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流程中医学检验

2024-12-10

检验流程中医学检验(精选10篇)

检验流程中医学检验 篇1

进入二十一世纪, 世界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 高技术的渗透必将不断引申生物医学领域深刻的革命。医学检验从形式上而言, 由原始手工操作发展成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操作。从内容上而言, 以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标记技术的出现为代表, 为医学检验赋予了新内容和新的发展空间。循征医学的提倡, 又为检验医学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随着实验医学、临床医学飞速发展以及二者不断结合, 使医学检验这个以实验技术为主的学科逐步走向前台。先进的技术、新的参数用于疾病诊断治疗, 在临床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形成一门新兴边缘学科“临床检验诊断学”, 也称为“检验医学”。而国外许多杂志名称也由“Medicine Laboratory Technology”改为“Medicine Laboratory Science”, 这种由T (Technology) 到S (science) 的更改仅一字之差, 却反映医学检验专业质的飞跃, 由单纯技术 (T) 性工作, 发展到有一套完整体系的科学 (S) 。以下从三方面阐述由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的转变。

1检验技术水平的提高, 检验方法实现自动化和标准化。

1.1 仪器自动化

目前大型医院的仪器从单机自动化到成组仪器组台 (例如将血液分析仪、自动血涂片染色机、网织红细胞计数仪及血凝仪构成一个血液学分析仪模块式组台) 以至整个实验室通过传送带连接各种仪器, 构成全实验室自动化 (Total Laboratory Automation简称TLA) 。一份标本由病房或门诊采集后通过条形码标记, 分类后进入检验科各仪器进行测试, 结果经仪器传出, 进入医院电脑网络, 提供给各临床科。实验室信息系统 (LIS) 与医院信息系统 (HIS) 对接, 门诊患者可以自助打印检验报告, 医生可以在诊室看接诊患者的检验结果。

操作方式从手工到全自动化转变, 检验速度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过去显微镜下肉眼计数血细胞, 所有步骤都是纯手工, 化验一个血常规至少要20 min, 现在全自动化仪器只需1 min就可报出十余项血项分析结果。血培养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至少要花4天或者更长时间, 而现在最快只需几个小时。结核菌培养, 过去一两个月才能出结果, 现在利用荧光抗体检查, 几分钟就能完成。

1.2 检验方法实现标准化

过去测定一种化学成分有不同方法, 即使用同一种方法, 具体步骤也有微细差别, 所得结果和参考值也不一致, 给临床医师、病人以及检验人员带来困扰。现在国内外不少学术组织都在研究和推行一个国家或地区以至全球的方法标准化。

方法标准化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使全球方法和结果表达得到统一, 有利于统一诊断标准, 而且更便于试剂生产, 质量控制和保证检验准确性和可比性。尤其是在这个人性化的时代, 除了准确快速地检验出各项生理指标外, 病人在各个医院甚至不同地区医院的化验结果能够通用也是十分必要的。医学检验的标准化就是为实现“一单通”提供保证。

2科研力量的强大, 检验项目趋于分子化和整体化

随着大量有关人类组织细胞结构、功能、代谢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的信息被发现, 医学研究的目标均是通过一组数据全面反映人体特定组织器官的功能、代谢等。过去检验医学多是对特定单一项目的定性、定量分析, 难以反映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貌, 如今众多的生命科学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希望和挑战, 科研力量的强大使得检验项目向整体化方向发展。例如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心脑血管疾病, 人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其发病规律和预防措施进行研究, 先后发现了血脂、血糖代谢紊乱、炎性因子、同型半胱氨酸、缺血再灌注等多种因素与心脑血管疾病有关;也发现有数十种血清生物标志与心血管疾病的不同时期或不同阶段相关, 即使这样仍不能够反映其发展过程的全貌, 这就提示我们有必要采取全新的技术手段和思维方式对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进行系统研究, 并实现对健康状况的早期预警。因此检验医学正在逐渐转变观念, 从单一项目检测向整体分析 (profiling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过度, 从辅助疾病诊断向健康早期预警过度, 以开拓检验医学更为广阔的前景。

随着基因克隆技术趋向成熟和基因测序工作逐步完善, 后基因时代逐步到来, 在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和环境基因组学蓬勃发展形势下, 分子诊断学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也给检验医学带来了崭新的领域, 检验医学的分子化发展必将成为医学前进的坚强后盾。耳聋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遗传病。2004年, 解放军总医院聋病分子诊断中心在国内率先进行了全国范围的聋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从而确定了导致中国大部分遗传性耳聋发生的3个最为常见的基因, 对这些基因进行检测可以诊断60%的遗传性耳聋。又如, 70%的结肠癌患者、50%的肺癌患者、40%的乳腺癌患者会出现p53突变, 肿瘤脱落细胞检测p53位点突变已成为上述肿瘤临床诊断、预后判断和帮助选择治疗药物的新途径。检验科的工作已经开始直接参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把有限的实验数据转变为高效的诊治信息服务于临床。

3工作理念的转变, 检验管理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

医学检验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纽带, 是多学科的组合体。现代的医学检验是一个庞大的部门, 其业务范围不断扩大, 能够进行上千种试验, 每天发出成千上万的报告。如何管理好这一庞大部门, 保证其正常地科学地运行, 特别是保证其发出报告的可靠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在50~60年代, 依靠几台显微镜、离心机就可以完成三大常规工作, 有一台目测比色计就可完成大多数生化测定项目, 依靠医师的知识和经验就能管理或控制检验科的检查质量。而现代检验室中, 常听到的则是医师所不熟悉的术语, 如EQA (室间质量评价) , IQC (室内质量控制) , PT (能力比对检验) 等等。这些检验工作理念的转变, 显示了检验管理的科学化。现在也已经建立了很多制度并设立机构进行管理, 包括方法标准化、实验室和检验人员资格能力的考核认证、检验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仪器试剂的质量考核监督、实验室的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等等, 都有一套制度, 甚至立法形成法规。今后国际范围的质量控制, 相互承认的资格认证, 以及检验方法的国际标准化必将进一步加强。

实际上, 检验学科的发展更多体现在检验医学理念的变化上。目前检验技术正在逐步向“小型化、简单化、床边化”发展, 各类床旁试验 (point of care test, POCT) 使检验人员可在患者身边进行各项试验并即刻得出结果, 大大方便了病人和临床, 充分体现了人性化。上世纪九十年代前, 医院检验科从事检验工作, 医生或病人把标本送到实验室, 再将检验结果报回临床, 被称为“医学检验”。上世纪九十年代后, 实验室工作不再是机械的标本检查, 要综合病人变化、临床诊断, 结合数据做判断, 还要对临床医生得出的试验诊断提供咨询, 称为“检验医学”。从“医学检验”到“检验医学”不仅是一个词汇顺序的变更, 对学科发展理念、服务模式、工作范围、知识结构都有深远影响。过去检验科“以标本为中心, 以实验数据为目的”, 而现在检验医学“以病人为中心, 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目的”。在现代检验科室中, 人人参与科研, 人人参与同临床对话和对检验结果的阐释, 科研素质的提高和临床技能的培养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职位:检验医师。

我国的检验医学已发展成为与内科、外科并列的医学领域重点学科, 检验医学进入了一个仪器自动化、方法标准化、管理科学化、服务人性化的新时代。在高速度发展的同时, 新的理念需要深化与理解, 新事物需要逐步消化与吸收, 新技术的应用需要不断总结与提高, 因此实践中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Jones RT.Education in the Medical laboratory Science:thePast and Future Developments[J].Med Lab Sci.1987, 44:388-392.

[2]朱忠勇.医学检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临床检验信息, 1999, 6 (3) :74-80.

[3]梁金明, 陈忠, 陈聪.检验医学的现状和展望[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8, 5 (16) :999-1000.

[4]Guiles HJ, Ward-Cook K.Learning and utilization of genericskills by practitioners in the field of 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medical technology[J].Clin Lab Sci.2006, 19 (2) :104-110.

[5]丛玉隆.我国检验医学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J].继续医学教育, 2007, 21 (26) :1-6.

[6]丛玉隆, 秦小玲.检验科治理中的几个主要问题与对策[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3, 11 (26) :649-651.

[7]冯亚英, 冯亚军, 刘改凤.医学检验的发展[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 (1) :146-147.

[8]陈晓东, 周旭一.POCT——检验医学发展的趋势之一[J].放射免疫学杂志, 2008, 21 (4) :335-337.

[9]曾海英, 邓勉君.浅谈我国检验医学发展与前景[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8, 14 (3) :116-118.

[10]黄静.试论我国检验医学的发展与设想[J].中外医疗, 2008, 20:138.

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 篇2

关键词 输血 标本 检验流程 质量控制

输血是救治患者大出血、癌症、血液病等疾病的重要手段,血液制品不同于其他的药物,有其特殊性,及时安全的输血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这就要求输血前要做好血型鉴定、交叉配血等,操作者还必须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和责任心,在输血前检验的前、中、后各个环节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才能为临床提供安全用血,为探讨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措施,本文就此进行阐述。

输血前患者进行各种血液性传染病的检测,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输血是临床治疗抢救生命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由于是血液制品,一些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可能因输血而被感染,特别是HIV等。因此,患者在用血前必须进行HBV、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梅毒抗体检测。目前所用的血液均有血站提供,供血单位也是严格筛查献血者,医生也要对受血者进行筛查,减少由输血引发的医疗纠纷,这样一些临床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得到诊断并能及时治疗,在输血后患者就不能因感染上述血液性传染病而要求医疗卫生部门进行赔偿了,医生也能保护自己,对患者对医生对单位均有好处。

严格输血适应证,能不输血者则不输血

众所周知,输血既可用于治疗,也可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由于检验方法的局限性,有些检验结果为阴性,但不能排除一些疾病的感染,因为,有些疾病在“窗口期”,一般检验方法不能检出,认为是安全的,还有,不同检验试剂和检验方法对检验结果也有一定的影响,可能导致受血者感染,因此,临床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可输可不输的坚决不输,对必须输血的给与适当输血,并要成分输血,对于择期手术的患者最好采用自身输血,这样可以减少因输血造成的感染,自身输血越来越多,是输血发展的重要方向。

输血检验血標本的正确性、完整性

血标本的采集、运送应符合“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认真核对血液标本,送标本人员要认真核对标本和患者是否一致,接收标本的血库人员要认真核对,并做好交接登记和签名,放置2℃~6℃冰箱保存,在进行血型鉴定、交叉配血的时候,认真查看输血申请单,三查七对,各种检验结果要由2人重复检验,确保无误后实行双签名发出报告。血液制品发放时,取血者和发血者两人核对,要认真观察血液外观有无变化,查看冰箱温度登记,有无停电、冰箱故障等因素造成温度升高,影响血液的保存温度,确保无误后方可发血,并严格签字程序,取血人要核对后签字拿血,并保温2~6℃,及时进行输注。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的各种标本要认真保管,保存于2~6℃冰箱1周,患者输血完毕后,血袋要保存1天,以防止输血反应而进行核对,这样才能做到安全用血,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血型鉴定的质量控制

ABO血型鉴定: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试验,尤其要注意血清和血球比例,对于某些疾病如肝病患者或蛋白异常的患者,做血型时,最好用洗涤红细胞。正反定型互相验证可起到质控作用。

Rh血型鉴定:人类血型系统中最复杂的当属Rh血型系统,它能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其临床意义仅次于ABO血型系统。正常人血中不存在Rh天然抗体,有输血史、妊娠史、再次输血的患者有可能产生免疫性的抗Rh抗体,故应常规检查Rh(D)血型,定型时应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操作,并建立对照系统。

严格交叉配血

实验室做交叉配血实验应严格按照部颁《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操作。所谓“严格交叉配血”是指采用的方法必须能检出ABO不相容及ABO系统以外的、有临床意义的抗体。做交叉配血时,应在正确鉴定患者和献血者血型的前提下联合应用盐水法和MPT,必要时再补充其他方法相互印证。

交叉配血后的注意要点

交叉配血后的查对及报告:交叉配血操作完毕后,应对试验进行核查,其内容包括受血者和献血员标本的正确与否、操作程序、反应条件、试验结果是否正确,完全确定后填写交叉配血报告,报告中应将受血者和献血员的姓名、性别、年龄、血型以及献血员的采集日期、血袋编号、血量等写上,以便在出现意外时查找原因。查对无误后,发血者与取血者共同签名。

交叉配血后血标本的保存:在发出报告和血液之前,再次核对受血者和献血员的血液标本并封闭或将容器盖拧紧后,放在2℃~6℃冰箱至少保存7天,以便输血不良反应时复查,所有原始资料要保存10年。

综上所述,输血是救治患者大出血、癌症、血液病等疾病的重要手段,血液制品不同于其他的药物,由其特殊性,及时安全的输血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在输血前、中、后,要严格按照输血管理标准进行操作,各种标本要严格保存,以防止出现输血反应进行核对,同时也降低了因输血而出血的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 李应光,武秀利.庚型肝炎病毒的流行病学研究.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96,23(5):218.

2 张文兰,胡同平,王树平,等.2686例输血前、术前、产前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检测与分析.中国输血杂志,2006,19(4):320.

3 李汝广.输血前感染标志物检验情况分析.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5):181-183.

检验流程中医学检验 篇3

关键词:检验医学专业,生化检验实验课,实验教学

1检验医学专业实验课程目标和内容设计

1.1总体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是引领检验医学实验课教学的方向和框架,是对实验课程教学内容、方式、能力等方面的总体范畴,是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分目标的基础和依据,因此可针对临床生化检验的特点和实际要求,设计出该专业实验教学的总体课程目标。

首先,生化检验实验课程的基础目标是手工技能的培养,并观察和思考实验现象;其次,掌握检验方法学性能,包括精密度、准确度、线性范围、监测限等;再次,对于学科重点教学范围的“酶活性”,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课程教学掌握酶活性测定本质原理,并且要求学生在试验中总结、分析、掌握测定误差的原因;第四,熟悉自动化分析技术的原理及其功能特点;最后, 通过整体专业课程及实验课程的学习,基本了解和掌握检验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

1.2内容设计

结合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课程内容及特点以及课程中所包含的主要实验,将该专业实验内容设计为5个基本部分。第一部分,方法学评价实验,主要包括双缩脲法测定血清蛋白中增加批内重复性测定,硫氰酸汞法测定氯时制作标准曲线,重氮法测定胆红素实验时做监测低限的确定方法等;第二部分,试剂盒性能评价,主要包括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酶法测定葡萄糖,做反应终点时间的测定,脲酶波式法测定尿素;第三部分,酶活性测定实验,主要涉及反应吸光度、固定时间法缺点、底物消化等实验;第四部分,分析仪实验,主要实现学生了解和掌握自动化生化分析仪的目标;第五部分,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实验,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质量意识。

2临床生化检验实验课教学环节

2.1教学方法

临床检验实验教学在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课堂教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学识态度和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对所涉及的医学技术更加熟练和准确掌握。在实际的临床生化检验实验教学部分,大体可分为实验内容教学和仪器教学2个主要部分,因此其涉及到的具体教学方法是存在差异的。

实验内容教学部分,教学方法依然延续以往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课堂讲述为主,采用师生互动法、 问题情境法、内容拓展法等实际教学方法将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等实验内容信息传达给学生。此外,还需要求学生对实验基本内容课前预习,写出感想,提出问题或疑问,然后在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分析、解决和总结。在仪器实验教学部分,相对于其他学科,医学临床生化检验实验课程所涉及的仪器成本相对较高,维护成本高昂,并且仪器发展速度较快,使得医学院校专业实验室相对较为落后。针对此特点,仪器实验主要采用示教的模式,最好以小组教学为主。 此外,如果条件允许,尽量与其他医疗检验机构进行联合教学。

2.2试剂准备

试剂是临床生化检验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完成实验必不可少的关键。随着我国医疗卫生市场的经济化、市场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诊断试剂的试剂盒出现在市场中,为临床生化实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避免了实验室因自配试剂差异造成测定结果无法比较的现象。虽然试剂盒为实验室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本文的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专业实验课程教学中,可只将试剂盒中的原始试剂给学生,将学生可以操作的试剂配制过程放在试剂实验操作的过程中,让他们根据实验步骤的要求自行进行反应液的配制。这种模式的试剂准备教学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反应试剂的配制过程,以及其在实验中的反应情况和作用,增加了学生对实验原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过程的兴趣和学习动机。

2.3标本准备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课程教学中实验标本是实验的主体部分,是实验测定结果的左右因素。在实际的医学院校生化检验实验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实验测定所需标本为血清标本,血清标本的来源主要有2个方向,一是鲜血员的血液,另一是正常体检人员体检时剩余的血清。生化检验实验是根据正常的课程设计和安排进行的,但血清标本却是相对集中的时间采集的,最常用的保存方式是冷冻保存,在实验需求时取出解冻。但是这种方式使得实验中的血清标本容易出现蛋白纤维沉淀,影响最终的实验效果。因此在本文的标本准备实验环节中,对实验用血清标本进行离心操作,去除蛋白纤维,避免蛋白纤维沉淀对实验的影响。此外,对于一些要求不高的基础性实验,可采用动物血清标本进行相关处理,采用模拟实验的方式进行测定。在标本的准备阶段,尽可能清除实验的干扰因素,实现实验结果的准确度。

3生化检验实验课教学改革思考

3.1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加强学生能力培养

实验课的目的是增加学生对生物化学检验原理、 过程的了解,以及对实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实验需要建立在学生动手参与的基础上,将学生作为实验课的主体,让学生在自主实验过程中发现、分析和研究问题。实验课要突出学生实践技能、创新、独立能力培养的核心地位,建立以培养多层次、自主性创新、综合能力、全面素质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际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模式为宜,在老师制定的实验框架内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课程内容,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负责实验全过程,增加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养成正确的实验习惯。此外,在实验成绩考核方面,将传统的实验技能考核改进为实验技能竞赛模式,这样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

3.2重视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使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

检验流程中医学检验 篇4

【关键词】医学检验 微生物学 微生物检验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60-02

在医学检验专业当中,微生物学及检验是非常重要的课程之一,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的检验对象和检验条件设计检验方案,并保证技术方法的适宜,同时能够正确分析检验结果。由此可见,该课程的学习需要非常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而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方法、新技术不断出现,学科间的渗透也逐渐加强,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和内容已经无法满足临床的需要[1]。为了培养学生们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

一、优化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

医学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病原谱的极大转变,越来越多的机会致病菌和耐药菌株已经逐渐替代了传统的病原微生物,一些新型的传染病和病原体也不断出现,在此基础上,微生物学及检验课程中的内容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必须对微生物学及检验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精简,不但要重视传统的病原体的复发,而且要重视新的病原体的不断出现。比如对于一些传统病原如沙门菌、脊髓灰质炎病毒、白喉杆菌、麻疹病毒等,应将对学生们的要求由掌握改为了解,并通过学生自学、教师指导的方式进行即可。学习的重点应逐渐向公共卫生问题等焦点上偏移,比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奈瑟氏菌属等内容就要求必须掌握,同时增补冠状病毒、禽流感病毒、霍乱弧菌以及大肠杆菌等较新的、与目前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并加强对条件致病菌、耐药菌株、发病率高但目前无特异性防治方法的病原物生物以及与优生有关病毒的教学[2]。通过教学内容重点的偏移,让学生们能够更加了解临床微生物学的检验工作重点、研究的热点,做到教学和临床的有机结合。

二、优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

1.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优化。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们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并不高,教学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少而精”的原则,通过重点授课等方式,将需要重點掌握的菌种讲得更精更细,而在讲解这些菌种的生物学性状、免疫性、致病性以及微生物学检查等内容时,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横向对比法、启发式教学法等,让学生们能够触类旁通[3]。教师应将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让他们学会自己学习,自己动手通过列表等方式将已经学过的了解到的病原微生物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起到引导作用,从而有效培养学生们的独立思维能力,并让他们形成主动学习、思考的习惯。

2.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情境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的效果,但必须综合考虑师资力量、学生的配合能力、教学条件等因素。比如在对流行性的感冒病毒进行学习时,教师可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如为什么流感更容易爆发流行?流感病毒的变异性为什么更强?微生物检验工作与流感的防治工作有何关联和意义?学生们在接收到这些问题后,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分小组进行讨论,找到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总结。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们的学习动机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从而充分地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教学的效果。

3.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的充分利用。在微生物学及检验的教学中,包含了许多形态学内容,这些内容都比较抽象,因此不利于学生们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法,将病原微生物标本使用显微摄影拍摄后制作成课件,并从网络上搜集相关的动画和图片,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应用,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到需要他们掌握的病原微生物,从而形成形象化的认识,在图文并茂的基础上让他们更加快速地掌握各种病原菌所具有的典型形态[4]。

三、优化考核方式,让考核结果更加科学

考核方式的单一化一直都是各大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目前学分制的引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考核方式得到优化,该考核方式是通过计算学分来衡量学生们的学习量,以及学业的完成情况,这样的方式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他们的个性化发展,真正地实现因材施教,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5]。因此对于微生物学及检验这一课程的考核,可以做如下改变:期末的考试成绩占50%,实验考试占30%,平时的测评占20%,从而实现综合评定。注意平时的测评内容应包括实验操作的能力测评,在实验的过程中是否规范,以及实验的结果是否记录,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是否科学等。通过这样的考核方式,学生们的才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其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微生物学及检验课程当中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因此在教学中应针对该课程的实践性和技能性,对教学的内容、模式和考核方法进行创新和改革,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丁剑冰,王红英,王松等.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与医学检验专业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4,21(15):687-688,693.

[2] 李琴,李晶琴,任立平等.三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3):453-454.

检验流程中医学检验 篇5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检验差错,防范教育

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已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 从医疗角度来说, 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差错和杜绝医疗事故是保障医疗安全、避免医患纠纷、不断提升医疗质量的有效措施。检验医学作为一门对专业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学科, 其检验流程涉及临床各科, 检验结果直接影响到临床诊断和治疗方向, 技术操作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检验差错的发生, 从而误导临床诊治方向, 轻则延误患者病情, 重则危及患者生命。

所谓检验差错, 是指任何与标准操作规程或程序相偏离的事件, 差错可能带来严重不良后果, 给患者带来巨大伤害甚至可能导致其死亡[1]。这就要求检验人员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不断提高专业技能, 严格规范操作, 密切与临床相应科室和患者的沟通, 时刻注意防范, 将检验差错率降到最低[2]。

高职教育是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动手能力、适应性强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我校作为一家以“立足宜春、服务江西、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为服务定位的高职院校, 培养造就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我们的办学方向。我们在加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检验差错防范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主要通过防范检验差错的内容和措施来加强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检验差错的防范教育。现将其体会和同仁进行交流探讨。

1 检验差错的防范教育内容

保证医疗安全是对人生命尊重和维护的需要, 如因检验差错耽误患者疾病的诊治, 引发临床差错甚至事故, 将严重影响公众对医疗机构的信任感。因此我们对学生进行检验差错防范教育的核心是突出以患者为中心, 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可靠的检验数据。 我们认为防范教育内容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专业技能和人文修养3 个方面, 现介绍如下。

1.1 相关的法律法规

学校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课程开设方面, 除了开设法律基础课程外, 还将诸如医疗机构规章制度和专业技术规范等与职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内容渗透到相应专业的教学中, 如《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输血法》《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等。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明确自己的法律身份和责任, 知晓患者权利, 学会应用法律法规来规范自己的专业行为, 为进入临床安全实践打下基础。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 应遵守科室规章制度, 严格遵守专业技术操作规程, 在实践中通过接触相关案例、强化法律意识, 从而不断学习和增强检验差错的防范意识及提升处理能力。

1.2 娴熟的专业技能

使学生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是防止检验差错发生的有效方法。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内实训加强学生的三基训练, 在学习中融入检验差错案例教学, 严格规范操作规程;另一方面通过实习医院的集中岗前培训和检验科各实验室的严格教学管理, 学习 《检验科差错事故登记制度》《检验科工作制度》等, 进行各科室的入科教育、学术讲座、出科理论和技能考核, 使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通过临床实践与临床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在提升职业技能的过程中强化防范检验差错的意识和能力。

1.3 较高的人文修养

现代医疗服务强调以人和健康为中心, 现代医疗模式对医技人员的人文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 包括道德修养、美学修养、礼仪修养和人际关系修养等。通过大学生对人文修养、职业道德、医学美学、人际沟通等课程的学习, 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情操, 提高美学修养, 掌握人际沟通技巧。这样学生一方面能更好地与临床各科医护人员沟通合作, 另一方面在为患者提供专业技术服务时, 能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自觉用人文关怀精神指导专业实践, 在保证检验安全的同时为患者和临床各科提供优质服务。

2 检验差错的防范教育措施

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进行的检验差错防范教育, 是一个循序渐进、润物无声的过程。我们从学生入校的专业教育开始, 将相关教育内容贯穿于学习的不同阶段, 具体措施体现在全程化、全员化、规范化和信息化4 个方面。

2.1 全程化

从学生进入学校接受专业教育开始, 防范教育就要贯穿于每个学习阶段, 且各阶段交叉融合、相互渗透, 具体分为在校期和实习期两个阶段。

2.1.1 在校期在一年级的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中, 进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相关法律法规和医疗安全教育, 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信念和慎独精神, 树立法律观念, 做到学法、懂法、守法。如告诉学生在工作中因责任心不强而采错患者标本、编错标本号码、发错检验报告等检验差错的后果。在二年级的专业课程中, 专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时, 一方面注意培养学生严格规范、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 另一方面注意结合检验差错进行案例教学。如临床工作中违反检验操作规程, 血液标本管离心时破损、尿液标本放置时间过久致细菌污染、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错误等差错导致临床医疗纠纷或事故的案例。在二年级下学期, 学生进入实习前准备, 学校安排对重点操作项目进行一周的强化训练, 使学生为即将进入的实习阶段做好思想和技能上的准备, 为最大限度降低实习期检验差错的发生奠定基础。同时针对学生在临床实习中容易出现的检验差错, 在训练中加以重点指导。

2.1.2 实习期学生在三年级进入实习阶段, 这是他们从学校的安全理论到临床安全实践的必经过程, 通过这个过程, 完成从学生到准检验技术人员角色的转变。实习生到实习医院后首先对其进行岗前培训, 将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实习纪律等充分介绍给学生。另外, 通过礼仪服务、沟通技巧的讲解, 使学生真正理解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及处理好与临床各科关系、医患关系的方法, 从而促进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 提高自身道德素养、职业素养和沟通技能。整个实习阶段, 实习生在带教教师指导下, 按照实习大纲完成实习计划, 同时, 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 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规范的操作技能, 对于可能出现的操作错误能及时防范, 将检验差错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2.2 全员化

一方面, 学校实习就业处、教务处、学工处、团委、思政部和医学院等多部门齐抓共管, 围绕“以学生为中心”, 通过各种形式和多种途径的教育教学和管理, 加强对校内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检验差错的防范教育。如学校实习就业处将实习医院反馈的相关教育教学建议, 通过召开院 (系) 联席会、座谈会、实习班主任 (辅导员) 和实习组长培训班等形式传递。每位任课教师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教学, 每位班主任 (辅导员) 通过班级管理、主题班会等日常工作进行常抓不懈的防范教育, 每位实习组长在本组实习过程中及时了解组员动态, 发现问题及时向医院科教科 (检验科) 和学校实习就业处、所在院 (系) 反映, 使问题得到解决。

另一方面, 学校为培养合格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确保学生的校外实习质量和安全, 与一些教学管理规范、拥有优秀带教教师队伍的医院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实习就业处作为校方职能部门, 直接与医院的相应管理机构 (科教科或教学管理办公室) 对接。通过加强院校联合的实习安全教育和管理, 形成“实习医院—实习就业处—医学院 (班主任/辅导员) 管理网络”, 保证实习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 最大限度地降低检验差错的发生率, 杜绝医疗事故。

2.3 规范化

根据检验差错防范教育的需要和现有的规章制度, 进一步完善学校相关教育教学管理规定、基本制度及工作流程, 形成统一和相对稳定的管理体系。如学校的教学工作条例、实践指导教师岗位职责、毕业实习工作管理规定、实习就业处工作职责、校外实习带教教师和优秀实习生评选办法等。学校实习就业处保持与各实习基地科教科 (教学管理办公室) 的密切联系, 采用多种联系方式, 及时了解实习生的实习动态;定期召开实习基地有关管理部门领导和带教教师的教学研讨会, 共同探讨实习生的管理和安全教育;不定期邀请实习医院领导和优秀带教教师来校讲学, 利用面试招聘为学生做安全教育。此外, 实习就业处应加强与各实习组的联系, 建立每个实习组长每周汇报制度, 定期以电话、信息、电子邮件、QQ或微信等多种形式向学校汇报本组实习情况。通过学校和实习医院两方面规范有序的教育教学管理, 使学生检验差错的防范教育得到有效保证。

2.4 信息化

随着计算机、智能手机的普及, 学生可以更方便快捷地通过学校的门户网、实习就业网等信息平台接受相关安全知识的学习。如在实习阶段, 实习就业处与各实习医院、各实习小组分别建立QQ群、微信群, 通过QQ、微信、电子邮箱等现代信息手段, 保证院校和师生间的即时沟通, 充分利用信息化方便快捷的优势为防范教育服务。此外, 还可通过网络平台做好对学生个体的服务工作, 如学校建有实习就业网, 实习版块把实习生的安全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定期更新内容;设立实习组QQ群和微信群, 及时发布实习生动态, 对实习生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提醒, 接受在线实习生一对一交流, 将培养学生防范差错事故的意识和能力渗透到工作的方方面面。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较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职业教育要“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因此,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层次、规格、知识和能力的新要求, 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 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 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在培养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时, 把德育放在首位, 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融合起来, 特别注意检验差错的防范教育, 以提升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胡丽华.临床输血学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检验流程中医学检验 篇6

关键词:临床血液学检验,教学改革,教学实践,教学质量

21世纪是以知识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 传统的高等医学教育模式专业面窄, 过于强调专业的独立性与完整性, 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尤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意识, 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科技和生产的发展趋势。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 如何通过改革创新, 培养高质量、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医学高级优秀人才, 对从事医学检验的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本院检验医学专业临床血液学与检验课程围绕“检验医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目标, 改变了原有教育模式, 在师资培养、教学内容和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取得了宝贵的教学改革经验和成果。

一、优化并拓展教学内容, 与现代科技接轨

随着基础医学的发展、高新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近年来临床血液学检验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在血液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为了紧跟时代发展的节奏, 我们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采用最新版教材 (《临床血液学与检验》第4版, 徐文荣、王建中主编) , 并且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 重新优化整合了教学内容:摒弃重复陈旧内容, 引入当今临床血液学及检验医学的新理论、新技术及本学科发展新动态;改变以教材为核心的教学方式, 取而代之以更多元化的信息来源途径, 包括各类参考书、文献资料和网络等。教学内容的扩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增进了学生对本学科的了解,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实践证明,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根据课程特点, 制定教学方案

1. 血细胞形态是临床血液学检验的主要内容, 也是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如何摆脱形态学教学较枯燥的局面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难题。对于初学细胞形态的学生而言, 血细胞种类繁多 (共有六大系统, 每个系统又可分为三个阶段) , 细胞形态特征很难掌握和记忆, 而且细胞间存在很多相似之处, 某些细胞较难辨认。对于这些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制作幻灯片的过程中穿插了大量的细胞图片, 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教学内容, 并按图讲解, 在讲解的过程中力求生动, 多采用比喻的方法增强学生的理解, 增加与学生的互动, 使直观、具体的事物变得易于掌握和记忆。为了巩固教学效果, 我们搜集了大量源于国内外网站和临床工作积累的细胞图片, 制成细胞图片库, 学生可在课后上网观看学习。

2. 检验医学是一门专业性强、理论和实践关系紧密

的学科, 新形势下要求检验医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能够从事临床检验技能操作, 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 还能根据临床资料作出疾病的初步诊断[1]。因此, 我们的教学不能脱离临床, 特别在血液病的授课过程中, 更应结合临床资料, 融入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积累的经验, 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临床应用能力。同时, 我们还设置了病案分析和讨论课, 围绕某一项专题展开讨论, 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等对疾病做出诊断,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我们还带领学生接触临床工作, 通过临床见习的方式, 有计划、有组织的加强学生对本学科的认识。

3. 实验教学是检验医学的重要部分, 而实验报告则

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验内容、发挥主观能动性。它既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又能反映实际教学效果。因此, 结合临床血液学检验课程特点, 本教研室制作了含中英文对照的实验报告本, 该报告本内容丰富, 包含本课程要求掌握的所有实验, 每一个实验均详细介绍了该实验的重点、难点, 须掌握和了解的内容, 并附有思考题。在学习细胞形态的过程中, 要求同学对细胞进行绘图, 并描述其特点;每次阅片后要求学生练习书写骨髓报告,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教学的意见和要求。带教老师从中可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及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在下一次实验中及时总结和改进, 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还开展了实验操作竞赛, 从准备实验到报告实验结果均由学生独立完成, 不仅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还可以煅练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三、教研结合, 学生参与科研

一门学科的长久发展离不开科研的支撑和推动, 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也应是我们教学的一部分。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增加了本专业国内外研究成果及趋势, 包括一些先进技术的临床应用, 疾病诊治的新进展等。另外,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指导学生参与毕业论文设计、实施及论文撰写等。近几年来, 我们始终坚持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 共指导了十几名学生的毕业论文, 通过这些方法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科研思维, 为他们开启了一扇科学探索之门。

四、改革教学方法, 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

“灌输式”“填鸭式”教学,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新时期人才应具备自我认知、独立判断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我们采用了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 增加了研究型、讨论型、自主学习型课程, 如举行了两次课堂讨论“造血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和“G-6-PD酶缺乏的临床表现及研究进展”;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 通过“导入-分析-讨论-总结”的模式,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复习以往所学的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课内课外教育相结合, 安排临床见习、医学科研活动和知识竞赛等;鼓励教师制作教案和讲稿, 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以生动易懂的方式展示教学内容, 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五、培养教师能力, 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的业务能力与学术水平决定着教育的水平[2], 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教师, 知识结构有一定的局限性, 必须通过师资培训来更新知识、拓宽知识面。新时代对综合素质人才的呼唤, 对从事医学检验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即转变教学观念, 提高综合能力。作为一名医学检验教师, 首先应懂得本专业知识。本课程教师大部分为在临床工作的兼职教师, 专职教师在课余也坚持到临床学习和实践, 相互促进, 相互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知识内容不断膨胀, 对人类掌握基本科学知识的要求也在不断改变。

总之, 在临床血液学与检验的教学工作中, 我们应紧跟时代潮流, 优化和拓展教学内容, 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3], 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性检验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文荣, 王建中.临床血液学与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11.

[2]王方芳, 陈俊国.高等医学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12) :19-21.

输血检验流程及质量控制对策探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于该院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100例, 均因外伤失血过多需接受输血抢救, 将其分成实验组50例, 对照组50例。实验组:男女比例26∶24, 年龄17~71岁, 平均 (55.12±2.41) 岁。外伤原因:高处坠落19例, 交通事故20例, 重物砸伤9例, 其他2例;对照组:男女比例24∶26, 年龄16~71岁, 平均 (55.18±2.44) 岁, 外伤原因:高处坠落18例, 交通事故20例, 重物砸伤10例, 其他2例。比较两组输血病例的性别、年龄、外伤原因、输血原因, 存在可比性 (P>0.05) 。

1.2 一般方法

1.2.1 对照组:

按照常规流程接受输血治疗, 采集标本、血型鉴定、交叉配血实验、得出报告。

1.2.2 实验组:

在输血检验流程中加强质量控制, 具体措施如下: (1) 输血前的质量控制:按照《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规定进行输血前的血标本采样和运送工作, 给予实验室检查, 检查项目包括抗-HIV、抗-HCV、HBs Ag、ALT检查、梅毒抗体试验, 详细咨询献血者信息, 保证血液质量, 输血科应做好输血标本的交接、储存、和记录工作, 防止样本的丢失, 预防样本失效, 核对输血标本与患者信息, 保证二者具有一致性, 此外, 还应注意贮藏冰箱的温度、消毒, 了解患者身体情况; (2) 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仔细分析血浆与血红细胞的比例 (特别是蛋白水平不稳定者) , 可运用正向定型、反向定型 (5个月的婴儿除外) 的方法判读ABO血型。判读Rh血型时, 先给予Rh血型检测, 减少新生儿溶血病或溶血性输血反应, 确保输血安全性。交叉配血实验中, 仔细观察是否有血凝集现象和溶血现象, 为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的检测和筛选, 核对患者与供血者样本是否有污染、混淆, 实验操作方法是否符合规范, 样品标签是否正确, 结果是否正确、可信, 认真填写报告单, 提供交叉配血患者、供血者的姓名、性别、妊娠史、输血史等, 确认无误后, 再次核实, 防止发生医疗纠纷。 (3) 不规则抗体筛查质量控制:供、患血型一致, 但患者有输血史、妊娠史、不规则抗体为阳性或交叉配血不合, 应先给予不规则抗体筛查试验, 试验过程中应严格掌握实验时间、实验温度以及各种试剂要求。

1.3 疗效评定:

记录两组输血申请单不完善数、不合格变标本数, 统计两组输血性传染病发病率、医患纠纷发生率。

1.4 数据处理:

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11.0处理相关资料, 计量数据, t检验, 以表示;计数数据, χ2检验, 以[n (%) ]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输血申请单及标本情况统计结果:

实验组 (n=50) 输血申请单不完善数份数为11份, 占比为22.0%, 不合格变标本数份数为7份, 占比为14.0%;对照组 (n=50) 输血申请单不完善数份数为2份, 占比为4.0%, 不合格变标本数份数为1份, 占比为2.0%;t值分别为8.523及5.156, P值均<0.05。由此可见, 实验组输血申请单不完善数和不合格变标本数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2.2两组输血性传染病及医患纠纷发生情况统计结果:

实验组 (n=50) 输血性传染病为2例, 占比为4.0%, 医患纠纷4起, 占比为8.0%;对照组 (n=50) 输血性传染病为7例, 占比为14.0%, 医患纠纷6起, 占比为12.0%;t值分别为5.094及5.004, P值均<0.05。由此可见, 实验组输血性传染病发病率为4.0%, 医患纠纷发生率为8.0%, 均优于对照组 (P<0.05)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有可比性。

3 讨论

输血为临床重要治疗手段, 在挽救患者生命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但输血也是传播HIV的重要途径, 质量控制可为保证输血安全性, 降低输血传染病概率, 继而保证患者的临床疗效, 确保生命安全, 还能减少医患纠纷率。

大量研究证实[3,4], 质量控制对策在输血检验流程中应用价值高, 值得各级医院应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输血性传染病发病率为4.0%, 医患纠纷发生率为8.0%, 均优于对照组 (P<0.05) , 此外, 实验组输血申请单填写更加完善, 不合格变标本数明显减少, 近似于相关报道[5], 提示质量控制对策可引导操作护士细心进行各项操作, 规范记录各项内容, 减少输血不良事件, 改善医患关系, 提升医院服务质量。

输血检验前检查是输血质量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患者输血前应给予血型检查, 了解其输血适应证, 常规输血检验流程包括采集标本、血型鉴定、交叉配血实验、得出报告, 输血检验工作环节多, 工作面广, 过程复杂, 医护人员应保持高度警惕, 选择与患者相同或相容的血制品, 确保患者输血安全。误拿标本、可导致血型错误, 血液标本标签模糊, 难以识别, 也可引起不良后果, 做好输血前的质量控制工作, 可规避以上问题, 在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的实际工作中, 常常会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的问题, 冷凝集、假凝集、药物等可导致假阳性错误, 温度不适、标本血清或标本血清效价低、血清与红细胞比例不适、反应时间过短等均到导致假阴性错误。在ABO血型鉴定时, 应做好细节质量控制, 保证专用器材干燥、清洁, 这样可以杜绝交叉感染;血清取出后放置一段时间方可应用, 按顺序逐一添加试剂, 可减少漏加、多加问题, 控制血型鉴定温度为23℃, 可避免冷凝集反应, 若为老年人或小儿 (红细胞抗原抗体较弱或发育不全) , 应用给予试管检测法进行鉴定[6]。

综上所述, 临床输血检验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环节, 血液检验过程工序复杂, 稍有不慎便会失误, 影响输血安全, 加强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工作, 可保证输血安全, 降低输血传染病概率及医护纠纷概率, 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还有利于创建并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 为医院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参考文献

[1]李惠霞.输血检验流程及质量控制对策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2 (33) :147-149.

[2]张广暖.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J].当代医学, 2014, 9 (5) :110.

[3]刘新君.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18 (20) :254-255.

[4]余东.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J].大家健康 (学术版) , 2013, 11 (22) :37.

[5]刘成淑.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J].大家健康 (学术版) , 2014, 11 (1) :79.

输血检验流程及质量控制对策分析 篇8

在临床检验医学中, 输血前检验工作质量的好坏在整个临床治疗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进行输血操作时, 临床医生秉承着完全信任检验结果的状态。但是在输血检验的整个实际操作过程中, 包括检验前、中、后的各个操作环节及步骤都可能出现各种无法预料到的差错[3]。因此输血检验操作者对工作负责任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输血检验的质量, 医护工作者必须带着一颗对工作高度负责的责任心;保持一丝不苟的工作习惯, 戒骄戒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培养良好的分析能力, 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输血前检验工作质量。针对输血检验流程中的问题, 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严格输血的适应证, 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

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 输血也不例外。在临床上, 对患者进行治疗或者抢救生命的时候, 输血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的同时, 输血也可能给受血者传播严重的感染性疾病, 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获得性免疫综合征等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在这个问题上, 需要供血单位在采集血源时, 对献血者的身体状况进行严格筛查者, 此外采血后对受血者输血前进行的一系列的检测是重中之重, 目前已经成为了临床检测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进行输血的操作前, 对血库的血进行血液指标监测, 这样能够明确责任, 避免一些可能因输血造成的医疗纠纷;使那些隐形携带的人也能得到尽早的诊断, 能进行早期的治疗[4]。此外, 如果能够尽量多的发现潜在的传染源, 也有利于医务人员在进行操作时, 加强对自身的保护, 能够有效的进行隔离保护措施, 严格消毒医疗器械, 避免不必要的医源性交叉感染[5]。

输血在生命抢救中有好的一面, 但是它也能不良反应或者输血后的并发症甚至带来生命危险, 成分输血较全血来说能降低在输血过程中感染一些疾病的风险系数, 但是在检测方法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在输血检测结果中常常出现假阴性的结果, 也不能百分之百的排除感染病毒的可能性。因此在临床检验中只可适度的多开展成分输血。

2 输血前, 保证血标本的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输血前的血标本采集及运送的操作都应完全符合《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标本是极易出错的, 出错一般也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因把标本抽错, 将已经标记好的标本抽给了其他患者, 或者是将已经标记好的标记贴给了其余患者, 这样一来, 输血者和血液标本血型的一致性很难发现, 如果两患者的血型不一致, 就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第二种是血标本的标记不清晰, 反复修改, 无法判别;采集前, 输血申请单的信息必须齐全, 反复核对输血申请单上填写的患者资料与实际患者是否一致, 确保两者相匹配[6]。如申请单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话, 可能因为受血者的免疫状态的不同而引起配血试验的结果的偏差;此外受血者药物的使用情况对配血试验的结果也存在影响, 因此进采集的行配血试验的血标本必须是受血者3 d内的。

抽血后, 在试管上随即贴好所有条码, 并认真做好相应的登记工作, 避免出现一些不必要的血标本稀释及溶血现象的发生。在进行受血者血样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血库的, 双方要认真重复的核对, 确保无误后才能发出报告[7]。

在发放血液制品时, 发放者及接受者双方必须进行资料的核对, 认真观察血液外观的一些情况, 观察血液是否存在一些变化;对保存血液的冰箱温度进行登记;因为冰箱出故障可引起冰箱温度上升, 从而血液保存温度也升高, 查看有无停电的现象发生及冰箱故障等情况的出现, 在确保这些现象都不存在时, 方可按程序, 签字核对拿血, 进行临床操作。拿到血后, 务必时刻注意保温, 保持2~6℃的温度下, 及时进行血液的输注工作, 在患者输血完毕, 要将血袋保存1 d。在进行血型的鉴定和交叉配血的工作时, 要认真保管标本, 标本保存在2~6℃的温度下的冰箱1周, 为了能在出现出血反应时进行核对, 尽可能的提高用血的安全系数, 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的出现。此外还需要认真记录贮血冰箱的温度及消毒工作, 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的发生[8]。

3 血型鉴定的质量控制

3.1 ABO血型鉴定

ABO血型鉴定, 即指ABH血型抗原的检测。红细胞含A抗原的叫A型, 含B抗原的叫B型, 含A和B抗原的叫AB型;不含A、B抗原, 而含H抗原的称O型[9]。ABO血型鉴定是输血检验的一项常规项目, 也是进行交叉配血的前提。当循环血量不足或大失血或贫血需进行输血治疗, 需要进行ABO血型鉴定。因此在输血前保证输血者和受血者两者的血型相同, 才能进一步进行交叉配血, 确保完全相同后才能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因此, 在献血者献血前及受血者接受血液前, 都必须进行ABO血型的鉴定。

ABO血型的鉴定原理为通过盐水凝集法对红细胞上存在的血型抗原进行检测, 检测血清中存在的血型抗体, 依据红细胞和血清中的抗原抗体的存在情况再做出血型的判定。常规的方法有: (1) 正向定型:用已知抗体的标准血清检查红细胞上未知的抗原。 (2) 反向定型:用已知血型的标准红细胞检查血清中未知的抗体。结果判定:凡红细胞出现凝集者为阳性, 呈散在游离状态为阴性[10]。

在进行ABO血型鉴定时, 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保证器材的干燥和清洁, 尽量减少溶血现象的出现, 一般使用一次性的医用器材避免交叉污染的发生。 (2) 取出标准血清后, 待血清温度降至室温后再使用, 用完后立即再次放回冰箱保存。 (3) 加试剂顺序:按照血清、红细胞悬液的顺序加, 确保鉴定无漏加血清现象发生。 (4) 为了防止冷凝集现象干扰, 虽然在4℃时, 抗A和抗B抗体与相应红细胞的反应最强, 但是试验在室温20~24℃内进行, 但是在37℃反应减弱。 (5) 对于例如小孩等红细胞抗原发育不完全及较弱的老人患者等情况, 应用试管法来进行血型的鉴定。 (6) 避免出现假阴性, 进行玻片法反应的时间超过10 min, 保证较弱的凝集现象也能出现。 (7) 正、反定型结果一致才可发报告。 (8) 在做ABO血型鉴定的标准血清时, 应有的批准生产文号有效期内、并有购回后自己检定的记录。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试验。 (9) 长期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的先天性免疫球蛋白缺陷者, 血型抗体可减弱或消失;血清中存在自身免疫性抗体等异常均可造成反定型困难;新生儿体内自身血型抗体效价又低且存留有母亲的血型抗体, 6个月以内的婴儿不宜做反定型。

3.2 Rh血型鉴定

Rh血型是人类血型系统中相当复杂的血型系统, 正常人体的血液中是不存在有Rh天然抗体的, 因此针对有过输血史、妊娠史的患者在进行再次输血时需要进行常规的Rh血型的监测, 否则可能能出现溶血性输血反应及新生儿溶血病, 在临床上, Rh血型系统的意义仅次于ABO血型系统。在Rh血型进行定型时需要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并需要建立有效的对照系统。

因为血型鉴定错误也是在所难免的, 因此只有加大力度对血库内外的质量进行管理, 尽可能地发现血库血型的鉴定问题, 才能提高实验室质量和对输血检验技术的管理进行不断地改进, 只有正确地鉴定血型, 才能确保指导输血安全。

4 严格交叉配血

在临床输血中, 交叉配血实验是一项必须进行的实验, 它能避免一些错误的发生, 有助于发现血型鉴定中的失误, 因此血液检化室在进行交叉配血实验时, 应严格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进行实验操作。通过采用正确的检验方法检出与ABO血型系统不相容及ABO系统以外的对人体会有影响的抗体[11]。此外应正确鉴定受血者和献血者的血型, 通过联合应用多种检验方法做出最准确的鉴定结果。

5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异常原因及分析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假阴性的原因主要有: (1) 标准血清效价降低; (2) 反应时间不足; (3) 血清与红细胞比例不当; (4) 把轻微溶血误认为不凝集; (5) 反应温度不当; (6) 不完全抗体遮断引起的假阴性[12,13,14]。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假阳性的原因主要有: (1) 一些患者血清的冷凝集素效价和反应温度可升高, 可出现冷凝集的现象; (2) 部分病的患者血清球蛋白或血液黏滞性增加出现假凝集的现象; (3) 某些受肠道杆菌感染的患者红细胞可获得“类B”抗原; (4) 获得性病理性自身冷抗体形成的凝集; (5) 注射青霉素产生的青霉素抗体吸附在红细胞表面, 与血清凝集; (6) 采血时动作迟缓, 血清凝固, 或钙离子污染[15,16,17]。

此外还有部分原因是因工作人员责任的缺失, 安全意识的缺乏而导致错误的出现, 比如医务人员抽错血标本、看错或登记错结果及一些书写问题埋下的安全隐患[18]。交叉配血操作完毕后, 应进行核查, 其内容包括受血者和献血员标本的正确性与完整性[19]。查对无误后, 发血者与受血者共同签名。如发现血液质量问题或疑点, 不得发出, 并做好统计[20]。

综上所述, 临床输血能够是挽救生命的一项重要措施, 但是血液的作用与其他药物相比, 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血液具有它自身的特殊性, 不能像药物一样服用, 在输血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因此只有及时安全的输血才能够挽救患者的生命, 要严格按照输血的操作要求, 加强对标本的保管, 提高医务人员的责任意识, 提高医务工作者的专业水平, 认真核对相应的资料, 有效地减少和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

摘要: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 输血往往是救治患者的关键, 一旦输血不当, 就可能出现各种问题, 比如输血不良反应、传染病等, 严重者可以危及患者的生命。输血检验作为输血的关键流程, 在临床输血安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医疗人员必须时刻必注意输血流程中的质量控制, 并严肃对待可能出现的问题, 认真做好防范工作。本文主要阐述输血检验流程及质量控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可能寻求的对策。

检验流程中医学检验 篇9

关键词:职业教育医学检验实训教学

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本位[1],同时兼顾理论知识学习,以便通过相应的资格考试,获得行业准入资格[2]。生物化学检验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作为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课程。在职业教育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同是也要强化对生物化学检验中重要检验原理的认识和理解,为通过资格考试奠定基础。因此,开展生物化学检验实训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兼顾对经典检测理论的学习和再认识[3]。本文对生物化学检验实训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优化实训教学提供思路。

1.生物化学检验实训教学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1.1 实训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脱节

目前,生物化学检验实训教学基本是实训老师完成实训准备,学生在两节课内完成某一个单项检测,而临床检测是组合检测。例如,在肝脏疾病的检验中,实训教学安排分3个实训:谷丙转氨酶测定、总蛋白测定、白蛋白测定,这样教学安排虽然保证实训内容可以安排在相应的理论教学后,但实训项目安排存在时间间隔,导致实训内容的连贯性性欠缺,知识的连续性和总体分析问题的能力遭到破坏,以致学生难以建立对实训结果的综合分析的能力。在医院的临床生化检测中,上述的3项均属于肝功能组合检验,标本同步操作分析,综合分析检测项目的数据,才能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这种差异导致学生参加工作后,无法对检查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分析与审核,对在学校的学习产生怀疑。

1.2 生化实训方法与临床方法脱节

现在,生物化学实训教学中,基于成本控制的考虑,实训项目选择的实训方法以手工法为主。随着科技的进步,生化检测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甚至某些医院已经启用生化一体机。虽然不同医院的生化检测自动化程度存在差异,但生化分析仪使用的实训方法基本是速率法。学生在实训教学中无法体验自动化的优点及无法在自动化越来越高的生化检测中的对自身的定位,难以认可自身在职业中的价值,由此导致学习积极性降低[4]。

因此,现行的实训教学培养的学生刚到医院上班时,较难适应临床工作,对自身价值认可度低,对前途和个人发展充满困惑。

2.应对措施

2.1 实训教学内容尽量与临床接轨

在原来实训教学内容安排的基础上,通过教学调节把实训课集中在一个上午或者下午,甚至一天,参照医院检验科的操作,把同类实训项目组合在一起,例如把总蛋白、白蛋白、胆红素和ALT、AST、C,.GT、ALP等组成肝功能组合,把血清钾、钠、钙、氯化物组合成电解质分析,把血清尿素、肌酐、尿酸组成肾功能组合,让学生在一个模拟检验科操作环境下对标本进行综合分析,增强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和项目测定安排次序能力,提高其工作效率,做到实训教学与医院临床接轨。在进行综合性实训教学时,如血脂分析,让2名学生设计方案,讲究效率和协作,共同完成2个标本的检测;实训操作时,讲解完实训后,利用几分钟时间分析一个实训小组在实训过程中哪些操作通过相互配合、合作可以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等。通过这些措施增强学生一方面和临床接轨,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2 了解自动化检测流程,强化人的价值和作用

针对学生在自动化检测面前对个人价值认同的迷失,可以安排学生到医院检验科,请检验科主任讲解工作安排和人员分配情况,实地观察医院工作中的分工与合作,通过观察临床生化检验的工作流程,了解人在自动化检测面前,人的职责和价值。例如:全自动生化检测仪在检测过程中,出现报警情况,工作人员需要如何处理。面对仪器报警,仪器本身是无法处理的,需要工作人员根据报警提示,同时结合检测原理及影响因素,对仪器的报警做出综合的判断后,才能采取最正确的处理。通过亲自观察,不仅熟悉自动化检测的流程,也让学生对自己的价值和作用得到认可,这比单纯的说更能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2.3 开放实训室,增强对学生独立能力和绦合能力的培养

针对实际工作中毕业生独立操作能力和综合能力缺乏的情况,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开放实训室,一方面,加强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训练,提高其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轮流参与实训准备过程,如试剂的配置、保存和摆放,仪器设备的摆放、调试和实训后的整理工作,以及废液、污染物的处理工作,通过定期开放实训室、实训操作基本技能训练及相关知识介绍,不断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能力,开放实训室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好评。

2.4 增强对学生玩代化仪器操作技能操作训练,使其了解生化如验新还展

面对教学设备与医院生化仪器的差距,我们首先立足予学院的实训设备,让学生掌握常见仪器的基本结构、测定原理和编程、操作;然后到医院收集各种不同厂家、型号、功能有别的生化仪器的操作说明书和结构图,整理成册,作为学习资料让学生了解,使其增加见识,并进行综合分析,使学生明白各种同类型的生化仪器,无论其厂家、型号、先进程度怎样变。但其基本结构和测定原理是不变的,只是功能的增减,操作程序大同小异,测定误差大小有别而已;同时,我们安排学生到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请检验科经验丰富的检验人员讲解现代化大型生化仪器的结构、测定原理、操作规程、参数设置、日常维护等情况,例如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气分析仪、急诊生化分析仪和电解质分析仪等,增长学生的见识,增强其对现代化仪器的了解,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通过上述应对措施,我们从各方面加强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训操作水平,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其对现代化仪器的操作、学科新进展的了解,提高其综合素质。把学生培养成基础扎实、适应性强、与医院临床实践接轨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侯振江, 牟兆新, 李红岩.2013.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与实践[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34(18):2485-2487.

[2] 侯振江, 李红岩, 王凤玲.2013.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岗位需求调查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34(2):243-245.

[3] 胡生梅, 张家忠, 武小樱.2012.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11(12):150-152.

检验流程中医学检验 篇10

1 优化教学内容

1.1 临床检验基本技术课程的开设

临床检验基础是第二学期才开设的课程, 前几届学生反馈, 如果前期学习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术, 对新学期临床检验基础课程的学习会有很大帮助, 可以更好地进入实验状态, 而不是在开展新的实验项目时, 把有限的时间耗费在了解基本技术操作上。因此, 本教研室编写了校本教材《临床检验基本技术》, 并且在学生入学初即开设此课程。该课程教授的内容有:移液技术 (移液管及微量吸管的使用) 、离心技术 (离心机的使用) 、光谱分析技术 (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显微镜的使用及维护、血液标本采集技术 (静脉采血法和末梢采血法) 与染色技术 (瑞氏染色) 。学生通过第一学期对上述项目的接触及练习, 第二学期上临床检验基础实验课时操作都比较熟练, 容易上手。

1.2 改变传统PPT的制作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法常以填塞方式引导学生按部就班地接受教材内容, 且一部分教师制作的课件也较为粗糙, 常把课本内容一字不漏地照搬到PPT上, 甚至利用扫描仪将课本内容复制粘贴到课件中。如今是一个网络无处不在的时代, 而我们面对的学生均是“90 后”, 他们反感沉闷的教学氛围及千遍一律的、毫无变化、毫无新意的教学方法。因此, 本教研室对课件制作方法进行改进, 不再照搬课本原文, 而是将重要的知识点罗列出来, 再配上与内容对应的有趣的QQ表情、动画等。这样就使得课件非常生动, 重点突出, 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解“尿液一般性状”章节中的“尿量”时, 介绍健康成人的尿量为1~2 L/24 h。制作课件时, 为了强调1~2 L的容量, 弹出常见的家庭装绿茶罐子的图片, 把具体的数字量化、形象化。讲解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呈毛玻璃样微浑时, 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均未搜索到毛玻璃样微浑的脑脊液图片, 索性在课件中插入毛玻璃的图片, 直接加深学生感观认识。

2 强化实验教学

2.1 合理分组, 充分利用资源

本专业还招收高职单招的学生, 此类学生医学基础较好, 尤其是检验相关操作经过临床实习已十分熟练。因此, 在实验课分组时将其安插在其他学生中间, 实验课时让其对其他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和示教。例如:在教授静脉采血方法时, 虽然学生看过教师示教, 但是操作时仍难免紧张, 而教师也很难顾及到每一个人, 而此时各组高职单招学生的指导和帮助则能使课程进展顺利, 节约时间。

2.2 重视实验标本的采集及制备

为了让学生看到阳性表现, 实验标本均来源于本地区两家三甲医院。学期初, 根据课程进度安排, 实验员与医院检验科相关负责人联系, 收集相应的标本。若标本不够理想, 亦会人工制备阳性标本。例如, 开展“尿液有形成分镜检”实验时, 实验员会在尿液标本中滴加血常规标本以便学生更好地观察尿中红细胞形态;“磺基水杨酸法测定尿蛋白”实验时, 实验员会制备5种不同浓度的标本, 展示从阴性到阳性的梯度变化。

2.3 应用PBL教学法

PBL是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学习讨论并达到解决问题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1]。它是一种新的临床医学教育观, 在之前学习的相关实验操作均已熟练掌握的基础上,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引导, 在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中, 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提高其对临床疾病的诊断能力, 而不是停留在只会做实验不会分析的阶段。例如, 课前教师从附属医院搜集并整理典型的化脓性感染患者标本, 力求临床资料来源真实、内容详尽, 包括病例、各项检查报告单和血涂片等。将学生进行分组, 教师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演示给学生, 并确定讨论基本框架, 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进行讨论。按照疾病诊断步骤, 例如, 此患者的重要临床表现及体征是什么?有价值的辅助诊断是哪些?血常规及血涂片有哪些异常?确诊该疾病临床上尚需进一步检查哪些指标?并要与哪些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并上机操作血常规检查及观察血涂片, 之后, 每组派代表发言, 其他组员补充, 最后再由教师归纳总结。利用PBL教学法将相关理论知识与临床病例相结合, 不但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而且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及较强的综合能力, 如病例的选择、问题的拟定、激发学生兴趣等能力。

3 全员听课, 严把教师关

为了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提高, 教研室全员一学期需互相听课两次。其中, 青年教师每学期至少听课10次, 共20 学时, 并做好相关记录以备查验。通过听课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4 举办技能大赛

第二学年末, 即实习前举办临床检验技能大赛。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取消自愿报名赛制, 要求全员参加。参赛人员及比赛项目由比赛当天观摩的校领导通过事先准备好的名单现场抽取。避免了以往参赛选手均是班级表现突出的学生,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化被动为主动。实验室晚上和周末对外开放, 均能看到学生练习的身影, 真正做到以赛促练, 为临床实习做准备。

5 改革考核内容及模式

学生期末成绩由3 部分组成, 即理论考核成绩 (占50%) 、实验考核成绩 (占35%) 和平时成绩 (占15%) , 可避免学生为得高分而只背书本知识不重视操作及平时作业书写的问题。实验考核侧重考查学生动手能力、实验习惯以及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以往考细胞形态知识点时, 均是教师找好细胞, 学生分组轮流辨认, 导致后面的学生多半已知道考核内容。为此, 我们改变考核模式, 由学生找细胞, 在规定时间内找到教师指定的细胞即过关, 否则为不及格。平时成绩则由上课回答问题和实验报告完成情况来决定, 而实验报告更加注重分析的书写与实验结果讨论, 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实验失败的原因。

6 开辟校外课堂, 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凭借附属医院的优势, 组织学生去检验科见习。在临床带教教师的带领下, 参与标本采集、上机检验、仪器保养维护和质控等书本上才能见到的操作, 使学生产生更直观的认识。学生可以观察临床带教教师的规范操作, 不仅加强了无菌观念, 而且可以参与报告结果讨论, 还可以观察血凝仪、流式细胞仪等在学校实验室里看不到的大型仪器。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科学系统地评价疾病, 对临床检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及认识, 也更切合我们的教学初衷。

7 结语

以上措施对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临床检验基础这门课程是有帮助的, 随着临床检验技术在临床医学中应用的日趋广泛, 临床检验基础在医学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我们要与时俱进, 在未来的教学中不断探索研究, 继续深化教学改革, 由以往单一的“教”转变为既“教”又“导”, 教会学生课本上的知识,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摘要:临床检验基础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理论及实验教学均非常重要。本教研室在多年教学实践基础上改进教学方法, 利用PBL教学法, 开辟校外课堂等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检验人才。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临床检验基础,PBL教学法

参考文献

上一篇:肱动脉穿刺论文下一篇:钻孔外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