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手术(共9篇)
肺结核手术 篇1
结核病是这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慢性传染病主要是由于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 能够侵及多种脏器, 最为常见的为肺部结核感染, 以纳差、消瘦、盗汗、低热 (午后为著) 、乏力、胸痛、咳痰、咳嗽、咯血、胸闷或呼吸困难等为主要的临床症状, 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临床上一般采取手术治疗[1]。该文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6年4月期间接受手术治疗的84例重症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麻醉资料,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2年5月—2016年4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重症肺结核患者84例, 以上患者均经各项临床检查确定符合1978年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会议制定的关于该病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2], 63例接受连续硬膜外+强化麻醉, 其中, 男性30例, 女性33例, 年龄在14~82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8.31±7.23) 岁。63例患者中, 12例患者为原发型, 16例患者为血行播散型, 18例患者为浸润型, 6例患者为慢性纤维空洞型, 11例患者为结核性胸膜炎。
21例接受静脉吸入全身麻醉, 5例患者为原发型, 4例患者为血行播散型, 4例患者为浸润型, 5例患者为慢性纤维空洞型, 3例患者为结核性胸膜炎。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根据84例患者的实际病情以及手术种类的不同而选取针对性的麻醉方式, 其中采用连续硬膜外+强化麻有63例患者, 采用静脉吸入全身麻醉的有21例患者。两组患者的具体麻醉要求如下。
1.2.1 术前探视
患者由于受到长期病痛的折磨, 并且具有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 患者以及家属也对手术效果和麻醉效果存在程度不同的顾虑, 害怕手术意外的发生[3]。因此麻醉医师在对患者实施麻醉前要加强术前探视工作, 对患者的术前用药情况、病例、病情、禁饮禁食等情况进行全面了解, 对患者的需求进行全面的了解, 对患者详细说明手术方法、麻醉方法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 在患者同意后签麻醉同意书[4]。
1.2.2 术前用药
术前给予患者0.5 mg的抗胆碱类药物阿托品 (国药准字H33021662, 生产批号86904548000198) 或者0.3 mg的东茛菪碱 (国药准字H31021519, 生产批号86900673000300) 进行皮下注射, 同时给予患者10 mg的安定注射液 (国药准字H51020677, 生产批号86902101000487) 进行肌内注射[5]。
1.2.3麻醉用具与药品准备
无论患者接受哪种麻醉方式, 都需要在手术麻醉前, 将复苏用具、氧气、急救药品、麻醉药品和麻醉设备、吸引器等相关用具和药物等准确齐全, 对手术麻醉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6]。
1.2.4手术间温度、湿度
患者由于病痛的折磨, 一般均体质较弱, 因此在手术过程中大多数的患者中心体温处于34~36℃之间, 处于轻度低温状态[7];并且在室温下大量输入液体、手术间的低温环境等均会大大降低患者的体温, 这种情况下很有可能导致凝血障碍、麻醉苏醒延迟、药物代谢减慢、感染增加、伤口愈合时间延长、术后渗血量增多、心肺疾患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8]。因此手术麻醉期间要将对室温和湿度进行严格的控制, 一般为24~26℃的室温, 50%~60%的湿度, 在麻醉和手术过程中要给予患者保暖措施, 要使皮肤的暴露时间尽可能的缩短, 防止以上并发症的发生。
1.2.5建立静脉通道
无论是对患者采取静脉吸入全身麻醉, 或者是连续硬膜外+强化麻醉, 均需要维持有效循环。由于手术牵拉、术中失血以及麻醉等均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低血压, 因此在对患者进行麻醉前需要将静脉通道建立好, 将一定量的胶体液和晶体液预备充足, 避免出现低血压的情况[9]。如果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多, 或者病情较为严重, 则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
1.2.6麻醉中监测在
在麻醉和手术期间要对患者的呼吸、脉搏、体温、心电图、血压、尿量及颜色、血氧饱和度等情况进行密切监测, 保证患者维持呼吸道通畅;如果患者的麻醉方式为静脉吸入全身麻醉, 则需要待患者术毕清醒后将气管插管进行拔除, 避免出现窒息的情况, 并且手术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血压进行密切观察, 使尿管保持通畅, 并跟患者尿液的颜色以及量、失血情况对来对输血、输液的量和速度进行准确的判断[10]。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检验, 采用 (±s) 表示正态计量资料, 2组采用t检验来进行正态计量数据的组间比较;用[n (%) ]表示计数资料,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麻醉结果
在该研究中, 共有63例患者接受连续硬膜外+强化麻醉, 在麻醉起效后对患者进行腹腔探查时出现心率、血压不同程度下降的患者共有21例, 分别为 (20.18±1.88) 次/min和 (30.25±2.56) mm Hg, 在对以上患者进行对症处理后, 患者的心率、血压均恢复正常水平;剩余21例患者接受静脉吸入全身麻醉, 腹腔探查时出现心率、血液不同程度下降的有10例, 分别为 (19.85±1.64) 次/min和 (31.05±2.21) mm Hg, 不同麻醉方式的患者, 其指标变化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
该次研究中的84例患者中, 连续硬膜外+强化麻醉患者63例, 有12例出现并发症, 其中感染7例, 昏迷5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9.05%, 全身麻醉患者21例, 有3例出现并发症, 其中感染2例, 昏迷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4.29%, 全身麻醉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连续硬膜外+强化麻醉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肺结核病这种慢性传染性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并且需要进行长时间的治疗, 随着病情的发展, 在治疗期间患者可能会存在急腹症或者咯血等情况, 如果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 则有可能导致患者窒息或死亡, 临床上一般采用手术治疗的方法来对重症肺结核患者进行治疗。则需要马上进行急诊手术治疗。在该次研究中, 根据84例重症肺结核患者的实际病情以及手术种类的不同而选取连续硬膜外+强化麻醉或静脉吸入全身麻醉等针对性的麻醉方式, 结果显示:有63例患者接受连续硬膜外+强化麻醉, 21例存在心率、血压程度不同下降的患者接受对症处理后均恢复正常;剩余21例患者接受静脉吸入全身麻醉剩余21例患者接受静脉吸入全身麻醉, 腹腔探查时出现心率、血液不同程度下降的有10例, 分别为 (19.85±1.64) 次/min和 (31.05±2.21) mm Hg, 不同麻醉方式的患者, 其指标变化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覃绍坚[11]曾报道, 对44例肺结核合并急腹症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麻醉方式, 结果显示:32例采用连续硬膜外+强化麻醉方式进行麻醉的患者中10例患者出现血压、心率下降的情况, 12例采用静脉吸入全身麻醉方法进行麻醉, 也存在血压、心率下降的情况。该文结果与上述报道结果类似, 均取得了显著的麻醉效果, 但是能够看出连续硬膜外+强化麻醉方式经常会导致血压、心率下降的情况, 因此在采取这种麻醉方式的时候需要给予患者相应的对症处理。
综上所述, 根据重症肺结核患者的实际病情以及手术种类的不同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至关重要, 能够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以及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参考文献
[1]田金平.肺结核病凝血指标检测的变化分析[J].疾病监测与控制, 2014, 22 (12) :778-779.
[2]杨永斌, 李莉艳, 高景, 等.肺结核大咯血急症手术的麻醉处理体会[J].现代医学, 2012, 24 (4) :449-450.
[3]田雅文, 余德美, 刘政, 等.无痛纤支镜治疗空洞型肺结核的临床护理[J].西部中医药, 2012, 27 (10) :112-113.
[4]马宏伟, 丁丽景, 赵子军, 等.肺结核患者全身麻醉下手术中肺损伤的预处理效果观察[J].中国药业, 2015, 6 (15) :6-7.
[5]余立军, 章琳, 郑超群, 等.肺结核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17 (1) :179-180.
[6]李丹, 车经伟.肺结核化疗中类赫氏反应的特点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4 (36) :101-102.
[7]欧阳莉, 孙勇, 刘春华.肺结核并发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生存状况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5, 11 (31) :44-45.
[8]陈晓霞.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肺结核病患者行肺切除术的影响[J].华西医学, 2015, 19 (12) :2291-2292.
[9]付近悦.耐多药肺结核采用莫西沙星联合依替米星治疗的临床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 2014, 25 (35) :4809-4810.
[10]吕连枝.38例妊娠合并肺结核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9 (29) :47-48.
[11]覃绍坚.肺结核急腹症手术麻醉管理[J].职业与健康, 2007, 23 (24) :2354-2355.
腰椎结核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 篇2
【关键词】 护理干预;腰椎结核;围手术期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2-0134-01
近年来,结核病的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而脊柱结核是肺外结核的常见部位。其中腰椎结核在脊柱结核的发病率中仅次于胸椎,占脊柱结核的第二位,约占37.26%[1]。它可导致椎体的塌陷,而破坏脊柱前柱的稳定性,形成椎前或椎旁脓肿,从而导致脊髓受压和脊柱后凸畸形等严重并发症。保守治疗不能很好的缓解脊髓受压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及控制脊柱畸形的发展。手术治疗则可不同程度的达到这一目的[2]。2007年1月——2009年12月,我们对85例腰椎结核病人在围手术期内采取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从2007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了85例腰椎结核病人,男性28例,女性57例,年龄25-71岁,平均年龄(45.3±7.2)岁,CT或MRT检查示椎体破坏52例。
1.2 治疗方法 术前抗结核治疗2周后,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术后卧床2-3个月,继续抗痨1-2年。
1.3 结果 住院22-35天,平均28天,疼痛消失,血沉正常。无因护理不当发生并发症。
2 护理干预
2.1 术前护理干预
2.1.1 环境 保持病房整洁、安静、舒适,病房内定时进行开窗通风2-3次,保持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注意病人保暖,避免受凉感冒。
2.1.2 卧床 由于腰椎结核病人不仅伴有全身性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局部亦因受结核菌破坏所导致的不稳定性,易发生病理性骨折和截瘫。因此,必须向病人讲解卧床休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严格卧床,腰部制动,避免随意扭曲腰部。这样可减轻病变椎体的负重,防止脊髓受压,同时也利于病变部位的恢复。
2.1.3 营养 结核病人消耗大,食欲差,要注意饮食的色、香、味,以便增强食欲。宜给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如有贫血者,应给予输血等支持疗法,将血红蛋白提高至100g/L以上。
2.1.4 药物 药物治疗是治疗脊柱结核的基础,手术前后规范的药物治疗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因此要做好用药知识的宣教工作,向病人讲解抗结核药物的使用原则、方法与要求,并使病人了解抗结核药物在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常规应用抗结核药(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2-3周,观察用药后效果。如用药后体温下降,食欲增加,局部疼痛减轻,血沉持续下降或每小时<40mm,说明药物有效。
2.1.5 心理 腰椎结核是一种慢性病、消耗性疾病,病程长,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经济负担重,病人可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反应,对治疗缺乏信心,特别是术前2-3天,恐惧、焦虑程度达到高峰。为此护士要积极采取护理干预,主动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深入浅出的讲述手术的目的及必要性,解释治疗方案,并向其介绍手术成功的病例,增强自信心。让其了解此病的病因、治疗过程,配合治疗护理时应注意的有关事项,对于恢复健康大有帮助。可以从病人最关心的费用问题入手,讲解良好的心情能提高机体的防御应激及修复能力,由此也可缩短病程,减少费用。
2.1.6 练习床上大小便 指导便器的使用方法及在床上排便的要领。主要是防止术后因麻醉原因和切口疼痛使正常利用腹压排尿排便受到影响,或由于不习惯在床上排尿排便和病房环境影响而造成精神紧张,导致尿潴留及便秘。
2.1.7 指导床上功能训练 术前应鼓励病人作抬头、扩胸、深呼吸运动,以增强心肺的适应能力。指导四肢肌肉收缩锻炼及肌力增强训练方法,提高自我护理的能力。
2.1.8 术前准备 术前1天,常规备皮,包括两侧髋部皮肤,为术中取髂骨移植作准备。备血,做青霉素、链霉素过敏试验,要求病人洗澡,更换内衣。备好异烟肼注射液4ml、链霉素2g,以便术中灌注使用。
2.2 术后护理干预
2.2.1 生命体征 术后常规使用心电监护12小时,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及伤口渗血情况,若血压持续下降,脉搏细速,引流量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多、色鲜红,考虑为活动性出血,应立即通知值班医生。
2.2.2 皮肤 病人一般健康状况差,虚弱消瘦,出汗较多,应加强基础护理,保持皮肤的清洁,每日温水擦浴一次,尤其是便后要随时擦洗。使用气垫床,床单要平整、干燥、无渣屑,如无植骨,可在术后六小时后协助轴形翻身,每二小时一次,植骨术后24小时可翻身。
2.2.3 体位 术后应平卧位6小时。协助翻身时应采取轴形翻身法,保持身体成一直线,防止扭曲,以免植骨块脱落。具体方法是护士站在床一侧,一手扶住病人肩部,一手扶住病人臀部,两手齐用力,将病人翻至靠近自己的一方。也可用翻身巾协助翻身。
2.2.4 引流 伤口处的引流管外接一次性负压引流球,持续引流,负压维持在2Kpa。保持引流管的通畅,每一小时挤压引流管一次,防止扭曲,妥善固定。观察引流液的量、色、质,如24小时引流量>300ml,且色鲜红,要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2.2.5 感觉 脊柱结核的病人椎管狭窄,神经较易受压,因此术后要密切观察双下肢肌力、感觉等神经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2.2.6 功能锻炼 为防止神经根粘连,术后协助并指导病人进行功能锻炼。术后第一天可做双下肢股四头肌的静息收缩和踝关节的伸屈运动。方法是尽力跖屈踝关节,同时尽量伸膝以紧张股四头肌,换成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做“立正”的动作,并完成踝关节跖屈、背伸运动,每次保持10秒,10次为1组,每天完成10-20组。并教会家属肌肉按摩的方法,要主动性锻炼和被动性锻炼相结合。术后第3天,在不影响脊柱稳定性的情况下,鼓励患者做抬头、扩胸、深呼吸和上肢运动,以增强心肺的适应能力。
2.2.7 药物 术后应在医护人员指导下,继续服用抗痨药物,嘱病人不可擅自停止或加减药物剂量,告诉患者用药期间,如出现恶心、呕吐、眩晕、听力下降等毒性反应,应及时告诉医务人员,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2.2.8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 ①防止肺部感染:每次翻身时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同时由下往上、由外向内轻轻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如痰液粘稠不易咳出,可用α-糜蛋白酶4000单位、地塞米松5mg、庆大霉素4万单位等药物稀释后进行雾化吸入,每日2次。②泌尿系感染:嘱患者多饮水,日饮水量应在2000一3000ml,保证有足够小便冲洗膀胱。对留置导尿的病人,每日用0.5%碘伏棉球擦洗尿道口2次,用甲硝唑250ml行膀胱冲洗,每天2次。
3 出院指导
3.1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3.2 适当活动,以增强机体抵抗力,继续功能锻炼,为康复后下地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3.3 合理调节饮食。
3.4 遵医嘱继续服用抗痨药物1-2年,每2-3个月复查肝功能。
3.5 定期随访,3-4个月后可下地不负重行走。
参考文献
[1] 吴启秋,林羽.骨与关节结核.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ISBN7-117-07964-9.
[2] 王锡阳,李康华,刘文和.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6,16(3):200-203.
[3] 李继红,雷允凤,王文凤.50例脊柱结核手术前后的护理.贵阳医学院学报,1996,21(2):32.
肺结核手术 篇3
关键词:健康教育,护理,肺结核,手术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人员通过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掌握知识、树立信念,进而建立健康行为,是现代医院为满足患者健康需求而赋予护士的重要职责。健康教育路径是通过健康教育的实施,将临床路径的理论付诸于实践的方法,可以满足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根据健康教育路径,从入院到出院期间,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系统、动态、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1]。现对肺结核开胸手术患者60例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观察,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1~5月开胸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试验组30例(采用健康教育路径),其中试验组中男19例,女11例,维吾尔族15例,哈萨克族5例,汉族8例,柯尔克孜族1例,蒙古族1例,年龄6个月~52岁,中位年龄27.15岁;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维吾尔族17例,哈萨克族3例,汉族7例,回族2例,蒙古族1例,年龄1~72岁,中位年龄30.7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种类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制定健康教育路径表:
根据患者从入院、术前、术中、术后到出院的各个阶段的不同健康教育需求制定表格,并夹于病历中,还可同时供医师参考。见表1。
1.2.2 健康教育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即无时间限定进行健康教育;试验组采用制定好的健康教育路径表进行健康教育。患者入院后由当班的接诊护士或护理组长进行全面评估,对患者及家属介绍健康教育路径的目的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将健康教育路径表夹于患者病历中,责任护士根据健康教育路径表进行健康教育,护理组长或护士长不定期检查健康教育落实情况,以确保健康教育效果。
1.3 疗效评定标准
(1)拔管时间;(2)并发症的发生率;(3)满意度调查采用自制的调查表在出院前请患者填写。>90分为优,80~90分为良,70~80分为中,<70分为差。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术后胸腔引流管拔管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健康教育路径是通过健康教育的实施,将临床路径的理论付诸于实践的方法,通过对患者的评估,了解患者的心理、生理和社会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路径[2]。通过对健康教育路径的实施更加落实了临床健康教育,使结核病患者更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疾病,做到自我防护及对家人的保护,增加了护患沟通的时间,有效回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改善了护患关系,明显提高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在肺结核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中,健康宣教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针对结核病来说,除了术后有关的健康宣教外,对结核病知识的宣教也是必不可少,极其重要的。通过健康教育路径的实施,不仅缩短了术后患者的拔管时间,也提高了患者对结核病的认识程度,同时,由于健康教育路径具有明确的时间性和顺序性,也可以作为低年资护士的工作指南,减少健康教育的盲目性,增加护士的责任心。由此可见,健康教育路径在肺结核手术患者的护理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姜良英,骆明花,邓雪琼,等.临床路径在妇科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08,6(10A):2554.
肺结核手术 篇4
【关键词】脊柱结核;硬化骨;手术治疗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282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741-01
结核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是由于结核杆菌感染而引发的一种慢性传染病[1],脊柱结核临床上比较常见,手术治疗是常见的一种方法,近年来,我们采用保留硬化骨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5月——2013年1月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72例,其中男48例,女26例;年龄20-67岁,平均(35±8.50)岁。病程6-36月,平均(12)月。病变位于腰椎25例,胸腰段30例,胸椎l7例,多节段54例,单节段18例。
1.2治疗方法采取气管插管全麻,患者取侧卧,均自病变或椎体破坏严重一侧进入,胸椎病变取胸腔入路,胸腰椎交界处病变取胸腹联合腹膜外入路,腰椎病变取倒八字切口腹膜外入路。分离粘连显露病灶后,彻底清除脓液、干酪样坏死物、炎性肉芽、死骨、椎间盘并保留硬化骨。如伴有脊髓压迫,则需打开椎管暴露硬脊膜,清除椎管内肉芽等组织,直至可以看到脊髓波動,达到脊髓减压、恢复椎管通畅的目的。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病灶,查看残余椎体硬化骨形态大小,是否可以在其上植骨还是切除。根据术前CT及MRI片了解硬化骨内存在的死腔及死骨情况。用骨钻打开死腔,进行“定点清除”[2]。确认病灶彻底清除后,休整硬化骨,准备好植骨床纠正后突畸形,取自体髂骨或肋骨植入。植骨后,分别于上、下正常椎体进行内固定。局部放置链霉素粉剂2.0g夹心明胶海绵,放置引流管自切口旁引出体外,经胸腔手术者常规放置胸腔闭式引流,胸腔关闭前注意让肺部膨胀。
1.3术后处理前路经胸腔手术者常规放置胸腔闭式引流,指导患者做深大呼吸,呼吸道有分泌物者,给予雾化吸入,翻身叩背排痰,术后72小时拍片时:肺膨胀良好。引流量<50ml/24h。拔除胸腔闭式引流管。经腹膜外手术者,术后常规应用腹带包扎至切口愈合。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3-5天,卧床3-6周后,佩戴支具下床活动,正规四连抗痨9-12月,每月复查血沉、肝肾功C反应蛋白。每3月复查脊柱拍片一次,观察Cobb角,植骨融合情况采用Moon等提出的标准判断植骨阶段是否达到骨性融合。
2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均证实为骨结核。疗效按Chen标准[3]:优46例,良20例,可6例,优良率91.66%。Cobb角0°-16°平均4.2°根据Moon植骨融合标准。术后随访9个月-3年(平均18个月)。植骨均融合,随访期间植骨无松动移位,内固定无松动无断裂。1例腹股沟脓肿形成,切开排脓,清除坏死组织,局部留置链霉素1.0g后治愈,其余病例切口均一期愈合。
3讨论
彻底清除病灶,病灶要暴露充分,在直视下清除病灶。胸椎结核行胸膜外或开胸手术,腰椎结核全部做腹膜外入路手术。病灶局部组织常常有水肿、粘连,操作应有耐心,缓慢分离。对节段血管的结扎,在近心端宜双重结扎,以防水肿消退后结扎松脱出血。暴露病灶后,应彻底清除脓液,刮除干酪样物,摘除坏死的椎间盘及死骨。定点清除硬化骨内死腔。确认病灶彻底清除后,休整硬化骨,准备好植骨床纠正后突畸形,取自体髂骨或肋骨植入。植骨后,分别于上、下正常椎体进行内固定。病灶清除完后,局部应用链霉素粘于明胶海绵上,将明胶海绵置于病灶局部,既起止血作用,又保证局部的链霉素的抗结核浓度。
本组病例使用保留硬化骨椎体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能提供坚固内固定,保证了脊柱稳定状态,有利于植骨融合。一味地彻底清除硬化骨,可造成过多的脊柱间骨缺损。为了填补这一缺损只有增加植骨量和植骨长度。这样一来既增加取骨区的并发症还影响外观,并增加植骨吸收和不愈合。造成Cobb角丢失,不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固定阶段过长可造成临近阶段提前退变。林羽[4]等认为,椎体结核病灶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破坏和修复两个方面,病灶内发生破坏-液化-坏死,病灶边缘再发生修复-硬化-替代-重建,当我们通过正规的抗痨化疗支持治疗,改善病人的免疫机能,病灶必然进入稳定状态,静止稳定的硬化骨,通常多见于病情稳定,病程较长,临床症状多较轻,硬化骨通常渐变大,甚至涉及整个椎体,通常可维系数年,这即是结核愈合的一种表现。
本组72列患者术前术中发现病椎边缘均有硬化骨,行病灶清除时主要以刮匙为主。彻底清除脓液死骨肉芽及坏死组织保留硬化骨。我们认为要彻底清除病灶内病变组织:脓液、干酪样物、死骨、肉芽组织、坏死间盘、坏死液化组织等,必须保留健康组织及硬化骨,硬化骨是病变愈合的一种表现,若清除会造成加重创伤和骨缺损,不利于骨修复和愈合。
我们认为,保留硬化骨的优点在于:①手术时间减短,出血量减少。②保留硬化骨可减少椎体切除量,利用硬化骨坚硬致密的特性提高支撑力。减少植骨量可减少植骨吸收和Cobb角丢失,有利于早期下床活动。③减少植骨量,减少取骨区并发症:感染、疼痛以及取骨区外观异常。④避免固定阶段过长造成临近节段的退变。
参考文献
[1]李源大.脊柱结核术后复发83例临床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1998,8:283.
[2]李承球.脊柱结核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颈腰痛杂志,1999,20:(16)1163.
[3]赵宏,叶启彬.内固定技术用于脊柱结核治疗[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94,6:206-209.
肺结核手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手术室31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 31名护理人员全为女性;学历:本科29人, 硕士研究生2 人;年龄23 岁~50 岁 (30.8 岁 ±3.6岁) ;副主任护师2人, 主管护师15人, 护师10人, 护士4人;已婚17人, 未婚14人。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由护理部组织感染科和手术室护理骨干, 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 制定出《手术室护理人员肺结核暴露防护相关知识手册》和《手术室护理人员关于肺结核职业暴露压力调查表》。内容包括肺结核发病原理、传播途径、手术室护理人员防护措施、肺结核病人术后手术间的处理等。对手术室护理人员实施基线评估发放手册, 组织学习, 并要求人人过关。培训方式以讲课、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为主。实际工作中护理部对手术室护理人员每月进行实践行为进行考核, 督促每位护理人员操作规范。
1.2.2 评价方法 (1) 干预前后, 采用肺结核防护问卷进行调查评价, 该问卷由李晓云[6]编制, 知识部分由25个问题组成包括4 个方面, 即肺结核一般概念6题、传染途径7题、药物控制6题、防护措施6题, 全为单选题, 答对得1 分, 答错或不知道为0 分, 总分25分, 得分越高代表肺结核防护知识掌握得越好。实践行为部分共10 个条目采用5 级评分法, 按从来没做到、偶尔做到、约一半做到、大部分做到、每次都做到分别计1分~5分, 总分50分, 得分越高表明实践行为越正向, 能力越高。 (2) 干预前后, 采用自制的手术室护理人员肺结核职业暴露压力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评价, 该调查问卷结合手术室护理人员当前的情况和国内外文献查阅, 由院内护理部和感染科专家进行审核, 旨在评价手术室护理人员在知信行干预前后其肺结核职业暴露压力的转变情况。问卷的内容包括肺结核职业暴露压力、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本身压力及担心肺结核职业暴露家庭压力3部分, 共9个条目, 每个条目按高压力、中压力、低压力、没有压力计4 分、3 分、2分、1分, 三者之和为总分, 总分越高说明护理人员压力越大。该问卷已被证实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和反应度。
1.2.3 调查方法在干预前和干预后各进行1次问卷调查, 各发放问卷31份, 由护理人员独立完成, 研究者不得暗示, 问卷采用不记名的形式, 当场发放当场收回, 回收有效问卷62份, 回收率为100%。
1.2.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知信行行为干预能有效地帮助护理人员掌握肺结核疾病防护知识, 控制实践行为的有效性。本次调查中, 干预前手术室护理人员对肺结核防护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行为都在中下水平。经过知信行干预后, 全面的肺结核相关知识培训和考核下来, 护理人员肺结核防护知识和实践行为达到了中上水平, 只有将肺结核相关知识很好的掌握后, 护理人员真正地认识到肺结核职业暴露的危害性, 以及防范意识, 才能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在实践工作中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将安全知识转化为自觉的行为。由表1可见, 通过知信行干预后, 手术室护理人员不管是肺结核防护知识方面还是在实践行为方面都要高于干预前。
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知信行行为干预能降低护理人员肺结核职业暴露压力。手术室工作本身就具有节奏快、工作任务繁重、职业暴露高等压力, 另外手术室空间狭小密闭, 空气流通不畅的特点, 这就增加了护理人员在肺结核手术病人的职业暴露的压力。另一方面, 研究对象大部分已经结婚, 因为害怕自己工作中职业暴露影响家人的健康也会加大护理人员的压力。我们通过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肺结核职业暴露防护知信行干预, 让护理人员充分全面掌握肺结核防护知识, 知识是行为改变的基础, 护理人员能做到心里有底, 这样既有利于肺结核病的防治工作的开展, 又能保证自身的健康。通过表2可见, 干预后护理人员肺结核职业暴露的压力明显低于干预前。
综上所述, 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肺结核职业暴露防护知信行干预, 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肺结核防护意识、改变护理人员不良的实践行为、降低手术室护理人员肺结核职业暴露率、减轻护理人员对肺结核职业暴露的压力。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人员对肺结核防护知识、信念、实践行为在肺结核职业暴露防护的作用。[方法]选取手术室31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 在进行知信行干预前后运用肺结核防护问卷和自制的手术室护理人员肺结核职业暴露压力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干预后护理人员的肺结核防护知识和实践行为总分高于干预前, 肺结核职业暴露压力问卷调查评分低于干预前 (P<0.01) 。[结论]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知信行干预, 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肺结核防护意识, 改变护理人员不良的实践行为, 降低手术室护理人员肺结核职业暴露率, 减轻护理人员对肺结核职业暴露的压力。
关键词:肺结核,知信行,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
参考文献
[1]赵亚玲, 张湘云, 蒋作祎.广西某中医学院学生结核病相关知识与态度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10, 31 (7) :870-871.
[2]申桂云, 刘建芬, 牛仙飞, 等.传染病医院护士职业防护现状调查[J].护理学杂志, 2007, 22 (1) :23-24.
[3]Sepkowitz K A, Eisenberg L.Occupational deaths among healthcare workers[J].Emerg Infect Dis, 2005, 11 (7) :1003-1008.
[4]淡莉, 邵继红.增强手术室护士自我防护意识[J].中华临床护理杂志, 2009, 7 (14) :2156.
[5]黄敬亨.健康教育学[M].第3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33.
肺结核手术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当地某医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1月被诊断为耐多药肺结核、并进行治疗的患者100例, 按照患者意愿将其分为应用化疗同手术联合治疗的治疗组50例、单独应用化疗治疗的对照组50例。治疗组有男患25例, 女患25例, 年龄在47~68岁, 平均 (52.3±2.2) 岁;对照组有男患26例, 女患24例, 年龄在48~71岁, 平均 (53.3±1.9) 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情程度方面的自然情况比较没有显著的差异, 不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P>0.05) , 因此具有临床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使用三联疗法: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化疗时间为1年到1年半。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手术的治疗方法。即:对患者静脉进行全麻, 并用双腔导气管进行插管。患侧胸部后壁外侧行一手术切口, 根据患者结核部位进行切除, 包括肺叶、全肺和复合部位。手术完毕后, 对患者的痰液进行培养, 检查是否有结核菌存在[2]。
1.3疗效评定标准:根据患者治疗情况, 术后痰细菌培养阴性, 肺CT可见病灶吸收超过一半视为明显吸收;术后痰细菌培养阴性, 肺CT可见病灶少部分吸收视为吸收;术后痰细菌培养阳性, 肺CT未见病灶吸收视为不吸收。好转率 (%) = (明显吸收+吸收) /总数×100%。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学方面的分析, 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率 (%) 表示, 组间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2结果
2.1转阴率:治疗组对其痰液进行培养, 治疗半年后39例转阴78% (39/50) , 治疗1年后43例转阴86% (43/50) 。对照组对其痰液进行培养, 治疗半年后31例转阴62% (31/50) , 治疗1年后35例转阴70% (35/50) 。两组进行对比,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P<0.05) 。
2.2吸收率:治疗组患者45例明显吸收90% (45/50) , 5例吸收10% (5/50) , 0例不吸收。好转率100% (50/50) 。对照组患者40例明显吸收80% (40/50) , 7例吸收14% (7/50) , 3例不吸收6% (3/50) 。好转率94% (47/50) 。两组进行对比,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P<0.05) 。
2.3耐药程度:治疗组患者27例耐两种药, 转阴率92.6% (25/27) , 1例出现并发症。12例耐三种药, 转阴率58.3% (7/12) , 3例出现并发症。11例耐三种药以上, 转阴率36.4% (4/11) , 5例出现并发症。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得出:耐两种药的肺结核患者具有较高的转阴率, 且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耐三种药和三种以上药物的并发症。其转阴率进行对比,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P<0.05) 。
3讨论
耐药性肺结核作为目前较为棘手的一类结核性疾病, 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方法为抗结核药物化疗办法[3,4,5,6]。我国的肺结核患者之所以持续升高, 是由于耐药性肺结核患者反复发病, 病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所致。本次研究对治疗组痰液进行培养, 治疗半年后39例转阴78% (39/50) , 治疗1年后43例转阴86% (43/50) 。对照组治疗半年后31例转阴62% (31/50) , 治疗1年后35例转阴70% (35/50) 。两组进行对比,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P<0.05) 。治疗组患者好转率100% (50/50) 。对照组患者好转率94% (47/50) 。两组进行对比,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对于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应用化疗同手术联合治疗, 其效果显著, 且活动度高, 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和研究对于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应用化疗同手术联合治疗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当地某医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1月被诊断为耐多药肺结核、并进行治疗的患者100例, 按照患者意愿将其分为应用化疗同手术联合治疗的治疗组50例、单独应用化疗治疗的对照组50例。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组对其痰液进行培养, 治疗半年后39例转阴78% (39/50) , 治疗1年后43例转阴86% (43/50) 。对照组对其痰液进行培养, 治疗半年后31例转阴62% (31/50) , 治疗1年后35例转阴70% (35/50) 。两组进行对比,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P<0.05) 。治疗组患者好转率100% (50/50) 。对照组患者好转率94% (47/50) 。两组进行对比,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P<0.05) 。结论 对于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应用化疗同手术联合治疗, 其效果显著并且活动度高, 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耐多药肺结核,化疗,手术,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朱航, 雷迅, 张帆, 等.左氧氟沙星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2, 12 (2) :201-208.
[2]孔雯, 刘巧, 陆伟, 等.标准化耐多药肺结核化疗方案的不良反应及治疗转归情况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4, 18 (7) :610-612.
[3]吕承菲, 孙强, 王黎霞, 等.中国四个项目地区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筛查率、检出率与发现及时性的比较[J].中国防痨杂志, 2013, 35 (12) :955-959.
[4]范明, 刘建新.化疗+手术治疗耐多药肺结核效果分析[D].长沙:中南大学, 2010.
[5]窦学军, 龚昌帆, 闫东杰, 等.手术联合化疗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结果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 2007, 29 (4) :336-338.
肺结核手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3月—2012年5月来我院治疗的78例脊柱结核患者, 其中男41例, 女37例;年龄5岁~68岁, 平均年龄 (43.2±3.1) 岁。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9例, 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开放手术治疗, 结合具体病变部位, 选择适合的入路方式, 以开放式手术清除病灶部位[3]。研究组患者接受微创手术治疗, 在电视胸腔镜环境下进行微创手术, 清除病灶。
1.3 评价指标
对2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与复发情况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 (23.5±4.7) m L、手术时间 (86.5±9.2) min、住院天数 (15.3±4.6) d、并发症发生率5.1%、复发率2.5%,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表2。对照组患者, 7例发生并发症 (其中胸腹膜损伤2例, 神经功能障碍2例, 术后感染2例, 下肢深静脉栓塞1例) , 5例复发;研究组患者2例发生并发症 (胸腹膜损伤1例, 术后感染1例) , 1例复发。
3 讨论
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入侵机体内部导致感染的常见疾病, 常发生于15岁~35岁年龄段人群的缓发和慢性传染病, 经由呼吸系统进行传播, 潜伏期为4周~8周[4]。约80%以上的结核病变发生在肺部, 少部分病变发生在骨骼、皮肤、淋巴等部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对于结核的防控力度大大提高, 已经基本控制了结核的传播。如果不能及时治疗, 会进一步转移到肠道、肾脏等较为重要的器官, 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扰。脊柱结核作为最为常见的肺外结核, 可通过及时治疗转归, 若没出现严重并发症与神经系统损伤, 无须切除椎体[5]。传统的开放式手术, 由于创伤大、操作时间长、对于患者身体条件有一定要求, 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与生理上的巨大疼痛, 致使身体条件差与耐受性差的患者不能接受传统开放手术。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胸腔镜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以微创、安全、操作简便等优点在脊柱结核手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专家认识到, 这种手术方式对机体的干扰少, 创伤性比较小, 疼痛较轻, 通常情况下, 手术之后无需使用止痛药物, 手术后恢复期比较短。胸腔镜手术是在密闭的环境中进行, 属于微创性手术;相对于开腹手术对患者损害较轻, 一般术后便可下床活动, 术后短时间内可恢复正常的工作、生活, 大大降低了对患者的创伤, 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本文结果显示, 研究组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 (23.5±4.7) m L、手术时间 (86.5±9.2) min、住院天数 (15.3±4.6) d、并发症发生率5.1%与复发率2.5%,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了脊柱结核治疗中微创手术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 脊柱结核治疗中, 微创手术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传统开放手术, 显著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 疗效肯定,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1年3月—2012年5月来我院治疗的78例脊柱结核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9例, 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开放手术治疗, 研究组患者接受微创手术治疗, 对2组患者治疗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 (23.5±4.7) mL、手术时间 (86.5±9.2) min、住院天数 (15.3±4.6) d、并发症发生率5.1%、复发率2.5%,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微创手术治疗脊柱结核效果显著优于传统开放手术, 降低患者身体与经济负担,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脊柱结核,微创手术,传统开放手术,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西峰, 王岩, 刘郑生, 等.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比较[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5, 15 (3) :156-157.
[2]马远征, 陈兴, 薛海兵, 等.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加前路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结核[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2, 12 (4) :254-255.
[3]张西峰, 夏志敏, 王岩, 等.探讨微创方法提高病灶内药物浓度治疗脊柱结核的适应证和疗效[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2, 45 (34) :76-77.
[4]黄湘荣, 陆普选, 詹子睿, 等.经皮穿刺置管灌注化疗治疗脊柱椎体结核脓肿[J].吉林医学, 2011, 12 (5) :12-13.
肺结核手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86例, 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3例。试验组男30例, 女13例, 年龄21~43 (29±2) 岁;对照组男29例, 女14例, 年龄19~41 (27±5) 岁。2组性别、年龄、病因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试验组:
予以早期外科手术治疗。手术前先对患者进行常规术前检查, 并确保患者在手术前已按要求治疗1个月, 其目的是抑制耐药菌, 尽可能地控制病灶范围, 并抑制新生病灶的形成。根据患者肺部感染情况实施手术, 若病灶局限, 实施肺叶楔切或肺叶切除术;若一侧肺病灶广泛、对侧肺无明显病灶, 且病灶基本稳定, 则实行全肺切除术。术后对患者进行常规抗感染药物治疗, 疗程为9个月。
1.2.2 对照组:
单纯予以药物治疗。由于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对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 故采用二线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即 (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片) , 疗程为9个月。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痰液转阴率、治愈率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痰液转阴率和治愈率分别为93.0%、88.4%, 高于对照组的34.9%、23.3%,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0%, 低于对照组的14.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试验组3例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 残腔感染1例, 活动性出血2例;对照组6例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 恶心、呕吐2例, 头晕、目眩4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近年来, 耐多药肺结核患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严重危害了人民的生命健康, 因此, 对耐多药肺结核的治疗已成为呼吸科的研究热点[3]。耐多药肺结核是指对利福平等一线抗结核药物敏感的肺部感染性疾病, 由于该病多合并肺部纤维空洞型肺炎, 并且肺空洞处难以闭合, 抗结核药物难以达到有效浓度, 增加了耐药菌的发生率[4]。而应用外科途径对肺部实施局部或全部切除手术可以有效清除病灶, 提高临床疗效, 降低耐药菌的产生。但应用外科途径进行治疗时应尽量保全肺的功能, 减少术后并发症。目前, 临床上多用二线抗结核药对耐多药肺结核进行治疗, 但该法的治疗周期长、效果不明显, 并且极易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 即单纯药物治疗的疗效并不理想[5]。根据大量的临床报道, 通过早期外科治疗可以显著提高该病的治愈率, 并在术后应用常规药物进行病灶控制, 可以预防二次感染的发生。
综上所述, 对于耐多药肺结核患者, 实施早期外科治疗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林青, 林静.左氧氟沙星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疗效和不良反应[J].当代医学, 2012, 18 (29) :138-139.
[2] 董长勇, 左秋连.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治疗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22 (12) :4973-4974.
[3] 边学峰, 孙强, 孟庆跃, 等.耐多药肺结核治疗现状[J].中国公共卫生, 2010, 26 (8) :979-981.
[4] 高欣悦.外科治疗耐药肺结核的临床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 2007, 9 (12) :65.
脊柱结核个体化的手术治疗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49例,女27例,年龄14~76岁,平均35岁。病程3个月~6年,平均1.3年。病灶部位:胸椎11例,胸腰段脊椎43例,腰椎22例。入院时血沉30~110 mm/h,平均58 mm/h。临床症状: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局部疼痛,低热27例、盗汗18例、乏力21例、消瘦10例、贫血9例,同时有肺结核的5例、并有胸膜结核的2例。伴随有高血压病16例,冠心病13例,糖尿病7例,肝炎11例。入院后常规X线片、CT、MRI检查,伴有脊柱后凸畸形23例,侧凸17例,椎间隙变窄29例,并椎旁脓肿69例,椎管内脓肿13例,术后病理检查均确诊为脊柱结核。截瘫9例,Frankel分级:A级1例、C级6例、D级2例。
1.2 术前准备
给予四联(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抗痨治疗,同时给予护肝治疗2周以上,积极对症和支持疗法,防止合并症。患者中毒症状减轻,全身情况明显改善,血红蛋白100 g/L以上准予手术。
1.3 手术方法
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下手术,根据患者结核病灶的部位、椎体破坏的程度、脓肿的大小和所在的位置、患者的全身情况等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
1.3.1 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颈椎2例,胸4~10经胸腔47例,胸11~腰2经侧前方15例。颈椎手术:取仰卧位肩后方垫软枕,头颈部后仰,单个椎体结核可作颈前方横行切口,如果是两个以上椎体病变可经胸锁乳突肌前内侧斜行切口,在肩胛舌骨肌与气管间钝性分开达椎体前方,切开剥离颈前筋膜,次全切除病变椎体及椎间盘,清除周围脓肿,双氧水、盐水冲洗后,用充填骨组织的钛网植入到上下相邻正常椎体间,并在其椎体前方安放钢板固定,切口内放引流管一根。胸4~10椎体病变,取左侧卧位,经右侧胸腔入路,切除1~2根病变椎的肋骨,沿着肋骨的内后方剥离清除病椎、椎间盘及脓肿,在右前方植骨固定。胸腔常规放闭式引流管引流(如图1)。胸11~腰2椎体的病变,取右侧卧位,病灶椎对准腰桥并抬高,沿左侧12肋骨床经胸腹膜外切口,作病灶清除脊柱重建后,切口常规双氧水、盐水冲洗,放链霉素2 g、异烟肼200 mg,重建脊柱的稳定,切口放引流管一根引流。
1.3.2 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腰3以下椎体结核都可以通过脊柱后路一次完成病灶清除和脊柱的重建12例。手术取俯卧位,悬空胸腹部,屈髋屈膝体位,以病椎为中心作后正中切口,骨膜下剥离显露将要固定和融合椎体的棘突、双侧椎板、关节突关节,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确定椎体位置,按常规方法在病椎的上下相邻正常椎,经椎弓根置入椎弓根螺钉,作病椎全椎板切除,充分保护好神经根和硬脊膜后,根据椎体破坏的程度和脓肿的所在位置,在横突根部切断一侧或两侧横突,紧贴椎体骨膜下剥离后,次全或全切除病椎,切除上下椎间盘和软骨终板,吸出脓液,反复冲洗脓腔后并放入异烟肼200 mg、链霉素2 g,先经一侧椎弓根螺钉安装连接棒并纵向撑开后临时固定,用长短大小合适并充满骨组织的钛网植入到上下椎体间,松开已装好连接棒的另一端螺帽加压后再次拧紧螺帽,将对侧连接棒装好固定。将多余的骨组织植入到钛网周围,安放横向连接杆,切口内放引流管一根,依层闭合切口(如图2)。病灶组织常规送病理检查。
1.3.3 术后处理
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1年左右,经胸腔手术者术后鼓励患者咳痰或吹气球,庆大霉素+糜蛋白酶+氨溴索雾化吸入,3~5 d后拨出引流管,抗生素使用5~7 d,颈椎术后3~5 d、胸椎术后3~6周、腰椎8~12周在配带支柱的保护下开始下床活动。
1.3.4 随诊
术后每隔3个月复查一次脊柱的X线片,了解内固定有无松动、断裂和植骨融合情况。融合标准为:融合区可见连续骨小梁形成,融合椎体周围有明显的骨桥形成[2]。观察脊髓受压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和血沉。
2 结果
本组病例无一例出现死亡和病情加重现象。手术时间:70~150 min,平均130 min。出血量100~2000 ml,平均800 ml。在9例截瘫患者中,经手术治疗后分别在术后3~6个月逐渐恢复下肢和大小便功能。本组病例经随访12个月以上无一例出现复发。
3 讨论
3.1 手术入路的选择
病灶清除的方式有前方入路、后方入路及后外侧入路[3]。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联合化疗是普遍选用的治疗方法。在腰3以上脊柱结核多数可以通过前路病灶清除脊柱的重建完成治疗。因为脊柱结核的破坏多以椎体破坏为主,后柱是正常的,前路手术能充分显露脊柱的前中柱,手术在直视下进行,病灶清除彻底,减少手术的并发症,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又保存了脊柱后方结构的完整性,脊柱的支撑力80%是靠脊柱的前中柱完成的,所以说前方的重建与支撑更符合生物力学要求。但也有学者报道,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认为有如下优点:(1)单一切口,创伤小,能够一期完成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脊柱稳定性重建;(2)术中无需变换体位,先行减压后矫正畸形,矫形过程中并发症少;(3)经椎弓根内固定能够有较地恢复脊柱的正常生理曲度,纠正后凸畸形,减少内固定松动断裂;(4)可沿同一切口双侧清理病灶;(5)后路内固定取出更安全、顺利;(6)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住院周期短,患者经济负担轻[4]。虽然脊柱结核手术入路仍存在不同争议,笔者认为:颈椎到胸1的结核经前方入路,手术显露充分,视野好、操作方便、创伤小是单纯椎体结核病灶清除和重建的最佳选择。胸2~4脊柱结核,由于椎体前方解剖结构复杂,位置比较深,手术选择前外侧入路比较安全方便。胸5~10脊柱结核行病灶清除和脊柱重建时,经右侧胸腔比较方便(因左胸有心脏不便操作),手术切除1~2根肋骨进入到病椎,完全可以满足手术的要求。胸11~腰2脊柱结核行病灶清除和重建时经左12肋骨床胸腹膜外进入到病灶完成手术(右侧有肝脏的影响)。如果是3个以上胸椎结核,那么手术只好选择后路固定前路病灶清除的方法。原则上脊柱结核前路手术指征是:(1)巨大寒性脓肿或经久不愈的窦道形成;(2)病灶内有较大的死骨或空洞;(3)两个节段以内,后凸角度不大(Cobb角<35°);(4)椎体破坏严重、稳定性丧失;(5)脊髓受压、神经功能进行性损害;(6)预计发生后凸畸形风险高,需早期手术干预者[5]。单纯前路手术的绝对禁忌证为合并有严重后凸畸形或心肺功能不全无法耐受开胸手术。相对禁忌证为颈胸段、腰骶段内固定困难;累及节段较长,骨质疏松患者需后路固定;低龄儿童脊柱结核需360°融合者。
3.2 脊柱后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3节以上的椎体结核破坏,估计前方病灶清除后脊柱重建有困难者,只有选择后方固定术。腰3~骶1脊柱结核既往笔者也采取经腹膜外前路病灶清除和脊柱重建术,由于其解剖的复杂性和手术的风险性,后来选择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后路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腰骶段脊柱前方解剖结构复杂、位置比较深的特点,手术操作有一定的困难和风险,如果患者比较肥胖,同时腰大肌又比较发达,手术难度就更大了。经后方一次性完成病灶清除和脊柱的重建有以下几方面的条件:(1)腰3以下都是马尾神经,轻轻牵拉关系不大,这样就利于显露脊柱前方的结构,有利于前方的病灶清除和椎间支撑。(2)脊柱结核其骨膜与骨组织是分开的,只要切除了病椎和椎间盘脓液就会顺口而出。经后路一次性完成病灶清除和植骨内固定术有以下几个优点:(1)创伤小、出血少,减少了手术的风险和并发症。(2)术中不要变换体位,节省了手术时间,又减少了对腹腔脏器干扰。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将脊柱结核按GATA分型,分型的目的是为了统一规范的诊治及预防[6]。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脊柱结核的治疗方面一定会取得可喜的进步。
总之,脊柱结核在手术治疗方面,虽然存在很多分岐,但还是要根据患者发病部位、脊柱破坏的程度、节段的多少、手术的熟练程度和工作经验,实行个体化治疗才能取得好的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脊柱结核不同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自2004-2010年间收治脊柱结核76例,术前经过严格的化疗后,根据患者发病部位、脊柱破坏的程度、脊柱节段破坏的多少选择个体化的手术治疗。结果:本组病例无一例出现死亡和病情加重现象。手术时间70150min,平均130min。出血量1002000ml,平均800ml。在9例截瘫患者中,经手术治疗后分别在术后36个月逐渐恢复下肢和大小便功能。本组病例经随访12个月以上无一例出现复发。结论:近年来脊柱结核在临床有增多趋势,其手术入路的选择仍存在很多争议,只要根据患者发病部位、脊柱破坏的程度、脊柱破坏节段的多少、手术熟练的程度和工作经验的积累,实行个体化治疗,才能取得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脊柱结核,手术治疗,个体化治疗
参考文献
[1]王自立,许建中,王文军,等.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6,16(12):888-892.
[2]Jacobs W C,Vreeling A,De Kleuver M.Fusion for low-gradeadult isthmic spondylolisthesis: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Eur Spine J,2006,15(4):391-402.
[3]瞿东滨,金大地,陈建庭,等.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术式选择[J].中华骨科杂志,2005,25(2):74-78.
[4]王锡阳,魏伟强,李伟伟,等.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9,19(11):813-817.
[5]吕国华,冯世庆.第四届全国脊柱及骨关节结核病专题研讨会纪要[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9,19(11):964-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