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育大学生德育

2024-06-27

品德教育大学生德育(精选12篇)

品德教育大学生德育 篇1

一、产生背景, 努力方向

目前德育教育存在着许多弊端, 德育教育很多工作都停留在理论上, 人们常常较多关注其地位的轻重, 而较少考虑到其操作的合理性和实效性。在德育教育方式上, 往往过于倾向于“我讲你听, 我授你受”的教育方式。在德育教育主体上, 往往过分重视学校和教师的育人作用, 而忽略对家庭和社会乃至整个环境育人功能和学生自我教育功能的开发。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前线的班主任, 笔者发现如今的多数学生由于生活条件优越, 需求被无限满足, 导致他们不懂得勤俭节约, 对于生活中和学习上的资源闲置和浪费现象视而不见。因此, 笔者一开始就把“低碳环保、勤俭节约”作为一项班级管理理念, 希望学生能够从小树立环保、节约意识, 每个人都能从日常生活做起, 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 积极投入到全民低碳生活行动中去, 做践行低碳生活的先行者, 做践行低碳生活的引领者。

二、主要做法, 目标引领

在德育教育工作中, 空洞的说教不仅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而且还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而引领学生亲身实践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将德育教育蕴藏在这些事情当中, 效果却非常好。在过去的三年里, 笔者带领班级的学生做过以下的实线活动:

1. 每年签发“低碳环保、勤俭节约”倡议书。

2. 在班级自制环保节约的宣传标语和板报。

3. 在班级安放费电池收集箱。

4. 在班级设立矿泉水瓶回收处。

5. 开展有关环保节约的主题班会。

6. 开展跳蚤市场活动, 将家里的旧玩具、旧书籍等进行变卖。

7. 每学期举办一次“低碳环保、勤俭节约”家校联合大行动。

三、场景再现, 个案反思

场景 (一) :

讲台前站着五名同学, 每个人手里捧着一本崭新的日记本。他们是本学期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和学习有显著进步的同学, 而他们手里的日记本不是学校提供的, 也不是教师掏钱买的, 而是用班级卖矿泉水瓶的钱购买的。一年之中, 班级卖矿泉瓶积攒了80多元钱, 虽然钱数不多, 但这是同学共同努力的结果。矿泉水瓶回收处就设在班级讲桌的下面, 同学戏称这里是班级的“小金库”。这里留下太多同学的足迹, 打开柜门, 里面都是花花绿绿的饮料瓶, 有的是同学自己积攒的, 有的是同学在路上捡到的, 这些瓶子承载了同学辛勤的汗水, 是对节约能源、低碳环保做了一次最好的诠释。

反思:勤俭的意义更多的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和做人的态度。有了这种品质, 一个人无论贫寒还是富有, 面对逆境还是顺境, 都会保持清醒的头脑, 把握好人生的方向。关于勤俭节约的问题, 不是靠一两次班会或其他活动就能立见实效的, 这是一个意识形成的问题, 只有学生真正意识到节约的重要性, 才会化为自觉的行动, 道理讲得再多, 也只是引起学生短时间的注意。因此教师要做的就是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 多做一些实践活动, 让学生多一些主体的参与, 让他们在节约的行动中付出, 也在节约的行动中收获, 而收获的不仅仅是显性的物质财富, 更重要的是隐性的精神财富, 从而让他们受益终身。

场景 (二) :

呀!这是哪个班啊?上课时间纪律这么差!同学在班级里来回地走动, 还有一些同学大声地吆喝, 还有的在互相争辩着什么, 更有甚者在摆弄着一些玩具, 周围有好多的同学在围观……这哪里是什么课堂, 简直就是自由市场嘛。嗨, 你别说, 真让你说着了, 这真的是一个市场, 是三年一班的同学在进行一个跳蚤市场活动。学生将他们看过的书籍还有玩过的玩具等一些旧物品, 拿到班级进行买卖, 大家各取所需, 既避免了浪费, 增强了物品的利用率,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财意识, 真是益处良多, 我们赶快过去看一看吧!孙同学卖了一个芭比娃娃获得了三元钱, 我问她想用这三元钱做什么, 她说想给自己的奶奶买一把梳子, 因为奶奶照顾自己很辛苦, 自己一直想为奶奶做点事, 正好看见她的梳子断了, 她就想买一个送给奶奶。再来看一看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的小男孩吧, 他可是我们班的学习尖子, 但是父亲在他两岁时就去世了, 现在他和妈妈一起生活。我问他为什么不行动起来, 他说自己的东西已经卖光了, 总共卖了十三元钱, 说着他还把兜里叠得整齐的钱拿给我看, 骄傲的神情溢于言表, 我问他为什么不用这些钱去买自己喜欢的物品, 他告诉我他要用这些钱买学习用品, 因为妈妈一个月的工资支付过家用就没有多少了, 听了他的话我忍不住抚摸他的头, 多么懂事的孩子啊!还有一些同学把卖掉的钱投进了班级的希望工程小银行, 希望自己可以为那些因为困难而读不起书的同学尽一点微薄之力。

反思:笔者认为在小学生中举办跳蚤市场活动, 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教育尝试, 对于学生的成长非常有益。在活动过程中既让学生增长了才干, 还能让他们感受到丰富多彩的生活。学生不仅获得了买卖的快乐体验, 对于算账、理财等基本生活能力也有了切身的体会;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活动中懂得了节约的意义, 懂得如何回报父母, 并能自觉向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

场景 (三) :

时代广场, 聚集着一群人, 他们就是万宝学校三年一班的师生和家长, 他们正在举办“低碳环保、勤俭节约”家校联合大行动。现在正在进行的是徐同学他们一家三口表演的一个生活中关于勤俭节约的情景剧, 他们的表演吸引了许多观众的驻足观看。紧接着是班级中的几个同学排演的小合唱《地球是我家》, 他们的歌声随风在城市的上空回荡, 飘进每个人的心坎里, 后面还有诗朗诵、小品等。节目表演完以后, 我们请在场的家长进行演讲和现场交流, 把他们的节约行为介绍给大家, 和大家分享环保节约的幸福和快乐。然后家校联合大行动正式开始:有的家长带领孩子去公园打扫垃圾, 有的去大街上发放有关“低碳环保、勤俭节约”的宣传资料和书籍, 还有的去张贴自制的环保标语……另外师生还和社区服务的工作人员一起, 把家里的一些旧物收集起来重新改造, 送给小区里那些生活拮据和贫困的人, 让他们不仅得到物质上的帮助, 还能得到精神上的鼓励, 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学生也乐在其中, 感动在其中。

反思: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不仅要加强对学生文化知识的教育, 而且要切实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特别是德育教育工作, 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 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参与和支持。”学校、家庭和社会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均不相同, 各有优势和不足, 但总体目标是一致的。要在这三种教育导向的引领下, 全面实施德育教育大目标。学校与家庭联手的同时, 还可与社区联手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德育教育优势, 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合力的德育教育大格局, 使学生在校与在家的时间内都能接受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德育教育,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总结效果, 全面反思

在新形势下, 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开展好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多年的工作实践使笔者觉得德育教育工作要以课堂为阵地, 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这是德育教育的经。以实践活动为基础, 在实践中推进德育教育, 这是德育教育的纬。抓住了经纬的同时还要抓好社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调, 发挥社会、家庭教育在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合理利用一切教育资源, 做到全程育人, 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效率。

品德教育大学生德育 篇2

河南省商城县双椿铺镇第二中学陈礼东

关键词:思想政治思想品德道德教育法律常识道德水平思想活动青少年 道德品质德育阵地

内容摘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中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努力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提升青少年整体道德水平,为国家建设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每一位中学政治老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明确提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中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呢?下面我就我个人几年来在思想品德课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的探索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利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现阶段,课堂教学依然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形式,利用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是充分发挥德育功能的重要途径。对初中一年级学生,主要对他们进行良好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练意志 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社会,培养健全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对初二的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是他们了解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培养学生的护法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须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对初三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内容都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写学习心得、政治小论文、社会调查,能及时的进行思想反馈,增强德育教育效果。

二、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思想品德课基本上是一节课灌输一个道德观点或观念,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社会,亲身体验,用心感悟,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例如:我在上《做诚信的人》这一课内容时,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撒谎、作弊、违纪等不守诚信的现象,开展了一次《诚信伴我成长》的主题班会活动。在班会活动中,学生们对身边各种不守诚信的现象进行分析,就如何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踊跃发言,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更真实、更深刻地体会到诚信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从而增强了诚信意识。又如,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我结合学校每周一升旗仪式,组织学生开展“国旗下的讲话”活动,面对庄严的国旗,把自己心里想对祖国说的话,热情洋溢地说出

来,从而在学生心里逐渐树立起对国旗对国家的神圣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升华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再比如:结合学校“献爱心学雷锋小组”成立七周年的实际情况,我组织学生开展了“爱心一小步,道德成长一大步”的专题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热情高涨,纷纷表示以后要把每月的一些零花钱省下来捐给“献爱心学雷锋小组”,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同学,还有更多的学生通过捐书,收废品(将废书、废纸、饮料瓶积攒起来)等不同方式表达自己的一份爱心。参与这样有意义的活动,对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良好道德品质起到了促进作用。

总的来说,思想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体验,只有在实践中体验,不断获得自身感受,并进行自我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三、在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德育教育

品德教育大学生德育 篇3

关键词: 初中思想道德教学 德育教育 有效途径

新课程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教师应用多种教学策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思想品德课程知识,具备一定的道德素养,又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以便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加强德育教学工作,让每位学生都能均衡发展,从而为我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

一、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由于初中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成熟的阶段,就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大部分初中学生都会在学习中、生活中产生一些逆反心理,如不加以引导,势必会影响学生以后的发展,德育教育刚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能够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分清是非观。为了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应该加强德育教育建设工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措施

1.深挖教材内涵,提炼德育因素。

教材作为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加以利用,会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更能满足新课程理念对教学的要求。因此,教学前,教师应该深挖教材内涵,提炼出合适有效的德育因素,再寻找一个切入点,加以引导。但由于德育教育属于情感态度区域,涉及范围较广,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课程课程,并结合学生的内心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呈现课程内容,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教师的威严,盲目认为只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就算完成教学任务,只顾把课程内容灌输给学生,完全不顾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也没有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降低,严重弱化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思维,强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成为学生学习中的指导者与引导者。为了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应该改变教学角色,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与学生交流与沟通,多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新课程理念的寓教于乐。譬如:教学前,教师先设计出几个探索性且导向性较强的问题,再引导学生自行阅读文本,并回答问题,也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感到困惑的地方勾画出来,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发挥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更是促进学生情感激发最重要的途径,从而使德育教育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感情因素在教学中的应用,如在基于大纲要求和学生心理情况的基础上创设合适有效的教学情境,用情入境,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用一种更加生动的方式表现出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器官,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为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譬如:讲解《举世瞩目》一课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唱国歌、表演节目等方式,都能调动学生的爱国情怀,从而陶冶爱国情操。

4.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

有效教学不应该只局限于课堂中,而应该尝试将课程内容拓展于课外活动中。譬如:在校园内,开展手抄报、演讲比赛、辩论赛等,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如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大部分学生都已染上了网瘾的恶习,教师可以针对这一问题,开展课堂辩论会,正方代表:学生还是应该以学习为主,不应该玩电脑,反方代表,计算机能够拓宽知识面,了解更多的知识。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敢于发言的习惯,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并让学生在参加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德育是我国教育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教师应该深挖教材内容中的德育因素,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身示教,还应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大力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以便将德育教育更好地渗透于教学中,增强德育教育的渗透效果,从而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小梅.思想品德课法律常识教育实效性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5.

[2]杨蓉蓉.基于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心理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14.

品德教育大学生德育 篇4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

当今大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 生活态度积极、健康、乐观、向上, 他们是社会最有希望、最为活跃的群体。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 受西方思潮的冲击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也出现一些新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大学生多元价值观中社会主导价值观发生偏离。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多元分流态势, 从总体上讲,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自由、竞争、公平、效率的时代意识明显增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积极追求个人价值、尊严和利益诉求, 其自我意识、能力意识、进取精神、成功欲望和自我责任意识明显增长。但与此同时, 高校大学生多元化价值观中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偏离问题也随之产生。具体表现为:一是, 大学生在强化个人利益过程中导致集体利益的淡化现象;二是, 在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中, 所遇到的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导致大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价值目标容易产生动摇, 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发生错位;三是, 一些大学生的主导思想在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关系上, 明显地向自我和个人本位的方向偏移。

2.大学生的民族国家情感存在淡化现象。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着变化, 从而滋生出民族国家情感淡化现象。首先, 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使得国与国之间的时空距离不断缩小, 相互依赖和共同利益在不断增多, 与此同时, 由于受西方社会思潮的侵蚀, 少部分同学关注全球和人类整体利益的意识已超过对本国、本民族利益的关注, 民族国家意识渐渐弱化;其次, 在西方以个人为本位价值观的冲击下, 使我国传统的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观在发生着变化, 一些大学生在价值目标选择上趋于功利化和世俗化, 滋生出更多地追求个人物质利益, 对民族和国家的责任置之度外;第三, 西方国家借经济全球化之际, 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高科技优势, 大肆推行西方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 一些大学生崇拜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 对民族文化逐渐淡化, 爱国主义观念受到影响。

3.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发生冲突。具体表现在:首先, 大学生对西方文明和价值观念产生盲目的崇拜,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产生冲击和影响, 使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合理性产生怀疑甚至动摇;其次, 学术腐败、科研浮躁, 大学生诚信危机等现象越来越多地浮出水面, 主要表现在考试作弊、恶意拖欠学费、制造虚假成绩和履历等方面。

二、坚持德育为先, 创新航空科技人才思想品德教育培养模式

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 密切结合新时期国家对航空高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特点, 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学校教育、育人为本, 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要求, 坚持“德育为先”, 继承和弘扬“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的“三实”优良传统, 对其赋予新的内涵, 依托营造高品味的校园文化, 多向集成, 立德树人, 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航空科技人才思想品德与综合素质培养教育模式。

(一) 创新“德育为先”的全程化思想品德与综合素质教育培养模式

1.弘扬高度重视言传身教的历史传统。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几十年如一日, 视传承前辈师德为育人院宝, 同时, 与时俱进丰富内涵, 创新形式, 树立新典型, 使之广泛深入且更富成效。学院在一线教师中坚持实行“一岗双责”制度, 要求教师既教好书、又要育好人, 政治上当好引路人已成为老师们崇高的自觉行为。学院坚持从优秀教师中遴选本科小班班主任, 学院的4位长江学者及教授们都曾承担过班主任。

2.长期坚持国防教育, 培养学生爱国情操。学院秉承“学航空、爱航空、献身国防、报效祖国”的办学思想, 长期坚持体现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操的国防教育, 使学生的爱国情操由书本知识变为了内在修养。学院积极开展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精神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到国防企事业单位开展“军旅行”、“国防行”社会实践活动;举办以“志在蓝天”献身祖国国防事业的优秀校友代表互勉工程等, 目前已成为面向学院、全校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形载体和特色品牌活动。这些活动通过系列国防教育以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航空报国的意识教育, 坚定学生献身国防、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 增强学生对献身祖国航空事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3.注重专业情感教育与技能培养相结合。多年来, 学院以开展航空特色学科竞赛和专业技能竞赛为载体, 加强对大学生的专业情感与技能培养, 促进了专业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结合。学院通过强化激励机制、设立专项基金、建立完善的学生科研工作体系, 使大学生在参与科研过程中培养专业兴趣与技能, 促进探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及学生创新氛围的形成。十余年来, 学院面向校内外成功主办了十届“飞豹杯”航空知识竞赛;组织学生参加了全国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全国空中机器人大赛等活动, 以专业技能大赛为载体, 促进学生专业情感和综合素质的双提升。

4.探索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效模式。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基准, 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高度凝练, 对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人们正确处理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公共性与私立性、社会取向与个人取向的关系提供了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学院在探索及实践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在高校教育过程中的有效形式时采取的主要措施有:首先, 学院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道德知识、素养, 利用课堂主渠道传授给学生。学院要求学生必须阅读一定量的关于伦理理论、高尚人格、优秀操行的书籍, 使学生从中领悟道德规范的科学内涵和社会意义, 使大学生奠定做高尚人的基础。其次, 要求教师以高尚的师德和从教风范教书育人, 用教师自身对待国家、事业、社会、家庭、学生等的认识、态度以及行为去影响学生。第三, 坚持学校、学院各项培养学生良好品行养成相关制度、措施的实施及落实, 使学生在制度的约束下养成自觉遵循符合优良行为规范的习惯, 进一步强化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

5.构建与实施献身航空、报效祖国国防事业的毕业生就业保障体系。学院密切围绕“脚踏实地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培养国防科技领域未来领军人物”的就业工作核心目标, 富有成效地构建、实践毕业生就业工作保障体系。首先, 将就业意识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利用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指导和合理规划,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发展观, 培养学生献身航空、献身国防的职业道德。其次, 充分利用长期坚持“国防教育”、“专业情感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成果, 使之在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中发挥应有效应。第三, 介绍富有职业特色的国防科技企事业文化, 宣传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良好前景, 使同学们焕发出献身国防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 依托营造高品位文化氛围, 多向集成、立德树人

1.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学院努力营造学院文化氛围, 重点举办好“二个讲堂”和“三个节”。“二个讲堂”:一是以综合素质系列课程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师生互动大讲堂, 尝试将品行、素质教育系列课程与学分制引入人文艺术教育第二课堂;二是邀请已成为著名航空专家学者、国防教育专家的优秀毕业生回校做报告, 介绍学科前沿知识、新机种研制艰苦历程、航空航天人应具有的品德情操, 让每一位学子体会到自身所承担的责任, 增强学生对献身祖国航空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三个节”是指学生学术科技节、体育文化节、社团节。在上述系列活动中, 学院注重体现航空、航天特色, 以此作为有效载体, 使大学生在文明风韵中受到教化、熏陶和启迪。

2.依托学科创新竞赛, 培养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学院致力于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组织、鼓励、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 潜心培育、建设能够体现学院航空特色且具有形成品牌效应潜力的创新能力培养项目, 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启迪创新的心智和灵感,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思考的创新精神和创业人格, 实现航空专业教育和国防教育从理论传授到实践运用的过渡与结合。

本着“德育为先”, 坚持“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的“三实”教育理念, 几十年来, 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为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据不完全统计, 上世纪80年代以来, 共有40多位毕业生担任我国航空航天主要厂所的所长/总师/文职将军等以上职务;150多位毕业生担任副所长和副总师等以上职务;2006年“十号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其中十大功臣中的5位是航空学院的毕业生。这些人才遍布祖国各地的航空航天部门, 为国家的航空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李辉, 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 陕西西安710072;宋笔锋, 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院长、长江学者、教授, 陕西西安710072;宣建林, 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辅导员, 陕西西安710072)

摘要: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面临的新问题, 西北工业大学在开展航空科技人才思想品德与综合素质培养教育工作中, 注重弘扬、传承历史传统, 密切结合新时期国家对航空科技人才的需求特点, 探索德育为先的全程化思想品德与综合素质教育培养模式, 依托高品位校园文化氛围, 多向集成, 立德树人, 初步形成了具有鲜明行业、时代特征的思想品德与综合素质培养教育体系, 为大学落实中央关于“学校教育、育人为本, 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要求, 探究有效开展航空科技人才思想品德与综合素质培养教育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关键词:德育为先,航空科技人才,思想品德教育,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石亚军.创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四重效应[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18) .

[2]于海.民族精神意涵: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意识[J].思想理论教育, 2004 (12) .

[3]姚本先.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演变的轨迹、特点与原因[J].高等教育研究, 2007 (09) .

[4]郭兰成.大学生诚信现状的反思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13/14) .

品德教育大学生德育 篇5

李海花

二月份:

爱国教育:认识国旗、国徽,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养成教育: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三月份:

学雷锋活动:开展《雷锋精神代代传》主题班会,人人争当小雷锋,为班级、学校、社会做好事。

庆祝三八妇女节:为妈妈、女教师送上一份礼物。

消防安全与自救逃生:召开主题班会,现场演练。

四月份:

环保教育:在学校随手捡垃圾,人人争当“环保小卫士”。

礼仪教育:开展有关文明礼仪的主题班会,学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各班评选文明礼仪小标兵。

五月份:

劳动教育:开展《劳动最光荣》主题班会;认真做值日,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劳动;做简单的家务。

诚信教育:开展《我是诚信小学生》主题班会,鼓励学生讲真话、讲实话。

六月份:

交通安全教育:召开有关交通安全的主题班会,了解交通安全常识。强化养成教育:进行礼貌待人、讲文明、守纪律的教育。七月份:

初中思想品德课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篇6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德育渗透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德育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初中思想品德课德育教育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课堂教育下收到德育教育的效果,使学生从内心自然地接受。为此,我们应该遵循情理法并用的原则、贴近学生的原则、开放民主的原则,具体解析如下:

1.情理法并用的原则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是情,浓浓的师生之情。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学习的心理障碍,防止逆反心理,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初中阶段的学生感情丰富,很容易对事物产生激情,但是他们毕竟年龄尚小,经验不足,易偏激。因此,我们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以理服人,以德服人。在思想品德课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必不可少的手段就是法,让学生根据社会以及学校的规范来约束自身的行为,使情变得有原则,理变得有力。如此三者并用才能达到初中思想品德德育教育的目的。

2.贴近学生的原则

所谓贴近学生的原则,就是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及生理特点,客观地进行教育。要把德育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3.开放民主的原则

坚持开放民主的德育教育原则,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充分地激发和调动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热情。改变传统死板的灌输知识的做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教材与德育实践的作用,切实运用好学校与社会两个课堂进行开放民主的德育教育。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德育渗透的措施

1.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渗透德育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解放学生的思想与地位,一改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地位以及其地位的发展。当下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愈演愈烈,要想真正发挥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德育教育作用,就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人。为此笔者就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各抒己见,自由表达观点,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效率。常用到的几种教学方式有:辩论课、演讲课以及探究课,这几种方式都能活跃班级气氛,让学生乐学、去学。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要求学生根据社会上的时事热点以及新闻事件,发表看法,对社会上存在的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进行探讨,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教师要树立自身的德育意识,以身示范

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还要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给学生良好的德育榜样。因此,教师首先要树立德育意识,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与专业素养。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将自身最积极的一面拿出来,用最佳的精神状态以及行为举止来感染学生、熏陶学生,给学生提供正能量。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德育教育的作用,教师德育意识的形成对培养学生的德育观念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去影响每位学生。如果教师拥有优秀的道德品质与坚忍不拔的德育意识的话,其内心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捍卫道德的愿望,并随之产生一种坚定的信心与责任感,满怀热情地去教育学生、引导学生,自觉地履行自身的责任与义务,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才华。笔者在初中每个班级、每一节课上都会喊起立,师生之间相互问好。每次课堂开始之初,我也都自觉立正,给学生正面的示范,这个小小的动作意在引导学生、感染学生学会相互尊重,师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也许是教师的德育意识不知不觉中感染了学生,笔者每节课的提问环节,学生都会热情回答,从不偷懒,收到的课堂效率很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也很大。总之,思想品德教师的德育示范以及德育意识的确立对培养学生的德育观念非常重要。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我们应该首先教会学生尊重教师,尊重他人,先做一个合格的人,再进行相关的知识教育。

综上所述,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相关的德育原则,注重情理法并用,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在渗透措施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我们也应该以自身为榜样,积极为学生树立优秀的德育典范。

参考文献

[1]陈家林.谈谈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新课程:教育学术,2009(01).

[2]祁圣良.浅谈初中思想政治中的心理素质教学[J].新课程:中学,2009(01).

(作者单位 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

初中思想品德中的德育教育 篇7

第一, 教师要有敏锐的品德嗅觉, 不断地捕捉各种社会信息和社会热点问题, 分析学生思想上存在的疑难、困惑和模糊问题, 观察学生言行中所出现的各种情况, 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 了解学生中共同关心的问题, 及时地调整、补充教学内容, 理论联系实际, 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例如, 在讲授孝敬父母时, 我就让学生说说从小到大, 父母为我们都做了什么?吃、穿、住、行和生活的其他等等。然后再让学生谈谈自己都为父母付出了些什么, 通过这个活动, 学生们理解了, 原来父母是那么不容易, 从而让学生自发地去孝敬父母;而在讲到热爱祖国时, 我则让学生们观看《鸦片战争》和《南京大屠杀》, 然后让学生写心得——“假如你生活在那个时代怎么办”, 以此来让学生体会到国家强大与否与我们自己利益密切相关, 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

第二, 对于学生来说, 初中学生受心理发展、理解能力和社会经验的限制, 太过抽象和理论化的东西, 他们无法理解, 也没有兴趣去理解, 所以要多用事例来替代抽象, 多用活动来替代理论。

比如说, 我们说遵法守纪, 如果只是单纯地去介绍, 那么学生的最初印象, 也是最终印象会这么认为:我们不能干坏事。至于什么是坏事, 他们并没有评判的标准, 很有可能是自己认为对的就不违法, 不对的就违法!这种自我为价值中心的人生观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甚至有可能会毁了孩子的一生。所以, 我们在讲解这些内容时, 应该多结合事例, 告诉学生们, 哪些行为是合法的, 哪些行为是违法的;哪些行为违反了法律但是并不违反道德, 哪些行为不违反法律但是违背了道德。在此基础上, 我们就可以让课程内容进一步升华, 让我们的学生知道, 我们既要遵守法律规范, 同时还要尊重道德要求!

第三, 利用教材内涵德育思想指导学生行动思想品德课教材蕴含了众多的情感因素,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以人的发展为根本, 合理利用手中的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尊重和发挥人的主体性的前提下, 让学生独立思考形成结论, 主动去求索, 使其在教材理论的指导下, 用自己亲身实践实现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 应充分挖掘教材内涵、理解教材, 把握教材的内部联系, 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 并将它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 有效地编写教学案例, 进行思想教育。此外, 教师在讲解各个知识点的基础上, 还应帮助学生融汇贯通, 形成知识体系, 并且学会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或用自己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例如, 在探究“人不能选择父母”一课时, 应引导学生认识“父母赋予我们太多, 我们要应该孝敬父母”, 教师在备课中, 分析教材蕴涵的德育情感, 以“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对我们的爱———孝敬他们”为其内部情感联系。要把握这种条理清晰的情感思路, 引导学生知道怎样做, 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观点的理解及德育意识、德育情感的培养。

第四, “以生为本”, 改变学习方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把坚持“以人为本, 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新课程要求“给学生一些机会, 让他们去体验;给学生一些困难, 让他们去战胜;给学生一种条件, 让他们去锻炼;给学生一个舞台, 让他们去展示。”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将课堂还给学生。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 才是真正的教育。”在思想品德教学中, 可以鼓励学生在全班谈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让大家一起讨论研究问题之所在, 并从课本中寻找解决的办法。

第五,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加深认识, 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学文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学习课本知识, 分析归纳, 让学生悟出道理, 初步形成道德认识, 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 “知之深, 爱之切”, 因而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 在学生形成道德认知前后, 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情绪体验, 心灵感应, 使之产生学习的动机, 以唤起学生强烈的爱憎, 陶冶道德情感, 磨练道德意志, 形成人生信念、世界观。

第六, 不断优化教学过程。

思想品德教学, 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教师要按照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根据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培养学生运用正确观点分析说明现实问题的能力。要引导学生经历多种学习方式, 将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相结合,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让学生在有效接受及自主探究和体验的过程中, 学习社会科学知识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

教学要力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视角出发,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要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采用情境渲染、案例剖析、角色模拟、操作体验等活动形式,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师还要善于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 鼓励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努力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和引领者。

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捕捉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信息, 善于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根据教学过程中随机生成的问题, 及时调整预设的教学流程, 以敏捷的教学机智推进教学进程, 努力使教学贴近学生实际, 走进学生心灵, 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学科基础知识, 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每一位教师都要积极推进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究活动的开展。教师对于教材中“操作平台”和“实践与探究”等栏目要充分予以重视,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内外的学科实践活动, 千方百计让学生动起来,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和体验。教师要加强对课内外的学科实践与探究活动的指导, 帮助学生掌握探究社会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于学生的实践和探究活动的成果, 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展示。

教师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对学生的兴趣、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教材内容的设计和拓展内容的选择上, 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等等。教师通过研究对于教材内容的把握有所提高, 对于思想品德课程德育教育的有效性有了更多的思考。

初中思想品德课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篇8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德育渗透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德育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初中思想品德课德育教育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课堂教育下收到德育教育的效果, 使学生从内心自然地接受。为此, 我们应该遵循情理法并用的原则、贴近学生的原则、开放民主的原则, 具体解析如下:

1.情理法并用的原则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是情, 浓浓的师生之情。这样, 可以减少学生学习的心理障碍, 防止逆反心理, 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初中阶段的学生感情丰富, 很容易对事物产生激情, 但是他们毕竟年龄尚小, 经验不足, 易偏激。因此, 我们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以理服人, 以德服人。在思想品德课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必不可少的手段就是法, 让学生根据社会以及学校的规范来约束自身的行为, 使情变得有原则, 理变得有力。 如此三者并用才能达到初中思想品德德育教育的目的。

2.贴近学生的原则

所谓贴近学生的原则, 就是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及生理特点, 客观地进行教育。要把德育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3.开放民主的原则

坚持开放民主的德育教育原则,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坚持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 充分地激发和调动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热情。改变传统死板的灌输知识的做法,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教材与德育实践的作用, 切实运用好学校与社会两个课堂进行开放民主的德育教育。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德育渗透的措施

1.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渗透德育教育, 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 解放学生的思想与地位, 一改传统的教学方法, 重视学生的地位以及其地位的发展。当下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愈演愈烈, 要想真正发挥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德育教育作用, 就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成为课堂的主人。为此笔者就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各抒己见, 自由表达观点, 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效率。常用到的几种教学方式有:辩论课、演讲课以及探究课, 这几种方式都能活跃班级气氛, 让学生乐学、去学。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经常要求学生根据社会上的时事热点以及新闻事件, 发表看法, 对社会上存在的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进行探讨, 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教师要树立自身的德育意识, 以身示范

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还要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给学生良好的德育榜样。因此, 教师首先要树立德育意识, 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与专业素养。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 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也说过:“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将自身最积极的一面拿出来, 用最佳的精神状态以及行为举止来感染学生、熏陶学生, 给学生提供正能量。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重视德育教育的作用, 教师德育意识的形成对培养学生的德育观念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去影响每位学生。如果教师拥有优秀的道德品质与坚忍不拔的德育意识的话, 其内心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捍卫道德的愿望, 并随之产生一种坚定的信心与责任感, 满怀热情地去教育学生、引导学生, 自觉地履行自身的责任与义务, 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才华。笔者在初中每个班级、每一节课上都会喊起立, 师生之间相互问好。 每次课堂开始之初, 我也都自觉立正, 给学生正面的示范, 这个小小的动作意在引导学生、感染学生学会相互尊重, 师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也许是教师的德育意识不知不觉中感染了学生, 笔者每节课的提问环节, 学生都会热情回答, 从不偷懒, 收到的课堂效率很高, 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也很大。总之, 思想品德教师的德育示范以及德育意识的确立对培养学生的德育观念非常重要。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 我们应该首先教会学生尊重教师, 尊重他人, 先做一个合格的人, 再进行相关的知识教育。

综上所述,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相关的德育原则, 注重情理法并用, 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在渗透措施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作为思想品德教师, 我们也应该以自身为榜样, 积极为学生树立优秀的德育典范。

参考文献

[1]陈家林.谈谈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新课程:教育学术, 2009 (01) .

品德教育大学生德育 篇9

一、将生活德育有效引入中学思想品德中的重要意义

(一) 顺应时代的要求

如今, 世界各国迅速发展, 经济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政治经济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我们必须注意的是,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 高素质的人才能够推动国家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 将生活德育有效地引入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中, 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 同时也是顺应时代的要求。

(二)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中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它是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缓慢形成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 学生生理和心理都不太成熟, 对外界十分敏感, 追求个性自由, 如果中学思想品德老师没有及时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生活德育的教育, 就很容易造成中学生心理问题和不正确人生观的形成, 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生活德育教育有效引入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途径

(一) 尊重初中生, 和初中生一同发展

尊重是一个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在我们对待初中生时也一样都一视同仁, 始终报以尊重、平等的心。初中生的心理尽管还不够成熟, 但是初中生的人格应该得到尊重, 这是他们未来得以健康成长的必要前提。天真烂漫是初中生的天性, 也正是这种天真烂漫给世界带来了许许多多的美好。生活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必然是建立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 教师如果在这一点上都未能做好, 那么德育工作就很难有所成效。这种不尊重为初中生德育工作埋下了邪恶的种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 它极有可能生根发芽对初中生身心健康造成更大的伤害。可以说, 能否做到对初中生的尊重决定了德育工作的有效程度。

(二) 树立学生生活的榜样

生活德育工作更多的是将言传身教以潜移默化的形式逐渐渗透到学生的行为习惯中, 德育工作有助于加强学生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榜样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 教师多给学生讲一些英雄故事, 并结合身边的优秀例子, 让学生感受品德思想的魅力, 让学生慢慢在内心树立自己的榜样和偶像, 利用榜样的力量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师所提供的榜样通常都具有高尚的品德, 这些榜样都曾获得人们的赞誉, 在历史的长河中给人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财富。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 教育在不断改革, 社会局面愈来愈复杂。对此, 德育工作必须提上议事日程, 为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后盾。

(三) 创设情景, 激发学习兴趣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明白, 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老师, 有了兴趣, 就有了学习的乐趣, 要想将生活德育有效地引入中学思想品德中, 可以通过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中学老师在上思想品德课的时候, 将一些有趣的生活德育案例、精彩的故事融入课堂中, 将学生置于一种情景中, 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利于中学生生活德育的教育。

(四) 联系生活, 与时俱进

中学思想品德课堂和其他的科目是不同的, 它具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 那就是在内容上与时俱进, 既结合实际, 又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 中学思想品德老师不能仅仅靠书本上的知识对中学生进行生活德育的教育, 老师应当扩展教学的范围, 将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通过这种方式, 中学生才能感受到思想品德课程的趣味性。另外, 老师要通过多媒体收集信息, 做到与时俱进, 把握时下热点话题, 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 通过激烈的讨论, 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思想品德。

学生的品德行为是逐渐发展的, 由于初中生受到社会的影响较小, 因此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只要通过有意识的、有计划的、有安排的教学引导, 将生活德育有效地引入中学思想品德课程中, 学生的品德发展就容易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成为品学兼优的人才。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和精神面貌就是我国未来的面貌, 因此, 把好初中生生活德育关, 事关民族的兴旺和国家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张建林.对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的几点看法[J].甘肃教育, 2011 (17) .

品德教育大学生德育 篇10

一、德育教学的意义

初中阶段是人生最朦胧的阶段, 由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的学生都会产生逆反心理, 在此期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处于尚未形成的阶段。因此, 在此期间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对于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当中, 对于德育教育的渗透就显得尤为的重要, 因为他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方向标, 对于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起着格外重要的作用。

二、对政治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的注意事项

1. 注重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的细节, 合理渗透德育思想。

“细节决定成败”, 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当中, 我们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这样才可以将枯燥的政治教学过程变得更加活跃起来。在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当中, 初中政治学科应该占有主要的位置, 因为其学科性质决定了教学细节对德育渗透要起到的作用。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还要深挖教学素材, 找到一切对德育教育有着促进作用的资料,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理解做人的真谛所在。

2.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进行德育思想渗透。

在教学过程当中, 我们经常说的一个问题是教师如何将教学气氛变得融洽, 使学生的听课效率能够得到提高, 进而使其教学效果达到更好。可是事实上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过程当中, 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难上加难, 由于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决定了课堂教学气氛, 所以德育渗透恰恰可以对这一弊端进行弥补。在教学过程当中, 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全调动起来, 可是借助身边的情况以及感人事件恰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 这是调节课堂教学气氛的有利因素。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德育教育可以通过生活实际来进行渗透, 加上教学手段的应用同样可以营造教学气氛, 比如说通过模拟法庭来对生活中的案例进行相互的辩论, 最终得出相应的结论, 这样也是调节课堂教学气氛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的手段及方法的运用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很好地调动, 在此期间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也就会被更好地激发出来, 德育教育也会得到顺利开展。

三、教师要提高自身德育素质

1. 以生为本, 体现人文关怀。

对于教师而言, 首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 体现人文关怀, 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 观察和了解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兴趣和需要,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产生知识与价值上的共鸣, 使学生得到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生成长中的价值上的认可或体悟, 从而使学生热爱政治学科, 通过努力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其次作为政治教师, 不仅要在本学科的教学中关心学生, 同时也应该具有一种终极关怀精神, 它可以表现在教学及与学生交流的各方面, 例如, 它可以在道德方面表现为无条件帮助任何一个需要帮助的学生的奉献精神, 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对真理的热切追求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并用这种精神来对待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2. 联系实际, 活跃德育氛围。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学有所获, 知行统一, 就必须合理安排课堂教学, 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出发, 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创设课堂情境, 增加情感投入, 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 实施情感教学。

3. 自我完善, 发挥榜样作用。

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 这就决定了教师的道德修养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学生培养成有高尚道德的人, 前提是教师本身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 政治教师更应如此。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教师要展现积极的精神状态和最佳的行为表现, 以正面的力量影响和教育学生, 以德育人、以德树威。

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如果我们每个政治教师都能抓住德育渗透的特点, 遵循德育渗透的原则, 实施恰当的德育渗透模式, 相信必定会取得良好的德育渗透效果。

摘要: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常识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观点教育的一门课程, 在诸多德育途径中居特殊重要地位。国家非常重视中学的德育教育, 把思想政治课摆在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在现实中, 一方面是学生的道德水平普遍下降, 各种道德观、价值观、荣辱观在中学生头脑中都有一定的比例, 另一方面, 中学思想政治课重成绩轻德育、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没有根本的改观。因此, 中学政治教学应加强德育渗透, 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品德教育大学生德育 篇11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德育

当前,随着我国初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逐步推进,初中思想品德课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在课程设置、教材教法改革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应该看到,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很多青少年并没有将他们在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和掌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实际的行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开展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我国当前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德育教育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教学评价模式较为单一

受传统观念和现行考试制度的影响,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对于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以其学生的考试成绩情况来进行评价,而对学生的评价也建立在其考试分数的高低的基础上。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考试过程中取得比较好的成绩,教师总是根据考试内容的要求和备考的需要,尽量向学生灌输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因为只要学生在课堂上背诵和掌握的理论知识越多,能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的机会就越大。只有这样做,学生也会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而教师的教学效果就能得到学校和社会的认可。尽管如此,这种思想品德课却无法给学生实际的知识,德育教育也会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

(二)课程教学内容比较片面

一方面,由于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建立在其学生成绩的基础上,因此,教师往往以书本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而这种教学内容,完全脱离现实生活。另一方面,由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的课程资源相对短缺,造成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德育教育内容比较片面,很多教学内容实际上只能纸上谈兵。

(三)德育教学方法有待更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方式已经在发生重大转变,很多新的教学方式已经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应用。但是,长期以来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早已形成了”一支粉笔、一本书,走上讲台说半天“的教学方式,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要靠死记硬背才能获得高分,学生成了储存知识的“容器”,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越来越缺乏兴趣,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德育教育效果的措施

(一)创新思想品德课的评价模式

一方面,要对教师的评价模式进行改革,要积极探究并确立起更具有科学性、更有可操作性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改变纯粹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老师教学水平的做法,努力调动起教师开展德育教育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真正把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结合起来,切实发挥初中思想品德可的育人功能。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评价要注重把学习成绩与生活实践评价结合起来。不仅要分析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基本知识和理论观点的理解与掌握,而且要考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行为方式。

(二)积极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把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及社会实际结合起来,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增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初中思想品德可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积极开发和有效延伸,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现象作为教学案例,以具体的现实生活来加深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确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

(三)合理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思想品德课要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活动。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逐步普及,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就有了更多的选择。网络多媒体教学不仅会使教师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而且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和学习的兴趣,使教育效果实现最优化。同时,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鼓励和支持学生采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讨论,这样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的好习惯,而且又可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来说,我国当前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德育教育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感,创新思想品德课的评价模式,积极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合理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更新教学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动初中思想品德课德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后雄.思想品德教材完全解读[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12.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5.

[3]刘辉.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研究,2010(7).

品德教育大学生德育 篇12

育陈课意上进如行

思想品德教育

随着全国基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 新课程改革迈着坚实的步伐走进了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与学习生活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的相继出台, 使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处于前所未有的变革之中。本着“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情感体验, 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为核心, 新课程赋予了教师教学工作新的内涵和要求。如何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成为新课程标准下的合格的教师, 就成为我们体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我们在想方设法增强学生体质, 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 还应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 培养学生的坚强、勇敢、不畏困难的精神品质。

但现实情况却不令人乐观。学生畏难情绪很严重, 只要是耗费比较大体力的运动, 只要是难度比较高的运动, 学生的抵触情绪就比较大, 逃避的思想就比较严重。有人会认为这并不重要, 教学质量评估中难以对这些内容实行评估, 甚至有人认为这并不是体育教学和体育教师的任务。笔者则认为, 体育教学也应使学生在了解体育基础知识、掌握体育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 以发挥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 培养素质高、体能强的有用人才。

如何在体育课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一、带着一颗爱心, 面对学生, 以爱传爱

进而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我们都知道, “情绪调节着学生对教学的态度和积极性, 情感环境决定学生在教学中的注意力。”情感是协调师生双边活动的桥梁, 是教学活动产生效果必不可少的因素, 它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尤其是在体育教学中, 专业特点决定了教师经常要手把手传授学生动作, 这样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较其他科目而言就显得更为直接。教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语都传递着不同的情感信息, 而这些都极可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巨大变化。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融洽和谐, 学生才能“亲其师, 信其道”, 进而“乐其道, 学其道”。教师通过适当的形式把对学生的关爱之心传递给学生, 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使师生情感更为融洽, 相互之间更加信任, 从而让教学气氛更为活跃, 使教学任务更快完成, 教学目标更好实现。

同时, 教师的关爱可以让学生充满自信地完成体育动作。正如前文所说, 由于体育课的特殊性, 教师除了要亲自教学生技能, 给学生以示范外,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相互合作。就现有的情况, 一般学校的体育课条件都是有限的, 器材也比较缺乏, 有时几个班同时上课, 特别是上活动课, 场地、器材就更为紧张。在这种情况下, 合作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 不仅仅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 还包括班级与班级之间, 授课老师能将关爱之心像播撒种子一样播撒到每一个学生心中, 那学生也一定是对同学充满爱心的。久而久之, 在各项体育活动中, 学生就可能懂得了相互谦让, 相互包容, 更加明白了做任何事都应该团结合作。

二、教师要善于锻炼学生的意志力, 培养学生的毅力

体育教育如果仅仅理解为体能体质的训练, 那就只要在操场上追追打打、跑跑跳跳就可以了, 如果把它的多形式教学看成是学生意志毅力的培养方式, 那它的目标价值也就非同一般了。目前, 我们的学生都是“90后”, 在温室长大的他们意志力往往比较薄弱, 做事没有耐心, 缺乏恒心。体育课堂上, 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经常变化, 那么就有可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推迟疲乏、厌倦情绪的出现, 是有利于学生意志力的培养的。比如队列课比较枯燥乏味, 体育教师就可将它与军训结合起来, 尽自己努力做出“立正”“稍息”“向右看齐”等标准动作, 尽量让动作保持久点, 锻炼学生的毅力和耐力。再如上垒球投掷课, 如果单一地投掷, 学生会兴致不高, 可以设计成有目标的投掷比赛, 学生们兴趣盎然, 互不示弱, 长时间做一项运动的意识也就培养出来了。

众所周知, 体育课不可能都坐在舒服的教室里, 它常常要求在酷暑中、严寒里活动, 所以教师要抓住机会, 培养学生“夏不怕晒, 冬不怕冻, 累不叫苦, 输不怨人”的精神。

三、教师要利用各种体育活动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专题思想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 学生存在个性差异, 教师要注意仔细观察学生的表现, 因势利导, 及时点评, 以达到育人的目的。如球类运动、田径项目等教学内容, 蕴涵着极好的集体主义思想教育的契机, 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安排体育竞技活动的过程中应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使学生明白团结的重要性, 懂得团结合作的作用。同时, 教育学生在竞赛中不要计较个人得失, 应以集体主义利益为重, 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的意识, 树立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教师还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自己的教学任务, 教师可适时地向学生讲授体育教学的目的、意义、作用, 提高他们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也可适当穿插介绍我国灿烂的体育文化, 中国健儿为祖国荣誉奋勇拼搏的感人故事等,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更好地珍惜时间, 增强体魄, 努力学习, 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

四、帮助学生提早树立“锻炼身体, 奉献一生”的信念

“为健康而运动”“运动有益于健康”这是我们现在广为流行的体育锻炼的口号。而健康的身体更是工作所必需的, 这也已为人们所重视。所以, 我们的体育课在培养学生有爱心、有信心、有吃苦精神、有集体荣誉感的同时, 切不可忘了《体育课程标准》中的各个要求。因为把握好了课程标准也就是理解了以人为本的体育健康课, 它是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相结合的, 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拥有一个好的体魄, 一个好的身材, 一个合适的体育锻炼习惯, 就如同我们常说的:“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 收获的将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 收获的将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 收获的将是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则关系到一个人的命运。”教育学生要珍惜美好时光, 遵循自然规律, 积极科学地锻炼与养护身体, 使自己具备健壮的体魄和旺盛的生命力, 保证能以充沛的精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所以, 我们的体育教师如能真正把思想品质教育融入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那么, 我们的体育教学就不只是培养“四肢发达, 头脑简单”的运动者, 而是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进行有益于身心的健康教育, 体育课也就成了实实在在的集德、智、美育为一体的综合课。

摘要:体育教学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 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对此, 新《普通高中体育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要让德育在体育教学中落到实处, 既要重视体育技能的传授, 又要开展相应的体育活动, 还要将情感教育、思想教育渗透其中, 达到健康锻炼与品德教育相统一。

上一篇:蜂窝无线通信系统下一篇:高校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