的知晓率,一些基本的避孕方法和常识仍然不清楚。有超过1/3的学生不知道我国《性病防治管理办法》中的性传播疾病,这一结果和北京市的研究结果一致[3]。男女性别仅在少数题目上知晓率存在统计学意义,不同的专业和是否参加过生殖健康教育讲座并未在知晓率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3.2 大学生性态度宽容

在态度上,男性对爱与性的关系和婚前性行为的态度要比女性开放,这一结果与之前上海市的研究[4,5]结果一致。参加过生殖健康讲座的学生,对婚前性行为表示理解但是表明不会尝试的比例比未参加者更高,而未参加者中有17.8%的学生表明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这表明推广生殖健康教育可以提前为青少年做好心理准备,提前做好预防教育工作。

对同性性行为的态度,女性学生对同性性行为的态度比男性更宽容,这一结果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相同[6,7,8],由于性别信仰系统[9]的原因,导致男性较女性更厌恶同性恋。其他专业比工科和理科对同性恋的态度更宽容,这也与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10]。本研究中,被调查大学生对同性性行为的反感程度要高于其他地区的研究结果[6,11],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同性恋的接受程度将越来越高。同性性行为,尤其是男男同性性行为是艾滋病的高危行为之一,还需要通过生殖健康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同性性行为与艾滋病和其他性传播疾病的关系。

“性”在中国长期以来都被视为敏感和禁忌的话题,被看成是肮脏、丑陋和无耻的[12],在本次调查中,有超过50.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性是很自然的事情。可见对大学生而言,对性的看法逐渐开放和正面。但仍有19.9%的被调查者把性和神秘联想起来,这也是导致青少年婚前性行为的原因之一[13]。好奇心会促使青少年进行这一行为,这就需要对大学生进行生殖健康教育,帮助学生们了解什么是健康的性行为。

3.3 大学生生殖健康需求内容有待更新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43.0%的学生曾经参加过生殖健康讲座,但是在知识获取途径中,却只有5.9%的学生表示从生殖健康教育讲座中获得了与生殖健康相关的知识,大部分学生可能因为无法从这种形式中获取知识,从而向网络(45.6%)寻求帮助。但非医学生有时难以辨别网络上健康知识的科学性,这就会给青少年生殖健康行为带来隐患。在需求调查中,有53.5%的学生选择利用健康讲座这种形式来获取生殖健康知识,这表明健康教育讲座的形式是被大学生认可的。获得的知识较少可能是教育内容上存在问题,学生可能参加了这些讲座,但是很难获取到有用的知识,这也是目前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之一[14]。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多停留在对人体生理发育的介绍,很少提及性心理、性道德、避孕和生殖健康服务等方面的内容,缺乏合格的教育者也制约了生殖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可见,未来在高校不断推广生殖健康教育的同时,还需要不断地改进教育内容,培养优秀的生殖健康教育工作者。同时还可以结合网络和短信教育等手段,增加大学生获取生殖健康知识的途径。

摘要:目的 了解上海市在校一年级大学生生殖健康知识、态度和需求状况,为开展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应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上海市某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调查对象对生殖健康一般知识和其他性传播疾病的了解欠佳,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知较好,参加过生殖健康教育讲座的学生仅在少数知识点上的知晓率高于未参加者,差异不明显。大学生选择获取生殖健康知识方式的前三位是:健康讲座、健康咨询和短信。结论 大学生生殖健康知识水平不全面,针对大学生对生殖健康教育的需求,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改进,学校可以采用讲座、咨询和短信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殖健康教育。

知识与态度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对某电子商业圈进行摸底的基础上,随机抽取8个商场的74家个体经营商铺(商铺面积均小于20m 2,从业人员少于15人)包括维修、销售及其他岗位的从业人员470人为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调查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进行,调查前参与调查的成员明确调查目的、意义、内容,并统一各项内容的定义。调查采用问卷方式(调查问卷自行设计),调查表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学历等基本情况;职业卫生相关的问题,包括有机溶剂的基本知识、职业卫生态度及工作实践中的行为等。

1.3 统计学分析

调查资料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发放问卷470份,收回有效问卷454份,有效应答率96.6%。男性286人,女性168人。年龄组:16~20岁150人,占33.0%;21~30岁252人,占55.5%,31~40岁38人,占8.4%;>40岁14人,占3.1%。受教育水平:小学及以下18人,占3.9%;初中文化210人,占46.3%;高、中专文化170人,占37.4%;大专及以上56人,占12.3%。户籍所在地:城市142人,占31.3%,乡镇122人,占26.9%,农村190人,占41.9%。电子产品维修274人,占60.4%;电子产品销售150人,占33.0%;其他30人,占6.6%。从事现工作年限:<1a 40人,占8.8%;1~5a 342人,占75.3%;>5a 72人,占15.9%。

2.2 调查对象知信行情况

本次调查设计职业卫生相关知识5题,被调查对象得分1~5分,平均(3.51±1.01)分;职业卫生信念态度5题,被调查对象得分1~5分,平均(3.19±1.29)分;职业卫生相关行为5题,被调查对象得分1~5分,平均(3.88±1.11)分。由表1可见,知识得分在不同性别、工龄、工作岗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同年龄、文化程度、户籍所在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态度得分在性别、不同工龄、工作岗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同年龄、文化水平、户口所在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行为得分不同性别、年龄、工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文化水平、户籍所在地、工作岗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注:aP<0.05,bP<0.01。

3 讨论

国内外对职工职业卫生知识的了解程度、认知态度及其职业卫生行为的调查报告资料很少[3],对商业领域劳动者的职业卫生知识的了解更少,而随着电子行业的不断发展,经营电子产品销售、维修一体化商铺接触有机溶剂的人群越来越多,有机溶剂对其产生的危害将日益显现,因此,职业病防治机构必须重视对流通领域中职业病危害因素产生危害,并提前实施干预与控制。

调查结果显示,电子销售、维修商铺从业人员有关职业卫生的知识、态度、行为水平不高,特别是文化水平较低的和来自农村的劳动者,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者知识、态度行为得分及户籍所在地为农村的劳动者知识、态度、行为得分均明显低于其他组别得分,而这类劳动者在电子行业劳动者中占了很大的一部分,其中初中以下文化水平者占调查人数的50.2%,农村户籍人口占调查人数的41.9%。此外,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岗位的劳动者职业卫生知识、态度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维修岗位上的劳动者缺乏必要的职业卫生知识,而维修作业岗位劳动者的职业卫生知识、态度、行为水平的提高对控制电子商铺职业病危害意义重大,他们职业病防治意识水平的提高可对职业病危害因素源头进行控制,从而降低电子商铺中有机溶剂的危害。根据知信行健康行为改变理论,卫生保健知识是建立积极、正确的信念(或态度),进而改变健康相关行为的基础,而信念则是行为改变的动力,只有人们了解有关的健康知识,建立起积极正确的信念,才有可能主动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改变危害健康的行为[4,5]。因此,有效地预防职业病及职业危害的发生应从相关职业卫生知识的宣传、培训开始。我们在对电子商铺进行职业卫生知识宣传培训时应针对重点人群,主要是初中文化水平以下和来自于农村的劳动者及维修岗位的劳动者。提高劳动者的职业卫生知识知晓率和掌握情况对职业病防治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6]。

参考文献

[1]贾晓东,金锡鹏.我国有机溶剂的危害和预防[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0,18(2):65-67.

[2]赵金恒.我国有机溶剂危害防治研究工作的良好开端[J].中国职业医学,2000,27(5):2-3.

[3]邓国义.1989—1998年南宁市358家企业职业卫生状况[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2,19(4):56.

[4]Bettinghaus EP.Health promotion and the know ledge-attotide-behavviorcontinuum[J].PrevM ed,1986,15:475-479.

[5]许榕先.福州市某高校社区居民糖尿病知信行调查[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5,13(2):80-81.

知识与态度 篇9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某医科大学不同专业(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生物统计学、法学、英语和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生213人,其中男生104人,女生119人,年龄18~23岁,中位数为21.43岁。采用自行设计的营养KAP调查问卷,分别在”现代营养与疾病”宣教前后进行调查。

1.2 调查方法

调查表的设计:根据KAP模型[3]以及大学生的具体情况,以选择题的形式自行设计调查表。在专家审阅和预调查的基础上,修改后用于正式调查。内容包括营养知识(18题)、营养态度(12题)和饮食行为(17题)。

现场调查:预防医学(食品安全方向)专业本科生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老师培训后进行调查,被调查者采用不记名形式各自填写调查问卷。采用现场发放,指导填写,现场回收调查问卷的形式,以确保调查问卷的填写质量。共发放213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13份,回收率为100%。

1.3“现代营养与疾病”宣教内容及方式

宣教由营养与食品卫生系老师担任,采用理论课授课形式,利用多媒体,主要讲解基础营养、人群营养、公共营养(重点讲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版)》、中国居民膳食宝塔)和疾病营养(重点讲授肥胖病、糖尿病、痛风和高脂血症等疾病)[4,5,6],合计20学时。

1.4 统计学分析

调查数据经核对后,使用Epidata软件输入计算机,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现代营养与疾病”宣教前后大学生营养知识知晓情况

调查发现,“对‘讲营养’的认识”、“食物中的营养素种类”、“深色与浅色蔬菜的营养价值高低”、“维生素A缺乏症”、“缺碘引起的疾病”、“含钙最丰富且易吸收的食物”、“营养价值最高的油脂”、“维生素D缺乏症”和“含维生素B2最丰富的食品”等题目的回答正确率,在营养教育干预前后均达50%,但宣教后回答的正确率明显增加,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了解《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其具体内容”在营养宣教前的回答正确率仅为14.55%,营养宣教后则提升到64.79%,见表1。

注:营养宣教前后进行比较,*P<0.05,**P<0.01。

2.2“现代营养与疾病”宣教前后大学生营养态度的变化情况

调查发现,大学生在接受营养宣教后营养态度明显改善,尤其是在“愿意为健康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早餐重要性的认识”和“依据营养合理搭配食物”的态度明显改善,且宣教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注:营养宣教前后进行比较,*P<0.05,**P<0.01。

2.3“现代营养与疾病”宣教前后大学生饮食行为的变化

调查发现,在进行营养宣教后,调查对象在“每天或几乎每天喝牛奶”、“每天或几乎每天吃鸡蛋”和“三餐比较规律”等方面的饮食行为明显改善,教育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喜欢吃泡菜、咸菜等腌制食品”、“口渴了才喝水”和“经常喝可乐、雪碧等碳酸饮料”等不良饮食行为,在教育后明显减少,教育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注:营养宣教前后进行比较,*P<0.05,**P<0.01。

3 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合理膳食已成为人们日益关心的问题。但因营养宣教滞后,目前公众的营养知识还是相当匮乏,作为教育机构的医学院校也没有把营养宣教提到议事日程[7]。而高等院校大学生的营养状况是影响其身体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直接影响其体能和智力的发展。从营养问题的宏观性而言,高等院校大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态度不仅直接制约其自身的营养行为,并最终影响其身体素质,而且还间接地影响了整个国民的身体素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8]。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某医科大学学生的总体营养知识知晓率较高,多数知晓率大于50%,仅个别低于50%,但在营养宣教后,营养知识的知晓率明显提高,说明营养宣教对提高大学生的营养知识水平是非常有效的。尤其是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掌握情况,由宣教前的14.55%增加到64.79%。《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是现阶段教育我国居民平衡饮食、合理营养和促进健康的指导性意见,应迅速使其进社区、进农村和进校园。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了解《中国居民膳食指南》[6]及其具体内容”项目上的知晓率排在调查项目之末,与国内其他院校调查结果相似[9,10,11],说明高等院校学生对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具有普遍的低知晓率。

与营养知识相似,在接受营养宣教后,学生的营养态度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如:“愿意为健康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早餐重要性的认识”和“依据营养合理搭配选择食物”等态度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说明大学生在接受“现代营养与疾病”的宣教后,营养态度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遗憾的是,大学生某些不良的饮食习惯,如每天喝牛奶和吃鸡蛋的饮食行为虽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在宣教后能做到的比例仍然不足50%。原因可能是某些同学存在乳糖不耐症,喝牛奶会引起胃肠道的不适,也有可能是营养宣教的内容和方式不够全面,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喝牛奶和吃鸡蛋的重要性。

加强营养教育,普及营养知识,改变营养态度,使人们形成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不仅可以减少各种营养性疾病的发生,同时也能使国民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美国的学校营养教育,是美国营养教育项目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项目之一[12]。而我国的营养教育尚未普及,营养知识、营养教育没有完全走入学校课堂,只有一些相关的专业才开设营养课[13],因此,我国的营养知识宣传、教育工作亟待开展。

摘要:目的 了解“现代营养与疾病”宣教对某医科大学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和饮食行为的影响,为更有效地开展营养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某医科大学不同专业学生213人,采用自行设计的营养知识、态度和饮食行为问卷,在“现代营养与疾病”宣教前后分别进行调查,使用Epidata软件录入资料,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现代营养与疾病”宣教前,大学生的营养知识知晓率较高,营养态度较积极,但饮食行为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宣教后大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和饮食行为都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现代营养与疾病”作为营养宣教内容,可以明显地改善大学生营养知识缺乏和营养态度不积极的现象,并促进其改变不良的饮食行为,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 。

知识与态度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便利取样的方法对323名自愿参加且有至少1年的护理经验的临床注册肿瘤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发放护士问卷334份, 回收有效323份, 回收有效率为96.7%。

1.2 方法

收集资料的工具如下。 (1) 一般情况调查表:自行设计, 第一部分为一般资料, 第二部分为科室相关情况, 详见结果; (2) 疼痛知识与态度问卷:采用Ferrell和McCaffery在2008年修订、童莺歌翻译汉化的最新版, 其Cronbach’sα系数为0.74, 重测信度为0.66, 问卷有38个题目, 共40个问题, 涉及疼痛评估、疼痛处理、药物镇痛等方面, 答对1题计1分, 共40分[2,5], 本研究所请的5位癌痛管理经验丰富的专家均认为问卷有较好的表面效度, 研究显示问卷Cronbach’sα系数为0.65。此外, 研究者在查阅文献和咨询专家后自行设计了4个癌痛控制附加是非题, 得分独立呈现[3,6]。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统计和分析, 检验效度α=0.05。

2 结果

2.1 肿瘤科护士的一般情况

护士年龄20岁~50岁 (29.65岁±5.40岁) ;护龄1年~31年 (8.14年±5.78年) ;当年学历以本科及以上者为主, 占60.7%;职称以护师者居多, 占54.8%, 其次是护士, 占27.5%, 详见表1。

2.2 肿瘤科护士疼痛知识与态度问卷的应答情况

护士答对题数在9题~33题, 其答对率为22.5%~81.5% (48.32%±9.89%) , 按及格线为答对80%的题目计算, 仅有2人及格, 及格率为0.62%。综合源设计者所提出的基础知识点及癌痛管理相关知识和态度要求, 本研究关注以下6个癌痛基础要点: (1) 病人主诉是疼痛评估的金标准; (2) 非药物镇痛方式也是中、重度疼痛的有效缓解方式; (3) 当阿片类药物的剂量安全却不够有效时应增加药量; (4) 进行疼痛管理时不应该担心成瘾问题而不给予充分镇痛; (5) 持续性癌痛病人的吗啡给药方式和给药后峰值效应时间; (6) 阿片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见表2。

2.3 肿瘤科护士疼痛知识与态度的影响因素

见表1, 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科室有无举办学习、有无癌痛护理规范以及护士自身参加癌痛培训次数进入方程, R2为19.2%。

2.4 肿瘤科护士获取癌痛新知识和技能的途径

323名肿瘤科护士自评组织的培训 (85.4%) 及临床经验 (76.2%) 是其获得癌痛新知识和技能的最主要途径, 选择在校学习的人数最少 (32.5%) 。

3 讨论

3.1 肿瘤科护士癌痛控制知识与态度水平有待提高

McCaffery和Ferrell指出医务人员的问卷答对率若低于80%表明其护理疼痛病人的能力不足, 本调查仅有2人达到要求, 由此可见, 我国临床护士尚存在疼痛控制知识的严重不足[5]。基础要点: (1) 考察反映较多护士虽知道病人的主诉是判断疼痛程度的金标准, 但在实际评估和记录病人疼痛时, 仍会受到病人的行为、表情、年龄、生命体征等因素的影响[2,7,8], 表明护士缺乏对临床问题的综合和分析能力, 致护士不信任病人的主诉以及疼痛程度被低估[9]。研究表明, 非药物镇痛可缓解90%的不同程度疼痛病人的疼痛[10]。 (2) 考察表明护士对于非药物镇痛欠缺了解且尚不相信其有效性。 (3) 是对知识点“阿片类药物镇痛无效时需增加药物剂量的25%~50%”的考察;研究中, 仅3.4%的护士给予微笑病人正确药量, 61%的护士选择不使用;仅28.5%的护士给予痛苦表情病人正确药量, 63.4%的护士选择低剂量;而McCaffery对美国护士的调查中, 面对微笑病人, 答对率为3 2.8 0% (1 9 9 0年) <51.50% (1995年) <47.30% (1998年) <50.60% (2006年) ;面对痛苦表情病人, 答对率为54% (1990年) <71.30% (1995年) <62.50% (1998年) <64.30% (2006年) [11]。该现象的存在可能与当有备用医嘱的病人疼痛难忍时, 较多护士选择让病人尽量忍受、避免应用或减量应用镇痛药物有关, 但这与82.7%的护士否定鼓励病人用药前忍受疼痛相冲突, 显示出知识掌握与行为的不一致;也可能与护士处理医嘱时易受到病人的行为及表情影响有关。 (4) 考察说明护士对于成瘾性的判断好过对于生理依赖性及药物耐受性的判断, 提示在癌痛培训时, 需同时讲解成瘾性、药物耐受性和生理依赖性, 以防护士在遇到类似问题时, 混淆了这3个概念而做出错误决策。 (5) 考察表明护士对于癌痛控制最基本的给药护理知识掌握尚不足, 这不仅会影响到病人的药物治疗, 且会影响到病人的疼痛评估[2]。 (6) 考察表明护士对于阿片类药物导致呼吸抑制的可能性了解不足, 而对其导致的便秘的属性已有一定掌握。

3.2 开展“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有利于提升护士的癌痛知识与态度

调查显示, 内科的床护比低于外科, 可能与内科治疗周期短、周转快致床位多等因素有关, 但当床护比>1.0:0.6时, 无论内外科, 其问卷得分都有上升趋势, 故床护比的增加有利于癌痛知识与态度的提升[12]。由文件可知[13], “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目前主要在肿瘤内科开展, 该活动增加了内科对癌痛的重视程度及举办癌痛管理培训次数, 并要求科室设置癌痛护理规范和进行院外随访, 提示该项活动有利于癌痛管理, 需持续地在全国各级医院进行推广。多因素分析发现护士参加癌痛培训对其知识与态度水平的提升有有利影响, 表明专业的知识培训可增加护士对癌痛知识的掌握、消除护士的消极态度, 但培训次数的增加与其得分的增加仅呈弱的正相关, 表明管理者仍需考虑护士的学习态度与积极性, 以及培训内容的范围与深度。此外, 结果显示, 护士获取癌痛控制新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途径是组织的培训及自身的临床经验, 仅有32.5%的护士选择了在校学习, 这充分显示出我国疼痛或癌痛的在校教育仍不充足。

4 小结

立场与态度 篇11

历史与再历史是否能构成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进程中的关键词?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去探寻,围绕历史与再历史所进行的一系列的视觉表征背后所传达出的精神符码。显然答案是多元的,视觉表达亦是多样的。而其观念的呈现与艺术语言的丰富亦是不容置疑的。

2009年,我和鲁虹先生在深圳美术馆策划了“历史的图像:2009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参展的艺术家有马堡中、刘卓泉、李路明、罗氏兄弟、贺棣秋、黄纲、王明贤、任思鸿、汪建伟、庞茂琨、南溪、魏光庆、刘大鸿、李邦耀、张大力、武明中、黄引等。从中不难发现,他们的视觉叙事方式带有明显的社会主义经验的文化记忆,对红色的经典历史图像的借鉴与利用是其主要的视觉特征。“历史的图像”展览亦引起了前来参加学术研讨会的“文革”美术史学者、批评家王明贤先生的倾力关注。显然,对于社会主义经验的视觉记忆也与他的学术关注点有着高度的契合。而对于“历史的图像”及“社会主义经验”的认知,来自香港的左函女士(北京贵点艺术空间艺术总监),显然也有着不一样的解读。在左函女士和北京贵点艺术空间的支持下,王明贤先生先后在贵点艺术空间策划了两届“穿越历史”展览,这无疑使“历史”成为2009至2011年间人们热议的一个名词。它也引起艺术界的深刻思考与反醒,即“历史是什么,什么是‘历史’”。

其实,历史就是人们的一种挥之不去的记忆。朱厚泽先生曾言“一个失去记忆的民族,是一个愚蠢的民族;一个忘记了历史的组织,是一个有意地磨灭历史记忆的政权,是一个非常可疑的政权;一个有计划地自上而下地迫使人们失去记忆忘记历史的国家,不能不是一个令人心存恐惧的国家。”这种对“历史”概念的精准朗读,无疑透过艺术家们的视觉表达,再一次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的那种对历史的记忆,对疯狂年代的理性思考。而弥漫其间的尖锐的批判激情,无疑带给艺术界的是一股股清新的活力。

当历史进入到2012年时,社会的巨变,经济结构的转型,文化的转向,新的生存方式和文化类型也导致人们的内在心态发生了深刻转变。艺术在实践上必须发生或跟得上,或适应后现代社会的发展。艺术的关注点再一次直指社会、政治,及“人们的身份在一个危机四伏的世界中生存的问题”。这促使我和鲁虹有着一种强烈的举办“历史的图像”第二回展的欲望和热情。在和艺术家岳敏君、武明中,批评家王明贤的交流与探讨中,最终把展览的名称定为“再历史:2012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同时举办“社会主义经验与中国当代艺术”论坛。由于参展艺术家及艺术家的参展方案迟迟不能确定,致使“社会主义经验与中国当代艺术”论坛期间,未能如期举办展览,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这也导致与会论坛的批评家们产生了种种误读,即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经验”这个敏感话题。令人欣慰的是,在艺术家王广义、方力钧、马六明、陈文令、张培力、武明中、岳敏君、南溪、袁晓舫、傅中望、薛松、魏光庆及学术主持鲁虹先生、青年批评家游江先生的共同努力下,“再历史:2012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于今年6月15日在深圳美术馆终于开展。参展艺术家们的视觉叙事与精神主旨无疑是和这个巨变的社会有着密切的关联。在他们的视觉书写中图像记忆中的生命与政治恰恰构成了当代艺术史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词。特别是在图像时代全面来临之际,图像化的生存方式、表达方式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图像时代人类生存的生存境遇与现实关怀。而图像时代创作观念和创作手法的变化,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带有明显后现代观念艺术倾向的艺术创作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视觉表达方式,比如对红色经典图像符号的借鉴与利用,个人的视觉经验和历史记忆相杂糅所开发出的社会主义经验式的视觉表达方式,既展现出对历史的重新思考与反思,亦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切入。他们透过历史的图像再去对历史进行描述与回顾,在再现历史的同时,亦再现了人们的生存方式,但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又没有去还原历史,而是对历史去再发现与重新评价,实则是对历史的再创造。这又构成了与历史、文化、政治、社会、集体经验与个人经验相交织的多重历史语境,进而深刻地表现了中国当代的社会现实与文化现实,回应了中国当下的变化。此展还吸引了北京贵点艺术空间、石家庄当代美术馆、湖北美术馆的关注与支持。面对纷繁多元的当代艺术发展态势,立场与态度显然是这一展览得以在四地巡展的理由。在北京贵点艺术空间的展览是巡回展的第三站。该展览又是宋庄艺术节期间展览学术水准高和学术定位清晰,影响深远的一个展览。而北京贵点艺术空间左函女士及她的工作团队对当代艺术的认知与判断,及他们致力于为当代艺术提供一个专业的、良好的交流平台,并将最优秀的艺术作品展现给公众的良好愿望,亦通过“再历史:2012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得以实现。

知识与态度 篇12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知识,态度,学生,农村人口

我国在已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 15~29岁的青少年占77.6%[1]。中学阶段是性生理和性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 也是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阶段, 《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 (1998-2010年) 》要求普通初级中学要将艾滋病、性病预防知识纳入健康教育课[2]。为了解庆阳地区农村中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行为及获得途径状况, 为在农村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适宜方法, 本课题组对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庆阳地区8所农村中学2 27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整群抽取庆阳地区8所农村中学2 317名高一学生为对象, 收回有效问卷2 270份, 其中男生1 203份, 女生1 067份;年龄17~19岁。

1.2 方法

在广泛查阅文献资料和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中学生的特点,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艾滋病预防知识与行为、传播途径、态度及获取艾滋病预防知识的途径等。采取不记名、个人独立填写方式, 当场收回调查问卷。

1.3 统计分析

对数据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艾滋病知识和态度

中学生对艾滋病是一种传染病、艾滋病是一种导致人死亡的疾病、艾滋病可以预防等的正答率较高, 对艾滋病的三大传播途径掌握较好, 知晓率在55%以上;但对于咳嗽/打喷嚏、与艾滋病病人或感染者“握手、拥抱、礼节性接吻”、“共用餐具、共同用餐”、“电话、钱币”、“共同游泳池”等日常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的认识模糊, 特别是对于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缺乏认识。见表1。

2.2 获取艾滋病知识的途径

学生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为电视 (66.8%) 、黑板报 (55.6%) 、宣传画 (52.7%) 、书报 (44.8%) 、广播 (33.6%) 、网络 (23.8%) 、教师 (19.8%) 和亲戚朋友 (18.8%) 。

3 讨论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掌握技能的主要场所。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对艾滋病的的三大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 知晓率分别为59.1%, 47.1%和61.5%, 对非传播途径认识比较模糊, 对于咳嗽/打喷嚏、与艾滋病病人或感染者“握手、拥抱”、“共同用餐”、“共用劳动工具、电话、钱币”、“共用卫生间、浴池、游泳池”等日常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缺乏认识, 尤其是对于蚊虫叮咬以及与艾滋病感染者共用马桶、浴室、游泳池、劳动工具等公共设施心存恐惧, 只有28.9%和44.0%的被调查学生能够认识到蚊虫叮咬和日常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这些认识上的误区会引起对艾滋病的不必要恐慌以及对艾滋病病人或感染者的歧视。学校有完整而系统的教育体系和资源, 只有生、教育部门重视, 将艾滋病预防教育整合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才能使学校在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健康教育对象建立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3], 有利于消除人们的恐惧心理和对艾滋病的误解[4], 正确认识和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 为艾滋病防治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调查结果还显示, 学生现有艾滋病知识来源主要是通过媒体 (书刊、报纸、广播、电视、网络) 获得, 而来源于学校教育 (专家讲座与教师) 和家长的比例并不高。表明学校的相关健康教育目前还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5], 而媒体报道的知识多是不系统的。说明学校有必要开设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课或讲座, 采取形式多样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 有计划、有重点和经常性的宣传教育, 并要重视学校、家庭的共同引导作用, 充分发挥学校对学生健康教育发挥的积极作用, 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何景琳, 谢蕾.青少年与艾滋病预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中国的项目介绍.中国健康教育, 2000, 16 (11) :648-649.

[2]杨贵仁.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培训教材.北京:华龄出版社, 2002:10-14.

[3]段信美.山东省2所建筑类高校师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中国学校卫生, 2003, 24 (5) :491-492.

[4]廖文科.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中国学校卫生, 2002, 23 (1) :4-5.

上一篇:英语写作成绩下一篇:专业阅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