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银行系统论文(精选12篇)
核心银行系统论文 篇1
SOA架构应用于银行核心系统必要性
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 银行企业开始面临着众多的问题,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 更好的做好服务工作, 银行企业开始将信息化技术引入到本专业业务中, 提高了系统效率。而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 银行业务复杂程度日益增加, 对服务要求提出更高的要求。而由于银行系统作为一个特殊的机构, 特别是银行核心系统, 为了确保其安全性, 在进行业务整合时, 很多资源相对保守, 无法做到有效的利用, 迫使银行系统各个部门成为孤岛, 无法正常相互沟通, 利用更多共享资源, 极大的阻碍了银行核心系统的发展, 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一棘手问题, 已经是商业银行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而SOA架构, 即面向服务架构作为一种新型信息化服务架构, 可以将信息更好的整合起来, 提高信息共享效率, 加快系统内部各部分的交互工作。应用SOA架构可以有效的减少业务办理流程, 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 提高工作效率。如在进行银行核心系统应用时, 为了提高贷款业务的办事效率, 可以充分发挥SOA架构的优势, 减少相同的审批工作, 共同利用共享资源, 从而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因此, 在信息时代, 将SOA架构应用于银行核心系统, 成为一种趋势。利用SOA架构, 可以更有效的提高银行核心系统的工作效率, 减少复杂流程, 更好的做好服务工作。
SOA架构和银行核心系统解析
1、SOA架构
SOA是一种服务架构模型, 设计的初衷是建立一种服务架构体系,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 将系统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充分结合, 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 有效的控制系统内部对交流合作。SOA架构在应用方面主要是将各个服务模块进行结合处理, 加强服务之间的通信, 减少松散耦合程度, 从而可以更好的保证各个模块之间相互协调利用。在SOA的所有结构中, SOA服务层是SOA架构的基础, 服务层在SOA架构中处于底层, 从而可以确保SOA的服务标准有效性。同时, 这种利用网络之间协调特性, 可以有效的控制系统与人之间的交互工作, 加强沟通。
2、SOA的特性解析
SOA作为基于信息技术的服务结架构, 主要有三大特性。
(1) 、耦合度高
为了提高系统的内部交流合作意识, SOA架构在设计时, 加强了内部各个模块的耦合程度, 有效的提高服务通信效率。这种耦合与传统的耦合不同之处在于, 不仅保证系统内部的信息可以得到有效的共享, 还可以加强系统内部各个模块的逻辑操作, 提高系统操作的灵活性, 从而为银行企业的复杂业务发展提高更好的逻辑操作。
(2) 、交互灵活
由于银行核心系统在进行业务发展时, 往往需要多次做服务交互操作, 这就使得很多模块需要提高交互灵活度。而为了提高应用服务灵活性, SOA架构充分发挥粗粒度服务, 即加强调用接口的封装灵活性, 对不同的调用采取不同的调用方式, 根据调用接口的不同, 而相应的改变, 有效的提高服务效率。
3、银行核心系统的特点
(1) 、业务复杂
因为核心系统作为银行中的重要系统, 在应用中需要处理多方面工作, 不仅需要做好贷款、存储等基本业务, 还需要处理好借记、外汇、拖收等高水平金融业务, 这样就决定了银行核心系统的复杂性。
(2) 、审批安全度高
作为重要系统, 在进行操作时需要重视系统的安全性, 因此, 在进行业务审批时, 不仅需要做好效率, 更重视安全性, 在审批时加强审批重要性、多环节操作, 因此银行核心系统的审批安全度高。
基于SOA的银行核心系统结构
1、数据平台操作
作为银行中重要系统结构, 银行核心系统在进行数据操作方面, 每日需要处理海量数据, 对数据进行报表分析、管理等操作。利用SOA架构, 充分利用信息化优势, 将数据处理等操作进行有效封装, 在进行数据操作时, 用户或者工作人员只需调用相应接口既可以完成复杂操作, 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数据的正确性, 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更好的做好服务性工作。
2、安全性封装
作为以服务为核心的SOA架构, 在进行业务操作时, 为了确保业务操作的安全性, 在进行银行核心系统扩展应用时, 主要是通过BSS等系统架构对系统进行划分, 对资金、理财以及客户管理等系统模块进行封装操作, 通过系统的集成化操作, 可以有效的提高系统安全性, 做好安全性封装工作。这种封装方式不仅可以提高系统的整体性, 还可以屏蔽与其他系统的操作, 有效的提高系统安全性。
3、共享性操作
SOA架构在进行设计应用时, 主要是以服务为基础, 对银行核心系统的各个模块进行整体性操作, 通过对银行核心系统的各个业务进行实质分析, 提高联机操作, 在进行设计时, 对支付业务、ESB以及贷款存款等业务进行共享性业务流程提取, 从而可以有效的确保相同审批流程的简单易操作性。SOA架构将各个系统模块所需的流程进行分析汇总, 之后提供模板类接口, 当系统的各个模块进行操作时, SOA架构做相应的接口调整, 从而保证在确保安全灵活的前提下, 实现业务共享操作, 有效的提高银行核心系统的工作效率。
结束语
银行作为一个特殊的机构, 需要重视资金的安全性, 同时为了满足新时代需求, 做好银行贷款、存款等操作, 需要在提高安全性的基础上, 提高工作效率。而为了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 减少业务办理审批流程, 需要在进行业务操作时, 加强服务接口的共性操作。利用SOA架构, 可以有效的提高业务审批效率, 提高安全性, 因此, 将SOA架构引入到银行核心系统可以更好的提高银行服务水平。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收入得到极大的提高, 而与之而来的是银行业务得到快速发展。为了更好的发展银行业务,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特别是在进入到信息化时代里, 为了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 解决业务壁垒, 需要充分利用IT技术优势。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 对银行核心系统进行了简要介绍, 并提出基于SOA架构的设计思想, 有利于更好的促进银行核心系统的发展。
核心银行系统论文 篇2
回顾2021年第一季度,公共组既取得了一些成绩,又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总体而言,我组成员经过适应新的工作要求及调整各自工作状态,从一线前台工作人员逐渐进入项目角色,一季度相关工作渐入佳境,成员各方面潜力更加成熟。虽然本季度核心系统招标工作还未完成,但在各级领导的正确指导及与运营管理部同事的业务学习交流下,可以说一季度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现将本季度工作盘点如下:
一、加强学习,提高业务素养
自新一代信息工程项目组成立后,我组成员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态度,高度重视日常业务学习积累,营造主动学、积极学、认真学的学习氛围,一是通过业务专题交流、虚心与省联社各部门求教疑惑,不断理清工作思路,总结工作方法,在干中学、学中干,不断掌握方法积累工作经验;二是注重以工作为牵引,依托各成员所负责业务模块积极对接联系厂家进行系统功能的需求交流,通过观察、摸索、查阅资料等方式,不断提升小组成员个人综合业务素质,将学习成效转换为工作成效,提高工作效率。三是认真学习《XX银行业监管政策法规汇编》及省联社相关业务管理制度办法,牢固合法合规意识,为后期业务需求及流程控制规范化奠定制度基础。
二、各司其职,突出工作重点
鉴于公共业务涵盖业务种类繁多、涉及业务层面较广,我组将公共业务所涉及8大模块进行分工。将机构、凭证、利率等模块分配至每个成员单独负责,如此可更加有效、有针对性的对相关业务深入挖掘。充分调动小组成员工作积极性,各司其职,突出各自工作重点。一方面可以提高小组各成员的业务熟练度,节约学习时间成本;另一方面个人职责清晰,各人专精各自业务模块,更有利于业务创新。成员除各司其职以外相互沟通协调,积极配合,共同不断完善细化“业务需求规划说明书”。
三、目前取得的成绩
在各级领导和省联社部门同事的帮助指导下,不断进步,逐步摸清项目建设基本情况,找到切入点,把握住工作重点及难点,在一季度我组成员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完成核心及柜面POC功能案例测试,并对参与竞标的厂家产品进行会议讨论、对比分析,最终上报评分结果。
通过本次POC功能测试,使大家充分了解到新一代核心及柜面业务系统建设方向。(二)向全省83家行社征集现有业务系统痛难点及需求,小组成员认真梳理分类公共业务相关问题256条,并对全部问题逐个进行讨论分析,查找问题成因,准确分类归纳后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优化业务需求规划,确保新系统上线后切实解决当前系统功能缺陷。
(三)充分发挥团队协作能力,通过组内讨论、跨组交流、部门征求意见等方式,整理采纳合理建议,不断优化完善需求规划说明书,经过5次修订后,截至目前已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公共业务需求规划说明书V1.5版本,并交付PMO管理组审阅。
(四)为确保核心系统和柜面系统建设厂方进场后各项工作高效推进,公共参数组针对当前系统中我组涉及的历史数据和业务规则进行全面梳理,在充分了解当前现状后,提前讨论规划新一代系统建成后历史数据的清理、迁移方案。
一是梳理涉及公共参数组柜面系统业务交易功能143个,准确了解各业务功能的使用场景,确保当前业务功能在新系统建设中不遗漏;二是提取当前核心系统记载的重要空白凭证151种,按照从未启用、当前在用、退出使用三个维度进行分类后确定有效的重要空白凭证共计125种,为新一代信息工程的凭证种类贯标及数据迁移做好准备。同时,通过测试环境对重要空白凭证的领用、使用、销毁流程实操模拟,掌握目前业务管理规则及流程管理模式。三是摸排当前系统电子登记簿和手工登记簿的数量、种类及其登记要素信息,整理出各类纸质手工登记簿70种,其中安全保卫类40种,柜面业务类20种,信贷业务类10种。熟悉以上手工登记簿的各种登记要素,充分征求相关业务部门意见后,整合优化手工登记簿种类、增设登记要素信息项,确保登记簿在新一代核心系统上线后全面实现电子化。四是在充分了解当前系统机构、柜员分类规则后,针对目前24种机构类型,20种柜员岗位存在的问题,初步构架了6层15类的机构和8岗多角色的柜员体系,满足新一代系统上线后机构及柜员的精细化管理。(五)为解决我社应用系统繁多且登录认证方式各自独立的现状,我组积极与厂商联系,以现场、远程会议等方式进行了充分交流,在详细了解各厂商产品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我社实际情况起草了《XX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统一身份认证系统项目招标需求》,构建统一身份管理、统一认证登录、统一安全监测的企业级应用系统用户身份和认证管理平台。
《XX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统一身份认证系统项目招标需求》已完成新一代项目组初审,相关业务部门评审,主任办公会审定。四、当前存在的不足
我组成员普遍来自于行社基层,对于新系统项目建设而言,需要站在省联社层面对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上层考虑,对此所有成员普遍存在无经验、业务面较为狭窄、专业知识较为匮乏、考虑问题较为片面等问题,此类情况也是整个项目组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五、未来工作计划
(一)随着核心、柜面招标工作的推进,与厂家工作人员共同攻坚克难,根据厂家系统建设的相关经验,学习其先进理念,在保留XX农信特色的前提下,吸取厂家成功案例经验,扬长避短,力争新系统上线后操作界面友好、业务功能丰富、流程高效便捷、操作风险可控。
(二)继续积极与各级领导、省联社各部门、基层行社进行深入沟通,根据优化建议不断完善业务需求规划,确保新系统业务功能满足职能部门管理及基层行社的业务需求。
(三)积极组织小组成员认真学习各项规章制度、政策法规等,不断提升小组成员个人综合业务素质,始终保持“干中学、学中干”的学习态度,将学习成效转换为工作成效。
(四)不断总结工作方法、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工作效率。
不断创新、强化实践,切实提高小组成员整体业务水平。六、总结
青海银行构建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 篇3
青海银行是青海首家股份制银行,多年来一直保持稳健的运营增长,对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面对国内金融市场变化及竞争加剧,青海银行需建设具备适度前瞻性的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以适应当前业务及发展需要。
青海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一家不断创新的银行,青海银行为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变化,全面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加强风险管理能力,满足未来业务发展、行业竞争和经营管理的需要,决定建设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从根本上改善IT的支撑能力。
青海银行将建设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作为其“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重点工程之一,要求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的建设需遵循银行业务的发展特点和IT发展战略,构建以服务和智能为主题的业务交易和客户服务平台,整合各分行现有的银行综合业务及外围系统,充分满足不同分行的差异化需求。
虽然对于银行来说,先进的银行核心业务系统优点很多,但必须充分考虑核心业务系统更换中的风险。“核心业务系统是一个高风险的建设项目,做好选型工作极为关键,不仅需要考虑系统与银行实际需求的结合,确保系统安全上线运行,还要符合本行中长期科技系统建设规划的要求。”该负责人表示。
银行在寻找IT服务商和选择改进自身核心业务系统方案时,不仅要考虑自身业务特点,同时还要考虑银行架构、金融监管、会计制度等诸多方面的因素。神州数码融信为青海银行建设的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充分体现了以客户为中心、以产品为主线的设计理念,能够满足利率市场化、新会计准则等应用需求,并通过参数化、模块化等技术可以帮助青海银行快速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新系统建成后将极大地增强银行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弹性及扩展性。
核心银行系统论文 篇4
本次研究借助负载均衡设备与Tuxedo中间件自身通信特性,实现了使用基于Tuxedo中间件的C-S模式银行核心账务系统的业务流量负载均衡,进而提升传统银行核心系统对外服务的可用性。由于Tuxedo中间件的业务交互通信常有WS (WorkStation)和WTC (WebLogic Tuxedo Connecter)两种机制,因此在考虑业务流量负载均衡时也按照WS通信机制和WTC通信机制分别进行研究。
二、WS通信机制的负载均衡处理
Tuxedo中客户端(WorkStation Client,WCS)与Tuxedo服务端的通信使用WS通信机制。为了有效提供Tuxedo服务端对WSC的响应效率,避免WSC大量并发请求导致的Tuxedo对外服务出现服务等待的情况,Tuxedo中间件使用WS通信机制来处理WSC的请求。首先Tuxedo会启动一个WSL (WorkStation Listener)进程监听所有的WSC请求,然后按照WSC的访问情况,使用多个WSH (WorkStation Handler)进程来具体处理WSC的交易请求。通过对WS通信机制的研究和实验,总结出两种模式来处理负载均衡问题。
(一)模式一:非代理模式
非代理模式,负载均衡设备只须部署WSL的虚拟服务,用于承载WS通信过程中WSC与服务端的首次连接,将WSC分配到不同主机的WSL端口(进程)上,并通过WSL端口所返回的WSH信息。WSC在获得后续WSH的IP地址与端口后,将后续业务请求直接与各自的WSH进行通信,从而实现业务的负载均衡处理,如图1所示。
非代理模式中,WSC获得的WSH中IP地址为主机的真实地址。使用非代理模式时,后续WSH通信应绕过负载均衡设备,因此负载均衡设备必须在网络中采用旁路部署。非代理模式中,WSL的虚拟服务既可以是全代理模式,也可以是非代理模式。
①WSC向服务器发起的第一次请求,通过负载均衡设备后,被负载到1号机(或2号机)的WSL进程上,WSL此时建立WSH进;
②1号机的WSL进程将针对本次WSC请求所分配的WSH进程信息(WSH的IP和Port)返回给WSC,并结束①和②所在的本次连接;
③WSC在获取②所包含的WSH所在的IP和PORT后,发起向WSH的请求;
④WSH受理WSC的请求并处理,处理完成后将结果返回WSC;在返回完毕后,WSH释放。
(二)模式二:代理模式
代理模式处理机制与非代理模式相同,区别在于WSC获得的WSH中的IP地址不是主机的真实地址,而是WSH真实地址在负载均衡设备专门启用的虚拟地址。
在负载均衡设备上,部署“Vs-A”的虚拟服务用于承载WSL的首次连接并负载到不同的服务器的WSL端口(进程)上,部署“Vs-1”的虚拟服务用于代理到1号服务器的所有WSH访问请求,部署“Vs-2”的虚拟服务用于代理到2号服务器的所有WSH访问请求。1号服务器上Tuxedo配置文件中,引导WSC访问后续WSH的IP地址记录为Vs-1的对外服务虚地址VI P-1;2号服务器上Tuxedo配置文件中,引导WSC访问后续WSH的IP地址记录为Vs-2的对外服务虚地址VIP-2,如图2所示。
①WSC向服务器发起的第一次请求,通过负载均衡设备后,被负载到1号机(或2号机)的WSL进程上,WSL此时建立WSH进程;
②1号机的WSL进程将针对本次WSC请求所分配的WSH进程信息(WSH的IP和Port)返回给WSC,并结束①和②所在的本次连接;
③WSC在获取②所包含的WSH所在的IP和PORT后,发起向WSH的请求(负载均衡设备在处理Vs-1和Vs-2时不能启用会话保持功能);
④WSH受理WSC的请求并处理,处理完成后将结果返回WSC;在返回完毕后,WSH释放。
(三)非代理模式与代理模式的对比
对比上述两种模式,非代理模式和代理模式的最大区别在于对WS通信机制中WSH不同的处理方式。
非代理模式通过对WSL首次连接负载,结合负载均衡设备对WSL的健康检查,能够较便捷地实现基于Tuxedo中间件的应用系统的“双活”或“热备”部署。但这种模式要求负载均衡设备必须为旁路部署,以便WSC在与WSH通信时能够绕过其自身直接访问后端WSH端口。同时,对于应用系统的健康检查,这种模式存在缺陷,导致应用系统异常时的负载均衡设备的自动应急处理存在问题,部分情况下需要手工调整负载均衡设备配置。这种模式下,WSL的虚拟服务可以是全代理模式,也可以是转发模式。
代理模式通过对WSL的负载和WSH的代理,实现基于Tuxedo中间件的应用系统的“双活”或“热备”部署。实施难度高于非代理模式。但这种模式对网络环境要求更加灵活,负载均衡设备无论旁路部署还是出串行部署均能支持,代理模式是能够将WSC与Tuxedo服务端可能存在的跨三层通信,代理为二层通信模式,能够有效提高WS通信的可靠性与稳定性。更重要的是,代理模式通过WSL和WSH的健康检查,具备更好的应用系统健康检查能力,进而也具备更好的应用系统应急处理能力。这种模式下,WSL和WSH的虚拟服务不能采用转发模式,必须为全代理模式。
三、WTC通信的负载均衡处理
基于Tuxedo中间件的应用系统在与基于Weblogic中间件的B-S模式应用系统通信时,采用了WTC的通信机制。
(一)WTC通信机制
WTC通信中,WebLogic向Tuxedo发起的连接为长连接,连接建立后不进行释放。对于二层网络环境,不释放的长连接是可行的。但在三层网络环境中,防火墙设备均具有TCP超时强制释放的能力。因此,三层网络环境中的WTC通信稳定性存在隐患。由于WebLogic和Tuxedo都默认是根据自身TCP连接状态表进行连接状态判断,且网络设备对TCP超时释放(或网络震荡、意外中断等情况)时并不向TCP两端发送任何通知报文。一旦出现TCP连接被网络设备终止或出现网络震荡等情况,WebLogic和Tuxedo均不能获取连接状态,WTC的连接可靠性无法保证。
(二)WTC与负载均衡设备
由于WebLogic会同时向WTC域内的Tuxedo服务端均发送长连接请求,在长连接建立后按照其内部配置分别向Tuxedo服务器随机或轮询发送报文以实现软负载均衡。虽然默认情况下,WebLogic仅能通过主机连接关系表来收集连接状态,但其实Weblogic具备WTC通信机制中向Tuxedo发送状态监测报文的功能(默认未启用),因此在启用状态监测功能并根据监测结果在自动重建连接的情况下,WTC通信机制下没有使用负载均衡设备的必要。WTC的通信机制与WebLogic连接保持和监测策略如图3所示。
若WTC通信必须通过网络中串行部署的负载均衡设备,需要在负载均衡设备上配置相应的虚拟服务,但不需要考虑会话保持和健康检查策略。
四、基于Tuxedo中间件的核心系统健康检查设计
健康检查策略是搭建负载均衡环境的重要环节,通过健康检查负载均衡设备能够感知后端应用系统的工作情况,并根据健康检查自动对应用流量进行调度,从而提升整个应用系统的对外服务能力。
基于Tuxedo中间件的应用系统,其WSL和WSH端口均由Tuxedo进行发布的,如应用系统出现异常,WSL端口和WSH端口的状态不会发生变化,因此不能使用TCP三次接(空报文)的方式实现健康监测,需根据通信机制与应用的特点制定健康检查策略。本次研究使用F5应用交付产品(软件版本11.5.3,Hotfix HF2)作为负载均衡设备。通过Python脚本模拟核心系统业务交易报文对应用系统的状态进行健康检查,并将Python脚本挂载到F5应用交付产品的健康检查策略中,实现对WSL和WSH的状态检查。
(一)WS的健康检测
使用非代理模式,仅需要实现对于WSL虚拟服务的健康检查即可。健康检查应按照Tuxedo的通信报文标准,使用外挂健康检查脚本,模拟WSL交易并获取其返回值,实现F5应用交付设备对Tuxedo的WSL模块状态检查,从而确定WSL虚拟服务的工作状态。
使用代理模式针对WSH虚拟服务的健康检查同样使用外挂脚本的方式,脚本使用与核心系统约定的XML报文,对WSH (或核心应用的状态)进行健康检查。但在这种模式下,WSL虚拟服务的工作状态,需要同时依据WSH和WSL的检查结果进行确定。
(二)WTC的健康检测
WTC通信过程中,WebLogic自身具备健康检测的能力,同时其域模式具备软负载的能力,因此,若WTC通信必须通过负载均衡设备运作,可以使用TCP三次连接活TCP半连接的方式对Tuxedo的端口进行监测。
五、结语
基于Tuxedo中间件的核心系统负载均衡逻辑架构如图4所示,两套核心系统在WS端使用F5应用交付设备,采用代理模式实现WS通信的负载均衡;在WTC端依靠WTC通信特性,实现WTC通信的软负载;对于WTC端串行负载均衡设备子网内的WTC通信,通过F5应用交付设备与WTC通信特性的配合,也成功实现了业务流量的负载均衡。
摘要:笔者所在银行的核心系统是部署在Tuxedo中间件上的C-S模式系统,分支行业务系统通过前置机和前端整合平台接入核心系统;周边应用系统已经普遍改为使用Weblogic中间件的B-S模式。为提高核心系统应用服务的高可用性,本文从TUxed。运行的两种通信模式入手,讨论了基于Tuxedo中间件的系统高可用实现方式,并提出一个经过验证的基于Tuxedo中间件的核心系统负载均衡逻辑架构。
关键词:银行核心系统,应用交付,Tuxedo-WS,Tuxedo-WTC,应用健康检查
参考文献
[1]Oracle.WSL(5)[EB/OL].https://docs.oracle.com/cd/E13203_01/tuxedo/tux71/html/rf537.html.
[2]Oracle.BEA Tuxedo System Administration and Server Processes[EB/OL].https://docs.oracle.com/cd/E13203_01/tuxedo/tux91/int/intarch.html.
[3]Oracle.WebLogic Tuxedo Connector(WTC)[EB/OL].https://docs.oracle.com/cd/E13222_01/wls/docs81/ConsoleHelp/wtc.html.
核心银行系统论文 篇5
一、核心银行系统发展现状
(一)核心银行系统的定义
核心银行系统是银行业务系统的交易处理的中心,大家所熟知的存款、贷款等业务的操作都是要在核心银行系统中完成的。核心银行系统的范畴包括:客户管理、储蓄、贷款、代理产品、支付结算产品、会计账务处理、总账、批量处理等。
(二)国内核心银行系统的发展历程
核心银行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指自动的会计系统,核心系统是信息化的会计系统。第二阶段是指自动的交易系统,系统是自动生成的数据系统。第三代系统是指“一本帐”和“一个中心”,以客户为中心,集成了交易处理、产品创新、客户信息管理等多种应用集群。针对目前核心业务系统越来越复杂,有的架构设计师提出了“瘦核心”概念。
二、核心银行系统架构设计
(一)架构设计分析
核心银行系统的架构设计目前有:面向“SOA”的架构设计、基于J2EE架构的B/S结构设计、以“业务、语义、服务”三层架构设计、基于大前置架构设计。下面就四种架构进行简单描述:
面向“SOA”的架构设计:这是一种以“业务驱动服务,服务驱动技术,服务为中心”为原则的架构设计。面向服务的架构体系是目前最流行的架构体系,它为企业的IT架构提供了充分的灵活性和标准性,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并降低成本,银行内部的不同的应用系统通过SOA实现协同工作。
基于J2EE架构的B/S结构设计:C/S结构分为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两层架构设计,尽管能有效降低网络通信和服务器的处理量,但升级系统客户端程序比较复杂,且也容易受连接数及网络情况的限制。这样基于J2EE架构的B/S结构(注:“浏览器”和“服务器”两层)就很有吸引力,它简化了客户端程序,能有效进行权限管理并保护数据平台。
以“业务、语义、服务”三层架构设计:负责处理用户的业务请求的是业务层,它是核心系统的应用平台,包括客户信息管理、多维度的管理信息等,并产生相应的服务需求描述。核心银行系统对外提供服务都是服务层定义和发布的。语义层的功能是实现业务和系统的语义信息进行交换,提供需求与实体会话的语言界面。
大前置的架构:采用“高内聚低藕合”的设计原则并在企业应用集成理论的指导下建立一个综合前置系统,实现银行各应用系统的有效集成,这种架构设计的优点是方便应用系统模块的修改和新增,这也符合“瘦核心设计思想”。通过提供统一的接口标准,实现与银联系统、支付结算、信贷管理系统的实时交互。
(二)架构设计原则
分析国外先进核心银行系统发展历程和现状,对比现代国内外各银行的核心银行系统建设,归纳一些设计原则:
第一,参数化设计。将一些成熟的业务产品进行抽象,提取相同的产品基本要素作为参数,通过组合参数并进行配置快速开发新的业务产品。该设计思想,减少了产品变更的范围,增加了产品组合灵活性,是目前较先进的设计思想之一。
第二,会计独立。核心本质就是实现“全行一本帐和大会计”的思想,系统由独立的子系统完成会计处理功能,采用最新的会计科目,并为会计准则的变更预留接口。
第三,以客户为中心,面向服务的设计思想。通过建立专门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对不同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比如利率、费率等,从而能实现利率市场化。
第四,全行统一柜员的管理。通过采用柜员卡系统实现全行柜员号统一,可以在不同的系统或角色中使用,也可以跨地区使用,并且有丰富的授权管理来加强内控管理。
第五,安全设计要完备。如何合理、可靠、高效的实现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安全性,是系统需要建立的安全保护体系中必须考虑的问题。目标是:存储传递敏感数据、防止网络交易数据的截取重发、数据库中的数据防篡改。
第六,前端系统功能弱化。尽量使营业网点的前端系统简单化,减少维护和升级的复杂度,通过控制中心的监控系统进行全面监控。
第七,模块化设计。在核心银行系统的开发设计过程中尽量采用成熟的模块,以前中后三个平台为基础,降低不同模块之间的耦合度,并把大量功能重复、处理逻辑复杂的部分集成到平台中进行处理。
第八,国际化战略。目前金融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核心银行系统的设计要考虑国际化战略带来的影响,方便在国外开设银行分支机构,支持多语言、多币种。
第九,整体解决方案灵活设计。核心银行系统的架构要考虑技术架构的可扩展性,业务流程的灵活性,不能设计成一个大而全的产品,而应是建立灵活应用架构之上的—个整体解决方案,方便多个应用产品的集成。
三、核心银行系统的选择标准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很多银行面临核心系统的更新换代,对于如何选择国外的核心银行系统解决方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企业的战略规划
由于核心银行系统的决策会涉及到整个企业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业务战略方针的制定,因此其间需要考虑的不仅应包括公司的员工和系统,还要考虑到所有的客户。核心银行系统的决策通常是以最新的业务战略和策略为起点,不仅能推动所有的业务发展,而且还应能适应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该计划要确定在银行未来中,哪些是需要变革的关键领域,并且从市场驱动的角度来确定具体的机会。同时,那些过去由于技术和管理上的限制而被视为“受禁”的领域也应该重新评定,找到每一个关键的业务机会并将其分解为诸多要素,以便进一步确定计划中制定的目标。
(二)方案的业务功能
在确定了战略规划和业务需求后,银行就可以对照业务需求了解市场上的核心银行系统方案。这是一个业务功能适配的过程,企业可以快速地根据各个方案对业务的符合程度产生优先顺序,将那些不能严格符合业务需求的产品要在这个阶段的决策中排除。
一个好的核心银行系统方案需要提供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现有的和未来的业务需求,正是这些业务需求决定了企业的选择,因此可以说方案的业务功能是决策的首要关键。
(三)方案的技术和架构
业务的功能性需求得到满足后,需要进一步从技术水平、架构设计两方面评估核心银行系统产品。核心银行系统的技术平台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都必须考虑可靠性、健壮性、稳定性,并适应新技术、新业务的发展具备很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充性。系统的业务需求功能由技术手段来实施,构成整个核心银行系统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核心银行系统的组成可能来自不同供应商提供的不同组件,也可能所有的组件由一个供应商集成和协调在一个特定的技术平台上,但无论是哪种方式都要认真考虑系统的集成性、兼容性、可维护性、安全性、性能和成本的问题。
(四)厂商的选择
银行在选择业务符合程度较高的产品之前需要对产品的供应商进行审核与评估,遵循“质量,成本,交付与服务并重”的原则。首先,确认厂商具有一套稳定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及具备提供银行所需产品的能力;其次,对产品进行价值与成本分析,通过招标或价格谈判实现成本节约;最后,确认厂商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在确定的时间内向银行提供产品。
四、总结
核心银行系统论文 篇6
摘要:文章根据21个指标数据对9家银行做因子分析,比较了股份制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竞争能力的特点,对5家股份制银行竞争优势进行定位,认为巩固当前优势、合理配置资源、扩大规模、综合化和国际化经营是培育股份制银行竞争优势的关键。
关键词:股份制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比较
企业核心竞争力可定义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种是外在的、已显露出来的竞争优势。可称之为表层竞争力;另一种是未来的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称之为深层竞争力。“表层竞争力”以“深层竞争力”作为支撑,后者的实质就是一个企业所具有的持续的创新能力,这是一个企业、一个行业长期发展的基石。如果企业只有“表层竞争力”而缺乏“深层竞争力”,企业的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不可持续。
一、评价指标体系
1、表层竞争力评价指标。将商业银行表层竞争力实力进行分解,将其描述为“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成长性”四维指标的最终表现。用以评价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实力表现,即表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表层竞争力=(盈利性指标,流动性指标,安全性指标,成长性指标)(1)盈利性指标。经调整的资产利润率=(税后盈利+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
资本利润率=税后利润,资本总额x100%=净收益,股东权益×100%
资产费用率=财务损益表中“营业费用本年累计数”,全年资产平均余额
非利息收入占比=(营业收入一利息收入)/营业收入×100%(2)流动性指标。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存款总额×100%流动性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贷存比=贷款余额,存款余额×100%
中长期贷款比例=逾期一年以上(不含一年期)中长期贷款期末余额,逾期一年以上(不含一年期)中长期存款期末余额×100%(3)安全性指标。资本充足率=资本总额/加权风险资产总额x100%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一核心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
贷款不良率:不良贷款占总贷款余额的比重。按贷款“五级分类法”,将贷款按实际偿还可能性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后三者称为“不良贷款”。
拨备覆盖率=呆账准备余额,不良资产余额x100%
(4)成长性指标。
利润增长率=(本期利润总额一上期利润总额),上期利润总额x100%
总资产增长率=本年总资产增长额,年初资产总额×100%
存款增长率=本年存款增长额,年初存款总额x100%
贷款增长率=本年存款增长额,年初存款总额×100%
这四维16个指标囊括了客户、员工、监管者、股东、经营者不同利益方对银行经营绩效的要求。
2、深层竞争力评价指标。仅仅从财务指标数据对比分析商业银行的资产状况、盈利能力、成长能力等是不够的,往往一些漂亮指标的背后并不一定就真正对应着银行竞争实力的提升,诸如政府的财务救援、地方治理的优化等等,都有可能在短期内包装出一个“好银行”。还需对商业银行市场竞争中的内在要素,如发展战略、组织结构、产品创新等等能力进一步挖掘。
核心竞争力研究不仅要考察现实结果,更有意义的是要考察背后的过程:不仅要回答银行竞争力的现实存在是什么样的,更需要分析这一存在的实现是怎样的。只有在分析过程中才能真正提炼出银行核心竞争力之精髓。深层竞争力是指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竞争的加剧,可以使得商业银行持续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并使得其表层竞争力不断增强的内在能力,
对深层竞争力的考评采用模糊测评法。通过专家问卷确定了受关注程度较高的5项内在因素:战略管理、组织结构、人力资源情况、IT技术支撑、金融产品创新与服务能力。
二、实证分析
以浦发、招商、民生、兴业、中信五家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四家国有上市银行作为对比,讨论股份制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情况。
1、数据来源和标准化处理。表层竞争力16项指标是根据中国金融年鉴、上海金融年鉴、各大银行网站、年报、季报数据,以及各年金融年鉴计算出的2007年截面数据。深层竞争力5项指标数据是采取专家模糊测评法、根据157份有效问卷加权平均的结果。
21项指标中,资产费用率、贷存比、中长期贷款占比、贷款不良率四个负向指标做正向化处理,处理方法是,这样的线性变化不会改变指标值的分布规律。
2、因子分析过程。指定标准化之后的21项指标值用sPSS软件做因子分析。为了达到降维的目的同时不丢失原有21项指标的主要信息,只提取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5%以上的前几个指标。表1结果显示抽取的五个因子概括了原有90.474%的信息量。
为了简化对因子的解释。选择Varimax做正交旋转,它使每个因子具有的最高载荷的变量数最小。表2给出了旋转后的因子与原始变量的相关矩阵。主成分因子F1对总资产增长率、资本利润率、利润增长率、存款增长率、贷款不良率、贷款增长率、流动性比率和贷存比有绝对值较大的相关系数,称为业务成长能力因子。因子F2主要包含了组织结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产品服务、资产费用率这几个相关系数较大的原始变量,命名为内部管理控制因子。因子F3与核心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存款准备金率有极大的相关性,称之为安全准备因子。资产利润率、中长期贷款占比、收入结构比例都与因子F1相关性较大,称之为利润结构因子。F5主要描述IT信息技术的状态。
SPSS16.0软件自动计算出了每个样本在五类公因子上的得分情况,即9家银行在业务成长能力(F1)、内部管理控制(F2)、安全准备(f3)、利润结构(F4)、IT信息支撑(F5)五方面的得分情况。因子分析过程中每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与所提取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比值作为每个因子得分的权重,进行加权得到核心竞争力综合得分和排名。
三、核心竞争力对比分析
1、单个因子的解释。从业务成长因子F1看,中信银行得分最高。2007年上市对该银行资本收益、利润增长带来的助长效果显著。从2005年起中信增强了零售业务的拓展,通过公私联动在个人贷款、个人存款、银行卡、个人理财、代发工资和出国金融等零售业务方面取得快速增长,存贷款大幅增长。整体而言,招商、兴业、浦发等股份制银行的存贷业务成长性、资产不良率和流动性均明显优于国有商业银行。
内部管理控制因子(F2)上,民生银行得分最高。2007年民生银行的事业部制组织机构改革在业内成为焦点,在
公司治理结构上具有首创性,科学地配置公司的控制权,确保分权一分责一制衡的有效性。它也是国内第一家聘请国际审计师进行审计、第一家披露季报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性和专业性提升了民生的公司治理水平。而交通银行作为我国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最早尝试了公司治理改革,引进了资产覆盖比率管理。2004年以来完成了财务重组、引进汇丰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以及香港和内地上市,正确处理了与外资股东的关系,充分发挥战略投资者的作用,外资银行的丰富产品与营销经验也为交行带来了较为领先的竞争利器。
安全准备因子(F3)涵盖了核心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存款准备金率四项指标,中信银行得分最高。浦发银行拨备计提力度一直高于其他几家上市银行,其贷款不良率逐年下降,2007年仅为1.46%。在上市国有银行中属于较低水平,其对贷款损失准备非常充分:其存款准备金率也是比较高的,流动性风险防范准备充裕。浦发银行得分低的根本原因在于核心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两个指标较低,已接近监管底线。总体上,四大国有银行的资本金比股份制银行充裕。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及监管要求的提高。制约商业银行资产扩张的因素越来越多,如何及时补充资本并保持规模、效益和质量协调发展将是商业银行面临的重大考验。
利润结构因子(F4)包含的非利息收入占比是见证银行业中间业务发展水平的一项指标。在非利息收入中,净手续费及佣金收人处于绝对主导地位,且直接来自银行的收费业务,能够更准确的表现中间业务的管理能力和发展水平。各家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水平大体上与银行的规模、综合化经营水平正相关。国有商业银行凭借庞大的市场规模和营销网路,发展水平远高于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
IT信息技术水平因子(F5)主要衡量银行信息系统的集成化、数据管理、系统对各种业务的交叉支撑、信息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水平。工商银行2006年底投产了全功能银行系统,技术先进性和产品功能在全国金融业处于领先地位,体现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国内率先实现了全行业务数据的集中。招商银行推出的定、活、本、外币“一卡通自助转账”、“网上证券”、“网上外汇交易服务”等金融产品和服务理念都依托于其强大的信息科技平台的支持。
2、综合排名的分析。综合排名顺序为招商、中信、兴业、民生、交通、浦发、建设、工商、中国银行。此结果与核心竞争力的模型定义密切相关。因变量为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成长性4个表层竞争优势和战略管理、组织结构、人力资源、IT信息技术、产品服务创新5个深层竞争因素。
核心银行系统论文 篇7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 我国入世后金融市场的不断放开, 外资银行纷纷入驻中国市场抢得先机。尤其是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更是给我国的银行业敲响了警钟, 银行的坏账增多, 资金缩水现象异常突出。在这种情况下, 我国的各商业银行面对现实不得不采取应对措施, 积极引进国外银行业的先进管理经验新一代核心银行业务系统, 来发展壮大自己。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在分析银行核心业务的风险的基础上, 参考国外银行核心业务系统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及其利弊, 以此来提高我国银行会计抗风险能力, 为我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建议。
二、银行业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
会计风险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环境中, 会计人员因提供的会计信息存在大量失误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银行业务中的会计风险主要表现在:首先是是银行内各种票据的结算风险。银行业的票据因时间成本小、流通快等特点而被广泛使用, 但由于科技的发展, 银行内部风险防范意识较差, 在制度和操作上还存在着缺陷, 使得金融票据犯罪率逐年上升, 票据诈骗形式也日趋多样化, 高智能人员犯罪率比例增高。
其次是银行业内部和跨行之间的业务风险。银行业内部主要来自于清算业务、内部汇划往来和银行机构间业务往来;跨行业务主要指各大银行之间的业务往来。无论银行内部还是跨行业务结算, 每个环节都涉及到资金的清算、划拨、在途期限等问题。在操作过程中, 会计人员存在变造、伪造票据、违法使用客户资金、暗箱操作其他资金等, 使得银行会计风险的隐性增加, 银行的安全受到威胁。
最后是会计要核算过程中的信息不真实, 导致会计风险的发生。银行由于网点众多给客户带来了便捷。但正是由于银行的部分分支机构众多, 在管理上存在瑕疵, 造成在会计核算方面会出现虚报数据、篡改账表、伪造假账等不规范行为, 使得银行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核算失真, 从而为银行造成隐患。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推进, 金融工具多样化和交易无纸化时代的到来, 银行业的会计业务流程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使得银行会计风险也朝着多样化、高层次、多发性的方向发展,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银行业的金融衍生产品越来越多, 会计业务范围不断拓展, 从单一的出纳、储蓄发展到今天的各种理财产品, 以及代收话费、水、电、气费、代理基金、保险等业务, 这些业务在给银行带来可观利润的同时, 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会计风险。银行间的业务往来也越来越依靠网络化, 无纸化办公已成为必然, 电子及网络的发展加快了资金的流转, 但这也给银行的会计人员“投机取巧”打开了方便之门。另外, 当前银行实行的是综合柜员制, 营业窗口的柜员在进行综合业务系统结算时, 只要得到授权就能处理各种综合性的业务, 这给柜员作弊、伪造无形中创造了机会, 大大增加了风险性。
三、新一代核心银行业务系统的的优势
鉴于上述银行业会计风险的分析, 引进新一代核心银行业务系统来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能力, 已成为目前中国金融业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这一方面, 在中国的银行业也初露端倪。我国的中国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开发的一些系统, 尽管他们的做法尚不成熟, 但从前瞻的角度和发展趋势来看, 引进国外核心银行业务系统和改进当前我国银行业业务系统中的弊端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 业务系统概述
目前的核心银行业务系统是以客户为中心, 进行存款、贷款、结算、代理等帐务处理, 都是在核心业务系统中完成的。正是因为它能对所有的客户信息、风险和数据进行统一管理与配置, 所以在全球银行业中被广泛使用,
(二) 业务系统的服务对象
按照服务对象的不同, 可分为二大类:第一类, 服务对象为银行客户;第二类, 服务对象为银行自己。
(三) 业务系统的业务概述
其主要业务包含对客户的信息管理, 存贷款业务以及对存贷款的日常操作等。
(四) 业务系统的主要优势
(1) 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的构架能有效地降低会计风险
新一代核心银行业务系统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化, 它能支持多种语言, 多国币种的特点。它的机构可以是实体, 也可以是国家或地区, 且在使用过程中可以使用自己机构的币种和语言, 因此它国际化程度高, 便于与世界接轨。这也是它突出的优势之一。
(2) 核心银行业务系统是完全集成的系统, 能满足各种产品的需求
国外新一代核心银行业务系统它集成了资金和贸易融资系统, 而且其在前后台使用和处理上都是集成在一起的, 只要是系统内的用户都可以在授权范围内随时访问, 它为银行提供了“一账通”的功效。同时该系统还采用标准化设计, 能快速适应未来计算机的变化和发展, 能满足各种产品的需求。
(3) 核心银行业务系统能有效提高各方面风险管理能力
从操作上讲, 国外新一代核心银行业务系统具有较强的风险管理能力, 例如数据和交易安全性管理、脱机交易功能、客户限额和额度管理、贷款流程管理等;由于该系统能提供丰富的数据来源, 它通过两个相互备份并相互独立的服务分区, 将当日的业务进行处理时, 可相互切换, 从而做到汇总银行账目时也不停机, 支持全天候工作, 也因此大大降低了会计风险。
(4) 核心银行业务系统能有效降低信用风险和会计坏账风险
国外新一代核心银行业务系统是以客户为中心, 全方位地为客户着想, 多层次地保存和使用客户的信息, 全面地提高银行员工的服务水平, 并提供基本数据来源, 因此能有效地降低信用风险和会计坏账风险, 同时也为客户服务提供了有效的决策信息。
四、国外新一代银行业务系统引进的可行性探讨
我国的商业银行由于运行机制、管理模式和国外的银行有一定的差异, 在原有的运作模式上已跟不上世界金融形势的发展, 无论从硬件设施上, 还是在软件系统上, 我国银行的核心业务系统在功能和性能上与国外的相比都还有一定的差距, 而国外新一代的核心银行业务系统也未必与中国国情相符, 从会计专业角度讲, 有以下几点值得商榷:
(一) 资金管理体制问题
我国的银行业总行与分行之间的组织结构与国外银行的组织结构是不同的, 我国的银行总行与分行之间存在隶属关系, 核算层次多, 二者之间的借贷, 资金使用等方面也较为复杂, 总行与分行之间的资金使用有利息的约定, 互相之间存在着关联关系。而国外的银行实行一级核算, 客户是总行和分行的共有资源, 与客户的借贷业务就是银行与客户的借贷关系;总行与分行之间的借贷和资金使用属于银行内部核算范畴。由于组织结构上的差异, 如果直接把国外新一代银行业务系统这种模式运用到中国银行业, 则需要系统做出重大改动, 这也是短期内难以实现的事情。
(二) 核算体系上的差异
我国银行的资金管理机制是总行与分行是多级核算体制, 总行与分行之间的资金使用和借贷是要计算利息的, 他们在系统内要开立资金账户进行清算;而国外银行实行的是一级核算机制, 总行与分行之间的资金使用与借贷不产生利息, 只设一个总分行业务往来的过渡账户。如果把国外新一代银行业务系统引进到我国银行业, 由于我国银行资金管理机制的问题, 往往总分行之间的内部账务交易数量会超过往来账户, 这样多的业务会占用更多的计算机资源的空间, 造成计算机处理系统过慢, 同时也会增加潜在风险。
(三) “利率晚到”问题
“利率晚到”即倒起息, 是指由于法定假日的存在, 需要把资金利率的实际生效日期提到系统当前的日期之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的政策的出台, 国内的各种假期较多, 因此倒起息频率较国外要高得多, 同时国外银行机构总分行之间可以随意访问, 也不存在利率晚到现象, 而国内的银行总分行之间资金往来则互相计息。如果引进国外新一代银行业务系统, 就必须改造我国现有的银行核心业务系统, 而改造系统则有着相当的难度。
可见, 由于国内外银行在管理体制、业务流程、系统设置和实际操作上均有较大的差异, 加之对银行的监管和法律上的不同, 如果上述问题不能很好的协商, 那么在操作上将会增大风险性, 影响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五、规避会计风险构建我国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的对策和建议
(一) 制定正确的长期集成规划
银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 它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根据上述对国外核心银行业务系统优缺点剖析, 在借鉴和吸取其精华的基础上建立我国银行新一代核心系统, 按照国家的经济规划, 制定好正确的总体规划, 从体制上入手, 正确处理好经济战略与战术的平衡关系, 着眼于未来, 积极稳妥地加快银行业的改革与发展步伐。
(二) 定位准确, 策略明确, 业务架构突出以客户为中心
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想生存下去, 必须对所处的内外环境, 所面临的市场与经济发展走向, 从而定位自己, 细分市场, 并制定出发展目标和明确的业务策略, 因为明确的业务策略是核心系统的基石。同时, 银行业要确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思想, 设计与市场匹配的业务架构, 因为业务架构是核心系统的灵魂, 在新的形势下, 银行业要围绕客户合理规范功能性产品, 用信息化的视野, 设计出与之相对应的高效快捷的供应链, 去赢得市场。
(三) 理顺业务架构、应用架构和数据结构三者之间的关系系
如果把国外新一代银行业务系统比作是一个人体的话, 那么应用架构和数据架构就是人体的骨骼, 业务架构就是人体的灵魂。可见这三者是系统中的核心。作为灵魂的业务架构是我国银行业的重中之重, 它要求我国的商业银行要针对客户结构, 来定位自己的产品, 提高服务职能, 根据市场的需求开发具有自己特色的创新型功能产品;作为骨骼的应用架构和数据架构, 应全方位的支持业务架构, 在设计理念上要创新, 采用模型化思想, 建立与业务架构匹配的数据模型和功能模型。
综上所述, 银行核心业务系统是一个集成系统, 有着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能有效降低信用风险和会计坏账风险, 能满足各种产品的需求等众多优势, 它必将对银行会计业务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新一代核心银行业务系统的的优势可以看出, 它有着强大的抗会计风险能力, 具有可行性。我国银行业应在完善机制, 提高业务综合水平, 不断拓宽产品领域的基础上, 有必要有针对性地吸取国外新一代核心银行业务系统的经验, 在条件成熟时引进和使用该系统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尽管这个过程较为漫长, 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我们有能力也有实力更有信心相信我国银行业在会计风险防范方面的能力将会越来越强。
摘要:本文在分析我国银行业核心业务风险的基础上, 参考国外新一代银行核心业务系统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及其利弊, 进而分析出引进国外核心业务系统的会计难点所在, 并以此借鉴国外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的经验来提出有关构建我国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的对策和建议, 以提高我国银行会计抗风险能力。
关键词:银行,核心业务系统,会计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赵丽梅.浅议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及其防范[J].财会研究, 2009 (01) .
[2]阮杨.银行会计风险控制与防范[J].辽宁经济, 2009 (03) .
核心银行系统论文 篇8
神州数码融信在实施深圳农村商业银行的“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过程中面临着三大挑战:第一,核心系统及外围系统要实现一次性全面上线,把对深圳农村商业银行日常业务的影响降到最小,最大限度地实现新旧系统的平滑过渡;第二,该系统采用美国Fiserv公司的核心系统产品Signature,该产品在全球范围内有超过200个国际银行都得到了成功应用,但在国内尚无银行成功上线的先例;第三,该系统的运行平台体系架构独特,应用软件的客户化开发有很高的技术门槛。
能否克服这三大挑战取决于两方面。一是深圳农村商业银行推行“科技兴行”的发展战略的决心。据了解,作为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先行者,深圳农村商业银行早在2007年就着力于将“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的建设提上日程,期望以国际化的技术平台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与管理水平,并为日后的跨区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作为2009年英国《银行家》杂志“全球最大1 000家银行”第666位,入选“中国银行业100强”中30强的深圳农村商业银行,需要前沿金融IT技术奠定其“技术先进型银行”的坚实基础。二是神州数码融信软件公司的实力。作为中国最大的整合IT服务商之一,神州数码融信软件凭借“国际视野,本土服务”的发展理念,形成了将国际经验与本土实际相结合的独特服务能力,并在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建设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截至目前,神州数码融信已先后为国家开发银行、东亚(中国)银行、摩根(中国)银行、齐鲁银行、晋商银行、西平财富村镇银行、深圳龙岗鼎业村镇银行等国内各种类型的银行成功实施了新一代国际化核心业务系统,并保持了100%的成功率。
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2010年4月6日,“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顺利上线运行。在新系统的支持下,2010年5月,深圳农村商业银行第一家异地支行——广西临桂支行开业,开始了由地方性银行向区域性银行的战略转型。目前,深圳农村商业银行正在依托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实施全面的产品创新规划与信通金融网建设,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与核心竞争能力。
而此次,深圳农村商业银行“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的成功实施,也再次增强了神州数码融信软件在银行核心系统建设领域的经验和优势。
核心银行系统论文 篇9
核心竞争力的确定
某商业银行通过内外部竞争环境分析、自身优劣势分析以及既定战略, 确定了以下核心竞争能力。
产品创新能力充分研究客户需求, 细分市场, 为不同层次客户量身定做各类金融产品;持续快速满足市场需求, 不断带来利润增长点, 领先竞争对手。
全面服务能力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解决方案, 不断提升客户价值的能力。
市场拓展能力准确获取客户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现实需求及潜在的需求, 制定营销策略, 快速拓展市场, 向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持续维护客户。
核心竞争力的分解
第一步:通过对该银行的实际情况分析, 对核心竞争力进行分解, 找出支撑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成功因素及阻碍因素。
第二步:分别根据关键成功因素及阻碍因素, 找出相对应的价值观。
第三步:对成功因素、阻碍因素及相对应的价值观进行归纳汇总 (如下表) 。
注:红字是核心竞争能力分解的关键支持因素, 蓝字是塑造该核心竞争力的阻碍因素
核心价值观提升方向
同核心竞争力强相关的价值观为绩效、创新、服务, 支持类的价值观为团队、学习。同时, 针对支撑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以及阻碍因素,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相应价值观的核心含义以及对应的管理变革重点:
绩效:关注市场变化, 提高对客户需求的敏感度;关注竞争对手, 强调市场占有率;进行激励机制改革。
创新:培养创新意识, 锐意进取;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
服务:培养所有员工的服务意识, 尤其是二线员工。
团队: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建立顺畅的横向、纵向沟通渠道;搭建信息共享平台。
学习:个人持续学习;提供针对性的培训。
银行员工手册核心内容设计探讨 篇10
一、银行员工手册的功能介绍
目前, 社会公认的观点, 员工手册的功能具体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 从企业角度出发, 制定员工手册是为了传达企业的发展理念, 规范员工的日常行为, 强化行业特殊要求, 提升企业的凝集力和运作效率。另一方面, 从员工角度出发, 员工手册能够使新招聘的员工快速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理念、历史文化、运作模式、日常管理、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等多个方面, 促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企业员工。对于银行业来说, 除具有上述一般意义上的员工手册功能, 还有一些特殊的功能与作用。
功能一:有利于银行做到审慎经营、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金融业改革步伐的加快, 以审慎经营、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也是商业银行在竞争和改革中实现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员工手册将银行各个岗位能做什么、该做什么, 更明确不能做什么、不能要求或代替他人做什么, 有效规范工作行为, 将保障员工在业务操作中严守合规性, 进而促进业务稳健发展。
功能二:有利于提高银行的客户服务水平。在发展市场、提高竞争能力和市场占有量的同时, 着力提高客户满意度, 提高综合服务能力, 是银行业赢得客户, 占领市场的一大主题, 也是银行业做到可持续发展重要举措。通过对员工手册的集中学习掌握, 能够提高员工对公司企业文化的感知度, 提高业务技能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全面提升客户服务效率。
功能三:有利于银行员工更好处理各类劳动纠纷事件, 保护银行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员工手册是劳动人事管理中的重要规章制度。劳动合同中不可能约定的事项, 诸如员工的行为规范、考勤制度、企业奖惩制度都可以在《员工手册》中加以规范。
二、银行员工手册核心内容设计原则
员工手册核心内容的设计关系到员工手册是否体现其应有的价值, 能否适应企业的发展实际和员工的自身成长, 关系到企业发展目标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融合, 在员工手册制作过程中具有举重轻重的地位。
一是坚持依法而行原则。《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 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在员工手册核心内容设计的过程中, 要从员工手册的基本内容——内部制度——发布途径三个方面, 审视员工手册是否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行政条例。同时, 员工手册核心内容涉及应充分体现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平等关系和权利义务的对等, 这有易于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员工手册核心内容设计要符合银行的实际情况, 既要具有员工手册共性的内容, 又要体现出银行业特有的严谨性、合规性和权威性, 也要体现银行特有的文化氛围。同时, 企业发展的动态性决定了员工手册应该不断进行更新、充实和完善。
三是坚持普遍认同原则。员工手册的受众是广大员工, 而不是企业某一部门或群体。因此, 员工手册核心内容设计一定要具有普遍认同性, 尤其是一些规章制度、职业操守和合规操作具有权威性, 不可朝夕令改。
四是坚持道德教育原则。银行业具有高风险性, 银行案件层出不穷, 对员工的伦理道德教育十分重要。银行业员工手册核心内容设计在侧重专业技能职业化建设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员工从业伦理观的道德教育, 防止出现破坏性的道德沦丧事件, 给国家财产带来损失。
三、银行员工手册核心内容要素及选择依据
1. 核心内容要素
设计银行员工手册核心内容应把握“符合银行业特点, 做到发展理念为先, 企业文化为本, 制度管理为基”这一总体要求。根据银行业特点及性质, 笔者认为银行员工手册核心内容要素, 一般包括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 主要概述员工手册的作用;第二部分整体概述, 主要介绍江苏银行整体情况;第三部分为企业文化要素及阐述;第四部分为员工规范;第五部分为员工的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第六部分为职业操守和合规操作。具体内容详见下表。
2. 选择依据
一是前言。其主要目的是迅速拉近企业与员工的距离, 激发员工学习手册的热情。主要包括通过学习员工手册可以得到什么;祝福语与展望;董事长或行长签名。
二是银行整体概述。其目的是让员工对企业整体状况拥有一个宏观的感性认识, 对于员工迅速融入到企业、增强企业自豪感和归属感具有重要作用。具体内容包括银行历史;经营理念;战略目标;业务介绍;组织架构。
三是企业文化阐述。广义上讲, 企业文化 (Corporate Culture) , 可以成为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 具有经营哲学、价值观念的指导。将企业文化纳入员工手册核心内容对于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 调适企业、员工与环境三者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发展愿景;使命;核心价值观;理念。
四是员工行为规范。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工作纪律;履职要求;社会责任;服务礼仪;应对媒体策略等;
五是员工的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这关系到个人发展和企业发展相结合, 能够有效地保证员工个体发展与企业整体发展的一致性。主要包括员工的培训教育机制、人才选拔机制、工资福利制度等方面。
六是职业操守与合规操作。银行业是高风险行业, 必须加大对员工的合规意识教育和行为的刚性约束, 这对于企业发展和员工自身利益具有基础保障作用。职业操守主要包括是根据银行业的特殊性, 规定从业者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坚持的原则, 比如忠于职守;诚实守信;合规经营;廉洁从业;优质服务等方面。合规操作主要包括办理业务过程中刚性约束, 与客户进行业务往来时应坚守的原则等等, 以及违规违纪处理决定等方面。
四、银行员工手册核心内容设计应注意问题
员工手册核心内容设计后, 应面向全行员工公示员工手册。这既是保证员工手册合法及有效落实的一项重要措施, 也是企业将相关政策告知员工的一项书面证明。目前有效公示的主要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员工入职时, 为员工准备一些工作需要的资料或者劳动工具, 应包括员工手册并需要单独列明。同时要求员工签字确认。二是对员工手册的内容培训时, 要将培训主题以及到场人员工详实记录, 并要求每一名员工进行签到明示。三是对员工进行关于员工手册内容掌握情况的开卷考试, 类型行为应为手写式的答卷, 并签上自己的名字。四是公布在公司的内部网站上和自动化办公处理系统上, 便于每个员工可以通过上述系统进行查询查看。
摘要: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改革发展, 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已走向国际化、科学化。本文结合国内外银行业发展实际, 对银行业员工手册的功能, 核心内容设计原则、要素及选择依据进行初步探讨, 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制定银行员工手册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金融管理,人力资源,员工手册
参考文献
[1]傅茂君.重视员工培训发展彰显企业竞争活力——对《麦当劳标准化管理手册》的认识与体会[J].四川劳动保障, 2008, (11—12) .
[2]陈兴华.中小企业员工手册编制“四步法”[J].HR经理人, 2008, (06) .
[3]王平.寓文化于制度——从员工手册看麦当劳的企业文化[J].企业管理, 2005, (8) .
中小商业银行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 篇11
关键词:中小商业银行 核心竞争力
0 引言
中小商业银行是指除工、农、中、建、交五大商业银行以外的银行,它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12家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二类是150多家城市商业银行;第三类是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组建的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
中小商业银行有如下特点:
①区域性,大多数中小商业银行经营范围只在某一城市或某一地区。
②规模小,所有的中小银行总资产之和只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20%左右,单个银行资产规模小。
③中小客户居多,中小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决定了其目标客户主要是中小企业。
④贷款区域集中,贷款对象大多集中在营业范围区域。
中小商业银行服务中小企业,服务于当地的居民百姓,支持当地的经济建设,促进了金融市场竞争、提高了资金配置效率、为整个银行业带来了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和新的手段。从而推动了银行业由计划垄断经营向公开竞争经营的转变,提高了我国银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中小银行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中小商业银行不能和工农中建交五大行比规模、无法与上市银行比公司治理,也不可能与外国银行的在华分支机构比科技水平、比人才吸引力。因此,金融市场开放,受冲击最大的将是中小商业银行。中小商业银行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必须依据自身特点,因势利导,发挥自己的优势,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它能够提供顾客最为关注的、核心的、根本的利益,从而使得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中小银行只有通过历练之后,提升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才能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 中小商业银行的劣势
1.1 缺乏信誉保证,受各种政策的制约。国有银行以国家信誉为支撑,在市场上处于市场垄断和技术垄断地位,有国家的政策扶持;而中小银行不仅没有这些优势,还要受到许多成文和不成文的政策歧视,竞争压力大。
1.2 品牌认知度低。五大商业银行分布范围广,在全国品牌认知度较高,而中小商业银行却没有,即使有也只是在局部地区。
1.3 自身基础薄弱。中小银行受规模小、资金少等因素制约,信息网络建设缺失,金融电子化滞后,同时其在形式上是独立的一级法人,行政区域外没有网点,汇票结算只能依靠其他商业银行,转汇、结算渠道阻塞。
1.4 资本充足率低。我国中小银行资本严重不足,无法为一些大的优质客户提供服务,失去了大量机会。并且随着银行业的开放,中小银行会因为资本充足率低而面临更大的风险。
2 中小商业银行的优势
2.1 客户发展空间大。我国经济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中小企业数量大,活力强,相对成长性好。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总量的不断提升,中小企业可以成为中小商业银行稳定而优质的客户。
2.2 机制灵活,决策效率高,管理成本低。中小商业银行大多采用一级法人制度,结构简洁,机制灵活,决策层少,对市场反应迅速,这一特点切合了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有利于把握商机,创造价值。
2.3 地缘性优势。中小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关系密切,贴近地方企业,对其经营状况、资信能力比较了解,在获取信息上具有地缘、人缘、时效三重优势,通过遴选,中小商业银行容易发现商机,同时能有效地规避风险。
2.4 体制优势。中小型商业银行一般是严格按照《公司法》和《商业银行法》的规定组建,拥有相对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明晰的产权结构,通常根据分工协作、权责匹配、效率及约束原则设置组织机构。在激励机制、用人机制、分配机制与考核机制等方面自主性强,有着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不可比拟的优势。
3 中小商业银行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3.1 建立企业理念,形成市场意识。我国很多中小商业银行是从城市信用社发展而来,员工市场意识淡薄。但是随着国家对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银行业市场化是必然的趨势,中小商业银行有政策歧视、品牌认知度低、自身基础薄弱、资本充足率低等劣势,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必须树立竞争意识,未雨绸缪,积极参与市场的竞争,在竞争中发展和壮大自己。
3.2 坚持灵活的市场定位。中小商业银行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分析所面临的竞争环境来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市场定位。不能盲目追求大,避免与大型商业银行同质化竞争。依据自身的优势和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周到的个性化服务,扩大自己在局部地区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和市场占有率。在客户关系上,坚持双方对等地位,业务开展中要考虑差异化,尽量做到实时调整。
3.3 重视成长导向型、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一些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在成长初期,由于自身实力不强,无足值担保品,很难在大型银行里贷到款,即使大银行同意放贷,他们对无担保贷款审核程序多,时间长,有的一个贷款程序需要几个月才能办完,对于那些急需用钱的公司来说,这几个月的时间他们等不起。中小银行可以抓住大银行的这个“软肋”,对于那些成长导向型、科技创新型的中小企业,早期阶段就给予适当的金融支持,主动承担风险型的无担保融资服务,并提高授信业务效率,用雪中送炭式服务来换取客户忠诚度,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当他们发展壮大后,会给银行带来长期利益。
3.4 重视中产阶级的融资、理财、信用卡消费等各类金融服务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中产阶级数量会快速增加。中产阶级手上有闲钱,但是不会理财,大型银行不愿意受理这些小客户,中小商业银行可以加强针对这些客户的服务,为不同的客户量身定做一个理财规划,甚至为每个客户安排一个理财顾问,协助客户理财,这样不仅为客户创造了价值,也提高了客户的忠诚度。
3.5 加强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培养计划。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素质,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实际上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中小商业银行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用现代金融企业的理念和新知识、新技术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培养一批适应市场竞争的高素质的管理、营销和技术人才。并建立与市场用人机制相适应的劳动用工与工资报酬制度,完善业绩考评体系以改革促进人才的脱颖而出和工作活力的显现。
3.6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对外是企业的一面旗帜,对内是一种向心力。银行作为服务性机构,更应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中小商业银行要从服务对象、经营活动、管理内容和体制运转四个方面去设计和提炼出让客户接受,让员工认可,具有深刻的自身企业特色和地域特点的企业文化,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导员工的行为,为顾客创造更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武晓芳,黄国安.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现实竞争力的比较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9(2).
[2]张吉光.2008年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分析[J].银行家,2008(12).
[3]潘磊.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构成要素[J].商业现代化,2008(11).
[4]赵云峰.商业银行竞争力培育与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9.
[5]杜婧雨.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研究[D].北京:首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商业银行财务核心能力研究 篇12
关键词:商业银行,财务核心能力,研究
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简单来说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可持续盈利能力,而它是由企业的财务活动能力、财务管理能力、财务表现能力这三方面所支撑的。它是企业最为重要的核心能力,也是最为准确的财务指标。无论是企业财务目标、财务能力、财务管理内容还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无一不依靠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来表现。企业财务核心能力具有价值性、异质性、知识特性、统一性、动态性和战略支持性等特征。
一、国内外关于银行财务核心能力相关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与银行财务核心能力相关的研究大体有五部分。
一是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的指标体系及其测评。WEF和IMD主要依据一国金融业对整体经济的作用来衡量金融业的竞争力。其银行财务核心能力的研究包括四方面:中央银行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银行规模、贷存款利差、对金融机构的法律监督是否足以保持金融稳定。在测量方法上,WEF和IMD通过专家调查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竞争力得分,进而对各国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从其考察的方面可以看出,WEF和IMD的研究重点是一国银行业整体的国际竞争力。WEF和IMD是最权威的竞争力研究机构,其竞争力的评价原则、方法和指标体系等己经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其公布的《世界竞争力报告》对国际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是专业报刊。如英国《银行家》杂志、《欧洲银行家》杂志以及《亚洲货币》等对世界大银行的排名:英国《银行家》杂志每年对世界1 000家大银行按其一级资本进行排名,主要考核的指标有银行的一级资本、资产规模、经营稳健状况、收益率。《亚洲货币》对亚洲银行排名是为弘扬本土银行在亚太区各国市场中取得的骄人成绩。排序标准以业绩指标为主,如用资本回报率衡量盈利能力,以及反映稳健程度的资本充足率;同时还包括一些无形因素,如市场对该机构的评价、扩张的潜力和商业信誉。
三是国际评级机构对银行进行的信用等级评定。国际著名信用评价机构(如:标准普尔、穆迪等公司)每年对国际大银行进行信用等级评定。标准普尔公司对银行评级的方法重点考虑商业风险和财务风险因素,要对银行评级的方法分长期信用评级和短期信用评级。其中,长期信用评级有AAA、AA、A、BBB、BB、B、CCC、CC的等级,短期信用评级有A-l、A-2、A-3、B、C的等级。穆迪的银行评级具有广泛性,其评价内容包括七个层次:经营环境、所有权及公司治理、品牌价值、盈利能力、风险结构与管理、经济资本分析、管理重心和战略。在分析中,穆迪等评级往往同时使用客观评级法和主观评级法,不过它以主观评级法为主、客观评级法为辅。
四是国外金融监管机构和金融分析师用的CAMELS模型。CAMELS评级系统,即骆驼评价系统。该系统主要监测和评估金融机构经营的六个方面:资本充足率(C)、资产质量(A)、管理能力(M)、赢利性(E)、流动性(L)、对市场风险的敏感程度(S)。CAMELS体系是世界上第一个引入银行现场检查评估制度,是建立在检查人根据银行的监管标准对银行机构作出评估的基础之上的,它规范、统一了美国银行评级体系。
五是国内学者提出的银行竞争力指标体系和分析方法。中国人民银行高级经济师焦瑾璞著的《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和《中国银行业竞争力比较》是国内少有的研究银行业竞争力专著。焦瑾璞认为,银行业竞争力是银行综合能力的体现,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相对其竞争对手(外资银行)所表现出来的生存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总和。他指出了影响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四个方面因素:现实竞争力、潜在竞争力、竞争环境、竞争态势。黄兰根据层次分析(AHP)法的原理,构建了目标、准则和指标三个层次的评价体系。目标层为规模要素、技术要素和机制要素;准则层中将规模要素细分为资源规模、市场规模、效益规模,将技术要素细分为人力资本、设备配置和金融创新,将机制要素细分为产权制度、运行机制、组织结构和行为规范;指标层则是对上述准则层的进一步具体细分。魏春旗、朱枫分别从技术、流程、组织、制度、人才、文化、战略等七个方面对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作了系统的理论诠释。姚铮、邵勤华从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内涵和影响因素出发,着重探讨了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筛选、权重确定和综合评价的方法,并提出了一些定性指标,从而使得商业银行财务核心能力的评价突破了单纯财务分析的范畴。张守凤等将银行竞争力的评价视为一个多目标决策问题,从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三个方面用10项指标来反映银行竞争力,并用层次分析法(AHP)得到银行竞争力的综合评价值,通过比较可以得出不同银行竞争力强弱的先后顺序。王松奇等则认为,商业银行竞争力不仅要考察现实的结果,更具意义的是考察其背后的过程,并提出了竞争力模型,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 = 竞争力资产×竞争力过程。蔡红艳提出了评价金融竞争力的资本配置指标,将资本配置效率模型动态化,并就银行业重组、资本市场行业成长性辨识、我国资本市场兼并收购中的商业银行竞争力进行了分类研究。
二、国外关于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研究现状
一是基于运行制度的核心竞争力。D·福克纳和C·鲍曼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公司所拥有的、在行业中表现最佳的运行和制度。并进而将核心竞争力分成运营能力和制度能力两类。运营能力指“技术”能力,这种能力与公司在市场上的经营情况有关,如销售网络、技术一体化等。制度能力主要是确定公司从事的核心活动的范围,一般有效性制度能力包括价值保障、价值提升和创新能力。
二是基于技术和技术创新观的核心能力。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最早就是从技术和产品创新角度提出企业核心能力概念的。他们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核心能力的积累过程伴随着企业核心产品和技术的发展过程,它是企业以往的投资和学习行为所积累的企业特定性的专长。这种积累过程涉及企业不同生产技巧的协调、不同技术的组合、价值观念的传递。通过核心能力的积累,组织可以很快发现产品和市场的机会,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除普拉哈拉德外哈默约和厄特巴克(M.H.Meyer,J.M.Utterba Ck)也持这种观点。他们认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在更大程度上是在产品创新的基础上把产品迅速推向市场的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产品技术能力、对用户需求的理解能力、分销渠道能力和制造能力。另外,他们经过一系列的实证研究,发现企业核心能力与市场绩效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极大地受到企业竞争状况的影响。
三是基于知识观的核心能力。该流派认为,核心能力的基础是知识,学习是核心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而学习能力是核心能力的核心。巴顿(Dorothy Leonard Barton)是该流派的代表。他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指企业特有的、不易外泄的、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它包括技巧和知识、技术系统、管理系统、价值观系统。巴顿还认为,核心能力构成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它随时间积累不易为其他企业所模仿。因此,企业为实现持续自主创新,必须以核心能力的持续积累为条件。麦肯锡(Mckinesy)咨询公司的凯文·科因、斯蒂芬·霍尔和帕特里夏·克里福德等(Kevin P.Coyne,Stephen J.D.Hall,Patrieia Gorman Clifford)也提出,核心能力是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组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关键业务达到业界一流水平的能力。
四是基于资源观的核心能力。Collis和Montgomery均强调资源对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作用。他们认为,过于依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持久性是危险的,任何核心竞争力都仅仅具有有限的生命力,并且只会带来一些暂时的利润。他们提出一种有竞争力的和有价值的资源概念。与此相类似,Oliver认为,企业在获取和配置资源时在决策和过程能力上的“异质性”构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资源类型分析,构成核心竞争力的资源具有稀缺性、独一无二性、持续性、专用性、不可模仿性、非交易性、无形性和非替代性等特点。基于这一观点,企业在获取和配置资源和竞争力的“异质性”决定了其获得高额经济回报率的可能。这些长期的、能获取高于正常利润回报的特性是企业在“有缺陷的”和“不完全的”要素市场中获取并开发战略性资产的竞争力所决定的。因为企业在选择和积累资源上的决策是以有限的信息、认知偏见、因果关系模糊等条件制约下最经济性地合理配置这些资源为特征的,所以,不同企业之间在获取这些战略性资源时在决策和过程上的“异质性”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是基于组织和系统观的核心能力。组织与系统观认为,核心能力是提供企业在特定经营中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基础的多方面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运行机制的有机结合。它建筑于企业战略和结构之上,以具备特殊技能的人为载体,涉及众多层次的人员和组织的全部职能,因而,必须有沟通、参与和跨越组织边界的共同视野和认同。库姆斯(Coomb S)认为,企业核心能力不仅包括企业的技术能力还包括将技术能力予以有效结合的组织能力,因此,企业核心能力既具有技术特性,又具有组织特性,它包括企业的技术专长和有效配置这些专长的能力。持这种观点的还有拉法和佐罗(Raffa,2010)。他们认为,企业核心能力不仅存在于企业的操作子系统中,而且还存在于企业的文化子系统中,植根于复杂的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中。企业真正的核心能力是企业的技术核心能力、组织核心能力和文化核心能力的有机结合。
六是基于文化观的核心能力。拉法和佐罗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仅存在于企业的业务运作子系统中,而且存在于企业的文化系统中,根植于复杂的人与人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积累蕴藏在企业的文化中,渗透到整个组织中,而恰恰是组织内达成共识并为组织成员深刻理解并指导行动的企业文化为一个综合且不可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基础。
七是基于组合观的核心能力。康特在《战略管理行为》一书中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主要创造值并被多个产品或多种业务共享的技能和能力的组合。这个定义除了指出创造价值和被多个产品或多种业务共享这个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外,也把核心竞争力定义在了技能和能力的组合上。在《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一文中,鲍哥纳和托马斯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专有技能和与竞争对手相比能够更好地指导企业实现尽可能高的顾客满意的认知。梅约和厄特巴克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生产指导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的组合。Petts认为,核心能力是市场上一家公司拥有的特有技术、知识和技能的组合。Khalid、Yan Bing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由许多有价值的能力几何而形成的,并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以及对于潜在业务的成功具有战略性的弹性贡献。
三、国内关于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学者对企业核心能力研究也较多,他们从知识、能力、整合、战略、识别以及实证等多个角度研究企业核心能力。
一是从知识的角度看。胡汉辉、周治翰从知识整合的角度解析企业核心能力的特征。余光胜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源于企业的知识。慕继丰、陈方丽认为,互补性知识构成企业核心能力。范徽认为,核心能力是企业的“秘密武器”,破译的关键是要发现核心能力的本质基础,找出核心能力的实现基础,这两个基础就是“知识资本”。邓修权等在建立企业核心能力系统演化过程模型的基础上,从知识的角度对企业核心能力系统的演化机理进行了分析。吴价宝基于组织学习分析了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机理。李兴奎、马力认为,组织学习影响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
二是从能力的角度看。李志能、尹晨从理论核心、分析对象、分析视角、分析维度、分类标准、方法论和组织适应七个方面回顾、分析了过去几十年来企业能力理论的发展,说明企业能力理论截然不同于其他理论的特色。赵怀周等以能力观为主线,以期从理论上阐明核心能力的动态性内涵。
三是从整合的角度看。宁新在分析、整合核心竞争力基本概念的同时,提出了企业核心能力的提高应与市场机会能力相结合的观点。林祥、李垣从个体技能、组织知识和技能、管理系统、价值观与规范等四个维度分析企业核心能力。
四是从战略的角度看。张国军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造与扩散是一种战略协同过程。韵江等提出了基于环境战略和核心能力战略的总体互动战略的分析框架。
五是从识别方法的角度看。方统法论述了识别企业核心能力的几种方法。管益忻提出,培育、强化企业核心能力应划清有关企业核心能力的本质特征、机制构造、作用发挥等方面的界限。黄继刚等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具有循序渐进性。陈畴铺、胡隆基、魏江、叶学锋等人使用模糊方法对核心能力识别和系统评价。
六是从实证研究的角度看。康荣平等实证研究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能力状态和成长方向。受核心竞争力理论和思想的启示,在会计学领域的理论发展过程中,至今己有学者提出了会计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财务核心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财务等相关理论。冯巧根提出了以核心竞争力为导向的新的财务学视角———核心竞争力财务。所谓核心竞争力财务,就是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的指导下,以价值链或供应链企业群的资本投入与收益活动及其所产生的财务关系为研究对象,以市场竞争为动力,围绕获取企业竞争优势,努力为顾客创造价值的一种系统的财务控制和管理方法。核心竞争力财务是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财务创新,为人们认识和发展财务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国内外研究述评及未来展望
目前学术界对财务核心能力的结合研究还远远不够。从理论研究层面看,观点各异的结论虽然丰富、完善和发展了财务核心能力的内涵,但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还不成体系。现有研究的最前沿是将财务核心能力作为企业核心能力的综合反映而非从核心竞争力的各构成要素对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理角度来研究的。此外,他们也未对商业银行如何提高财务核心能力做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比较零散。竞争力被用来作为解释银行长期竞争优势源泉的分析工具,更多的是着眼于表面的研究,而对如何利用竞争能力来创造竞争优势,还没有具体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对商业银行之间的市场竞争行为也关注较少。从实证研究层面看,较重视行业层面上的统计评价和整体竞争力的比较。在评价指标上,定量指标较多,忽视了如创新能力、公司治理结构等定性因素对银行竞争力水平的影响;在数据处理方法上,加权平均法运用较多,也有的进一步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聚类分析进行数据分类,还有的尝试应用层次分析、集对分析及模糊综合评判法等,但这些方法在确定指标权重上主观性较强,会带来一定的偏差;在分析结果显示上,多以综合评价排序为主,缺乏进一步深入地对银行竞争力成长模式与其竞争力因素间关系的统计分析。于是,独辟蹊径,以财务核心能力的思想为指导研究银行财务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无疑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罗宏,陈燕.核心能力、财务核心能力与企业价值创造[J].商业研究,2005,(2).
[2]孙新宪,胡建琦.财务核心能力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12).
[3]王毅,吴贵生.基于复杂理论的企业动态核心能力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7,(1).
[4]张鹏程,张利斌.企业核心刚性进化机制研究:基于CAS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6,(7).
【核心银行系统论文】推荐阅读:
银行的核心系统建设论文11-06
银行核心内容速记07-26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06-23
银行核心网络建设方案11-16
银行家的核心竞争力08-13
村镇银行加快发展的核心工作就是创新09-14
银行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辩论赛精彩辩词11-11
核心网优化系统论文12-11
银行系统论文06-09
银行管理系统论文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