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外科术后

2024-12-10

胸外科术后(通用12篇)

胸外科术后 篇1

在临床上普胸外科术后出现感染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 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在所有外科手术术后感染总概率中, 普胸外科术后感染所占据的比例相对最大, 约占20%左右。外科手术术后感染不但会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产生影响, 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如何对普胸外科术后感染患者进行临床处理, 对我院2010~2012年普胸外科术后感染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我院2010~2012年普胸外科术后出现感染的患者共20例。其中男12例, 女8例;年龄33~75 (平均54.8) 岁;患者手术类型主要如下:2例患者接受肾切除手术, 3例患者接受肿瘤切除术, 4例患者接受食管手术, 1例患者接受肺切除手术, 10例患者接受脓胸皮质剥脱手术。

1.2 方法

对患者的病程记录、体温单、血压单、医嘱单还有接受辅助检查的结果显示等详细观看, 对其胸腔还有呼吸道等器官分泌物情况有所了解, 并对患者以回顾性方式进行研究调查, 使用我院自制调查表逐项进行查问与登记。没有确定患者是否真的存在感染之前, 对患者的切口、呼吸道以及胸腔等分泌物、痰液、脓液进行普通菌培养进行使用调查。如患者确实出现感染的则进行药敏性试验。

2 结果

所有普胸外科手术术后感染患者细菌培养种类见附表。

对患者进行药敏试验后, 结果具体如下:大部分细菌对舒普生还有联邦他唑仙敏感性较高, 分别为96.0%与90.0%;细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药物敏感性相对最低, 为18.0%。

3 讨论

相对于其它外科手术, 导致普胸外科患者术后出现感染的原因有很多因素相同, 但是出现术后感染也有着自身的特性。普胸外科患者术后感染在临床上并不罕见, 而这种并发症的出现不仅导致患者痛苦程度增加, 以及经济负担和康复时间大幅度增加。患者出现内源性血性途径的感染现象是很难避免的, 但是外科手术的污染事件、口咽部病原体还有转移上呼吸道等感染事件能够通过有效措施最大程度的降低。

有相关资料结果显示, 超过一半的正常人中约为70%合并有意识障碍症状患者在其睡眠的过程中, 其口咽部局部分泌物会被吸入, 虽然每次吸入的分量并不多, 但是这已经构成了一种潜在的威胁因素, 一旦人们自身肺防御技能出现减弱的情况则出现感染概率会极大提升[1]。对于普外科手术患者来说大多数均为全身麻醉, 患者手术结束后最少需要16h才能完全清醒, 在此期间患者出现感染的概率会大幅度升高。导致患者出现感染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术中污染程度, 医生以及护理人员在手术之前应该严格遵守消毒操作, 术后确保自身没有带上病菌, 另外对手术室以及患者住院病房消毒工作要落实到位。

在本次药敏试验大部分细菌均有着较高的耐受性, 导致这种结果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近几年来我国第三代以及第四代头孢菌素药物使用有泛滥现象出现, 因此使得β ̄内酰胺酶革兰阴性杆菌 (G-) 。另一方面, 从本次研究结果中也可以发现革兰阴性杆菌的感染, 大部分是发生在患者肺部手术之后, 在临床是很常见的一种感染菌种, 其中主要有大肠杆菌以及铜绿假单胞菌等菌类, 出现感染事件的概率相对更高, 如果没有正确的处理则会导致患者死亡, 另外该感染还会导致脓毒血症或者败血症等相关症状, 使得患者出现中毒性休克, 这会导致患者自身多个器官或者系统出现衰竭。

对术后切口出现感染状况进行预防或者处理有多种方法, 但是目前为止最重要的是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抗生素的使用以尽快尽早为原则, 改善患者的身体营养并对其原发感染灶进行妥善处理。术后如果患者出现感染迹象则应通过静脉推注方式给予抗生素[2]。

综上所述, 导致普胸外科患者术后出现感染的因素有很多, 需要全面进行调整, 减少患者术后出现感染的概率。

参考文献

[1]孙清波.普胸外科手术后感染患者的临床处理[J].求医问药 (下半月) , 2012, 14 (12) :155-156.

[2]黄日胜, 金良达.普通胸外科术后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18 (16) :221-222.

胸外科术后 篇2

一、体外循环的概念

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circulation)是利用特殊人工装置将回心静脉血引出体外,进行气体交换、调节温度和过滤后,输回体内动脉的生命支持技术。由于特殊人工装置取代了人体心肺功能,又称为心肺转流(cadiopulmonary bypass),这种人工装置称为人工心肺机(artificial heart-lung machine)。

二、心肺转流的术中监护

由于心肺转流对机体的影响极大,因此需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血气和电解质等。

1.体温 体温的监测至关重要,术中常规持续监测鼻咽温、肛温、血液温度和水温,必要时监测四肢末梢温度和心肌温度。一般要求水温与血温的温差小于10℃,停止转流前要求复温良好,肛温大于35.5℃,鼻咽温大于36.5℃。

2.血压 在转流中需持续监测动脉血压,一般采用桡动脉或股动脉插管进行直接监测,在转流中测得值为平均压。一般成人维持在50~80mmHg,小儿30~70mmHg。

3.中心静脉压 通常中心静脉压是指右心房的压力,一般可用靠近右心房的腔静脉压力表示,通过监测中心静脉压,可以了解有效循环血量,判断右心功能。

4.尿量 由于预充中的血液稀释,通常尿量较多,不少于1ml/kg•h。5.血气分析和电解质的监测 在心肺转流中,需密切监测血气分析和电解质的变化。在电解质的监测中,尤其要注意血钾的水平,因其过高或过低常可导致心律失常或心脏复跳困难。

6.其它监测 在心肺转流中,还要注意监测激活全血凝血时间(ACT)等。正常值90~130秒,是监测肝素抗凝效能的指标。体外循环时,应维持ACT500~600秒。

第二节 心脏外科术后监护

心脏外科手术种类繁多而复杂,加之心肺转流和低温麻醉的影响,以及手术本身对心脏的损伤,术后往往出现复杂的病理生理变化,因此术后监护是至关重要。

一、体温

由于术中低温麻醉的影响和心肺转流中产生的炎性介质的作用,病人术后回到监护室后多数会出现体温的变化。

1.保暖 采用术中低温麻醉的病人,在手术心肺转流结束复温时,一般将肛温恢复至36℃左右。进入ICU后,由于末梢循环未完全开放,往往会出现四肢温度偏低。因此,病人回到ICU前,应备好保暖设备,如热水袋、电热毯,必要时备暖箱。尤其要注意四肢末梢的保暖。当肛温恢复至38℃时,即可停止保暖。

2.降温 当病人体温恢复以后,由于心肺转流中炎性介质的作用,病人多数会出现体温升高。当肛温高于38.5℃时,应开始给予降温处理,禁用阿司匹林降温、禁擦拭肢体末端。

3.注意四肢末梢的温度 当肛温正常而四肢末梢温度较低时,往往预示末梢循环不良,是应用血管扩张药物的指征。一般肛温与四肢末梢的温度相差不超过0.5℃。

二、循环系统的监护

心脏直视手术后的病人,早期可出现有效循环血量的不足、心肌损害和外周血管阻力的改变等。

1.血压监护 血压是评价循环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术后早期需进行持续监测。临床上常采用有创血压监测或无创血压监测。

(1)高血压:原因如麻醉和心肺转流的影响,术后早期的麻醉初醒状态、低体温所致的外周血管阻力增加、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容量负荷增加、应用正性肌力药物过多等,以及某些疾病本身因素,均可导致血压升高。

(2)低血压:原因: 血容量不足是最常见的原因;心肌收缩力下降、心功能不全;心包填塞也是心脏手术后血压下降的常见原因,主要表现为原本较多的引流液突然减少甚至消失,中心静脉压进行性升高而血压持续下降、脉压减小,尿量减少;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其它药物影响、酸碱失衡等,也可以导致血压下降。

2.心电监测 心脏外科术后容易发生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在心脏外科术后,心率的监测也非常重要。心率过快或过慢都可影响心排血量,正常成人应维持在80~100次/min,婴幼儿100~160次/min,儿童80~140次/min。

3.中心静脉压 心脏外科术后要常规监测中心静脉压,一般采用上腔或下腔静脉的压力,以判断右心功能、循环负荷和有无心包填塞。

4.末梢循环 皮肤和四肢末梢的温度、湿度、颜色和弹性及毛细血管的充盈度可以反应外周循环状态,因此应密切观察。当四肢末梢的温度与肛温之差>0.5℃时,应考虑末梢循环不良。

三、呼吸系统的监护与管理

(一)呼吸系统的监测

1.注意观察呼吸频率、幅度、胸廓运动、自主呼吸情况、有无呼吸困难、缺氧等表现。

2.血气分析 心脏外科手术后的病人早期要定时监测血气分析,尤其是实施辅助通气的病人。主要监测项目PaO2、PaCO2、SaO2、BE、血液pH值等。

3.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 通过脉氧仪持续监测血氧饱和度,使用简便,无创伤,但不能完全代替血气分析中的SaO2。

(二)呼吸道的管理

1.确定位置,妥善固定 病人返回ICU后,护士首先与麻醉师一起检查气管插管的位置是否正确,听诊两肺呼吸音是否对称、清晰,测量并记录气管插管距离门齿的距离。之后检查气管插管固定是否牢固,必要时用绷带等物品固定于颈部,注意松紧适度。然后与呼吸机连接,进行机械通气。如果病人躁动,不能耐受,可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常用药物有吗啡0.1~0.2mg/(kg.次)。

2.保持呼吸道通畅 一般病人返回ICU,循环功能稳定后,即可进行吸痰,一般每2~3小时一次,每次吸痰都要观察并记录痰液的量、颜色、性质和粘稠度。在吸痰过程中注意密切观察心率、心律、血压等变化,如有异常则立即停止吸痰。注意吸痰时先进行气管插管内吸引,再进行口腔和鼻咽部的吸引,切忌顺序倒置。

3.气管插管的拔除 当病人神志清醒,呼吸平稳,循环功能稳定,无其它严重并发症时,可考虑停止机械通气,拔除气管插管。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监护

1.意识 观察并记录意识是否正常,神志是否清醒及障碍的程度,有意识障碍时,病人可表现为烦躁、兴奋、谵语,严重时可发生昏迷。2.生命体征 密切观察呼吸、脉博、体温、血压等的改变。如病人出现不明原因的血压升高、恶心、呕吐、呼吸节律改变,应警惕颅内压的升高。

3.瞳孔 病人术后回到ICU,护士应立即检查并记录病人的瞳孔大小、形状、对光反应及是否对称等,如出现两侧瞳孔不等大、不等圆或光反射消失,应注意脑损害的可能。

4.生理及病理反射 应定时检查各种生理反射是否存在,有无异常。

五、出凝血状况的监测

1.严密观察心包和纵隔引流液的性质和引流量,定时挤压引流管,保持引流管的通畅。两种观察方法:a:小于4ml/h/kg,连续观察3小时b:体重大者不超过200ml/h,连续观察3小时

2.激活全血凝血时间(ACT)监测 术后早期定时监测ACT的变化,1~2次/d,以判断肝素中和情况及有无肝素反跳发生,ACT<130秒。

3.瓣膜置换手术后使用华法林等抗凝剂时,要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及标准化比值(INR),以判断用量的准确性和药效。

六、肾功能监测

体外循环病人术后约20%~30%的会出现血肌酐的升高,绝大多数为肾前性,其中1%~2%可出现严重的急性肾功能不全。发生严重肾功能不全的病人,死亡率可高达30%~50%。因此,术后应密切监测肾功能。

1.尿量 包括每小时尿量和24小时累计尿量,并及时准确地进行记录。引起尿量减少的常见原因有:

(1)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列举临床实例

(2)低心排血量:术后低心排血量导致肾脏灌注不足,也是导致尿量减少的重要因素。

(3)外周循环不良:外周血管尤其是肾血管的收缩甚至痉挛也可导致尿量的减少。

2.尿比重的监测 正常尿液的比重为1.012~1.025,体外循环手术后由于稀释性利尿和大量利尿剂的应用,可使尿比重有所下降,但一般不低于1.010。如尿量减少且尿比重低于1.010,应考虑急性肾功能不全。如尿比重超过1.025,则应考虑效循环血量不足。

3.尿色

七、水、电解质的监测

体外循环手术后由于心肺转流、低温、麻醉、手术创伤、输血、机械通气等等因素,容易发生水、电解质紊乱。

1.体液失衡 维持出入量的平衡是保证良好循环功能的基础。术后早期外周血管收缩,随着体温复升和外周血管的扩张,可出现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而后期,由于大量输液、输血等,又容易导致有效循环血量过多,使心脏前负荷增加,加重心脏负担。因此,术后要严格观察记录出入量,根据引流量、尿量、中心静脉压、心率、血压等变化来确定输液量和输液速度,保证体液的平衡。

2.低血钾

低血钾是心脏外科手术后最常见的电解质紊乱之一,其发生与术前长期应用利尿剂,术中或术后早期尿量较多及体外循环中血液稀释、碱中毒等因素有关,在术后早期更为常见。低血钾容易诱发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术后早期血钾水平在30min内就可有很大变化,因此要及时反复检查,密切监测血钾。补钾量的计算:补钾量(氯化钾,mmol/L)=(正常血钾值-测得血钾值)×0.3×体重(kg),正常值一般取4.5 mmol/L。

3.高血钾 体外循环手术后的急性肾功能不全、体外循环术中高钾心脏停搏液用量较大、红细胞破坏、严重组织缺血或损伤造成细胞内钾的释放等因素均可引起术后高血钾。因此,当血钾升高时,应及时处理。一般轻度高血钾(5.5~6.0mmo1/L),肾功能尚好时,应用利尿剂即可以缓解。重度高血钾(>6.0mmol/L),则需要立即处理:①立即静脉注射葡萄糖和胰岛素(按每25g糖加入胰岛素5U的剂量,溶入50%葡萄糖液静脉点滴),以促进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②缓慢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0.5~1.0g,以对抗钾离子;③纠正酸中毒,给予5%NaHCO3;④利尿。

4.低血钙 血清钙的正常值为 2.25~2.75mmol/L,体外循环术后,低血钙的发生与体外循环中血液的稀释、输入较多库存血及碱中毒有关,低血钙以预防为主,每输入库血1000ml,即静脉补钙1g,一般使用10%葡萄糖酸钙10m1经中心静脉缓慢注射。注射时注意速度不能过快,一般于20分钟内注射完毕。

八、酸碱平衡的监测

1.代谢性酸中毒 控制性休克

2.代谢性碱中毒 心脏外科术后的代谢性碱中毒多与低血钾有关。3.呼吸性酸中毒 4.呼吸性碱中毒

九、胃肠功能监测

应激性溃疡临床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根据出血量不同而呈现不同的表现。应激性溃疡的治疗应以积极治疗原发病为主,同时使用胃粘膜保护药物和止血。护士要密切观察胃液的颜色、量与性质并记录。

第三节 心脏外科手术后并发症

一、出血

出血是心脏外科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术后回到ICU,病人的胸腔引流和纵隔引流管中或多或少地都会有血液引出,一般术后第一个4小时引流量不超过250ml/h,之后不超过100ml/h,而多数病人引流总量不会超过300ml。如果引流过多,则应考虑术后出血。术后出血的发生率约为5%~25%。

(一)原因

1.术中止血不彻底 这是术后出血应首先考虑的原因。

2.体外循环术后凝血功能紊乱 这是引起术后出血、渗血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常见原因:肝素中和不完全或肝素反跳等。

(二)处理

1.预防 术后出血最主要的措施是预防。术前3~7天停用抑制凝血的药物,检查凝血功能,询问有无出血病史,必要时可给予抑肽酶;手术中彻底止血;术中肝素化适宜,鱼精蛋白中和适中;术后定时挤压引流管,观察引流量;定时监测凝血功能如ACT、PT(凝血酶原时间)、PTT(部分凝血激酶时间)等。

2.出血的处理

(1)首先判断出血原因:首先进行凝血功能检查,如无异常而出血量较多时,应考虑止血不彻底。

(2)控制血压:对于术后出血的病人,应控制血压使收缩压不超过14.6KPa(110mmHg)。(3)给予止血药物:常用有抗纤维蛋白溶解药物,如6-氨基乙酸、止血芳酸、止血环酸等;如有肝素中和不全则给予鱼精蛋白;如有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缺乏或功能障碍时,应予以补充,可以输入血小板、新鲜全血和钙剂。

二、心包填塞

孟旭等报道为0.56%~1.66%。多数发生在手术后36h内,少数为延迟性,较少见。

(一)心包填塞的原因

引起心包填塞的原因主要为术后出血较多,纵隔及心包引流不畅或引流管堵塞,血液凝聚在心包内压迫心脏;或凝血块不能引出压迫心脏所致。临床事例。

(二)心包填塞的临床表现

1.纵隔及心包引流量持续增多,且引流管内有条索状血块挤出,或引流量较多时突然中止或减少,与此同时病人出现心功能不全,虽经补充血容量而低心排症状不能改善,并继续加重。

2.病人呼吸急促、烦躁不安、面色灰白、末梢循环不良。3.病人心率加快,伴有颈部静脉怒张,中心静脉压持续上升。

4.病人动脉血压逐渐下降,脉压差减小,伴有尿量减少甚至无尿。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显示其波形及数值随呼吸运动有明显的差异性改变,且应用正性肌力药物反应不佳。

(三)处理

心包填塞以预防为主,保持引流管的通畅是重要的预防措施。一旦发生心包填塞,应立即进行处理。

1.引流管阻塞不畅者,应立即在无菌条件下撤除引流管,分离切口下端,探查心包腔放出积血和凝血块,重新放入新的引流管。

2.有活动性出血者要酌情尽早手术心包切开探查。

三、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很常见的并发症,五十年代曾被认为是心血管外科最危险的并发症。

(一)心律失常发生的原因 1.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2.手术创伤

3.术中或术后低体温 低温下,任何能引起自律性和传导性降低、心脏内离子和二氧化碳分压改变的因素,均可导致心律失常,严重者可致心室颤动。

4.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多种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可以导致或诱发心律失常,尤以低血钾为重。

5.药物 术中麻醉用药可对心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随着麻醉的加深,窦房结、房室结以及心室内传导系统发生逐渐抑制现象。

(二)常见心律失常的处理原则 1.去除病因

2.严密监护 密切监护心律失常的情况和心律失常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3.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直流电电击复律及人工起博等方法。

第四节 低心排血量综合征

一、概念

低心排血量综合征(low cardiac out-put syndrome,LCOS)是指在有效循环血量充足的条件下,病人心脏排血功能显著降低,排血指数(CI)<2.4L/(min.m2),不能满足循环需要导致重要脏器灌注不足甚至引起休克的现象。

二、原因

1.前负荷降低 如输液控制过度致液体输入不足、利尿或脱水过度、严重渗血或出血等,而手术后血管床的扩展致使血液不能充分回流也是应该考虑的原因。

2.心脏舒张功能不全 手术中心包缝合过紧、术后发生的心包积液、心包填塞、各种类型的心动过速及原先患有冠心病等因素,可以影响心室的舒张功能,使左心室舒张末压降低而导致LCOS。

3.心动过缓及其它心律失常 4.后负荷异常 术后高血压、肺动脉高压等后负荷增加;休克或血管扩张剂使用不当而引起的后负荷过低等,都可引起LOCS。

5.心肌收缩力减弱 术前原有疾病所致的心肌损害;术中心肌损伤包括低温损伤、再灌注损伤;术后的低氧血症、酸中毒、药物等对心肌的损伤等,均可导致心肌收缩乏力,引起LCOS。

三、LCOS的临床表现

LCOS临床表现主要是机体灌注不足。临床上以血压下降、中心静脉压升高、肺毛细血管嵌压升高和尿量减少为主要表现,病人可有皮肤湿冷,毛细血管再充盈缓慢,心率增快等表现,严重者可有意识改变。

四、LCOS的治疗与监护

LCOS是心脏外科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病人死亡的常见原因,因此,一旦发生,应立即处理。

1.首先要明确并去除病因,这是治疗和处理LCOS的首要措施。

2.密切监测病人的心率、心律、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及时记录;观察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每小时测定并记录尿量;正确监测中心静脉压,密切观察其升高程度和动态变化;有条件时监测左房压。

3.特殊治疗 通过上述常规治疗和监护,如效果不利理想,可考虑使用以下几种特殊治疗:

(1)实施机械通气的病人可给予PEEP,PEEP可保持肺泡内一定的压力,防止呼气时肺泡塌陷,提高功能残气量,减少肺内分流,减轻肺间质水肿,改善肺泡气体交换,提高动脉血氧含量。

(2)起搏器治疗:有心律失常而药物治疗无效或不理想的病人,可以考虑使用临时起搏器治疗,以保证良好的心律、心率,维持循环功能。

五、辅助循环应用

上治疗措施无效时,可考虑使用辅助循环如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心脏等。

第五节 心脏手术后的护理

一、ICU病房和床单位准备

二、病人的接收

三、术后护理要点

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术后病人病情变化迅速,应注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及瞳孔、神志情况和四肢活动情况,并注意心律变化,注意有无血栓形成。一般每0.5~1小时监测并记录一次。2.加强呼吸道管理 3.严格记录和控制出入量 心脏外科手术的病人心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受损,因此应严格控制和记录出入量。

(1)严格限制液体入量:尤其是术后早期,应根据医嘱控制输液的速度和量,切勿超过预定量。补钾的量及浓度要特别记录,输入胶体及晶体液要分别记录、汇总。

(2)控制输液速度:病人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时,根据病情和医嘱合理调整输液速度。不同作用的药物不可使用同一条静脉通路,防止调整速度时引起血压波动。

(3)密切观察和记录尿量

4.做好引流管的护理 保持心包、纵隔和胸腔引流的通畅,定时挤压,防止堵塞;每日更换引流液并记录引流的量与性质。

5.做好皮肤护理 防止压疮的发生,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定时更换体位,每日给病人温水擦浴,保持皮肤清洁。

6.加强营养

胸外科术后 篇3

【关键词】胸外科重症手术;呼吸功能恢复;护理

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现在的胸科手术不可避免地会对组织造成伤害,在手术之后,由于积液和积气的限制,肺膨胀受限呼吸面积较小,很容易导致患者的呼吸功能下降,如果不能及时地帮助患者恢复呼吸功能,就极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通过研究发现,高质量有效的术后护理和指导,对患者呼吸功能的恢复有着极大的帮助。

1 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的观察

为了保证手术的成功和术后恢复的顺利,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做好胸腔闭式引流观察是十分重要的。为了给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护理人员必须对胸腔闭式引流十分熟悉,了解其原理,熟练地掌握使用方法,避免由于操作失误造成的事故。需要注意的主要事项有:①做好引流管的胶布固定工作,避免滑落;②对接头的衔接处进行仔细的检查,杜绝漏气的现象出现;③时刻对引流液进行观察,注意其通畅情况,注意观察和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数量、负压波动等属性;④严格控制水封平内引流管的位置,仔细把握其深浅;⑤需要对患者进行移动或者是需要更换引流液时,必须夹闭引流管。

2 呼吸道的清理

呼吸功能恢复护理开始的时间依据患者麻醉清醒的时间进行判断,一般在清醒之后4小时开始恢复性护理。护理人员要耐心地对患者进行引导,帮助他们适应现在的身体状况,学会如何正确地进行深呼吸,怎样能够最有效地将痰咳出。最好采取半坐卧的姿势,方便咳痰和引流的进行,逐步促进肺膨胀,避免肺不张及肺炎等并发症的出现。

3 湿化呼吸道

在手术之后,患者需要长时间地进行吸氧,这就会导致其呼吸道黏膜干燥,从而会产生较为粘稠的痰液,非常难咳出,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呼吸道的阻塞。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况出现,使患者能够顺畅地呼吸,在给氧的过程中可以使用湿化剂加温法,将清水的温度维持在50℃~60℃之间,保障患者吸入的气体温度为32℃上下,可以起到量化地湿化呼吸道黏膜和湿化痰液的作用。

4 呼吸功能训练

在胸外科ICU病房重症患者术后,呼吸功能的恢复是十分重要的,护理人员需要运用呼吸功能训练的方法帮助患者恢复呼吸功能,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①腹式呼吸法。在手术之后,由于心理因素等多方面的原因,患者进行呼吸时会担心牵扯胸部的伤口,引发疼痛,呼吸受到限制,这时腹式呼吸法就是最好的选择。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采用躺卧的姿势,学会放松自己的腹肌,使用鼻子做缓慢的深呼吸,以保证肺泡的通气量。②缩唇式呼吸法。使用这种呼吸方法需要患者采取坐或者是半坐卧的姿势,使用鼻子吸气,呼气时进行缩唇,使得唇口变小,气流缓缓地从口腔内排出,按照患者自身的感受调节唇口大小,以舒适、不费力为准。通过缩唇呼吸的方式,使得呼气受到阻力,提高气道内的压强,使得小气道延迟关闭,清除肺内的残留气体,增加气泡通气量,提高动脉血氧饱和度。③上肢肌肉训练法。护理人员指导患者锻炼上肢,进行上举运动,每次持续的时间为2~3分钟,每天的运动量维持在20次。在运动的过程中锻炼呼吸,上举时吸气,放松时呼气。

5 肺水肿护理

在术后,可能引起肺水肿的原因有许多,最主要的原因是手术带来的创伤以及麻醉药物对于患者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影响,其他的原因还有输液、输血过量等。出现肺气肿的患者最显著的临床表现是早期咳出大量的粉红色泡沫样的痰液,反应比较强烈的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紫绀,有一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左心衰竭的现象。为了防止肺水肿的出现,针对接受肺切除治疗的患者,护理人员在为其输液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于输液量和输液速度的控制,一旦出现肺水肿的表现,应当立即减缓输液速度或者是停止输液。

综上所述,伴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地进步,胸科手术成为治疗胸科疾病的重要手段,但是种种因素的限制,现在的胸科手术不可避免地会对组织造成伤害,在手术之后,由于积液和积气的限制,肺膨胀受限呼吸面积较小,很容易导致患者的呼吸功能下降。高質量的护理工作对患者的康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地促进甚至是保证患者术后肺功能的有效恢复,对于减少并发症的出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庞蕙青.800例胸外科重症术后呼吸功能恢复的护理体验[J].工企医刊,2012,2.

胸外科术后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 年2 月~2014 年11 月收治的胸外科重症患者80 例, 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 例。 试验组男21 例, 女18 例, 年龄16~80 (48±32) 岁, 食管癌23 例, 肺癌6 例, 血气胸2 例。对照组男15 例, 女25 例, 年龄15~83 (49±34) 岁, 食管癌20 例, 肺癌9 例, 血气胸3 例。

1.2 方法对照组不进行手术后的呼吸功能恢复护理和方法指导, 凭借自身恢复。 试验组进行呼吸功能恢复护理、指导训练和心理护理[1]。

1.2.1 监测生命体征帮助患者取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畅通。 观察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情况, 有无出现呼吸困难等。 每隔15min记录一次生命体征, 在病情稳定后可2h记录一次。

1.2.2 呼吸道护理及时清除呼吸道内的异物及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畅通, 这对防止手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尤为重要。 帮助患者取正确的卧位, 并学习深呼吸和咳痰的方法, 便于排痰和引流。

1.2.3 胸腔闭式引流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对防止手术后并发症有着重要的作用。 临床经常应用一次性的引流装置, 对于传统的胸腔闭式引流装置, 医护人员要注意观察, 避免使用失误导致事故。

1.2.4 呼吸功能恢复护理对患者进行呼吸功能的训练, 早日恢复患者的呼吸功能, 可以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是提高手术效果的重要举措。 呼吸功能恢复的护理, 首先要督促患者尽早离床运动, 再对患者进行腹式呼吸的锻炼, 然后进行上肢肌力的训练, 最后锻炼缩唇呼吸。

1.2.5 术后心理护理和疼痛护理手术切口疼痛是影响恢复呼吸功能的重点, 所以要放松患者的心理压力, 让患者减少恐惧和消极心理, 并给患者营造一个安静平和的环境, 适当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 给予镇痛的药物。

1.3 评价指标患者在手术后呼吸功能得到有效恢复且没有术后并发症发生为有效;患者在术后呼吸功能没有改善甚至恶化或死亡为无效[2]。

1.4 统计学方法选用SPSS 14.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用表示, 行配对t检验, 计数资料行 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呼吸功能恢复情况比较试验组经过护理后, 呼吸功能恢复成功率为97.5%, 对照组为77.5%, 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试验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见表2

3 讨论

胸外科手术是常见的手术, 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 胸外科手术也进行不断地改进, 但是并不能确保手术过程中不会对患者的胸腔组织造成伤害, 而手术后的并发症也会影响手术的效果。患者呼吸功能无法及时恢复, 就会增大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机率。很多因素导致患者呼吸功能恢复障碍, 如没有对呼吸道进行清理、患者的心理压力等, 造成手术并发症的因素包括呼吸功能恢复障碍、胸腔闭式引流处理不当等。

3.1对呼吸道的处理进行呼吸道护理, 要保持病患所在室内温度在20℃~24℃, 湿度控制在50%~60%, 紫外线消毒要保持一天一次的频率, 保持患者吸入气体的温度在32℃左右。患者醒后, 如果情况稳定可以改为半坐体位, 这样有利于肺部的气体交换, 放松胸腹部的肌肉从而减少手术伤口的疼痛[3]。对呼吸道的护理还要注意帮助患者排痰, 让患者取适合的体位, 然后指导患者深呼吸, 然后张口咳嗽, 促使痰液排出, 还可以运用叩背排痰的方法。

3.2 胸腔闭式引流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时, 要保持引流管道的密闭性, 随时进行检查。 保持长玻璃管没入水中4cm左右并且保证直立, 搬动患者身体的时也要注意夹闭引流管, 防止液体倒流回体内。 要保证严格的无菌操作, 定时更换引流装置, 防止感染, 胸壁引流口要保持敷料的清洁干燥, 及时更换。 密切记录引流液情况, 患者如果出现气促, 胸闷等情况, 说明血块阻塞引流管, 要立刻通知医生进行紧急措施[4]。

对患者心理护理也是重要的一项工作, 患者在手术后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放松患者的情绪, 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 帮助患者消除消极的心理, 患者有一个放松的心情, 不仅可以促进恢复呼吸功能, 还能消除手术伤口的疼痛。对于患者伤口疼痛情况, 可以在患者皮肤进行轻柔稳定的按摩, 指导患者有规律的呼吸, 也可以帮助患者消除疼痛, 或给予一些镇静镇痛的药物, 并且经常巡视, 观察镇痛的效果, 密切观察患者服药后的生命指征。

参考文献

[1]庞蕙青.800例胸外科重症术后呼吸功能恢复的护理体验[J].工企医刊, 2012, 25 (2) :36-38.

[2]褚明永, 周杰, 杜盼盼, 等.外科术后患者呼吸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J].临床医学, 2012, 32 (9) :3-4.

[3]谭振花.胸外科重症患者100例术后呼吸功能恢复方法指导[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23 (23) :15-17.

胸外科术后 篇5

肝胆胰外科术后加速康复专家共识(2015 版)

前言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是基于循证医学依据的一系列围手术期优化处理措施,以达到快速康复为目的。ERAS 通过减轻术后应激反应、合理管理疼痛、早期恢复饮食和早期活动等措施来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自 1997 年丹麦外科医师 Kehlet 提出 ERAS 以来,ERAS 已在骨科、乳腺外科、心胸外科、胃肠外科、妇产科等多个外科领域开展。目前,国际上已相继发布了择期结直肠手术、直肠和(或)盆腔手术、胰十二指肠手术和胃切除手术的 ERAS 指南或专家共识。肝胆胰手术较复杂、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近年提倡并应用的精准、微创、损伤控制的现代外科理念为 ERAS 的施行奠定了基础。目前,多家医疗中心开始在肝胆胰手术患者中施行 ERAS,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如今,国内外均无一致的针对肝胆胰手术的 ERAS 方案来指导临床实践。因此,《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和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胆胰外科专业委员会组织业内专家,启动了《肝胆胰外科术后加速康复专家共识(2015 版)》(以下简称本共识)讨论会,总结国内外研究进展及专家经验,按照循征医学原则通过深入论证,最终制订本共识,旨在为实现我国肝胆胰外科手术 ERAS 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参考意见。本共识依据的循证医学证据质量等级和推荐强度等级按照 GRADE 系统(表 1)。表 1 为证据等级及推荐强度术前项目1.术前宣传教育术前通过面对面交流、书面(展板、宣传册)或多媒体方式,告知患者围术期各项相关事宜,包括:(1)告知患者麻醉和手术过程,减轻患者对麻醉和手术的恐惧和焦虑。(2)告知患者 ERAS 方案的目的和主要项目,鼓励患者术后早期进食、术后早期活动、宣传疼痛控制及呼吸理疗等相关知识,增加方案施行的依从性。(3)告知患者预设的出院标准。(4)告知患者随访时间安排和再入院途径。推荐意见 1:患者应接受常规的术前宣传教育和咨询解答,且宣传教育应贯穿围术期的整个过程直至患者出院(证据等级:低;推荐等级:强烈推荐)。2.术前肠道准备传统术前肠道准备包括机械性肠道准备和口服抗菌药物清除肠道细菌,多个领域的 ERAS 方案均不建议术前行肠道准备。有研究结果显示,机械性肠道准备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尤其是老年患者。同时针对胰十二指肠手术的回顾性研究结果表明,肠道准备并不能使患者获益。推荐意见 2:术前不必常规行肠道准备(证据等级:低;推荐等级:强烈推荐)。3.术前禁食传统围术期处理方案提倡术前禁食 12 h、禁水 6 h,认为可降低术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但缺乏相应证据。同时有研究表明,禁食过夜可引起胰岛素抵抗和术后不适。一项纳入了 22 项随机对照研究的 Meta 分析结果表明,术前 2 h 进流质食物并未增加并发症发生率。此外,术前避免长时间禁食可减轻术前不适。推荐意见 3:术前禁食 6 h、禁水和清流质食物 2 h(证据等级:高;推荐等级:强烈推荐)。4.术前营养支持治疗目前虽无确切证据支持术前常规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但有研究结果显示,明显的营养不良会增加腹部大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故术前应对所有患者进行全面的营养风险筛查。营养风险评分 ≥ 3 分的患者视为存在营养不良,对这些患者应进行更全面的营养状态评估,并行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其中首选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详见表 2。表 2 为营养风险筛查表注:评分标准中疾病严重程度为 1 分:慢性病患者因发生并发症住院,身体虚弱,但能规律下床活动。许多患者蛋白需求增加量可通过日常饮食或其他方式补充。疾病严重程度为 2 分:患者因病卧床,以下患者蛋白需求量增加,如:较大的腹部外科手术、严重感染患者。尽管许多患者需人工喂养辅助,但仍可满足需求。疾病严重程度为 3 分:需辅助呼吸、正性肌力药物的危重患者蛋白需求量大量增加,大部分患者无法通过人工喂养满足,蛋白质分解和氮损失显著增加。推荐意见 4 :术前应对所有患者进行全面的营养风险筛查,针对营养风险评分 ≥ 3 分的患者可行营养支持治疗,首选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证据等级:低;推荐等级:一般性推荐)。5.术前抗焦虑用药麻醉前焦虑会增加术后疼痛管理难度,因此,传统上术前常规使用抗焦虑药物,但并无证据表明麻醉前使用抗焦虑药物能使术后疼痛减轻,反而使麻醉复苏困难或复苏后处于嗜睡状态。因此,不主张在术前应用抗焦虑药物。推荐意见 5:术前不常规应用抗焦虑药物(证据等级:中;推荐等级:一般性推荐)。6.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有充分研究证据支持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认为其可降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主张切开皮肤前 0.5~1.0 h 或麻醉开始时给予抗菌药物,推荐静脉给药,且抗菌药物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如手术时间 > 3 h 或超过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 2 倍,或成年患者术中出血量 > 1500 mL,术中应追加单次剂量。抗菌药物可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指南选择,但预防性使用有别于治疗性使用。总体来说,预防性使用的抗菌药物应覆盖所有可能的病原菌。推荐意见 6:术前常规预防性应用广谱抗菌药物(证据等级:高;推荐等级:强烈推荐)。术中项目1.术中预防低体温多项 Meta 分析和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结果均表明,避免术中低体温能降低切口感染、心脏并发症、出血和输血等发生率。此外,术中低体温会影响药理及药代动力学,影响麻醉复苏。因此,术中应积极避免低体温发生,保持体温 ≥ 36 ℃。推荐意见 7 :术中应积极预防低体温:每 30 min 监测并记录体温;采取必要措施维持体温 ≥ 36 ℃(证据等级:高;推荐等级:强烈推荐)。2.术中入路和切口选择手术入路和切口以能良好暴露手术视野为准,开放手术或腹腔镜手术都适用。推荐意见 8:手术入路和切口的选择以能良好暴露手术视野和便于精确完成手术操作为准(证据等级:极低;推荐等级:强烈推荐)。3.术中引流管放置手术放置引流管对引流少量瘘、避免瘘继发感染有益,无高级别证据支持肝胆胰外科术后常规放置引流管。虽有研究结果显示,在肝脏手术中,放置术中引流管并不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但类似研究多存在选择性偏倚。在胰腺手术中,有研究结果表明,术中未放置引流管的患者虽未导致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增加,但术后再次腹腔穿刺引流发生率显著升高。故不强求常规不放置引流管,涉及胰腺的手术仍推荐放置引流管,同时主张在无瘘、无感染的情况下早期拔除引流管。推荐意见 9 :肝胆外科手术酌情放置手术区引流管,胰腺手术常需放置引流管(证据等级:高;推荐等级:强烈推荐)。术后项目1.术后镇痛80% 的患者术后经历中重度疼痛,术后良好镇痛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缓解紧张和焦虑,且提高早期进食、早期活动等依从性,加快机体机能恢复。相反,术后镇痛不足对患者危害极大,包括:疼痛所致的免疫抑制及其不良后果,如延缓伤口愈合、延长恢复时间、增加术后感染风险等;影响心理健康,如增加焦虑和抑郁风险;影响早期活动,延迟下床时间; 影响肠功能恢复;延长住院时间、增加静脉血栓栓塞风险等;增加再入院风险。此外,镇痛不足,> 10% 的患者可能会出现慢性疼痛。因此,术后镇痛是 ERAS 的重要环节,而「手术无痛」被视作 ERAS 的终极目标之一。主张预防、按时、多模式的镇痛策略。预防镇痛,即在疼痛出现前采取镇痛措施以减缓术后疼痛的发生,其始于外科手术前,覆盖整个术中和术后,并按时有规律地给予镇痛药物。对于镇痛药物的选择,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大,如影响肠功能恢复、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应尽量减少使用。近年来,联合应用阿片类与非阿片类药物使不良反应减少。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NSAID)被美国及欧洲多个国家的指南推荐为基础用药,建议若无禁忌证,首选 NSAID,其针剂可与弱阿片类药物联合应用,片剂作为口服续贯镇痛药物。在 NSAID 针剂的选择上,因非选择性 NSAID 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和应激性溃疡发生率,推荐使用选择性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COX)2 抑制剂,特别是行肝叶切除术患者,以降低出血风险。多模式镇痛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患者自控镇痛泵(patient control analgesia,PCA)和切口自控镇痛泵、腹直肌后鞘和(或)腹横筋膜平面(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TAP)阻滞等。有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局部切口浸润麻醉联合 PCA 比硬膜外阻滞麻醉更能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具体而言,根据预防、按时、多模式镇痛理念,推荐术前 1~3 d 使用可快速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进行预防镇痛,术后采用多模式镇痛,以选择性 COX-2 抑制剂,非选择性 NSAID 或对乙酰氨基酚为基础用药,包括 PCA、TAP 阻滞、NSAID 针剂按时注射 5~7 d 和 NSAID 续贯镇痛等。具体措施:根据预防、按时、多模式镇痛理念,术前 1~3 d 使用 NSAID,术后采用多模式镇痛,包括 PCA、TAP 阻滞、NSAID 针剂按时注射 5~7 d 和 NSAID 续贯镇痛。推荐意见 10:术后采用预防、按时、多模式镇痛(证据等级:中; 推荐等级:强烈推荐)。2.药物调控炎症反应术后各种并发症发生的主要机制之一是人体对手术本身应激造成的炎症反应。因此,通过药物调控降低机体炎症性反应,可降低并发症和器官功能失常发生风险。抗炎药物有糖皮质激素、水解酶抑制剂、NSAID 等。糖皮质激素是经典的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应激的药物。从这点而言,围术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有助于减轻手术应激和疲劳,从而促进恢复;然而,也会增加切口愈合不良、应激性溃疡、高血糖、感染等风险,临床应采取谨慎态度。乌司他丁注射液作为广谱水解酶抑制剂,能抑制多种炎症介质的释放,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 1、6 等,达到减轻炎症反应的效果;同时能够增加肝细胞溶酶体膜稳定性,防止肝脏脂质过氧化,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目前已被推荐用于肝切除术围术期管理,可有效发挥对抗过度炎症反应、保护肝脏及全身其他器官的作用。推荐意见 11:术后酌情使用药物调控炎症反应(证据等级:中;推荐等级:强烈推荐)。3.预防性抗血栓栓塞肝胆胰外科中涉及恶性肿瘤的大手术居多,增加了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动脉栓塞风险。预防性抗凝是降低这一严重并发症的有效手段。预防性抗血栓形成措施包括基础预防、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基础预防即早期活动;机械预防常用措施是间歇性空气加压(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药物预防有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阿司匹林等。LMWH 与普通肝素比较,前者出血风险低,患者依从性高,可有效降低血栓形成风险,比 IPC 机械抗凝效果更佳。在排除出血风险的情况下,建议使用 LMWH 至术后可活动为止;对恶性肿瘤患者建议使用 LMWH 4 周。对于接受硬膜外麻醉患者,为减少硬膜外血肿形成,硬膜外导管留置时间和去除时间应与 LMWH 使用错开 12 h。术后根据 Caprini 评分,选择相应预防性抗凝措施:Caprini 评分 ≥ 3 分,建议使用 LMWH;若有大出血风险,建议给予 IPC,出血风险降低后,再给予药物预防。推荐意见 12:根据风险评估,预防性应用药物和(或)机械性抗血栓治疗(证据等级:高;推荐等级:强烈推荐)。4.预防恶心呕吐术后恶心呕吐为常见麻醉不良反应。一项非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表明,早期活动、使用甲氧普胺和术后第 1 或第 2 天拔除胃管能减少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具备女性、不吸烟、晕车中 2 个因素的患者,可在麻醉诱导期应用地塞米松,或手术结束时应用 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同时具备 3 个因素的患者,采用全身麻醉并使用异丙酚,手术开始时应用地塞米松,或手术结束时应用 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推荐意见 13:术后可应用甲氧普胺或联合 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预防恶心呕吐(证据等级:低;推荐等级:强烈推荐)。5.目标导向性静脉补液对于围手术期患者,既应避免因低血容量导致的组织灌注不足和器官功能损伤,也应注意容量负荷过多所致的组织水肿和心脏负荷增加。针对不同患者的个性化目标导向性补液治疗(goal directed fluid therapy,GDFT)可维持患者合适的循环容量和组织氧供,达到加快术后康复的目的。有研究结果显示,GDFT 比传统补液方式更有效,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GDFT 的临床参考指标很多,实施过程中,需要连续、动态监测,维持血压下降幅度 ≤ 正常值的 20%,心率加快幅度 ≤ 正常值的 20%,中心静脉压处于 4~12 mmHg,尿量维持在 0.5 mL/kg/h 以上,血乳酸 ≤ 2 mmol/L,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 > 65%,每搏出量变异度 ≤ 13%。由于大部分患者可早期进食,故可以在术后第 2~4 天停止静脉补液。推荐意见 14:术后行个体化 GDFT,维持患者合适的血容量(证据等级:高;推荐等级:强烈推荐)。6.引流管拔除早期拔除各种引流管,包括胃管、导尿管和手术区引流管。有研究结果显示,长期留置胃管患者发热、肺不张、肺炎、胃食管反流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而不留置胃管患者胃肠功能恢复较快;长期留置导尿管增加尿路感染等风险。因此,建议术后 1~2 d 拔除导尿管。未行胃肠道重建患者可不放置胃管或于手术结束时拔除;行胃肠道重建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根据引流情况于术后 1~2 d 拔除胃管。此外,多项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肝脏还是胰腺手术中,合理的早期拔除腹腔引流管能使患者获益。推荐意见 15:早期拔除各项引流管(证据等级:高;推荐等级:强烈推荐)。7.术后早期进食和营养支持治疗术后早期拔除胃管、早期进食及营养支持治疗都能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及全身营养状态提升,这在外科许多领域中都已得到证实。因此,建议拔除胃管后当天开始进流质食物,逐渐由半流质、软食等过渡到正常饮食。肝胆胰外科手术常对患者创伤较大,术后营养支持治疗也尤为重要。对于营养不良患者推荐口服营养制剂,有利于患者恢复。推荐意见 16:拔除胃管当天进流质食物,并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证据等级:高;推荐等级:强烈推荐)。8.术后刺激肠功能恢复尚无高级别证据支持某种特定刺激肠功能恢复的药物。但有研究结果支持多模式肠道刺激方案,如口服硫酸镁或比沙可啶等。嚼口香糖等也可促进胃肠蠕动。此外,术后口服缓泻剂可促进胃肠蠕动,建议可使用乳果糖等药物。推荐意见 17:术后使用乳果糖等缓泻剂,促进胃肠功能恢复(证据等级:低;推荐等级:一般性推荐)。9.早期活动早期活动指有目标的合理规划的活动。长期卧床会增加肺部感染、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率。早期活动促进肌肉骨骼系统、呼吸系统等多系统功能恢复,可预防肺部感染、褥疮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早期活动目标的达成有赖于术前宣传教育、施行多模式镇痛和早期拔除引流管。因此,进行合理规划的早期活动安全有益。推荐术后建立每日活动目标,逐日增加活动量。推荐意见 18:进行合理规划的早期活动,并积极鼓励患者达成目标(证据等级:中;推荐等级:强烈推荐)。出院标准设置患者生活基本自理,体温正常、白细胞计数正常、器官功能良好,疼痛缓解或口服止痛药能良好控制,能正常进食,排气排便通畅,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不必等待拆线)。结语ERAS 方案的目的是加速患者术后安全康复,并非仅追求术后住院时间的缩短。这意味着各种围手术期处理措施的施行必须在循证医学证据指导下进行,以使患者受益为目的。ERAS 方案的重点在于经过合理的处理措施,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严重等级下降,在此基础上术后住院时间才能安全缩短。肝胆胰外科手术不仅涉及肝脏、胆道、胰腺 3 大器官,也常涉及胃肠、脾脏、血管等,又影响消化、循环、免疫等重要系统功能。不同地区、不同疾病、不同手术,甚至不同患者 ERAS 的具体方案并不能一概而论。本共识针对一般肝胆胰手术情况进行参考推荐,在临床实践中可按具体情况施行。注:本文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胆胰外科专业委员会制定,发布于《临床肝胆病杂志》杂志 2016 年 6 月第 32 卷第 6 期。下载医学时间APP,获取最新指南。

术后疼痛外科护理现状的探讨 篇6

【关键词】外科护理;疼痛;术后

术后疼痛主要发生在术后24至48小时,是所有手术患者必须经历的一种人体对组织损伤及修复的复杂心理、生理反应过程。疼痛可以使患者产生抑郁、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因素,进而阻碍患者机体逐渐康复[1]。如果没有及时采取相应护理措施,不仅可以使患者忍受痛苦,而且可以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如何控制术后疼痛成为外科护理中一项重要课题。手术后采取准确的止痛措施对患者实施有效措施,不仅可以减轻术后患者精神上的痛苦,而且有助于伤口愈合、病情恢复。本文总结近几年外科护理术后患者疼痛的现状,以便临床医护人员借鉴。

1评估术后患者疼痛程度及潜在性的变化

护理人员一般依据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度及其对生活的影响评估患者疼痛。对疼痛定量分为4个等级:无疼痛定为0度;轻度疼痛、患者可以耐受,生活起居基本不受影响为I度;中度疼痛,持续时间较短,患者可耐受,生活起居受到影响为II度;重度疼痛,呈持续性且剧烈,患者难以忍受,正常生活严重受到影响为III度。此外,综合视觉模拟评分法、面部表情量表法、行为测定、自主神经改变情况等应用于术后患者疼痛的评估。

2分析术后患者疼痛相关因素

2.1麻醉作用消失术后患者在麻醉药物作用消失时就会感觉到切口疼痛,且在1天之内最剧烈,2-3天后会逐渐减轻。

2.2个体差异因每个术后患者的痛阈值不同导致疼痛表现也不一样,痛阈值越高,对疼痛耐受性相应越好。

2.3环境因素如果术后患者呆在嘈杂的病室内,得不到良好的休息和睡眠会增加患者对痛觉的敏感度。

2.4心理因素病人怀疑手术效果或对镇痛药物产生恐惧感使自己精神过度紧张而增加对疼痛的敏感度。

2.5此外,术后翻身、咳嗽、深呼吸等均可牵拉切口而引起疼痛。

3护理措施

3.1宣传术后疼痛及镇痛药物知识在术前向患者介绍术后疼痛的相关知识,以便其做好准备;向患者说明疼痛不仅会给其带来身心上的痛苦,还会直接影响疾病预后;调动患者配合积极性后指导患者自觉评估疼痛并鼓励其及时向护理人员报告,以便护理人员对患者疼痛度准确评分。积极主动以个人或集体形式向患者介绍麻醉止痛药的药效及不良反应,使患者对麻醉止痛药有全新的认识,从而消除其对使用麻醉止痛药的恐惧、焦虑、怀疑等不良心理因素及顾虑。

3.2行为干预嘱咐患者在术后2至3天内进行深呼吸、咳嗽或活动时应保持舒适体位并用双手轻轻按住切口两侧,从而减轻因震动牵拉切口的张力;指导患者起床时尽量保持侧身,松弛肌肉较少张力,从而缓解疼痛。告知患者在术后3至4天的疼痛主要由肠蠕动引起但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并预示着疾病的好转,使患者对疾病康复充满信心,消除恐惧、焦虑等情绪。

3.3休息及营养支持合理的休息及科学的饮食搭配有利于术后患者组织的修复,从而减轻疼痛。

3.4温热疗法使用温热物理疗法有利于促进全身血液循环,从而加速炎症的消散或吸收,与此同时,温热疗法通过抑制患者神经末梢敏感度缓解疼痛。

3.5心理疏导及给予适宜环境外科护理人员尽量将说话声音压低,在病室走路应轻,从而减少使患者产生焦虑、应激等刺激因素。并且应用肢体语言例如握手、摸头等鼓励患者,增强患者控制疼痛的信心,提高其痛阈值[2]。王晓青[3]曾证实:在手术病人护理过程中应用音乐疗法可以减轻患者焦虑、减少麻醉药用量及缓解疼痛,从而促进康复。

3.6药物镇痛①患者自控止痛法:患者在疼痛时自行按动开启按钮将事先准备好的镇痛剂经静脉套管注入体内,此方法不仅给药准确度较高,而且能使血药浓度维持在准确稳定状态。②椎管内注射镇痛药物:医护人员多采用硬膜外给予术后患者镇痛药物,其镇痛时间可以维持24小时,效果良好。③微量注射泵输注法:根据术后患者疼痛的轻重度,采用微量泵将设置好用量的镇痛药物均匀地从静脉滴入,此法在达到非常有效的镇痛基础上可以减少麻醉药物的用量。④局部神经阻滞麻醉方法:利用对神经没有破坏性的麻醉药物,通过阻滞神经而麻醉其所支配区域进行止痛。

4结论

术后患者的疼痛不单是因机体受到损伤刺激后发生病理生理变化而引起,此外影响患者主观疼痛感觉的因素诸如社会背景、情绪、性格、心理等也与疼痛存在间接关系[4]。外科护理人员只有全面分析这两方面的因素才可以做出综合、准确的判断。目前外科护理人员已不再是单单只从患者疼痛感觉来进行评估,而且细致地观察患者神经表现、面部表情并将多种因素纳入考虑范畴,以便可以更准确地、全方位地了解患者疼痛情况[5]。然后对影响术后患者的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恰如其分的处理措施。在进行镇痛时,外科护理人员不只用镇痛药物,而且在术前做好有关术后疼痛的知识,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减少恐惧、怀疑等情绪不良因素。此外,向患者介绍镇痛药物副作用,并对患者进行行为干预、温热疗法、心理疏导、营养支持及舒适环境等护理,镇痛效果比单纯使用药物止痛更好。综上所述,目前外科护理术后患者疼痛从多方位、多层次着手,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廖高飞.试析普外科手术后的疼痛护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02(9):135.

[2]赫玉春.手术后疼痛管理的进展[J].上海护理,2007,07(6):56-57.

[3]王晓青.音乐疗法在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07,04(34):102-103.

[4]黄蓓.胆囊结石腹腔术后疼痛护理中循证护理[J].当代医学,2011,17(16):24-25.

胸外科术后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8月~2014年1月在我院胸外科进行开胸手术治疗的患者90例。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其中, 观察组45例:男26例, 女19例, 年龄24~59岁;对照组45例:男27例, 女18例, 年龄25~65岁。所有患者均无恶病质病例, 无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以及肝肾功能疾病, 不伴有精神病史以及精神病家族史。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基本病情等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显著性, 即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

如输液护理, 晨间护理[2], 饮食护理以及皮肤护理等。

1.2.2 观察组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强化护理

(1) 心理干预:患者手术前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手术前向患者说明患者手术的基本情况以及出现疼痛的可能, 使患者在手术前对自身术后的疼痛有一定的了解。告知其应用镇痛药物对自身的危害性, 鼓励患者通过自我暗示的方法增强自身对疼痛的耐受能力。 (2) 健康教育:在患者术前进行健康教育是最佳的时机, 帮助患者掌握正确表达疼痛的方法, 便于患者术后更加准确的描述自身的疼痛程度[3]。此外, 相关的健康教育还能够消除患者对镇痛药物的依赖, 帮助患者明白主动适当的活动以及咳痰等的重要性。 (3) 疼痛护理:指导患者有效的缓解疼痛的方法。如指导患者闭目, 做深而慢的呼吸, 降低紧张的程度, 放松自身肌肉。患者疼痛时可播放柔和的音乐, 转移患者注意力, 也可帮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减轻疼痛。 (4) 镇痛药物的使用: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 掌握患者的疼痛规律, 在患者疼痛前给予适当的预防剂量, 增强预防的效果, 对于药物镇痛效果不明显的患者, 要对其镇痛的方案进行沟通调整[4]。

1.3 评价指标

应用疼痛评价数字量表进行疼痛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将所测得的数据录入SPSS 18.0数据库, 采用χ2检验或者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研究对象的疼痛情况比较

观察组中, 轻度疼痛和中度疼痛的患者相比较对照组多11例, 而相反的, 其重度以及高度疼痛的患者较对照组少11例, 观察组的疼痛级别低于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整体疼痛情况明显较轻。观察组中轻度疼痛和中度疼痛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 而重度和高度疼痛的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即P<0.05, 见表1。

2.2 两组研究对象对护理措施的满意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方式的满意度为95.56%, 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方式的满意度为71.11%, 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即P<0.05。见表2。

3 讨论

患者手术后的疼痛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还会大大增加患者呼吸系统以及内分泌功能等的受累风险。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对胸外科手术后的疼痛进行了不同方面的研究。本研究中认为, 影响患者术后疼痛的相关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管道的刺激。胸外科的手术患者往往会在手术后留置引流管道, 这些管道的长时间刺激会引起患者不疼程度的疼痛感, 其中, 胸腔闭式引流管是主要的引起疼痛的管道, 患者往往会在管道拔除后疼痛减轻。 (2) 手术的种类以及部位等。相比较胸骨正中的切口而言, 横切口的开胸手术疼痛更加剧烈。 (3) 炎症反应以及感染。患者手术后由于手术的损伤导致的炎症会增加患者的疼痛, 增加患者对疼痛的敏感性。对于感染的患者, 伤口周围的化脓影响伤口的正常愈合, 也会增加疼痛的可能。 (4) 心理社会因素。疼痛的严重程度还与患者的心理、情绪以及注意力的集中与否密切相关。一般认为, 性格内向的患者对疼痛的耐受能力会大于外向性格, 夜间的疼痛程度也会大于白天, 老年人对疼痛的耐受程度也较年轻人强。此外, 还有相关的研究表明, 焦虑情绪会降低患者的痛阈, 疼痛的程度会随着患者的焦虑情绪的增加而增强。 (5) 咳嗽以及活动等基本活动的影响。术后的疼痛主要由切口引起, 引起咳嗽等增加切口张力的动作都会增加疼痛的程度。

综上所述, 患者术后疼痛受到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研究的结果表明, 对胸外科手术后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以及适当宣教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彭月英.外科手术患者的术前心理变化与护理干预[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5) :40.

[2]张艳丽.护理干预对减轻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16) :67.

[3]王明欢.胸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疼痛59例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20) :36 ̄37.

胸外科术后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将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临沂市沂水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患者有50例, 患者年龄在14~79岁, 平均年龄为45.7岁, 男性和女性分别有63例和47例。食管、贲门癌52例、肺癌21例、肺癌16例、血气胸1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上面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P>0.05) , 具有研究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不接受术后呼吸功能恢复指导护理;实验组患者则接受呼吸功能恢复方法指导、静心护理[2]。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正确有效的指导, 让他们掌握正确科学的俯卧姿势, 保证呼吸能够通畅无阻[3];患者之后保持舒展身体运动才能够保证身体系统能全面开展, 让体内各种循环保持通畅, 方便痰液排出[4]。

1.3 统计学方法:

本文患者相关资料和数据使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 当统计学相关数据P<0.05时,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系统的护理之后, 两组患者的呼吸功能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其中实验组患者呼吸功能恢复有效率为96% (48/50) ;对照组患者护理功能恢复有效率有70% (35/50) ;两组患者差异较为明显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胸外科手术处理过程较为复杂, 对医师的手术和麻醉要求相对较高, 术前患者可能因为气管受压, 从而诱发程度不同的呼吸功能不全现象[5]。手术过程中可以对患者进行吸痰、插管等操作来刺激患者的呼吸道;有的手术操作为了扩大其手术视野导致其肺部受到压伤, 让患者呼吸功能逐渐下降[6]。术后患者出现胸腔积液、疼痛刺激、积气等现象也可能出现肺部感染, 所以, 精细化的术后呼吸功能护理有利于患者尽早实现恢复[7,8]。

总之, 胸外科重症手术患者选择呼吸功能指导方法、静心护理能够促进其更好的实现恢复, 值得在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中进行使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庞蕙青.800例胸外科重症术后呼吸功能恢复的护理体验[J].工企医刊, 2012, 25 (2) :36-38.

[2]谭振花.胸外科重症患者100例术后呼吸功能恢复方法指导[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23) :15-17.

[3]谢大玲, 唐晋, 杨宁.个性化康复护理对胸外科重症患者术后呼吸功能恢复的影响[J].西部医学, 2015, 27 (10) :1592-1594.

[4]孟颖.胸外科重症患者术后呼吸功能恢复的护理体验[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 (31) :222-223.

[5]何旭.胸外科重症患者50例术后呼吸功能恢复方法指导[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23 (1) :202-203.

[6]李海燕.个性化护理在胸外科术后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15, 29 (24) :3012-3013.

[7]谭振花.胸外科重症患者100例术后呼吸功能恢复方法指导[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23) :15-17.

胸外科术后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本组男性27例, 女性23例, 男女比例为1.2∶1, 男性平均年龄为 (58.0±4.4) 岁, 女性平均年龄为 (54.0±3.2) 岁, 统计分析男女年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所以病例均为2007年10月~2009年5月在我科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 食管癌手术患者16例, 肺癌手术患者21例, 其他胸部手术患者13例。50例患者用药前均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损害以及头孢类药物过敏史, 且均为术后出现咳嗽咳痰、血象升高、肺部听诊有啰音或胸部X线检查肺部有炎症改变的患者。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 所有患者对噻吗灵敏感, 术前或治疗前均未接受其他抗生素治疗。

1.2 药物剂量及用法

噻吗灵由海南海灵制药提供, 每支1 g, 为白色或淡黄色粉末, pH值5.0~7.0。每次1~2 g, 每日2次, 加入10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 每一疗程7~10 d。

1.3 临床观察项目

逐日观察患者状况, 记录不良反应, 用药前后做胸部X线检查。试验前后分别检测血常规、尿常规、血肌酐、尿素氮、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胆红素及凝血酶原时间。试验前后做痰液细菌学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1.4 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判断标准

按照卫生部1993年颁发的抗生素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痊愈、显效、进步及无效4级进行评定。痊愈和显效合计为有效率;细菌疗效按用药后清除菌株数进行评定;不良反应按肯定有关、可能有关、肯定无关、可能无关及无法评价5级标准评价。将肯定有关及可能有关的反应作为药物不良反应进行统计。

1.5 MIC90测定

应用肉汤培养基试管双倍稀释法测定噻吗灵临床分离致病菌的活性。

1.6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分析

50例患者中轻至中度感染者21例, 中至重度感染者29例。临床疗效:痊愈37例;显效9例;进步3例;无效1例, 临床有效率92%。有效病例在用药2~3 d后咳嗽、咯痰减轻或消失, 平均退热时间为 (3.8±1.4) d, 治疗后10~14 d胸片显示炎症好转或吸收。

2.2 细菌学疗效评价

50例患者中, 共培养出致病菌83株, 治疗后阴转株数为76株, 清除率91.6%, 结果见表1。

2.3 噻吗灵对几种临床常见细菌的MIC90测定

结果显示, 噻吗灵对于绝大多数细菌的MIC90均在1.25μg/mL以下, 显示出较强的抗菌活性 (表2) 。

2.4 安全性评价

50例患者有2例在治疗第3天出现药物热, 予以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 未停止治疗。其他病例未发现明显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疹及肝肾功检查结果和心电图异常等不良反应, 无血小板减少或出血倾向病例。

3 讨论

拉氧头孢钠 (噻吗灵) 是一种氧头孢烯类三代β-内酰胺酶类广谱抗生素, 具有三代头孢菌素的作用特点, 抗菌谱广、杀菌作用强, 对常见革兰氏阴性杆菌均有强大的抗菌作用[3], 对某些革兰氏阳性细菌也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对厌氧菌特别是脆弱拟杆菌的作用也明显优于其他一、二、三代头孢菌素[4]。拉氧头孢菌素也与三代头孢菌素相同, 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 对临床分离的产酶耐药阴性杆菌也有很强的抗菌作用。噻吗灵在体内消除半衰期较长 (约2.3 h) , 每日用药2次即可达到较好的治疗作用;噻吗灵静脉用药后血药浓度高, 远在大多数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90) 以上, 12 h后血药浓度仍可达到4 mg/L, 对多数致病菌有强大的杀菌作用[5];临床使用方便, 患者依从性好。

该药对少数患者可能致凝血酶原减少和血小板功能障碍。本组治疗期间检测凝血酶原时间等未发现明显延长, 临床观察亦未发现有出血倾向, 提示该药在常规剂量下是一个安全的抗生素。

本组均为胸外科手术后合并肺部感染的病例, 用药后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有效率92%, 细菌清除率为91.8%, 不良反应少, 在常规剂量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生素, 适合于胸外科手术后肺部感染的患者。

参考文献

[1]CHEN YQ, WANG XT, JIANG HZ, et al.Clinical evaluation ofLatamoxef sodium for treatment of aged bacterial infection[J].Chinese Journal of Gerontology, 2004, 24 (9) :804-806.Chinese

[2]XIN XJ, CAI SF, DUAN MG, et al.Latamoxef sodium for treat-ment of moderate and severe bacterial infection50cases[J].Chi-na Pharmaceuticals, 2004, 13 (1) :70-71.Chinese

[3]WISE R, ANDREWS JM, BEDFORD KA.Ly127935a novel oxa-B-Lactam:an in vitro comparison with other B-Lactaman-tibiotics[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1979, 163, 16 (3) :341.

[4]JORGENSEN JH, CRAWFORD SA, ALEXANDER GA.Compar-ison of Moxalactam (LY127935) and Cefotaxime against Anaerobic Bacteria[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1980, 17 (5) :901.

胸外科术后 篇10

关键词:心理干预,肺功能训练,胸外科手术

开胸手术创伤大风险高, 涉及心、肺以及食管等重要脏器, 患者容易出现恐惧、焦虑、悲观、忧郁等心理, 术后疼痛及相关知识的缺乏, 导致术后不能有效的咳痰。2012年7月~2014年7月, 本院对43例胸部手术患者实施护理干预, 对患者进行术前肺功能训练联合心理指导, 缓解患者手术前的焦虑抑郁情绪, 降低了开胸术后患者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7月~2014年7月胸部手术患者86例, 其中男57例, 女29例, 年龄50~76岁, 平均年龄63岁, 其中肺癌64例, 食管癌20例, 纵隔肿瘤2例。入院时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4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种类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术前两组患者均接受健康教育等常规护理, 包括入院介绍、术前准备、术前注意事项、麻醉、手术方式及相关注意问题。实验组由护士了解患者的负性情绪给予干预, 介绍术前肺功能锻炼的意义, 专门示教有效的咳嗽及肺功能锻炼方法, 使患者熟练掌握。具体措施包括: (1) 术前心理干预:a.了解患者面对手术的情绪反应, 是恐惧、担心、焦虑、抑郁还是愤怒, 通过交谈、心理测验等手段综合评估心理特点, 采取倾听、同感、共情等技术使其负面情绪得到释放。使患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接受手术。b.针对患者关心的与手术相关的知识, 如麻醉方式、手术后的疼痛、手术器械的安全性、价格等问题给予相关解释, 消除其顾虑。c.让患者了解负性情绪对手术及术后恢复的影响, 指导患者通过深呼吸、听音乐、静坐等放松疗法稳定情绪。d.讲解术前肺功能训练的必要性及术后有效咳嗽咳痰对预防术后并发症的意义, 提高患者的主动参与性。 (2) 肺功能训练措施:a.深呼吸:以鼻吸气, 缩唇呼气, 呼气时间是吸气时间的2倍。b.腹式呼吸训练:患者可取坐位、仰卧位或半坐卧位, 双膝半屈使腹肌放松, 两手分别放在前胸和上腹部, 用鼻子缓慢吸气时, 膈肌松弛, 腹部的手有向上抬起的感觉;呼气时, 腹肌收缩, 腹部的手有下降感。c.吹球练习:患者深吸气后尽可能把气球吹大, 或者用呼吸训练器练习, 吹球活动不但可以锻炼肺功能, 而且增加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和趣味性。d.练习有效咳嗽:患者取坐位或卧位等舒适体位, 先行5~6次深呼吸, 于深吸气末屏气, 继而咳嗽, 连续咳嗽数次使痰咳到咽部附近, 再用力将痰排出。e.协助叩背:叩击时避开乳房、心脏和骨突部位, 五指轻拢成空心状从下及上, 由外向内, 适度叩击背部, 叩击5~10 min/次, 然后让患者做有效咳嗽, 咳嗽前嘱其深吸气, 之后用力咳出痰液。f.刺激气管引起咳嗽:医护人员或患者自己用手指在吸气末稍用力向内按压胸骨上窝的气管刺激咳嗽。1.3疗效评定标准观察咳痰效果。有效:患者能应用掌握的咳痰方法自行排痰或在护士协助下顺利将痰排出。无效:患者咳嗽无力, 不能将痰咳出, 需借助负压吸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咳痰有效率为90.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5% (P<0.05) ;实验组的肺部感染发生率4.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6%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抑郁和焦虑是肿瘤患者最常见的心理反应, 它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及并发症的发生,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恶性肿瘤伴发心理障碍越来越受到重视:一般地把伴发的焦虑、抑郁归因于癌症诊断的打击[1]。特别是接受大手术的患者, 创伤对患者造成的痛苦不仅仅是生理上的疼痛, 还有心理上的各种压力, 从而使患者产生焦虑和恐惧。大量临床观察证明, 患者术前的这种焦虑和恐惧将直接影响手术效果, 通过心理干预, 消除其负性情绪, 积极配合治疗。由于开胸手术创伤大, 时间长, 术中常挤压肺叶以扩大视野、游离食管时常损伤或刺激肺门及支气管, 反射性的引起呼吸道分泌物增加, 使有效呼吸面积减少, 不可避免地造成呼吸功能下降, 易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 而改善术后呼吸功能的方法之一是术前进行呼吸功能训练[2]。尤其是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 胸廓顺应性降低, 也由于黏膜支气管萎缩, 导致黏膜纤毛功能和保护性咳嗽反射敏感性降低[3]。术后护理工作的重点是保持呼吸道通畅, 维持肺部通气功能和气体交换功能, 预防并发症。因患者术前意识清晰, 身体上的不舒适感较轻, 对疾病相关知识渴望了解更多, 此时护士进行心理疏导及肺功能训练, 患者可以理解护士对其所做的教育, 虽然术后对术前告知的内容不能全部记起, 但术后的强化教育使患者更容易接受。

综上所述, 重视术前肺功能训练和心理护理可降低开胸手术患者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 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参考文献

[1]余志华, 刘从.恶性血液病患者焦虑抑郁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护理干预.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9) :2-4.

[2]龚秀芳, 刘晓宏.呼吸功能训练预防胸部手术后并发症的效果观察.白求恩军医学院报告, 2007, 5 (1) :59-60.

浅谈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 篇11

(资中县银山中心卫生院四川资中641201)【摘要】在外科手术中将手术切口做小,并尽可能地减少对患者的损伤,是外科医师不懈追求的目标。但是,近年来,由于滥用抗生素、患者高龄身体状况差、伴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等种种原因,外壳病人手术切口感染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倍受医护人员的关注。本文在分析本院多年来的外科手术临床病例的基础上,查找出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旨在将手术对患者的损害将至最低。【关键词】普外科;切口感染;原因分析;预防对策【中国分类号】R6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484-01 作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外科手术后最为常见的感染之一,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一直是医护人员集中关注的对象。为了剖析笔者所在医院术后切口感染的基本状况,以及促进本院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笔者对本院普外科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期间的手术切口感染病例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如下:一、临床资料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期间,本院普外科手术治疗患者总计1256例,其中男性患者657例,女性患者599例。患者年龄在3岁至76岁之间,住院时间在4d到98d之间。其中术后切口感染患者56例,感染率约为4.5%。二、结果讨论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作为医院十分常见的感染,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涉及到患者以及手术本身的方方面面。笔者根据对本院临床病例的分析研究,发现术后切口感染主要和患者自身因素、手术种类以及切口类型等因素,关系最为密切,值得医护人员重点关注。具体情况,如下详述:1.患住院时间长短对切口感染的影响:笔者根据对本院普外科手术的临床病例的研究发现,住院时间的长短与切口感染率存在正相关的趋势,时间越长,切口感染率越高。进一步深入观测,发现住院时间较长的患者一般以中老年患者居多,这类患者通常伴有糖尿病、呼吸循环系统疾病。2.患者年龄与切口感染的关系:从本院的临床资料统计显示来看,年龄在18-37岁之间的青壮年患者,很少出现术后切口感染情况。年龄在55岁以上的患者感染率逐渐提升,和中老年患者相仿,儿童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也较高。这与中老年人以及儿童的身体特征息息相关,老年人自身抵抗力低下,而儿童患者身体发育尚未完全,自身免疫力还不健全。实践提醒医护人员,对于中老年人以及儿童这类切口感染率较高的人群,在手术过程中,应当更加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将造成感染的外部因素将至最低。3.切口类型对切口感染的影响:研究表明,切口感染与切口类型也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手术类别越高,术后出现切口感染的概率就越大,三类和四类相比较一类与二类手术,切口感染的概率明显增大。这也就印证了,体型肥胖的结直肠手术术后切口感染概率一直居高不下现象的存在。这类患者手术时间通常较长,结直肠患者致病细菌种类繁多,加上肥胖患者脂肪层厚等原因,使得细菌容易在切口生长,造成切口感染。三、切口感染的预防与处理(一)切口感染的预防:临床发现,患者脂肪层液化后,发生细菌感染,这是最终导致手术后切口感染的最主要原因。这和手术过程中一些细节操作不当有关系,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以下预防措施,供大家参考:首先,在对患者进行手术的过程中,应当尽量保持脂肪层的稳定,尽量避免造成脂肪层牵拉及游离;其次,在手术完成后,对脂肪层进行缝合前,应当用生理盐水对切口进行彻底的清洗,将手术过程中造成脱落的脂肪组织以及切口上的游离细菌量将至最低;同时,切口缝合时候,抛弃传统的缝合线,建议使用可吸收缝线缝合,减少缝线本身带来的损害;伤口缝合后,应当在皮下脂肪层放置皮片进行引流。手术后换药也十分重要,通常情況下,一般手术后12-24h换药为宜。综合切口情况以及引流量的多少,决定皮片的拔出,通常情况下,一般手术后24-48h拔出皮片为宜。(二)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在治疗及预防细菌感染方面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这被临床实践所证明,是医学界的普遍共识。但是,近年来随着抗生素使用范围的越来越扩大,多重耐药问题日益严重,使得抗生素的临床疗效大打折扣,甚至起不到任何效果。然而,细菌产生耐药性后并非一层不变,一旦停用一段时间后,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将会逐渐恢复。因此,术前使用抗生素或者在手术完成后长时间使用,并不能起到预防切口感染的目的。所以,应当针对手术部位,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实施细则,将切口感染的危险将至最低。(三)术后切口感染处理:早发现早治疗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最佳途径,对于术后切口感染处理一样适用。临床发现,术后切口感染一般出现在术后2-4d,早期发现可以及时采取医学措施,有效地避免切口全层感染,降低感染程度。一旦发现切口感染,应当及时通常引流。必要时甚至可以拆除皮下脂肪层或部分缝合线,将感染程度降至最低。发现切口感染后,应当及时用生理盐水对感染部位进行清洗,防止切口感染蔓延。手术完成后,应当及时培养细菌、合理选用敏感抗生素,这样可以无尽切口早期愈合,杜绝切口感染隐患。手术后切口感染在普外科是最为常见的感染之一,其严重影响手术后患者的康复,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这对普外科手术以及术后护理,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因此,医护人员应当发扬职业精神,发挥聪明才智,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将患者的切身利益摆在第一位,做好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和治理工作,提高外科手术的医疗效果。参考文献[1]张喜平,李宗芳,程琪辉等.癌症患者院内感染致病菌及药敏分析[J].西安医科大学学报,2001,22(2).[2]孙玉兰,俞月琴.胸外科医生手术感染率监测.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9.[3]万颖杰,陈春.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监测及高危因素分析.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3.[4]缪连彬.分析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研究.吉林医学,2010.[5]赵明红.普外科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6]袁康,陆龙,张延霞.外科手术医院感染的管理与控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9. [7]吴旭琴,刘月秀,吴影秋.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24(1).

胸外科术后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40例胸外科手术治疗并发呼吸道感染的患者, 其中男26例, 女14例, 年龄15~69岁, 平均年龄 (44.56±3.11) 岁, 患者的其他并发疾病情况为:2例患者伴有糖尿病, 5例患者伴有高血压, 3例患者伴有肺气肿, 另外3例患者伴发有其他病症。患者入院后均进行肺功能评估, 了解患者的发病情况。

1.2 方法

收集和整理患者的临床资料, 着重统计和分析患者手术中使用的麻醉方式、手术方法、并发疾病、呼吸道感染的部位等因素, 总结各种引起呼吸道感染的因素以及治疗方法[2]。在本组40例患者中, 6例患者为食道癌手术, 18例患者为肺癌手术, 另外16例患者为其他种类胸疾病手术。

1.2.1 诊断标准

本次诊断标准是根据卫生部发布的相关标准进行, 主要指标有:患者在手术后出现发热以及寒战等症状, 同时还伴有咳痰、喘憋胸闷、有黄色浊痰、胸痛等症状, 对患者进行肺部检查可见湿啰音;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 结果显示白细胞数和嗜中性粒细胞数量明显升高;对患者实施X线片检查结果显示肺部出现浸润性的病变;对患者进行痰液培养, 结果显示有致病菌[3]。

1.2.2 治疗方法

对患者进行药敏试验, 根据试验结果给予患者抗生素治疗, 比如给予革兰阳性菌之中有较多的金黄色耐药葡萄球菌的患者行复方磺胺、替考拉宁、万古霉素治疗;若患者为革兰阴性菌, 则主要使用庆大霉素;若患者是葡萄球菌感染, 则使用的抗生素为青霉素和万古霉素;若患者为真菌性感染, 则主要使用抗真菌类抗生素治疗;若患者为化脓性链球菌感染, 则主要使用的抗生素为头孢类药物[4]。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的咳喘等临床症状消失, 体温恢复正常, 经过检查显示肺部病变消失;有效:患者的咳喘等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 体温基本恢复正常, 经过检查显示肺部病变基本消失;无效:无以上症状改变者。

1.4 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统计调查的实验数据均录入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2 结果

在本组40例患者中, 有22例患者并发肺炎, 占总数的55.0%;有9例患者并发支气管炎, 占总数的22.5%;有1例患者并发肺水肿, 占总数的2.5%;有2例患者并发肺不张, 占总数的5.0%;其他7例, 占总数的17.5%。患者经治疗之后取得良好的效果, 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 见附表。

3 讨论

肺部感染是当前医院中发生率最高的感染, 据有关临床研究资料表明, 肺部感染的发生率达到了25%~40%, 而在重症监护室感染率甚至达到了70%。根据临床统计资料显示, 在胸外科手术治疗过程中, 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类型之一, 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其主要原因是手术时间长、创伤性大等等。因此在手术过程中应充分做好预防感染的措施, 比如术前告知患者可能发生的感染风险, 让患者做好保暖防寒、做好皮肤和口腔的清洁护理、在日常生活中增强营养供给等方式, 另外是指导患者正确的咳嗽吐痰、术后吸痰等操作, 如果患者需要吸痰, 则护理人员在操作吸痰管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避免对呼吸道黏膜造成损伤, 且必须按照无菌操作规范进行。综上所述, 胸外科会因为各种原因发生感染, 因此在手术前、手术过程中和手术后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 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摘要:目的 分析胸外科术后患者呼吸道感染的因素及其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40例胸外科手术治疗并发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回顾性的方式分析其临床资料, 总结引起呼吸道感染的因素。结果 在本组40例患者中, 有22例患者并发肺炎, 占55.0%;有9例患者并发支气管炎, 占22.5%;有1例患者并发肺水肿, 占2.5%;有2例患者并发肺不张, 占5.0%;其他7例, 占17.5%。患者经治疗之后取得良好的效果, 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 胸外科会因为各种原因发生感染, 因此在手术前、手术过程中和手术后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 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关键词:胸外科,呼吸道感染,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朱娟芬.胸外科高龄患者围手术期的呼吸道管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16) :36-37.

[2]孙少珍.胸外科老年患者术后呼吸道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 (18) :2426.

[3]禹芳.胸外科围手术期呼吸道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08 (32) :319-320.

上一篇:重度吸入性损伤下一篇:音乐院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