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花一现

2025-01-07

昙花一现(精选12篇)

昙花一现 篇1

最近, 一款名为“秘密”的匿名社交应用突然蹿红。然而, 特殊的中国国情以及特别的产品特性使得其命中注定是一个昙花一现的短命鬼。

“秘密”, 一款匿名朋友圈的社交软件, 上线仅一天就名列App Store总榜第13位, 社交榜第1位。用户可以看到来自本人手机通讯录内联系人发布的各类匿名信息, 但你只知道是熟人发送的消息, 却并不知道具体是哪位。由于无法确认具体的身份, 所以大家也敢于在此畅所欲言, 有吐槽、有爆料、还有各种发泄、八卦, 一时之间激起了大家窥探身边人隐私的欲望。

“秘密”基本效仿国外的一款名为secret的软件。其迅速爆红可以说是沾了微信朋友圈的光, 因为目前社交应用中以微信为首的熟人社交是主流, 朋友圈里充斥着领导和客户, 让用户在表达观点时畏手畏脚。“秘密”提供了一个可以为所欲为、畅所欲言的场所。

然而, 一鲨认为, 由于下面的三个原因, 使得“秘密”注定不可能长久这么红下去。

首先, 中国的特殊国情和中国人的特殊特点使得“秘密”会充斥更多的假消息, 充满太多的戾气和负能量, 很容易成为被打击和取缔的对象。

中国社会目前最大的特点是压抑, 无论是贫富差距过大, 还是社会公平问题, 都导致人们的压力巨大, 活得比较压抑。看看微博吧, 上面基本上都在充斥负能量, 本来很美好的东西都会收获一片叫骂声。如果说微博是实名登记的话, “秘密”完全是匿名, 给用户的感觉是根本不用考虑后果, 所以导致“秘密”上YY横行, 负能量爆棚, 假消息横飞。

最近互联网行业的两个例子就都是在秘密上产生, 然后以讹传讹。一个是百度李明远辞职, 另一个是刘强东辞任京东集团CEO。这两个消息都被人在“秘密”上爆出, 然后被媒体、微信自媒体跟进, 在没有得到当事人回应的情况下, 擅自报道, 引发轩然大波。最后被证明是假新闻。

如果你看看美国的secret, 再对比一下中国的“秘密”, 就可以看出两个国家的不同, 可以看出两个国家国民的心理状态。中国人本质上没有信仰, 所以一旦没有束缚, 容易做出格的事情, 容易人格分裂。其实中国也不可能没有束缚, 监管是一个绕不开的存在。就像微博当年开始时候, 谣言横飞, 后来监管部门强势介入, 要求实名注册, 并强化了打击。现在的“秘密”也难逃被严厉监管的命运。

其次, 虽然“秘密”可以畅所欲言, 但并不意味着你不会对所说过的话负责任, 如果一旦有处罚的案例出现, 将极大地打击人们使用“秘密”的热情。

根据公安部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规定, 利用社交平台对他人进行侮辱或诽谤, 不构成犯罪的, 应当由公安机关对其依法做出行政处罚。如情节严重, 则可能构成侮辱罪或者诽谤罪。当被侵权人对侵权信息提出删除等合理请求时, 软件运营方有责任及时采取措施, 以制止侵权内容的存在和传播, 否则应当承担相应的侵权赔偿责任。

再次, “秘密”从产品属性上更像是媒体, 缺乏比较强的传播和社交属性, 这也使得其更像是压力释放游戏, 而非能像微博、微信那样的普适性产品。

“秘密”的内容从现在来看, 基本上是三大类:情绪宣泄、告白、爆料。“秘密”更像是“朋友圈+微博”的杂交产品, 是匿名的朋友圈, 发布类似微博那样的消息, 可以说具有朋友圈的皮和微博的肉, 但却更加封闭。这些都造成“秘密”的信息是单向的传播。由于信息敏感, 匿名设计, 这使得用户无法实现之间的交流沟通, 无法建立社交平台, 无法像微博那样实现大规模的传播。

比如办公室恋情就是“秘密”上非常热门的内容。“今天我上了XX, 明天我和XX搞了”这样的内容比比皆是, 但对比现实, 大部分这样的内容都像是主人公的YY和想象。看来看去, 很多身边的朋友都反映, “秘密”越来越像是意淫, 偶尔翻翻就当是缓解压力、图个乐子, 满足一下偷窥欲, 其实没什么太大的价值。

这些都注定“秘密”更像是一个小游戏, 而无法成为像微博、微信那样的普适性产品, 当然, 这个产品也有其生存空间, 只是更为小众和短命罢了。

昙花一现 篇2

吃完晚饭之后,我捧着新概念英语正坐在客厅休息背书。突然想起那盆昙花,它被放在了阳台上。我赶忙把它拿了进来放在茶几上,打算好好观察观察它。每次看着它,我都觉得它的花苞似乎在一点一点慢慢变大,最外层的花瓣的颜色似乎开始变得柔和了起来。就像是一位淑女,正在轻轻抖动着自己的裙摆。昙花不会要开了吧?我这么想着,但又好像不是,可是我又好像听见了OO@@的极其微小的声音。

虽说是夏天,可到了七八点,天色还是渐渐暗了下来。我隐约觉得花瓣的颜色变得透明了起来,是那种晶莹剔透的白,是一种自然的白,和人工制作的那些假花真是有天壤之别。八点三刻的时候,我看到花苞颤栗了一下,很明显的颤栗,以至于花盆都开始震动起来。就在那时候,花苞上方裂开了一个小缺口,浓郁的香气就从小缺口里散发出来了,弥漫在空气中,沁人心脾。金黄色的花蕊沾满了小小的花粉。花苞渐渐变得蓬松起来,不再是没开花时那副生人勿进的样子。昙花酝酿了千百个日夜,积攒了那么多的气力,只为了在这一个晚上,绽放自己,展现自己最美丽的一面。

完全开放的昙花在我看来就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白衣仙女,从天缓缓而降,带来浓郁的香气。自然对她是不是太过苛刻了?她等待了这么久,却只能绽放短短的时间,而且不能有一丁点儿的失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即使是这样,她也没有怨言,默默为这场自己生命中的第一场也是最后一场演出做足了准备。

穿越 宫斗 昙花一现 篇3

北京青年报评论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看电影》华语电影优质大奖、电影频道传媒大奖评委,电视剧研究者,著有《黄金档——温暖中国人心灵的40部电视剧》。

2011年,电视剧产业形态高速嬗变:省级卫视强势崛起,视频网站跑马圈地,管理部门不断下达叫停和限制律令。

就创作和收视来说,2011年最显赫的现象是穿越剧和宫斗戏的火暴。今年2月,一部讲述现代少女穿越到康熙年间参与“九王夺嫡”故事的《宫锁心玉》突然大火。虽然“四爷上位、八爷败北”的历史格局终不能改,但晴川这个古怪精灵的女孩儿却把各家王爷的心搅了个七零八落。两位主演杨幂和冯绍峰也一躍成为炙手可热的明星。其后荧屏进入变着法儿献礼的“红三月”,纯娱乐剧目纷纷潜伏。从8月份开始,穿越剧再度跃出水面,一部《步步惊心》引得万人争睹,风头有盖过《宫锁心玉》之势。其后,穿越剧的姐妹篇宫斗剧乘势而上,《倾世皇妃》、《武则天秘史》、《美人心计》都掀起了收视热浪。

说来也奇怪,这些穿越和宫斗剧多数都是在湖南卫视播出的。从7月16日的《新还珠格格》开始,芒果台几乎是播一部戏火一部戏,不仅在地方卫视中一支独秀,而且令央视一套和八套的剧相形见绌。虽然以收视率而论,2010年央视第十名剧也高于卫视第一名剧,但以网络影响力而言,芒果台成功地抓住了年轻网民的注意力,而央视的革命剧和农村剧很少有人讨论。在这个文艺作品的网络评判时代,以芒果台为首的地方卫视实已成为央视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在这样的背景下,广电总局在年末出手了:先用“限娱令”控制住综艺节目的数量和时长,又用“禁插令”将电视剧中插广告一刀切去,最后是“穿越、宫斗剧不得上黄金档”的明令。2003年前后,反腐、涉案剧是收视份额最高的类型剧,随着2004年一道“禁上黄金档”的通知而逐渐式微。其后的几年间,谍战剧继承了其惊险和斗智的衣钵,成为最火的类型剧,但在今年上半年出了“《青盲》限制播出”事件后,发展势头也明显受阻。现在,穿越、宫斗戏又大难临头,不能上黄金档也就意味着营收大为缩水,恐怕没谁再愿意蹚这浑水。

穿越、宫斗剧多依托网络小说而来。穿越剧把皇上和皇子们弄成心思细腻的多情种,实为古装偶像剧。宫斗剧把后宫妃嫔的相处之道完全阴谋化,实为加了狠辣系数的职场剧。穿越剧慰藉了少男少女们情窦初开的心,起到了与当年琼瑶剧类似的作用。宫斗剧消解了人们在忙碌生活中的焦虑感,像当年的朝斗剧绑定男性观众一样吸附着女性观众。穿越剧的关键词是“作弊”,一个现代知识女性回到大清王朝,自然是能知过去未来,对复杂局面应付裕如。宫斗剧的关键词是“争宠”,皇上是一个人,后妃是一群花,由于“宠幸”资源的稀缺性,争风吃醋是女人们永恒的主题。穿越剧和宫斗剧都没有宏大叙事的野心,也没有教化万方的用意,其最大的功用就是提供娱乐和消遣。对这两种类型剧来说,“胡编乱造,歪曲历史”的帽子实在是太大了。成年人根本不会当真,青少年忙于哭哭笑笑、代入角色,又哪里顾得上当真。即便一时当了真,等他们成年之后回头看,真实虚妄一目了然。

昙花一现 篇4

污染物排放现状分析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环境污染物排放也迅速上升,环境质量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相比200年,2012年在“三废”排放方面,全国废水排放量增加了近60%,其中化学需氧量、氨氮分别增加了约0.7倍和1倍;工业废气除烟粉尘排放总量下降外SO2仍增长了近9%;而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则增长了近2.7倍。

环保行业黄金时期“昙花一现”现象分析

环保投入与污染水平双双攀升的局面,符合环保投入曲线第二阶段的特征,预示着我国目前正处在环境污染和环保投入占比双升通道之中。我们可以假想一下,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环保行业的不断投入,环保行业对污染物处理水平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总量,但是前提是污染物的排放速率小于环境治理的速率。若是污染物排放速率大于或者等于环境治理速率相等,那么环保行业的黄金时期还会持续,或者更长。

但是从政府目前对环保行业的投入态度来看,一方面是政府本身加大对环保行业的投入,同时政府放手让更多私营企业进入环保行业建设中来,扩大了环保行业的队伍。总体来说,现在中国的环保趋势是对环保行业的总体投入会越来越大。

并且,政府也在采用立法等形式来制裁、惩罚相关排污单位,从这点来看,污染物的排放速率至少不会增大。

当前的环境污染现状是每年产生的污染物总量是巨大的,并且之前因过快发展经济而累积的污染物总量也是惊人的。环保行业要解决的不只是目前排放的污染物,还要处理以前累积的污染物。这个量是巨大的,即使中国政府加大环保投入,力推环保行业的发展,但是面对如此多的污染物,处理也是需要时间的,因此这个时间便是环保行业的黄金期。在这个时间段里,环保行业可以获得丰富的资本积累。这个时间可以是10年,或者更久。

但是,一旦环保行业的发展超过了污染物的排放水平或者污染物累积水平,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僧多粥少的现象。到那个时候,环保行业就会面临大范围重组或者倒闭,只留下少数实力强的公司。

环保产业很多都是直接向政府和国有企业提供服务的产业,它的所有风险和交易结构都取决于甲方,取决于甲方的信誉、成熟度、付费意愿、资金充裕程度以及对这个产业的理解。现在的环保企业经济来源主要包括政府和国有企业给予的财政补贴、自身的环保产品所产生的经济利益。显然,后者的比例是很小的。若是有一天环保行业也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现象,失去了来自政府相关单位的财政补贴,环保企业如何维持正常生存?

关于环保行业长治久安发展的思考

我国的环保行业要想获得长治久安和长久利益的局面,一方面要尽量减少对政府相关单位财政补贴的依赖。因为从经济学的本质来讲,环保行业目前是花钱的单位,没有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不会一直接受着政府相关单位的财政补贴。现在只不过国家是迫于环境污染的压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才力推环保行业发展的。从长久发展来看,过了一段时间后,国家会渐渐较少对环保企业的财政补贴。

另一方面,环保企业应该思考如何自力更生来产生更大的经济利益。环保企业一方面可以提高其生产产品的附加值来增加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清洁生产,最大程度地较少污染物的产生,减少排污费。

在面对环保行业如此兴盛的今天,我们不应该过分喜悦,应有居安思危的意识,提前谋划好发展战略,这样,我们才不会在社会的大潮中沉淀下去。

昙花一现 篇5

昙花,每逢夏秋夜深人静的时候展现美姿秀色,宛若一位粉妆素裹的少女,清丽迷人,昙花开花的时间短暂,花开发出阵阵芳香,短暂的美丽,让赏花之人叹为观止,赏心悦目,回味无穷。所以,凡人都喜欢用昙花形容一切短暂而完美的事物。

昙花因为花期短暂而显得珍贵,因为美丽而令人惊艳!昙花好比青春年华,人生最美丽的时光,充满活力,朝气蓬勃;昙花好比一段只开花而不结果的感情,花盛开让人痴醉,花凋谢伊人独流泪;昙花好比海市蜃楼,完美而令人向往着,看似伸手可及,却实为虚幻。

昙花一现时间短暂,但足能令人刻骨铭心,朝思暮盼。一向以来,我们都认为完美的`东西都是不会长久,当拥有的时候害怕终有一天会离开我们,忧心肿肿,错过了最完美的赏花时光,当结束的时候,我们却不断自责,责怪自我在这难得的机会里没有好好地享受。昙花花期本不长久,何苦要用一种怕失去的心态去赏花呢?拥有的时候,我们就该好好去珍惜,错过了只是后悔,仅有拥有的时候珍惜过了,就算亲眼看着花凋谢也无憾此生,因为,以往我们拥有过!

昙花一现“天价瓜” 篇6

这个夏天,干文化传媒公司出身的曹阳在吐鲁番突然有了点小名气。

原因是他竟然能把价值20块钱的哈密瓜卖到100块钱——这在吐鲁番世代种瓜为生的瓜农们看来,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曹阳敢想,也确实做到了,更甚者是,从头到尾他只花了6个月的时间。

他到现在还记得6月的某三天,他一下卖出去40吨“天价哈密瓜”时的惊喜与亢奋,那样的经历太刺激、太诱人,以至于他到现在仍然坚持认为,自己当初设定的那条路就是农产品贸易最好的出路。

直到短暂的昙花一现过后,当他发现那些从一开始就横亘在眼前的难题依然存在,那个曾让他激情昂扬的“甜櫁櫁”三个字,俨然成了一个悲情的代号。

没有选择的选择

2010年夏天,吐鲁番局部气温高达47摄氏度。

乌鲁木齐欹器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曹阳顶着熊熊烈日站在一片哈密瓜地里,身后满是埋头清理烂瓜的瓜农。

与“大漠荒烟”朝夕相伴6年,曹阳对这样的场景再熟悉不过。哈密瓜是一种极其特殊的物种,喜高温却不耐高温,吐鲁番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每年养育出成千上万颗优质的哈密瓜,但长大成型的哈密瓜因找不到合适的销售渠道和保鲜方法、最终烂在瓜地里的亦不在少数。

而望眼市场的另一端,上海、深圳等发达城市的果蔬市场上,一个个打着“哈密瓜”招牌的瓜果在吐鲁番当地的瓜农们看来,压根就不是哈密瓜,充其量只能说是貌似哈密瓜的甜瓜。有机瓜果的盛行也证明了这些市场对于优质农产品有着旺盛的需求。

商机,他其实一早就已看到——如果能想办法将这些哈密瓜运到内地,不仅能解决瓜农的收益问题,更能让更多人品尝到真正优质哈密瓜的品质,岂不是一举两得?

问题就在于,如果依靠传统的经销渠道,一方面是吐鲁番地区的运输线路有限,交通跟不上,另一方面是即便运到了终端市场,中间漫长的经销环节极有可能使哈密瓜还没到消费者手里就直接烂在路上。

如何才能直接省去中间环节、减少摘瓜后的储存期,成为蕴藏在这个商机里面最大的难题。

今时今日,很多人在提到曹阳的时候,还津津乐道于他开阔的思维,一早就看准电子商务、一早就看准中高端市场,而在曹阳看来,这一切的一切从一开始就注定别无选择——

铁一般的矛盾就摆在眼前:传统农产品销售链条过于漫长,吐鲁番的交通条件不允许、哈密瓜的储存条件不允许,要想缩短链条,直接将哈密瓜从瓜农地里送到消费者手里,就只能依靠B2C电子商务。

至于为何要选择进攻中高端市场,更是无从选择:一只瓜从瓜农手里收过来的成本是20元~40元,依靠物流公司需付出的单个哈密瓜运费也在20元左右。这还不算包装成本、宣传成本、运营成本等。如此一来,一个瓜如果卖不到100元的“天价”,根本就赚不了钱。

无论如何,这些问题一旦想清楚了解决办法,整个项目的规划自然成型。

很快,曹阳就拿着一叠厚厚的计划书,找到了吐鲁番市农业局。

一炮而红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跟政府打交道是件颇费周折的事。吃饭喝酒自然免不了,要是运气不好遇到胃口稍大的官员,破财通关也是常有的事。

但在曹阳看来,这样的情况只能发生在你去找政府帮忙的时候,如果转换下思路,站在政府的角度,去帮政府的忙,有哪个官员会不接受?你帮了政府的忙,反过来要求政府帮你一点小忙,自然是无可厚非。

长期从事文化传播工作,跟形形色色的官员打交道,曹阳深谙此道。

这一趟,他走得胸有成竹。因为在他看来,如何将吐鲁番盛产的哈密瓜拓宽销路、提升品牌,也一直是让官员们头疼的事。

不出所料,吐鲁番农业局当即承诺只要这个项目做起来,政府一定为他提供一切力所能及的支持。有着政府的支持,曹阳心中的一块大石终于落下。他随后就集结了几个朋友,在公司紧急成立了“甜櫁櫁”电子商务部。

一切顺风顺水。

今年春节前几天,当千家万户都在忙着筹备过节的时候,通过吐鲁番市农业局的牵线搭桥,曹阳终于开始正式跟淘宝政府事务部接触,并很快达成口头协议。而对于是否能上淘宝流量最大的“聚划算”活动,因为有地方政府的出面,淘宝方面也是满口答应。

2011年3月9日,“甜櫁櫁”正式入驻淘宝网。在淘宝网多个引流窗口的强力助推下,“甜櫁櫁”牌吐鲁番特产哈密瓜以109~169元/只的天价打响了战斗的第一枪。淘宝店铺开张短短20天,甜櫁櫁电子商务部便售出了2000只哈密瓜。

确如曹阳的设计,“甜櫁櫁”较于普通哈密瓜有一定的品牌优势,所选哈密瓜的含糖量必须达到指定标准,通过特色的软硬件包装,实现了通俗产品贵族化的目标;其次,营销团队精心设计的高档硬件包装和贴心祝福卡片对高端消费者激发一定的心理购买欲望,起码礼物拿得出手,不伤面子;再者,每只瓜都经过精挑细选、高价从瓜农手中买来,空运到客户手中,每只瓜的成本本身就比市场价高出不少。

如此看来,天价在消费者眼中也变得情有可原。

品牌、包装、货源、利润,再加上政府支持,尝试短链经营的诸多难题看似一一得到了解决。

第一炮硝烟尚未散尽。6月初,战绩辉煌的“甜櫁櫁”按照当初跟淘宝达成的约定,毅然购入19000只瓜,一举杀进淘宝聚划算。

通过长达一星期的前期预热,聚划算开盘当天,“甜櫁櫁”店铺的流量突破15万人。而三天时间,淘宝消费者总共拍下了大约40吨瓜。——这大大超出了曹阳在活动开始前制定的15吨~30吨的销售计划。

“甜櫁櫁”迅速攻占了新疆各大媒体版面,更有评论称这才是深度挖掘吐鲁番哈密瓜资源的趋势,“甜櫁櫁”的这种短链操作模式给了吐鲁番哈密瓜深入内地一个新的希望。

曹阳一时之间,风光无两。

风光背后的重拳

怎料未及云端,便砰然坠地。

溢美之词犹在耳边,“甜櫁櫁”内部却早已乱成一团。

初显端倪是在6月4日前两天,满有把握能在6月4日当天推出聚划算的曹阳突然得知档期根本排不上。按照淘宝聚划算的活动规则,一般要参加聚划算的项目至少要提前20天跟淘宝预约沟通才有可能如期举行,这在资深淘宝卖家看来自然而然的规则,曹阳这个新手却是一无所知。

以至于档期一拖再拖。19000只哈密瓜一再被滞压手中。直到6月10日,终于盼来了档期。但一星期的时间误差对于鲜果而言绝对致命,大部分哈密瓜真正等到活动期的时候,早已过了保质期。

价值60万元的哈密瓜毁于一旦。

事还没完,这一记重拳又将另一个残酷的问题摆到曹阳面前——哈密瓜的保鲜。当档期出现问题,除了跟淘宝协商之外,曹阳还带领团队做了另一项补救措施,立即把新摘下来的瓜放入冷库保存。并理所应当地认为几天时间,将瓜放入冷库应该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结果却是,最后出现问题的瓜恰恰都是放入冷库的瓜。直到后来,曹阳才从瓜农处了解到,最适合哈密瓜的保存方法其实是储存在常温且干燥通风的环境下。而即便如此,也只能保证10天左右时间不会变坏。

哈密瓜的保鲜问题直到现在仍然未被解决,谈及此,曹阳也是满脸无奈。

而与此同时,让曹阳头疼不已的还有巨额订单带来的配送压力。这也是中小卖家不敢轻易尝试聚划算的一大重要原因:聚划算爆发的力量过于惊人,突增成千上万的订单对于中小卖家而言无疑是致命打击。一旦后期配货发货跟不上,商品滞压手中事小,影响顾客消费体验事大。他最终不得不求助地区政府,出动武警等政府力量帮助其完成发货配货过程。

然而一次两次政府能帮忙,长此以往谁又能保证政府次次都能抽出公共资源来帮助一家私营企业?

这一切的一切,都成为曹阳至少在目前看来,还越不过的屏障。

新问题几乎每天都在诞生。比如:7月份整个吐鲁番地区遭遇大规模虫害,哈密瓜产量直线下降,最直接的货源短缺导致曹阳不得不将原本定在7月份举行的第二次聚划算活动推迟到8月5号。正当他们准备着手收购8月聚划算所需的哈密瓜时,采购人员又反馈回信息说瓜太小,单只只有八九百克,这显然不能被消费者接受。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能够想到的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却乏善可陈。曹阳最终不得不放弃第二次聚划算的计划。

困兽之斗

传统农产品习惯了采摘、运输、分级经销等一系列漫长的产业链传导,一旦尝试直达终端的短链操作模式,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博弈。

而在聚划算活动中损失掉的高达上百万元的哈密瓜无疑成为这场博弈的牺牲品。

为了挽回损失,曹阳决定拓宽产业链,多管齐下以解决经营品类单一、分销渠道单一等问题。

一场以“种瓜大赛”为主体活动的趣味营销被摆上议程。

在曹阳眼中,一旦成功,这又将成为一大创举。顾客在网站上拍下哈密瓜种子,“甜櫁櫁”帮助种植,同时在微博上与顾客进行互动,顾客可随时关注由种子到果实的全过程,待瓜熟蒂落,买家将收到自己认养的哈密瓜。这种类似于“定制”的模式不仅能盘活现金流、更能缓解订单集中出现的配送压力,最关键的是在吐鲁番地区不产瓜的季节,生意照样能跟着走。两个字:完美!

他立刻联系淘宝,准备套用之前的销售模式,在聚划算上卖种子。他甚至还特意为这次活动想好了宣传语:种下种子,便是种下希望。

8月22日,一场声势浩大的“种瓜大赛”登上聚划算首页。然而三天下来,流量是巨大的,订单数量却是残酷的。

跟之前的40吨巨量订单相比,第二次聚划算卖出去的一百多颗种子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曹阳在事后总结出了三大失败原因:1.“种瓜大赛”的规则太多太复杂,而淘宝消费者更讲求的是便捷,一看就能明白;2.收费原则太有利于卖方,当时采用的是预付全款的方式进行购买,就相当于消费者钱付出去了,却迟迟看不到所购买的商品;3.在很多人看来,这样一场“种瓜大赛”更像是一场纯粹的炒作,天生抵触。

仔细回想当初的计划,曹阳竟一下发现如此多与电商快车格格不入的点。

“很多时候太过于草率”成为如今曹阳对自己的评价。经过调整之后“甜櫁櫁”店铺准备完全放弃认养模式的经营。后期,他们打算带动新疆本地的一些优质资源,比如红枣、核桃等常年都有的主流干果来带动瓜的销售,减少物流上的压力和风险,不像鲜果那样压力很大很可怕。

幸运的是,从经营至今亏掉的60多万元对于曹阳而言尚不算致命。更幸运的是,在曹阳身后还有政府的支持、还有一大帮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员工跟他并肩作战。

淘宝的战略格局每天都在变,游戏规则也在变,消费者的兴趣点也在变。一套别出心裁的短链农业模式能否真正打开市场,是大部分站在迷途中的创业者迫不及待想得到的结论,正如曹阳所说,总需要一个过程,走出去了便是路,走不出去永远都是谜。

编 辑 任忠君

昙花悟 篇7

我早就听闻“昙花一现”这个词, 心向往久矣。一次偶然的机遇, 我有幸见到昙花开放的一幕, 至今仍记忆犹新。

记得那是晚上7 点左右, 昙花的骨朵好像白玉雕就, 高贵而清雅。如水般流泻在月光之下, 昙花轻轻地颤抖着。一瓣, 两瓣, 冰雪般的花瓣恰似芭蕾舞女轻盈的手臂, 缓缓而优雅地舒展开来。一股幽幽的清香自花蕊流出, 浸透了仲夏夜清新的空气。昙花全部盛开的一刻, 月影婆娑, 如梦如幻, 花姿娇柔, 雪白晶莹, 素淡文雅, 飘逸动人……好一个“月下美人”。

然而, 就在“旖旎风光无限好”的时刻, 鸡鸣声起, 昙花不作无谓的留念与挣扎, 它速速萎谢了。

许多人发出感慨, 为此悲伤、遗憾。他们说, 昙花苦熬一年, 却只美丽瞬间, 上天对她们是多么不公平啊!

我听到了这些感叹, 心中忽生出一个疑惑:生命的长短真能决定生命的价值吗?

我曾见过黑夜中的闪电, 在风雨来临之前, 划破长空。那明亮的刹那, 那惊世骇俗的闪电, 在连一秒钟都持续不了的时间里, 匆匆而去, 转瞬无踪, 可人们提到闪电, 对它无畏黑暗的生命的赞叹, 决不亚于倾慕照耀着大地的太阳。

我也曾见过风中的落花。风起花落, 从未迟疑, 飘零的刹那间, 落花失去了灿烂枝头的权利, 却留下了“化作春泥更护花”的伟大。人们提到落花, 赞叹它对生命的关爱, 难道会亚于对拥有长久生命的枯藤老树吗?

我想, 美丽生命的长短与生命的价值看来并不是必然的正比联系吧!我想, 只要活着, 我们就该去闯闯、看看, 不至于到了离开时还懊悔我们人生的缺憾。

诚然, 与昙花相比, 人生算是很长了, 但走进浩瀚的宇宙, 我们的生命却是又那样的短暂与渺小。我们应该如何而活呢?我想, 不也应恰似一道闪电、一簇落花, 让生命“生如夏花之绚烂, 死如秋叶之静美”吗?

点评:本文是一篇借物抒情的佳作, 从标题看, 全篇强调一个“悟”, 体现了初三学子对人生的理解, 全文抓住这个“悟”字展开, 文题结合紧密。其次, 从文章的主旨上看, 作者通过欣赏昙花的由开到落, 体悟人生的意义, 提出“生命的长短真能决定生命的价值吗?”这一命题, 这也唤起同学们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这是很有意义的。这一思考也远远超出大多数初中学生的思考, 拓展了初中生的认知, 加深了对“价值”的理解。再次, 从结构上看, 全文叙议结合, 结构明晰。通过对昙花的开败的描写和人们的感慨, 引出作者的感悟, 再由对花的感悟到对人生的体味, 思路缜密清晰, 合情合理。最后, 全文语言优美, 描写细腻, 论述深刻。真可说是一篇不错的初中现场文。

“灵光一现”的背后 篇8

一个小小的废弃纸团,能被教师视为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必然源于教师对《感受肌理》这一课中的“肌理”这一专业元素所具有的在深度、广度上的理解和认知。试想一下,如果美术教师缺乏对“肌理”的深厚认知,无法意识到“揉出来的也是一种肌理”的话,那这团废纸就只能是一团废纸了,所以说,案例中沈老师的“灵光一现”绝非偶然,而是其自身深厚的美术专业素养的必然体现。

案例中,沈老师在捕捉到意外的教学契机后,用行动回应了学生的质疑,直至最后令学生惊叹。在这整个过程中,我们看到教师很少用语言,而是始终通过示范来极具说服力地向学生展示了揉皱的凹凸不平的纸也能显出“别有韵味”的肌理,其示范所展示的变废为宝、以废创新的能力比任何语言都更能令学生折服,也更能打开学生的思维和眼界。所以说,案例中美术教师“灵光一现”的教学机智体现了其巧妙的示范转化能力。

由此可见,美术课上“灵光一现”的教学机智不是信手拈来的,它需要美术教师深厚的美术专业素养,敏锐的信息捕捉能力和巧妙的示范转化能力,如此才能真正取得教学的主动权,机智应对美术课堂的生成。

昙花一现 篇9

网络文学——这样一个发展轨迹与文学界主流严肃文学几乎南辕北辙的文学创作形式, 在其诞生后的十余年间竟已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甚至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产业链条精密的文化工业, 究其原因, 则不得不提到网络文学对于“草根英雄”的塑造, 经历奋斗, 甚至完全不经历奋斗达到人生的至高点。不论网络文学以怎样的标准划分自己的门类, 都无法跳脱出这个创作模式。

另一方面, 网络文学似乎给了很多青年写手一个平台来展现自己的才能, 因为它跳出了作家依托编辑、出版社、资金才能够使作品问世的传统模式, 只要通过不甚严格的考核, 业余写手也可以拥有自己的创作园地, 甚至是大批拥趸。于是就有了一部分读者在接触网络文学的时候积极寻找这个世界的入口, 企图成为网络写手的一份子, 使自己的人生发生质的改变。网络平台的发展越来越像选秀节目, 或许初衷是为了给有梦想的年轻人一个舞台和机会, 最后却变成了复制写手的工厂, 甚至掀起了“全民造星”的热潮, 然而这样的热潮如果只是由利益驱动的复制行为促使的, 那么也并不会让某个行业拥有真正持久的生命力。现在看来, 不管是否拥有一定的文学功底, 也不管抱有什么样的目的, 很多网民摇身一变成为了网络写手, 网络文学看似蓬勃发展, 但其实鱼龙混杂, 各式文本如同脱缰的野马奔腾在市场, 而那些取得了成功的作者关注的并不是叙述手法、情节结构或者文学风格, 而是市场导向和目标读者的阅读需求。一个网络写手想要拥有一定量的读者群体, 就必须更新快 (某网络文学网站要求签约写手日更三千字) , 情节推动快以及符合“草根英雄模式”。网络文学创作日益模式化、商业化, 甚至出现了“网络小说生成器”这样的软件, 还有作者不惜抄袭或者投入重金刷得排行榜的一席之位, 如此说来, 读者也并不拥有选择的权利。正如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时期, 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中的领军人物本雅明在他的著作《机械复制时代下的艺术品》中谈到的那样:“我们不再是选择艺术, 而是被动地接受社会制造给我们的艺术”, 当下的读者又何尝不是被动地从门类众多的文章中选择早已被推至首位的文章。而这样一种将文学创作当做商业活动的行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真正有实力的作者很可能因为无法适应这种固化了的模式而继续被埋没。此时, 网络文学创作已经不再是一个审美活动, 而成为了一种技术活动。与此同时, 网络写手也如同他们笔下的小人物一样, 凭借着网络和文字, 拥有了众多粉丝, 获得了关注度, 他们推翻传统经典, 嘲讽严肃文学, 甚至觉得严肃文学是一群乏善可陈的老古董们苦心经营的玩意儿罢了, 然而他们却依旧被禁锢在已有的框架内做出他们所以为的“颠覆”。我不知道网络文学的前路在哪儿, 我只知道严肃文学的作家用他们的文章召唤读者, 带领读者跟他们一起看向遥远的未来, 某些作品甚至可以成为读者的信仰, 而网络文学写手则毕恭毕敬地以一种服务者的姿态不断迎合读者的低级趣味, 服从于现代社会的商业运作模式和规则, 制造的也只是精神鸦片, 而不是拯救世界的一剂良药。

如今, 越来越多的网络文学作品开始以纸质书籍的形式面世, 且销量不俗, 可见网络文学想要往前走, 还是要依托传统媒体。不管写手们是维护知识产权也好, 敛财也罢, 单纯依托赛博空间的网络文学很难获得长足的发展, 如果网络文学最终都走向传统路子, 那么又将会回归到依托出版业的原地了。

当多数人开始团结一致地拥抱着癫狂混乱的一切, 而疯狂攻击着清醒理性的幸存者时, 所幸还能有那么一些人针对惨淡衰败的精神家园唱一曲肺腑深处的挽歌, 并以此来缅怀当年它带给我们的一份真挚和踏实。至少在我看来, 经得起考验的才是经典, 网络文学去向何处, 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被束缚的永远不会是灵魂, 所以要解放的也不过是我们心里还未明亮的一份单纯。

摘要:21世纪以来, 网络文学逐渐被大量读者接受, 这个行业也不断进行产业化发展, 文章从其受众、写手以及内容三个角度出发, 分析网络文学的现状, 从而对网络文学的未来走向进行判别。

昙花一现 篇10

融资3500万美元、估值达1亿美元、最高峰下载量超过1000万的Secret近日关闭了。这家以匿名爆料人性假、丑、恶为爆点的App, 终于也走向了消亡, 令人不胜唏嘘。再向前追溯, “捕鱼达人”、“疯狂猜图”、“脸萌”、“小偶”……这些国内曾经火爆过的App如今还有多少在你的手机上?即使依旧存在, 你又是否还会打开它?似乎多数App都命若昙花。

为何多数App命若昙花?

最近一份咨询调查机构的调查报告显示:“当前App市场洗牌加快, 两极化明显, 强者恒强、弱者愈弱。App的生命周期平均只有10个月, 70%的用户会在1个月内将其下载的应用程序从手机中删除, 而到了5个月后, 这些应用程序的留存率仅有8%。”这个调查结果对于投入许多人力、财力的App开发者来说或许太残酷, 但现实就是如此。

这个数据让笔者不得不思考一些问题:曾红极一时、站在“互联网+”风口的App, 为何多数竟如昙花般一现而过?这些多如繁星的App创业团队最终能实现名利双收的有多少?即便有幸能够在数以千万的App中一炮而红的, 他们如何解决持续吸引用户注意力、提高留存率的难题?

笔者以为, 同质化应用、产品缺乏特色、后期忽视经营用户、合作对象不合适、创业成本太高、经营模式落伍等原因, 是App淘汰率日益提高的主要原因。以开发成本和推广费用为例:App的开发周期一般快则2~5个月, 慢则一年半载;而App的开发费用普遍高达10万~100万, 前期投入成本较高;更为关键的是后期营销推广成本居高不下, 这也让许多开发者止步不前。一般的App应用开发完成之后, 主要通过与360手机助手、百度应用以及App Store等应用平台进行合作推广, 引导用户下载安装, 这就使其推广成本较高;比较特别是的是“微信”, 它多借助微信朋友圈、线下门店经营、优惠促销活动等吸引用户扫码添加, 综合推广成本较低。

App淘汰率日益提高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用户对于成千上万的App不知如何选择。对用户而言, 若安装太多应用往往会降低手机的速度、过多消耗流量、系统不兼容、电池消耗过快, 以及占用过多内存而导致卡顿现象等。有数据显示, 目前日渐成熟的智能手机用户主动安装的手机App量一般仅维持在10~20个, 绝大数App基本与手机用户无缘。这对App开发者和创业者而言, 不免很“悲催”。

App内容丰富实用才有未来

笔者以为, 一个App要持续走红成功, 一是靠产品特色和竞争力;二是要看创业团队产研及经营模式。

先谈产品特色和竞争力。

今年4月IM企业——融云在北京798国际艺术中心举行了产品发布会, 会上发布了两项重磅新产品SDK2.0和公众服务。公司CEO韩迎在谈到SDK2.0的三大突出特点——“更快、更轻、更强”时列举了许多数据:“更快”表现在多个数据指标上, 服务器消息处理速度提升3倍, 消息加载提升10倍, 离线消息推送连接恢复速度提升8倍, 数据存储速度提升5倍;而“更轻”的依据则是尺寸减少20%、流量节约50//终端电量消耗减少30%。

这些数据让人心头少见地鲜亮起来。笔者当场试用该App产品, 产品确实很小, 大概只有20K, 不占多少容量, 对于大多数用户手机而言并不累赘。

当然产品特色和竞争力不仅表现在技术强大, 还需内容表现丰富实用。

人类历史其实是一部沟通史, 而互联网真正开启了人类社会沟通全球化时代。在如今社交型App已成为人类社会沟通主要手段的时代, 一个App若内容丰富实用, 能连接人和人、连接人和服务, 才有未来, 才有生命力。比如有一个“养车之家”App, 在其平台上有很多第三方洗车店、保养店、4S店, 所有入驻的商家都可以与关注该店铺的客户实现交互, 同时店铺还可以给客户发送保养知识、下定单, 以及进行优惠信息推送等自运营内容。还有一款针对出境游爱好者的“求攻略”App, 用户不仅可以在这个平台订到北京飞往韩国的低价机票, 还可以到达首尔后通过这个App获得订酒店服务。试问这样的App哪个用户不喜欢?同理, 如今在线医疗、在线教育都非常火爆, 若有相关App, 其平台能吸引大量的第三方医生、老师入驻, 并为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务体验, 这样的App产品就具有很高的用户黏性和留存率。

产研模式决定App团队的存亡兴衰

再谈App创业团队产研及经营模式。

产研模式及经营模式决定了一个App创业团队的存亡兴衰。一个势单力薄的App创业者若想单枪匹马自己干, 十有八九是无法成功的, 必须借助中间件或第三方开发平台进行开发, 开发完成后也必须借助联合推广模式进行推广营销, 只有借力使力, 其产品才能拓展出市场。

因此, App创业者在开发创业初期, 多寻找和借助一些大型企业的研发平台支持、营销推广补助, 是促其创业成功的极好方法。比如在此次融云的新产品发布会上, 韩迎还宣布:App开发者只要集成其新产品SDK2.0, 就可以享受该产品公众服务功能和为App开发者提供内建公众服务账号的平台。比如针对车主的查违章公众账号、针对旅行者的订酒店和机票公众账号、针对普通用户的医生问诊公众账号……也就是说App开发者只要借助该厂商的公众服务账号平台, 就可以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制作出一款手机社交型App, “零门槛”让草根创业者们对App市场趋之若鹜。据韩迎称, 该平台上有50种以上的自定义UI元素属性, 可以减少开发者50%的研发精力。

同样, App创业者也可巧妙地利用联合促销模式达到快速推广App新产品的目的。比如餐饮类App, 虽然现在“美团”、“百度”、“饿了么”相互群殴, 补贴满天飞, 但这同时也是一种机会, 如果合理地利用这些大公司的推广补贴, 就可以节省成本、迅速推广自己的产品。

在App领域还有一些大企业能够提供一整套的App制作、推广和运营, 让App创业者省钱、省事、省时间, 如果这些企业把体量做大, 形成一个完整的App网络生态圈, 加之App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功能性, 对App创业者而言, 就更降低了门槛。笔者建议初始创业的商家或对App有特别需求的店铺, 可以尝试在网上搜索“智慧商家服务平台”、“免费商家App”等关键字, 通过认真比较选择性地使用这些大型企业的推广产品, 这对于缩短App制作周期、节约成本以及App的推广都有极大帮助, 可巧妙借助大厂商的推广经费解决自身店铺App推广的难点问题。

垂直细分市场是突围方向

其实App发展时至今日, BAT三巨头已经成功占据了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大多数地盘。对新兴崛起的个人开发者及团队来说, 想分得一杯羹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那么, 面对残酷的竞争和商业化困境, 新入局者该怎么突围?

有人认为, 虽然市场大部分已被瓜分殆尽, 留给创业者的机会不多, 但并不是完全没有机会, 除了产品功能和特色、创业团队产研及经营模式这两大利器外, 市场垂直细分策略也很重要。

首先, App市场的激烈竞争程度已达到历史高峰, 在大门类下的创新已非常有限, 只有瞄准更细分的市场领域才有机会。O2O是BAT的薄弱之处, 也是创业者突围方向之一。“滴滴打车”、“饿了么”是2014年涌现出来的、轰动业界的App创业项目, 它们成功的关键恰恰也是因为选择了BAT最不擅长、也不愿做的线下市场。

其次, 专业垂直领域具有“天然护城河”, BAT亦不想进入, 这就是创业者的机会。“丁香园”、“宝宝树孕育”就是两个典型案例, 它们也是2014年专业垂直领域表现突出、十分成功的App项目:“丁香园”在去年9月获得了腾讯7000万美元战略投资, 推出“宝宝树孕育”的宝宝树公司则在去年初就已获得教育科技企业好未来1.5亿元战略投资。其中, “丁香园”更具典型性, 创建于2000年的“丁香园”深耕医疗健康行业已经接近15年, 其官网汇聚超过了350万医学、药学和生命科学的专业工作者, 旗下3款App累计下载量超过600万。

邮市反弹缘何昙花一现 篇11

首先,大环境影响极大

虽然从邮品和钱币两个市场的对比看,邮市总体跌幅小于币市(包括金银币和纸币),但阴跌的走势却一直笼罩在邮币市场上。可以认为,大环境的影响对藏市的制约非常大,而不少人对反季行情期望值过高也导致市场难以鹤立鸡群,至少当人们看到“壬辰龙”全张票发行以来的价格,就能够感觉到其继续拓展空间的有限了,毕竟作为新邮其不确定的发行量和库存,永远是压在投资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由此,今年“歇夏期”的邮市反弹羸弱表现也可理解,而反季行情在8月中旬即烟消云散,并令邮市再度回调,实际上是资金面的非常谨慎介入所导致,使得行情陷入“无米之炊”的境地。

其次,反弹“领头羊”欠佳

本次反季行情的突破口无疑是“壬辰龙”版张,而介入者选择“壬辰龙”小版张而非全张票,首先就反映出对高价品种的畏惧。毕竟“壬辰龙”全张票在400元附近的价位是无法吸引投资者跟风的,因此退而求其次地选择“壬辰龙”小版张,主要是避免跟风者产生畏高情绪。问题是,“壬辰龙”小版张的拉高速度过快,价格在半个月内即翻番,并创出145元新高,单枚的折合价格超过了全张票的单枚价,由此跟风者却步也不足为奇。更何况作为当年发行的新邮,其风险路人皆知,见好就收者不乏其人,所以如去年“甲申猴”那般的高歌猛进走势也就无法实现,自然反弹行情无奈形成了难以为继的结局。

从这次来去匆匆的反弹行情看,尽管主力有重祭去年反季行情的雄心,却在布局上犯了过度“恋新”的毛病,导致参与者介入积极性不强。虽然反季行情的架势若隐若现,但最终还是局限于个别品种与小板块的表现上,反季行情昙花一现,从性质看属于普通的小级别反弹行情而已。

再次,跟风品种不给力

作为反弹的重要推动板块,第三轮生肖版张并没有出现如2011年那般整体上扬的推进作用,相反绝大多数品种在回升中浅尝辄止,反弹力度十分有限,连龙年春节后的高点都未触及,更遑论创新高了。因此今年的反季行情仅“壬辰龙”小版张创新高,其他品种难见高点。在这种情况下,单单依靠“壬辰龙”小版张唱独角戏,要形成有力度的大行情,可谓难上加难。事实上,截止到9月初,“壬辰龙”全张票、小版张和赠送小版张分别下滑到385元、125元和45元附近,“甲申猴”、“乙酉鸡”、“丁亥猪”、“己丑牛”和“辛卯兔”全张票也分别跌至670元、183元、108元、200元和92元,“丙戌狗”、“戊子鼠”和“庚寅虎”小版张则分别回落到31元、38.5元和33元,从价格看绝大多数第三轮生肖版张在近两个月内乘了个来回“电梯”。

尽管反季行情在今年的“歇夏期”中力不从心,也是自2010年以来表现最弱的反弹,而市场人气涣散、成交低迷、热点局促的弱势状况更在延续,但这并不完全说明邮市自2009年开始的牛市旅程已寿终正寝。至少我们从价格的对比中可以发现,在这3个月内绝大多数品种的跌幅并不大,不少品种仅是在上涨与下跌中来回振荡,箱体波动的趋势依旧,而以JT邮票为主的“老邮”板块,今年的总体跌幅也只有20%,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且在8月份的抗跌性已十分明显。

鉴于2012年以来的邮市一直拘泥于低调的盘旋中,却又无法有效破位下行。所以,笔者认为这种进退两难的局面不会长久延续下去,向上或向下突破的选择终将来临,或许这个时间之窗已逐渐在逼近。

昙花一现 篇12

石评梅,乳名沁珠,学名汝壁,因酷爱梅花高洁坚贞的品格,故自号“评梅”,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有着“以生花之笔,写哀时之痛”的美誉。先后在《语丝》、《晨报副刊》, 以及与陆晶清共同参与编辑的《妇女周刊》、《蔷薇周刊》等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歌、散文、游记、小说,作品尤以散文研究价值最高,多以追求爱情、真理,渴望自由、光明为主题。

高君宇,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始人人之一。二人最初相识在一次山西同乡会上,那次会上高君宇作了一次关于“五四运动”的精彩演说, 他那有如钟鼓般响亮、激昂的演讲,给人一种灵魂的震撼, 激起内心深处奋起报国的力量。这在石评梅的心坎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以至初次相见就产生了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而高君宇在得知评梅就是自己早年恩师石铭的掌上明珠之后也感到一种他乡遇故知的亲切。简短的邂逅,似是无心插柳,却不知二人间爱情的种子已经悄然播下。然而,终日忙于为革命事务奔走,使得他再也没见过评梅。命运之神的捉弄,使得二人错过了进一步交往的良机以致最终铸成遗恨。

也就是在这一二年,评梅那一颗清纯的少女之心遭受到吴天放这个有妇之夫霜雪般的欺凌与打击。经过初恋的重创,心气孤傲的评梅冷了心、断了情,把自己心中那扇名为爱情的大门彻底关闭,并“残忍”地决定自此独身,不再论及爱情、婚嫁,悲哀是她这一时期作品的主要特征,对人生的失望,对生活的彷徨,对爱情的冷心断情,也造就了她词彩悲烈的个性。

正在她最消沉的时候,君宇的身影又再度出现在评梅视野里,只是这时的二人早已不是旧时模样,评梅的心中已是万重山。1923年10月,高君宇在北京西山养病期间,采来一枚红叶,题诗向评梅寄去了自己一颗火热的爱慕之心:“满山秋色关不住,一片红叶寄相思”。虽然她内心矛盾不已, 可考虑再三之后,最终还是以“枯萎的花篮不敢承受这片鲜红的叶儿”拒绝了君宇的一片心意。评梅的拒绝,让君宇那颗满怀希望的心一下子置于冰天雪地之中,他决心用理智抑制奔涌的情感,将“一切心与力”专注于他“所企望之事业”。一朵含苞待放的真情花蕾,就这样被评梅自己亲手给碾碎了。

长期的四处奔波加上爱情不能如愿的郁疾,最终把这个正值壮年的青年给击垮了。君宇的离开,仿佛一下把评梅的情感和希望都带走了,为了宣泄内心的伤痛与悔恨,惟有把自己对君宇的爱诉诸笔端,《象牙戒指》、《墓畔哀歌》都是她内心真诚的忏悔之作。1928年9月,一代才女石评梅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这一对苦命鸳鸯,就这样结束了他们短暂的生命,令人唏嘘不已。庐隐在整理石评梅遗物时,在她的枕下发现本日记,日记里夹着君宇的遗像和那枚被退回的红叶。日记扉页上写着两行字: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愿死后得并葬荒丘!

一个有着万丈豪情,立志匡扶天下,却爱得那么细腻、 那么真诚;一个有着满腹才华,本想挥毫青春,却爱得那么惨烈、那么挣扎;一个生得如此洒脱,去得那么缠绵,至死都渴盼着爱人的到来;一个生得如此缠绵,去得时候却那么洒脱,抛却一切只为与爱人重聚。千苦缠绵的动人爱情,就此长埋陶然亭下。这样一个多情、充满灵气的女孩儿,却在青春的路上被无情的现实折断了爱情的翅膀,一段不伦之恋,一段旷世绝恋,带给这位柔弱的女子太多太多不堪重负的忧愁与叹恨。

二、忏悔——基督教文化对其影响:我忏悔、我有罪

忏悔意识最早源于基督教“原罪论”,在现代文学中则是作为一种人格美而被普遍认同,就其意识来源来说,五四时期的忏悔意识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文学精神。基督教所宣扬的原罪与救赎,都是基于人对自身所感到的屈辱,人无限地贬低自己,发现自己的无能与渺小,而后心里产生对上帝的服从,祈祷上帝的原谅与恩赐。仔细体察石评梅的大多作品, 常常出现上帝、耶稣、圣母、天国、炼狱、忏悔、祈祷、十字架、伊甸园、羔羊等基督教词语典故,说明基督教文化对其有着重要的影响。

从19世纪末的维新运动开始,有思想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把西方基督教“自由、平等、博爱”等先进思想、 文化理论带回国内传播开来。因此,在五四启蒙思想和西方文化熏陶之下的石评梅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基督教文化对“情感麻木”的中国人精神方面产生的巨大强心作用。 五四落潮后,同大多数青年觉醒者一样,石评梅亦感染着苦闷彷徨的“时代病”,在反叛传统与改变自身的矛盾中挣扎而不得救的她,开始从宗教中寻求精神上的安慰与寄托:“我以前也是一个轻蔑基督教的一个叛徒,然而现在我虽未正式受洗作上帝的门徒,不过我心里除了母亲外,已有了上帝的位置”。她开始皈依基督教是为了由此出发“去发现自己”, 找寻存在的价值,用上帝的意志去开辟道路,从而获得理性生命的再生。然而,内心积淀深厚的传统文化使得她不可能成为一个完完全全从内心深处虔诚基督的教徒,基督教对她来说,只是一种心灵安慰的工具。

与有妇之夫的初恋是石评梅心头挥之不去的一个“梦魇”,反映在文学创作中更多地体现在基督教的忏悔意识。 她深感“宇宙是一大骗局”,“世界原来是罪恶之薮”(《寄海滨故人》),她以“独身主义”作为保护自己的外衣,拒绝了高君宇的爱,以至于等到爱人去世之后才追悔莫及。对自己初恋所托非人的悔恨,对君宇的内疚之情,使得她总是在忏悔与哀艳之中行文。在《惠娟的一封信》中她嘶喊道:“天啊! 让我隐没于山林吧!让我独居于海滨吧!我不能再游于这扰攘的人寰了”,“我可以释去此生的罪戾,很清洁光明的去见上帝”。在她的创作中,忏悔意识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对自身灵魂的拷问与自我更新的渴望,在《墓畔哀歌》中,“假如我的眼泪真凝成一粒一粒珍珠,到如今我已替你缀织成绕你玉颈的围巾……我祷告,就是空幻的梦吧,也让我再见见你的英魂”。这是君宇死后评梅的血泪凝结之作,此时的评梅从未如此痛恨自己的懦弱与胆小,多么想再见君宇一面, 可是就连梦中都不曾触摸到他的影子,她折服于基督教文化的忏悔意识,希望从中获得心灵的慰藉和平静。

三、超越——佛教生本不乐、超越意识对苦难的解脱

佛家有云:“尘归尘,土归土,及尽繁华,不过一掬细沙”。原始佛教有“三法印”之说,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一切皆苦。“生本不乐”思想就是“一切皆苦”的另一种说法, 在佛教看来,人间世界是茫茫苦海,世间一切生命毫无安乐可言,只有茫茫苦痛。其全部的教义都可以归结为一个“苦” 字。这教会人们参破生死,寻求对世间苦难的解脱之道。生命既然从虚无中来,那么就让它回归于虚无中去。

“度化”可意译为“度彼岸”,具体表现为大慈大悲、忍辱精进、自度度人的奉献精神。佛教“度化”的最终目标是解脱,即把人从轮回的苦难中解脱救赎出来,实现这一目标需通过以下两种方法,一是不断提升人的精神,达到与佛的境界相契合统一;二是从佛的理想中回归到现实中来,解脱现世之人的苦难。前者提倡人的精神自救,挣脱浑浊尘世的羁绊,后者主张把现世变成乐土,使人在苦难现实之中得到救赎。既然无法做到忘情绝爱,那就只有奋起抗争,以己之力去改变这个浑浊不堪的世界。

在经历过愧疚沉迷的一年之后,石评梅终于接受了爱人已去的现实,将满腔悔恨化为实际行动,继续君宇未完的事业,此时的她,爱情和事业终于实现了统一。在《婧君》中, 她认同君宇的爱情主张:“我们为了爱情而生,为了生命求美满而生,我们自然不是为了迎合旧社会旧制度而生。”这是一种自我内心式的回归,在这种回归中她终于完成了生命和情感的双重超越,她真正从内心了解并接受爱人的革命理想,并以战斗的姿态投身于血雨腥风之中。这在《寄海滨故人》中表现地尤为突出:“我愿你掩着泪痕望着这一段生命火焰,由残余而化为灰烬,再从凭吊悼亡这灰烬的哀思中, 埋伏另一火种,爆发你将来的火焰”。此时的评梅,在情感上更加隐忍、坚定,她不再把自己园囿在个人狭小的天地中, 而是从革命事业中寻找新的出路,其散文的不朽价值也就得到了升华。

石评梅创作由“哀艳”转为“苦斗”的这种转变是值得我们深入挖掘与重视的,综观石评梅的情感历程,面对苦难, 她以一个战斗者的姿态在“苦斗”,在探索、寻求真实的人生, 经历了一个由悔及悟的蜕变过程。而在这成长过程中,从参透“生本不乐”到自我“度化”,佛教文化对她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成为了她重拾希望,正视苦难的武器。

总之,在这位传奇女子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苦苦挣扎却又始终不肯向命运低头的坚强形象,她对苦难从卑微接受到全然傲视的过程,就是其人格精神不断自我升华的过程。基督教忏悔意识对其心灵的拷问、鞭策,佛教“生本不乐”、在认同苦难的基础上得到“度化”的精神都从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石评梅的人生选择与文学创作,帮助她以己之力去对抗黑暗的现实。这种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奉献精神, 值得我们后人去细细品味、学习。

摘要:石评梅既是较早表现出极大反传统勇气的女作家,又深受传统文化的禁锢,在她身上体现了封建文化与五四新文化双重矛盾,这使得她在思想与行动中往往难以抉择。在石评梅的作品中,读者可以分明感受到传统道德观念对她的影响,而这种观念又直接制约着女作家的爱情、人生选择。本文通过石评梅短暂而又委曲的生平并通过她与高君宇生不能相依共处,只能死后“并葬荒丘”的凄美爱情,结合其相关作品,分析基督教文化、佛教文化对其创作产生的深层心理的影响,以达到对其人格精神进行解读的目的。

上一篇:专业办学下一篇:梦想起始点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