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镜检查(共7篇)
十二指肠镜检查 篇1
电子胃十二指肠镜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但其检查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因素对检查的顺利完成产生不利影响, 其中较明显的即患者对检查的恐惧和紧张等心理因素, 从而造成检查难以完成。通过对接受电子胃十二指肠镜检查的患者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心理护理, 以提高患者对检查的配合与耐受。现将心理护理的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以2007年10月至2008年4月检查电子胃十二指肠镜193例患者为对象, 仪器型号Olympus V70, 其中男性患者70例, 女性患者123例, 年龄在16~79岁之间, 平均45.6岁。经检查整个过程中实施心理护理, 191例能顺利配合完成检查, 另有2例因高度紧张而表示拒绝此次检查。
2 心理状况及存在问题
心理压力普遍存在:初次检查的患者对胃十二指肠镜了解甚少, 患者听闻到有关检查的负面信息, 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紧张等心理压力, 即便是复查的患者, 临床中发现仍存在紧张心理, 但程度较轻。其次明显存在的心理压力为焦虑, 患者对自己的病情和检查、治疗效果、预后及疾病对生活、学习、工作的影响等各方面感到焦虑、担心, 部分病人对经济负担的加重感到担忧等。
3 心理护理
3.1 检查前的心理护理措施
(1) 预约检查时间, 向其介绍负责检查的医护人员、检查地点等信息, 以消除其陌生感。
(2) 详细介绍检查前注意事项, 如术前晚餐后禁食、禁水、禁药、禁烟;喷雾法或口含法应用咽部麻药的注意要点;有活动义齿者应予以摘除, 以防脱落造成窒息以及松解衣领、腰带的必要性等。
(3) 检查当日晨做好患者的接待工作, 并评估患者各项准备情况及心理状态, 告知其检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 帮助患者减轻紧张不安的情绪。
3.2 检查中的心理护理措施
(1) 利用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的方法, 给予患者心理安慰, 向其介绍其他患者成功接受检查的范例, 鼓励患者树立信心, 调整心理状态。
(2) 在胃十二指肠镜的诊查室中设立播放器、音箱等设备, 检查过程中播放音量适中、舒缓的音乐, 从而达到镇静、转移注意力、放松情绪的作用。音乐疗法在胃十二指肠镜检查中的充分发挥和利用, 经实践证明是有效的, 患者的紧张情绪得以缓解, 促进了检查的顺利完成。
(3) 在检查的过程中给予患者在配合方法上的具体指导, 尤其注意指导患者调整呼吸, 利用深慢呼吸、哈气的方法来减轻恶心、呕吐的反应。可应用适当的皮肤接触如握住患者的手, 同时运用语言安慰、鼓励的手段, 给予其心理上的支持, 切忌对患者出现的不适反应进行批评或埋怨。
3.3 检查后的心理护理措施
(1) 绝大多数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口角会流出较多唾液和粘液, 部分患者表示感到自我形象受损和尴尬, 护士要及时帮助清理口面部污物, 使其尽快恢复良好自我形象, 给予心理安慰, 消除不良情绪。
(2) 检查后及时对患者进行饮食、休息、服药等方面的指导, 对患者提出的疑问要详细、耐心地说明、解答, 介绍其他患者成功治疗的范例, 使用积极性言语鼓励患者树立坚持完成疗程的信心, 同时增加了患者对医务人员之间的信任感, 促进患者产生良好的情绪, 有利于疾病的治疗与机体的恢复。
4 结语
对患者检查全过程的心理护理的实施, 必须要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 有针对性的进行, 方可达到医护患的和谐配合。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接受电子胃十二指肠镜检查患者中的作用。方法对193例行电子胃十二指肠镜检查患者的整个检查过程实施心理护理, 以减轻患者的心理恐惧, 取得较好的配合程度, 提高检查成功率和质量。
关键词:电子胃十二指肠镜检查,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戴光强.临床护理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461.
十二指肠镜检查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年1~12月我科应用十二指肠镜诊治492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52例, 其中男144例, 女108例;年龄24~85岁, 平均年龄52.5岁。本组患者中:胆总管结石172例, 化脓性胆管炎48例, 胆总管狭窄22例, 其他10例。对照组240例, 其中男136例, 女104例;年龄23~82岁, 平均年龄50.5岁。本组患者中:胆总管结石164例, 化脓性胆管炎42例, 胆总管狭窄18例, 其他16例。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所患主要疾病类型的参数对比, 差异无显著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检查所用的是日本生产的OLYMPUS十二指肠镜。检查医生由同一人担任, 由同一护士进行操作, 同一护士观察记录。检查前统一用5%的利多卡因胶浆0.2g喷于患者的舌根及咽后壁, 含3min后, 嘱患者将药液吐出, 共3次。
实验组:检查前5min即为患者进行穴位按压。护士左右手的大拇指分别按压患者的左右内关穴, 3min后再按压患者的合谷穴1min, 按压程度由轻到重, 使患者局部有酸、麻、胀的感觉。在按压穴位的同时做好情志疏导: (1) 向患者介绍十二指肠镜检查安全可靠, 痛苦小, 可直视病变部位进行操作, 对疾病能起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早期康复的作用; (2) 用亲切、温和的语言和患者交谈, 嘱其深呼吸, 全身放松, 诱导患者将注意力分散, 缓解紧张情绪。在与患者的交谈中, 患者呼吸平稳, 心率、血压正常, 全身肌肉放松时, 操作护士一手继续按压患者的内关穴、合谷穴, 另一只手握着患者的手, 在握手中直接感应到肌肉的紧张度。当患者紧握操作护士的手时, 立刻嘱其全身放松, 直至检查完毕。
对照组:于十二指肠镜检查前15min常规给予654-210 mg, 肌内注射。全部病例均由同一内镜医生用同一十二指肠镜操作, 助手也由同一人担任。
2 结果
术前及术中出现恐惧感, 其发生率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2.92%及49.58%,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χ2=14.08, P<0.05) ;术后出现恶心呕吐, 其发生率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6.19%及35.42%,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χ2=4.92, P<0.05) ;术后腹胀, 发生率实验组及对照组分别为23.06%和32.08%,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χ2=5.08, P<0.05) , 见表1。到达十二指肠乳头的平均时间比较, 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8min和6.2min, 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0.05) ;插管成功率, 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8.62%及98.54%, 两组差异亦无显著性 (P>0.05) 。
3 讨论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1、2掌骨中间近第三掌骨的中点处。祖国医学认为: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1], 大肠和肺相表里。根据中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 皆取其原也”的取穴原则, 合谷穴属手阳明大肠经, 大肠之原穴, 而“原穴是脏腑的原气输注经过留止的部位”。刺激该穴, 一则可激发经气使肺与大肠气机疏通, 气血平衡, 具有安神、平喘、镇吐之功效[2]。内关穴位予腕横纹上二横指、掌长肌键和挠侧腕肌键之间。内关穴属于手厥阴心包经, 心包经从胸至腹, 依次联络三焦, 可起到调节胃功能的作用。术前情志失和、气机阻滞而致肺气上逆, 胃气上逆以及气滞经络, 气滞血瘀等病征亦属本穴主治范围, 内关通于阴维脉, 阴维脉联系足太阴、少阴、厥阴经并会于任脉还与阳明经相合, 以上经脉都循行于胸脘胁腹, 故内关善治胸痛、胁痛、胃痛、心痛、结胸、反胃、胸脘满闷、胁下支满等。由此可知内关穴具有宁心安神、解痉、止吐的作用, 祖国医学认为:情志的过激变化可导致气血功能紊乱[3]。情志调护是中医数千年来治疗肝郁气滞等身心疾患的一种方法。同时中医强调“整体观念”, 对大力倡导实施“整体护理”的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患者进行情志调护, 使患者情志郁怒的心理状态, 通过调畅情志, 通畅气机, 达到肝气条达, 使肝主疏泄生理功能逐渐得到恢复, 从而缓解病症, 防止病情恶化, 提高疗效, 加速疾病的康复[4]。肝、胃关系密切, 若肝失疏泄, 则肝气横逆犯胃, 导致肝胃不和, 则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保证胃气通降和顺的正常功能, 就可起到镇静、止呕的作用。上述资料表明:按压穴位配合情志疏导能消除患者的恐惧感, 减轻恶心、呕吐反应, 减轻术后腹胀。而654-2可引起心率加快、口干等副作用。其减轻恐惧感、恶心、呕吐反应的有效率仅为26%。按压合谷穴、内关穴, 同时配合情志疏导, 消除患者在十二指肠镜检查中出现的恐惧感、减轻恶心呕吐, 减轻术后腹胀反应, 总有效率为96.71%, 疗效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术前行穴位按压配合情志调护不仅能减轻患者的痛苦, 同时也能提高护理质量, 尤其是在当今越来越注重人文医学的时代, 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穴位按压配合情志调护应用在十二指肠镜治疗中所产生的效果。方法 我科自2009年1~12月行十二指肠镜检查的492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252例, 对照组240例, 实验组对患者实施穴位按压, 配合情志调护。分析两组病例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 两组数据在减轻患者恐惧感, 缓解恶心呕吐及腹胀方面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穴位按压和情志调护两者的有效结合在十二指肠镜检查中能够消除患者的恐惧感, 减轻恶心呕吐及腹胀的发生率, 为患者在十二指肠镜的检查中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的可靠方法。
关键词:穴位按压,情志调护,十二指肠镜
参考文献
[1]邱茂良, 张善忱。针灸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2]谢延侠, 曲伸, 孟宪芬。穴位按压法在大肠镜检查过程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 2002 (1) :8。
[3]张天, 朱大年, 吴霞, 等。中医内妇儿科护理[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42-43。
十二指肠镜检查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5月-2011年10月共60例病例, 其中男33例, 女27例;年龄19~85岁, 平均50岁。
一镜ERCP 26例, 其中胆总管下段炎性狭窄1例, 肝破裂修补术1例, 胰头癌并阻塞性黄疸1例, 胆囊癌并阻塞性黄疸1例, 壶腹癌并阻塞性黄疸1例, 胆道蛔虫1例, 胆总管结石15例, 胆总管扩张2例, 肝内外胆管结石3例;其中合并胰腺炎5例, 合并胰腺炎及阻塞性黄疸2例, 胆囊切除术后3例, 胆囊切除及胆总管切开术后胆总管结石1例, 单纯胆总管结石4例。二镜Ⅰ7例, 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5例, 胆囊结石并胆源性胰腺炎2例。二镜Ⅱ17例, 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17例, 其中并梗阻性黄疸5例, 并胆管炎1例。三镜10例: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
1.2 方法
1.2.1 ERCP
1.2.1. 1 设备
器械设备Fujinon ED450TB/B型电子十二指肠侧视镜, 日本Olympus公司推拉式乳头切开刀、碎石网篮、乳头成形扩张气囊导管 (气囊长5 cm, 直径为0.8 cm, 导管长180 cm) 、引导导丝、取石网篮 (FG-22Q-1) 、取石气囊导管 (WILSON-COOK, 18 mm, 6.8 Fr) 、8.5 F或10 F胆管狭窄扩张导管、聚乙烯塑料支架规格为8.5, 10 Fr两种, 长度为6~15 cm、可膨式国产或进口金属胆道支架等。
1.2.1. 2 方法
患者术前常规禁食、水, 肌注654-2 10 mg及度冷丁50 mg, 安定5~10 mg, 口服消泡剂。取俯卧位, 进镜至十二指肠降部, 拉镜, 使乳头正好在视野中央, 用造影导管或切开刀沿乳头11~12点方向行选择性胆管插管, 成功后行胆管造影, 了解有无病变及病变的性质、狭窄的范围、结石的分布、大小及数量等。而后根据不同情况采用相应的内镜治疗方法。十二指肠取石需行十二指肠乳头切开 (EST) 或气囊扩张 (EPBD) 。术中大出血者多采用注射止血、球囊压迫止血、电凝止血、内镜专用的止血夹止血等方法。
1.2.2 腹腔镜及术中胆道镜
1.2.2. 1 设备
仪器采用德国产Wolf电视腹腔镜系列、Olympus P20型纤维胆道镜系列。
1.2.2. 2 方法
常规采用胆囊切除四孔法, 全麻成功后, 患者仰卧位, 脐上、剑突下、右肋缘下锁骨中线和右腋前线分别置穿刺鞘, 剑突下为主操作孔。建立CO2气腹 (注气3 L、腹内压12 mm Hg) , 穿刺置电凝钩及两把操作钳, 观察胆囊大小, 胆囊与周围组织粘连情况, 胆总管显露及扩张情况。行解剖胆囊三角, 于三角区解剖出胆囊动脉, 置一Hemo-lok夹, 离断胆囊动脉。游离出胆囊管, 于距离胆总管1 cm处置一枚钛夹, 近端置一Hemo-lok夹, 离断胆囊管, 浆膜下剥离胆囊。充分暴露胆总管, 确认胆总管后于胆总管前方纵行切开胆总管, 切口长度约1 cm, 腔镜取石钳取出胆总管结石。置入胆道镜探查, 胆总管下段是否通畅, 有无残留结石。胆囊床充分电凝止血, 于右腋中线肋缘下作小切口处置入一腹腔引流管。T管另戳孔引出体外。脐下、剑突下切口分层缝合, 康派特皮肤粘合胶粘合皮肤, 4-0丝线固定腹腔引流管及T管。1.2.2.3一镜方案即十二指肠镜 (ERCP/EST) , 其适应证为单纯胆总管结石, 特别是同时伴有乳头狭窄、括约肌功能较差、急性胆管炎、胆源性胰腺炎;原因不明的梗阻性黄疸;怀疑为胰、胆及壶腹部肿瘤者;胆道感染并胆管阻塞需行鼻胆管引流或内支架引流减黄者;胆总管下端良性狭窄;胆道蛔虫病;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胆管或胰腺疾病需行内镜下治疗者;难以耐受麻醉与手术者。十二指肠镜可重复多次操作, 对残余结石更易处理。
1.2.2. 4 二镜方案Ⅰ
腹腔镜+十二指肠镜 (ERCP) 适应证为胆总管结石并胆囊结石, 且胆总管结石<12 mm, 结石数量在3枚以下, 胆总管直径在2.0 cm以下。同时伴有乳头狭窄、括约肌功能差者。具体为先用十二指肠镜行ERCP、EST, 网篮取石, 力争一次取净结石, 术后常规留置鼻胆管 (ENBD) 。然后择期行LC完成治疗 (3~7 d后) 。对合并胆管炎者先行ENBD治疗, 待病情好转后再行取石。
1.2.2. 5 二镜方案Ⅱ
腹腔镜+胆道镜, 适应证为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 EST取石失败者, 可用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 胆道镜取石。适宜经济困难者, 胆总管结石较大碎石困难, 胆总管直径需大于8 mm。
1.2.2. 6 三镜方案
一镜方案中虽十二指肠镜取石失败, 但ENBD成功者, 继以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 胆道镜取石, 腹腔镜切胆囊。经胆道镜检查无残余结石后胆总管作一期缝合。特别适合于合并胆源性胰腺炎、急性胆管炎、Mirizzi综合征者。
2 结果
ERCP 26例中24例插管成功, 成功率92.6%;1例二次取石;2例乳头切开处少量渗血, 电凝止血后血止, 2例并发高淀粉酶血症。二镜方案Ⅰ、方案Ⅱ, 三镜均操作成功, 未出现并发症。
3 讨论
胰胆疾病在我国是常见病, 胰腺疾病主要有急、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急性胰腺炎患者中30%~60%可检出结石, 而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有胆总管结石者高达63%[1]。胆结石属于常见病、多发病, 发病率约为8%[2], 其中12%~20%是胆总管结石[3]。对胆石症传统的治疗多需开腹手术, 创伤大, 患者恢复慢, 并发症高, 胆总管结石及其常见的并发症如胆管炎、胰腺炎和梗阻性黄疸及肝损害, 会明显增加外科手术的危险性。
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均可用于胰胆疾病治疗。单一治疗有其局限性, 腹腔镜不能观察十二指肠乳头部、探查胆管及采取相应的胆道治疗。而ERCP及其相关治疗存在插管不成功、内镜禁忌证、不能解决所有胆道结石、不能解决胆囊结石、胃-空肠吻合手术后成功率低、处理肝内胆管结石困难等不足。胆道镜细短、便于进入分支胆管、对肝内胆管结石可在直视下处理, 但其需经腹部通道进入胆管, 以往常在开腹手术术中及胆道探查术后使用。“三镜联合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乳头狭窄、结石性胰腺炎等疾病可以取长补短, 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达到了“诊治一体化”, 现已逐渐取代开腹手术。三镜联合治疗的重点和难点在于两个方面, 即胆总管结石的处理和三镜技术的组合模式。胆总管内结石的大小和数量对治疗方案的选择起决定性作用。
单纯胆总管结石, 可行ERCP、EST取石治疗, 可反复取石, 尤其适合高龄和手术中具有高危因素的胆胰疾病患者。EST切开了部分乳头括约肌, 有可能导致奥狄氏括约肌功能障碍, 如瘢痕形成导致十二指肠乳头狭窄, 切口过大易导致返流性胆管炎可能等。故EST时多采用乳头括约肌中等切开, 在1.0 cm左右, 即可避免远期胆管炎或结石复发, 又能最大限度保留乳头括约肌功能。如遇乳头较小、憩室内乳头或伴有凝血功能障碍者也可采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气囊扩张术 (EPBD) 。笔者对本组26例EST患者随访6~12个月, 未发现腹痛、黄疸及发热病例, 近期疗效良好。
ERCP存在一定的并发症, 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急性胰腺炎, 发生率约为4%[4]。操作时需掌握轻柔、快速、低压的原则, 控制好导管的方向, 尽量避免引起胰管高压, 术后留置鼻胆管减轻胆胰管的压力, 能够减少急性胰腺炎的发生。
急性胰腺炎 (胆源性胰腺炎除外) 、高龄、心、肺功能较差者, 及曾行消化道改道手术者, 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者为ERCP检查的禁忌证。如胆总管较多、较大的结石, 需反复多次取石, 易诱发急性胰腺炎、胆道逆行感染等并发症。EST的禁忌证:胆总管结石直径>2.5 cm, 胆总管末段狭窄段长度大于2.0 cm或胆总管多处狭窄者, 有严重凝血机制障碍者, 肝内胆管结石并肝内胆管狭窄者。
二镜方案IERCP/EST+LC先行ERCP、EST胆道取石, 术后常规留置鼻胆管 (ENBD) , 3~7 d后借助腹腔镜切除胆囊。十二指肠镜+腹腔镜对胆总管直径要求不多, 但胆总管内结石直径较大, 手术成功率下降, 乳头切开处出血、急性胰腺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 也会影响乳头括约肌功能, 远期并发症增多。两者联合的优点在于将胆囊结石和胆总管结石分两次手术处理, 不需切开胆总管, 保持了胆道的完整性和正常的生理功能, 先行十二指肠镜手术解除胆道梗阻有利于胆囊炎症消退, 简化了手术操作难度, 中转开腹和并发症发生率低, 达到微创的效果, 治疗成功率高[5]。因留置了鼻胆管, 利于胆道减压, 预防胆管炎和胰腺炎的发生, 腹腔镜切除胆囊时损伤胆总管的可能性大大减小。鼻胆引流管术后持续负压引流胆汁, 降低胆道内压力, 避免传统手术胆总管“T”管引流所致的大量胆汁丢失及其并发症;术后4~5 d行胆道造影在确认胆总管内无残余结石可拔除;缺点是需分两次手术, 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且十二指肠乳头变异较多, 有些因无法插管而失败。
LC应在EST术后3~7 d内完成, 因为一旦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 胆管内压力降低, 胆汁排出加快, 结石容易从胆囊内坠入胆总管, 间隔时间越长术后残石率越高。
对于未行EST取石或取石失败的患者, 行腹腔镜胆囊切除, 胆总管切开胆道镜取石。特殊类型的乳头如扁平型、憩室旁型、憩室内型, 由于操作困难或风险过大, 应放弃EST取石改行LCBDE、胆道镜取石的手术方式。此联合对胆总管内结石直径无限制, 但要求胆总管直径大于8 mm, 胆管壁轻度增厚尤佳, 便于术中胆总管切开取石和缝合, 否则易造成胆管狭窄, 难度大者中转开腹率高。胆总管切开的位置应位于胆总管前壁正中, 便于胆道镜取石及胆管缝合, 取石后应常规用胆道镜行肝外胆管探查, 要按先上后下的顺序仔细检查。
此联合方法优点在于胆囊和胆管病变可以一步解决, 同时保留Oddi括约肌功能不受损害, 胆道镜在直视下取石保证无残石的发生。此二镜组合适用于经济困难者, 及高龄或伴有重要脏器疾病和过度肥胖的高危患者。LCBDE后可放置“T”管引流或一期缝合。达到以下标准可一期缝合: (1) 术中肝外胆管结石彻底取尽, 不需要经T管窦道处理胆道残余结石的 (术中经胆道镜证实) ; (2) 胆总管直径>10 mm; (3) 胆总管下端通畅。胆总管Ⅰ期缝合可避免放置T管引起的并发症, 术后恢复快。
对术前即明确肝内外多发性结石或术中已知有结石残留、胆管狭窄、化脓性胆管炎、较严重的胆源性胰腺炎或年老体弱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的复杂患者, 仍必须放置T管。如留置“T”管, 优点是可以有效胆道减压、便于术后胆道造影、方便取出胆管残石, 缺点是破坏胆总管的完整性、胆汁丢失致电解质和消化功能异常, 引起胆管炎、胆管再生结石。窦道形成时间长, 术后住院时间较长, 平均10~15 d, T管一般需留置到术后6~8周后方可拔除, 使患者承受长期带管的痛苦, 降低微创意义[6]。无论是T管留置还是Ⅰ期缝合, 与开腹手术相比, 因其对腹腔干扰小, 组织水肿相对不容易出现, 胆漏的发生率较低, 术后患者恢复快。
胆总管直径小于8 mm最好选择十二指肠镜下乳头切开取石术或开腹手术。腹腔镜胆总管切开、胆道镜取石技术要求高, 对于粘连水肿明显, 有胆管狭窄、胆道镜取石困难者应及时中转开腹手术以免产生严重的并发症。
三镜方案集十二指肠镜、腹腔镜、胆道镜三者优点为一体, 适应证为: (1) 胆总管结石并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1.5 cm, 数量多, 内镜取石、碎石困难; (2) 胆总管直径≥1.0 cm; (3) 无法耐受多次内镜治疗的患者。十二指肠憩室内、旁乳头, 内镜下十二指肠括约肌切开困难, 特别适合于合并胆源性胰腺炎、急性胆管炎、Mirizzi综合征者。先通过十二指肠镜放置鼻胆管引流 (ENBD) , 不行EST。3~7 d后采用腹腔镜加胆道镜的组合方式行胆囊切除加胆总管切开取石。经胆道镜检查无残余结石后胆总管作一期缝合。因术前ENBD充分引流胆汁, 保证了胆道一期缝合的愈合, 降低了胆漏的发生率, 有效减少因急性胆管炎而行急诊手术的机会, 降低重症胆管炎死亡率。术后置腹腔引流管, 因术前ENBD充分引流可不留置T管。术后继续鼻胆管引流, 1周后经鼻胆管造影检查, 无残余结石和胆漏后, 拔除鼻胆管和腹腔引流管。
三镜联合其优越性在于不行EST, 限制了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的随意大切开, 保留了括约肌的功能, 降低了出现胆汁反流性胆管炎的几率。术前ENBD充分引流胆汁, 取石后对胆总管行Ⅰ期缝合, 不留置T管, 避免了置放T管后的种种不利之处。
综上所述, 三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 体现了微创治疗的优越性, 其创伤小、恢复快, 成功率高, 并发症发生率低, 住院时间短, 医疗费用低, 尤其适合于年老体弱及肥胖患者,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使用时应严格掌握内镜联合治疗的适应证, 不能单纯追求内镜联合治疗, 能用-镜解决的就不应用三镜治疗。
参考文献
[1]李兆申.胆胰疾病介入治疗现状与展望[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6, 26 (10) :798-799.
[2]陈筠, 王世明, 马艳波, 等.三镜联合治疗胆道结石的体会[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6, 37 (9) :961-962.
[3]朱湘南, 蒋柯, 宁国强, 等.三镜不同组合微创治疗胆囊结石并肝外胆管结石[J], 实用临床医学, 2008, 9 (12) :62-63.
[4]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ERCP学组.ERCP诊治指南 (2010版) [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0, 27 (3) :113-117.
[5]吕忠, 程云霄, 葛敦钧, 等“.三镜七法”治疗肝外胆道结石246例分析[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7, 7 (9) :858-860.
十二指肠镜检查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2月至2012年3月期间, 将我院普外科就诊胆总管结石患者67例分为三组, 32例行内镜乳头切开术 (EST组) 、35例行内镜乳头气囊扩张术 (EPBD组) 。EST组中男16例, 女16例, 年龄35~76岁, 平均 (59.8±13.2) 岁;病程0.4~8年, 平均 (3.5±1.2) 年;胆总管单发结石21例, 多发结石11例。EPBD组中男18例, 女17例, 年龄37~79岁, 平均 (58.5±11.6) 岁;病程1~9年, 平均 (3.7±1.6) 年;胆总管单发结石22例, 多发结石13例。全部患者均未发现胆总管狭窄, 经B超或CT检查及胰胆管造影 (ERCP) 确诊。组间比较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病例入选标准: (1) 结石直径≤3cm; (2) 单发胆总管结石, 无并发结石; (3) 无手术禁忌证, 适宜内镜治疗。
1.2 方法
采用日产Olimpus JF-240型十二指肠镜、德国产爱博高频电刀, 配件有鼻胆引流管、造影导管、弓形切开刀、针状切开刀、取石网篮、取石球囊、斑马导丝等。
EST组:先行ERCP检查, 明确胆管结石的数量、大小和分布。结石直径>1cm的多采用EST治疗。先切开乳头括约肌, 后网篮或球囊取石, 必要时可机械碎石, 术后鼻胆管引流。术后禁食24h, 常规抗感染、补液治疗。
EPBD组:先行ERCP检查, 明确胆管结石的数量、大小和分布。对<1cm胆总管结石一般采用EPBD治疗。先由活检孔插入导丝, 沿导丝插入气囊导管, 导管达乳头内, 充盈气囊, 保持6~8个标准大气压, 扩张越3min, 扩张乳头开口至1cm后施术。网篮或球囊取石, 术后鼻胆管引流。术后禁食24h, 常规抗感染、补液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由SPSS12.0软件分析, 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在手术时间、禁食天数、住院时间均无显著差异 (P>0.05) ;结石一次清除率分别为90.63%和94.29%,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EST组术后并发症3例 (9.38%) , EPBD组术后并发症2例 (5.7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EST组相比P<0.05
3 讨论
胆总管结石是普外科临床常见病, 病例约占胆石症的20.1%[1]。十二指肠镜微创治疗具有创伤小、安全性好、重复性好、成功率高等特点, 已成为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主要方法, 大有取代常规外科开腹手术的趋势。邵青龙等[2]报告EST治疗安全有效, 完全可以替代常规外科手术;郑捷[3]认为十二指肠镜对胆总管结石进行治疗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韦良宏等[4]报告十二指肠镜微创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 且对患者心肺功能无明显影响, 可成为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方法。
十二指肠镜治疗胆总管结石临床常见的并发症有:出血、穿孔、急性胰腺炎、胆管炎和结石嵌顿等。选择结石较小的病例, 手术切口小, 术中取石彻底, 无遗留, 常规放置鼻胆管等措施都可以很好地降低并发症。本研究中EST组患者2例术后并发急性轻型水肿性胰腺炎, 这可能与术后反复插管、及胰管分支过度显影有关。EPBD组患者1例术后并发胆管炎, 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碎石未彻底清理干净, 引起胆汁引流不畅造成的。经积极抗感染对症治疗, 均治愈。
在治疗过程中, 熟练操作内镜, 减少并发症, 是诊治成功的关键。本研究中EST组术后并发症3例 (9.38%) , EPBD组术后并发症2例 (5.7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所有病例在微创治疗中, 均未出现出血、穿孔、甚至死亡等严重并发症。说明十二指肠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创伤小, 适合于各级医院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67胆总管结石患者分为两组, 32例行内镜乳头切开术 (EST组) 、35例行内镜乳头气囊扩张术 (EPBD组) 。观察组间的手术时间、禁食天数、住院时间、结石清除率和并发症的变化。结果 EST组和EPBD组在手术时间、禁食天数、术后住院时间均无显著差异 (P>0.05) ;EST组和EPBD组结石一次清除率分别为90.63%和94.29%,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EST组术后并发症3例 (9.38%) , EPBD组术后并发症2例 (5.7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十二指肠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微创、安全、有效。
关键词:十二指肠镜,胆总管结石,疗效
参考文献
[1]黄晓烽, 周建波, 杨增上.内镜下乳头肌切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J].河北医学, 2000, 6 (8) :677-679.
[2]邵青龙, 刘建辉, 李全福, 等.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应用[J].中国内镜杂志, 2010, 16 (7) :778-779.
[3]郑捷.经十二指肠镜治疗合并乳头旁憩室的胆总管结石106例临床分析[J].内科, 2012, 7 (1) :34-35.
十二指肠镜检查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2年1月, 笔者所在医院共开展ERCP+EST+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38例。其中LC术前发现的胆总管结石37例, LC术后确诊的胆总管残留结石1例。在38例患者中, 男15例, 女23例, 男:女为1∶1.53;年龄25~80岁, 平均46岁;胆总管内单枚结石者23例, 2枚结石者9例, 多枚结石者6例。胆总管结石小者似泥沙样细小结石, 大者直径约1.5 cm, 平均0.8 cm。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黄疸33例 (87%) 、胆绞痛或右上腹疼痛32例 (84%) 、发热7例 (18%) , 无临床症状者3例 (8%) , B超、磁共振胆胰管造影 (MRCP) , 34例 (89%) 胆总管直径大于0.8 cm。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指标中丙氨酸转氨酶 (ALT) 、门冬氨酸转氨酶 (AST) 、碱性磷酸酶 (ALP) 、v-谷氨酰转肽酶 (GGT) 、总胆红素均有不同程度升高, 直接胆红素增高超出正常值一倍以上者21例 (55%) 。
1.2 方法
ERCP仪器采用日本PANTAX公司电子十二指肠镜, 标准造影导管, 280~480 cm的0.035英寸引导导丝, 7 Fr聚乙烯鼻胆管, 8.5~10 Fr导管扩张器, 10 Fr内支架, 弓形乳头切开刀, 高频电源等。对于右上腹疼痛、发热、黄疸病史者, 入院常规行B超及MRCP检查, 常可发现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 行ERCP+EST+取石术, 1周后行LC, 如果未发现胆总管结石, 考虑胆总管小结石已经自然排出胆道, 只行LC。对于右上腹疼痛而没有黄疸者, 先行B超检查, 发现胆囊结石未发现胆总管结石并且胆总管直径不大于0.8 cm者行LC手术, 对于未发现胆总管结石, 但胆总管直径大于0.8 cm者, 行MRCP检查, 发现胆总管结石后行ERCP+EST+取石术, 如果未发现胆总管结石, 只行LC。LC术中常规检查胆总管, 了解胆总管直径、张力、管壁厚度, 以分离钳轻轻钳夹胆总管, 了解内有无结石, 如果怀疑结石, 可在术中经胆囊管行胆道造影, 一旦确定有胆总管内结石, 在术中或术后行ERCP+EST+取石或术中切开胆总管, 以胆道镜取石, 取石成功后放置T管。ERCP时根据结石大小和数目采取以下方法处理胆总管结石。 (1) 取石网篮取石, 适合于直径在1.5 cm以下的胆总管结石; (2) 碎石篮碎石, 适宜直径大于1.5 cm以上的胆总管结石。
2 结果
2.1 在术前发现胆总管结石37例患者中, 35例ERCP+EST+取石成功, 胆总管结石完全排出, 其中22例在EST后2周内自然排出, 8例采用取石网篮取出, 5例采用碎石篮先碎石, 然后再取出或待其自行排出。EST未成功2例患者中, 1例行LC+术中胆道镜取石成功, 1例行开腹手术。术后发现胆总管结石的1例患者, 经过EST切开取石成功。LC术全部成功, 无手术并发症。
2.2 ERCP和EST后并发症本组38例患者中, ERCP和EST后共发生各种并发症4例, 其中有急性胰腺炎2例, 急性胆管炎1例, Oddi括约肌切口出血1例。全部病例经非手术治疗愈合, 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3.1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 由于ERCP和EST的出现, 传统的开腹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受到了挑战, EST可以部分替代开腹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 这项技术具有痛苦小、重复性好、死亡率低、恢复快、不用全麻等优点, 不受多次手术后胆道周围粘连和患者年老体弱的限制, 通过EST治疗可以使80%的胆总管结石顺利排出[3]。八十年代后期以来, 随着LC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开展及内镜技术的不断提高, 90%的胆囊结石可以用LC处理。胆总管结石的处理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当前的微创时代, 腹腔镜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处理主要有:LC同时术中用胆道镜经胆囊管或胆总管取石[4], 或LC前后利用ERCP和EST取石[5]。两种方法各有特色, 前一种方法一次性解决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两个问题, 费用也较低, 但是对术者技术要求高;后一种方法充分体现了微创特色, 患者的损伤小, 但费用高, 手术要分两次进行。治疗方法的多种选择, 造成了患者的困惑, 医生也进入一种两难的境地[6]。笔者认为, 在当前包括开腹手术及LC、ERCP、EST等所有方法中, 还没有任何一种治疗方法适合于所有病例。对伴有或可疑伴有胆总管结石的胆囊疾病患者, 在行LC前选择治疗方式时, 应结合患者身体情况及医院技术条件综合考虑: (1) 患者的心肺情况, 能否耐受气腹;不能耐受气腹则改开腹手术; (2) 胆总管结石存在的可能性及其大小和数目; (3) 胆囊及其他肝外胆道的病变情况, 有无萎缩性胆囊炎和胆道解剖变异存在; (4) 手术者的腔镜技术能力及专业技术水平高低; (5) 是否有必要通过开腹手术来治疗结石。
3.2 经典的开腹胆总管探查术适应范围广, 结石清除率高, 手术安全可靠, 对于术后的胆总管残留结石还可以通过T管窦道用胆道镜取石, 但该方法损伤大, 在当今科技发展的时代没有微创外科的优势。ERCP和EST已成为治疗胆总管结石, 尤其对胆囊已经切除、不伴明显胆管狭窄的中老年胆总管患者行EST后取石, 已经公认[7]。术前ERCP和EST还能发现有临床意义的右侧副肝管和胆囊管异常汇入[2], 避免手术中医源性损伤。文献报道, ERCP和EST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1%~10.0%[5], 本组38例患者中共发生并发症4例, 占全部病例的11.4%, 与文献报道相仿。且主要并发症为轻型胰腺炎、胆管炎和括约肌切口处出血, 无死亡率病例;Freeman等[8]认为有5种因素影响并发症的发生:oddi括约肌功能失调、肝硬化、插管困难、预备性括约肌切开、经皮内镜联合操作。笔者认为, 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 严格掌握切开方向和长度, 注射造影剂力度适中, 切开后仔细止血, 术后应用抑制胰腺分泌药物等, 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 (ERCP) 、内窥镜下括约肌切开术 (EST) 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 治疗胆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自2010年开展的ERCP+EST+LC治疗38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LC术前发现的胆总管结石37例, LC术后确诊的胆总管残留结石1例。结果 35例取石成功, 胆总管结石完全排出, 其中22例在EST后2周内自然排出, 8例采用取石网篮取出, 5例采用碎石篮先碎石, 然后再取出或待其自行排出。LC术前EST未成功2例患者中, 1例行LC+术中胆道镜取石成功, 1例行开腹手术。LC术后发现胆总管残留结石的1例患者, 经过EST切开取石成功。LC术全部成功, 无手术并发症。结论 针对患者不同的病情, 合理选择分次施行ERCP+EST+LC, 可提高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治愈率。
关键词: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内窥镜下括约肌切开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
参考文献
[1]石景森, 王炳煌.胆道外科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497.
[2]丁宪群, 张建, 陈英.ERCP、EST在LC术前的应用价值[J].贵州医药, 2002, 26 (6) :533-534.
[3]李兆申, 许国铭.ERCP基本技术与临床应用[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99.
[4]Ferguson CM.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practical application[J].Arch Surg, 1998, 133 (61) :448-451.
[5]龚建平, 周永碧, 王曙光, 等.逆行胰胆管造影、乳头括约肌切开配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石症[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1997, 14 (4) :229-231.
[6]Saccomani G, Durante V, Magnolia MR.Combined endoscopic treatment for cholelithiasis associated with choledocholithiasis[J].Surg Endosc, 2005, 19 (7) :910-914.
[7]周岱云.提高我国治疗性ERCP的水平[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1999, 16 (2) :69-70.
十二指肠镜检查 篇6
关键词:胆结石,护理措施,并发症
胆结石是临床常见疾病, 手术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 十二指肠镜和腹腔镜手术方案逐渐取代了传统术式[1]。而有效的护理措施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本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胆结石患者进行分组研究, 对其中30例患者采用整体护理方案,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60例胆结石患者, 其中男28例, 女32例;年龄30~79岁, 平均年龄 (56.1±7.6) 岁。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0例。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采用整体护理方案, 具体包括: (1) 术前护理。患者入院后, 向患者介绍医院环境, 减少因处在陌生环境中而带来的恐惧、过度紧张等心理。帮助患者保持平静的精神状态, 为手术治疗提供良好的条件。护理人员要向患者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和操作方法, 帮助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2]。对部分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 要进行术前检查, 从而了解患者的手术耐受情况。高血压患者要对血压指标进行监测, 使用降压药物将血压降到合理范围;糖尿病患者要从药物和饮食上共同控制, 降低血糖值;心脏病患者通过内科治疗, 根据耐受情况确定手术时间, 并且加强日常的护理管理工作。 (2) 生活护理。患者术后去枕平卧, 给予氧气支持, 进行心电监护, 合理放置引流管, 观察是否出现渗血。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如果出现异常及时告知医师处理。术后1周患者取半卧位, 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防止肠粘连, 促进肠道蠕动。排气后流质饮食, 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患者术后留置鼻胆管进行引流, 固定好鼻胆管, 引流袋位置不能高于患者胸部。保持引流管通畅, 防止患者因翻身活动而脱出。对于老年患者尤其伴有心肺疾病的, 要加强呼吸道管理, 一方面患者要低流量吸氧, 确保呼吸道通畅, 鼓励患者下床活动;另一方面, 通过拍背的形式辅助患者咳痰, 可以采用雾化吸入的方法, 监测患者体温变化。 (3) 并发症护理。对于并发症患者, 要指导其多休息, 使用抗感染、静脉支持方案, 必要时胃肠减压。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想法, 观察患者的腹部症状, 如发生发热、黄疽、肝功能异常, 使用保肝药物和抗生素。对于术后呕吐, 患者取平卧位, 头部偏向一, 进行胃肠减压, 观察胃液的颜色、性状, 进行补液处理。 (4) 出院指导。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护理规划, 在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的基础上适当进行运动, 可以选择慢跑、散步等方式, 增强自身免疫力。患者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确保营养吸收充足。一旦出现恶心、发热、腹痛、黄疸等情况, 及时来院复诊。
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本院自制问卷调查患者满意度, 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满意度= (满意+基本满意) /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患者满意21例、基本满意7例、不满意2例, 护理满意度为93.3%, 对照组满意12例、基本满意10例、不满意8例, 护理满意度为73.3%;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并发症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6.7%) 明显低于对照组 (20.0%)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讨论
胆结石是由于胆汁受多种因素影响, 凝结成为结石, 该疾病主要见于成人, 女性多于男性, 40岁以后发病率逐渐增高[3]。近年来, 微创技术的发展进步使得十二指肠镜和腹腔镜下手术治疗方案具有良好的结果, 而护理措施的选用则影响到恢复情况[4]。整体护理具有连续性和全面性, 从术前、术后、出院三方面进行护理服务, 其中包括了心理干预、饮食干预、用药干预、运动干预等多项措施, 能够在确保患者疾病恢复的前提下,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身体和心理的舒适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综上所述, 胆结石患者采用整体护理方案具有良好的效果, 能够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患者的预后恢复,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朱清娟.胆结石患者应用全面护理模式效果分析.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5 (12) :5-6.
[2]潘杰.全面护理模式在胆结石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观察.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 (25) :237-238.
[3]卜平英.全方位护理在胆结石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内蒙古中医药, 2014, 33 (26) :153.
十二指肠镜检查 篇7
关键词:胆道结石,十二指肠镜,护理
胆石病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及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 老年胆石病病人有逐渐增多的趋势。近年来, 随着内镜技术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胆道系统疾病可以通过该技术实现微创治疗, 内镜下治疗以其创伤小、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疗效肯定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已经成为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首选[1], 而手术前后病人的各项护理及术中默契的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我科2005年2月—2009年2月对52例老年人胆道结石病人行十二指肠镜取石术,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5年2月—2009年2月经内镜诊治60岁以上老年人胆总管结石52例, 其中男27例, 女25例;年龄60岁~85岁, 平均70.5岁;临床表现:右上腹疼痛、寒战、发热、黄疸、恶心、呕吐;病史3 d至5年;超声和 (或) CT提示胆总管结石, 其中单发38例, 多发10例, 仅提示胆总管扩张, 结石不明确4例。
1.2 手术方法
术前需常规进行心电图、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及肝功能等检查, 术前10 min口服利多卡因胶浆10 mL, 静脉注射山莨菪碱注射液10 mg, 对精神极度紧张者给予安定5 mg~10 mg。采用Olympus JF-240型电子十二指肠镜, 常规进镜至十二指肠降部, 插管行逆行胰胆管造影, 观察胆总管结石部位、大小、数量, 插入高频电刀行EST, 电流选用凝、切混合电流, 切口大小根据结石大小及乳头形态而定, 尽量选用中、小切开。有乳头结石嵌顿插管困难者, 使用针状刀行乳头开窗或预切开, 完成胆管插管、造影后再行KST。小于1.0 cm结石以取石篮取出, 1.0 cm~1.5 cm结石根据切口大小及结石硬度, 以网篮直接取出或经碎石器碎石后以取石网篮分次取出, 大于1.5 cm结石需经碎石器碎石后, 再以网篮分次取出, 小结石或泥沙样结石可用取石气囊取出。取石后造影, 直至胆总管内结石影消失。多发结石、巨大结石胆管炎等, 留置鼻胆管。
2 结果
52例病人全部治愈, 其中2例术后并发胰腺炎经治疗后痊愈, 1例因年龄较大无法耐受, 行第2次取石。
3 围术期护理
3.1 术前护理
①心理护理:ERCP和EST术是近年来发展的新技术, 病人因缺乏有关知识, 恐惧行内镜检查及治疗, 担心手术不成功反而增加痛苦, 易造成情绪紧张, 从而影响到十二指肠乳头平滑肌的活动, 十二指肠乳头平滑肌的松弛度又会直接影响ERCP的成功率。术前护士应向病人介绍手术的优越性, 成功病例情况, 告诉病人术中配合要点, 只要病人配合好, 做好吞咽动作及深呼吸, 调整好卧位, 可减轻术中不适, 医生和护士均会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 解除病人恐惧, 缓解紧张心理。②术前准备:完成常规检查, 备皮、普鲁卡因皮试、术前禁食, 行碘静脉造影, 术前留置导尿管, 操作时动作轻柔, 切忌用力过大, 随时询问病人有无烧灼感, 以免损伤皮肤造成感染。③术中内镜插入十二指肠后, 由左侧卧位改为俯卧位, 病人不太适应, 术前2 d指导病人进行体位练习, 提高对手术中体位改变的适应性, 增加舒适度。④术前用药:术前15 min肌肉注射安定5 mg, 山莨菪碱10 mg, 口服祛泡剂咽部麻醉。
3.2 手术配合体会
医师的技术熟练程度和护士密切配合对手术能否完成有重要作用。EST主要包括乳头切开和用取石网篮取石两部分。护士应熟悉医师操作步骤及其操作习惯, 动作轻巧准确, 有条不紊。医生插镜时, 护士手托口垫, 防止恶心呕吐时牙垫脱出。护士推注造影剂时, 应控制推注压力、速度, 推注速度应缓慢[2]。造影完毕后行乳头括约肌切开时, 护士手握住刀柄, 保持刀弓不要绷得太紧, 用力不可过猛, 防止切开过快, 以免止血不彻底损伤邻近脏器和引起肠穿孔。用取石网取石时, 通过显示屏看清结石后, 伸入取石网, 超过结石远端, 在结石上方把网篮完全张开, 反复进退或抖动网篮将结石套入网中, 缓慢拖出胆道。更换器械时保持与医生动作同步。取石结束后, 协助医生取出十二指肠镜, 及时作好器械的清洗和消毒。护理人员协助病人摆好体位, 取俯卧位, 头偏向右侧, 严密观察病人面色、生命体征等变化。若出现剧烈腹痛, 应停止插管;若发现呼吸困难, 应及时给予吸氧。
3.3 术后护理
3.3.1 一般护理
绝对卧床休息, 术后禁食6 h, 可根据病情逐步恢复流食、半流食及普食。每小时监测血压、脉搏、呼吸1次, 连续6 h平稳后改为2 h 1次, 24 h无异常改为每天2次或3次。注意观察大便颜色及腹部体征。术后病人常规给予抑酸、消炎、补液治疗。
3.3.2 鼻胆管护理
是在十二指肠镜直视下施行的胆管置管引流减压技术, 是解除胆道梗阻、控制感染的重要措施, 但处理不当反而易诱发或加重感染。引流管的固定完好是胆汁有效引流的前提, 指导病人掌握相应的配合技巧及固定方法, 防止睡眠时拉扯引流管, 随时保证引流管的完好固定。定时检查引流管通畅情况, 观察引流管有无脱落、扭曲、受压、折叠、成角、堵塞等, 如有发生应及时排除故障。另外, 化脓性胆管炎和泥沙型胆管结石病人, 胆汁引流中常有大量的白色絮状物或泥沙, 易堵塞管道。及时准确地记录引流胆汁的性质、颜色及量的变化。胆道梗阻及黄疸病人初期引流的胆汁可为深黄色及酱油色, 引流量可为500 mL/d~1 000 mL/d, 随着病情好转, 胆汁颜色会逐渐转淡, 胆汁量会逐渐减少。
3.3.3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手术后应酌情给予预防胰腺炎的药物, 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及生命体征变化, 有无腹痛症状及腹痛部位、性质, 有无异常。并发胆管炎时准确记录鼻胆管引流液量、性质、颜色的变化, 必要时做常规检查及细菌培养。各种操作均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全部器械手术前应严格进行消毒灭菌。各种护理操作及手术操作时动作应轻柔, 不可有粗暴动作, 以免损伤黏膜, 术后可酌情给予抗生素。
4 小结
十二指肠镜技术经过30年的发展, 目前已成为诊断胆胰疾病的常规方法, 内镜下所得的“胆管树”可形象地提示胆系结石、肿瘤、蛔虫、畸形, 并标示出位置, 特别是壶腹癌的早期诊断是ERCP检查的独到之处。通过对52例EST治疗体会到:做好病人术前术后的心理护理极为重要, 它关系到病人对治疗的信心。术前充分准备, 术中医护密切配合, 操作熟练、准确以及病人积极配合治疗是成功的基础。术后严密观察病情, 及时发现并治疗并发症也是手术安全、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东, 李兆申, 张文俊, 等.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内镜诊治疗效及安全性[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 (11) :1550-1553.
【十二指肠镜检查】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