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观(精选10篇)
博观 篇1
一棵棵树簇拥在一起, 构成了茂密蓊郁的森林;一滴滴水汇集在一起, 构成了波澜壮阔的江河;一块块石头垒积在一起, 构成了巍峨壮丽的大山。积累可以使小变大, 使弱变强, 使干枯变丰腴, 使空洞变充盈。作文水平的提高, 同样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俗话说得好, 博观取约, 厚积薄发。具体地说作文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积累。
一、素材的积累
学生们总抱怨作文课讲得少, 都希望老师能多传授一些作文技巧, 甚至希望老师用魔法变一些公式, 以便写作时套用一下, 殊不知, 只有技巧而没有素材, 作文是万万写不好的, 所以我们作文的关键是积累写作素材。曹雪芹之所以写出巨作《红楼梦》绝不是无中生有, 凭空想象的, 小说里许许多多的人, 许许多多的事, 都有他生活的影子。老舍先生笔下的《茶馆》是时代变迁的记录, 正因为他经历了时代的变迁, 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 才创造出《茶馆》中像王利发一样的鲜活的人物形象。由此可见, 经历多了, 积累多了, 感受也就深了。而现在的学生生活在和平幸福的时代, 很少亲历大风大浪, 大喜大悲, 感受不到人世间的真情所在, 写作文时就觉得无从下手无事可写, 于是就随心所欲的编写故事。
既然自己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 我认为学生不妨通过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的方法发现生活中的热点, 关注社会中的焦点, 感受人世间的真情。其实最直接的方法是从高中课本中积累材料, 比如,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两条腿残疾后的最初几年, 我找不到工作, 找不到去路, 忽然间什么都找不到了, 我就摇着轮椅到它那去, 仅为着它那是可以脱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间。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 或要我恪守的教诲, 只是在她去世后, 她艰难的命运, 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 随光阴流转, 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这是史铁生的经历与感悟。我们在阅读中积累下来, 并深深的体会, 在写作文时就可适当的运用。
我们也可以从报纸上积累一些素材。比如, 季羡林先生去世后报纸上刊登了温家宝赞美季羡林的话。他说:“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您写的作品, 如行云流水, 叙事真实, 传承精神, 非常耐读。”“您写的几本书, 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 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您在最困难的时候, 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 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您一生坎坷, 敢说真话, 直抒己见, 这是值得人们学习的。”这些信息都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
我们还可以通过看电视来积累素材。比如,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上有许多催人泪下的人物事迹。王茂华为了从火海中救人, 失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王万青为了藏族人民的利益, 放弃了条件优越的大都市生活, 还有钱伟长, 一生忠于祖国, 不管经历了怎样的风雨, 他的理想永不动摇。这些感人的事迹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发人深省。在写作时可以灵活运用。写作素材有了, 作文就有了骨架, 然后, 我们就应该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这就涉及积累的第二方面。
二、语言的积累
都说文章应以情动人, 而语言正是情感的载体, 所以我们应在语言上下工夫, 多锤炼, 从而使感情的表达更真挚, 充沛, 下面谈一下如何积累语言。
首先, 应该多读书, 课本中的, 课本以外的都要读, 并做好读书笔记, 摘抄优美的句子, 比如:“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早晨起来, 会铺的满地。脚踏上去, 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 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段文字作者调动了视觉、听觉、触觉感受故都的秋, 使写景状物有声有色, 有动有静, 并融入了细腻的情思, 是我们学生写景作文的范本。
其次, 走进生活, 学习一些谚语、俗语、歇后语、格言等。这些语言不仅是人们从多年的实践中积累的经验, 更是一种智慧的结晶, 比如“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意思是我们做事情一定要学会吸取教训, 总结经验;“靡不有初, 鲜克有终”意在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是说宁愿为正义事业牺牲, 不愿丧失气节, 苟且偷生。另外, 还有“三思而后行”等等, 许多熟语都有积极的意义, 并且生动形象, 是我们写作时值得借鉴的语言。
三、写作技法的积累
一种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 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 不同的表达技巧会收到不同的效果, 所以我们应多积累写作技法, 使自己的表达更加灵活, 顺畅。写作技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 比喻、排比、描写。
比如“生活中处处有美, 美是多姿多彩的”这句话很乏味, 但如果用比喻描写再辅之排比写成下面的句子, 效果迥然不同, “美是游荡在寒冬中的几点残雪, 美是漫步在蓝天上的几缕浮云, 美是回荡在密林中的几声鸟鸣。”这几个句子的铺排, 由于有了比喻描写、排比的作用, 将“美”这一概念具体化, 既点明了美“处处都有”, 又表现了美的“多姿多彩”, 十分形象, 有感染力。
2. 引用或化用古诗词。
灿若星汉的古诗词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魂宝我们应让诗词之花在作文中大放异彩。例如, 生命就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生命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青照汗青”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苏东坡“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与豁达;生命就是杜甫“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情感。这段文字直接引用古人诗词, 阐释了生命的内涵, 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 铺垫映衬。
红花在绿叶的映衬下才显得光艳照人, 作文时也可采用铺垫映衬的手法, 先确定好要表达的中心意思, 然后展开联想, 从不同的角度展开铺垫, 然后推出自己要表达的中心句, 就更有韵味和文采了。例如, 要表达“真诚是友谊的桥梁”这一中心就可以用这种方式组句:“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 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 硕果把秋天的门推开, 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文章的本意是要突出“真诚”的重要, 却未直接道出而是首先用四个形象生动的句子从四个方面铺垫, 然后隆重推出中心句。这种写法避免了一览无余式的惯常写法, 给人“柳暗花明”的感觉, 拓展了语句的想象空间, 使文章丰满、流畅, 留有审美余味。
我相信写作素材、语言、写作技法积累到一定的量后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如果灵活运用积累的知识, 我们的作文一定会大放光彩的。
博观古今,传扬文化 篇2
华东师范大学,张秋艳 东北财经大学
汪榕培教授是中国古籍英译大师级人物,也是全国唯一一位英语词汇学博士生导师及唯一一位典籍英译方向的博士生导师。他自称中西文化的摆渡者。这期我们的特约编辑从词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汉英文化能力等方面对汪教授进行了专访。
1.汪教授,您长期从事外语教学与外语教学研究,请您谈谈英美文学课在英语专业中的重要性。而非英语专业学生是否有必要学习英美文学课程?
我从小喜欢文学,一辈子的教学生涯几乎都是在教英美文学。根据我的体会,文学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不会是他的专业。但是,开设英美文学课程或者在教材中包括一些文学方面的内容的重要性是无庸讳言的。一个人的文学水平高低决定了他的语言水平高低,决定了他的文化素质,不论本国语还是外语,不论专业还是非专业都是如此。
2.汪教授,1983年、1999年和2000年您分别出版了词汇研究有关专著,请您谈谈词汇与词汇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学生掌握词汇又有哪些有效的途径?
凡是学习外语的人都会感到,就语言的三大组成部分而言,三个星期可以基本学会语音,三个月可以基本学会语法,而词汇学习却是无穷无尽的,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我国在过去三十年的英语教学与研究中,由于受到西方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的主流观点影响,明显地对词汇的重视程度不够。
从研究的角度看,西方从20世纪初的结构主义开始,由于语音和语法的“结构”比较明显,研究的重点就放在这两个方面,词汇的结构似乎比较零乱,几乎被排斥出语言学的研究范围。从教学的角度来看,语音和语法显而易见是“可教”的,而词汇似乎是“不可教”的。20世纪末期以来,由于计算机语言学和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西方计算机专家对词汇的深入研究(因为词汇是计算机可操作的重要层面)促使语言学界重新开始思考词汇在语言学中的地位,以及词汇在语言教学中的地位。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已经出现了两部词汇学研究的巨著,一部有1900多页,另一部有2400多页,连功能语言学的大师韩礼德也在2007年出版了《词汇学简论》的专著。我国的语言学界和语言教学界恐怕需要再反思一下了,也许正证实了我在上世纪末所预言的,21世纪语言学的一个新增长点就是词汇学研究,语言教学也将把词汇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我从1964年师从英语词典专家葛传槼先生以来,一直以英语词汇为主要研究对象,前后已经出版了十余部相关的著作,我觉得英语词汇研究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掌握词汇的途径很多,可以单独记忆,可以成组地记忆,可以在上下文的情景中记忆,可以在使用中记忆,各种“速成”的办法也不少,但是有一条道理是始终不变的:学习英语词汇是个渐进的过程,是个积累的过程。
3.目前中国翻译界可能面临“典籍英译人才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困境,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你说的问题也许是看得过于严重了,英语专业的人才可以说又多又少。现在全国的英语专业招了那么多的学生,总体上说,目前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已经过剩了。什么学校都在办英语专业,外语院校则有的地方一年要招一两千英语专业的学生,精读课都有四五十人一起上的,有的导师每届要带二十个研究生,质量怎么能提高呢?大家都说英语翻译缺两种人才,一种是汉译英的人才(尤其是典籍英译的人才),一种是高级口译人才,这两种人才的需求量并不很大,上外和北外等院校正在卓有成效地培养这两方面的高级人才,将来的缺口也不会太大。
4.您翻译了《陶渊明诗集》、《牡丹亭》等含有丰富语言文化的古典文学,处理这些文化因素无疑是我们无法逃避的,那我们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汉英文化能力?
前面已经提到,典籍英译人才的需求量并不大,优秀的人才还是有的,问题是有多少人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愿意去做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事情。翻译古典文学作品既费时又费力,稿酬极低,专门从事典籍英译的人是无法养家糊口的—— 翻译《陶渊明诗集》只不过几千元稿费,翻译一部《牡丹亭》也只有一万多元稿费。这是题外的话,也是非常现实的话。
至于英语学生文化能力的培养,“文化转向”几乎已经成为共识。不仅是外语教学要注意文化素质的培养(涉及两种文化的冲突和碰撞),从上世纪末以来,几乎所有的人文学科都有个文化转向的问题,研究历史的在注意文化问题,研究地理的也在注意文化问题。重视了文化能力以后,老师时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学生也要有意识地注意。文化能力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指望开一门课来解决问题是不现实的。
既然“指望开一门课来解决问题是不现实的”,那么从您的角度看,问题应该如何解决才比较科学?
“文化”一词的涵义十分宽泛,几乎涉及人类活动的全部物质方面和非物质方面,有关“文化”的定义也不下几百种,所以,“文化转向”也几乎涉及人文科学的各个学科。从外语学习来说,在精读、泛读、口语、写作、语音、语法、词汇等各门课程都应有意识地贯穿文化方面的内容;外语专业的学生在语言学、文学、翻译、概况等各门知识性课程中也都要贯穿文化方面的内容。举个翻译方面的例子来说,如果要把中国“七夕”的故事译成英语,王母娘娘拔下发簪在天上划了一下,于是就有了“银河”,牛郎织女只有七夕才能鹊桥相会。这里的“银河”还是译成“Silvery River”为好,因为“Milky Way”是条“路”,根本不用鹊桥相会,也不用建造一座立交桥,西方人无法理解。有人建议把农历七月初七定为中国的情人节,其实也有可商榷之处,中国的情人难道只能一年见一次,其余时间两地分居吗?何况,外国有个情人节,为什么中国也非得有个情人节不可呢?中国的“情人节”的内涵又是什么呢?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文化问题。学习外语绝不是单纯地学习语言,而是同时在学习一种文化;翻译作品也不是单纯的语言符号转换,而是在传播或者移植一种思想或文化,正如陈望道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不仅是翻译了文字,而且把马克思主义传入了中国。
5.在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方面您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这与您当时接受的教育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关系吗?
我的全部教育都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的,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个人的兴趣和努力,也许是所有人想在某一方面取得一点成绩的唯一途径。我在典籍英译方面可以属于“大器晚成”之列,从1991年开始翻译了十几部著作,平均起来基本上一年一部,如果我早点开始的话就肯定不止这些了。教学模式的问题我不想多说,但是外语专业的学生古文根底比较好的人确实不多;也不是没有,我今年在苏州大学带的研究生就有两个会写格律诗,写得不错,他们的英文水平再提高一点,倒是很好的潜力股。
6.请您谈谈21世纪的我国高等院校,包括职业院校的外语专业教学发展途径与对策,以及如何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21世纪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发展问题确实值得思考。我已经多次写文章或者大会发言提起这个问题,这里就不想展开了。总的来说是应该调整结构(有的院校没有条件就别开英语专业啦)、压缩规模(外语院校想办成几万人的规模是痴人说梦)、提高质量(大班上课、大批量带研究生的质量无从谈起)。我们可以认真回顾一下我国五十年代初速成培养俄语人才的成功经验,以及我国六十年代初精雕细刻培养出一批英语专业的骨干力量的经验,问一问为什么当时能成功。现在时代进步了,当然不能依法炮制过去的模式,哪些因素是我们现在所缺少的呢?我还记得我的班主任李观仪老师和章振邦老师,他们每天都要布置作业和收作业,第二天到课堂讲评,每天都要在课堂进行听写,都要收去一个词一个词地批改,我们自习的时候经常到教室来辅导,还关心我们生活上的各种问题。当时的学习质量和综合素质能不提高吗?我们尽管有了现代化的设备和自主学习的理念,外语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7.能否谈谈外语院校建设方面的心得体会?
我离开领导岗位已经接近六年时间,现在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已经不适于谈论“外语院校建设”这样宏观的问题。下面这些想法只不过随便说说而已,没有经过周密的“三段论”思考,在《疯狂英语》杂志上谈问题自然可以“疯狂”一些。外语院校的办学有其普遍规律,也有每所学校的特点和发展思路。从普遍规律来说,外语院校就是以外语教学为本,丢掉这个“本”就不是外语院校了;完成外语教学要依靠教师,需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地位,增加教师的待遇;外语院校是教外语的,语言、文学、文化类型的课程是基本的专业课程,另外,外语有技能训练的一面,跟学唱京剧有类似的地方;外语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概念果然不错,但是大有研究的余地,就怕“挂羊头卖狗肉”,更怕只挂招牌什么“肉”都没有;外语院校的规模应该适度,过去一所院校不足千人,没有规模效应,但是规模两三万人恐怕也不现实;现在不少高校都在奔“大学”,奔“综合大学”,谁都知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同样,越是有外语院校特色的,就越是社会所需要的。我希望社会需要的、有特色的外语院校能够长期生存下去。把各种专业添加到一所“外国语大学”就会失去外语院校的特色。至于每所外语院校都应有自己的特色和发展方向,这是不言而喻的,理应好好研究,校长的一个责任也在于此。
人物简介: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篇3
教师培训也是如此。为了让教师们深刻认识当前教育环境所发生的新变化, 帮助教师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我努力从生活中其他业界从业者身上寻找素材, 以人喻人, 通过生动通俗的讲解, 帮助教师们扭转理念、方法、行为上的偏差。
教师·医师
教育是爱的艺术。教育之爱的核心是尊重学生, 作为教师既要尊重学生, 更要尊重家长。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教师对待问题学生非但自己拿不出教育转化的措施, 反而常以盛气凌人的态度叱责学生“孺子不可教, 朽木不可雕”, 一不高兴便传唤、质问、指责家长以“代子受过”, 这是一种不良职业习惯的表现。在帮助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习惯时, 我想到了同样受人尊重的医师。
教师和医师都是与人打交道的。教育工作中的问题学生与求医问药的患者类似。身体不舒服去看病时, 医生会通过全面诊断, 初步确定病因, 开出药方。如果病人服药后不见起色, 任何医生都不会喋喋不休地指责患者, 更不会劈头盖脸的去埋怨患者家属, 只能反思自己的诊断是否准确, 用药是否妥当。
因材施教的一项内容就是根据学生不同的“病理”, 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从这一点上说, “因材施教”与“对症下药”是相通的。作为从事心灵康复教育工作的教师是否也应当像医师一样, 对待问题学生主动承担起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指导者的双重责任, 在实施学校教育的同时, 以专家的身份指导家长——按教师的预定方案密切配合, 反馈教育措施、方法的有效性, 根据学生的阶段进步及时调整教育方案。否则, 怎么会有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光荣称号?
与教师相比, 医师工作的团队合作精神更是教师学习的楷模。
现代社会强调交流合作, 可有人却把教师工作喻为“个体户”——“一支粉笔、一张嘴, 一个思想灌到底”。这是教师行业缺乏合作交流和深度反思的真实写照。多数教师难以接受他人正确的批评意见。当同事有不同见解时, 几乎所有的人都要不自觉地进行辩解。而医师的交流呢?言者知无不言, 听者集思广益, 在耐心倾听与积极思考中, 努力通过同行交流切磋, 不断擦出灵感的火花, 为自己的诊断提供依据, 在交流合作中获得经验。无怪乎“医师越老越值钱, 教师越老越可怜”。
教师·舞师
受教育功利化思想的严重影响, 为了所谓的教学成绩, 尽管有多部教育法律法规的约束, 教师辱骂、体罚学生的现象不但没有收敛的迹象, 反而愈演愈烈。一些教师甚至以“都是为了学生好”为托词, 工作中不考虑学生的主体感受, 经常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教师间探讨工作艺术的现象少, 交流“整治”学生的措施多, 为师生关系埋下了隐患。虽然在多次培训工作中我一再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要讲究工作艺术、坚守教师职业操守, 却未能阻止教育工作中急功近利思潮的泛滥。
为了唤醒教师们的错误认识, 我想到了钢丝上的舞者。
如果教师们经常以非正常手段去换取工作成绩, 很可能就像钢丝上的舞者——为了成功的荣耀, 为了人前的虚荣, 不惜铤而走险。成功了, 会受到观众的热捧, 领导的赞誉。但如果失败, 就意味着可能要永远离开自己一生为之努力、为之奋斗的舞台。即使结果不是如此惨烈, 也有不同程度的身体伤害, 更有挥之不去的心理恐慌与阴影, 以及随之而来的职业倦怠与恐惧。所以, 这是一种不值得学习和提倡的工作方法。
钢丝上的舞者工作中尚有安保措施, 失手之后更有巨额的保险赔偿。但是, 如果教师失手, 除了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经济损失和巨大的精神苦痛外, 还会给学生的心灵造成终生难以磨灭的伤害。所以, 成熟的教师绝不能做钢丝上的舞者, 而应选择适合自己的舞台, 不断思考、研究、学习科学艺术的工作方法, 那样可能费时、费力, 但却能在平心静气中迈出最适合自己的协调舞步, 在点滴的创造性实践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在和谐的氛围中赢得学生更多次的热烈掌声, 用汗水与泪水编织可持续发展的生命梦想与幻彩空间。
教师是一特殊的职业群体, 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却又是普通人。子曰:“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从教师自身的利益和利害关系出发, 以“舞师”启发教师, 更利于他们体悟培训者所要阐明的大道理。
教师·厨师
科学发展强调以人为本。在基础教育思想观念变革的今天, 教育界关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也形成了共识, 然而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 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依然停留在静态的思考和抽象的口号上, 教师思想观念的变革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
为了促使教师们尽快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 我想到了厨师。
教师、厨师均为“师”。有人之处, 即有厨师, 人之进步, 必依教师。人生初始到花甲暮年, 与此二师朝夕相处, 须臾不离。厨师满足了人的最低级的生理需求, 教师满足了人的最高级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体格、体能的健康成长, 身心素质的发展变化, 既离不开厨师, 更离不开教师。
教师、厨师的服务对象均为具有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性的活生生的人。厨师能给我们一些什么启发呢?
五、六十年代, 食堂里的大师傅每天定时把准备好的饭菜推到众人面前, 全然不顾所做的饭菜是否合乎就餐者的胃口。每餐定量配给, 根本不考虑就餐者食量的大小, 口味的异同。就餐者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 没有任何选择余地。或冷或热, 甚至将一些残羹冷炙都视为食堂师傅傲慢的“馈赠”。食堂师傅也根本不去考虑自己如何努力去满足就餐者的需要, 只是把他们当作盛饭的“容器”。更有甚者, 还对一些不想吃、吃不饱的人大放厥词。食堂师傅如同“应试教育”传统教学观中的教师, 完全处于绝对权威的主体地位, 就餐者如同受教育的学生, 处于绝对服从的被动地位。
改革开放后, 新餐馆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就餐者日益成为餐馆的主体, 他们有权选择自己就餐的地点、口味、方式, 可以随心所欲地拿来菜谱选择合乎自己胃口的“菜肴”。作为厨师, 不但要满足就餐者饮食的物质需求, 更要注重千方百计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艺, 满足就餐者饮食文化的审美需求。
餐馆里的厨师并不是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市场经济, 食蔬丰盈, 厨师如虎添翼, 他们发挥自己作为“专家”“内行”及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主动作用, 针对就餐者的体质和营养状况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 推出各色膳食配方, 引导就餐者做到“荤素搭配, 营养配餐”, 真正使就餐者不但吃得饱, 吃得好, 而且吃得值。就餐者是餐馆的主体, 但厨师仍不失主导地位。
二十一世纪, 大酒店、快餐馆已基本取代了大食堂, 经济浪潮的冲击使厨师及早并彻底改变了自身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 其根本原因在于厨师有了服务观念。
当今世界不仅是一个电子化的、自动化的、快餐式的以及金融的服务市场, 而且它还是一个巨大的一体化的教育服务市场。信息时代, 资源共享, 观念的转变、思想的更新, 决定了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必须推陈出新。学校如不改变, 就会面临淘汰;教师如不改变, 必将贻误众生。作为教师, 全面贯彻落实学生主体性教育思想, 就必须把教学工作同样视为一种服务。在履行自己教书育人这一基本职责时, 不断思考、发现并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满足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教育教学规律, 更要把握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 注重双边信息交流, 不断改进并革新自己的“烹饪”技术,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真正让他们“吃得饱”“吃得好”。
以厨师启发教师, 通过身边厨师的大变化唤醒教师“变”的意识, 比讲大道理更容易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改变。
亲爱的教育同仁们, 如果不改变我们的研究思想, 不积极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指导, 不改变自己一贯坚持的教育行为, 不接受新知识、新观念、新技术的挑战, 那么再多的经历也只能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
博观 篇4
谈高三数学第二、三轮高考数学复习备考方略
宋朝大文学家苏轼的有句名言,叫做“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如果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理解这句名言的深刻内涵,并很好地运用到今后的复习中去,势必会大大提高我们高三的复习效率,大面积提高我校高考的数学质量。下面结合我对这句名言的理解,谈谈高三数学第二、三轮复习备考方略。
一、正确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弱点与补救措施 二、三轮的复习,特别要加强对薄弱环节的复习,知识是一环扣一环的,某一环节薄弱会影响整个知识链条,就像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木块,而高考失分最多的原因是由薄弱环节造成的。
① 弱点是教材体系中的重点,强化训练为主;
② 弱点是近年高考试题中的热点,高考试题选练为主; ③ 弱点涉及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应用为主; ④ 弱点是解题应试技巧不高,以综合训练为主;
2、典例与三基
要知道基础知识是数学能力的基础,缺乏基础知识的能力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造成高考失分的祸首总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因而在第二轮复习时注重题目的典型性和针对性,精选题目,以少胜多.深挖例题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提升能力,提高复习课的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技巧与通法
近几年高考数学试题坚持新题不难、难题不怪的命题方向。注重对通性通法的考查,题目的思维方向多、解题途径多、方法活、注重发散思维的考查。因此,强调“注意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在复习中千万不要过多“玩技巧”,控制题目的难度,在“稳”“实”上狠下功夫,充分体会通性通法在解题中的作用,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过多的用技巧,会使成绩好的同学“走火入魔”,成绩差的同学“信心尽失”。因此应淡化技巧,重视通法!
4、思想与方法:
数学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模式,一种思想。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也是高考数学命题的显著特点之一。
因此,在复习中,要结合具体问题不失时机地提炼和总结数学思想方法,不断深化,逐步内化为自己能力的组成部分,实现“知识型”向“能力型”的转化。
5、创新与课本
在求活、求新、求变的命题的指导思想下,每年高考试题中都会出现一些经过精心设计和包装的背景、形式等都很新颖的创新试题。为此,非常有必要在考前尤其在第二轮复习中见识必要的新题型。但是,在专题复习中如果采取 “题海战术”,数以千计的高三学生陷在“题海”之中,为应付高考而苦苦挣扎、疲于奔命,将本来生动活泼的数学淹没在试题的汪洋大海之中,那是毫无生趣和高效可言的。“题海无涯,回头是岸”。
高考命题“源于课本但高于课本”,因此研究课本上的一些例、习题应成为我们的保留节目。陈题新解、熟题重温可使我们获得新的感受和乐趣。会发现这些习题奥妙无穷,注重了“源”与“本”的关系,只有加强对这些习题的复习、研究,才能全面、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构建数学的知识网络,以不变应万变。尽管复习时间很紧,我们仍然要注意回归课本。
只有对课本中的概念、公式、法则、定理、例题习题等了然于胸,才可能在处理问题时思前想后,料事如神,进而自如地调兵遣将。
6、热点与冷点
高考命题遵循考试大纲和教学大纲,体现“基础知识全面考,主干内容重点考,热点知识反复考,冷
点知识有时考”的命题原则,因此在第二轮复习中,把高考的热点即
“函数与不等式;数列;平面向量与三角;概率、统计;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导数、三选一”
等作为专题进行强化,要做到块块清楚,不足之处弥补有招法。同学们必须明确热点、重点,对高考“考什么”,“怎样考”,应了若指掌,只有这样,才能弄透到位。
但它同时也容易成为人们追逐的热点,容易成为模式,而模式化的东西与高考命题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因此,试卷中常常会出其不易的冒出一些冷点,比如2007年广东理科卷第17题,该题主要考查散点图、线性回归方程的基础知识,造成部分考生得分不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属于“冷点”,从侥幸的心理出发认为“线性回归方程”不会考或不会作为大题形式考,因此在复习中疏忽了,结果只能望题兴叹。有些考点,没出现在高考卷上之前,又是那样的顺理成章的成为“热点”,因此关注“热点”无可厚非,全不能因此而忽视了“冷点”,因为它们都是考点。
7、难点与突破
对于复习中的一些难点知识,我们应如何去突破?应采取循序渐进的复习原则,先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入手,只有当你的知识积累和技能掌握达到了一定的层次,才能加以拓展和延伸。方能水到渠成。因此,切不可图一时之痛快,操之过急,这样会事倍功半,适得其反。
还有一点值得同学们借鉴,就是在复习时应学会“以退为进”的策略,在实践中,总有不少同学到了最后冲刺时期,将基础内容抛在一边,专攻难度大的题。结果是自信心受挫,高考时原本该得的基础分也失掉了,所以建议同学们在复习时“以退为进”,不急于求成,不好高骛远,将时间用在巩固基础、对付“跳一跳便可够得到”的题上,防止丢了西瓜捡芝麻,这样复习,高考时很有可能超水平发挥。
8、结果与规范
解题的落点是书写的规范性,表达的完整性。这是提高高考成绩的一种有效途径。事实上往往是年级越高,规范化程度越低,不少学生为了节省时间,在解题时只剩下光秃秃的几个公式和结果,题目的分析、解题的中间过程全无,这样的状况在高考中无疑是要吃大亏的。
建议:对解题的规范性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要有意识地养成书写规范、表达准确的良好习惯,答卷中要做到稳扎稳打,字字有据,步步准确,尽量一次成功,在复习中要养成做完题后,认真检查的习惯,检查是否有空题没做,答案是否准确,字母、符号、答案是否抄错等。并在平时作业与考试中严格执行。
9、主客观题,区别对待(1)选择题灵活做
选择题虽然表面简单,但由于题目数量最多,如果不注意解法,就会直接影响解答速度,以致影响成绩。要重视和加强选择题的训练和研究,学会优化解题过程,追求解题质量,少费时,多办事,以赢得足够的时间思考解答高档题。要不断积累解选择题的经验,尽可能小题小做,而不是小题大做,除直接法外,还要不择手段地灵活运用特殊值法、排除法、检验法、数形结合法、估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来解题。
呼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2)填空题仔细做。
解题时,同学们一定要认真仔细,步步检查,做到推理娴熟、运算准确、书写规范,注意计算单位。(3)中档题认真做
中档题得分多少,可拉开考分的距离,因此必须认真对待,全力以赴。
要记住“不怕难题不得分,就怕每题被扣分”,慢做会的求全对,做中档题一分也不浪费,难题面前淡定来应对。
(4)高档题分解做
任何一道数学难题,剖析开来都是由基础题组成的。只要能剖析、分解去做就能得分。高档题为了降低难度,大都设计几问,给出解题的“路标”。而第一问或前两问相对于后问是容易的,可以争取得分,决不要放弃。
二、解题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
审题是在高考中取得最佳成绩的关键“成也审题,败也审题”.审题决定成功,细节决定成败
审题要做到:不漏掉题目、不看错题目。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反之,审题不准,草草作答,待做不下去或检查后发现“啊,条件看错了”!这些“粗心惹的错”,不但影响考试成绩还影响考试情绪(紧张、沮丧),而且费时费力,结果是欲速则不达。尤其是对熟悉的题型,更要咬问嚼字,防止命题者“添砖加瓦”。
答题”一快一慢”.这就是说审题要慢,答题要快.审题要慢:是说弄清楚题意不要怕慢。在审题这一环节我们要做到,“宁停3分,不争一秒”。
审题六要:(i)要善于变换;
(ii)要善于联想;
(iii)要善于挖掘隐含条件;
(iv)要善于逆向思维;(v)要把审题贯穿于整个解题过程;(vi)要尽量领会命题者意图。(2)切实有效的培养运算能力
在复习中,有些同学为了加大做题容量,往往只注重分析试题的思路,但却忽略了其中的算理和对运算途径的优化,对同学们而言,同样正确结果的背后,运算量有可能天壤之别!如果对待运算都用“课后去解”的方式,我们的运算能力又如何去培养?
(1)坚持长期训练培养,注重算理,注意近似计算,估算,心算,以想代算。平时不用计算器。
(2)灵活地运用公式、法则和有关的运算律,尤其是数学思想方法,可以简化运算,提高速度,提高运算效率,增加正确率。
(3)如果解得数字繁杂,这就要求要自信,保证自己每一步都不错,结果必然正确。
(4)遇到运算较难的问题,大胆尝试,耐心探索;在想不到其他方法的情况下,对所采取的方法,要全力以赴,相信付出总有回报,坚持就是胜利。所谓方法的选择要果断。同时要有求简的意识。在做题过程中,永不满足已经取得的结果,不断改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同学们都欣赏“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对待题目更应如此,题别三日必当“刮目相看”。要注意多学习,多更新,不要固守自己熟悉但落后的方法习惯,要向老师学,向同学学,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要做好解题后的反思,清理解题思路,寻求最佳解答方法,以达到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的目的。经济但不预加限制,坚持但有变化。(3)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一、弄清题意
二、拟定计划
三、实现计划
四、检验回顾
(i)如何分析:你以前做过这样的题目?熟悉的、类似的、相关的题?你能解决题目的一部分?
请大家牢记:“货源充足和组织良好的知识仓库是一个解题者的重要资本”。而“一再地变更,它改述它,直至适合你圆满解决它为止”。是解题永恒不变的主题。
(ii)解法的发现,思路是怎样打通?还有其它解法?(一题多解)最佳解法?(透彻理解)最简单的解法?你能用着个方法解决其他问题吗?
(iii)使用了哪些知识?解题思路是什么?解题的关键是什么?使用的数学方法?考查了哪些能力?指导思想上什么?
(iv)易错问题,注意事项。
(4)解题中要注意培养和提高思维的品质
思维品质包括: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广阔性。
数学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做题,但当处理的题目达到一定的量后,决定复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就不再是题目的数量,而在于题目的质量和处理水平。解数学题要着重研究解题的思维过程,弄清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数学思想在解题中的意义和作用,研究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解决同一数学问题的多条途径,一题多解,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构建知识的横向联系又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同时进行多题一解的训练。(5)培养监控意识
解题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既要聪明果敢,坚毅,又要细致谨慎周密,思维要活跃,敏捷,情绪要紧张而热烈,同时要镇定冷静地监督审视自己的所作所为,防止上当受骗,避免疏漏偏差。总是用挑剔的眼光审视已有的解答,养成刻意求简的意识。(6)其它需要注意的问题
1、夯实解题基本功
2、突破一个“老大难”问题
“会而不对,对而不全”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会而不对”是拿到一道题不是束手无策,而是在正确的思路上,或考虑不周,或推理不严,或书写不准,最后答案是错的。“对而不全”是思想大体正确,最终结论也出来了,但丢三落四,或缺欠重大步骤,中间某一步逻辑点过不去;或遗漏某一极端情况,讨论不够完备;或是潜在假设;或是以偏概全等。
3、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
稳中求快,立足一次成功:
考试中应统筹安排时间,先易后难,先熟后生,先同后异,先高后低,不要在一道题上花费太多时间,有时放弃可能是最佳选择。
(1)速度。考试的时间紧,复习时一定要有速度意识,加强速度训练。用时多,即使对了也是“潜在丢分”,要避免“小题大做”。要正确评价一套题的难易程度,这样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安排时间及解体的速度。
(2)计算。数学高考历来重视运算能力,虽近年试题计算量略有降低,但并未削弱对计算能力的要求。运算不仅要熟练、准确、简捷、迅速,还要与推理相结合,要合理。(3)表达。
4、做好改错反思,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改错本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篇5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大量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有效途径,但如果没有相应的督促、合理的指导,以及定期的检查,最终也会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在课外阅读中,教师应抓好下列五个环节: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要让学生的课外阅读真正有效,兴趣是重要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法,“轻拢慢捻抹复挑”,去拨动学生心头那根兴趣的弦,弹奏出一曲曲优美的阅读之音。如给学生充分的选择空间,尽可能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读的书籍;与学生一起阅读、一起交流……通过这些方式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感受作者的情感,触摸生活;发现美好的事物,陶冶情操。
二、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古语有云:“桔生于南则为桔,桔生于北则为枳。”可见,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习惯。一个班级也是一个小社会,班级环境的优劣影响着学生的品质和行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会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创设开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形成“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的风气,在人人爱读课外书的环境下,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愿读、乐读、好读。首先,教师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开设读书走廊、图书角等,营造处处皆可读书的场所;其次,鼓励学生订阅《少年报》《作文报》《语文天地》等多种报刊;最后,构建“展示平台”,把学生喜欢的文章、读书心得、个人收获一一展现,相互交流沟通,进一步巩固读书的成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置身于这样的一种读书氛围里,学生耳濡目染,能不受到感染吗?
三、传授必要的读书方法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无穷。”这句话启示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学以致用。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不能只局限在数量上,还必须指导学生学会真正的阅读。具体来说,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有三个步骤:第一步是粗读,要求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并能简要复述出来;第二步是细读,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引起个人思考,真实地记下自己的读书体会;第三步是熟读,要求记忆、背诵精彩段落,进行仿写,有独特的写作视角,并渗透个人的情感意志。这三个阶段的实施,不能操之过急,而要循序渐进,逐步实现。总之,教师要严要求、高标准,全心全意地传授阅读方法,使学生学会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才能驾驭语言文字。”可见,学语文要多读、多练、多思。同时,在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之后,教师应提醒学生要阅读精品,少走弯路、冤枉路。此外,读贵在思。当遇到不解之处,可作好笔记向同学、老师虚心请教;当有同感于书中的言语,也可随即写下自己的感想;当遇到矛盾时,可举行辩论会,各抒己见。
四、确保充裕的读书时间
美国马萨诸塞州亨廷顿的盖特威区中学1978年确定了持续默读时间——每周一和周五早晨,长度是25分钟。在这个期间,整个学校(包括校长、行政人员、教师,当然还有学生)都必须把“工作”放在一边,所有人都得拿起书读一读,每个人都自由选择自己的读物。“我们制定这个计划,是想让学生们看看,阅读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该校校长说:“现在读书已变成了学校最受欢迎的活动,每个星期大家都在盼着这个时间的到来。”
小学生的自控力差,贪玩好动,不懂珍惜时间。这时,需要教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们可以每周开设一两节“自由阅读课”,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读物,形式灵活多样,可以小组交流、写读后感、摘抄好词佳句等。在假期,建议学生自觉到图书馆、社区阅读栏去读书看报,做好读书记录,准备回校后与同学交流读书心得。这样,学生就能在浩瀚的书海中自由畅游。
五、重视学生的读书体验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课外阅读更是一种纯粹的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受学生的个性、阅历、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阅读的结果,也即对课外读物的解读一定是有差异的,有时候这种差异会很大。面对课外阅读中存在的差异,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到这种差异是正常的、合理的,是学生全身心投入阅读的成果,其中包含学生思考、体验、感悟。
同时,我们还应该定期举行读书交流会。每个月确定一个主题,如“绿色环保”读书交流会、“煮酒论英雄”读书交流会……学生在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过程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交际能力等得到良好的发展、提高。
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或多或少会让一些一线的教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但只要让学生在书山中博观而约取,就一定能厚积而薄发,“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博观 篇6
一、博观、厚积——英语写作的基础
1.博观, 明确做什么 (what to read) 。
(1) 抓住Reading不放松。博观的关键是明确读什么, 那么教师的指导不可忽视, 众所周知, Reading是英语教学的重点, 是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训练的主要综合材料:单词集中、习惯于用的用法相对集中, 语法紧密结合每一单元的语法知识、句式灵活多变、篇章结构也互不相同, 并且体裁各异, 是学习写作技能的最佳材料。
而Reading教学存在一定的误区, 认为Reading就是读, 忽视了Reading的另一个作用:以读促写。借助于reading、通过读Reading, 学习和借鉴写文章的方法和技巧。如8B Unit8Reading的学习, 了解描写自然灾害的方法:先用倒叙方法简单介绍自然灾害的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再叙述自然灾害发生的过程和结果, 通篇文章条理清楚、脉络分明。再如学习What a brave young man一文, 除了学习文章的写法、谋篇布局外, 用词富于变化、描写细腻, 尤其是写救火救人的一段, 精彩之处此起彼伏, 又文章, 有记叙有议论有抒情, 为学习写这类文章提供了诸多可借鉴之处。
(2) 课外读物不可少。学习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 仅仅靠Reading是远远不够的, 并且reading教学多要求写单词、记短语、讲语法、分析句型等, 很少涉及和渗透文章的写法教学, 并且, 学生反复读Reading, 也没有了鲜鲜感和兴趣, 在此基础上的读也是应付差事, 心不在焉。而课外读物上的文章多, 故事性也较强, 且都是原汁原味的纯正英语, 因此, 对学生学习英语也起促进作用, 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积极性。如绿色封面的牛津书虫, 《中小学英语阅读》系列是适合中学生的英语阅读的不错的书, 英语地道, 且既有中文又有英语, 帮助学生理解、对培养语感、扩大词汇量很有帮助, 对英语作文也大有裨益。
2.厚积, 明白怎么做 (How to read it) 。这里的厚积, 指的是书读得多了, 积累的知识也就多了, 为下笔如有神埋下伏笔, 只有博览全书、集思广益、吸收其精华, 才能助写作一臂之力。关键是厚积, “积”什么、如何“积”才是问题的关键。如学习8B Unit6 Reading时, It is great for us to workclosely with these special athletes句子可谓是文章的“文眼”, 既是对自己工作的肯定, 也是呼吁大家都来参加这些特异运动员的志愿者服务的行列, 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更为学生写作文揭示主旨、总结全文做了铺垫和榜样。
二、约取、薄发——英语写作的源泉
在学生“读万卷书”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写作训练是不可少的一环。如果说写作文定义为“薄发”的话, 那约取是薄发的源泉和基础, 约取为薄发奠定物质基础。因此, 除了常规的写作教学, 如读范文、列提纲、选取素材、谋篇布局、完成作文、修改作文等“六部曲”外, 在写作前的准备阶段——约取, 是不容忽视的, 如何约取, 为写作储备素材是艺术也是技巧。
约取是相对于博观而言, 在大量的阅读基础上, 积累了许多的知识和技能, 再慢慢地拿出来称之为约取。其实, 简单地可以理解为, 在写作的过程中, 借鉴他人的文章中的闪光点, 如在欣赏美文的同时, 留意文中的佳句, 以备写作时借鉴, 读环境保护方便的文章, 文章的结尾一般是号召性的语句Theenvironment is important, we should protect the environment.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is protecting ourselves等, 写作时如果巧妙借鉴和使用, 会使文章美不胜收, 也使文章精彩无限。
“博观”“厚积”‘约取”, 为“薄发”提供了前提和物质基础。接下来写作文是英语作文教学的的必然归宿。如何写、写什么教师可以给定话题如以每一单元的中心话题为依据, 设计作文题, 如8A Unit2的作文可以定为My idealschool, 学习Pets时, 可以写My pet, 至于怎么写, 中等偏下的学生可以给要点, 而优生不妨创新写作, 也可以在写作前写阅读范文, 为学生写作降低难度。
英语书面表达训练不可能一蹴而就, 平时教学中, 以Reading为主要教学重点, 强化学生的阅读技巧和写作的了解, 以课外读物为辅助教材, 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扩大词汇量、丰富阅读内容、增长见识和学识, 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积累写作素材和写作经验, 做到“博观厚积、约取薄发”, 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培养阅读兴趣和写作兴趣, 为写出文道俱佳的英语作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肖志霞.初中英语短文写作现状及应对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 2014 (3) .
博观 篇7
一、加强朗读, 丰富积累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小学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 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理解, 在理解中读, 反复诵读, 熟读成诵, 读出滋味, 读出情趣, 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引导学生在品析中学习和积累语言, 在好词佳句的鉴赏中, 深化认识, 融会贯通, 把握实质, 将范文中的语句进行内化。这样, 学生在品词、品句的过程中, 就会自然而然地把这些好词佳句记忆在心。在语言积累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地观察, 大量地阅读, 主动地积累, 养成积累的好习惯。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 乐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 帮助学生在脑海中不断积累多种表象。要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 做生活的有心人, 积累常用的谚语、歇后语, 留意周围的标语、广告词, 并随时记录到自己的生活笔记中去。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 便会自然产生联想, 将头脑中已有的语言材料选择重组, 积累内化为自身的语言, 得到永久储存。
二、品评分析, 深化积累
汉语思想美、意境美、节奏美、音韵美, 必须指导学生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语言的魅力, 激发积累语言的兴趣。
可以采取语言动态分析法, 省略原句原段中的某些词句与原句原段比较, 用其他词句替换原文的词句再与原文比较, 联系实际还原生活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体会原文遣词造句之精妙;对意境优美的句段或全文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体会文中意境之美, 采取图文对照想象, 联系实际想象, 拓展延伸想象等;有的文章用眼看, 不一定能充分体会它语言的艺术美, 而只要读一读则可比较细致地体会到节奏、音韵、意境、思想之美。
三、多说多演, 沉淀积累
多说多演处在一个不断建构的动态过程, 其终端就是所谓的“内部语言”。多说多演会在其建构过程中不断向“材料仓库”提取合用的材料, 并不断前行, 由含糊变得逐渐清晰起来。可以开展课前五分钟系列演讲训练, 让学生按座位顺序, 每人一次, 提前准备自己课外阅读的精彩片段;每周举行一次好词好句欣赏会, 让学生将自认为优美的词、句、段与同学一道仔细品味;每两周举行一次故事会, 或诗歌朗诵会、好词好句接龙比赛、辩论会等, 活动中, 人人必讲, 这不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读书积极性, 促使学生读相关方面的书, 而且巩固并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在这些活动中, 要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 设计说话情境, 让学生畅所欲言, 有条理地说, 倡导学生充分利用自己在阅读中获取的知识, 谈收获, 议看法;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成功喜悦, 同时也在说话中帮助学生积累了新的词汇、短语、句子, 掌握了新的语言结构, 提高了学生说话的技能, 达到了巩固平时学习的语言材料的目的。
四、学以致用, 深化积累
语言的积累是为了迁移运用。在语言接受的初期, 学生往往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和应用情绪, 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 促成学生的语言运用。学生在学习语言时, 往往是直觉的, 一个词可以给学生一个灵感, 一句话可以给学生一个启迪, 而一篇课文能给学生带来一种情绪。
如:到中高年级时, 学生已经学习了许多心理描写的课文, 这时可让学生写这方面的文章, 如有一个同学写的《伤情的芬芳》:
如水的流年, 带去的是我盈盈的泪光, 如花的笑容, 飘散的是伤情的芬芳。
那是一个清风水秀的一天, 这一天有一些事让我心酸。人生有着酸甜苦辣, 人生有着永远的真诚。
我和大姨正在大街上快乐地购物, 走着走着, 可怕的事情降临在我的身边, 因为我看到一个衣衫褴褛而又骨折的中年叔叔, 爬向路人乞讨, 他的破碗里只有几毛钱, 世界上的好心人真的不多了!因为我是一本平装书, 很多事情让我变得脆弱, 使我别无选择。
我连忙跑过去, 摸摸我的口袋, 只剩妈妈给我的三十元钱, 我把其中的二十元钱投到了碗里, 顿时, 那个叔叔, 泪水夺眶而出。
回到学校, 我喜滋滋地将这件事告诉了同学, 而同学们都说他是个骗子, 为什么他们都不理解我, 不相信我?平淡无奇的人生难到这么悲惨?
放学了, 我听到了铃声, 我立即跑回了家, 将这件难忘事告诉了妈妈, 妈妈听了以后, 眼眶湿润了, 她对我说你的善良点燃了另一个生命的希望, 值得!那一刻, 我脸上笑开了花。
一位诗人说, 心头的苦雨是抹不去的泪水, 总会在你神伤时催开生命的花朵。
五、课外拓展, 勤于积累
教材所写和课堂所学毕竟是十分有限的, “世界是学生的课本”, 要让学生运用自己“学会的知识”和“学会的方法”走进书籍。因此, 我们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 引导他们学会读课外书, 在课外阅读中增强阅读兴趣, 积累更为丰富的语言。学生身边的课外读物多而杂, 如果不加以选择的话, 势必会对学生的语言积累造成不良影响, 所以教师有义务为学生选择、推荐适宜的优秀课外读物。要推荐与年龄特点相宜的书籍, 推荐赋有时代气息的书籍, 引导学生读经典名著, 净化学生的精神世界。
博观 篇8
一、用丰厚的阅读积累来砥砺思想
写作是一种思想的表达和交流, 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创造活动。一般来说, 一个人的思想会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而日益成熟。但中学生阅历太少, 最好的办法是阅读积累。读过余秋雨、周国平、毕淑敏等作家文章的学生肯定会有这样的感受:读书能加快人的成熟。而人一旦对生活有了自己独到的看法, 作文也就自然与众不同了。因此, 阅读积累的厚度就是作文的深度。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高阅读品位,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足够量的阅读积累对语文的学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学习, 积累为本。阅读积累, 功夫在平时。笔者梳理在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做法, 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积累课文, 含英咀华
课本中的名家精品用生动优美、富含哲理的语言将我们带进了文学世界, 向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画卷。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吸收名家的精华, 学有所得, 每学完一篇课文, 笔者便提倡学生做这样的积累: (1) 开心辞典。主要积累生字, 解释词语并造句。 (2) 群英荟萃。让学生积累阅读中的精华语段, 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积累一些文章的结构方式, 也可以写出自己的一些独特的感受领悟。 (3) 独具慧眼。提炼从本课中获得的阅读技巧或写作技巧。 (4) 快乐练笔。让学生写写学完本文后的感悟收获, 或者就某一段或全篇做仿写练习。期末看着桌上这一本本厚厚的阅读笔记, 你会切实地感受到丰富的课内积累让学生的头脑日益充盈起来, 我相信这样做是带领孩子们在语文学习的正道上跋涉。
2. 积累名著, 博采众长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七至九年级的学生有明确的要求:“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 (段) 。”每教一届初一新生, 笔者总会在开学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一项大工程———“班级图书漂流”。根据班级人数, 推荐相应数量的书籍。人手一本, 交互享用。书名在墙上张贴, 每个人管理自己的书, 借阅情况自主登记。有了书后, 动员孩子们每天“抢”时间读, 课堂任务提前完成的同学, 可以读自己喜欢的小说、散文等。每两周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 将一些读书很有心得和成果的同学推向前台, 在规定时间内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所读的书, 讲述对该书的理解和思考。读书报告可以是概括性的, 也可以是专题性的。如《水浒传》的英雄性格探究, 《海底两万里》的想象艺术等。
3. 读背诗文, 涵养性情
“腹有诗书气自华”, 中华古诗文负载着伟大的人文精神, 对塑造学生的心智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文诵读篇目, 笔者按照教学进度, 要求学生不折不扣地背下来。另外, 还选定孙立权老师主编的《中学生古典诗词300篇》作为实验读本, 每天利用晨读时间和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背诵。每个月在班级墙上张贴“古诗词背诵进度表”, 显示每个同学的背诵进度。每个学期都举办一次古诗词分组背诵擂台赛, 以此激发学生背诵古诗文的热情。一年下来, 笔者所教班级背得最快的同学背完了150篇, 背得最少的同学也背了50篇。古诗文背诵不仅涵养了学生的性情, 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也为学生写作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总之, 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好比是鱼和水的关系。二者是不可分割、紧密相连的。如果缺少阅读这一味营养, 势必造成学生作文的“面黄肌瘦”。
二、用生活化的素材积累来记录成长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启示我们:生活是文章的源泉, 真情是作文的生命。学生写不好作文的主要原因就是, 没有生活积淀, 没有积累, 也就难以表达。要改变这种现状, 就必须让学生的作文与生活“超级链接”, 回归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
虽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 但他们没有观察生活、积累提炼生活素材进行写作的习惯。为了让学生能拥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 每接一个新班级, 笔者都要求学生准备一本精美的随笔本。要求每周写好三篇生活随笔, 每篇300~400字。内容自由抒写, 体裁不拘一格。用老师们的话说, 就是给写作增“氧”, 这“氧”就是自由的写作空间。让随笔真正成为学生们“青春勃发、五花八门、拥挤喧闹的一块话语天地”。
每个假期, 提倡学生“为自己的花季出一本书”, 将自己一个学期的精品随笔选出来, 自己取个别致的书名, 请自己尊重的人写序, 自己写跋, 按照版块设计写作内容, 如“生活五味瓶”“奇思妙想”“校园七色光”“走进大自然”“跟踪追击”等。同学们自主选择不同的版块, 编好目录和页码, 排版并打印出来, 开学初在全年级展出。当一本本带有强烈个性色彩的随笔集呈现在师生面前的时候, 充盈每个作者心间的除了幸福的成就感, 还有坚定的自信心和对随笔发自内心的感激与爱。三年六学期, 六本随笔本, 就是学生三年作文训练的历程, 是学生作文的成长轨迹, 是学生初中生活的缩影。
在我们班, 最受大家欢迎的是写小组轮流日记。先按班级人数分成6~8个小组, 小组成员共用一本日记本, 每日按学号写日记, 一周为一个轮流周期, 要求真实地记录生活。下一位同学在写之前, 先点评前一位同学写的日记, 或谈感受或提建议。日记的内容可以是同一主题的甚至是同一题目的, 也可以是辩论式的, 接龙连载式的, 每月评出“优秀日记小组”和“优秀日记小能手”。在这种切磋砥砺、互相启发的氛围中, 日记的“形式病”症状大大地消退, 取而代之的是表达与交流的快乐。
当然, 即使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也不等于就能写出好的文章, 还需要经过长期的反复训练。只要教师指导得法, 学生就能把所读所看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将自己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的观察体验变成自己的生活经验, 写作时就会左右逢源, 言之有物。
博观 篇9
一、贴心呵护:为学生打造独一无二的成长轨迹
带班不仅意味着管理学生事务, 还意味着陪伴学生成长。开班会、选班委、组织策划学生活动、评定奖助学金、深度辅导谈话、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修改简历等等都是辅导员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任雅才于2012年9月起担任2012级学前特教研究生班班主任, 50名班级成员中既有两年制的专业硕士, 又有三年制的学术型硕士。学制年限的不同直接导致学生发展阶段的不同, 由此带来的问题也不尽相同。
除了举办班级事务管理班会、“学习最美乡村教师”主题班会、班级元旦晚会、户外素质拓展等活动, 任雅才还根据大家需求, 把握关键节点, 重点推进职业生涯规划和求职技巧培训。当三年制的学术型硕士还在尝试各类兼职实习的时候, 两年制的专业硕士已经进入到求职阶段。这就需要注意到不同阶段的差异, 给予大家最需要的指导。2013年6月, 她为即将面临求职的专业硕士组织了“如何制作简历”主题班会, 同时为学制三年的学硕班讲解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2013年11—12月, 专业硕士班到了找工作的高峰期, 为了及时了解班级学生就业动态, 她每天上下午各安排一名学生谈话, 直接解决求职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2013年9月起, 任雅才担任2013级教育学本科班班主任, 入学当晚即召开第一次班会, 通过团队建设活动迅速让大家互相熟悉。随后的入学教育中, 她始终贯穿“自我探索、生涯规划”的主题, 通过“写给四年后的自己”、新生户外素质拓展、参加中残联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等活动, 让学生直观了解教育真谛, 了解自我发展规划。2013年10月, 她指导班级学生所写的《写给四年后的自己》共八篇文章刊登在《中国青年报》第11版, 并被人民网、中国日报网等多家媒体转载。她还安排每周以宿舍为单位进行谈话, 采用教练技术、团队辅导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所感所思, 促进宿舍和谐。她为班内每位学生建立了成长档案袋, 保存了从入校开始学生成长的文字材料, 从中可以梳理出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历程。
二、精心设计:创设充实有趣、有内涵的第一课堂
除了常规工作, 任雅才还承担学校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的授课任务。第一课堂直面学生, 她就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并在课堂上予以回应。2013年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 她先后承担哲学与社会学院2012级哲学与社会工作本科班和教育学部2013级教育学本科班的形势与政策课以及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学任务。职业生涯规划在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着引领作用, 对学生影响很大, 也是她关注的重点, 为此, 她参加了北京市高校辅导员发展辅导培训和国家二级职业指导师培训, 并取得国家二级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
为更好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任雅才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心教练”团队, 通过集体备课会、前辈分享会、现场听课录课, 了解学术前沿, 汲取授课技巧, 获得最新理念。她承担我校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公选课“人际交往与沟通”助教工作, 直观了解教练技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的应用。在教学中她勇于尝试, 把教练技术运用到形势与政策课堂、宿舍团队辅导、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 反响良好。
在第一课堂, 她精心设计形势与政策、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三个课程模块的授课内容并讲授了《微博天下:自由与规范之舞——从微博发展看网络规范》《做好邻居, 做好朋友——中国周边外交浅谈》等时事政治内容, 《那一刻, 阳光明媚——如何处理好大学人际关系》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选对池塘, 快乐钓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导论》《初识职场》等职业生涯规划内容, 关注学生在入学适应、团队建设、时政知识、择业就业等各阶段的需求。
三、身体力行:建设奉献社会、服务社会的第二课堂
坚持第一、二课堂相结合, 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第一课堂之外, 任雅才带领学生走出校园, 开展社会实践。
2012年7月, 她带领10名本科生赴江苏省宿迁县雪枫中学开展为期两周的“牵手走进宿迁, 教育温暖你我”义务支教, 并以110周年校庆为主题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开展交流。同年10月, 她被评为“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11月, 该暑期社会实践队荣获2012年度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 成果《高考制度改革对高中教师教学的影响》荣获北京市“2012年度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成果”。2013年6月29日至7月6日, 她带领“爱在星途”暑期实践队到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自闭症疗育中心开展为期10天的暑期实践活动, 为患有自闭症的特殊儿童带去温暖。在实践中, 她和队员们陪脑瘫患儿一起做满300个蹲起, 带孤独症孩子完成技能训练, 帮助患有肌肉萎缩的患儿做肌肉运动以缓解症状, 策划疗育中心教师、家长、患儿一起参加趣味运动会等等, 得到了家长的好评, 受到了当地新闻媒体的关注。
指导、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是她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实际行动。为了将现实行动上升为理论经验, 她认真总结暑期社会实践, 将思考凝炼为论文《文化育人理念融入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模式探究》。该论文在2013年度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优秀论文评选中获得一等奖, 发表在《高校辅导员》2014年第二期上。
四、与时俱进:创新网络沟通互动的第三课堂
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时代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新媒体网络是当前高校“第三课堂”。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 承担着教育、管理、咨询、服务和研究为一体的育人工作职能, 是一种多角色的传播者。因此, 提高媒介素养, 加强第三课堂建设是辅导员胜任岗位工作,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必然选择。
任雅才每天都通过QQ、飞信、人人、微博、微信, 同步感受并分享着学生的喜怒哀乐。同时, 她还在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开博客, 写博文。新媒体要求辅导员对信息“宜疏不宜堵”, 为此, 她为本科生讲授了《微博天下:自由与规范之舞——从微博发展看网络规范》, 启发本科生思考如何冷静处理网络时代的信息, 如何在海量的信息里保持理性的决断力。
新媒体的使用也给任雅才带来对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思考。2014年初, 校级课题“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现状与管理机制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获得立项, 成为她研究的新起点。将新媒体大数据的思考与当下党务工作相结合, 她努力探索高校学生党建宣传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写成《大数据时代下的高校学生党建宣传工作探究》一文。她坚持每两周撰写一篇学生工作博文, 每周在班级QQ群邮件中发起一期时事话题讨论。2014年1月, 她的博文在2013年度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博客评选中获得全国优秀博文奖。
五、细致入微:营造温馨的党务工作氛围
党务工作具有零碎、规范、细致的特点, 一点一滴都马虎不得。北师大教育学部有学生党员841人、党支部32个、党支委115人, 人数多, 工作压力大。她作为教育学部党务秘书, 工作内容涵盖发展党员、开具函调、思想鉴定、收缴党费、审批开展活动、培训党员、信息统计、工作例会等等。
为提高党员发展质量, 她规范了入党材料的审批, 增设了党支部书记与非本党支部发展对象交叉谈话和针对发展对象举办的党史知识竞赛。为增强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 她起草并推行了《教育学部入党志愿服务管理办法》, 对入党志愿服务的概念、类型、时长、认定方式做了详细的界定。
她带领党支部支书支委一起为学生党员发展、转正、成长营造温馨氛围。2013全年指导发展了111名学生党员, 指导32个党支部结合“中国梦”主题教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展党建活动, 活动覆盖779位学生党员。在分党委工作方面, 按照学部统一部署, 完成分党委日常文字材料整理工作, 完成了群众路线问卷设计及其总结的文字撰写和报送。这些工作也让她在管理岗位脱颖而出, 2013年6月28日, 她获得了北京师范大学首届青年管理干部岗位技能竞赛二等奖。
六、研究视角:全方位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
辅导员工作首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师自身必须有较好的政治素养。为不断提高自己, 她多次参加辅导员培训。2012年11月26日至11月29日, 她参加了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主办、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 (北师大) 承办的第41期全国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班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专题培训班。同年12月, 参加了北京市新上岗辅导员培训。2013年5月6日至10日, 她参加了北京高校辅导员发展培训, 同年5月14日至17日, 参加全国二级职业指导师培训。这些培训不仅加强了她对理论知识的学习, 而且加深了她对工作的理解认识, 促使她将所学运用到实际学生工作中去。
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 篇10
正文:
目前“怎样才算一堂好的英语课?”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师面前值得研究探讨的一个课题。从我们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来看,一般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轻视学生技能的培养,教师往往会以自己为中心,把生动、复杂的教学活动放在固定、狭隘的认知主义框框中,这种封闭、单向传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导致英语教学长期摆脱不了“耗时较多、收效较小”的困境。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呢?我认为一堂英语课的成败,有着诸多原因,但归纳起来,必须具备以下六大要素。
一、备学生──全面了解学生,注重科学发展
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要收到师生双赢的满意效果,教师既要钻研教材,又要充分了解学生。作到掌握学情,分类推进,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科学发展,反之,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态度,知识要求,接受能力或一无所知,或若暗若明,容易脱离学生实际,造成教学失败。
备学生应做到六个了解:
1. 了解班级基本状况。包括班级特征、学生构成、智能结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对本学科的学习态度及代表性意见等。只有对班级了如指掌,才能通览全局,科学施教。
2. 了解学生个性特征。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姓名、年龄、视力、听力、身体状况、特长爱好、师生关系、居住地址、家教环境等个体自然状况详细了解,作为备课依据,以便区别对待,分类指导。
3. 了解学生学习基础。一是班级整体基础;二是个人学习基础,还要了解班级中优中差生的所占比例。在讲授新课前,特别要了解学生对原有知识的预习准备是否充足;新课讲授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障碍以及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是否浓厚等。
4. 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反应。教学工作是教学内容和具体方法的双重体现。 教师采取何种方法实施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经常深入班级,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及时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法。
5. 了解学生个性品质。学生的个性品质包括学生的观察、记忆能力,思维、想象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信息接受、处理能力,现代化教学技术掌握运用能力等。还包括学生的气质、性格、动机、兴趣、自信、自律等非智力因素。“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很大的。 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智力差异,为发展个性、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6. 了解学生动态变化。 教师既要从静态角度了解学生,更要从动态角度熟悉学生。即及时了解学生在各方面的变化和进步。如学习进退、作业完成的变化,组织纪律、兴趣爱好的变化,受到表扬、批评和同学之间纷争、矛盾后的变化等。特别要了解关爱差生的情绪变化。差生是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自卑性强、缺乏动力。对差生的微妙进步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并强化引导,使之体验成功的愉悦和增强前进的动力。
二、备教材──深刻理解课标,吃透教材内容
备教材要掌握六个环节。一是掌握课程标准。只有理解课程标准的实质,才能与时俱进、居高临下的钻研教材、确定目标、探索创新、指导教学。二是掌握教材内容。教师只有研究教材体系,明确教学任务,弄清教材的基本结构、指导思想、知识技能、编写意图、内涵外延和深度广度,才能最终明确教学目的与要求。三是掌握重点难点。教材内同类知识中分量较大,处于重要或主要地位的内容就是教学重点;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消化、不易掌握或操作困难的内容、技巧就被确定为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学重点在知识结构中起纽带作用,是教学内容的知识核心。教学重点因有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全局性和规律性强而在教材知识总量中占较大比重。教学重点很容易依据教学内容被确定。教学难点除少数处于教学重点之外外,大多数则包含于教学重点之中,在教材总知识量中比重较小。它的特点是有局限性、差异性和局部性。在备课和教学中,教学难点则往往不易被发现。教师不应把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相互混淆。四是掌握教材特点。教材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备课的结构、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不同教材的特点要选择不同形式的教法。因此,教师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特别要理出教材的特点,才有助于根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科学的教学方法。五是弄清教材疑点。所谓教材疑点就是学生对教学内容中含混不清、似懂非懂、容易误解且产生疑惑的部分。教师在备课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容易产生质疑的问题,以便释疑解惑。六是掌握教改信息。只有掌握最新教改信息,吸纳现代化教学理念,丰富整体教学活动,拓宽学生思维空间,转化最新教研成果,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三、备资料──科学选择资料,贵在灵活渗透
教材是教学资源的核心部分,教师必须深刻理解,吃透内容。但是,教师上课仅仅依据教材照本宣科,则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 ,兴趣不浓,缺乏活力。而教学参考的恰当利用,配套资料的交错渗透,生活经验,社会实践的观察积累融会贯通,会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望。
备课中利用教辅资料应掌握四项原则:
1. 博览精选,厚积薄发。教师应是一个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爱好广泛的复合型人才。他既应精通本学科的业务知识,还要掌握或略知教育学、心理学、天文、地理、文史、哲学、艺术及现代科技等各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使教师在选用资料和举例时信手拈来灵活运用。
2. 消化吸收,贵在创新。对教辅资料既不能机械照搬,更不能喧宾夺主, 而应将其作为开拓思路的工具,依据教材内容灵活选择,科学渗透。重在消化吸收,贵在用活创新。
3. 对引入教学资料中的观点,事例必须严格考证,使之科学、实用、可信。 在内容上紧扣教材,贴近学生,贴近生活。避免错误,避免空洞。
4. 引入教学资料的内容应该与时俱进,符合时代潮流和教改方向。对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有积极作用。避免陈腐、消极、过时、无用的内容重复再现
四、备教法──突出改革创新,注重教学流程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层次多样性和形式灵活性。教师备教法既要熟练掌握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单一的传统教学方法,更要根据学科特点,实施自主参与、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分层发展的学习策略。要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模式,改革教法,探索和采用利于学生开拓创新、个性发展的教学手段。如情景教学法、快乐教学法、诱导教学法、感悟教学法、探索教学法等。既要学习优秀教师和教育科研工作者创造的最新教法和模式,也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教学方法。还要掌握、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无论哪种教学方法都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做到注重过程教学,发展学生潜能。
五、备学法──体现灵活多样,立足因人而异
教师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爱学”、“乐学”。在学习中发展,在创新中学习。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方法为重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因此,教师在备课中还要备学生的学法,即备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应遵循以下原则:
1. 自主性原则──重在引导点悟,杜绝强制灌输。
2. 灵活性原则──依据学生个性特征、学习状况,有的放矢灵活指导,且忌千人一面,死搬硬套。
3. 差异性原则──注重个性差异,区分对象,分类指导。
4. 发展性原则──突出学生发展,注重探索求知、提高能力,防止机械呆板,只顾目前,忽略过程。
5. 操作性原则──操作方法具体明确,不繁琐抽象。
6. 巩固性原则──立足反复强化,长期训练,不搞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
学法指导应体现层次多元化,形式灵活化,手段现代化,态度亲情化。学法指导的技巧通常有这样几种:一是渗透指导,就是在课堂上见缝插针,随时渗透。二是讲授指导,开设学法指导课,直接向学生传授学法要领。三是交流指导,教师组织学生总结、交流学习经验,相互沟通,取长补短。四是点悟指导,学生在学习中遇到迷茫或疑惑时,教师给以恰当的诱导、点拨。五是示范指导,是指教师在必要时亲自示范,让学生效仿。
六、备教具──灵活选用设备,优化教学整合
现实中存在和使用的教学工具经历着三次变革。即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等传统教学工具;录音机、幻灯机、放映机等电化教学工具;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工具。教师要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备课中挖掘和发挥不同教学工具在教学中的协作互补作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优化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教学改革和学生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空间。
【博观】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