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民间艺术

2024-12-04

少数民族地区民间艺术(共12篇)

少数民族地区民间艺术 篇1

民族装饰艺术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反映了民族文化精髓, 在新时代仍然焕发出蓬勃的生机。民族装饰艺术因其独特的艺术特色, 与环境艺术设计有着相似的风格, 被广泛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中。因此, 研究民族装饰艺术和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 加深对民族装饰艺术和环境艺术设计的认知和理解, 对推动民族装饰艺术的弘扬和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本概念简介

1.环境艺术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类综合性较强的艺术设计形式, 它的改造对象是人们所处建筑的内外空间, 美学、社会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知识在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应用。除了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和围合手段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之外, 以图案、雕塑和水体等装饰元素的配置作为主要内容的装饰方法的应用也让现代的环境艺术设计体现出了特定的氛围和一定的风格, 进而适应于不同的功能及审美需要。

2.民族装饰艺术

“装饰”一词表明装饰艺术不仅是一种视觉性的艺术形式, 也是一种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创造方式。随着人们审美心理的逐渐成熟, 壁画、配饰、雕塑等装饰元素被广泛地应用到生产生活中。经过长时间的历史积累, 由中国各民族汇集而成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成为中国民族装饰艺术的发展基础。在题材、工艺、技法等方面, 现代中国的民族装饰艺术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多变的风格适应了不同地区的需要。在环境艺术设计中, 中国传统的民族装饰艺术一直深受设计师的喜欢, 而其中又以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装饰元素最能体现出人们与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

二、传统与现代的交织

民族装饰艺术与环境艺术设计的交融代表着传统与现代的交织,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 中国的民族装饰艺术历经世代的积累, 仍具有非凡的生命力, 但其中还缺乏一些对应于现代新思潮的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艺术消费的需求越来越高, 这要求艺术设计不能只局限于千篇一律的传统形式, 而应该向着新的空间拓展。在环境艺术设计的领域内, 生态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所代表的新型价值观代表着较为现代的艺术思想, 这对于传统的民族装饰艺术是很好的补充。其次, 在人们迅速适应丰裕物质生活的同时, 精神世界的改变和风俗习惯的适应则是滞后的, 因此现代化的设计需要建立在对传统元素的充分调动之上。第三, 传统与现代之间存在着可转化的关系。从发展的角度的来看, 现代是由传统变化而来的, 因此受到了传统的限制。而现代的事物又将会成为未来的传统, 在这个演变的过程中, 在继承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将成为我们必经的道路。

广西苗族的度假村是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绝佳例子, 它在当地自然景观特色和民族风俗文化的基础上, 引入了现代的环境设计理念, 因地制宜的科学思想贯彻到了园林的建设中。另一方面, 度假村的传统气息并没有被商业气息所掩盖, 生态化的贴近自然的人文情怀在苗家的寨门、吊脚楼阁和飞檐镂窗等装饰景观中得到了延续和发扬, 苗绣和金属饰品等元素也得到了广泛地运用, 这使得园区的景物都打上了深深的苗家烙印。传统的苗族装饰艺术在点滴细节中同现代化的环境艺术设计紧紧联系在一起, 得到了充分的传承和发展。

三、美学中的联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环境艺术范畴内的设计美学也得到了深入的发展。装饰是现代艺术的组成部分, 在设计美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 从审美的角度出发, 民族装饰艺术同环境艺术设计之间存在丝丝缕缕的内在联系。

1.自然性

民族装饰艺术的审美风格、表现语言和构成元素均来自于人们生活的环境。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生活在未经充分开发的地带, 他们同大自然的联系更为紧密。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在装饰艺术中的体现较为普遍, 这与环境艺术设计所强调的生态意义和生态价值取向是相适应的。透过自然性, 人们能看到艺术家的创作多是从自然中取材, 多层次的借景为巧让传统装饰同环境设计表现出了“人工天成”的艺术美感。

作为民族传统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理白族的木雕和石刻闻名于世。其中木雕大多取材于山林, 经透雕和深雕等多种处理工序之后被用于民居的装饰, 精巧雅致, 自然清新。而石刻多依托于石材的本来形状, 简单的加工保留了石头的本来面貌。典雅大方的木雕与石刻因其浓厚的自然气息而受到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师的喜爱, 传统的装饰艺术在现代的环境设计中得到了重视和应用。

2.视觉性

将装饰艺术同环境设计的视觉性联系起来, 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两者在美学特点上的交叉和相似之处。就来源来说, 中国的民族装饰艺术印证着各民族的视觉感受在美学上的积淀, 由装饰而产生的美感与人的感受经验密切相关, 作为一种视觉符号而满足着人们的观感。而环境艺术则是通过改造生活环境, 从视觉上为人们带来舒适和畅快的体验。从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 装饰艺术来自于人们的视觉感官, 它影响着环境艺术设计的具体表现。就视觉上的功用来讲, 装饰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容之一, 民族装饰艺术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是一种整体下的变化和调整。例如, 广西地区的少数民族非常重视在日常的生活中应用多种多样的纹饰。以鱼鳞纹、石纹、如意纹、回纹和万字纹为代表的图案在视觉上颇觉美感, 它们不仅富于内涵, 还精致生动, 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因此被广泛运用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装饰环节之上。

四、结语

艺术设计是一门不存在国界和种族界限的学科, 但要想在世界设计领域中保持独特的优势和鲜明的特色, 就要回归到本国的实际国情中去领悟和传承传统文化。在现代艺术设计的体系中, 传统的装饰艺术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为了形成富于强大生命力的艺术品牌, 环境设计行业的从业者要扎根到本国的民俗文化中去发掘传统民族装饰艺术的文化精髓。

参考文献

[1]刘辛夷, 刘小雪, 王学刚.传统装饰艺术在现代空间中的崭新诠释[J].包装工程, 2012 (10) .

[2]王莉.中国传统装饰符号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百家, 2011 (6) .

少数民族地区民间艺术 篇2

单位:丘北县腻脚乡阿落白小学 姓名:周琼

摘要:我所在学校是在彝族自治乡,小学的生源主要是彝族学生。而目前小学开设英语课程又是新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知识经济时代为了更好的发展与国际发展接轨的必然要求。然而对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小学生而言,学习英语就固有的一些障碍,如:信息闭塞、民族语言和传统习惯干扰、家长思想素质较落后、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等;但同时也具备其特有的优势:少数民族学生从小生活在多民族语言环境中,对不同民族语言耳濡目染,语言转换能力强,容易接受新语言的学习。而我们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扬长避短,取得小学英语教学的成功呢?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少数民族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解决措施

一:我所在的少数民族地区相关信息

据2007年末统计结果,丘北县总人口45.9万人。境内居住着汉、壮、苗、彝、瑶、白、回等七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共28.7万人,占总人口的62.52%。我在丘北县腻脚乡任教,这里主要聚居着彝族和苗族,他们所占比例大约是70%。

二、少数民族地区优势

(一)语言接受能力方面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生源大多都是少数民族学生。他们从小生活在多民族语言环境中,对不同民族语言耳濡目染,语言转换能力强,容易接受新语言的学习。在交流中往往先人为主,用对方的语言与之交流,会苗族语言的彝族生见到苗族同学就会先用苗族语言主动与苗族同学打招呼、问候,于是双方自然地用苗族语言进行交流,来到学校见到老师他们也会自然的用普通话与老师交流。

(二)儿童自身特点

少数民族小学生也具备了儿童好奇、好动、爱表现、模仿等特点。他们喜欢新鲜事物,对陌生语言的好奇心能激起他们对外语的兴趣,他们喜欢引起别人的注意,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他们爱玩、爱唱、爱游戏、爱活动。他们学习外语时有许多成人甚至中学生所不具备的优越性。比如:模仿力、可塑性强等。

三、少数民族地区劣势

(一)自然环境方面

我校辖区由于受地理环境和经济影响,比较闭塞,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当地老师大部分用民族语言夹杂汉语进行双语教学,部分学生不懂或少懂汉语,造成汉语与英语学习障碍。

(二)学生家庭环境方面

经济欠发达,留守儿童多,家长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漠视英语教育,无英语学习必需工具,学生的听读说训练缺乏必要的语言环境。少数民族学生受家庭教育和母语的干扰,羞于说英语。尤其农村小学的学生土生土长,从小受周围特定环境与家庭教育的影响,与城市小孩相比,往往会显得更加胆小拘谨、不善言谈,缺少自信心理,又害怕会说错被老师批评,并且易落于机械的条文背诵的俗套,因而羞于说英语也不 1

太敢说英语。

(二)学校环境方面

办学环境中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不够先进齐全。在教学环节中老教师无法借助多媒体向学生直观、生动展现所授知识。以及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环境氛围。首先,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运用能力差,基础弱;其次,部分学生无学习兴趣,无良好的学习环境,知识之间的迁移能力弱。在课堂上,学生能听到英语教师较流利的口语,但学生每周只能接触一到二次,每次四十分钟,其他任课老师则都是用汉语教学。回到家里,或许有的家长们能够意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但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认为学习英语是初中的事,小学里只要学好语文、数学等科目就足够了,他们在学汉语拼音时还有很大的困难,再学英语,不是要分不清楚了吗?因此,当孩子满怀喜悦地向父母讲述对学习英语的好奇时,在取得进步向父母邀功时,父母们缺少鼓励,没有从正面积极地进行引导教育;而大部分少数民族家长则是自己本身没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对英语也是一窍不通,也无法在家中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至此就大量减少了学生 听英语、说英语、练英语 的机会。(四)师 资 方 面

由于师资不足和教师教育教学方法不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外语教师缺乏或一身兼任数班外语课程,工作量大教师的课外学习或培训受到严重影响,不利于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提升。在我们少数民族偏远地区更是严重,不仅缺乏外语教师,还缺乏专业教师,多半是边学边教“半路出家”。教学方法、手段落后于城市小学,在农村小学中还存在使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的情况,而这种“满堂贯、英译汉”的教学方法,不 仅 使 课堂气 氛 沉 闷,学生处于 被 动 接 受 状态,而且根本不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也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不愿意继续学习英语。

四、在少数民族地区如何改变现状,解决措施有

1、激发学生兴趣,创设语言环境

随着《纲要》的实施,专职英语教师走进农村小学,为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给学生提供运用英语的机会,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我利用张贴栏或一些包装袋让英语看得见、摸得到;利用扩音器播放外语歌曲让英语听得见;根据《纲要》中,强调减轻小学生负担,丰富校园生活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组织开展英语书法、英语口语比赛,同时结合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特点,在文艺活动中展现英文歌曲,让英语用得上。

2、解决学生求知需求与陈旧教学方法之间的矛盾,提高课堂管理效率。

在现有的农村教学环境之下,实施英语教学的主要渠道在课堂,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用好课堂时间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而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心智的培育者,承担着把来自社会实

2践的知识经验进行精细加工整理,然后以学生能理解接受、便于掌握的方法授予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知识的职责,所以教师的素养和行为对学生影响至关重要。根据学生的心智特点,英语老师要用谦虚、严谨的态度对待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提问,用启发、设疑的态度对待学生喜欢挑战新鲜事物的好奇心。

观察了解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需要什么,什么教学方法适合所上班级,以此解决学生求知需求与陈旧教学方法之间的矛盾。要求英语教师了解整个小学英语教材,各级教材间相互关联,不可分离。这有利于英语教师全面统筹规划教学任务完成小学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初步形成听说读写综合运用能力。

第一、热身阶段的口语对话要及时更新,保持内容新鲜感,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好奇、喜欢挑战的特点,从而也可以缓解教授新课程时,学生口语训练环节中,时 间 不 充 分 的 压力。在 三 年 级 上 册 就 出 现 从 一 到 十,十 个 数 字 的 数 数,在 四 年级中不仅出现了从二十到五十的数字,还有一到十的数字复习,结合两个年级教材,我们在三年级数字的教授中,重点掌握这十个数字的读法书写及运用同时也将二十到一百的读法作为口语训练。这样学生不仅知道了一到十,同时也开始接触更多的数字读法。

第二、书写操练中,现行的四年级教材中才真正出现字母手写体形式并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部分,但我在三年级学生入门英语学习中提前介入教授。教学生如何正确书写26个字母的大小写形式,培养学生字母的听说读写能力。因为良好的字母书写习惯可以带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进一步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英文歌曲的教唱也利于学生语音语调甚至是句型的锻炼,但根据学生实际需求,课本上的外语歌曲,曲调变化大,农村学生不易掌握,我就利用学生耳熟能详的音乐旋律配上自编的英语句子,汇编成外语歌曲教给学生。

第四、利用朗朗上口的口诀,总结外语知识。与学生的相处中,我发现学生喜欢一些短小精干朗朗上口的顺口溜。于是为了方便学生记忆英语知识,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自编了一些英语学习中的口诀。如:Springspringisgreen,summersummerisred, fall fall isyellow, winterwinteris white.第五、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学得有趣有效。教师应不断调节教学节奏,保持张弛有度,学生活动动静结合,富于节奏。在字母、单词及音标的学习中,为了避免冗长机械的跟读,先应该强调的是学生听的能力,保持安静的状态先听老师读之后,学生在进行一定量的跟读练习同时要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游戏,唱歌,小组竞赛等,缓解机械练习后的疲劳。

3、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尝试

第一、鼓励学生不断尝试,允许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试错。课堂上很多学生担心自己的失误受到同学的嘲笑或老师的责备从而回避老师的问题或拒绝参与课堂活动。教师更应该耐心允许学生在学习该学科的过程中不断试错。人类自身发展进程中,都是

3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从中学会积累经验吸取教训才会做出正确的抉择也才会选择适合发展的道路。遵循自然规律,学生在包容耐心的氛围中学习,终能大胆灵活运用英语。第二、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学生有效交流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有动力。关 心 学 生 生 活,对 待 学 生 做 到“四 多”和“两 少”即 多问一句,多看一眼,多走一步,多问为什么;少责备少冷眼。

第三,因材施教的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有客观评价并善于发现学生优点。在面对后进生时小心谨慎,他们可能因教师一个疑惑的眼神而倍感紧张,从而厌恶学习。教师要善于捕捉优点鼓励学生。因此授课由简到难,作业布置也要分层次有坡度。课后还要做好动态追踪管理,学生情况发生变化时作出相应的 调 整。根 据 学 生 成 长发 展 的 规 律,尊 重 其 差 异 性、不平衡 性 的 特 征,在 英 语 学习中树立自信心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远比成绩的高低重要得多。

4、勤与教师沟通,统一教育步调

注重英语教师与班主任协作,共同建设班风、学风,这能有效促进英语教学。由于教育对象上的同一性,教育目的上的统一性,教育方式方法上的互补性,英语教师与班主任存在着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良好基础。但是,英语教师和班主任在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方法上存在差异,因此英语教师在与班主任交流学生学习情况时,要统一对学生的要求和教育步调,得到班主任的支持,才能使英语教师的教学工作更有效。

5、勤与家长交流,创建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与氛围。

农村部分家长漠视英语学习,课后勤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改变其理念,让家长重视英语学习得到他们的支持理解并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6、争取政策补给,改善学生学习环境。

农村学生学习英语的环境是相对滞后的。《纲要》强调: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把区域内的薄弱学校以及农村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作为义务均衡发展的两个重点,缩小城乡差距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重点。为此我认为在农村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之后,可以根据农村家庭情况免费为学生提供英语学习必需品并为农村学校配备多媒体等硬件设施,为农村贫困家庭减轻负担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7、建立有效学习型机制,学会利用外界资源

针对我校的自然环境现状,我们加强各校点内部相互听课、评课制度;定期开展整个片区小学的教学教研讨论及反思,重视挖掘自身内部的潜力。通过多渠道创设英语教师自我展现的舞台提高教师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开展校级交流活动,这有利于教研活动从封闭走向开放,有利于教师之间分享智慧,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需要教师、学生、家长携起手来共同努力;需要国家的大力投入与政策倾斜;需要我们各级领导重视基础教育重视小学英语教育,这样我们在多方努力支持关怀

4下,农村小学的英语教学明天会更好。

八、结论:

总之,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小学英语教学要取得成功,关键在语言环境的创设和教师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环境是要创造的,学习英语必须要有练习听和说的机会,这是学好英语的基础,我们教师在搞好课堂教学之余,还要努力挖掘课后的一大片练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既是对课堂训练的一种有效补充,也是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一条学习捷径。实际上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和应用英语的愿望同样是强烈,他们“听不懂、不愿说”只是因为怕出错、紧张而造成一时找不到恰当的英语词语来表达自己。如果教师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各种方法鼓励、训练他们,学生会非常积极地参与交际,并学好它。

参考文献:

[1]、高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教学点滴谈》期刊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学研究)、2008年第01期

[2]、刘道义、《小学英语教学特点与小学英语课面临的挑战》 [3]、陈新宇.腾鲁阳《教育规划纲要学习辅导百问》、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

[4]、.新时期师德修养,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5]、方莹馨、《教育,更多一点爱和尊重》、人民日报出版社

少数民族地区民间艺术 篇3

关键词:民族地区 艺术设计 学生素质 职业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a)-0211-01

1 职业素质培养现实境况反思

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必须探索属于符合自身特色的教育,并体现出艺术设计教育的“本土化”特征,有利于促成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特色化,而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在教育理念上与内地高校并无差异,主要的差别在于对于学生报考报名的吸引力不够[1]。从最近关于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调查来看,76%的学生愿意选择环境更好、条件更优越的都市学校教育;而仅24%的同学选择了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可以看出学校教育所处的地理位置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吸引更优秀的学生。但要注意的是,少数民族地区环境对于高校教学理念的塑造并没有什么影响,相反地更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提出了高标准要求,更具有紧迫感和一定的积极营造育人氛围的教育创造理念。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要求转变旧的教育观念,就必须变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2]。

在对两所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500人次学生的调查结果来看,扩招以来,很多学生为了上大学,成绩不好也会选择学习美术,当然,这不是只有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面临的情况,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3]。诸如:一些考生集训三个月就参加考试,只要文化还过得去,也能考个专科、本科,这是近几年显现的事实。不管将来是否能够成为大家,就目前教育角度来说,可能对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生源质量产生影响。

学生认为艺术设计专业容易就业,导致盲目选择。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不愿学习绘画专业的部分因素是认为绘画不是长项,或者觉得很困难,因此会选择本以为相对容易的艺术设计专业学习。这也无可厚非,但就显得很盲目。而调查结果中也显示出,只有18%的学生选择由学校开设的中小学期间美术课按照教学任务教学,其余82%的学生选择的是很少接触或者开设了却被所谓的“主课”占课,美育教育实际上就成为空谈。

学生对艺术设计专业的难度估计不足,很多学生因为绘画时间太短,普遍认为艺术设计相对绘画艺术容易。而事实上,设计要求的不仅要具有良好的绘画能力,并且知识要求更广泛,要求同样也更高,更重要的是要求要有良好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否则很难胜任这个相对“容易”的专业。在对学生绘画基础进行摸底时发现:学生的绘画和创意思维能力差,如对立方体的基本绘制方法都没有基本掌握,这就限制了教育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要求要有立体的信息空间,才能使我们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信息交流全方位,跟时代接轨,跟上时代的潮流。在内地,各个高校艺术设计教育都长期举办不同层次的各方面展览和学术交流,学生还可以去观看其他的各个展览,听听设计专家的讲座,研究和了解新的技术和材料等,而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环境下,只能在电视、网络上了解这些。因此,国家应大力培养少数民族高校艺术设计教育高层次骨干人才,这是国家以科教兴国战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举措,关键在于人才和智力的支撑。如何吸引良好的师资是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2 招生与专业建设反思

招生考试可采取学校自主考试,这样有助于学校根据自己的特点招收适合自己学校特色的学生,需要认真思考艺术设计精英教育。譬如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艺术类研究生考试中占据很大的优势,可能出现研究生教育阶段,学生才接触艺术设计专业。大学课程应及时调整,根据现阶段的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设置,学生实习实践环节应该多增加,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和现阶段社会需求人才的情况每年或隔两年逐渐进行设置和改良。

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大,非师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很少从事教育行业。因此,应该与社会各艺术设计方向的公司相结合,请社会上有同等学历并具有良好经验,并在艺术设计市场有能力的专家讲学,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提高水平。同时根据专业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政策,立足实际,切实加强教师培养力度,有助于提高教师和学生整体素质。引进师资支教,可以把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以及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建设结合起来[4]。

3 培养学生思维,强化学生市场意识

培养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的重中之重就是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期适应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和市场要求。很多大学生只注重理论知识学习,把眼光盯在考高分、拿奖(助)学金上,忽视实践能力的锻炼。注意加强自身修养以及培养自立、敬业精神[5]。并且要不断强化学生的市场意识,使学生有紧迫感,有学习的动力,产生出良好的效果,培养出基础扎实,方向明确,一专多能的创新型实用人才[6]。

4 联合办学,以实践和理论双重并举培养学生

学校要多承担一些艺术设计类的活动、展览,将优秀的艺术设计理念和作品进入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需要国内高校的帮助和支持,需要国内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为少数民族地区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同时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努力。在周边建立健全的附属设施,把学校环境建设放在城镇规划的重点上。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学发展与教育成果的转化。素质教育是关系到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问题。从目前来看,素质教育在设计教育体系中做得远远不足[7]。我们应当注重招生、师资培养、创新教育、艺术设计教育环境建设四维一体,并行发展,相辅相成,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才能培养出既符合现代国际化人才要求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陈美珍.走向“中国设计”—— 对21世纪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1(1):72.

[2]王海龙.浅谈教育发展的目标、方向与改革[J].大理学院学报,2008(5):83.

[3]邬烈炎.设计教育研究[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7):13-43.

[4]潘春利等.谈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J].美术大现, 2011(11):168.

[5]赵丽莎等.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大理学院学报,2011(1):89-90.

[6]栾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8):152.

少数民族地区民间艺术 篇4

在面向全球化的今天, 艺术设计教育目标多元化是设计教育发展的方向已经取得了共识。伴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正面临着一个充满机遇、挑战的时代。而以地方为个体的艺术设计教育研究显得相对薄弱, 对广西这样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设计教育研究至今还没有。由此可见, 对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艺术设计教育进行系统的研究, 不仅可以弥补学术界在这方面的不足, 还可以对广西的艺术设计教育起到推动的作用。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情况和教学实际, 应以素质教育理论为主导, 充分运用现代教学论原理, 大胆革新, 开展各种类型的教学实践活动, 求实求效, 构建新型的少数民族设计教育教学模式及理念,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践, 努力在现有的条件下, 以优化的教育方式去获取最佳教学效果。并强调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们对设计的兴趣, 在良好的审美愉悦体验中, 从学生们的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 鼓励学生们艺术个性的自由表现, 显示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丰富性与多样化等特征, 促进学生们审美力、创造力的提高。

下面从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艺术设计教育特色及优势、艺术设计教学实践等方面来具体分析和探讨。

二、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艺术设计教育特色及优势

当今的信息化时代要求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立足于本土化、国际化。正确认识设计的本土化、国际化, 在艺术设计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设计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是文化的载体, 又是文化的产物。从这一意义上看, 受到丰腴文化母体呵护的广西少数民族设计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发展前景。研究和发展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设计教育, 有两个明显的意义:保护广西文化生态、非物质文化等的多样性和发掘、利用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并给予传承、发展。

自2004年起, 中国—东盟博览会长期落户广西南宁, 广西处于东盟经济圈的核心地位, 这对于弘扬本民族、本土文化、与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发展艺术设计教育又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

广西壮族自治区享受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 无疑也给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设计教育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在看到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毗邻东南亚的优越的地理位置等诸多发展少数民族地区艺术设计教育的优势的同时, 也要看到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少数民族地区设计艺术教育发展现状与存在主要问题:课程设置与授课内容脱节, 教师专业面过窄, 大部分院校、系、专业仍沿用纯美术的授课形式和内容, 或是增加一部分“画设计”的内容, 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设计艺术教育的观念;专业布局不合理与名称的混乱;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设置的混乱, 城乡学校之间的要求是基本划一的;教学方法上片面强调知识技能的灌输注入, 手法僵化单调, 忽视启发引导和开发学生们的潜能;师资结构有待充实与调整;教育理论研究欠缺, 专业师资不足, 导致轻理论研究, 重实践教育的不良学术氛围;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需求严重脱节, 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较差;期待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艺术设计学科。

针对上述问题, 应该科学合理规划学科体系, 整合专业资源, 实现艺术设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加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方式的探讨研究;建立适合本地区艺术院校的教学评价体系;实现艺术设计教育的有序、合理和过程控制在教学中;要合理利用广西的各种设计资源, 因地制宜。除此之外, 切实根据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设计教育实际情况, 科学、具体的解决课堂教学实践中面对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的问题。优化课程结构, 突出专业优势, 科研与社会实践一体化, 从而科学的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少数民族设计教育教学模式。并以此为依据来全面提高设计教学水平, 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设计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三、艺术设计教学实践

少数民族地区艺术设计教育常用的教学方法是根据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不同而形成的, 可归纳为五种基本方法:以语言传递知识信息为主的方法;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方法;以技能训练为主的方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综上所述, 所有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都是科学合理的。各种方法既是科学, 也是艺术。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少数民族地区艺术设计教育必将会有更多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出现。因此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选择方法基本依据可从三方面考虑:依据教学任务;依据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总之, 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适应性又都有其局限性, 教师从实际情况出发, 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取其精华, 灵活运用, 勇于探索, 创造出因地制宜和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艺术设计教育仅仅满足于传授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是当前艺术设计教育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也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实践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是在进行实际案例操作的过程中, 让学生们学习和熟悉设计的基本流程和程序, 如在设计的初始阶段进行市场调研, 为设计的定位提供直接的素材;熟悉和掌握基本的设计要素, 为设计准确、完整的进入市场流通提供必备的条件;综合设计表达要在这些限制下进行发挥, 其中包括:设计的切入点、表现方法、风格演绎、材料工艺等。通过赏析、写生、观察、创作、讨论等多种设计教学方法的结合运用, 发掘和汲取各民族民间艺术的优秀文化的方法、形式、特点并加以归纳与整合, 向学生们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将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文化自然的融进课堂教学实践中, 激发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启发学生们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

少数民族地区设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健全学生们的人格、提高学生们的素质。这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教育, 要求摆脱仅传授诸如写实造型技能等传统专业教学模式, 而是在教学实践中提倡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艺术直觉, 学生们广泛大量的接触艺术设计传统文化并汲取其中的精华, 教师指导和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技术手段, 最大限度地允许学生们在审美表现手法上运用适合自己个性和专业方向发展的类型。在平时练习或写生中, 让学生们不仅要观察事物或对象、元素的外部形象, 而且要善于举一反三联想到与该事物或对象、元素相关的其他信息和要素等。鼓励学生们在艺术设计的表现手法上不拘泥于客观事物或元素本身, 而是不受客观限制的将观察角度扩展、延伸。

艺术设计作为艺术、设计、材料和现代科技完美结合的学科, 其成果最终是要通过制作完成后的作品或产品来体现。当今, 有越来越多的院校和教师试图将学生的设计与社会的某部门、公司、厂家的新产品开发及应用相结合, 这样学生从市场调研的阶段就开始关注消费者的需求, 做到从整体上考量产品的功能改造和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 从而设计出富有开发价值或投产价值的优秀作品来。有些学生的作品, 虽然不免稚嫩, 但作品中透出的年轻人独有的朝气、锐气、活力和想象力以及大胆创新的精神甚至是一些已成名家的大家都望尘莫及的。

下面是一些学生的作品:

结语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艺术设计教育这一神圣崇高的事业, 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舞台上的重要角色之一和一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学科。当今, 社会生活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为设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诸多契机。广西地处祖国西南部, 有独特的地域性。不仅在西南地区具有影响力, 而且还有辐射东南亚地区的影响。浓郁的民族文化是广西得天独厚的资源,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艺术设计教育要立足地区特色, 求得更大的发展。

今天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日千里, 设计文化也日趋完善, 这些都给设计教学的理论和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便利的条件。设计是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西的本土建设也急需有现代设计理念和较高专业素养的专业艺术设计人才。因此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艺术设计教育要顺应时代的变化, 及时调整教学体制和方案, 在教学的宏观管理观念、专业设置、教学设施投入等方面都应实施长足的教学规划, 为推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培养时代所需的艺术设计人才做出贡献。

传承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优秀的艺术文化并为设计教育服务, 为现代生活服务, 关系到民族的文化素质提高和发展。如今, 随着全球文化经济的发展、融合,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艺术设计之于世界更具独特地位。

摘要:区域性艺术设计教学与本土化设计资源的利用是设计教育界关注的课题之一。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 在同一理论领域研究中具有独到的见解和创见性, 为填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设计教育研究这一薄弱环节的空白做出贡献而努力。通过对我国目前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艺术设计教育领域现存的一些问题进行浅析, 就如何秉承传统文化, 结合本区域优势, 构筑地方特色鲜明的设计教学体系, 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少数民族地区艺术设计教育, 适应我国设计艺术发展需要, 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艺术设计教育

参考文献

[1]常锐伦, 唐斌.《美术学科教育学》.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2]杨晓阳.《中国西部美术教育研讨会论文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3]刘南一.《当代广西少数民族美术教育》.广西美术出版社2003年9月版

[4]蓝小星.《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5]李绵璐.《工艺美术与工艺美术教育》.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3月版

[6]李森, 和家胜.《艺术设计教育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

[7]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1月版

[8]程明太.《美术教育学》.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3月版

[9]华梅, 王鹤.《工艺美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10]张小鹭.《现代美术教育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问题的探讨 篇5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问题的探讨

摘要:我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构成的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保证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教育发展的平衡,对于维护我国的和平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尽管有国家政策的扶持,但是由于历史的地理的等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是我们目前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师资;基础设施

少数民族是维持中国稳定的重要因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但是,由于历史上存在的对少数民族歧视的问题,地域上少数民族地区一般地处偏远,经济文化不发达等问题,造成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相对落后的现状。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少数民族的人才例如满族的老舍,蒙古族的李四光等,都为我国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贡献,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重大社会问题。

一、少数民族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

(1)对教育问题缺乏重视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观念相对落后,还有很多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处于原始生活状态,大多数家长文化水平不高,甚至受教育水平几乎为零,因此会对孩子的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很多家长都希望让孩子早日赚钱帮忙补贴家用,因此在孩子到达一定年龄后就要求孩子回家赚钱,不支持孩子继续学业。孩子们也因为知道难以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因此学习的积极性不强,成绩难以提高,形成了偏远少数民族地区不重视教育的恶性循环。

此外,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极力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不可能带来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甚至还需要地方财政的大量投入,因此很多地方都不愿大力发展教育,对于教育的重视和投入远低于西方其他国家。从行政上对教育缺乏重视,导致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较慢。

(2)师资力量不足

师资力量是决定教育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没有好的教师,孩子们在学业上就难以拥有好的领路人,难以激发学习兴趣,难以提高学生成绩。

少数民族地区一般地处偏远,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不足,社会保障设施落后,造成了大量人才外流,即使是当地人才在接受高等教育后也不愿意回当地发展。此外,教师队伍不稳定也是少数民族地区师资力量不足的重要因素之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环境恶劣,发展前景较发达地区有一定差距,因此老师大多不愿在少数民族地区任教,教师大量外流。长此以往,少数民族地区人才不足,发展速度缓慢。

师资力量不足,还造成教师精力的不足。很多少数民族地区一位老师带多个班级甚至教授多门课程,老师负担大,教学任务重,难免不能面面俱到,对每一个学生保证应有的关注。学生的学习得不到更好的指导,学习过程中得不到教师的肯定,学习兴趣就会下降,成绩也就难以提高,学业难以维继。

教师力量不足还表现在除语文数学外,其他课程都缺乏老师教授。特别是美术、音乐、计算机等课程,许多学生虽有课本,但却无人讲授,即使在未来有机会接受更高等的教育,自身也会产生“输在起跑线上”的自卑心理,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3)教学设备落后,基础设施不足

必要的教学设备和教学的基础设施是帮助学生更好学习主要手段之一。但是,少数民族地区科技不发达,技术人员不足,因此无法保证给予学生应有的基础设施。

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的缺乏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校车短缺,校舍不足,没有多媒体

设备,没有远程教育设备,没有计算机设备等,这些设施的短缺都直接导致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不足,不利于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成绩的提高。

(4)教育经费缺乏

教育经费不足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面对的主要问题。教育需要的投入是巨大的,在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所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更是巨大的,需要地方财政及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虽然国家一直有扶持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专项经费,但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地广人稀,地方差异巨大,很难找到一种有效的方式进行资源配置、资金投入,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经费缺口仍然巨大。

教育经费的短缺直接导致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设施落后,教师待遇难以提高等问题,解决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是我们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面临问题的重中之重,是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此外,由于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相对较少,很多农牧区学生更愿意前往城市中的学校读书,这又造成了部分农村学校空有设备,没有学生的现象,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出现地区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

二、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虽然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问题的改善面临重重困难,但国家一直在坚持不懈地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做到对少有民族,所有地区一视同仁。

近年来,我国为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我国先后实施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部分地区“两基”(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攻坚计划等工程,中央财政先后投入290多亿元。截止至2008年底,全国建有民族小学20906所、民族中学3536所,民族地区已有普通高等院校167所,高等学校专任教师7.7万人,在校生123.5万人。①

但是,我们对民族地区地方教育的扶持还有许多不足,需要国家和地方甚至是每一个公民做出努力。

(1)加强政治扶持

国家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政策扶持,做到从中央到地方,专人专项,定点负责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保证国家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政策落到实处。

将教育的发展程度纳入到少数民族地区官员考核的内容中去,提高地方政府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破除“唯经济论”,促进教育的发展。

除此之外,还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少数民族地区支教,扩大免费师范生的招生范围,为到基层去的老师提供更好的待遇和更好的发展机会,稳定教师队伍,为少数民族地区留下充足的人才。

(2)增加经费投入

增加经费投入,一方面要增加教育支出在财政中指出中的比例,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后盾,同时为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引进、基础设施的完善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

另一方面,增加教育投入还要杜绝教育资源的浪费。在进行教育经费的投入之前,要做好前期的调研工作,了解地方实际情况,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保证教育资金投入到少数民族地区最需要的地方去。

(3)转变教育观念

转变教育观念,一方面要转变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另一方面要转变学生的受教育观念。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要加强对教育的重要性的宣传。应该派遣专人定期,特别是在新①《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2009,P37

学年开始之前,向家长宣讲教育对于孩子的重要作用,不能因为有国家政策的扶持,免收学杂费住宿费,就把学校当作大型的托儿所,不在意孩子在学校到底学到了什么;也不能为了增加家庭收入而让孩子放弃学业,回家重复祖辈的生活。

转变学生的教育观念,要让学生认识到,认真地接受义务教育,既是他们的权力,也是他们义务,是每一位学生都应做到的。此外,还要破除学生们“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让孩子们产生对更高等级教育的向往,产生对更先进生活的向往,让孩子们意识到接受教育是提高自身素质的必经之路,是走向美好生活的重要动力之一。

(4)培养应用型人才

当前, 中国的教育分为初等义务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专业教育。少数民族地区专业人才相对缺乏,更需要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受地区限制, 科技水平不高, 主体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体。所以, 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应当面向生产, 加大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力度,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同时,还要兼顾地方特色,课程设置不能单纯要求与东部发达地区接轨,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培养本地区最需要的人才。

综上所述,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是维护祖国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必须当作我国面临的主要任务重点来抓。造成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不足的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要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深刻认识并解决好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对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资料:

[1]丁龙召、李晶主编,《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少数民族地区民间艺术 篇6

【关键词】民族地区中职学校 书法艺术 综合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B-0167-02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魁宝,并充分体现了东方艺术之美和东方文化的魅力。在民族地区中职学校通过相关专业对学生实施书法教育,培养中职学生书写技能和书法艺术欣赏能力,能够提高汉字书写水平,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探究民族地区中职学校书法艺术课堂教学改革,加强书法课堂教学研究,应该以书法艺术市场需求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导向,开展书法艺术社会实践,把书法艺术的知识与技艺应用到创业与就业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一、加强书法基本功的规范化教学

应该说,书法艺术入门容易,提高难。中国历代学书者成千上万,成就者却凤毛麟角,出类拔萃者就那么几十个人。由于中小学书法教育从2013年秋季才开始引入课堂,并因书法师资奇缺,民族地区大部分中小学校都不具备开课条件,故中职学生的书法基础可以说是从零开始。为此,要求书法教师本身要有扎实的书法技法、较高的书法艺术欣赏水平和一定的书学理论,能从古今众多名帖名碑中合理选择推荐给学生临摹,避免学生走弯路,使学生学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从一些著名书家的学书体会中得知,学书以楷书起步,并选欧体或颜体其中之一为好。颜体可选《勤礼碑》,该帖是伟大书法家颜真卿晚年的作品,其字体结构端庄精密,雄迈清整,气势磅礴。欧体可选《九成宫》字帖,欧体书风以险、劲、拔、峻为特征,用笔干脆、挺拔,银勾铁画,较容易入门。初期学书要强调笔法、结构、力度三要素,而待学生学楷书有一定功底,达到意临、背临阶段后,再引导学生学习行书。学行书自然要从王義之的《兰亭序》入手,以二王为本,再兼学历代的名帖,如赵孟颜的《洛神赋》等。与此同时,把历代的行书名帖乃至当代书法家的重要作品都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学会书法欣赏,包括用笔、用墨、章法等内容。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书法审美能力,为今后进行书法创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以书法艺术市场需求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导向

当前,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逐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逐步深入,以及个人文化修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书画作品的需求与日俱增,无疑对书法艺术注入了强劲的生命力。就南疆边陲靖西市而言,民族绣球、蜡染、壮锦、根雕、春联等民族工艺品均与书法艺术有关,而且是纯手工制作,计算机汉字是无法替代的。书法艺术市场已逐步成为民族区域文化艺术产业的一支生力军。因此,我们应更好地挖掘、发挥书法艺术的育人功能,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市场需求,让学生了解当地社会与经济、文化、历史的发展,了解书法艺术市场的经济潜力,从而进行书法艺术市场系列新产品的开发,引导他们通过书法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形成能够实现就业、创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 这样,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并围绕职业活动组织教学、开发课程、实施考核,使学生不仅掌握职业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创业、就业时具有更强的适应力和竞争力。

三、改革书法艺术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职业教育改革方向应建立以职业技能为中心,以实用为目的的新教学体系,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民族地区中职书法艺术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在素质教育或美育教育基础上,更注重实践性和实用性,更侧重学生综合能力发展,为学生就业服务。长期以来,书法教育大多集中于中小学书法课堂教学,中职学校书法艺术教学开展较少,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而中小学书法教学的培养目标是规范学生书写方法,具备一定的书法审美能力,其书法课多为传统性质的书法练习课程。如果中职学校书法教学还停留于中小学书法课堂教学层次,那么就显得没有实用价值和意义了。中职书法课堂教学在强调书法技法的基础上,更要着力于作品的创作,学会用名帖集字创作方法或直接创作。为此,教师必须把章法与创作的原则与要素授予学生,并要求学生学会装裱。如此,学生走出校门才能实施创业或就业。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正加大书法教育的重视程度,先后在2015年和2016年分别举办翰墨薪传全国书法教师培训班。从培训教材看,中小学书法教育主要侧重硬笔、毛笔楷书的规范书写方法。对许多中职书法教材而言,因编者水平有限,内容不尽人意,以此作中职书法教材会误人子弟。为此,作为书法教师,对中职三年的书法教学要有一个全新的规划,合理组织教材,既要强调书法基本功,又要突出书法的艺术创作。当然,没有书法技艺和一定的书学理论,书法创作便无从谈起,那是一种无根之源。

民族地区中职学校书法艺术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应以书法欣赏和评析为主导,列举各种书体在书法作品、民族工艺品设计中具体运用的大量实例,剖析实例中的设计方法和基本思路,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书法艺术设计普遍性法则。市场需求中,不同场合,不同层次的人群,对书法作品的内容、要求、审美都有极大的反差。例如,生意人、开店铺、企业、公司挂牌开张,一般以红褐色底色为背景,字体以金粉榜书为好,以示吉利。内容有“财源旺盛”“生意兴隆”“大展宏图”等;机关、学校可用“厚德载物”“宁静致远”“天道酬勤”等。此类作品既可用宣纸创作,也可用金粉工艺创作。作品品式以橫式装相框为佳。选择字体用楷书或行楷较好,这样可显得庄重、肃穆。家庭新居落成、厅堂、书房等则以榜书楷书或行楷为主,品式选用橫式,内容有“鸿基福地”“百福具臻”“千祥云集”“祥云常驻”“室静蘭馨”“积健为雄”等此类用词均以贺词为主。值得一提的是,消费者往往都是书法爱好者,故在书体的选择上不宜用草书。由于书写榜书难度较大,学生学书时间短,书法技艺功底浅薄。自己书写水平不高,最好的办法就是用集字法,从楷书或行书的字典中找出创作内容的字体,然后通过写真的方式,使字体扩大再转移至宣纸。这里也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教师要把自己的创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予学生,使之能逐步进行独立的书法作品创作。

四、开展书法艺术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有力保证

社会实践应以培养学生社会综合素质为目标。学校可与壮锦厂、绣球制作坊、书画装裱店、广告公司等与书法艺术相关的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认识性、实务性的见习或实习,为学生提供各种与工作环境实际接触的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悟职业要求,逐步熟悉书法艺术在这些市场中的运用,并将所学书法艺术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在学生入学之初,组织学生参观靖西壮锦厂、绣球制作坊、书画装裱店等相关的企业和铺面,让学生初步认识企业、了解书法艺术与这些行业的市场潜力。例如,靖西职校毕业生王杰同学的书画装裱店,远近闻名,生意越做越大,是在行业中的佼佼者。二是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和公益劳动。暑假期间,组织开展书法艺术市场调查;寒假期间,临近春节组织学生到社区和乡村集市开展书写春联便民服务活动。三是邀请成功的“创业之星”回校介绍经验,帮助初步具有书法艺术能力的在校生树立创业的意识和信心,让学生明确自身存在的差距,为学习增添动力。通过开展这些社会实践活动,既可以开阔学生眼界,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又能使学生认识书法艺术市场环境、职业道德、企业文化等在学校里无法接触的东西,从而锻炼他们立足社会的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等综合能力。

总之,民族地区中职学校书法艺术的教学应当站在培养和造就人才的高度来研究,着眼于中职生未来就业、生存、发展,切实重视对中职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探索适合本地域中职学校发展的书法艺术教学道路,为本地经济发展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傅阳栋.中职艺术设计专业书法课堂教学改革研究[DB/OL].www.doc88.com/p-678120421540.html

[2]黄永青.浅析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9)

少数民族地区民间艺术 篇7

一、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发展情况

数字媒体专业艺术成为我国高校的课程也是近几年才开始新兴起来的。2004年, 我国教育部便在本科专业中目录中增加了数字媒体专业艺术。部分具有发展眼光的高校, 早在2000年的时候, 便已经在工业设计专业、艺术设计专业或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中开始强调了数字媒体艺术。从目前总体上来看, 我国共有几十所高校设有数字媒体专业艺术的本科专业, 已有450所左右的高校开设了数字媒体的专业或专业方向, 教学内容涵盖的领域广泛, 如游戏、网站、动漫、影视、信息设计、多媒体视觉传达等。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 想要得到长期的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各个高校便需要根据本地特有的民族特色, 将数字媒体专业艺术与民族特色有机的结合起来, 利用地域优势或地域特点, 大力发展民族学, 使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数字媒体专业艺术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族文化, 这也是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开设数字媒体专业技术的重要优势。从目前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开始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来看, 只有将人才培养与民族文化、经济发展相结合, 突出民族化、区域化的特点, 才能促进各个少数民族高校得到长期发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 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还是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对人才的培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二、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数字媒体专业办学存在的问题

(一) 特色专业人才培养落后

想要培养出大量的优秀人才需要在科学合理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引导下, 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 组织比较稳定的教育活动的举办方式和结构模式。换句话说就是“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的手段和培养的过程”的问题。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将人才培养模式放在发展和创新的首要位置, 制定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 广西艺术学院建立的是“具有时代特点和民族风范的专业音乐人才”的培养模式;桂林医学院建立的是“奠定坚实的基础, 培养良好的素质, 提高实践能力, 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树立创新和奉献意识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右江民族医学院建立的是“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吃苦耐劳, 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丰富的高级优秀人才”的培养模式。但是, 从总体上说, 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并没有真正将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体现出来。如果一所高校, 没有将人才培养模式与办学特色有机的联系起来, 这不仅不利于优秀人才的培养, 而且还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长期发展。

(二) 办学理念缺乏创新

办学理念是高校建立和发展中的指南针。通过办学理念, 人们可以正确的认识到高校的理想追求和理想目标, 主要包括有办学思想、办学方针、办学思路以及办学宗旨等。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也提出了自身的办学理念。例如, 玉林示范校的办学宗旨是根据玉林的情况, 为基层提供优质的服务;广西艺术学院的办学理念是将传统与现代有效的结合起来, 不断创新和改革;百色学院的办学思想是立足于广西, 面向于全国, 对接于东盟;贺州学院的办学方针是立足于贺州, 服务于广西, 面向于全国, 奉献于社会。虽然每所少数民族的高校都制定了与自身相符合的办学理念, 但是办学理念却缺乏创新。一所高校想要在众多的高校中脱引而出, 就必须要办出具有明显特色的办学理念作为基础。因此, 各个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建立于实际之上的办学理念。

(三) 学科专业特色不突出

学科专业特色是各个高校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各个高校自身发展的需求, 构建与之相符的专业体系与学科专业特色。高校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为关键的因素便是学科, 而学科的内涵便在于特色, 就如同一个企业, 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得到一席之地, 就需要树立自身的品牌, 给人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而高校也需要树立学科专业特色的品牌。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也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特色体系的项目。例如, 广西大学的动物遗传与防治专业、结构工程等, 这两个专业是我国的重点学科;广西师范学院的教师教育学科是广西高校着重建设的学科之一, 而地理学科被确定是富有特色的第一类专业建设点;还有广西河池学院的文艺学专业等, 这些学科专业的特色都比较明显, 并成为高校的代言学科。但是, 还有一部分的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 开设的课程受传统影响比较深远, “大一统”模式仍然存在, 并没有设置出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学科。而一所高校想要办出特点, 就需要设置一个特色学科专业, 但从整体而言, 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对于这点而言, 还需要进一步地加强。

(四) 地方民族特色不明显

在少数民族地区, 由于办学资源、办学条件以及办学经验等因素的限制, 比较容易导致在相互学习交流过程中, 将办学特色趋同化、相似化, 无法充分体现出自身的办学特色。例如, 很多广西的高校将办学目标、办学思想、办学思路、办学理念等都局限在西南、广西等, 仅仅依靠中国—东盟、北部湾的机遇大力发展办学, 这对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模式等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无法凸显出自身的个性特点, 更不用说保持办学特色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了。与此同时, 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在民族文化的传播继承和专业学科设计上的特色非常不明显。例如, 广西民族大学, 设置了五十多个普通本科的专业, 涉及的学科领域主要包括有文学、哲学、法学、历史学、管理学、教学学、艺术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等学科门类, 但是从其招生简章和计划表中可以轻易发现, 关于民族专业的只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学以及民族学等。除此之外, 广西艺术学院作为广西的唯一一所艺术本科院校, 开设的专业包含着舞蹈、广告学、音乐、艺术设计以及绘画等专业, 对民族民间文化都有所挖掘, 但是其影响力还不够, 需要进一步探索更具有民族特色同时又具有艺术表面的学科特色。而对于广西中医学而言, 在2010年的时候才把中医学专业设置成为壮医学, 由于其转型时间较短, 导致其专业特色不够明显。

三、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办学特色研究

(一) 培养特色人才

各个少数民族地方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多年的办学经验, 并结合学校的专业特点和综合实力, 科学合理的制定能够满足文化创意发展需要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熟悉媒体技术专业的特色人才培养手段、培养目标等。在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和实践意识的过程中, 教师还需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等, 促进高校学生能够成为相关于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以及相关研究的部门和单位中的优秀人才, 如网络公司、教学科研部门、影视动画公司、数字展示企业、数字媒体出版单位等, 同时还可以为相关的领域培养具有领军素养的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

(二) 开拓发展专业教学

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内容比较宽广, 涉及的领域包括有数字游戏、数字影视、数字动画、数字展示设计、数字出版等专业, 在学校教育的总体设计框架下并有效的结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科交叉、复杂特点, 设计出一个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如“专业知识+专业技术+综合素质+艺术+实践能力”, 让学生不仅可以奠定坚实的基础, 而且还可以在专业方面形成一个比较完善、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 并同时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以及较强的工作能力。同时, 少数民族地方的高校还应该积极实行通识基础, 通识基础的内容包含着全校学生所需要共同学习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公共基础课程等, 让学生在进行艺术设计的学习同时还能够学习到多个专业的基础知识, 进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专业基础、以及艺术素质等。而专业教育的内容包含有专业课程以及实践教学。根据专业的不同, 有计划性、目的性、针对性的设置课程, 对教学大纲进行完善, 尽力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提高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能力。一个清晰明确的课程体系不仅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特长等选择与自己相适应的专业课程, 而且还可以根据所选择的专业课程联系导师, 有目的性的进行学习, 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 还应该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最新成果进行研究, 并将其纳入教学内容之中, 不断调整课程体系, 更新教学内容。

(三) 构建特色课程

在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 构建继承传统、突出特色、前瞻性强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课程体系, 对课程设置与知识体系进行着重的改革和创新, 并对相关课程的设置进行深入的研究, 如公共文化课、专业方向课、专业基础课、毕业设计课、专业实践课等, 研究如何对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主要课程与辅助课程、专业课程与选秀课程、学分与学时之间的正确处理;研究课程体系中的科学技术学科、人文知识学科、艺术设计学科这三者的内容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根据课程设置与知识的构建, 选择现有的、适合的教材, 并对原有的教材进行修订或者编写, 注重理论知识与基础的联系和应用。

(四) 创新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体系的制定选择相符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在一定的教学观念指导下形成的一种为实现某个教学课题而运用的教学方法的策略和流程, 换句话说教学模式主要是由许多个教学方构成的。而教学方法主要是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下, 为实现某个教学目标而完成的教学任务, 是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的统称。将学生、教师、教学实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环境等作为切入点, 并结合日常的工作经验, 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和创新, 尽力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模式上, 需要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 并研究探究性教学模式中所涉及的环节, 例如问题的提出、假设、探究计划、实践、分析总结等。而在教学方法上, 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采用举例法或者案例分析法,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延伸和加工, 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创新能力、批判能力。在教学手段上, 需要利用现代先进的设备、设施、仪器、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设计能力、写作能力、说服能力、学习能力等,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 教师还应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对教学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 将教学内容细致的划分为实习、论文设计、实践等模块, 采用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建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工作室和教师工作室, 并搭建一体式的实践平台, 利用少数民族的地域特点和优势与企业进行合作, 引进项目, 让学生的专业学习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还需要构建与专业特点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 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学习质量以及人才的培养等方面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评价体系必须围绕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核心环节进行建立:首先, 教学工作的评价, 包括的内容有学生参与度、课堂教学设计、学生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以及学科竞赛辅导等;其次, 考试与考查。对于理论课程, 一般都是采用考试的方式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进行了解。由于数字媒体专业艺术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因此需要将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进行综合运用, 这样不仅能够实现两者之间的优势互补, 而且还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充分发挥教学评价体系的诊断、调节、激励、教学等作用,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少数民族地方的高校具有文化特色优势, 因此需要在突出高校特色的前提条件下, 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注重引导学生掌握熟悉媒体艺术专业的理论、技术基础以及学科之间的交叉对接;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系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思考能力、设计能力、竞争能力等, 从而为我国培养出大量的适应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和民族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摘要:办学特色是每个高校所需深入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它不仅对高校的招生规模和招生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 而且还影响着人才的培养质量。少数民族地区, 其办学特色需要体现在办学理念、专业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等方面的同时, 更加着重体现在民族地区特色的文化继承上。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发展的情况, 探讨了其中存在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以期能够为我国社会的发展与前进培养出大量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少数民族,数字媒体,专业艺术,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马炅.国内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发展现状及对我们的启示[J].考试周刊, 2011 (80) .

[2]霍炬.应用型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4 (13) .

[3]朱婷婷, 罗建光.论高校转型发展契机下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改革[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 (教师版) , 2014 (18) .

[4]杨杰.浅析综合性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设置[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8 (3) .

[5]刘娟绫.浅析服务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自主创业实践教学︱︱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 2015 (9) .

[6]李鹏杰.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现状分析及教学体系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0.

[7]杨丽, 万华明.关于理工类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的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美术与设计版) , 2010 (4) .

[8]矫桂娥.民办高校理科生源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培养方案探讨[J].价值工程, 2012, 31 (13) .

少数民族地区民间艺术 篇8

广西艺术学院于2008年开设了音乐表演专业民族音乐表演方向,2009年成立了民族艺术系。现设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科研”、“声乐”、“器乐”、“理论”四个教研室。民族艺术系坚持将民族民间文化元素渗透到教学与实践中,以《民族语音》、《民族声乐理论》、《民歌演唱》等富有民族特色的课程为主修内容。在将当代先进民族艺术教学理念、现代教学手段与丰富的本土艺术资源有机结合的同时,开展了高等教育民族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同学们在《民族语音》的课程中,学习到了壮语的知识,如何拼写标记壮文等,在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们用各自家乡的语言互动,各个地区的语言出现了碰撞,有些是大同小异,如壮语;而有些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则相差甚远。通过对《国际音标》的学习,掌握了国际音标的标注方法,能让我们的民族音乐走上国际舞台,就算不懂壮文也没关系,懂国际音标也一样能知道各个民族的语言如何拼读,加上曲谱,那么就可以学唱了。

《民族声乐理论》由系主任徐寒梅执教,通过她的课件,让大家了解到了有关声乐的生理理论,让我们知道了声音是如何发出来的,如何调控,明白了生理与声乐之间的密切联系。

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在《民歌排练》的课堂中,我们对民歌进行学习创造,就如何编排一首歌,发展成为一个生动的节目进行了学习。我们会根据当地人民的习俗、生活习惯等,融入歌曲的编排中,如侗族的“油茶歌”,把侗族人民在打油茶时唱歌的场景活灵活现的呈现出来;通过《民歌排练》的课程,我们对编排节目,如何表现歌曲的内容有了新的认识,主要还是根据歌曲的民族特性,歌曲内容,借助一些道具,展开想象,创造出鲜活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舞台效果,给人们带来观赏性和学习性。

在《田野采风》课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进行田野采风工作,每一个地方都会有其特定的风俗习惯,如壮族的“三月三”歌节、京族的“哈节”等等,在课堂上,我们学会在采风中,如何进行记录民歌、习俗,了解到“入乡随俗”的重要性,更清楚下乡采风是一件辛苦又快乐的事情,因为你会发现很多不一样的新鲜事物,不同习俗、文化之间的碰撞,会产生新的智慧的火花。通过采风活动,深藏在民间的民歌、民间舞蹈才能被挖掘,我们的民族文化才能得到传播与发展。

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除了开设很多特色的课程外,还有很多特色的活动,每年寒假的下乡采风活动、教学实践活动、田野采风汇报等等,下乡采风活动旨在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实地考察能力,也最锻炼同学的综合能力,而教学实践活动,让我们能得到学以致用的机会,我们会到一些小学或者中学,进行教学生学唱民歌,传播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提高大家的文化认同感,也让学生们有了一种使命感。学生不仅在学校学习唱歌,更能去实地采风,获取民间艺术的第一手资料,通过种种方法进行整理、学习和总结,再进行汇报展示!这些活动都体现了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特色的教学方式,以及高质量的培养人才的方法。徐寒梅老师说:我们下乡采风回来的东西,其实都是一笔财富!是啊,这里面蕴含了同学们的勤劳汗水、科研成果、各地民间的的宝藏,以及传承民族文化的决心。我们在学习和挖掘民族文化中,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我们在做这件事情中,收获了快乐、成功、和成长。

二、毕业展演创新

我们正是在这些特色的课堂中,活动中,得以不断地积淀,学习成长,才有了那么多的晚会、展演活动等。每年都会有一届毕业生毕业,民族艺术系的毕业晚会,则是同学们大学四年学习深造的一个结晶,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民族艺术系的学生们毕业不用写论文,但是要写“文案综述”,还有就是一场毕业展演。文案综述,是围绕着毕业展演进行的,一个展演有很多方面构成,包括节目的确定、素材的挑选、展演的结构如何、排练、外联等。每个同学都有所分工,这样得以整合出一个毕业展演的文化,挈领和方向,可以说这个文案综述,是毕业展演的“指向标”、“砖瓦”。文案综述指导着同学们如何打造自己的毕业展演。

在“八桂歌谣——民族艺术系09级2班毕业汇报演出”中,展演的节目共有十三个,直接按照一到十三的排序进行,其中,开场是壮族的《画眉飞进油茶林》,还有壮族天琴弹唱、毛南族民歌、彝族民歌、瑶族民歌,还包括了一些新民歌如《梦幻刘三姐》,《唱山歌想阿妹》等,还有歌舞表演《摆呀摆》。可以看出展演的开场是壮族的素材,此外,还包括了各个民族的民歌、原生的、改编的都有,体现了传承性。

到“流淌的民歌”——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2009级毕业展演,这场展演的结构为:序-传承篇-创新篇-尾声。序的内容是全体学生演唱壮族多生部民歌《蓝天广朗朗》;而传承篇(原生态,未经过改编创作),有壮族、彝族侗族的民歌,还出现了侗笛独奏《送情郎》,京族独弦琴弹唱等民歌;在创新篇(经过改编创作的)中,有舞蹈、有“芼呢”乐队演唱《阿哥阿妹来跳坡》等歌曲,还有一些戏曲选段;尾声是大家齐唱“大地飞歌”。

2012级“源·薪火”毕业展演的结构更为细致些:由“开场序、壮、瑶、苗侗、毛南、戏曲、尾声”七大板块组成。开场序,由马山县会鼓开场,鼓声有如从四面八方响起,马山会鼓有浑厚、浑圆、洪亮的特点,椿榔舞的出现,表现出壮族人民在共庆丰收和喜悦的场景;这场晚会以壮族、瑶族、苗族、毛南族五个民族的民歌、民俗、节日为主线,表现了各民族间不同的民族风情,如毛南族的幽默与智慧、壮族的有神论与多神崇拜等,本土艺术板块则以汉族为主,尾声由全体演员演唱原创歌曲《翅膀的力量》。在第三板块中,侗苗的节目放在一起,正体现了“侗苗一家亲”的亲切感。

每一届的毕业展演,都是民族艺术系的一个进步!我们可以看出,每一届的展演,都有其特色,包括结构更为细致、素材也更为丰富、学生展现出来的东西更为有深度,甚至在展演中演绎了属于一个班集体的班歌,要知道,这是他们自己创作的!也正体现了学生们得创作能力的发展,体现了一个班集体的文化精神。我们除了学习、传承民族文化,还要学会创新,创造出有民族特色,又具备现代元素的优秀歌曲。相信以后民族艺术系会有更多的原创歌曲面世,并且让更多的人传唱。

三、心得与体会

如何才能通过教育手段,切切实实的保护我们的本土文化,相信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已经给了一个满意的答案。他们已经在“民族艺术”方面做出了开拓性的发展,相信我们民族文化的其他方面,也将会有更多的建树。

广西民歌浩如海,曲目众多,这些古人留给我们的瑰宝,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挖掘、研究、学习、传承和发扬。艺术的灵魂在于创新,而个性也是艺术的生命力!我们在学习民歌的过程中要一定保持其原有的韵味,这是十分重要的,就好似一个人一样,如果人的个性被抹杀掉了,那么这个人也失去了自我了。

通过探究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的特色办学,我明白了“定位、方向和个性”的重要!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的创办,是我们传承民族文化道路的里程碑。民族艺术系师生们的努力,将会不断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产生的影响不言而喻,这将带动更多的人,对我们本土文化产生重视,思考。“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每个民族自有其存在的意义,我们民族也是世界民族的一员,希望我们能影响到更多的人去关注我们的民族文化,关注我们民族的声音。

摘要:本文以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为例,对其安排的特色课程进行探究,探索在知识与经济高速发展下,如何让民族地区高校办学,更加有个性、更能体现高校教育特色办学的价值性,探索在全球一体化的现代中,如何才能体现、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发展方向,希望通过以此为今后个人在研究各民族文化工作中能够提供更多的思路和研究方向。

关键词:高校,民族艺术系,特色办学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3.

少数民族地区民间艺术 篇9

一、民族地区的美术教育的现状

美术教育无时无刻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简单到个人的穿衣打扮,居家环境布置等等。众所周知,美术教育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在民族地区的美术教育具有对学生进行陶冶情操的审美教育,使学生感受到更为广泛的美术理论知识与技法能力在实践中的体现,对环境和社会的审美能力认识。然而在边远的民族地区,长期的教育环境和应试教育的影响,美术教育有些概念化,使学生美术教育的鉴赏能力有些淡化,出现了偏科现象,加上一些网络以及电视的影响,课程就不能形成良好的一种氛围,形成了没有审美意识的“秀才”。这些各因素让学生在接受美术教育的时候处在被动地位。致使美术教育的形同课程形虚设,教师在上课时,只是把一堂课程草草应付了事,难以开拓和发展美术教学环节的功能,这就是当前在民族地区的美术现状,当然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艰巨的任务。

在民族地区的美术教育课程里,每周仅有的一堂课里去解决实际问题,是不太可能的,是要通过学生和老师交流,通过对书本上的技能知识和民族地区所特有的民间艺术结合起来,老师在根据教材内容划分课题。再加上民族地区的民间美术融合在一起,从两者的共性和个性的状态和差异去分析,这样就可以让民族地区的学生能接受美术教育的真正内涵。教师也能在课堂中有兴趣的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民族地区的美术教育与民族民间艺术的拓展

在民族地区的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是从农村而来,要达到“增加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培养美化生活和保护自然意识”这个目的,相对来说更能吸引学生对艺术欣赏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解决教学的实际教学问题的时候,我们不仅是在解决课堂上的秩序问题,也不仅仅解决课堂上的知识量的问题,这些只是表面现象,而是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挖掘民族民间美术的元素,寻找到与身具有的民族的东西,用在教学的环节上,通过融合,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兴趣,才能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环节中。

高中美术课程理念要求教师重视学习和传承祖国民族与民间优秀美术传统,要求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通过与民族民间艺术的元素进行的融合,突出美术课程的生活气息和民族民间艺术的气息,把民族民间艺术引入课堂,以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弘扬民族文化的精神。

1. 结合课程知识融合民族民间艺术

作为民族地区的教师,应依据教材的内容和结合民族地区的民族民间艺术的元素提出参考性的课题名称,可以根据同学们的兴趣爱好来侧重,从课本相关知识里拓展或延伸,教师则起统筹、策划、指导作用。比如在上“中国民间美术”这一讲时,学生可以从教师给出的相关课题中选出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小研究项目,根据自己所属的民族特性和身边条件的可性性来进行实际分析,然后找出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切合点,确立好自己的学习目标。这样无论是做美术作业练习,还是做美术理论探索,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兴趣的热点,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至于显得枯燥乏味,而是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样就达到了美术教育的目的,也能让民族地区的学生在美术这个课程上有新的拓展,形成良好的美术教育方式。

2. 研究和展示民族民间艺术的审美性

“中国民间美术”是一个理论性课程,需要学生们能基本掌握一般的基础知识,但各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现象,要把每一个民族的民间艺术弄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按照课本上的问题,一昧灌输教学的话,会使学生产生反感情绪,美术课程从而变成强迫输入性的负担课程。所以我们要相对确立一个课题,一个适合形式的课程,引导学生做他们非常熟悉和了解的事。根据这个设想,继续对下一步确立课题进行研究,让整个研究程序做到有目标可循,围绕目标确立内容、开展研究,可以先把书本上的基本内容作简单讲述,按照一定的规律把课本里的“门神”、“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风筝”、“贵州蜡染”等的基本功能特点和构造方式进行讲述,使学生有个基本概念,然后在着重讲述民族地区的民间艺术。如:蜡染、刺绣、竹制工艺等。教师可以划定一个范围来引导,如:民族民间刺绣艺术的显著特点有那些形式?刺绣艺术的制作工序以及原料有哪些?蜡染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侗族的鼓楼和风雨桥里的民族民间绘画和雕刻将是什么样的艺术形式等等。提问后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一个看起来简单而乏味的美术课程,将会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中得到新的拓展,还能调动学生的民族民间艺术的审美情趣,能发挥民族民间艺术在教学上的作用。.从而改变了以前知识面相对狭窄的方式,使民族地区的学生们一贯“听天书”的局面得到改变,让他们运用自己熟悉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学生会觉得有一种亲切感和自豪感,就会主动地去参与学习和讨论课本内外的内容。在不断对比中也提高了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水平,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点。通过把民族民间艺术引进课堂,促进了教学,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关注家乡变化和参与家乡生态建设的意识,主体精神、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教学的主要目标定位是在激发学生关注家乡变化、参与家乡生态建设的热情和对民族民间艺术和民族文化遗产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达到把原生态文化艺术真正地保护起来。

所以,在民族地区从事美术教育工作,要结合好民族民间艺术的元素,合理使用这个元素,在教学中不断演变和发展,让学生能有兴趣地去了解和研究属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艺术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美术教育的作用,借鉴民族民间艺术在课堂上的融合和展示,是很体现出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积极因素和实际效果的,所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不无道理。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钟启泉、崔允淳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美术课程标准》柳菊兴、张佳木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民族地区声乐艺术教学的师生关系 篇10

一、在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在艺术教学中, 师生关系缺乏艺术性主要表现, 在师生之间的关系始终缺乏一种人文性和艺术性的理解。

艺术是一种赋予生命和激情的, 它需要生命的感染力。那么艺术教学中, 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应该是一种互相融洽、相互交流的形式, 教师运用情感投入在教学中的作用应该更为丰富。

具体的艺术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艺术教学中的位置, 形成什么样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该在艺术教学中, 除了把经典的艺术作品通过教学的手段传播出来之外, 还能够以它所蕴藏的精神和美陶冶人的情操, 净化人的心灵, 打动人的情感, 以及作品中所蕴含的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对真善美的追求, 都也可以是释放情感和展示内心观念和意识时所追求的一些理念。教师在教学中, 适当的释放情感, 可以通过艺术交流形式, 形成师生之间的平等状态、从教学的内心世界和灵魂开始交流。在教学中确定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注重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重视伦理、道德、审美情操的培育,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艺术元素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艺术教学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师徒和师生的双重关系, 只注重某一个环节的话, 都可能失衡, 要整体的在精神上、思想上, 形式上进行关怀, 全面投入的情感教育, 是一种渗透着人文情怀的, 蕴含着艺术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系;是一种在彼此间的精神体验之中, 共同体验心灵感悟的升华, 生命力量的展示, 情感世界的融合的关系。

师生共同面对艺术教育, 但是在教学环节上、在精神上两者是平等的。教师要有平等意识, 善于尊重每一个学生, 尊重他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让每一个学生, 尊重他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让每一个学生拥有一声属于自己的精神乐园。以平等对话的方式, 使双方在情感上形成共鸣, 共同获得审美的愉悦。在教学中形成一种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师生互动关系;形成一种和谐的、愉快的平等对话关系。是把学生看作和自己一样的独立自主的人, 相互尊重, 坦诚相见, 师生都是精神的体现, 都有着相互间的回应或语言应答。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心与心之间的关系, 是两个纯粹作为人的相遇, 相互之间的和谐共处, 是一种人格对等的交底。

在艺术教学中, 如果没有形成融入了情感的心灵相通、相互理解, 就不能真正实现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理解和相互作用。情感是真正的属于个体自身的, 他是内在的, 独特的。师生之间应当将对方融入自己的生命意识中, 实现情感上的交流。

把师生之间情感上的彼此投入、心灵的交流、精神上的直接面对从教学中分割出来, 艺术教学中的艺术就会大大减弱。脱离了情感的智慧是空虚的, 脱离了情感的教学, 可以说是毫无价值的教学。单纯的着眼于智力和知识的培养, 是不能获得完善的人格和生命的。教育是人的情感、人格的教育, 而不是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和灌注。只有知识的交流而没有情感的交流, 是一种残缺的、不完整的教学, 这种教学没有把人当作是不可分离的整体的人, 这种教学没有触及到人的深入, 而是停留在一般的浮泛表层, 是一种浅薄、甚至失败的教学。

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的过程, 更应该是激情和生命的涌动过程, 是一种情感融入和态度形成的过程, 是一种张扬和创造展示的过程;教学活动关注的应该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的调动和发挥, 以及人的内部的情感和灵性是如何充分的形成和展示;而且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只有在根植于情意的基础时, 才能发挥最好最大的作用。情感上的共鸣是创造教学过程愉悦的前提条件, 也是教学过程具有愉悦性的标志之一, 依托共鸣感染学生, 才能使学生自觉自愿的、主动积极地、轻松愉快并富有创造性地参与艺术活动。

三、艺术教学内涵

在艺术教学中, 师生首先共同面对的是艺术, 是艺术饱含着的深刻的意蕴和精神。艺术和生命一直是不可分割的, 艺术是生命的展示, 是生命的不断超越, 是生命的精神家园。我们应该从生命本身去理解艺术, 从艺术的追求去理解生命的升华, 同时从艺术的本质和生命的特征去理解艺术教学, 去寻求艺术化的师生关系。

艺术从来就是以某种精神和情感作为依托的东西, 没有情感、没有意蕴、没有人文的东西是永远都不能成就艺术品的。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强调艺术是人的内在世界和人自身的纯真的表现。德国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艺术是人的内部生命的表现, 也是人的本能。罗曼罗兰说:“音乐最大的意义不就在于它纯粹的表现出人的灵魂, 表现出那种流露出来以前长久的在心中积累和动荡的内心生活秘密吗?”因为有艺术, 有这种充盈着直白的灵魂展示和浓郁的美的艺术为师生, 艺术教育师生关系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若没有一种渗透人文和艺术精神、没有将彼此生命全部展开的教学, 艺术的内涵将得不到挖掘和展示;如若师生之间的纽带断裂, 艺术灵魂的流通也会因此中断。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展到浓厚处是情感的关系, 发展到深处则是人彼此间的融合, 是灵魂之间的关系。艺术的存在让这种关系更容易实现。在艺术教学中, 当共处在艺术精神家园时, 艺术在本质上要求师生的关系应该是一种灵魂深处的关系, 同时也为实现这种关系提供了条件和场所。

在艺术创造中, 如果没有一种原则, 艺术也就不可能是充满一种艺术的精神。艺术精神可以是人内心深入所蕴藏的观念意识、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 也可以是释放情感和展示内心观念和意识时所追求的一些理念, 比如:情感的流露和释放要求是自由的、完全的、纯真的、纯粹的、本质的等, 在通过艺术审美情感时, 要求是完全平等的、和谐的、发自内心的生命和灵魂的交流。

“艺术的生命就在于真实, ”那么我们要求师生的关系是真实的, 师生之间流露出来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真实的情感, 而不是虚假的, 更不是一种被动的彼此敷衍。审美是脱离现实功利的、纯粹的关照, 同时是一个完全开放的、自由的解放的状态。康德也认为美学意义上的美是一种不受功利、概念、目的束缚的美, 是一种用最纯真的眼光来看世界所发现的美, 而审美也不是用日常的目光对事物进行美与丑的判断和褒贬, 而是用最纯粹的眼光洞察事物本身。那么我们也要求师生关系是纯粹的, 师生交流是自由的, 是开放的, 是纯真的, 是脱离现实功利的心灵上的一种关照。这样艺术教学中师生关系才在艺术本质和艺术原则上真正艺术化, 才是一种彻底的、完全的、真正具备艺术性的师生关系, 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师生关系。

四、余论

总之, 构建艺术教学和谐的师生之间的关系, 是艺术教学的一个必然要点, 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 这个为今后的民族区域的艺术教育教学带来更好的教学法则, 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辛、甘霖著.美学原理新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

[2]辛继湘.体验教学研究.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3]艺术概论编写组编.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1月

[4]郭声健.艺术教育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 篇11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教育 对策

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而言,必须具备两种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而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最重要的途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落后已经严重影响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繁荣和综合实力的提升

一、改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各个民族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形成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除汉族外,我国还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众所周知,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不断加强,各民族的了解也在不断加深,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也越来越多,而且少数民族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而且对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也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对于少数民族地区而言,只有通过不断加强民族教育政策和立法,才能保障和推动民族教育的快速发展,不断缩小与全国教育水平的差距,全面实现少数民族学生受教育权利。

二、少数民族地区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1)农村教师水平远远低于城区教师水平。虽说教师整体学历在提高,但大部分的学历是通过函授和自考取得的,正规的全日制本科大学生回来的还是比较少。反而外调城镇的几乎全是骨干教师,以致走访的几所小学几乎都没有高级教师。

(2)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不断深入,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已由原来的公办、民办、代课教师变成了全部是公办教师,但是音乐、美术,微机等教师严重不足。

(3)由于59.3%的农村学生一般都要承担部分家务劳动,难以保证他们拥有充足的学习时间。自觉能力差,对学习不够积极和热情,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

(4)少数民族学生知识基础差,自暴自弃;民族地区学校办学条件差,校舍简陋;师资水平低,缺乏师资力量,引进人才困难;教学质量差;家长观念落后,认为学校学习的知识不实用。这些都影响了少数民族家长送子女上学和民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云南省楚雄州紫溪彝寨在教育中存在问题的特殊性

(1)农村家庭子女辍学现象严重。孩子们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却没有去上学,只是呆在家里或者下田。虽然国家在农村地区已经全面实现免费义务教育,但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辍学现象依然严重;

(2)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的教育不重视,期望不高,孩子们也没有求学的欲望,因为父母也是农民,所以不清楚教育的重要性;

(3)小学的教师不多,在西部地区,环境贫乏,条件恶劣,很少教师愿意进来支教,而且大部分教师都想走出去,导致了小学教育逐渐暗淡,无人重视。

(4)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 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去搞信息化达标、远程教育、示范工程等等,耗资大、成效少。

四、给出的几点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要提高农村家庭子女教育覆盖面,首要使家长的思维发生改变,让家长真正意识到教育对子女的未来和对家庭、社会的重要意义,从而点燃孩子们受教育的渴望,让孩子们知道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的道理。

(2)加大对小学教育的投入 ,发动政府和社会慈善机构、企业对贫困农村进行捐款,完善小学的设施,扩大教育空间,发展孩子们自身的天赋。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我们应该广泛采纳集中措施:1)切实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健全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经费的体制,增加教育投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规定,年预算和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保障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推动新增财力向教育倾斜,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用于教育的比重。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教育费附加制度,全面开征地方教育附加,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比例计算教育资金的政策,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拓展社会投资渠道。推动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推动有关部门出台教育捐赠便利性措施,落实公益性捐赠所得税前扣除政策。支持设立各种形式公益性教育基金会和学校基金会,拓宽社会教育捐赠的渠道。完善教育捐赠经费的监督管理制度;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制订非义务教育阶段收费标准调整的程序和办法。各级学校收费标准在基本稳定的基础上,依据经济发展状况、培养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逐步加以调整。2)改善教师待遇,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鼓励教师走进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施教,给更多孩子教育。3)因此应大力支持和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以切实扩大小学的办学规模,解决少数民族小学教育匮乏的问题。4)宣传小学教育的意义,鼓励孩子们上学,提高父母的教育水平。

综上所述,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而言,必须具备两种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而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最重要的途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落后已经严重影响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繁荣和综合实力的提升。只有高素质的人才与富饶的资源、特色产业相结合,才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才能促進云南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规模的增长和财政收入的增加。从日本、中国台湾和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近几十年经济的迅速发展有力证明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教育和经济发展是辨证关系,要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优先发展教育,特别是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只有经济和教育协调稳定发展,才能有效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立鹏.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立法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J].民族教育研究,2006.

[2]曾满超.云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挑战和政策.

少数民族地区民间艺术 篇12

一、贵州旅游经济现状

贵州旅游业的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 受配套硬件设施的制约, 初期的旅游业发展虽规模小, 档次低, 却已显示出相当好的发展前景, 通过多年的开发努力, 贵州旅游业已今非昔比。贵州旅游业无论在游客人数上, 还是经济收入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步。1990年~1999年贵州旅游业资料显示, 20世纪90年代初的1990年海外旅游者人数为24112人次, 到1999年达到166995人次, 增长6倍;外汇收入从1990年的不足100万美元, 增长到1999年的5501.54万美元, 增加了50多倍;国内旅游人数大幅度增长, 1989年为399.23万人次, 1999年增加至1510.17万人次, 增长约4倍;人民币收入也大幅度增长, 1990年人民币收入仅为0.2761亿元, 1999年猛增至43.75亿元, 10年增加了近200倍;2001年1月~3月份, 共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25316人次, 比2000年同期增加了18.82%, 外汇收入949.85万美元, 增长16.28%。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全面发展, 在新世纪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过程中贵州旅游业已成为贵州省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近五年来, 全省旅游总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提前三年实现了“十五”计划目标。2004年, 全省接持入境旅游者23.1万人次, 外汇收入8020.27万美元;接持国内游客2480.21万人次, 同比增长31.88%, 国内旅游收入161.02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40.8%, 旅游总收入167.75亿元, 同比增长43.54%。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一是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机遇, 进一步坚定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二是政府加大对旅游的投入。2000年至2004年, 国家和贵州省各相关部门对旅游业投入共计4.03亿元, 决定从2002年起, 每年拔出专款1200万元建立贵州省旅游业发展专项基金, 把旅游业的投入纳入到财政预算中 (从2005年起增加到2000万元) ;三是以交通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 高等级公路主骨架正在形成;四是旅游规划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地、县级旅游发展规划和了解机场旅游线路规划的长征文化、乡村旅游等专项旅游规划编制工作已相继完成并启动;五是旅游精品战略全面实施, 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六是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 旅游企业与行政主管部门脱钩工作全面推进。

二、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工艺品

由于贵州自然条件复杂, 地域差异较大, 各地区民族在各自的栖息地, 以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 构成了自己特有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空间, 形成了独立的区域性特征, 由此也形成了贵州自身文化特色, 培育出众多带有鲜明特征的民间艺术形式。

1. 贵州民族服饰

贵州是个多民族的省份, 这里居住着汉、苗、侗、布依、彝、土家、仡佬、水、回、瑶等17个主要的民族, 具有二千多年的古老文明和独特的民族传统习俗, 特别是民族服饰文化和服饰艺术。在这些民族中, 特别是苗族服饰, 工艺精美、种类繁多, 不同的苗族支系有不同的着装, 同一支系因地域的差异不同也有几种不同样式。

苗族服饰总的特点为头冠银饰及上装对襟栓于腰上, 襟边刺绣彩色花边、大袖口、袖口有刺绣花边, 下装为裙, 有的长裙, 有的短裙, 全身多着银饰。

布依族在贵州是少数民族中较多的一种民族, 分布于黔西南镇宁、安顺等地, 上着对襟宽衣, 大袖、襟边、袖口以蜡染主花样, 头戴包头布, 向后达, 下装为蜡染花裙。

水族的服饰艺术独具特色, 特别是服饰上的刺绣堪称一绝, 这就是著名的“马尾绣”。侗族有南侗、北侗两种类型, 北部侗族多着衣裤, 南部多着衣裙。贵州民族服饰丰富多彩, 有的偏远村寨原计原味的古老装束粗犷、神奇, 刺绣的花纹令人眼花缭乱, 它记载着本民族发展的历史。

2. 苗族的银饰

银饰是苗侗族特有的装饰品, 除了男人少量佩戴外, 主要是妇女佩戴。银饰的布局可分为头饰、衣饰、颈胸饰、手饰几种主要类型。头饰如“凤冠”, 由多层银饰组成, 上有繁茂的银花、蝴蝶、螳螂、二龙戏珠、双凤朝阳等生动的造型和纹样, 下层逐一排刘海式的吊穗。银冠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头上的银角, 银角仿水牛角, 是标志性的造型, 银饰已成为贵州苗族代表形象。

3. 贵州民族蜡染

贵州民间蜡染分布区域广泛, 大部分县、市都有蜡染流传。蜡染主要在苗族、布依族、水族、革家等民族中盛行。传统纹样主要是自然纹和几何纹两大类。自然纹取材于花、鸟、虫、鱼等自然物, 但又经过夸张、取舍。几何纹多采用四面均齐, 左右对称的构图方式, 点、线、面变化有致, 主次分明, 求得整体效果的统一。总体来看, 贵州少数民族蜡染既多姿多彩, 个性突出, 又表现出共有的质朴清新、明朗大方的审美趣味。

4. 贵州民族刺绣

贵州民族刺绣分布地域广泛, 各地刺绣风格及工艺技法争研斗奇, 各有千秋。贵州民族刺绣主要有苗绣、水族的马尾绣、花溪的苗族挑花。

苗绣, 从刺绣的技巧来分有平绣、锁丝绣、破线绣、绉绣、辨绣、打籽绣、锡片绣、数纱绣 (即挑花) 。传统刺绣纹样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具象性纹样, 接近写实效果;第二类为半抽象具象纹样, 即由几何形线条组成的实物形象;第三类为纯几何形纹样, 描述形象有动物、人物、花草及几何图案。

三都马尾绣制作工艺首先是在马尾上缠绕白色或有色丝线, 然后用缠绕好丝线的马尾在制好的布料上, 按花纹图案缠钉, 再在固定好的马尾轮廓线内用织、绣、绞等手法进行配色填充而成。马尾绣图案多用一些虫、草、花卉纹样。

贵阳花溪苗族挑花, 挑花是挑绣的一种, 又称数纱绣, 也有称“十字绣”, 挑花图案形成单独纹样或连续纹样, 结构严谨, 对称而又富于变化。挑花图案色彩使用同类色较多, 对比色少, 显得素净, 淡雅, 别具韵味。

5. 贵州的泥土工艺品

牙舟陶器, 传统的牙舟陶器风格独具, 以玻璃为基础釉, 以黄、褐、红为基调, 色泽古雅浑厚, 十分耐看, 在火烧制过程中, 釉色表面出现自然裂纹, 有如蜡染的冰裂纹, 十分耐看。

黄平泥哨, 是著名泥塑艺人吴国清在传统泥俑、陶俑基础上创新发展起来的小型彩塑泥玩具, 泥塑造型千变万化, 有飞鸟走兽, 有家禽六畜, 有鱼虫蛙蝶, 还有神话人物, 黄平泥哨注重动物头部特征, 强调夸张变形, 处理方法繁简得当, 特征突出, 具有浓厚的生活趣味, 以自然烧成的黑色为底, 着以强烈的红、绿、黄等颜色描绘而成, 很有民族风韵。

6. 贵州石雕

思州石砚, 又名“金星石砚”, 简称“思砚”。石砚石质优良, 呈黛色, 内含金星, 砚面金光闪烁, 具有水石珠质, 浑金璞玉, 云滋露液, 惜墨惜笔, 贮墨不易干涸, 呵气可以磨墨, 隔夜不生怪味等特点。

紫袍玉带石雕, 是梵净山的一种天然石材, 其结构紧密, 硬度6级, 色彩鲜丽, 层次分明, 光泽柔润, 手感温和, 细腻如脂。主要产品有砚台、墨盒, 笔筒、屏风、茶具等。

7. 贵州大方漆器

大方漆器, 是大方县出产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传统工艺美术制品。采用牛、马皮脱胎和布胎, 以上等漆作涂料, 经40多道工序才得完成。纹饰有山水、花卉、人物、飞禽、走兽、虫鱼等, 还有少数民族图案, 形成了贵州的独特风格。

8. 贵州傩戏面具

“傩”是原始社会先民对图腾、鬼魂及祖先的崇拜, 在长期的历史传承中, 逐渐演变成固定的, 用以驱疫病魔或“驱邪纳吉”的祭祀活动, 并逐渐演化为傩仪、傩舞、傩戏几种表现形式。傩戏中广泛使用面具 (也称脸壳, 脸子) , 在傩戏里有特殊的位置, 具有突出的艺术特色。面具种类有很多, 不同的族别和地方的面具也各有特点, 是我国古代富于浪漫主义巫文化体系流传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

三、开发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工艺品, 促进贵州旅游经济发展

为了适应旅游业发展, 要注意综合性开发, 达到民族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从食、行、住、游、购、娱这6大要素作手, 并通过政府支撑, 市场运作, 建立起“一个市场, 三个中心”, 即现代化旅行社市场、旅游商品购物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旅游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积极开发研究民族民间美术工艺品, 作为旅游纪念品, 进入旅游购物, 促进贵州旅游经济的发展。

1. 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在贵州旅游经济中的地位

在旅游中, 除了欣赏歌舞, 领略风土民情和大自然风光外, 购买旅游纪念品也是旅游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之一。旅游纪念品的购买, 丰富了旅游的兴趣, 同时在返回之余, 见物生情, 能增加多少美好的回味。在社会和家庭现代化激进的今天, 家庭增添一些民族味浓厚的工艺品, 它为家庭的装饰又增加了一道风景。贵州的旅游业正在发展之中, 贵州的民族民间美术促进贵州旅游业的发展, 同时, 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又推动贵州旅游经济的发展。

旅游产品是旅游业收入一大经济来源, 世界许多著名的旅游区旅游纪念品收入都占了其旅游总收入的相当比例, 如香港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 也是著名的购物中心, 在其每年的旅游收入中250亿是购物收入, 占其旅游总收入的一半, 可见旅游购物在旅游经济发展中, 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在民族旅游地区, 民族民间美术工艺品又是旅游纪念品中最主要的一个部份。因为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纪念意义。目前贵州旅游纪念品中的民族民间美术工艺品, 虽然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 但品种少, 大同小异, 品质较低, 质量较差;产品制作工艺粗糙、档次低且少有收藏价值, 由此而造成纪念品收入所占整个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较轻。

2. 加强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工艺品研究, 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 对旅游产品中的美术工艺纪念品的开发应重点突出贵州民族特色, 引进国外高科技的旅游商品设计、制作工艺, 多渠道引进资金, 全方位共同开发、研制, 生产高品位, 上档次, 适销对路的旅游商品, 促使贵州旅游纪念品上一个新台阶。因此在研制美术工艺品中应注意突出以下的几性。

(1) 民族性

贵州民族民间美术的民族性主要体现在民族信仰、地域风俗上。贵州少数民族由于地理、历史的原因, 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各民族之间呈现为相对分离的状态, “一山分四季, 十里不同俗。”其民族风俗大相径庭, 宗教信仰不尽相同, 由此而衍生的文化事象千姿百态, 异常丰富, 构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体系, 因此它出现的很多工艺美术品也丰富多彩, 有反映自然崇拜的, 有反映图腾崇拜的, 也有反映祖先崇拜的。因此, 在选用民族工艺美术品作为旅游纪念品时, 一定要考虑到工艺品对于民族性的代表有着一定的典型性, 否则, 对民族性的突出也就平平如是。象苗族的银饰银帽都犹如一顶美轮美奂的“凤冠”, 不管是雷山式、黄平式、革一式都如此。但银冠上的牛角数雷山西江式银冠模仿水牛角的大银角, 是标志性的造型。这也是图腾崇拜的体现, 这样的银饰银冠最具有民族性。还有傩面具不仅有它的神秘性而且也是一种民族的信仰。

(2) 古朴性

由于旅游的客人大多数都来自于繁华的都市, 都市生活中高楼大厦, 宽阔的大道和奔驰的车辆, 滚动的霓虹灯和动漫的图画布满了整个脑子。他们从城市来到旅游之地, 需要的是清新的空气, 宁静的绿色, 古朴的村寨。对于旅游工艺品来说, 他们需要的不是喧啸繁华的画面, 而是古朴粗犷的符号。因此, 美术工艺品的古朴是旅游者选择之首。象黄平泥哨夸张的变形, 古朴的色彩, 正是旅游者所向往的旅游纪念品。还有刺绣中很多的鱼、虫、花、鸟的变形图案, 古朴而典雅, 也正是旅游者所希望得到之物。

(3) 实用性

对于旅游者来说所购的旅游商品除了有民族性和古朴性的个性突出, 值得收藏外, 而旅游品的实用性更是收藏的动态表现, 因为实用, 它使旅游品增加了又一道功能, 而这一功能会使这旅游品产生一定的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 也是赠送亲友的佳品, 如思州的石砚和民间蜡染制品及牙舟陶等。

(4) 纪念性

纪念性, 旅游商品除了它的民族性、古朴性、实用性商品有旅游地的纪念意义外, 有些旅游商品还需标注旅游景点, 而产生特有的纪念性, 正如贵州的黄果树瀑布, 贵州的石板寨、小七孔等, 美术家可以利用当地材料资源设计一些工艺品, 作为旅游景点的旅游商品, 尽量与实用性联系起来, 达到几性合一。

旅游商品除了要注意以上的几点外, 同时要注意它的精制性, 因为旅游商品要有它的精制性, 才是有收藏价值, 再者就是注意它的经济性, 在价格上不要过高, 过高也影响到商品的销售。作为旅游者他想买一些纪念品回去赠送亲友, 如价格过高他们买不起, 如适中, 这样他们一买可能就是几件或一批, 这样就增加了旅游商品的销售量, 增加了旅游经济的收入。

四、结语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给贵州旅游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贵州作为旅游资源大省, 西部旅游的热点之一,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要着眼于贵州旅游资源实际, 进一步解放思想, 深刻认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与旅游开发对贵州经济发展的意义。组织美术研究人员利用贵州民族美术资源和地方物质资源, 精心设计, 精心制作, 开发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工艺品, 作为旅游纪念品, 打入国内国际市场, 使贵州旅游业再上一个台阶, 增加旅游经济收入, 提高旅游纪念品收入所占整个旅游收入的比重, 进一步推动贵州民族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贵州省旅游业发展考察报告[R].2007-06-10

[2]贵州省年鉴编辑室:贵州省年鉴1990—2000[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1

[3]杨晓辉:贵州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6

[4]梁茂林:贵州风情之旅[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 2003

上一篇:施工企业会计管理论文下一篇:中美动画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