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船》

2024-05-29

《古船》(通用7篇)

《古船》 篇1

5 月11日, 位于广东汕头南澳岛海域的“南澳Ⅰ号”明代古沉船开始大规模打捞。由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实施的“南澳Ⅰ号”水下考古项目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 水下考古队在抽取沉船上层覆盖淤积物的过程中, 已经清理出相互平行的3组木质沉船隔舱板, 隔舱板之间发现一摞摞码放整齐的瓷器文物。

从5月1日开始, 天气状况有所好转, 水下考古工作得以持续开展, 工作效率有所提高。在最近的9天时间内, “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工作重点开始从外围和表面散落文物的采集转向沉船区域内沉船船体及船载文物的发掘。

目前, 水下考古工作队在沉船中部已经通过抽泥清理出相互平行的3组木质沉船隔舱板, 隔舱板之间间隔约为1米, 其中一块已经清理出长约4米的一段, 隔舱板之间清理出码放整齐的一摞摞瓷器等文物。成摞瓷器基本上都是侧立横放并交错码放。目前见到的文物种类主要是青花瓷大盘, 也有少量碗、钵、杯及金属凝结物, 其中青花瓷大盘和带盖青花瓷钵是有代表性的器物, 瓷胎和釉质比较厚重, 青花颜色不太鲜亮, 发灰或者发黑, 无论人物还是花草图案都比较随意, 器表施满釉, 底足粘有细砂, 即“砂足器”, 属于外销瓷中的常见类型。在交通部广州打捞局潜水员的协助下, 水下考古队分别对已清理出的沉船区域局部进行了摄影、摄像等影像资料采集、硬质探方框架 (1米×1米) 的制作和水下放置、探方发掘以及沉船局部测量绘图等工作。

5 月11日下午14时许, 海上天气骤变, 原本晴朗的天空飘起了乌云, 风力不断加大, 海面飘起了白头浪, 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南澳Ⅰ号”原定的打捞计划, “南天顺”打捞船上依然一片繁忙, 一筐筐的青花瓷器不断随着吊臂缓慢上升。海底瓷器捞上打捞船后, 被迅速装上塑料篮子, 并送往冲水区域用淡水冲洗。打捞船上, 广东汕头边防支队正对出水文物和考古专家实施安全警卫, 1艘公安边防巡逻艇和2艘摩托艇负责海上警戒, 及时劝离不明船只, 以免影响打捞工作。

同时, 沉船表面及外围散落文物的采集工作仍在继续进行, 截至5月9日, 采集出水的完整或者可复原文物累计已达1000余件, 出水文物主要类型仍然是外销瓷器青花瓷大盘、碗、钵、杯、罐、瓶等, 此外还有釉陶罐、铁锅及铜板等。

按照计划, 今年“南澳Ⅰ号”考古发掘要做的事情, 是在90天内将船体内文物清空, 然后再进行船体打捞的准备。据介绍, 如果天遂人愿, “南澳Ⅰ号”船舱内文物有条件被大量地迅速发掘出水。从探摸的情况看, “南澳Ⅰ号”沉没时是较为平稳的沉到海底的, 船型大且完整度较好。“南澳Ⅰ号”船体今后如果出水, 将填补明朝晚期海外贸易商船研究的空白。

《光明日报》

《古船》 篇2

通过学习《公司就是你的船》这本书,使我懂得只有保持船长的心态,才能将自己的工作目标与基地的整体目标结合起来,为实现基地共同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要把自己当成船上的水手,把自己融入到水手中去,认同和实践船长提出的工作目标。一旦我们每个人都能像船长一样思考自己的工作,就会使整个公司的管理更加顺畅,效率迅速提高。

年初,基地计划组织所有入区企业召开《劳动合同法》培训班。我立即制作了一份培训计划报给张总,张总看后提醒我应邀请劳动局、人事局领导出席,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培训效果,而且可以提高服务企业的水平和效率,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加深与各职能部门的情感交流。

张总一席话使我茅塞顿开,之前我只想到了这次培训的表面工作,没有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待这次培训的重要意义。后经张总亲自出面邀请区人事局、区劳动局有关领导参会,并与企业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此次培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事后,我在总结此次培训工作过程中深刻的体会到:在工作上要时刻站在全局的角度全面具体的考虑问题,考虑问题要全面、具体,这样才能迅速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才能更好的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基地快速发展。

二、工作意味着责任,责任是立身之本

上海考古出土古船 篇3

一、浦东川扬河唐代独木舟复合型船

船是历史上最悠久的水上运输工具。最早的船是独木舟,有心人发现,树叶、树干在水里漂浮,又发现树叶的负荷量很小,而树干的负荷量就大。原始先民为了渔猎、渡河需求,随手捡来了树干,用最原始的石锛、石凿等工具,将圆木一面剖平并挖成凹形,用树枝作为船桨划行,这就是最早的独木舟。在浙江钱山漾、河姆渡、跨湖桥,福建连江,广东化州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出土独木舟或船桨。特别是2011年跨湖桥遗址发现8 000年前的独木舟及其制作场地,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船和造船基地。这艘独木舟长5.6米,宽0.52米,在独木舟两侧,遗存2把木桨,各长1.4米,宽分别为22厘米和16厘米,同《淮南子》古人“见窍木浮而知为舟”,与《舟赋》中“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的记载相吻合。

新石器时代的独木舟,直至1 000多年前的隋唐时期,仍在沿用,出现了独木舟的复合型结构。安徽淮北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发现的8艘唐代沉船,其中一艘为一整棵巨大的香樟树而制成的独木舟,长10.05米,最大宽度近1.5米。山东莱州发现的2艘独木舟,其中一艘保存较完整,是由一根独木挖凿而成,长6.6米;一艘却是由几段独木衔接而成的复合型结构,出土的两段独木总长7.1米,舟体最宽处1.05米。早于1979年上海浦东川扬河发现的独木舟形木船,是较早发现的由独木舟向木帆船过度的复合型结构,它的发现在中国造船史,特别是独木舟向木板船的转化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川扬河独木舟形木船发现于川扬河开挖过程中,位于唐代捍海塘以东约1公里处的北蔡地段,即今沪南公路交叉口的陈家桥车站向东约1 000米,深距地表4.6米处。船头、尾部残缺,舷侧板散落。残长14.5米,残宽0.8米。由独木挖凿而成的船底和舷侧板构成(图1、2)。

船底,由前中后三段独木上下搭接插合成一体。中段较粗长,首尾段略细短。中段长11.62米,宽0.8米,厚0.42米,从厚度看,正好是圆木一剖为二的一半。在两端各锯出长75厘米的上接口平面,并在平面上掏挖了4个边长10厘米的方孔。两端上翘,以使连接的首、尾段独木翘起(图3)。前段独木为船首部分,在同中段连接的一端开下接口面,也是在平面上挖了4个方孔,方孔位置、大小正好与中段独木前端的方孔上下搭合,再用方榫上下插合(图4、5)。后段独木为船尾部分,残缺严重,仅保存同中段独木衔接部分,衔接方法同前、中段独木完全一样。这种独木与独木间互相搭合并用木榫固定的方法,起到了稳定结构的作用。在其接缝处又添置油灰密封,防止渗水。

独木船底沿口朝外部分向下锯出约6厘米的平面,形成内高外低的企口。

舷侧板,已散落且残损不全,用木板制成,板厚5厘米左右,横向呈凹弧形,有火烤加工的痕迹。纵向由几条木板拼接,接口缝合面长约10~20厘米,铁钉钉合并嵌入油灰。舷侧板中间最高80厘米,两头逐渐收缩,使舷口能分别与逐渐上翘的独木船底的首、尾侧面相贴合。

舷侧板与船底的结合,从船底口沿做成深6厘米、宽5厘米的企口,舷侧板与独木的贴合面上,沿长度方向保存有两排铁钉和密集的人字形钉孔看出,是先将舷侧板底部直接搭合在船底企口平面上,再从侧面钉上下两排铁钉,排距5厘米,钉距5~15厘米不等,钉孔及缝隙处都用油灰封固。铁钉方铤圆帽,长18或16厘米。

这艘船发现时在船中部保留一块长方形木板,长120厘米,宽60厘米,厚10厘米,一边中部开槽,槽口长25厘米,宽20厘米。从位置及形状分析,这块板应该是桅下板(图6)。

船残长近15米,独木底宽0.8米,高0.4米,舷侧板高0.8米,如果完整复原,总长大概在20米,高1.2米,宽1米以上。船的结构是一艘独木加木板并用木榫、铁钉连接的典型的由独木舟向木板船过度的复合型木帆船。又是船的圜底较宽厚,具有一定的坐滩能力,不排除是由独木舟向平底沙船过度的一种形式。再者,发现时船体南北向横亘倾侧于捍海塘的外侧,具体、形象、可靠的地标论证了文献记载中唐代海岸线的准确地点。(《上海川沙川扬河唐代木船清理简报》,《文物》1983年第7期。)

二、嘉定封浜宋代沙船

1978年2月,上海市嘉定封浜河工程施工中, 在封浜公社杨湾生产队出土宋代木船1艘,船上装有砖瓦(图7)。保存情况为:除船体中段以后部分残断缺失外,其余可修复完整(图8、9、10)。

船头,小方形。方头为沙船的典型特点之一。船头是船体的最狭窄部位,密封, 以增加船的浮力。其结构为,底板由3块木板纵向拼接,前高后低,使船头翘起。后低的一端同船身底板相接,前高的一端同关头板( 挡浪板)相接,两侧面同船身舷侧板前端相接。关头板由三条木板横向拼接。铺头板前窄后宽,亦由三块木板用铁钉拼接而成。在铺头板上有一个长34厘米,宽10.5厘米,高6.5 厘米的小木座,木座中有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深3.5厘米的方孔“砚槽”,一般在这个“砚槽”内插立一根杆子,杆子和桅杆上横放一根竹(木) 杆,上面挂竹蔑篷(图11)。

船底,平底,为沙船的又一典型特点,如《日知录集释》所云:“江南沙船之往山东者,恃沙行,以寄泊,船因底平,少搁无礙。”底板现存前中两段,根据推测的船体长度,应该由前中后三段木板构成。前段底板厚约4 厘米,使用木楔子拼接,即在两块木板中间夹一块等腰三角形的木板。中段底板,是三块稍厚于5厘米的木板用铁钉横向平口连接。前中段底板于第4舱后部紧靠隔舱板处头尾平榫相接,并在相接底板上部装有一段长1.18米,宽0.17米,厚0.12米的金刚脚, 中有一个长17厘米,宽7厘米,深4 厘米的方孔“砚槽”,这应该是安插桅杆用的。桅杆无存。金刚脚同船底板衔接部位,用扒头钉钉合,因而也起到加固船体的作用。船底外部左右各用一根厚2 厘米的半圆形龙骨钉合加固,增强了船底的抗压能力。

船身,由舷侧板、舷护木、川口构成。

舷侧板纵向由几块厚4~6厘米,宽20~30 厘米的长条木板用铁钉平口拼接而成,钉与钉之间相距15 厘米左右,横向呈凹弧形。

在舷侧板外立面与船头铺头板高度相当处加固了一道舷护木,以增加船体的纵向强度。舷护木为内外两根木条相叠,外面的一根宽6厘米,厚4厘米,里面的一根宽15厘米,厚9 厘米。舷侧板顶端镶有厚5厘米的川口(图12)。

船内舱位较多,现尚存6舱7道隔舱板。隔仓板各由几块厚约5 厘米的木板用铁钉拼合。隔舱板的高度,除第3、4两道隔仓板较低矮外,其余基本同船身口沿平齐,高0.95米。隔仓板根部与船底板结合处,用扒头钉从船底外部钉入,有的加用宽背钩钉,把隔仓板和船壳板钉住。这种钉合方法不仅使隔仓板与船壳板结合,更主要的是为了加紧船体强度。大部分隔仓板的梁根与船底结合处都有边长2.5 厘米的小方形马眼, 便于通水洗刷。

尚存的6个舱位中,从第4舱内发现青瓷碗、铁锅、菜刀、铜水勺、陶灶及鸡、狗的骨头等炊器,第3、4两舱的隔仓板低矮而平齐,上面原来可能铺有跳舱板, 作为船员的卧舱。

第5、6舱装满建筑材料砖瓦,多为板瓦,长23厘米,宽24 厘米,共有1 000多块。砖数量较少,多装在第6舱内。砖的规格有2种。一种长29.5、宽13 厘米,一种长31厘米,宽7.5厘米。所有砖上都有石灰粘连痕迹, 很可能是从旧建筑上拆下的。

第6舱以后不存。

船残长6.23米,最宽处1.8米。从第5舱与第6舱之间的隔舱板处(第6道)最宽,第6舱与第7舱之间的隔舱板略微收窄,又船底最宽处也在第5、6舱的底部,宽78 厘米,第4舱底部向前逐渐收窄推测,第5舱应该为整条船的中心部位,以此类推,此船原来可能至少有9个舱位。第1舱至第5舱长4.5米,相应的第6至第9舱的长度大概与之相当,再加船头、船尾长度,初步推测, 这一条船全长应该在10 米以上。

木桨,仅存1根, 系用直径4厘米,残长12 厘米的圆木,钉合在第二舱后舱板左侧的船舷板上。

石碇,船舱内有一块不规则形石块, 长约49厘米,最宽约19 厘米,重38斤,上面有绳索捆缚过的痕迹(图13)。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上, 一只停靠在岸旁的小船的铺头板上放着一块系有绳索的石头,《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下垂矴石,石两旁夹以二木钩。”说明宋代的船碇有以木、石结合为材的。因而这一不规则形石块可能是停船用的石碇。

封浜木船的船型是平底、小方头,与《宋史·兵志》上记载的“防沙平底船” 相吻合,又船上生活用具青瓷碗及灶具等具有明显的南宋风格,应该是一艘典型的宋代单桅平底沙船。

封浜沙船的出土地点在今天的吴淞江北岸以北1 380米处, 其北还有780米宽的流沙层,说明宋代吴淞江北岸在今天的江岸以北约2 160米处。1976年,在上海县新泾乡努力村地表以下5米深处,发现宋元时期吴淞江南岸的一处码头遗址,可以想见这一带吴淞江面在宋代以前的宽度至少超过2公里。

吴淞江,源出太湖瓜泾口,经吴江、吴县、昆山、青龙镇东流入海,为上海明代以前最主要的河道,直通东海,有上海的“母亲河”之美誉,对上海的兴起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唐宋吴淞江南岸的青龙镇,由于物产丰富、交通便利,逐渐发展成为“岛夷闽粤交广之途所自出,富商巨贾豪宗右姓之所会”的繁盛之地,成为东南地区最大的贸易港口。出现了“人乐斯土,地无空闲”的繁华景象。有三亭七塔十三寺二十二桥三十六坊,享有“小杭州”之美誉。(倪文俊《嘉定封浜宋船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第12期。)

三、南汇黄路宋代沙船

1978年12月,在南汇县大治河开挖过程中,黄路公社新华四队发现了1艘木船。木船发现于西距钦公塘约1 000米,距地表以下4米深处的青灰色泥土层中。钦公塘,旧称里护塘,明代曹印儒作《海塘考》指出:里护塘,俗称钦公塘,明“成化中颓废,巡抚毕亨益增其旧及里护塘。”出土时整个船呈水平状置沙土中,船口向上,头西尾东。

船体保存有船底、侧舷板、舱梁等(图14)。

船底,除船头和船尾残缺外,其余部分保存基本完好。残长16.20米,残宽约2.4米。平底,船底结构由前中后三段木板构成,三段之间用榫卯搭接的方法相连。即船体中段两端开上接口,接口长0.44米,前、后两段木板与中段相接处开下接口,接口长0.36米,上下接口互相搭合。船底的横向组合是用7块纵向木板采用同一种搭接方法制成。船的连接通体使用铁钉并嵌以油灰,体表还涂有桐油,防止渗水。船底厚度不等,前段船头部分厚0.20米,中段船身部分厚0.15米,后段船尾部分厚0.11米。

舷侧板残损严重,上部几乎无存,下部仅存船底与舷侧板衔接部分,厚0.05米。舷侧板与船底之间平口相接。

整条船以船底的前中后三段底板分为九舱,其中船底前段底板处为第一舱,即头舱,残长2.9米,是九舱中最长的一个舱。船头前端和左侧部分残缺,故顶端残宽0.84米。头舱板内有一个圆洞眼,直径20厘米,洞口处船底板厚20厘米,可能为停船用的插锚眼,这种插眼和沙船吃水浅,适宜在近海沙滩航行的特点有关。江浙一带沿海多浅滩,船舶停靠时,海滩边际难寻,系缆之处,就可以将竹篙伸在插锚眼内插入滩地之中,以避免船位移动而达到“随处而安”的目的。在插锚眼的右下方木板缝中又发现一个小孔眼,孔内发现太平通宝24枚和银发钗1件,上用油灰封口,以防海盗和丢失。

船底中段底板处分成6个舱,既第2、3、4、5、6、7舱,总长约9.4米,最厚处0.15米。因长度较长,在船底加固主龙骨和左右辅龙骨。龙骨宽20厘米,厚10厘米。

船底后段底板处分为第8、第9舱。

第1至第9舱,舱与舱之间,以木板相隔,各舱互不相通。这种多舱位结构, 有利于把漏船事故限制在一个或少数舱位,避免人员和货物的损失。如日本学者桑原髯藏在所著《蒲寿庚考》一书中提到宋、元船身分隔为几区,“ 界以严壁, 庶一部有损,不致危及全体”。

第3舱内有木桅底座1块,紧靠在第三道隔舱板上。樯眼长16厘米,宽11厘米,进深8厘米。在第三、四两舱内发现芦苇编织的席子。古人施船,往往以席为蓬,唐徐彦伯《汾水新船赋》中“席帆锦缆,蘭桡桂楫”的说法。芦席实为顶棚,是该船的动力装置。在第5、6、7三仓底部东西向平铺一层圆枕木,约20多根,并出土有陶瓶、陶罐和陶缸残片等。

船尾破坏严重,舵皆无存。

该船从残存部分看,全长在18米左右。船身上半部已缺,原貌无法了解,但从整个船体看,船身窄而长,隔舱多,船板结实,是用榫合加铁钉钉合,并用油灰填塞封闭,表面涂有桐油,同嘉定封浜宋代沙船形制基本相同,也是一条单桅平底沙船。(季曙行《上海南汇县大治河古船发掘简报》,《上海博物馆集刊》第4期。)

四、奉贤四团运载瓷器毁船

1977年12月下旬,上海市奉贤县在兴修三团港水利工程中,于四团公社四明大队第五生产队农田里,距今天的海岸线10公里,距宋代海岸线遗迹里护塘外约400米,发现1 000余件瓷器,集中堆积在一个约60平方米的椭圆形坑内,主要是青瓷碗、盘等器物。瓷碗出土时,大部分碗口朝上,有些碗底下面发现柳条形的编织物痕迹,原来可能是装碗的箩筐。碗用稻草捆扎,每扎10件,附着在许多瓷碗的淤土上还保留着稻草捆扎的痕迹(图15)。碗敞口,圈足。灰白胎,施豆青色釉,有的闪黄发亮,有的灰暗 ,为典型的宋代瓷器(图16)。

距瓷器堆放点北面不远,发现炊器铁锅、砂陶钵等炊具。又在北距钦公塘、南距宋瓷堆积各200米处,发现木船残件,底板残长9.84米,宽0.25米,厚0.06米。种种迹象表明,这处遗迹极有可能是一艘宋代木船,从浙南闽北的瓷器产地装运瓷器来沪,至此处遭遇不测,船毁物存。

五、明代沙船明器

1960年10月,在上海市区中山北路、和田路交接处发现的明兵部职方清吏司员外郎赠尚宝司丞严贞度家族墓中,在随葬有《大明万历二十四年岁次丙申大统历》(1597)的一座墓内,出土了一套木质明器,有床、大橱、桌、凳、衣架、盆架、木盆、马桶、高脚桶、灶形器、塔形器、酒壶、酒杯、盒、盘、罐、灯盏、花瓶、烛台、笔架、砚台、船、升量器等等。其中的1只木船明器,长38厘米,宽9.5厘米,高22厘米,方头方梢、平底,多舱,舱顶盖有蔑篷,为典型的沙船明器(图17)。

六、南汇海滨元代单爪铁锚

锚一般指船锚,为铁制的停船器具,用铁链连在船上,抛在水底,可以使船停稳。 1975年上海市南汇县东海农场二十八连附近开河时,于地下4 米深处出土了1件锈蚀严重的铁锚,重24 斤,造型别致,由柄与爪两部分组成“A”字形。爪长58 厘米,平面如矛头,叶宽14 厘米,爪头厚1.5厘米,根部厚4 厘米。柄长条形,长29厘米,宽35厘米,两端分别厚6 与4 厘米。柄端有一直径4 厘米的圆孔, 孔内残留棕绳须。柄与爪是单独制成后再锻铸在一起的,夹角25度,夹角内填铁,其外有铁箍一道,以加固柄与爪的牢固结合(图18)。

金属制成的锭最早见于南朝顾野王著《玉篇》,但作为器名,未加解释。南汇发现的这件单爪铁锚,从其出土地点在南汇县里护塘外侧10余里,而在里护塘内外侧发现较多的宋元遗物,还出土了一艘宋代木船等推测,这件铁锚有可能是一艘元代近海停泊的船只,因系绳断裂后的遗留物。(王正书《上海南汇海滨出土铁锚》,《文物》1981年第6期。)

古船米业:老品牌迎来新发展 篇4

品牌力量:高起点源于好口碑

“‘古船’是以面粉为先导的业内知名品牌。根据京粮集团的战略规划, 如何做强做大古船米业, 如何借助面粉的优势把‘古船’品牌延伸到大米领域, 如何让消费者感觉到‘古船’这个放心的大品牌上还有稻米类产品的存在是我们刚开始面临的最艰难的问题。”说到古船米业成立之初, 杜总依然记忆犹新。“从集团成立了古船米业专业团队后, 公司用2006年一整年的时间来了解和探索市场, 确定了‘古船’大米的市场定位, 并决定采用自营和‘借势’相结合的营销组合方式进入市场。”“借势”, 即借助兄弟单位的资源和外围经销商的资源进入市场, 这取决于品牌的积淀力。从面粉起家的“古船”经过多年的发展, 其在消费者心目中“放心”的品牌特色和口碑已经建立起来, 古船大米, 需要伺机而起。

“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 古船将第一次出击瞄准在“盘锦稻米交易会”。在这个国内稻米交易的盛会上, 有针对性的宣传使得古船大米在业内一炮而红, 市场成功打开。经历过“做市场、做品牌”的过程, 各层领导对产品质量的把握是第一位的。古船米业成立之后, 全公司上下统一思想达成共识, 以质量先行作为“做市场、做品牌”的基础, 先后通过了ISO9000、HACCP、C标等质量及安全相关体系认证, 为日后品牌的扩张和品牌危机的防范打下了质量保障基础。2008年, 作为“奥运核心区大米原料生产供应企业”, 考虑到对奥运的供粮的品质保障和安全保障, 古船对产品质量要求更加严格。从2007年得到奥运原料供应商的参选资格开始, 古船米业在集团领导的带领下, 前后6次前往东北, 通过对各个优质稻谷产区的走访和取样, 最后综合评估定位于盘锦, 确立了当地的绿色生态稻谷种植基地为古船米业的原料供应基地, 并从原料监管、物流、仓储等等各方面加以严格保障。2008年4月, 古船大米被通知通过奥运原料供应商遴选, 成为唯一的奥运核心区大米生产供应企业。那段日子, 稻谷从古船的盘锦绿色生态基地运出, 全程由武警押运至北京加工厂, 每天有包括工商局、技术监督局、卫生局、内保局等4个部门的工作人员驻守工厂并进行质量抽检和安全监管。为了让每一位员工能更深入地了解作为奥运供应商的意义和操作规范, 古船米业特意制定了“奥运大米供应保障手册”, 将各种标准规范一一载入。2008年7月, 16批次的古船大米经过驻厂监管人员送检全部合格, 正式登上奥运餐桌。古船将此次“奥运之旅”定义为一个成立3年的企业, 做了一件期盼百年的大事, 也正是因为在这个“百年大事”中全程精确无误的精彩表现, 古船米业不但得到市政府和奥组委的高度赞许, 也为古船大米这个市场新秀赢得了业内的掌声一片。2009年, 古船再度成为国庆60周年庆典的大米生产供应商, 这一系列的机遇不仅让古船米业的生产加工和仓储运输等硬件设备整体提升了一个档次, 也让古船大米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并成为了大米市场中的知名品牌产品。

一路走来, 古船的发展比较艰辛但也相对顺利, 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面对国际和国内的竞争对手, 古船米业丝毫不能忪懈。从区域市场起步, 稳扎稳打, 最终成为安全放心、独具特色的稻米专业企业是古船米业对自己的定位。本着这个目标, 古船米业先期立足北京市场, 经过精耕细作, 通过老字号、老品牌的优势, 使超市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 根据行业调研, 处于北京大米市场综合影响力前三甲。古船米业作为专业从事稻米加工销售的食品企业, 仓储和保存条件都非常优越, 再加上厂区的专用铁路资源为大规模的进出货和货物接卸提供支撑, 为古船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先天条件。“当然, 我们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杜总告诉记者, 因为与粮食产区相距较远, 北京的人力成本又相对较高, 运营成本压力也较大。北京作为特大销区, 为了实现产销有效衔接, 古船充分发挥国有企业主渠道的作用, 在与粮食基地有良好合作的基础上, 考虑在粮食主产区建立能够自控的基地, 打通稻米产业链, 拓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经过近两年的沟通, 古船在有“天下第一粮仓”之称的吉林省榆树市建立起了专门的稻米产业园, 预计总投入10亿元, 规划出“一园三区”, 为将来进一步的发展打下基础。这个包含200亩研发生产区和141亩仓储物流区以及另外一个与当地政府及农户合作的生态农业种植区的“三区”, 项目将将分3期建成, 第1期为仓储和加工区, 最终达到年加工能力30万t, 仓储能力20万t的水平;第2期建立研发和生态农业园区, 为新技术、新品种的研发提供便利;第3期为深加工区域, 将开展稻米、稻壳的深加工项目, 为资源利用最大化和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创造空间。与此同时, 在稻米种植基地开展绿色有机稻的种植和多种形式的合作并进行绿色有机稻的种植, 形成对产地原料有效利用的规模化生产, 并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宜于当地稻米生产和提升古船大米品牌价值的共赢之路。

质量保障:一粒古船大米的8 km旅程

在古船生产车间, 负责人告诉我们, 每一粒古船大米都会经历进仓、除尘、除去大块杂质、除石块、碾米、振动筛选、抛光、色选等工序, 所“走过”的路程长达8 km。记者在生产车间看到, 3层的厂房内大型生产设备分区域一字排开, 隆隆作响的轰鸣声烘托出一片繁忙充实的工作环境, 经过抛光色选后的完整米粒被自动装袋, 然后运送到仓储库。仓储库散发着淡淡的米香, 检验人员正在检测室内温湿度, 因为有着对温湿度范围的严格要求, 储藏室的空调24小时工作, 保证整个仓库都处在最适宜大米品质的恒温环境之下。

“京粮”品质, 弘扬传统

在古船大米产品陈列室的货架上, 古船福米、极品米、天然香米等品种整齐地排列着, 其中的一套御用米系列由于精致的外包装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显得非常吸引人。这套“御用米”分别装入五常稻花香、泰国香米、天津小站稻和辽宁294等4个不同品种的大米, 并根据各种大米各自的品质特点取名“春江”、“夏河”、“秋湖”、“冬海”, 将中外稻米的精品融入传统文化的内涵, 皇城御用的尊贵之气油然而生。“百食如初, 晶莹如珠, 粒粒香浓, 品味人生”, 能在淡淡的米香中品尝清雅的中国食味, 这也是古船高端精品系列的发展方向之一。

阅木居的古船木家具 篇5

几年前,麦子去香港向一名画师请教,刚好那位画师的一个新加坡学生带来了一个古船木做的画案,那种古朴、灵性、残缺的沧桑当场触动了他。

当时,麦子对古船的历史并不是很了解,只知道它们来自欧亚地区的一些沿海港湾,服役于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其中或许是海上丝绸之路来往商船中的一艘,或许是追逐海鲸的捕猎者,甚至是靠近东亚水域的海盗船。其实麦子也无意挖掘这些老船的历史,在他的眼里,它就是一段无法诠释的历史。多少岁月和秘密封存于它的内部,隐藏在那纵横交织的纹路中。

后来,顺德有位朋友买了套别墅,请麦子设计一些富有内涵又有个性的家具,麦子这才想起古船木画案,同时想起了一名老水手曾对他说过的一句话:“国外的木制海船,用料不老不用,不坚不使。”

“我当时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麦子随后立即搜集了一些古船木,并根据这些船木本身的形状与纹路,“因地制宜”设计出一批家具,赢得朋友的高度认可。而用古船木家具装点的房屋,增添了一种历经风霜的气质和智慧。别墅区的不少业主都闻讯来参观,一传十,十传百,麦子的产品还没出来,就有了一批固定的粉丝。

平常做设计都是按照客户的意见来做,不能完全算是自己的作品,从那时起麦子暗下决心,要自己设计产品,由顾客来选择。

老船木承载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构制海船的木材不是一般的木料,首先它必须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生长,树的年轮是无法“提速”的,必须经过那些风风雨雨,无法略过。在它成为船的时候,还要历经种种的艰难险阻与岁月蹉跎,方可练就今日的从容与大气。曾经的年代,遥远的气息,如银丝飘逸的老先生,阅历极深而不动容。麦子决定开一间专门展出自己的古船木家具作品的家具店,取名“阅木居”。

每次与老师傅一起制作这些船木家具的时候,麦子总会生出一份对生活的忠诚与恳切之情。设计一套家具心里想到的是对家的归依,对本源的亲近。沧桑而不失珍贵的木料,简约拙朴的设计,厚重不失灵润。省却了烦琐与矫情的装饰,纯粹的原木、原创、原居。每一块老船木都有着一个不一样的出处,不一样的故事,以至落下一副不一样的容颜,因此,木料的组合与搭配至关重要,整个的艺术设计与榫头布局,都以此为据,只有随其形而为之才能做到大巧天成,尊重本源。

在阅木居的门店里,美人卧、茶几、吧台、书桌、餐桌、椅子、花盆,甚至连店铺的台阶、门、烟灰缸都是用古船木制成的。麦子在家具的设计上强调古朴风格,连插口都拒絕采用暗锁等略显现代的东西,而是尽量采用木栓。为了保持船木本身的特性,在阅木居任何一款家具,船木在拆卸前的样子都一一保存。近距离观赏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些曾被海水浸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留下的痕迹。每一个钉孔周围的“墨迹”似乎也正在向人传达、诉说着它不平凡的经历……船木家具“千疮百孔”、斑驳不堪,但正是这些孔、这些斑,让每一件家具都有特殊的印记,每一件印记都记录着一个故事。

做这种家具,最难找齐的是稀缺的古船木。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麦子委托朋友,找寻报废的古木船。如今,他所用的船木主要是由香港、新加坡、荷兰等地找来的,国内的木船多使用杂木,木龄短,材质不符合要求,而外国的木船大多使用一些百年老木,材质较坚实。

麦子使用的古船木大多数是金油檀,缅甸铁樟木、泰柚等树种,密度高、硬度大、有油性或者蜡质,树高可达40~80米。具备这些特性的船木,才能经受海水和风吹日晒的腐蚀。这些树种的生长速度非常慢,而且要成为船木,必须要有两三百年的时间,例如一艘长达35米的船,选择做龙骨的木材直径必须达两米,树高得70米以上,“我们找的船长度在30~40米,基本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退役的木船,现在古船木用一艘少一艘。”麦子用了六七年时间,才积累起两三百艘报废的古船。

家具店开起来后,麦子不仅仅要争取小圈子里的客户,还要开拓更大的市场。在广告市场打拼多年的麦子深知宣传的重要性,他积极地参加各地的展会,并在美术学院、艺术品市场开设展厅。

麦子带着自己的部分作品去到上海创意工厂区参加时尚家居展览,刚开始他很担心自己的作品能否被大都市的艺术家们所接受,没想到3天时间,6盒名片全被参观者拿光了,不少人前来订货。这一刻,麦子知道,自己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展摊前曾有位老者,用手触摸着古船木家具,久久不愿离去,他告诉麦子:“幸好你没有填塞这些钉孔。”原来,这位老者是上海某大型酒店的老总,年轻时做过渔民,古船木家具上那些看似残缺的痕迹,勾起了他的回忆。

由于用料珍稀,设计制作精良,麦子的古船木家具价格不菲,一张书桌就要卖到两万多元,一套四张椅子和一张桌子的茶台的售价接近九万元,甚至一个小花盆也卖几百元,俨然跻身奢侈品之列。麦子底气十足,他坚信,自己的作品并非单纯的家具,应该是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做木头家具不稀奇,但是专门找木船上的废旧木料来做家具,就很稀奇了。麦子找到的这条路,与其说是在家具式样上的巧妙设计吸引了客户,不如说是他在材料上进行了革新和改造,从而体现了一种独特的个性和审美趣味,是个性化家具的魅力引来了大批消费者。

事实上,麦子的船木家具恰恰迎合了现代人回归自然、崇尚自然的潮流,体现出浓浓的怀旧情愫,受到市场欢迎就一点也不奇怪了。正是这些因素让麦子的船木家具在市场上一炮走红,两年开了十家店。2009年初,阅木居家具在广东、上海、杭州、昆明、重庆等地开店,同时拥有两家海外分店。

麦子没做过销售,他选择了扬长避短的发展思路,把拓展市场的具体任务交给加盟商,自己则重点打造船木家具的风格,他知道,这是个项目的灵魂。近日来,麦子一直处在喜忧参半中——喜的是生意远比他预想的好,部分家具已是三个月来第二次卖断货;忧的是这也预示着船木家具生命的终结期会加速。如此大量的需求,原材料怎么解决呢?麦子说,他当初想给品牌取名“诺亚方舟”,就因为考虑到古船木可能会有枯竭的一天。以后的产品不一定全部使用古船木制造,古船木系列家具是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其他材料的产品则能依托这个品牌,占领更大的市场。

最近,麦子发现有家具公司也在打“船木家具”牌,可其中不乏仿制品——利用颜料、油漆、凿孔等方式,做成与真船木相似的家具。

经过一番讨论后,麦子采纳了一位重庆员工的意见。到了今年,阅木居的每款家具都将找到“源头”,包括船木来源地、被制成家具前船的样子、大小等,不仅会制成产品说明书,到时还将挂到网站上接受全球各地人士的监督。麦子希望此举让顾客更能感受到多年前这些木料经历的沧桑。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船已不再使用木料,麦子预计,不到五年,公司收集到的船木就会用尽,到时再考虑用替代木。已经做出来的古船木家具都会变成升值的收藏品,因此现在,麦子只想利用好每一块船木,打磨成一件件有生命力的家具。

都说艺术是曲高和寡,其实,如果找到了与实用技术的结合点,也照样能找到市场。麦子选择的是艺术和废旧物品的嫁接。在麦子眼里:废旧物品是块宝。他所指的“废旧物品”包涵的内容很广泛,他的古船木就是“废旧物品”。从二手衣服寄卖店、废品艺术品店,到垃圾发电厂,应用的全部是“变废为宝”这一理念,而他们最终都取得了成功。

《古船》 篇6

关键词:底蕴,品读,震撼,升华

张炜的《古船》是一部记录中国农村历史的小说, 以一个叫洼狸镇的地方自土改至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历史为背景, 以隋家、李家、赵家的恩怨为主线, 描述中国城乡面貌的变迁以及人民生活的变化。这其中, 不乏惊心动魄你死我活的斗争.就像一段刚刚消逝的历史, 带着清晰的印痕, 将隋家、赵家、李家的命运浮沉展现在读者面前。文中对人物的刻画生动形象, 有一种情景再现的效果, 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而这当中, 又尤以隋家人物的命运最能擢取作者的心。

“当听到负责开渠的人说要把船解开, 搬到大食堂生火时, 叔父隋不召啊啊大叫, 灰白的瘦脸变紫了……他猛地抄起锈蚀的大锚, 举过头顶, 喊:‘谁动我的大船一手指头, 我就砸死谁!’”

这段话里的叔父隋不召, 是文中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个性顽强, 直率, 支持一切新生事物。虽半生沧桑, 却始终以顽强的力量坚持自己的追求。他帮助青年李知常, 并把他视为生命的《航海针经》交给侄儿隋抱朴, 他毫无吝惜地将自己的心得和体会传与后人。他知道, 只有年轻人的心灵开阔了, 洼狸镇才有希望。表面上放荡不羁的他, 实则是一个真正的智者。

然而, 在那个荒诞的年代, 一切正义的要求都会演化成报复和杀戮——就在洼狸镇的人们经历着饥荒、寒冷时, 就在命运之手深深笼盖着这个血流成河的小镇时, 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人物出现了, 他就是隋家的长子, 隋抱朴。

隋抱朴本性善良, 加之从小接受中国传统式教育, 为人儒雅而敦厚。然而, 在经历了父亲和继母的死、又目睹了历次政治运动的残酷后, 他变得压抑且沉默了。文中的他, 一度被作者塑造成了一座苦难的雕像, 终日在老磨屋中品味着痛苦。值得庆幸的是, 苦难的经历带给了他深刻的头脑, 在不断的思索中, 他的内心世界一天比一天丰富和复杂:家庭的悲剧, 如化石般在他心底沉积;不停上演的现实, 又一再激起他内心的狂澜。这个资本家的长子, 在磨屋长期的独自思索中, 在苦难折磨他的心智时, 反复阅读着《天问》、《航海针经》和《共产党宣言》, 渐渐摆脱了苦难和负罪感, 开始了自我反省, 兼忧天下。思想得到升华后, 他开始为任何形式的剥削感到不安, 马克思主义解放全人类的理想, 成了他的人生导航仪。最终, 他摆脱了樊篱, 找到了通往自由之路——走出老磨屋, 担任粉丝大厂经理。

相比哥哥隋抱朴而言, 弟弟隋见素无疑是作者塑造的一个用来“对抗”哥哥的人物。隋见素遗传了母亲坚毅昂扬、誓死不屈的精神, 敢作敢为, 决不委曲求全。对于哥哥的一味隐忍、独善其身的观念, 他不仅不认同, 反而劝其行动要果断。来看看他在坚持要把承包给赵家的粉丝厂夺回来的片段:

“说到这里他激动了, 大口地吸了几下烟, 抛了烟斗, 握起哥哥的手腕说:‘哥哥!没有多少日子商量了, 我只要和你一起, 就一准能成!那时候就是不成, 集资重起炉灶也会挤垮赵多多……我的力气不够, 可是咱们两个人的力气能合成一股……’抱朴沉吟着:‘不是一种力气, 合不成一股。我该说的都说过了, 你寻思去吧。’见素一声不吭, 脸色憋得发紫。他注视着抱朴, 站了一会儿, 扔下一句:‘不用再寻思了。我不会再来求你什么了。你在老磨屋里看一辈子老磨吧!’说完跺了跺脚, 奔了出去……”

这小小的片段, 生动记录了哥哥胆小怕事, 弟弟凛然激进的场面。而两者不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恰恰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两种不同类型的人。

那时, 在洼狸镇沉重的氛围之上, 有一种超越生命的力量正悄悄蔓延。隋不召就是这股力量的始创者, 他的对外面世界的追求与向往, 让他的体内爆发出了一种强大的力量, 使得他不安于闭塞和落后, 开始了创造热情和征服世界的雄心。而洼狸镇的李家, 与之极其相似。李家常出“奇人”, 从下段可以看出:

“整个洼狸镇变得灯火辉煌了。镇上人惊喜异常, 开始用另一副眼光去看李知常了, ‘到底是老李家的人啊!’没有说出的意思谁都能明白:老李家就是出这号的人。多少年来这个家族简直成了邪僻古怪的代名词, 让人不好理解, 功过难评。远的不讲, 近几十年里老李家就出过老和尚李玄通、给资本家开机器的李其生, 如今又有个李知常。人看着忙忙碌碌的李知常, 不由得在心里对照当年的李其生。那时候李其生刚从资本家的机器屋子里钻出来, 已经很不光彩, 就拼命地用汗水去洗刷自己。他为了完成农业社交给的任务, 有时多少天不愿回家……”

单说一个李知常, 让粉丝厂得以实现机械化作业, 让镇上家家户户灯火通明, 就该功不可没。可是, 就是这样一个有功于镇的家庭, 却直到八十年代中期才得到人们的认可。在此之前, 他们受尽歧视。导致这种歧视的, 正是愚昧的小农意识。幸而光明的灯塔照亮了黑暗, 在与隋家的合作中, 李家人将力量发挥到了极致。

《古船》一书之所以震撼人心, 在于它毫不掩饰地拷问历史、苦难和人性, 不惧真实的揭露。在于它深刻地表达了社会转型时的“阵痛”——通过对被扭曲的人性, 以及面对改革大潮冲击时人们或震撼或觉醒的灵魂深处的挣扎, 细述这种“阵痛”的经过, 以及对未来改革的担忧。我们知道, 一个社会的变化时期, 其实也是人的思想变化的阶段, 因此, 在每一个社会转型期里, 人们的生活中都会充满荒诞、唯利是图、道德沦丧等邪恶现象。而这正是作者所担忧的, 因价值追求而使信仰淡漠, 普遍的精神危机显现……所以在文中, 作者又极力主张人性尊严和精神独立, 试图让深厚的道德感和忧患意识自笔端倾泻出来, 让文章更显深厚, 更富于感染力。

再读张炜的《古船》, 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才知道文中所要描述的远非几家人的恩怨情仇, 难怪有评论家说:《古船》是当代中国最有气势, 最有深度的文学杰作之一, 是“民族心史的一块厚重碑石”, 它以一个古老的城镇映射了整个中国, 以一条河流象征生生不息的生命, 以一个家庭的沧桑抒写灵魂的困境与挣扎……

《古船》 篇7

一、道德拯救苦难

“苦难是《古船》整个作品结构的命脉和结构的‘核’, 整个作品就是围绕着这个核编织起来的”。在《古船》里, 作家集中展示了洼狸镇人遭受的苦难:在近四十年的社会背景下选择四个具有代表性的生活时段——解放前老区土改、大跃进和饥饿时期、“文革”、八十年代初期经济体制改革, 全景式地描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变化和几代农民的苦难历程。张炜对人性在苦难中的堕落、扭曲和挣扎揭示得相当深刻, 他在这些劫难的历史反思中, 坚持悲天悯人的真诚, 潜入历史和民族文化的深处审视人性, 寻思社会, 从而将一个地区性的叙事构架上升为对普遍性的民族命运的探索。

《古船》深切地关注现代历史中充满苦难的生活时段, 再现出历史中相对激烈而且富有悲剧性的一面, 苦苦追问到底是什么东西驱动人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历史场合, 以不同的形式重复实质相同的历史惨剧和闹剧。正如隋抱朴所想的那样:“人要好好寻思人, 人在别处动脑筋……可是他自己怎么才能摆脱苦难?他凶狠、残忍、惨绝人寰, 都是哪个地方、哪个部位出了毛病?”小说中赵多多, 一个贪婪、愚昧、残暴的流氓无产者, 赤裸裸地呈现出人性的本能恶。他原始的粗卑欲望在革命过程中非但没有得到改造, 反而刺激出更大的欲望, 进而追求更多的刺激和满足。他不仅把杀人作为一种乐趣, 还喜欢折磨人作践人, 把仅有的一点智慧用在发挥生物性的攻击本能上, 从中获取莫名的自我满足。这个形象表明, 贫困可能积蓄苦难、挣扎和反抗, 也可能通过人类内在心灵的残损而外在地滋生罪恶。具体地说, “生存需求的匮乏这本身并不见得是一种天然的道德优越性标识, 逾越限度的极端贫困的生存条件会扭曲人的心理人格, 而内在的心灵残损则又可能转换成损害人类苦心经营起来的外在社会文明, 即生的本能转换成包括攻击本能在内的死的本能。”

对于《古船》所揭示的人性之恶或者是伪道德造成的生存苦难, 作者在隋抱朴的思想变迁和行为实践上寄予了自己的救赎理想——隋抱朴。洼狸镇几十年的苦难历史和隋家忏悔赎罪的遗传, 都堆积在他的内心世界, 他在被迫接受它们纠缠与折磨的同时还在苦思冥想它们的缘由, 白天黑夜地琢磨苦难的根源和消除苦难的途径, 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共产党宣言》和《天问》, 想从它们中寻找出使洼狸镇人民摆脱苦难的途径。隋抱朴是洼狸镇当年的首富、开明士绅隋迎之的大儿子, 作为小说的主人公, 他又是四十年来洼狸镇全部苦难的受害者和见证人。他善良, 公正, 又精通粉丝工业近乎神秘的生产技术, 是洼狸镇上深孚众望的一个人物。在小说最后, 他终于出任粉丝公司总经理, 成为洼狸镇新生活的带头人。但是总的来看, 他主要是以一个思想家而非实践家的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的。小说描述抱朴忏悔式的倾诉苦难:“我不是恨着哪一个人, 而是恨着整个的苦难, 残忍……我恨有人去为自己拼抢, 因为他们抢走的只能是大家的东西。这样的拼抢, 洼狸镇就摆脱不了苦难……”“我说过, 一个人千万不能把过生活当成自己一个人的事情, 那样为了自己就会去拼命, 洼狸血又会流血”“让人最可怕的不是天塌地陷, 不是山崩, 是人本身。”作者通过抱朴一次次倾泻式的忏悔和反思告诉读者:人的苦难最终还是在于“人性之恶”。他以四十年来耳闻目睹的苦难为契机, 不停地反省人性, 反省自己。他痛恨人性的堕落, 痛恨私欲的膨胀, 想到有些人干的坏事, 甚至“为咱们整个儿人害羞”。他一心一意和镇上人一块想“过生活的办法”。在他看来, 只要有人自私的为自己着想, “洼狸镇就摆脱不了苦难, 就有没完没了的怨恨”。

二、道德拯救苦难的理想主义光辉

现实在延续历史的同时也处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 对于中国这个农业文明大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道德品质的继承, 并不能解决人们在现代性转变过程中出现的艰难和苦痛, 但是作家们往往是通过这样一种文学寄托来表达他们的道德理想。在人性之“恶”处于社会的强势地位时, 当善良的弱者对于“恶”虽然是憎恶但无法改变时, 作家做过这种文学诉求正是一种对“恶”的歇斯底里的反抗, 他的这种“精神反抗”通过家族叙事来拆解道德代言人的虚伪 (四爷爷) 和合法性 (抱朴) 。在《古船》中, 抱朴拥有自觉的道德内省性, 在面对现代文明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人性之恶”时, 具有中国传统道德气质的抱朴不能忍受物质和欲望对精神的吞没和排斥, 但是在强大的异己力量面前, 寻求精神信仰就成了他抵抗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和解脱自己精神苦难的出路。寻找道德精神信仰会在张炜笔下的理想人物身上出现, 并且作为拯救他们精神苦难的途径。抱朴真诚地呼吁对于私欲的遏制, 希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能早日变成现实。当抱朴登上洼狸镇的舞台时, 我们看到了一个道德理想主义者试图拯救苦难民众, 更看到了作者身上那种严肃的道德守望精神。

有批评者说, 张炜向往“和谐亲善的传统道德”, 是“缺乏当代改革意识”, 是与“时代精神不和谐”, “不免会落伍”。我不知批评者心目中的“当代意识”和“时代精神”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更不明白, 为什么向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善”, 就是缺乏“当代意识”, 就是与“时代精神不和谐”?难道“时代精神”就不包括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善”的内容?还有关于作者的“审美理想”问题, 虽然我们可以研究他的审美理想的得与失, 可以指出其局限性, 然而却不可以用一己的标准去肯定或否定作家的审美理想, 去要求作家的审美理想符合自己的标准或者符合现实的标准。张炜是文学家, 他笔下的历史是文学家眼中的历史, 是对历史的审美化观照。“他关注的不是历史事件, 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 不是政治经济的兴衰消长, 而是历史在人心上的投影。他把这段历史作为一个整体, 放到了人类文化史的坐标之内, 考察的是这段历史中所表现的传统文化的整体功能与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指向的巨大差异, 当人们惋惜这历史失去了它的原生面貌的时候, 同时也应为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人类文化意识的宏阔视野而高兴。”文学家非经济学家、历史学家, 文学家不需要为经济发展想对策, 也无需去验证历史的真实性。在张炜看来, 现实之所以还需要文学, 就是为了在人类无法摆脱历史苦难的前提下, 用文学给人以道德理想的精神补偿。“作者执著于文学的这一功能以表述他对社会人类的理想, 从而唤起民族伟岸的新姿, 这当然是文学的胜利与辉煌。”不过。这种文学理想又何尝不是人类的历史理想呢?我们正视历史的冷峻, 同时也需要文学的抚慰。未来世界的发展需要科学主义的历史动力, 唤起人类的创造意识, 实现人的自我价值, 同时, 又需要人文主义的精神补偿, 建立起和平、幸福的大同理想结构。

总结

张炜用自己的作品《古船》解答了传统文化在20世纪八十年代文化转型时期必然面临的文化传承与批判的矛盾困惑, 同时又为中国民族文学指明了出路:回到传统, 回到自己的文明, 回到质朴的自己。在张炜的理解中, 道德是一种内在品性、品德, 这种品德是修身养性的结果, 是因为主体的内在需求, 所以是主动的和自发的, 是主体自身固有意志的结果, 是非功利的。同时因为它是一种精神上的终极诉求, 是形而上的。因此我们不能用现实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去要求作家们去解决, 作家的生命和理想是历史和时代赋予的, 作家笔下的艺术形象的生命却应该来自作家自身。艺术上没有不带主观的客观, 也不可能有不打上现实烙印的主观。艺术批评上的区分只是为了更准确的理解作家艺术思维的个性特质。

摘要:本文从对道德含义理解和张炜早期作品出发, 阐释他在《古船》中揭示的洼狸镇人的生存苦难以及造成苦难的原因, 由此提出了一条传统道德拯救苦难的途径, 从而实现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赞扬。虽然《古船》中体现的依托传统道德来消除苦难是具有乌托邦色彩和形而上学倾向的, 但是这种道德理想是作者在知识分子“精神贫血”的背景下作出的顽强的精神抵抗, 展现出作者深沉的文学思考。

关键词:古船,苦难,道德

参考文献

[1]王海明.伦理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商务印书馆.1990年.

[3]李泽厚.历史本体论.生活.读书.新知.[M]三联书店2002

【《古船》】推荐阅读:

从古船木启航美文05-27

上一篇:脂肪族工艺下一篇:科技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