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的伦理问题

2024-12-10

物联网的伦理问题(共12篇)

物联网的伦理问题 篇1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传统的个人信息生产、传播和利用方式产生了一系列深刻变革, 为个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信息安全问题, 受到社会多方的广泛关注。个人信息安全不仅是技术问题和法律问题, 也是伦理问题。

一、互联网个人信息安全现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2010年1月15日在京发布了《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数据显示, 截至2009年12月, 中国网民规模达3.84亿, 增长率为28.9%, 中国手机网民一年增加1.2亿, 手机上网已成为中国互联网用户的新增长点, 个人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所谓“个人信息”, 是指以任何形式存在的、与公民个人存在关联并可以识别特定个人的信息。其外延十分广泛, 几乎有关个人的一切信息、数据或者情况都可以被认定为个人信息。具体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职业、学历、婚姻状况、收入和财产状况、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网上登录的账号和密码、信用卡号码等。信息安全问题包括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信息泄露、信息丢失、信息篡改、信息虚假、信息滞后、信息不完善等, 以及由此带来的风险。2009年3月15日, 央视“3·15”晚会曝光了海量信息科技网盗窃个人信息的实录, 给国人极大震惊。全国各地的车主信息, 各大银行用户数据, 甚至股民信息等等, 在海量信息科技网上一应俱全, 而且价格也极其低廉。买家仅仅花了100元就买到了1 000条各种各样的信息, 上面详细记录了姓名、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码等等, 应有尽有。类似此例事件的披露, 清楚地表明, 个人信息安全不仅是技术问题和法律问题, 也是伦理问题。加强网络信息伦理建设, 越来越成为保障信息安全的一道屏障。

二、伦理问题分析工具

对网络个人信息安全中的伦理问题进行分析, 需要运用一定的伦理理论, 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网络伦理的一般原则, 以此作为理论分析工具。

1. 权利论。

权利可分为法律权利与道德权利。道德权利有两个方面:一是消极的权利和自由的权利, 如隐私权, 生命不被剥夺权、处置私有财产权等。二是积极的或福利的权利, 包括受教育的权利、取得事物的权利、获得尊重的权利等。道德权利赋予个人自主、平等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权利。道德权利是证明一个人行为正当性及保护或帮助他人的基础。权利论的道德原则是:当行为人有道德权利从事某一行为, 或从事某一行为没有侵害他人的道德权利, 或从事某一行为增进了他人的道德权利, 则该行为是道德的。网民在进行网络消费时, 享有以下权利: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个人隐私、信息不受侵犯的权利;公平交易的权利;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等。

2. 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是指可能对组织的决策和活动产生影响或可能受组织的决策和活动影响的个人、群体和组织。网络主体, 包括开发商、运营商等网络从业者, 对其负有道德义务的所有人可以统称为利益相关者。对于网络主体而言, 网络用户, 即网络消费者是其最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分析考虑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为了使网络主体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履行其义务, 权衡那些有权对网络主体提出利益要求的人对网络主体提出的具有竞争性的要求。利益相关者分析并不否定网络主体利益高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但是这种分析方法却要保证所有受影响的方面都会被考虑到。

3. 伦理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要尊重人、关心人、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它是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道德权利论为基础的。网络主体应真切地关注并尽可能满足网络消费者的合理要求, 从而在他们的支持下得到发展, 而消费者则可以从与网络主体的交往中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网络主体应该努力开发生产出对社会有益的产品或服务, 使网络主体的发展成果惠及于民。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 支持社会的福利事业, 做一个好的“网络主体公民”。

公平公正原则。每个人都有独立平等的人格尊严, 所以在享有正当自由权利的同时也应平等待人、尊重他人的正当权利。公平公正要求网络主体与利益相关者之间互利互惠, 达到“双赢”的局面, 只有互利互惠, 网络主体与他们的合作关系才能维持下去, 从而网络主体才可以发展下去。

诚实守信原则。诚信原则是网络主体经营之本, 它可以促进网络主体与利益相关者长期、可靠的合作从而促进网络主体的生存和发展。诚实守信原则要求讲真话, 不欺诈, “货真价实, 童叟无欺”, 一诺千金, 说话算数。

三、基于互联网的个人信息安全伦理问题分析

网络社会是一个通过计算机之间的协同运作, 以实现资源共享、实时交往等社会生活的全新的生存空间。在这个“虚拟社会”中, 传统伦理道德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们的伦理观、价值观也发生了改变。互联网环境下, 个人信息安全伦理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1. 未经允许, 在网络上披露他人隐私。

互联网上披露、传播他人隐私的途径有发送电子邮件、聊天室、新闻组等方式, 非法将他人隐私暴露。隐私权是公民个人生活不受他人非法干涉或擅自公开的权利, 它意味着尊重个人的自主、自由以及对他人正当行为的尊重。互联网的开放性和网络数字化符号的通用性对个人隐私权的保护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有些专门搜集个人隐私的网络主体受利益的驱动, 会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将存放于数字系统中的个人信息汇总后出售给供应商, 导致个人信息的失控, 如, 知名明星中陈冠希的艳照门事件, 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风波。

2. 窥视、篡改他人的电子邮件。

比起传统邮政, 电子邮件有一点和它是相同的:电子邮件也有安全问题。如果邮件没有采取加密措施, 它就可能被他人窥视, 有篡改的可能。目前, 人们对进行密码加密保护的邮件还是倾向于信任的。但是个人的通信还是存在着极有可能被黑客和ISP网络主体截取, 以致造成个人生活安宁被侵害的情况。

3. 个人数据的二次开发利用。

个人数据的二次开发利用是指商家利用用户登记的个人信息, 建立起综合的数据库, 从中分析出一些个人并未透露的信息, 进而指导自己的营销战略。提供免费邮箱的网络服务商, 已经将用户在申请邮箱时提供的个人数据进行了收集和二次开发, 出售给别的商家使用。服务商将用户的邮件地址非法提供给其他机构, 使其电子邮箱经常被垃圾邮件所塞满, 造成客户个人隐私或商业机密的泄露。这种情况与私拆他人信件、侵犯他人通信秘密没有本质区别。

四、基于互联网的个人信息安全的伦理对策

1. 技术措施保障。

努力开发更先进的网络技术, 增加网络的安全性, 也是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和网络隐私不容忽视的一个方法。加强网络社会技术上的安全性对于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数据加密技术是网络社会最为普遍的技术, 目前关于除了口令设置等加密技术用于规范网络社会中出现的伦理问题已成为趋势。加密技术利用其特有的技术特点, 可以有效地防止一些重要信息被篡改、复制、污染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提高网络个人用户的安全意识与道德素质。

除了在网络主体层次采用最大限度的技术装备, 加强技术方面的措施以外, 用户也应该意识到自己所负的使命。网民们使用某些网站功能或参加一些网络调查时, 均会被要求填写一些个人信息, 尽管多数网站声称绝对为网民保密, 不将个人信息提供给任何“第三者”, 但网站“保护用户隐私”方面的条款更多时候是推卸责任的免责声明, 看上去每个网站都有长长一大篇保护网民隐私的条款, 但其中真正保护网民隐私的部分却含糊其词。

3. 提高网络主体从业人员道德素质。

保护网络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和网络隐私, 网络主体从业人员的自律十分重要。保护网络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和网络隐私是商业网站应尽的义务, 商业网站应承诺并保证做到如下:如果网络用户对网站的信息安全、信息使用措施感到不安, 可以随时删除自己提供给网站的详细资料;在未经网络用户同意及确认之前, 网站不将为网络用户参加网站之特定活动所提供的资料利用于其他目的;除非在事先征得网络用户同意或为网络用户提供所需服务的情况下, 网站不向任何人出售网络用户的个人资料或提供网络用户的任何身份识别资料给任何的第三人以供行销使用。

4. 制定网络规范。

目前很多网络主体在从事网络信息服务时, 面对各种行为选择时会茫然不知所措。有必要加强网络规范, 建立信息技术使用者的道德准则, 要求信息使用者不应非法干扰他人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不应利用信息技术窃取钱财、智力成果和商业秘密等;不应未经许可而使用他人的信息资源等。当为他们提供了相应的伦理准则, 建立明确的网络行为规范, 个体才能比较容易地做出是非评判, 才能逐渐树立伦理意识;而一旦树立了良好的信息伦理意识, 它将成为行为主体的内在自觉, 即自己为自己立了法, 将来面对新的伦理问题时也会自动地设定自己的行为准则。

五、结论

网络个人信息安全的伦理安全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关注。当信息法律继续建立, 技术更加成熟, 网络主体更加自律更加诚信, 网络规范更加完善, 中国互联网中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才会得到有效解决, 网络经济才能快速、健康地发展。

摘要:互联网为个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信息安全问题。在网络社会中, 传统伦理道德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们的伦理观、价值观也发生了改变。个人信息安全不仅是技术问题和法律问题, 也是伦理问题。运用权利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等伦理分析工具, 剖析互联网环境下的个人信息运作过程中的伦理问题, 探讨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伦理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安全,伦理问题,个人

参考文献

[1]周祖城.企业伦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苏勇.现代管理伦理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3.

[3]陈永, 陈友新.产品定价艺术[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9.

[4]鲁洁.网络社会·人·教育[J].江苏教育, 2000, (1) .

[5]王路军.网络伦理问题研究综述[J].理论前沿, 2000, (14) .

物联网的伦理问题 篇2

问题1.使用成本

物联网产业是需要将物与物连接起来并且进行更好的控制管理。这一特点决定了其发展必将会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而催生出更多的应用。所以,在物联网传感技术推广的初期,功能单一,价位高是很难避免的问题。因为,电子标签贵,读写设备贵,所以,很难形成大规模的应用。而由于没有大规模的应用,电子标签和读写器的成本问题便始终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成本高,就没有大规模的应用,而没有大规模的应用,成本高的问题就更难以解决。如何突破初期的用户在成本方面的壁垒成了打开这一片市场的首要问题。所以在成本尚未降至能普及的前提下,物联网的发展将受到限制。

问题2.安全问题

任何新技术都是双刃剑,而在物联网应用上尤为突出,它的广泛应用极有可能引发“泄露个人机密”、“暴露个人隐私的问题”。在物联网中,传感网的建设要求RFID标签预先被嵌入任何与人息息相关的物品中。可视人们在观念上似乎还不是很能接受自己周围的生活物品甚至包括自己时刻都处于一种被监控的状态,这直接导致嵌入标签势必会使个人的隐私权问题受到侵犯。因此,如何确保标签物的拥有者个人隐私不受侵犯便成为射频识别技术以至物联网推广的关键问题。而且如果一旦政府在这方面和国外的大型企业合作,如何确保企业商业信息,国家机密等不会泄露也至关重要。所以说在这一点上,物联网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有可能涉及到政治法律和国家安全问题。

问题3.产业链条

和美国相比,国内物联网产业链完善度上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虽然目前国内三大运营商和中兴华为这一类的系统设备商都已是世界级水平,但是其他环节相对欠缺。物联网的产业化必然需芯片商、传感设备商、系统解决方案厂商、移动运营商等上下游厂商的通力配合,所以要在我国发展物联网,在体制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加强广电、电信、交通等行业主管部门的合作,共同推动信息化、智能化交通系统的建立。加快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的三网融合进程。产业链的合作需要兼顾各方的利益,而在各方利益机制及商业模式尚未成型的背景下,物联网普及仍相当漫长。

问题4.行业协作

物联网应用领域十分广泛,许多行业应用具有很大的交叉性,但这些行业分属于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要发展物联网这种以传感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应用,在产业化过程中必须加强各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与互动,以开放的心态展开通力合作,打破行业、地区、部门之间的壁垒,促进资源共享,加强体制优化改革,才能有效的保障物联网产业的顺利发展。

问题5.盈利模式

物联网分为感知,网络,应用三个层次,在每一个层面上,都将有多种选择去开拓市场。这样,在未来生态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商业模式变得异常关键。对于任何一次信息产业的革命来说,出现一种新型而能成熟发展的商业盈利模式是必然的结果,可是这一点至今还没有在物联网的发展中体现出来,也没有任何产业可以在这一点上统一引领物联网的发展浪潮。目前物联网发展直接带来的一些经济效益主要集中在与物联网有关的电子元器件领域,如射频识别装置、感应器等等。而庞大的数据传输给网络运营商带来的机会以及对最下游的如物流及零售等行业所产生的影响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观察。

问题6.技术标准

目前行业技术主要缺乏以下两个方面标准:接口的标准化;数据模型的标准化。虽然我国早在2005年11月就成立了RFID产业联盟,同时次年又发布了《中国射频识别(RFID)技术政策白皮书》,指出应当集中开展RFID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技术标准。但是,现在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RFID产业仍是一片混乱。技术强度固然在增强,但是技术标准却还如镜中之月。正如同中国的3G标准一样,出于各方面的利益考虑,最后中国的3G有了三个不同的标准。物联网的标准最终怎样,只能等时间来告诉我们答案了。

问题7.知识产权

在物联网技术发展产品化的过程中,我国一直缺乏一些关键技术的掌握,所以产品档次上不去,价格下不来。缺乏RFID等关键技术的独立自主产权这是限制物联网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解决方案:

解决方法1.国家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成本)

在我国,除了少数的资金雄厚的企业可以购买设备推广物联网技术,甚至自主研究开发之外,我国的众多中小企业还不具备这样的实力。物联网的发展既是技术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政府应在政策上对于这一技术的推广应用予以倾斜。一就是要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政府可以在物联网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投资力度,为企业提供优厚的贷款政策,或者直接对一些重要的国有企业进行直接拨款。这些资金上的保证可以降低企业的应用成本,推动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二是要在政策上提供动力支持,比如对新设备的使用进行补贴、对进入这一行业的审批进行相应的放宽。

解决方法2.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安全)

物联网的实现不仅涉及技术方面的问题,同时还会涉及有关管理、协调、合作等多方面的问题,甚至还涉及个人隐私保护的问题。比如在众多涉及问题中个人隐私保护是现在争论的最为激烈的问题之一,如何确保物品拥有者个人隐私不受侵犯成为射频识别技术以至物联网推广的关键问题所在。在一点上除了对技术本身进行改进之外,更重要的国家要出台一系列相应的配套法律和规范。

解决方法3.要高度重视物联网在中国制造,在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中的战略性地位。(盈利模式)

在物联网的推进策略上,应充分考虑到中国制造的产业基础和优势。将物联网相关技术作为进一步提升中国制造技术含量和服务品质含量的关键手段。“物联网”的应用将对“中国制造”和世界经济产业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成熟和商业模式的不断丰富完善,嵌入了“物联网”新应用和服务的中国制造产品将不断涌现,信息产业与中国制造将更紧密地结合,这对中国和世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要把物联网和发展“绿色、环保、节能、低碳经济”相结合,充分利用物联网能够实现更精细、更简单、更高效管理的特性,通过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效应促进物联网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解决方法4.高度重视共性技术标准的制定,重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建设物联网技术产业标准体系。(技术标准)

物联网发展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物联网;商业模式;电信运营商;移动终端商

0.绪论

目前,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我国也正在高度关注、重视物联网的研究,在无锡、上海、南京、杭州、重庆、北京、武汉、广州等城市开展试点工作。为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温家宝总理曾特别指出“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要依靠科技和人才占领科技和经济发展制高点,保证我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可持续的竞争力”。因此,物联网产业将成为今后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发展的热点和政府、社会关注的焦点。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据Forrester Research指出,“物联网”有关技术、产品和应用的全球市场价值将会从由2008年20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l15亿美元。目前,物联网的初级应用MZM实现主要是通过传感节点(包含嵌入式智能)、网络(包含无线网络、有线网络)、信息处理平台实现的。为了促进物联网产业健康、有序、规模化的快速发展,具有先天优势和产业规模的互联网运营商和终端设备商更应该在新兴的物联网产业中找准位置,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1.物联网发展现状

物联网的基本功能在于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都能够通过任何的网络获取任何的服务,物体也赋予了智能化。基本应用大体分为三类:信息识别及位置监控、(环境、物品属性)动态监测类、智能控制类。

物联网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将跨行业的物品信息,通过统一的接日标准和标识标准,集中存储、处理,实现跨行业信息资源共享,更广范围的协调处理,让世界变得更有“感知力”,更加“智慧”。

物联网采取集中计算处理和分布式计算处理两种信息处理模式同时采用,极大增强了边缘网络的快速反应能力,物体可嵌入智能芯片,让物品“更智能”,反应速度更快,边缘网络的处理能力更强。

物联网自身具备三个特征:

(1)全面感知:即利用RFID,传感器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

(2)可靠传递: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

(3)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

2.物联网产业应用场景

2.1智能交通

现在各地城市遍布交通摄像头和一些交通情况检测传感器,这些传感器连接到交管中心,形成了一张城市交通监控网络,目前的摄像系统功能比较简单,基本上是纠察违章行为,可以称为“交通监测传感网”。在此基础上,补充信息处理的软件硬件,充分利用获得的信息,进行交通流量实时分析、预测,建立一种向车辆反馈指挥的体系,诱导、分流车辆,预判和防止交通事故,将会大大改善现有城市交通状况,我们将会在一个更加智能的交通环境中行车。这就是物联网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

2.2智能家庭

智能化家庭应用服务是集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服务为一体,通过网关,进行智能化设置组合而形成,最大限度的向用户提供数字化、信息化智能集成服务,使用户更方便地享受家庭生活。世界上第一幢智能建筑1984年在美国出现。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和东南亚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先后提出了各自的智能家居方案。智能家居在美国、德国、新加坡、日本等国都有广泛应用。“智能化家庭应用”系统依托移动网络、固定电话网、宽带城域网和具有网络计算机功能的家庭生活设备组成的服务系统,采取目前国际先进的西门子技术,由家庭网关,智能化安全防护系统,智能化家庭生活设备,例如空调、冰箱、洗衣机、生活电器、电视、电脑等组成。它具有安全防护,家庭电器设备管理,家庭娱乐,家庭通信等智能化功能。

2.3医疗保健

远程医疗的典型例子是曾被授予2008年度高通公司“大使奖”的Pi11Phone手机应用。它通过无线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医药信息和及时用药提醒,已获准用于AT&T;、Sprint和Verizon wireless终端。Med Apps的Health PAL则利用内置蓝牙与血压监视器、体重秤、脉搏血氧饱和度仪等终端相连,从而为电子健康状况记录提供远程监视和检查。Pill Phone是一种手机应用,可以及时发送用药提醒信息,并方便地提供药物数据库的资料。在不久的将来,诸如智慧药丸(smart pills)或可吞服的事件记录器(ingestible event markers)等创新技术将通过微小、内置的RFID芯片记录服药时间,帮助病人更好地管理用药状况。医疗健康工作与物联网结合将给国家的医疗事业带来的深远影响,尤其是对于距离市区医院或医疗机构数百公里之外的欠发达社区。结合3G网的移动医疗健康工具无疑是解决农村地区专业医疗人员及医疗设备匾乏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2.4食品溯源

食品溯源是指在食物链的各个环节(包括生产、加工、分送以及销售等)中,食品及其相关信息能够被追踪和回溯,使食品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处于有效地监控之中。不过,食品溯源的定义有多种表示,即:(l)国际标准化组织(1509000/2000)将食品溯源定义为:溯源产品的地点、使用、以及来源的能力;(2)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将食品溯源定义为:鉴别/识别食品如何变化、来自何处、送往何地、以及产品之间的关系和信息的能力:欧盟将食品溯源定义为:在整个食物链全过程中发现和追踪食品生产、加工、配送、以及用于食品生产的动物的饲料或其它原料的可能性。

3.物联网应用的分类与前景分析

物联网的细分市场有公共管理与服务,企业应用,个人和家庭应用三部分。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类: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马斯洛指出了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先关心的是低级需求然后才关注高级需求。智能家居的特点:智能,低碳概念,舒适,实用和个性,因此归为自我实现需求;智能交通的特点:安全,快捷,属于安全需求;远程医疗涉及诊断、监测,属于生理需求;食品溯源涉及食品安全,健康,属于安全需求;环境监测涉及环境卫生,健康,属于安全需求。

【参考文献】

浅析物联网的安全问题 篇4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物联网的概念进入人们的视野。但是,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早在1999年就被提出,它是指将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技术、传感技术与互联网相连接,以实现信息交换和智能化管理。物联网用途广泛,可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专家预计物联网将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

有业内专家认为,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技术动力。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及物联网,他明确指出要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物联网的应用,是将传感器嵌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物品中,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进行整合,在这个整合后的网络中,人们可以对网络内的人员、设备进行远程交互和管理,这将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从而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毫无疑问,如果“物联网”时代来临,人们的日常生活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由于现有互联网的安全问题,再加上传感器和射频识别技术的不完善,可以预见物联网时代的安全问题,将更加严峻。

1 物联网与安全相关的特征

1.1 可感知性

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二维识别码和GPS定位等技术随时随地的获取物体的信息。换言之,无论何时何地,人们都可以知道物品的确切位置和周围环境。物联网的应用,必须以物品的可感知为前提。只有物品、设备和设施的相关信息均可惟一识别,并数据化描述,才可通过网络进行远程监控。例如,当公安机关接到报案,有车辆丢失,警方只需通过GPS定位系统就可实时获取车辆的状况、确切位置,周围环境等信息。

1.2 可传递性

物品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才能真正的实现远程的人物交互和智能管理控制。因此,物联网是与互联网、无线网络高度融合的产物。物品设备的信息通过各种通信网络进行传递,才能将各种物品相连接。例如,易发生火灾的森林中布有相应的传感器,一旦发生火灾,传感器通过周围的无线网络将着火点的信息动态传播出去,无线网络与互联网或移动通信网相连接,将信息自动传递给距离着火点最近的森林警察,这样可以快速出警,有效防止火灾的蔓延。

1.3 可处理性

所谓智能处理,就是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据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比1。因此,物联网时代,我们将面对的是海量信息。充分发展智能处理技术,减少人工操作,才能实现物品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工干预,真正提高生产力水平。以酒后驾车为例,如果在汽车启动系统上装有酒精含量传感器,司机每次启动车辆前,都需要对其进行检测。如果酒精含量超标,启动系统将停止发动机的工作,并通过无线网络通知司机的亲人或警方,从而杜绝酒后驾车,保障司机与行人的安全。

2 物联网的安全问题

物联网的应用,可使人与物的交互更加方便,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在物联网的应用中,如果网络安全无保障,那么个人隐私、物品信息等随时都可能被泄露。而且如果网络不安全,物联网的应用为黑客提供了远程控制他人物品、甚至操纵城市供电系统,夺取机场管理权限的可能性。不可否认,物联网在信息安全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根据物联网的上述特点,其除了面对一定通信网络的传统网络安全问题之外,还存在着一些与已有移动网络安全不同的特殊安全问题。这是由于物联网是由大量设备构成,而相对缺乏人的管理和智能控制所造成的。这些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传感器的本体安全问题

之所以物联网可以节约人力成本,是因为其大量使用传感器来标示物品设备,由人或机器远程操控它们来完成一些复杂、危险和机械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物联网中的这些物品设备多数是部署在无人监控的地点工作的,那么攻击者可以轻易接触到这些设备,针对这些设备或其上面的传感器本体进行破坏,或者通过破译传感器通信协议,对它们进行非法操控。如果国家一些重要机构依赖于物联网时,攻击者可通过对传感器本体的干扰,从而达到影响其标示设备的正常运行。例如,电力部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部门,在远距离输电过程中,有许多变电设备可通过物联网进行远程操控。在无人变电站附近,攻击者可非法使用红外装置来干扰这些设备上的传感器。如果攻击者更改设备的关键参数,后果不堪设想。

传感器通常情况下,功能简单、携带能量少,这使得它们无法拥有复杂的安全保护能力,而物联网涉及的通信网络多种多样,它们的数据传输和消息也没有特定的标准,所以没法提供统一的安全保护体系。

2.2 核心网络的信息安全问题

物联网的核心网络应当具有相对完整的安全保护能力,但是由于物联网中节点数量庞大,而且以集群方式存在,因此会导致在数据传输时,由于大量机器的数据发送而造成网络拥塞。而且,现有通行网络是面向连接的工作方式,而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必须解决地址空间空缺和网络安全标准等问题,从目前的现状看物联网对其核心网络的要求,特别是在可信、可知、可管和可控等方面,远远高于目前的IP网所提供的能力,因此认为物联网必定会为其核心网络采用数据分组技术。

此外,现有的通信网络的安全架构均是从人的通信角度设计的,并不完全适用于机器间的通信,使用现有的互联网安全机制会割裂物联网机器间的逻辑关系。庞大且多样花的物联网核心网络必然需要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安全管理平台,否则对物联网中各物品设备的日志等安全信息的管理将成为新的问题,并且由此可能会割裂各网络之间的信任关系。

2.3 物联网的加密机制问题

互联网时代,网络层传输的加密机制通常是逐跳加密,即信息发送过程中,虽然在传输过程中数据是加密的,但是途经的每个节点上都是需要解密和加密,也就是说数据在每个节点都是明文。而业务层传输的加密机制则是端到端的,即信息仅在发送端和接收端是明文,而在传输过程中途经的各节点上均是密文。

逐跳加密机制只对必须受保护的链接进行加密,并且由于其在网络层进行,所以可以适用所有业务,即各种业务可以在同一个物联网业务平台上实施安全管理,从而做到安全机制对业务的透明,保障了物联网的高效率、低成本。但是,由于逐跳加密需要在各节点进行解密,因此中间所有节点都有可能解读被加密的信息,因此逐跳加密对传输路径中各节点的可信任度要求很高。

如果采用端到端的加密机制,则可以根据不同的业务类型选择不同等级的安全保护策略,从而可以为高安全要求的业务定制高安全等级的保护。但是,这种加密机制不对消息的目的地址进行保护,这就导致此种加密机制不能掩盖传输消息的源地址和目标地址,并且容易受到网络嗅探而发起的恶意攻击。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说,此种加密机制也无法满足国家合法监听的安全需要。

如何明确物联网中的特殊安全需要,考虑如何为其提供何种等级的安全保护,架构合理的适合物联网的加密机制亟待解决。

3 总结

随着射频识别、传感器、GPS定位以及通信网络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物联网将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得到充分应用。在此过程中,物联网的安全问题绝不容忽视。物联网时代的病毒、恶意软件将会更加强大,黑客不但能够窃取我们的数据信息,还能操控我们的日用物品、机器设备等。物联网的发展固然离不开技术的进步,但是更重要的是涉及规划、管理、安全等各个方面的配套法律、法规的完善,技术标准的统一与协调,安全体系的架构与建设。

参考文献

[1]蒋林涛.互联网与物联网[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0.

[2]刘兆元.物联网业务关键技术与模式探讨[J].广东通信技术.2009.

物联网的伦理问题 篇5

很多人在购买物联网卡的时候都会问物联网卡需要实名制吗?相信您也有这样的问题,那么对于物联网卡实名制该如何应对呢?接下来为你讲解一下。

在前两年的时候存在过物联网卡上利用实名制盗取个人身份信息,一些将物联网卡商将个人的身份证图片信息盗卖,不过现在运营商的普通手机卡严格实名制期间,一些黑卡担心被注销或者继续使用,购买三照进行冒名实名制),给不知道的用户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如今的物联网卡的制度越来越完善,已经不被提供个人实名制,无法补办物联网卡,只能由企业进行实名制代购。

简单介绍一下物联网卡:物联网卡是一种由企业使用的一种物联流量卡,主要用途在工业设备或者一些设备上使用,在智宇物联一般是不提供给手机设备的使用,三大运营商是无法给您补办的,因此在物联网卡实名制上一般只是一些不法的物联卡商的做法。

对于不法的物联网卡商,一般其卡容易出现严重问题,随时挂掉,对于不知情的用户来说非常吃亏,那么对于选择放心的物联网卡呢?首先在三大运营商哪里肯定是需要有证书的,其次质量一定要过关,像智宇物联是由三道质量检测程序通过,层层把关,最后到物联网卡代理商质量就有了非常好的保障。

最后友情提示:除了运营商直接要求进行企业实名制以外,也可以通过第三方物联卡平台进行物联网卡代理,区别差距在于后者方便快捷,价格公道,非常适合现在的企业选择,如智宇物联一样。

物联网的伦理问题 篇6

【关键词】物联网;安全特性;安全问题;安全措施

【中图分类号】T314;P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401-01

物联网是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等多种技术飞速发展下的产物。一方面,物联网可以节约社会成本,显著提高社会发展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物联网建设所使用的支撑技术可以得到有力的推广和应用。利用物联网,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各种物质都可以得到有效整合和管理。但是物联网的强大功能也产生了庞大的数据信息,这些数据如果无法得到保障,则很容易影响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因此物联网中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问题。

1 物联网及其相关安全特征分析

物联网可以实现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实时交互,其核心技术为无线网络技术和传感网络技术等,综合这些技术人们可以将生活中产生的信息利用网络等方式进行传递、应用或者分享等。物联网技术中,与安全相关的特征主要分为三个层:感知层、传输层、处理层。

其中感知层的主要作用是利用多种设备和技术,如传感器、射频发射和接收装置、卫星定位装置、网络摄像头等,实时获取或者感知物体信息。只有具有可感知特征,且该特征具有唯一可识别性的物品才能够被接入到物联网中,并根据其特性进行分类或者应用。例如,在物联网中的汽车丢失或被盗可以利用车载GPS对其进行定位以方便找回。

传输层主要用于将感知层中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后传递到物联网的信息处理层。传输层是数据传递的通道,,这种通道可能只在一个网络架构中存在,也可能是具有多个不同属性的网络架构共同组成的,因而传输层具有高融合度的属性。例如,当森林中发生火灾时,分布设置在森林中的传感器对火灾信息手机后通过无线网络如移动通信网、卫星通信网、互联网等将信息传递给接收端,接收端在接收到信息后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对灾情进行处理,减小火灾带来的损失。

处理层主要用于对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安全性以及希望实现何种功能等。处理层中的数据不仅仅具有内容数据,可能还会包括指令数据,若出现恶意指令或者对指令操作不当则很有可能造成严重的损失。例如,通过智能终端系统,用户可以非常方便的随时随地对智能家居的工作状态和工作方式进行控制等。

2 物联网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分析

物联网中的三个关键层次都涉及到大量的数据信息,如果不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则很有可能为物联网应用带来风险,影响用户的物联网体验度,甚至带来经济财产损失。

在感知层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物联网的感知终端如智能传感节点等可能会受到网络以外的恶意攻击,造成采集数据信息错误或者采集错误数据信息;其次,物联网的感知节点可能会受到来自网络内部的信息攻击,导致感知节点失效等,破坏传感网系统;再次是原始数据采集完毕后需要进行传输,在数据采集完毕后信息很有可能被截获或者破解,使得用户信息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

传输层的主要作用是用来进行数据传递,这种传递可能涉及多个网络架构或者多个传输节点,在信息传输的每一个过程存在安全隐患。最突出的安全问题表现在互联网中存在的安全问题都可以传递至物联网的传输层,对互联网的攻击方式都可以被应用中物联网的传输层中,如DOS攻击、伪装攻击、中间人攻击等。

处理层负责对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下达指令等,在处理层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下述几个方面。当物联网中的感知终端数量过多,所采集和提供的数据量过大时,若处理层的处理能力不足则很有可能造成信息处理不及时,系统响应迟钝;若设备出现故障或者系统出现漏洞时,不仅会影响系统的工作效率,还可能造成数据丢失或被盗;人为的破坏也会带来信息泄露等危害。

3 物联网安全问题的应对策略

为减少安全故障的发生,有效抑制安全问题的出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在感知层中设立密钥管理机制。虽然感知终端因终端属性不同而具有多样性,可能很难满足统一的安全管理机制,但是采用一定技术手段保证感知层数据信息的机密性和认证性还是非常有必要的。鉴于感知层具有相对独立的网络环境,故现有的安全解决方案均可适用于感知层安全防护中,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为满足更高的安全防护需求,尽量使用具有高安全等级的防护方案。

其次,对于传输层的安全机制可以在传输层各节点之间进行节点认证和密钥协商协议处理,根据实际需要设定或者选择适当的保密算法和数据完整性验证服务。在端到端的安全防护中可以在采用密钥协商协议的基础上添加端到端的认证机制、数据完整性验证机制和机密性算法选取机制等。具体的防护措施可以根据物联网的具体传输模式进行制定。

再次,处理层涉及到数据的存储和处理,可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有数据库访问控制机制、内容筛选机制、私密信息保护技术、数据加密技术、信息泄露追踪技术、数据读写操作记录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还有数据销毁技术等。处理层处于整个物联网的核心,对处理层的数据访问必须进行限定,以保证物联网信息安全。

总结

物联网在为我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信息泄露隐患,为保证物联网的健康发展,保证用户信息的安全,必须对物联网中的安全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物联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志坚.关于物联网安全问题与解决对策的相关研究[J].科技传播,2013(2)

[2] 彭勇,谢丰,郭晓静,劼宋丹,李剑.物联网安全问题对策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1(10)

[3] 叶青.物联网安全问题技术分析[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0(10)

[4] 杨明胜.物联网安全问题技术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2(5)

物联网技术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 篇7

物联网的概念定义

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实现物与物联接的网络,其基本定义是通过无线射频识别等相关技术,利用传感器等具体设备,按照相应的协议和标准,将物(广义的物,包括有生命和无生命)与物、物与互联网相连接并进行信息交互的一项技术(1)。物联网是实现智能化生活、全球定位与跟踪等的必备技术之一。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根据国际上的标准,物联网大体分为感知、网络、应用三个层次,感知层主要运用无线传感器实现短距离的信息交互和数据采集,同时按照相应的算法实现身份识别。网络层采用了网络通讯系统,主要用于对感知层采集的数据与服务器进行通信,要求信息交互的速度快和距离远(甚至要全球范围)。应用层主要用于将感知层和网络层的信息汇总后进行分析和决策(2),这项功能对于跨行业、跨系统之间的协同合作和信息交流有巨大意义。

物联网的核心技术

根据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可以知道其核心技术也一定是为其体系结构服务的,所以其核心技术主要包括三个大方面:感知技术、数据处理和通讯安全。

1.感知技术

感知技术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采集和短距离传输数据的传感技术和实现认证的识别技术。

1.1无线传感技术。无线传感技术主要用到传感器,传感器的性能直接决定着整个物联网的优劣,因为它是物联网的终端结构,所有的信息收集都要靠它来完成,如果收集到的信息并不准确,那么后期的识别和决策肯定也是失真的,所以传感器的技术指标一定要可靠、实时、抗干扰、短距离传输无差错。

1.2信息识别技术。信息识别技术主要以二维码识别和RFID等几种技术为基础,又包括声纹识别、指纹识别、虹膜识别等以RFID为基础的识别技术(3),目前识别技术并未完全成熟,甚至没有统一的标准,同时需要兼容各类传感器。

2.数据处理技术

物联网需要连接互联网并实现与外界信息的交互,因此客户的增加的使用必然导致信息处理和传输压力的暴增,所以必须要求物联网中有高效的针对于大数据的数据处理技术,目前,国内大多数采用是的“云计算”等技术,而国外研究的主要方面在于物理计算和认知设备以及互联网融合中涉及的数据处理技术。

3.数据安全技术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逐渐发展,越来越多的机构加入其中,因为识别技术的多样化,而且各类信息融合其中,病毒和木马的威胁也日益增加,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也特别受到关注。在数据的传输和处理过程中,一旦国家、企业、个人的敏感信息被不法分子获得,极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一定要促进数据安全技术的同步提高,才能消除人们对于物联网安全的疑虑。

物联网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当今,物联网正在国家的扶持下快速成长,并且必将成为未来世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术,而且我国各项技术成熟较快,产品的优势也很明显,然而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我国目前的物联网产业主要集中于下游的产品生产和组装,而缺少核心技术的研发和转让,极大地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和快速成长。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不足美国,日本的1/10,而且国际标准已经逐步形成,我国只能被动地引进技术,拉高成本。

2.缺少健全的立法和标准支持

国内的物联网协会应该从顶层对于物联网进行政策的支撑,以保证国内企业的基本利益,促进新技术的研发和新产品的开发,避免不正当竞争和过剩产能的重复建设(4)。同时,物联网协会应该尽快统一技术指标,制定相关产品的标准,以保证多个区域的相关行业完美兼容,将国内的物联网零部件按照国家标准实现统一。

3.缺少网络安全的法律约束

国家应该从法律角度弥补物联网对于国家安全和个人隐私的漏洞。随着软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病毒和木马的入侵将会集中于物联网对于国家和个人隐私的保护,那么国家应该尽早入手起草相应的法律法规以提早防范即将出现的问题,应该把新技术的安全问题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物联网技术必将取代现有的产业成为未来社会的生力军,它也将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最大的智能化、自动化,成为加速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针对物联网产业与应用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国家战略层面开展研究,对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物联网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1魏凤.我国物联网发展及建设的思考[J].物联网世界,2010.1

2王志良.物联网现在与未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蒋林涛.互联网与物联网[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0.23

浅析物联网的安全性问题 篇8

自温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 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 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 其受关注程度是在美国、欧盟、以及其他各国不可比拟的。特别是随着我国互联网及其技术的发展, 物联网也逐渐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物联网是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 (RFID) 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 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 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但随之而来的物联网安全性问题也日渐突现出来。

1 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文名称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由此, 顾名思义, “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 (RFID) 、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 按约定的协议, 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 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而“物联网技术”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技术”, 是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技术;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和物品之间, 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就目前来讲射频识别 (RFID) 技术在物联网中起到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2 物联网面对的安全性问题

2.1 网络隐患

物联网的建设是在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的基础之上的, 由于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本身的传统网络安全性问题越来越严重, 因此, 物联网的网络隐患也会越来越多。特别是病毒攻击、黑客入侵、非法授权访问等对互联网用户造成损害的危害, 也同样可以危害到物联网。像病毒、黑客、恶意软件等如果绕过了防火墙等相关安全技术的防范的话, 就会对物联网的管理进行恶意操作, 对物品造成侵害, 进而对用户隐私权造成侵犯。如果是类似于银行卡、信用卡、身份证等敏感物品被侵犯的话, 后果会十分严重。这不仅造成了个人损失, 而且还对整个社会安全造成威胁。

2.2 RFID的安全问题

射频识别技术 (RFID) 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 是目前物联网中的关键技术, 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 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 识别工作无需人工干预, 操作也非常方便。

而针对RFID系统的攻击主要集中于标签信息的截获和对这些信息的破解。在获得了标签中的信息之后, 攻击者可以通过伪造等方式对RFID系统进行非授权使用。RFID的安全保护主要依赖于标签信息的加密, 但目前的加密机制所提供的保护还能让人完全放心, RFID的加密并非绝对安全。一个RFID芯片如果设计不良或没有受到保护, 还有很多手段可以获取芯片的结构和其中的数据。而且, 单纯依赖RFID本身的技术特性也无法满足RFID系统安全要求。

2.3 信道泄密

为了满足物联网终端自由移动的需要, 物联网边缘一般都采取无线组网的方式。但无线组网的开放性使其很容易受到外部信号的干扰和攻击, 甚至很容易地监听到无线信号。例如, 共安机关可以利用物联网快速高效的对人和物进行跟踪和定位, 但同时物联网对公安机关的信息安全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公安机关工作过程中存在大量的设密信息文件, 如果有人通过物联网采取信号的干扰和攻击, 就可能造成对设密文件的窃取, 后果不堪设想。

3 相应的措施

3.1 统一标准

我国的物联网建设正值发展的高峰期, 在这个时期牵扯到的物联网技术是多种多样的, 导致标准也非常多, 如果标准不统一, 必然会在物联网的建设初期就埋下了安全的隐患, 因此, 明确一个统一合理的标准, 已经成为物联网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3.2 加强安全防护机制建设

物联网是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之上的, 因此, 现有互联网网络安全体系中大部分机制也适用于物联网, 并提供一定的安全性, 像加密机制、认证机制等。和传统的加密机制、认证机制不同的是, 物联网有很多是建立在移动网络的基础之上的, 这让我们不得不使用移动网络的认证和加密机制为物联网提供一些安全保障, 并针对物联网的安全防护机制进行调整和补充。

3.3 加强防范措施和技术方法的建设

从硬件角度来讲, 物联网主要是由大量的机器群构成, 人无法有效的监控感知节点, 而这些节点大多处于无人监控的情况下, 很容易被人破坏, 从而盗取设备而获得信息资料。因此, 我们必须在硬件本身的防护上有所防范, 如硬件一旦处于并非正常工作状态就会销毁本地信息等。

从软件角度来讲, 访问控制技术在物联网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这里主要是RFID系统, 通过RFID系统借助无线网络, 不仅人和物可以“对话”, 物和物之间也能进行“交流”。在这里RFID系统应该做到连通要顺畅, 分析要准确, 响应要快速。如在大量的感知节点在数据采集时遇到网络堵塞时, 访问控制技术要做到保证机器和设备的连通状态, 同时分析出网络堵塞的原因, 并快速的作出拒绝服务, 延迟服务或报警等控制手段。

3.4 加强网络监控

网络仍然是物联网的基础, 没有网络也就不会有物联网, 因此网络的安全性也就越显突出。加强网络监控可以让我们更加直观的了解物联网的工作状态, 当出现网络堵塞, 外部攻击等事件发生时, 我们可以更加主动面对, 避免遇到问题时损失过大。

3.5 其他措施

除以上针对物联网提出的相应措施外, 我们也有必要做好传统的互联网的安全防护措施, 如入侵检测和病毒检测, 日志的跟踪和分析, 重要数据的备份与恢复, 移动设备的识别, 定位和追踪。这些都可以在我们遇到安全性问题后, 有利于总结问题, 分析问题, 降低损失等。

4 结语

面对物联网加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对物联网安全的需求也日益迫切。物联网的蓬勃发展带给我们显著提高经济和社会运行效率的同时, 也将对信息安全和公民隐私保护问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互联网一样, 物联网也是一把“双刃剑”, 因此, 我们在不断推广物联网技术的同时, 也应该未雨绸缪, 考虑如何为物联网提供安全保护, 而这些安全保护又应该怎么样用现有机制来解决。

参考文献

[1]物联网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人民邮电报, 2010.

物联网安全问题分析 篇9

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 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它具有普通对象设备化、自治终端互联化和普适服务智能化3个重要特征。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泛在网络的融合应用, 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照国际电信联盟 (ITU) 的定义, 物联网主要解决物品与物品 (Thing to Thing, T2T) , 人与物品 (Human to Thing, H2T) , 人与人 (Human to Human, H2H) 之间的互连。但是与传统互联网不同的是, H2T是指人利用通用装置与物品之间的连接, 从而使得物品连接更加的简化, 而H2H是指人之间不依赖于PC而进行的互连。因为互联网并没有考虑到对于任何物品连接的问题, 故我们使用物联网来解决这个传统意义上的问题。

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连接物品的网络, 许多学者讨论物联网中, 经常会引入一个M2M的概念, 可以解释成为人到人 (Man to Man) 、人到机器 (Man to Machine) 、机器到机器 (Machineto Machine) 。但是, M2M的所有的解释并不仅限于能够解释物联网, 同样的, M2M这个概念在互联网汇总也已经得到了很好的阐释, 就连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也已经通过第三方平台或者网络电视完成。人到机器的交互一直是人体工程学和人机界面等领域研究的主要课题;但是机器与机器之间的交互已经由互联网提供了最为成功的方案。从本质上而言, 在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的交互, 大部分是为了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 万维网 (World Wide Web) 技术成功的动因在于:通过搜索和链接, 提供了人与人之间异步进行信息交互的快捷方式。

2 物联网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根据物联网自身的特点, 物联网除了面对移动通信网络的传统网络安全问题之外还存在着一些与已有移动网络安全不同的特殊安全问题。这是由于物联网是由大量的机器构成, 缺少人对设备的有效监控, 并且数量庞大, 设备集群等相关特点造成的, 这些特殊的安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l) 物联网机器/感知节点的本地安全问题。由于物联网的应用可以取代人来完成一些复杂、危险和机械的工作。所以物联网机器/感知节点多数部署在无人监控的场景中。那么攻击者就可以轻易地接触到这些设备, 从而对他们造成破坏, 甚至通过本地操作更换机器的软硬件。

(2) 感知网络的传输与信息安全问题。感知节点通常情况下功能简单 (如自动温度计) 、携带能量少 (使用电池) , 使得它们无法拥有复杂的安全保护能力, 而感知网络多种多样, 从温度测量到水文监控, 从道路导航到自动控制, 它们的数据传输和消息也没有特定的标准, 所以没法提供统一的安全保护体系。

(3) 核心网络的传输与信息安全问题。核心网络具有相对完整的安全保护能力, 但是由十物联网中节点数量庞大, 且以集群方式存在, 因此会导致在数据传播时, 由十大量机器的数据发送使网络拥塞, 产生拒绝服务攻击。此外, 现有通信网络的安全架构都是从人通信的角度设计的, 并不适用于机器的通信。使用现有安全机制会割裂物联网机器间的逻辑关系。

3 物联网的安全模型

根据物联网的特点以及对物联网的安全要求, 物联网安全应该侧重于电子标签的安全可靠性、电子标签与RFID读写器之间的可靠数据传输, 以及包括RFID读写器及后台管理程序和它们所处于的整个网络的可靠的安全管理。

(1) 安全的电子标签:电子标签由藕合元件及芯片组成, 每个标签具有惟一的}FI}编码, 附着在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电子标签是物体在物联网中的“身份证”, 不仅包含了该物体在此网络中的唯一ID, 而且有的电子标签本身包含着一些敏感的隐私内容、或者通过对标签的伪造可以获取后端服务器内的相关内容造成物品持有者的隐私泄露, 另外对电子标签的非法定位也会对标签持有人 (物) 造成一定的风险。

(2) 可靠的数据传输:物联网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综合的网络.系统, 从各个层级之间进行的数据传输有很多。但是一些数据传输是于其他网络, 如因特网、蓝牙、GSM等等网络重合的, 相关的网络传输安全保证可以应用于物联网当中。因此, 这里的可靠数据传输特指电子标签与RFID读写器之问的可靠数据传输。

(3) 可靠的安全管理:除了电子标签本身的安全, 以及电子标签与RFID读写器之间数据传输安全的保证外, 以RFID读写器为前端的, 包括物联网中间件、后端数据库、应用程序等等, 以及它们之问数据传输作为一个整体, 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把它们作为整体的主要依据就是当把RFID读写器作为终端之后, 这个物联网与其他网络的特点以及安全需求与风险问题趋于一致, 完全可以借用比较成功的管理机制和手段进行统一集中的风险评估与安全管理。

(4) 隐私保护:在物联网发展过程中, 隐私保护是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如何设计不同场景、不同等级的隐私保护技术将是为物联网安全技术研究的热点问题。当前隐私保护方法主要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对等计算 (P2P) , 通过直接交换共享计算资源和服务;二是语义Web, 通过规范定义和组织信息内容, 使之具有语义信息, 能被计算机理解, 从而实现与人的相互沟通。基于物联网综合应用层的安全需求。

摘要: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 其安全问题渐渐被重视起来。本文根据物联网的基本概念、特点, 分析了物联网的三层体系结构分布情况及各层面临的安全威胁, 提出了物联网各层的安全架构, 对今后物联网的研究和发展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物联网中的信息安全问题研究 篇10

物联网是指通过射频识别终端、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 根据某种预先约定的通信协议进行信息的处理和传输, 对物体进行识别、追踪、监控和管理, 实现所有物体与互联网的互通互联。物联网的体系构架主要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以及应用层。感知层位于底层, 其主要任务是采集数据;网络层也称之为中间层, 主要用来传输感知层所采集到的数据信息;应用层位于顶层, 主要用于构建物联网的应用体系。

感知层主要通过信息感知技术 (汇接节点、感知节点、射频识别终端等) 采集感兴趣的数据和信息, 例如, 汇接节点在采集数据后, 能够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传送;感知节点可以在任意地点的任意时间进行数据感知、数据测量和数据传递。感知层应用的关键技术主要有传感器控制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等。

网络层主要依托于已发展成熟的互联网以及移动通信网, 通过对感知数据进行存储、理解、分析和挖掘, 将数据信息高效准确的传输到应用层。近年来, 云计算平台发展迅猛, 其具有能够存储并且高效地分析处理海量数据的优点, 在物联网网络层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推动了物联网的发展。

应用层主要用于解决人机交互的问题, 网络层对感知数据分析和处理并传输到应用层, 应用层利用这些数据为用户提供所需服务, 把物联网技术与行业或个人需求结合起来, 实现应用的广泛化和智能化, 例如, 环境监控、物流监控、智能交通、智能检索以及手机钱包等应用。

2 物联网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

物联网对信息的智能化处理主要包括信息的采集、融合、传输和控制等过程, 根据物联网的信息处理过程和自身特征, 物联网除了要考虑互联网以及移动通信网中普遍存在的传统安全问题之外, 还要面对物联网所特有的信息安全问题。物联网所特有的信息安全问题主要包括感知层的信息传输和信息安全问题、网络层的传递和信息安全问题、物联网应用层的安全问题等。

物联网大多是多网异构融合网络, 感知层的感知节点一般具有多源异构性, 通常情况下, 其功能相对单一, 能够携带的电量比较低, 致使感知节点不具备复杂的安全防护能力, 由于不同的感知节点, 其用途也不尽相同, 从自动控制到道路导航, 从水文监测到温度测量, 其信息传输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因此, 不能提供全面、统一的安全防护体系。

网络层具有相对完整和全面的安全防护能力, 但是, 由于物联网中的节点主要以集群方式存在且数量巨大, 因此, 在数据传递时, 会因机器发送的海量数据使网络出现阻塞, 造成拒绝服务攻击。另外, 现有通信网的安全构架设计都是基于人通信的角度, 而物联网是以物为主体的, 因此, 现有通信网的安全机制并不适用于物联网的通信。

由于物联网设备大多是先部署, 之后再连接到网络, 然而物联网的节点一般又无人看守, 因此, 物联网设备的远程业务信息配置问题也是一个必须面对的安全问题。此外, 大规模、多应用的物联网平台也需要一个标准统一、功能完备的安全管理平台, 随之而来的一个安全问题是如何在统一的安全管理平台下管理物联网节点的日志等信息。

3 物联网信息安全防护对策

由于物联网在为人们提供便利服务的同时, 也面临着诸多信息安全问题的考验, 因此, 只有真正解决这些信息安全问题的困扰, 才能使物联网获得广泛的应用。从技术角度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防护物联网的信息安全。

第一, 确保节点和芯片的安全性能。对于物联网的节点和芯片主要通过采取物理安全机制来保证其安全性, 常用的物理方法主要包括阻塞标签、选择性锁定、静电屏蔽以及Kill命令机制等。阻塞标签通过标签隔离机制, 对多种标签进行模拟, 切断指定或者所有标签与读写器之间的无线通信联系。选择性锁定通过使用一种特殊标签 (锁定者) 对无穷标签的某个子集进行模拟, 进而有效阻止没有获得授权的阅读器非法读取这个标签的子集。静电屏蔽安全机制主要是应用静电屏蔽技术将某些标签屏蔽, 保证这些标签没有被激活, 从而避免在非必要的情况下这些标签被非法读取。Kill命令机制和静电屏蔽安全机制类似, 也是通过禁用某些标签, 确保这些标签无法被追踪和读取, 但是, Kill命令机制中的标签禁用具有不可恢复性和永久性的特点。

第二, 保障信息的安全无差错传输。使用数据加密技术是保证信息传输安全的重要手段, 数据加密可以有效防止传输信息的非法读取和窃听。目前常用的数据加密技术有端到端加密以及节点到节点加密两种。端到端加密在顶层即应用层进行, 加密信息只能在接收端解密, 端到端加密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类型选择相应的安全策略, 为安全等级要求高的应用提供高水平的安全防护。节点到节点加密在中间层即网络层进行, 在每个传输节点上进行加密数据的解密, 可以保证在统一的安全管理平台上对不同应用的安全管理。因此, 实际应用时, 应根据不同等级的安全要求, 采取不同的数据加密技术, 为信息提供最合适的安全保护。

第三, 加强节点认证和访问控制。由于感知节点容易被人为操纵, 因此, 必须对节点的合法性进行认证。节点认证可以通过增强节点与网络、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认证来鉴别节点的合法性, 也可以通过把邻近节点作为第三方认证的方式来排除非法节点。相较于互联网, 物联网的访问控制机制更加复杂, 由于物联网要用到数量庞大、种类多样的传感器节点, 导致现有的访问控制机制不够灵活, 因此, 必须建立新的访问控制机制以适应物联网的发展。

4 结语

物联网能够实现信息的智能化处理, 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 其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我们不仅要在技术层面上保证物联网的信息安全, 还应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完善组织机构建设, 为物联网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石红霞, 张孝宝, 杨甫勤, 李园.物联网信息安全体系研究[J].物流科技, 2013 (3) .

[2]陈新平, 徐广印, 王振锋.物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安全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3 (1) .

[3]李海涛, 范红, 张冬芳, 韩煜.物联网安全性研究与分析[J].信息安全与技术, 2012 (11) .

城市物联网项目建设问题简析 篇11

物联网被认为是吻合第五次“十五年周期律”的概念,将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因而受到了各国的高度关注,各国纷纷出台政策和计划来抢占新一轮技术的制高点。温家宝总理强调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一、城市物联网项目建设规划

当下国内很多城市都在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城市发展规划,多数城市已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口号。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通过对不同行业系统的探索、改进,通过重点建设一批社会应用示范项目、以点带面、逐步深入的方式形成长效高效运作机制,逐步整合,直至形成完善的物联网产业体系和空间布局。

城市物联网项目的建设规划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是环境监控。环境质量监控,包括对水源质量、林业环境、空气质量和辐射强度等质量的监控;移动源监控,主要是对医疗废弃物、探伤机等污染源的实时监视,以及对机动车交通污染排放的监控;结合环保治理措施,建立环境预警和应急处理系统。

二是智能安防。利用RFID、视频传感器、智能图像分析、网络传输等信息技术,利用现有的电信网等,建设具有人口动态实时管理功能的社区智能安防应用系统,实现门禁管理系统与公安报警信息平台的对接。

三是智能交通。通过埋地线圈、摄像探头等传感设备获得交通流量信息,建设交通信息互动发布平台,通过互联网、道路显示通知系统向社会提供实时交通流量信息和出行建议;实现根据交通流量信息对交通信号机实行实时智能控制,优化交通调度、改善用户出行体验。

四是物流管理。通过RFID技术的应用,实现采购、入库、出库、调拨、装配、运输等环节的精确管理,降低库存、运输和制造的成本,同时智能采集实时信息,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信息和咨询服务,为物流企业提供最佳策略支持。

五是楼宇节能管理。利用传感器技术,整合建筑物中的各种电器设备,对建筑内的各种电器设备进行协调统一和智能管理,合理化降低电能的消耗。

六是智能电网。形成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的双向信息通信、远程监控、信息存储和负荷分配,减少电网能源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智能电网中的远程读取、双向交互功能。

七是医疗。利用无线射频技术,对医务人员、患者和医疗物品进行实时管理。利用无线遥感技术和现有网络系统,实现远程医疗服务和专家系统等功能。建设患者的电子病历档案系统。

八是精准控制农业。利用传感器技术,实现作物生长敏感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土壤微量元素等的实时监控,以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进行数据传输并通过与专家系统的比对,完成反馈调节(如通风、滴灌、控温、补光等),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化和智能化。

二、物联网项目架构

物联网系统的基本应用结构如图 1所示。首先通过智能感知前端收集所需要的各类信息,包括环境信息、视频信息、身份信息、地理标志等,感知前端将这些信息通过各种形式的网络传送至上层的智能应用决策层,智能应用决策层对采得的信息进行存储、判断和自动决策,将决策操作信息通过网络层反馈至前端控制设备和感知前端,通过对这些设备的控制调节,实现对外界环境的智能反应,这些过程综合成为每一个应用系统。

现阶段的智能感知前端和控制设备主要依靠智能传感器,射频技术前端,嵌入式设备的开发;网络层则应用了包括电信网,移动网,无线局域网等各种网络技术;管理服务层要实现基于实际应用环境的对数据的智能处理、数据挖掘和决策等。

三、项目建设关键问题

物联网作为前沿综合交叉技术,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各种技术类或非技术类的问题。

(一)信息安全问题

物联网所希冀达到的便利数据获取和控制技术将为生活的各方面带来极大的便利,而在实施中要保证系统的信息安全则会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程。如,感知层应用的标示和感知前端采用的射频技术目前存在受成本制约、易被物理窃听、物理攻击和信道攻击甚至信息篡改等安全隐患。物联网中传送的个人信息和安全信息(如位置信息、病历信息、安防信息等)在架构的任何一层发生泄漏都会带来个人或国家的重大损失。物联网中信息的合法有序使用必须依赖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规范,也必须依赖相关安全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形成,但在当前还存在着诸多的欠缺与不完善。因此行业项目建设过程中,系统的自我信息安全保障建设格外重要,对于物理设备的认证和访问机制以及对逻辑数据的加密处理都是要特别关注的技术问题。

(二)智能前端选择

各类感知前端作为物联网的基础,实现对物理世界的全面感知。正是这种无所不在的感知和已经足够成熟的互联网络,构成了物联网的核心依据。同时物联网的结构对传感器前端制造提出了新的挑战:

1. 需要向智能化、网络化发展。物联网需要的物理前端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传感器,需要兼备数据处理甚至是控制功能,而且从物联网结构可以看到数据的传输都需要应用网络来实现,网络功能的集成是不可缺少的,无论是应用现场总线网络还是各种形式的无线局域网。

2. 作为前端数据采集设备,要求实现长期稳定的工作和大量应用,这就要求前端设备设计更低的功耗和更加稳定的性能,不需要太多的后期维护和更换工作。

3. 通信接口的标准性和可扩展性。不同的应用系统可能采用不同的中间层数据通信接口,为方便实现与不同应用系统的数据交互和功能扩展,通信接口的选择和论证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4. 作为大量应用的设备,成本会成为其推广的阻碍。

(三)应用标准问题

物联网的概念涉及到社会和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沟通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的革命性设想,统一标准体系的建立难度相当大,需要各行业的沟通与共同努力,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和分阶段探索与论证。物联网的设想是开放和共享的, 只有全球的物联网进行合作互联,才能更好地发挥物联网设想的作用。但由于物联网涉及到下一代信息网络和资源的掌控和利用,各国都希望能占领该领域的制高点,掌握一定的话语权。因此物联网既为国际间合作创造了良好机遇,也带来了巨大挑战和竞争。例如在RFID标准方面,现有的ISO(国际标准化组织),EPC Global(由国际物品编码协会EAN和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UCC联合成立,负责EPC网络的全球化标准),日本的Ubiquitous ID Center(泛在中心,一直致力于本国标准的RFID产品开发和推广,拒绝采用美国的EPC编码标准)三大组织制定的编码体系互不兼容,给物流等方面的全球化应用带来了极大的阻碍。为了减少项目建设过程中相关的的标准技术改造风险和损失,对相关技术标准的调研和国家相关动态关注是非常必要的。

物联网的发展是社会前进的必然,拥有着美好的前景,但在发展的道路上,也必将面临各种困难,克服这些困难,需要在实践中共同探索与努力。而如何科学统筹规划,使项目建设少走弯路,从而在物联网建设竞争中抢得先机,是应当加以重视的问题。

(责任编辑:赵静)

物联网应用的问题分析及引入原则 篇12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近年来物联网 (IOT, 即Internet of Things) 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从技术上讲, 物联网是指物体通过智能感应装置, 经过传输网络, 到达指定的信息处理中心, 最终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自动化信息交互与处理的智能网络。因为物联网是把世界上所有的物体都联接到一个网络中, 该网络又与现有的互联网结合, 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 达到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因此, 物联网可以广泛满足客户对生产过程/家居生活监控、指挥调度、远程数据采集和测量、远程诊断等方面的信息化需求[1、2]。

一般地, 物联网遵从图1所示的理论分层模型:

物联网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全面的情景感知

通过RFID、二维码、无线传感网、自组网等末端网络, 将管理对象的属性信息 (ID、编码、人体特征等) 、个体状况信息 (体温、血压、位置等) 及环境信息 (温度、湿度、雨量、压力、加速度、震动等) 等信息准确收集。

2、无缝连接与可靠传递

通过各种通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 将主动联入和被动识别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

3、信息汇聚及智能处理

利用云计算, 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 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 将处理结果作为智能化服务提供给用户, 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

二、物联网的应用前景及问题分析

在国家大力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的大背景下, 物联网将是工业乃至更多行业信息化过程中一个比较现实的突破口。一旦物联网大规模普及, 无数的物品需要加装更加小巧智能的传感器, 用于动物、植物、机器等物品的传感器与电子标签及配套的接口装置数量将大大超过目前的手机数量。

按照目前对物联网的需求, 在近年内就需要按亿计的传感器和电子标签。专家预计, 2011年, 内嵌芯片、传感器、无线射频的“智能物件”将超过1万亿个, 物联网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 这将大大推进信息技术元件的生产, 给市场带来巨大商机。

目前, 物联网已经在行业信息化、家庭保健、城市安防等实际应用。图2展示了未来物联网的应用场景。下面分别给出物联网在牲畜溯源、机场防入侵、电力管理、个人保健、平安城市建设、数字家庭等六个领域的具体应用[3、4]。

案例1:牲畜溯源

给放养的牲畜中的每一只羊都贴上一个二维码, 这个二维码会一直保持到超市出售的肉品上, 消费者可通过手机阅读二维码, 知道牲畜的成长历史, 确保食品安全。我国已有10亿存栏动物贴上了这种二维码。

案例2:机场防入侵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防入侵系统铺设了3万多个传感节点, 覆盖了地面、栅栏和低空探测, 多种传感手段组成一个协同系统后, 可以防止人员的翻越、偷渡、恐怖袭击等攻击性入侵。上海移动的车务通将在2010年世博会期间全面运用于上海公共交通系统, 以最先进的技术保障世博园区周边大流量交通的顺畅。

案例3:电力管理

江西省电网对分布在全省范围内的2万台配电变压器安装传感装置, 对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 实现用电检查、电能质量监测、负荷管理、线损管理、需求侧管理等高效一体化管理, 一年来降低电损1.2亿千瓦时。

案例4:个人保健

人身上可以安装不同的传感器, 对人的健康参数进行监控, 并且实时传送到相关的医疗保健中心, 如果有异常, 保健中心通过手机, 提醒您去医院检查身体。

案例5:平安城市建设

利用部署在大街小巷的全球眼监控探头, 实现图像敏感性智能分析并与110、119、112等交互, 实现探头与探头之间、探头与人、探头与报警系统之间的联动, 从而构建和谐安全的城市生活环境。

案例6:数字家庭

数字家庭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 包括各类消费电子产品、通信产品、信息家电及智能家居等, 通过不同的互连方式进行通信及数据交换, 实现家庭网络中各类电子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的一种服务。数字家庭提供信息、通信、娱乐和生活等功能。

从目前各行各业的具体应用总结分析表明, 物联网在应用上仍然存在以下不足:

1、示范效应不强

当前的应用以“孤岛”应用为主, 不能给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且未考虑机器替换人员的问题。

2、行业开放不够

行业内部利益相关机构对于信息化服务提供商进入行业具有天然的抵触情绪, 这人为增加了应用推广的难度。

3、资源开发不足

政府和企业拥有大部分信息资源, 却由于政府管理、信息安全、企业垄断利润等因素未能充分得到充分利用。

4、需求挖掘不足

企业技术人员不了解信息技术的最新进展, 从事信息化的人员不清楚各行各业的业务流程。

5、实施风险较大

应用影响到企业生产过程的改变, 对企业来讲是重大决策, 应用新技术风险较大。

6、安全手段不够

应用涉及到政府的管理、企业的生产、人们的生活, 当前缺乏有效的安全手段以及法律上的保护条款。

三、物联网引入的总体原则

鉴于目前物联网技术和应用正在走向成熟的过程, 运营商在引入物联网时遵从如下总体原则:

1、审视基础网络对业务的承载能力, 如接入网、承载网等。

2、完善业务平台, 实现广泛的业务开放性。

3、夯实运营支撑系统, 确保业务的正常开展。

4、推进终端标准化, 支持业务的规模化发展。

5、构建合理的产业链, 形成多赢的合作格局。

从目前的技术发展现状、行业应用现状、终端研发等各个方面综合分析, 当前物联网商业模式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运营商可以根据上述总体原则选择特定场景进行试点应用, 通过探索→总结→小规模推广→成熟→大规模推广的完整路径来逐步引入并发展物联网。

物联网是后互联网时代的下一个万亿级产业, 据预测, 到2020年, 世界物联网业务, 跟现有传统通信业务相比, 将达到30比1。有报告显示, 物联网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监测、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 但目前这些应用仅处于初级阶段。尽管物联网道路曲折, 但前途绝对光明。互联网也是经历过一场泡沫才[1、2]走到今天, 一旦相关技术和配套系统得以完善, 物联网市场也一定会爆炸式增长。因为, 随时、随地、随物的自由交流, 始终是人类长期追求的最高目标。

摘要:随着全球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和3G的快速推进, 信息技术领域的热门词汇“物联网”近来正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物联网被称为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 代表了下一代信息发展技术, 被世界各国当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振兴经济的重点技术领域。“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衣服会自动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 这些物联网时代的典型场景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本文针对物联网的技术和业务特点提出其引入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物联网,信息化

参考文献

[1]佚名.中国股市热炒物联网?下一次信息产业浪潮到来.中国经营报, 2009-9-21.

[2]古丽萍.对于我国物联网应用与发展的思考.通信世界周刊.2009 (11) .

[3]张应福.物联网技术与应用.通信与信息技术, 2010 (1) .

上一篇:应用介绍下一篇:公安边防部队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