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流注(共5篇)
子午流注 篇1
“子午流注针法”是祖国古代传统医学的针法之一, 它是以十二经脉分布规律在肘、膝以下经穴针刺为基础, 根据经络循行、气血输注、盛衰开阖的道理, 配合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学说结合成“天人合一”的理论演绎而成, 是以逐日按时开穴的一种独特针法。近年来该针法在中医临床上的研究和应用报道较多, 而在兽医临床上的报道甚为鲜见。笔者在临床上以“子午流注针法”理论为指导, 对4例患畜进行了子午流注针刺应用试验, 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共治疗4例病畜, 其中骡2匹, 马1匹, 驴1头。1例骡与1例马患脾虚慢草证, 另外的1例骡与1例驴患外感咳嗽证。
1.2 选穴与治法
(1) 针刺期间停止药物治疗, 采用子午流注按时开“井穴”法, 同时根据病情配合其他相应的俞穴辅助对应施治。开取井穴的针法是参照祝建新所译方法“用30 cm长、直径0.3 mm的兽用新针以60度角进针, 深度为10 cm左右”进行的。其他配穴采用常用的针具和方法。具体开取的井穴和相应时辰见表1。
2 典型病例
病例1:2008年11月26日, 波航乡纳隆村田某的一匹骡发病来求诊。该骡发病1周, 饮食欲减少, 所排粪便为干小球形并被覆黏液。该骡营养中等, 精神倦怠, 被毛粗乱, 口内不洁, 口臭, 口色淡黄, 苔薄白, 脉沉细。诊断为脾虚慢草证。
针治法:因该畜诊治时间为9:00, 所患病为脾虚证, 诊治时间恰逢相宜的巳时, 治以健脾为主。用子午流注纳干法, 于2008年11月26日巳时 (9:00—11:00) 开“隐白”穴, 同时配合针刺“脾俞”、“胃俞”、“后海”穴, 留针30 min, 期间补发行针3次, 并医嘱畜主加强饲养管理, 少喂精料, 多喂柔软易消化的饲草, 继用该针法每日针1次, 连用3次痊愈。
病例2:2009年1月17日晚, 波航乡胡思洞村张某的驴发病请求诊治。主诉该驴因昨夜刮风下雪, 失于管理, 厩舍未闭门, 使之遭受风寒侵袭而发病。表现咳嗽, 饮食欲废绝, 耳鼻发凉, 经该村兽医防疫员按感冒治疗后, 耳鼻稍热, 饮食欲增加, 但仍咳嗽不止, 昼轻夜重。检查病畜, 畏寒, 被毛逆立, 皮温不均, 耳鼻稍热, 鼻流少量清涕, 口色青白, 脉浮紧, 人工诱咳阳性, 诊断为外感咳嗽。
针治法:用子午流注针法在2009年1月18日晨卯时 (5:00—7:00) 开“少商”穴, 同时配合针脾俞、肾俞、鼻俞、耳尖、尾尖。少商、肺俞、肾俞留针30 min, 期间用补发行针2次, 起针后, 嘱咐畜主牵溜至微出汗, 注意保暖。
3 结果
针治的4例病畜全部治愈。患脾虚慢草证的1例骡治疗3次痊愈, 1例马治疗2次痊愈;患外感咳嗽证的2例病畜均治疗1次而痊愈。
4 讨论
(1) 子午流注理论认为机体气血流注呈周期性变换, 由于俞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布与体表部位, 当气血流注于某穴, 则此穴功能旺盛, 此时针刺该穴即能起到最佳效果, 若根据病情配以其他相应的俞穴, 则能更好的发挥俞穴感应作用, 对治疗疾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脾虚症当开脾经的井穴“隐白”, 同时配针健脾强胃的“脾俞”、“胃俞”和对胃肠机能具有双向性调节作用的“后海”, 更好地发挥了井穴的作用, 加速疾病的痊愈。时令、季节、气候的变化, 对机体和疾病产生较大影响, 使机体内环境发生相应的变化。外感咳嗽是因“肺脏较脏”, 最易受气候的变化而发病, 使宣散机能失调, 继则发生“母病及子”, 造成肾不纳气, 出现咳嗽不止。祛以驱寒发表、宣肺止咳为治则。当开肺的井穴“少商”, 同时配用“鼻俞”、“尾尖”、“耳尖”以行气活血, 兴奋精神, 配“肺俞”以促肺肃降止咳, 配“肾俞”以增强肾之纳气功能, 助肺宣散, 最终辅助井穴发挥其独特的治疗作用, 达到肺宣而咳止, 促其疾病痊愈。
(2) 子午流注针法在中医临床上的应用报道证实, 该针法治疗人体各种疾病, 尤其对某些慢性病、疑难病有其独特的疗效。但是由于子午流注针法在兽医临床上应用的报道甚少, 尤其对家畜经穴的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 故子午流注针法未能深入研究和推广用于兽医临床。据冀贞阳 (1991) 研究指出, 在胆旺的高潮期丑时 (1:00—3:00) 时, 引流胆汁可获得最高产量。因此, 结合中医对动物的研究结果和本次治疗观察, 子午流注学说这一传统医学文化遗产中的经典部分, 同样能在兽医临床上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子午流注 篇2
【关键词】 关节炎,类风湿;艾灸;子午流注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多发性、对称性关节肿痛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是常见的风湿病之一,多见于30~50岁女性,在中国发病率为0.32%~
0.36%[1]。其病情复杂,缠绵难愈,致残率高,严重威胁人类身心健康,国内外尚无治疗本病的特效药物。RA属中医学“痹证”范畴,传统中医药治疗方法在缓解其症状、控制病情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1 RA的中医药治疗及艾灸治疗的优势
中医治疗风湿痹证以药物为主,外治为辅。中医学认为,RA发病的内因是“肾虚”,以致寒湿深侵入肾,气血经络痹阻[2]。历代医家对于RA的辨证辨病角度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主要以散寒除湿、温经扶阳、补益气血、滋养肝肾、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等为治则。经典方主要有桂枝芍药知母汤、防己黄芪汤、乌头汤、独活寄生汤等。外治法主要有针刺、艾灸等。
艾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古老的医疗方法之一,采用艾绒等各种施灸材料烧灼、熏熨体表部位,以温热或药性的刺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艾灸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3个方面:温热效应作用[3]、药物成分作用和通过穴位刺激调解经络作用[4]。艾灸具有消炎止痛的作用,并且能够直达病所,易于操作,价格便宜,无毒副作用,能够明显改善RA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病情。钟峰等[5]以不同疗程温和灸治疗活动期RA患者,结果显示,温和灸治疗在关节疼痛、肿胀、压痛的个数与程度、晨僵时间和症状总积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丁放[6]
采用艾条温和灸治疗RA,结果治疗组对改善关节压痛、晨僵时间等临床症状及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等指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1)。龚福英[7]、李建武等[8]采用艾灸治疗RA并与西药对照比较,结果提示艾灸疗效明显优于西药,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西药。上述研究都显示了艾灸疗法在治疗风湿痹证,特别是RA研究中的巨大优势。
2 子午流注理论及其在中医痹证中的应用
子午流注是从时间角度认识人体生命现象,即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盛衰规律的一种学说。在《黄帝内经》就已经奠定了其理论基础,后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完善形成极富特色的传统时间医学体系。子午流注理论基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认为人身气血是按一定的循行次序,有规律地如潮涨潮落,出现周期性的盛衰变化。《内经》中记载人体气血按时流动的经文有很多,如《灵枢·卫气行》“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人气在少阳……”,《灵枢·营卫生会篇》“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这些论著都说明人体的气血是不断运动的,而且是有一定顺序、节律和时间的。所以说子午流注主要指气血按时间有规律地循行于经脉之中。根据子午流注理论,“气血”按时间推移,在经脉之间有规律地循行,灌注于经穴中,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反映相应部位气血的功能状态,所以选用五腧穴进行治疗可以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RA患者的时间节律性已经被多个临床研究证实[9]。《素问·痹论》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经络闭塞,气血不通,认为RA以肾虚为本,风、寒、湿、热之六淫邪气侵犯人体,内外相因,流注于经络关节之中,使气血运行不通畅,不通则痛形成痹证。其中感受风寒湿邪是其发病的重要原因,下午阴长阳消,阴邪加重而阳气蒸腾气化、身体修复能力与免疫能力此时随着时间变化下降,所以在下午时分给予扶正祛邪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临床上RA症状多表现为肾经病症,子午流注理论内容认为,十二经脉气血在酉时(17:00至19:00)流注肾经,在此时肾经气血最旺,祛邪能力增强,而下午阴气渐升,邪气加重,正邪交争激烈,因此在此时给予扶正祛邪收获的效果是最佳的。
子午流注理论在临床应用广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在风湿痹证的应用中。孙云廷等[2]采用子午流注纳甲法择时选穴针刺联合辨证取穴治疗RA,选取RA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子午流注组,辨证取穴组和联合治疗组(子午流注组加辨证取穴组),分别治疗。子午流注组40例,显效11例,
有效11例,进步9例,无效9例,有效率占77.50%;辨证取穴组40例,显效10例,有效11例,进步11例,无效8例,有效率占80.00%;联合治疗组40例,显效15例,有效13例,进步10例,无效2例,有效率占95.00%;结果显示,子午流注针法治疗RA具有确切临床疗效,联合治疗组疗效显著高于单纯使用子午流注法或单纯辨证取穴组。李健强等[10]子午流注蜂针辅以中药治疗类风湿病,证实子午流注蜂针辅以中药治疗类风湿病有独特疗效。上述研究都显示了子午流注理论在治疗风湿痹证研究中的巨大优势。
3 讨 论
RA属中医学“痹证”范畴, 又称“历节病”“鹤膝风”“ 痛风”等,并认为与风寒湿邪有关。因其发病率高、病程长、晚期多导致患者残疾而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关注。艾灸是中医药治病方式中重要的一种,在我国古代就已经运用在了防病治病上。艾灸疗法具有止痛消炎的作用,而且能够直达病所,经济有效,方法简便,无毒副作用。对于改善RA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庭经济压力和社会负担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宝库中的宝贵遗产之一。随着现代医学和时间治疗学的发展,医学界逐步认识到时间因素在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性, 故对子午流注学说的研究日渐增多,其卓越疗效也逐渐被认可。我国关于子午流注理论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子午流注理论的科学性及临床上的实用性均被证实。
从上述对艾灸疗法及子午流注理论的研究中可以发现,中医子午流注理论、艾灸疗法内容独特、理论完整,深入探讨子午流注理论与艾灸疗法的联合疗效,在拓展RA中医药治疗方案、更加有效缓解症状、促进疾病康复、降低致残率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4 参考文献
[1]Giles JT,Bathon JM.Serious Infections Associated with Anticytokine Therapies in the Rheumatic Diseases[J].Intensive Care Med,2004,19(6):320-334.
[2]孙云廷,魏铭,姜学连,等.子午流注取穴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2):227-229.
[3]Freire AO,Sugai GC,Blanco MM,etal.Effect of Moxi-bustion at Acupoints Ren-12 (Zhongwan),St-25(Tianshu),and St-36 (Zuzanli) in the Prevention of Gastric Lesions Induced by Indomethacin in Wistar Rats[J].Digestive Diseases and Sciences,2005,50(2):366-374.
[4]魏育林,屠亦文.经络及腧穴的生物物理学特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针灸,2005,25(11):817-819.
[5]钟峰,胡玲,罗磊,等.不同疗程温和灸对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3):167-169.
[6]丁放.單纯灸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10):40-41.
[7]龚福英.隔药饼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3例[J].
(下转第56页)
(上接第47页)
针灸临床杂志,2007,23(5):42.
[8]李建武,刘建民,马志毅,等.隔物温和灸配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 2006,26(3):192-194.
[9]李振彬,王永敏,杨静,等.类风湿关节炎的昼夜节律[A].2011全国时间生物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
2011:242-244.
子午流注针法在中风病的应用 篇3
1 临床观察
罗瑞霞[1]运用子午流注纳甲法按时开穴配以偏瘫四要穴治疗中风后遗症38例疗效显著, 显效率71.05%。张敏等[2]应用子午流注配合督脉点刺治疗偏瘫740例, 发现择时选经取穴治疗偏瘫有着良好的疗效, 而配合壬辰时督脉点刺效果最佳。李秀莲等[3]对常规治疗不能缓解患肢疼痛的中风病人采用子午流注针法治疗, 总有效率91.3%。认为子午流注针法具有取穴少、疗效高、安全、方便等优点。陈肖琼等[4]应用子午流注纳甲法针刺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100例, 并和300例单纯循经辨证取穴治疗的患者进行了对照, 结果发现, 纳甲法对脑血栓型、脑栓塞型、脑出血型病人的有效率分别为96%、90%、88%。而对照组则分别为90%、79%、81%。其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1和P<0.05) 。提示纳甲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效果优于单纯循经辨证取穴法。刘德荣等[5]按照“子午流注纳甲法”取穴针刺治疗脑卒中, 将190例患者随机分为子午流注组和常规针刺组, 每组95例。结果显示子午流注组总有效率为95.8%, 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的80.0%;子午流注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血液流变学主要指标均明显低于常规针刺组 (均P<0.05) 。提示按照“子午流注纳甲法”取穴, 选辰巳时针刺治疗脑卒中患者有显著临床疗效, 其作用机制与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有关。张晓燕等运用子午流注纳甲法治疗脑卒中后睡眠倒错20例, 常规针刺治疗20例, 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的阿森斯 (AIS) 量表评分、神经功能缺损 (NIHSS) 评分及睡眠率改善程度的改变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运用子午流注纳甲法取穴进行针刺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卒中伴睡眠倒错患者的睡眠质量, 促进神经功能的康复。
王利军等观察120例中风患者运用头针运动疗法配合子午流注巨刺法对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对照组120例, 采用常规针法治疗, 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MA评分值比较, 差异均有高度统计意义 (P<0.01) , 治疗后两组比较, 两评分值差异均有统计意义 (P<0.05) , 治疗组改善明显。提示头针运动疗法配合子午流注巨刺法对改善中风后遗症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有良好的疗效。
林宇凡等用灵龟八法合特效穴结合现代康复理论治疗中风下肢功能障碍23例, 治疗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Brunstorm分期及站立位平衡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在临床观察中亦不乏对照观察。高德忻用灵龟八法和阴经腧穴治疗偏瘫54例, 与仅采用阳经腧穴的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 (98.2%) 和对照组 (84%) 比较, 疗效有显著性差异, 说明灵龟八法治疗中风后遗症优于传统针法。
2 实验研究
王麟鹏应用择时针刺 (辰时、戌时) 方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患者, 观察其对血浆TXB2 (血栓烷B2) 和6-酮-F1. (前列腺素) 水平的影响, 并与正常组对照, 结果表明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浆TXB2水平高于正常人 (P<0.01) , 而6-酮-PTF1水平低于正常人 (P<0.01) , 辰时针刺后血浆TXB2水平显著下降 (P<0.01) , 6-酮-PTF1水平略有上升。戌时针刺后, 两者变化不显著, 提示辰时针刺能有效抑制脑缺血时体内血小板的激活, 纠正TXB2和6-酮-PTF1, 平衡失调、提高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效。沙玉芹使用子午流注纳甲法、纳子法及一般针法治疗101例病人, 结果表明针刺对血清脂蛋白、载脂蛋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结果显示, 一般针刺法降低LDL-C和APOB100的水平, 纳甲法升高HDL-C和APOA1的水平, 纳子法对APOA1和APOB100作用较大, 认为纳甲法作用宽而广, 纳子法作用专而宏, 临床宜结合运用。管遵惠等观察子午流注配合灵龟八法治疗中风病病人80例, 对照组为80例健康志愿者, 检测分析治疗前后的甲襞微循环变化, 结果显示针刺治疗后甲襞微循环各项指标均好转, 积分较治疗前有极显著差异 (P<0.001) , 且优于对照组 (P<0.05) 。结果提示子午流注配合灵龟八法治疗中风疗效较好, 其作用机理与改善中风病人的微循环有关。
3 讨论
子午流注针法治疗中风有着显著疗效, 上述的临床报道和实验研究充分证实了这一点。临床报道较多, 而实验研究偏少, 而且与国际接轨的较少, 在今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中, 如何借鉴国外时间医学及时间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 进行严谨的科研设计, 阐明其合理内涵和科学价值, 是广大针灸医务工作者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罗瑞霞.子午流注针法在中风后遗症中的应用体会[J].中医外治杂志, 2001, 10 (1) :39.
[2]张敏, 陈肖琼.择时选经取穴与督脉点刺治疗偏瘫740例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 1991, (1) :45-46.
[3]李秀莲.子午流注针法治疗中风后肢体疼痛25例[J].山东中医杂志, 1998, 17 (3) :117-118.
[4]陈肖琼.择时选经取穴治疗中风后遗症1000例[J].上海针灸杂志, 1995, 14 (1) :24-25.
子午流注 篇4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脾胃虚寒型CG患儿106例为研究对象。男52例, 女54例, 年龄2岁~13岁 (5.6岁±0.4岁) 。纳入标准[2,3]: (1) 满足《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中关于脾胃虚寒型CG的相关诊断标准; (2) 年龄<14岁。排除标准[4]: (1) 其他类型的胃炎患儿; (2) 失访者; (3) 病历资料不全者; (4) 有其他类型的慢性疾病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男27例, 女26例;年龄2岁~12岁 (5.2岁±0.6岁) ;病程1年~5年 (3.2年±0.4年) 。对照组男25例, 女28例;年龄3岁~13岁 (5.5年±0.3岁) ;病程1年~6年 (3.5年±0.3年) 。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两组均常规取如下穴位:足三里、内关、中脘和气海。为病人皮肤消毒之后实施针刺, 得气后提插或者捻转补法, 再留针30 min, 按时捻针。每周二、周四、周六上午08:00至12:00分别治疗1次, 10次为1个疗程, 治疗1个疗程后计算效果。对照组常规予以用药护理、生活护理等。观察组给予子午流注护理法, 具体内容: (1) 饮食护理。主要食用温中散寒和健脾胃的食品, 例如牛、羊肉等, 辰时胃经当令, 此时是肠胃对食物进行消化的最佳时机, 食物需温热, 并以五谷类为主。 (2) 穴位护理。头面部实施开天门和抹双柳处理, 按摩五经, 为患儿颈肩部按肩中并点风池, 腰背部通过拔揉法对膀胱经按压, 之后揉拿患儿的腰背肌和脾俞及肝俞。对其腹部的中脘和天枢穴实施配合摩腹及按揉手法, 最后按压患儿的三阴交和足三里穴。 (3) 为患儿播放《秋湖月夜》《鸟投林》及《月光奏鸣曲》, 每天1次或2次, 稳定患儿情绪, 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
1.2.2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症状开始缓解时间、康复时间、治疗依从性以及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2.3评价标准
治疗依从性由护理人员判断, 主要为完全依从:患儿自主接受相关治疗;部分依从:患儿需在护理人员或家属劝说后接受治疗;不依从:护理人员或家属劝说后仍不接受治疗。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由医院自拟调查量表进行判断, 总分100分, 分值≥90分为非常满意, 80分~89分为满意, 60分~79分为一般, <60分为不满意[5,6]。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 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例 (%)
例 (%)
3 讨论
脾胃虚寒型CG通常认为是由于病人素体不足及饮食不节, 亦或是脾胃受损及肾阳不足, 或者是劳倦过度等因素导致。此病的病机是脾胃虚弱与中气不足, 进而致使中阳不运, 胃感寒邪, 并失于温养[7]。Davydov等[8]报道指出, 此病病位处于胃脘, 但与肝、脾及肾均存在紧密联系, 因此, 治疗时应重在健脾和胃及温经散寒。然而, 单纯临床治疗并不能获得最佳效果, 给予一定的护理措施十分必要。近年来, 祖国传统医护措施陆续应用于临床康复过程中, 本研究通过将子午流注护理法应用于脾胃虚寒型CG患儿群体中, 目的在于帮助患儿减短康复进程。
本研究发现, 观察组症状开始缓解时间及康复时间均分别显著少于对照组, 提示应用子午流注护理法的观察组患儿相对而言更易康复。究其原因, 认为主要是因为子午流注护理法通常是根据时间段选择穴位进而实施针刺调护的一种方案, 以往亦有学者称之为针灸时间性治疗, 其为中医学中一项宝贵的医学遗产, 主要依照人体气血流注在经脉过程时, 伴随时间进展形成的周期性盛衰改变规律, 即十二经脉原穴及腧穴, 以及人脉交会穴中发生周期性的开阖规律, 进而通过症状情况选择气血已盛开的腧穴实施组方针刺调护[9]。换言之, 子午流注护理法使脾胃虚寒型CG患儿的人天观及整体观等针灸学上得到具体而科学的应用。此外, 脾胃虚寒型CG患儿在接受子午流注护理法护理时, 还对其饮食、穴位和五音等方面进行调护, 有利于患儿改善临床症状, 从而提升后续治疗依从性。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治疗总体依从度为98.11%,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02%, 且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88.68%,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15%, 提示观察组应用的护理方案增加了患儿家属的认可度, 同时较好地促进患儿主动接受治疗。同时, 这也突出了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方法———子午流注护理法对于脾胃虚寒型CG患儿具有比较明显的护理优势, 其可使养护统一, 而又寓护于养, 如此完美地结合促使患儿在护理过程中充分体验到医院的人性化服务, 在很大程度上不仅促进了患儿的康复, 同时对于医院护理人员的积极正面的形象亦有较好的宣传作用[10]。国外McHugh等[10]亦报道指出, 利用子午流注护理方案对慢性胃炎病人进行干预, 最终明显提升了病人的护理满意度及治疗依从度, 这与本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此外, Choi等[11]亦在相关研究中报道证实。
综上所述, 利用子午流注护理法对脾胃虚寒型CG患儿进行干预, 能有效促进其康复, 增加患儿的治疗依从性, 并促使患儿家属认可, 效果明显。
摘要:[目的]观察子午流注护理法在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6例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3例, 两组常规治疗后对照组常规予以用药护理、生活护理等, 观察组则给予子午流注护理法, 比较两组患儿症状开始缓解时间、康复时间、治疗依从性及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症状开始缓解时间及康复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 (均P<0.05) ;观察组治疗总依从性为98.11%,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02% (P<0.05) ;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88.68%,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15% (P<0.05) 。[结论]利用子午流注护理法对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儿进行干预, 能有效促进其康复, 提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 并得到患儿家属的认可, 效果明显。
子午流注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主要试剂与仪器
EGF、TGF-αELISA试剂盒:美国R&D systems公司。SDZ-11型华佗牌电针治疗仪:上海医用电子仪器厂;450自动酶标仪:美国佰乐公司。
1.2实验动物与分组
健康清洁级家兔40只, 雌雄各半, 体重1.5~2.5kg, 由湖南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动物合格证号:SCXK (湘) 2009-0012。随机分为5组, 每组8只;正常组、模型组、常规针刺组、子午流注戌时取穴结合常规针刺组、子午流注辰时取穴结合常规针刺组。
1.3穴位定位及治疗方法
选择每天辰时 (7:00-9:00) 或戌时 (19:00-21:00) 进行治疗。按照于氏的时区、时差理论, 长沙地方时间比北京时间推后28分钟。
依照纳甲法开穴推算法, 并运用“合日互用”和“井经荥合输纳”的法则补充, 推算出甲日至癸日每日辰时和戌时的开穴。穴位定位: 参考李忠仁主编《实验针灸学》中常用实验动物针灸穴位。
所有家兔捆缚于兔固定板, 正常组不作处理, 其它各组进行造模, 于24 小时后开始针刺, 在每天的相应时间针刺基本穴位 ( 中脘、足三里) , 采用电针针刺, 考虑到子午流注取穴多位于指端末节, 不便电针及留针, 故每日开穴穴位采用埋针1 个时辰, 以加强疗效。正常组: 在相同条件下正常饲养, 不做其他处理; 模型组: 于造模后相同条件下正常饲养, 不施加针药影响, 于造模后第1 个辰时开始, 模拟捉拿、固定、擦拭、酒精消毒; 常规针刺组: 选择在辰时与戌时之间, 大致相当于患者一般来院就诊的时间段, 上午9 ~11 时为常规针刺组的治疗时间, 选穴中脘、足三里, 电针针刺, 留针30 分钟, 每日1 次; 子午流注戌时针刺组: 于造模后第一个戌时开始对子午流注戌时相应开穴埋针一个时辰, 并配合常规针刺穴位电针针刺, 留针30 分钟, 每日1 次; 子午流注辰时针刺组: 于造模后第一个辰时开始对子午流注辰时相应开穴埋针1 个时辰, 并配合常规针刺穴位电针针刺, 留针30 分钟, 每日1 次。电针时间: 每次30 分钟, 每日1 次, 7 天为1 个疗程。刺激参数: 疏密波 ( 疏波4Hz, 密波20Hz) , 脉冲宽度0. 5ms, 输出电压2 ~ 4V, 输出电流4 ~ 6mA。
1.4急性胃黏膜损伤造模方法
采用无水乙醇损伤造模法[2]。动物均禁食不禁水48小时, 正常对照组用生理盐水按2.35mL/kg体重剂量灌胃, 其余各组用无水乙醇按2.35mL/kg体重剂量灌胃, 24小时后恢复普通饮食。根据预试实验结果, 2小时后造模家兔胃黏膜可充血水肿, 出现点状或线状的出血点, 提示造模成功。
1. 5 标本提取及处理方法
空气栓塞法处死家兔, 剖腹取胃, 从胃幽门至贲门处, 沿胃大弯剪开, 生理盐水冲洗胃残留内容物, 计数胃黏膜损伤指数后, 取胃窦部黏膜组织0.2g, 加入9 倍的生理盐水匀浆, 研磨40 ~50 次, 制成10%的胃黏膜组织匀浆, 3500r/min常温离心15 分钟, 取上清液, -20℃低温保存, 待测。
1.6观察指标检测
表皮生长因子 (EGF) 、转化生长因子α ( TGF - α) 测定: ELISA法, 严格按酶联免疫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1.7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使用SPSS16.0 for Windows软件处理, 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所有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及方差齐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者, 多组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One-way ANOVA) , 方差齐性用LSD和SNK法, 方差不齐者用Dunnett’s T3法;不符合正态分布, 采用多个独立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 (K Independent Samples) 。
2 结果见表1。
与正常组比较#P<0.05, ##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 △△P<0.01;与常规组比较▲P<0.05;与戌时组比较★P<0.05
3讨论
急性胃黏膜损伤发生的机制较为复杂, 主要是由于胃黏膜防御机能相对减弱与胃黏膜损伤因子作用相对增强所致, 而其修复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整个过程中受多种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调控。本课题主要探讨表皮生长因子 (EGF) 、转化生长因子-α (TGF-α) 在胃黏膜损伤中的保护、修复作用。
EGF通过与其特异的受体EGFR结合来发挥生物学作用, EGF到达受损细胞表面时, 与EGFR结合, 形成二聚体, 以调节细胞生长与分化, 参与组织损伤的修复。EGF被认为是调节胃黏膜愈合的中介因子, 对胃黏膜的保护和再生起着重要作用, EGF能直接抑制胃泌素和组胺对胃酸分泌的促进作用; 并且通过与其它胃肠因子的协同作用间接影响胃酸分泌, 还可以通过改善微循环, 促进胃黏膜修复[3,4,5]。
在胃肠道中, TGF -α 参与调节黏膜上皮的更新和黏膜损伤的修复, 发挥黏膜细胞保护作用, 是维持胃肠道黏膜完整性的重要介质。许多研究表明胃液内及黏膜产生的TGF- α 可能参与急性胃黏膜损伤后的修复, 并且对胃肠道黏膜具有明显的细胞保护作用和抗损伤作用[6,7,8]。
子午流注针法系以十二经脉肘膝以下的66 个五输穴为主, 将经脉穴位、阴阳五行、日时干支巧妙结合, 用阴阳五行的生克变化以推算人体气血的开合和所相应的经脉穴位, 依据不同时辰按时开穴, 随气血之开合施以刺灸, 《素问·八正神明论》曰: “凡刺之法, 必候日月星辰, 四时八正之气, 气定乃刺之。”许多研究表明子午流注针法在肩周炎、颈椎病、中风等疾病的治疗中有较好的疗效[9,10,11], 但在文献检索中尚未发现子午流注针法治疗急性胃黏膜损伤的相关研究。
本实验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家兔胃黏膜EGF、TGF - α含量, 结果显示辰时针刺组的家兔胃黏膜EGF、TGF - α 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 ( P <0.01) , 与常规针刺组和戌时针刺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 ( P <0.05) , 提示常规针刺配合子午流注针法是通过促进胃黏膜EGF和TGF - α 的合成与分泌从而达到对胃黏膜的修复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子午流注针法配合常规针刺对急性胃黏膜损伤家兔胃黏膜的修复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雌雄各半的家兔随机分为5组, 每组8只, 正常组、模型组、常规针刺组、子午流注戌时取穴结合常规针刺组、子午流注辰时取穴结合常规针刺组。采用无水乙醇造模法制备家兔急性胃黏膜损伤模型, 分组治疗7天后, 剖腹取胃, ELISA法检测家兔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 (EGF) 、转化生长因子α (TGF-α) 含量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 各造模组家兔胃黏膜EGF、TGF-α含量明显升高, (P<0.01) , 辰时针刺组胃黏膜EGF、TGF-α含量最高, 且高于常规针刺组和戌时针刺组, 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常规针刺组和戌时针刺组胃黏膜EGF、TGF-α含量高于正常组和模型组。结论:常规针刺配合子午流注针法能够促进胃黏膜EGF和TGF-α的合成与分泌, 对胃黏膜损伤起修复作用。
关键词:@急性胃黏膜损伤,表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α,子午流注,兔
参考文献
[1]孙茂峰, 王茵萍.针灸保护胃黏膜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中国针灸, 2000, 20 (7) :441.
[2]杜燕, 易受乡, 林亚平, 等.艾灸对急性胃黏膜损伤大鼠热休克蛋白与相关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上海针灸杂志, 2010, 29 (5) :269.
[3]李成军, 王丽萍, 夏立丁, 等.大鼠乙酸胃溃疡愈合过程中EGF和VEGF对胃黏膜组织形态的影响.医学研究杂志, 2010, 39 (8) :56, 142, 封3.
[4]钟艳, 彭楚湘, 袁宜勤, 等.胃腑合募配穴针刺对急性胃黏膜损伤大鼠胃黏膜EGF、TGF-α表达的影响.中国美容医学, 2011, 20 (z5) :17, 19.
[5]齐晶晶, 王贤斌, 章红波, 等.和中消溃汤对乙酸诱导溃疡模型大鼠EGF表达的影响.中国中医急症, 2009, 18 (3) :420.
[6]梁卫江, 马业俊, 阎曦, 等.TGF-α和Cyclin E在中医不同证型患者胃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8, 16 (12) :1355.
[7]刘建平, 胡冬菊.胃喜康煎剂对乙酸致胃溃疡大鼠细胞生长因子的影响.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7, 22 (8) :566.
[8]林辉.疏肝和胃丸对应激大鼠胃黏膜组织血清EGF和TGFα含量的影响.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 25 (12) :2611.
[9]曾奕.子午流注纳甲法针刺治疗肩周炎疗效观察.光明中医, 2008, 23 (4) :封3.
[10]韩振翔, 刘跃光, 魏江磊, 等.子午流注纳甲法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症状的影响.中国针灸, 2008, 28 (12) :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