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小学教师(共12篇)
高师小学教师 篇1
一、海南高师教师口语课程开设现状分析
1991年, 国家教委下发的 (1991) 522号文件规定, 各级各类师范院校都要开设普通话课程。在 (1992) 63号文件中, 根据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 国家教委决定把这门课定为“教师口语”课。为了加强对“教师口语”课程的规格要求的宏观指导, 确保课程开设质量, 国家教委广泛征求了语言应用理论、教育理论方面的专家和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口语教师的意见, 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师范院校“教师口语”课程标准 (试行) 》, 于1993年5月以文件[1993]3号的形式印发全国, 要求在各地试行。同时, 国家教委师范教育司还组织编写了“教师口语”教材供全国各级各类师范院校使用。1994年全国各师范院校开始开设“教师口语”课程。海南的8所中师和海南师院都采用国家教委师范教育司编写的《教师口语》教材和配套的《教师口语训练手册》。上课时间为1年, 每周2课时。
海南的8所中师学校多年来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并在一部分中师扎下了根, 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尤以琼台为中师龙头, 面向全省的小学教育, 以海师为龙头, 面向全省的中学教育。主要注重普通话训练, 让学生熟悉普通话与方言的对应规律。这样, 不仅巩固了普通话的教学成果, 而且有利于指导中小学生练习普通话;大体按照普通话训练、口语交际基础训练、教师职业口语训练的轨迹进行, 收到了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的效果;以训练教师口语的基本功为主要目标, 不追求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初步建立起一套教师口语的考核方法, 如发放口语基本功考核达标证明、记入学生成绩档案、教师口语不及格不准参加教育实习等, 从而调动了师范生学习“教师口语”的积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 教育的改革, 海南的中师逐步改制, 琼台升格发展成为高师, 海南师院发展成了师范大学。但是, 教师口语教学中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一) 有限的教学课时与教材内容过多之间的矛盾
海南的高师教师口语课, 琼台规定为师范类公共必修课。在大二第一学期开设, 每周两课时, 共36课时。海南师范大学的《教师口语》课程只面向文学院的学生, 其他系各专业都不开设。《教师口语》课程一般是在大三的第二学期开设, 总课时是32课时 (一周2课时) , 规定为考查课。这就使得这门实践性很强的训练课程, 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 教学手段落后导致理论讲授之余, 缺少口语实践训练
“教师口语”课, 以理论为指导, 以提高能力为目标, 贯穿始终的手段是训练。课堂教学手段还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的原始阶段, 讲完理论, 留给学生的训练时间已经非常少了, 因此, 教学效率并不高, 教学效果也不显著。教师口语作为一门技能训练课, 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仅靠课堂教学, 哪怕是72学时的安排都是远远不够的, 也就是说口语课堂只是本课程教学的阵地之一, 课堂上讲练的关于口语的理论、要求、技能, 必须通过课外大量的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掌握。语言的学习、技能的获得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因此, 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 还应注重课堂以外的训练。
(三) 教材陈旧而且缺少配套的课程资源开发
任何一套教材都无法兼顾所有的教师和学生, 选择适当的配套教学资源是保证教学具有弹性, 实现“因材施教”的有效途径。创造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能模拟优化教学效果。而目前, 我国只有国家统编教材中含有音像教材, 是配套训练手册使用的, 而不是配套教材使用。况且也只有声音, 没有影像资料。现有的音像资料可供选择的范围太窄, 特别是缺乏一般交际口语技能和优秀教师讲课的音像资料, 这大大削弱了教学的直观性。“教师口语”课程以训练为主线, 所以在教学训练中, 它要求教师要有很强的示范能力。否则, 即使理论讲得再精辟, 要领讲得再详尽, 不能为学生作示范, 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 教师口语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师资的匮乏导致从事“教师口语”教学的教师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原本任教其他课程的教师转来的。大多缺少教师口语专业训练的经历;任课前又缺乏专业的学习和培训, 对于技能训练的示范和指导能力不强, 对于怎样进行语音的教学、怎样进行方音辨正、口语的艺术、教师职业语言的要求这些理论性的内容了解得很少;任课之后, 除少数教师是口语的专职教师外, 大多数人也没有系统地学习教师口语理论;教师的继续教育、互访学习的机会也不多。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的理论支撑, 导致本课程教师专业素质不高, 难以高屋建瓴地指导学生的训练。
(五) 教学评价体系不够规范
教学的效果必须以一定的标准进行检测, 教学评价不但是科学评定教学效果的必要工具, 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指挥棒, 它与教学准备策略、实施策略一起从不同方面影响着教师口语的教与学。海南目前高师口语的教学评价体系, 很显然不科学, 亟待改革。
二、教师口语精品课程教学模式的重新构建
2009年《教师口语》作为省级精品课程立项以后, 我们对这门课程着手进行改革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 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步构建了“课堂教学 (精讲精练36课时) ———选修课 (教师口语8个专题拓展训练) ———课外活动 (8个相应社团, 使学生的各项专题技能得以演练) 的教学模式;在教材选择上, 建立了“基本教材+辅助教材+选修课教材”三个层次组成的, “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系列化、立体化教材体系。
1.我们把《教师口语》三编六章教学内容整合成三大模块共36课时。精讲精练课堂36课时, 重新制定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 坚持集体备课, 编写电子教案, 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加大课堂教学信息量, 达到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
2.根据《教师口语》的具体教学内容, 面向全校开设专题选修课: (1) 普通话技能训练; (2) 美文朗读; (3) 学讲故事; (4) 精彩演讲; (5) 兴趣评论; (6) 论辩技巧; (7) 教师职业口语技能; (8) 儿童课本剧的编排。这些选修课的开设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3.根据《教师口语》课堂教学和所开设的选修课的内容, 成立八大《教师口语》课外活动社团, 为全校学生搭建一个演示口才的平台, 让同学们循序渐进达到教师口语基本功人人过关的目标。
4.海口的6所小学为学生提供见习、实习的各种教学、教育口语展示平台, 也为我们的科学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实践证明:课堂教学36课时和8个口语专题选修课再加上课外8个口语社团活动, 这三个环节彼此独立又互相联系, 三位一体, 循环反复, 在加上课外6所小学的见习、实习, 最终切实提高了同学们作为一个未来合格小学教师所应具备的规范的教师语言素养。
(二)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实践基地, 扩大课堂教学容量
1.教师指导学生在语音室进行普通话发音练习, 课外活动社团有“标准普通话研习社”, 为学生搭建普通话练习平台, 并提供普通话水平测试辅导。
2.教师在多媒体教室提供经典范例让学生模仿, 课外活动社团有:美文朗读社、精彩演讲社、海潮辩论社、兴趣评论社, 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口语技能练习活动和各类表演大赛, 这些社团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口才的平台。
3.教师在微格教室为学生提供优秀教师教学范例, 学生在练习口语时可以通过自拍录像找到缺点和不足, 以便及时纠正。
4.海口的6所小学为学生提供见习、实习的各种教学、教育口语展示平台, 让我们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 并不断检验我们的教学实践, 也为我们的科学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三) 强化教、科、研一体化, 以科研引领课程建设和改革, 并将成果应用于教学和实践第一线
2010年1月, 笔者主持的《海南高师教师口语课程建设改革研究》自立项以来, 课题组又先后开始了对教师口语的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 目前该课题已经通过结题验收。目前我们总共发表教师口语改革研究报告和论文23篇, 完成科研课题4项, 有力地带动了教师口语课程的建设和改革。
1.横向研究。琼台师专的教师口语是以培养未来小学教师为主旨的, 那么未来的小学教师又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呢?2010年6月, 我们的课题《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研究》专门针对人教版和苏教版的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内容进行理论研究, 并编写出了《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研究理论版》和人教版、苏教版全套教案, 供教学和研究之用。
2.纵向研究。高师教师口语中的“教师职业口语”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们都很重视教学语言和教育语言的训练, 然而批评教育口语却经常被人们忽略。批评是一种艺术, 恰当的批评教育是引领学生走向光明坦途的良方。为此, 我们又对教师口语进行了纵向研究。2010年3月, 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的课题《教师职业语言中的批评教育口语研究》立项。我们试图探讨如何对学生批评最有效, 如何创设校园和谐语言, 如何设置教师禁忌语, 这些口语课题的研究, 对我们现在的学生, 对未来的中小学生都将受益无穷。
3.拓展研究。2011年3月, 在省社科联的科研课题《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的对外汉语学科建设研究》立项后, 在研究课程设置这一内容时, 笔者专门谈到了对外汉语教师口语课的设置。对外汉语教学对教师口语的要求更高。对外汉语教师口语的研究目前成果还很少, 可以对此深入探讨, 我们对教师口语的研究成果可以在这里得以拓展延伸。科研的正确引领使我们的改革之路越走越宽, 成绩越来越显著。
(四) 改革考试模式
依据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和由具体到综合的技能训练目标, 针对三大模块教学内容, 分别设置严格科学的考核标准, 层层把关, 逐一过关考试, 确保学生的语言能力可以胜任将来的基础教育。考试全部采用口试的方法, 并按照1∶3∶6比例进行, 即平时口头作业成绩10%、期中考试30%、期末考试60%。考试评分标准也是我们科学量化后的评分细则。
第一模块:普通话技能训练, 我们采用国家语委普通话水平测试标准对学生进行考试。
第二模块:一般口语交际训练, 考核内容: (1) 复述; (2) 解说; (3) 演讲 (命题演讲和即兴演讲; (4) 讲故事等, 每一项考核均为百分制, 分为ABCD四个等级。A等 (90分以上) 、B等 (80~89.9分) 、C等 (60~79.9分) 、D等 (60分以下) , 根据考核内容确定详细的考核标准。
第三模块:教师职业口语训练, 以各专业选定的讲课和说课题目为内容, 主要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训练与考核, 此成绩作为课程的期末考核成绩。同样分为百分制ABCD四个等级, A等 (90分以上) 、B等 (80~89.9分) 、C等 (60~79.9分) 、D等 (60分以下) , 根据讲课和说课的内容确定详细的考核标准。
严格的考试制度保证了我们的教学质量, 学生扎实的语言功底在见习实习中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五) 师资队伍重新优化组合
目前有本科9人, 在职攻读硕士5人;硕士研究生2人;在年龄分布上:40岁以上4人, 30~40岁3人, 30岁以下4人。形成了60年代、70年代、80年代三个阶梯的合理结构。在团队发展中, 易于传、帮、带, 能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职称结构:副教授3人、讲师4人、助教4人;双师结构:双师教师比例为5∶11。在教学研究方面, 结合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课程建设, 积极组织教师以团队名义申报科研立项, 撰写教研论文, 深入研究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有机联系, 提升团队成员的教研水平, 为培养优秀人才奠定基础。
三、教师口语精品课的可喜成果
现在, 校园里说标准普通话已经蔚然成风, 对于一个闽南方言大省这是一个惊人的变化, 2009年12月23日, 教育部教学评估专家组莅临我校检查工作。《教师口语》作为省级精品课程由郑晓瀛老师专门向评估组的专家进行了“说课”汇报, 得到了专家和兄弟院校评估团的一致好评。
2011年6月28日, 来自不同单位的100多位选手参加全省“颂歌献给党”演讲比赛, 我们的学生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 充分展现了我们教师口语教学的实力。
2011年12月27日, 我们教师口语教学团队举行了“教师口语精品课程语言艺术汇报展”, 全校开设教师口语课程的所有班级参与了演出。语言艺术汇报展的节目精彩纷呈, 有现场辩论赛、话剧表演、双簧表演、儿童话剧、即兴演讲、备稿演讲、模拟教学、古诗词诵读等等。博得了评委们的交口称赞, 再一次验证了教师口语教学团队的实力。
我们不仅抓好课内学生的教师口语课, 还把教师口语的精髓传播到偏僻的乡村。教师口语教学团队的老师承担了海南少数民族教师普通话的培训任务, 每年暑假都给来自全省各地区的少数民族教师大班上课、小班一对一训练, 让学员们能够确实学到实用的东西, 在连续进行的5期培训中, 我们的教师口语课受到学员们的热烈欢迎。
2010年, 我校启动了“国培计划”, 毕业班的学生在去顶岗实习之前, 都接受教师口语的再一次强化培训。在顶岗实习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巡回走访了学生实习所在的学校, 各学校对我们学生的普通话的标准度、教学语言的生动、教态的得体都给予高度评价, 再一次验证了我们教学的实力。
我们的教学实践基地———普通话研习社, 在全校每个系都成立了分社, 定期举办各种活动。2011年底, 我们普研社发起了全校性的辩论循环赛, 连续两个月的辩论赛掀起了一股读书热潮, 因为思辨需要渊博的学识来支撑。教师口语的课外社团的各类演讲、小品、古诗词经典诵读等系列活动, 极大地活跃了校园文化、丰富了学生们的业余生活, 也让同学们更加喜爱读书了。
我们的课程除了为师范类学生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外, 还为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量身打造, 注重职业特点和专业就业相结合的思路, 让学生们学有所获、导有方向、练有所得。例如:对于文秘专业的学生, 我们相应设计了秘书语言与秘书礼仪, 美术专业我们设计了教学语言和广告语言, 旅游专业我们设计了导游语言, 英语专业我们设计了涉外礼仪和社交语言……
教师口语精品课程为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素质、为创设校园文化良好的语言氛围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胸藏万汇凭吞吐, 腹有诗书语自华。在琼台历届毕业的学生中, 不乏在海南省的各所小学、初中崭露头角, 锋芒初现的。每逢相遇, 学生们最多的感慨就是《教师口语》这门课让他们受益无穷。很多在琼台练就了好口才的同学, 在工作岗位上因为教学出色或口才出众而把握住了人生的各种机会。
以省级精品课程《教师口语》为龙头的全校公共必修课, 加上相应的选修课以及教师口语各个社团的精彩活动, 已经形成了琼台文化的主流, 校园中的和谐语言、规范礼仪必将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十几年的教学经验积累让我们从实践到理论有了质的升华和改变, 我们相信, 只要勇于改革创新, 《教师口语》课程, 势必成为师范课程体系中极其重要而又不可替代的主干课程。
摘要:在分析海南高师《教师口语》课程开设现状的基础上, 对重新构建《教师口语》精品课程教学模式, 进行初步的探索、研究和实践, 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果, 为提高高师学生的口语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科、研一体化,师资
高师小学教师 篇2
人教PEP小学六年级下册
Recycle 2 A Farewell Party
主讲人:韩堂堂 2014年12月5日
Good afternoon everyone.How are you ?I’m very glad to present my lesson here today.The lesson plan I’m going to talk about is Farewell Party.I will divide my instruction into six parts.There are Teaching materials analysis, Teaching aims, Teaching key points, and difficulties, Teaching methods, Learn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procedures.Ok,let’ begin our class
Ⅰ(The first part is)Teaching material analysis It is the last unit in primary school.So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term.I take the lesson as a review class.This lesson shows deeply human approach.As I see, we should learn the lesson by review and design.Ⅱ(The second part is)Teaching aims
I have three objects.There knowledge objects ability object , and moral object.Knowledge objects:
Review the grammar we have learned and teach the students to learn more expressions.Ability object:
Know how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and
train the students’ listening and speaking.Moral object:
Let students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friendship as well as let them cherish friendship.Ⅲ(The following is)Teaching key points and difficulties Key points: know the modal verb(Such can, should, need etc.)and future tense.(Be going to do sth)use the sentence “what can you do?” “I can…” “I like doing…” “I am going to…”
——For example: What can you do ? I can dance.I like dancing.I am going to have a party.Difficulties: The structure of these sentences and how to express oneself
Ⅳ(Next is)Teaching methods We have known the key points and difficulties.So I decide to use communicative approach.In this class, situational teaching is used mainly and activity method of teaching is additional.We can train students’ ability on understanding, expressing and thinking in English.In the procedures, I will use my way to organize the activities to improve their ability of self-study.Ⅴ Learning methods.What can students learn form the lesson?
The students can learn this lesson using the method of discussing, cooperation, summarizing.Ⅵ Teaching procedures(This section contains five parts)1(The first is)Warm up Let’s have a free talk.What’s the date today?
It’s December 4th
What’s your hobby? Riding
the purpose is to review what can you do for the farewell party ? I can…
The purpose is to lead in the new lesson.2(The second is)Learning Review: “Can you …” Yes, I can /No I can’t.Can you dance ? Yes ,I can.Teach the new words(farewell)and grammar(I like …
We are going to …)I like fishing.We are going to fish.3(The third is)Practice
1)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ad the dialogue together.(Pick one or two students read it by themselves.Correct it)
2)Act out the dialogue.(pair work)(Cooperation is important to children’ education Choose three pairs of students.Act the dialogue out In the end of the game, all student together to elect winning group.)4(The fourth is)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Write an invitation.2)Express one’s wishes
高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探究 篇3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 教师专业化发展 途径
[作者简介]罗承(1972- ),女,云南昆明人,昆明学院教育学科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为学校管理。(云南 昆明 650031)
[中图分类号]G65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7-0054-02
高等师范学校作为中小学教师教育的基地,承担着培养中小学师资的重要职责。时代的发展对师范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也对基础教育的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必然要求传统的师范教育进行变革,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当前师范教育正处于转型期,学校的变革也要求高师教师进行一定的调整,以便更好地投入到学校的发展和建设中。因而,如何促进高师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成为高师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高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的专业发展日益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1991年美国教育联合会(NEA)对“教师发展”提出全面界定:教师发展基本围绕四个目的,即个人发展、专业发展、教学发展和组织发展。专业发展包括促进个人成长,获得或提高与专业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意识;教学发展包括学习材料的准备、教学模式和课程计划的更新;组织发展集中于营造有效的组织氛围,促使教师采用新的教学实践;个人发展包括采取整体计划,提高教师人际交往能力、维护健康,进行职业规划。
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符合教师发展的专业属性要求,更强调专业自主、专业规范和专业评价。台湾教育学者陈碧祥认为,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大学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及服务工作时,经由独立、合作、正式及非正式等进修、研究活动,引导自我反省和理解,增进教学、研究及服务等专业知识与精神的过程,主要目的在于促进个人的自我实现,提升学校学术文化,达成学校教育目标,从而提高整体的教育质量。大学教师专业内涵包括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专业知识和精神。教学专业的知识与能力包括:教育理念与精神、课程能力、教学能力、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包括学生特性、学习特性、教育环境脉络知识等)、评价知识、学习如何教学的知识。研究专业能力与知识包括:学术研究理念与精神,学术研究能力,学科专业知识,发表科研成果、欣赏及批判能力。社会服务专业能力与知识包括:服务理念与精神、社会文化特性与知识、社会批判理念与精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者林杰认为,当代学习型社会也向大学教师提出了较高的标准,大学教师同时应该具备知识型教师、反思型的教育者、有效能的沟通者、有责任的教育者、自发的学习者、合作型的工作者等特征。由于高师特殊的教育环境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高师教师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学生人生方向的指导者,还担负着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任务。作为高师教师,不仅要具有高深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反思教学实践以及管理能力。从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价来看,既要重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考核与评价,也要重视教师在专业学术领域的知识与科学研究能力的考核和评价。
要特别指出的是,高校教师是以学术研究和传播为专业的人员。学术性是高等学校教师的基本特征,学术水平是教师职业生涯的核心。高等学校教师是高等学校中对学术工作负有职业责任的人,科学知识的发现即科学研究是大学学术工作的核心。美国学者波伊尔认为,当代美国大学教师应该具备四种学术水平:发现的学术水平、综合的学术水平、应用的学术水平和教学的学术水平。清华大学的教育研究者叶赋桂认为,高校教师的学术性归纳为四方面:教学、研究、社会服务和管理。由此可见,高师教师只有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制定个人发展规划,不断加强学习和研究,通过各种方式培训与进修,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
二、了解高师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
学校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有重要作用。大学教师的发展必须由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协助教师在专业和个性方面成长,使其能胜任教学、辅导、研究、行政、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一个专业化教师的成长分为四个阶段:求生、巩固、更新、成熟,其中求生阶段是任职的头一两年,巩固阶段是任职的第三四年、任职阶段是任职的第四五年,成熟阶段是在任职的四五年后。在各个不同阶段,教师具有不同的发展内容和侧重点。目前,我国的高师院校还缺乏针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制定的具体有效的举措,往往只是在聘用新教师时进行简短的教师培训或短期的脱产进修,缺乏对新教师实际教育教学能力的训练,致使很多新教师在从教的一两年内只能靠摸索来艰难地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对处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后几个阶段如巩固、更新、成熟阶段的教师,仅有培训和进修也是不够的。学校对广大教师当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缺乏了解,很少重视教师在各个生涯阶段可能面临的发展困境和身心问题,忽视了高校教师既承担着教育教学职责又承担学术研究重任、同时面对多方面压力的现状,结果使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制约。
三、高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影响,指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和提高,它源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教师角色与行为改善的规范、要求和期望;二是教师内在因素的影响,指教师的自我完善,它源于教师的自我角色期望、需要以及实践和追求。
从外部途径看,在制度和政策层面为高师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证。1999年,为应对高校扩招对师资的压力,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通过强化教师培训来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高校教师培训工作要实现工作重点和运行机制的两个转变:从基础性培训和学历补偿教育逐步转变为着眼于逐步更新知识、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继续教育;从主要依靠政府行为逐步转变为政府行为、学校行为和教师个人行为相结合。高师院校应通过各种方式,在了解教师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加强教育培训,以促进教师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校本培训是以学校为培训基地,在上级培训机构的指导下,由校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直接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培训活动。它以应用为目的,以提高教师素质为目标,以教师实际工作状况作为培训效果的评价标准。根据有关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论述,学校可以按不同类型组织培训,主要形式有:一是按专业发展期组织培训,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可分为适应期和发展期两大阶段。适应期是将新大学毕业生培养成合格教师,发展期是将合格教师培养成骨干教师。二是菜单式或问题式培训,学校在培训前要了解每一位教师需要培训的专题或问题,然后按专题或问题进行分类培训。三是按教师专业发展类型组织培训,教师专业发展按倾向分为能干型实践者、研究型实践者、反思型实践者三种类型,应根据教师不同类型进行多元化培训,最大限度地促进其专业能力的发展。同时,高校还要建立常规性的教师进修发展制度。教师通过进修学习,可以学习到其他高校有益的教育经验和管理经验,通过向本学科专家学者学习以及与同行的交流研讨,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把握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学习严谨的治学态度,养成教育研究的能力。专题考察是将专题研究和实地考察结合起来,强调围绕学校管理或教育教学的某一特定专题,进行系统的教育考察与研究。这种方式的针对性强,能解决具体的问题。此外,建构高效的教学研究集体来促进教师的成长,也是一条可行的途径。学校通过严格的教科研常规制度,确保教研活动时间质量,形成一个高水平的教学研究集体。应规范合格教研集体考核,提高合格教研集体的待遇,确保教研集体成员在教研时间从事教育教学的研究和本门学科知识的探讨和交流。教研活动以合作备课、听课、研讨课为载体,使教师经历一个主动行动、不断反思、合作互助、分享交流的行动研究过程,逐步完善教学、完善自我。学校也可通过青年教师课赛、邀请专家学者到校讲学和实地参观、促进教师与同行交流等方式来引导教师发展。学校要努力为教师的研究以及自主学习创设良好的物质条件和氛围,增加图书资料设备,充实学校图书馆的教师教育参考资料,吸引众多教师在课余时间阅读学习。
从内部条件看,教师的专业发展及教师本人的自我专业发展需要与发展意识、教育信念、专业理想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自我专业发展需要和意识是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按照时间维度,其内容构成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意识、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意识以及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规划的意识。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反思的方式来促进自我专业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教师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时间中,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关于教学反思的方法,有学者提出了六种方法:(1)课后备课,即教师上完课后,根据教学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2)写反思日记,包括写日记、感受等,记录下教师自己的思想变化和行为变化。(3)观摩与分析,即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课,并对所观察的情境进行描述。(4)职业发展,即学校利用反思方法支持、促进教师发展的一种方式,让教师提出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然后与教师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为所有参加的教师分享。(5)开展行动研究,通过研究和提问,养成反思技能,同时改变教师的态度和行为。(6)文件夹法。文件夹是以专题的形式存档,每个专题之下,由教师本人通过回忆自己的教育观点、教育行为并对其进行反思,从而记录下自己过去的状况、现在的状况、自己的进步和尚需努力之处。高校教师应自觉养成研究精神,经过规范化的学术训练,掌握一套学术研究的语言、方法、技术、论文写作及“科学”的实验和调查研究的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当前,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对师范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教师还要不断研究中小学的教学实际,参与教育教研活动,了解中小学学科教学、教育管理、课程建设的有关问题,以拓展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完善自己的教育技能以及专业素养,才能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的需要。
教师的发展是一个终身的、持续不断的过程,学校应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以支持教师的发展。教师应采取理论学习、尝试实践、反省探究的方式,不断努力,才能持续地获得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杰.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策略[J].大学教育科学,2006(1).
[2]陈沪军.让教师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6(7).
[3]叶赋桂.高等学校教师:概念与特质[J].教育学报,2005(5).
[4]陈碧祥.我国大学教师升等制度与教师专业成长及学校发展的定位关系之探究[J].国立台北师范学院学报,2001(14).
[5]侯爱民.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培训[J].教育探索,2003(1).
论高师声乐教师应具备的基本修养 篇4
一、高校声乐教师完美人格的塑造
最优秀的声乐教师都有一种创业精神,而这种敬业的精神都是在竞争中奠定的人生基点。当这个基点连成一条直线时,便会发现顺着这条直线可通达艺术殿堂,沐浴成功的光辉。因而,负责的声乐教师都有一种独立的人格和一种长久而深厚的热情,给予学生全部探索的意识,并让学生完全认识自己。所以,声乐教师就是用他完美的人格和教学能力,以及不同的手段和方式来满足学生对歌唱的愿望。
1. 正直激励着声乐教师的报国心
高校声乐教师是实现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声乐教师的正直主要是指思想正,心正,身正。其身心不正,虽令不从。优秀的声乐教师忠实于自己的信仰和追求,热爱教育,献身教育,把个人的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同社会紧密结合在一起;热爱生活,崇尚艺术,把肩上的重任同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交叠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精神文明和道德规范;用教师道德理念的人格品质形成巨大的垂范力量,吸引和带动学生实现道德情操向良性转化。所以正直,才是声乐教师的人格品质。
2. 师德的无言启示
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火不言自热,水不言自流。教师只有把做人和育人统一起来,形成一种十分自然表里如一的良好人格,才能在学生身上产生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效应。俄国思想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这说明在教书育人中,教师个人的道德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是教育的因素,教育的力量。光辉灿烂的21世纪,它所企盼的高校声乐教师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形象呢?他应该有精深、纯熟的理论,学识渊博,带领学生突破狭小的课堂天地,把学生的感官世界引向外部的宽广世界;他应该治学严谨、饱含师爱,带领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去沐浴神圣的艺术之光。
二、高师声乐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
声乐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形成了它较为特殊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过程和教学体系。声乐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种专业能力:
1. 具有一双正确判断声音概念的耳朵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对声音的判断,帮助并指导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声音概念,使学生尽可能地少走弯路,向正确的发声方法迈进。尤其是初学者,声音概念的正确与否极为重要,若不能正确地把握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要通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加以纠正才能走向正轨。因为声乐是听觉的艺术,看不见也摸不着,只能凭感觉去感受声音,所以教师如果没有准确而细腻的听觉,就不可能对学生的嗓音问题有正确的判断。因此,声乐教师有一副好耳朵是至关重要的。
2. 在选择教法上应该是灵活多变地因材施教
在声乐教学中学生的基本情况是不尽相同的。由于招生制度的改革,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高师院校学生的素质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学生有较长的学习经历,利于引导;有的基础较差,需从零开始。有的学生自然条件较好;有的稍差。有的呼吸运用自如;有的气息僵硬。有的喉头紧张上提;有的喉咙自然打开,喉头稳定。此外,由于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因此方言也是五花八门。针对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教师只有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具体问题,培养出具有个性风格特征的歌唱者。
3. 具有一定的艺术实践经验
声乐艺术是一门知识性、技术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声乐艺术不只是自娱自乐或自我陶醉,它的真正价值与艺术生命最终体现在舞台上,通过与观众的交流得到认可,从而完成它的艺术使命。舞台表演和课堂教学,无论是心理状态还是技术方面的运用,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一个具有良好的舞台经验与表演能力的声乐教师,可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声音的魅力,而且能把舞台上的经验传递给学生,以帮助学生克服演唱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
4. 具有一定的钢琴伴奏能力
钢琴伴奏是声乐作品、声乐艺术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声乐教师钢琴伴奏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演唱效果,对学生的歌唱技能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具有较高造诣的钢琴伴奏能烘托歌曲的气氛,能激发学生的演唱激情和演唱欲望。学生富有表情的演唱加上教师娴熟的钢琴伴奏,能使学生更好地进入作品的意境,投入到作品的二度创作中去,从而完美地表现作品的内涵。
5. 加强教师的音乐审美能力
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不但要能敏锐感觉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个别的音乐要素,而且要能从总体上把握它的整个结构,把握一首完整的乐曲,通过各个乐段传达的基本情调和情绪。一方面,教师要通过对乐曲的反复欣赏加深对其内涵的感知和审美体验,从音乐中寻找自己,并把音乐世界和内心世界加以对比,对自己的情感经验和精神生活重新阐释,使它升华、净化和提高。另一方面,教师应在欣赏活动中借鉴音乐研究成果,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曲家的生活、思想、创作动机和意图,以加深理解音乐本体,这些是教师应该做到的。当然,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并不是对作品作出概念式的分解,外加某些结论,而是将理解融入对作品本身的感知、情感体验之中,从而提高艺术修养,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也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达到更高层次。
三、高校声乐教师人文修养的提升
近年来,高校自然学科关于提升人文修养的呼声日渐高涨,而本身就属于人文学科的声音艺术教育是否也应大力提升人文修养?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作为声乐艺术教育的主导者的声乐教师的人文修养问题,是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为何提升声乐教师人文修养的问题值得引起注意?原因就是这个问题被不少声乐教师所忽视。主要表现为,在教学或表演活动中其关注的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极少注意到“技术”中的人文因素,反映出工具主义的教学思想和育人哲学。在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上,许多来自高等音乐院校的参赛歌手,在文化知识的测试中所表现出来的尴尬与无奈,就是平时忽视人文修养的结果。能进入CCTV决赛圈的院校歌手,都是顶尖的角色。尖子尚且如此,遑论其他了。为何这样?“师之过”也。可见,提升声乐教师的人文修养,确实是个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怎样提升声乐教师的人文修养?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即增长人文知识,涵养人文精神,实践人文教育。一言以蔽之,通过“知”与“行”的统一来提升声乐教师的人文修养。
1. 增长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大体可分为文本知识和蕴含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或者凝固在人类的创造物之中的知识(如文物等)。作为歌者,无论唱西洋歌曲、民族歌曲,还是近来受热捧的“原生态”歌曲,如果对所唱歌曲的国家、地区、民族的人文状况、风物人情所知甚少,甚至一无所知,那么,结果多半会陷入“鹦鹉学舌”或者“东施效颦”式的尴尬。声乐教师的修养、素质和综合能力都应该是较高的。人文知识很难说哪个有用哪个没用,它其实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积累是思考的基础。到了一定程度,你的积累如何,你的思考如何,你的眼界如何,都会从你所演唱的每一首歌曲中显示出来。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好好想想,因为功利、浮躁、跟风,就学不好人文学科的任何一门。
2. 涵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教育在艺术院校的情况的确有些令人担忧。学生如果不花大把的时间大把的精力去努力训练自己的专业技能,他们就不能参加各种各类演出、比赛,不能得奖,就不能在毕业找工作时展示给用人单位自己良好的基本功和专业技能,这是很现实的。对于绝大多数学生和家长而言,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受教育者将来能有不错的经济收益,如此而已。人文精神教育,的确任重道远,在我们艺术院校则更为沉重。而作为艺术院校的声乐教师就显得尤为重要。
3. 实践人文教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的心得,同样适用于今天的我们。声乐教师提升人文修养,自然要学习人文知识,但这是“纸上得来”的,它需要内化成自我的修养,而最为重要的则是外化成自觉的行为,即“绝知此事要躬行”。而“躬行”,其要旨在于用自身修养所形成的内在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
总之,提升高校声乐教师的基本修养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教师在实践中通过“知”与“行”的统一来不断进行提升。只有具备了完美的人格、高尚的品质、渊博的专业知识技能、深厚的人文修养,我们才能为我国的声乐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人类文化的传播着。本文指出, 合格的高校声乐教师应具备完美的人格、扎实的专业能力、深厚的人文修养。
关键词:高教声乐教师,人格品质,专业能力,人文修养
参考文献
[1]陈言.人文精神的坚守与呼唤.人民日报 (海外版) .
[2]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3]声乐教学论.西南师大出版社.
[4]藏乐源.教师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5]李晋玮, 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华乐出版社.
高师小学教师 篇5
高师写作教学一直存在理论和实践脱节、师范性特征不明显等问题,要让高师毕业生能在今后的.小学作文教学中得心应手,高师写作教学就必须进行改革:廓清教学目标、刷新写作课程、关注写作学习.
作 者:江晓辉 陈晓玲 作者单位:江晓辉(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莲塘校区,江西,南昌,330000)
陈晓玲(新建县第二中学,江西,新建,330100)
高师小学教师 篇6
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机制亟需重新构建,越快越好,越早越好。政府是办好教育、推行基础教育改革的第一责任人,自然更是培养合格师资的第一责任人,而且后者要比前者的责任重大、意义重大。为此,国家要出政策,各级政府要有所作为,高师院校要倾力上进,三者共同努力,把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专业建设提高到应有的水平,尽快摘掉我们高师院校“制造”“半成品”的帽子,培养造就适应时代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新型教师。
一、招生和聘任制度的改革
历史上我国的师范教育曾经获得过一些政策的倾斜,如免费制、第一志愿降分制、毕业生统一分配制等,为我国的教师教育也为整个教育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这些曾经“风光”的“优惠”性政策基本取消了。实践已证明,这直接影响了教师教育专业建设和培养的质量。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逐渐认识到并取得了共识: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是高素质、高规格的人才才能担当。因此,我们更应制定积极有效的规划和政策,吸引最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来师范院校学习深造。
1.教育部直属高师院校已经做出了改革,实行了“免费生”政策。这一政策自实行以来,已凸显出它的积极意义和历史意义,其隐性价值更大。这是一步好棋,所有的教师教育专业也都应全面推行“免费制”。教育需要投入,教师教育更需要投入。
2.要摒弃不正确的“政绩观”“发展观”,实践科学发展观。根据基础教育师资的需求正在日益向“量少”“质优”迅速发展,高师院校应统筹规划,适当控制好招生数量。可采取小班教学、教徒授业和导师制培养模式。
3.紧紧抓住“谁赢得了教师谁就赢得了21世纪教育的契机”,大力宣传,让献身教育深入人心,并采取“分数+面试”的招生策略。高师院校要成为那些真正具有“人师”潜质的求学者的天堂。因为未来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要求高素质的教师,并不是说谁想要当教师就能当。提高“门槛”,正是新时期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迫切诉求。
4.师范生毕业后从教予以优先政策。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这不失为一种防止“水土流失”的好措施;教师子女进高师院校学习并毕业后从教,应优先录取和优先聘用,这是拯救我国“教育世家”这一灿烂的教育文化传统的重要举措。
二、课程及课程体系的改革
针对21世纪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需重新定位和重立标杆。其落脚点必须对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及课程体系、课程结构、教学内容重新审视和变革。根据教师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设立课程。本着学以致用和时代的需求,开放性地、创造性地选择教学内容;以大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为框架,以教师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专业功底为主线;以专业精神、专业人格、专业知识,包括学科知识、教育专业知识、通识知识、人文知识、实践性知识和学科专业能力、教育专业能力,包括学术能力、教学能力、评价能力、反思能力为基本点构建课程体系。建立起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专业能力为核心、专业精神为灵魂,又具有专业理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自我的四个维度的新课程结构。
教师教育专业是双专业,“两只翅膀都要硬”。学科专业课程应占50分,教育专业课程应占50分。至于教师专业化究竟应开设什么课程?到底需要教学哪些内容?都值得认真研究。这是一个难题,也是一个教师教育专业建设和发展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传统的学科专业、教育专业的课程必须调整、整合、变革,对有的传统课程要进行“大手术”,更重要的是需要创新,设置一些新的课程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特别是要重新审视和重视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实践、学科研究、教育实习等内容。要求教学内容多样化、动态化、科学化和专业化。注重学术性实用、师范性够用,达到有效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兼备。如课程与教学论应注重培养学生教学基本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教学过程中可见缝插针,将教育故事、教学案例、教学叙事、教育人生等引入到教学中;教学内容注意不断地更新,而且与基础教育改革连动,有前瞻性、引领性并以广阔的视野、审视的眼光着力进行教学实践。教育实习必须改革,延长长度、拓展宽度。如备课、听课、讲课、说课、评课等不仅要强化训练,而且要上水平、上高度。要突出对教师专业技术、专业精神、专业热情的培养,为师范生奠定一抹明亮的教师专业底色和一份为人师表的厚重。
三、教育与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1.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实行分级互通、分层次的模式。针对小学教师、初中教师、高中教师各自的培养目标确立方案,在这些方案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虽有区分而又可互相转化。只要修习一些各自必需的课程,学生就可以申请他所需要的教师资格。确立强调教师专业素养并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要特征的立体教学模式。把教育教学空间观扩展至书本内外、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校内教学与中小学教学相结合;校内实训与到中小学实习相结合;大学教师的指导、评价与中小学教师的指导、评价相结合;考试评价与实践性评价相结合;显性与隐性兼顾。既强调教师现实能力,又强调培养发展后进,即进入教师岗位的创造性、发展性教育能力,把培养学生的教师专业热情、动手能力、创新品质、自学能力和反思能力等真正落到实处。
2.改革教学方法。改变只重知识传授为传授知识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真正确立学生应有的主体地位,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参与课程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培养学生参与教学的能力。注重通过亲身感受、体验和直接分析、参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阶段性地提升师范生的专业素养。
3.加强教学管理。教学管理中要紧紧抓住教学这个中心不放。一方面要大力提高大学教师的素质与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可以聘请中小学骨干教师来校指导和任教学科研究和课程与教学论。注意将教师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中,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抓住随机教育机会,见缝插针地进行教态、敬业、合作、职责、师德、动手、研究、反思、管理、创造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四、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
根据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改革,相应的教学评价和考试制度适时进行改革。评价考试的改革应立足于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核心;立足于知识的应用、整合与创新。采用书面考试和教育实习、教学设计、讲课与论文相结合,并且测评能力的项目应占50%。教育教学能力评价中,校内指导老师的评价要与校外指导老师的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可量化与不可量化、显性与隐性、当前与发展相结合等。不仅要注重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教学的基本功,更看重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整合、学习和研究能力。把笔试、口试、动手操作、基本功演示、教育技术能力比试等方式联合起来进行细化考核;对学生在中小学教育实习中的听课、观课、备课、讲课等表现,请中小学一线教师予以评价。还要有社会评价和毕业生从教后的跟踪评价。所有这些评价,从大一到毕业都要纳入“档案袋”制度管理,每一步历程、成长、成效都记录在案。
五、实践和教育实习的改革
教师专业化和对现代教师的素质要求,决定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专业必须突出实践性教学和有效的教育实习。创设多维、立体、实践性和有效性教育实习机制。摈弃大而全的体系化演说语式与形式化的不良风气,直面实践教学和教育实习中的基本问题,扎扎实实地从原点做起,针对当前教育实习中存在的教与学分离、脱节、时间短和实习内容单薄,组织指导不力,甚至形式化、走过场的种种问题作出积极的变革。
一是用四年的时间,采取见缝插针式和名师传、帮、带式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情感、技术等方面的培养熏陶。如奉献精神和孜孜以求精神的培养,就要靠大学教师的垂范和教育生活的感染,以高尚的师德影响学生、培育学生。
二是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安排教育实习。根据教育实习标准,每个学期都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学生到中小学、幼儿园向骨干教师学习。通过深入课堂去听课、观课、说课、讲课和评课,在观摩、交流、模仿、学习中造就素质。
三是大力创建教学实习基地,并安排学生在大四进行顶岗实习,也请中小学一线的骨干教师来大学讲学执教。以破解学生的“失语症”和“眼高手低”的难题。搭建训练学生“上手快”“出手准”的平台。
四是三笔一话和信息技术的运用。这是教师教育专业技能的基本要素,要将它们纳入到实践教学中来。如我们每天早晨安排学普通话10分钟,下午练习“三笔字”半小时,每周两个半小时的信息技术的运用实践训练,同时强调教师的指导和评定,效果很好。
五是关注“家教”这个实践教学的沃土。我们有意识、有计划、有支持地引导和指导学生利用节假日做家教。实践证明:这块“土地”是新时期下教师教育极有生命力的“试验田”,可为教师教育专业建设增添无穷的魅力,并收获校园教育无法得到的果实。
高师小学教师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整合,教师口语,课堂教学评价
一、国内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水平与发展趋势
1.国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背景
我国由于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起步较晚—上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试验研究 (1982年有4所中学成为首批试点校) , 比美国落后了20年;加上我国教育界历来受“以教为主”的传统教育思想影响, 往往只重视教师的教, 而忽视学生自主的学, 所以尽管国际上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主要模式逐渐由CAI转向CAL, 但是在我们中国似乎并没有感受到这种变化—不仅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是如此, 甚至到了今天, 我国绝大多数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模式仍然主要是CAI。
教育部在20世纪末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发挥现有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明确纳入我国教育振兴的行动计划。要在各级各类学校积极推广计算机及网络教育, 在全社会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能”。这种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 既给我们教师口语课程教学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也给我们的从教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传统的语言课堂教学如何面对信息化网络化社会的挑战。
2.国内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状况
目前国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和实施主要集中在中小学的各门学科上, 有数学、语文、化学、生物、物理, 各单位所研究的资源及软件主要集中在课堂讲授和学生考试练习方面, 缺乏教师与学生交流, 学生自主与协作学习, 测评等所需要的资源及软件工具。已有的媒体化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公共类素材, 围绕教材内容的素材等, 从整体上不够系统, 也没有把信息技术与中小学的口语交际整合起来, 这源于中小学的课程设置, 因为口语交际部分只是中小学语文课的一项训练内容。高等师范院校大多数是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师口语教学。从新世纪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来看, 利用多媒体或语音室, 微格教室辅助教师口语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而已。
2003年10月,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硕士王存太的毕业论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中师“教师口语”课程教学设计研究》提出了利用教育技术设计教师口语的教学模式, 很有借鉴意义。但技术手段和教学方法从现在的眼光看已经显得陈旧了。
2005年6月,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刘东升教授的两名硕士史树敏和石瑞峰分别做了《基于校园网的教师口语辅助训练系统的研究与设计》和《基于校园网的教师口语作业系统、测试系统的研究与设计》的毕业论文。前者的设计主要是针对教师口语中普通话的字、词训练, 而“一般口语交际”训练和“教师职业口语”训练都没有涉及。后者是根据授课教师给学习者布置作业的题型设计的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等题型、分别属于客观题和主观题。这项设计为教师批改书面作业, 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提供了便利条件。他们的这几项研究占据了信息技术专业的优势, 但他们对语言学科的知识又一知半解。对语言教学的实质没有深刻的体会, 没有把信息技术与教师口语课融为一体, 但对我们目前的研究很有启发。把信息技术与高师教师口语课程整合起来, 尝试提高教学效率尚属为数不多的研究。
二、信息技术与教师口语课程的多维整合研究
1.信息技术与《教师口语》课程在学习理念、教材的研发、及教学内容方面的整合探讨
(1)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
无论是信息技术还是教师口语技能的学习, 都需要以新的知识观和学习观为基础。学习不是学习者接受客观的东西, 复制和印入信息, 而在于一定的情境与学习者创设共同体的互动之中, 主动建构知识技能的意义, 在反复的灵活应用之中不断深化知识技能的意义, 创造个性化的知识技能。这就意味着, 信息技术与教师口语课程的整合, 需要研究如何给口语学习者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 促进其语言技能的自主建构和创造的过程.同时也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与更新。
(2) 信息技术与教师口语课程实现有机的结合, 首先涉及到的是教材的开发。
由于教育技术发展与教育理念存在时间差, 从最早的课件开发, 到现在的多媒体教材制作, 都摆脱不了传统课本教材的固化、确定、封闭的特征。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 完全有可能实现教材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和自主性。为了保证在一定的时间内实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同时又具有教与练的最大限度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可以对教师口语教材采用“核心教材+通用教学平台+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的方案, 三者有机结合, 将教师口语教材变成一个立体的、活性的系统。它具有强大的网络特性, 可以提供优秀教案、特色教案等模版供教师选用, 提供配套开发的教师口语多媒体教学资源库。这样, 教师便可利用网络和教学平台, 根据大纲要求, 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选用编辑模版、调用所需要的多媒体资源库, 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才能, 编出最具特色、最人性化、最适合于教学对象和特定教学情景的数字化教案, 并可以通过网络发布与同行资源共享。
(3) “教师口语”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第一模块:普通话训练模块。
这一部分的整合研究, 重点研发普通话教学软件及普通话水平测试辅导软件。标准普通话发音软件的研发, 将提高训练的强度和力度, 全方位提高教学效率和课后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同时也为南方地区普通话的推广、普通话水平测试提供最佳选择。只有掌握了普通话的标准发音才能为教师口语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普通话的训练包括声、韵、调与语流音变。另外, 还要求掌握呼吸、共鸣、吐字发音等发音技巧。根据大纲要求, 训练内容应按声母、韵母、声调、音变等几个方面进行分类处理后, 再循序渐进地进行系统学习。传统课堂中教师只能凭借自己的口传示范和具体描述来指导学生准确发音。但是有些声母的辨正, 光靠言语指导, 收效甚微。以下可以举例说明在普通话训练模块如何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第一, 如在方音辨正中, 有些学生的方音很重, 发音不得要领, 舌位和唇形不知如何摆放, 无论老师如何示范、如何解释正确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学生都无法理解。此时, 就可以利用研发出来的音频视频功能在语音教室展示给学生看, 让他们既听到声音, 也了解发音过程中唇、齿、舌、腭等发音器官和口腔状况。这对于纠正方音, 效果非常显著。
第二, 现在信息技术研发的各类软件非常丰富, 可以帮助教师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如普通话声调, 特别是上声调是教学的难点。过去只靠口耳辨正, 非常抽象。而目前已经研制出了普通话声调软件, 将看不见的声音轨迹变成可视的曲线, 学生可以通过曲线是否规范, 从而判断自己发音的准确与否。这些教学辅助软件引入普通话语音训练中, 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方言区的学生也易于接受。
第三, 利用语音教室的录音功能, 我们还可以在每个班讲授新知识点的第一节课即给每个学生录制一段录音, 经过若干时间的训练后再进行录音, 做一个历史的比较。这些录音片段, 作为记录学生口语训练轨迹的语音档案, 既可以供学生比对参考, 也可以供老师作为评判及下一阶段学习安排的依据。
第四, 利用研发出来的各类软件、开发的电子课件, 可以大大节约板书时间, 增加训练时间。例如在语音训练中的绕口令练习时, 有些不错的绕口令, 课本上没有, 而老师在黑板上写, 很浪费时间。现在教师口语利用电子课件演示给学生练习, 节省了板书的时间, 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第二模块:一般口语交际训练模块。
这部分教学存在的问题是:课时少、学生实践不足教学手段单一, 信息技术与之整合后, 教师能够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调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素材库为实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服务。可以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合为一体, 生动直观, 还能创设教材难以提供的情景, 从而改变教学环境、优化教学结构, 同时加大了课堂教学信息量的输入, 促进口语教学训练, 求得最佳学习效果。
一般口语交际训练包括朗读、即兴演讲、辩论、讲故事、复述、评论等内容。
第一, 朗读部分。朗读是口语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 要重视朗读, 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常听名家朗诵, 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提高。传统的教学只能靠教师的朗读示范, 有很大的局限性。在有信息技术辅助之下的语音室里, 我们可以调动网络资源库里的音频或视频材料, 再现文章的语言、节奏及其蕴含的感情, 使学生边听、边看、边体会、边学习。同时利用多媒体语音室可以暂停, 可以回放的功能, 在重难点处, 教师可以暂停或回放来指导学生。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又能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 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 即兴演讲部分。除了一些相关理论知识的讲授, 如何引导学生即兴演讲呢?如果没有引导, 单纯让学生即兴演讲, 课堂往往陷入尴尬, 学生们普遍反映无话可说。如此一来, 训练似乎变得不可行。运用电子课件, 网络资源,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时事新闻照片、趣味图片, 或者播放一段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发表评论, 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在训练中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这样即兴演讲的可行性就显现出来了。
第三, 辩论部分。很多教师都感觉, 在讲授辩论时, 我们把理论讲得头头是道, 我们口沫横飞, 学生还是有疑问, 到底该怎么辩论呢?让学生进行辩论赛吧, 实际上老师讲的都没用上, 辩论起来毫无章法。所以, 通过放映精彩的辩论赛现场实况, 让学生们直观的学习, 学生们更乐于接受, 效果明显提高。在播放时, 也可以用暂停来进行一些评点和总结。
第四, 讲故事、复述、评论三部分。这几个部分的教学, 或可以播放影片, 让学生复述故事, 续讲故事, 模仿人物语言讲故事, 或可以播放图片或音乐, 引导学生观察人物或动物的动作表情, 发挥想象力, 用生动的语言去描述故事。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 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培养和发展他们创造性评说的能力。
第三模块:教师职业口语训练模块。
这一部分内容将信息技术与微格教学环境有机结合, 为学生创设优良的仿真教学环境, 全面提高学生的教师职业口语技能。
第一, 教学口语主要指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使用的语言, 有导入语、讲授语、提问语、评价语和小结语等。这些语言的讲授和训练在传统课堂上都可以完成, 但是要提高其效果, 必须要播放名师录像让学生学习最优课堂教学语言。
教学过程是活的, 教师有必要还原活的课堂给学生, 在微格教室播放名师的教学录像, 既可以学习观摩, 也可以暂停讲解, 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比如学习提问语、评价语时, 播放教学录像, 进入活的课堂, 布置学生在活的课堂中学习, “看看录像中的老师是怎么提问, 怎么评价学生的, 一一记录下来, 并思考, 这样用好不好?你有没有更好的?”不是单纯地看录像, 是带着问题看, 看后还要思考, 然后学生在微格教室分组上课, 也拍下录像, 回放时既可以和名师对比, 也可以找到自己的差距, 这样自然事半功倍。
第二, 教育口语主要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工作口语, 有表扬与批评、启迪与暗示等。这部分教学比较抽象, 训练的主要方式是给学生创设情境, 利用微格教室的多媒体技术与网络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库中的相关素材, 创设一个仿真的教育环境, 训练学生的教育口语表达技能。
例如, 讲授“如何批评学生”, 学生们通过学习都掌握了基本原则——尊重引导。然后运用多媒体播放资源库中的影片或视频, 让学生思考, 如果你是片中的这个老师, 你会如何批评教育小明?那么课堂一下就活了, 在真实的情境中, 鼓励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解决问题。学生们如临其境、有感而言, 效果显著。
2.信息技术与教师口语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及学习者的学习方式的整合
(1) 信息技术与教师口语课程整合的教学, 客观上要求较高的教育技术水平, 因此需要教育技术专职教师与口语教师紧密联系, 互相交流, 携手教学, 对教与学的进程有一个综合的把握。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对于这种交流并不能提供良好的支持, 而合作教学组织模式可以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师口语课程整合的教学。
合作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相互合作的教学组织形式, 其特点是知识结构不同的教师团体, 能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信息, 满足学生学习多样性的要求, 教师之间可以充分交流, 从一个中和的视角考察教学的全过程。比如, 依据这种合作教学组织形式, 将教育技术的专职教师按其各自的特长分配到教师口语教学组中去, 组成合作教学小组, 共同设计、指导完成学科课程在某一阶段的教与学的任务。合作教学小组成员积极交流, 优势互补, 实现课程之间的融合, 把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理念应用于教师口语教学并且形成课程优化融合的形式。
(2) 从学生学习方式来看, 信息技术条件下, 学生的学习不仅是个体的独立自主的练习口语的过程, 更是建立在协作基础上的合作学习。信息技术可以拓展学生学习口语的空间,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计算机和网络的支持下, 把学习时间、地点和进度的控制权交还给学生, 在主动的、开放的、交互式的学习中, 真正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现代学习口语方式, 通过对脑、眼、口的多重刺激, 增强学习口语技能的兴趣,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教师口语课程整合环境下课堂教学评价及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探究
信息技术与教师口语课程整合的程度如何, 整合环境下的教学效果又如何, 等等, 这些问题都必须有相应的评价来对此作出判断, 有了评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信息技术与教师口语课程整合环境下的教学有着其自身的优越性和特殊性, 有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 它的评价要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的评价
在重视教师口语基础知识、能力评价的同时, 运用信息技术所创设的环境优势, 要强调如下几项能力的目标设计和实施的评价:
(1) 自主练习口语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资源增强自主探究练习口语的兴趣、主动性。
(2) 协作交流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增强协作交流练习口语的意识, 养成良好的与人交流沟通的品质, 充分运用网络进行人机交流、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3) 教学目标应具有一定的弹性:教学目标的评价还应注意是否体现因材施教, 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由于学生口语学习的基础不同,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适应学生实际, 具有一定的弹性、灵活性。
2.学习方式的评价
信息技术与教师口语课程整合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为实现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课堂实践中要真正做到:从“被动接受型”转变为“主动练习型”, 从单纯“理解型”转变为“实践活动型”。整合环境下学习方式的评价, 要更多地去强化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1) 自主学习主要是要求学生会利用网络资源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形成良好的参与状态, 并且利用信息技术的环境优势学会科学练习口语的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2) 探究式学习则要更多地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运用网络资源启迪思维, 体现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创造性;在认真学习口语交际理论的同时, 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筛选信息, 并加以归类、整理, 分析、解决实际口语交际问题。
(3) 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合作意识并养成良好合作的品质。创设信息技术与教师口语课程环境下新型的互助合作、资源共享、共同完成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人机互动, 充分展现信息技术的优势。
3.教学课件、学习资源的设计、运用的评价
教学多媒体课件、学习资源的设计必须和教学设计同步, 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要有利于:
(1) 促进学生提高整体素质。改变只局限在认知领域的功能, 要有助于知识与技能、情感和态度, 过程和方法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2) 促进自主、探究练习。改变变相的灌输, 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选择, 学会提出问题, 学会运用网络资源学习和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
(3) 促进合作学习。促进学习的拓展延伸, 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开辟丰富的网络资源, 在学好口语教材的同时, 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 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口语表达。
4.在教师口语信息化教学过程中, 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就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促进学生发展的适应信息化教学的学生评价体系
这种评价体系除了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并且要使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要注重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使评价目标的导向性、开放性、发展性、合作性、多元性的原则得以实现。这个问题还有待于今后做更深入细致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国安, 王海燕.新编教师口语表达与训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2007.
[2]蒋宗霞.多媒体教学与高校教师口语教学模式的创新[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7, (4) .
[3]张晓静, 张鑫.多媒体技术在师范口语教学中的应用[J].英语教学, 2009, (2中旬刊) .
高师小学教师 篇8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育理念,现代信息技术,课程资源
基础教育教学课程改革 (以下简称新课改) 已经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施行, 这次课程改革是我国历次课程改革中最大的一次。大部分中小学教师都来自高师院校, 而大部分高师院校的教育教学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其教育方法和培养模式已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作为一名从事小学教育多年的教师, 笔者认为, 高师数学教育专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改革, 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
一、培养高师学生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
课程标准呼唤新型的数学教师, 要求教师具备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因此高师院校在教育教学学中应该注重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 应在每门课程的教学中贯穿“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仅仅局限于对概念、定理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的层面, 更应该注重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此外,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实施的背景下, 高师院校的教师需要从功能的多重性方面认识自己的作用, 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 还应是信息资源的开发者和管理者。 学生在学习中的信息交流不仅是与教师单通道进行交流, 而应该形成学生与教师、同学、社会、传播媒介等的多极交流模式。 这就要求高师院校教师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艺术, 能够及时、全面地了解每名学生的学习情况, 有意识地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激发、引导学生, 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特别是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 注重因材施教, 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
二、 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提升高师学生的教育理念
教育教学理念是指导各级各类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思想基础, 是教师教学的灵魂。 高师数学教育专业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 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许多高师数学教师不了解当前基础教育数学改革发展的现状, 他们只注重提高自己的专业学术水平, 认为只要把专业课教好就行了。 在他们的意识里, 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是少数搞教学法的教师的任务, 与他们无关, 实际上这是一种误区。 因此,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 我们应倡导高师数学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动态, 适时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 以期培养出适应新课改要求的中小学数学教师。
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 高师院校各个专业都有一门必修课:教材教法课, 这门课是专门培养教师技能的一门课程。 它一方面会分析如何去讲授一门课程, 另一方面这门课程会研究、分析某门科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以及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 并且会结合所教授学生的认知特点, 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 把它组织成一门学科。 教材教法课是高师院校学生在系统学习了高等数学的一些知识后, 着重针对其日后应从事中小学数学教师的职业的特点而开设的。 学习这门课程的主要目标应该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较为系统的重新认识数学和数学教育的活动过程, 使其在活动中发展对数学教育的认识, 提高其从事数学教学的能力。在教学中, 要引导使学生从“ 学生” 向“ 未来教师”转变, 让学生意识到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不能只停留在课程标准上, 还应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 即认识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
三、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
课程标准把“ 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 事实上, 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应用数学的发展推动了当代数学的前进, 而在数学教育中大量采用现代信息技术, 使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有机地融合, 也已经成为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 尽管对数学教育中如何应用计算机技术的问题仍时有争论, 但一个共同的认识是, 计算机的功能是强大的, 只要运用得当, 将会在多个方面产生效能, 可以为数学教育价值的发挥开辟新的天地。
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在传统的观念中, 数学教学主要是一些数学概念、定义、定理以及一些数学计算, 不适合多媒体教学, 因此, 在大部分高师院校中, 数学教育专业的课程大多保留着“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作为以培养中小学教师为主要目标的高师院校, 应首先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 把信息技术引入到教学中, 使这些未来的中小学教师从学生时代就开始接触信息技术, 亲身经历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及发挥的重大作用, 为未来在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正确使用多媒体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从自身做起, 培养高师学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课程标准对中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但以我们的了解, 以及对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实地调查发现, “ 课程资源匮乏”仍为新课程改革中的突出的问题之一。 目前中小学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的能力还很欠缺, 教师们已习惯于“ 以纲为纲, 以本为本”的教学模式。 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把教材当成唯一的课程资源。 因此, 针对当前中小学教师能力的实际情况,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以培养合格中小学教师为主要目标的高师院校应注重对高师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首先, 高师院校的数学教师要树立培养学生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 教育实习是高师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可以在教育实习中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 让他们意识到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作用, 从而积极主动地开发课程资源。 比如, 有些学生在教育实习前的试讲中, 本来是一节课的内容, 他只用了二十甚至十几分钟的时间就讲完了, 剩下的时间就不知道怎么安排了。 分析其原因, 这些学生是把教材当成了唯一的课程资源, 而不知道如何去开发和利用其他的课程资源。 这时候, 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科知识的拓展, 通过自己的再创造使教材内容更加完善, 根据知识的逻辑性、关联性和学生的实际认知结构, 对教材知识进行结构重组和优化整合。 这样, 可以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意识到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意义, 学会学科知识资源的开发, 从局限于教材分析到课程资源的开发, 不断提高学生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能力。
此外,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加强师生的互动, 这无疑也是一种无形的课程资源。
总之, 在高师院校教师要利用各种途径培养学生以上几方面的教学能力, 为学生毕业后成为一名合格进而优秀的中小学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翔.数学教育的价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周瑞、邓鹏.高师数学教育面临的挑战及新要求[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6 (6) :32-33
高师小学教师 篇9
一、研究缘起
为探究新课程理念落实途径, 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 2010年4月~7月, “遵义地区师范生新课改基本理念建构现状及其策略研究”课题组在遵义地区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 抽取遵义师范学院校本部化学系本科2年级的学生共140人, 遵义师范学院南白分院学前教育专业专科2年级学生共35人, 遵义师范学院南白分院五年制师范4年级学生共40人, 采用自编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15份, 收回问卷195份, 其中有效问卷179份, 有效回收率为83.3%。问卷第二部分是开放式题目, 其中有三个题目是针对落实课改理念策略而设计的题目, 分别是: (1) “你所学习的课程中哪些课程有涉及到新课程知识?” (2) “你觉得学生在学习时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学习到新课程的知识?” (3) “你觉得教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向学生传递新课程的知识?”根据学生对问题3的回答, 我们对其中一些内容按出现的频率进行了归类统计, 惊奇地发现, 有许多同学对教师的要求或建议有很多相同之处:
有29 (所占百分比为16.2%) 人主张教师要应用新的教学方法, 其中有16人明确提出教师应采用研究性学习、探究教学、发现学习、合作学习等新的学习方法进行教学;
有21 (所占百分比为11.7%) 人对教师教学艺术提出要求, 如幽默、深动、有趣、活泼、例证丰富不空谈等;
有21 (所占百分比为11.7%) 人强调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引导作用;
有20 (所占百分比为11.2%) 人主张师生应多互动;
有20 (所占百分比为11.2%) 人主张教师教学时应注重学生兴趣;
有18 (所占百分比为10.1%) 人主张教师应让学生自主学习;
有16 (所占百分比为8.9%) 人主张教学应理论联系实践, 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
有13 (所占百分比为7.3%) 人主张教师要注重教学设计, 多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有13 (所占百分比为7.3%) 人主张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
有11 (所占百分比为6.1%) 人主张教师应多了解学生和课改本身。
以上统计显示, 师范生有一个共识, 即需要高师教师采取一些措施, 特别是采用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和方法, 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这些建议和有效教学理论契合。
二、有效教学
理论界对有效教学的研究颇多, 但对什么是有效教学、怎样去定义的问题, 至今未有公认的答案。陈晓端在系统总结了国外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认为:“在西方学者目前流行的视角里, 有效教学就是能够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或者说, 有效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准备、有效的教学活动和有效的教学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我国对有效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 但是,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 一些学者对什么是有效教学也给出了一些答案, 如姚利民在其著作《有效教学:理论与策略》提出:“有效教学 (effective teaching) 特指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合规律性, 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相对有效地达到了预期教学结果的教学。”
本研究所理解的有效教学, 是建立在师范生自身需要之上的有效教学, 是高师教师通过合理利用课堂, 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教学。
由于有效教学是随着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变化以及学生发展变化的动态概念, 其总是和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探询密切联系在一起, 并通过教师良好的教学品质、教学行为和恰当的教学策略来实现的。
所以, 本研究认为, 对师范生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的最佳切入点, 就是对教师有效教学的研究。
三、新课程背景下, 高师教师如何生发有效课堂
新课程实施已近十年, 其主张的一些新教学方法、新的教学观念已深入人心。师范生热切盼望高师课堂上, 教师尽可能地利用新的教学方法, 贯彻先进的教学理念, 提高教学效果。高师课堂较以往的教学展现出了新的特点。那么, 高师教师面对这些又该怎样使自己的课堂更具有效性呢?结合调查研究和理论界的现有成果, 本研究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重知
所谓“重知”, 是指高师教师应重视自身知识储备, 做到在正确的教学目标指引下, 做好充分的准备。
新课程改革提出培养“整体的人”的课程目标, 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这和今天的大学教学目标有共同之处。肖川在其文章《高校有效教学的目标和特征》中指出:大学教育区别于职业培训的地方就在于它的教育影响具有全面性——全面地关照人的成长与发展。可见, 师范生的教学目标和课改中的教学目标都倡导全面、和谐的教育。
高师教师, 在时代的需求下应转变观念, 确立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教学目标。新课改, 从三个维度来诠释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传统教学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忽视了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种现象在高师课堂上也存在。高师教师应多关注师范生的学习方法的获得、个体情感的健康发展和价值观的确立。只有师范生首先作为完整的人的发展, 才有可能在今后的教学中真正落实课改理念。
当高师教师有了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后, 应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 保证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表明, 教师授课前精心备课, 事先计划和组织好教学, 可以减少教师授课后用在课堂组织和管理上的时间, 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教学, 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或机会进行学习, 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从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来看, 备课是教学的首要环节,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而备好课, 就需要高师教师扎实自身的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及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只有这样, 才能让对学生如数家珍, 娓娓道来,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用专业魅力征服学生, 让教学更加有效。
2.重情
“重情”, 首先, 是指高师教师培养职业感情, 热爱教育事业;其次, 指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最后, “重情”还指重视研究学生的学情。
高师教师只有真正热爱教育事业, 才能在繁杂的工作中保持自己的职业热情。而职业热情可以使教师的课堂充满感染力和影响力, 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 有11.7%的学生对教师教学艺术提出要求, 如幽默、深动、有趣、活泼、例证丰富, 不空谈等。高师教师要培养这些教学品质, 需要极大的教育热情。只有热爱教育事业, 热爱学生, 才能真正培养这些教学品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教学更富效果。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条件。现代师生关系理论表明, 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的前提, 师生关系状况直接影响课堂气氛和师教生学的积极性, 从而影响教学效果。高师教师要主动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一旦成功, 在教学中教师就会充满热情, 并促使学生好学、乐学, 使课堂气氛积极、活泼, 学生才能产生轻松、愉悦的心理环境, 使教学更加有效。怎样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呢?结合本研究调查结果 (有7.3%的学生主张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 有11.7%的学生强调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引导作用, 有6.1%的学生主张教师应多了解学生) 。我们认为, 高师教师应首先落实现代师生关系理念,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在教学中起关键的引导作用就行, 改变以往学生逆来顺受的现状, 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师生合作完成学习目标的新型课堂, 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此基础之上, 高师教师还应关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 通过多种途径与学生沟通交流。
“学情”, 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况。高师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全面了解学生, 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注意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和学生的现有水平之间的联系, 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因材施教。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调查中有至少11.2%学生认为, 教师教学时应注重学生兴趣, 有6.1%的学生主张教师应多了解学生。可见, 高师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兴趣、需要, 才能更有效地教学。
3.重意
所谓“重意”, 是指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坚持力和教师遇到阻力时的毅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 如教学资料的收集、教学效果低效、和学生沟通不良、学生不理解教师、自我效能感低等。只有教师具有坚强的意志, 才能自觉选择适当的方法克服困难, 直到实现目标。而这其中教学反思, 是高师教师专业成长, 促进高师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学反思的形式可以是教学日志、教师日记、课后小结, 等等。
4.重行
所谓“重行”, 是指高师教师要重视教学过程, 尤为注意应以有效的教学方法、科学的组织教学、高效地利用时间, 来使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传统的大学课堂以教师的讲解为主, 老师从头讲到尾。老师讲得辛苦, 学生觉得枯燥。新课改提倡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代大学生已成为新课程的呼唤者, 强烈要求教师践行新课程的理念与方法。据本研究调查数据, 有33.6%的学生主张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采用研究性学习、发现学习、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情境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见, 高师教师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综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特点、学生特点等因素做出最佳的选择, 使高师课堂更加有效。
有了好的教学方法, 还要注意科学合理的组织教学。高师教师可以通过有条不紊地安排教学和学习活动, 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处理教学中出现的突发问题, 减少教师用于课堂管理上的时间和精力, 降低干扰学习的活动, 使学生专注于教学内容的学习, 提高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率, 更好地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相信, 通过以上途径, 高师教师可以更加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 培养出新时期所需的优秀的师范生。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2010-8-17.
[2]姚利民.有效教学:理论与策略[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5.
[3]陈晓端.有效教学:理念与实践[M].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高师小学教师 篇10
一准备比赛
1. 理论知识准备
接到比赛通知后, 笔者再次阅读了《英语教学法》及《如何说英语课—方法与艺术》两本书, 着重研究并统计记录了英语阅读课中有用的教学方法和活动设计。
2. 素材准备
考虑到比赛现场抽签后时间紧、资源少等因素, 笔者赴赛前下载了大量的PPT素材及模板, 并根据自己的风格进行改动。本人认为PPT只是说课道具, 因此不用过于花哨, 只要简单清晰明了即可。
二说课过程
我将说课内容分为四个部分: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步骤及板书设计。
1. 教材分析
文章先引出老龄化这一社会现象, 接着陈述这一现象引起的社会问题, 最后提出解决方法, 因此, 我认为教学目标可以锁定在让学生理解课文、了解文章结构及总结概括文章大意这几点上;而在能力目标上,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 提高自己的听力水平、预测能力、分析文章结构、略读查读, 概括文章大意等能力;此外, 通过学习文章, 学生还应了解中国正面临社会老龄化这一问题, 作为社会一分子, 每个人都有义务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这也是教学目标中的道德目标。教学重难点也是说课的重要环节。基于之前设定的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很显然是要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结构, 并且让学生复述课文。
2. 学生分析
根据文章难度, 我假定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 他们已学习过略读、查读等阅读策略, 此外, 假定学生之前已学习或预习过文章中的生词或词组, 这样, 本节课就可以完全定位为一节阅读课。
3. 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将用到两个教学方法:三步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同时, 要完成教学任务, 还需要黑板、多媒体、信封等教学用具。根据教学活动的设计, 学生将运用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略读、详读等学习方法。
4. 教学步骤和板书设计
本节课45分钟, 分为三个步骤:pre-reading, while-reading,
首先是pre-reading, 大约需要5分钟。在这个步骤里我设计了两个活动:讨论和头脑风暴。在讨论部分, 教师先呈现几张关于社会老龄化的图片, 让学生们讨论描述。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并由此引出话题。既然话题已经引出, 教师就要呈现文章标题, 同时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标题猜测本篇文章可能包含哪些内容, 这也就是第二个活动头脑风暴, 这一活动的设计目的仍然是保持学生对文章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引出下一个步骤while-reading。
这个步骤大约需要30分钟。在之前的活动中, 学生猜测文章内容后, 教师要告诉学生正确答案, 即本篇文章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然后在while-reading这个步骤的第一个活动中, 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 每个小组都会得到一个信封, 信封里装着打乱顺序的文章。小组按照教师之前所给的提示, 讨论如何为文章排序。当学生呈现自己的答案后, 教师可以播放文章录音, 让学生边听边核对自己的答案。接下来, 教师可以呈现几个问题, 让学生快速阅读文章, 并找出问题答案。以上几个活动都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结构和初步了解文章大意。然而, 在进行了以上几个活动后,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能稍感疲劳, 所以这个时候, 教师可将学生分组竞赛, 呈现一些阅读理解型的判断题, 让学生详细阅读文章, 然后分组回答问题, 题目答对多的小组算是胜利者, 教师给予一定奖励。这一活动既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 又能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
最后一个步骤是post-reading, 笔者在这一步骤设计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概括文章。教师先为学生呈现一个框架:“I have learnt a passage about…today.First, the passage…, then it lists…, finally the passage…”, 学生可通过这个框架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文章, 也能通过这一活动练习口语。接下来, 教师可呈现一个问题让学生和自己的同桌讨论:“as students, what should we do to help solve the problem?”基于对文章的理解, 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答案, 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最后给学生布置一篇120字左右的作文, 让他们写一封信给他们的父母或祖父母, 告诉他们自己对社会老龄化这一社会问题的观点以及自己打算为家庭和社会做些什么, 这样, 学生既能巩固所学知识, 也能提高写作水平。
关于板书设计, 因为在PPT上有所呈现, 所以我只是在说的过程中简单描述黑板分配。
三存在问题及反思
1. 语言表达不够精炼
英语说课, 自然而然地要使用英语展示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设计, 尽量脱稿, 必要时浏览大纲或说课课件;要恰当使用肢体语言和眼神, 声情并茂。然而, 我自认为在比赛中不够自信, 语速偏快。
2. 教学理论过于笼统
教法和说法是说课中的重要部分, 有的教师会在这一环节中说:“我运用了启发式、直观式等教学法, 学生运用了自主探究法、合作讨论法等。”至于如何启发学生, 怎样操作, 却不了了之。我认为教师说课应避免这一现象。
3. 教学设计不够创新
说课是上课的预演, 强调从学生和教材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任务, 但这就有可能导致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固步自封, 不求创新。本次说课的课型是阅读课, 我只是按照传统方式进行教学设计 (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 , 于是导致了所设计的教学活动缺乏新意, 不够丰富。
总之, 说课不仅是说课, 更是教师基本功的展示, 因此高师教师应不断探讨、不断累积, 这样才利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参加过的一次说课比赛, 详细阐述如何说课、说课过程、说课存在问题及反思等方面, 为高师英语教师如何说课提供参照, 并引发思考和讨论。
关键词:英语说课,说课过程,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1]顾曰国.英语教学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高师小学教师 篇11
[关键词]地方高师;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549(2016)09-0011-03
近年,随着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简称“高师”)向应用型本科的正式转型,一种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发展方向或办学格局已经形成。这就要求,地方高师各个专业要以此为先导,构建新的能够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小学教育专业,作为地方高师的一个组成部分,调整既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使之与学校整体的办学格局相适应,已经是一种必然。
优化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对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运行机制、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作出调整,全面体现“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以符合地方高师整体的发展方向。基于此,优化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师小学教育专业需要建立以下策略:树立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教育理念,构建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教育运行机制,设计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质量评估体系。
一树立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教育理念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首先需要思想观念的转变,这种转变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为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理论层面的支撑体系。不树立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教育理念,就不可能构建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教育运行机制和建立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质量评估体系。可见,树立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教育理念,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策略。
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作为地方高师发展进程中的战略选择,应该是指导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最上位、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是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教育理念。因此,树立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树立以培养应用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为目标的教育理念。这表现在:确立以具有应用型人才素养为核心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观和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取向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观。
(一)确立以具有应用型人才素养为核心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观
人才观是人们对于人才基本素养的认知、看法和期望。确立以具有应用型人才素养为核心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观意味着:在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要明确指出,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核心素养应该是完备的小学教育职业技能以及较强的小学教育职业能力。具体内容如下。
1完备的小学教育职业技能。完备的小学教育职业技能是指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完成小学教育教学任务所必须具备的多种职业本领的总和。它是小学教育专业人才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小学教育专业人才整体素养的优劣,对于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入职后教育水平的高低、教学质量的好坏具有重要影响。完备的小学教育职业技能包括:教学工作技能和教育工作技能。前者包括语言表达技能、板书技能、教学设计技能以及三笔字(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简笔画技能;后者主要指小学班主任工作技能,包括:设计主题班队会的技能、召开班级例会与晨会的技能。
2较强的小学教育职业能力。较强的小学教育职业能力,是指胜任小学教育工作所应该具备的良好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也可以称为实际工作能力。这种能力的强弱对于小学教育工作成效的好坏具有非常直接的关系。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十分复杂与艰巨,没有一定的小学教育职业能力,就不能够顺利地完成小学教育教学任务。较强的小学教育职业能力包括:了解、分析学生以及与学生沟通的能力,分析与处理教材的能力,组织与管理课堂教学的能力,开展班级活动的能力,选择与运用教学手段的能力,进行班级日常管理的能力,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能力以及从事小学教育研究的能力等。
(二)确立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取向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观
课程观是人们对课程的基本看法。包括对课程体系、课程结构、课程价值、课程实施等方面的认知和期望。课程观是人才观的具体反映,有什么样的人才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课程观。以培养具有应用型人才素养为核心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观,决定了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取向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观。这是观照应用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理念。它意味着:在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要明确指出,在课程结构上要以强化实践性教育课程为特色,在课程实施上要以鼓励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取向。
1在课程结构上要以强化实践性教育课程为特色。在课程结构上要以强化实践性教育课程为特色,就是指,要大胆地调整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计划和课程体系,缩减公共课、理论课的课时比重,最大限度地增加实践性教育课程的课时比重。这是基于应用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核心素养对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内在制约性而提出的一种信念,强化实践性教育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结构的价值导向,它对于体现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特色具有独特价值。具体体现为:要拓展实践性教育课程的设置种类以及要增加现有实践性教育课程的学分。
2在课程实施上要以鼓励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取向。推动实践性教育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实施的逻辑起点。基于此,在课程实施上,要以鼓励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取向,在把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计划转化为课程实践的过程中,要采取一系列措施,调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实施者推进实践性教学的积极性,使其重视并善于利用、挖掘所设置课程中蕴含的实践性元素,以彰显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核心价值地位。具体反映在:加大课程内容中实践性内容的比例以及增加课程实施中用于学生实践的课时。
二构建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教育运行机制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在树立理念的基础上,还需要调整教育运行机制,这是为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层面建立支撑体系。不构建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教育运行机制,树立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教育理念就成了一纸空谈,建立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质量评估体系也就成了无缘之木,无源之水。可见,构建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教育运行机制,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又一重要策略。
长期以来,地方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运行机制存在着封闭、狭隘的特点,主要原因是:地方高师过去的办学定位以及以其为先导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地方高师向应用型办学定位转型的背景下,构建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教育运行机制,就是要构建以培养应用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为目标的教育运行机制,这就要求:要建设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环境、要制定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建设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是教育运行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保障实现教育目标的一切物力和人力条件的总和。长期以来,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环境稍显缺失与薄弱,并且已经制约了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限制了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教育运行机制,首要的一点就是建设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环境。这意味着:要健全必备的教学基础条件以及要建设新型的师资队伍。
1健全必备的教学基础条件。一定的教学基础条件,是教学环境中的物力条件。培养应用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需要相应的教学基础条件作保障,才能满足专业人才培养教学实践的需要。健全必备的教学基础条件包括:以多媒体教学设施和实训模拟设施为代表的教学设施的完善、满足实践性教学方法和多样化教学手段应用的设备的充足以及真正意义上的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2建设新型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教学环境中的人力条件。与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相适应的师资队伍,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环境,是构建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教育运行机制的必要内容,也是促进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重要措施。建设新型的师资队伍,就是要强化能够培养应用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师资力量,打造能够体现新的人才培养理念的师资队伍。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适量引进具有丰富经验的小学教育一线的优秀教师;二是通过岗位培训、实践锻炼等方式强化在职教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
(二)制定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教育运行机制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的教学策略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稍显短缺和落后。基于此,制定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策略,对于构建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教育运行机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1选择实践性教学方法。实践性教学方法是一系列以“实践”为取向的教学方法的总称,主要包括:现场教学法、实训模拟教学法、实习作业法、案例教学法等。其突出的特征是:注重还原实践情境,参与度高,体验性强。其功能是: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既能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同时能够形成多种专业技能与实际工作能力。因此,小学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都应该选择这种方法,以实现专业课程与岗位实践的结合,通过岗位实践,提高实践能力。
2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其他专业不同,其对于应用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决定了:必须摆脱传统的、单一的以“一支粉笔一本书”为特征的教学手段,选择和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作为主要的目标,而不是单纯运用旨在传授理论知识的教学手段。比如: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实物、模型、图片、语言等直观手段,采取模拟性或示范性教学手段等。实践证明,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给高师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带来的积极影响是深远的。
三设计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质量评估体系
现行的小学教育专业质量评估体系,内容单一,方式机械,评价主体局限于专业内部,不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不能起到强化以培养应用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为目标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运行机制的作用,相反,存在着明显的制约倾向。因此,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探索符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质量评估体系,即建立以培养应用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为目标的质量评估体系,这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又一重要策略。它主要包括两点:一是以培养应用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作为设计质量评估体系的逻辑起点;二是以开放、灵活、多元作为设计质量评估体系的基本思路。
(一)以培养应用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作为设计质量评估体系的逻辑起点
质量评估体系要充分体现对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导向性要求,要把培养应用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作为设计的逻辑起点。要能使人从中看到对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精准定位,以及对专业人才培养各方面工作的基本要求。它应该起到“指挥棒”的作用,引领着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朝着预定目标开展建设与改革工作。
(二)以开放、灵活、多元作为设计质量评估体系的基本思路
1评估内容要鲜明。确立评估内容是设计质量评估体系的关键。评估内容要鲜明,是指要科学地制定评估指标,一方面,评估内容要明确、清晰;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一点,要有明显的价值取向。应用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核心素养是小学教育职业技能和小学教育职业能力,这应该是其质量评估体系的基本的并且是核心的价值取向。
2评估方式要多样。选择评价方式是设计质量评估体系的落脚点。评估方式要多样,是指要采用丰富的、灵活的评估手段与方法,以实现对应用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核心素养的科学评价。比如,可以采用布置小学教育实践任务的手段,通过实践作业的方式,完成对小学教育专业人才核心素养的考核与评价。
3评估主体要多元。确立评估主体是质量评估体系的核心。评估主体要多元,是指在保留既有的评估主体的同时,尽可能多地吸纳多方相关因素,参与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以体现出开放的评估思路。可以选作评估主体的有:具有丰富经验的一线小学教育工作者、入职不久的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小学生家长、小学生以及社会上的小学教育工作研究者等。
参考文献
[1]王艳玲.教师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乔勇.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3][5]黄济,劳凯声,等.小学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黄甫全.小学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李虹等.论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必要性[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4(02).
[7]于明业等.小学教育专业ESR培养模式的理论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4(04).
高师小学教师 篇12
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都非常重视中小学书法教育。2012年2月, 教育部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19个学科科目的新课程标准具体内容, 特别指出“书法教育要‘软硬兼修’”。根据教育部的要求, 一至三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硬笔书写能力, 首先要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 从三年级开始, 过渡到硬笔软笔兼学。在这次公布的新课标中, 对三到九年级的学生提出了毛笔书法的要求。其中规定:三到四年级的学生除了能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 还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五到六年级学生能用毛笔书写楷书, 而七到九年级的学生, 能够临摹名家书法, 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教育部副总督学郭振有:“写字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审美素质、文化和知识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还可以提高品德修养, 一句话, 可以提高人们的全面素质。加强写字教育就是实施素质教育。”其赋予了写字教育以新的时代内涵。
国家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第二部分“课程”明确要求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能正确书写汉字, 并有一定的速度。”
但是与教育部要在中小学进一步加强书法教育精神形成对比的是, 国内真正按要求进行书法教育的中小学的数量却是非常少, 已开设课程的学校的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中小学书法教育主要存在师资短缺的问题。从目前全国范围来看, 从事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教师主要是以兼职为主。有的是美术老师兼, 这些美术老师在目前的高师美术学院体制中, 大多也没有经过书法专业训练。有的是语文老师兼, 有的是学校中写字较好的老师兼, 有的是班主任兼, 有的则请校外老师来辅导。诸如此类, 这些教师大都没有受过书法教育的专业训练, 缺乏书法的系统知识和专业技能, 书法创作欣赏的水平也不高。尽管国内目前已有一些院校或社会团体开办了书法专业进行书法教育、培训, 但从其培训内容和培养目标看, 显然不适宜于培养中小学书法课教师, 解决中小学书法教育师资问题已迫在眉睫。
二、加强高师院校学生书法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
目前高师院校的大学生本身的书法素养不容乐观, 大学生书法基础差, 教学亟待创新改革。现在进校的大学生在中学时几乎都忙于应付各种考试, 书法教学未受到重视或者根本就是空白。如何改变这一状况?我们认为, 针对目前高师教学实际, 必须提高大学生对书法素养的认识, 掌握书法技法, 提高书法鉴赏水平, 深入了解书法文化的内涵, 了解中小学书法教学的特点、教学方法, 方能提高高师学生的书法素养。
1. 提高高师学生思想意识、改变观念, 使其从内心重视书法学习
由于升学率的影响、电脑的冲击、传统书法教学的断层, 当代大学生写字水平普遍较差, 忽视书法的学习。学校必须在始业教育中加强高师学生师范性的教育, 使学生意识到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书法技能是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是从事教师职业的基础之一。平时,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 如定期的书法比赛、书法社团活动、专家讲座等, 营造书法学习的氛围。同时, 加强宣传有关书法课的作用, 使学生转变思想, 从内心重视书法学习。
2. 系统学习书法基本技法, 掌握书法基本技能
要高师学生系统地学习书法基本技法, 掌握书法技能, 首先要有相应的课程设置和课时保证。现在高师院校有关书法课开设主要有:师范生的“三笔字技能”, 选修的“中国书法技法与实践”“书法鉴赏”等, 但课时严重不足, “三笔字技能”课时在30学时左右, 而选修的学生本来少得可怜, 中间又要被“五一”“十一”等长假冲掉3~6学时。而书法书写技法的掌握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漫长过程, 没有一定的时间保证, 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是无济于事的。笔者作为一个长期从事书法教育的教师, 呼吁有关教育行政部门能延长书法教学的时间, 作为一个高师生, 要系统地掌握书法基本技法和技能, 必须有两到三个学年的时间保证, 循序渐进, 细水长流, 才能奏效。
那么, 什么是书法的基本技法和技能呢?据笔者的教学实践, 以为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要重视学生的书写姿势。 (2) 要注重执笔的正确方法。 (3) 要使学生认识到, 一件书法作品其要素包括用笔、结体、章法。
结体即每个字点画间的安排与形势的布置。汉字各种字体, 皆由点画联结, 搭配而成。笔画的长、短、粗、细、俯、仰、缩、伸, 偏旁的宽、窄、高、低、欹、正, 构成了每个字的不同形态, 要使字的笔画搭配适宜得体、匀称美观, 研究其结体必不可少。而初学书法, 要使学生懂得, 字的结体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元代大书家赵孟頫在《松雪斋书论》中曾说过:“书法以用笔为上, 而结字亦须用工”, 可见结字在书法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作为教师的书法, 以清楚、大方、美观为要, 古代书家中颜真卿、褚遂良、欧阳询的书法, 端庄大方, 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要引导学生以上述书家的法帖为学习范本, 打好基础。
要了解章法的基本知识。古人有“一点成一字之规, 一字乃终篇之主”的说法, 可见, 章法在一件书法作品中显得十分重要。书写时必须处理好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 使点画与点画之间顾盼呼应, 字与字之间随势而安, 行与行之间递相映带, 如是自能神完气畅, 精妙和谐, 产生“字里金生, 行间玉润”的效果。王羲之的《兰亭序》, 章法为古今第一, 其字皆映带而生, 或小或大, 随手所如, 皆入法则, 所以被称为神品。
另外, 高师院校要对师范生掌握书法的基本技法情况进行考核。书法水平的考核需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和尺度, 使师范生的书写水平形成一套考核量化的标准。如汉字书写规范占多少比例, 字形结构美观程度占多少比例, 书写熟练程度占多少比例等, 来确定书法等级。
3. 学会书法鉴赏
书法是建立在汉字基础之上的独特艺术。通过汉字单色 (一般是墨黑色) 的线条、色块的有机组合, 凭借灵动的笔法、严谨的结体和通篇贯通的气韵, 冲击着欣赏者的视觉, 给人以美的享受。
高师院校应在书法教育中逐步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使学生懂得书法鉴赏的作用, 掌握书法鉴赏的规律和方法, 使其具有一定层次的书法鉴赏水平, 懂得什么是真正的书法艺术, 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而增强学习书法的信心。更重要的是, 一方面要培养师范生对文字书写审美特点观察与认知能力。具体地说, 一个字的笔画、结构, 以及不同字体、不同书法家的不同风格之中, 都包含着一定的审美信息要素。通过教学过程的组织, 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这些审美要素的观察、捕捉和把握的能力, 是培养良好书写技能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 培养学生对书法审美的分析与表达能力。通过一定方式的教学与训练, 使学生能够把观察到的某一个字的书写特点、美的形态等信息, 及时地加以整理、积累, 然后及时地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 这就为未来的教师就职后顺利地开展书法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4. 提炼书法文化
书法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一朵奇葩,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 在世界各国文字书写中, 没有任何其他文字的书写, 像汉字的书写一样, 最终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并且源远流长, 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 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 中国的书法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这一历时性的嬗变过程。它造就了王羲之、颜真卿等伟大的书法家。作为有民族特色的艺术,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 汉字形成了众多的字体, 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美感特征, 甲骨文、金文的高古, 大篆、小篆的委婉质朴, 隶书、楷书的端庄, 行书、草书的飞动, 都显示出我们人类的创造和审美理想。而中国的哲学和艺术与书法息息相关, 书法教育在书法技能知识传授的同时, 更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适当了解我国的书法史, 能使学生领略中华传统艺术的博大和辉煌,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书法的兴趣, 树立学好书法的信心。
5. 认识中小学书法教育的特点
作为高师学生, 在校学习时, 就应该掌握有关学科教学的方法、特点。中小学书法教育的特点, 主要是规范性、实践性、适龄性和趣味性。
中小学书法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书法家, 而是让学生认识到写好汉字的重要性, 从小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郭沫若先生曾说:“培养中小学生写字, 不一定要人人成为书法家, 总得把字写得合乎规格, 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 能够细心、集中意志, 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 粗枝大叶, 独断专横, 最容易误事, 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因此, 要将汉字书写整洁易识、端庄美观, 使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用笔, 字的结构特点、章法特征等, 符合语文书写的笔顺规律, 注重书写的规范性。
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 让学生真正喜欢书法艺术, 这是教师在教学中始终要贯彻的一条教学原则。要调动中小学生学习书法的热情, 必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书法的趣味。如讲解时, 可直接分析汉字的体态美, 讲书法的典故, 书法家的故事等。技法教学时, 据笔者三十多年的书法教学经验, 最有效的方法是教师直观示范, 点画的用笔, 提按的控制, 均在教师的示范中细微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有直观的感受, 学生上手也快。提示学生关注社会上的书法展览, 各种场合的楹联、牌匾等书法形式, 使学生感受到书法就在我们身边。另外, 也可通过书写活动, 如写春联, 各种书法竞赛来增强书法学习的趣味性, 达到教学目的。
三、小结
我们要坚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 落实中小学书法教育的任务。针对社会需求, 对高师院校师范生进行书法素养的培养。并且, 不断研究中小学书法教学的方法 (书法教学的直观性、循序性等) 、教学手段等, 在实习实践中总结经验, 让师范生在校时掌握这些书法教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一旦参加工作, 能快速成为一名合格的书法教师, 以解决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师资紧缺问题。
参考文献
[1]孙熙春.对中小学书法教育现状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 2006 (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