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昔洛韦

2024-05-21

喷昔洛韦(共12篇)

喷昔洛韦 篇1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导致的急性炎症性的皮肤疾病, 其主要病理学表现特点为簇集水泡, 沿一侧周围神经作群集带状分布, 大部分患者通常情况下会同时伴有明显的神经痛症状[1,2,3]。本文对带状疱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用喷昔洛韦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 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本院2010年8月-2012年8月期间带状疱疹患者82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41例。其中对照组男17例, 女24例;年龄19~68岁, 平均 (36.8±1.5) 岁;患病时间1~5 d, 平均 (2.2±0.6) d。治疗组男18例, 女23例;年龄18~66岁, 平均 (36.9±1.3) 岁;患病时间1~6 d, 平均 (2.1±0.7) d。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患病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静脉滴注阿昔洛韦, 每次0.25 g, 2次/d, 计划治疗一个星期[4]。治疗组:静脉滴注喷昔洛韦, 每次0.5 g, 2次/d, 计划治疗一个星期[5]。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带状疱疹症状治疗效果、疱疹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接受治疗时间、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评价标准:痊愈:水疱已经结痂, 痂皮大部分或完全脱落, 疼痛症状彻底消失;显效:水疱80%以上已经结痂, 疼痛程度已经明显减轻;有效:水疱结痂面积超过50%, 但没有达到80%, 疼痛程度有所减轻;无效:水疱结痂面积没有达到50%, 疼痛程度没有减轻[6]。总有效率=[ (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带状疱疹症状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后,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7%, 治疗组为90.2%,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疱疹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接受治疗时间比较

治疗组疱疹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接受治疗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例 (%)

d

2.3 药物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1例患者用药3 min内出现胸闷、气促、脸色苍白等症状, 诊断为过敏性休克, 给予停药、吸氧后症状消失。

3 讨论

带状疱疹通常情况下是由于水疱-带状疱疹病毒导致发病[7]。疱疹病毒对体外环境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弱, 在干燥的痂内其失活速度相当快。被此类病毒感染的儿童通常会出现水痘。部分患者在被感染后成为带病毒者, 但不会出现特别明显的症状表现[8]。由于病毒具有非常明显的亲神经性, 在感染后能够在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内长期潜伏, 当患者机体的抵抗力低下或过度劳累、感冒发烧, 生气、上火后, 病毒会再次在短时间内进行生长繁殖, 并沿神经纤维迅速移至皮肤, 使得受到侵犯的神经和皮肤炎症反应进一步加剧[9]。

喷昔洛韦是一种抗病毒类药物, 同时也是无环鸟嘌呤的一种衍生物[2]。在被病毒感染的细胞中, 病毒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激酶将该药物进一步磷酸化后形成喷昔洛韦单磷酸盐, 然后细胞激酶将喷昔洛韦单磷酸盐进一步转化为喷昔洛韦三磷酸盐, 进而对疾病由于疱疹导致出现的疼痛症状进行控制, 使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降低, 因此该药物对带状疱疹进行治疗的效果更加理想[10,11]。但在实际临床应用过程中, 应时刻注意对患者在用药后的反应进行密切观察, 防止出现过敏性休克等症状, 一旦发生过敏应用采用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12]。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应用喷昔洛韦对患有带状疱疹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阿昔洛韦, 治疗后带状疱疹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接受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后者, 且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虽然治疗组患者在用药后有1例出现过敏性休克症状, 但经及时处理后症状消失, 属于个别案例, 不会对喷昔洛韦在带状疱疹治疗过程中的应用造成任何影响。这一结果充分说明, 喷昔洛韦是一种治疗带状疱疹的有效药物, 不仅仅可以使治疗有效率显著提高, 还能够充分缩短症状消失时间和用药治疗时间, 在今后的临床治疗过程中, 可以对喷昔洛韦的实际效果给予更高的关注, 以便使更多患者的病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

喷昔洛韦 篇2

【英文名称】FamciclovirCapsules

【拼音全码】FanXiLuoWeiJiaoNang(MingLiXin)

【主要成份】泛昔洛韦胶囊(明立欣)主要成份为:泛昔洛韦。

【性状】泛昔洛韦胶囊(明立欣)为胶囊剂。

【适应症/功能主治】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和原发性生殖器疱疹。

【规格型号】0.125g*6s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一次0.25g,每8小时1次。

【不良反应】1.神经系统头晕、失眠、嗜睡、感觉异常等。2.消化系统腹泻、腹痛、消化不良、厌食、呕吐、便秘、胀气等。3.全身反应疲劳、疼痛、发热、寒颤。4.其他反应皮疹、皮肤瘙痒、鼻窦炎、咽炎等。

【禁忌】对泛昔洛韦胶囊(明立欣)及喷昔洛韦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1.泛昔洛韦胶囊(明立欣)对预防生殖器疱疹的复发,眼部带状疱疹、播散性带状疱疹及免疫缺陷患者疱疹的疗效尚未得到确认。2.肾功能不全者喷昔洛韦的表观血浆清除率、肾清除率和血浆清除速率常数均随肾功能的降低而下降,故肾功能不全者应注意调整用法用量。3.肝功能代偿的肝病患者无需调整剂量,尚未对肝功能失代偿的肝病患者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4.食物对生物利用度无明显影响,口服泛昔洛韦胶囊(明立欣)0.5g,一日3次,连续7天,未见喷昔洛韦的蓄积现象。5.病毒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激酶或DNA多聚酶的质变可导致HSV或VZV对喷昔洛韦耐药突变株的产生,若病人治疗临床疗效不佳时,应考虑病毒可能对喷昔洛韦耐药。对阿昔洛韦耐药的突变株对喷昔洛韦也耐药。6.必须告知患者泛昔洛韦胶囊(明立欣)不能治愈生殖器疱疹,泛昔洛韦胶囊(明立欣)是否能够防止疾病传播尚不清楚,但生殖器疱疹可以通过性接触传播,故治疗期间应避免性接触。

【儿童用药】18岁以下患者使用泛昔洛韦胶囊(明立欣)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确定。

【老年患者用药】65岁以上老人服用泛昔洛韦胶囊(明立欣)后的不良反应的类型和发生率与年轻人相似,但服药前要监测肾功能以及时调整剂量。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怀孕大鼠和家兔服用泛昔洛韦胶囊(明立欣)后对其胎仔发育未见异常,但缺乏人类临床资料,孕妇使用泛昔洛韦胶囊(明立欣)需充分权衡利弊。大鼠实验证实泛昔洛韦胶囊(明立欣)的母体喷昔洛韦在乳汁中的浓度高于血浆浓度,但是否经人乳分泌尚无定论,哺乳期妇女使用泛昔洛韦胶囊(明立欣)应停止哺乳。

【药物相互作用】1.泛昔洛韦胶囊(明立欣)与丙磺舒或其他由肾小管主动排泄的药物合用时,可能导致血浆中喷昔洛韦浓度升高。2.与其他由醛类氧化酶催化代谢的药物可能发生相互作用。

【药物过量】尚不明确。

【药理毒理】泛昔洛韦胶囊(明立欣)在体内迅速转化为有抗病毒活性的化合物喷昔洛韦,后者对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Ⅱ型单纯疱疹病毒(HSV-2)以及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有抑制作用。在细胞培养研究中,喷昔洛韦对下述病毒的抑制作用强弱次序排列为HSV-1、HSV-2、VZV。作用机制如下:在感染上述病毒的细胞中,病毒胸苷激酶将喷昔洛韦磷酸化成单磷酸喷昔洛韦,后者再由细胞激酶将其转化为三磷酸喷昔洛韦。体外试验研究显示,三磷酸喷昔洛韦通过与三磷酸鸟苷竞争,抑制HSV-2多聚酶的活性,从而选择性抑制疱疹病毒DNA的合成和复制。长达2年的大鼠和小鼠致癌实验证实,雌性大鼠接受600mg/kg/天(相当于人类推荐剂量500mg,或125mg,一天2次的1.5到9倍),乳腺癌的发生率增加。雄性大鼠、小鼠和狗服用泛昔洛韦胶囊(明立欣)后,发现睾丸毒性。雌性大鼠服用泛昔洛韦胶囊(明立欣)1000mg/kg/天未见生殖毒性。

【药代动力学】泛昔洛韦胶囊(明立欣)口服在肠壁吸收后迅速去乙酰化和氧化为有活性的喷昔洛韦。12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分别口服泛昔洛韦胶囊(明立欣)0.5g和静脉注射喷昔洛韦0.4g的研究结果表明,泛昔洛韦胶囊(明立欣)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77%±8%。124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口服泛昔洛韦胶囊(明立欣)0.5g后,得到的喷昔洛韦的峰浓度(Cmax)为3.3±0.8mg/L,达峰时间为0.9±0.5小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为8.6±1.9mg.h/L,血消除半衰期(t1/2β)为2.3±0.4小时。当血药浓度在0.1~20mg/L范围内时,喷昔洛韦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小于20%。全血/血浆分配比率接近于1。泛昔洛韦胶囊(明立欣)口服后在体内经由醛类氧化酶催化为喷昔洛韦而发生作用,失去活性的代谢物有6-去氧喷昔洛韦、单乙酰喷昔洛韦和6-去氧乙酰喷昔洛韦等,每种都少于服用量的0.5%,血或尿中几乎检测不到泛昔洛韦,主要以喷昔洛韦和6-去氧喷昔洛韦形式经肾脏排出。

【贮藏】遮光,密封保存。

【包装】6粒/盒。

【有效期】36月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45

【生产企业】四川明欣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喷昔洛韦 篇3

【关键词】更昔洛韦;疱疹性咽峡炎;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7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254-01

疱疹性咽峡炎是小儿时期常见病和多发病,好发于夏秋季节,起病急骤,临床表现为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等,且部分为手足口病中的重症,可危及患儿的生命,传统的治疗起效慢,疗效长,我院儿科于2009年1月~2011年12月应用更昔洛韦治疗疱疹性咽峡炎96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全部病例来自我院儿科住院患儿,均符合疱疹性咽峡炎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6例,男58例,女38例,0.4月~2岁86例,2岁以上10例。病程1~3天82例,4~6天14例。体温37.0~38.4℃26例,体温≥38.5℃70例。白细胞计数<10.0×1010/L44例,白细胞计数≥10.0×1010/L52例。对照组94例,男56例,女38例,0.4月~2岁88例,2岁以上6例。病程1~3天78例,4~6天16例。体温37.0~38.4℃18例,体温≥38.5℃76例。白细胞计数<10.0×1010/L46例,白细胞计数≥10.0×1010/L48例。两组年龄、性别、体温、病程、白细胞计数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症状、体征见表1。

1.2 方法

治疗组应用更昔洛韦5mg/(kg.次)静脉点滴,日1次,高热持续不退给予12小时一次。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10 mg/(kg.d) 静脉点滴,日1次。两组其他对症治疗相同,5~7天为一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体温在用药48小时降至正常,食欲好转,咽峡部疱疹缩小及消失;有效:体温在用药48小时~5天降至正常,食欲好转,咽峡部疱疹缩小并逐渐消失。无效:治疗5天以上体温仍不能恢复正常,疱疹不愈合,形成溃疡。

2 结果

见表2,更昔洛韦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疱疹性咽峡炎由肠道病毒柯萨奇A组病毒引起,少数由埃克病毒引起,为RNA小病毒,好发于夏秋季节,流行快,传染性强,主要见于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临床表現为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等,在咽峡部及软腭形成疱疹及溃疡,且部分发展为手足口病,严重者可危及患儿的生命。以往常用利巴韦林静脉点滴治疗,利巴韦林为鸟苷类衍生物,在细胞内被腺苷激酶酸化形成利巴韦林单磷酸,干扰肌苷单磷酸脱氢酶活性,影响鸟苷酸合成,从而阻断DNA 和RNA 病毒复制,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2)。其不良反应主要为:引起可逆性贫血,一般在用药1 周后发生,50天后恢复;使动物致畸或引起突变;引起腹泻等胃肠道反应;患有支气管痉挛病人,使用气雾剂后,可发生呼吸功能急性恶化(2);偶见过敏性休克报道(3).更昔洛韦是继阿昔洛韦后新开发的广谱核昔类抗DNA 病毒药物,在细胞内被转化为三磷酸型活性物,然后通过抑制DNA 多聚酶及直接渗入病毒DNA ,终止病毒DNA 链延长两种方式抑制病毒复制(4)。更昔洛韦用于治疗RNA 病毒感染的报道不多。有人用更昔洛韦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取得很好的疗效,认为亦可用于RNA 病毒,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本文用更昔洛韦治疗疱疹性咽颊炎总有效率97.9%,其热退时间、食欲好转、咽峡部疱疹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在治疗期间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本文结果显示,更昔洛韦治疗疤疹性咽峡炎,安全有效,由于病程明显缩短,快速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 [M] .第7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802.

[2] 胡亚美,张金哲,江载芳,主编.儿科药物治疗学 [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27L.

[3] 魏恩焕,陈奋湘. 静滴利巴韦林致过敏性体克1 例 [J].儿科药学,2005,11(5):58.

喷昔洛韦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依据病史及临床表现筛选确诊为典型扁平疣患者7 5例, 所选患者均无系统疾患, 妊娠期妇女不纳入观察病例。年龄范围1 0~40岁。平均年龄28.3岁, 其中男性39例, 女性36例。病程在3月以内18例, 3~6月25例, 6~12月20例, 12月以上12例。皮损位于单侧面颈部者为5 1例, 余者为同时累及双侧面颈部及手背、前臂等。

1.2 方法

应用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0.1%他扎罗汀乳膏 (乐为) 和1%喷昔洛韦乳膏 (肤坦) 外用治疗。75例扁平疣患者治疗组 (45例) 1%喷昔洛韦乳膏 (早、午各1次) 和0.1%他扎罗汀乳膏 (每晚1次, 避光, 晨起洗净) 联合外用, 对照组 (3 0例) 0.1%他扎罗汀乳膏 (每晚1次, 避光, 晨起洗净) 单用。每次用药前均清洁皮肤, 晾干后涂药于患处, 轻轻按摩片刻。两组疗程均为8周。

1.3 疗效评定

治疗前及治疗后的4、8周随诊1次, 观察记录皮疹情况 (病变数目、高出皮面程度、色素程度等) 按“0分—无, 1分—轻, 2分—中, 3分—重”评分。治疗过程根据症状 (搔痒、灼热、刺痒等) 及体征 (红斑、水肿、糜烂等) 的有无及轻重, 用药不良反应被分为3级:轻度:用药不受影响;中度:症状较明显, 可坚持用药;重度:症状明显, 须对症治疗。根据治疗前、后每个病例的评分, 得出其消退指数, 依据此指数评定疗效:消退指数=[ (疗前评分-疗后评分) /疗前评分]×100%。痊愈:消退指数为95%~100%;有效:消退指数为30%~90%;无效:消退指数<30%。治愈率=治愈例数/总例数×100%。总有效率= (治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2 结果

治疗组治疗4周后痊愈21例 (46.6%) , 有效17例 (37.78%) , 无效7例 (15.56%) ;治疗8周后痊愈34例 (75.56%) , 有效9例 (20.00%) , 无效2例 (4.44%) 。对照组治疗4周后痊愈9例 (30.00%) , 有效14例 (31.11%) , 无效7例 (23.33%) ;治疗8周后痊愈15例 (50.00%) , 有效13例 (43.33%) , 无效2例 (6.67%) 。治疗8周后两组治愈率 (75.56%, 50.00%) 比较:x2=4.123, P<0.05, 差异有显著性;两组总有效率 (95.56%, 93.33%) 比较:x2=0.011, P>0.05, 差异无显著性。不良反应:早期应用他扎罗汀乳膏均有不同程度局部红肿、多数疣体变为淡棕红色, 轻度脱屑, 视觉上皮疹较治疗前明显, 自觉轻度烧灼感、刺痒感, 多于2周左右逐渐消失, 为轻、中度不良反应, 不影响用药。外用喷昔洛韦乳膏均未见不良反应。

3 讨论

扁平疣主要由人类乳头瘤病毒3型 (H P V-3) 感染引起, 它是常见皮肤病之一, 当人体免疫抑制时易患本病[2]。其形成的病理基础是病毒存在于表皮棘层细胞核内, 并进行病毒复制, 从而引起棘层细胞的增生, 导致明显角化过度、空泡化细胞形成及棘层肥厚的病理改变, 而出现疣状皮肤损害[3]。

他扎罗汀是第一个研制的有受体选择的第三代维A酸药物, 可选择性作用于维A酸受体的RAR-β和RAR-γ亚型;它具有抗分化、抗增生、抗炎作用, 其治疗扁平疣的机制可能是对抗皮损局部的角化过度, 免疫调节作用以及诱导表皮正常分化功能[4];Weinstein GD等认为他扎罗汀局部外用有疗效强、副作用低及安全性高等特点[5]。我们外用其治疗扁平疣, 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 通过两组疗效观察发现:两组的总有效率均较高 (9 5.5 6%、93.33%) , 二者差异无显著性 (x2=0.011, P>0.05) , 说明他扎罗汀是治疗扁平疣有效的药物, 值得临床应用;但治疗组治愈率 (75.56%) 明显高于对照组治愈率 (50.00%) , 二者差异有显著性 (x2=4.123, P<0.05) , 此为与喷昔洛韦联合应用的结果。这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 喷昔洛韦是抗病毒谱较广的药物, 除能选择性抑制疱疹病毒外, 还对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如扁平疣、寻常疣等有效。 (2) 他扎罗汀除有上述作用外, 还能降低角质层细胞之间的连接, 防止上皮过度角化[6], 这样有利于抗病毒药物—喷昔洛韦进入表皮深处的棘层细胞内而发挥作用, 抑制病毒D N A合成, 阻断病毒复制。

由此可见, 他扎罗汀是治疗扁平疣有效的药物, 它与喷昔洛韦联合应用能有效提高扁平疣的治愈率, 联合疗法中他扎罗汀抑制了被病毒感染的棘层细胞的增殖, 改善免疫环境, 诱导被病毒感染的表皮正常分化, 降低角化过度的角质层细胞之间的连接, 同时, 喷昔洛韦阻断了棘层细胞中病毒的复制, 从而也降低了棘层细胞的增殖速度, 二者协同提高了扁平疣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王兵科, 张立兵, 史彦梅.维A酸霜和喷昔洛韦乳膏治疗扁平疣的疗效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3, 32 (5) :282.

[2]R.B.奥多姆, W.D.詹姆斯, T.G.伯杰.安德鲁斯临床皮肤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495~497.

[3]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第2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268.

[4]冯素英, 林麟, 靳培英.维A酸类药物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对策[J].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3, 36 (9) :543~544.

[5]Weinstein GD, Krueger GG, Low NJ, et al.Tazarotene gel, a new retinoid, for topical therapy of psoriasis:vehicle-controlled study of safety.efficacy, and duration of therapeutic effect[J].J Am Acad Dermatol, 1997, 37 (1) :85~92.

阿昔洛韦注射液说明书 篇5

【药品名称】

通用名:阿昔洛韦注射液

【适应症】

(1)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用于免疫缺陷者初发和复发性粘膜皮肤感染的治疗以及反复发作病例的预防;也用于单纯疱疹性脑炎治疗。

(2)带状疱疹:用于免疫缺陷者严重带状疱疹病人或免疫功能正常者弥散型带状疱疹的治疗。

(3)免疫缺陷者水痘的治疗。【规格】10ml:0.25g 【用法用量】

仅供静脉滴注,每次滴注时间在1小时以上。成人常用量

1、重症生殖器疱疹初治,按体重一次5mg/kg(按阿昔洛韦计,下同),一日3次,每隔8小时滴注1次,共5日。

2、免疫缺陷者皮肤粘摸单纯疱疹或严重带状疱疹,按体重一次5~10mg/kg,一日3次,每隔8小时滴注1次,共7~10日。

3、单纯疱疹性脑炎,按体重一次10mg/kg,一日3次,每隔8小时滴注1次,共10日。成人一日最高剂量按体重为30mg/kg,或按体表面积为1.5g/m2,每8小时不可超过20mg/kg。

小儿常用量

1、重症生殖器疱疹的初治,婴儿与12岁以下小儿,按体表面积一次250mg/m2(按阿昔洛韦计,下同),一日3次,每隔8小时滴注1次,共5日;

2、免疫缺陷者皮肤黏膜单纯疱疹,婴儿与12岁以下小儿,按体表面积一次250mg/m2,一日3次,每隔8小时滴注1次,共7日,12岁以上按成人量。

3、单纯疱疹性脑炎,按体重一次10mg/kg,一日3次,每隔8小时滴注1次,共10日。

4、免疫缺陷者合并水痘,按体重一次10mg/kg或按体表面积一次500mg/m2,一日3次,每隔8小时滴注1次,共10日。

小儿最高剂量为每8小时按体表面积为500mg/m2。

药液的配制:取本品一支用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至至少100ml,使药物浓度不超过7g/L,否则易引起静脉炎。

配制后的溶液应在12小时内使用。冰箱内放置会产生沉淀。本品不可用含苯甲醇的稀释液稀释。

急性或慢性肾功能不全者不宜用本品静脉滴注,因为滴速过快时可引起肾功能衰竭。

【不良反应】

1、常见的不良反应:注射部位的炎症或静脉炎、皮肤瘙痒或荨麻疹、皮疹、发烧、轻度头痛、恶心、呕吐、腹泻、蛋白尿、血液尿素氮和血清肌酐值升高、肝功能异常如血清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总胆红素轻度升高等。

2、少见的不良反应有:急性肾功能不全、白细胞和红细胞下降、血红蛋白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血尿、低血压、多汗、心悸、呼吸困难、胸闷。

3、本品上市后临床还观察到的不良反应有:(1)消化系统:包括胃肠道痉挛、腹泻、厌食等(2)全身过敏性:包括发热、头痛、血管神经性水肿、皮疹、外周红肿等。(3)中枢系统:包括头痛、过度兴奋、易激惹、谵妄、共济失调、昏迷、意识模糊、头昏、眩晕、头痛、幻觉、局部麻痹、震颤、思睡等。这些症状可能较显著,尤其是在老年人。(4)血液及淋巴系统:包括贫血、白血球及血小板减少、淋巴结病、脉管炎、DIC、溶血症等。(5)肝胆、胰腺:包括肝炎、高胆红素血症、黄疸等。(6)肌肉、骨骼系统:肌肉疼痛反应。(7)皮肤:秃发、光敏性皮疹、痛痒症、Stevens-Johnson综合征、中毒性表皮坏死、风疹、多形性红斑等。(8)特殊感觉:视觉异常。

【禁忌】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

1、警告:肾损害者接受阿昔洛韦治疗时,可造成死亡。用药前或用药期间应检查肾功能。免疫功能不全的患者接受阿昔洛韦治疗时,可发生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尿毒症综合症(TT;/HUS),并可导致死亡。

2、急性或慢性肾功能不全者,不宜用本品静脉滴注,因为滴速过快可引起肾功能衰竭。

3、对接受有潜在的肾毒性药物的病人使用阿昔洛韦时应特别注意,因为这可能增加肾功能障碍的危险性,以及增加可逆性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4、对更昔洛韦过敏者也可能对本品过敏。

5、以下情况应考虑用药利弊:脱水患者,本品剂量应减少。严重肝功能不全者、对本品不能耐受者、精神异常或以往对细胞毒性药物出现精神反应者,应用本品易产生精神症状,需慎用。

6、目前尚无带状疱疹急性发作超过72小时才开始治疗的研究资料,因此对于诊断为带状疱疹的病人应尽可能及早治疗。

7、水痘:对于健康儿童而言,水痘为自限性的轻度到中度疾病,而青少年和成人则比较严重。治疗应在水痘急性发作24小时内进行,尚无发病后期才开始治疗的有效治疗资料。

8、本品对生殖器疱疹感染不能根除病毒。对单纯疱疹病毒的潜伏感染和复发无明显效果。没有资料证明本品是否能防止该病传染给他人。因为生殖器疱疹是性传播疾病,患者应避免接触患者,并避免性交,以免感染配偶。生殖器疱疹也能在没有症状时传染,通过无症状的病毒排出。如果发现生殖器疱疹复发,病人应该在发现第一症状或体征时立即治疗。由于生殖器疱疹患者大多数容易患宫颈癌,因此患者至少应一年检查一次,以早期发现。

9、严重免疫功能缺陷者长期应用本品治疗后可能会引起耐药。如果单纯疱疹患者应用本品后皮肤损害不见改善者应当测试病毒对本品的敏感性。

10、静脉滴注时宜缓慢,否则可发生肾小管内药物结晶沉淀,引起肾功能损害的病例可达10%,并勿使之漏至血管外,以免引起疼痛及静脉炎。

11、静脉滴注2小时,尿药浓度最高,此时应给病人充足的水,防止药物沉积于肾小管内。

12、一次血液透析可使血药浓度减低60%,故每次血液透析6小时应重复补给一次剂量。

13、肥胖患者的剂量应按标准体重计算。需要剂量调整时,可根据肌酐清除率调整。

14、对诊断的干扰:可引起肾小管阻塞,使血肌酐和尿素氮增高。如剂量恰当、水分充足一般不会引起。

15、本剂呈碱性,与其他药物混合容易引起PH值改变,应尽量避免配伍使用。

16、病人须知:如果感到有严重或令人烦恼的不良反应,已怀孕或准备怀孕者,准备哺乳的妇女,或有其它问题的病人,应咨询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孕妇慎用。从1984年至1994年4月建立的一项关于孕妇使用阿昔洛韦的疗效的流行病学记录,在为期3个月的756项实验结果中有749名孕妇先后系统服用阿昔洛韦,其对婴儿致畸作用近似于普通人群。但这些数据尚不足以证明阿昔洛韦对孕妇和胎儿是安全的。只有当阿昔洛韦对胎儿的治疗作用远大于其风险时才可以考虑服用阿昔洛韦。阿昔洛韦在乳汁中的浓度为血药浓度的0.6~4.1倍,当哺乳期妇女服药剂量达到每天0.3mg/kg时将可能影响婴儿的发育只有在必需情况下,哺乳期妇女才可使用阿昔洛韦。

【儿童用药】

儿童中虽未发现特殊不良反应,但应慎用。新生儿不宜用含苯甲醇的稀释液配制滴注液,否则易引起致命性的综合征,包括酸中毒、中枢抑制、呼吸困难、肾功能衰竭、低血压、癫痫和颅内出血等。

【老年患者用药】

目前尚无充分的研究资料表明对65岁以上老年人的用药与年轻人的用药有明显不同。一般情况来说,老年人用药应小心谨慎,选择低剂量的有效服药范围,尽量降低因增加服药次数而造成的肾功能减退或其他副反应的发生。

【药物相互作用】

1、与干扰素或甲氨蝶呤(鞘内)合用,可能引起精神异常,应慎用。

2、与肾毒性药物合用可加重肾毒性,特别是肾功能不全者更易发生。

3、与齐多夫定(Zidovudine)合用可引起肾毒性,表现为重度昏睡和疲劳。

4、与丙磺舒竞争性抑制有机酸分泌,合并用丙磺舒可使本品的排泄减慢,半衰期延长,体内药物蓄积。

【药物过量】

喷昔洛韦 篇6

【关键词】更昔洛韦;小儿病毒性疾病

【中图分类号】R7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295-02

在小儿感染性疾病中,病毒性感染者居多,如不及时治疗会导致严重后果。临床治疗主要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和干扰素等。

更昔洛韦是近年上市第二代抗病毒药物,2003年注射剂国内才开始应用,由于其抗病毒谱广,疗效显著,不易耐药和相对较轻的副作用,用量始终保持强劲增长势头。

更昔洛韦(GCV)与阿昔洛韦(ACV)同属核苷类抗病毒药物,两者作用机制相似,抑制病毒DNA合成与复制,但更昔洛韦又有如下特点:

⑴抗病毒谱广,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流感病毒、风疹病毒、水痘病毒、腮腺炎病毒等引起的流感支气管炎、脑炎、肝炎、心肌炎、肠炎、带状疱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治疗范围广,疗效明确,副作用轻微。

⑵弥补了ACV治疗巨细胞病毒的不足,约为ACV的100倍。

⑶进入宿主细胞后在敏感病毒诱导产生的一种激酶作用下,磷酸化后变为更昔洛韦三磷酸(GCV-TP)而发挥作用。故其在病毒感染细胞内的浓度高于非病毒感染内的100倍,抗病毒作用大大加强

⑷由于其在正常细胞内不被磷酸化,故毒副作用较小。

1 流感

流行性感冒主要由流感病毒引起,小儿以发热、咽痛、肌肉痛、头痛为主诉,常与冬春季节发病。更昔洛韦属新型无环类核苷药物,具广谱、抗DNA病毒作用,可竞争性抑制病毒的DNA聚合酶而终止病毒DNA链增长。

2 支气管肺炎

急性呼吸道感染为儿科常见疾病,病毒为其主要病原之一。70年代以腺病毒为主,80年代渐为合胞病毒(CMN),尤其免疫力低下儿童更易受其侵害,如不及时治疗,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对支气管炎更昔洛韦临床应用显示,疗效显著,作用迅速,不易耐药,安全性好,控制发热作用尤为显著。认为目前儿科治疗病毒性支气管肺炎的理想用药。

不同病毒感染用法不同,CMV感染:

⑴诱导治疗5—7.5mg/kg,每天两次,静脉滴注,每次一小时以上,连用14天。

⑵维持治疗5mg/kg,每天一次,每周7天或10mg/kg每周3次,维持2~3个月;一般病毒感染5~10mg/kg,每天一次,静脉滴注,每次一小时以上,疗程2~5天(视病情定)。

3 轮状病毒肠炎

轮状病毒(RV)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致病因子,也是婴幼儿致命性腹泻的首要原因。以往各种抗病毒治疗虽有一定效果,但不理想。采用更昔洛韦(用法5~10mg/kg,每日一次,连用3~5天)取得良好效果。加用炎琥宁或西米替丁可增强治疗效果。西米替丁是一种免疫调节剂,在人体内可明显提高T淋巴细胞转化率,增强免疫功能。更昔洛韦属新型抗病毒药,具有广谱抗DNA作用,并能抑制病毒复制,故更昔洛韦與西咪替丁联用,疗效非常显著,表明更昔洛韦对RV亦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4 病毒性肝炎

婴儿肝炎综合症是小儿常见病、多发病。多数由病毒引起,其中48.1%~78.3%由巨细胞病毒(CMV)引起,过去用阿昔洛韦、干扰素等治疗,效果不太理想。更昔洛韦对CMV抑制作用是迄今发现活性最强的药物之一。临床实用证实更昔洛韦对CMV肝炎疗效肯定,实用安全。在抑制CMV复制的同时肝损害得到明显缓解和修复。临床症状缓解,治疗效果显著。使用中虽有一定副作用,在严格掌控剂量和疗程的前提下,副作用不严重,值得临床推广。

5 病毒性脑炎

病毒性脑炎是由多种病毒感染引起的,是儿科较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危害小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影响小儿的身心发育,尤其是发生后遗症者,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特异、有效的抗病毒治疗一直是病毒性脑炎的治疗目标;更昔洛韦的问世解决了阿昔洛韦抗病毒谱窄,作用机制单一,对病毒胸苷激酶的依赖性太强且易产生耐药等缺陷;利巴韦林虽为广谱抗病毒药,但需要剂量较大,而且在较大剂量时可抑制体外神经细胞的病毒复制而改善细胞病理学,因此相比较而言,更昔洛韦更适宜治疗病毒性脑炎,而且又易通过血脑屏障,脑脊液中的血药浓度为正常血药浓度的0.67倍,可视为病毒性脑炎的首选药物。

6 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由病毒直接侵犯心肌或病毒感染后激活T-LC导致心肌变态反应所致。通常病毒经呼吸道或消化道进入人体,初次入血为第一次病毒血症,多不产生临床症状;当机体免疫力不足以清除体内病毒,则病毒进入全身网状内皮系统并大量增殖,再次释放入血,并第二次形成病毒血症,侵犯心肌组织.病人病程严重者可发生心原性休克而死亡,部分病人可发展为心肌病,如不及时彻底根治,则治疗过程非常缓慢,特别是学龄儿童不能剧烈运动有被孩子的天性,给生长发育期的儿童造成诸多不便,目前认为病毒期主要用抗病毒药治疗.更昔洛韦有效率达95%,心肌酶谱恢复优于利巴韦林。因此我们认为更昔洛韦在病毒性心肌炎治疗中主要是抑制病毒复制,减轻心肌细胞病理损害,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其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7 带状疱疹

疱疹可有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水痘-带状病毒等病毒引起,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病毒有显著疗效,平均治疗2天大多数病人疼痛得到缓解,同时止疱、结痂时间较其他抗病毒药缩短,是相对安全和高效的治疗手段。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起效快、疗程短、疗效显著、安全性好、不易耐药。是治疗和预防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措施,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另外更昔洛韦在儿童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疱疹性口炎等许多病毒性疾病也有非常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赵军育. 更昔洛韦治疗儿童流行性感冒60例临床观察[J]. 四川医学,2006,27(1):1200.

[2] 吴晓燕. 更昔洛韦治疗婴幼儿CMN性肺炎18例[J]. 临床肺科杂志, 2003,8(3): 252.

[3] 王卓英.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观察[J]. 儿科药学杂志, 2002,8(4): 58.

[4] 陈翠风.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J]. 同济大学学报, 2003,24(3): 237.

喷昔洛韦 篇7

关键词:带状疱疹,阿昔洛韦,泛昔洛韦

带状疱疹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 该病是当人体细胞免疫水平降低或失衡时, 由潜伏在脊神经节中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而引发的病毒性皮肤病, 特异性表现为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神经痛和疱疹群[1]。临床上常用阿昔洛韦和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 本文对该2种药物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 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3月-2011年3月我院带状疱疹患者90例, 男52例, 女38例;年龄20~78 (45.1±3.8) 岁;均于发病后1~3d内就诊。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临床皮肤病学》有关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 具有明显症状及体征, 且未经过任何药物治疗, 皮肤损害出现<72h;排除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免疫功能低下的癌症患者、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患者、心脏疾病患者。90例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45例, 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A组患者口服阿昔洛韦片 (湖北康纳制药有限公司) 每次0.25g, 每天5次, 连续7d;B组患者口服泛昔洛韦片 (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每次0.25g, 每天2次, 连服7d。此外, 2组均给予对症处理: (1) 物理治疗:用长沙新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UV 801型Waldmann光疗仪照射皮损局部组织, 长波紫外线 (UVA) 320~400nm, 中波紫外线 (UVB) 290~320nm, 距离皮肤约20cm, 初始剂量UVA 0.5J/cm2, UVB 0.05J/cm2, 之后根据患者个体照射后有无红斑反应, 照射剂量逐日递增10%~20%;水疱未消退时用UVA联合UVB照射, 待皮疹消退后用UVA照射, 无水疱的皮损区也可用UVA照射。 (2) 口服维生素B1及维生素B12。 (3) 于皮损区外敷云南白药, 每天2次。 (4) 按李松林[2]经验, 酌情用炉甘石洗剂或3%硼酸外敷。根据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及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

1.3 疗效评估

治疗14d后, 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并进行疗效评估。治愈:治疗后皮疹全部消失、痒痛症状完全消失, 仅留下沉着色素或结痂大部分脱落;显效:治疗后大部分皮疹消失, 3/4水疱结痂, 痒痛症状缓解明显;有效:治疗后皮疹部分消失, 1/2水疱结痂, 痒痛症状缓解;无效:治疗后皮疹消失不明显, 甚或扩大皮疹范围, 痒痛症状未见缓解。以治愈+显效计算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疗效

A组总有效率为93.3%, B组为95.6%,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后遗神经痛

B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2.2% (1/45) , 低于A组的13.3% (6/4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带状疱疹是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 可在免疫功能明显减退的患者机体内生长、繁殖, 使受累神经节发炎、害死, 而后出现神经痛。相关报道显示, 9%~34%的带状疱疹患者有后遗神经痛[3]。该病的病原体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其体积为210~250nm, 带状疱疹早期治疗以阿昔洛韦等抗疱疹病毒药物为主。

阿昔洛韦是常用的抗病毒药物, 在体内转化为三磷酸化合物, 治疗带状疱疹的机制是干扰疱疹病毒DNA聚合酶, 有效抑制病毒DNA的复制, 对细胞的α-DNA聚合酶有轻微的抑制作用[4]。泛昔洛韦是阿昔洛韦的L-氨酸酯, 服用后在体内水解转化为阿昔洛韦而发挥抗疱疹病毒作用, 泛昔洛韦水溶性比阿昔洛韦好, 且口服生物利用度较高[5]。治疗带状疱疹还能采用物理疗法, 可加快皮疹消退。紫外线照射能够改变血液中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 增加单核细胞发挥吞噬异物的功能, 具有增强患者自身免疫力、增加补体的作用, 且UVA穿透性强, 能够促进炎症的吸收和消散[6]。

带状疱疹患者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疗, 可发生神经痛后遗症,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显示, 阿昔洛韦与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效果相当 (P>0.05) , 但是泛昔洛韦较阿昔洛韦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更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能与泛昔洛韦高生物利用度、半衰期长、服用次数少有关。总之, 泛昔洛韦用于带状疱疹治疗中, 具有显效、不良反应少、服用方便的优势, 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周静.带状疱疹824例分析[J].国际皮肤病学杂志, 2006, 32 (5) :334.

[2]李松林.中西药结合治疗带状疱疹62例[J].中国疗养医学, 2009, 8 (25) :167-169.

[3]邱梦桃, 伍露娜.阿昔洛韦联合两种物理方法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比较[J].皮肤病与性病, 2010, 32 (4) :35-36.

[4]赵辩.临床皮肤病学[M].3版,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112.

[5]祝德超.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96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医药, 2007, 6 (1) :39.

喷昔洛韦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均为来我院皮肤科就诊患者。所有病例符合《皮肤性病学》带状疱疹诊断标准[1], 肝肾功能正常, 年龄18~65岁。对照组34例, 男18例, 女16例。治疗组34例, 男20例, 女14例。两组病例年龄、性别、体质量、肝肾功能等身体因素及发病部位无显著差异。临床表现均见肋间神经, 颈神经, 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发生簇状分布而不融合丘疹, 疱底刮取物涂片均找到多核巨细胞和核内包含体。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阿昔洛韦每kg体质量5 mg/d缓慢静脉滴注, 聚肌胞2 mg每3天1次肌内注射, 疗程为10 d。治疗组给予喷昔洛韦每kg体质量5 mg/d缓慢静脉滴注, 聚肌胞2 mg每3天1次肌内注射, 疗程为7 d。

1.3 疗效评价

治愈:水疱干涸, 结痂脱落, 皮肤仅留淡红斑或色素沉着, 神经痛完全消失。有效:水疱大部分干涸并结痂脱落, 皮损消退80%左右, 神经痛基本消失。好转:水疱部分消失, 部分干瘪, 皮损消退40%神经疼痛减轻。无效:大部分水疱无干瘪和干涸表现, 皮损消退面积小于20%, 神经痛没有明显减轻。

2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两组治疗过程症状变化见表2。

3讨论

喷昔洛韦是新一代核苷类似物, 在细胞内转化成三磷酸盐直接作用于病毒DNA聚合酶, 特异性地抑制病毒DNA的合成而起作用, 对正常细胞无影响, 适用于严重带状疱疹患者, 如出血性带状疱疹, 坏疽性带状疱疹, 播散性带状疱疹, 三叉神经支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脑膜炎, 严重疼痛的早期带状疱疹以及免疫机能障碍并发的带状疱疹。其口服生物利用度可达70%。由于喷昔洛韦在细胞内浓度较高, 留居细胞内时间较长, 细胞半衰期为7~20 h。因此可在感染的细胞中发挥持久的抗病毒作用。聚肌胞是一种高效的干扰素诱导剂, 有广谱抗病毒及免疫调节作用。联合应用于带状疱疹治疗可起到协同作用。本临床观察证明发病3 d内给予喷昔洛韦疗效显著, 并可缩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病程, 肝肾功能未见异常。由于观察病例有限, 并且未做较长期随访, 临床应用经验尚需进一步积累

摘要:目的观察喷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 治疗组给予喷昔洛韦每kg体质量5mg/d缓慢静脉滴注, 聚肌胞2mg每3天1次肌内注射, 疗程7d。对照组给予阿昔洛韦每kg体质量5mg/d缓慢静脉滴注, 聚肌胞2mg每3天1次肌内注射, 疗程为10d。结果治疗组治愈21例, 显效8例, 好转2例, 总有效率为97%。对照组治愈19例, 显效6例, 好转3例, 总有效率为73%。两组间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喷昔洛韦是治疗带状疱疹的有效药物, 并可使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降低。

关键词:喷昔洛韦,阿昔洛韦,带状疱疹,聚肌胞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喷昔洛韦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带状疱疹患者52例, 男32例, 女20例;年龄19~80岁, 中位年龄45.5岁;来院就诊时间:发病后1~3d。临床表现:皮肤红斑上出现集结成群的水疱和丘疹, 沿一侧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分布并同时伴随神经痛症状。所有患者诊断明确, 均符合《临床皮肤病学有关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无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损害者, 无高热患者, 无重症感染患者, 无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无免疫功能低下者, 无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或皮质类固醇激素者, 无对泛昔洛韦或阿昔洛韦过敏者。所有病例在发病后均未接受过任何方式的抗病毒治疗。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6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泛昔洛韦片0.25g/次, 每天2次, 7d为1个疗程, 连服1个疗程;对照组服用阿昔洛韦片0.25g/次, 每天5次, 7d为1个疗程, 连服 1个疗程。2组患者均同时外涂炉甘石洗剂, 并口服维生素B1、维生素B12。治疗期间禁止服用其他抗病毒药及免疫调节药。2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及肾功能各1次。治疗后第3天、第5天、第7天分别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疼痛情况、水疱结痂情况、水疱停止出现的时间及不良反应等。疗程结束后未痊愈的患者, 停止服药并注意观察有无带状疱疹的后遗神经痛出现。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2组患者的止痛时间、止疱时间、水疱干涸结痂时间、新水疱出现时间、疼痛程度、瘙痒程度等情况综合评分, 疗效指数=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积分×100%[1]。痊愈:皮疹完全消退、干涸、结痂或大部分消失脱落, 疼痛感和烧灼感消失, 疗效指数为100%;显效:皮疹大部分干涸、结痂, 但脱落消失不多, 疼痛感明显消失, 偶有轻微疼痛感或烧灼感, 疗效指数介于70%~100%;有效:皮疹部分消退, 常有烧灼感或疼痛感, 但疼痛感较治疗前有所减轻, 疗效指数介于30%~69%;无效:皮疹未消退、干涸、结痂或出现加重, 疼痛感和烧灼感无减轻甚至加重, 疗效指数<30%。总有效率= (痊愈病例数+显效病例数) /总病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痊愈24例 (92.3%) , 显效2例 (7.7%) , 临床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痊愈20例 (76.9%) , 显效2例 (7.7%) , 有效4例 (15.4%) , 临床总有效率为84.6%。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1例轻度头痛, 1例轻度胃部不适;对照组2例轻度头痛。2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均为可耐受的轻度一过性反应, 均未影响治疗效果。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及肾功能均未发生异常改变。

3 讨 论

带状疱疹是在人体细胞免疫水平降低或者失衡时由潜伏在脊神经节中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性皮肤病, 其特征性表现为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神经痛和疱疹群[2]。带状疱疹病毒均沿神经走向呈条带状发病, 具有亲神经的特点, 因此称为带状疱疹[3]。带状疱疹的高危人群是体质较差或年龄偏大的人群, 如不及时有效治疗可引发神经痛后遗症, 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当人体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后, 病毒沿皮肤感觉神经末稍、三叉神经的神经纤维或脊髓后根的神经纤维逐渐向中心移动。当人体抵抗力正常或较高时, 病毒以长期潜伏存在的方式埋伏于三叉神经节或脊髓后根的神经元中;当人体抵抗力降低时, 潜伏于神经元中的带状疱疹病毒被激活后立即活跃增殖, 并沿感觉神经不断地向皮肤扩散, 引起被感染神经区出现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早期, 感觉神经纤维和神经节常会出现程度较重的炎细胞浸润、水肿、充血等病理学改变, 以上的炎性病理学改变导致感觉神经纤维和神经节产生和释放出大量前列腺素、5-羟色胺、缓激肽、组胺等神经递质。这些神经递质通过神经传导刺激人体大脑的痛觉神经中枢, 最终使患者出现剧烈的神经痛症状。临床上诊断带状疱疹时, 常容易与肩周炎、心绞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泌尿系统结石等疼痛性疾病相混淆, 尤其是在带状疱疹的水疱未明显出现前, 医师应结合病史、体征、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进行仔细的鉴别诊断。

阿昔洛韦是治疗带状疱疹的抗病毒药, 是抗核酸生物合成第2代核苷类高效广谱抗病毒药。阿昔洛韦又名无环鸟苷, 它对人类疱疹 (EB) 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疱疹病毒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是临床上一种疗效确切的广谱抗病毒药。阿昔洛韦的药理机制是通过抑制病毒DNA多聚酶来抑制病毒DNA的生物合成, 从而显示其抗病毒活性, 对疱疹病毒感染具有特异性作用。阿昔洛韦进入被感染的细胞后, 与脱氧核苷竞争细胞激酶或病毒胸苷激酶, 随后转变成二磷酸化合物通过两种不同的形式抑制病毒复制, 但人体正常细胞的代谢功能不会因此受到影响, 其具有选择性高、毒性低等特点。但口服阿昔洛韦的不足之处在于其生物利用度低 (20%) 、半衰期短、服药次数多、服药总量大和患者依从性较差, 且据相关文献报道, 临床上带状疱疹已对阿昔洛韦产生耐药, 临床有效率较前有所降低[4]。泛昔洛韦是合成的无环鸟嘌呤衍生物, 口服后在小肠内迅速转化为有抗病毒活性的喷昔洛韦。泛昔洛韦对疱疹病毒具有高选择性, 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Ⅰ及单纯疱疹病毒Ⅱ均有明显抑制作用。泛昔洛韦在被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磷酸化形成三磷酸泛昔洛韦, 引起病毒DNA链中断, 从而起到抗病毒的作用。泛昔洛韦的生物利用度 (77%) 明显高于阿昔洛韦, 且泛昔洛韦的半衰期亦明显高于阿昔洛韦, 因此泛昔洛韦具有用量少、次数少、疗效高、患者依从性高等优点。相关文献报道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效果明显优于阿昔洛韦[5]。本结果显示, 治疗组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5];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服用方便,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2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26例。治疗组服用泛昔洛韦片0.25g/次, 每天2次, 7d为1个疗程;对照组服用阿昔洛韦片0.25g/次, 每天5次, 7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4.6%,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患者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泛昔洛韦组治疗带状疱疹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服用方便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泛昔洛韦,阿昔洛韦,带状疱疹

参考文献

[1]周汛, 李桂明, 李惠, 等.泛昔洛韦与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临床对比观察[J].皮肤病与性病, 2001, 23 (1) :9.

[2]周静.带状疱疹824例分析[J].国际皮肤病学杂志, 2006, 32 (5) :334.

[3]粱天山.针灸结合药物治疗老年带状疱疹70例疗效观测[J].医学信息, 2009, 22 (5) :715-716.

[4]祝德超.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96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医药, 2005, (1) :39.

喷昔洛韦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就诊于该院, 每年生殖器疱病复发次数在6次以上, 确症为频发性生殖器疱疹, 并且2周内没有服用过其他抗病毒药物, 各种肝肾功能正常的62例病患, 其中男28例, 女34例, 年龄28~45岁, 平均年龄为34.2岁, 患者病程在1~13年不等, 平均病程为5.87年, 所有的患者都有频发性生殖器疱疹临床表现, 注意患有HIV、梅毒等疾病, 肝肾功能不正常, 对阿昔洛韦以及伐昔洛韦过敏者不纳入该范围。

1.2 治疗方法

将62例病患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31例, 其中实验组服用伐昔洛韦, 患者每次服用伐昔洛韦剂量500 mg, 初始3个月2次/d, 第4以及第5个月服用1次/d, 到第6个月病患隔日服用1次, 对于对照组, 让患者每次服用阿昔洛韦剂量为400 mg, 2次/d, 共服用6个月。在进行取材时, 将灭菌棉拭子插入病患的宫颈管或者尿道中, 30 s取出后放在Epdoff管中被准备检测。

1.3 临床观察

比较两组复发次数、半年内复发率、脱落细胞排毒状况、头晕以及乏力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等指标。每月要对病患寻访1次, 记录情况, 一旦病患频发性生殖器疱疹复发, 就采用间歇疗法治疗。在疗程结束之后, 对病患肝肾等功能进行复查。

1.4 统计方法

运用SPSS16.0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

2 结果

首先是治疗前后两组复发效果的比较表, 从表1中可知, 两组在治疗前后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病患复发次数为6例, 对照组为11例, 实验组半年后复发率为3.23%, 对照组半年后复发率为6.45%, 两组之间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且实验组复发次数以及半年后复发率都低于对照组。

其次是脱落细胞排毒状况。实验组比对照组平均排毒时间要短, 且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最后是头晕以及乏力不良反应发生, 其中对照组乏力现象有1例, 头晕有2例, 而实验组恶心现象有1例, 两组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频发性生殖器疱疹复发一直是临床医学治疗以及预防中一个很大的难题, 应用阿昔洛韦与伐昔洛韦预防频发性生殖器疱疹复发有良好的效果, 伐昔洛韦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抗菌药物, 在疱疹病毒所引发的感染中广泛应用, 且效果一般比较理想, 其对病毒有很好的亲和力, 且毒性较低, 整体比较安全可靠, 对防止生殖器疱疹治疗后复发作用明显。阿昔洛韦也是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 在预防生殖器疱疹复发中也具有一定的疗效, 但相比于伐昔洛韦效果相对较差, 排毒效果相对较差, 应用后患者复发的几率相对更高。

该文资料即显示, 较之阿昔洛韦, 伐昔洛韦6个月后复发的几率相对更低, 发生率为3.23%, 而阿昔洛韦应用后6个月复发率为6.45%;且伐昔洛韦排毒时间明显更短, 脱落细胞中检测到病毒率相对更高,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综合表明, 伐昔洛韦抗病毒比阿昔洛韦更能预防频发性生殖器疱疹复发, 能够有效降低频发性生殖器疱疹复发次数以及生殖器部位的无症状排毒。

参考文献

[1]刘恩让, 张书岭, 王福喜, 等.两种伐昔洛韦抑制疗法方案预防生殖器疱疹复发作用比较[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7, 7 (4) :304-305.

喷昔洛韦 篇11

文章编号:1003-1383(2010)05-0596-02 中图分类号:R 725.105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5.046

手足口病是1957年首次在新西兰发现的一种新型传染病[1]。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近两年来有流行增多及严重的趋势,已不再是轻微的传染病。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臀部等部位皮疹或疱疹,伴和不伴发热,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为自限性疾病,一般可自愈。治疗以尽快减轻症状、缩短病程为关键。既往一般用利巴韦林治疗,同时加强支持对症治疗,但效果欠佳。笔者对2010年6月份在我院经过临床诊断的87例手足口病患儿,给予静脉注射阿昔洛韦联合双黄连治疗,经观察疗效,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6月份在我院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87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6例,男27例,女19例,年龄8个月~5.5岁,平均(2.2±0.2)岁,病程1小时~3天,平均(1.0±0.6)天;对照组41例,男23例,女18例,年龄8个月~6.5岁,平均(2.3±1.6)岁,病程2小时~3天,平均(1.1±0.6)天。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补液、退热等治疗,合并感染时加用抗生素。治疗组静脉给予阿昔洛韦10~15 mg•kg-1•d-1及双黄连注射60 mg•d-1,连用5天;对照组静脉给予利巴韦林10~15 mg•d-1,于治疗5天后观察结果。

3.疗效判定标准 两组治疗均5天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判定疗效。显效:体温恢复正常,口腔溃疡及手足疱疹消退,无新皮疹出现,一般状况正常,患儿无其他并发症。有效:体温恢复正常,口腔溃疡及手足疱疹减少或消失,但散在新皮疹出现,一般状况好转,无其他并发症。无效:治疗5天后仍发热、流涎、口腔溃疡及手足疱疹减少不明显或增多,治疗过程中出现其他并发症如脑炎或心肌炎的症状及体征。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4.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 两组治疗效果的比较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统计学意义,χ2=3.955,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

2.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2例静滴双黄连过程出现皮肤过敏,停用后自行消失,其余病例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讨论

手足口病是小儿时期较常见的急性皮肤黏膜病毒性疾病。其起病急,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广,可引起幼托机构群体暴发流行。卫生部已将手足口病列为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2]。小儿手足口病多为柯萨奇病毒A16所致,而柯萨奇病毒A510、B5、ECHO病毒及EV71病毒也可引起小儿手足口病[3]。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为主。传播途径主要由唾液飞沫、疱液和粪便污染多种物件,经口感染,潜伏期2~6天。近年来许多报道由EV71型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症状较重,还可伴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脊髓灰质炎样麻痹、肺水肿、循环衰竭等,造成死亡或后遗症。如亚太地区的手足口病流行伴随较高的死亡率[4]。有研究表明柯萨奇等肠道病毒有嗜心脏性,易引起心肌损害[5]。这些均提示积极有效地治疗手足口病的重要性。

阿昔洛韦又名无环鸟苷等,系嘌呤核苷衍生物,为核苷酸类抗病毒药。可进入被感染的细胞,与病毒编码的特异性胸苷激酶结合,迅速转化为无环鸟苷单磷酸,再通过细胞鸟苷激酶的作用转化为无环鸟苷二磷酸,再经其他细胞酶转化为无环鸟苷三磷酸而与鸟苷三磷酸竞争,干扰单纯疱疹病毒DNA聚合酶、抑制病毒DNA合成和复制[6],尤其对Ⅰ、Ⅱ型单纯疱疹病毒的作用最高。阿昔洛韦口服后吸收仅为15%~37%,生物利用率较低,静滴后血药浓度可显著提高,血浆结合蛋白率低,易透过血脑屏障,脑脊液的浓度可达血浆浓度的1/3~1/2。阿昔洛韦主要用于疱疹性疾病,但临床上不仅国内,在国外[7]也有用来治疗手足口病的报道。中医认为手足口病多由邪犯肺脾、湿热蒸盛或心火上炎所引起。双黄连注射液成分为金银花、黄芩、连翘提取物,金银花甘寒,芳香疏散,善清肺经热邪,为君药;黄芩苦寒,善清肺炎及上焦之实热;连翘苦微寒,长于散上焦风热,并有清热解毒之功为臣药;三药合用,共奏辛凉解毒、清热解毒之功效[8]。阿昔洛韦对肠道病毒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双黄连为辛凉,可清热、解毒,两者合用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而且用药时间短(5~7天),临床不良反应少。总之,阿昔洛韦联合双黄连治疗手足口病疗效是满意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霍淑芳,严超英.小儿手足口病60例临床分析[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5,21(1):65.

[2]张媛媛,钟 江.手足口病与肠道病毒71型[J].微生物与感染,2008,3(2):97-99.

[3]董永绥.全国儿科临床病毒学专题研讨会纪要[J].中华儿科杂志,2006,44(4):316.

[4]McMina PC.An overiew of the evolution of eaterovirus 71 andits clinicaland Public Health significant[J].FEWS Microbid Rev,2006,26(1):91-107.

[5]何登明,张建勇.手足口病患者心肌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J].实用医药杂志,2004,21(7):617.

[6]陈新谦.新编药理学[M].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0.

[7]Shelley WB,Hashim M,shelly ED.Acyclovir in the treatment of handfootandmouth disease [J].Cutis,1996,57(4):232.

[8]陈水宏,王友敏,刘桂琴.双黄连粉针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1999,6(6):276.

(收稿日期:2010-07-19 修回日期:2010-08-26)

喷昔洛韦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科2010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2例采用丽科明凝胶联合阿昔洛韦治疗的HSK患者。其中男53例, 女29例;年龄16~78岁, 中位年龄33岁;病程病程2个月~12年, 中位病程4.8年;浅层 (浅地图状、点状、树枝状) 58例, 深层 (深地图状、盘状) 24例。

1.2 治疗方法

丽科明凝胶滴眼, 每天4次, 每次1~2滴, 1个月为1个疗程, 同时口服阿昔洛韦片, 每次2片, 每天3次, 10天为1个疗程, 1个月后评价其疗效。

1.3 疗效判定标准[2]

(1) 治愈:眼部刺激症状消失, 睫状体充血消失, 溃疡愈合, 荧光染色阴性, 角膜基质无水肿、浸润, 后弹力层皱褶消退, 点状角膜炎吸收, 前房闪辉消失。 (2) 好转:眼部刺激症状消失, 角膜少许点状混浊, 基质层轻度增厚, 有少量残余点状角膜炎。 (3) 无效:眼部刺激症状明显, 溃疡面无改变或扩大, 角膜基质水肿浸润存在或加重, 后弹力层皱褶明显, 房水混浊, 点状角膜炎存在。总有效率= (治愈+好转) /总例数×100%。

2 结果

治愈33例 (40.24%) , 好转41例 (50.00%) , 无效8例 (9.76%) , 总有效率为90.24%。

3 讨论

单纯疱疹病毒是人类最常见的具有传染性的病毒, 是许多慢性复发性病变的病原体。眼部单纯疱疹主要由珟N型 (口型) 引起, 偶尔由ò型 (生殖器型) 引起。单纯疱疹病毒是致盲性角膜病的最主要原因。在我国, 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的感染性眼病, 大约25%患者在2年内会复发1次, 严重危害视力功能[3]。

更昔洛韦是一种核苷类抗病毒药物, 作用机制为更昔洛韦进入病毒感染细胞后, 首先被病毒释放的特异性胸苷激酶磷酸化成单磷酸更昔洛韦, 再通过细胞激酶进一步磷酸化成三磷酸更昔洛韦, 三磷酸更昔洛韦是抑制病毒复制的有效药物[4]。阿昔洛韦是一种高效抗病毒药, 能够选择性作用HSV感染的细胞, 竞争性抑制病毒DNA合成, 阻碍病毒生长、繁殖, 其作用强于其它抗病毒药, 如阿糖胞苷或阿糖腺苷。阿昔洛韦对病毒具有特殊亲和力, 对正常细胞无毒性作用, 可大剂量应用[5]。我们应用丽科明凝胶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单胞病毒性角膜炎, 总有效率为90.24%, 治愈率为40.24%,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谢立信.我国眼科角膜病的应用基础研究现状[J].中华眼科杂志, 2003, 39 (1) :60-62.

[2] 袁会勇.更昔洛韦眼用凝胶联合干扰素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疗效分析与评价[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04 (18) :43-44.

[3] 荆国利, 景善雨, 周育柱, 等.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 2010, 19 (1) :74-75.

[4] 王淑玲, 许曼.更昔洛韦眼用凝胶与阿昔洛韦眼液治疗病毒性角膜炎疗效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17) :53.

【喷昔洛韦】推荐阅读:

上一篇:微量元素铜下一篇:3+2分段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