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方法及其指导论文(共12篇)
数学学习方法及其指导论文 篇1
摘要:数学作为一种文化, 对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巨大的影响。因此, 提高基础教育中的数学教学质量, 就显得尤为重要。可目前,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数学教学中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和做法时有发生, 为此更新数学教学思想、完善数学教学方法就显得更加迫切。
关键词:数学学习,学习方法,学法指导
在教会学生会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学法指导的研究和实践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门课题。这一课题的提出和研究, 不仅对当前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而且对培养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促进科教兴国具有历史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 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 地位越来越高, 作用越来越大。不仅如此, 数学教育的实践和历史还表明,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 对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巨大的影响。
因此, 提高基础教育中的数学教学质量, 就显得尤为重要。可目前,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数学教学中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和做法时有发生。为此, 更新数学教学思想、完善数学教学方法就显得更加迫切。在数学教学中, 开展学法指导, 正是改革数学教学的一个突破口。
1.对数学教学如何实施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 人们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验。首先, 是通过观察、调查, 归纳总结了中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如“学习懒散, 不肯动脑;不订计划, 惯性运转;忽视预习, 坐等上课;不会听课, 事倍功半;死记硬背, 机械模仿;不懂不问, 一知半解;不重基础, 好高骛远;赶做作业, 不会自学;不重总结, 轻视复习”, 等等。针对这些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数学学法指导的途径和方法。如数学全程渗透式 (将学法指导渗透于制订计划、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独立作业、学习总结、课外学习等各个学习环节之中) 建立数学学习常规 (课堂常规———情境美, 参与高, 求卓越, 求效率;课后常规———认真读书, 整理笔记, 深思熟虑, 勇于质疑;作业常规———先复习, 后作业, 字迹清楚, 表述规范, 计算正确, 填好《作业检测表》, 重做错题, 等等。
2.从数学的角度出发, 就是要考察数学的特点。关于数学的特点, 虽仍有争议, 但传统或者说比较科学的提法仍是3条: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1) 数学研究的对象本来是现实的, 但由于数学仅从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方面来反映客观现实, 所以数学是逐级抽象的产物。比如, 三角形形状的实物模型随处可见, 多种多样, 名目繁多, 但数学中的“三角形”却是一种抽象的思维形式 (概念) , 撇开了人们常见的各种三角形形状实物的诸多性质 (如天然属性、物理性质等) 。因此, 学习数学首当其冲的是要学习抽象。而抽象又离不开概括, 也离不开比较和分类, 可以说比较、分类、概括是抽象的基础和前提。
(2) 数学结论的可靠性有其严格的要求, 观察和实验不能作为论证的依据和方法, 而是要经过逻辑推理 (表现为证明或计算) , 方能得以承认。
(3) 由于任何客观对象都有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 因而从理论上说以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数学可以应用于客观世界的一切领域, 即可谓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 无处不用数学。应用数学解决问题, 不但首先要提出问题, 并用明确的语言加以表述, 而且要建立数学模型, 还要对数学模型进行数学推导和论证, 对数学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也就是说, 数学之应用, 它不仅表现为一种工具, 一种语言, 而且是一种方法, 是一种思维模式。根据数学应用的广泛性特点, 数学学法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建立和操作数学模型, 以及进行检验和评价。
3.从数学学习的角度出发, 就是要通过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考察, 引申出数学学法指导的内容和策略
关于数学学习的过程, 比较新颖的观点是:“在原有行为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基础上, 或是将环境对象纳入其间 (同化) , 或是因环境作用而引起原有结构的改变 (顺应) , 于是形成新的行为结构与认知结构, 如此不断往复, 直到达成相对的适应性平衡”。通过对这一认识的分析和理解, 就数学学法指导而言, 引申出数学学法指导的内容和策略。
4.根据数学内容的性质, 数学教学一般可分为概念教学、命题 (主要有定理、公式、法则、性质) 教学、例题教学、习题教学、总结与复习等5类。相应地, 数学学法指导的实施亦需分别落实到这5类教学之中。这里仅就例题教学中如何实施数学学法指导谈谈自己的认识。
(1) 根据学生的学情安排例题。如前所述, 学习新知必须建立在已有的基础之上, 从内容上讲, 这个基础既包括知识基础, 又包括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 还包括学习兴趣、认知意识, 乃至学习态度等有关学习动力系统方面的准备。因此, 无论是选配例题, 还是安排例题, 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 尤其是要考虑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和认知需求的原则 (称之为动机原则) 。在例题选配和安排中, 可采取增、删、调的策略, 力求既突出重点, 又符合学生的学情。所谓增, 即根据学生的认知缺陷增补铺垫性例题, 或者为突破某个难点增加过渡性例题。所谓删, 即根据学生情况, 删去比较简单的例题或要求过高的难题。所谓调, 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将后面的例题调至前面先教, 或者将前面的例题调到后面后教。
(2) 根据学习目标和任务精选例题。例题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最基本的莫过于理解知识, 应用知识, 巩固知识;莫过于训练数学技能, 培养数学能力, 发展数学观念。为发挥例题的这些基本作用, 就要根据学习目标和任务选配例题。具体的策略是:增、删、并。这里的增, 即为突出某个知识点、某项数学技能、某种数学能力等重点内容而增补强化性例题, 或者根据联系社会发展的需要, 增加补充性例题。这里的删, 即指删去那些作用不大或者过时的例题。所谓并, 即为突出某项内容把单元内前后的几个例题合并为一个例题, 或者为突出知识间的联系打破单元界限而把不同内容的例题综合在一起。
(3) 根据解题的心理过程设计例题教学程序。按照波利亚的解题理论, 一般把解题过程分为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回顾等4个阶段。这是针对解题过程本身而言的。但就解题教学来说, 还应当增加一个步骤, 也是首要环节, 即要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 让学生产生一种认知的需要。对于“进入问题情境”环节, 要求教师用简短的语言, 在承上启下中, 提出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任务, 激起认知冲突。而对其余4个环节, 教师的行为可按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中的要求去构思。一般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注意做到做好前3个环节, 却容易忽视“回顾”环节。严格说来, 回顾环节对解题能力的提高, 对例题教学目的的实现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回顾环节来讲, 除波利亚提出的几条以外, 更为主要的是对解题方法的概括和反思, 并使其能迁移到其它问题的解决之中。
数学学习方法及其指导论文 篇2
[摘要]《劝学》中包含着丰富的学习思想,而学习的态度又是贯穿于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从《劝学》中汲取合理的学习态度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应有相当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荀子;学习态度;指导作用
(评论员 邓海丽)荀子是战国末期赵国人,他不仅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位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荀子上承孔子、子弓的道统,又在先秦诸子的影响下,采集百家思想的精华,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思想学说。相对于孟子的认识论倾向于唯理论,把认识看做一种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因此在学与思的关系上过分强调和夸大“思”的作用。荀子则完全不同,他认为教育是“化性起伪”的过程,是不断地积累知识、道德的过程,因此,荀子更侧重于“学”。而有关荀子 “学”思想的主要见于《劝学》。在《劝学》中,荀子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方法、学习的途径、学习的态度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而在我看来,在开始学习任何事物之前,都应该有个明确的学习态度。因为,学习的态度是贯穿于整个学习的过程中的。它影响着你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及学习的持久性等。
一、学不可以已
荀子更侧重于学,并在《劝学》的开篇便提出“学不可以已”。这是全文的宗旨所在,也说明的荀子对学习的态度的重视性与前瞻性。首先,这说出学习并不是一个阶段性的问题,而是一个终身的问题。要把学习当成长期的、终身的事。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便在《终身教育导论》一书中明确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概念。而荀子只一句“学不可以已”便将终身教育的概念蕴含其中。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整个人类的潜力似乎被引爆了,明天都会有新的知识在更新,有新技术被开发,有新的产品被创造。为了更上时代的步伐,我们不能固步自封、不能闭门造车。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新理念、新思想。尤其是已经结束学校教育的成年人,更应将“学不可以已”作为其不断前进,不断汲取知识的指引明灯。其次,“学不可以已”更说出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提倡新教学理念的今天,充分发挥老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似乎已成为一种共识。学习者应该改变以往被动学习的态度,把学习当作是自己的事,主动去探索知识的奥秘。在这种主动性之下,可以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这种主动性本身所赋予学习者的精神内涵与意志。学习者不会一昧地服从,而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与其他人交流讨论。这同时,也会赋予学习者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
二、用心一
荀子主张对待学习要“用心一”。他认为,凡人学习一件事情,必须专一,要集中精力,认真思考,长久不息,才能有所造就。并以蚯蚓与螃蟹对比来比喻专一与不专一的不同结果。“蚓无爪牙之得,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俗话也说“一心不可二用”,在学习的时,是需要将所有的心思集结在一点,集中用力,才能利用思维的会聚去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从而引爆灵感。据调查,在网上工作时,同时处理的事情越多,效率就越慢,质量也不高。因为在上网时,你可以同时收菜、浏览网页、看新闻。同时处理几件事情,没有让精力集中,虽然感觉一直在忙碌,但是效率却不高,个人感受也不深。因此,在学习时,定要排除其他因素干扰,寻得一个寂静场所,让精力高度集中,便能得到最大的收获。
三、锲而不舍
荀子认为在学习中要“锲而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道德学问在于不断积累,贵在坚持。首先在于要有坚定不移的决心。如果有毅力,肯刻苦,虽然自己的聪明才智远不及别人也能有所成就;反之,如果在学习上一曝十寒,即使资质过人,也终将一事无成。读书学习,贵乎立志,无志者心无所务,无志者心无所事,心无所求,力无所聚,心力散漫,自然也就一事无成。因此我们在学习中要立志、聚力、积功。
参考文献:
[1]李霞,《荀子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究》,管子学刊 2004年04期
[2]唐洁,胡亚天;《荀子学习理论述评》,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宋桂晶,《劝学》与荀子哲学思想的启示,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张传燧主编《中国教育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
数学日记的价值及其指导策略 篇3
一、 数学日记的内涵
1. 数学日记的概念
作为数学课外作业的一种形式,数学日记是学生以日记形式记录自己对数学教学内容的体验、理解、探索、运用和评价,反映其在数学活动中的真实心态和想法。数学日记的内容主要包括:对课堂上讲授的数学概念、公式、计算方法以及推理过程的理解和运用情况;对教学过程和方式的评价及建议,即对教学内容、课堂讲授方式及课外活动、考试等发表意见;自由表达自己关心或渴望倾诉的问题,比如取得的成绩、学习目标以及生活或学习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等;对学习及日常生活的感悟和反思,如对一些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数学文化知识、数学故事、数学家、数学实践活动等抒发感想,进行思考。
2. 数学日记的类型
数学日记的类型多种多样。按数学日记的写作时间划分,可分为:预习日记,即在课前预习时记录下自己不懂或有疑问的内容;随堂日记,即在课堂中把疑难问题或精彩的内容记录下来;巩固日记,即在课后及时归纳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列举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说明自己的观点、疑问,自主地梳理知识结构和整理学习心得等。按数学日记的写作人数来分,可分为:个人日记,即学生个人独立书写数学日记;小组日记,即小组内由单人轮流书写或若干成员合写数学日记。按数学日记的内容来分,可分为:课堂日记,即记录课堂中与数学学习相关的内容;生活日记,主要记录自己在生活中感兴趣的、有亲身体验的数学情境;情感日记,主要记录自己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变化的情况。按数学日记的写作形式来分,可分为:叙事日记,就是真实地记录所经历的数学学习活动内容;评论日记,在叙事的基础上表明自己对有关事物的观点、态度等。
二、 数学日记的价值分析
在国外,人们很早就开始关注数学日记的价值。美国的研究者发现,数学日记可以作为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的有效媒介,它不仅能帮助教师更好地从学生数学思维的视角设计教案,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信心,使之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能动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从而达到提高数学能力的效果。1991年,美国数学教师全国委员会在制订的“Professional Standard for Teaching Mathematics”(简称《数学教学规范》)中,倡导利用“数学日记”作为加强数学教学的手段和师生交流的工具,使数学日记在美国得到了推广和普及。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一个无限广阔的数学课堂,存在着大量极有价值的数学现象和数学文化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数学学习过程及社会生活,再用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能促使其逐渐有意识地将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运用能力,提高学习效果。数学日记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学生养成从数学视角观察生活的习惯
数学学习的目的之一是要让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但是,很多学生不能将数学与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对生活中的数学更多的是感性的、片面的认识。数学日记要求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观察生活,思考其中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积累起丰富的生活经验,灵活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自然而然地将数学与生活相沟通,不但有助于增长知识、技能,而且能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经验基础,有利于知识的迁移。比如,学完了面积单位后,可让学生查找相邻城市或省份,甚至是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土地面积、人口、经济指标等有关数据,通过比较写下自己的认识和感受等。教师应引导学生自觉地、及时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认识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增强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学习信心。
2. 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理解数学
学生的已有经验是继续学习的基础。数学日记,可促使学生通过细致观察和思考分析将所学内容还原成生活现象,能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更深入地理解数学。学生理解数学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只有当他们能够清晰地表达数学学习中出现的概念、问题时,才算是真正理解了所学的数学知识。比如,在学习“面积单位”时,学生对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可借助学具来感受其大小,但对于1公顷大小就不可能再用学具来帮助理解了。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现实生活中都比较熟悉的大约面积为1公顷的体育场,要求学生在数学日记中记载自己对体育场的认识与感想,从而引导学生对“1公顷”形成较为形象具体的认识。通过写数学日记,学生把生活中的所思所感所悟记录下来,能进一步感受生活,积累经验,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也能通过捕捉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培养数学意识,对数学有更深刻的理解。
3. 有利于教师提取教学素材
数学日记中记录了许多学生感兴趣的数学现实和真实的生活经验。教师注意从中寻找相关的数学素材,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探索,可以使学生备感亲切和有趣,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比如,教师注意到有的学生在数学日记里记录了去超市购物的经历和有关商品的价格、规格等,当教学“小数的认识”、体积与面积等内容时,就可以利用该生购物经历来帮助学生理解、运用相关知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增进了学习效果。因此,数学日记有助于教师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从中发现问题,进行反思,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提升教学水平。
4. 有助于师生之间进行交流
数学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项重要目标。数学交流包括口头交流和书面交流,其中数学日记是书面交流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学生可以运用符号、图形、图表,甚至实物的形式去表达自己对数学知识、活动的经验、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认识。从这个角度看,数学日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用数学语言表达思想、张扬个性的机会,促使其思维更加条理化,还能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其家长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首先,数学日记便于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情况,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一位学生日记这样写到:“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如(25+125)×4=25×4+125×4,左边计算的结果是600,右边计算的结果也是600,我们举了许多例子都得到左边等于右边。但我总觉得左边只有三个数,而右边却多了一个数,怎么能相等呢?老师问我能不能举出一个反例,如果不能,就说明这个结论是正确的。我想了很长时间也没有想出一个反例,但我没想到反例不等于就没有呀!”教师从这篇日记中可以看出这名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也明白其思路错误之处。如果给他讲解为什么这样思考是不正确的,关键应该抓住哪一点,那么这名学生就能转换思维角度,恍然大悟。其次,学生之间在讨论、探究的基础上共同完成数学日记,可以形成友好协作精神,在互相学习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互动的收获。再次,数学日记也便于家长了解孩子的数学活动,同孩子进一步有效沟通,增强亲子之间的情感。
三、 数学日记的指导策略
1. 明确写作要求
由于小学各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发展阶段不同,对其数学日记的写作要求也应当有所区别,逐步提高学生写作数学日记的能力。对一、二年级的学生,可要求他们通过说一说、想一想、贴一贴、画一画、记一记的方法,回忆和记录当天数学学习和活动的情况,多采用叙事形式。比如,简明扼要地复述一节课的内容、编数学趣题、记录一个数学活动的过程等。对三、四年级的学生,可让他们结合生活实际,探寻数学现象,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比如,记录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阐述思考过程和解决方法、记录一个知识点的实际应用等。对五、六年级的学生,可要求他们通过查阅书籍、网络搜索或其他途径,有意识地去收集、了解、整理自己感兴趣的一些数学背景知识和辅助材料。比如,记录数学史料、一些数学概念产生的背景材料、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等。
2. 指导写作语言、形式等
数学日记的写作离不开数学语言,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数学语言。数学语言包括语义和句法两部分,所谓语义是指语言的表达式与它表示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它揭示了数学表达式的内在数学含义;句法是指语言的形式结构,是以逻辑为其基本结构。与数学语言的句法相比,学生对文字语言的句法更熟悉,加之缺乏对数学语义和句法的理解,常常会感到将数学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使学生在熟悉数学语言的句法基础上,加强对语义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多采用图形、画片等形式写日记;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则建议他们不要单纯地大量地采用文字形式,而尽量使用图形、表格、加减乘除等数学符号,以体现数学学科的抽象、简练等特点。对日记类型的选择,不同年级也应有所区别。总体上,低年级应侧重于叙事、描述,记录所见、所得;中高年级侧重于评论,记录所思,还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写小组日记。
3. 给予恰当评价
高中数学学习方法及其指导 篇4
一、从数学的角度出发, 考查数学的特点
1. 数学研究的对象本来是现实的,
但由于数学仅从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方面来反映客观现实, 所以数学是逐级抽象的产物。
2. 数学结论的可靠性有其严格的要
求, 观察和实验不能作为论证的依据和方法, 而是要经过逻辑推理 (表现为证明或计算) , 方能得以承认。
3. 由于任何客观对象都有其空间形
式和数量关系, 因而从理论上说以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数学可以应用于客观世界的一切领域, 即可谓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 无处不用数学。应用数学解决问题, 不但首先要提出问题, 并用明确的语言加以表述, 而且要建立数学模型, 还要对数学模型进行数学推导和论证, 对数学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也就是说, 数学之应用, 它不仅表现为一种工具, 一种语言, 而且是一种方法, 是一种思维模式。根据数学应用的广泛性特点, 数学学法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建立和操作数学模型, 以及进行检验和评价。
二、从数学学习的角度出发, 通过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考查
1. 行为结构既是学习新知的目的和
结果, 又是学习新知的基础, 因而在数学教学中亦需注重外部行为结构形成的指导。由于这种外部行为主要包括外部实物操作和外部符号 (主要是语言) 活动, 所以在数学学法指导中, 一要重视学具的操作 (可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制作学具, 操作学具) , 二要重视学生的言语表达 (给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言语交流的机会, 可以是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 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
2. 认知结构同样既是学习新知的目
的和结果, 也是学习新知的基础, 故而数学教学要加强数学认知结构形成的指导。所谓数学认知结构, 是指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按自己的理解深度、广度, 结合自己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特点, 组合成的一个具有内部规律的整体结构。因此, 对于学生形成数学认知结构的指导, 关键在于不断地提高所呈现的数学知识和经验的结构化程度。
3. 在原有行
为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基础上, 无论是通过同化, 还是通过顺应来获得新知, 必须是在一种学习机制的作用下方能实现。而这种学习机制主要就是对学习新知过程的监控和调节, 即所谓的元学习。实质上, 能否会学, 关键就在于这种学习是否建立起来。于是, 元学习的指导又成为数学方法指导的重要内容。
三、根据数学内容的性质, 例谈教学中如何实施数学学法指导
1. 根据学生的学情安排例题。如前
所述, 学习新知必须建立在已有的基础之上, 从内容上讲, 这个基础既包括知识基础, 又包括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 还包括学习兴趣、认知意识, 乃至学习态度等有关学习动力系统方面的准备。因此, 无论是选配例题, 还是安排例题, 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 尤其是要考虑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和认知需求的原则 (称之为动机原则) 。
2. 根据学习目标和任务精选例题。例
题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最基本的莫过于理解知识, 应用知识, 巩固知识;莫过于训练数学技能, 培养数学能力, 发展数学观念。为发挥例题的这些基本作用, 就要根据学习目标和任务选配例题。
3. 根据解题的心理过程设计例题教学
程序。按照波利亚的解题理论, 一般把解题过程分为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回顾等四个阶段。这是针对解题过程本身而言的。但就解题教学来说, 还应当增加一个步骤, 也是首要环节, 即要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 让学生产生一种认知的需要。
4. 根据数学方法指导的目的和内容
适度调整例题。由于数学学法指导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教学生会抽象、概括、归纳、演绎, 会数学地思考和交流, 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因而例题教学要特别注重教材中缺少的几种类型题的教学。
大学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篇5
课本作为我们学习数学的首要工具,一定好好利用,看书要全面,覆盖教学大纲中的所有知识点,做到弄懂吃透,这样做题的时候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很多同学做题感觉无从下手,做题不多是一个原因,但主要原因是基础不牢。如果再遇到综合性强的题目,串连多个知识点,那更无法应对。所以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怎么打牢基础呢?就是要多看,书本上的例题要深刻理解,课本上的习题也尽量做一遍,考研和竞赛中也引用过某些习题,可见其经典,其难度也不亚于甚至超过期末考试题。
2、善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只学而不思考,就无法使知识系统化,也不能对知识点深刻把握,以至于对知识处于浅层认识。
思考,是在基础牢固的前提下,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站到高处,高屋建瓴。在做题的时候也要思考,思考题目背后隐藏的知识点,思考题目的解题方法。知识点和常用解题方法是有限的,所以是可以被我们掌握的。
数学这门课可以做笔记,也可以不做笔记,因人而异。无论是在笔记上,还是在脑海里,都应该有自己的思考,思考什么呢?可以思考每章的知识框架,可以思考本章的研究对象以及针对该研究对象的解题方法。
3、多交流,数学这门课最反对封闭式学习,虽然每个人的理解能力不同,但不可避免的是,一个人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同别人交流,你的理解就会片面。和别人交流,你或许能够掌握一个知识点,你也或许能够掌握一个解题方法,但我想说交流所得到的东西不会少于自己学习获得的。当你惊叹于别人的想法时,你会发现交流真的不错。
用哲学的观点来看,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对于一个知识,必须经历实践—认识—实践的不断循环才能对其正确把握。所以才有这么一句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交流和思考同样重要,因为它也是认识的来源。
4、为了更好地运用直观的方法去掌握数学概念,除了经常地、自觉地应用外,“学好非本专业的课程,联系这些学科中为数学概念所提供的直观例子,也是十分重要的。例如要学好物理的“场论”,你就必须懂得引力场、电磁场;要深刻理解欧拉角的含义,你就要懂得刚体力学。总而言之,应用学科的学习能为你提供“直观化”的模型,并能使你了解你所学习的抽象数学概念的作用及其意义,使之更为具体生动。
列宁说过:“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哲学笔记》)抽象概念的直观化方法,也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认识规律的。我们在学习中应该尽量地寻找抽象概念的直观模型,藉以理解抽象概念本身,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当然,抽象概念的直观化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抽象思维,或者以直观模型来代替抽象概念。
初中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篇6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主导作用的效果与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有着密切的关系。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不可能有良好的效果。加强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化,是教学中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一、概念的学法指导
数学概念是反映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它是数学命题、数学推理的基础。
1.指导学生按获得概念的基本形式去学习概念
获得概念的方式一是从大量具体例子出发,以归纳的方法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来得出概念;二是从已有的有关概念来领会新概念的本质属性而获得新概念。教材中许多概念都是以这两种方式给出的。如有理数中的正数、负数等概念,就是从大量具体例子出发概括出其本质属性而得出其概念的。又如,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指导学生理解概念的定义
对数学概念,要指导学生从正面提出问题,以求真正理解其内涵。
例如在介绍“平行线”的概念后,可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①“在同一平面内”这一条件没有行吗?
②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有多少种位置关系?
这样做一方面可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另一方面可训练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注意一些数学术语和关键词的含义和用法,从而更好地理解概念。另外还应指导学生注意数学概念定义中语言表述的严谨、准确性。
二、例题的学法指导
(一)使学生了解例题的导向作用,并根据其作用进行学习
例题的导向作用:1.格式、规范示范作用;2.知识运用示范;3.解题途径、某种数学方法或数学思想的运用示范;4.揭示题目之间相互联系的示范。
学法指导的要点为:l.通过对例题的仿做,学会此类题的解题格式、步骤及表达方式;2.对某知识点进行复习,巩固,加深理解和运用;3.学习例题给出的解题途径、数学方法或数学思想。例如,课本例题通常使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或图示去分析阐述问题,如行程问题用图示的方法找出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借助数轴求出不等式组的解,都是数学中重要的方法,学生应会运用这种方法去解决问题。4.领悟例题间的关系,重新梳理知识,重组记忆架构。如解方程xHa5=11和解方程0.5xHa0.5=10,这两个例题可视为是同类问题,学习中只需弄懂其中一例,就解决了一类。
(二)引导学生辩证地对待例题,培养学生探讨问题的能力
教材中,由于例题及解法要集中展现某一知识点的应用和某种解题方法,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辩证地对待例题,培养学生探讨问题的能力。
1.指导学生挖掘例题的多种解法。
2.把一些例题以练习的形式给学生做。把例题当作练习题来做有这样的好处:当学生完成后可对照例题,检查自己做得对与否,解题格式是否规范,步骤是否简捷,方法是否恰当,从中也可能得出另一种解法,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练习的学法指导
做练习,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在运用中巩固,进而培养能力发展素质。教学中可实施以下的学法指导,改善上述状况。
1.题组练习。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将课本中的练习题、习题、复习题设计和组织好题组,将重点、难点或主要方法集中表现出来,使学生的练习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并把做法介绍给学生。
2.指导学生选题,减轻作业量。除了教师布置的题目外,指导学生如何选做其它剩下的题目:①根据自身情况选题。课本内的题目大多数均分为:再现知识的练习、巩固知识的变式练习、应用知识的综合练习等层次。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题。如所学基础知识还未牢固,就不应选综合应用性较强的题目;②不必大量重复选同一类型的题目;③不选怪题或偏题。
3.向学生介绍解题常用的探索途径,减轻解题的阻力。如①在需要与可能的情况下,可画出相应图形帮助思考;②联想以前是否遇到过类似题目;③设法将题目与自己会解的某个题联系起来;④从课本或课外参考书中找一个类似题,研究分析其答案,从中找出解题的思路。
4.指导学生做好解题后的反思工作,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实际中,学生往往会出现“解一题丢一题”的情况,这是因为题目一旦获解,就很自然产生感情上的满足,不重视解题后的反思,错过了提高的机会。通过解题后的反思,我们可以总结出各种解题方法,加深对教学概念的理解,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其次,我们还应指导学生进行引伸,进行推广,以培养学生的刻苦钻研和创新精神。
各教学环节中的学法指导,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只有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真正达到掌握学习方法和主动学习的目的。从“学会”逐步走向“会学”,切实提高自学能力,提高整体素质。
数学知识的归纳及其学法指导 篇7
一、知识归纳若干方式
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是一种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过程,虽然教材内容具有条理化与系统化特点,但由于课堂学习内容的局限性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片段性,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把握却属于一种零碎的元认知模式,或者说对课程知识与方法还未形成条理化与系统化的认知结构,而条理化与系统化的认知结构又是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知识归纳就是梳理知识之间的层级关系,辨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同时对知识与方法的把握达到要点化、条理化、系统化并简明化,建立便于贮存与提取的信息编码形式,进而提升知识与方法的运用能力[1]. 对于知识归纳方式 ,依据数学课程知识特点,一般为下面几种方式.
1. 枝干结构式
枝干结构式,就是依据课程知识的形成与结构来梳理知识之间的层级关系,采用树木枝干的形式来表示这种层级关系. 使学生站在知识结构的层面来认识课程内容, 从而对课程内容的认知达到条理化与系统化. “枝干结构式”的方式一般用于章节归纳或模块归纳. 如《简易方程》章节,依据教材内容结构,它可以梳理为如下“枝干结构”形式:
上面“枝干结构”中,箭头连接表示知识间的层级关系,箭头方向则表示知识与方法的形成过程,如果学生能明确并梳理成这种知识结构,那么他对简易方程模块知识内涵与解方程的方法则有着本质性的把握.
2. 表格要点式
表格要点式,就是将那些相近或相反概念知识或技能方法,采用表格并比较要点内涵的形式来辨析知识与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以突破把握中的难点或澄清理解中的混淆点,而这些难点与混淆点正是知识运用的关键点. 如《分数》模块,对于“真分数”与“假分数”等相近概念、“通分”与“约分”等相反运算方法的技能知识,就可以采用如下“表格要点式”方法来归纳:
毋庸置疑,如果学生能按照上面表格内容对《分数》模块中相近或相反概念与方法知识进行对比辨析归纳,那么这种学习就属于融会贯通性的高效学习.
3. 图文注释式
图形之间联系:正方形是长方形特例,平行四边形是长方形的变形, 两个相同的三角形可以组合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梯形是平切三角形顶角部分所剩的图形.任意多边形都可以分解为这几种图形的组合.
图文注释式的归纳方式,其特点为内容直观,要点简明,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方式的小学生,表象思维是其突出的思维特征,因此图文注释式的归纳方式便于学生对知识的长久记忆. 尤其是通过梳理图形之间的联系的归纳过程, 它有利于促进领悟各类图形面积计算的研究思路并能较好地掌握各类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4. 代数示例式
代数形式, 即用字母和运算符号来描述事物的数量关系,它是数学学科的特有语言,内容简明,形式简洁,为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便捷的思维方式. 代数示例式, 就是指用代数形式来表示概念与规律, 同时提供相应的具体样例. 小学生在高年级才接触代数, 数学形式逻辑思维仅处在起步阶段,具体形象的表象思维仍为他们的主要思维特征. 因此,知识归纳中配置样例可以促进学生对概念与规律的准确理解与把握. 代数示例式的归纳方法适用于代数类课题内容或模块内容.
二、知识归纳学法指导
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小结,教师要从学生的学力实际出发. 中年级以下的小学生,他们不会分析教材,也不具备相应的能力基础. 高年级学生, 他们已具有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知识与方法积累也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基本具备了知识归纳的学力基础. 因此, 知识归纳的学习活动应安排在高年级学段开展,其能力与习惯培养的发展过程为:先重在教师引导,逐步过渡由学生自主归纳.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归纳课程知识,其过程方式如下.
1. 填充引导式
高年级学生,既不具备自主归纳知识的能力,也没有形成知识归纳小结的习惯,因此,起始阶段,还需教师进行有效引导. 填充引导式, 就是指教师按某种归纳方式来设计内容要点,由学生填写具体内容. 如对“比”与“分数”内涵的辨析,教师就可以设计“表格要点式”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辨析归纳:
图文注释式,就是采用图文结合描述的方法对课程知识进行归纳,它适用于几何类课题知识或几何类章节模块的知识归纳. 如《多边形的面积》章节,就其中知识要点则可以归纳为下面图文形式:
在平时课题学习中,一般学生都不会将“比”与“分数”来对比辨析,然而教师提供这样“表格”形式,学生学习任务清楚,思维方向明确,通过“表示的意义”的比较可以促进学生认识两者在表征事物方面的本质区别,而通过后面两个栏目的比较又可以促进学生认识两者在运算方面的方法联系. 可见,这种辨析归纳,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化.
2. 问题启发式
问题启发式,它指教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与方法的归纳. “填充引导式”的归纳,它除了能引导学生较好地理解与掌握课程知识与方法外,还具有使学生领悟知识归纳的手段与方法. 当学生基本领悟了知识归纳方式后,教师就可以依据课程知识与内容结构来提出含有启发性的相关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有关归纳.
3. 完全自主式
随着“填充引导式”与“问题启发式”归纳活动的开展,学生已建立了知识归纳的学习意识, 归纳小结能力也有所发展,对归纳方法也有着全面且较为熟悉的把握. 同时,当学生对教材知识与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与概括能力后,教学中就可以要求学生开展自主归纳活动.
课题知识归纳一般安排在课堂进行,而对章节或模块知识的归纳,视容量或难度而定,容量小且难度低的可以作为课堂活动,对于容量大或难度大的知识归纳,最好放在课外.因为“完全自主式”归纳是一项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它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人们常说的“慢工出细活”,就是这个道理.
学会对课程知识的归纳小结,它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新课程要求“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或“让学生掌握学习”的重要方面. 当然,知识归纳还有其他方式,学法指导也可以另辟蹊径.
摘要:知识归纳就是梳理知识之间的层级关系,辨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同时对知识与方法的把握达到要点化、条理化、系统化并简明化,建立便于贮存与提取的信息编码形式.知识归纳方式分枝干结构式、表格要点式、图文注释式与代数示例式.课程知识归纳引导分填充引导式、问题启发式与完全自主式.对课程知识的自主归纳,它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新课程“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或“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课程理念要求.
数学学习方法及其指导论文 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本原性规律,指导策略
传统物理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和媒介,采用“哺乳式”教法,注重通过教师产生知识,并细化分解,将知识转化为易被学生吸收的信息,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这种教法的弊端不言而喻,首先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其次物理学科被磨去棱角,学生体会不到物理的内在,难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而新时期的初中物理教学要不断寻求新的突破,优化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以落实新课改精神,满足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对此,笔者讨论了物理“本原性规律”的概念及其用法,旨在为构建高效物理教学模式献计献策。
一、物理学习方法本原性规律的概念及其意义
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规律的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物理学科中的理论知识仅起到对某一系列学习活动主导的作用,而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是实践,包括联系生活、探究、分析、实验等。理论是对实践的总结,物理理论是一个从产生到形成再到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在进行物理教学时,将教学活动与物理理论被提炼、被完善的过程进行相类似的设计,可以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入一个更深的层次, 这就是物理的本原性规律[1]。
严格来说, 物理理论是物理基本要素与朴素思想的完美呈现,采取物理“本原性规律”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物理理论产生的原始思想, 以及理论中包含的物理本质,从而实现物理理论教学的“实质与形式并重”的教学目标。“本原性规律”在实际教学中表现的特点在于,知识不仅是从教材或者教案中而来,还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及学生与生活互动、与实验互动、与探究互动等。
二、应用本原性规律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1.运用本原性问题引导学习联系生活
教材中的物理知识都是抽象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必须利用本原性问题引导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 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懂得知识在生活中的客观形态,从而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
如在教学”浮力“时,首先带领学生提取“浮力”的定义。
以实验创设课堂情境: 将一个空塑料瓶放入盛满水的盆里,此时塑料瓶会浮在水面上;而将塑料瓶灌满水,再次放入水盆中,此时塑料瓶会沉入水底。
提出问题:为什么第一次实验塑料瓶会漂浮在水面上? 而第二次则沉入水底?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解答:第一次实验中,空塑料瓶浸入水中后产生压强,而瓶体正起到传递压强的作用,水面对瓶体产生向上的压力,所以塑料瓶才会浮在水面上。而第二次实验中塑料瓶里灌满水,增加了它的重量,水面向上的压力减小,则水会外溢,而塑料瓶则沉入水底。
提出问题:想一想,物体在空气中是否也会产生浮力?
实验:将氢气球放在空中,则气球会上浮;而在氢气球底部的绳子上系上重物,则气球会停留在空中。
提出问题:想一想,水中的浮力和空气中的浮力有哪些共同之处? 能否根据实验总结出浮力的定义?
此时浮力的定义提取出来,由此,学生学到关于浮力的知识。然而,知识并不代表技能,要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教师必须进行进一步的引导。
在提取浮力的定义后,笔者再次提问:煮饺子看似简单,其中蕴含深刻的物理原理。怎样才能表明饺子煮熟了呢? 此时很多学生都说“尝一尝”,而笔者告诉学生,其实还有更简单的方法:观察饺子在水中的状态,煮熟的饺子会浮上水面,那是因为饺子的密度变小,体积和浮力变大。如此,学会了浮力,学生就学会了“煮饺子”这种简答的家务,知识由此而转化为简单的技能。
2.引导学生去生活中探究物理知识的本原
探究性教学是当前基础教育阶段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与其他学科相比,物理学科尤其适用探究性教学,因为它能够引导学生在探究中了解物理知识的本原, 从而由此形成物理思想,发现物理的魅力。在实践中,教师可结合不同课题的教学目标,将知识转化为探究性课题,让学生或课前、或课后生活中探索和实验。
如“摩擦力”一课,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的知识之外, 笔者还在课堂最后为学生布置了三个课后探究任务:探究1:溜冰鞋为什么能在冰上快速地移动? 是什么能让我们走路更稳健? 探究2:拖把能将地板上的污垢擦掉,在生活中实验,看它的原理是什么? 探究3:拔河比赛时,胜利的一方是否就表明了他们的力气最大? 为什么?
如此带着与生活相关的课题去生活中探究, 学生发现探究不仅能解决教师布置的课题任务,更学到更多的知识,而这些知识是课堂上永远都学不到的。严格来说, 它不仅仅是知识,而且是技能,更是一种掌握物理学习方法的有效途径,而这正是探究性教学的设计目的。
三、结语
初中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研究 篇9
一、学法指导要与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密切结合
布卢姆认为, 学生在学习某一特定课题的准备机制, 比教师的讲授更重要。他十分强调学生的课前自学和准备, 这一思想是学法指导的目标——教会学生自学, 让学生能够独立地掌握知识, 运用知识, 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绝大多数未养成预习的习惯, 不善于预习, 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预习仅流于形式, 草草看一遍, 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一是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 掌握本节知识概貌。二是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 体会、思考, 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 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 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方法上可采用随课预习, 预习前教师可先布置预习提纲, 使学生有的放矢。实践证明, 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学法指导要与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有机结合
听课方法的指导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 听。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 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听这节课的学习要求;二是听知识引入及形成过程;三是听懂重点、难点剖析 (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 ;四是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方法的体现;五是听好课后小结。教师讲课要重点突出, 层次分明, 要注意防止“注入式”、“满堂灌”。课堂上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阅读、讨论、练习, 教师辅导答疑。这样, 传授的知识易被学生接受、掌握和应用, 教学任务和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二) 思。“思”是指学生思维, 没有思维, 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思维方法指导时, 应使学生注意:一是多思、勤思、随听随思;二是“思”要追根溯源地思考, 善于大胆提出问题;三是善思, 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四是:树立批判意识, 学会反思。“听”是“思”的基础关键, “思”是听的深化, 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 会思维才会学习。
(三) 记:“记”是指学生课堂笔记。许多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 通常是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 往往是“记”代替“听”和“思”。有的学生笔记记得很全, 但收效甚微。所以, 在指导学生作笔记时应要求学生:一记笔记服从听讲;二记要点, 三记小结, 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
三、学法指导要与非智力因素密切结合
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之前, 教师必须用自己的热情和信心点燃学生的热情, 让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乐于上进, 变被动为主动。对学生在学习上的每点成绩都要给予充分肯定, 看到进步和闪光点要予以表扬,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由此达到“愿学”、“想学”、“主动学”的目标。在此情况之下, 一种好的学法才会让学生愉快接受, 并发挥它的功能, 才能让学生主动发展, 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四、学生指导要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
学习能力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活动效率, 使学习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 它影响和制约着学习方法。能力与方法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作用的, 能力是方法的基础, 方法的掌握又会促进能力的提高。因此, 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应与能力的培养同步进行, 密切结合。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总是先要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一些方法, 力求做到细致全面, 能够发现事物的差异, 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发展变化情况及趋势等。在这一系列的训练活动中, 学生的能力可以得到培养和提高。
小议初中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法指导,策略
我国古代教育学家早已提出“"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知其心, 然后能救其失也”这些都是学法指导的雏形。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工具, 培养学生的学法指导, 对打好数学基础, 发展思维,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做学习的主人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分析我国当前初中数学现状, 部分教师课堂教学, 只重视知识的传播, 轻学法的指导;重视机械重复的模仿, 轻思维能力的训练, 让学生死记硬背和完成大量的机械作业, 忽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及学习方法的内化, 在提高能力、发展智力、解决实际问题方面, 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而目前《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标 (实验稿) 》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课要实现“人人学有用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近几年的教育现状证明, 加强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是目前教改的迫切需要, 把掌握知识的钥匙交给学生成为我们当今教育的当务之急。那么, 要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呢?
一、不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长期以来, 教师为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了不懈努力。但师生双方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教材, 左右着教学改革和教学进程, 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新教材内容安排新颖合理、生动活泼, 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只要教师教法得当, 就能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要充分把握起始阶段的教学。
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 深下功夫, 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 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本章结束后, 可以利用课外活动举办一次自由形式的讨论, 在讨论的过程中, 可以设计学生对数学难学吗、有用吗?数学是不是都这样有趣?对基础弱的能不能学好?对各种问题展开讨论, 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消除学生害怕心理、提高学习兴趣上做文章, 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感染学生, 使其向往着教师, 向往着数学学习。
2. 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具体做法是: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 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教师的语言精练、语调的变化得当, 板书设计合理、字体优美雅观、知识丰富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学科情感, 达到“亲其师, 信其教”的效果。
二、采用科学的学法指导
1.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和课前准备习惯
这一习惯应从初一进校就开始就抓, 预习的主要目的是了解老师将要上课的内容以及课上的难点和重点。所以首先要看课本, 在看的过程中如有不懂的定理、公式、法则等地方则用红笔打一问号注明;其次如有时间最好做一下课后的课堂练习以检测自已预习的效果。对于课前准备习惯, 初一进校教师就应要求学生课前要准备好课本、相关资料、草稿本、笔记本等相关学习用具。
2. 指导学生高效率听课
要求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做到“五要”: (1) 要听出教师讲述的重点和难点; (2) 要跨越听课的学习障碍, 不受干扰; (3) 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扼要作笔记; (4) 要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5) 要敢于提出自已的看法。
3. 指导学生做阶段总结及复习
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做到“五会”: (1) 会进行课堂小结。即在每一节课的课堂小结中总结出本次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启发学生用“我学会了, 我体会到, 我感觉到”等词语; (2) 会进行单元小结。通过看课本和课外资料能理清本单元的知识系统; (3) 会进行考试小结。即在每一次考试结束后, 当教师评讲完后, 能对试卷在知识、思想方法、审题、粗心等方面进行小结; (4) 会在每天晚上花一点时间复习当天的知识, 会在每周、每月复习相应时间的功课。这些复习主要是看书上重要的公式、定理以及笔记本; (5) 对于那些对数学知识有强烈求知欲的学生, 可教他们学会上网去查找相关资料, 告诉他一些有用的网站。
三、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题
解题教学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中心, 是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主战场。目前的教学现状是普遍重视解题的方法技巧, 强调解题过程中具体的一招一式的程式化训练, 甚至套用题型。由于一招一式的方法技巧训练在很大程度上是机械的, 只能依靠重复训练来掌握以提高解题能力, 从而导致大运动量的机械练习而陷入“题海”。这是数学教学的一大误区, 事实上在这一误区里也很难提高解题能力。数学解题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解题虽然离不开方法技巧, 但单纯的方法技巧无论怎么娴熟, 都无法把学生带入解题这一创造的境地, 在知识和解题之间隔着一层不薄不厚的“膜”, 穿透它需要数学思想的锋芒。因此在解题教学中应重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 并贯穿于解题教学的各个环节, 重视解题思路的数学思想分析。探索解题思路的关键是数学思路, 虽然解题过程表现为条件与结论之间的一条知识链, 但是知识链的串联无处不是数学思想作用的结果, 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数学思想去开通解题思路。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特殊与一般的思想、转化的数学思想等。
四、利用第二课堂, 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初中数学的自然性、实用性, 决定了开辟第二课堂的重要性。根据新教材的提示与要求, 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 举办数学知识猜谜、小制作比赛、游戏等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生动有趣、吸引力强, 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 也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 在他们的闪光点上做文章, 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 感觉路就在脚下。这样他们就会兴趣盎然、信心百倍地去继续追求成功。教师特别要给学生多打气, 多鼓励他们, 要充分肯定其动手能力, 找到其成功的地方给予表扬, 使其心理在表扬中受到振动, 开始对学习数学感兴趣。这时教师就要趁热打铁, 教导他们上课要认真听讲, 行为要规范, 做个好学生, 引导他们逐步学好数学。
数学学习重在方法指导 篇11
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前提,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分层次地指导学生建立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学习的基础,对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及持续发展有着深远意义。下面从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原则、指导内容及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原则
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原则,是根据学生的学习任务、学习规律和学习经验,对学生数学学习提出的基本法则。它是用来指导和改进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质量的准则。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系统化原则——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体系,成为他们知识总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做好新旧联系的系统化工作。
(2)针对性原则——针对数学学科的特征及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指导,解决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态度、自信心和具体学习方法问题。
(3)实践性原则——使学生在具体运用中掌握学习方法,并采取适当的方法训练(即实践),使之达到自动化、技巧化的程度。
(4)实用性原则——以常规方法为重点,力求理论阐述深入浅出,注意穿插某些重要的单项学习法,让学生用较少的时间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5)自主性原则——指导学生优化学习方法,着眼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作用,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6)及时巩固原则——对于数学符号、概念、定理、公式的学习,要力求及时巩固,以期达到准确迁移和熟练应用的目的。
二、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
数学学习方法具体内容的指导,是针对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自身的数学素养,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宏观的有效指导,帮助他们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学习需要、动机、兴趣、毅力、情绪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形成的指导。
(2)指导学生确立良好学习心理——关注学生的学习专注倾向,培养学生耐心仔细,不受外界的干扰;在集体协作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帮助学生分析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指导学生克服自卑感和骄傲情绪。
(3)指导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体系——具体体现在培养学生拟定自学计划的能力;指导学生提高预习的能力;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指导学生做笔记、写心得、绘图表的方法;指导学生建立有效的记忆方法和温习教材的方法等。
(4)指导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以及自学、表达等。
(5)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应考方法——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端正考试观,克服怯场心理;指导学生审清题意、明确要求;培养学生仔细检查、认真修改的能力。
三、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实施策略
数学学法指导是一个由非智力因素、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组成的动力系统、执行系统、控制系统、反馈系统。因此,应以系统整体的观点进行学法指导。针对学生的学习修养、学习动机,指导学生掌握和形成具有自己个性特点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及学习效果。
(1)调动非智力因素的实施策略。现代教育学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在成材过程中起着90%的作用,因而关注非智力因素是学习方法指导得以进行的动力。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放在首位,是学习方法指导得意实施的前提,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励其主体的内部心理机制,调动其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其次,要锻炼学生的学习意志,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表现,也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中发展。最后,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数学学习方法培养的实施策略。首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启发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并把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之后,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合理渗透,在教学中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学法因素,把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然后,要注意及时总结,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时,根据教学实际,及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完善,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同时,总结所学内容,进行学法的理性反思,强化并进行迁移运用,让学生在训练中掌握学法。最后,要做好数学学法的矫正指导,善于发现问题的症结。
(3)数学学习能力培养的实施策略性。数学学习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以及自学、交往、表达等能力。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根据不同学习能力结合数学教学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培养。特别要注意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采取小步子、多指导训练的方式进行培养。同时应集合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
如何加强高中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篇12
一、调查分析, 找出原因
和初中数学相比, 高中数学课堂容量大, 知识抽象性、理论性强, 因此不少同学进入高中之后感到学习数学很困难, 这就使一些数学学得不错的同学不能较快地适应, 最终沦为高中学习的失败者。
1. 被动学习
许多学生进入高中后, 还像初中那样, 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跟随老师惯性运转, 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制订计划, 坐等上课, 课前没有预习, 对老师上课的内容不了解, 上课忙于记笔记, 没听到“门道”, 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2. 学不得法
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剖析概念的内涵, 分析重点难点, 突出思维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 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 笔记记了一大本, 问题也有一大堆, 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 只是赶做作业, 乱套题型, 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 机械模仿, 死记硬背。
3. 不重视基础
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 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 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 而不认真演算书写, 但对难题却很感兴趣, 好高骛远, 重“量”轻“质”, 陷入了题海之中。
4. 不具备进一步学习的条件
高中数学知识的深度、广度, 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 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二、对症下药, 采取对策
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上述情况, 教师应当采取以加强学法指导为主, 化解分化点为辅的对策, 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订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加强辅导。
1. 制订计划
制订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 时间安排合理, 不慌不忙, 稳扎稳打, 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 既要有长远打算, 又要有短期安排, 执行过程中要严格要求自己, 磨炼其学习意志。
2. 课前自学
课前自学是学生上好新课, 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但能培养自学能力, 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 掌握学习主动权。自学不能走过场, 要讲求质量, 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 上课着重听老师讲课的思路, 把握重点, 突破难点, 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3. 上课
这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 课前自学过的同学上课更能专心听课, 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 什么地方可略;什么地方该精雕细刻, 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 该记的地方再记下来, 而不是全抄全录, 顾此失彼。
4. 及时复习
这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 通过反复阅读教材, 多方查阅有关资料, 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 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 进行分析比较, 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本上, 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5. 独立作业
这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 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这一过程是对学生意志毅力的考验,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6. 解决疑难
这是指对暴露出来的知识理解的错误, 或由于思维受阻或遗漏解答, 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 补遗查缺的过程。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 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思考, 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 并要经常把易错的地方拿出来复习强化, 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
7. 系统小结
这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 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 参照笔记与有关资料, 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 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 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8. 课外学习
课外学习包括阅读课外书籍与报刊, 参加学科竞赛与讲座, 走访高年级同学或与老师交流学习心得等, 能丰富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 加深和巩固课内所学知识, 同时能满足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 培养独立学习, 激发学习热情。
9. 加强辅导
对易分化的地方教师应当采取多次反复, 加强辅导, 开辟专题讲座, 指导阅读参考书等方法, 将出现的错误提出来让学生议一议, 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通过变式练习, 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以达到灵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
【数学学习方法及其指导论文】推荐阅读:
指导数学合作学习技能论文10-30
数学学习方法指导06-11
数学学习指导09-14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指导07-06
初中数学学习方法指导学习总结10-26
初中数学学习指导07-02
家长指导学生数学学习方法11-08
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指导07-31
数学学习成绩论文06-22
高中数学探究学习论文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