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物理素养

2024-11-26

数学与物理素养(精选12篇)

数学与物理素养 篇1

1.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的重要性

(1) 信息化教育学发展的需求。教育信息化已经在中学广泛开展, 多媒体教学手段早已经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认可, 物理教学虽然理论性较强, 但是教学手段也开始出现更多的变化, 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语言教学。信息时代之前, 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纸质文字, 所以, 人们始终认为听说读写的素养非常重要, 而忽略了视觉素养。

(2) 教学中的图像和文字需要整合。新课改之后, 中学物理教材版本很丰富, 每本教材都体现出图文并茂, 丰富多彩的特点, 教材中插图的种类和数量都比以前的教材增加很多。文字较为抽象, 具有联想性特点, 这使得文字在信息传播的时候受到许多限制。图像虽然直观, 对读者有强烈的诱惑, 但有时候也会限制读者的想象, 剥夺了读者进行二次创造的机会。

(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人才已经成为经济竞争的主要目标, 而创新是个人及整个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物理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独特的优势, 物理学习需要充分的空间想象力, 学生需要不断培养这种空间想象力才能学好物理知识。从人体学上讲, 右脑主要负责经验、情感、形象等, 与创造性思维联系紧密, 而视觉素养可以开发学生的右脑, 也就是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

(1) 合理安排使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料。物理教材中的插图按功能可分为原理模拟图与模型示意图、生产生活相关图与肖像图、实验图以及各种图表等。物理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图像承载的教学功能, 分别从“视觉学习”“视觉交流”和“视觉思考”三个层次来展开学生视觉素养的培养。如现在的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的物理教材, 有题目:如图1所示为小明描绘甲、乙两个物体运动的速度图象。观察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 计时开始时, 即t=0时, 甲的速度是_m/s, 乙的速度是_m/s. (2) 第3s时, 甲的速度是_m/s, 乙的速度是_m/s. (3) 甲、乙两个物体分别做_、_运动; (填:匀速、加速、减速) 。

要解答上述题目, 学生首先要看图知道横坐标为时间, 纵坐标为速度;其次, 通过视觉学习, 交流用视觉符号能表达第3s时甲、乙交叉在15m/s, 可知它们此时速度相等, 看速度直线的斜率;最后, 学生便可以进行视觉思维, 完成所要解决的问题。

(2)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虽然物理教学理论性很强, 但是如果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 则会使很多抽象问题变得具体明朗, 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物理概念。

(3) 可以适度增加简笔画教学, 培养学生的物理视觉素养。表面来看, 初中物理教学已经不需要简笔绘画学习, 但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文字和板书用简洁的笔画勾勒出直观、生动、形象的物体, 所以, 简笔画教学在物理课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度培养。如:讲授做功两个必要因素时, 便可勾勒出这样如图2的简笔画, 可以起到教学语言无法比拟的效果。

(4) 建立物理虚拟社区, 提高视觉素养。物理在初中教学中属于基础性学科,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社会, 信息技术非常发达, 虚拟网络的学习社区已经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 成为学生和教师学习和交流的主要平台。

视觉素养已经成为当今信息时代发展的必须素养, 更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孙晓云.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研究与设计[J].新课程研究 (中旬刊) , 2011 (11) .

[2]王莉.五年制高职课件中视觉元素应用研究——以无锡某职业学院五年制高职课件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35) .

数学与物理素养 篇2

摘要:以“核心素养”统领下推出,即将于2016年12月颁布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以及2017年秋季高一新生开始使用的《高中物理教材》,再次拉开高中物理课程改革帷幕。文章就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提出背景、基本内涵作简要介绍,并就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改革谈几点思考。

关键词:高中物理;核心素养;内涵;培养途径

学校教育很重要的功能,就是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素养。当今世界各国教育都在聚焦对于人的核心素养的培养[1]。我国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呼应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及欧盟等国际组织所倡导的教育及课程改革的潮流,也是以“核心素养”统领高中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课程实施。

一、高中物理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社会”的时代,在知识社会里,基础教育最需要培育学生的“创造性”学力,而“创造性”学力的育成不仅仅是靠知识的习得与再现的“记忆型”学力,更要靠能动的“思考型”学力。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发达国家的教育目标出现了变革,在学科的知识技能之上,强调了批判性思维、决策能力、问题解决、自我调整等高阶认知能力和沟通、协调等社会技能,以及反省性思维、自律性、协作性、责任感等人格特征与态度。对“核心素养”的研究也就越来越受到各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2005年提出的“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就是希望解决:基础教育 培养的学生应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确保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发展需求的同时去推动社会的进步。

教育部在2014年3月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概念,并将这一概念摆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意见》强调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因此,本次的高中课程改革就要提出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给出“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明确指出:“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应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人格品质和关键能力”。根据《意见》要求,教育部课程中心组织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研究制定高中各学科的学业质量标准,明确提出学生在各年级各学科的学习中应达成的核心素养要求。

“核心素养体系”是不同学段育人目标和任务的依据。根据《意见》的要求,在提出“核心素养体系”后,这一体系自然也就成为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依据,也自然成为高中物理核心素养提出的依据。

二、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过了从“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转变,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是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以“核心素养”来统领。实际上,核心素养也属于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知识、能力、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

核心素养是对国家教育总体目标的具体化,是高中课程体系和各学科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核心素养可以更好地纠正过去教育的偏差,比前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维目标更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

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领衔,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研究成果中,提出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总框架包括:社会参与、自主发展和文化修养三个领域、十项核心素养指标,如以下方框图所示。

在“核心素养体系”的整体框架基础上,提出高中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共有四个维度:物理观念和应用、科学思维和创新、科学探究和交流、科学态度和责任。各维度主要包含的各要素形成如下的学科素养体系。

在即将颁布的新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对上述四个维度的核心素养达成水平都提出了参考评价指标,每个维度都划分为从“水平一”到“水平五”共五个等级。

由于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跨学科的特点,所提出的关键指标的是通过各学科教学都可以育成,也是学生的发展最重要的东西。因此高中物理所提出的核心素养的各个要素,实际上也都是服务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例如:核心素养体系中的“语言”素养的概念,就不再是语文、外语等语言学科所专有,这一概念的特点是有效的表达和交流,是一种广义的语言概念,远超了语言学科的范畴。高中物理教育在“语言”素养的培养上,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与交流”素养为“核心素养体系”服务,侧重培养学生有机运用文字语言、代数语言、图形语言和图像语言表述物理问题,力求逻辑严谨、条理清晰地把自己的研究或思考结果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

核心素养对一个人的影响不是单一显现的,而是以整合的方式予以表现。核心素养体系中的各项指标也不是彼此孤立地发挥作用,也是在一个人身上整体表现出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也指出:核心素养总框架中所罗列的一系列具体指标,它们是一个整体,各项指标之间有一定的关联,只不过在不同情境下各指标表现的程度有所不同。

三、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核心素养与能力是有所区别的。能力既可以是与生俱来的,也可以是后天形成的。核心素养则是可教、可学的,是后天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核心素养的发展是连续性的,也是具有阶段性的,学校教育不能错过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时期。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余文森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养,就像房屋的地基,它决定房屋的高度。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关键期的特点,错过了关键期就很难弥补”。因此,高中教育就要抓住这一阶段的关键期,有效促使每一个学生达成这一阶段应该达到的核心素养目标。

高中物理教学应综合反映人类在探索自然规律过程中取得的成果, 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在此阶段的物理教学不仅要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培养[2]。

核心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整个教育阶段中慢慢形成。为了培育高中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高中物理教学应侧重在以下四个方面作出努力。

1.物理教学要把身心健康放在首要目标

在物理分组实验教学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很重要。习惯养成了,自然就会变为信念,这是物理学科教育对学生综合素养形成的贡献之一。比如,在实验中养成独立操作、记录数据,收拾实验器材,整理桌椅等物品。不要以为这些是小事,正是通过这些小事,才能有 效促进学生形成独立生活的习惯,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将来走上社会后才会有自力更生的信念。

在物理课堂教学的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学习环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阳光的性格,积极、乐观的心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社会情绪的培养,学会尊重别人、与人沟通交流,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容纳别人,采纳他人的不同意见,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这些都是每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所必需的“礼仪文化”。只有通过学校营造这样的校园文化的长期熏陶下,才能促进学生以阳光的心态阳光走上社会。

2.物理教学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学生通过高中物理的学习,不仅要获得必备的物理知识和技能,还要领悟物理的思想与方法,更形成终身发展所必备的能力,这些都是高中物理教学需要完成的根本任务。另外,对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也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孩子到十二三岁还没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做老师的要为他担忧。如果一个学生对所学的学科不兴趣,对什么都不爱好,那么他将来就可能对许多事情都漠不关心,不注重自我发展,也就容易成为平庸的人。

目前高中学生的物理学业水平从表面上看不成问题,但深入了解就不难发现,许多学生对高中物理的学习缺乏兴趣,物理学习只是为了完成高中学业和应付高考,完全处于一种被教育、被学习的状态。没有兴趣的被动学习,根本就谈不上促进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愿和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兴趣往往从好奇心发展而来,因此高中物理教 学应注重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努力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能够促使学生积极顺应的物理情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目前高中教育中过重的学业负担也是扼杀学生好奇心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尤其要认真研究学生的物理学业负担,特别要设计好作业和考试的次数、数量和难度,做到恰到好处,达到一种最佳的平衡态,既能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增强学生的思维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物理课堂教学,要高度重视物理实验,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只有敢质疑、勇提问、勤思考的学生才会对物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物理教学要特别注重思维的启迪,避免急切给出问题的结果,应引导学生针对物理问题展开质疑,再根据学生的质疑展开教学。课堂上要努力创设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不断解决自己疑问的过程,这是才是高中物理教学所提倡的教学方式。

3.物理教学要为学生打下走向社会的基础

高中是基础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高中毕业学生即将走上社会,这是人具有社会性的必然。一个人要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他就必需了解这个社会,学会与他人共处,学会适应、学会调适,适应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的社会,必需能够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要努力以自己的创造性去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在新一轮的高中物理课程改革中,仍然坚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因此,高中物理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应努力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联系,努力体现物理学科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在学科教学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实际行动来回答物理学科“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芬兰提出:基础教育要去学科化,强调综合,提倡从现象学的视角研究教育,这符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发展的需要。虽然高中物理难度较大,学科性较强,但在教学中也要注重学科之间的有机整合。比如高中物理跟数学、化学、地理、哲学、美术等学科都有较多的交融。

4.物理教学要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下工夫

基于我国对“核心素养”的界定,今后学校的教育就必须从“知识传递”转向“知识建构”,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高中物理教学注重让学生领悟物理学科的思想方法、体验探究的过程、感受物理学的美妙、增强实践意识、养成良好习惯、培养创新能力等。这些培养目标的实现,都依赖于教学的过程。只有在物理概念的建构过程、物理规律的探索过程中,才能让学生真切感受物理的思想方法,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高中物理教材中设置了许多体验性活动,其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去亲身体验和感受,在活动过程中提高能力,增强实践意识,培育物理素养。

从布鲁姆的弟子安德森修订的“新版教育目标分类”来看,教育目标金字塔的塔基是由“记忆、理解、应用”三个“低阶认知能力”所构筑的,塔顶才是由“分析、评价、创造”三个“高阶认知能力” 组成。只有在高中物理课堂上,切实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切实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下工夫,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亲身的体验,才能有效促进学生获得高阶认知能力。

总的来说,要充分发挥高中物理课程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就是要努力通过物理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样才能让学生将来可以运用物理思维的方式方法去处理各种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原动力[J].人民教育,2015(13):17-18

[2] 廖伯琴.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反思与课标修订建议[J].基础教育课程,2013(1-2):50-56

数学与物理素养 篇3

一、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物理实验中的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思维感知,一般需要重点地观察实验的仪器、设备和装置以及实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数据、图像、图表和规范操作等。在物理实验的过程中设计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和问题,能诱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在观察这些物理现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规范操作实验,关注整个物理现象发生的过程、产生的条件和特征,客观收集实验数据、图像,及时制作图表等。

1、对实验器材的观察

在做物理实验前要有明确的实验目的,对各种实验器材在实验过程中的作用有明确的认识,了解实验器材的规范操作方法,弄清仪器的各种信息。对有刻度的仪器,如刻度尺、表、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电流表、电压表、密度计、温度计等,通过观察仪器的刻度。弄清单位及其最小分度值,由此可确定量程、测量值应估读到哪一位;对结构复杂的仪器,如天平、停钟、温度计、密度计、电流表、电压表等仪器,通过观察,了解仪器的结构原理、每个部件的作用等;对有铭牌的仪器,如天平、变阻器等通过对仪器铭牌的观察可了解仪器的名称、规格、使用方法和使用条件等。

2、对实验过程和现象的观察

物理实验过程是直观的让学生认识和掌握物理知识的过程,可以使知识得到直观、迅速的认识和沉淀,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通过实验将直观获得的知识能迅速的记忆下来,记忆效果比推理得出的知识更长、更牢固。在观察实验过程时,主要了解操作前需做哪些准备工作、 操作实验的顺序,实验条件、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如在观察“水的沸腾”现象时,要观察实验器材有酒精灯、烧杯、停钟、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细线、火机、气压计等。用气压计测出当地的大气压。观察器材的安装顺序(先下后上)。观察实验现象的产生,点燃酒精灯加热后观察温度计的变化、烧杯底壁气泡的变化、液面水蒸气的变化等。

二、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物理学科是以实验作为载体的,许多的现象可以说明所要讲述的物理知识。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寻求知识。在探究实验的教学中,首先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要引导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进行科学猜想,鼓励大胆提出假设,开展讨论,分析实验猜想和设计实验方案,包括选用哪些实验器材、先后测量哪些物理量、具体如何操作等。再次物理实验课是要求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的课,要培养学生敢于动手、乐于动手、勤于动手操作的兴趣,改变学生在实验中畏首畏尾,不敢动手或不会动手的现状,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三、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实验信息的处理能力

物理实验过程会形成大量的现象、数据、图像等信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信息收集、交流、处理能力是课改的要求。在实验教学中,要引导和指导学生掌握正确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和途径:1、正确判断实验探究过程中的数据是真实值、误差或错误。如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海拔约1200米,气压约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水的沸点是98摄氏度,通过多次实验并查找相关资料判断98摄氏度是真实值不是错误或误差;2、通过实验探究客观的获取真实、生动、形象的信息,引导学生将实验探究中获得的信息列表、对比、分析、演绎归纳成结论;3、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对网上多媒体信息的资源共享,获取大量信息资源,使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信息相结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感知信息,还可以利用多媒體的交互性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信息传递、交流、沟通和反馈。培养学生收集信息、传递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物理实验过程是艰苦的枯燥的,一个可靠的实验数据的获得,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几乎每个数据的测量都需要反复多次,有时需要多人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因此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是物理实验得到落实和成功的重要保证。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坚持严禁、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毫不含糊地尊重客观事实,如实地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甚至一个数据、一个符号。坚持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仅是提高物理实验质量的要求,也是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

五、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延伸能力

学知识的目的是能有效的科学使用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要注重科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要注重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安排一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如:“纸盒烧开水”、“日光灯启辉器中的双金属片的自动控制作用”、“制作简单的电动机”、“设计楼梯开关”可以使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到应用和延伸。

浅谈职校生科学素养与物理教育 篇4

在科学技术日益深刻影响我们生活的今天, 一个人科学素养的高低, 绝不是无关紧要的, 它已经开始影响到现代社会人的生活质量, 同时也在不断影响和改变国民的价值观和对许多问题的看法。科学素养教育已经成为新世纪理科教育中极为关注的核心和焦点。为此, 我们对南京市郑和外校和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的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了解初中生与职校生的科学素养的现状, 发现存在的问题,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2 依据

科学素养这一概念具有非常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通常理解为个体对在日常生活、社会事务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 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

我国公民的基本科学素养水平不容乐观, 2003年的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仅为1.98%, 2005年的调查数据有所提高。纵向相比, 我们整个社会的科学素养是在提高, 但是和其他国家横向相比, 差距就显而易见了, 比如美国2000年已达到17%。当代中学生以及4~5年后即将成为各行业的技术型劳动者的职校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将直接决定我国未来的发展和进步。因此, 从学校教育开始, 加强科学素养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3 研究方法和内容

3.1 南京市两所学校部分学生科学素养调查与分析

我们于2011年7月15日至7月30日对南京市某所重点中学和南京某所职业学校18名学生 (男生13人, 女生5人) 科学素养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分析与研究所得数据, 了解现行两类学校学生科学素养的状况如下。

(1) 被问卷调查学生个人基本情况 (见表1) 。

(2) 以学校类型分类, 两类学校学生总分对比 (见图1、图2) 。

从图1、图2可以看出高职学校学生的科学素养相对比他们低年级的初三学生的科学素养有所下降。

3.2 针对职校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调查结果分析

(1) 科学精神。

主要针对学生质疑精神、探究精神、进取精神进行调查。在回答“在解决科学问题时, 完成每个步骤后我都会反思”这个问题时, 有33.3%的学生选择“有时是”, 22.2%的学生选择“很少是”。结果表明:高职学生在探索、进取方面需进一步提高。

(2) 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引发探究问题、产生科学行为的源泉。在解决科学问题时, 有44%的学生“经常是”尽可能的在实验数据中找结论, 33%的学生“有时是”尽可能在实验数据中找结论;同样在解决科学问题时, 44%的学生“有时是”尽可能的从各种资源中找相关信息, 33%的学生“经常是”尽可能的从各种资源中找相关信息。结果表明, 高职学生基本具备科学探索行为的意向。

(3) 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指在科学活动过程中采用的思路、程序、规则、技巧和模式。在解决科学问题时, 66.7%的学生“有时是”比较和评估信息从而确定相关内容, 22.2%的学生“很少是”比较和评估信息从而确定相关内容。结果表明:高职学生在科学思维能力方面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4 结论分析

2003年我国公民基本科学素养水平调查显示:初中、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1.5%、6.2%, 即高职的学生的科学素养比初中生的科学素养水平略高点, 但我们得到的数据却显示相反。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三方面的数据分析高职学生科学素养, 结果表明高职生具备基本的科学探索意向, 但在探索精神以及探索方法、思维能力上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职业学校目前的状况来看职业技术学校的社会地位日渐低下, 中考后半段考分的学生进了职业学校, 学习上的“差生”、品德上的“差生”和行为上的“差生”成为现阶段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构成的主要成份。职校生中的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 这也造成了现阶段职校生的整体素质下滑, 学生在很多方面都体现出了问题, 可以说现在的职校生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殊群体。职校生的目标是成长成为技术型的工人, 普遍认为理论科学知识无关紧要, 只要会技术即可, 故在学习上目标不明确, 动机层次不高。这些主观、客观存在的原因导致了我们职校生的科学素养水平偏低。

利用物理教学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不仅有严密的科学知识, 更注重科学探究的实施过程。物理作为职业学校一年级学生所学的基本课程, 显然, 开展物理探究活动, 无疑是提高职校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1) 充分利用物理学史教学。

通过对物理学发展史的回顾, 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 懂得任何一个定律的发现和理论的建立, 任何一个部分的理论知识的获得都离不开实验, 可靠的、精确的实验是物理学中决定一切的基础。另外可以介绍科学家的动人事迹,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让他们体会并学习伟大科学家的科学探索的精神。

(2) 发挥物理实验教学的优势。

实验是我们物理学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安排实验课, 在实验课上多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大胆动手做, 去验证。比如在“电磁感应现象”一课教学中,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积极验证, 自己用灵敏电流计寻找感应电流, 并总结规律。不管实验成功与否, 学生们对此都兴趣十足。类似的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的学习经历, 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通过自主的探究、动手实践, 体验和感悟了科学研究的方法, 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用于创新的精神。

(3) 加强物理与其他领域的联系。

学生对科学新发现方面的信息比较感兴趣。物理学的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高科技领域的联系、与天文学、生物学、医学等各学科前沿的联系, 都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科学、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同时, 从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来看, 物理学与电子专业、计算机专业、建筑工程专业都有很大的联系, 这些也都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4) 改变评价机制。

职业学校是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 在物理教学的评价机制上改变传统的以考试为主的总结性评价, 以实验探究、实验设计、收集数据、总结规律等自主性学习为主的过程性评价代替。

5 结论和启示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 只要我们坚定不移的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充分发挥物理学科的自身优势, 注重落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 注意方法上的灵活性、形式上的多样性, 必将会显著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建利.物理教学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魅力中国, 2009 (23) .

[2]陈正旗.浅谈物理学科教学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机融合[J].中学物理, 2011 (11) .

[3]朱广军.浅谈科学素养与物理教育[J].科技资讯, 2010 (28) .

[4]陈浩.淮安市初中物理教师科学素养的调查与分析[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 2009 (3) .

[5]尤飞鹏, 陈国璋.高中学生物理科学素养的培养[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1 (5) .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 篇5

马云鹏

东北师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10 个核心素养,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数学课程标准解读》等一些材料中,曾把这些称之为核心概念,但严格意义上讲,称这些词为“概念”并不合适,它们是思想、方法或者关于数学的整体理解与把握,是学生数学素养的表现。本文把这10 个词称之为数学的核心素养,并结合小学阶段(第一、二学段)的数学内容以及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核心素养的内涵和价值。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核心素养不是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学能力。核心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相关,对于理解数学学科本质,设计数学教学,以及开展数学评价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一般认为,“素养与知识(或认知)、能力(或技能)、态度(或情意)等概念的不同在于,它强调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超越了长期以来知识与能力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凸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强调了人的反省思考及行动与学习。”“数学素养是指当前或未来的生活中为满足个人成为一个会关心、会思考的公民的需要而具备的认识,并理解数学在自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能力,作出数学判断的能力,以及参与数学活动的能力。”可见,数学素养是人们通过数学的学习建立起来的认识、理解和处理周围事物时所具备的品质,通常是在人们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人们所遇到的问题可以是数学问题,也可能不是明显的和直接的数学问题,而具备数学素养可以从数学的角度看待问题,可以用数学的思维方法思考问题,可以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比如,人们在超市购物时常常发现这样的情境,收银台前排了长长的队等待结账,而只买

一、两样东西的人也同样和买一车东西的人排队等候。有位数学家马上想到,能否考虑给买东西少的人单独设一个出口,这样可以免去这些人长时间的等候,会大大提高效率。那么问题就出现了,什么叫买东西少,1 件、2 件、3 件或4 件,上限是多少?因此,会想到用统计的方法,收集不同时段人们买不同件数东西人的数量,用这个数据可以帮助人们作出判断。在这个过程中,至少从两个方面反映了面对这样的情境,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有助于帮助人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首先是数感,具有数感的人会有意识地把一些事情与数和数量建立起联系,认识到排队结账这件事中有数学问题,人们买东西的数量(个数)与结账的速度有关系。并且买很少的东西也同样排很长时间队,一方面会显得交款处排很长的队,另一方面这些只买很少东西的人在心理上会产生焦虑。而解决这个问题时就需要数据分析观念,用具体的数据说话会有说服力地解决这个问题。从这个例子中,可以了解到,具备数学素养可能有助于人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而这个情境本身可能并非有明显的数学问题。

数学核心素养一般与一个或几个学习领域内容有密切的关系,某些核心素养与单一的学习领域内容相关。例如,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与“数与代数”领域直接相关,在学习数的认识、数的运算、用字母表示数等内容时与这些核心素养直接联系,数的认识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形成学生的数感,数感的建立有助于学生数的理解和把握。空间观念与“图形与几何”领域密切相关,学习图形的认识和图形的关系等内容应注重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探索一个正方体有多少个面、怎样求易拉罐的表面积等内容时都需要空间观念的支撑。数据分析观念与“统计与概率”领域直接密切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呈现和判断的整体过程是形成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的过程。

有些核心素养与几个领域都有密切的关系,不直接指向某个单一的领域,包括几何直观、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几何直观与“图形与几何”、“数与代数”都有联系。在解决具体数学问题时,可以采用画图的方法帮助理解数与代数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推理能力在几个领域的学习中都会用到。推理在几何中经常运用,特别是实践阶段的平面几何的证明。在数与数中也常常用到推理。如数学运算律的学习是用归纳推理的方式来实现的:

3+4=7,4+3=7,3+4=4+3;

15+6=21,6+15=21,15+6=6+15;

24+58=82,58+24=82,24+58=58+24; „„ a+b=b+a

模型思想同样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以及“统计与概率”中都会用到。如,“时、分、秒”可以从建立时间模型的角度理解。方程的学习更是一个建模的过程。数轴和直角体系都是刻画空间位置的模型。“最简单的一维几何模型是一条线,如果在线上标出原点、单位、方向,则称这样的线为数轴。”

“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具有综合性、整体性,贯穿整个小学数学教育的全过程。

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 小学阶段是学生系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第一,“核心素养”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公民的数学素养,《标准(2011 年版)》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现代公民不可缺少的。所谓数学素养是通过数学的学习建立起来的一些思想、方法,以及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核心素养是基于认数、计算、测量、统计等具体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而形成的数学的思想与方法,以及对数学在现实社会和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的认识。《标准(2011 年版)》中提出的10 个核心素养,总体上反映了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基本要求,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不是空泛的,要落实到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之中,体现在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在不同领域不同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在关注具体的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当关注这些知识技能中所蕴涵的核心素养,所需要的核心素养,以及可以培养的核心素养。如,数感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之一,数感是在整数、小数、分数等数的认识和运用的过程中培养的,同时这些内容的深刻理解也离不开学生数感的建立。《标准(2011 年版)》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学习1~10 的数认识时,常常是从具体的数量引入,再抽象出数。1 只狗、2 只鸭、3 只小鸟具体的数量,学生可以看到这些数量,可以一个一个地数,1、2、3 就是抽象的数。

这样把数量和数建立起联系,就是形成数感的开始。在学习更大的数,以至学习小数、分数时都需要像这样建立数感。数感的建立是使学生把现实情境中的数量,与抽象的数建立起联系。用具体的情境和数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习分数时,“分蛋糕”、“分长方形卡片”、“剪绳子”等过程,也是体会分数的意义的过程,建立与分数相关的数感。学生建立了数感,反过来有助于学生运用数表达与解决问题,用数来表示数量。“每排8 个小朋友,4 排一共几个小朋友?”学生要理解8和4 所代表的数量的不同,才能确定是4个8 相加或用8×4 来表达这一数量关系。核心素养是与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密切相关的,共同构成学生的数学素养。

第二,“核心素养”体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总体目标。

《标准(2011 年版)》提出关于数学课程与教学的总体要求:“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是对所有学生在学习数学方面提出的总体要求。数学课程与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既是基本的要求,也是必需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养成,这是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的重要标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和运用相关的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还应当包括使学生感悟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一些数学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经验。比如,应当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具有一定的数据分析观念和模型思想等。这些数学素养在现代社会的生活和工作中是不可或缺的,对于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是不可缺少的。数学核心素养恰恰是针对良好的数学教育这一基本理念,对学生提出的基础性的要求,也是具有整合性和前瞻性的较高要求。《标准(2011 年版)》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四基”可以看作是对学生进行良好数学教育的集中体现,关系到学生的当前学习和长远发展。“四基”应当成为贯穿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一条主线。核心素养与“四基”有密切关系,基础知识深入理解与掌握离不开核心素养,基本技能的提升也体现核心素养,特别是数学基本思想更是具体体现在基于核心素养之中,基本活动经验的目的也在于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要将“四基”目标的达成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有机结合,在具体的知识技能的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相关内容所蕴涵的数学核心素养。使教学过程更加丰富多样,使“四基”目标获得有效实现。如,20 以内退位减法是最基本的数的运算,其中需要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自不必说,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也蕴涵丰富的数学思想,体现数学的核心素养。

下面是教材中呈现的这部分内容,一般的教学设计也基本遵循这样的教学方式。在组织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退位减法的基本方法的同时,还应当考虑哪些数学核心素养呢?首先是“运算能力”,是核心素养之一。《标准(2011 年版)》明确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对于运算能力,正确地进行运算和理解运算的算理是核心,在教学中使学生了解为什么要用“10-9=1,1+5=6”这样的方法思考“15-9=?”的结果,是学生理解算理的过程,也是培养运算能力不可缺少的。而理解算理的过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感,在这里就是数位与数值的理解。要清楚地描述出15 中的1 是十位上的1,表示10,所以可先算10-9,再算1+5。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在这个过程中,也有推理的过程。9+□=15,15-9=□,思考过程是:因为9 + 6=15(已经学过的知识),所以15-9=6。这里隐含的一个前提是加减之间是逆运算的关系。这个思考过程显然是一个推理的过程。虽然教学时不用严格的推理的方式叙述,但是有意识地让学生理解这样的思考过程,是对学生推理能力的训练。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这样一个简单的20 以内退位减法的问题,除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外,会涉及到运算能力、数感、推理能力等几个数学核心素养。第三,“核心素养”反映了数学的本质和价值。

核心素养虽然不是具体的数学内容,但反映了数学的本质与价值,反映了数学知识所蕴涵的重要思想和方法。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数据分析观念等与相应的数的认识、图形的认识和统计概念内容直接相关,具备这些核心素养是深刻理解这些数学内容所必须的。其他核心素养是在整个数学学习中,或几个学习领域的学习中应当重视的思想、方法或意识。教学中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才能提升具体的数学知识学习的质量,体现数学内容的本质特征和真正价值。如统计内容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分类、平均数、简单统计图表等统计知识,在学生掌握这些统计知识时,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是教学中应当特别重视的。《标准(2011 年版)》将数据分析观念作为核心素养之一,指出:“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可见,数据分析观念反映了统计内容所蕴涵的思想和方法,使学生体会数据的收集、整理的过程,选择恰当的方式描述收集到的数据,建立展示数据的意识;体会数据中蕴涵的信息;体验数据的随机性,对统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和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展示的过程,才能体会数据中蕴涵的信息,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中的作用。《标准(2011 年版)》中的例19和例38 所展示的测量身高的例子,以及例22 统计上学时间的例子,都详细阐述了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教学中充分运用类似的实例,结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经历和体验这个过程,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进而统计知识的学习也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核心素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特别关注的问题,也可以说核心素养反映小学数学教学的魂,应有意识地在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学时,体现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切实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浅谈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认识

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为人的数学素养。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变革的加剧,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数学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企业家的“经济头脑”、科学家的“数字地球”,现代人生活工作的“现代化”,种种迹象表明,一个数学化的时代已经展现在眼前,那种远离数学、远离数学生活,固守过去传统的人不仅会被时代所淘汰,而且连基本的生存也潜藏危机。要唤醒国人对数学的关注,在数学教育和培养和提高数学素养上担当起自己应尽的责任。

一、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

什么是数学素养呢?数学素养——指人用数学观点、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倾向性,包括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思维习惯、兴趣、可能性、品质等等。数学是一门知识结构有序、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必须遵循数学学科特性,通过不断地分析、综合、运算、判断推理来完成。因此,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数学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掌握、运用和内化的过程,同时又是数学思维品质不断培养强化的过程。显然数学的严密有序性、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性、数学方法的多样性是我们提高数学素养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一个具有较高数学素养的人,数学思维特质的外显和内在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数学使人精细”是数学素养特质的外在表现。高数学素养的人往往受过系统的数学教育,数学知识丰富,在生活和上作上常表现出对数的敏感和适应,能够从纷繁复杂的事例中分离出数学因素,建立模型,通过数学进行观察分析,善于用数学的观点说明问题。其个性品质往往给人以精明、精细、富有逻辑的感觉。

其二,数学锻炼人的思维是数学素养特质的内在特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思维本身就具有客观性、直观性、深刻性和灵活性等特征。

数学思维的客观性。我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追求的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数学思维相对于其它思维,其精度更高、信度更强、效度更可靠,原因就在于数学思维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用数学思维的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客观世界,更能体现真实再现的特点。

数学思维的直观性。思维本是抽象的东西,如果凭借数学模型,以数据、图形作为载体进行量化分析,可以大大加强其直观性。

数学思维的深刻性。用数学方法进行思维,不仅可以了解事物的表面,而且可以通过对问题进行根本地了解和透彻地分析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如果没有数学方法的参与,有时我们很难对某些问题进行定性认识,甚至会使问题的解决半途而废。而一旦通过数学方法对事物进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则不难找到事物的本质联系或根本症结,作出合乎现实的正确决断。

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数学思维方式方法的多样性以及数学运算简捷便通性,给我们运用数学知识,通过数学的观点、方法判断、分析解决问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既可以宏观、全局、整体把握事物特征,又可以从某一方面、某一事例入手微观、局部地认识事物,达到窥“一斑”以见“个豹”的认知效果;既可以反思、总结过去,又可以设计和展望现在和未来;既可以通过数字符号反映事物间联系,又可以运用图形刻画事物的状态。随着数学手段的发展和数学器具的便捷,社会对数学运用关注的程度也越来越高,诸多便利因素的出现为我们在现实之中用数学解决问题注入了无限的活力。

二、数学素养形成的对策研究

小学数学对人的数学素养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也为培养人的数学素养提供了可能。小学数学知识结构单一,呈现方式灵活,许多数学思想、数学法则和数学规律往往依附于一定的感性材料而存在,许多数学问题都能够从生活实际中找到原型,甚至有一些数学问题实质上就是日常生活中存在现象的翻版,直接显示出生活意义。小学数学也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可以促进人的思维的发展,并体现出时代的整体特征。这些因素正是形成数学素养的先决条件。新一轮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建立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并且强调“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这无疑为小学阶段发展人的数学素养指明了方向。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人的数学素养,应该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培养数学意识,形成良好数感。数学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良好数感则有利于形成科学的直觉。个人的数学意识和数感一方面反映了他的数学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的数学素养水平。具备良好数学意识和数感的人应该具有对数和数运算的敏锐感受力和适应性,能够有意识地用数学知识去观察、解释和表现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并善于捕捉生活中诸多问题所包含的潜在的数学特征。所以应将生活与数学紧密相连,让学生深深感知到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数学,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在青岛版教材中,最大的优点就是图文并茂、灵活的呈现所学内容,教材中所选的都是切近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情景图,紧密联系生活,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出发。例如二年级下册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利用了“野营”这一情景串,从野餐到野营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有余数的除法。再例如“万以内数的认识”,将农村与城市的小朋友以“手拉手”的形式,呈现了农村学生进城后的所见所闻、城市学生来到农村后的所见所闻及生活体验、城乡学生分别时的美好回忆。在这些生活素材中学生能用万以内的数描述具体的事物,能进行较大数的大小比较及几千几百加减法的口算,建立了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其余每个单元亦是如此。

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情景,直接从生活中提取素材,进行数学分析,寻求数学解决。只有这样的数学才有无限的生命力,并逐渐形成学生的数学意识。

2、加强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形成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数学探究能力是数学素养最核心的成份和最本质的特征,数学探究能力的提高是通过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来完成的。

例如青岛版二年级下册“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所以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自主探究“笔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计算方法,在探究数学方法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迁移推理能力。

3、培养估算能力,形成科学的直觉。估算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判断。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估算能力有着广泛的作用。如果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积极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这将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有助于数学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对日常数量关系的灵活处理,形成各种解题策路,进而形成科学的数学视觉。

例如青岛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信息窗4中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估算资源:农村新建的学校、菜地、苗圃参观,让学生用数充分表达和交流,估计物品的数量,交流估计的策略,并逐步形成科学的直觉。教材不但在数量上设计了估算,在计算中也设计了估算。再如第四单元的信息窗2,利用“勤劳的小蜜蜂整装待发”的情景设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估算,在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方法:把每个加数看做与它们接近的整百数,再口算它们的和,并感知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的时候,可以用估算确定结果,也可以通过估算检验计算的结果是否合理。

因此,我们只要积极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注重对周围、身边的事例进行观察、比较,鼓励学生大胆估计、反复实践,帮助学生总结归纳,使学生分析问题有根有据,而不是盲目地猜测,学生的估算能力一定会进一步提高,从而形成科学的直觉。

4、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教师要想培养学生实际的本领,必须带领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长知识、长才干,学会识别、学会适应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例如在青岛版二年级下册中,教材设计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奇妙的动物世界和户外活动。“奇妙的动物世界”是在学生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和长度单位后安排的一个实践活动,活动内容是想了解一些动物每天的食量、睡眠时间和寿命„„,在活动中让学生先分组制定调查计划,然后调查,记录并整理调查的结果,最后小组进行交流。“户外活动”是在学生学习了时、分、秒和统计知识之后安排的,活动内容是调查、统计学生每天户外活动的时间,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一定时间的长短,同时经历统计的全过程,提高分析和整理数据的能力。

5、培养数学的情感体验

数学,其独特的科学价值与文化价值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情感态度具有潜在的陶冶作用。包括思想品德和情感体验两个方面。具体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

(1)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爱国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2)学生对数学、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和动机。包括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对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等。

(3)自信心和意志力。

(4)学习数学的态度和习惯。包括:探索创新、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与实事求是态度及习惯。

数学与物理素养 篇6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把“物理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物理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放到了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位置.只有通过实验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才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意义,能够帮助学生对基础知识有更透彻的理解,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成绩.但是,部分高中物理教育工作者应试教育思维根深蒂固,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被严重忽视,成为高中物理教学的薄弱环节.由于实验教学被忽视,导致了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学生不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对成绩的提高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带来负面影响.

高中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和科学态度与责任,加强和改革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既符合物理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征,又是高中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途径.本文针对目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阐述了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与意义,分析了目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问题,并给出了实验内容要突出时代性与先进性,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理念,以及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建议.经过几年实验教学的创新与实践,总结了所取得的主要经验和实践成效,供同行交流、指正!

1主要经验

1.1培养学生对物理创新实验设计的兴趣

物理的教学始终离不开物理实验的教学,有趣的实验现象是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的催化剂,亲手操作是培养学生物理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此外亲身的实验经历能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1.1在自主课堂上设计相关的创新实验引入课题

在引入新课时,我们教师会选择一些有趣、新奇和使学生感到意外的创新演示实验,由创新实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比如:抓百元大钞引入自由落体,将一百元的人民币折成纸团从一定高度自由下落,让一位学生在下面用两只手指来抓住,提高课堂趣味性;“巧劲拉书”突破超重失重规律教学,首先将两本的物理书一页一页的叠在一起,叫两个力气大的男生将用力把书拉开,他们不管怎样使劲都无法将两本书分开.再叫一个女生,偷偷告诉她秘籍,要求她把书从较低的地方轻轻上抛,等书到最高点时,两只手分别抓住两本书的边缘将他们分开了,这就是利用了完全失重的原理.这些创新实验具有真实、形象、生动的特点,对中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极易唤起他们的兴趣,创造愉悦的物理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1.1.2在自主课堂上,注重学生徒手做分组“小”实验

这些实验基本不需其他实验器材,主要利用双手进行实验,如将双手的食指肚正对接触并用力挤压来说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或用五指并拢来观察远处日光灯光线的衍射现象.通过这些简单的“小”实验,让学生即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又体会了做实验探究的乐趣.

1.1.3开设《玩具中的物理》选修课,拓展学生视野

这门选修课从物理学角度介绍了从传统玩具与现代玩具的设计原理,涵盖高中物理的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的各个部分.比如不倒翁的原理,从力矩角度解释不倒本质;飞机和风筝的原理,从流体力学角度阐明了尾翼设计的重要性.使用玩具进行物理实验教学,充分挖掘玩具的物理特点及刺激功能,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和学生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产生独特的教育功能,可起到使用现成实验仪器所起不到的独特作用.

1.1.4定期举行趣味性创新实验大赛

大赛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实践实验——分析评估——交流总结”的探究过程,如“水火箭的制作与发射比赛”“鸡蛋撞地球比赛”“纸桥承重比赛”等.进一步培养了动手、归纳、交流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喜悦,加深了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信任,领悟到一定的科学思想和精神,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养成.

1.2提高自身修养,提高实验创新能力,传播实验教学理念

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首先要对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其次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实验资源,并能够根据教学实际设计一些创新性的实验,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创新设计.物理实验的创新设计,是教师秉承新课程标准的开放性理念,由课程的复制者走向课程的创造者的有效尝试.它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富有个性地学习,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大有裨益.

1.3创设创新性实验大厅、操作性实验室和开放性实验室

1.3.1大厅实验

在学校大厅走道制作一系列展板,向学生介绍物理学最为经典的、最为前沿的实验,在大厅里摆放能让学生直接动手操作的仪器.实验装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实验的方法和原理,引领他们走进物理世界.

1.3.2操作性实验

操作性实验设立于创新实验室内.设立这些实验的目的,主要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物理思想,初步形成一定的科学意识和素养.

有些实验,学生无法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简单的阅读或自学去理解其原理和内在的物理概念,而学生观察到了某种实验现象后又有迫切需要解开这些谜团的意愿,我们就转移到实验室中,在老师的带领帮助下解开这些谜团.有些演示实验无法在大厅放置,我们将这些实验放在实验室内进行,一方面老师可以现场指导,另一方面对实验器材的保护也比较好.还有一部分针对参加物理竞赛的学生开设的实验,我们也将它设立在操作实验室内.

1.3.3开放性实验

这是创新实验室创建的重点,真正能够锻炼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方式,只有通过自己的动手体验和感悟才能做到.

我们创建创新实验室的目的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质疑能力、发散想象能力和迁移独创能力.因此在设置实验内容和方式的时候改变了以往仅仅服从于教材和教学需要的模式,而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的模式.传统实验更注重的是对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的要求,而对实验的创新、改造和再开发支持不够.传统的实验尽管有其成熟、经典、严谨的优势,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学生的开放性实验主要依托学习包展开.在高中阶段,主要有以下四个学习包:自由落体、太阳能的利用、自动控制和模块机器人以及电磁波.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材料和内容外,还要适当的加入课外拓展部分.

2实践成效

2.1一年一次的物理创新实验设计大赛成为了学校科技节传统的比赛项目

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探索科学知识的愿望强烈,在校园内形成了良好的科技创作氛围.

2.2创设了校园科技长廊

向学生介绍物理最为经典的、最为前沿的实验.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探索科技的欲望,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

2.3建立了多个实验室

交通事故研究、抛体运动研究(竖直上抛、平抛、斜抛)、超重与失重、水波干涉、声速的测量、逆风行舟、翻身陀螺、飞机升力演示仪、傅科摆、陀螺仪、啄木鸟、凯尔特魔石、昆特管、比利时咖啡壶、多米诺骨牌、不会掉下来的圆环、耦合单摆、圆偏振驻波、动量守恒演示仪、超声雾化器、迷你锅炉、太阳能发电、卡文迪许扭秤等.

电磁学实验室:安培力演示仪、电磁炮、赫兹谐振器、避雷针原理、光电效应、雅各布天梯、静电摆球、富兰克林轮、磁悬浮演示仪、磁阻尼摆、磁阻尼管、温差发电演示仪、自感现象演示仪、互感现象演示仪、电流秤、高压输电模型、光的偏振现象、全息照片、辉光放电、自动控制电路、脚踏发电机、法拉第圆盘发电机、地磁场产生感应电流、冲击电流计.

2.4确立了开放性实验的四个主要学习包

2.4.1自由落体

自由落体学习包的课内任务主要是探究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而在此之外,我们还建立若干子课题,这些子课题包括验证型的和探究型的.验证型的例如:重力加速度的精确测量,重力加速度和纬度的关系等;探究型的例如:测人体反应速度,对雨滴的下落的研究,重力加速度的测定方法等.

2.4.2太阳能的利用与新能源的开发

太阳能的利用除了完成课内任务以外,还联系能量的转化、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相关内容进行展开.

有关太阳能的子课题有:建造太阳能发电塔、提高太阳能发电效率的方法、太阳能发电技术及其发电效率等;有关新能源的子课题有:太阳能驱动斯特林热机的研究、制作风力发电机、太阳能照明、LED照明技术、声音制冷等.

2.4.3自动控制和模块机器人

自动控制在课内部分比较简单,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和创造发明课结合起来,进行一些较为复杂的逻辑电路的设计和制作,并且应用这些逻辑电路实现简单的自动控制功能,能够做出成品,应用到教室或是家庭中.如防盗系统的设计、自动感应灯光系统、交通信号灯的自动控制等.

模块机器人即可利用乐高机器人参加机器人比赛,也可以独立设计机器人,还可以把一个机器人进行模块化,每个小组设计一个模块,最后组装成为一个可以运行的机器人,作为一个完整的项目来进行.这个项目的重点是小组统筹协作和通过设计来实现不同的功能.

2.4.4电磁波

电磁波的常识和种类是课内所要求的,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进行电磁波的测量、电磁波对生物的影响、无线通信技术(信号的调制与解调)、天线的设计等课题的研究.还可以进行辐射的研究,比如核辐射的测量、核辐射和电磁辐射的区别等等.

2.5形成了一套基于自主课堂的物理实验创新性设计的方法

如“找不足”列举法、“谈理想”列举法和“知识交集法”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创新.“找不足”列举法,顾名思义,就是列举事物的缺点或不足之外,再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法和措施.其中,找到事物的缺点或不足之处是本方法应用的重点;“谈理想”列举法,这是一种通过提出对事物的希望或理想,进而探究解决方法和措施的创新技法,其应用要点在于如何提出合理的希望或理想;“知识交集法”则是对相关联的知识原理、实验器材进行不同的实验创新设计.

2.6促使科学素养的养成向基本核心素养的转化

主要表现在我们的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提高了,与他人的团结协作、沟通讨论能力加强了,学习态度更加端正了,思考问题更加严谨了,做事的责任心也更强了.

3问题思考

只有通过训练有素的实验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物理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如: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同样,只有加强实验教学,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学生,而这种能力正是日后成为合格劳动者所必需的劳动技能素质的基础.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要注重方法渗透,要注意阶段性和层次性,由低到高有观察法、实验法、控制变量法、推理法、类比法、数学法、等效法、近似法、假设法、模型法等.教师要明白学生对思想方法的领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过程,而不可把方法当作知识向学生灌输,其渗透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潜意识的,不同年级对同一方法的渗透是螺旋递进的不能一步到位.我国物理创新实验教学研究起步较晚, 开放式教学方法的实施更无从谈起, 目前, 多数高中物理实验还是普遍采用传统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尤其在实验教学中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等教学方法相对较少.正因为如此, 学生利用物理实验室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客工作的人很少;在实验完毕后, 由学生自己利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进一步来讲, 利用数字物理实验室, 解决生产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学生, 以及横向拓宽实验设计的学生就更少了.这一切都充分地说明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是非常有限的, 也暗示着目前物理实验教学还存在着许多方法上的问题.

3.1物理实验创新与实践是一门可以通过学科素养的落实转为学生素质的课程

虽然我们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上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但这是一门持续性的课程,我们依然要思考“物理能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东西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促进核心素养教育的发展.

3.2在创新实验室的创建伊始,还有许多不足和疏漏之处,很多问题在创建的过程中逐步去发现和解决

数学与物理素养 篇7

结合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教学特点, 我认为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达到培养学生物理科学素养的目的。

一、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若能把学生的热情点燃起来, 那么学校所有的课程, 都会被他们当作礼物来接受。”物理综合实践活动不是培养少数学生的特长培训课, 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他们科学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的活动。所以我们教师要积极激发所有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尊重每一个学生特有的想法和个性, 给他们自主活动和表现的机会, 并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去参与活动, 最好能让他们选择自己有疑问并感兴趣的主题去开展活动, 并在其过程中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与帮助, 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享受成就感。例如, 在学习选修3-1电学部分时, 我先用多媒体影片讲述当今电学的发展, 列举身边各种各样的电器, 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然后, 我鼓励每位学生对身边感兴趣的电器或者电路进行观察研究, 看电器的铭牌、说明书等, 提出自己的研究方案, 可以组队也可以单独完成, 之后在班上发表成果。师生共建和谐的物理课堂气氛, 在学生发表成果时, 我饱含期盼的目光, 面带微笑的点头, 一句温暖的话语, 一个体贴的动作, 都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幸福与愉悦感, 从而激发他们物理学习的求知欲和学好物理的自信心。在这样轻松的情景中学习, 然后在实践中运用, 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清晰地理解物理规律的含义, 更能使他们身临其境, 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 积极专注地进行知识的实践运用, 同时调动了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 不断领略成功所带来的喜悦, 使学生获得了自信。

二、通过物理综合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渴望求知的学习意愿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应在结合物理书本知识的同时, 注重与实践活动的完美融合, 形成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在体验与创造中进步。按照以上方法, 在“电路”的教学中, 学生在我的鼓励与引导下就能轻易地改造并设计出一些生活小制作。

相对于单一的知识教学课堂, 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 更注重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另外, 与知识被动接受为主的传统学习方式对比来看, 综合实践活动把学生的大胆质疑、探究发现、调查研究、实验论证与合作交流等作为重要的学习教学活动, 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在被教育中的学习行为与学习方式。这就能促使学生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去达成个人的求知意愿, 而不仅仅是通过课本去获取知识了。

物理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发展和增强自我主体意识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学生成为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主题的必经途径, 更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必须重视的方面。实践活动及活动过程中的交流有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的提高和社会责任感的增强;有助于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性的学习方式, 进而养成一种积极的及探究合作的主动学习方式的习惯, 这将进一步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提高物理科学素养。

三、有意识地淡化教师的指导作用, 促使学生自主创新

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有别于平时的一般教学活动, 应正确处理好学生自主活动与教师的引导关系。教师应有意识地淡化指导作用, 去协助学生自主发现与创新。当然这里所说的学生自主, 并不是要教师完全不管, 任学生无的放矢, 我们教师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应做到有效管控课堂, “放而不烂”才能更有助于学生自觉去发现与创新。如在“电路”的实践活动课中, 教师可要求学生多方面地去进行探索, 有不懂或不会的, 可让他们自行讨论实践去解决, 教师在整个活动中无需太多的干预与指导, 只需注意并随时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即可, 这样, 学生才能在自主创新的活动环境中, 探求到更多的物理知识、感受物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还自主学会用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 并从中获得更多的自信。我曾在自己营造的这样的课堂里发现, 整节课堂气氛活泼而热烈, 连平时不太爱动的学生也积极参与其中, 学生兴奋地讨论、分析, 简直就像是一个个设计师在讨论研发新产品。学生想要学、主动学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遇到不会解决的问题问教师的情况少了, 自主查找资料相互帮助解决的现象多了, 比平时被动学习的课堂效果好多了。

总之, 物理综合实践把高中物理学习与实践紧密地、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了对物理的兴趣, 拓展了学习物理的方法。综合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观能动性, 其最终的结果是使学生学会了更理性的科学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 增强了他们的物理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张鹏、孟进, 《物理理新课程教学设计》,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5月)

数学教学与提高数学素养 篇8

一、“数学素养”的认识

(一 ) 数学素养的定义

百度百科中指出:数学素养属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综合性思维形式, 它具有概念化、抽象化、模式化的认识特征. 具有数学素养的人善于把数学中的概念结论和处理方法推广应用于认识一切客观事物, 具有这样的哲学高度和认识特征.数学素养是指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 所达到一定心理发展内容和心理水平, 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素养, 包括知识、能力、技能, 观念、态度、行为习惯、价值观等.

培养小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应该是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引下, 依托教材, 开展与之相适应的数学教育和教学活动, 促进学生在数学知识的习得、数学能力的培养、数学观念的形成和数学习惯的养成等方面得以和谐地、全面地发展.

(二 ) 小学生基本数学素养的特性

第一, 小学生基本数学素养具有隐蔽性.

第二, 小学生基本数学素养具有稳定性.

第三, 小学生基本数学素养具有生活性.

第四, 小学生基本数学素养具有综合性.

二、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教学策略

(一 ) 做好课前准备 , 科学合理选择教法

观念洐生行为. 教师要不断反思:我的教育、教学行为怎样才能有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 做好课前准备, 努力使课堂教学的内容与数学素养培养的思想相匹配.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如何合理选择学习的方法. 教师选择用数学素养培养的思想去指导完成课堂教学设计, 安排教学环节, 选择必要的教具和多媒体课件.

(二 ) 关注课堂生成 , 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数学课堂教学永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进程, 因而会出现课前预想不到的现象和问题, 这时候关注课堂生成, 适时改变或改进教学环节或内容. 在数学素养培养过程中教师把握课堂教学要能随机应变, 审时度势地修正预设的教学环节, 坚持以学生的需要为教师的需要, 关注学生的想法, 关注学生的做法.

(三 ) 重视学生劳动 , 充分提供发展机会

提倡教师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发展, 实际上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 教师无法保证也不可能真正落实这个要求. 对于学生作业 (包括数学学习心得、数学调查报告、数学学习日记等) , 教师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种错误? 怎样可以减少或避免这样的错误? 要多和学生个别谈心, 搞清错误的成因, 从而对症下药. 同时, 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应该给予一定的宽容与欣赏. 关注学生的错误, 关注每名学生的发展, 落实在实践中, 就是不断地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

(四 ) 完善教学细节 , 重视生活经验积累

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从每天的一点一滴做起, 需要教师的关心和引导. 例如, 在教学“克和千克”时, 教师让学生说说实际生活中具体东西的质量有多少千克、多少克. 有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 一个鸡蛋的质量是50千克. ”一些学生表示认同 , 但更多的学生表示反对 , 并伴有笑声. 这说明一些学生还没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单位概念.对此, 如果教师只是批评说错的、表扬说对的, 就会失去引导学生体验的契机. 教师提醒学生用电子秤称, 修正错误的判断. 同时, 教师注意让学生用电子秤称铅笔、书本等的质量,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悟到克比千克小, 重新修正并建立清晰的克和千克的质量单位概念, 并能以克、千克作单位正确判断物品的质量.

(五 ) 开展数学活动 , 践行实践操作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 丰富学生数学学习的生活. 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开展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实践活动, 比如, 阅读数学小论文, 结合数学教学中的课外阅读, 让学生记数学日记, 写数学报告, 读评数学家的故事, 到实际生活中去调查走访, 出数学小报等等, 积极组织学生撰写数学小论文.

(六 ) 联系生活活动 , 践行实践应用策略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 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 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

学生在生活过程中不主动应用所学知识, 是学生缺乏数学素养的典型特征. 前段时间在闽侯大学城发生的商贩用的所谓的学生秤, 500克最多称到800克, 这一现象充分说明现在大学生数学素养存在的问题.

(七 ) 培养创新意识 , 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综上所述, 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涵盖方方面面, 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课堂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主要平台, 但是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不能拘泥于教材、拘泥于课堂, 应该在充分挖掘教材的基础上, 深入链接生活实践.从课内走向课外, 拓展学生数学学习的空间, 在课堂内外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摘要:《全日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认识数学素养, 了解小学生基本数学素养的特性, 掌握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教学策略, 对培养学生良好数学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数学与物理素养 篇9

一、《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的新表述

教育部门在《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 是高中生思维扩展的重要课程。在新标准的教学内容中还加入了新知识、新观念、新手段, 既规定了必修课程, 又设置了选修学科, 并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把数学模型与教材内容联系起来,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贴近生活。另外, 还规定了教学要新颖多样体现发展性和时代感, 立足社会, 尊重科学, 以人为本, 满足人类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新要求,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所有上述内容都反映出我国教育界进行数学教学改革的决心和力度, 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对教师的素养要求意味着他们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二、高中数学新课程对高中数学教师的素养要求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 他们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 他们的素养对教育活动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另外,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能否顺利实施, 教育改革能否顺利进行, 都与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有最直接的关系。所以, 教师一定要按照《新课标》的标准要求, 不断加强自身各方面的素养, 为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 ) 教师要能够制定出符合时代特点的教学目标

数学教学目标是课堂实施教学的方向, 是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也是评价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的重要依据。因此, 在课堂教学之前, 教师一定要有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数学能力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 并定期对其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评价, 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二 ) 对高中数学教师语言素养的要求

在以往的高中教学中, 往往更注重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常常忽略数学教师的语言水平。由于数学知识相对于其他知识更抽象难懂, 因此较强的语言能力是数学教师良好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首先, 课堂教学语言要准确精练。高中数学教师要确切表达数学概念, 把复杂难懂的知识简单地表述出来, 避免含糊不清的现象发生;其次, 语言要具有逻辑性。高中数学知识比较抽象, 想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含义, 教师的教学语言就一定要具有逻辑性, 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把抽象难懂的知识形象地表达出来, 促进学生的理解记忆;最后, 语言要具有启发性和科学性。根据《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科学准确具有启发性, 要用语言引发学生的思考, 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的热情。

(三 ) 对高中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

在《新课标》的教育教学改革内容中,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高中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素养的要求, 他们的教学能力是改革顺利进行的前提。

第一, 高中数学教师要具有使用现代化设备的能力。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很多信息化设备逐步应用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因此, 高中数学教师一定要使用计算机、多媒体、大屏幕等先进设施, 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 高中数学教师要具有开展多种数学教学活动的能力。以往的高中数学教学呆板枯燥, 课堂大多只是教师的“一言堂”, 为了使数学教学变得丰富多彩, 《新课标》规定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例如, 采用分组讨论法开展数学小竞赛活动, 等等,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 高中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实现数形结合。高中数学知识抽象复杂, 很难理解, 数形结合能够通过直观形象向学生展示知识演变的过程, 变难为易。因此, 在新形势下, 教师一定要具有实行数形结合的能力, 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 教师在讲解立体几何的时候, 就可以拿我们生活中的建筑物、金字塔举例说明其准确形状, 从而引入图形,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并做到数形结合。

(四 ) 对高中数学教师科学文化素养的要求

教育改革下的新型教师不但要具有良好的专业教学能力, 而且要具有综合的文化素养,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综合能力。因此, 教师要学习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 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 根据不同特征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 做到因材施教。此外, 还要熟悉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内涵, 实现知识的贯通应用。

总而言之,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 高中数学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达到有效教学, 满足培养社会健全人才的需要, 高中数学教师一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素养, 坚持完善自我,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从实际出发, 因材施教, 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学生。

参考文献

刍议数学素养与网上购物 篇10

1 数学素养与网上购物的心理特点分析

1.1 数学素养高的消费者更追求个性、表现自我

现代社会新生事物不断涌现, 商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极为丰富。数学素养高的消费者富于想象力, 喜欢创新, 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些消费者所选择的已不再是商品单一的使用价值, 更重要的是体现消费者自身的价值, 个性化消费已成为他们消费的主流。

1.2 数学素养高的消费者更追求时尚、快捷、便利

网上购物具有传统购物无法比拟的优势, 可以24小时在网上选购商品, 从订货买货到货物上门都不用亲临现场, 既省时又省力, 并且当地没有的特色商品, 消费者也可通过网上购物进行“零距离”选购。

1.3 数学素养高的消费者更追求物美价廉、躲避干扰

网上商店比传统商店更能使消费者全面了解商品、精心挑选和货比三家。由于网上商店省去了租店面、聘雇员、存贮货物等一系列费用, 从而商品的附加费低, 商品的价格也就低了, 商品物美价廉是消费者决定购买的重要原因。另外, 网上购物不象传统商店的销售服务那样对消费者构成干扰和妨碍。数学素养高的消费者在网上购物中随便看、随便选, 躲避干扰, 保持心理状态的轻松自由和精神的愉悦。

2 数学素养与网上购物的风险分析

2.1 消费者保密信息资料被泄露

网上购物时, 消费者通过网页输入欲购买商品的名称、种类、编号、数量以及个人信息资料, 与商家达成交易。在输入个人资料时, 有的网上商店要求消费者输入姓名、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电子邮箱即可;有的网上商店要求消费者注册为会员后才能购物, 填写的信息非常详细,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电子邮箱、职业、教育程度甚至婚姻状况、收入水平、个人爱好等, 消费者如果选择网上支付时还需要身份证资料和信用卡资料。这些资料是消费者在网上购物中的个人隐私, 商家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使用仅限于确认消费者身份和配送商品。但有的网上商店把消费者的个人资料与其他网上商店交换, 甚至出租出售给其他网上商店, 极大地侵犯了消费者的隐私权, 提升了消费者网上购物的风险。

2.2 消费者心身受到安全隐患的威胁

网上购物中消费者和商家缺少面对面的交互, 交易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消费者是通过网络获得相应商品的信息, 感到网上购物不及时、不直观, 商品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有些网上商家唯利是图, 使用各种欺诈手段, 如送货延迟、虚假宣传、无法兑现承诺过的售后服务, 甚至出售假冒伪劣商品等等;还有些网站忽视安全体系的建设, 使消费者网上购物时容易受到计算机病毒、网络黑客的攻击以及垃圾邮件和流氓软件的侵袭, 给消费者网上购物带来了安全隐患。一旦消费者有过一次上述不愉快的经历, 就会采取减少行为、避免风险,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打消网上购物的念头, 对消费者心理和身体造成伤害。

3 消费者网上购物的物流配送

网上购物是由网上商品交易和网下物流配送两部分共同构成, 网上购物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物流配送, 网上购物将付款与交货变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离的两个过程。网上购物时, 消费者不能亲身观察要购买的商品, 交易过程中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不能同步, 所购商品递送不能满足消费者的要求, 这种状况持续的时间越长, 消费者网上购物的热情越小, 消费者应明智选择物流配送形式。

4 消费者网上购物的IT平台保障

网上购物必然需要搭建IT平台, IT平台就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基础, 通过网络技术进行资源整合, 提供交易场所。搭建优越的技术平台, 健全相应的网络配套体系是为消费者提供网上安全购物的保障。

4.1 提供完善的服务

在服务的系统性、个性化上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让消费者感觉物有所值和尽善尽美的享受。

4.2 做到诚实守信

商家、银行和物流公司三家合作, 保证安全支付和物流配送及时;让商家和消费者在网上交易有安全感;对消费者负责到最后, 包括售后服务。

5 数学素养高的消费者网上购物的合理化建议

(1) 选IT平台。选择开店历史久、访问量高的网站, 这些网站之所以能发展壮大起来, 是因为信用度高、服务好。

(2) 选商家。很多网站提供了商家信用评价体系。网上购物时, 首先要查看对商家的评语。

(3) 选商品。网上商店同类商品琳琅满目。在网上购物时, 前先做浏览比较, 选择口碑好、质量优、最适合自己的商品。

(4) 选支付方式。网站提供的支付方式有以下几种:网上支付、货到付款、银行电汇、邮政汇款、手机支付等。笔者认为第三方支付是最好的支付方式。

(5) 多沟通。消费者和商家要多沟通。买前消费者有不清楚的、怀疑的地方要问到明白为止, 顺便还可以讨价还价。买后消费者和商家也要沟通, 有问题商量解决, 不满意就退货。

(6)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在网上购物中, 消费者不仅要熟悉购物过程, 更要注意提高自身的安全保护意识。 (1) 学会鉴别网上商店的真实性, 服务质量的好坏。 ( (2) 学会查询商家的信用度, 对价格太低的商品, 要谨慎选择。 (3) 大额商品交易要选择第三方付款的方式。 (4) 尽量不在公共场所转帐。 (5) 在完成交易后, 将订购单的网页分别进行存档。 (6) 向商家索要收据或者凭证, 妥善保管汇款单据。 (7) 保留与商家的往来邮件, 以备不时之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电脑的进一步普及, 网上购物已经迅速成为一种时尚, 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 网上购物正以其高效率、低成本的优势, 逐步成为新兴的经营模式和理念, 网上购物将会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

摘要:网上购物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网上购物将传统的购物方式电子化、数字化, 数学素养高的消费者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网络操作能力, 这些消费者是网上购物的主要群体。本文从心理特点、风险分析、物流配送、IT平台保障等方面谈谈数学素养与网上购物的关系。

关键词:数学素养,网上购物,消费者

参考文献

[1]柳燕.网上购物的消费特点及问题探讨[J].时代经贸, 2006.

[2]丁铭华.网上购物的发展[J].时代经贸, 2007.

[3]邹海荣.网上购物诚信问题及其对策浅析[J].商场现代化, 2007.

[4]李宝玲.网上购物的风险与防范[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06.

数学与物理素养 篇11

一、经验性隐性教学资源

经验性隐性课堂教学资源的含义是指以老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共有的经验为依托,在此基础上将数学学习的相关内容与之结合,使学生能够借助于生活经验来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

例如教师在进行“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相关内容教学的时候,学生对于“2938+198=2938+200—2”和“2938—198=2938—200+2”这样一类含有简单算理在内的简算过程不是太容易接受,这是因为学生在当前阶段还没有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即使这是一种最为简单的数学思维。为此,教师在生活的宝库中寻找相似场景,相关的可供使用的原型很多,譬如发工资奖金加班费、在柜台买东西找零、在水果批发市场称重、物资库内物资的出入库等等。考虑到最为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选取了“发工资奖金”和“柜台买东西找零”的场景进行了模拟,分别将“2938+198=2938+200—2”与“2938—198=2938—200+2”的数字表达转化为“甲一个月工资2938元,因为某周六加班一整天,单位会计又额外补发给他198元,会计给他两张一百元面值的钞票,甲找出两块钱硬币给会计”和“甲随身带了2938元现金去商场购买了一双198元的鞋,甲拿出两张一百面值的钞票,收银员找了他两块钱的硬币”,同时教师也让学生来进行模拟操作。

在学生模拟完成之后,教师及时总结出“先补整,后找零”的简单算理,这样的一种经验型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简单算法,而且对于数学思维有了最为基本的接触,更为重要的是亲自将数学与生活进行了结合,这一切对于学生来说都是“脱离了书本的新鲜事物”,与此同时,学生们看待数学的眼神正在悄悄的改变着。

二、生成性隐性教学资源

生成性隐性教学资源的含义是指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反应(行为或者语言上的表现),并灵活选取其中的具体内容,辅以教师的引导,从而将自己的教学通过学生的反应来进行有机的联系,将教学以一种易被学生接受的方式高效的进行。这样的教学方式叫做生成式教学,在这之中,学生的一些对于教学有很好帮助的反应(基本上是以语言的形式来表达,是思维的反映)就可以称之为生成性隐性教学资源。

例如,在教学“统计”的时候,教师设计了FLASH动画,以空白球场和篮球、足球、排球、橄榄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等若干种学生较为熟悉的球类为主体,设计制作出了“非常多的球无规则排列成一条直线依次滚进场地”的情景,这样的情景会自然而然的促使学生特别的想知道这里面一共有几种球,与此同时就会有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运用自己的方法来对其进行统计。

动画播完之后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画面中一共有多少只球?”、“这里面有几种球?”、“每种球有几只?”

随即有学生回答“多少只球没有数,但是我看清楚了这里面有七种不一样的球!”

师:那么有谁将动画里出现的球的总数数清楚了?

生1:老师,我数清楚了,应该是99只球。

师:不错,那么又有谁知道每一种球分别有多少只呢?

生2:这个还真没有数清楚!

生3:老师,我喜欢足球,我就盯着足球看了,好像一共有10只足球。

师:非常好!这位同学数出了足球的个数!那么有没有其他同学数了其他的球呢?

生:没有。

师:那么我们再看一遍好不好,每个同学都自己数一遍,看看能不能数清楚!

生:好!

学生们再次观看动画!在这之前,“统计”的相关概念已经通过老师和学生问与答具化为“数清楚每一种球类的个数”,于是学生们开动脑筋,使用自己的办法,依据自己的能力,或自力或合作,运用了各种方式,将各种球类的个数清楚了,而紧接着教师再次运用规范语言对“统计”进行简介,相辅相成,便将统计教好教透,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意识与能力的提升。

三、错误性隐性教学资源

错误性隐性教学资源的含义是教师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以学生学习中的错误为主,教师在教学中原则上不能出错,除非错的恰到好处精妙异常)予以改正或“将错就错”,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宽。

例如,在学习角的过程之中,教师为了拓展学生对于角的理解和把握,于是采用提问的方式,要求学生说出生活中出现的角。

生1:墙角。

生2:桌角。

生3:菱角。

师:什么菱角?

生3:菜市场有的卖的那个好吃的菱角。

师:哦,吃的啊!(教师以为该学生在开玩笑,一时也没有反应过来,所以语气与表情都带有质疑的涵义)

学生们瞬间哄笑开来。该学生脸涨得通红,很无辜的说:“菱角虽然可以吃但是它的确也是角啊!你看两个尖的,有的侧面也有两个尖的,可以说是锐角的一种变形。”

教师瞬间的冷静了下来,一点都没有错,菱角真的也是有好几个角,只是不规范而已!

于是教师快速的进行应变,请该学生对他的答案进行解释,同学们听了之后,在觉得该同学的观察细致入微的同时也暗自要求自己要更加的细腻。

这就是一种由错误引出的隐性教学资源。

总之,数学教育的目的在于能够使学生的数学素养不断地改进与提高,而学生具有良好的思辨、探索、自主、合作等能力则是数学素养的体现,当学生们具有了上述这些能力之后,也就为其日后成为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奠定下坚固基础,而隐性课堂教学资源则充当了连接两者的桥梁,自己跨过的同时也承载了其他人。

培育数学学科素养的实践与思考 篇12

关键词:数学素养,数学课堂,创新课堂

数学学科素养包括数学抽象、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数学建模、数据分析六大方面。事实上,每节数学课学生的数学素养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无论是几何教学中侧重的逻辑推理,代数教学中侧重的数学运算,应用题教学中侧重的数学建模以及统计概率教学中侧重的数据分析,都可以从不同方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关键还是把握好数学课堂。现以苏科版七下《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1》课堂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思考。

1. 创设合适的情境导入,创造性使用教材。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跳高运动员起跳前的助跑、电影的序幕、演讲的开场白一般必不可少。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很快进入新课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反之,一段失败的课堂教学导入不仅调动不起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

教学片段1:苏科版教材非常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本节课教材利用硬币游戏问题情境导入,提出旅行社接待游客问题,虽然比起常规导入有了一定的新意,但扔硬币问题学生接触的比较多,很难引起学生共鸣,笔者认为没有把此类问题作为导入的必要。考虑到教学时间正好是五月,在清明小长假中曾参观了花博园的郁金香节,五一又观赏了月季花节,都拍了很多漂亮的照片,于是精心挑选了几张照片放在课件中,设计了如下的导入语:

我们现在正处在一年中最好的季节,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空气中弥漫着花草的清香,正是旅游的好季节。在刚刚过去的两个小长假中,老师就带着家人再次步入了花博园,投入了郁金香的海洋,又到紫荆公园领略了月季的风采。在讲的同时播放我拍摄的郁金香和月季的照片,当学生看到紫色和黑色的郁金香时不禁发出一阵阵惊叹声。紫荆公园是免费公园,月季花开得正艳,一朵淡紫色的月季花就能让孩子们惊叹。在这里还对学生进行了一个小小的德育教育,常州市有很多公园都是免费的,景色宜人,希望孩子们利用假期邀请父母一起去感受一下春天。春天可是旅游的最佳时间,旅行社可忙坏了(出示情境1):“五一”假日期间,常州某旅行社接待一日游和三日游的游客共2200人,收旅游费200万元,其中一日游每人收费200元,三日游每人收费1500元。该旅行社接待的一日游和三日游旅客各多少人?你能帮旅行社计算一下吗?

启示:在这节课中教师扮演了一个导游的角色,导入自然,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打开了好奇心的大门,学生投入到了问题的海洋中,主动要求解决问题,效果非常好。

2. 情境串教学,让学生流连忘返。

一节课的教学无非就是从一个知识点转换到另一个知识点,从一个问题换成另一个问题,试想如果我们教师总在解决好一个问题后对学生说:“下面请同学们来看下一个题”,这样平淡得犹如白开水般的教学设计根本不可能激发起学生探求新知的热情,何谈提高课堂效率呢?情境串教学不仅能使问题之间转换自如,结构上完整严谨,不留下生硬的跳跃,还能起到内容上承上启下,思路上前后贯通,学法上忆旧探新,心理上迁移接续等作用。精心设计的情境串,可以使整个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整体,形成一条明晰的教学思路,不落痕迹地把学生的思路由一个教学环节、一个知识点顺利地导入另一个环节、另一个知识点,保持思维的流畅性。

教学片段2:在本课的例题教学上是这样安排的:现在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相信大家对废旧电池的危害也不会陌生吧!出示宣传画——废旧电池的危害资料,学生对于废旧电池的危害早有所耳闻,但文字的力量远远不及资料中提及的几个令人震撼的数据,学生触动非常大,从神情中就能猜到学生已经在考虑如何处理了。教师及时提出问题:既然随意丢弃废旧电池会带来如此大的危害,那么如何处理呢?同学们各抒己见,比如一些垃圾桶就设有专门回收废电池的洞口(课件播放此类垃圾桶图片)。但是我们农村并不多见,如何回收废电池,某中学环保小组已经行动起来了(出示情境2):为保护环境,某校环保小组成员收集废旧电池,第一天收集5节1号电池,6节5号电池,总质量为500克;第二天收集3节1号电池,4节5号电池,总质量为310克。求1节1号电池和1节5号电池的质量分别是多少?通过寻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组,解答得非常顺利。

通过情境2的设计,学生已经感受到废旧电池对环境的污染,教师可以继续引导,环境的污染、人为的破坏往往会给人们带来灾难,雪灾,旱灾,洪涝灾害(穿插2010年西南大旱资料),但学生毕竟没有亲身经历,对资料中的数据没有太大感触,为了让孩子有更深刻的体会,我精心挑选了两张图片,图片1:干涸的河床裂开了大大的口子,一个人蹲着把拳头塞进了缝隙,图片2:农民在播种,土地旁的树木已经干枯了。看着这两张令人揪心的旱情照片,学生呈现出了异常沉重的表情。教师及时提出问题,这样的旱情对农作物的收成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出示情境3):下面是一对农民父子的对话内容,请根据对话内容分别求出该农户今年两块农田的花生产量分别是多少千克?

父:咱家两块农田去年花生产量一共是470千克,可老天不作美,四处大旱,今年两块农田只产花生57千克。

子:今年,第一块田的产量比去年减产80%,第二块田的产量比去年减产90%。

启示:此问题作为学生的练习,在精心设计的问题背景下学生解答问题是慎重的,心情是沉重的,我想这样的情境串设计不仅能起到一堂数学课堂应有的作用,对学生的环保知识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3. 创新课堂小结,使课堂得以延伸与拓展。

现在的数学课堂总采用这样的课堂小结——谈谈你的收获,由学生自我评价总结作为课堂结束语,难道让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概念,重点掌握什么就能体现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了吗?说和做能是一回事吗?有什么比学生学以致用更能体现呢?

教学片段3:本节课我的课堂小结是这样设计的(出示情境4):为了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某市建立了一套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的保障机制,其中一项就是免交“借读费”。据统计,2011年秋季有5000名农民工子女进入主城区中小学学习,2012年秋季进入主城区中小学学习的农民工子女比2011年有所增加,其中小学增加20%,中学增加30%,这样,2012年秋季新增1160名农民工子女在主城区中小学学习。

我把这块内容设计成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根据此情境提出问题,并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学生兴致很浓,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争先恐后的提问,其他小组成员忙着解答,连下课铃声都顾不上了。能够自己编问题解答问题说明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上了一个新台阶,这种学习效果绝不仅仅是一句“你有什么收获”能达到的。

启示: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并不会刻意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而设计教学过程,但在所有的情境分析中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得到了提升,在解答所列方程组时运算能力得到了提高,并且出示的4个情境中都出现了大量的数据,学生对数据的分析能力也会上一个新台阶。

上一篇:选择设置下一篇:职教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