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信息人才(共12篇)
医学信息人才 篇1
医学信息专业是医学领域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交叉学科, 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医药学基础知识、信息管理知识、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卫生信息管理、医学信息处理与医疗决策支持系统设计思想和方法, 具有团队协作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1]。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医药卫生及其相关领域。大部分毕业生是在医院、医药研究机构、医药院校、医疗卫生相关的软件开发公司、国家各级医药卫生管理部门从事医疗卫生信息资源的管理、HIS和CIS的开发设计、维护、评价, 少部分毕业生将从事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医学的学科渗透研究。随着医院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对医学计算机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多要求。
1 当前医学信息专业存在的问题
我校于1997年开始招收该专业本科生, 是国内第一批开设该专业的医学院校之一, 经过长期的摸索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和成熟的培养模式, 但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方面偏理论轻实践, 培养方向与社会人才需求并不完全吻合;学生对专业特色认识不清, 学习起来比较盲目, 缺乏学习动力;学习依赖性强、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实践操作少, 动手能力差;数学底子薄弱;对教学实习效果重视不够等问题[2]。
2 医学信息专业建设的几点建议
2.1 课程设置当理论和实践并重, 信息技术上着重体现"用"字
前面我们提到了我们的特色在于我们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我们的学生要学医学、计算机和管理三个方面的知识, 这就决定了如果我们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很可能会出现复合型人才培养中最容易出现的1+1<2的问题。因此我们要从我们的培养目标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出发设置这个专业的课程。
该专业的定位是信息技术如何为管理服务或管理如何应用信息技术, 并在信息技术上着重体现"用"字。在专业刚开设的几年, 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 我们往往重理论轻实践, 这使得我们的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差, 很难适应社会需求。无论是从事信息系统的开发还是从事信息资源管理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 否则信息资源管理就形同"空中楼阁"。所以计算机课程在本专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尤其是程序类课程更是该专业的关键课程, 程序类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程序设计思路和方法。程序类主要包括5门课程: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 (90) 、数据结构和算法 (72) 、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 (72)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54) 、B/S (Browser/Server) 模式的程序设计。此外, 非程序类计算机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公共技能 (72) 、计算机组成原理 (54) 、计算机网络 (72) 、软件工程 (54) 、操作系统 (54) 。其中计算机公共技能是指公众化的计算机知识与操作技能, 主要包括PC的组装知识、Windows、Office、Internet、Photo Shop、Flash等[3,4]。
我们的学生不但要懂原理, 更应该运用所学去解决问题。加强实验课教学的投入, 提高实验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避免眼高手低的重要途径。
2.2 通过辅修课程和讲座开拓学生专业视野
在现有专业课程的基础上, 开设一些具有专业特色的辅修课程, 例如:医学图像处理、PB程序设计、药物辅助设计、药物信息应用、CAD辅助设计、多媒体设计、医学数据挖掘、医学影像系统[4], 以及一些专业讲座, 例如:远程医疗卫生、人工智能在医学中的应用、信息标准, 安全及法律问题、医学伦理等。一方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开拓一下学生的专业视野。
2.3 引导学生课余时间自主学习
由于课堂教学时数的限制, 很多专业课程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实践。现在我们这个专业的学生在寝室里一般都购置了计算机, 但大多同学都是用它来上网聊天、打游戏、看电影。作为专业教师应当将与课程相关的一些教学资料 (如教学课件、操作视频资料、网络资料网址等) 共享给学生, 通过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可以通过让学生撰写论文、实验报告和课程设计的方式督促学生完成。这一方面可以丰富和弥补课堂教学的效果,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提升专业学习的兴趣, 使他们不再沉迷网络游戏、网上冲浪。
2.4 强化数学课程
由于专业身处医学院校, 种种原因使该专业学生所学的数学课程深度不够。这使他们在学习卫生统计等需要有数学底子的课程时感到困难, 同时一些计算机专业课成绩不错的学生在报考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时感到信心不足。其实这个专业的学生在入校时都是理科生, 如果能在前两年的基础课里强化数学课程对他们来说接受起来并不会很困难。
2.5 让实习不再成为"形式"
这个专业的学生实习应该包括两个阶段:即在前两年医学基础课学完后大二下后半学期的两个月临床见习, 以及大四上后半学期开始的为期半年的专业实习。实习是学生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而很多时候我们的学生只是去医院帮医生换换药水, 帮某个行政办公室拖拖地、接接电话。在见习期我们的学生应不同于临床专业的学生, 我们实习的重点应该放在去了解医院管理流程、各个科室的工作流程和病人的就诊流程;在专业实习期间应尽量安排在各医疗卫生部门的信息科或是医药软件公司, 熟悉医疗卫生部门信息科的日常工作, HIS系统的运行和维护, 协助建立和维护医院网站等。
2.6 加强对学生就业和考研的引导
随着高校扩招, 在本科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大环境下, 医学信息专业的学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因此, 应当引导学生放弃非大医院信息科不去的旧思想, 鼓励他们去卫生信息化建设还相对落后的农村县级医院, 去一些大的医药软件公司。此外, 鼓励他们报考研究生, 由于国内本专业的硕士点很少, 可鼓励学生报考卫生事业管理、公共卫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近专业的研究生, 并为他们提供帮助。
3 结语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在国内所有高校中仍进一步探索, 在医学院校中更是如此。在课程设置上应关注各级卫生管理部门和医院信息化建设对信息管理和技术类人才的需求状况, 尽可能使该专业的毕业生与社会人才需求相吻合。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更具竞争力。此外, 各个医学院校为了办出专业特色, 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大相径庭, 甚至是这个专业的名称都没有得到统一, 模糊了用人单位对该专业的认识和定位, 不利于专业发展和毕业生分配。因此, 有必要在医学院校展开一次讨论, 尽可能统一认识, 使该专业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保持大方向的一致性和小方向的灵活性, 办出医学院校专业特色[3]。总之, 医学信息专业虽然在国内还属于一个非常年轻的专业, 但由于其独有的专业特色使得它必将是一个很有前景的专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2]李学征, 谭定英, 蔡逸仪.医学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14:263.
[3]白春清.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置[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12:63-65.
[4]周怡.医药院校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教育的变革[J].广东药学院学报, 2006, 22 (4) :363-367.
医学信息人才 篇2
临床教学是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在校期间的终末环节,它为理论提供了实践的机会,是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过渡的最重要阶段。可为培养高质量的合格医学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提出了强化临床医学教育与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进一步探索临床教育教学方法及完善临床教育教学管理策略。
医学教育分为基础医学教育与临床医学教育两大部分,是实践性强的专业技能教育。临床阶段的学习是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知识结构、临床综合技能的重要途径,是医学生从事临床工作之前职业训练的重要阶段,是深化理论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1]。作为高等医学院校,是基础教育和临床教育相结合的一个整体。基础教育重在理论教育,而临床教学是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在校期间的终末环节,它为理论提供了实践的机会,是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过渡的最重要阶段。所以临床医学教育为培养高质量的合格的医学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强化临床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临床教师的水平、教学方法等直接影响了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附属医院本身承担繁重的医疗工作,同时还承担医学院大量的临床教学任务。教学意识淡化是临床教学工作中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如何增强临床医生的教学观念、明确医教研并重的意义,树立“医疗是命脉、教学是基础、科研是精髓、质量是根本”的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提高临床教学意识,我们通过召开教学经验交流会,使医院坚定医教研并重的理念,认识到临床教学对提高医院医疗水平、科研能力等医院内涵建设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为医院的长远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教学工作同时可以督促临床教师不断学习,多方面了解国内外学术领域新进展,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从而极大地促进教学意识的提高。有人把医、教、研三者的地位和作用概括为:医疗是今天,科研是明天,教育是未来。重视临床医学教育,培养高质量的医学人才,是保证附属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探索临床教育教学方法 重视岗前教育 医学生由课堂到病房,角色发生了变化,岗前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为了使医学生紧跟医学发展的新形势,应将“医师资格方案”、“执业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核实施”、“实习带教管理与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同步”[2]等相关内容,以及“医疗安全与法制教育”、“缺陷病历分析”、“医院感染知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内容纳入实习大纲,不断完善岗前培训的内容,并对医学生进行入科前指导、观摩实际操作等,为他们进入科室、病房后的系统培训打好基础。
加强临床技能训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教学实践中,应把临床基本技能教学改革作为教学研究的重点,使毕业实习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技能。近年来,作为附属医院,我院将“学生的临床技能训练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了重要位置。第一,安排专人负责学生技能操作训练。第二,我们建立了适合临床教学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培训场所。第三,拟定了适合我院的一对一操作技能培训制度,对专业教研室的老师进行严格选拔,对所在科室实习学生专一负责,并要求学生对一些基本的技能操作如四大穿刺、消毒铺巾、切开缝合、换药拆线等必须熟练掌握。我们对带教老师进行定期的考核,提高了临床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临床综合能力多站考试(简称MSECS)的教学,重视临床实践能力 临床综合能力多站考试(Multi-ple Station Examination of Clinical Skills,简称MSECS)是以检查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为重点的一种新型考试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克服重读书轻实践的弊端,能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知识和技能[3]。考试客观、公正,爱伤观念强,且考试方式、内容与执业医师考试接轨。以往临床技能考试方法的缺陷与不足,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医学教育专家们关注和重视。
学生多选题考试的得分与重要的临床技能无关。在此类考试中死记硬背下来的知识无法保证至临床实践中仍能记住并得到运用,存在着考试方法本身的缺陷。通常采用的由各实习医院带教医师对学生临床技能评分的做法也不尽人意。我们具体的做法可以与执业医师的考试形式相同。MSECS的应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其考核重点是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既重视理论学习更重视临床实践,应成为以后考核方式改革的趋势。
完善临床教育教学管理 促进教育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在临床教育教学实践中,我院一贯坚持以质量为核心,根据各主要教学环节的标准及临床教学基地建设的基本要求,制定了一系列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如《教学规范手册》、《临床医学实习医师职责》、《实习生管理规定》、《实习医师守则》、《医患沟通规范手册》等文件。
并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教学病种收治制度、教学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实习医生病历书写制度等,形成了规范有效的教学质量保证机制。对规范日常教学管理,保证教学有序进行以及提高教学和管理质量提供了制度保障。在临床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教学环节管理为切入点,按照理论授课、课间见习、毕业实习及考核考试等不同的教学环节进行督导,特别注重发挥教研室的主导作用,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加强教研室及师资队伍建设 在临床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工作态度、业务水平、教学方法等与教学效果息息相关。临床教师具有医师和教师双重身份,尤其是青年教师往往存在教学经验不足,临床带教的规范性、系统性等方面亦存在差距,这就需要提高临床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素质。具体方法:对分配来我院工作的青年医师进行教育理论岗前培训,使其明确自己的教师职责。具体培训内容包括思想道德、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和基础理论等方面,可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进行专题讲座或示范教学查房,严格要求青年教师规范教学文档,抓好教学环节的培训。教研室主任要对青年教师严格考核,经同意并试讲通过后才允许进行理论授课。通过培训可以激励青年医师刻苦学习,苦练教学和医疗基本功,达到充实和更新理论知识、拓宽知识面、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目的。
我院实施业绩量化考核奖惩机制,对教学工作的先进科室和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逐步实现将教学工作量与奖励及职称评定挂钩,充分体现了对临床教师辛勤工作的尊重和肯定。鼓励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和创新,从而对本科临床教学起到了促进、强化及提高的作用。我院根据专业特点设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医学影像学、口腔科学等27个教研室,教研室设置齐全。目前我院本科临床教学及实习带教教师全部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并且相当一部分老师为硕士及博士学历,注重师资队伍梯队建设,为提高临床医学教育教学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临床教育教学进行监督指导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的核心,对其实施有效的质量监督是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改进、提高和完善的重要手段。一个完整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总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部监督体系和自我评价,二是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和评价。
附属医院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环节,是实现良性循环运行机制的重要保证,可推进医院自身教育质量、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实施内部教学质量监督不仅要对教学过程或教学部门进行监督,还要对医院的各个教学工作环节进行监督,从而发现潜藏的或由来已久的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问题,并寻找出积极可行的解决办法[4]。
医学创新人才培养 篇3
医学院校肩负着培养医学人才的重任,关系着我国未来人们的健康水平与生活水平。医学院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我国整个创新人才建设工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当前我国的医学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存在教学上的误区和政策上的漏洞,不利于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
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国外对于创新的定义始于1992年,并在此以后不断进行相关内容的完善,简要来说,创新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探索未知的领域,另一个就是运用新思维创造新成果。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已经到了十分成熟的阶段。他们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式,就是通过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带动整个人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所需条件也尽力满足,教学中的综合性和创新性的试验占据很大一部分,通常都是以问题为教学中心,采用网络教学或者病例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实际体验,这样的教学环境在我国还是难以达到的。可以说,优质的教学环境让西方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更加高效地进行。
我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倡导创新教育,让赋予创新能力的人才改造社会,提升企业和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到现在为止,我国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新一代的医生不仅拥有更多更全的专业知识,还有良好的操作技能,在文化素质与职业素质方面也有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医学方面的创新教育改革方面,我国的步伐并没有国外发展的快,我国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依旧沿袭建国后从苏联沿袭而来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提升课堂的授课效率。另外,现阶段,我国医学教学的试验环节通常以验证性试验为主,相比国外,创新性试验相对缺乏,这样的教学环境也不利于我国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医学院毕业生的创新能力依旧不高。
医学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教学观念与当今创新人才培养不协调。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已经存在了很长的时间,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我国教学制度死板,教学内容也没有得到创新性的进步,长期使用统一教材,标准答案式的考试评测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力。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65期2014年第3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创新能力也就在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下夭折。以分数定天下的教学模式很明显是不利于我国创新人才建设与发展的,而这种统一的培养模式,盲目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并没有将学生的创新能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放在教学日程中,忽视了对于学生内心人格与素质的培养。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目标与方式都不能满足创新人才培养需求。依旧是基于传统教学方式下的弊端,课堂通常是以老师为主,教师为大,学生只是课堂上一个的受众角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记忆、轻思维,重结果、轻过程,重模仿、轻创新,严重束缚了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何将课堂的主体再次转移到学生手中,才是实现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
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与创新人才的培养不适应。长久以来,我国都是按照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体系进行人才的培养,而这种方式也是我国教学制度的主导,但是,尽管这个体系在我国多年,但是仍然有很多嚴峻的问题使我们不容忽视的。比如说,教学中过分注重学科的完整性,而在保持学科完整性的同时,忘记了教学中学科的相互联系与融合,并且由于医学教学包含很多课程,这些在一定程度上编排不合理,导致重叠交叉,这就使得学时众多,而与此同时,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这样的模式下无法及时向学生传授新的知识与技能,从而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知识掌握的方面便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抑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医学院没有适时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上,学生的任务就是要将主要的经历投入到知识的消化吸收上,积极努力学习知识。但是,就是这种只顾学习的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在医学创新方面的思维。院校不能把科技创新活动重视起来,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医学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
医学院校缺乏创新型师资队伍。这个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依靠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进一步将创新思维贯穿到每一个学生脑海中去。当今阶段,很多教师不具备创新思维,所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够重视,这也进一步阻碍了我国创新人才培养建设。
医学创新人才培养建议
更新教育观念。总的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的毕业生已经不能够满足我国人才的需求,不能胜任我国的社会建设,未来需要的是能够开拓创新,给医学界一个革新的新型人才,这样才更有利于我国未来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革新观念,将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路贯穿到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改革整齐划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学生放到课堂教育的主体,因材施教,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发挥,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
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与以往的教学方式不同,启发式教学注重让学生亲自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教师在整个课堂中扮演的角色仅仅是启发学生进行下一步思考。也就是说,启发式教学充分使学生的思维进行了调动,学生可以主动动脑思考,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学生主动投入思考的过程中,便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生逻辑思考、归纳演绎等等各个方面的思维,这些锻炼方式可以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培养,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为创新思维的养成做好基础。
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创新型人才需要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进行相应的支撑。就现在的课程设置来说,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课程并不被重视,甚至是忽视,所以,学校医学院校应该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对原有的知识进行整合。在教学内容方面,除了进行知识的教育,对于锻炼思维方面的课程,比如社会学、心理学、科研设计等等类似的课程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活跃性,这样也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的重要途径。
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创新精神。我们上述提到,教师是创新思维的传导者,只有拥有创新思维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将创新思维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所以,医学院校要注重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当然,作为教师自身,也应该不断给自身充电,不断提升自我认知水平,敢于探索,大胆实践,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思考,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开发铺平道路。
医学信息人才 篇4
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是信息技术与医疗卫生领域知识深度融合发展产生的新兴交叉复合型专业,由于该专业办学时间较短,办学规模较小,办学经验不足,并且该专业是复合交叉型专业,涉及到医学基础知识、管理学基础知识、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医院信息系统专业知识等模块,国内开设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办学高校选择知识模块的区别较大,不同的学校如西医类院校、药学类院校和中医类院校根据各自学校的资源情况,制定的人才培养标准各不相同,所以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设置、实验平台的构建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特别是当前比较注重的创新创业知识人才培养方面更需加强。本文在我校5-6年的医学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办学经验积累基础上,进行充分探讨、总结、提炼,提供出我校该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模块,各个模块课程的取舍、课程模块的衔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及实验平台的构建等最新成果,以期得到各位专家同仁的指正,为医学信息工程本科专业标准框架的构建提供参考,为提升医疗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质量贡献力量。
2 医学信息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是根据本专业的总体要求,参照本校具体情况,符合医疗领域信息化数字化发展对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要求,制订切实可以执行的具体内容。首先明确该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完成该培养目标的具体内容,其中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点,是该专业每学期学生学习的蓝本,课程设置是核心,实验平台是支撑,课程设计综合设计是提升,实验实习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合格医学信息工程本科专业的标准框架,特别是交叉复合型专业不同专家认识具有一定的区别,要进行广泛论证,达成统一共识,并进行不断的实践改进和完善,形成相对合理的医学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力争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技术人才。
2.1 人才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我校医学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具有医学背景和管理学基本知识、具备扎实的信息工程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的人际交流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能够从事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应用、维护、管理、设计和开发等方面工作的医学信息工程复合型人才。
基本素质要求,包括思想道德、综合素质、人文社科、能力及知识结构要求等。掌握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收集、加工、处理、分析研究、开发和管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理论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包含获取知识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熟练掌握外语,能顺利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具备日常的听说能力,能够运用英语阅读、翻译本专业文献,树立学生的终身学习理念,培养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具有较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较坚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理论知识,较强的信息系统开发、应用和管理的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体现交叉复合型知识结构。
2.2 人才培养课程模块
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是信息技术与医学知识交叉复合型专业,主干学科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医学和管理学。学生主要是具有医学背景,掌握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主要从事医疗卫生领域信息系统的管理、维护、应用、开发和信息化架构规划与设计等工作领域。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把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主要分为四类课程模块:医学基础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管理学基础知识和医疗卫生领域信息系统知识。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医学基础知识是把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进行压缩整合,开设了人体结构学、人体机能学、人体疾病学及临床医学概要,每门课程都是综合了若干具体的课程,如人体结构学包括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人体机能学包括生理学、生物化学等等,医学基础知识模块大约占400学时;管理学知识模块课程开设管理学基础、医院管理学、卫生信息管理学课程;信息技术知识模块课程主要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主干课程,其中原理类的课程主要是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原理和计算机组成原理,这三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三大核心课程,程序设计类课程开设了C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类包括计算机网络基础、医院网络架构规划与设计,学生掌握计算机理论与程序开发基本技术;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模块课程是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必须具备的核心课程门类,该部分课程与医疗卫生信息化领域密切相关,也是医学知识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的应用与提升,该模块课程开设了医学信息学概论和医院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医学信息学概论主要讲授目前的医学信息基本框架及医院信息系统各个模块的基本知识,医院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是对医学信息学知识的深入,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动手能力,对其中一个或几个模块进行分析设计,让学生深刻掌握医院信息系统开发的一套流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更快适应医疗卫生信息化领域的工作岗位。
3 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探讨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国家大力提倡的一项基本政策,在校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因此在大学阶段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想,创造创新创业氛围,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把创新创业精神贯穿在课程之中,特别在课程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应该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是突出技术开发应用型专业,比较容易实现当前国家提倡的创新创业政策,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把创新创业思想贯穿其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设计能力、综合开发能力及管理协调能力等。
3.1 专业核心课程设计及综合性课程设计
根据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培养体系进行专业核心课程设计,保证课程设计特色鲜明、覆盖面广、启发性强,以学生为主体参与实际的各类软件、硬件、网络及医院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专业核心课程设计是对学习本门课程的检验和提升,课程设计时可能会用到相关课程的知识,课程设计的题目一般有指导教师进行拟定,5名左右学生组成一个课程设计小组,每名学生既要完成相同的规定课程设计内容,同时又要完成一个专题的课题设计,在规定的期限内,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内容,另外学生也可以根据需要自行拟定题目,用课程设计贯穿整个专业学习过程。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的设计,主要培养学生本门课程综合知识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开拓性思维,以及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人际交往能力及协调能力等。
在医学信息学院范围内,面对高年级的学生开设一些综合性课程设计,在专业核心课程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以往所学知识交叉和整合,将多门课程的知识综合在一起,实施一个大型的综合型的设计实验。这些实验课程设计要利用实验室开放平台,在不同的实验室才能设计完成,每两门、三门或更多门课程的知识综合在一起,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进行方案设计,然后分别在软件实验室、硬件实验室、网络实验室及医院信息系统实验室完成。学生通过软硬件项目实施步骤、进行设计分析,然后写出实验课程设计报告,并在专题讨论会上展示设计成果。
3.2 设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及鼓励学生申报国家、省创新创业项目
面向高年级本科学生,学院或者各个实验室在每学期初发布实验室中的开放科研课题,即医学信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吸收部分优秀学生进入实验室参加科研训练,学生通过自己参加各类科研项目获得开拓视野、涉猎书本理论知识以外内容的机会,而且通过实验项目的设计,能够掌握科学研究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获得医疗卫生系统设计的基本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鼓励学生积极申报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通过申报该项目进一步推动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以问题发现为引导、寓教于科学研究的教学模式,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鼓励和支持学有余力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创业活动,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医学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本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适应医疗信息化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3.3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类型的本学科专业竞赛
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医学信息工程专业除了在主要教学环节中渗透工程教育思想,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之外,还积极鼓励指导学生参加多层面、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不断繁荣科学内涵与培养创新精神相融合的校园文化。全国和江苏省每年举办的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有很多,针对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学科特点,以及师资和学生情况,从其中筛选出适合的竞赛,让学生参与,例如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软件设计竞赛等。每年定期派遣老师和学生到开展竞赛比较好的学校进行观摩、学习以及培训,以提高本专业参赛教师和学生的整体水平。同时,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教师更加积极地参与指导大学生的科技活动和竞赛活动。
3.4 加强企业联合培养、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
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是打破工程教育改革瓶颈,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联合培养人才具体包括共同制订学生培养计划、联合开展课程教学、共同完成实践教学等内容。具体举措包括:学院积极聘任企业或科研机构具备条件和水平的高层次人才担任兼职教师或者导师,联合培养学生;积极支持本院教师创办企业或到企业兼职,开展科研项目转化的研究攻关,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到本院兼职,从事专业教学或开展科研课题研究;鼓励学生到兼职导师所在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实践、实习,选择优秀学生到合适的企业进行学习;校企根据企业需要进行订单式培养学生,学生学习内容与企业需求之间零距离,有利于学生毕业后能更快更好适应企业的工作要求、工作环境,减少毕业生适应企业工作的时间。
4 结语
医学信息工程本科专业是最近几年快速发展的新兴专业,本专业涉及到医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医院信息系统等专业知识模块,每一模块内部课程的选择目前没有一个标准的框架作为参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千差万别,本文给出了各个知识模块的核心课程,并提供了创新创业培养人才的思路及具体实现方法,这是我校多年举办该专业的经验积累。
在申办该专业之前,我校已经建立了与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相关的软硬件资源,把学校与各附属医院、临床学院通过光缆直接驳联,构建实施了“徐医网络信息高架桥”工程,实现教学、科研、医疗资源的实时整合,为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设立奠定了硬件基础。并率先为我校的所有临床学科专业学生开设了“医院信息系统”公选课程,使我校毕业的临床各学科学生,提前熟悉临床信息系统、医疗检验系统、医学影像传输系统、电子处方和病历、医生工作站和护士工作站,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直接利用医院信息系统开展医疗卫生工作。我校现已设立生物医学工程、公共事业管理、生物信息学等理工管专业门类,逐步建设了一支兼具医学、理工、信息和管理等专业背景的师资队伍,在医院信息系统、医学图像处理、生物医学信号采集与处理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设立储备了师资。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做好实践教学的各项硬件建设工作,建立并完善了计算机、网络、电子电工实验室等。
在我校成功申办医学信息工程专业5年来,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特别在当前的创新创业大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能力进行了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学生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加强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在课程设计、综合设计和实验平台的创建等方面要大力加强,把创新创业思想及具体方法始终贯穿到课程教学当中,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上具有明显的竞争力,受到用人单位欢迎,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出合格的医学信息工程专业人才。
摘要:本文给出医学信息工程本科专业涉及的医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与医院信息系统四个主要知识模块课程的选取,同时提供该专业的核心课程设计、综合设计、科研课题及与企业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医学信息工程本科专业标准框架的构建提供参考,为提升医学信息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更好的为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关键词:医学信息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
参考文献
[1]蔡晓鸿,赵臻,解丹,等.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构建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2):138-140.
[2]郑晓梅,陆志平,李刚.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硬件课程群的建设与改革[J].福建电脑,2013(6):168-170.
[3]陈娜,王赫楠,燕燕.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探讨[J].科技文汇,2014(292):79-81.
[4]成冬梅.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中的应用[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4(4):115-119.
[5]吴劲芸.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教育信息化,2015(2):249-251.
高技能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 篇5
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纵向分化、横向联系的发展趋势,教育改革的浪潮向临床医学人才的高分低能提出了质疑,对医学人才的临床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医学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对于疾病的认识越来越依赖于医学基础理论的支持;另一方面,疾病的诊断、治疗、康复,越来越与临床综合技能息息相关,这种趋势要求当今的医学生必须获得适应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临床综合技能。
因此,临床医生的培养既要重视基础理论,更要注重临床综合技能。
如何创新教育模式,把临床技能培养引向深入,是当前高等医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医学生临床技能培养的必要性
临床技能是临床医师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医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对疾病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鉴别诊断及临床实施诊疗操作,从而找出主要矛盾并合理加以解决的能力,是临床医师最重要的基本功,是鉴别一个医师水平高低的关键。
传统的医学一生物模式注重传授现成知识,轻视能力培养,医学生步入临床后,临床思维能力弱,对于复杂病例束手无策,只能借助各种辅助手段作出诊断。
传统高等医学教育的.缺陷是培养模式单一,忽视临床技能的培养,限制了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的发挥,这是造成医学生整体素质失衡的主要原因。
因此,从二十一世纪发展趋势来看,培养医学生既有牢固的医学基础理论、精湛的诊疗技术,又具有较高临床技能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势在必行。
2 医学生临床技能培养的目标及内涵
医学临床技能的培养必须体现在临床工作对疾病的分析诊断和治疗的水平,以及为患者营造宽松的思想及心理环境,处理好医患关系、治病救人的能力。
临床技能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收集资料、书写病历及对患者进行全面体检的能力。
②对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⑧制定治疗措施并组织实施的能力。
④实施诊疗操作的能力。
⑤处理好医患关系、沟通情感及为患者创造心理、生理治疗环境的能力,并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忠于医学事业和爱护患者的品格。
医学的历史发展告诉我们,对疾病的诊疗技术是不断发展、变化、更新的,而医学作为一种人道主义却是永恒的。
因此,临床医学的实践者――医师,就必须要把人道主义作为第一性,这也是医学的伦理性,是医学人文性的显著标志,也是医师临床技能的重要内容,也应当成为医学临床技能培养的目标内涵。
高等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因此,临床技能的培养,应以实现全民健康为宗旨,以防治疾病、延长生命、提高生命质量、减少死亡、增进人类身心健康为目标。
3 实施医学生临床技能培养的条件
在我国诸多高等医学院校都在强化训练学生的诊疗操作技术、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各种诊疗仪器的使用方法,强调各种数据的临床价值,轻视理学诊断及非理化因素,因此,学生缺乏临床思维训练,不动脑筋,提不出问题,更不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设置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实际上只是一种临床操作训练机器,难以承担临床思维及技能的培训,因此,要建立服务于临床技能培训的一整套运行机制,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思想,以促进教育机制的彻底更新。
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有必要从医学教育的各个环节入手。
3.1 实施临床技能培训,核心是改革课程和教材,加强和完善教学管理
课程和教材的改革,要按照针对性、适用性、可接受性的原则,从有利于学生发现、搜集、利用医患和谐及知识信息的能力入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临床能力为核心,着眼于高技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注重教材内容的基础性;体系结构的合理性;知识范围的实践性;实践技能的理论性,以满足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挑选的需要。
3.2改革课堂教学与更新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是一种发现、发展和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教学方法与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服务的,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医学教育要保证教学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应采用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基础与临床结合、理论授课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树立立体化教学观念,改变呆板、手段单一的状况,采用模拟技术和虚拟技术进行见习、训练与考试,在教学中交互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感性认知,以启发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接受知识信息中的个性化活动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3.3建立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实验室
医学事业具有的复杂性和生命科学的严肃性,使得临床实践技能在医学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建立一流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实验室,为医学生提供临床技能训练的场所,是改善医学实践教学条件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医药卫生方面的法规,如《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继出台,患者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加强,不少患者不配合临床教学,使得临床实践教学步入困境。
技能培训中心的建立弥补了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机会少的不足,中心设立的标准诊断室、标准病房或重症急救室、产房、手术室以及多功能临床技能培训室、计算机模拟培训室等,为医学生创造一个逼真的临床环境,使医学生进行规范的技能操作和临床思维的能力得以不断的提高。
4 建立一整套对临床技能考核的评价体系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技能在医学知识中所占的分量很重,以往“高分低能”现象的普遍存在,正是考试方法本身弊端的暴露。
传统考试的弊端主要表现是:①忽视技能考核,特别是毕业技能考核。
②方法单一,评估能力及范围局限。
③缺乏规范、统一的技能考核标准,不能保证有效衡量学生的临床能力。
由于传统考试至今仍沿用,致使它产生的弊端仍然存在,也说明临床技能考核还有待规范、统一、加强和更新。
技能考核的目的是加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医学生的基本素质。
对考试进行改革,要在内容、方法上保证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知识、技能的水平和状态,并能引导教和学两方面的协调发展。
技能考核是检验临床医学教育实效和培养实用性人才的最佳方法。
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临床技能考核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要符合技能培养目标的要求,要围绕学生的理论基础牢、知识结构宽、实践能力强、处理问题准、爱患者如爱己等方面进行考试设计。
医学信息人才 篇6
天津医科大学国际医学院成立于1997年,成立之初就确立以“全英文授课,培养具有国际化疾病防治能力的临床医师”为教育目标,是我国最早开设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全英文授课的大学之一。天津医科大学始终把来华留学生教育作为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重点工作。19年来,学院坚持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在扩大留学生规模的同时,提高留学生授课师资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深化留学生教育的改革和内涵建设,优化留学生结构层次,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生源质量,创新管理机制和加强留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加快学校国际化进程。学院现有留学生1470人,其中全日制学历生1251人,占学校全日制学生总数的12.7%;研究生102人,占学历留学生总数的8.2%,国籍遍布64个国家,共累计培养1478名全日制学历毕业生。
天津医科大学紧密围绕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和学校研究型、高水平医科大学建设目标,大力推进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开展以医学科学为核心,医、理、工、人文科学相互支撑,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培养符合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具有国际竞争力,知华、友华的复合型卓越医学人才。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7年-2009年),建立和创新发展;第二阶段(2010年-2015年),在创新中深化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及优化专业结构和层次;第三阶段(2016年-2020年),按照“天津医科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
一、创建来华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
全英文教学体系
(一)制定完整的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
2006年,学校承担了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来华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国际化课程体系的建设”课题。按照《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和《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以我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为基础,参照留学生来源国家对医学教育的要求,制定了完整的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
(二)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学校积极将PBL、CBL、讨论式、情景式、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纳入课堂教学,采用以案例为引导的互动式教学、CBL、“三明治”教学和床旁教学等,注重跨学科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记忆型、解释型、操作型考核内容比例合理,增加病例分析等综合能力考核。2010年,学校引进国外先进的模拟教学理念,购进先进的医疗教学设施和诊疗设备,创立贯穿本科医学教育始终(从入学至临床实习前)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留学生专用模拟医院,填补了国内来华留学生全英文临床实践领域的空白。学校先后制作并完善16门来华留学生英文授课品牌课程的中英双语教学网站,录制内科学、外科学、肿瘤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5门国家级来华留学生英文授课品牌课程的全程教学视频,并全部上网免费对学校留学生开放,以丰富留学生自主学习的网上教学资源。
(三)编写和出版系统化英文教材
学校依据国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大纲的要求,参考国外教学大纲和英文原版教材,编写完成一整套既与国际接轨又具有自身特色的英文教科书。在此基础上,各学科还根据医学知识的更新不断修订教材,目前,编写的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教材有69部。出版《临床技能操作》(Clinical Skills and Operations)DVD,配有英文解说和操作演示,为留学生学习内科诊断、外科操作、妇科检查、小儿查体等临床技能提供生动的立体化教材,以上教材被国内30余所兄弟院校借鉴和使用。2013年2月,清华大学出版社和学校签订协议,出版发行全套留学生全英文教材,截至2016年12月,清华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18个专业的教材。
(四)注重留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加强实习管理,出台实习管理规定,严格考勤制度、每周小讲座及英文查房制度、出科考试制度、病例书写规定,进行英文病例书写大赛等。临床医院组织留学生自主举办临床病例讨论会、研讨会,聘请专家指导、讲评,大大提高了留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
(五)与国际接轨深化留学生教学改革
设立“天津医科大学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新课程体系改革专项课题”。率先在留学生全英文教学中实行系统化授课,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将医科留学生的课程体系进行全面整合,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与国际接轨的医学课程体系。
加强“实践能力强和汉语应用能力强”的两强特色,使留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基本熟练掌握临床各科的专业诊疗技能和仪器使用规范。通过HSK4级汉语考试和医学汉语考试使留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能较熟练地使用汉语交流和实践。
从2012年开始天津医科大学在国内率先实施留学生科技创新立项机制,出台《天津医科大学留学生科技创新立项实施办法》,每年资助十余项课题,鼓励中外学生及教师参与科技创新立项活动。在名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留学生发明创新积极性,使优秀人才和科研成果不断涌现。
在教育部国际司和全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学会的指导下,2013年8月我校发起并成立了“来华留学生(医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为深化医科留学生教育内涵建设,教学、教材和管理尽快与国际接轨作出积极的贡献。现有会员单位66个,近年来的主要工作包括:重新制定“來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教学)质量控制标准”;编写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编写留学生入学考试题库;配合来华处承担医科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评估。
二、创建来华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
全英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领导机制保障
天津医科大学始终把来华留学生教育作为学校重点发展战略,学校领导十分重视留学生教育的发展规划与实施,亲自指导、规划留学生教育的发展与实施。1997年成立中西医结合国际学院(2008年改称国际医学院),1998年时任天津医科大学校长郝希山院士兼任国际医学院院长,吴咸中院士兼任学院名誉院长,国际交流处郭凤林处长兼任学院常务副院长。
学校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留学中国计划》等相关发展规划,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制订《天津医科大学“十二五”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以及《天津医科大学“十三五”来华留学生教育规划(2016-2020年)》,学校每年都制定切实可行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年度发展计划,并不断完善各项教学及管理制度,使学校在师资队伍、生源质量、质量督导、精品课程、基础设施、政策资金等各个方面具有保障。
(二)师资队伍保障
建立国外教师培训基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英国邓迪大学),先后选派162名教师到国外名校研修培训。 北京外国语大学为国内师资培训基地,分四批共160多名教师参加了北外培训。近5年来,国外、国内、校内三级培训教师560余人次,形成一支业务能力强、英语水平高的国际化师资队伍。
2007年,学校在国内率先实施留学生英语授课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制定《天津医科大学留学生英语授课教师任职资格、选拔程序》,并严格按照文件要求实施留学生英语授课教师资格认证。认证工作经过教师自愿申报、各科室和院系逐级审查、国际学院组织专家进行英语面试、校评审委员会进行最终投票表决,通过认证者被授予天津医科大学英语授课教师资格证书。目前,已有301名教师获得学校留学生英语授课教师资格认证,生师比为3.8:1。其中正高职称90人,副高职称124人,副高职称以上合计占留学生英文授课教师总人数的71%。
(三)生源质量保障
学校紧紧遵循教育部“扩大规模、优化结构、保证质量、规范管理”的工作方针,采取“立足周边,延伸欧美,巩固非洲,兼顾拉美”的招生策略,以东南亚国家为生源轴心,向非洲、欧美国家拓展和辐射。自2015年起,学校开始实施本科招生入学考试制度,根据成绩择优录取;研究生招生新增寄送学习或工作能力的自我介绍视频资料的要求,并进行面试。这些举措将入学质量控制又向前推进一步。针对留学生招生工作,以留学生综合事务管理系统为基础平台,制作招生宣传网页,开发留学生网上报名信息系统,提供在线招生和管理的一体化服务。
(四)质量督导保障
学校建立校、院、督导专家、辅导员四级教学督导,多层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外国专家顾问委员会”和“留学生教育教学专家督导委员会”作为专设的留学生教学督导机构。“外国专家顾问委员会”由来自美国、荷兰、意大利、葡萄牙四个国家的7名欧美知名医学教育专家组成,他们定期来校指导留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留学生教育教学专家督导委员会”由校内12名资深教授和专家组成,全程督导留学生教学工作。
(五)精品课程保障
学校率先将精品课程机制引入留学生课程建设,制定留学生精品课程评选标准及奖励办法,申报和评审实行动态管理,共评选出“天津医科大学留学生英语授课精品课程” 17门。截至2015年12月,学校共获得国家级“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5门、天津市级“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16门。
(六)基础设施保障
为支持留学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给留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2006年学校利用国家“211”工程基建资金1.1亿元,建成一座集办公、教学、住宿、生活于一体的现代化留学生综合楼。2008年,留学生综合楼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建筑面积32000平方米,分为地上15层和地下1层。楼内分布有留学生宿舍503间、教室4间、会议室2间、报告厅1间、教师办公室4间、餐厅3间。
(七)政策资金保障
学校高度重视留学生教育的长期规划与建设,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促进了留学生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2001年至2015年,通过学校争取到财政部、中央与地方共建、天津市政府及学校各项建设与设备投资,总计1.24亿元。
三、创建四位一体的
留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模式
(一)“课堂教学、情境教育、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四位一体
学校在充分尊重留学生来源国文化和习俗的基础上,将“知行和一,德高医粹”育人理念纳入留学生教育,以国家级人文素质教育基地为载体,创建“四位一体”模式,对留学生开展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在学校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开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作为选修课或自修课,并纳入学校整体课程建设范畴,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扩大学生受益面。组织留学生参观“生命意义展室”,以朱宪彝老校长捐献的器官和遗体捐献者的遗嘱感染留学生;以希波克拉底誓言激励留学生,使留学生“理解生命意义,感悟崇高精神”。通过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的“医学生誓言”宣誓、邀请医学专家讲解“医学前沿发展与医学生素质”等活动,引导留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定期召开留学生文化素质建设工作会议,了解师生对文化素质建设的认识和需求,系统总结学校开展留学生文化素质建设的经验,确立留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特色化、项目化、精品化、品牌化”工作思路。进一步建立加强留学生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留学生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促进留学生文化素质建设健康发展。
(二)成立天津市首個留学生志愿者协会
2011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成立了天津市首个全部由外籍学生组成的国际医学院志愿者协会。96位来自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印度等国家的外国留学生成为首批成员。校领导为国际医学院志愿者分队授旗,志愿者集体宣誓志愿为社会作奉献。他们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到社区义诊、慰问孤寡老人、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他们积极帮助生病学生及时就医,为突发事件做应急处理等;为汶川地震、尼泊尔大地震举行祈福募捐活动,组织悼念玉树地震死难者活动。多年来,学校来华留学生还多次参加献血和捐献骨髓干细胞等公益活动。
四、创建贯穿教学始终的
临床技能培训体系
(一)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的临床教学模拟医院
2009年,学校投资1700万元,在国内首创留学生专用的模拟医院,创立贯穿本科医学教育始终(自入学至临床实习前)的实践教学体系,使留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基本熟练掌握各专业诊疗技能和仪器的使用,为进入临床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2014年,学校又投资300余万元提升模拟教学设施和软件。
(二)创建贯穿教学始终的“以临床能力为目标的模拟教学”模式
模拟医院的总面积为1780平方米,包括门诊室、病房、ICU、手术室、妇产科检查室、产房、儿科抢救室、基本技能训练室、自主学习室等设施。全方位模拟医院内医疗行为,完成从基础到综合训练的课程。模拟医学教学建立一种新的课程体系和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为“以临床能力为目标的模拟教学”(Clinical Competency Aimed Simulation Curricula,CCASC),建立贯穿本科教学始终的模拟临床技能培训体系,有助于我国来华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全面提高来华医学留学生能力,培養有能力、会看病的合格毕业生。
五、创建以留学生为中心的
多维度管理与优质化服务
(一)完善留学生管理制度
总结过去17年留学生教育和管理经验,历时半年时间整理并完成了学院2014年版《国际留学生综合手册》《留学生生活指南》《留学生心理疾病预防与治疗》和《留学生管理人员手册》,旨在为每位留学生提供温馨的生活提示,使他们尽快适应在新国家和城市里的生活。明确学校的校风校纪,使留学生知法、懂法,保障他们在守法的同时充分维护自身权益。
(二)实施留学生精准化管理
学校设留学生专职辅导员,对学历留学生以班为单位直接进行管理。进入临床实习阶段,留学生与七年制学生结成“一对一”互助。每周对校内住宿留学生进行巡查,每月对校外住宿留学生进行家访。除公派奖学金,还设立多种校级留学生奖学金,吸引优秀学生来学校求学。为全体留学生购买医疗保险,是全国高校开展全员保险最早的高校之一。
六、创建留学生教学和管理一体化信息平台
学校打造具有留学生管理特色的全英文信息化网络平台,建立了独立的教育网一级域名(www.imstmu.edu.cn)。通过多年的努力,已打造出一整套信息化管理软件和平台,主要包括留学生综合管理系统、留学生网上报名信息系统、模拟医院教学管理系统、电子资源及微信公众平台等社交软件的应用,集对外宣传、招生、教务管理、综合管理、自主学习和资源共享等功能为一体。
七、为全国培养来华留学
英语教学管理师资队伍
2010年,教育部在学校建立首个来华留学英语师资培训中心(医学)。自成立以来,中心已成功举办10期培训班,来自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52所高校的417名教师先后参加培训。天津医科大学调动了全校英语授课师资力量,同时聘请了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英国莱斯特大学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形成强大的培训师资队伍,为学员们提供全方位的培训。在培训中,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效,不断探索新的培训模式,使培训形式更加新颖,培训内容更加丰富,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培训体系。通过培训,教师们提高了英语授课的水平和信心,对加强来华留学生全英文授课师资队伍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培训工作受到了教育部领导及各高校教师的一致好评。中心还先后为宁夏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华北理工大学、广西医科大学、福建医科大学、南华大学、赣南医学院等院校独立办班,培训全英文授课教师182人,为培养和提高全国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师资队伍素质。
八、重要成果
2009年,学校《来华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全英文教学与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实践》获第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同年,国际医学院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2013年,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2014年,学校荣获“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称号;2016年,学校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质量认证” 。
九、展望未来
学校瞄准国际医学教育先进水平,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争创规模、质量、结构和管理四个“一流”,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学质量,聚集一流师资队伍,打造一流品牌课程,培养德才兼备国际化人才,努力把学校留学生教育办成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医学品牌教育。
医学信息人才 篇7
1 医学信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医学信息学是一门以医院领域信息为研究对象、以医药学信息的运动规律及应用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以现代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主要工具、以解决医药工作人员在处理医学信息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为主要研究目标的一门新兴学科, 是一门介于医学与信息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医学信息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医药学和生物学基础知识、信息管理知识、医学信息处理与医疗决策支持系统设计思想和方法, 具有团队协作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2 医学信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我国医学信息学比国外医学信息教育起步晚, 但发展迅速, 已培养了许多能适应计算机和网络化办公环境的医学信息学毕业生, 输送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务科、信息科 ( 病案科) 等岗位。但医学信息人才储备严重不足, 在医院信息领域工作, 既熟悉医院管理、医疗需要, 又熟悉IT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很少[1]。制约我国医学信息学人才培养的因素如下。
2. 1 入学生源有限医学信息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 在医学院校尚属年轻专业, 高校对外宣传较少, 很多家长、学生在进入医学院校之前对此专业了解甚少, 无从选择。就读本专业的学生很多是被调剂到医学信息专业, 影响了本专业入学生源。
2. 2 培养目标不清晰、授课方向不明确很多人对医学信息学专业的认识存在偏差, 甚至有些医务工作者也认为它像计算机专业一样仅仅是一种工具或技术。因同时涉及医学、信息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方向学科, 各高校的医学信息学专业普遍存在培养目标和方案不够清晰、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的问题。本学科的专家、教师在不断探索, 试图改变开设课程多、授课方向杂乱的现状。当前的医学信息学专业教育以培养专科生、本科生为主体, 培养模式单一, 大量的医务工作者也应该是纳入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群体。
2. 3 师资力量有限 ( 1) 教师的学历较低、知识结构单一。各医学信息类专业的教师大多由以前的数学、计算机、医学等专业教师转型而来, 部分任课教师是从图书馆图书情报学专业、经济管理类等专业外调使用[2],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专业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虽然任课教师完成了本专业所分配的课程教学任务, 但其对于该专业的整体把握性和发展性均不能做到统筹兼顾, 不能对本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学习重点和工作向导给出明确、合理的建设性意见与建议[3]。 ( 2) 教师的实践技能差。医学信息学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 基础理论加上教学实践才能相得益彰。医学院校从事医学信息学专业的教师缺乏医院信息系统的运作、链接等实践能力, 对医学卫生信息系统的实际运作情况把握也不太准确。
3 培养策略
3. 1 加强对外宣传, 吸引优秀毕业生进入医学信息学专业, 从源头上控制学生质量。在信息时代, 医学信息学这门新兴的学科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医院管理水平及降低就医成本等方面的应用潜能已经被开发和应用。作为医学院校的朝阳专业, 应加大对外宣传, 让更多的人了解并认可此专业, 提高本专业的社会认知度。
3. 2 重新定位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 努力培养高层次的人才。 ( 1) 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案: 医学信息学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要求学生具备较为完整的医学专业知识、信息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其他自然科学知识, 较坚实的医学和计算机理论, 较强的信息系统开发、应用和管理的能力[1], 以适应医疗卫生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上, 要做到理论与应用相结合, 信息技术、管理学理论与医疗实践相结合, 二者不可偏废, 否则无从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医学信息学专业的综合性使其存在课程门数多、课时少、课程重复交叉、实践薄弱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 我校实行每4 年调整1 次教学方案, 增设和更改课程和相应课时, 以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实际需求; 注重医学、管理学、信息技术各方向课程配置比例和交叉融合。 ( 2) 人才培养层次: 以专科生、本科生等在校学生为主, 包括本专业的学生和医学生。前者是主要目标群体; 后者作为医学院校的医学生也应借助医学信息学的力量, 培养自身的信息学素养, 了解现代医学的发展动向, 熟悉现代诊疗设备和信息化手段, 也应开设医学信息学课程, 而不再局限于文献检索课。医院的医务人员也应该掌握医学信息学的知识和技能, 包括电子病历、影像系统、远程医疗等, 成为医学信息学教育的群体之一。随着医院信息化的稳步推进, 医生及其他医务人员对信息系统的使用率明显提高, 但多停留在收费和管理上, 没有实现信息化系统的潜在利益。要从根本上提高医院医疗服务水平, 医务人员应定期接受医学信息学专业教育和培训。另外许多国家也在探索面向病人与公众的健康医学教育[4], 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医学信息学教育针对医学信息学专业的学生、医务工作者、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等, 根据其对医学信息学知识的不同需求, 开展短期培训、证书培训和远程培训等多种教学模式, 进行分层次、分专业的教学探索。
3. 3提高教师理论和实践能力、素养, 提供多样化教学手段。加强医学信息学师资队伍的继续教育, 鼓励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储备高学历的师资力量。参加国际医学信息学交流, 开展医学信息学重点课题研究。充分认识到医学信息学专业的实践性, 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到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三甲医院和医疗卫生信息中心进行实习, 注重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医疗信息化建设是各医疗机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系统工程, 涉及因素多、专业性强, 对专业人才要求尤为突出。多元复合型医学信息人才的培养是当务之急, 应引起充分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马金凤, 赵强, 董瑞国.医院信息人才现状与培养策略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3, (12) :646-648.
[2]白家铭.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师师资探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 2010, 31 (5) :87-89.
[3]王元强, 郝尚富, 张晓.医学信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2014, 30 (1) :103-107.
医学信息人才 篇8
在我国, 早期主要从事的是狭义数字化医院建设, 即医院的“无纸化、无胶片化”建设, 实现了医院事务的处理与应用。近10年来, 国内越来越多的医疗单位开展了医院信息系统的构建、集成, 业务范围从费用管理向临床、医技等方面扩展, EMR (电子病历系统) 、PACS (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 、RIS (放射科信息管理系统) 纷纷进入医院。通过IT手段的引入, 传统医学模式被打破, 使得我国在疾病预防、保健、诊治、护理等方面实现了“全网络 (多系统全面高性能网络化) 、全方位 (医教研诸方面) 、全关联 (医院、社会、银行、社区、家庭全面关联) ”为主要特征的广义数字化医院建设, 实现了病人信息采集、编码、存储与传输以及医学图像处理和远程医疗等诸多方面的数字化运作。纵观医院数字化建设进程, 可以发现医疗卫生信息化不是一成不变的, 是需要不断改进和再开发的。在信息化医疗建设中涉及的学科较多, 要求的知识面广, 专业技术性强, 若由医务人员直接从事信息系统构建, 因自身不具备从事信息工
作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存在一定的难度, 而IT人员缺乏医学专业知识, 在构建信息化系统时需要熟悉医疗卫生的业务流程, 其在系统分析上存在较长的医学适应期, 由此可见, 具备单一知识背景的人员是无法胜任的, 所以复合型的医学信息人才对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是不可或缺的。试想如果在医学环境中培养信息人才, 不但可以使其熟悉医学环境、医院业务, 深入理解医学信息的意义, 而且还能具备可自主工作的计算机技能, 能从事医学信息系统的研究、分析及开发, 能够利用信息科学的知识来解决医学问题、服务于医学, 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医学信息人才。为此, 我校积极准备于2008年获得教育部批准面向全国招收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医学信息方向) 本科专业, 现有两届毕业生, 全日制在校生100多人。经过几年医学信息学专业课的教学和摸索, 我们发现培养医学信息专业人才加强与医学知识的融合是十分必要的。首先, 医学专业具有特殊性, 医院的信息量多而杂, 形式多种多样, 要求医院的信息人员必须具备特殊的知识结构, 既掌握信息技术, 又具备医学知识背景、熟悉医院业务, 能在海量的医学信息中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有效地收集、整理、存储和传输, 并能挖掘出可利用的医学信息。其次, 医学院校开设信息专业教育没有医学特色是一大垢病;而丧失了医学特色的医学信息专业毕业生, 不仅与工科院校或综合院校信息专业毕业生相比没有竞争优势, 毕业证上的“医学院校”印记反而会成为学生就业找工作时的重大不利因素。
传统计算机专业教学中, 存在授课教师专业限制情况, 所设计的实践开发项目基本不涉及医学内容, 多数是与非医疗卫生行业有关的开发, 难以使学生明确在信息化管理中医学信息的规律和特点, 更没有紧密地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开发创新精神。可想而知, 如若这般要想设计、开发医疗软件或将来就业医疗信息行业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我国医学信息学领域的著名学者、南京中医药大学丁宝芬教授曾经说过“医学信息学不是简单的‘医学+计算机’, 而是用计算机的思维方式来解决医学领域的相关问题, 并在不同结合点上进行创新和重建。”综上所述, 如何行之有效的将信息学知识和医学内容整合, 是医学信息学人才教育中值得重点探讨的问题。医学是信息学要处理的对象, 如若想将两者有效的整合, 应该在学生学习信息学相关课程前进行必要的医学背景知识教育, 这样在实践教学时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尽量在信息课程中体现医学特色, 例如在PACS系统中就涉及医学影像学, 甚至是解剖学等有关医学知识, 如果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进行过相应知识的学习, 那么在讲解时就更容易理解。
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实践与医学知识的融合, 或者说该如何在实践中强化我校医学信息方向学生的医学能力培养, 就成为我们在教育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在教育部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的倡导下, 各大高校都在压缩本科生的总学时数, 为了保证信息方向学生计算机专业课的授课时数, 学生接受的医学教育就相对匮乏, 医学课程的课时减少导致理论讲解多于实践, 学生几乎没有医学领域的经历, 接受起来也比较抽象不好理解, 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背景知识认识不足。基于该专业的培养方向和特点, 学生毕业后主要是从事医学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管理和维护, 并不是去医院接诊病人, 所以在医学知识的接触层面上, 要求广度而非深度。在教学中为了能拓展学生对于医学知识的广度可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 将学习与医学问题挂钩, 培养学生学习医学知识的内部动机,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把医学信息系统所涉及各子模块的需求分析、业务流程作为问题开展教学活动, 让学生置身于未知、混乱和复杂的医学情境中, 成为主体自己去查询信息、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学习解决该问题所需的医学知识, 进行独立思考、探索, 有步骤、有计划地解决问题。亦可通过学习者的合作来发现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 在其消化吸收后以汇报的形式进行讲解、讨论。学生能有充分的自由各抒己见, 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可以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轻松获取知识, 提升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雅斯贝尔斯曾说过:“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 才会对教育产生效用, 而其他所有外在强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
二、采用社会性交流合作, 实现多种学习途径相整合
学生在进行医院信息系统需求分析时由于缺乏对医学的感性认识或体验, 无法充分理解用户的需求, 在实际业务需求的沟通上存在障碍, 不了解医院信息流的底层结构, 不熟悉医院部门之间的密切关联, 容易出现需求分析与实际业务脱节现象, 无法实现医院最优化的业务处理。有的甚至连医院的基本业务流程都不清楚, 对医院各部门相互协作关系的认识比较模糊, 不知道如何下手分析需求, 又何谈深入理解, 而这些内容对于医学信息系统开发至关重要。解决的办法可以采用社会性合作, 比如增加医院调研、见习和医院信息科或医药软件公司实习等环节使学生熟悉医院工作环境, 并接触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 争取医院信息系统实际操作的机会, 提供医院相关业务流程的感性认识, 弥补缺乏与医院相关的支持系统课程的脱节衔接、进行整合和融合, 提高医疗信息化领域的竞争力。通过医院调研完成相关业务调研报告;通过见习了解就诊程序、科室的业务流程和相互关联以及医院的管理;通过毕业实习熟悉医院等卫生机构的日常工作, 医院信息系统的运行和维护等, 加强学生实际操作的训练, 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我国卫生部已经初步确定了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路线图, 简称“3521工程”, 即建设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三级卫生信息平台;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综合管理5项业务应用;建设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2个基础数据库和1个专用网络建设。我国的医疗信息化发展只有起点, 没有终点, 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们要把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实践能力、提高素质结构作为培养目标, 使学生能适应未来的人才市场需要, 成为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的高级人才, 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从根本上解决用人单位既懂医学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短缺问题。
摘要:通过浅析医疗信息化发展的历程, 强调了在医学科学发展和医院现代化管理的必然趋势之下, 培养复合型医学信息人才的必要性, 并简要探讨了课程之间的整合。
关键词:医学信息学,医疗信息化,PBL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 (2003-2010年) [EB/OL].[2002-11-05].
[2]袁静, 刘国伟.军队医院数字化建设目标体系分析[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3, 20 (2) :109-110.
[3]程艳敏, 刘岩, 杨凤丽等.医学信息专业在校生专业认知现状与问题调查[J].医学信息学杂志, 2009, 30 (4) :40-43.
[4]刘秋鸽.论走向对话的高校师生关系[J].文教资料, 2009 (10) :198-199.
[5]王海舜, 吴彦.《医学信息学》课程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探索[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37 (3) :335-338.
医学创新人才培养刍议 篇9
1 医学创新人才的内涵
医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与人民的健康、社会的安定息息相关。关于医学创新人才的定义及特征,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可谓见仁见智。张蔚、胡志认为,“医学创新人才从本质上讲就是在新医学模式和疾病谱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能够在医疗卫生工作中不断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3]。王增军提出,医学创新人才的内涵应包括:一是应具备合理的医学知识结构;二是应具有创造思维;三是具有较强的发散思维;四是具备高尚的品质和坚韧不拔的毅力[4]。史亚琴等认为,“真正的医学创新人才,除了应具备必要的政治身体素质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有:①较强的人文素养;②强烈的创新意识;③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④较好的团队精神”[5]。邓传祥等认为,医学创新型人才的基本内涵包括:浓厚的创新意识;高尚的创新人格;丰富的创新知识;饱满的创新精神;活跃的创新思维;高超的创新能力;科学的创新实践[6]。由此可见,综合素质高、基础厚实、适应面宽、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医学创新人才共同的特质。
2 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2.1 社会经济发展呼唤医学创新人才培养
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是当今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特征。创新能力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迅速发展,创新人才的竞争将会越来越尖锐和激烈。随着医学向整体化、综合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医学将与其他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相互渗透、交叉、整合,医学科学的发展将面临许多新的难题。与此同时,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对医学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多样化、多层次的医学人才需求将日趋明显,医学创新人才的竞争将更为激烈。1998年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在宣言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基本使命是“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要把培养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作为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使大学毕业生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7]。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必须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大力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必然选择。
2.2 医学教育改革聚焦医学创新人才培养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高等教育以创新为目标正进行着深刻的变革。医学教育是精英教育,培养高素质医学创新人才,是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检验医学教育成果的重要标志。2001年11月,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IIME)正式出台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为各国在医学教育标准方面的互认搭建了一个国际性平台。“最基本要求”包括七个宏观的教学结果和能力领域:①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②医学科学基础知识;③沟通技能;④临床技能;⑤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⑥信息管理;⑦批判性思维和研究[8]。因此,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在新形势下不断地研究和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规律,构建和实践高校创新人才教育体系,这是当前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方向。
3 加强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
由于受医学学科特殊性和生命科学严肃性的影响,与其他类高等院校相比,医学院校实施创新教育、进行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难度相对较大。关于我国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王萍玉等撰文指出,我国医学“创新教育改革的步伐还比较迟缓,国内医学人才培养仍沿用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基本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考核体系还是以单一考试的方式评价学生,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存在明显不足”[9]。由此可见,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仍是任重而道远。加强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树立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教育观。1999年6 月中央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一项紧迫任务。因此,要树立医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相融合的人才观,把创新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体现于医学教育的各环节。具体而言,在医学教育质量观上,要由传统的知识质量观转变为包含知识、能力、情感在内的全面素质质量观;在培养目标上,要由培养合格医学人才转向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医学创新人才;在专业设置上,要使过窄的专业口径转变为宽口径,提倡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为培养创新人才成长提供广博的文化底蕴[10]。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牢牢树立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教育理念,才能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优化创新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是高等院校实现人才培养功能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不断地更新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不断推进教育创新,才能建立与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及培养目标的实现。医学新知识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以及不断形成了的与医学相关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对医学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院校应按照创新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追踪并引进医学科学的新成果和新进展,开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相关的新课程,如医学科研方法、创造学、社会心理学等,增强课程的开放性和选择性。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是推进教育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大力推广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自主式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研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主动学习者。应大力提倡现代教育技术与医学课程整合,推进网络课程建设、实施信息化教学,使医学教育走向个性化和终身化,为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做出积极的贡献。
3.3 改革教育评价方法与考核制度
为了适应现代医学模式,新世纪的医学生所具备的素质应该是全面的,即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精湛的临床技能、高尚的医德医风,还要有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评价方法与考核制度对学生成长有着直接而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不同个性特长学生自主发展、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的激励机制,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评价制度非常重要。然而,当前医学院校的教育评价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标准单一,忽视个别差异;评价过程过于关注对结果的评价,忽视对医学生发展过程的考查。因此,对医学生的评价和考核,应建立发展性评价观[11]。学校应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从根本上改变将考分作为考量学生唯一依据的做法,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列入学生奖励评优的重要指标,并注重学生个性特长,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强化对考生的知识面、思考判断、创新思维、分析综合等能力的考查;大力倡导进行创新实践活动,可以将学生参与开放实验、科研课题、发表论文情况及科研竞赛成果转算成创新学分,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总之,对学生的一切评价工作都要着眼于医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要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业质量、人文素质及身心健康,又要关注学生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个别差异,真正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
3.4 加强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主导力量。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是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高校教师中存在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教学方法陈旧、对学生管理方式落后等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因素,因此要下大力气加强高校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以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教师自身要提高教学科研能力,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挑战自我,敢于探索,大胆实践,具备快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使自己有广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技能,除了厚实的医学专业知识,还应具有创新教育相适应的信息技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不断提高科学素养、文化素养、道德素养[9]。学校要创新师资建设和管理制度,建立体现创新导向的教师工作评价和奖惩制度,把教师的教研、进修活动和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工作绩效,作为教师业绩评价和教师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改革管理体制、强化职业修养等途径,全面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富有创新精神、能够担当创新人才培养重任的创新型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朱洪波.论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13.
[2]刘吉臻.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探讨与实践创新研究[C].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2006.12.
[3]张蔚,胡志.地方医学院校建立医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2):58-59.
[4]王增军.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9-70.
[5]史亚琴,李文华.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初探[J].交通医学,2003(2):215-216.
[6]邓传祥,张万仙.医学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初探[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7(2):85-86.
[7]何萍.论知识经济时代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02,10(4):202-203.
[8]四川大学医学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等编.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8.
[9]王萍玉.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5):341-342.
[10]方卫清.论人文教育与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1):54-55.
医学信息人才 篇10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全科医学人才,全科医学教育
2010年3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卫生部、教育部等制订的《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中指出:到2020年通过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 基本满足“小病在基层”的人才资源要求。2011年7月,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在我国初步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 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这对坚持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医学院校来说, 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地方医学院校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 充分发挥自身的医学教育资源优势, 全力为基层卫生事业发展培养所需人才[1]。
1 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人才严重不足
根据卫生部公布的《2010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可知, 2010年我国拥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89.2万个, 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3.3万个、乡镇卫生院3.8万个、诊所和医务室17.3万个、村卫生室64.8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共328.2万人, 其中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共109.2万人。长期以来, 我国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结构与分布不合理, 尤其是西部地区表现更为突出。以广西为例, 在卫生人才数量上, 2008年每千人人口拥有卫生人员数比例比全国平均比例低36.0%, 每千人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比例比全国平均比例低20.0%;在卫生人才整体素质上, 2006年广西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中, 具有本科学历者仅占总数的1.6%, 专科学历者占总数的17.4%[2], 2010年, 具有本科学历者也仅占其总数的6.7%[3]。
再看看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城市———上海。2010年上海经过岗位技能培训的全科医生有4 229名, 是全国拥有全科医生最多的城市之一, 但按照每万人拥有3名全科医生的比例计算, 上海全科医生的“缺口”仍有近3 000人[4]。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城市———温州, 2010年温州市拥有社区卫生技术人员5 905人, 而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仅占1 413人, 无职称人员达3 914人。2007年底, 温州市仅有296人取得在职全科医师规范培训合格证书[5]。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严重不足, 队伍层次结构不合理, 技术人员队伍素质不高已成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提高和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因此,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基层医生的执业水平, 改善基层卫生服务条件, 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2 培养全科医学人才的重要意义
全科医学又称家庭医学, 是医务人员直接深入家庭向群众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一体化的、全面的、连续的指导与服务的一门新兴医学科学。20世纪60年代, 全科医学首先兴起于美国, 并相继在其他发达国家中推行, 20世纪80年代末传入我国。全科医学人才是为居民提供全科医疗卫生服务的医学人才, 通称为全科医生, 欧美等发达国家称作家庭医师或家庭医生。美国的家庭医疗学会对家庭医生的定义是:“家庭医生是经过家庭医疗这种范围宽广的医学专业教育训练的医生。家庭医生具有的独特态度、技能和知识, 使其具有资格向家庭中的每位成员提供连续性和综合性的医疗照顾、健康维持和预防服务。”在2011年7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中给出的全科医生的定义是:“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 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 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全科医学在我国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 得到了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目前, 全科医学的二级学科地位已确立, 全科医生的培养和培训制度开始建立, 全科医学人才队伍已具雏形, 但与我国快速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及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相比, 全科医学人才缺口仍然很大。作为居民健康“守门人”的全科医学人才, 其工作主要在基层医疗卫生领域, 为居民提供诊疗、保健、预防、康复等服务。尽管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基层医疗卫生工作, 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加强城市社区和乡村卫生的工作, 着力解决民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但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合理、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匮乏、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 致使我国基层医疗卫生环境并没有得到多少改善,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难以满足民众对优质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 从而造成了民众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不信任、不放心, 出现了城市“三甲”医院人满为患, 而基层社区诊所门前冷落的景象[6]。“社区医院的大楼建得再高再漂亮, 如果缺少了高水平的全科医生, 那充其量也只是一个架子而已[7]。”据不完全统计, 所有到三级医院就诊的病人中, 只有50.0%左右的病人真正需要专科医生的诊治, 而其中80.0%~90.0%以上病人的基本健康问题完全可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解决[6]。因此, 顺应社会需求, 加快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执业水平, 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全科医学人才队伍, 是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得以提高、卫生事业得以快速发展的关键, 同时, 这也能给我国医学教育提供难得的机遇。
3 医学院校是培养全科医学人才的重要平台
目前, 我国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方式主要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在职专科医生的转岗培训和对农村订单定向免费生的培养。通过对基层在职专科医生的转岗培训来培养全科医生, 这与发达国家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相一致。在美国, 要想成为全科医生, 除了需要经过4年的医学院学习培训外, 还需接受全科医生的培训项目。全科医生培训项目以临床技能训练为主, 着重培养解决社区常见健康问题的能力, 在培训结束后还要参加严格的考试才能成为全科医生。而英国全科医生的培养, 是经医学院学习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后, 在医院经过1年的临床训练, 然后再经过皇家全科医学学院为期3年 (前两年在医院, 后1年在社区) 的训练, 通过考试后方能成为全科医生。
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民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全科医学提出了巨大的需求, 因此, 我国政府采取多种方法, 建立多种形式的培养体系来培养全科医生, 这不仅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同时还促进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作为医学人才培养基地的高等医学院校, 应面向未来, 着手建立高水平的全科医学体系, 大力培养高素质的全科医学人才。因为全科医学人才作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这不仅需要掌握临床、预防、康复等医学科学知识和技能, 还需要拥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浓厚的人文情怀。尽管目前我国有十多个省、市的高等医学院校开展了医学本科的全科医学教育, 但还远不能满足民众的巨大需求以及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 应有更多的高等医学院校加入到培养高素质全科医学人才的行列中, 研究和探索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
全科医学是一门面向社区与家庭, 融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学科。全科医学教育并不是临床医学教育的简单化, 它是以人为中心, 以维护和促进人的健康为目标, 集诊疗、预防、保健、康复、护理以及计划生育指导等于一体的教育。因此, 各高校应在对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基础上, 创新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整合校内各学科资源, 加强对全科医学学科和师资队伍的建设, 为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全科医学人才创造良好条件。
《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中指出:高等医科院校应以卫生需求为导向, 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结构, 加强全科医学学科建设, 加快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 着力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地方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主要面向基层, 服务大众, 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大量合格的全科医学人才离不开地方医学院校的全力参与。因此, 地方医学院校应紧紧抓住这难得的历史机遇, 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优势, 研究和探索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 整合校内外医学教育资源, 加强学科建设,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发展方向,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 全科医学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我院依托省级医学院校这一优质医学教育资源, 在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基础上, 根据国家的战略需求, 及时加强了全科医学学科建设, 推进了全科医学的教育进程, 创新了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 从而加快了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
4.1 瞄准国家战略需求, 促进学校良性发展
2009年1月, 我国通过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简称《新医改》) 中指出:要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维护居民健康为中心, 为居民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初级诊疗服务。《新医改》方案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 国家要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形成全方位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这就对我国的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明确向医学院校提出需要大批既懂得医学知识和技能, 又具备公共卫生知识、法律和社会管理等学科方面知识的应用型医学人才。这些人才主要面向基层, 为大众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医学院校是培养医学人才, 进行医学科学研究的主阵地, 其培养的人才工作在全国各地的医疗卫生战线上, 是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和推动者, 是居民健康的保护人。为此, 学校在遵循医学教育规律的基础上, 根据国家的医疗方针政策以及新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体系、改变教学模式、引入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组建教学科研团队, 探索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自身科研平台的优势, 鼓励专家学者积极参与科学研究, 为医学及诊疗技术的进步提供动力, 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知识源泉;发挥自身优势, 为基层培养和培训大批实用型临床医学人才。
4.2 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研究, 加强全科医学学科建设
培养全科医学人才离不开全科医学教育, 全科医学教育是一项集临床、预防、康复和人文等专业于一体的教育,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近年来, 我院大力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研究, 积极组织教师学习国家医疗卫生政策, 了解国内外全科医学教育的进展情况, 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和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 目前已有8项省厅级、校级研究课题获批准立项。在师资队伍建设上, 我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加强了拔尖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及其团队建设, 遴选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为开展全科医学教育, 我院专门配备了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及流行病学等专业教师, 并不定期地派教师参加省内外全科医师学习的培训, 以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鼓励临床教师承担全科医学教学任务, 开展全科医学科学研究。我院从2010年开始增设了五年制临床医学 (全科医学方向) 专业。
4.3 加强临床实践基地的建设, 积极开展社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环节是医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医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而且还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我院建立了由实验教学、案例分析、专题讨论、见习教学、临床技能培训、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科技竞赛、创新科研等共同组成的实践体系, 减少了理论课学时, 并使理论课与实践教学学时比例达1:0.7。我院充分发挥校本部和附属医院的教学资源优势, 加强了对基础和临床知识的融合。从学生进入学校的第一天开始, 我院就对学生进行了医学教育介绍, 让学生了解医学誓言并进行宣誓。从大学一年级开始, 安排学生每年利用寒暑假到家乡所在地的医院、预防疾控中心进行见习, 宣传公共卫生知识或进行社会调查;在大二时安排学生到学校附近的社区医院、教学医院进行见习, 让学生进入临床一线, 接触实际病例并参与一定的社区保健宣传, 了解医院运作, 感受医生职业, 体验医生与病人的交流, 接受医德医风的熏陶。每年我院都以医学生临床技能大赛、省级医学生临床技能大赛和全国医学生临床技能大赛为载体, 强化临床技能训练和考评, 以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4.4 培养农村订单定向免费生
从2010年开始, 我院开始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的定向免费生。对于全科医学方向的学生, 学校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原有的教育教学方法, 培养高素质的全科医学人才。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 我院明确提出培养“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在知识、能力以及各方面素质上都比较优异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基层的、适应现代社会健康理念的全科医学骨干人才”的理念。
在课程体系上, 我院以临床医学专业开设的课程为基础, 增加了公共卫生、预防医学和人文社科等方面的课程和学时。
在教学内容上, 我院改变了传统以单门课程授课的知识传授方式, 通过以器官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方式来组织基础和临床方面的理论和实验教学, 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后, 开始进入临床学习。临床学习拟安排三年半的时间, 前两年在“三甲”教学医院各科室进行轮转学习, 以掌握各病种的诊疗方法;后一年半在社区医院、预防疾控中心学习, 以掌握卫生保健、预防等知识和技能。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 我院主要采取全科医学骨干人才培养模式, 实行小班化教学, 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着重培养全科医学人才的人文素质、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 使他们具有健康的理念, 成为基层卫生机构的领导者和创新者以及医疗卫生改革的推动者。
4.5 培训基层在职医疗卫生人员
当前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生整体学历层次不高, 高职称人员较少, 年龄结构老化严重, 专业不突出, 这些都是制约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 也是居民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不信任、不放心的缘故。因此, 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职医生的专业培训, 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诊疗技术十分迫切。我院根据区卫生厅、教育厅的部署, 积极发挥学校医学教育资源的优势, 建立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基地, 为学校所在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城镇医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执业医师, 提供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全科医师骨干培训和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培训以及资质认证等, 从而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岗前培训, 有效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整体水平。
4.6 鼓励和引导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
多年来, 我院始终坚持服务基层、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办学方向, 为地方医疗卫生事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广大毕业生胸怀祖国、服务大众, 扎根基层、勤勤恳恳、心系民众疾苦, 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公共卫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是我国医疗战线的主力军之一。一直以来, 用人单位都对我院培养的毕业生评价较高, 认为他们基础扎实、专业水平高、肯吃苦、勤奋有干劲, 且经过多年的历练, 他们中的大多数已成为本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中坚力量及骨干。
参考文献
[1]易鑫, 曾文俊.论全科医学及其发展[J].中国医院管理, 1994 (6) :55-57.
[2]杨燕初, 覃汉宁, 周振座, 等.广西区域医学教育与农村卫生人力资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6 (4) :42-44.
[3]韦波.为后发展地区培养全科医学人才[N].光明日报, 2011-10-03.
[4]刘轶琳.全科医生社区“挑大梁”供不应求上海仍有近三千缺口[EB/OL].2011-10-16.http://www.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
[5]俞林伟.地方医学院校服务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1 (8) :615-617.
[6]肖纯凌.适应社会需求加快基层全科医学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 2011 (10) :32-33.
医学信息人才 篇11
【摘要】目的:研究应用循证医学思维对高校优秀口腔医学本科人才进行培养的措施及效果。方法:以40位学习口腔修复学的大四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20位)、观察组(21位)分别给予传统教学方法和循证医学思维教学法。结果:观察组学生的临床技能和理论知识考核成绩、病案分析、病历书写、教师和学生的满意度等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在口腔医学的临床教学活动中合理地引入循证医学思维可有效促进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及技术能力。
【关键词】循证医学;医学教育;临床教学
【中图分类号】R7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580-02
基金项目:徐州医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项目(Xjk201210);江苏省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省2013号SJK259)
循证医学(EBM)的核心主业体现为准确、慎重、明智地应用现有具有高度客观性的相关研究结果作为主要证据,充分结合个人临床经验及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对患者的个人意愿及价值进行充分考虑,将这三者进行完美结合后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临床治疗[1]。将循证医学思维合理的应用于口腔医学本科的教学中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本次研究将循证医学思维应用于口腔医学本科教学中后取得良好效果,现在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徐州医学院2011级41位学习口腔修复学的大四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性别:男23位,女18位;年龄:20-24岁,平均(21.8±3.1)岁。所有研究对象均为口腔医学本科大四学生。学生所学课程为口腔修复学。2组学生的大小课比例、总课时、见习课教师等均相同。随机将41位学生分为观察组、对照组,2组学生在性别、年龄、入学成绩等疾病信息的比较上差异未存在显著性,可进行比较。
1.2方法
应用传统教学方式对对照组学生进行教學,具体为教学活动以具体疾病或教师作为中心,教师主要凭借自身临床经验对学生的临床思维及临床诊断进行指导。观察组的教学以学生作为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教授。进行内科学、诊断学教授时充分利用病案库相关资料、病例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各种资料。循证医学教学方法具体表现如下:①进行循证医学知识培训:由专家对循证医学的概念、网络医学相关技术的实际应用、相关文献的具体查阅方法等进行讲授。②循证医学思维示教:带教教师逐一对临床中常见循证医学实际操作进行演示、分析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③具体实施:教师以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作为根本依据,将临床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引入教学活动中,并制定出相应的讨论大纲,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同时,学校教研室提供相应的检检索系统,让学生能利用课余时间可对相关临床问题通过对文献进行查阅,查询和收集相关临床研究的证据和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各小组派一个代表对问题的研究、临床操作、临床应用的重要性进行具体评价,小组间成员进开展讨论,并让各学生写出学习心得。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主要扮演的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对学习进行总结和归纳,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难题。
1.3教学效果评价
通过书面理论考试及临床技能操作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理论知识测试的内容主要包含选择题、问答题等。临床技能操作考核主要包含中英文资料的查询和阅读能力、病历书写能力、病例分析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等。应用过不记名问卷调的方式对学生对循证医学思维教学法的评价进行调查。
1.4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处理计量资料,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学生理论知识及方面能力掌握情况
学生期末理论知识测试总分为100分,观察组学生期末理论知识测试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存在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学生病历书写、病史采集、病例特点分析及归纳、辅助检查结果分析、鉴别诊断等各种能力进行考核,考核总分为40分,观察组的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传统临床医学教育模式主要强调的是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授,教学活动强调以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被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为缺乏实践机会。在临床工作中,医学学生会面临各种疾病的检查、诊断、治疗等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来源与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授和教科书上的知识。这种被动的学习往往对学生能力的发展产生制约作用,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而循证医学思维教学法的应用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进行知识学习,高度强度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参与临床实际问题的解决[2]。
在循证医学思维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其遵循的教学步骤主要为:首先,教师提出临床问题,然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文献检索的方式收集证据,解决问题。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证据进行严格评价,并引导学生教学针对性讨论。再次,教师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提高学生临床操作能力。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循证医学思维教学法可以做到,在教学活动进行之前,先让学习自行进行相关资料查阅,使学生能够进行充分的课前预习。在课堂上,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畅所欲言地进行讨论,充分激发学生主动能力性和创新思维。该种教学方式可有效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其思维拓展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归纳总结能力,增强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口腔医学本科教学中应用循证医学思维教学法,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综上所述,将循证医学思维引入口腔医学本科教学中,可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操作技能得到明显提高,提升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邓可刚.DENGKe-gang在长学制医学生中开设循证医学证据检索课程的初步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4(33):418-419.
[2]黄学武,陈壮忠.循证医学教学法在临床教学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3(03):538-539.
医学信息人才 篇12
关键词:妇幼保健,转化医学,策略
随着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现代生物 - 心理 - 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保健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对妇幼保健专业人员的保健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儿童优先,母亲安全”已是全球趋势。因此,在新的医学模式背景下,对于从事妇幼保健工作人员来讲,不但要具备丰富的业务知识和预防为主的群体保健观念,而且还必须有高尚的职业道德、高度的法律意识、良好的组织协调及沟通表达能力。对此,承担培养妇幼医学人才的地方医学院校应更新教育理念,从培养模式方面积极探索能够提高妇幼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有效途径,以使其社区保健服务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以及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养得到不断提升,从而成为扎根基层、 服务妇女儿童的实用型医疗卫生人才。
一、转化医学理念引入妇幼卫生教育的重要性
转化医学( Translational Medicine) 是近年来国际生物医学领域提出的新概念。转化医学的实质是基础医学和临床的整合,是多学科、多层次、多靶点,微观与宏观、结构与功能、生理与病理、预防与治疗、人文与科学的交叉融合,是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目前,国内大型综合医院为实现临床与基础的一体化,以推动医学发展,已开始用转化医学理念指导临床医学人才培养。
妇幼卫生专业是一门新兴学科,是弥合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裂痕的重要桥梁,其培养目标是保健、医疗、预防和管理相结合的综合型妇幼卫生人才。然而,目前妇幼卫生专业本科培养模式仍然以课堂讲授等为主,学生毕业前一学年才被安排到妇幼保健院( 所) 实习,这势必造成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相隔周期过长,“学”与“用”脱节。在医学教育中,任何教学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着患者、疾病或者医生的治疗等方面,而转化医学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原则,始终围绕着“以患者为中心,以人为本”的理念去进行一系列的医学研究。因此,为了使妇幼学生能迅速将所学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避免教育的盲目性,必需让转化医学理念在妇幼专业教学和实践中发挥作用。
二、转化医学理念指导妇幼卫生医学教育的策略
1.专业素质培养
由于科学先进性的课程体系对医学人才的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是否适应未来的需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地方高等医学院校要不断提高本专业的教学质量,对妇幼医学课程体系的设计应注重系统性、理论性和实用性,根据保健医学的特点和妇幼病况的特征,以突出专业素质教育和实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将人文社会科学、公共基础、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等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特的妇幼医学知识体系。专业教师应积极探索“以社区为基础的教育结合社区妇幼保健问题学习( CBE - PBL) ”的培养模式,采用理论讲授、小组案例讨论、临床和社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等辅助手段开展教学,从而为培养妇幼医学生的优秀专业素质提供良好的平台。
2.人文素质提升
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医学模式已经由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发展成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只关注医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而新的医学模式则强调人的健康、亚健康、疾病都要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的影响。因此,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妇幼医学服务开始转向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优质的健康服务。地方医学院校妇幼专业学生毕业后,将要到基层从事社区医疗卫生有关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及健康管理的全方位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但是我们发现,地方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正在边缘化,已经影响到了社区保健服务水平。因此,各地方高校应在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树立转化医学理念,结合新医改对妇幼医学人才培养要求,加强妇幼卫生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环节中做到人文与科学的交叉融合,以使学生树立以人类价值为终极关怀的伦理观念,并增强其为社区妇幼保健服务的意识,使其日后在保健服务过程中的医疗行为得到规范。
3.科研素质培养
医学生的科研素质培养对于其日后的职业生涯意义重大,无论其成长为临床职业医生,还是成为医学科研工作者,都必须以扎实的科研素质作为基础。由于转化医学具备“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和“多学科会聚”等特点, 其研究内容以疾病诊疗为目的。因此,为了有效地促进妇幼专业学生对学科间知识交叉渗透的理解与整合能力,巩固专业基础,为今后从事研究或继续深造打下良好基础,学生应在医院 - 学校双指导教师的帮助下选择课题,研究课题最好与妇幼保健学的课程内容相符合,并且是临床工作中所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一些高校面向大学生建立了大学生专项科研基金,让学生主动参与科研课题申报、立项、课题实施、结题、成果鉴定全过程,从实施的结果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科研积极性。
4.就业能力提高
业务强、技术精是医生自然素质的体现,是其取得患者信任的前提,因此,妇幼医学生除了应掌握人文社会科学、公共基础、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以外,还要掌握妇女保健和儿童保健的医疗技能, 如对妇女、儿童的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观察、护理和诊疗能力; 初步处理妇产科急诊、产科大出血及计划生育、围产期保健的能力; 开展妇女、儿童卫生保健、卫生宣教及指导科学育儿、计划生育的能力等。
妇幼卫生实行以保健为中心,以保障生殖健康为目的,面向群体、面向基层开展保健和临床相结合,并以预防为主的妇幼保健服务。地方医学院校要想做到所培养的妇幼医学人才能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在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必须使人才培养越贴近基层越好。因此,地方医学院校应根据筛选标准,选择3 ~ 5个妇幼保健院作为教学基地,实行共建共管,开展岗位培训。通过岗位培训使学生掌握妇幼医学的以人为中心、 家庭为单位、社区为基础、预防为导向服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了解社区卫生服务相关的卫生政策、法规及相关管理要求; 通过岗位培训,使妇幼专业医学生建立针对妇幼群体医疗的诊疗思维模式,能够运用生物 - 心理 - 社会医学模式,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社区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保健服务,并提高其对妇女儿童常见健康问题和疾病的防治能力。
5.提高带教老师的带教能力
要培养高素质的妇幼保健医生, 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带教老师队伍,因为提高带教老师的素质是培养高素质妇幼保健医生的关键。妇幼保健工作不同于一般的临床、医疗与防疫工作,它是根据妇女和儿童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的特殊健康问题,通过保健与临床相结合的服务模式,提高生殖健康水平。妇幼保健工作服务对象是占人口2 /3的妇女和儿童,工作内容不只是门诊服务,还承担了大量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如为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提供健康教育服务、孕产妇建卡、产后访视、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等。因此,为保证妇幼保健医生的培养质量,各院校应该重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对社区带教老师的培养可采取高校委托 - 社区实践的学社托管模式。如根据学校的情况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国外或国内社区妇幼保健开展较好的地区考察,学习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先进经验; 参加社区妇幼保健学术交流活动,加强与同行的交流学习; 定期派教师到社区参与实践,在保健实践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以便更好承担带教教师作为指导者、 合作者和学习促进者的角色。
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