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组织流程图(共12篇)
活动—组织流程图 篇1
摘要:运用活动—组织流程图的方法研究S公司现有售后服务维修业务流程,该方法运用活动—组织流程图的邻接矩阵和可达矩阵,发现现有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验证分析优化前后的流程,并进行效果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快捷有效地发现流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企业流程优化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和依据。
关键词:活动—组织流程图,维修流程,流程优化,工业工程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环境的灵活多变以及客户要求的不断提高等因素影响,各个企业越来越重视组织的业务流程优化问题,只有反应迅速、高效的流程才能迅速满足市场需求。目前,多数企业是在执行业务流程的过程中通过员工自身的实践经验发现流程中不合理的地方,提出改进意见。由于员工本身工作职位的局限性,这种凭借人工经验发现流程问题的方法,多数缺少从整个流程的全局角度出发思考流程优化问题,优化的流程缺少科学有效性。
本文运用活动—组织流程图的方法,研究了S公司售后服务维修流程,分析了该公司现有维修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法,最后验证分析优化后的流程并评价了优化后的效果。
1 文献综述
受世界工业史发展路线的影响,无论是企业的业务流程优化理论、产品管理体制、业务流程变革理论,还是信息流管理都源于西方。例如一些著名的理论:业务流程变革理论、业务流程再造理论、业务流程优化理论以及关于业务流程的管理理论等。Michael Hammer第一次提出了业务流程的概念,他提出业务流程就是一系列能够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相关联的活动进程,该概念为企业的业务流程优化提供了一个最原始的理论依据[1]。Michael Hammer和James Champy两人共同著作了《再造公司—企业革命的宣言》,书中,他们以企业现有的业务为基础进行彻底的再思考、再设计,从而最终获取服务、质量、成本以及交货期的决定性改善对业务流程进行了更为详尽的定义[2]。
步入21世纪后,专家和学者们对业务流程进行了更深的研究。国外在相关的业务流程的建模研究以及自动化管理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Micrografx公司开发的仿真分析管理软件和CACI公司的Simprocess都为公司流程优化提供计算机技术支持[3]。运用这些软件研究公司的各个流程,及时发现公司业务流程中现存的问题,对提高公司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帮助。随着IT技术的不断发展,IT技术也逐步开始运用到了各个行业中,IT技术也将对BPI产生很大的影响。
2 研究方法
活动—组织流程图就是把业务活动流程图和组织流程图组合在一起共同组成的流程图,活动—流程图用图的方法清晰地表明了流程中的活动主体及业务活动的前后紧密的衔接关系。该流程图的上部分填写活动内容名称和活动序号,下部分填写相应活动的名称及对应的组织序号[4],如图1所示。
活动—组织流程图容易理解,并且形象直观地表现了业务中活动与活动之间联系的同时也体现了不同的工作人员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人能够快速熟悉业务流程。
2.1 基于活动—流程图的分析方法
该方法根据活动—组织流程图写出其邻接矩阵,对邻接矩阵进行计算出相应的可达矩阵,然后根据可达矩阵找出流程中的活动环及组织间往返次数,进而发现流程中不科学的环节。
(1)邻接矩阵和可达矩阵
活动—组织流程图的邻接矩阵A是用来表明流程中各个环节之间的直接关系。邻接矩阵的定义如下:,当j活动为i活动的后衔活动时,aij=1;其中,n为组成流程的所有活动的个数,即活动—组织流程图中的节点数,邻接矩阵表示了流程中的两两活动间是否有紧前紧后的衔接关系[4]。流程中的开始活动即为输入活动,结束活动即为输出活动。如果矩阵中aij元素的值等于1,则说明第j项活动是第i项活动的紧后活动。
邻接矩阵经运算后可得对应的可达矩阵R,它表示的是流程图中各节点间通过一定长度的通路后可达的程度,可达矩阵的实际含义表示的是各节点间的间接关系或直接关系[4]。其定义为:,其中:n为矩阵的阶数;I为单位矩阵。
可达矩阵能够清楚的显示流程中两两环节是否有前后的顺序关系。也就是说如果元素值rij为1,则表明活动i是活动j前面的活动。
(2)活动链、活动环、组织链与组织往返
定义1假设i和j分别表示的是流程中的输入活动和输出活动,那么从i到j有顺序地连接起来的活动的集合就是从i到j的活动链[4]。
定义2在可达矩阵R中,行元素与列元素分别对应相等的活动构成的环,称为活动环。
如果可达矩阵R中的rij元素等于1的话,那么i与j间肯定存在活动链。所有活动链所包括的活动可以用i的可达集(可达矩阵R中的第i行中所有值是1的列所对应的全部活动组成)和j活动的先行集(可达矩阵R中第j列中所有值是1的行所对应的全部活动组成)的交集找出,其中。具体算法如下[4]:
算法1
(1)设活动链的顺序指标C=1,初始活动;
(2)若,则已获得活动链,停止,否则,执行步骤3;
(3)若,且rij=1,令C=C+1,,转入步骤(2)。
定义3组织链:在一条活动链中,按照活动链的顺序将活动对应的组织顺次排列连接到的组织链。在组织链中任两个组织(A和B)间交互一次业务,组织间往返就为1[4]。
假设组织链A、B为的任意两个组织。删除A与B除外的其他所有组织,将余下的组织A和B以原顺序顺次连接,然后将相邻组织一样的进行合并,设最终得到的链中A、B的个数为K,则组织A与组织B之间的组织往返次数为:,其中:表示小于等于X的整数[4]。
2.2 运用该方法的操作步骤
步骤1确定需要研究的对象的流程;
步骤2将该流程分成若干子流程,并画出其管理流程图;
步骤3画出某一个子流程的流程图;
步骤4根据子流程图中各活动间的衔接关系,写出它的邻接矩阵,并确定该流程的输入和输出活动;
步骤5根据步骤4中的邻接矩阵计算出对应的可达矩阵,并找出所有的活动链和活动环;
步骤6找到所有活动链相应的组织链,然后对其组织往返次数进行计算;
步骤7找到全部组织往返次数和活动环大于1的活动链,运用ECRS(消除、合并、重排、简化)法则或结合其他工业工程的方法进行流程优化,优化之后,再运用活动—组织流程图分析法,对优化后的效果进行验证、对比与评价。
3 S公司维修流程现状描述
S公司是一家提供动力传动设备的全球500强公司,生产的工业产品品种齐全,基本能满足所有工业生产的需要,包括齿轮马达、风力发电产品、标准减速机、联轴器及其他的零部件。其售后服务部门是一个能给公司创造巨大利润的部门之一,部门每个月的业务量能达到1 000万左右,该售后服务部门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系统,S公司旗下有6个分公司。售后服务部门提供给顾客的服务主要有五种:备机销售、备件销售、室内维修、现场服务、改造翻新。本文主要针对占业务量较多的维修这种服务进行研究。运用组织—流程图的分析方法找出维修服务服务流程中不合理的环节并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以缩短服务时间,提高服务效率,保证客户忠诚度。
维修业务是占S公司售后服务主要的业务,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保证优质的售后维修服务才能保证企业的盈利能力并不断的维持、发展客户。经过实地调研得知,目前S公司售后服务维修业务流程如下:
(1)客户提出申请维修服务;
(2)协调工程师接到客户服务申请之后,询问客户信息以及需要维修的机器类别和型号,并简要了解出问题机器的状况,并通知客户邮寄返修件;
(3)客户邮寄返修件到公司;
(4)客户邮寄的返修件到公司以后,协调工程师确认客户信息并且确认收货;
(5)车间员工收到协调工程师的通知后确认接收返修件,然后对返修件进行拆机检查,做出拆机报告;
(6)协调工程师针对车间员工做出的拆机报告做报价、合同;
(7)订单处理员将协调工程师做的合同进行登记,内容包括客户名称,最终成交价,以及折扣等;
(8)部门经理收到合同之后进行审批,审批不合格的退回给协调工程师;
(9)部门经理审批之后转给商务经理审批,审批不合格的退回给协调工程师,合格的签字之后转交给订单处理员;
(10)订单处理员对合同再次登记,盖合同章,确认无误;
(11)订单处理员将盖章之后的合同进行扫描,将电子版合同传给协调工程师;
(12)协调工程师接收合同,将电子扫描版的合同电子邮件传给客户签章;
(13)客户确认签章,付款;
(14)协调工程师确认收款;
(15)财务工作人员确认核对收款、开发票;
(16)订单处理员在SAP中建工单;
(17)部门经理和车间员工开会对订单的紧急程度进行排序;
(18)车间员工按照订单排序顺序进行维修;
(19)订单处理员对发票进行核对,有问题的发票返回财务工作人员二次核实;
(20)核对无误的发票订单处理员邮寄发票给客户。
活动—组织流程图描述如图2:
1-申请服务;2-核对客户信息;3-寄回返修件;4-确认收货;5-收货做拆机报告;6-报价做合同;7-登记合同;8-审批签字;9-审批签字;10-登记、盖章;11-扫描存档下发;12-接收合同;13-签章付款;14-确认收款;15-建工单;16-订单排序;17-维修;18-核对、开票;19-核对发票;20-邮寄发票。A-客户;B-协调工程师;C-车间员工;D-订单处理员;E-部门经理;F-商务经理;G财务工作人员。
根据图2写出它的邻接矩阵设为A,邻接矩阵经过计算可得到与之相应的可达矩阵为R,其中活动1为输入活动,活动20为输出活动;活动6、7和8形成一个循环结构即活动环,活动18和19形成一个活动环。
由可达矩阵经过算法1,可找出流程中最长活动链和最短活动链及其对应的组织往返次数分如下:
最长活动链:1-2-3-4-5-6-7-8-6-7-8-9-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A,B组织间往返次数;C,D组织间往返次数;D,E组织间往返次数;A,D组织间往返次数;B,C组织间往返次数。
最短活动链: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A,B组织间往返次数;C,D组织间往返次数;D,E组织间往返次数;A,D组织间往返次数;B,C组织间往返次数。
从上述活动—组织流程图和活动链中组织间往返次数的计算数据可以发现,该公司售后服务维修业务流程存在以下问题:
(1)确认的环节过多,造成组织间往返次数增加;S公司在工作分工方面做得过于细化,导致在处理业务的过程中有很多的确认沟通环节,协调工程师、车间员工、订单处理员以及部门经理之间的循环结构多,导致处理业务的效率大大降低,同时降低了响应客户的速度,进而影响客户满意度和和客户忠诚度。
(2)根据可达矩阵可知,该流程中存在不合理的活动环,人力资源安排不合理,工作分配不合理。协调工程师负责处理与客户的沟通协调,订单处理员负责SAP中订单处理,而在现实的工作中,订单处理员同时负责合同的登记,期间要反复和协调工程师进行核对,并且合同稍有变动订单处理员就要进行记录变动的是什么,这样做忘记了登记的初衷,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在核对记录上,而记录的信息是在SAP系统中都能查到了,并且公司有档案盒电子版的合同记录,订单处理员登记合同这个安排不合理。
4 流程优化与评价
4.1 流程优化
针对上述流程中现存不合理的环节,提出以下几点优化建议:(1)确认收货可以由车间员工直接确认,不需要由协调工程师和送返修件的确认环节,该确认工作可以直接由车间人员完成;(2)由于部门有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且合同的详细信息,SAP系统中均有详细的记录,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订单处理员记录的合同情况多数是用不上的,所以订单处理员反复记录、扫描的环节可以删除,领导审批可以采用电子签名;(3)发票邮寄问题,财务人员可以开出发票之后直接邮寄给客户,不需要转交给订单处理员将发票邮寄给客户,这样增加了中间环节,浪费时间。图3为优化后的活动—组织流程图:
1-申请服务;2-核对客户信息;3-邮寄返修件;4-收货、做拆机报告;5-做报价、做合同;6-审批签字;7-审批盖章;8-登记打印;9-接收合同回传给客户;10-付款签章;11-确认收款;12-建工单;13-订单排序;14-维修;15-开发票邮寄给客户。A-客户;B-协调工程师;C-车间员工;D-订单处理员;E-部门经理;F-商务经理;G-财务工作人员。
图3中,运用该方法再次分析改善后的维修业务流程,它的邻接矩阵为A,邻接矩阵经过矩阵运算可得到它的可达矩阵R,其中活动1为输入活动,活动15为输出活动;活动5、6和7构成一个循环结构即活动环,该活动环是审批环节不可避免的活动环。
由可达矩阵经过算法1,可找出流程中最长活动链和最短活动链及其对应的组织往返次数如下:
最长活动链:1-2-3-4-5-6-5-6-7-5-6-7-8-9-10-11-12-13-14-15
A,B组织间往返次数;C,D组织间往返次数;D,E组织间往返次数;A,D组织间往返次数;B,C组织间往返次数。
最短活动链:1-2-3-4-5-6-7-8-9-10-11-12-13-14-15
A,B组织间往返次数;C,D组织间往返次数m C,,D,=1;D,E组织间往返次数;A,D组织间往返次数;B,C组织间往返次数。
4.2 优化前后效果对比
为了便于比较优化后的效果选择优化前维修业务流程中最短的活动链和优化之后的维修业务流程最长的活动链进行比较。
(1)组织往返次数减少
优化前维修业务流程中最短活动链中各个组织往返次数为:。
优化后维修业务流程中最长活动链中各个组织往返次数为:。
维修业务是整个售后服务部门的绝大多数业务,显然优化后最长的活动链比优化前最短的活动链少3次组织间的往返。针对售后服务繁多的业务量来说,能够明显的提升工作效率和响应速度。
(2)提高了人员利用率,工作安排更合理
优化前的业务流程中订单处理员与协调工程师,订单处理员与部门经理、商务经理之间的反复沟通确认环节繁杂,且大多数都是没有实质性增值的活动,通过删除、合并这些活动,大大减少了没有价值的繁琐的沟通环节,使得协调工程师和订单处理员不再忙于琐碎的沟通事物,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处理业务问题,真正加快响应市场需求的速度,从而保证客户忠诚度和满意度。
5 结论
本文将活动—组织流程图的分析方法运用到S企业售后服务维修业务流程中,并成功地找出业务流程总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验证分析了优化后的流程,对比优化前的流程,并进行效果评价,证明运用活动—组织流程图的分析方法分析业务流程能够清晰的反映出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企业流程优化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参考文献
[1]Michael Hammer.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A Manifesto for Business Revolution[M].London,U.K.:Beazley,1993.
[2]Michael Hammer,James Champy.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A Manifesto for Business Revolution[M].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2004.
[3]Van Der Aalst W,Adriansyah A,de Medeiros A K A.Process mining manifesto[C]//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workshops.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11:169-194.
[4]何权.基于协同的设备维修管理模式[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Rozinat A,de Jong I S M,Gunther C W.Process mining applied to the test process of wafer scanners in ASML[J].Systems,Man,and Cybernetics,Part C:Applications and Reviews,IEEE Transactions on,2009,39(4):474-479.
[6]Zeng Q,Sun S X,Duan H.Cross-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ve workflow mining from a multi-source log[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13,54(3):1280-1301.
[7]胡海洋,张笑菲,胡华,等.基于流程挖掘的决策支持方法[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3(8):1755-1770.
活动—组织流程图 篇2
一、发展党员工作
1、确定入党积极分子风险点:未公开推荐、票决积极分子人选,票决时群众参与率达不到70%,群众和党员的赞成票数不过半;未对确定的入党积极分子进行集中培训和考试;未对积极分子进行每季度考察写实。
风险防控措施:入党积极分子的确定,应将提出入党要求,品学兼优,表现较为突出,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列入积极分子队伍。名单进行公示。党支部应采取座谈、谈话等措施,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一次全面考察,分析积极分子状况,针对存在问题,群众反响较坏的,采取相应的措施。不具备条件的予以取消资格。
2、确定发展对象风险点:未公开推荐、票决发展对象人选,票决时群众参与率达不到70%,群众赞成率达不到60%,党员赞成率达不到70%;未对发展对象进行政审。
风险防控措施:确定发展计划时,应召开党员和群众的座谈会,未达到标准的不能列入计划。确定计划后,应在支部进行公布名单及计划发展时间,接受大家评比和监督。
3、确定预备党员风险点:未对拟吸收的预备党员进行公示;未召开支部党员大会票决预备党员,赞成票未达到应到会有表决权党员的半数。
风险防控措施:在发展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的程序进行操作。不可以利用工作和地位的便利,指使党员在选票时有不良倾向,违背大家自身意愿。经各级部门查核,认为具备党员条件的发展对象,应在本支部进行公示。在发展党员过程中应本着择优发展,民主公开的原则,不可以利用时机对职工故意刁难,索要钱财,礼品。在发展党员过程中,不可以违反规定,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主观的把关不严,降低标准,造成发展 党员失察失误。
4、预备党员转正风险点:未召开支部党员大会票决预备党员转正;到会人数未达到有表决权党员的半数以上;赞成票未达到应到会有表决权党员的半数。
风险防控措施:预备党员预备期满,未达到转正条件和要求的经支部大会研究延长其预备期继续考察教育;对于表现特别差,达不到党员条件经支部大会研究取消其预备党员资格。在预备党员预备期考察过程中,不可以更改测评结果。
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
1、初始提名:违反干部人事工作规定,搞权钱交易、权权交易,徇私舞弊,以权谋私,在干部工作中为本、亲友或特定关系人谋取非法利益或特殊照顾。
风险防控措施:根据职数空缺情况,组织人事部门提出拟调整配备职位,制定调配方案,报党政主要领导审批。
2、民主推荐:未进行民主推荐或民主推荐中出现拉票贿选或凭个人感情和好恶推荐干部;
风险防控措施: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的民主推荐程序推荐干部,合理确定参加推荐人员范围;设唱票人、计票人、监票人3人,公正计票,并签名备案。
3、确定考察对象:确定考察人选未经党委会集体讨论。风险防控措施:根据推荐结果,由组织人事部门讨论决定考察人选,报党政主要领导审核同意后,上报党委会审议通过。
4、组织考察:考核考察不够深入细致,工作走过场,对干部综合评价不够全面,导致“带病提拔”、“带病上岗”。
风险防控措施:实行考察前预告制度,考察组成员不少于两人,按规定实行回避;考察材料客观公正,考察组全体成员要在考察材料上签名备案;征求纪检监察部门意见。
5、讨论决定:未经党委会集体讨论或一把手说了算。风险防控措施: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党委成员到会(按规定实行回避),以应到会党委成员超过半数同意形成干部任免决定;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选拔任用干部,没有经过民主推荐、组织考察的不上会。不得以书记办公会、领导圈阅等形式代替党委会集体讨论干部任免。
6、公示:未进行任前公示或公示期间接到的举报不认真调查核实。
风险防控措施:严格执行任前公示制度;认真受理和核实公示期间接到的举报问题。
7、试用期满考核:未进行试用期满考核。
风险防控措施:严格执行试用期满考核制度;经考核合格的正式任命,不合格的按使用前原职级安排适当工作。
三、事业编制工作人员招聘工作
1.申报计划的廉政风险点:不按照岗位设置方案和实际需要拟定招聘计划,设定指向性明显的招考条件,因人设岗,即所谓的“萝卜招聘”。
风险防控措施:严格按照岗位设置方案设定招录岗位,规范干部人事工作运行程序,健全民主决策机制。
2.研究报审的廉政风险点:不广泛听取所需人才基层的意见,拟定招录计划。
风险防控措施:要充分听取所需人才基层单位意见后,拟定招录计划,层层把关,防治设定指向性明显的招录条件。
3.考生资格初审的廉政风险点:在考生资格初审时把关不严,对不符合招录条件的考生予以通过审查。
风险防控措施:考生资格初审要对考生填报的信息进行严格核对,对考生信息不明确的,要及时与考生联系,要求提供真实的 信息后,再进行资格审查。
4.面试资格复审的廉政风险点:在考生面试资格复审的时候,对考生提交的材料审查不细,出现错审或漏审的现象。风险防控措施:面试资格复审的时由两人组成进行复查,对考生的信息仔细核对,做好考生信息资料的存档。
5.政审的廉政风险点:考察工作不认真细致,不如实填写考察材料,与客观事实不相符。
风险防控措施:考察工作要由2名以上工作人员共同负责,并如实填写考察材料,强化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心,严格遵守人事干部管理原则,增强人事干部政治觉悟。专技人员评聘工作
1.资格报名的廉政风险点:在专技人员资格初审时把关不严,对不符合评定条件的专技人员予以通过审查。
风险防控措施:充分听取基层单位意见,层层把关,严格按照专技职称评审要求进行审核,规范专技职评工作运行程序。2.基层单位召开拟聘人员大会的廉政风险点:不广泛听取职工的意见,因人而定,在专技人员考察中弄虚作假,违反人事工作规定。
风险防控措施:广泛听取职工意见,坚持民主决策制度,增强专技评审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性。
3.人事部门审定并拟定聘任名单的廉政风险点:专技评审工作政策不熟悉,工作把关不严,政策掌握标准差异较大,造成不公平,因疏忽而违反工作程序,造成不良后果的。
风险防控措施:加强自身业务能力,严格遵守人事制度,对工作人员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做到解决思想和解决问题相结合,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技术工人晋级工作 1.资格报名的廉政风险点:在技工人员资格初审时把关不严,对不符合评定条件的技工人员予以通过审查。
风险防控措施:层层把关,严格按照技工评定要求进行审核,规范技工评定工作运行程序,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复核。2.资格复审的廉政风险点:在技工人员资格复审的时候,对提交的材料审查不细,出现错审或漏审的现象。
风险防控措施:技工人员资格复审的时由两人组成进行复查,对被审核人员的信息仔细核对,做好相关信息资料的存档。3.基层单位召开拟聘人员大会并公示的廉政风险点:不广泛听取职工的意见,因人而定,显失公平,在技工人员考察中隐实瞒报,违反人事工作规定。
风险防控措施:广泛听取职工意见,坚持民主决策制度,提高群众监督力度,增强专技评审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性。
4.人事部门审定备案的廉政风险点:技工评定工作政策不熟悉,审查工作把关不严,政策掌握标准差异较大,显失公平,因疏忽而违反工作程序,造成不良后果的。
一物多玩体育活动组织流程及策略 篇3
第一步、准备活动。一般是器械操、模仿操、韵律活动等,活动幼儿身体各个部位,为下面探索活动做好准备。
第二步,第一次尝试。鼓励幼儿自己或与同伴一起探索材料的不同玩法,教师以观察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介入活动,捕捉有价值的玩法。在观察、倾听的基础上对不同能力的幼儿给予及时、恰当的引导,帮助不同层次的幼儿突破自我,实现自身潜能的充分展露。
第三步,交流志们分享。当幼儿探索兴趣逐渐趋弱时,及时组织、引导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发现的不同玩法,分享彼此的收获和感受。在交流分享过程中教师应选取有创意的玩法向幼儿作介绍。
第四步,再次尝试。教师根据幼儿交流情况,提出进一步的探索要求,激发幼儿投入新的探索。
第五步,预设游戏。在自由探索后适当安排一些预设游戏或专项练习,以弥补自由探索活动中活动量与强度的不足,针对性地增加某些运动能力的练习。同时游戏后半程还可以通过添加适当的障碍给能力强的幼儿提供更多的挑战。
第六步。放松活动。结合游戏材料特点组织开展一些放松活动,舒缓、放松身体。
二、活动的组织策略与注意点
1、材料要具有多变性、实用性和探究性。
一物多玩活动的前提就是所选的游戏材料要可变化、可重组,蕴含着多种多样的玩法,充盈着丰富的探索空间。活动中通过引导孩子大胆探索材料的各种玩法,有效地发展孩子的不同运动能力,挖掘孩子的创造潜能。例如:“有趣的海绵条”是我园老师利用旧布料、旧海绵、铁丝等做成的类似彩条的活动材料,两端分别订上子母扣,能弯、能卷、能连接,同时具有纸棒、圈、布球、布飞盘、尾巴、绳子等玩具的功能,玩法丰富多样,具有很强的可探索件。
2、过程指导要具有针对性、适宜性和开放性
用心观察,适时介入。教师要通过观察捕捉到幼儿富有创意的、有推广价值的玩法和做法,以便集中介绍环节针对性地请相关幼儿进行展示。另外要通过观察对不同的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对于能力强的幼儿,及时对其有创意的玩法给予肯定,再以启发式、开放式的追问,如:还可以怎样玩呢?再试试看还有没有更好的玩法。激励幼儿探索出更多与众不同的玩法。对于能力弱、活动中不太主动的幼儿,教师可适时适度地提出一些启发性建议,必要时可以带着孩子一起玩,逐步帮助他们获取成功经验。
适时展示,共享经验。一轮玩法探索结束后(幼儿探索兴趣并始减弱时),教师应适时请幼儿把自己有创意的玩法介绍给大家,一方面,丰富其他孩子的活动经验,在玩法上给他们以启迪;另一方面,又可以培养做介绍孩子的自信心,为后面的再探索活动做好铺垫。
开放引导,激发探索。①变换探索活动的主体。引导幼儿深入探索。如《有趣的海绵条》活动初次探索中,教师发现多数孩子是一个人在玩,于是提出新的探索要求:两个人玩或更多的人一起玩又可以怎样玩呢?引发孩子学习与同伴合作游戏,从而探索出更多新的玩法:②改变探索材料的组合,生成更多探索活动:引导幼儿将材料和其它器材进行组合,从而生发出更多的玩法。如:纸球和曲棍球棒、尾巴、纸箱、纸篓等物品组合起来玩,可以生成更多的玩法。③改变器材的投放形式,引发更多探索活动。同种锻炼器材,可通过改变器材的投放形式,引发孩子进一步探索器材位置改变后有哪些更多的玩法与创意。如《好玩的竹梯》活动中,先让孩子们大胆探索放在地面的竹梯可以怎样玩,接着在梯子的两头垫上不同数量的旧轮胎,再让孩子们分别试一试在不同高度的梯子上还可以怎样玩。
适度预设。保证强度。作为正规体育活动还要关注运动量的适度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活动前针对活动器材的特点,适当预设一些游戏或专项练习(预设内容亦可根据活动中孩子们探索出的有创意的玩法适当进行调整),在自由探索活动后有机地进行实施。以弥补自由探索活动中活动量与强度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增加某些运动能力的练习,体现活动的层次,保证运动的效果。
适当拓展,增加挑战。为了让能力不同的孩子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良好发展。一般可在后半部分预设练习中适当再增添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挑战性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在增添的挑战性内容中同样要关注到材料提供的层次性,要让不同的孩子在不同能力起点上超越自我。获取成功,体验到战胜自我后的成功与喜悦。
三、活动组织中规则制定与站位设置
组织过程中规则与信号的恰当运用,对有效调节活动组织能够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规则要师生共同商定,形成的规则又要让所有幼儿熟知。如:探索活动中只要听到教师“嘟-嘟-”的结束哨音时,所有幼儿要停止探索活动迅速站到规定的集中“站位标志线”上。“站位标志线”是我们近来在开放性体育活动中摸索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形状一般有:半弧形、分开的两竖排、八字队等,活动前用彩色即时贴在场地上标出或画出。这种“站位标志线”的设立,能很好地改变以往展示介绍时幼儿围在一起乱挤乱讲、教师忙于组织、大多数孩子根本无法看到展示的问题。另外,活动材料的收放也要有规则:什么时候拿?什么时候放?放到什么地方?怎么放?都有讲究,处理不好同样会影响活动组织的效果。比如:展示介绍玩法时,如果其他孩子手里仍有器械,就无法控制他们安静倾听别人的讲述。因此,我们将材料如何收放也作为研究的一个方面,我们的做法是:活动前在“站位标志线”的附近设置(贴或画)材料放置区域标记或放置箱,并向所有参与活动的幼儿介绍清楚材料如何放置,要求幼儿听到活动终止哨音时迅速将器械材料放到指定标记处,然后迅速站到规定的“站位标志线”上等待下一环节的继续进行。
户外活动自主流程 篇4
一、“边角料”大搜索———让闲置的空间产生运动效益 (空间流程)
幼儿园户外运动场地十分有限, 这容易导致两个问题:一是各班级户外活动产生冲突, 幼儿运动时间得不到保障;二是存在很大的事故隐患。这种情况在春季尤为明显, 由于花园养草, 大片草地不能开放, 户外活动的空间集中在操场和平台。刚度过寒冷冬天的孩子们喜欢到户外活动, 教师也喜欢带孩子到户外感受春意, 户外活动场地更成为稀缺资源。为此, 我们推出了户外场地“边角料”大搜索活动, 让教师积极寻找幼儿园中能用作户外活动的空间“边角料”, 并设计适合特定场地活动的小游戏。如幼儿园的无障碍通道经过设计, 成了孩子们爱玩的滑板车道。“边角料”大搜索活动在让紧张的场地得到有效缓解的同时, 教师寻找、利用资源的意识也得到了不断增强。
二、“户外时空”摘牌———让时间配置更合理 (时间流程)
在以往的流程安排中, 各年龄班的户外活动被安排在固定的时间, 这种规定划一的时间安排导致了要么户外场地上都是人, 要么一个人没有。另一个问题是, 当有的教师看中某些没有明确活动指向的户外场地而带幼儿出来活动时, 却突然发现其他班的教师也看中了同样的空地。为了有效解决这种现象, 我们采取了统一与自由相结合的户外活动管理方式, 同时通过“户外时空”摘牌的方式, 让时间配置更加合理。具体的做法是把一些没有安排的户外活动场地编号, 并标有明确的活动时间, 以挂牌的方式明示出来, 让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班级活动的需要选择场地与时间, 并插牌告知其他班级。通过选择、插牌确认, 让户外的空闲资源有序地流转了起来。
三、创意活动点击墙———让教师成为主动的管理者 (人员流程)
活动—组织流程图 篇5
过程开始 组织发展战略规划《组织级方针》 原有的组织过程资产1.确定组织过程改进目标《过程改进目标》《过程改进目标》2.收集、汇总过程改进建议《过程改进建议表》原有的组织过程资产3.评估组织现行过程《过程改进评估报告》或《差距分析报告》《过程改进建议表》《过程改进评估报告》或《差距分析报告》《过程改进目标》《过程改进评估报告》《组织过程改进点列表》4.识别组织过程改进点《组织过程改进点列表》5.制定过程改进计划并评审《组织过程改进计划》《组织过程改进进度表》《组织过程改进计划》 原有的组织过程资产6.建立和维护组织过程资产过程资产库(试用版)10.过程改进管理活动(跟踪和监控、配置管理、质量保证、度量等)过程资产库(试用版)《组织过程改进计划》7.在项目中试点改进后的组织过程资产《过程改进建议表》过程资产库(试用版)《过程改进建议表》8.评估、部署新的组织过程资产过程资产库(正式版)过程资产库(正式版)9.组织中全面实施推广《过程改进建议表》《EPG会议记录》《过程改进月报》《组织过程改进总结报告》《过程改进进展通告》《过程资产修订记录》过程结束
【培训】组织培训[OT]
过程开始组织发展战略规划《人员岗位技能表》培训需求调研《培训需求调查表》《培训申请表》编制培训计划《战略培训计划》《培训计划》不通过审核通过《战略培训计划》《培训计划》培训讲师培训教材培训场地培训教具等建立培训能力《培训计划表》实施培训培训通知(邮件)《培训签到表》培训考核《培训成绩记录表》《培训满意度评估表》建立培训记录《人员岗位技能表》定期培训总结《讲师考评记录》《培训总结报告》过程结束 【项目经理】立项过程 [PIM] 【项目经理】结项过程[PCM]
过程开始《项目计划》1.结项申请《结项申请书》《结项总结报告》2.高层经理审批否审批通过?是《结项申请书》《结项总结报告》否会议通过?是4.提交组织过程资产项目资产3.结项会议《结项会议纪要》过程结束
【项目经理】项目计划[PP]项目估算过程
项目估算过程输入项目经理输出项目估算模板开始需求规格说明书组建估算小组小组确定估算模型和方法估算项目规模估算项目工作量项目估算表估算项目成本估算过程估算结果跟踪结束
【项目经理】项目监控[PMC]
过程开始1.制定监控目标组织度量库《项目计划》2.项目状态监控《项目计划》是否存在偏差Y3.采取纠正措施《个人周报》《项目周/月报》《里程碑报告》《项目会议纪要》《项目问题跟踪表》《风险计划与跟踪表》《项目变更申请单》《项目变更记录》N项目结项Y过程结束
【项目经理】风险管理[RSKM]
过程开始《组织风险列表库》《项目计划》1.风险识别2.风险分析《风险管理计划及跟踪表》3.风险处理4.风险跟踪5.更新《组织风险列表库》及通报风险状态过程结束
【项目经理】度量分析[MA]
过程开始《项目计划》1.建立项目度量目标2.确定项目度量点《度量分析计划》3.制定《度量分析计划》《度量分析计划》4.收集和分析度量数据项目度量库5.存储和更新、通报度量结果过程结束《项目进度表》《项目周报》《项目里程碑报告》《不一致项问题跟踪表》 各类《评审报告》《测试报告》《项目变更记录》《项目问题跟踪表》《风险管理计划及跟踪表》
【项目经理、需求】需求开发与管理[RDM]需求管理过程同行评审过程同行评审过程同行评审过程-个人评审过程
过程开始待评审的工作产品1.发起评审请求评审通知待评审的工作产品2.评审工作产品《评审缺陷记录》《评审缺陷记录》3.产品返工返工更新后的《评审缺陷记录》《评审缺陷记录》4.发布评审记录过程结束
【项目经理、需求、设计】决策分析与解决方案[DAR]
开始决策分析实施指南确定决策内容成立决策组 决策分析计划编写决策分析计划决策分析计划建立评价准则和评价方法决策分析评价表识别候选方案候选解决方案候选解决方案决策分析评价表评价候选方案决策分析报告发布决策分析结果及跟踪解决方案执行情况结束 【设计】技术解决方案[TS]
过程开始《产品需求规格说明书》《产品需求规格说明书》《技术解决方案》《数据库设计规范》数据库设计《概要设计说明书》《界面设计规范》《详细设计说明书》 系统开发原型Demo《编码规范》1.建立技术解决方案《技术解决方案》2.系统设计 《数据库设计说明书》 《概要设计说明书》3.详细设计《详细设计说明书》4.编码实现模块代码数据库对象代码《详细设计说明书》《编码规范》《数据库设计规范》 模块/数据库对象代码5.代码走查bug记录《产品需求规格说明书》6.编写支持文档《用户操作手册》《运行维护手册》过程结束 【开发】产品集成[PI]
过程开始《概要设计说明书》1.制定产品集成计划《产品集成计划》2.审查接口的兼容性《接口关系管理表》《数据库设计说明书》《概要设计说明书》3.组装产品组件集成产品验证不通过《测试计划》《测试用例》 Bug记录4.验证活动验证通过《测试报告》系统测试通过的集成产品5.产品交付已打包产品(安装光盘等)《产品打包清单》《产品交接验收单》《客户验收报告》过程结束 【测试】确认[VAL]
过程开始《项目计划》《产品需求规格说明书》《概要设计说明书》《数据库设计说明书》《详细设计说明书》1.制定测试计划《XX测试计划》《产品需求规格说明书》2.编写测试用例XX测试用例《测试计划》《测试用例》3.执行测试Bug记录4.发布测试报告《XX测试报告》过程结束 【配置】配置管理[CM]
过程开始《项目计划》《项目进度表》《项目已定义过程》1.识别并标识配置项2.制定配置管理计划《配置管理计划》工作库目录结构3.建立配置管理系统、创建配置项项目配置工作库《基线创建申请单》4.基线发布(多次)《基线创建申请单》 XXXX基线《变更申请单》5.跟踪配置项变更请求《项目变更申请单》《项目变更记录表》《基线创建申请单》6.产品发布发布的产品7.配置审计《配置项维护与审计记录》《配置管理里程碑报告》《CM周(月)报》过程结束
【QA】质量保证[PPQA]
浅谈流程型组织的构建动因 篇6
关键词:流程型组织 动因 职能型组织
0 引言
组织变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流程型组织的构建是企业管理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由外部环境——企业市场环境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供应链管理等以及组织发展的内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1 流程型组织构建的外部环境动因
1.1 市场环境——“3C”环境 美国学者哈默和钱皮在他们合著的《改革公司》一书中,将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的变化归结三种力量的作用,并将它们称为“3C”——Change(变革),Competition(竞争),Customers(顾客)。[1]市场环境迅速多变,市场竞争愈演愈烈,顾客需求也逐渐变得多样性与个性化。加之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要想继续生存和发展,必须加快技术创新步伐,调整产业结构,缩短产品生产周期。而流程型组织正是适应了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经历了从企业内部局部流程到企业内部整体流程、再从企业内部整体流程到企业间流程的组织变革。
1.2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经济全球化 20世纪80年代,现代信息技术的形成与发展使信息在全球各地迅速、准确地传递,人幅度节约了交易成本,推动贸易、生产、资本、金融全球化进程;为组织的信息传递、组织内的业务流程、员工操作技能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已成为企业用来进行成本控制、产品多样化、质量改进、与供应商一体化、稳定顾客群和创造新的商业机会等活动的必要手段和发展动力。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流程型组织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平台与信息平台。
1.3 价值链管理理论的出现及发展 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在其所著《竞争优势》中提出了价值链(Value Chain)概念,并把业务流程作为一个重要的分析对象,一种寻求确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工具。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2]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由原材料作为投入资产开始,直至原料通过不同过程售给顾客为止,当中做出所有的增值活动都可包括在价值链中。而一个企业创造的总价值是由顾客愿意购买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和数量的乘积总和决定的。价值链理论将按照企业的价值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可见,价值链管理关注顾客,强调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体现为整个价值链的竞争,并且提供了企业判别核心流程及辅助流程的判别标准,这些均对基于BPR思想的流程型组织的构建具有很好的支撑作用。
2 流程型组织构建的内因
2.1 管理理论的发展的必然趋势 组织形式的发展和管理理论的发展是一个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逻辑过程[3]。新的组织形式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外部需求的推动作用,而另一方面是出于管理理论发展的内在必然趋势。流程再造及流程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为流程型组织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企业流程再造是美国主要工业企业在全面学习制造业全面质量管理(TQM)、精益生产(Lean Produce)、及时制造(Jus t-In-Time),零缺陷(Zero Defect)等优秀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出的一种全面变革企业经营、提高企业整体竞争能力的变革模式。流程管理的本质:顾客或市场导向、自动化连续化、网络化、模块化、集成化等思想,充分地体现了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深层本质;也反映着技术进步给现代企业管理带来的变革。
2.2 传统职能型组织的非适应性 在工业社会,大规模生产和销售需要稳定、集中、严密、精确和量化管理,职能型组织以其强有力的控制能力,曾高效地适应了时代要求,促进了当时企业的发展。但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职能型组织对当代环境的非适应性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①职能人员只关心自己的部门而非整个企业的整体目标;②员工关注的重点是上级管理者而非顾客;③过渡分工导致企业等级制度扩大化,阻碍了信息沟通,使企业对外部变化反应迟钝;④员工技能单一,适应性差,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差;⑤组织对外行为的不统一;⑥非增值工序的存在提高了流程成本,增长了流程的流转时间。
2.3 流程型组织的优点 与职能型组织相比,流程型组织具有很多优点。
2.3.1 以顾客为导向。流程型组织要求坚持顾客导向原则,即企业功能部门的设置及职能划分以满足顾客与市场的需求为出发点,企业在判断流程的绩效时,是站在顾客的角度考虑问题,企业要准确地把握顾客的需求,全体员工建立以顾客为服务中心的原则。组织能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反应,实现内外部业务流程的顺畅运行。
2.3.2 以流程为中心。企业的使命就是为顾客创造价值,而能为顾客提供价值的是企业内部的各种流程。业务流程决定着组织的运行效率,是BPR的核心领域。流程再造的根本思想就是以首尾相接的完整过程取代以往的各部门分割,难于管理的过程。建立科学、高效的流程,建立适合流程运作的组织才能使组织的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要解决常见的部门壁垒,相互扯皮等现象就须建立新的组织观念,建立流程型组织。
2.3.3 组织结构扁平化。职能型组织划分层级多,信息的处理和传递要经过若干环节,致使组织对外部环境变化反应迟钝,不利市场竞争。流程型组织将实现组织结构扁平化,减少管理层次、压缩职能机构,整合管理职能,以发挥其敏捷、快速、高效的特点。通用公司(GE)前总裁杰克·韦尔奇说:“一个公司就像一座大楼,它分为若干层,而每一层又隔了很多小房间;我们就是要把这些隔层尽量打掉,让整个房间变成一个整体。”这与打破垂直边界、水平边界的无边界原理和组织扁平化原理不谋而合。GE原来从董事长到基层的工人,大约有24-26层,通过“无边界行动”和“零管理层”的推行,其阶层减少到5-6层。经组织结构变革后的GE一跃成为全美利润率最高的公司之斗,这对一个以工业产品为主导的企业来说,不失为一个奇迹。[4]
2.3.4 具有动态弹性。生产部门要能对市场需求量的突变、新技术引进时的调试等等有吸收力,市场营销机构作为企业直接与市场接轨的龙头部门,必须对市场变化保持足够的灵敏度和反应力,这都对传统机械式组织结构提出了挑战;而流程型组织对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在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中生存并发展,具有良好的动态性与相对稳定性。
参考文献:
[1]M.Hammer and J.Champy.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A Manifesto for Business Revolution. Harper Business.1993.
[2]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3]黄艾舟,梅绍祖.超越BPR——流程管理的管理思想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
研修活动基本流程的设计能力 篇7
一、研修活动基本流程的设计能力
研修活动的流程不是解决为什么而做、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的问题,而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即更多的是从执行的角度把个人或学校确定的目标去执行到位,而不考虑或者改变学校的决策,在决策确立之后,流程要解决的就是怎么更好的实现决策的目标。
研修活动基本流程的设计能力体现在研修活动的设计顺序和运用方法上,基本流程设计的要素分别是研修资源、过程、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相互作用、结果、对象、效值。对于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就是要将这六个要素进行通盘考虑、融通考虑,科学布局、合理优化,最终实现研修活动的总体目标。
研修活动基本流程的设计能够具体落实学校研修工作的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借助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等三大基本形式有效开展,最终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研修活动的基本流程
(1)问题提出。校本研修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学校和教师在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所以要“以问题为中心”,以问题为出发点。要科学、充分诊断学校和教师发展中的聚焦性问题和生成性问题,把脉要定位准确,诊断要切准关键、直击要害。
(2)目标设计。设计指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案、设想、构思、策划。一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搜集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案例;二要遴选出关乎学校特色建设、可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关键问题;三是提出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理论假设;四是要拟订解决问题的课题及研究方案;五是要制定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六是要不间断地进行阶段反思和环节步骤效值评定。
(3)研修过程。过程是由依据目标和任务解决问题的各个步骤组成。具体行动意味着改革和进步,是一次成长的过程,一个专业发展的过程,一次提升的过程。在行动研究中,校本研修系统的三大要素要协调运作、优化组合,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由行动者研究;树立“问题既课题,工作既研究,教师既专家,成长既成果”的研修观。
(4)总结提升。一次有计划、有目的、有内容、有组织、有管理、有考核、有激励的校本研修活动,既要有阶段性的信息整理和过程描述,也要有过程评价和对问题解决的细致分析,还要进行反思和回归实践的验证,并根据开展情况,对设计方案和理论假设进行调整或重新设计。
三、研修活动基本流程的设计原则
1. 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与特殊性原则遥相呼应。整体性原则是指研修活动的基本流程须在一个大背景、一个主题或者一个来自于实践中的问题为目标统领,每一步流程环节需在此基础上进行开发与设计,每一步流程目标逼近、层层递进,所实现的效果均指向活动主题。
2. 针对性原则。
研修活动的开展要针对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将案例讨论和行为跟进相结合,实践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相结合。采取“课前说(议)课,课中观(行)课、课后评(思)课”等研究形式,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方法和途径、策略都要适用于学校、教师团队,教师个体,扎实过程、真实再现。
3. 特殊性原则。
研修活动的开展须在整体性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开发与设计,实现整体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结合。教学终究是一门艺术,在整体进步的前提下,要充分保留教师的个性化教学风格,因此,在研修活动的基本流程设计中要针对参与教师进行人本化的目标定位,实现个性化发展与提升。
4. 层次性原则。
研修活动的开展要基于不同层次教师的发展需要。学校校本研修活动应该根据“规范化———任务驱动;特色化———有效研究;常态化———融入工作”三个阶段层层推进、提高。三个阶段既各有侧重,又相互交融,不能截然分开。
5. 实效性原则。
研修活动的开展要根据学校和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要切实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制定的各种实施方案、制度要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所开展的各种研修活动能够基于教师的期待和需求,能够激发教师积极参与的热情和向上发展的动力。
6. 理论性原则。
作为研修活动的设计者,要具备对学校研修主题相关理论的知识储备以及达到一定教育教学能力的相关水准,在理论实施推理预测能力的基础上,开始研修活动的流程设计,所以理论性原则同时也作为活动设计能力的最基础性原则。
四、校本研修活动的常用形式
校本研修活动的形式具有多样性,具体采取哪种形式,要依据活动的主题、教师群体的研修基础和学校的实际而定。寻找、创造适合学校、团队和教师个人的研修方式,取得研修实效。
一是吸纳式。有专题讲座、读书交流、教学观摩、案例教学等。
二是参与式。个案分析、案例体验、教学问诊等。
三是探究式。自我反思、教学质疑、专项问题反思、课改课例、教育叙事评析等。
四是课题研究式。包括教学科研课题研修、专业特长发展研修等。
五是主题论辩式。包括主题沙龙式研修、专题辩论式研修等。
五、研修活动基本流程的评价
校本研修活动在逐步走向常规化、课程化、规范化的过程中,学校还要制定具有激励性和约束性的校本研修活动考核评价制度,建立和健全教师自评、同伴互评、学校总评的校本研修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诊断、激励、改进、强化等发展性功能。校本研修活动的开展具有目标性、科学性、呈序列化,讲究的是循序渐进的提升过程。
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活动流程 篇8
大赛共分为以下六步:
步骤一:对参赛作品进行登统和整理。
步骤二:对参赛作品进行初评,选出入围作品。
步骤三:对入围作品进行复评,产生获奖作品。
步骤四:对获奖作品进行登记。
步骤五:填写证书,邮寄证书。
步骤六:召开颁奖会、举办获奖者夏令营。
论新闻文本活动流程中的主旨 篇9
肇源于社会生活中的主旨
肇源, 指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因或存在的根据, 叶燮云:“文章者, 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 (1) 新闻文本是建构主体将客观事实信息编织而成的一套有机符码以及这套符码的社会化过程, 该“客观事实信息”必然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因此, 新闻文本通过全部质料所表达出来的中心思想或基本思想即主旨, 也必然事先原始地存在于客观生活之中。消息是以最直接、最简练的方式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的狭义新闻, 其新闻文本的报道要求最新、最快, 所以主旨往往存在于最新、最近或新近发现的社会生活中, 要求文本建构主体以第一时间、第一速度来表达。通讯, 西方传媒称为“新闻专稿”, 即比消息更详尽的新闻。与消息相比, 通讯容量较大, 事实详尽, 篇幅较长, 报道时间上没有消息迅速, 报道对象上多以写人为主。因此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文本主旨常常与多人多事发生关联。新闻特写是对被报道对象富有特征的片段, 或细节或瞬间动态, 予以鲜明而又突出、形象而又生动的再现的新闻文本, 其文本主旨必然隐藏于社会生活中富有意义、富有特征的细节、侧面或片段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记者何曼、王涛、万元采写的广播特写《大爱写在蓝天》, 报道了成都军区某陆航团团长、特级飞行员余志荣在抗震救灾中光彩照人的英雄事迹。这一人物特写来源于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的强烈地震, 成都军区某陆航团团长、特级飞行员余志荣的简介, 无暇顾及地震重灾区中的父母、弟弟和妹妹, 克服余震不断、天气恶劣、地形复杂等困难, 抢救出500多名重伤员等事迹, 都是四川地震期间的真实存在。我们再看穆青、陆拂为的通讯《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 主旨是老共产党员潘从正以顽强的毅力为祖国植树造林的崇高品质。潘从正和他植树造林的事迹真实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他植树造林的时代背景也真实发生在祖国大地, 他亲口说出的肺腑之言:“今后可不能再折腾了!”也正是当时中国亿万劳动人民群众对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渴望和美好期盼。其新闻文本的主旨早已存在于当时的社会生活中。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理论和批评传统》一书中指出:作品直接或间接地导源于现实事物的主题, 是由人物行动、思想情感、物质事件等构成的某种客观状态或与此有关的东西, 实际上指的就是社会生活。
新闻文本建构主体的意识中的主旨
社会生活是新闻文本主旨发生的源泉, 离开了火热的社会生活, 新闻主旨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存在于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中的新闻主旨, 必然要经过新闻文本建构主体的亲身体验或所见所闻, 才能进行新闻文本的建构, 才会有文本主旨的诞生。众所周知, 没有客观世界, 人就不可能有感觉, 而没有人对社会生活的感觉, 社会生活就不能现实地成为新闻文本采写的客体。同样, 当某种生活不与新闻文本建构主体发生关系, 没有去体验它, 去感受、体味、思索它, 它就不可能成为文本建构对象。新闻文本的主旨在新闻采写主体意识中的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主旨存在于新闻文本建构主体, 通过专业、广泛、时效、公开的调查, 对新动向、新事物、新成就、新经验、新风尚、新问题的采访以及在采访中通过访问、开座谈会、观察、调查等, 从社会生活中摄取与新闻报道有关的事料, 这些事料是储备在他内心的精神现象, 是存在于他记忆中的表现事料, 是新闻文本建构主体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新闻文本建构活动主要是以建构主体所积累的这些内在的精神史料作为基础和内容, 通过写作主体的大脑思维, 使之成为精神产品, 文本主旨存在其中。二是新闻文本主旨存在于新闻文本建构主体对新闻价值的发现之中。新闻文本价值发现, 是新闻文本建构主体被内在积累的新闻材料所引发, 并与文本建构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照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 新闻文本建构主体眼前豁然一亮, 心头为之一震, 若有所思、似有所悟。文本主旨是在文本建构主体内心积累了诸多感性的新闻事料的基础上, 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社会价值取向, 对客观存在的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独特感悟, 这种独特感悟来自新近发生的, 能够引起受众密切关注并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的事实, 往往成为新闻文本建构主体建构文本的突破口, 孕育着文本的主旨。因此, 新闻价值的发现如同建构主体的眼睛, 能够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独具慧眼地看出某种新因素, 从别人熟视无睹的现象上察觉出非凡的新闻价值, 从极平凡的形式中发现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三是新闻文本主旨存在于文本建构的构思过程中。新闻文本构思就是新闻文本建构主体在新闻材料积累和新闻价值发现的基础上, 在文本创作动机和新闻新、快效应的驱动下所进行的复杂的思维活动。它从观念上实现新闻文本建构动机所提出的目标, 为物化阶段做好准备。在文本主旨的导引和牵动下, 新闻文本建构主体要构思主旨和材料的提炼与择用, 新闻文本结构的安排, 新闻文本表达手法的适宜选用, 语言的选择与锤炼等。比如消息的倒金字塔式结构, 新闻文本建构主体就要构思标题如何引人注目, 导语如何概括全文, 主体如何用事实说话, 背景材料如何恰到好处, 结尾如何生动有力。美国政治学家拉斯维尔在其博士论文《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中从传播的内部结构上分析了新闻传播过程的五个环节, 即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这就是新闻传播学界耳熟能详的5W理论, 新闻文本主旨存在于5W的构思中。因此, 新闻文本的构思是文本建构过程中最为紧张、最为重要的阶段, 新闻主旨也必然存在于文本构思过程中。新闻文本主旨存在于建构主体意识中, 其目的是使文本的一切因素与文本主旨保持一致。
存在于新闻文本中的主旨
通过新闻文本所表达出来的中心意旨是主旨的现实存在方式。新闻文本主旨的表达其实也就是建构主体主旨的表达, 是建构主体主旨存在形式的物化形态, 二者具有统一性。但是存在于新闻文本中的主旨并不是对建构主体意识中的主旨的简单重复或者复制, 而是对建构主体在文本构思阶段所进行的主旨的提炼, 质料的择用, 结构的安排以及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等表达手法的适宜选用, 语言的选择等的物态变化过程的结晶, 它经历了新闻文本建构主体从“形之于心”到“行之于手”, 把文本建构主体心中构思的初步成熟的对象或者信息转化为语言、文字等符号, 再用“手”物化在纸张上。新闻文本中的主旨常常成为建构主体意旨的完善、补充和深化, 甚至超越。新闻文本之主旨同建构主体心灵构思中的主旨有着内在的联系, 但也有着一定的距离, 新闻文本之主旨既是建构主体心灵构思中的主旨的现实实现, 又是建构主体心灵构思中的意旨的延续和深化。新闻文本中的主旨也不能完全等同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原始”形态的主旨, 二者总要存在一定的差异, 新闻文本之主旨并不能丝毫不差、原原本本地再现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主旨, 它毕竟要经过新闻文本建构主体的大脑的思维与运演, 新闻文本主旨以社会生活之主旨为源泉、为基础, 同时也是对社会生活之主旨的提炼与择用。也正因如此, 新闻文本建构中, 建构主体就能够超越客观世界的本真形态, 去挖掘具有普遍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的深层的意蕴。新闻文本就是建构主体与建构客体的统一并对主客体双重超越的精神产品。正是由于对新闻文本不同于现实的特性有自觉认识, 文本建构主体在新闻文本建构中存在的主旨有别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意旨也就合情而又合理。
受众对新闻文本解读中的主旨
受众, 指的是新闻传播中信息的接受者, 主要包括读者、听众和观众, 或者称之为社会群体的受众, 市场或消费者的受众, 权利主体的受众。新闻文本的解读, “就是受众通过对结构化的信息符码文本的理解和评析, 以认知社会现实并建构意义, 从而达到调整自我生存状态的目的。” (2) 它与新闻文本的生产构成互相维持的双面, 新闻文本活动不只是建构主体的建构活动, 它还包括受众对新闻文本的解读活动。英国文化研究学者霍尔将新闻文本主旨生产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编码阶段, 即编码者在对新闻事实的信息材料加工过程中生产着话语“意义”。二是成品阶段, 即编码完成后新闻文本中的语言和话语“意义”。三是解码阶段, 即受众对新闻文本的解读, 文本只有经过解码才能维持内部的平衡和实现其全部价值, 因此是新闻文本“意义”产生至关重要的阶段。德国美学家伊塞尔在其《文本的召唤结构》中认为, 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 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 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之中的等待读者去解释发现的神秘之物。突出强调接受主体在文本活动中的地位、重要作用和潜在的对话, 将接受主体的接受活动看做文本意旨的具体化和再创造过程。可见, 新闻文本只有经过受众的“解码”, 建构主体建构的文本思想价值才能实现。因此存在于文本中的主旨也只有经过受众的接受活动, 其主旨才有了社会价值, 受众也在接受过程中对文本主旨具体化于大脑意识中。黑格尔认为, 理解是人作为此在的存在方式, 人在理解中获得自我与存在的意义。新闻文本受众接受的主旨是接受主体对文本主旨的解读, 既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 也是文本主旨的一种存在方式。新闻文本建构主体在新闻文本建构中不可能通过文本完全表达出来, 同时文本所体现的意义有时超越了建构主体的原意。新闻文本受众对文本的解读, 既是了解文本思想, 了解人情物貌的活动, 同时也是新闻文本受众在自身主观条件, 诸如个性、气质、性别、年龄、职业、经历、人生观、文化修养、接受心境等基础上, 开启心理机能, 使文本主旨在大脑中进行分析、理解, 甚至质疑的过程。文本的接收其实就是文本受众的认识活动, 受众在文本的接收中, 了解了客观世界, 丰富了生活经验, 洞悉了人生的真谛, 促使新闻文本的生产进入科学理性的轨道。2008年7月28日, 新华社发布新闻《上半年全国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同比增长18%》, 这则新闻主旨是全国城镇职工工资收入上升, 经济态势良好。新闻一发布, 立即引起强烈的社会舆论, 产生出文本的多种解读:文化人郎遥远从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进行解读, 主旨是质疑国家统计局“神话”式的工资涨幅;一位工薪阶层从自身收入和感受出发进行解读, 主旨是平均工资涨了18%, 为什么我的工资没动;中央电视台《新闻1+1》节目主持人董倩和新闻观察员白岩松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来解读, 主旨是平均工资涨幅达18%可能源于公务员加薪。这个新闻文本解读的事例, 说明新闻文本的主旨存在于受众的解读中, 其最终意义决定于受众的解读。受众作为新闻信息的阐释者、解释者、评价者和对话者, 他往往站在自己的文化视野上, 与文本中所蕴涵的新闻信息的文化意向进行对话与交流, 不管是受众的认识活动, 新闻信息文化价值阐释活动, 还是接受主体的交流活动, 其文本的主旨一定存在于这种“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信息接收中。“新闻文本像是一套有着许多空隙与不确定的框架, 必须经由受众利用事先的预期与经验进行增补, 才能逐渐建构出新闻的整体意义。” (3) 因此, 新闻文本只有经过受众对文本的解读、接受和再创造之后, 才能真正成为新闻作品。
摘要:主旨是新闻文本的灵魂, 它始于社会生活, 伴随文本建构主体的立意、表意, 终于文本受众的解意。新闻文本的主旨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 存在于文本建构主体意识之中, 存在于再现客观生活和主观世界的文本之中, 存在于文本受众的解读之中。
关键词:文本主旨,社会生活,意识,文本,受众解读
参考文献
①叶燮:《原诗内篇》[A], 王夫之等撰《清诗话》[C],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年版, 第585页。
②孙发友:《新闻文本与文化生态》,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 第128页。
活动—组织流程图 篇10
(一) 连锁企业现有组织模式
连锁企业是在同一资本系统中, 在同一商业范畴内, 由连锁总部按同一种组织模式, 对若干连锁门店进行统一经营管理的商业组织形式。连锁企业是零售市场激烈竞争的结果, 是零售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经营规模扩大、经营触角延伸、经营实力增强的标志, 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零售业变革、重组、发展、创新的必然要求, 其特点显而易见。一般来说, 连锁总部包括的职能部门主要有:开发部、营运部、商品部、财务部、行政部、营销部。各部门的职能如下:
传统的企业组织管理模式, 其特点是决策权集中在领导层, 管理阶层多而复杂, 员工行动统一。连锁商业企业的经营权力集中在总部, 将商业传统的进、销、调、存四大职能加以分解, 配送中心与门店在总部的总体指挥下, 分别执行存、运与销的职能。
(二) 传统的组织模式存在的问题
1.管理层级过多。随着连锁企业规模的增大, 企业内部的组织层次必将增多, 从而带来一系列影响其功能发挥的问题。组织层级过多使信息传播渠道增长, 传播时间增加, 增加沟通成本, 同时可能降低信息的准确性。
2.集权度过高。职能型组织模式决策管理权力往往集中在极少数高级领导阶层, 集权程度高, 物联网时代产品的决策权已从企业转移到顾客, 这种组织结构也不利于培养分部与加盟商对连锁品牌的主人翁意识。现代连锁企业必须采用正规化的操作流程, 包括销售的标准化、库存的标准化、结算方式的标准化以及顾客服务的标准化等等。
3.部门利益最大化。职能型组织结构容易产生部门的利益最大化的思想, 为某一个部门利益而牺牲企业整体利益, 部门的目标凌驾于总目标之上, 同时部门间利益的不一致, 又会加剧各子部门之间的矛盾冲突, 提高企业的管理成本。
二、物联网环境下连锁企业组织模式创新
物联网环境下, 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瞬息万变, 使现代连锁企业必须具有高效的流程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流程型组织是一种极富弹性的柔性化组织, 能适应信息社会的高效率和快节奏, 传统的建立在分工理论上的职能型组织模式向流程型组织模式的转变势在必行。
(一) 流程型组织的含义
Michael Hammer指出流程是把输入转化为对顾客有用的输出的一系列相关活动的结合。达文波特认为业务流程独立于企业的正式组织结构而存在。K·西蒙指出这个转变过程并不是减少层级结构、建立团队和赋权给工作人员那么简单, 流程型组织并不是简单的把业务流程叠加到现有的职能结构之中。他认为, 围绕着组织的使命和流程目标, 区分出各种活动并把它们整合成为流程, 确定各个流程之间的关系和产出, 这些代替了提供一个职能框架, 成为组织发展的首要任务。
流程型组织是适应环境变化的新型组织形式, 是一种极富弹性的柔性化组织, 是一种基于业务流程而构建的组织。因此, 流程型组织是以流程为导向, 构建拥有高度自我管理权限的流程团队。通常企业流程打破了职能边界甚至跨越企业边界, 并不受限于常规的组织结构。流程型组织的真正目的并不是流程本身, 而是它所能形成的核心竞争力, 而组织正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载体。
(二) 物联网环境下现代连锁企业组织结构的要求
物联网的出现使企业竞争、顾客和技术等环境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使现代连锁企业管理方式标准化, 通过数据都能够对经营做出正确认识, 那样管理将更加简单化, 管理的透明度和可控性将大大提高, 比起凭个人经验管理和经营会有天壤之别, 提升总部对各个单店的控制力。为了适应这种新的管理方式, 现代连锁企业必须具备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能力, 现代连锁企业必须通过流程团队完成工作。流程型组织模式有如下特点:
1.高度分权。建立在物联网基础上的流程型组织结构中每个流程团队都有高度的自主决策权, 加快了决策速度, 提高了员工的责任心和创新能力, 实现了企业充分授权式的管理。
2.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流程型组织模式与传统的金字塔型组织结构相比管理层级减少了, 管理幅度扩大了, 降低了信息的传递时间, 从而加快了决策速度, 短暂的反应时间和快速的决策意味着更高的客户满意程度, 组织效率大大提高。
3.降低组织内部协调成本。以流程为中心的组织模式简化了企业操作流程, 流程团队代替了职能部门, 不同流程间职能性技能可以共享, 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成本, 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
流程型组织模式的这些特点更能满足物联网对现代连锁企业组织结构的要求, 在这种新的技术环境下, 现代连锁企业必须加快组织模式创新, 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
(三) 物联网下以流程为中心的组织结构设计
物联网环境下流程型组织模式是一种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组织形态, 可以提高对顾客需求的反应速度与效率, 降低对顾客的产品或服务供应成本。
在这一流程型的组织结构中, 企业根据自身的特征将所有业务活动整理为单个或多个核心流程, 每个核心流程中的人员构成一个流程团队, 每个流程团队可以自主决策, 负责该核心流程中的所有活动或任务。各个核心流程内部包含很多跨职能的子流程, 例如产品开发流程可以包括定单需求分析、供应物料清单分析、制造工艺分析、产品外形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等活动。这样一来, 整个企业就分解为多个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价值活动, 从而形成连贯的价值链, 将创造的价值流畅地推向客户。
流程型组织结构可以使现代经营快速、灵活、高效, 能迅速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出反应, 同时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物联网时代, 全球价值链将代替现代企业制度, 部门间的边界模糊化, 组织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得以提高, 已经远远超过各个组成部门的功能。在流程型的组织结构中, 形成以员工为中心的团队, 组织层级减少提高员工与决策领导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信息交流效率, 每个团队形成快速决策的能力。使企业摆脱粗放型经营、静态管理、定性管理和事后管理的陈旧模式的束缚, 企业的盈利能力、竞争能力、市场应变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
三、物联网环境下组织模式创新的实现机制
物联网环境下从单体企业经营转向边界模糊的“企业网群”经营, 企业必须脱离等级森严的垂直领导体系, 而朝着横向的、以流程为中心的团体靠拢, 该团体把从事同一企业任务、功能交叉的团队紧紧联系起来。而这要求各个部门、各个职能甚至各个国家之间密切交往和合作。
(一) 管理理念的转变
流程型组织结构有效运转的关键在于管理理念的转变和创新。物联网的产生使环境快速变化, 信息高速传递, 企业更加强调相互信任、合作与协同, 以实现“双赢”甚至“多赢”的共同目标。传统的依靠成本、质量的竞争方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企业的经营理念、运营模式、信息技术水平、组织模式、企业规模等将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由传统的职能型组织模式转向流程型组织模式, 需要摒弃传统组织观念, 而面向顾客的流程型组织结构才能满足物联网时代的高速、高效的需求。
权责明晰、以流程为中心、以顾客为导向是流程型组织健全发展的重要前提。这种思维方式强调管理要面向业务流程, 流程必须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基础, 将决策点定位于业务流程执行的地方, 流程之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精神。
(二) 加快信息化建设
现代连锁企业对组织创新不够重视, 面对新的市场和经营环境, 现代连锁企业必须调整现有的组织结构,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将企业信息化建设与新型组织结构结合起来, 才能符合物联网环境对企业的要求。
综上所述, 对物联网环境下连锁企业的组织模式进行了重新思考与定位, 物联网时代企业的组织结构应该是扁平化、动态虚拟的, 现代连锁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经营理念的创新是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基础。应用物联网旨在为顾客带来更大的价值, 降低企业的成本, 流程型组织结构的目标与物联网时代的企业宗旨相吻合, 对现代连锁企业应用物联网将起到推动作用。
摘要:传统的企业组织管理模式管理层级过多、集权度过高、部门利益最大化。而流程型组织模式高度分权、组织结构扁平化、降低组织内部协调成本的特点, 更能满足物联网对现代连锁企业组织结构的要求, 还可以提高对顾客需求的反应速度与效率, 降低对顾客的产品或服务供应成本。流程型组织结构有效运转的关键在于管理理念的转变和创新。现代连锁企业必须调整现有的组织结构,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将企业信息化建设与新型组织结构结合起来, 才能符合物联网环境对企业的要求。
关键词:连锁企业,物联网,流程型组织模式,创新,实现
参考文献
[1]岳彭, 任浩, 张军果.现代企业组织的发展趋势———流程型组织浅析[J].工业技术经济, 2006
[2]岳澎.流程型组织的构建研究[D].同济大学博士论文, 2006
[3]周萍.职能导向与流程导向组织绩效影响因素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 2008
[4]谢守祥, 周菲菲.信息时代下的无边界组织研究[J].江苏商论, 2010
[5]尹育新, 戎宏娜.浅谈一种全新的网络技术-物联网[J].信息系统工程, 2010
活动—组织流程图 篇11
一、审计项目组织的流程控制管理模式的设计思路
以审计项目组织控制流程图和项目组织实施时限控制标准、项目组织实施文本控制标准以及项目组织实施职责控制标准四个功能模块的设立,来实现控制规范化流程、控制标准化实施和控制标准化记录的过程目标,最终实现控制审计过程、实现规范管理的终极目的。其优越性是,摒弃粗放的审计制度规范形式,建立具有自身鲜明特点,具有可操作性强,对审计项目的组织和实施真正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真正能够规范和控制审计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管理的标准流程规范体系。
二、审计项目组织的流程控制管理模式的构成及作用机制
审计项目组织的流程控制管理模式由审计项目组织控制流程图和项目组织实施时限控制标准、项目组织实施文本控制标准以及项目组织实施职责控制标准四个功能模块共同构成,以实现控制规范化流程、控制标准化实施和控制标准化记录的过程目标,最终实现控制审计过程、实现规范管理的终极目的。审计项目组织的流程控制管理模式以审计项目组织控制流程图和项目组织实施时限控制标准共同作用实现审计项目组织实施流程规范化的控制目的:以项目组织实施时限控制标准和项目组织实施文本控制标准共同作业实现审计项目组织实施标准化实施的控制目的;以项目组织实施文本控制标准和项目组织实施职责控制标准共同作用实现审计项目组织实施控制标准化记录的控制目的。通过对以上审计项目组织实施流程规范化、审计项目组织实施标准化和审计项目组织实施标准化记录三个间接控制目的的控制,实现控制审计过程、实现审计规范管理的最终目标。
审计项目组织控制流程图明确描述审计项目组织管理和实施的整个过程的整体控制流程和各个环节的控制子流程及其子子流程,将审计项目组织管理和实施的整个过程和流程加以明确,保证审计项目组织实施过程符合内部审计准则和各个层面相关审计制度的规定,保证流程规范。
三、项目组织实施时限控制标准
项目组织实施时限控制标准将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各个具体的环节包括项目立项组织、编制审批项目审计计划、审前调查、编制审批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批准下达审计通知书、实施审计、修订审批审计计划和项目实施方案、分析汇总审计结果、审计结果评审复核、出具正式审计结果和审计结果执行结果及审计资料移交等各个控制环节的工作时限加以明确和规范,保证项目组织实施过程规范和实施行为规范,避免审计项目实施过程拖拉或因各种主观、客观原因草率实施,不按审计项目计划规划的审计期间范围实施审计,缩小审计覆盖的期间范围,审计项目实施方案规定的实施内容执行不到位,无法保证审计项目实施质量等诸多问题。
四、项目组织实施文本控制标准
项目组织实施文本控制标准将审计项目组织管理和实施的整个过程中所使用审计文本相关规范要求加以明确,具体包括审计通知书、审计计划、审计项目实施方案、审前调查方案、审前调查报告、审计工作记录、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审计决定等审计文本的格式以及内容等方面的具体规范和要求,保证审计项目组织实施行为规范,形成的审计记录规范,符合内部审计准则和各个层面相关审计制度的规定。其中的审计项目实施方案标准文本格式,突破了以往普遍采用的文字叙述格式,而是创新设计出清晰简洁的表格格式,格式虽然简洁明晰,但功能却远远超出原文字叙述格式。比如,原文字叙述格式的审计项目实施方案,虽在描述中明确了审计内容的责任人,但缺乏具体实施的审计程序,而且对于责任人实际是否实施审计程序、实施了哪些审计程序均缺乏记录、反映和追踪检查。表格式的审计项目实施方案,采取统一的格式,格式要求的内容包括:审计项目名称、实施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部门)、延伸审计单位(部门)、审计人员配置包括组长和主审、方案编制人、审批人、底稿类别、索引号、审计目的、审计依据、审计时间范围、审计需要提供的资料、审计采用的方法、审计采用的主要步骤、审计内容及其重要标记、审计的具体对象或环节以及重要的审计程序及其责任分工、执行标记、责任分工执行人签名备注、执行结果底稿索引号、详细的审计时间规划以及审计实施方案的变更及其审批、其他备注事项和要求等。表格式的审计项目实施方案不仅要求列明审计内容及其重要标记、审计的具体对象或环节以及重要的审计程序及其责任分工,还要求责任分工人对于执行审计程序情况予以确认和标记并要求责任分工人对执行审计程序情况的执行标记予以签名确认或进行备注。对于审计程序执行情况标注了完成标记的,要求明确标注出执行结果底稿索引号;对于审计程序执行情况未能标注完成标记的,要求备注说明未能完成执行的原因和情况。以方便审计项目负责人检查、复核并根据检查复核情况及时考虑调整审计程序,也便于日后对审计项目实施情况及其审计质量的检查和复核评审。创新设计和采用的表格式的审计项目实施方案,摒弃了传统格式的繁复和功能的缺失,简约却不简单,其将PDCA循环管理理论的对于质量管理活动的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四个阶段的内容全部涵盖在这一张表中,对于计划(审计程序、审计时间规划等)、执行(执行标记、签名备注)、检查(对照检查清晰明了)和处理情况(审计程序、规划的调整)四个循环的内容均予以规范记录和清晰反映。审计项目组织实施文本控制标准不仅对审计项目实施方案的格式进行了突破创新设计和统一规范,也将审计项目组织实施和管理的整个过程中所使用其他审计文本包括审前调查方案、审前调查报告、审计工作记录、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审计决定等审计文本的格式以及内容等方面加以具体规范和要求,保证审计项目组织实施行为规范,形成的审计记录规范。
五、项目组织实施职责控制标准
审计项目组织实施职责控制标准依据相关原则规定,将审计项目组织管理和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包括审计项目立项组织、编制审批审计项目审计计划、审前调查、编制审批审计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批准下达审计通知书、实施审计、修订审批审计计划和审计项目实施方案、分析汇总审计结果、审
计结果评审复核、出具正式审计结果和审计结果执行结果及审计资料移交等各个控制环节的各个相关人员包括审计部门负责人、审计组长、主审和审计成员在各个控制子环节及其子子环节的职责范围具体加以明确和规范,保证在审计项目实施中职责分工清晰明确,并配合审计项目组织实施文本控制标准系统功能,将以上各环节、各相关人员的职责在标准审计文本和记录中予以明确记录和反映,以便相关责任的追查和追究,保证审计项目组织实施职责分工明确到位、审计项目组织实施行为规范、形成的审计记录规范。
审计项目组织的流程控制管理模式通过以上审计项目组织控制流程图和项目组织实施时限控制标准、项目组织实施文本控制标准以及项目组织实施职责控制标准四个系统功能的设置,实现了控制规范化流程、控制标准化实施和控制标准化记录的过程目标,以及控制审计过程、实现规范管理的终极目的。审计项目组织的流程控制管理模式不仅明确规范了审计项目组织管理的主控制流程,而且也明确规范了每个控制环节的子控制流程及其子子控制流程;不仅从控制审计质量的角度出发对审计计划、审计方案等审计文本格式进行了规范统一,而且也对审计文本的内容进行规范要求;不仅规范了审计项目组织实施各个环节的规范流程,而且也对每个子流程的工作时限制定了明确控制标准;不仅规范了审计项目组织实施各个环节的规范流程和每个子流程的工作时限控制标准,而且也对每个控制环节中每个与审计项目相关人员的职责予以明确。实现了对审计项目的组织实施过程的全方位规范和全过程规范管理。
六、结论
活动—组织流程图 篇12
1.新课程理念的坚持与追求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学实施建议要求“教师依据教材灵活结合本地区、所属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这是对教师课堂组织、设计教学的较高能力要求。新理念还有助于打破教材原本封闭僵化的内容体系和至高无上的真理发布者的权威性。随着新课程实施的深入,新的教学观被教师普遍接受与认同(如“用教材教”的观念现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并指导日常教学行为。
2.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最佳途径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核心任务,是教师专业化地组织资源传授知识、能力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围绕核心概念收集资料,考虑哪些资源可以应用、怎么组织,才能让学生认知能力得到发展。长期积累必然会使教师课堂教学表现耳目一新,资料收集与整合能力得以提升,课程资源的认知、利用水平达到崭新的境界。同时在对教材“重编”过程中能完善、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理论,使教师真正成为知识与能力的领跑者,为教师专业化成功提供广阔的舞台空间。
3.教材对学生学情的适合性
现有的不同版本的高中生物学教材,都是编者依据课程标准,在对新课程理念接受和理解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与编排的结果。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不断进步,学生群体的心智发展程度也有差异。教材呈现的案例情境资源对现今的学生来说大多都已经是“过时的”、“不新鲜的”,仍然用陈旧的文本资料进行分析推理,难以给予学生有效的信息刺激,不利于学生深层次思维能力和心理认知逻辑的增长。
二、教材二次开发的内涵
1.对教材二次开发的基本认识
教材的二次开发以学校学科教师为主体,以现有教材为依托,以课程标准为指针,合理重组、选择教学资源,以利于学生思维、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它不再把教材遵从成“圣经”般的权威,而是学科教师的一种教学设计上的创新和超越。所以,教材二次开发的校本化结果不是校本课程,而是为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结合具体教学实际的可调整的动态生成性教育教学资源。
2.教材二次开发蕴含的教育价值
教材的二次开发是学校学科教师以备课组或教研组为依托,把自身实践经验与课程理念相结合,以促进课堂积极有效的生成。它适合学校具体实践操作,能够体现学科组教师教学风格。内容“二次开发”过程还能够反应出学科组教师对学科知识局部处理与整体理解和把控的深度、广度,更符合本地区学校教学实情。
三、教材二次开发的解构与组织策略
1.内容选取标准和实施流程
教材二次开发实质是基于教材的教师个性化演绎与完善教材。所以,笔者所在课题组以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为基础,聚焦于生物课程标准、学生需求和兴趣能力培养、高考要求三个方面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内容选取要求紧贴时代又富有现实意义,能促进学生深度体验生物学的价值,但具体内容是开放的、动态的。
在二次开发设计具体操作中,首先,依据课程标准明确核心概念,围绕核心概念展开基本知识内容资源的收集、分析、甄别;其次,根据教学手段科学合理利用资源,呈现最终实施出来的课堂教学设计;最后,通过学生学习成果反思调整,将其转化为动态发展的课堂教学设计。具体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的操作流程,如图1所示。
2.教材二次开发组织利用的策略
高中学习阶段恰逢学生理性思辨能力的迅猛发展时期,为满足学生对科学知识信息的需求、拓宽认知视野,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不受教材束缚,以自身对课标的理解“资源式”地研究教材,跳出编者设想框架,大胆对教材作出改造。教材二次开发是基于学情的选择和判断后形成的教学情境。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的资源组织利用主要采用了调整顺序、加工整合、添加比对、裁剪修补等策略,现辅以案例叙述如下。
(1)合理调整教材的内容顺序,提高教学效能
案例1:人教版生物选修三《重组DNA分子的模拟操作》
背景:教材设置模拟实验是让学生体验重组DNA分子的基本过程,将微观的分子水平的过程用宏观模拟加以展示,以加深学生对基因工程原理的理解。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基因工程内容,实验模拟中仅是对原理的验证,所以操作往往流于形式,收获不大。
教学改进设计:为了充分发掘模拟实验的作用,让学生有机会更深入思考理解基因工程的“酶切和重组”难点,达到主动构建知识,笔者调整教学内容,把教材基因工程操作流程中“表达载体组成及各部分功能”的内容提前讲解,同时帮助学生复习回顾“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内容,在教材提供的DNA片段基础上,向碱基对中额外添加氢键。
在课堂教学模拟操作中,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重点关注思考:限制酶切割后质粒和含目的基因DNA片段各形成多少片段?形成的片段进行重组有多少组合类型?其中能形成环状连接产物的有几种?基因工程操作中需要的产物是哪种,为什么?有什么方法让质粒和目的基因发生定向连接?内容设计调整后增加了学生的细节性体验,将模拟验证性实验通过问题给学生造成认知冲突,转化成探究性实验并让学生尝试自主探寻知识结果。
有时为了更符合能力目标培养的要求,教材内容的调整往往会加深教学内容。那么调整结果好坏的判定依据最终要看调整后课堂上是否有利于学生思维逻辑的发生与发展,是否有利于知识内容的接受和理解。如果调整只是一味追求教学难度,增加学生理解负担,这样的做法是对课程标准、学习目标产生了误解。
(2)创新加工教材内容并有效整合
案例2:人教版生物必修一《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背景:教材设置有丝分裂实验目的:基于有丝分裂知识内容,让学生明确原理和实施各步骤的作用,并学会观察、判断有丝分裂各时期,理解有丝分裂完整过程。
教学改进设计:本着激发学生实验兴趣、培养创新学习思维、启发锻炼学生认识问题能力的目的,笔者不拘泥于教材,调整实验步骤,在培养根尖过程中用0.02%的亚甲基蓝活性染色剂对洋葱根尖细胞中染色体(或细胞核)染色。这样不仅能在装片制作中简化流程变为解离 - 漂洗 - 制片,节约课堂时间,通过提前染色还能“精准、真切”地感知根尖分生区,不似以往学生只是依据教材中说明进行记忆性描述、缺乏直观印象。
教材的加工整合能体现教师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引领和培养意识,还能体现教师对教材的研究和专业化的解读能力。此外,教材的整合、改造应采用大胆的“拿来”。多版本教材的借鉴补充,如国内苏教版、浙教版等高中生物教材,国外美国高中生物教材等,这样更能集中优势训练学生认知思维。还要多渠道广泛收集所需相关图片、文字资料,如网络、报刊等,拓宽学生信息来源,开阔眼界。
(3)添加区域性特色教学资源,深化理解
案例3:人教版生物选修一《果酒的制作》
背景:葡萄之乡江阴市璜土镇多次举办在江苏省内影响较大的《中国璜土葡萄节》,全面展现璜土葡萄的风采,树立品牌,强化产业效应。
教学改进设计:组织有制作葡萄酒经验家庭的学生(特别是璜土镇的学生)利用休息日回家询问家长葡萄酒的制作流程、细节等,并记录形成文本。课堂教学时让学生展示交流,并与教材内容列表比对分析原因。通过文本归纳梳理、表达展示等活动,创造机会让学生施展各项智能,培养能力。
及时了解并收集本地区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源,在平时教学中有目的引入课堂。将课堂内的知识学习延伸进生活,活化教材中静态的知识,使其更具亲和力。教师抓住时机利用本土化特色教学资源,有利于将乡土情怀逐渐渗入学生的意识深处,使学生了解家乡,热爱生活。
(4)裁补资源,诱导学习和思维的发生
案例4:人教版生物选修三《生态工程基本原理》
背景:教材资料分析选用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灾让学生分析讨论原因。如今高中学生都是2000年前后出生的,学生阅读此文字信息后并没有感触,参加讨论、分析的积极性不高。
教学改进设计:为了活跃课堂氛围,吸引学生兴趣,教师选取发生在学生身边、比较有切身感受的事件,如2007年5、6月间,中国江苏太湖爆发的严重蓝藻污染,造成无锡全城自来水污染,生活用水严重短缺,超市、商店里的桶装水被市民抢购一空。资料呈现使学生积极性高涨并都有话要说,且都能说一些与之相关的信息及想法。
上述对教材陈旧资料的裁剪或补充是为了教学情境更加完善丰满,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另外,教材中编者的选择倾向性造成遗漏或忽略部分情境,如细胞膜成分与模型、光合作用历程、DNA分子模型建立、生长素的发现等科学史资料的不足,造成学生探究思维发生障碍。教师把细节补全使情境连续,会促使学生认识与思维更加连贯,更易于探究教学的深入开展。
摘要:在新的教学观和课程观引领下,教学资源不再局限于教材。教师根据客观实际需要创造性使用教材,选择利用资源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这样就要求教师能够有重新解构和完善教材的能力。笔者结合教学实例,阐述生物教材二次开发实施流程及所运用的教学策略。
【活动—组织流程图】推荐阅读:
支部活动组织流程和注意事项10-25
庆典组织流程11-25
流程型组织模式07-01
会议组织流程10-06
流程型组织结构05-11
基于流程的组织变革10-31
团组织换届流程08-26
党员组织关系转接流程09-06
成立工会组织工作流程08-26
“流程银行”的战略认知与组织模式研究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