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人才

2024-06-13

嵌入式人才(共8篇)

嵌入式人才 篇1

0、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按某一职业岗位 (群) 的需要培养生产、服务、建设和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具有多种综合能力的、从事管理和直接运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1]。要体现高职教育岗位针对性、技术应用性的人才目标特点, 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决定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定义为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方式, 但是不管如何定义, 人才培养模式都要解决两个根本性的问题, 就是要解决高职教育“培养什么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这两个根本性问题。

1、嵌入式技术专业定位

专业定位是人才培养的前提, 它与专业培养目标密切相关, 要解决好人才培养的两个根本性问题, 即“培养什么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这两个问题, 就首先必须对专业进行正确的定位。

根据CCID最近的一次调查显示, 中国嵌入式软件行业存在每年至少50万人才的巨大缺口, 并且, 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2]。与此相比, 国内嵌入式软件人才供应量正可谓是“杯水车薪”, 远远不能满足行业的需要。一方面是需求的增长, 一方面则是掌握嵌入式软件开发技能的人才供应缺口巨大[3]。随着嵌入式产业规模的发展, 人才匮乏的问题日益严重, 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企业对嵌入式技术人才更是求才若渴。

为了贯彻国家“高职教育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的指导方针, 专业建设应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我校地处广州市, 以广州市为中心, 辐射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该地区有着非常发达的信息技术产业和电子产品制造业。在这些行业中, 小到智能卡、手机、PDA, 大到信息家电、汽车电子、交通管理, 甚至是航空航天, 嵌入式技术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力发展嵌入式技术与应用已迫在眉睫, 因为它已经成为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砝码。

通过对嵌入式行业分析和岗位能力等分析, 我们将我校原来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按照专业设置必须要和地方经济相适应并且要符合行业发展需要的原则, 定位在在嵌入式技术领域。

2、高职嵌入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如何培养适合高职层次的嵌入式人才, 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以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为原则进行专业定位, 以职场工作环境为基本背景, 全力提高专业教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2) 利用广州嵌入式行业非常发达这一地理优势, 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校内和校外嵌入式技术实训基地, 促进校企合作, 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专业核心培养模式,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3) 构建以行业需求为导向,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 与嵌入式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以真正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教学内容, 构建科学合理突出实践的课程体系, 并使课程衔接更加有序。

(4) 构建以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和项目驱动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以实际项目综合实训为主导的实践教学模式。

(5) 建设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总之, 按照高职以技能培养为目标的原则, 紧紧围绕工作过程, 建设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对专业不断地进行探讨和研究, 才能够处理好工作岗位过程所需能力和课程设置之间的关系, 才能够使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 才能够把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条件建设、教材建设、校企合作等诸多环节合理高效地衔接在一起。

2.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由之路。但是, 怎么样工学结合?怎样在工学结合中突出“能力提高”的主线?在改革和实践过程中, 我们感到“工学结合”绝不是一种形式。要切实开展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首先要求我们在思想上要充分理解工学结合内涵, 不能片面地认为把学生安排到工厂企业去顶岗实习就是工学结合。工学结合应是在“做”中“学”, 所以学习的场所不应只限于在企业、工厂, 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工作任务同样是“工”, 这样才会在把握工学结合的实质的情况下, 使工学结合不会流于形式, 变得灵活多样。

在探索工学结合实践过程中, 我们把重点放在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上, 抓住实验、实训、实习这三个关键环节。建立完整的工作过程系统化任务, 真正激发学生为做而积极主动思考, 从而学到知识。把课堂搬到实训室, 把实训室变成学生的工作单位, 让学生自己管理设备, 从“做”中“学”。以工作任务驱动, 教师从“教”的角色转变为“指导”的角色。让学生在任务项目驱动下, 进行一系列工作过程活动。在这种工学结合模式中, 学生不但获得了完成工作任务的专业能力, 同时也获得了遇到问题如何解决的方法能力, 以及与人交往、合作的职业能力。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在企业、工厂一线接受锻炼的重要性, 只是绝对不可以走形式。在企业、工厂, 学生同样也要有老师的指导, 当然也包括有实际经验的企业、工厂的工程师、技师等技术人员的指导。同样, 在企业实习, 也要突出“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原则, 使学生在一个个任务和项目中真正得到锻炼。广州地区是嵌入式行业发展比较快的地区, 我们利用这一优势, 与广东嵌入式公共技术中心等单位展开校企合作, 派学生到企业去, 接受企业的项目培训, 参与企业的项目研发等工作, 使学生得到真正的锻炼。

2.2 构建了“双平台、双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双平台、双融合”培养模式, 指的是以学校和企业为双平台, 学校和企业实现资源共享, 互相融合, 引进企业任务, 共同开发课程, 聘请企业能工巧匠到学校任教, 同时, 也派学生到企业参加培训和生产、开发等实践。比如我们和广东朝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电子电路EDA》课程, 由对方派在企业工作多年的PCB开发工程师到我校任教, 和广东嵌入式公共技术中心签署“广东省电子类人才教育工程合作协议”, 把政府的培养项目引进到学校中来, 有效地利用了各方资源。

具体来说:

(1) 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建立技术能力培养平台。密切联系省市嵌入式行业协会, 联合合作企业共建“嵌入式技术人才培养校企联盟”, 学校为企业提供必要资源, 使学校成为联盟企业的人才培养及储备基地;建立完善机制, 以“嵌入式应用技术”、“嵌入式产品运维服务”等专业领域, 引入行业、企业标准和相关开发平台对学生进行技术技能训练, 使联盟企业全面参与学校课程、实训基地、师资、教材等专业建设工作和专业人才培养工作。

(2) 以各种方式建立素质培养平台。通过成立“学生电脑实践中心”和“学生工作室”由老师根据各种技能比赛或一些课题, 安排学生参加开发和承接嵌入式技术相关科研开发项目, 鼓励学生深入企业, 利用已掌握的嵌入式技术参与企业运作。

(3) 以“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素质培育”, 构建基于技术+素质的“岗位+拓展”课程体系, 通过对学生技术能力与素质进行双线培育, 做到以技术为基础, 同时以素质为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 达到“合格职业人”的要求。

2.3 通过竞赛提升专业培养水平, 以赛促教, 以赛促学

嵌入式技术专业特别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因此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 并把“以赛促教, 以赛促学”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技竞赛一般具有实践性、创新性, 要求学生理解专业基础知识, 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提出设计方案, 并动手完成。科技竞赛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要积极探索科技竞赛的管理机制,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指派专人负责竞赛管理。具体负责竞赛的准备, 竞赛的人员管理以及各方面的竞赛工作。重点是建立科技竞赛平台, 并以此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借助本专业的一系列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依托校内计算机专业群的办学优势和珠三角地区嵌入式技术产业的资源优势, 结合珠三角嵌入式技术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在拓展“校企合作”平台的基础上, 开展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第一阶段:建立了适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和专兼职教师队伍。同时, 积极探索紧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案。 (职业性)

第二阶段:面向广州高新产业, 以“校企合作”方式, 与合作企业一道建设了一批校内外实习 (实训) 基地。同时, 在引进先进的嵌入式ARM9.0开发平台, 为专业改革实践探索建立相关软硬件环境。 (开放性)

第三阶段:进行“加强实践性教学, 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及“完成基于’校企合作’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在本专业建设中的应用范围及实操性。 (实践性)

第四阶段:及时捕获市场人才需求信息, 将本专业建设中的有益改革实践探索成果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实践性)

具体措施如下:

(1) 由多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专业专职教师组成适合高等职业教育要求的师资团队, 使得本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符合“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要求。

(2) 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 加大实践技能的训练, 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

(3) 工学结合, 将与广东美的自控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实际开发的多个嵌入式项目引入到毕业设计教学过程, 让学生参与实际项目演练, 不仅掌握了业界流行的开发工具、方法及技术, 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沟通技巧、人际关系的处理等。

(4)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启动“工学结合”改革方案, 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改革。在改革大环境下, 本专业的教研活动紧紧围绕工学结合开展, 要求专业教师各自对所教课程进行了改革, 以案例驱动方式对所教课程进行总体教学设计和单元设计, 按照工学结合要求重新编写了本专业课程标准, 举办技能竞赛活动, 派教师赴参加生产实践, 推进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建设工作, 召开有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参加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 承担教改课题, 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各种途径。

(5) 学生在校期间到企业实习基地从事顶岗工作。使学生的学习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6)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设计、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改革理念;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组织方式;以现代信息化技术为支持的教学手段;发展性教学评价。通过阐明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内容、人才培养途径等方面的内容, 体现工学结合, 体现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求。

4、结语

工学结合的目的就是基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技能的目标, 所以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紧紧围绕技能培养这一核心目标。而工学结合能够使学生更加贴近实际工作环境, 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环境或接近实际工作环境中得到锻炼, 使自身的技能水平得到很快提升, 贴近甚至达到企业实际用人需求。从这里可以看出, 工学结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可以这样认为, 以工学结合为核心是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同时, 以工学结合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 结合“双平台、双融合”、“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等培养模式, 使人才培养手段更加丰富, 更加有效。

摘要: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 对高职嵌入式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双平台、双融合”、“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等人才培养模式, 充分体现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专业定位

参考文献

[1]付雄, 陈春玲.以科技竞赛为载体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11, (6) :29-31

[2]赵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1, (4) :166-167

[3]仇雅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J].教育探索与实践, 2011, (1) :1-4

[4]俸皓.嵌入式系统教学体系改革的探讨.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 12 (30) :25-28

[5]李凤云.计算机本科专业嵌入式系统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 2007, 23:71-73

嵌入式人才 篇2

【关键词】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创新

引言

电子信息专业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以通信、计算机及软件产业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而设立的专业。该专业是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电子信息产业具有较强的先进性、普及性、应用性等特点,因此该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要与产业特点相适应,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电子信息产业输送满足行业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的专门人才。

嵌入式系统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该类人才既需要具有较强的专业基础又需要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满足嵌入式行业对专门人才的需要,使学校在完成电子信息专业通才培养的同时实现学生的专才培养,实现学生毕业与产业的无缝接轨。

1.专业介绍

为适应科技发展对嵌入式专业人才的需要,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在2005年建设成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校的专业建设采用的是立足大平台,强化特色建设的发展战略。学校为嵌入式系搭建了以实验硬件、辅助软件等方面的专业建设大平台。嵌入式系统工程专业自成立以来就大力充分利用学校原有基础与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大量引进教学实验硬件设备,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构建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为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必备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设施。

特色是专业建设的灵魂,是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提高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系部具有电子信息工程方向的基础,同时招纳大量的具有行业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教师队伍,嵌入式系统专业在通才培养的同时选择嵌入式系统方向作为专业的特色方向,使学生掌握嵌入式系统开发专门知识和技能,满足我国嵌入式产业对该类人才的迫切需要。

2.特色专业建设

在嵌入式行业领域,嵌入式系一直跟踪国际前沿,立足我国嵌入式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我国嵌入式产业建设的需要,开展具有创新性理论研究、前沿技术研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工作,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特色人才。在特色专业建设中,进行了多方面的建设和尝试。建设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实验室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

2.1 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建设是学科建设和学生培养的骨架,合理、科学的课程建设为教育教学建构了充分的平台基础和充分的发展空间。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保证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又要实现专业特色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基本实验技术,了解信息产业的信息和理论前沿,具有研究、开发新系统、新技术的初步能力;专业特色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嵌入式专业的基础知识,掌握专业实验技术,了解了解嵌入式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具备新产品、新技术的创新、开发的思想和初步能力,着重培养学生软硬兼通的设计能力。

该专业结合学科的先进性和工程性,不断探索与学科发展相适应的课程设置建设体系,借鉴国际合作组织的最新研究成果创立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思想。在课程设置中,采用工程教育的思想,寻找嵌入式行业专业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适应现代社会工程化、系统化人才的培养目标的需要。增加课程设计的设置,同时到业界寻找设计题目,使学生的设计题目解决实际生产中一线问题,建立产业工程师与学生的“师傅与徒弟”的联系。增加业界对学生进行评价的环节,打破“教师和学生互评”的传统局面。

2.2 实验室建设

在专业特色建设方面,学校提供模拟电路实验室,数字电路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微机原理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高级数字系统设计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建设突出先进性和实用性,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实验室建设:

(1)完善模拟电路教学试验室;

(2)完善光电检测实验室;

(3)加强光电控制系统试验室;

(4)建立电路仿真系统实验室;

(5)建设智能控制系统实验室。

培养的学生具备实验测试和产品开发能力,能够满足企业和单位对人的需要,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嵌入式系实验室经过以上实验系列的完善和加强,目的是提高教学水平、专业特色更加突出,使该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够达到国内领先的水平。

2.3 教师队伍建设

学生培养过程中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是为学生提供营养和阳光的重要的补给站,只有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和学生培养能力的教师才能够保障教育教学过程的充分实施。为实现专业的快速、健康、稳固的发展,学校不断引进人才,为专业建设注入活力和动力。该专业引进的人才为学科建设带来智力、技术和设备支持。注重团队建设,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用团队带动教师队伍的发展,在竞争中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

2.4 社会合作

将学生带出去,带领他们更加有效的接触外界,打破学校教育的局限、开发社会资源,是开拓学生眼界,为学生创造机遇的重要途径;将各种社会资源引入到教学中使学生在学校学到更多的实用技术为保证人才培养与行业的无缝接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基地,充分利用与开发社会资源,能够使学校教育紧跟时代步伐,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同时带领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和比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竞争意识。

3.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才培养服务,人才培养是学科和学校建设的根本。建立与专业建设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为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越来越专业化、系统化的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确定培养方案,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建立新型的“TOPCARES—CDIO”教学模式,真正实施式“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为满足信息化时代对学生信息量的迫切要求,建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打开视野,开拓机遇,使学生能够站在科学技术的前沿,了解国内外的科研动态和教育现状,培养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等方面的能力。

在践行“TOPCARES—CDIO”教学改革过程中,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无疑走在了实践的第一线,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是学生建立软硬件协同开发概念的第一课,前修为各种电路课程,基础语言类课程,后续为基于操作系统上嵌入式系统开发过程,怎样由分离的硬件设计到系统平台上的软件设计,带领学生完成嵌入式开发能力的跨越,单片机课程担负着重要的责任。

由教师确定课程项目,帮助学生确定研究方向,并指导学生进行判断,对项目进行各级分解,确定各个模块作用,明确自己未知能力,进而分析需要学习各个理论知识点,确定单元学习内容的教学方式,学生从课程整体出发,系统把握,知道所学之用,为何所学。整体项目组织方式为将学生分为各项目组,明确组员分工,确定组员任务,专业教师按照课内课外一体化培养方案,安排课上课下教学内容,素质教师负责实施监控,定期进行协同评测,并以学生信息反馈员制度配合,确保进程顺利进行,使学生进行深入的专业研究,专业教师进行探讨,并完成设计、论文、实物等不同形式的研究成果。

该模式由于形式新颖,充分考虑学生的满足,建立了学生与教师的密切联系,既得到学生的认可,也调动了教师的科研和教学的积极性,实现“教学相长”的教学效果。

4.结论

嵌入式系统专业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坚持立足基础、培养特色的发展路线,努力提升学科的建设水平和科研实力,强化学科的特色优势,使学生能够满足社会对该类人才需求。在专业建设中,大力进行课程设置、实验室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建设,并采用新型的TOPCARES—CDIO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更强的应用能力满足行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乐,王沛民.课程重建:欧洲工程教育改革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5).

[2]顾秉林.工程教育中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

嵌入式人才 篇3

关键词:嵌入式人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嵌入式系统无疑是当前最热门最有发展前途的IT应用领域之一。从随身携带的MP3、电子辞典、手机、PDA, 到家庭中的智能电视、智能冰箱、机顶盒, 再到工业生产、娱乐中的机器人, 无不用到各种微处理器, "嵌入式"技术其实已渗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嵌入式系统是指面向特定应用, 隐藏于应用系统或产品内部的计算机系统。由于嵌入式系统通常具有低功耗、体积小、集成度高等特点, 因此随着消费家电的智能化和廉价微处理器的出现, 嵌入式系统将在日常生活里形成广阔的应用领域。按照行业细分, 嵌入式产品主要分布在消费类电子、通信、医疗、安全等行业。近年来, 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 极大地推动了嵌入式系统在各个行业尤其是通信和消费类电子产业的应用, 嵌入式软件产业已发展成为软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嵌入式系统产品不断渗透各个行业, 作为包含在这些硬件产品中的特殊软件形态, 其产业增幅不断加大, 在整个软件产业的比重日趋提高, 从2003到2007年, 全球嵌入式软件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达到30%[1]。

珠三角地区是家电业、电子玩具业、通信设备等制造业的集中地。广泛的应用领域及技术的快速更新带来的是巨大的人才需求, 掌握嵌入式系统尤其是嵌入式软件技术和管理的实用型人才就成为社会和企业急需的人才。然而据了解, 珠三角地区高职院校、本科院校几乎没有开设嵌入式技术专业, 专业培训机构也寥寥无几。

嵌入式技术人才稀缺, 身价自然就高。初入门的嵌入式开发人员年薪一般都能达到4-7万元, 有3年以上经验的人员年薪都在10万元以上, 有10年工作经验的高级嵌入式工程师年薪在30万元左右。

二、高职嵌入式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嵌入式应用开发技术人才状况是:能掌握低端8位单片机应用技术的人才相对过剩;而真正掌握高端32位 (主要是ARM) 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能用的人才却很少, 需求与供给严重失衡。高校作为培养嵌入式技术人才的摇篮, 虽然很多高校都已经开设或准备开设嵌入式系统相关课程, 但由于嵌入式系统设计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 涉及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和行业应用技术等诸多学科和相关课程内容, 对授课教师实践经验要求很高, 嵌入式人才培养具有困难性。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的快速发展是近年来的事, 掌握最新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的人才主要集中在企业一线, 而各高校普遍缺乏具有新近嵌入式技术的教学及实践经验的资深教师, 制约了高校开设嵌入式系统课程, 即使开设了的嵌入式技术专业, 大部分也是基本上停留在嵌入式技术的基础课程上, 甚至停留在单片机层次, 这与嵌入式的市场要求能力相距甚远。对于面向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以零距离就业为目标的高职类院校, 问题尤其突出, 课程教学与市场人才需求严重脱节。目前, 珠三角的高职类院校中, 还没有一所高职类院校建立建全一个新的、以ARM技术为核心的嵌入式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的教学课程体系。

嵌入式系统是当前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发展最活跃的方向之一, 相对于嵌入式系统巨大的市场需求, 我国高等教育在嵌入式系统领域的人才培养还刚刚起步, 人才缺口很大。对于高职类的院校来说, 开设嵌入式技术专业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 要抓住嵌入式发展的难得机遇, 首先就要突破的是嵌入式人才发展的师资瓶颈。

三、高职嵌入式人才培养的突破点

当前, 嵌入式技术人才短缺主要归结为两方面原因:一方面, 嵌入式领域入门门槛较高, 不仅要懂较底层软件, 对软件专业水平要求较高, 还要懂得硬件的工作原理, 所以非专业人员很难切入这一领域;另一方面, 是因为这一领域较新, 发展太快, 很多软硬件技术出现时间不长或正在出现, 掌握这些新技术的人当然就少。这也直接反映了高职类的嵌入式技术人才培养的两个突出问题:1.门槛较高, 很多人认为嵌入式技术专业不适合于高职类院校开设;2.实用型的嵌入式技术师资严重缺乏。进一步分析, 真正的问题是:嵌入式系统开发面对的是千变万化的产品, 差异非常大, 个性多于共性, 专统的通才化的培养模式是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

认为嵌入式技术专业不适合于高职类院校, 主要是没有真正了解嵌入式技术特点, 也没有把握好高职教育的目标与定位, 没有去掉"大而全"的学科型思想。掌握嵌入式技术的困难性, 表面上看是嵌入式技术涉及多个领域, 对人才的要求很高, 但是, 企业一线的嵌入式技术岗位是细分的, 并不要求、也难以要求技术人员要深入地、全面地掌握各相关领域的知识与技术, 最直接的要求是:了解各领域中与嵌入式技术相关的知识、原理, 掌握其基本的技术, 从细分岗位的角度来说, 要求并不很高。由于细分岗位的技术特点差别较大, 技术更具岗位专业性, 因此, 掌握嵌入式技术的真正难点是嵌入式技术的高实践性、具体应用性要求, 很多嵌入式技术人才都是从"师傅带徒弟"的模式中成长起来的。企业一线嵌入式技术岗位强调的是具体的、实用的应用技能, 如:代码编写技巧、具体编译调试技术、环境工具的使用、熟悉具体型号的硬件、软硬件配置等。嵌入式技术岗位的技术特点与高职教育的目标与定位是相符的, 相对于学科型的本科教育来说,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注重技能培养、追求零距离上岗、执行针对岗位的订单型培养, 实践性教学、半工半读模式是高职教育的重要手段, 因此, 如果师资及实践条件允许, 高职类院校更适合开设嵌入式技术专业, 培养一线的技能型人才。

嵌入式技术岗位工作有两大特点:一是工作强度相对较低。开发企业应用软件的IT企业, 这个用户的系统搞完了, 又得去搞下一个用户的, 而且每个用户的业务领域、需求和采用技术都可能不同, 开发人员往往疲于奔命;而搞嵌入式系统的公司, 都有自己的产品计划, 按自己的节奏行事, 所开发的产品比较专注, 不会因客户的不同而修改, 一个产品型号开发完了, 往往还有较长一段空闲时间进行充电和休整。二是职业发展相对顺利。从事企业应用软件的人, 工作范围广, 项目变化大, 日常的积累很难产生质变, 容易遭遇职业瓶颈;而从事嵌入式软件的人, 所涉及的专业技术范围就是那些, 具有较强的技术衔接性, 时间长了会越来越有经验[2]。高职类院校的专业划分比本科院校窄细而专注, 因此, 嵌入式技术岗位的职业特点更适合高职类的毕业生。

当前, 高校的嵌入式技术人才培养落后于企业需求, 要进入嵌入式系统开发领域工作, 首先必须具备软硬件方面的基础知识, 然后可以尝试参加一些厂商或者厂商联盟性质的学会主办的相关培训, 接着可以寻找项目实践的机会;如果找不到相关培训, 也可以从Linux、uC/OS等操作系统学起, 增加综合能力, 再进入相关公司后接受其安排的培训或师傅带徒弟。下面作者对嵌入式系统开发相关企业的人材调查的大致结果:

高校嵌入式人才培养的突破点在实用技术型师资及实践环境, 紧扣岗位需求, 实施以学以致用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式。由于嵌入式教学和人才培养具有高度的实践性和时效性, 因此, 需要社会、企业和高校多方的关注和积极的参与, 校企结合是高校培养嵌入式人才的正确途径, 如何利用企业嵌入式开发应用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把一线技术人员引入高校课堂、以企业案例搭建实用的教学实践环境、探索针对不同应用和岗位细分的培养模式、构建的嵌入式实践教学体系, 是高校嵌入式人才培养成功的关键。

四、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珠三角是全国IT产业基地, 嵌入式应用和开发技术比较发达, 为嵌入式人才培养的校企结合模式提供了条件。具体可行的做法有:1.与企业合作, 送教师到企业开发一线, 企业帮助培养实用技术型师资, 同时建设与市场相适应的嵌入式技术实验室及实训基地。2.建设与市场相适应的嵌入式技术实验室及实训基地, 骋请企业一线开发人员到学校任教。3.与企业深度合作, 一线技术人员与教学人员相互交融合一, 企业作为实训工厂, 最大限度地将教与学融入到真实开发环真中。

我们的做法是:将几个从事经典嵌入式应用开发的公司技术部门, 以各种互利方式迎入校园, 教师兼职到企业一线, 企业技术人员任兼职教师, 以企业实际项目为教学案例, 使学生尽可能地多有见习、实训机会, 和嵌入式技术岗位进行零距离接触。下面就介绍我们校企合作的一个案例:

广东泛网科技有限公司是从事可视电话研发及运行的企业, 其技术部主要从事可视电话嵌入式系统研发及基于可视电话增值业务的嵌入式应用开发, 从事一线技术岗位工作的人员有30多人, 与广东轻院合作前已有近4年的研发历程。广东轻院引入泛网公司的研发部门, 在实训大楼划出500平米实验室的给泛网公司的研发部免费使用, 还利用学院的资源, 为泛网提供外观设计、数模、包装等支持, 嵌入式技术专业的教师5人直接加入到泛网的研发团队, 泛网的技术人员也兼任教师, 学生细分到岗位, 与技术人员结成师徒, 协助和听从技术人员安排, 利用实训或课余时间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由于商业技术机密性及教学案例的经典性要求, 教师与技术人员协同整理教学重现案例。教师兼职开发的津贴由泛网提供, 企业技术人员兼职教学的津贴由学院按标准发给, 学院还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 帮助企业技术人员挂靠学院申请技术职称的评审, 因此, 从实处提高了相关人员的积极性。目前, 这种模式在偿试开展中, 预计应有很好的效果。

五、嵌入式人才能力要求与培养

嵌入式人才有两类:一是电子工程、通信工程等偏硬件人材, 主要从事硬件设计;二是计算机专业出身、学软件编程的人材, 主要从事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开发。目前职场上比较走热的还属偏软件人才。

嵌入式技术及其应用日新月异, 微处理器已从昔日的军阀混战、群雄逐鹿, 发展到当今ARM一统天下, 外围的其它系统部件也越来越规范化、高度集成化、清晰化。高职类嵌入式技术专业应以基于ARM微处理器的嵌入式应用设计为教学内容, 以具体的应用案例展开教学, 重技能, 专而精, 够用为度。偏硬件的毕业生应该是:掌握电子及通信技术的基本知识, 具有硬件的选配、连接布局、线路设计、测试调试等技能。嵌入式偏软件毕业生应该具备C语言编程技术、至少掌握一种嵌入式操作系统 (如:嵌入式Linux、uC/OS) 、会内核裁剪配置、了解硬件及掌握驱动程序的一般开发枝术, 熟悉一到两个应用领域的开发。

嵌入式技术的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分为四大类:A类 (基础课) 、B类 (专业核心课) 、C类 (专业选修课) 、D类 (领域专业课) 。具体课程开设应跟据嵌入式技术细分岗位进行精心选配, 其中包括嵌入式系统概论、实时操作系统、嵌入式微处理器系统、嵌入式软件开发技术与工具、DSP软件技术开发与工具等课程。这里不进行展开。

六、结束语

嵌入式技术的快速发展, 嵌入式技术人才的短缺, 是高职嵌入式技术专业教育的机遇, 但高校实用型嵌入式技术师资不足, 没有深入应用的实践环境, 嵌入式技术具有高实践性及高时效性, 使得高校毕业生的技能与市场要求脱节, 校企合作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柳翔, 嵌入式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 2005年第5期

[2].吴朝晖, 嵌入式软件发展的十个观点, 计算机教育, 2005年第5期

[3].李洛、廖永红等, 以就业为导向的确定高职高专培养模式, 辽宁教育研究, 2006年第一期.

[4].胡大威,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 2006年第7期

[5].刘利民, 嵌入式系统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探讨, 第五届嵌入式系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4年

嵌入式人才 篇4

进入21世纪, 嵌入式系统的广泛应用, 使得嵌入式人才十分匮乏。各个重点大学纷纷开设了嵌入式方向课程, 并在计算机或软件工程的体系下出现了嵌入式专业方向。作为一个新的专业方向, 关于它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仍处在探索阶段。与重点院校培养的嵌入式人才的角度和力度, 实现尺度均有所不同, 具体地讲:

首先, 学生来源不同, 由于高校录取学生都是根据高考分数划分的, 普通高校大部分学生问题主要是自主学习能力差、缺乏人生规划和人生目标等。

其次, 从就业角度来看, 普通理工类高校主要输送的人才是面向企业的一线编程人员。企业对这类人员要求是基本功过硬、动手能力强、能够迅速进入角色、有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 学校的软硬件环境与重点院校不能同日而语。普通高校的师资力量与重点院校不同, 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环境与重点院校的师资有显著差异;普通高校的实验环境也不能与重点院校相比, 虽然近几年教育部加大力度支持各大院校实验室的建设, 但仍然无法赶上重点院校。

在此背景下, 围绕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对普通高校本科生嵌入式方向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展开研究和探索, 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解决学校培养与市场应用严重脱节方面的问题。

2 具体措施

下面简要介绍本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的步骤与经验, 为普通理工类院校在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提供参考。

2.1 嵌入式方向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

嵌入式方向包括软件方向和硬件方向。针对我校本科生而言, 主要培养嵌入式软件方向的人才。嵌入式软件方向对学生硬件知识要求少, 学生兴趣高;而且目前我国嵌入式软件方向的人才匮乏。制订适合我院本科生的培养方案, 使学生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能够具备专业就业竞争力, 满足企业应用需求, 缩短企业二次岗前培训;使得学生成为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具有完备专业知识的技能型人才。到目前为主, 累积了一定量的研究经验和教学经验。

2.2 搭建递进式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精神和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 本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施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1234”工程, 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评价方式、校企合作等多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 取得了显著效果。所谓“1234”工程, 即“抓住一条主线, 实现两个对接, 做好三个结合, 夯实四项建设”。

一条主线指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

两个对接指通过校企合作培养, 实现学生身份与员工身份对接、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对接, 实现学生的职前教育、入职教育与职后教育一体化衔接。通过构建校企双赢机制, 整合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 实现学工结合, 是学校、学生与企业需求“零距离”, 学生就业“无障碍”。

做好三个结合指学生在学习期间要实现“学与练的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学与练的结合”指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实践演练相结合, 实现“做中学”, “课上与课下结合”指学生的课内学习与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 实现“学中做”, “校内与校外结合”指学生的校内生活场域与社会生活场域相结合, 实现“学用结合”, 充分利用所能利用的一切资源、利用所能利用的一切时间, 让学生从讲堂中学、从企业中学、从生活实践中学, 使学生逐步具备IT领域“卓越人才”的各种素质。

抓实四项建设指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及课程建设、实践基地建设。

2.3 采取案例驱动教学方法培养技能型人才

案例驱动教学方法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和重点, 通过具体实例化教学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将该方法引入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对嵌入式方向培养体系的有利推动。针对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有用、有趣, 建立学生自信”的指导思想出发, 探索案例驱动的嵌入式系统教学改革, 提出嵌入式系统教学案例的设计思路及注意问题。最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化解课程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在上述的指导方针下, 在教学模式针对本院学生的特点对于嵌入式方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计算机专业应用类课程均要求采用项目和案例驱动教学方法, 以实践考核方式代替课程考核, 以实践考核成绩作为该门课程主要成绩。采用案例项目驱动教学方法, 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培养目标, 采用案例、项目驱动教学。

2.4 构建多维度实验教学体系

普通高校的实验环境不能与重点院校相比, 大部分院校都面临实验环境落后的现状, 因此, 我们只能在现有的实验环境下, 开发多维度的实验体系, 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的资源和企业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扩展上机时数和上机质量。形成多维度实验体系模型, 实验课程重点偏向嵌入式软件方向。实验根据不同课程分为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创新性实验、课程设计、项目实训、创新能力及毕业设计等多种方式;根据学生所处不同阶段, 将实验分为编程基础实验、嵌入式设计实验和嵌入式综合开发实践。将实验体系包括在教学环节的实验课程、每学期单独开设的实践考核类课程、企业实训等多种形式。

2.5 建立完善的计算机专业嵌入式方向技能型人才培养监控和评价体系

围绕计算机专业嵌入式方向技能型人才培养具体要求, 建立灵活多样的监督、评价体系。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践性强的课程考试形式的改革, 由教师自主和学院监督形式制定灵活的考核方式, 从而建立完善的计算机专业嵌入式方向技能型人才培养监控和评价体系。

3 总结

嵌入式技术的高速发展, 必然要求高校的培养体系与教学模式不断改进并与之相适应。本文针对普通高校对嵌入式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展开探讨, 提出嵌入式方向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搭建递进式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采取案例驱动教学方法、构建“帆船式”多维度实验教学体系、建立完善的培养监控和评价体系。良好的培养体系是一个双赢机制, 既有利于学生的平稳快速就业, 也有利于学校的良性发展。为此, 应进一步深化普通院校嵌入式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春杰.构建校企合作背景下动态“4+X+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03:94-96.

[2]邱铁, 吴国伟, 刘晓艳.基于应用的高校嵌入式系统方向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 2011 (4) :1-4

[3]HUANG Ming, LIU Zhen, LIANG Xu, et al.Exploration and PracticeofComplexEmbeddedSoftwareTrainingModel[J].计算机教育, 2010 (9) :6-9.

[4]俸皓.嵌入式系统教学体系改革的探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 12 (30) :29-31.

[5]李文生, 马争, 傅瑜, 邓春健.面向应用型嵌入式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J], 计算机教育, 2011 (5) :69-74

嵌入式人才 篇5

嵌入式技术是近年来IT领域发展最快的方向之一, 由于巨大的嵌入式人才市场需求, 当前许多高校都已经认识到嵌入式系统的重要性, 纷纷开设了与嵌入式系统相关的课程。由于嵌入式课程本身具有跨学科、软硬件集成、要求综合性知识较强的特点, 又由于传统的专业设置、学时分配、师资和实验设备等条件的限制, 导致许多学生学完该课程后, 仍感觉无法掌握, 无法达到企业对嵌入式系统的软硬件开发人才的要求。因此如何改革“嵌入式系统”课程的教学方法, 培养具有较强嵌入式系统开发能力、面向企业的应用型人才, 成为目前关键且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二、嵌入式人才培养定位

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要明确嵌入式系统的体系结构。嵌入式产品的开发是由不同层次上的开发人员来完成的, 各个层次开发所涉及的知识不同, 对开发人员的要求也就不同。硬件层、中间层和系统软件层的开发是面向硬件或操作系统的, 它要求开发者具有较强的专业基础和一定的开发经验, 可把研究生和本科生作为这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应用软件层的开发是面向具体应用的, 不用过多考虑底层情况, 类似于windows应用程序开发, 可把本科生和专科生 (高职生) 作为这类人才的培养目标。

目前社会所需求的嵌入式人才是掌握电子设计和或计算机相关知识的人才,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硬件工程师和软件工程师。而其中软件设计人才应占80%左右。由于嵌入式的硬件和软件都具有定制性, 软件工程需要掌握足够的硬件知识, 硬件工程师也应有相应的软件知识。硬件工程师一般毕业于电子、自动化、仪器仪表等相关专业, 优点是有较深厚的硬件基础, 掌握计算机的底层工作原理, 熟悉汇编、C语言等基于系统底层的开发语言及方法, 缺点是对操作系统了解不深入。而软件工程师一般毕业于计算机及应用等相关专业, 优点是有较深厚的高级程序设计能力, 对现代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缺点是对计算机底层特别是硬件系统的了解有限。

三、嵌入式系统教学改革方法

1. 深化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内容。

嵌入式系统课程由于课时的限制, 学生感到要学的东西多而杂, 难以掌握。对于计算机专业开设嵌入式方向的院校, 开设前修基础课《C语言》, 《汇编语言》、《计算机接口技术》等外, 通常开设多门嵌入式的课程:《嵌入式系统基础》、《嵌入式硬件设计》、《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应用软件设计》等。这些课程基本覆盖了嵌入式应用系统开发的全过程。目前, 有些院系也存在缺乏合适教材、各门课程之间衔接不够、部分具体知识相互重叠等情况。所以对每门课程的学习及掌握并能熟练应用绝非易事, 因此, 强化各门课程的应用至关重要。同时, 对每一门授课老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例如在讲授《嵌入式系统硬件》时, 要求老师带领学生复习C语言及汇编语言进行编程, 要求老师带领学生重温接口、模拟、电路等知识。对于综合性较强的嵌入式课程, 如何更好深化理解这些内容, 以黑龙江科技学院为例,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把目前较流行ARM9硬件平台和嵌入式Linux开源操作系统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将各学科有机联系结合起来。实践证明, 这个内容降低了嵌入式学习的难度, 大大消除了学生对嵌入式系统的杂而乱的无头绪心理, 使嵌入式技术从软件和硬件层次更清晰地结合起来, 也保证了硬件和软件知识的完整性, 能被更多学生掌握。

2. 项目化嵌入式教学方法。

在每门相应理论课程学习中或之后, 要求学生完成一些与项目相关的工作, 使学生了解到此门知识的用处, 而不是学完之后感到无处可用, 怎么用。例如, 学习《嵌入式操作系统》之后, 应去阅读μC/OS这样小的操作系统源码, 并尝试编写多任务应用程序的例子, 也可以引导学生做基础的Bootloader的移植等;学习《汇编语言》和《嵌入式系统基础》之后, 应了解所用处理器的汇编语言指令集, 并尽可能阅读和编写相应处理器的启动代码;学习《计算机接口技术》之后, 应去了解项目相关的外设接口, 并尽可能完成一个接口的无操作系统驱动程序的设计。最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利用工程实训或课程设计阶段从做一个MP3播放器这样的小项目进行一个完整的开发过程, 从Bootloader移植, 内核的配置与裁判, 文件系统的创建, 到应用程序的开发, 软硬件的调试等系列过程。通过在每一阶段的成功实践, 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创作激情, 最后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老师设定任务外带来更多的惊喜, 对将来从事嵌入式工作也打下了一定的实战基础。

3. 嵌入式实践教学的设置与优化。

嵌入式系统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实践是整个嵌入式系统教学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笔者所在黑龙江科技学院专门没有嵌入式系统实验室, 所以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并且实践环节的时间一般不少于理论教学的时间。

嵌入式课程连贯性强, 通过实践环节让学生, 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动手操作和实践加深了对课堂教学所涉及的理论知识的理解,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嵌人式工程参与能力, 避免了脱离实际空谈理论的片面教学。

在实验教学环节, 实验内容又可分成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自主设计实验3种。基础实验利用现有实验设备使学生理解嵌入式系统设计的原理和过程、掌握建立嵌入式系统开发环境开发方法和过程;综合实验主要是让学生把所学各科知识综合应用起来, 培养学生嵌入式系统综合应用开发能力、软硬件协同设计思想、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 实验室对学生全天开放, 充分发挥实验设备的效率, 鼓励有能力、基础好的学生组建兴趣小组, 购买开发板, 设计并实现自己感兴趣的嵌入式设备, 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硬件设计大赛等活动, 锻炼自己的创新动手能力。

四、改革后的教学效果与体会

“嵌入式系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 不同专业的嵌人式系统教学的侧重点并不同。笔者根据多年在企业锻炼的经验及教学经验, 针对黑龙江科技学院计算机专业嵌入式方向嵌入式课程进行了教学内容深化, 实践教学环节优化,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项目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改革,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院学生在2010年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获得三等奖;2011年“博创”杯机器人大赛中获得优秀奖, 教学成果显著。我院2012年嵌入式方向毕业的大学生带着作品找工作, 实现了100%高质量就业。

摘要:根据“嵌入式系统”课程的特点和性质, 结合黑龙江科技学院计算机学院嵌入式方向的定位及特色和多年来对嵌入式系统教学的探索和经验, 构建以培养面向企业需求为主导, 创新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嵌入式系统教学体系。即从深化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方法、优化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跟踪毕业生就业情况表明此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同时该教学模式对其他与嵌入式系统性质类似课程的教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嵌入式系统,教学模式,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国旺, 党瑞荣, 任志平.教学致革与创新实践探索[J].北京:理工高教, 2010 (1) :131-133

[2].范剑, 李军, 夏如艇.单片机课程现场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北京: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 (6) :63-64

[3].李平勇, 游磊, 苏长明.嵌入式系统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北京: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1 (5) :95-98

[4].苏淑霞, “嵌入式系统”课程的教学研究[J].宁夏工程技术, 2011 (12) :397-399

[5].王彦芳, 刘永军, 井海明.嵌入式系统系列课程建设的教学研究[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

嵌入式人才 篇6

1 欧普IMS项目概述

IT管理服务 (IT Management Service, 简称IMS) 是指从企业战略和IT管理角度, 提供企业运作支持性服务的总称, IT管理服务一方面可以服务于企业日益复杂且要求苛刻的IT应用系统, 帮助企业维持稳定的IT运作环境。另一方面, 可以从商业策略、商业流程和商业应用角度, 通过IT技术帮助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 实现IT投资效率最大化, 降低企业IT工作费用和复杂度, 使企业运作更高效, 更顺畅。

鉴于IT和整个企业融为一体发挥作用的美好景象, 而拥有IT复合型人才是产生这种景象的前提条件, 因此, 美国欧普公司经过几年的时间完成了IT市场调研, 对国内672家国家重点企业和长三角地区骨干企业的IT人才需求和岗位设置进行了调研, 与国外先进的IT服务和企业IT应用岗位培训进行了比较, 针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以及当前国内IT职业岗位群和IT服务的需求, 制定了欧普课程体系和认证体系, 推出了欧普IMS培养项目。

欧普IMS项目的引进, 其主要目的和任务是借鉴全球IT人才培训的成功模式, 引进国际知名IT人才岗位培训体系, 结合中国国内企业的IT岗位和用人机制, 建立和完善江苏省特有的IT职业培训体系;指导、协调江苏高校IT方面人才培训工作, 帮助江苏IT产业和人才培养走向国际化。该项目自开展以来, 已经建设并且逐步完善了欧普IMS课程体系和认证体系, 举办了四期欧普特色讲师培训班、全省已有47所高职院校成功加入, 770人次教师接受过培训、培训的学生数突破8000余人。

2 欧普IMS项目的组织机构

2005年10月, 江苏省教育厅、美国OOPSystems公司和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签署协议, 按照“三方合作协议”的精神, 建立了江苏欧普高校软件人才培训管理中心。

3 欧普IMS项目的特点

3.1 一个政府参与的中外合作项目

明确的培训目标、良好的政府支持、首个非赢利性的联合培养方案、满足国际视野和国内实情的实用性课程体系。教育厅根据江苏省统一规划, 委托江苏欧普高校软件人才培训管理中心在“十一五”期间培训、考核6万名IT人才, 并对IMS项目提供财政资助。

3.2 一套由国外成熟培训模式本土化后的课程体系

集理论与实践、行为素质与复合化为一体, 由数十名专家精心打造, 通过包括企业在内的多名专家学者鉴定认可的由国外成熟模式进行本土化改造后的课程体系。

3.3 一个符合国情的全优人才培养理念

摆脱原有理论模式的束缚, 从思想素质到行为优化、从理论到实践、从专业到复合、从实用到适用、从基础到全面、树立IMS体系本土化全优人才培养理念。

3.4 一个全新的多方差别化合作模式

创造多方合作中差别化课程体系开发与优化的合作模式, 在合作方原由的课程体系中融入IMS课程, 就不同的专业方向、不同的师资力量和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差别化课程优化。

3.5 一个独特的职业定位方向

本着因材施教、因材塑型的方针, 面对市场60%中低端II应用人才的职位空缺, 将人才培养方向从点扩展到面, 使受训人才在该市场需求中具有极强的职业岗位竞争力。

3.6 一份珍贵的人生财富

她是学生实现职业人角色转换的平台;她是学生心理获得软着落的平台;她是市场需要的专业能力彻底提升的平台;她是人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平台;她是浓缩职业经验的转换平台;她更是创造和谐社会的平台。

4 欧普IMS培养体系的定位

目前国内IT人才济济, 但仍有至少40%左右的IT相关岗位急需人才, 原因就是人才的定位方向存在一定的偏差。许多培养出来的人才对于某些领域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 但综合能力不够, 造成了大多数企业一致认为现在的毕业生不能立即重用。

IMS体系具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一系列培训课程的本土化工作, 从实用性出发, 大力培养人才的素质和综合能力, 从简单的基本操作开始到专业的开发能力的培养, 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培训体系, 让培训出来的人才尽可能多地掌握企业日常信息化管理中所必须的技能。尤其是对于那些高不成低不就的岗位, 经过IMS培训的人才具有极强的岗位竞争力。

5 欧普IMS培养方案的特点

5.1 与国际IT人才培养模式接轨

面向世界、面向社会、面向市场, 以市场需求为指导、以企业为依托, 突出工程化、复合型和适应性, 培养企业实用性人才。逐步推进体制创新, 依托江苏省企业优势, 实现校企合作、产学一体, 实现设备资源、技术骨干、实习基地全方位融合。

5.2 与国际IT人才培养内涵接轨

加强国际合作办学, 拓展合作方式与合作层面。全面引进国际著名IT企业资质证书培训系统, 围绕合作公司的知名IT产品, 采用课程嵌入模式, 开设相应技能课程和认证课程, 将技术认证培训作为培养模式的重点环境。全面引进合作学校与合作企业在IT人才培养培训方面的先进理念、培训模式、教学方法、教师资源、课程体系和教材资源。

5.3 与企业用人需求标准接轨

坚持适需培养, 按照企业对各类IT人才的要求, 调整优化IT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嵌入式教学, 加大实践课程与工程课程设置比例, 重视案例教学与实用技术教学;推进订单式培养, 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 企业承担开发性、应用性课程, 学生直接参与企业IT项目研发与生产, 毕业前由企业考核任用;加强一体化技能训练, 将课程与技术、教学与生产有机整合, 构建具有工程生产背景的教学环境,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5.4 与IT服务类岗位需求接轨

欧普中心基于国内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特点, 行业的发展规律, 制定了围绕IT服务行业、IT应用行业、IT软件行业相关的人才培养的规划, 将逐步在江苏的合作院校中加以推广。

欧普中心根据国内上千家的IT企业的岗位技能分析, 已对24个IT重要岗位培养模式, 设计了相关的证书培训体系、课程和教学计划。并重点针对IT基础服务岗位设计出江苏省的IMS (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 Service) 培养体系, 计划将在2-3年内重点为江苏省企业打造IT基础服务型人才。

5.5 与国际上的培训方式接轨

通过围绕企业的IT岗位和用人机制的市场调查和分析, 通过同国外先进的企业IT服务岗位培训体系相比较, 而建立以IT服务企业业务需求、绩效需求、培训及工作环境需求为核心的岗位培养体系。并通过引进相对应的知名IT服务企业岗位培训课程作为补充, 建立与完善江苏省的第一个面向企业的IT服务岗位培训体系。

其主要特点如下:

(1) 课程目标由知识客体转向学生主体, 即主张将学习目标指向充满生机的学生个体, 以及他们内部心理和外部行为所要发生的变化, 用能力指标来反映这些变化。

(2) 教育导向由“教育专家导向”转为“企业专家导向”。

(3) 教育程式由传统的“教程”逐步向“学程”转化, 即教师成为学生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的一部分, 是学习的促进者和组织者。教育过程中, 课程可以采用不统一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进度, 而是强调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 不同的学习者可有不同的课程。

(4) 通过产学结合的岗位培养, 逐步构建江苏省合理的IT人才结构。

6 我院参与欧普IMS项目的情况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参与欧普IMS项目, 不遗余力地进行着相关的工作:

(1) 多次派出专业教师参加欧普每年一次的厅级讲师特色培训班;

(2) 2007年度获得了省财务厅和教育厅联合下拨的30万欧普项目经费, 合理对经费进行管理, 加强控制, 做到专款专用, 以保项目顺利开展;

(3) 今年4月底, 作为7所院校代表之一赴南京参加了由江苏欧普高校软件人才培训管理中心组织的IMS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 充分肯定了我院在欧普IMS项目中的积极工作;

(4) 对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物流专业教学计划作了修订, 嵌入了《IT行为优化》、《IMS常用工具软件使用》、《商务英语》、《IMS计算机专业外语》等课程;

(5) 按照欧普管理中心的要求及时上交每学期初的开课任务和学期末的成绩统计等材料;

(6) IMS课程的教师经常开展课程组活动, 其中一位教师所授嵌入式课程《IMS常用工具软件使用》, 参加教务处组织的实践教学比赛, 取得了分院预赛一等奖的好成绩, 嵌入式课程教学初见成果;

(7) 学院领导带队, 多次赴南京主动与项目挂靠单位欧普管理中心交流、讨论, 就我院欧普项目实施的情况向欧普管理中心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得到充分的肯定;

(8) 在已经嵌入欧普课程的专业中, 进行欧普证书的先期宣传工作, 研究欧普证书的置换体系, 欧普学分银行的可行性。

7 欧普IMS项目的美好前景展望

欧普合作项目引入了美国IT行业高速发展背后的价值观念和企业文化, 与美国著名的IT企业OO-PSystems公司开展教育培训合作, 将成为国际校企合作的典范。

(1) 积极索能力本位教育与培训 (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BET模式在高职院校中推广的可行性及其规律, 坚持该模式化本土化的渐进性、科学性、可行性和系统性原则, 点、线、面多种改革形式相结合;在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 既做到不盲目照搬、全盘西化, 又做到具有本土特色, 使能力本位教育和教育培训体系的改革走在职教领域的前列。

(2) 在已经嵌入欧普课程的专业中, 进行欧普证书的宣传工作, 研究欧普证书的置换体系, 欧普学分银行的可行性。同时积极探索毕业证书、欧普证书双证书实施的可行性, 进一步提高项目的实施效果。

(3) 加快、加大欧普课程的嵌入程度。根据前期的实施效果来看, 许多欧普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比我们现有的课程更合理, 譬如以前我们设置了《办公自动化》现采用欧普课程《IMS常用工具软件使用》, 师生反映效果更好、更实用。因此, 我们将在消化欧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进一步深化现有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

近期教育厅和欧普公司又联合推出了欧普人才就业工程, 进一步提高了项目的吸引力。我们将积极推行欧普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 为高职教育改革做出有益的探索。

摘要:详细地介绍了美国欧普OOPSystems公司在江苏省高职院校中开展的嵌入式人才培养方案, 同时也总结了我院在欧普IMS项目中的参与情况。

嵌入式人才 篇7

1 嵌入式系统应用人才培养目标

嵌入式产品是软硬结合的产品, 存在于各个领域, 如通信设备、消费电子、信息家电、工业控制、安防监控、汽车电子、医疗设备、航空航海等应用领域, 这就决定了它的多学科交叉性。目前, 许多高校在不同专业上都开设“嵌入式系统”相关课程, 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电子工程等专业。由于各专业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不一样、教学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课程讲授内容也各有特色。自动化专业侧重于智能仪器、仪表的设计, 电子类专业侧重于硬件基础平台的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从“软件开发”的角度出发, 使软/硬件协同工作, 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整个教学体系形成一条清晰的逻辑线。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 嵌入式系统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综合素质好, 创新能力强, 专业基础理论扎实, 应用领域明确, 工程实践技能突出, 具备工程应用开发过程中计划、需求、设计、研发、测试、维护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能够胜任系统化、规范化、度量化的项目研发工作的实用型中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具备专业技术能力的卓越IT工程师, 嵌入式系统设计师、嵌入式系统开发工程师等。通过四年的本科学习, 实现学业与职业零距离对接, 培养面向工程、立足实践、具有创新精神的工程型IT人才。

在具体的实践上, 主要通过将嵌入式系统的知识体系和工程实践有机结合, 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团队合作与学习创新的职业素质。通过系统的嵌入式系统理论教学、务实的实训演练, 提高的大学生实验区建设等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与实践训练, 使学生扎实地掌握嵌入式系统开发的理论基础、熟练运用开发技术和工具, 并具备在通信、信息家电、工业控制、移动计算设备、网络设备等领域从事嵌入式产品开发、产品测试的能力。

2 嵌入式系统课程体系

嵌入式系统涉及内容广泛、系统性强, 是一个软硬件系统的综合体。按照不同的要求和目的来建立一套合理的教学课程体系, 根据教学特点与时间问题, 以及学生的素质, 把嵌入式系统的课程体系结构分为3个阶段, 如表1所示。[1,2,3]第一个阶段学习专业基础课, 主要开设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科学导论、模拟和数字电路等基础课程。第二个阶段学习专业课, 主要开设汇编语言、数据结构、计算机原理与应用、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等专业骨干课。第三个阶段学习嵌入式系统课程, 主要开设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嵌入式操作系统、人机界面的软件设计等。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 选择ARM处理器进行讲解, 讲解ARM处理器的总线、存储器、指令系统和I/O接口等, 加深学生对嵌入式微处理器内核的认识和理解。嵌入式操作系统, 循序渐进地学习实时内核μc/OS操作系统的内核和应用, 然后过度到linux操作系统的学习, 学习linux操作系统下的驱动开发方式, 嵌入式网络编程等, 为嵌入式开发提供一定的软件基础。人机界面的软件设计讲解人机界面设计原理、开发方法与开发工具, 结合嵌入式产品特点和流行的界面让学生学会软件用户界面设计、测试、评估方法,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开课程采取必修和选修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但每门课程的内容和主要知识点必须提出明确要求, 分清重点和难点, 同时为每门课程开设好配套的实验课和综合型设计课程等。

3 嵌入式系统实践体系

由于嵌入式系统应用面很广, 实践性很强, 实践教学是贯穿整个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为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嵌入式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原则, 建立了一套灵活的实践教学体系。

3.1 教学方法

嵌入式系统的相关课程, 以项目驱动的方式很容易操作, 在讲述项目设计方法和设计过程时要求学生熟悉开发环境、开发工具, 如果在课堂讲授开发环境和开发工具的使用, 再到实验室做实验, 学生不仅感觉枯燥无味、不易掌握, 而且在真正作项目之前还要花费经历复习、不断动手操作使各种工具应用熟练。因此, 我们借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率先提出的“Lenrning by doing”的教学理念, 强化培养学生全面的实践能力和开发、设计、完成项目的素养。

3.2 实训项目的设计

为达到教学目标, 将实训教学体系分为基础类实训项目和提高类实训项目。[4]我院现有达盛EL_ARM860教学实验系统40套 (OMAP_3530处理器) 及该平台配套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环境, 提出实训平台的通用项目设计方案和创新设计。实训平台功能框图如图1所示。

在达盛EL_ARM860教学实验系统上实现的基础性实训内容如表2所示。[5,6]

在实训平台上设计的提高类实训内容, 课题来源主要有3种途径, 一种是教师布置题目, 另一种是学生根据实验系统的外扩接口自己选题, 第三种是学校的大学生科研项目。无论哪种方式的题目, 学生都要自己查阅资料、文献, 完成课题的分析、设计、编写代码、调试, 最后接受验收。教师布置课题如表3所示。每个提高性的实训课题都有一定的难度, 也考虑到教学时数的限制, 把学生3人分成一个小组, 共同讨论、完成提高性题目, 表3的题目1为每个小组的必做项目, 其他4个题目每个小组任选一个完成。

3.3 实训项目验收考核

由于实训项目的实践性特别强, 主要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因而不采用传统的期末笔试的方式进行, 而是实训的过程中跟进每组的实际情况, 综合考核。基础性的实验要求学生都掌握, 综合性提高的项目, 既要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要强调学习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更好地理解项目成功实现的原理, 最后采取综合答辩的方式。每个小组汇报该组项目的设计理念、实现功能, 实现方法、调试及测试过程, 使其他没做该项目的同学也能得到参考和借鉴。

4 结束语

嵌入式系统在国内、外的应用发展非常迅速, 需要的面向应用的嵌入式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缺口很大, 但目前我国高校的嵌入式人才培养还没有一定的模式, 高校的嵌入式系统教学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教学体系和规范, 为了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嵌入式技术方面的人才, 高校的嵌入式系统教学需要建立科学的、可操作性的嵌入式系统理论和实验教学体系、教材以及教师队伍的培养体系, 为社会培养可持续的人才, 适应社会对计算机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该文探究了嵌入系统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训体系, 积累嵌入式系统的教学实践, 融合了社会的需求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点,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效果较符合实际应用。

摘要:结合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和嵌入式系统的教学特点, 为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制定了嵌入式系统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训体系, 改进教学模式, 宽基础教育, 把嵌入式理论教学引入实践环节深入学习, 强化实贱训练,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嵌入式系统,课程体系,实践体系

参考文献

[1]何剑锋, 姜林, 刘琳.专业嵌入式系统教学探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 2009 (9) .

[2]李凤云.计算机本科专业嵌入式系统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 2007 (8) .

[3]郭宏, 胡威.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J].现代计算机, 2013 (6) .

[4]赵芝璞, 沈艳霞.“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28) .

[5]韩德强, 张丽艳, 邵温.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嵌入式系统实践教学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0 (3) .

嵌入式人才 篇8

一、“团队式”人才培养模式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嵌入式方向“团队式”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改革思想:

(1) 培养出的人才具有较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 为学生提供嵌入式实践的机会, 培养学生实际训练, 实践动手能力, 满足了企业的需要。

(2) 加强教师实际项目开发的经验, 了解社会的实际需要, 熟悉嵌入式方向项目开发的国际标准和技术规范[1], 开设了相应的课程, 增强教学中的实用性。

(3) 在教学管理方面, 使学生在校学习专业技术知识, 并去校外实践, 满足社会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整合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整合校内外资源, 全面贯彻“团队组建+课程学习+模拟实践培训及竞赛+校企联合实战”教育培训体系。

二、完善课程体系

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 确定嵌入式方向的培养目标是掌握嵌入式系统开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具备嵌入式系统软硬件的设计与开发, 具体掌握一种嵌入式操作系统, 具有在该操作系统环境下设计、编程及开发的能力[2]。围绕该培养目标, 确定嵌入式系统课程的课程体系, 由三个课程系列组成:

传统专业硬件类课程:数字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等, 有助于学生掌握基础的硬件知识, 为嵌入式学习打下良好的硬件基础;

传统专业软件类课程:C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等, 有助于学生编程能力和系统开发能力的培养;

嵌入式方向课程, 由嵌入式体系结构、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软件设计、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四门课程构成, 嵌入式体系结构主要讲述ARM9处理器及其编程;嵌入式操作系统选取Linux操作系统, 主要讲解Linux内核模块;嵌入式软件设计以Qt开发为主线, 讲解嵌入式环境下应用程序的开发;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课程是对以上三门课程的综合, 从底层的Boot Loder开发, Linux内核移植, 根文件系统的移植, 对添加硬件驱动程序的开发, 到上层应用程序的开发及移植, 系统讲解嵌入式系统开发的流程和方法。

三、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一个适合嵌入式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有利于学生更好理解和运用嵌入式系统理论, 对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和学生应用能力意义重大。

(1) 学生实践能力设计

嵌入式方向应包括嵌入式系统硬件与软件的设计, 在以电路与系统集成、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及计算机辅助设计与仿真为工程设计基础教学的同时, 加强学生在工程设计能力方面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电路设计和软件开发能力。

(2) 实践教学方案

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课程相结合, 加强实践与设计课程, 设置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 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 开展工程设计[3]。低年级课程要特别强调基础理论的学习, 基本技能的训练;高年级逐步加强技术性, 实用性课程, 关注信息工业发展的需要。

四、建立学生创新团队,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结合学院教师的研究, 以研究中心、研究所及研究室为平台, 建立学生创新团队, 使学生尽早参加科研项目开发, 从参与、接受到贡献逐步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科研过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鼓励学生参加嵌入式大赛

励学生积极参加嵌入式相关的比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实际动手能力, 加深课堂知识的理解, 为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已经组织学生连续多次参加“博创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物联网设计大赛, 多次在西北地区获奖并参加国家级比赛, 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增强校企合作

强校企交流与合作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捷径。校企合作与交流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学生的校企交流合作机会, 与大型的IT企业联合培养嵌入式方向人才基地, 目前该专业已建立多个校企合作单位, 并均有长期合作。通过校企合作, 改善学生的学术氛围,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企业技术人员面对面地探讨和交流技术问题, 了解嵌入式方向最新研究动态、扩展视野、开阔思路、增长见识、迅速掌握和了解本专业最新成果。

参考文献

[1]蒋伟杰.计算机专业本科嵌入式系统方向课程建设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11 (20) :61-64.

[2]杜钦生, 唐伎玲.应用型大学嵌入式系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 2012, 22 (02) :214-216.

上一篇:融资作用下一篇:一体化中间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