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接(共5篇)
功能对接 篇1
一、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产销对接功能建设面临的机遇
(一) 政策方面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发展农业会展经济, 支持农产品营销。全面推进双百市场工程和农超对接, 重点扶植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大型连锁超市、学校及大型企业等产销对接, 减少流通环节, 降低流通成本。”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支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 推动生产与市场对接。”
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第59号文件指出:“以加强产销衔接为重点, 大力推进产销衔接, 减少流通环节。”
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重要商品产运销衔接, 完善政府储备体系, 做好主要农产品收储和投放, 增强市场投放能力。”
(二) 各地兴起的产销对接大会
2012年北京新发地年货购物节于2012年1月8日举办。这购物节充分利用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龙头市场优势, 搭建产销对接平台, 加快农产品流通速度, 减少流通环节, 提高了效率。
2011年10月31日第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产销对接会在成都举办。本届对接会以“构建农产品产销对接机制, 畅通农产品现代流通渠道”为主题, 倡导推进产销衔接。
2011年12月2日, 安徽省商务厅、省农委、省教育厅和合肥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11中国 (合肥) 农产品产销对接会举行。本次对接会以“产销对接, 合作共赢”为主题, 旨在搭建产销对接平台。
(三) 网络平台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主办的“鲜活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是一个集农产品供求信息的发布为主, 提供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的相关信息, 为农产品的买卖双方搭建了一个了解供求信息的平台。
微博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分享速度快、关注度高的网络平台, 通过关注和转发向更多人传递信息。很多有关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买卖双方的相关主体已经开通微博, 微博在解决农产品卖难和批发市场的供求方面已有很好的案例。
二、新机遇下农产品批发市场产销对接功能建设
在我国, 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农产品流通中连接农产品产销比较成熟的对接体系。所以在新机遇背景下, 尤其应突出批发市场的农产品产销对接功能的建设。
(一) 建设必要性
第一, 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产销对接功能建设有利于农产品保质保量保鲜。
农产品具有易腐、不易保存、生产分散的特点, 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变质减量。农产品流通中如何从田间地头到达消费者手中, 就需要有效的产销对接体系。
第二, 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产销对接功能建设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
一是农产品的生产具有周期性特点。农民对市场的需求信息通过去年的市场来判断, 他们并不了解今年的市场需求, 无法用有效的需求来指导生产。二是市场上农产品的价格与农民收益不相关。农产品经过层层的流通环节, 价格节节攀升, 而农民没有得益, 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民利益。
第三, 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产销对接功能有利于降低农产品价格, 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要经过很多环节, 如果能减少环节, 形成有效的产销对接, 农产品成本下降, 流通效率提高。
第四, 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产销对接功能有利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近几年来, 个别农产品销售者竟然用“打药”的方式来保证农产品的“鲜”, 不仅给农产品销售行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更加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健康安全。
(二) 建设对策
1. 培育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龙头企业来增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产销对接功能
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立应层次梯度分明, 依靠其中一些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来增强农产品的产销对接功能。在大型批发市场中建立专门的采购部门、信息部门和咨询部门。采购部门去农产品生产基地直接接触农民了解农产品供应情况, 并将农产品直接采购到批发市场;然后将采购的农产品根据需要供应给批发市场的不同销售部门:针对最终消费者的销售部门、针对超市和小型批发市场的销售部门。批发市场的信息部门应定期了解市场需求状况, 把相关信息送达到小批发市场、超市和农民手中, 较好的连接生产与消费, 使供求平衡的实现不再成为梦想。咨询部门可向农民散户提供市场供求和农产品价格及走势的相关咨询, 不仅使农产品供求信息畅通, 而且简化了信息流通因环节过多而出现的失真现象。
2. 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食品安全检测及追溯系统, 增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产销对接功能
近两年,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屡见不鲜, 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没有有效的农产品食品安全监测及追溯系统。农产品在生产环节、流通环节的质量安全应给予有效的监督和检测。农产品批发市场应建立农产品质量控制部门, 采用先进的质量检测仪器, 并把每一个环节的检测结果建成信息档案, 定期公示。农产品批发市场还应进行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网络建设, 保证消费者及相应采购商及时了解农产品质量信息。
3. 根据层次化需求建立农产品流通的信息系统建设, 增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产销对接功能建设
在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产销对接功能建设中, 重点搞好信息系统建设。信息化建设应在电子商务的支持下才能有效发展, 应在批发市场设立专门的电子商务部门和信息建设部门。信息建设部门应包括:供求信息采集、分析、发布单位, 信息系统的建设维护单位。信息采集时应减少采集环节, 直接去散户农民或者相关农民组织一线去了解信息, 避免中间不实信息干扰。彻底搞好批发市场的信息建设有利于产消费对接的顺利进行。
4. 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体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会, 增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产销对接功能建设
农产品批发市场定期举办农产品产销对接会, 不但能够扩大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影响力,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 还为农民了解市场、消费者了解更多样化的农产品提供了平台。
从农产品产销对接面临的三大机遇出发, 有针对性地讨论了有助于增强农产品批发市场产销功能建设的对策, 以上四点对策不全面但是是基础和前提。我国农产品属于小生产大市场, 搞好农产品产销对接尤为重要。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农产品流通中较成熟的平台, 发挥着农产品产销对接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高铁生, 郭冬乐.中国流通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2]张玉玺.农产品流通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北京新发地市场的实践与经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专业对接产业链,教育对接价值链 篇2
摘要:作为国家首批中职示范校建设单位的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在不断探索中,提出“专业对接产业链,教育对接价值链”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文化育人等方式,致力将学生培养成为专业精、品行好、文化优的新时代应用型高素质技能人才,在促进学校跨越发展的同时,提升学校发展的软实力,并将此模式成果内化为学校持久发展的基础,拓展学校发展的空间与后劲。
关键词:产业链;价值链;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4-0009-04
收稿日期:2015-03-11
作者简介:冯子川,男,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中学高级教师,技师,副校长,本科,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广东 中山/528471)
陈仕楷,男,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广东省名校长,职教名家培养对象。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现代学校建设,教育教学管理。(广东 中山/528471)
赵波,女,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中学一级教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职业教育学校文化建设。(广东 中山/528471)作为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精神,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探索出“专业对接产业链,教育对接价值链”的人才培养模式。几年来,该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打造了中职品牌专业和中职示范学校。该模式成果不仅在服装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效果显著,而且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各专业教学领域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更获得了2014年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一、 “专业对接产业链”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我校所在的中山市沙溪镇产业链完整,涵盖服装设计、工艺制作、生产管理、质量检测、产品发布、陈列展示、营销物流和电子商务等环节。我校紧紧依托和服务当地产业,形成了“专业对接产业链”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专业教学对接产业链、实训中心对接产业链、专业拓展对接产业链”。
“专业对接产业链” 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中的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1.专业教学对接产业链,促使教学改革全方位推进
“把课堂搬进车间,让学生上课就是上岗。”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促使教学改革全方位推进,实现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
教学模式方面,学校引入企业进校园,建设“教学工厂”或“教学实训车间”, 开展生产性实训,把课堂搬进车间,让学生上课就是上岗,让专业教师与企业技师共同制定和实施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方面,以生产流程为主导定制模块式课程,涵盖设计、制作、质检、展示、陈列、营销、管理等环节,在全国中职领域内首创纺织品检测专业,引入三维人体测量、单量单裁自动裁剪等项目教学,建成《服装立体裁剪》等6门核心课程,编写《服装立体造型》等13本教材,其中《工艺基础》、《女上装结构设计与立体造型》两本教材被评为国家改革创新示范教材。
教学方法方面,以企业生产任务为教学和实训项目,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实训,实行项目教学、仿真教学、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工厂和车间环境里“做中学”。
教学手段方面,加快建设教学资源库及信息化平台,共享教学实训案例,让师生随时随地调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来辅助教学。
教学评价方面,邀请企业技师参与评价教学效果,结合市场改进学生作品,将“作品转化为产品,产品转化为商品”。
2.把企业引进学校,实训基地(中心)对接产业链,增强企业对专业的人才依存度
把企业生产线引进学校,在实训基地(中心)建 “教学工厂”或“教学实训车间”,严格按生产流程和岗位要求来配置设施设备,同时考虑到教学实训需求,还要考虑引进的生产线要有代表性和先进性,另外,合作的企业要有共同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积极性。如我校近年引进的英仕婚纱晚礼服生产线、和鹰单量单裁自动裁剪生产线等都具有以上特点。通过引进企业生产线,实现了校企深度合作和工学零距离,培养出了技能过硬的学生,从而增强了企业对学校专业的人才依存度。
专业对接产业链,教育对接价值链3.专业设置和专业拓展对接产业链,办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的专业
我校根据服装产业发展和市场人才需求,服装专业对应服装产业链中设计、生产、检测、营销等各个环节,开设了服装设计、服装制版、服装工艺、生产管理、服装模特、服装展示、服装营销、服装电子商务等专业或专门化方向,还依托服装检测中心开设了全国中职学校中唯一的服装检测专业。总之,专业设置和专业拓展紧紧对接产业的发展和需求,及时调整专业方向,改造老旧专业,新增新兴专业,办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的服装专业。
除了服装专业,我们学校还办有工艺美术、计算机、财经和汽车维修专业。在校企合作上,我们尽可能地进行专业间的资源整合,如让服装和计算机合作开展电子商务专业实训和校企合作,引入中山网商联盟开展校企合作;工艺美术专业和计算机专业合作开展动漫设计专业和实训,与省工艺美术协会等行业协会及中山市恒辉印花有限公司等10多家企业开展合作;汽车专业也引进了一个二类企业,在校内开展整车维修、钣喷等一体化实训。五个专业间的利益相连,互相合作,共同发展。
在“专业对接产业链”这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统领下,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取得重点突破:
(1)作品转化为商品,教学改革取得新突破
引企进校,建“教学工厂”或“教学实训车间”,“把课堂搬进车间,让学生上课就是上岗”。推行专业课项目教学、仿真教学、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工厂和车间环境里“做中学”、“学中做”,让教学在完成真实产品开发或生产中开展,让“学生作品转化为企业产品,企业产品再转化为市场商品”。同时,改革评价模式,专业教师与企业技师共同参与对学生的教学指导和评价。还将生产性实训教学的课程录制成教学视频,上传至学校教学资源库平台,让师生可随时调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来辅助教学。至此,在课程、内容、方法、手段、评价上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作品——商品”的转化,取得了具有我校特色的职教教学改革新突破。工学全面对接,达到校企共育人才的目的。
(2)把名师引进学校,建立名师工作室,引领专业发展
我校聘请了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张肇达、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服系主任肖文陵、全国十佳服装设计师董怀光等20多位全国知名服装设计师、专家学者和企业生产技术管理人员担任服装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把这些专家名师引进学校,建立名师工作室,现已建成名师工作室有13个。此外还定期开设学生与名师直接对话的“名师讲堂”,让师生近距离接受名师的指导,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引领专业发展。
(3)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企业技师做学校兼职教师,打造专兼职教师队伍
学校十分重视“双师”素质专业教师专业的培养,制定了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的管理制度,规定专业教师每年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或挂职锻炼时间不少于一个月。实践的形式主要:一是脱产到校外企业挂职,二是在校内教学工厂或工作室中带项目。通过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管理、考核和激励措施,促进了专业教师成长,使专业教师真正做到“拿起书本能讲,挽起袖子能干”,既是学校教师,又是企业技师。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企业技师做学校兼职教师,打造了一支专兼职“双师”素质专业教师队伍。
(4)把行业协会引进学校,指导专业建设
我校是中山市服装设计师协会主要发起人,协会吸纳了近400名服装设计师为会员,每年协会都要组织设计师、服装商会、企业在校内举办产品发布与展示、设计师沙龙、服装新技术新设备推广交流等活动,为服装专业师生提供了许多很好的学习机会。同时,很多设计师会员都被学校聘为专业建设指导专家或兼职教师,指导专业发展。
(5)与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让专业与产业企业深度融合
近年来,我校通过学校承办的研发中心、设计师协会、检测中心等这些产学研合作平台,先后与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上海和鹰机电科技有限公司、中山市英仕服装有限公司等60多家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开展全面、深度和高端产学研合作,为服装企业提供新产品设计开发、精益生产、服装检测、电子商务和人才培训等服务,全方位推进专业对接产业链,让专业与产业企业深度融合。如:学校与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合作建设的中纺标CTTC中山检测中心,为中山市及周边区域纺织服装企业提供便捷的纺织服装产品检测和认证服务,并为行业企业提供国家检测标准的解读和培训。
(6)承办行业发展高峰论坛和服装设计大赛,增强专业对行业企业的影响力
我校积极承办行业产业发展系列论坛活动,相继举办了2009年广东服装行业产学研研讨会和东方儿女杯休闲服装设计大赛、2010年天竹杯服装设计大赛及服装产业高峰论坛、2011年广东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对接暨与粤港澳服装业对话论坛、2012年百利达杯服装设计大赛及服装产业高峰论坛、2013年第九届天竹联盟代表大会暨“天竹杯”全国服装设计大赛、2014年“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论坛。通过举办行业服装设计大赛及服装产业高峰论坛,增强专业对行业企业的影响力。
(7)与高校合作建纺织服装学院,提升专业人才培养层次
沙溪是中国休闲服装名镇,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要求愈来愈高,学校在2012年12月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建立沙溪纺织服装学院,为区域服装产业培养服装高技能人才。
(8)与区域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合作,牵头成立服装职教集团,带动区域职业教育发展
在广东省教育厅的支持下,我校牵头成立了广东省服装职业教育集团,我们与开设服装专业的省内职业院校、知名服装企业、服装行业协会等机构联合打造集产品开发、人才培养、科技推广、产品展示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带动了区域职业教育发展。
二、“教育对接价值链”育人模式的内涵及实践
如果说职业教育是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话,我们认为人才的职业操守更为重要。为此,我们提出“教育对接价值链”的文化育人理念,其具体内容是:教育目标对接价值链,教育过程对接价值链,教育效果对接价值链。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教育目标对接价值链,以精神引领幸福职教文化理念
教育的本质就是“育人”,是实现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我们提出并践行“让学生学会做人,学好技能,为学生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打下良好基础”的办学理念,提炼出“自强不息,和谐发展”的校训;“求真、务实、崇善、尚美、博爱、和谐”的校风;“乐于学习 精于技艺 勤于思考 重于实践”的学风;“德能兼备,爱生敬业”的教风,形成“沙溪理工人精神”的文化精髓,最终凝聚成全校师生的精神共识——打造幸福的职教文化。我们致力培养学生成为文化优、技能精、理想高、品行好的自强自信、积极向上的青少年,让他们今后能够靠优秀的技能去创造幸福的生活,靠良好的品德去赢得社会的尊重。
2.教育过程对接价值链,多维度打造幸福职教文化阵地
我们从“立人文之本、承产业之基、聚专家之才、激师生之智、筑幸福之源”五个维度着手,构建让学生有自豪感、自信心,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营造文化育人的良好环境,让学生在幸福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构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系统,为学生打造了一个成就梦想,实现价值的成长平台。
针对人文教育,我们将共性文化教育与个性文化教育相结合,针对中职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设置课程,在共性文化教育方面,开设女生课、电影课、心理课、国学课,职业生涯规划课等,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理清发展方向。同时,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大力发展社团文化、各专业兴趣学习小组等,发挥学生的优势特点,推动学校的素质文化教育。
针对产业特点,我们以产业作为专业的基础,提出各具特色的专业文化,并提炼出各专业文化理念的精髓,大力营造“美的事业,时尚人生”的服装专业文化、“创新动力,品质生活”的汽车专业文化、“诚信为本,精准理财”的财经专业文化、“设计生活,陶冶思想”的工美专业文化、“分享信息,畅想世界”的计算机专业文化等。
针对校园环境,我们建设了校园文化公园、学校电视台、省一级档案室、独立的图书馆、校企合作展厅、陶艺馆等功能场室,还建设有现代化的服装实训基地、高科技的纺织品检测中心、高质量的研发中心、时尚潮流的名师工作室、蓄势待发的创意设计园等多项物质文化建设,优化、美化学校环境文化,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环境优雅、内涵丰富的学习环境。
3.教育效果对接价值链,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良好基础
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带动下,学校价值与学生价值不断提升。建校二十年来,沙溪理工已经为当地社会培养了三万多名既全面又专业,既擅长合作又能独挡一面的中高级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他们中既有勇救落水女的中国好人、中山市十杰市民陈嘉庆,有抗洪英雄的优秀村官余志荣、优秀驻村干部陈岳荣和爱国奉献标兵杨劲涛,又有广东十佳服装设计师杨珊、陈雅洁、林永健,还有身家过千万、乐于慈善的成功企业家李庆伟和李伟声,更有丰田4S店的“机修超人”陈子超等大批在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成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学校走出了四位中山市十杰市民,多名中山市十杰青年。
三、“专业对接产业链,教育对接价值链”的成果影响 1.专业吸引力增强,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近两年来,我校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吸引了来自省内外及阳江、蕉岭、汕尾等地的大批学子纷纷来校就读,同时,大批企业也涌入学校,挑选专业人才,形成了“进口旺,出口畅”的招生就业良好局面,在校生数达5012人;毕业生就业率达100%,专业对口率在85%以上。服装专业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实现七连冠,到2013年,共获得13个一等奖,11个二等奖,13个三等奖,还获得了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展示特等奖。
2.打造了“一基地三中心”,提升了专业实训能力和水平
一基地,是由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服装专业实训基地。三中心,一是由学校与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合作建设的中纺标CTTC中山检测中心;二是学校承办的中山市休闲服装工程研究开发中心;三是学校与中山市暴风科技公司合作建设的服装电子商务中心。
3.教学改革成效明显
我们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与学校专业课教师一起,建立了与岗位技能相对接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完成了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业务流程为顺序的核心课程和教材建设,开发了一系列与产业对接的校本教材,教师主编或参编且出版教材有21本,校本教材32本,其中服装专业的《女上装纸样设计与立体造型》《服装设计款式图表现》两本教材还被评为全国中职学校创新教材。
4.建成专业教学资源及共享平台,提升学校信息化现代化水平
学校各专业与行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分别建成了四大教学资源及共享平台,让师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开展教学和自主学习。资源平台的建设,提升了学校信息化现代化水平。
5.专兼职教师团队建设成效突出
两年来,学校培养专业带头人8名,专业骨干教师26名,另外聘请著名服装设计师、汽修技师、工艺设计师等兼职教师达到53位以上;139名专业课教师“下企业实践”或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资格证书,32人参加国内外省级以上培训1~2个月;全校90%教师通过双师型教育教学能力测评。
同时,培养了像杨珊那样既是专业课骨干教师,也是企业设计总监,更是广东省十佳服装设计师的“一专多能”的“双师型”教师。
6.产学研合作贡献大,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通过承办的中山市休闲服装工程研发中心、中山市服装设计师协会为平台,与市内、省内外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项目合作,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如为中山通伟服装公司、霞湖世家服饰有限公司等规模型企业推广精益生产项目,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学校与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合作建设的CTTC中山服装检测中心,为中山市及周边区域纺织服装企业提供权威便捷的纺织服装产品检测和认证服务。
2012年12月,学校联合研发中心、香港理工大学、中山广弘集团等单位成功申报省部项目《广东省休闲服装产业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项目,目前正在实施。
学校产学研合作成效突出,受到中山市政府高度肯定,被授予2012年度中山市科技奖励最高奖——产学研合作奖。校长陈仕楷被全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全国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突出贡献奖”。
7.产生了一批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典型案例
“专业对接产业链”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过程中,学校教师改革创新、勇于探索,积极实践,总结出了丰富的典型案例30个,这些典型案例示范作用明显、有较大的学习和借鉴价值。
8.成果在校内推广应用,带动了各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至今,服装设计与工艺、电子商务、汽车运用与维修、会计、动漫设计五个专业均成为广东省中职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服装设计与工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训中心还成为省中职教育实训中心,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是国家中职教育重点建设实训基地,各专业为社会各行业输送大量优秀人才。
9.成果在全省推广,促进了全省中职教育的教学改革
2010年10月,“专业对接产业链、教育对接价值链”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成果被作为《广东省中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案例》向全省推广,促进了全省中职学校服装专业及其他各专业的教学改革。
10.推进了示范校建设,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010年学校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首批建设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2011年11月13日,广东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对接暨与粤港澳服装业对话论坛在我校举行,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亲临指导,学校在会上做成果介绍,在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2011年12月国家教育部推荐我校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向全国近200所职业院校作示范校建设经验介绍。
2013年8月,我校接受国家示范校项目建设接受广东省教育厅专家组评估验收时赢得全省第一名,被专家组誉为“全省乃至全国广大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领头羊”。
2013年12月,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现场交流会在上海召开,我校在会上作《专业对接产业链,校企合作共建省部产学研结合基地》典型发言,鲁昕副部长给予高度肯定。
近两年来,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组、甘肃、江苏、浙江、海南、广西等20多个省市近100所职业院校单位先后来我校参观交流。
11.国内外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学校办学特色。
学校建设成果及办学特色受到中央新闻采访团、中国纺织报、南方日报、中国服装网、凤凰网等数十家媒体的关注和报道。英国BBC记者专程来校采访报道学校办学情况。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两度亲临学校视察产教对接、校企合作、内涵建设等方面情况后,高度称赞道:“沙溪理工学校地方不大,校舍不高,但是很有内涵,确实达到国家级示范校的水平。
实践证明,“专业对接产业链,教育对接价值链”的探索让沙溪理工的改革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今后,学校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扩大校企合作,强化人文教育,增强学校发展的软实力,最大限度地挖掘中职学校育人及服务社会功能,并使其影响力辐射全国。
功能对接 篇3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功能对接
一、引言
近年来,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如何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充分利用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成为企业提升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本文将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对接的视角出发, 提出二者在指导功能、激励功能、协调功能以及凝聚功能几个方面的对接, 以推进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分析
(一)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分析。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经历过漫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之后得到了十分成熟稳定的发展, 其成就主要表现在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方面的成熟、人力资源部人员职责分配、人力资源相关管理制度的完善和革新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等方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取得上述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迫需解决的问题, 如:在企业进行员工招聘或者内部员工的升迁工作时存在着一些道德素质的问题;其次在对企业员工进行绩效评估时存在着员工职业道德水平评估缺失等问题, 部分员工道德素质的缺失难免影响到整个企业道德素质的提升和良好企业文化氛围的构建, 不利于企业在精神层面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和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更为重要的我国多数企业在对员工进行培训时, 大多将诸多的培训精力注重在对员工工作技能以及相关技术水平的培训, 而对员工思想道德素质的培训却关注过少, 从而导致了企业内部员工道德素质问题层出不穷, 不利于企业向现代高素质企业的发展方向进军。
(二)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和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日益关注, 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的日常运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的生产性质和方向等有着指导性的作用, 同时为企业核心文化的构建提供了先进的思想基础工作和永恒的思想动力, 可以让企业员工在正确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下为企业提供不竭的动力, 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还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企业内部各种硬性和软性的矛盾问题等。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日益复杂,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部分员工在利益的诱导下使得企业高层领导逐步偏离道德的核心, 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健康运行。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对接
(一) 在指导功能上的对接。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作用, 这种指导作用不仅仅表现在对企业员工工作目的的指导, 还包括了对企业员工自身价值理念以及行为目的等方面的指导。因此, 在此基础之上, 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导向, 完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对员工价值体系构建的任务, 人力资源管理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引实现与企业整体目标的完美结合。
(二) 在激励功能上的对接。
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对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的推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推动员工积极性的同时还可以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种公平有效的竞争氛围。而企业激励机制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进展程度, 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通过思想手段和物质手段强化激励机制的运行。因此实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在激烈功能上的对接可以更好地推动企业激励机制的有效运行。
(三) 在协调功能上的对接。
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从三个方面如协调员工之间的利益关系、人本身的心理心态以及人际关系等来协调企业内部人员之间的关系, 从而使得企业员工在最佳的协调状态进行工作。因此将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协调功能的对接可以从企业员工的心理上来排除一些消极的因素, 让员工在内在价值的指引规范下与外在行为实现和谐统一, 使得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和发挥。
(四) 在凝聚功能上的对接。
中美飞船对接悬疑 篇4
随着中国载人飞船再次升空,平静的太空似乎正在酝酿一些微妙的变化。华盛顿CNA公司中国空间技术问题专家迪安·程说:我认为他们(中国)已不再讳言更大的计划。一些国际观察家注意到:太空出现了“第三个力量中心”,美国将不得不与俄罗斯和中国一起确定地球外空间的政策。
美国世界安全研究所今年早些时候发表的一份题为《你往何方去?——中美太空路径探讨》的报告在一开头就断言:这是21世纪世界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超级大国美国和新崛起的中国应该如何面对彼此的愿望和对方的发展?
游戏圈外之人
中国是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但这一成就并未能使中国被美国接纳为“国际空间站”项目之内。国际空间站由30多个国家参与,包括美、俄、日、英、法在内的大多数拥有空间技术的国家都被包括在内,中国被排除在外。
中国航天专家在设计神舟五号时加装了一个能与国际空间站连接的对接环。但是,中国从布什政府官员那里得到的是冷漠。
新华社记者曾注意到,当航天员杨利伟在卡纳维拉尔角参观时,接待他的并非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而是一个州立组织——佛罗里达州航天局。
美国对中国太空人的冷遇无非两个原因:一个是中国太空人的成功“来得太晚”,另一个是美国对中国根深蒂固的提防心态。杨利伟在中国一夜成名后,美国《华盛顿季刊》曾刊登文章说:“对美国而言,中国向太空扩展势力的行为表现出它挑战美国国家安全的野心。”这篇文章提出,华盛顿与北京之间的潜在战略竞争关系日益凸现,两国“处于一场太空竞赛的边缘”。
有美国科学家向媒体含蓄地表示,如果中国长期游离在国际合作之外,必然会像总在场外拍球的孩子一样,加入不了真正的游戏,从长远看仍然会落后。中国虽然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把人造卫星发射上了天,现在又在实施载人航天计划,并准备登月,但并不意味着就加入了国际航天俱乐部。
事实上,在全球化时代,中国在航天领域遭到的排斥是多方面的,比如多国合作的火星探索计划中,就没有中国人的份。
更严重的是,从1949年“巴统”,到冷战后的“瓦森纳安排”,中国都被列在控制清单上。尤其是根据“导弹技术控制机制”,美国政府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对中国采取了严格的技术禁运措施,其许可证制度不仅严格禁止中国接近美国卫星的任何部件,而且对可能向中国提供的技术数据和帮助作出了严格限制。
美国国务院2002年12月26日向联邦法院提交了一份长达32页的“指控信”,指控休斯公司和波音公司涉嫌非法向中国转移敏感的航天技术。不知是巧合还是存心,美国媒体曝出这件事正好是中国神舟四号飞船发射成功后的第三天。
在中国进入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的16年间,美国政府曾四次以各种借口对中国发射服务实施制裁,禁止使用长征火箭发射美制卫星和采用了美国零部件的卫星。美国对中国航天的遏制政策使中美航天合作举步维艰。
美国鼓吹中国“太空威胁论”
与其他国家不同,美国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太空国家”。太空对美国国家安全和经济繁荣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这在美国高层已经成为一种共识。美国全球安全组织的创始人约翰·派克的思想代表了很多美国人的看法。他说,“我们因为能主宰太空,所以可以主宰地球。我们的太空系统是美国之所以是超级大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美国在里根时代开始“星战计划”,此举令当时的苏联寝食难安,不断为此投入人力物力终致国库空虚。
后来成为美国国防部长的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在其本世纪初主持起草的一份国家报告中宣称,“美国及其盟友的安全与经济福祉依赖于美国成功控制太空的能力。”该报告要求把美国在太空的国家安全利益视为应该优先考虑的一个首要的国家安全目标。
“拉姆斯菲尔德报告”认为,中国正在谋划对抗美国的太空战争,而台海冲突必将对美国的太空系统构成威胁。例如,中国可能在台海冲突爆发前对美国的太空资源发动先发制人的攻击,以便阻止美国采取军事干涉行动。中国也可能对美国日常生活赖以正常运转的商业卫星进行干扰,以便打消美国干涉台海冲突的政治意志。
中国首次载人飞船成功登天后,美国《华盛顿季刊》曾刊登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国家安全事务学教授威廉·玛泰尔等专家的文章,认为中美太空冲突的可能性很大。文章推测说,对于中国而言,如果它希望提升其威慑能力,并在一场可能的台海冲突中对抗美国,它就日益需要具有太空军事能力。
五角大楼每年都公布的《中国军事力量报告》相当重视中国的太空能力。这些报告在承认中国的太空技术仍然远远落后于西方的同时,强调对太空的探索“正在主导中国的军事战略”。这些报告也认为,中国已经拥有了“以剥夺美国使用太空能力为具体目标的关键性军事项目”。“中国的愿望清单上不存在军事太空项目”
在很多专家看来,美国太空项目目前最关心的主要是如何支援美国的地面作战部队,即所谓的“空中太空能力”,目前美国空军能在空中做什么,他们就能在太空做什么。
一些美国人以这种逻辑来推演中国的太空计划。美国《航空和空间技术周刊》在中国航天员甫一升空时就引述美国专家的话说,如果中国成为国际空间站计划的伙伴,那么这“自然而然地会使中国军队将空间站项目的所有信息用于军事航天研究”。
但这种中国“太空威胁论”站不住脚。一些美国权威媒体指出,载人航天计划在军事方面的效益“并不那么明确”。从美国和前苏联的经验可以得知,载人航天飞行的耗费是非常巨大的。在太空中的人会变得不可思议的脆弱。“从军事影响的角度来看,与中国航天计划其他一些领域不一样,目前还不清楚载人航天计划如何能够提供军事效益。”
美国全球安全组织创始人派克认为,在中国的愿望清单上不会存在建立一个庞大的军事太空项目的设想,因为对于中国安全的威胁都来自其他方面。
他暗示恰恰是美国具有最强烈的太空军事化的动机。他说:“如果你有很多必须在地球的另一边打仗的需求,或者如
不必把飞船和导弹技术联系起来——专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负责人
在神舟六号发射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胡世祥对《瞭望东方周刊》说,航天工程耗资巨大,需要的先进技术和高级人才也非常多,“开展国际合作可以分摊相关费用,起码是大家都可以省钱,而且大家都可以获利。”
胡世祥表示,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是为人类造福的,中国的态度是,凡是对人类有好处的事情,我们就接受。
他说:“中国红十字会接受援助不也是这样吗?我觉得这没有什么秘密好保,也是我们互相信任的表现。中
国的载人航天工程,特别是过去的航天工程当中,我们和外国的合作非常广泛。准确地说,从—亡世纪80年代末期到中期,我们和世界许多国家都有了广泛的联系,特别是和美国。我们发射了许多美国制造的卫星。”
他透露,这次神六发射前,中国也提前给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局长佩尔米诺夫先生通报子情况。此外,在飞船运行中,测控地区牵涉及10多个国家,中国也与它们进行合作,提前作了通报,万一出现了飞船意外降落该国的情况,希望该国能够给予及时救助,“这些国家都非常积极。”
他还透露,最近中国还在和法国、比利时等国的科学家进行有关空间生理状态、心血管功能方面的交流合作。
他承认,技术革命可以催生军事革命,军事需求同样会带动技术革命,“但是不能因为我们搞载人航天,而且有军人参与,因此就说载人航天就是为军人服务。美国航空航天局有许多工作人员都是过去的军人。前不久我们请了五六位美国老牌航天员来,他们都是将军。我的好朋友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局长佩尔米诺夫,他就是原俄航天部队的上将司令。”
“他们曾经是军人,但现在搞的是和平开发利用太空。我们中国人也是搞和平开发利用的。宇宙空间是全人类的,太空资源也应该是全人类的,开发所得也应该为全人类造福。”
欢迎世界各国航天员来中国培训
这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负责人表示,中国一直站在和平开发、共同利用外层空间资源的立场。中国非常愿意和全世界各地的同行们合作探索宇宙。
“是不是能够参与更广泛的太空开发合作,比如说进入国际空间站,还有如俄罗斯联邦航天局的佩尔米诺夫先生所说,欢迎杨利伟参与俄罗斯新一代载人飞船(‘快速帆船’计划,这个我们都在考虑。我们愿意参加这些活动,合作可以利用全人类的聪明才智,那就会取得更大的成果。”他说。
协同始于流程对接 篇5
通常,我们把感知力、决策力、创造力、执行力看做企业的四种关键能力,现在,或许是考察对于企业而言更为关键的一种能力——协同力的时候了。
流程对接问题浮出水面
信息社会的最大特点是:每个人都处于网络化的节点中,自主选择决定了生活方式当然也包括消费方式的多样性。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生存法则的企业,其结构形态也由此发生了变化:如基于经验的权威消解导致内部结构的扁平化;为了捕捉动态的消费趋向不断突破边界寻求外部支援等。协同力,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至少是核心能力之一。
然而,在企业这一转变突围的过程中,可能要遭遇更多不确定的风险:外部环境的不稳定,可能导致企业在决策时犹疑不定而贻误商机;边界的消失,则意味着企业对资源的可控性变弱,稍有不慎,任何一个环节的投入都可能让企业“血本无归”。
在收益与风险的平衡中,流程就成为企业赖以依靠的主要屏障。
问题也随之而生,因为流程并不是绝对可靠的。一方面,流程本身是基于企业经验和企业运行机理而固化下来的,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对流程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因为规章制度而忽略商业本质(即企业的目的性),为了流程而流程的现象比比皆是;另一方面,当今企业的价值创造行为越来越依赖于外部行为,依赖于与合作者的合作,合作者对于流程的理解与认可,成为企业绩效至为关键的决定性因素。
所以,企业与其外部合作者的流程对接,作为协同力的基础,成为当前企业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所谓流程对接,是指企业与其合作者在各个环节上的规范性“匹配”。这种匹配基于几点:其一,它不是闭门造车式的独立设计,而是双方甚至多方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相互妥协而形成的制度安排;其二,这种制度安排为不可预见性问题预留了弹性空间,从而保证了互动空间;其三,流程对接可以展开深层互动,如一方流程的优化可以带动另一方或多方流程的优化等。
实现流程对接的途径
首先,必须清楚流程对接的本质是什么。以下几个方面将有助于我们的认识。
(1)流程对接是消费者价值的对接
由于现代企业的价值创造行为涉及到多方参与,相应地,企业赖以生存的消费者价值在实现之前,其实存在或隐藏于不同的社会组织中,企业所谓的价值创造类同于价值整合。而任何一个企业由于所处立场的单一性,仅仅依赖自身对于消费者的理解所确立的流程,都有可能或多或少地违背消费者的整体利益。所以说,与消费者价值整合参与方的流程对接,实际上是将分散于不同部门、不同组织的消费者利益进行对接,或者称黏结与整合。只有当这种黏结与整合在消费者利益最大化和企业立场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这样的流程才是现实的、合理的。
(2)流程对接是企业价值链的对接
企业价值链是消费者价值创造行为上各个环节的链接,流程就是对这种链接的规范。最常见的流程冲突发生在企业的内部流程与合作方的外部流程之间,解决之道是在企业价值最大化和合作方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由此我们知道:即使是内部流程,也要考虑它的外部性,也要在整个价值链体系中评估它的作用和价值。
(3)流程对接是企业文化的对接
也许可以把企业文化理解为不同的管理风格,不同的管理风格可能导致流程设计指导思想上的差异。譬如激进主义风格偏重于市场上的机会主义行为,因而讲究流程的开放性;而保守主义风格偏重于内部的成本控制和风险防范,因而讲究流程的独立性。流程对接的意义在于促成企业间文化的融合,促成合作者之间取长补短,而这一切必须建立在广泛的沟通、交流和理解上。流程对接也有利于企业文化朝着吸纳、包容、创新的健康方向发展。
(4)流程对接是客情关系的对接
不要把企业行为理解为不讲人情世故,实际上,企业永远都是人的聚合体,健康的客情关系永远是至关重要的,流程规范不是僵化的文本。客情关系的对接内涵在于:当合作者之间的流程产生冲突时,他们可以坐在一起,以追问五个为什么(见《丰田生产方式》)的精神讨论问题的实质所在,推动问题的解决。“物是死的,人是活的”,意味着顺畅的沟通、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广泛的影响力,永远都是企业活力的源泉。
(5)流程对接是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的对接
这一点不需要多做解释。要强调的是,我们不仅要熟悉合作者采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更要洞察其背后的管理思维。任何一种方法,任何一种工具都是管理思维的产物,当我们从方法和工具中还原出最初的观念和想法时,流程对接就变得更加容易理解,找到流程对接的方法就更加简便。
流程对接的步骤与方法
流程对接的步骤
熟悉合作方的流程,直至描绘出清晰的流程图;
熟悉流程各个节点上的人员,直至描绘出清晰的组织结构图;
了解客户流程的机理,直至可以清晰地阐明其中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所在;
对照客户流程寻找自身流程的不足;
在具体的流程冲突中寻找解决方案;
针对解决方案推动双方流程优化。
流程对接的方法
流程对接的效率决定于其中的方式方法,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取得合作方的理解与配合。以下方法可供参考:
其一,通过企业高层推动合作方的跨部门沟通。流程本身具有平衡内部利益和职责分配的功能,因此在外部的业务关系处理上,出现流程的冲突和矛盾是正常的,或许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内部矛盾外部化。化解这种矛盾,通过职能部门的对接,或者单纯的业务对接,往往无济于事。有效的做法是,推动企业更高层面的决策人参与到流程的对接优化中。高层人员的参与,可以直接促成跨部门的沟通与合作,更有利于深入了解流程的设计思想,对流程进行功能性的还原。企业高层通过对流程对接细节的参与,也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业务过程中的真实状况,减小与市场的距离,乃至于从中寻找到富有创造性的市场灵感。
其二,以项目研究为由带动流程对接。任何一种流程引起的冲突都可以成为一个项目专题,此外,合作者之间的一些工作项目也都可以成为双方流程对接和优化的契机。项目式的工作方法不仅可以充分发挥跨部门联合的作用,也可以利用项目性工作人员不拘泥于平常的流程束缚的优势,反思流程设计的缺陷。
其三,深入细节,以点带面,在变革中寻找流程的对接点。对于细节的深究,是流程对接优化的关键。流程设计是否合理,在根本上取决于它是否经得起细节的推敲。细节,细节,还是细节!这应该成为我们变革优化流程的座右铭。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最为诱人的素质正在于他可以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痴迷于对细节的玩味可以让他更贴近真实,让理想的种子在现实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流程对接的附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