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支架理论英语语法(共10篇)
高中支架理论英语语法 篇1
写作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主要反映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想认识境界, 是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最佳体现。然而, 从历年学生高考英语写作的表现来看, 写作一直是高中学生英语学习的软肋。以福建省近三年的高考写作得分 (满分25分) 为例, 根据抽样调查, 2012年全省平均得分为13.19分;2013年全省平均得分12.9分;2014年全省平均得分13.86分, 均未达到及格线, 中式英语、词不达意的现象尤为明显。因此如何改进教学方法, 强化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 成了不少学者和一线教师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本文通过课堂教学案例设计, 试图探索“支架“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一、支架式教学理论的来源
俄国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差距” (1978) 。换句话说, “个体现有的、能够独立完成一定任务的发展水平”与“个体在现有能力下自己所不能达到, 但在一定外在条件的帮助下即能完成一定任务的机能水平” (王慧, 2006) 之间存在一定的发展差距。维果茨基把这种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
受到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影响, 一些学者如伍德、布鲁纳和罗斯 (1976) 在最近发展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支架”理论。他们认为支架式教学就是帮助学习者完成他们自己无法单独完成的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模式的关键是为学生知识技能的建构搭建“脚手架”, “脚手架”的搭建正是应该根据学生智力和理解能力的“最近发展区”确立。然后通过脚手架的支撑作用, 不停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 真正做到让教学引导学习者能力的发展。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
“支架”一词原指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在教学中, 为学生搭建向上发展的平台, 给予学生帮助和支持, 就跟脚手架的作用一样, 引导教学的进行, 使学习者掌握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 直到他们能独立运用技能和策略, 并为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再建构平台 (Rosenshine, Meister, 1992) 。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核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学习者为中心, 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 帮助学生完成其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二是通过课堂上的成员互为支架, 互相帮助, 合作学习, 取长补短, 从而共同得到提高 (张国荣, 2004) 。在教学中, 教师所起的作用就是在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学习目标之间建立帮助学生理解的支架, 然后在支架的支持下, 帮助学生逐渐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知识技能, 并且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 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 逐步撤除支架, 直到学生能独立完成任务。
根据支架在教学中所起作用的不同, 布鲁纳将支架教学分为四个阶段 (Byrnes, B, 2001) 。第一阶段:观摩。即按照老师指导观看模板。第二阶段:模仿。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模板进行模仿学习。第三阶段:逐渐撤离支架。在这一阶段, 教师要逐渐减少对学生的帮助, 鼓励学生自己领悟技能和知识。第四阶段:自主学习。在这一阶段, 学生不再需要老师的帮助就可以独立地完成任务, 是学生学习成果的最终体现阶段。
三、支架理论与写作教学
下文以布鲁纳四阶段教学模式为基础, 结合人教版《英语·选修7》Unit1 ReadingⅡA letter To An Architect为教学材料, 具体阐述支架理论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运用。本课时的写作任务目标是学会用礼貌委婉的句式表达并提出建议, 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 观摩
这一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语言的输入, 学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扩充词汇量、丰富句型表达、领会写作的框架和要领。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始终是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而不是领导者和控制者, 教师的作用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索知识的能力。
教学中, 教师先让学生阅读全文, 找出文中表示建议和礼貌客气的句式, 体会这种客气的表达句式在写作中的特定作用。教师可以用个别提问、其他同学补充的形式, 把以下的句式在文章划出来。
表示建议的句式:
然后教师让学生把这些句子翻译成中文, 提醒学生注意这些句子的表达与普通句式表达在语气上的不同之处。如果有必要, 教师可以用比较翻译的形式帮助学生体会语气上的微妙差别。例如:
(我在想您是否会考虑以下几件事。)
I want you to consider the following things. (我想要你考虑以下几件事。)
最后教师进行适当的总结与补充, 并指出这些句式的特别之处, 加深学生的理解, 为第二阶段的学习准备。
(二) 模仿
要求学生以第一阶段所学的表示客气礼貌的句式为准, 改写以下的句子。
在本阶段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用Pair work或者group work的形式, 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探讨和比较所翻译句式的对错与优劣, 然后用小组报告的形式分享每组的讨论结果, 教师给以一定的点评。这个阶段, 教师就是教学的组织者, 主体就是学习者及其同伴。
经过前两阶段的学习, 学生已经能够较好地掌握写建议信的常用句式, 能够根据文章的需要对表述语气进行一定的变通, 减少词不达意的情况。
本阶段的教学中, 教师首先用下面的作文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
【2013·重庆高考】调查显示, 中国长江江豚 (finless porpoise) 受人类活动影响而濒临灭绝, 目前总数不足1000只。假设你是李华, 现请用英文给WWF (世界自然保护基金组织) 写一封信, 请他们关注这一状况并提供帮助。内容应包括:
(1) 说明写信目的;
(2) 简述江豚现状;
(3) 希望WWF如何帮助 (比如:资助江豚保护项目等) ;
(4) 表示感谢并期待回复;
仿照前面所学句式, 写出一些本文表达所需的句子, 然后两两讨论, 比较各自句式的优劣, 挑出他们认为最好的句子和大家分享。最后教师对学生所写的句子进行点评总结, 作为该习作的语言素材。这样学生就不会再感到写作时恨胸无点墨, 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文章的过渡、衔接等行文上。
这个阶段的教学中, 教师逐渐撤离支架, 将教学的中心和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在相互学习和借鉴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思维, 使自己愈发接近目标, 最终突破最近发展区, 形成新的能力。
(四) 学生自主学习阶段
有了以上三个阶段的学习为基础,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整篇习作。如果课堂时间有限, 行文过程可以移到课外。教师可以利用下一节课进行佳作展示, 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建议, 让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和完善, 以增强表达的效果和能力。
四、结语
写作过程中搭建“支架”, 能让学习者更快地掌握语言, 帮助学习者注意自身知识体系与目标语学习要求的差距, 促进学习者通过自我调节聚焦目标语言, 培养学习者在适当支持的基础上发展独立学习的能力。
支架帮助学习者完成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是组织者, 似有似无, 但又不可或缺。学生成了整个教学的主体, 他们既要合作学习又要独立思考, 这些都是新课改的理念的体现, 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途径,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但对于教师的主导角色和对支架的把握程度, 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等对于支架应用有效性的影响尚待进一步论证。
参考文献
[1]Byrnes, B.2001.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in Instructional Contexts[C].Needham Heights, MA:Allyn and Bacon.37.
[2]Wood, D., Bruner, J.S.and Ross, G.1976.The Role of Tutoring in Problem Solving[J].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17:89-100.
[3]Vygotsky, L.1978.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M].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4]王慧.试论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现代教学启示[J].井冈山学院学报, 2006, 07:118-120.
[5]张国荣.支架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 9:37-39.
高中支架理论英语语法 篇2
(江南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14062)摘要:教师可尝试将支架理论运用于英语读写教学中,通过学习范文中的词汇、句型、内容、篇章结构等,为学生写作搭建词句支架、内容支架、结构支架,创造小组合作的写作契机,以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技能和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以译林新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5Task板块的教学设计为例,分为情境导入(课前热身)、写前阶段、写中阶段和写后阶段4个步骤借助“支架”实施教学,实现了读与写的结合。关键词:支架 读写教学 词句 内容 结构
译林新版初中英语教材Task板块的设置目的在于:紧密结合单元话题,综合运用整个单元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有效的语言输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应理解教材设计的意图,指导学生以阅读为基础,充分内化范文材料,仿照范文的话题、结构、语言、思想,重组成一篇新的文本。也就是说,进行读与写的结合,读为写服务。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教师为了赶进度、省时间,把教学重点只放在了讲解语言点上;还有一些教师只是在练习或测验中碰到写作题时,才进行“学生写—教师改—简单评讲—例文背诵”这样的浅层次的写作教学。这样的做法背离了教材板块设置的初衷,忽视了范文对写作的示范作用。
笔者认为,不妨将支架理论运用于英语读写教学中,通过学习范文中的词汇、句型、内容、篇章结构等,为学生写作搭建词句支架、内容支架、结构支架,创造小组合作的写作契机,以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技能和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支架”一词来源于建筑业中使用的脚手架。所谓“支架”,就是指在学习者原有能力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差异时,成人或有能力的同伴所给予的帮助。支架理论指导下的读写教学,教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成简单易行的步骤,根据学生实际提供适时的帮助,并随着学生的不断进步,逐步减少帮助,以发展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案例呈现
下面,以译林新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5Task板块的教学设计为例,呈现笔者以支架理论优化读写教学的实践。
(一)教材分析
该板块的学习任务是:学会在写作之前列大纲,并根据大纲完成一篇有关礼仪习惯的作文。教材A部分以结构图的形式,展示了关于餐桌礼仪的演讲稿写作大纲;同时,提供了有关餐桌礼仪表达的有用句型,为后续写作提供了语言知识。B部分是Amy和Daniel根据大纲以“Goodtablemanners”为题制作的网页,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了文本范例和语篇框架。C部分提出具体的写作要求:让学生先制订写作大纲,并撰文介绍其他方面的礼仪。
(二)设计思路
本节课教学分为情境导入(课前热身)、写前阶段、写中阶段和写后阶段。以校园文明礼仪导入课堂;写前阶段,借助餐桌礼仪的图片看图说话,分析写作大纲和范文,指导学生获取词汇、句型、内容和篇章结构等写作素材;写中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写作大纲,按照大纲布局写出初稿;写后阶段,学生自评,组内互评,教师挑选作品点评修改。课后,学生二次修改,制作英文小报展览。
(三)教学过程
步骤1:情境导入(课前热身)。师Goodmorning,boysandgirls。生Goodmorning,MissJiang。
生Listentoyourteachercarefully。生Dontleavethetaprunning。生Queueforyourturntogetyourlunch。„„
教师及时抓住课堂师生问候的契机表扬学生,引入话题,将学生带入与本单元话题有关的情境中。随后,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对公共场合基本礼仪的了解,以及对校园生活的熟悉,通过问题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头脑风暴”激活了学生本单元已学内容的相关表达,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营造出有趣、积极、竞争的氛围。步骤2:写前阶段。
(1)搭建词句支架,让学生了解如何表达。(出示图片。)
师Lookatthesepeople。Whatishedoing? 生No,hedoesnt。师Whataretheydoing? 生No,theydont。
(教师边说边出示这4种句型。)
这一环节,教师出示的每张图片的下方都配有文字提示,学生将提示和图片内容一对照,就能马上理解其含义。这些词汇都是餐桌礼仪的常用词汇,也是B部分大纲和范文的核心内容。在词汇准备的基础上,句型应用就是过渡和桥梁。随后,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关注4种句型,用句型框架帮助学生连词成句,丰富他们对餐桌礼仪的多种表达。借助所搭建的词汇支架,学生对A部分写作大纲的主体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借助所搭建的句型支架,学生更好地理解了B部分范文中有关良好礼仪与不良做法的表达。(2)搭建内容支架,让学生知道要写什么。教师出示写作内容提示: ①Whatisthenameofthetalk? ②Whyisitheld?
接着,教师让学生根据刚才回答的信息,看着屏幕提供的Usefulexpressions(常用表达)口头描述写作大纲。比如描述题目时,教师搭建内容支架:。。is/aregoingtoholdatalkon。。学生讨论后补充:Wearegoingtoholdatalkongoodtablemanners。
教师出示的4个问题,涵盖了写作大纲的主要内容,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认识到大纲应包括题目、主旨、时间、地点、内容和结论。接着,让学生口头描述大纲,实际就是进行口头写作。之前环节的词汇和句型输入,为此做好了语言知识方面的准备,常用表达的积累也为此搭建了内容方面的支架。这些都使口述任务水到渠成,也让学生明白了后续写作的主要内容。
(3)搭建结构支架,让学生学会布局。
教师要求学生补全以“Goodtablemanners”为题的范文。学生填完后,逐句朗读校对,再分段、分组齐读。最后,分析段落大意和篇章结构,将段意和段落配对: A。ConclusionB。Timeandplace C。PurposeD。Content Paragraph1: Paragraph2: Paragraph3: Paragraph4:
在之前词句支架和内容支架的铺垫之后,本环节的范文填空其实已经口头练习过,所以完成起来比较容易。这一环节,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指导学生分析范文,从范文中学习如何构建篇章结构。笔者引导学生总结段落大意以及篇章结构,分别是:演讲目的、时间和地点、主要内容、演讲结论。(4)举一反三,丰富表达。
学生先在范文里找出如何表达演讲目的:Wearegoingtoholdatalkon。。Thepurposeistoteach。。about。。接着,小组合作,举一反三,写出自己创新的表达其他演讲目的的句子并展示。例如:Iamgoingtoholdatalkaboutgoodmannersinthelibrary。Thepurposeistoteachstudentsaboutrulesinthelibrary。如此,从目的到时间、地点,从礼仪内容到结论,逐一操练。之后,学生再一次学习记忆教材第76页的Usefulexpressions。实践表明,为了达到能够流畅地输出语言的目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范文中的有用表达进行分析、识别;再利用小组合作,在自己创设的情境中积极运用所学语言,迁移书本知识到现实生活。这样,促进学生间相互帮助,互为“支架”,共同进步。步骤3:写中阶段。(1)进入情境列大纲。
请学生根据提示,以“Goodmannersinthelibrary”为题,列出写作大纲。内容提示如下: 我们将于下周五三点在学校报告厅举行良好图书馆礼仪的报告。报告的目的是教学生掌握一些在图书馆里的礼仪规则。这些规则主要包括:请保持安静;在图书馆里不要吃喝;不要到处扔垃圾;借书时请排队;书看完后请放回原处。
此处,要求学生小组合作,仿照A部分大纲列出新的结构图,教师选取其中内容较好的进行全班展示。
(2)合作探究定初稿。具体的写作任务如下:
学校将要组织一次宣传„„文明礼仪的活动,时间为下周五下午三点,地点为学校报告厅,主要目的是教新生一些„„的礼仪规范,以使在场的每个人感觉舒服。请学生创建一个网页,以生动的形式介绍这一活动,以吸引更多的人来参加。
请每组组长上前来抽取一个彩色信封,分发信封里的写作提示给每个组员。共有六个场景:inthecinema(在电影院)、inthestreet(在大街上)、inthelibrary(在图书馆)、inthesupermarket(在超市)、inthedinninghall(在餐厅)、inthepark(在公园)。学生组内合作,完成写作任务。
组长抽取彩色信封时,教室里出现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获取写作提示后,同学相互交流,眼神中流露出的是胸有成竹的喜悦。这样的教学设计,利用真实的语言任务和语言环境,让学生生成出真实的语言,完成由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的转换。这样,既促进了学生写作技能的提高,又激发了学生对写作持续的积极情感。步骤4:写后阶段。
教师提供样本,学生自我修改,小组内互相品评。随后,组内推选作品,教师特意选用中等偏下水平的作品进行展示,师生共同修改。接着,每个小组找出典型错误的句子及佳句,教师汇总后投影展示。对于错句,教师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共同修改,但不透露“出处”;对于佳句,教师注明作者,大力表扬。最后,要求学生课后继续修改,并制作成英文小报,在板报处展览。
同伴修改作文的方式,有利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结果,并在不同程度上获得学习的成就感。选择错误较多的作品修改和共同改错句,目的是让学生像照镜子洗脸一样,把脏的地方看清楚、洗干净。学生看到别人和自己错得一样,会对错处更感兴趣,而不会觉得丢面子,从而学会细致认真,学会接受别人的评价。佳作展示,让写出佳句的学生颇为自豪,对他们是激励,也让其他学生从中取长补短。
二、总结与反思
写作是一种表达技能,是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体现,也是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读写结合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挖掘写作素材,为学生句式表达、感知内容以及构建篇章提供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通过本案例的实践探索,笔者认为,为了优化初中英语读写教学,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精心设计,用好教材。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不提倡教师轻率地抛开教材,而应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情有机组合教材,充分利用教材。
第二,情境导入,激趣增效。英语课程标准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因此,创设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途径。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和挖掘情境资源,以便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三,支架教学,循序渐进。教师在搭建支架的过程中,一边是层层分解复杂的学习任务,使每一步的教学要求接近学生的能力水平;一边是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搭建辅助支架,各环节步步推进。“支架式教学所隐含的意义是教师引导着教学进行,使学习者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
第四,合作探究,共同提升。小组学习是读写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课堂学习活动组织形式,这也为学生之间互为“支架”提供了可能。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还要鼓励他们坦诚地相互评价,以此来提升自我修改文章的能力。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互动和交流中引发思维碰撞,激发灵感,发现新知,产生顿悟,以达成新的理解,生成新的知识,产生新的感悟”。参考文献:
[1]王蔷。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J]。英语教师,2009(8)
高中支架理论英语语法 篇3
【关键词】支架理论;高中英语;写作课
支架式教学理论是科学的教学理论之一,已经有很多学者和教师证明将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显著效果,然而目前很多教师依然采取传统的“填鸭式”单一的英语写作教学方式,严重扼杀了学生英语语言学习的积极性。据此,本文试图运用支架理论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以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以期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和兴趣。
一、支架理论的内涵和主要内容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下的一种教学观念。它是以建构主义理论和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输入假设理论为基础而提出来的。建构主义者用支架来比喻外界给予学生的帮助,它认为教师的作用是支持、引导和协助,而不是包办、替代和灌输,教师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而不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知识的传授者;学习者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非受外界刺激的被动的接受者。学习是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引下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写作作为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方面,支架式教学模式对其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高中英语写作的重要性
1.英语写作练习能扩大词汇量。在日常的口语中我们使用的英语都是非常简单的,而在英语写作中,就会更多地用到复杂多样化的语言。从极简单到较复杂的语言都要使用,所使用词汇和句型也比口语中使用要多,这对英语词汇量的扩大有很大帮助。
2.写作可以训练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写一篇作文,不论长短,都需要妥善地组织材料,得出结论,做到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这样,在锻炼写作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3.英语写作对听力、口语、翻译等各方面都有促进作用。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听别人说话就会善于抓住要点。语言质量提高了,口语也会准确一些。
三、支架式教学在阅读课教学中实施的步骤
1.组建写作小组。对实验班学生按照学习成绩、认知风格等方面的不同分成不同的组,分组时既要保持组内学生的性格互补性和合作性,又要保证组间的竞争性。
2.搭脚手架。教师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并且把握好话题的难易程度,努力创设学生“最近发展区”内的话题,使学生感受到问题的挑战性,同时也不会因为话题太难而失去信心。同时为学生提供有关英语写作技巧和策略等方面的支架。英语写作技巧和写作策略等方面的支架主要是指进行英语写作的基础知识和写作技巧。最初要抽出两节课的时间来介绍支架式教学,以及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和写作策略,然后在每次上课时,也会抽出一些时间来复习或讲解写作的基本知识以及相关技巧。有关英语写作技巧和策略主要涉及写作过程的技巧与方法指导和写作策略的指导。在写作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做到认真审题,然后进行构思,列出写作提纲以及主题句,之后根据提纲扩展成文,最后要仔细检查作文中的小错误,力求完美。写作策略的指导主要涉及文章的准确性、逻辑性和简洁性。要注意引导学生积累一些固定搭配和习惯用语,这些固定搭配和逻辑词的使用,会使文章显得语言多样化,同时也富有逻辑性。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注意引导学生对此方面的重视。
3.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教师要尽量创设一个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教师可以利用图片、歌曲、电影等多种方式导入话题,激发学生想象力,将学生引入到问题情境中去。
4.协作学习。可以利用“头脑风暴”的交流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取得共同的进步。讨论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矛盾,当矛盾产生时,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协商,在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最终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5.独立探索。教师为学生确立目标以后,让学生独立探索。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主动探究。同时,教师要在合适的条件下,給予学生及时的不同的支架,如讲解、提问等。
6.效果评价。效果评价是反馈原则的重要体现。我们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逐渐将评价权力转移到学生手中。学生在完成初稿时,先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认真检查和修改,之后小组成员互相评改作文。最后由老师选取样本,并与学生一起评论。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协商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共同分享了独立探索的成就,同时也解决独立探索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学生能够形成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比较系统、全面、深刻的理解,最终能够达到对英语知识的熟练运用。
【参考文献】
[1]杜军“.支架式”教学应重视“脚手架”的搭建[J].教育理论与践,2005(7):12-13
[2]刘迎.支架式学:概念、手段及模式(英文)[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14一121
[3]鲍勤.支架式教学模式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J].云南电大学报,2007(9):53-55
高中支架理论英语语法 篇4
关键词:支架理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
支架理论下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遵循了写作教学的重要原则,着重关注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学习与表现,强调写作技能训练,给予基础的支架教学,引导学生多多累积写作素材,与同学之间开展合作与沟通,能够调动学生主动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在写作过程中体现主体地位,实现自我价值。
一、支架理论
支架理论认为教学者与发展是一种属于社会性质的合作活动,知识永远是无法被教授于某一个人的,而是学习者自身脑海中对于知识的构建。在支架理论下支架式教学的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首先,搭建脚手架。教学者掌握学习者的学习水平,准确把握学习者的学习区域;其次,进入情境。教学者将学习者引入设定的问题情境中;再次,教学者在树立目标后,让学习者自由探索。在探索过程中学生可以主动构建,而教师则是帮助学生搭建支架的引导者。最后,对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其中包括自主评价、教师评价、互相评价等。
二、支架理论下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
现针对高中一写作案例对支架理论下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进行研究。请写一篇词数在120-150词的英语短文,内容主要描述在现代社会中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过量排放而导致的一些危害,并且针对危害提出具体的意见与建议,倡导号召人们选择低碳生活(low carbon life),以保护地球生态环境。
1. 建立知识支架,开展写作练习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开展相关内容的英语阅读活动,让学生对当前全球温度升高变暖的问题有大致的掌握了解。在开展写作前,教师帮助学生建立阅读支架的主要目的在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掌握知识点的程度更加提高,以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有东西可以写。由于受到写作课堂的限制,教师可以对建立阅读支架的时间进行合理控制,亦或者安排在写作课堂前让学生进行阅读。学生阅读完全球变暖问题的阅读教材后,需要回答阅读材料中给出的两个问题。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可以就阅读材料中的关键短语进行讲解,以期改善学生正确使用词汇的能力,帮助学生搭建写作词汇支架。
2. 建立问题支架,引入写作主题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展示PPT、图片等方式组织学生对所展示的图片进行仔细的观察与研究,并且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对展示出的每一幅图进行研究,概括总结出每一幅图的中心词汇,要求每一位学生根据每一幅图片的主题来总结归纳出主题,然后根据图片展示的先后顺序,学生依次得出图片的主题思想。其次,开展讨论。指引学生对全球变暖的主题进行深入思考,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对问题进行思考,并且表达自己不同的意见。
3. 建立写作支架,开展写作过程
在经过周全而详细的准备阶段后,学生对全球变暖这一主题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与认识,对词汇、句型等都有了基本的累积,学生也累积了一定的写作素材,获得了相关的写作技巧。因此,学生可以开始建立写作支架,列明写作提纲,明确写作主题的关键点。学生在罗列完提纲后就可以进行整体构思。然后,对写作过程进行独立探索,根据提纲来丰富写作内容,使用正确的词汇、短语与表达句式,以突出主题。在完成写作后对写作文体进行全面的检查,对词汇拼写、句式使用、时态等进行检查。
4. 建立情感支架,进行写作评价
情感支架的搭建是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不可忽视的一个重点,对于学生主动积极学习英语写作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而教师是情感支架的建立者,可以在写作过程中结合写作主题,建立营造轻松活泼的写作氛围,让学生能够在和谐的写作氛围中放松自己,开展写作。在写作评价过程中,教师不单单将评分细则作为评价标准,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写作状态,写作情感来进行评价。采取学生互评的方式,来让学生通过对其他同学的评价来发现他人的长处与特点,并且可以在评价过程中发现写作过程中出现的普遍问题,以避免自己在写作过程中出现。
三、支架理论下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反思
支架理论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更多关注的是预设与生成的作用,让学生可以在写作过程中自我体会、自我感悟,进而领略到英语写作的快乐与成就感。在支架理论下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反思主要包括:(1)教师要多多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为学生构建属于其自身的支架,进而引导学生能够自主构思、自由探索。(2)教师要在课堂上尽可能地创建各种灵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到学生中,尽可能地获取更多、更加丰富的语言输入信息。(3)引导学生形成自我搭建支架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独立研究,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
高中支架理论英语语法 篇5
【关键词】支架理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
引言
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信息,丰富知识,欣赏,获得乐趣,培养和发展阅读技能,在文章中学习语言知识”。所谓的支架理论,是一种构建主义理论教学方法,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为指导,把阅读过程中复杂的任务加以分解,学生在老师搭建的一个学习支架当中,不断的、积极的去构造自身的过程,并且老师给予不断的支持,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支架理论的运用将有效的促进英语阅读课教学质量。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许多教师中已经根深蒂固,达不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方法依然是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过多的注重单词和语法的教学,不能够帮助学生搭建良好的阅读支架与建立有效的学习策略,甚至有些老师将阅读作为一向课外任务,对于习题也没有进行讲解,只是对对答案,然后不了了之。
(二)学生缺乏阅读策略
有很多学生不能够根据阅读文章来选择阅读方法,只会将文章通读下来,没有考虑文章的类型与作者所要表达的目的,并且当在阅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不知道该如何去请教老师或者是与同学交流,来获取阅读中的知识。因此对于阅读策略与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主动的掌握阅读技巧与学习方法,提高学生阅读水平。
(三)学生词汇量较匮乏
词汇是英语阅读的关键所在,是阅读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果一个学生的词汇量能够达到一定的程度,在进行阅读时,将会感到非常轻松,反之,则会寸步难行。目前高中三年的英语词汇量在3000左右,并且在阅读材料中远远多于这些,但是,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词汇量远远没有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造成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到非常的吃力。有的同学在阅读过程中,缺乏猜词的技巧,对于不认识的单词就把它列为不会的一类,没有根据句子的意思或上下文联系对单词进行猜测,造成学生普遍恐惧英语阅读的现象。
二、支架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设计中的应用步骤
(一)搭建支架
作为高中英语教师,应该对于学生进行合理的分析,对于学生的学习水平与学习能力进行有效的考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相应的教学任务,为学生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学习目标,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学习支架,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老师搭建的支架稳步前进,提高自己的英语阅读水平。
(二)引入情景
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可设置相应的情景。如应用直观的教学手段,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如高中必修I中第四单元(Earthquake)时,教师可事先准备有关的视频,通过放映,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地震造成的灾难和失去亲人的痛苦。第二单元(English around the world)时,教师可充分利用收音机和录音机的功能,选择性转录BBC和VOA的节目,让学生感受发音和用词上的区别。通过系列的情景创造,让学生快速的融入当前的阅读中。
(三)独立探索
在老师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与制定学习目标之后,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对于文章进行自主的去探索,通过独立思考,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且能够分析与解决问题,并且能够寻找到解决同类问题的相关方法,以此来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与阅读能力。例如,在学习必修1的unit3 PART1 THE DREAM AND THE PLAN这一课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对学生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对于水平较差的学生,老师可以让他们通过阅读,找出不会的词汇,然后通过查阅词典或者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完成学习目标,对于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在找出不会词汇的同时,还需要发现文章中的优美句子,并且对于文章的一些语法进行有效的理解并且熟练掌握,为自己的写作打下基础,这样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对于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在以后的阅读过程中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四)协作学习
现在素质教育对于高中英语教学的要求是:要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和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目标。所以说,协作学习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并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协作学习充分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让同学之间进行合作交流,发现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英语阅读能力。
例如,在学习必修5的unit4的MY FIRST WORK ASSIGNMENT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之间进行分工阅读,在自己阅读的时候找出自己的不足,当听别人阅读的时候,不仅要为其他同学找出缺点,而且还要发现他们的优点,在整篇文章读完之后,各自交流意见与看法,并且一起探索比较困难的知识点,寻找解决办法。
(五)效果评价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建立良好的评价体系也是重要的步骤,对于支架搭建的优点与不足进行合理的评价,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自主学习能力,需要不断的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学习支架,同时也会使老师的教学水平不断的提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英语阅读教学在高中英语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提供巨大的帮助,但是在目前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没有将英语阅读真正的重视起来,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老师应该积极运用支架理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英语阅读水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文娟.浅谈中专英语阅读课的有效教学——一堂英语阅读课的反思[J].校园英语,2015(36)
[2]张琦.高中英语阅读课创新教学[J].考试周刊.2014(91)
高中支架理论英语语法 篇6
众所周知, 写作是高中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也是高考的重中之重。然而, 大多数高中学生英语基础并不好, 尤其是写作。令人担忧的是, 在此情况下, 教师也没有掌握一种相对较好的方法或策略可以指导学生, 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虽然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和大多数教育工作者都试图寻找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率, 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所以, 有必要引进一种新的英语写作教学策略。
支架教学理论可以追溯到1970年的美国, 美国教育者吸收这一理论, 并基于此发展了“最邻近区域”理论。“最邻近区域”理论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中心, 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达到有效教学目的的一个重要方式。它被许多国家广泛应用, 在我国也不例外。从实践结果来看, 它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值得深入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英语写作训练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目前, 高中学生英语写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文章的主题不清楚、结构不紧凑、过渡不自然、内容不连贯、语法错误较多等。通过调查研究, 我们发现, 影响学生英语写作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词汇, 它是写作的关键, 想要写好作文, 学生需要以相当大的词汇量为基础;二是拼写, 学生的拼写错误相当严重;另外, 学生在写作中有大量的语法错误和中式英语现象的存在。
支架理论是一种革新性的教学方法和理论。新的教学形势下, 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旁观者, 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在教学中, 如果把对学生的教育和他们的成长过程与建筑相比, 那么, 教师的教就是一个“支持”的过程。所谓的“支持”的过程, 是指教师源源不断地给学生提供学习的动力, 帮助学生发展其自身的学习能力。但需要指出的是, 教师的帮助是暂时的“支持”, 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 研究工作将逐渐转移到学生本身, 以最终实现学生积极、独立的学习。
三、研究理论
(一) 支架式教学策略的定义
支架也叫“脚手架”, 是建筑行业术语。当工人们正在建造高楼时, 需要支架做暂时的支撑, 建成后, 支架就得离开。由此可见, 作为工具, 支架的作用就是提供支持, 以使后续工作能够得以顺利进行。运用于教学中, 支架有助于学习者学习目标的实现, 使学生高效完成运用传统学法不可能完成的学习任务。
(二) 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区”理论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 (Vigos) 基于问题的教学与发展提出了“最邻近区域”。“最邻近区域”理论是指:在成人的指导和帮助下, 孩子可以达到一定水平。在独立的活动中, 他们可以达到另一个水平。两个水平之间的差距被称为儿童“最邻近区”。这个地区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动态区域, 在那里, 孩子们可以达到一个相对略高于自己的水平“跳吧跳”状态。Vigos关于区分两个级别的儿童的发展:第一级别是最近的发展水平, 形成的能力;第二个级别是临近区水平, 这个级别显示:孩子们不能独立解决某个任务, 但在成人的帮助, 或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 他们可以解决这些任务。
中国的传统教学也有“跳一跳摘果子”的优秀经验。实践证明, 只有按照“最邻近区域”理论教学, 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若只待在近期开发区, 将阻碍学生的发展。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认识并拓展现有开发区的过程, 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显然, 儿童发展水平和第二状态决定教学的发展水平, 即教学可以创建最邻近的开发区。因此, 教学不应该是被动地适应儿童智力水平的发展, 而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 不停地引导孩子从一个智力水平发展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李森2000:18-20) 。
作为教学的干预者, 孩子学习动力的提供者、支持者———教师, 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孩子主动、有效地学习。支架式教学应首先确保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的过程, 是建立在孩子最初的经验和发展水平基础之上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与此同时, 为了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教育者必须参与孩子的学习, 不断提出有挑战性的任务, 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 (潘钧2006:24-26) 。
四、运用支架理论进行教学的基本步骤
(一) 建立支架
从形式看, 学习支架可分为例子、问题、建议、工具、图表等。支架式教学的执行, 首先是教师引导帮助, 进而逐渐让学生自己探索, 最终达到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下, 可以自己继续攀爬在知识的框架上, 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的教学模式。那么, 如何将支架理论应用于日常教学中?笔者总结了一些教学案例, 并就支架式教学策略在案例中的应用做了相关分析。
1. 例子支架
教师给出例子, 学生可以借鉴模仿。因为例子往往能给学生提供明确的思考方向, 会让学生觉得学习写作不是很难。
例如:介绍你的学校。
首先, 教师可以给一些例子。如, 我们学校坐落在铁西区, 它周围有许多树和花, 空气非常新鲜……
2. 问题支架
问题支架是最常见的。如果教师可以提前预知学生会遇到的困难, 就可以设计一些合适的问题来提示他们。
例如:介绍你的学校。
一般情况下, 学生可能不知道他们应该怎样写, 因此, 教师可以问一些关于学校的问题, 给学生提供思路。
问题1:你的学校坐落在哪里?
问题2:你们学校有一个大操场吗?
问题3:你在你的学校学习什么科目?
问题4:……
显然, 这一组问题是特意一步一步地问, 最终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写好一篇作文。同时, 当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时, 他们也会感知学习建构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
3. 建议支架
当学生在探索合作学习中遇到麻烦时, 教师应该提出建议, 以便学生能够顺利学习。例如:当学生不知道该与哪种类型的同学合作探讨时, 教师可以给一些建议。
4. 工具支架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PPT、Flash动画、多媒体、BBS、电子白板等工具来确保学生能容易地掌握所需掌握的知识。
例如:写一篇关于你的学校的作文, 教师可以显示一些学校的照片, 通过这样的方式, 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5. 图表支架
图表包括各种表和模式。它们可以直接表达事物之间的关系。例如, 写一篇关于“我的家乡的变化”的作文, 教师可通过表格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支架。
(二) 创建并进入情境
引导学生进入一个特定的问题情境中, 通过积极探索, 有效地学习知识和经验。情境可以设计成活动、游戏、比赛、实验、卡通短片、音乐或问题等形式。只有当学习者能够通过自己的独立探索并主动获取知识时, 他们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只有当学习者能够自主学习和使用这些知识技能时, 才能理解知识的意义和价值。学习是一个过程, 每一个成员都通过从事共同活动中获得知识。在合作过程中, 教师充当助手, 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支架, 并积极指导学生学习。
情境教学强调互动和分享, 它的基本教学步骤是:教师给例子, 教师给学生提供支架, 学生得到支持, 教师移除支架, 教师组织学习, 学生互相交流思想, 学生学习独立表达、评估和分析, 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反思, 学生应用和扩展知识。情境教学中应注意的是, 教师必须要在熟悉每个学生的基础上, 设计适合学生的、富有挑战性的活动。情境学习关注合作学习之间的交互性, 即个人原有知识与他们希望得到的知识之间的关系。只有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 学习者获得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
(三) 独立探索
让学生独立探索。当探索开始时, 教师应先给予相关的启发和指导, 如显示或介绍类似的过程、概念等, 然后让学生分析。在探索过程中, 教师则应适时给予一些指导和建议, 并保证使指导呈逐渐减少之势, 让学生主动探索, 以达到在概念框架中不需要教师指导的效果。
(四) 合作研究
以小组的方式咨询和讨论。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有效提高认知水平, 因此, 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学习内容、解决冲突、阐明认知推理, 并最终达到对知识的理解 (张其云2003:28-32) 。
(五) 效果评估
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学生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独立学习能力、团队协作学习能力、是否完成知识的建构意义。
五、主要研究成果
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检验新标准下支架理论对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是否有帮助。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首先,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它不仅能培养一个人的思维习惯, 也可以使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得到加强。学生变得更加活跃, 乐于互动、交流、合作。
其次, 改变了学生对英语写作的态度。学生不再讨厌写作, 相反, 面对写作时, 他们变得感兴趣、有信心, 即学习动机得到了提高。
六、结束语
我们可以发现, 虽然学生在英语写作方面有所改善, 但是支架理论也有其缺点。比如:耗时较长, 教师不能按时完成他们的教学任务。但,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 通过不断探索和研究, 相信支架理论教学策略终会成为节省时间和精力的有效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李森.2000.改进英语写作教学的重要举措[J].外语界, (1) :18-20.
潘钧.2006.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与探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 (8) :24-26.
高中支架理论英语语法 篇7
We______very early so we packed the night before.
A.Leave B.had left
C.were leaving D.have left
学生看过此题后, 就产生错误的理解, 换句话说, 是进入出题者挖好的语法陷阱, “起床早”用过去完成时, “打包”用过去式, 此题就是语境的重要性的体现, 本题的语境是:因为我们要离开得早, 所以我们在前一天晚上打包。此题的语言环境是发生在过去的两个动作, 所以确定两个动作都用一般过去时的某个时态。所以此题的答案是C。时态题是难点, 因为语境上的变化无穷。所以英语教学中, 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语境, 加强语境下对语法的理解。情境认知理论认为, 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就像语言的发展一样, 发生于实际情境中不断进行的运用知识的活动中。情境认知理论打破了传统的传授知识的观念, 情境学习观点的侧重点在于“知识讲授在具体情境中处理”, 重视以学生为中心, 使学生在情境中成为知识意义构建的给予者。这种教学过程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 通过师生或生生的互动, 体会真实的语言环境, 学会理解, 学会运用。
在语法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创设真实的、反映知识如何形成和运用的学习情境, 创建良好的实践环境, 注重课堂文化的形成, 关注课堂情境的细小的环节,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进行理解与构建。语法教学中教师应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 为学生学习语法知识创设形式多样的情境, 让他们在生活化的氛围中领悟语法规则的真正含义, 并在实际做题的过程中准确运用所学, 真正体会恰当的语言环境。例如, 帮助学生理解a (an) , the之间的区别:A Mr Wang is waiting at the gate.Mr Wang works in a computer company near his home.在特定的语言环境描述中, 学习者就能自然而然地领悟出冠词使用的恰当性。有了具体的语言环境, 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抽象的语法。利用图片、音像资料创设情境, 把每个抽象的语法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 让学生先理解后运用, 使生硬的语法有鲜活的生命, 使学生灵活地理解并恰当地应用。
总之, 英语教师要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展开语法的教学, 教得灵活, 教得恰当, 学生才能学得扎实, 用得灵活。
参考文献
高中支架理论英语语法 篇8
一、支架理论的内涵及主要内容
支架 (Scaffold) 原意是指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在教学上, 支架用来形象地说明教师为学习者搭建向上发展的台阶, 引导教学顺利开展, 使学习者内化所学的知识, 掌握相关的技能, 并为下一阶段的学习能够取得进一步发展再建构平台。教师为学习者提供的学习帮助包括资源、明确的任务、提供模板与指导、提高认知和社会技能的指导。
支架理论是建构主义中一种较为成熟的教学理论, 最早于上世纪50年代由认知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提出。他使用这个术语来描述儿童的口语习得。当儿童最初在父母的帮助下开始学习说话时, 他们有着本能的结构去学习一门语言。
支架理论源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指的是学习者现有水平与即将取得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Vygotsky, 1978) 。若格夫 (Rogoff) 和沃茨彻 (Wertscher) (Fisher, 1994) 认为“最近发展区域理论”是“在两者或更多合作者解决问题时, 参与者积极参与, 共同合作。这种不同主体间互动的必然结果是参与者对会话和所要解决的问题的不同理解, 通过相互交流, 在成人的帮助下, 儿童关于如何做的概念得到发展, 超出其原有的认知水平, 并在某种程度上接近成人的水准……在最近发展区域内, 即使在参与者的认识不清楚的情况下, 参与者均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与“课堂上的成员互为支架, 互相帮助”的概念一致 (Mercer, 1994) , 但Mercer更进一步指出:“不同能力个体会话时的不同心理活动令新手的现有能力得到发展。”[1]
同时, 在最近发展区理论中也有这样的表述: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差距。教师可以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选择教学内容的过程, 然后在教学活动中基于支架理论设计教学步骤, 为各个教学环节搭好支架。
二、阅读课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教学特点分析
在全国高考英语新课标试卷中, 阅读理解题占了40分, 而英语知识运用部分的完形填空题占了30分, 由于做完形填空题也需要很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所以在这里姑且把该题也算作阅读理解的部分, 那么阅读理解题就占了70分。阅读理解题所占权重一目了然, 又因为词汇、短语、语法等学习项目在一般情况下都适合在阅读课中学习, 通过阅读课使上述知识更立体、更容易让学生理解, 因此阅读课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一直都是重头戏。
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翻译文章占了很大比重, 整篇文章翻译完后, 基本上就可以认为阅读课讲解完毕。新课改实施以后, 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 也存在一定问题。
第一, 注重《课标》对阅读能力的要求, 但也存在对对《课标》理解不到位的现象。教师能够深入研究《课标》对学生读的能力的要求, 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阅读材料中不同的观点和态度、识别不同文体的特征、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难句和长句、欣赏浅显的文学作品等, 特别是能注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但是仍有很多教师对《课标》的理解并不到位, 喜欢按部就班的教学, 甚至停留在传统的翻译讲授法, 讲的多、练的少, 讲解重点放在对阅读材料中词汇、语法项目的讲解上, 对阅读材料通篇翻译了事。教师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学生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忽略了对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培养。
第二, 注重对学生阅读策略的培养, 但是有时过分注重某一方面的分析, 缺少灵活应变策略。教师能够在阅读课教学中采用速读与细读、泛读与精读、跳读与查读相结合等策略,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细节、作者的写作态度和意图以及语句的弦外之音, 帮助学生通过掌握各种不同体裁的文章的结构特点, 对文章体裁结构加深理解, 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但是, 在实际教学中仍有这样的现象, 教师过分注重细节问题, 所提问题只针对文章的表层内容, 对作者的性格特征及人物的性格特点的分析不足。给学生抛出的问题也是教师课前设计好的, 期望学生的答案与预设一致, 一旦出现不同答案和疑问, 教师缺少积极应对的策略, 错失了培养学生阅读策略和技巧的好时机。
第三, 重视教材, 以教材为本, 但是对教材的处理不够科学, 没有有效利用学习资源。新课程实施以后, 多个版本的教材都经过重新修订、编写, 题材广泛、体裁多样、语言丰富, 大部分都适合新课程高中英语的教学, 很多教师能够依照教材进行教学, 着重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水平。但是也有教师没能重视学生的个人体验和理解过程, 过分依赖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将书上的内容和所设计的任务和问题全盘端出, 没有根据学生的学情和教学目标创造性地对学习资源加以处理, 这使得学生出现错误理解和形成思维偏差的过程没有得到教师足够的重视, 导致教学低效。
三、支架式教学在阅读课教学中实施的步骤
支架式教学的主要步骤为:搭建支架, 引入情境, 独立探索, 协作学习, 效果评价。
第一, 搭建支架。教师应通过分析学习需求、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内容帮助学习者确定学习目标, 并以此为依据为学习者搭建支架。即教师应在每一个单元、每一节课的教学之前, 准确地帮助不同学习程度的学习者定位学习目标以及教学的重、难点, 能够在教学中通过搭建学习支架的方式分解重、难点, 帮助学习者在有限的时间理解知识、内化知识直至运用知识。
第二, 引入情境。阅读篇章并不都是贴近学生生活的, 尤其在广大偏远地区, 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学习者对文章中的情境也许闻所未闻。因此教师选择与阅读文章话题相关的情境、设置让学习者能够接受的情境, 最终能够让学习者理解、学会并迁移到新的情境,
第三, 独立探索。这主要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习者通过独立思考,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特别是要探索出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 以此内化知识、促进学习。
第四, 协作学习。课标提出要让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 学习和使用英语, 完成学习任务。协作学习在新课程高中英语课堂中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协作学习的过程中, 学习者发挥各自特长, 取长补短, 能够解决相当多的问题。通过思考、交流解决的问题也一定让学习者印象深刻, 学有所得。
第五, 效果评价。评价也是新课程英语教学中一个重要部分。课标指出, 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因此, 效果评价应至少包括教师评价、师生评价和学习者互评等, 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四、支架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一) 激情导趣、巧设铺垫, 设计课前学习资源
1.进行科学的教学分析。在授课之前, 教师应结合即将讲授的阅读文章的主题, 尽可能多的了解并综合分析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学生的特点和要求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 切忌对教学参考书、教辅材料或其他教师完成的教学设计照搬照抄。[2]有了科学、准确的分析, 教师能够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来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准确定位重、难点知识, 避免过高或过低地估计学生水平, 脱离学生的学习实际。
2.精选语篇, 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在选择并设计课前学习资源时, 可以选取和即将要讲授的文章主题相似或话题接近的文章, 进行一定的加工处理, 尽量将课本中需要学生掌握的词汇、短语和语法等知识在所选文章中体现出来, 引起学生的兴趣, 为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搭建台阶。学生在课前学习时, 既能够拓展知识面、增加阅读量, 又能够提前对将要学习的知识进行认知、体验, 在课堂中还会复现知识, 有助于对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学习。
(二) 搭设支架、设置情境, 设计课中教学环节
1.调动学生原有认知, 为阅读文章做好铺垫。在进行这部分教学设计时, 要注意避免过多依赖多媒体, 动辄播放一段视频, 而不管该视频是否对学习有所帮助, 也要避免展示图片太多且杂乱、幻灯片设计过于花哨等问题。教师可以结合课前学习资源, 检测学生预习和自学的情况, 运用头脑风暴、图片展示等简洁、有效的方式, 迅速调出学生已有的认知, 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下一步教学。
2.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教师通过合理的知识呈现, 采用预测、猜测词义、确定主旨大意和重要的细节问题、分析篇章结构等多种策略, 设计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能力水平的情景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和参与语言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捕捉获取信息的线索, 要把语言知识的学习融入阅读的各个环节, 帮助学生建构与所读材料有关的认知的环节。
3.合理设置情境, 让学生通过梳理的信息实现对知识的再认和再现。教师可根据本节课阅读文章的主题和文中场景, 尽量设置一个学生能融入进来的可信的或者将来可能会碰到的真实情境, 任务设计也尽量贴近学生现实, 不宜过大或过小, 从学生的角度能尽力完成为合适。可以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思考并讨论、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 真正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比较真实的情境中去, 这样学生才能对知识有深刻的记忆、理解, 并能真正活学活用。
(三) 分工协作、多重评价, 设计课后复习资源
1.注意分工协作的有效性。无论在课前、课中还是课后学习阶段, 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都可能会遇到经独立探索后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这时候教师不宜马上给出答案, 避免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出现, 而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给学生合理分组、布置合适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的研究性合作学习。
2.注重评价。在新课程高中英语教学中, 评价不应流于形式。在形成性评价过程中,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能获得发展。可利用教师评价、生生评价、学生互评等多种形式, 教师对学生在合作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再次进行点拨,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内容包括: (1) 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反思自己是否进行积极的思考探索, 对所学文章的背景知识、结构等是否理解。 (2) 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学生反思自己是否对所学知识真正内化, 对阅读策略是否有更深的理解。 (3) 小组合作中做出的贡献。学生反思自己是否积极参与小组活动, 是否做出了积极贡献。[3]
3.科学设计课后学习资源。课后学习资源应该比通常意义上的课后作业更加丰富, 既能检测当堂课所学知识, 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复现, 又能在新的情境下对所学知识进行再现。课后学习资源应该形式多样, 难度递增, 可以设置一部分要求所有学生共同完成的任务, 再设置一部分选做的任务, 适当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尝试编制一部分习题, 让学习任务在课后得到延伸, 真正使学生完成从接触、学习、理解、内化直至应用的过程。
摘要: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阅读能够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而且由于高考英语科目中对考生阅读能力的考查要求, 因此阅读课教学一直占据着很大的比重。新课程实施以后, 对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支架理论能够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 为学习者提供学习帮助, 因此将支架理论合理地在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设计加以运用, 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进一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关键词:支架理论,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马平.“支架理论”框架下英语专业《英语阅读》教学探讨[J].外国语文 (双月刊) , 2012, (3) .
[2]鲁子问, 康淑敏.英语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高中支架理论英语语法 篇9
1.1 理论背景
(1) 生成语法理论指导下的英语教学方法
Noam Chomsky是生成语法的创始人, 其理论开端为1957年《句法结构》一书的发表。 (Chomsky, 1957) 生成语法理论区分了语言能力和语言表现, 但更强调语言能力。此外, 生成语法理论还指出了遗传影响下的语言习得机制。生成语法致力于研究一般性的原则和规则, 认为这样的原则和规则的建立比对特殊现象的说明有更广泛的意义。 (Langacker, 1987)
(2) 认知语法理论所倡导的英语教学方法
兰盖克 (Langacker) 语法或“认知语法”, 是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兰盖克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初抛弃生成语法理论框架, 着手创建的一个新的理论体系。他于1987年和1991年先后出版了两卷本《认知语法基础》, 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他自己的语法理论。 (Langacker, 1987)
认知语法理论强调折衷的方法论, 即把规则和清单的学习结合起来, 认为语言学习中充满了大量复杂、约定俗成的表达式, 这些表达式的学习并非都能通过规则而习得, 应该通过结合清单才能尽可能多地掌握。
(3) 认知语法较生成语法之优势
语言描写的经济性一直是生成语法考虑的首要问题, 其重要性同样得到认知语法的高度重视。但是, 在如何把经济原则应用到语言实践的理解上, 这两个理论框架存在很多差异。认知语法认为, 语言是关于语言规约的知识, 语法应该列举出该语言中约定俗成表达形式的完整集合。生成语法学家并不关注语言中的那些约定俗成的表达形式。生成语法追求的经济性就等同于发现一般性的语言规律, 即用规则代替清单。因此, 按照生成语法的观点, 把规则形式一一列举出来意味着失去了概括性, 没有实现最优的分析。
认知语法认为, 要准确地描写所有这些语言现象最简洁的方式必然是把这样一个清单包括在语法中。兰盖克认为, 假定我们必须在规则和列举之间做出一个选择:或者只有规则, 或者只有列举。如果只有这两个选择, 就可以论证应该选择规则, 因为清单本身并不能表现一般性的语言规则。但是, 事实上, 存在第三个选择, 即既有规则又有清单。
生成语法主张在教学中把最为普遍和概括性的规则教给学生, 而兰盖克语法则强调把规则和清单都教给学生。任何一种语言都充满了复杂的词汇和短语, 每一种规则之外总有着无数的例外。兰盖克语法强调折衷, 认为应该在学习了规则的前提下, 尽最大努力地扩展清单。由此可见, 兰盖克所强调的词汇学习方法更有利于学生词汇学习水平的全面提高。
2 基于兰盖克语法的教学策略
2.1 语义扩展策略
这一策略包括词汇间的上下义关系、反义关系、近义词及一词多义现象。在教学过程中, 例如, 遇到单词meeting时, 可以联想到近义词conference;遇到单词brave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习这个词的反义词timid;遇到book时, 应该让学生知道这个词既可以作动词也可以作名词, 作名词时意为书本, 但作动词时有订购的意思。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 教师不应该只局限于规则或者词汇的基本含义, 而应该尽最大努力地扩展词义, 使学生对词汇的学习和掌握达到最大值, 也就是不断地扩大“清单”, 从而扩大词汇量。
2.2 词汇搭配策略
兰盖克认为, 研究者主要关注的是每个部分中的原型例子, 但与这些事先确立的框框不太吻合的现象都容易被忽略。
例如, drive的原型含义为驾驶, 开 (汽车、火车等) ;drive a car/train是很常见的搭配, 但drive a nail和drive a golf在初中课本中却很少见。walk的原意为步行、行走、散步, take a walk和go for a walk是初中常见的搭配, 但all walks of life却指各行各业。
上课时, 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呈现给学生词汇的搭配与组合。例如, 在课文中如果遇到meeting这个词,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互动的方式呈现给学生meeting的搭配, 开会:call a meeting;散会:break up a meeting;闭会:close a meeting。通过这种不断的呈现和互动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约定俗成的表达式, 从而提高英语水平。
2.3 联系与非联系策略
以往的词汇教学因基于生成语法, 注重对词汇基本含义的学习, 认为掌握了基本含义后便可推测出其他相近的词义, 从而忽视了一词多义中也有词义间无联系的情况。兰盖克语法强调应对语言组织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能够内在的把一个各种值的连续等级上的合法性的判断纳入其中。基本词义也就是兰盖克所认为的原型实例, 范畴常常是以原型实例为中心组织起来的。原型实例是范畴里完完全全、占有中心地位的成员, 其他实例根据它们偏离原型实例的程度与方式, 构成由中心到边缘的渐变等级。也就是说, 兰盖克所倡导的词汇观是以原型为基准, 但力求更多更准确地扩大词义范畴。
在学习词汇时, 根据词义与原型实例的联系程度对词义进行划分, 例如:ear: (人与脊椎动物的听觉和平衡器官) 耳朵, (尤指) 外耳, 可联系词义:耳;耳朵;外耳;内耳;耳状物;听觉;听能;倾听;注意;非联系词义: (谷类植物的) 穗;抽穗 (vi) 。
教师在上课时, 先让学生学习单词的原型实例, 然后进行小组讨论, 尽可能多地找出与基本词义相关的词义, 然后由老师判定答案的准确性并进行补充, 最后让学生分类记忆。
基于兰盖克理论, 并不是所有词义都与基本词义相联系的, 很多词义是范畴以外的, 需要我们特别记忆。我们无法通过基本词义推测或联想时, 教师就应该发挥其指导作用, 在教授词汇过程中有意地告诉学生词汇的特殊含义, 而不是仅仅让学生知道其基本含义。
3 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
学生方面, 学生在学习词汇过程中普遍不得法。很多学生学习词汇时只是把词汇表中列举出来的较为基本的词义记住, 而一旦在阅读理解或其他题型中出现该词汇的其他意思时, 就会遇到理解障碍, 看不懂文章的意思。还有些高中生倾向于机械记忆, 虽然这种记忆也有一定效果, 但不能持久, 遗忘率较高。因此, 很多学生抱怨说付出大于收获。
教师方面, 由于受生成语法词汇观的影响, 教师常常只注重让学生记忆词汇的基本词义, 至于扩展和引申词义几乎不会讲解, 除非是在遇到相关习题时才会提到, 这就大大限制了学生词汇量的扩展, 最终影响了英语水平的提高。
4 结语
认知语法较之生成语法更加注重学习语言的全面性和变通性, 而不是完全依赖规则, 忽视规则以外的特殊现象。所以, 认知语法在高中词汇学习的指导中更为客观、更为详尽。面对高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认知语法的词汇观综合了大量行之有效的策略, 对高中生英语词汇扩展方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信这一理论将更好地推进高中词汇学习。
摘要:本文通过对基于生成语法和基于认知语法所采用的两种不同教学方法论的对比分析, 展现出了认知语法较之生成语法的优势所在。本文旨在探讨一种能够提高高中学生词汇水平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从而促使学习者的英语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生成语法,认知语法,词汇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Chomsky, N.Syntactic Structures[M].The Hague:Mouton, 1957.
[2]Langacker,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ume I[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1987.
高中支架理论英语语法 篇10
(一) 目标不够明确
在语法教学过程中, 部分教育者往往只关注语言的表面结构形式, 为完成课本句子层面的语言练习需要, 要求学生强记语法结构, 而未体现语法学习本应达到的传递意义的交流目的。
(二) 刻板化的语法练习
不少教师布置给学生的语法练习往往是形式上的、机械性的, 如语法单项选择题、完成句子, 这些练习不仅未能使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材料理解语法, 而且易致使学生过分依赖教师, 形成单一的思维模式, 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能力培养, 影响学生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
(三) 教学形式单一
没有利用课本或生活中的真实语境, 是导致语法课堂氛围沉重的原因之一。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许多学生不喜欢语法的原因在于他们认为语法等同于记忆生硬乏味的句式结构与理解复杂多变的句子关系, 加之课堂上被提问的难题引起的焦虑使之形成了对英语语法的恐惧, 并泛化到对英语学科的恐惧, 以致于学生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
二、支架式教学的内涵
支架式教学曾被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的有关文件定义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的一种概念框架。学习者需要用这种概念框架来加深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 即把复杂的学习任务事先加以分解, 再将对问题的理解逐步引向更深层次。
三、支架式教学在英语语法中的运用
(一) 搭建脚手架———教前准备阶段
为学生提供语法三维性目标支架。英语语法都有其特征, 体现在形式、意义和用法三个方面:
形式———准确性、意义———表意性、用法——合适性。
例如, 要让学生掌握英语强调句, 可以从强调句的句型、意义和用法三个方面为学生提供支架。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由学生基于自身经验背景, 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不仅要呈现知识, 还要善于倾听学生的看法, 引导和调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支架, 运用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 完成学习任务, 达到对知识的建构。有了学习目标和框架, 学生才能以一种解决问题的使命感和完成任务的迫切欲望, 更加积极有效地投入学习, 力争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从而真正实现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二) 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为构建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基于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的需要, 营造一个适应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例如, 要让学生掌握“一般过去时”这一时态的用法, 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情形来引入:I saw a thief last week. 学生不禁被话题吸引, 教师立刻用提问的方式鼓励学生表达内心的好奇:“Do you want to know what happened?”学生齐声说:“Yes, we do.”教师:“Why don’t you ask me about it by using ‘what’‘when’‘where’‘who’and‘why’?”学生A:“What was he doing?”教师:“He was stealing into my office.”学生B:“Where was...”学生开始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教师应通过构建问题情境, 使学生掌握语法的核心意义和用法, 即它具有何种语言功能。
(三) 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
独立探索并不是完全脱离教师的独立学习的, 在探索之前, 教师要运用问题或经验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在探索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个体的差异性, 给予必要的提示, 帮助和调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种独立探索与实践, 不但培养了学生吸收信息的能力, 而且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教师除了为学生呈现知识以外, 应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独立探索”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建构知识、发展心智、活跃思维、展现个性、提高技能、解决问题的实践性过程。因此, 教师应给学生预留充足的空间进行自主探究, 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式学习带来的自我效能感。这不仅有利于挖掘学生的优势潜能, 还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活跃课堂探究活动的气氛, 从而使英语课堂学习真正地从教师的课堂回归到学生的课堂。
(四) 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
在理解了“一般过去时”的意义和用法的基础上, 给学生布置任务, 以协商讨论的方式完成任务。例如, 给学生呈现一篇运用一般过去时的语言材料———日记, 让学生讨论该日记所描述的事情是什么时间发生的, 日记里的动词有何特点。学生结合语言材料不难得出:一般过去时描述发生在过去的事件, 特点是使用动词的过去式, 有的是规则变化, 还有的是不规则变化。
教师在讨论过程中适当巡视指导, 了解学生语言运用及思维表达情况, 将小组讨论结果进行展示, 并相互交流讨论结果, 在讨论合作中使学生掌握“一般过去时”的规律和用法, 让学生基于自身经验, 通过同伴合作, 自己建构对知识的解释,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引导或辅助支持的作用。
(五) 效果评价——对学习过程的反馈
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 我们将评价分为:1. 教师评价;2. 学生自我评价;3. 学习小组对组内成员的评价。根据评价内容的不同, 将评价分为:1. 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能力;2.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参与度;3. 小组对所学知识的建构程度。
有效的评价能够以最佳方式引领学生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首先, 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实施效果评价时要充分激励学生运用恰当的策略进行自主学习, 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其次, 在立足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对小组协作学习做出贡献, 包括学生在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参与热情和探究思考等给予评价。最后,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也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
效果评价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潜能, 并不断进行挖掘, 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给予合理评价, 使学生的才能得到肯定和欣赏。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模式, 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新模式下的英语语法教学是以建构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为指导, 提倡“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通过搭建脚手架, 让学生了解语法的形式、意义和用法。通过提问等方式将学生引入问题情境, 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探索, 再让学生协作讨论,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评价学习效果, 以达到建构知识的目的。通过交流和体验, 丰富课堂的活动形式, 让学生产生对问题的思考, 让教师积累教学经验,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支架式英语语法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出了挑战。因此, 教师要适应时代需要, 在教学实践中更新教育观念, 勤于钻研, 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摘要:近年来, 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 教育者们开始探索符合学生实际、适应教育实践的新路子。如:怎样让学生在快乐的教学情境中学习?如何激发学生认知内驱力?如何更好地实现知识的迁移?有了这些思考, 英语教育领域开始涌现出打破常规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英语语法,探索
参考文献
李新华.2013.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缺失与重建[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3) :50-51.
王道俊, 郭文安.2009.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支架理论英语语法】推荐阅读:
支架理论英语教学07-27
高中英语语法教法09-04
免费高中英语语法05-10
高中英语语法全08-12
高中英语语法答案08-30
高中英语的语法教学06-02
高中英语语法填空题09-10
高中英语语法教学对策09-10
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策略12-08
高中英语语法专题讲解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