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地理

2024-12-05

高师地理(共5篇)

高师地理 篇1

一、高师地理专业渗透创业教育的意义

地理科学的核心内容是人地关系,高师地理教学内容围绕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的知识,来全面分析区域发展问题,进而积极思考解决的对策,从而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创新创业型人才[1]。

高师地理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是创业教育发展普及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高师地理专业肩负着为基础教育输送创新型创业型师资的重任,对于实现创业教育贯穿整个中小学教育阶段的目标,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二、高师地理专业渗透创业教育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方法

为了更好地在高师地理专业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本文以白城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为例,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来分析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对创业及创业教育的相关认识。本次问卷的对象是地理科学专业2009级、2010级、2011级、2012级学生,涉及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合理性和科学性。

(二)统计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68份,回收问卷168份,其中有效问卷163份。调查问卷共有三十二个问题,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自身情况、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等四大方面。

1. 大学生自身情况分析

问题“大学生是否有过工作经验”的调查显示,有58.9%的学生选择“有过工作经验”,其余学生选择“没有工作经验”;问题“你做过兼职吗”的调查显示,有68%的学生选择“做过兼职”, 其余学生选择“没有做过兼职”。该项调查表明,多数大学生有过工作经验,对于未来创业有一定优势。

问题“大学生家庭是否有创业背景”的调查显示,有67%的学生选择“没有创业背景”。该项调查表明,大学生家庭多数没有创业背景,对创业的认识和兴趣可能依靠学校教育。因此,专业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2. 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分析

问题“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的调查显示,有16.6%的学生选择“开办一个企业公司”,有73.6%的学生选择“只要开创一份事业都可以叫创业”,有9.8%的学生选择“开发一项前沿的科技项目”。其中,年级比较发现,2011级学生83.1%对此有正确的认识,比例最高。该项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对创业的内涵有所了解;而且,经过对2011级学生在专业课程中渗透创业教育的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问题“大学生对大学生创业看法”的调查显示,有44.8%的学生选择“很感兴趣,是实现理想的一个途径”,有89%的学生选择“应该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有1.8%的学生选择“反对,大学生还是应该以学习为主”。该项调查表明,绝大部分大学生对创业都很感兴趣。

问题“大学生是否有过创业方面的想法”的调查显示(见表1),有5.9%的学生选择“根本没有考虑过创业方面的想法”,有37.3%的学生选择“有时会有这样的想法”,有51.5%的学生选择“想过但缺乏系统思考”,有5.3%的学生选择“有较成熟的考虑”。此项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有创业意向,但是仅停留在初步想法上,需要进一步强化专业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

问题“大学生对创业想法来源”的调查显示,有49.7%的学生选择“创业想法来自学校教育”,有50.3%的学生选择“来源于家庭,朋友影响,传媒影响和其他影响”。该项调查表明,学校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问题“对自己创业前景预测的感觉”的调查显示,选择自信的学生只有11%,大学生普遍对自己创业前景感到迷惘、有压力。该项调查表明,大学生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明显不足。

问题“对自己创业能力的评价“的调查显示,有29.4%的学生选择“自信”,有70.6%的学生选择“缺乏自信”。该项调查表明,大部分大学生都对自己的创业能力缺乏自信。

问题“选择创业之前会做哪些准备”的调查显示(见表2),有68.1%的学生选择“到企业实习”;还有34.3%的学生选择“看创业书籍”,有40.5%的学生选择“学习创业有关课程”。该项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创业希望能到企业去实践,还有很多学生希望通过课程和书籍来学习,这就需要学校能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以及大力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满足大学生对创业知识和技能的需要。

问题“你认为所学专业与创业的关系“的调查显示,仅有7.4%的学生选择“密切相关”,还有46.0%的学生选择“有关系但是不大”。该项调查表明,高师地理专业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尚需全面深入展开。

综上,根据对大学生创业认识的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对创业的内涵有一定了解;虽然大学生具备初步创业的意向,但仅仅是停留在想法上,对自己的创业能力缺乏自信,认为自己现在学习的专业与创业的关系不大,想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丰富自己的创业知识和技能。

3. 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分析

问题“你认为大学生创业最需要的是什么”的调查显示,有50.9%的学生选择“大学生创业最需要学校或社会提供的各类创业培训和服务”。该项调查表明,大学生自身缺乏相应的创业素质,迫切需要学校提供良好的创业教育。

问题“你觉得校园氛围和社会舆论对大学生创业的态度”的调查显示,有93.3%的学生选择“校园氛围和社会舆论支持、包容大学生创业”。该项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的创业环境和氛围较好,多数大学生思想积极、乐观。

问题“如果创业,你认为最大问题是”(多选)的调查显示,有61.3%的学生选择“资金缺乏”,有63.8%的学生选择“经验缺乏”,有41.1%的学生选择“能力不足”。该项调查表明,大学生创业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经验和资金以及能力不足。

问题“在创业中,如果遭遇失败和挫折你将会以何种心态来应对”的调查显示,有85.9%的学生选择“积极面对、勇往直前”。该项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能正确对待失败,拥有健康、积极的心态。

问题“你认为你现有的创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满足创业的要求吗”的调查显示,有3.7%的学生选择“满足”,有14.7%的学生选择“基本满足”,有23.3%的学生选择“说不清”,有63.2%的学生选择“不满足”。该项调查表明,大学生创业素质急需提高。

问题“你最希望通过怎样的途径获得创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调查显示,有8%的学生选择“老师授课”,有28.8%的学生选择“活动加训练”,有85.3%的学生选择“亲身实践”。该项调查表明,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缺乏的不仅仅是相关知识,更多的学生希望得到真正的锻炼。

综上,大学生对于创业具备较好的心态,积极的意愿,但是相关创业知识与技能极度缺乏,需要加强创业教育,同时注重结合专业教学,增加实践性项目,来实现创业素质持久、内化、提升。

4. 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分析

问题“你对创业教育的理解”的调查显示(见表3),有77.9%的学生选择“提高今后创业所需素质能力开展的教育”,有22.7%的学生选择“核心是加强创新意识的教育”,约占总人数的92.6%;其中,年级对比发现,2011级学生选择这两项的比例分别为81.1%和42.2%,均为最高。该项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创业教育的内涵有较为正确的认识;2011级学生在专业教学中实施创业教育的渗透,成效较为明显。

问题“大学生对高校开展和普及创业教育的看法”的调查显示,有85.0%的学生选择“有必要在高校开展和普及创业教育”。

问题“你认为最重要的创业教育的方法是什么”的调查显示(见表4),有72.4%的学生选择“创业模拟训练”。该项调查表明,大学生较关注的创业教育方法是创业模拟训练,需要多加强这方面的机会供给和实践强化。

问题“你认为较有效的创业实践活动的形式是”的调查显示,有79.8%的学生选择“到公司、企业实战”。该项调查表明,大学生认为最有效的创业实践活动形式是到公司、企业实战,需要多建立校外实习实践基地。

问题“你在学校参加过科研活动吗”的调查显示,有84.7%的学生选择“没参加过科研活动”;问题“你在上学期间有过创新成果吗”的调查显示,有92.6%的学生选择“上学期间没有过创新成果”。该项调查表明,教师在专业教学中应该加强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培养创新精神。

综上,大学生对创业教育有着一定的理解,认为最有效的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是创业模拟训练以及去公司、企业实践;而目前,学校创业教育发展局限,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培养急需加强,迫切需要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

三、结论与思考

经过对问卷的统计,并结合主观分析,得出本次调查结论:高师地理科学专业的师范生对于创业及创业教育的内涵有一定的了解,大部分学生都向往创业,并具备积极的心态;并且,2011级学生经过专业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的初步实践,对于创业和创业教育的认识有明显的提升;但总体来说,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迫切需要提升,这就需要加强创业教育,注重结合专业教学,增加实践性项目,来实现创业素质持久、内化以及迅速提升。

第一,明确创业及创业教育的内涵。只有明确创业和创业教育的内涵,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学生才能更好地提升自我,开展创业。

第二,注重运用多种方法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案例教学、启发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能力。

第三,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创业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因此,创新精神的培养成为关键。教师在平时的教学科研工作中,要指导学生参与项目,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创新精神的同时,注重创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全面提升创新创业素质。

第四,创设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首先,要注意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实践活动,比如参加全国环保科普创意大赛,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同时,要采取各种措施引导、激励学生参与到其中,例如,注重创新能力的考核;采取灵活的学籍管理措施,鼓励学生创业、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休学创业等。

高师地理教学论课程改革探析 篇2

摘 要 :《地理教学论》是我国高师院校地理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阐述课程研制与教学设计。该课程理论程度较高、抽象性较强。基础教育地理新课程的实施对高师《地理教学论》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运用新的课程理念重新审视课程功能、内容结构和教学方法,加强教育实习,是提高该门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高师地理;地理教学论;课程改革;地理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55

一、地理教学论课程现状

我国地理教学论学科尚处于初建阶段,发展水平较低,教育观念较落后,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再加上课程理论程度高,内容枯燥,与实际教学联系不够紧密,因此大多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参与度不够,主动性不强。学生知识面窄,课外知识尤其是课程教学实践了解很少,缺少新的教学理念。师范生的角色意识淡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师范生应该具备的教学基本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教学研究和教学反思等基本能力。

二、地理教学论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当前地理新课程的要求

地理教学论教材的组织结构与教学内容展开顺序针对性较差,关注时代、关注生活不够,缺乏教育内容。注重知识的纵向深入,忽视知识的横向拓展,注重理论及其逻辑叙述,没有充分研究与科学论述中学地理课程在课程性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评价、教师素质等方面的作用。绝大部分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与中学实际教学脱节。课程教材前半部分关于教学本质、教学过程和教学原则等的讨论十分抽象,而后半部分关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的描述又比较具体。不能构成一个整体,没有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教材体系内部各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处理失当,既含有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范畴,又含有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范畴。

(二)实践教学时数不足,实习指导教师队伍不健全

教育实习课时的比重偏少,只有8周,占培养总学时的5%,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践和实习总结,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时间短,缺少反馈、强化和巩固的环节,效果差。大多学生实际登台授课2-4节,根本得不到充分的实习锻炼机会,实习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专业指导教师大多不从事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工作,对中学课程改革关心较少。不了解中学教学规律,重专业知识传承轻教师专业化能力培养,教学方式和方法落后,教育观念陈旧,缺乏改革意识和切实可行的教改措施,由于没有中学教学实践,对课程改革也只是纸上谈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指导。

(三)教学技能不全面,评价手段单一

教学评价标准单一、片面,考试内容过分偏重对知识学习的检查,忽视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学生普遍存在知识面窄,教育教学能力缺乏,对相近学科知识缺乏融会贯通的能力,较难适应基础教育对教师广博的文化素养的要求,难以从宏观上把握学科结构,更不能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缺乏开阔的眼界,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

三高师地理教学论课程改革的建议

(一)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高师地理教学论课程需要开设大量的教育类及操作理论课程,如版图版画课、课件制作课、现代教学方法研究、教育教学设计课程、教育问题研讨课程和专题性的学习讲座,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教学、教育管理中的技能、技巧,更好的胜任教学和教育工作。

创新教学内容,体现时代性,加强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先进性,教学内容要体现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特点。掌握该课程领域的最新动态,向学生介绍本学科不断涌现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本学科与相关学科间的关系,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同时必须对传统的专业课程进行较大的改革,删减重复和陈旧的内容,增加学科前沿和方法论课程,课程内容要不断吸收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了解专业前沿的学术动态,懂得获取和处理有关学术信息,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基本课程教学,注意与中学接轨,便于学生基础知识理论的运用和操作。

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方式的改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带领学生深入到中学课堂教学实际中去感受实际教学过程,利用教学录像以观摩学习,采用微格教学提供模拟课堂演练,促进学生教学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增强实际教学能力。通过学生自行设计教案、自我练习、亲身体验、反复训练、学生互评、教师指导点评、小组互评等形式强化课堂教学技能的训练拓展并加强师范生的教学技能的养成,提高师范生的教學技能。

(二)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合理安排实习时间,建设稳定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

师范院校要全程设置中学地理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课程,让师范生获得地理教师角色的体验,关注中学地理新课程走向。建议从大一开始,每学期分别安排一、二周时间,让学生到中学听课,可见习、担任课外辅导员、开展教育调查等,为以后的教育实习打下基础。教育实习阶段学生将教育、教学理论运用于实践阶段,③反思总结阶段:就是学生对前面教育见习和实习阶段进行总结性反思,对自己教学能力和潜能进行评价,时间为1-2周。

实行“双导师制”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提高指导水平。一方面,实习老师要深入到中学教学第一线,与中学教师展开交流和探讨,共同提升教育理念和教学理论,改变教学实践与教研相脱离的现状。另一方面,加大在职教师的培训,选派部分教师去国外学习先进理念和教学方法,通过定期开展全国、全省(自治区)高师地理教师与中学地理教师经验交流会,定期举办中学地理教学研讨会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育与教学水平。其次,建立中学优秀地理教师聘任遴选制度。聘请中学优秀教师担任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第三,指导方式上实行“双导师制”,高校老师侧重理论层面的指导,中学骨干地理教师侧重实践层面的指导。

(三)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实行过程性评价,评价内容全面化

教学评价是检测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评价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实行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加大实践环节的考核力度,注重考察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考核内容包括课堂出勤、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完成作业、课堂试讲、微格教学、期末考试等方面,有利于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评价内容要顾及三大领域的培养目标,既要评价学生的文化素质,又要评价学生的科研素质、学习潜力、学习思路、学习方法、学习过程。评价学生的态度、情感、行为,构建综合性评价体系。全面考查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教师角色意识以及教育教学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兰芳,田亚平,邓美容. 新课标背景下的《地理教学论》课程改革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31(3):155-158

[2]周勤.基础教育新课程背景下的高师地理教学论课程改革[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5):64-67

[3]李俊峰. 课改背景下高师地理专业新型教学实践模式探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6):593-596

[4]熊平生. 新课改下高师地理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26(3):55-58

[5]余中元.新课程理念下高师地理教育改革探索[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7(5):145-151

[6]蔡淑兰,金志远,王利,席燕灵. “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基于双学位教师教育模式[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3(7):115-118

[7]何芳. 高师《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初探[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9,11(4):92-94.

[8]韩华球. 我国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内容体系建设瞻望[J].教育学报,2008,4(4):39-44

高师地理 篇3

一、中学新课程标准的特点

教育部先后于2001年和2003年相继颁布试行的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1,2]是指导中学地理学科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新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是, 使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 了解环境和发展问题;而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是, 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原理;获得相关基本地理技能和地理能力, 发展地理思维能力, 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为终生学习做准备。其所确定的课程内容由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 其中, 必修课程包括地理I、地理II和地理III三个模块, 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主干内容, 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渗透与融合。选修课程则包括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等七个模块。新课标较之旧教学大纲有着一些显著的不同特点。

(一) 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国际地理教育联合会 (LGU) 强调指出[3]:“地理教育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而负责任公民所必需”, 新课程标准根据这一崭新的教育理念, 对基础地理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新审视。强调:首先, 基础地理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公民素质, 而不是培养地理工作者和专家;其次, 基础地理教育的课程内容, 要摆脱地理“知识本位”的桎梏, 重视知、能、德、情的统一, 重视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多维度目标。

(二) 课程内容的大幅度变更。

新标准以突出地理教学的综合性、时代性和应用性为原则, 对课程内容作了较大的更新,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内容综合性增强, 现代科技的发展逐日打破学科间向来互为割裂的状态, 知识的综合化和一体化的趋势日益凸显。新课程中人文地理知识的比重显著增加, 体现了现代地理学研究方向的人文化和综合化趋势。第二, 学科的基本思想方法和核心理论得以加强。区位论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理论之一[4], 贯穿于工业、农业、交通、商业、城市等内容之中, 成为高中地理教材中主干知识之一。其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地理思维方法和知识分析现实社会经济发展实践的能力。另外如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也得以加强。第三, 新课程所选内容十分注意联系实际, 增加了大量当代世界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案例, 加强了知识与实际生产生活的联系。体现了地理学习的应用性。第四, 新标准中有适量新知识和前沿领域的内容补充进教学中, 如宇宙探测、海洋开发、电子商务、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等。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新观念、新知识, 把握知识的前沿, 切到时代的脉搏。

(三) 课程体系框架的重新构建。

旧大纲要求必修课须按照系统地理程式, 从资源、环境、人口等的结构、机制等方面认识人地关系理论。选修课则着重叙述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地区差异以及世界地理概况。课程体系框架过分强调地理学科本身体系的“完整性”。而新标准抛弃了“学科本位”的思想, 内容框架不拘于地理科学的框架体系, 而是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出发, 以一个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地理素质的标准来组织内容和框架。必修课以可持续发展为线索, 分为三个部分。自然地理部分:不再过分强调几大圈层知识的系统性, 而是突出综合性和地理性;人文地理部分:从基本的人类活动入手, 阐述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聚落、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等, 突出了人地关系;最后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选修课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人口、城市、文化等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 核心理论得以加强。第二部分是中国的区域差异和国土整治, 深化学生对国情国力的认识, 突出了地理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内容脉络上更突出了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编排思路, 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不再作为各自自成系统的整体知识出现, 而是作为人地关系的基础知识或典型区域分析, 分列在不同相关知识中。

(四) 凸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初中课程标准致力于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高中课程标准则致力于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 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都是从地理学科角度出发, 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主体, 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摒弃了传统教学理念中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思想。

(五) 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 培养地理技能和地理学习能力, 鼓励探究, 形成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则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总之, 新课程标准坚决突破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方式, 强调知识的生成性, 鼓励学生在探究和实践中获取体验和知识, 提高技能和能力, 进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高师地理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 更新教育观念。

先进的教育观念和落后的教育观念必将导致良莠不同的教学行为, 由于大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5], 学生往往受到教师教育理念耳濡目染的深刻影响。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教师不能满足于只教给学生前人已总结的知识的这一层面, 而应努力教会学生终生学习的方法, 培养科学的地理思维方法和创新意识。同时, 还要训练学生的地理技能, 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地理信息。更能学以致用,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 改革传统地理课程体系。

科学发展至今, 人文地理业已发展为庞大的科学知识体系, 并产生了诸如社会地理、贸易地理、聚落地理、城市地理、资源地理、环境地理等众多的分支科学, 应加强和充实人文地理内容体系。从新标准出发, 按照既体现地理学发展趋势, 又与中学新课标相衔接的总体要求, 可以按照“课程体系-课程群-主干课程”三个层次来组织设计崭新的课程体系。将专业课程划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地理教育、地理方法及其它相关 (或相近) 学科几大课程群, 每一课程群都包含两三个层次, 其中有两门左右主干课程为第一层次, 第二、三层次分别是专业课程和一般课程。几大课程群具有明确的分工和契合, 在对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培养中各自有所侧重。另外要强化教育类课程, 增强师范教育的双专业性[6], 如增设理论课程、方法论课程和操作性课程。

(三) 更新教材的知识结构。

课程体系框架确定后, 课程建设则成为高师教学改革至关重要的环节。目前地理学核心课程内容编排多以“条条”为主, 相互之间重复太多, “繁、难、偏、旧”现象突出。对基本理论介绍缺乏深度, 没有体现知识的与时俱进, 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 明显落后于客观形势和地理科学发展的要求。结合新课程的实践, 应改革面面俱到的内容编排体系, 跟踪科技发展前沿, 突出核心内容, 突出综合性理论和联系实际的案例教学。充实反映当前地理学发展趋势和前沿的理论, 还要适时适量补充面向新世纪, 反映现当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的相关前瞻观念和知识;增加反映世界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乡土地理环境的教学案例, 加强学科知识与社会实践的联系。

(四) 改进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学习方式的转变。由于高师教学的示范性, 我们的教学方法会对大学生们产生较大导向作用,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现身说法, 改进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大学教学基本上呈现“师讲, 生听;师写, 生记;师传, 生受;师考, 生背”的情况。这样, 往往是机械重复多, 整理内化少;理论记忆多, 自主思考少;知识背诵多, 能力培养少。显而易见, 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7], 正是由于问题不断出现, 才能推动学生去探索未知和新知, 使思维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因此, 教师应当尝试探究性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为学生设计新颖灵活的问题, 科学地进行启发和导引,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历练发散思维[8]。此外, 在教学中, 教师还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心理品质。

(五) 加强地理能力培养和地理实践环节。

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发展迅猛的学科, 知识的更新速率快, 边缘学科不断新生, 交叉内容俯拾皆是, 要求地理教学应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地理学内容广博, 有很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潜在素材。教学中, 要认真挖掘教材、案例和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的因素, 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还要进行评价方法的改革, 把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地理研究能力是新课程对中学师资的新要求, 高校地理教师必须具有专业研究的扎实基础和丰富实践, 掌握地理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因此, 在高师教育中要扭转重知轻能、重学轻研的普遍倾向[9], 循序渐进地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地理学科和师范专业两者的实践性都十分突出, 应依计划配备业务素质高、规模适量的教师带领学生野外实习, 不仅能提高兴趣, 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实习是高师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 应该高度重视教育实习, 可提前在本科三年级 (专科二年级) 学年度集中完成。在高师地理教学中应充分体现既具知识性又具师范性的这一特征, 通过野外实习、地理实验、教育见习和实训等实践环节, 使学生逐渐熟悉地理学的综合性、地域性、时代性和应用性, 从而使地理专业大学生成为既懂地又晓理, 既知理论, 又具能力, 能驾驭中学教学和推进课程改革的复合型人才。

摘要:中学新课标对地理学科基础教育目标、课程体系、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等都作了深刻的改革与创新, 不仅对中学地理教育有重大的影响, 也对高师地理教学改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主动应对基础教育阶段地理学科的新课程改革, 培养合格的中学师资, 高师地理教育应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 更新教材知识结构, 改进教法, 加强地理教学与研究能力的培养, 加强地理实践环节。

关键词:新课标,高师,地理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吴大明, 查良松.新地理课程标准背景下的高师地理教学改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3:350~35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R].地理教育国际宪章, 1992

[4].韦伯.A;李刚剑, 陈志人, 张英保译.工业区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05] (1997)

[5].甘志频.大学生向师性和独立性的辨证关系[J].求实 (教育教学研究) , 2004, 6:235

[6].江敏等.浅谈中学地理教材变化对高师地理专业课程改革的影响[J].钦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1, 6:110~111

[7].何巧艳.导向型自主学习的基本原理与教学开发[D].2007, 1

[8].张学芹.浅谈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J].武汉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0, 5

高师地理 篇4

关键词:地理科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 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等文件精神,各大高校大力推进教育类专业综合试点建设改革,进一步明确教师教育专业办学定位,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与方法,探索和构建师范性与学术性相统一、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模式,力争为基础教育培养新时期需要的优秀中小学教师。商丘师范学院自2004年批准建设地理科学专业以来,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工作为中心,近年来地理科学专业已发展为学校的优势特色专业,而商丘师范学院也成为河南省2012年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河南省2013年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在全省同类院校中有比较强的优势与特色。因此,本文以商丘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为例,研究如何加快学科专业建设和科技创新步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何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课程体系的构建,努力将地理科学专业建设成全国高水平的特色专业,为同类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借鉴。

一、基本现状

商丘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按照 “基础厚实,特长显著,一专多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要求,抓住机遇,与时俱进,深化了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加快了学科专业建设和科技创新步伐,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近几年来,地理科学专业依托人文地理学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凝练人文地理、自然地理两个学科方向,积极打造以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博士和教授为主体的科研团队。该专业现有专职教师35人,兼职教师7人。专职教师中,高级职称12人,高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为34.3%;博士 13人,硕士20 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为94.3 %。45岁以下教师31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高级职称人员比例为 22.9 %;博士11人,硕士20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为100%。为本科生授课的主讲教师中,正副教授所占比例为34.3 %,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为94.3 %。兼职教师中,教授2人,高级教师1人,高级工程师4人。该专业教师中有博士生导师2人,“河南省优秀教师”1人,“河南省百名一线技术英杰”1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商丘市拔尖人才”1人, “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1人,“商丘师范学院教学名师”2人,“商丘师范学院青年骨干教师”2人、“商丘师范学院教学新秀”1人。先后有3人、4次获得“河南省高等学校师范教育专业毕业生教学技能大赛优秀辅导教师奖”。

几年来,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高。2008年以来,学生大学英语四级和计算机等级二级通过率为85%;累计向社会输送毕业生269人,其中考取硕士研究生55人;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5%以上;先后有5人分获河南省高等学校师范教育专业毕业生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5名同学获国家奖学金,8名同学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获得河南省大学生挑战杯创业竞赛银奖1项,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2项。自专业开办以来,学生每年都有计划地开展专业实习实践活动,进行了商丘市刘口黄河故道的实地调查、碧水蓝天小组三下乡的活动、水木清华社会实践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该校主动与地方相关部门联合,以淮海经济区为主线,开展淮海经济区旅游产业地域组织研究;以文化产业集群为纽带,推进欠发达农区产业结构转型与新农村建设研究;与市农业局合作,加强豫东农区土壤再生盐碱化形成机理与水资源环境响应研究;与市土地局联合,开展豫东土地利用及覆被变化等热点与焦点问题探讨,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促进了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目标与路径

1.改革目标

加快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学科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吻合度和优化度,形成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优质高等教育需求且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专业学科,能够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按照培养“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强化能力、注重创新”的要求,紧密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改革实践教学,培养一批适应中原经济区社会发展需求的专门人才与复合人才。

2.改革路径

面向中原经济区建设人才需求,以“产—学—研”合作为平台,以开放课堂为突破口,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地理科学专业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示范性改革试点;充分利用企业、地方、社会等第二课堂,通过“校—地”“校—企”联合办学的方式,实施学程分段、学业分流,构建“师资型”“学术后备型”的人才分类培养模式。

三、改革方案

1.人才培养改革

通过对地理科学相关产业和领域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分析,采用“校—地”“校—企”联合办学的方式,吸引相关产业、行业和用人单位共同研究课程计划,构建“师资型”“学术后备型”人才分类培养体系(见表1);确定合理的公共课程、专业基础和专业限选课程、专业任选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第一,深入探讨地理科学专业教学规律,调整人才培养模式。适当降低公共课等通识课程学时学分,将专业课程设置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限选方向课程,而限选方向课程又分为师资型和学术后备型两个培养模块,便于课程的教学组织和实施;专业任选课程从全球变化、土地利用规划、生态学、灾害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可持续发展6个方面进行开展, 涉及地理学最新发展前沿及热点问题,关注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突现地理学学科的应用价值。

第二,完善实践教学课程设置,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实践多方面、多层次,包括教育实习、模拟实习、校外见习、专业实习、实验实习、科研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论文或设计以及社会实践和就业指导等。模拟实习主要通过微格教学进行,教育实习可经常在平时课程教学中进行,留一部分内容让学生讲。校外见习应一直贯穿于四个年级,定期安排学生前往中学进行教学观摩;顶岗实习则到校方认可和联系的学校开展教育教学。

第三,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充分利用企业、地方、社会等第二课堂(见表2),开设企业课堂,通过“校—地”“校—企”联合办学的方式,实施学程分段、学业分流,构建“师资型”“学术型”的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培养一批能适应中原经济区社会发展需求的专门人才。

2.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该校以适应市场需求和就业导向为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起点,以校企合作为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关键,以科研促教学内容更新,确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模式,建设理学结合、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另外,通过职业分析,落实职业能力培养,构建课堂内容,将教学与工作同步进行。

第一,在保证学科经典内容的前提下,以科研促教学内容更新,努力将专业前沿性、热点性内容及时引进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创新能力,满足“师资型”“学术后备型”不同人才培养的需求。

第二,采用俱乐部的开放模式,开辟学生“学术沙龙”第二课堂。高等教育学生数量的增加和学生个性的多元化,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开设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开动脑筋,动手实践,通过师生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

第三,加大高质量教材引进与编写力度,积极推进“教学参考资料、多媒体教学课件与教材结合使用”的立体化教材建设。以地理空间为独特视角,充分吸收经济学、城市规划、社会学、地质学、气候学、土壤学、生物学、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领域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综合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征、结构、格局、过程、地域分异与人地关系等。

参考文献:

[1]董炜华,李金霞,王海霞,等. 高师院校自然地理教学改革中的创新探索[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34(10):132-136.

[2]金宝石,闫鸿远.我国地理学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现状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10,19(2):170-176.

[3]熊平生.中国和美国普通高校地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28(2):57-60.

[4]张广花,秦耀辰,胡良民.中国七所师范大学地理专业教育类课程的设置及其优化[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4,37(4):565-571.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立项(项目编号:2014-JSJYZD-051)。

高师地理 篇5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的稳步实施背景下, 青海省中学地理于2010年开始执行新的课程标准, 使用新的教材。新课程的实施对中学地理教师的要求和标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具体表现在知识结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然而, 现行的许多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已跟不上改革的步伐, 这也对师范院校师范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高师教育必须调整、修改相应的培养目标和课程实施方案, 才能实现高师教育对基础教育的引领和服务功能。

笔者拟针对中学地理新课程改革, 对比研究其他学科师范生在教育改革中的培养方案, 实现重新构建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教学体系, 改进教学内容、方法、评价手段, 优化教学策略, 更好地促进地理师范生的实践能力, 从而达到了提高高师院校地理学科教学质量, 使之与中学地理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接的目的。

二具体研究对象和内容

1. 中学地理新课程教学现状研究

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整体进行, 中学地理新大纲和新教材减少了偏、难、旧、繁的内容, 减少了分区内容, 更加注重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增加了使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新理念, 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培养。这些新的要求不仅能减少学生学习理论性基础知识时的枯燥感, 还能使他们学会如何将地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丰富自己的生活, 锻炼自己的能力, 全面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十分符合目前中学生的发展需要。

新课程的实施对中学地理教师的新要求突出表现在:教师能将知识进行本土化处理, 拉近理论与实际知识的距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挖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促使他们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形成具有良好思维品质的学习过程。

2. 青海省高校学科教学现状比较研究

作为一所极具高原地域特色的师范院校, 青海师范大学肩负着培养优秀教师的历史使命。青海民族大学作为青海省建立最早的高校, 是由包括青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内的几所学院合并而成的, 因此对研究青海省高校师范生的教学现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笔者选取青海民族大学的物理专业、青海师范大学的化学专业这两个在中学阶段与地理一样的小学科作为样本学科与地理学科进行对比。对比结果如下:

第一, 三个师范专业都较注重教师基本职业技能和道德的培养, 开设了诸多相关课程。但相对于师范大学化学专业和民族大学物理专业, 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在课程类型上较单一, 课时分配上较少, 这样的培养方案, 不利于其教师技能的优化。

第二, 青海师范大学的化学专业与青海民族大学的物理专业开设了较多与中学教学相关的科目, 对师范生更好地了解中学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青海师范大学的地理科学专业却几乎未涉及, 这就难免导致师范生对中学教材及学生特征缺乏深入研究, 使其培养与中学需要脱节, 这是目前高师教育与中学教育出现脱轨现象的主要因素之一。

第三, 青海民族大学物理专业十分注重与中学物理教学实践的联系, 开设了诸多相关科目, 所占课时比重较大。另外, 其选修课所开课程也较多, 且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其课程设置对地理科学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3. 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结构设置研究

本研究选择青海师范大学与首都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的教师教育模块课程进行对比研究。原因在于:首先, 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的设置与师范生教育的培养关系最为密切, 决定着一个学校师范生教育的发展方向;其次, 基于国内目前研究青藏高原高校的课程结构设计的较少, 青海师范大学作为青海省唯一一所开设地理科学专业的学校, 体现的研究价值较大;再次, 首都师范大学作为国内领先的师范学院, 地理位置特殊, 各方面资源充分, 教学教研能力首屈一指。因此, 以青海师范大学为例, 通过对比研究并学习东部先进师范院校的课程结构安排, 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 对该校乃至整个西部的师范院校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具体对比结果如下:

第一, 青海师范大学根据所处地域的实际情况非常注重对学生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而首都师范大学则没有开设这方面的科目, 这也间接说明西部地区学生在书面表达与口语表达方面比东部地区学生更需要强化, 而东部地区在这两方面确实占有优势。

第二, 由于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较为落后, 学生对计算机软件的掌握明显落后于发达地区, 因此, 青海师范大学开设了地理学科多媒体辅助教学与课件制作课程也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

第三, 首都师范大学对国外特色地理教学方法以及中学地理考试命题的开设充分显示了其前瞻性和预见性, 这就使得学生能够提早掌握优秀的教学方法并把握地理学科考试命题规律, 在今后教育教学活动中凸显自身优势。

三结论

第一, 高师地理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中等学校培养优秀的地理教师, 其人才教育就要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因此,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设置方面应更加注重与中学教学实践相结合, 可适当增设中学教学观摩与实践等课程, 使学生提前熟悉中学地理教学情况, 并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 进一步培养师范生的地理综合素养, 以真正达到理论联系实践的目的。

第二, 高师地理科学在地理教育类课程方面开设课程所占比例较少, 这就导致不少师范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 对中学课程的教学缺乏整理认识, 讲授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 高师地理科学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 应精选专业类课程, 增设地理教育类课程, 强化地理教育的师范性, 平衡和完善地理师范生在专业技能与教师教育技能方面的培养方案。

第三, 笔者在与教师的沟通中发现, 虽然目前很多师范专业开设了中学类相关科目, 但授课教师依然是本校的教师, 这就难免导致学生在学习完相关学科后对真正的中学教学或中学教材仍然知之甚少的情况出现。笔者认为, 请一些优秀中学教师来大学教授与中学相关的课程, 不仅可以使师范生在与中学一线教师的接触中学到更多实用性的知识, 还可以为今后的个人教育实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第四, 通过研究中学地理新教材发现, 教材中出现了很多有意思的课题和案例研究。这充分说明, 地理教师的任务不是单纯的讲授课本内容, 而是引导学生发挥他们的动手与动脑能力。因此, 在高师地理师范生的教学中, 可以增开与中学教学实验相关的实验课程, 培养师范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当他们将这些实验带入中学教学中时, 不仅可以使中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很多地理原理和现象, 更可以达到培养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目的。

第五, 由于高师地理课程设置与中学地理教学实践相对接的研究涉及多方面内容, 且我国中、东、西部的教育发展现状也存在着很大差距。本研究主要是立足于青海高校, 在与国内优秀高师院校的对比中发现问题, 以期找出合适的方法去改变这种现状。因此, 难免导致分析结果可能会因为所选指标及资料而有所偏颇, 作者也将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加以验证和完善。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的实施对中学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在这种背景下, 高师地理教育只有调整、修改相应的培养目标和课程实施方案, 才能更好地实现对基础教育的引领和服务功能。本研究立足于青海省, 针对目前高师院校地理科学师范生的培养现状与中学地理教学实践脱节、被动的问题, 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与对策, 以期实现高师地理科学师范生培养与中学地理教学实践的更合理对接。

关键词:高师地理,中学地理,对接

参考文献

[1]汤进华.基于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高师地理课程设置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 2012 (2)

[2]张文波、熊平生.新时期高师地理教育与中学地理教育对接研究[J].时代教育, 2010 (2)

[3]赵建军.基于中学地理素质教育的高师地理课程体系改革[J].高师理科学刊, 2006 (1)

[4]周旗.高师地理科学专业课程建设对基础地理教育改革的响应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 (12)

[5]赵捷.高师地理专业课程设置与中学地理教学对接研究[J].阴山学刊, 2006 (1)

【高师地理】推荐阅读:

高师07-06

高师教学07-14

高师专业05-27

中国高师07-27

高师教师08-17

高师体育09-08

高师合唱11-01

高师物理11-05

高师声乐11-16

高师论文08-16

上一篇:技术进化规律下一篇:肺孤立性小结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