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伦理问题

2024-09-29

医学伦理问题(共7篇)

医学伦理问题 篇1

医学教育

1 背景

近年来, 医疗纠纷发生率逐年上升, 已经成为困扰医院发展的大问题, 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 主要是市场经济体制下, 医患关系发生变化, 患者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 医疗投诉增加。医学检验主要是利用实验室的各项工具, 进行健康状态及生理功能评估, 疾病的诊断、评估、治疗及追踪等, 医学检验项目是患者病情检查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而且其比重会占到医师诊断和治疗选择的80%。但是医学实验室和患者直接发生关系的机会不多, 因此医学检验工作与患者发生冲突的情况比较少见, 医学实验室的伦理问题似乎并不突出。但医学检验模式由以检验结果为目的理念, 向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诊断和治疗为目的转化, 近年在医学上很多疑难病症的诊断和治疗都是由医学检验科研完成或促动的。因此, 医学检验对于临床的意义已然发生改变:从单纯提供检验结果向提供治疗咨询转变, 医学实验室也正在面临一些隐敝的道德问题和伦理问题[1]。

现在的检验医学已不是20世纪初仅用显微镜、比色计等简单仪器进行一些基本的常规检查, 在当时医生领导和指导着检验科, 检验科工作者只是起助手作用, 仅仅负责技术工作, 检验结果的解释和应用全由医生负责。到了21世纪检验医学将掌握人类最先进的技术, 特别是分子诊断学技术, 能开展上万项检验项目。随着医学检验的发展, 医学检验从业人员认为医学检验就是一系列的技术, 医患关系就是一种技术物质关系, 把医疗服务片面理解为技术手段的实施, 淡化了对人的理解、关心和尊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 商业利益对检验工作的侵袭, 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等方面随之呈现多样化趋势, 导致人们在得失、利弊、优劣、荣辱、是非等问题的尺度把握上产生迷惘和困惑;同时社会对高等医学院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提出了质疑, 不擅长与别人合作与交流, 这些都给医学检验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极为严重的消极影响[2]。

2 对象与方法

从与我院签署的福州市20多家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学独立实验室等学生见习、实习的基地中随机抽取6家, 进行实地调查。调查对象为抽样医院中患者及其家属,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事先设计调查问卷“医学实验室伦理问题调查表”, 共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 (1~9题) 是了解受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依次为受调查者的性别、年龄、就业状况、职业、文化程度、居住地、平均月收入、经济状况、选择该院就诊的首要原因9个选项。第二部分 (10~20题) 是从患者角度调查医学实验室的主要伦理问题, 依次为“您对检验科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满意吗”、“您对检验科的技术水平满意吗”、“您对标本采集前医院工作人员的告知事宜满意吗”、“您在就医过程中遇到检验科工作人员收红包吗”、“您在就医过程中遇到不必要的检验项目吗”、“您认为检验科存在乱收费现象吗”、“您觉得开放的抽血室会影响您的隐私吗”、“您对检验工作人员在抽血过程中的态度满意吗”、“医生在开检验申请单时征求您的意见了吗”、“您对检验科出具的检验报告单的结果满意吗”、“您怀疑检验科出具的报告单有问题, 您对投诉结果满意吗”11个选项。调查时间是2011年6月—12月。调查对象以无记名方式填写, 当场填答、当场收回, 以保证填答的质量和回收率。

3 结果

本次研究共发调查表180份, 回收163份, 回收率为90.6%。研究对象中男性占41.78%, 女性占58.22%;年龄30岁及以下者占28.35%, 31岁~50岁者占58.16%, 51岁及以上者占13.49%;文化程度初中学历占28.03%, 高中及中专学历占40.86%, 大专学历占15.41%, 本科学历占10.54%, 硕士及以上文化程度占5.16%;户籍为农村的占38.21, 为城镇的占61.79%。通过本次问卷调查发现, 医学检验实验室存在的伦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就医环境不合理, 隐私得不到保护

医院的抽血室都是开放式的, 每天上午多为抽血时间。当抽血不畅时, 往往聚集较多的工作人员和别的患者, 患者及家属在心理上感觉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保密医疗不能体现, 有时引发医患矛盾。

3.2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加重患者经济负担

个别医院为了追求经济效益, 在患者就医过程中进行一些不必要的医学检查, 提高了检查费用, 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在医疗服务市场化后,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 有的医生不管病情需要与否, 滥行检查, 重复检查, 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及不必要的痛苦。

3.3 标本采集过程中人文关怀缺失

被调查人群中55.2%的人对检验科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满意, 但仍有34.7%的患者对检验科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不满意。在医患关系中语言美表现在尊重患者, 主动与患者打招呼或自我介绍, 要杜绝“冷、推、硬、顶”的现象。只有这样, 才能加深医患之间的了解, 使不必要的紧张化为理解与谅解, 建立一种亲切友好、合作型的医患关系[3]。

3.4 患者对检验结果有疑问时如何解释, 这种纠纷的数量仅次于对服务态度的投诉

高达85%的患者反映, 当患者对检验结果有疑问或看不懂时, 检验科工作人员多是“我不知道, 去问临床医生”或“我们只负责检验, 要解释去找医生”之类的回答。与许多同行交流讨论, 他们绝大多数都认为解释是临床医生的职责, 检验人员不了解患者的病情, 也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诊疗方面的培训, 为了杜绝风险, 所以要守口如瓶。

3.5 责任心不强, 技术水平低, 造成漏、误诊致医患关系矛盾

个别检验科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 工作中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不认真执行操作规程, 工作粗枝大叶不细致, 草率从事, 造成误诊, 引起医疗纠纷。

4 如何构建和谐的医学检验环境

4.1 构建正确的医学实验室伦理原则

针对医学检验的迅速发展和医学技术价值导向的日益强化、医学检验在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 国际标准化组织临床实验室检验和体外诊断检测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ISO/TC212) 在1999年投票通过了一个文件—ISO15189。其是标准化、规范化世界各国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所制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件, 即《ISO15189:2003医学实验室的质量管理》 (quality management in the medical laboratory) 。ISO15189是在全球范围内推行的一项国际标准, 其中附录C为检验医学伦理学。笔者认为在医学实验室中应建立以下伦理原则[4,5]。

4.1.1 人道主义原则

为解决医学检验技术滥用而引起医患关系淡化的不良后果, 在其应用中必须坚持人道主义原则, 同情、关心、爱护患者, 平等、负责地对待患者;坚持以善良、诚实的态度为患者服务。医学检验服务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 为大多数人的健康服务。

4.1.2 整体效益原则

医学实验室在运用高新技术时, 不能仅仅局限于其局部利益, 而必须顾及到社会的总需求与整体利益, 坚持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原则, 以避免片面追求部门经济利益而任意扩大其使用范围, 诱导需求等现象发生, 避免高新技术的滥用引起的大量伦理道德问题。

4.1.3 精益求精的原则

为防止医学检验新技术在应用中误诊误治现象的发生, 医学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其应用过程中必须坚持精益求精的原则。具体讲, 在思想上, 对医学检验新技术的应用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切不可因自己的疏忽与失误而损害患者的利益。在知识结构上, 医学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熟悉自己的专业知识, 了解与之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 不断更新知识内容, 调整知识结构, 以提高自己的临床思维能力。

4.1.4 最佳选择原则

医学检验新技术的应用首先要严格控制其适应证, 不得任意扩大其适用范围, 随意开列检查项目, 让患者去做那些意义不大或毫无意义的检查。其次是损伤最小, 在效果相当的情况下, 要选择损伤最小、安全系数最高的手段。在特殊情况下必须使用某项技术但又有一定伤害或危险时, 应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 并尽力将伤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以确保患者安全。最后是耗费最小, 在选择医学检验新技术时, 应当考虑资源的消耗, 以减轻患者及家属的经济负担。

4.2 提供安全舒适相对独立的抽血环境

抽血室应采光通风良好, 清洁整齐、安静、安全、有序。可采用叫号系统, 在抽血室外另设一间等候室, 让患者在等候室等待叫号, 以保障抽血患者的隐私。抽血前可开展一般的卫生知识宣传教育, 比如, 通过口头语言教育、发放抽血知识宣传单、在注射室张贴抽血须知等, 让患者了解抽血常识, 可缓解其紧张恐惧的心理。在抽血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巧妙地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技巧, 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 可缩短与患者之间距离, 有效地消除患者的陌生、紧张感[6]。

4.3 提高医患沟通技巧, 正确处理新型医患关系

在检验科, 患者对服务态度的投诉往往占相当大的比例, 所以良好的服务态度非常重要。患者对检验结果有疑问时如何解释, 这种纠纷的数量仅次于对服务态度的投诉。应热情回答病患提出的各种疑问, 尽自己所能地给出令其满意的回答, 则会带给患者一种积极而愉快的情绪体验。另外, 检验报告单中的专业代码、名词与图形的含义及其临床意义等, 是我们检验工作者的强项, 临床医生并不很熟悉, 让患者去找医生解释不如我们自己解释得好。当然, 面对患者的疑问切忌说出绝对的话, 要为可能出现的错误留有余地, 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又很多, 有些是通过检验人员的努力能够克服的, 有些因素则不是检验人员所能克服的, 如某些药物的服用会对肝功能检验产生影响、患者的饮食也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等。一般患者找到检验科理论仅仅是为了得到一个准确的结果, 而不是蓄意闹事, 只要检验人员真心道歉、努力纠正, 绝大多数患者也不会纠缠不休。因此, 解释工作做得好, 不但不会增大医患纠纷, 反而能减少这种风险。因为首先通过对患者病情和既往检验结果的了解, 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工作中的差错, 及时道歉和做出补救;其次, 热心诚恳的解释, 能增进病患对医检人员的理解与信任。

4.4 加强生化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减少医疗事故与纠纷

由于分析前工作的复杂性和质量的缺陷隐蔽性, 检验工作者难以控制, 出现责任不清或难以确定等情况, 容易产生误解和纠纷。分析前质量保证包括检验项目科学合理、患者正确准备、原始样本正确采集和运送, 为了减少和避免差错出现, 医院各部门应协调合作, 多沟通, 形成一整套制度, 并严格执行, 提高整体医疗水平, 减少医疗事故与纠纷。

4.5 与临床科室在沟通中携手并进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 检验科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三大常规, 逐步发展为由生化专业、免疫专业、微生物专业、临床检验专业、血液学检验专业等组成的检验科, 给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准确可靠的检验数据, 为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估提供有力的依据。但检验科要做到健康有序地发展, 应重视与临床科室的沟通, 必须加强医院各部门合作意识, 互相沟通, 提高整体医疗水平, 减少医疗事故与纠纷。

经常与临床科室沟通, 可以及时地把检验科新增检验项目通报给各临床科室, 临床医师可以根据不同患者的需要, 申请所需要的化验项目;同时在沟通的过程中可以了解临床医师目前希望增开的检验项目, 根据目前检验科人员的素质、设备情况和临床意义, 进行全面考察论证, 确实可行的项目应尽快满足临床的需要。

及时有效地与临床科室沟通能掌握更多的患者信息, 对于某些特殊结果可以结合临床情况进行分析, 必要时可以复检, 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改变检验科做完实验发出报告单即完成任务的观念, 检验科与临床科室任何时候都是一个整体, 应当让到医院就诊的患者能够享受到综合性医院就诊的方便与实惠, 简单地说就是无论临床科室还是检验科, 都应该对患者采取负责任的态度, 真正做到以解除患者痛苦的目的[7]。

总之, 检验科技术人员和临床医师应遵守循证医学和循证检验医学的原则, 对检验项目和检验结果寻求最佳的证据, 根据患者的表现, 科学地选择有效、合理、实用、经济的实验项目。

参考文献

[1]张瑞军.从国家卫生部新版《医院管理评价指南 (2008年版) 》看医学伦理学在医院管理中的地位[J].武警医学, 2009, 20 (9) :853-855.

[2]梁红艳, 李正军, 姜晓峰.检验医学中的伦理道德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4, 17 (2) :20-21.

[3]潘传德, 王建华.临床检验标本采集中的伦理道德问题[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6, 19 (4) :87-88.

[4]肖翠峨.正确采集标本预防检验医疗纠纷[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5, 12 (5) :458-459.

[5]梅人朗编译.美国和加拿大医学院校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现状[J].复旦教育论坛, 2005, 3 (6) :82-85.

[6]谢圣高, 邹光楣, 夏云, 等.加强医学检验人员敬业精神教育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3, 16 (1) :2-3.

[7]陈建平.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医学伦理学教学[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1999, 13 (1) :59-60.

医学科学研究的道德与伦理问题 篇2

1 医学科学研究与医学伦理道德的辨证关系

医学伦理道德是协调医学科研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各种关系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是一种长期沉淀的观念和传统,难以改变。而包括医学科学在内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逐渐转变为社会的群体行为,医学工作者不仅要在科学体制内部与同行争夺优先权,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众多社会因素(如经济、科研成果发布等)的影响。正是受到这种内外社会关系交杂的影响,医学科学的进取性、快速发展性与医学伦理道德之间有时可能会发生一些不一致甚至于完全对立的情况。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科学研究领域的历次重度突破与发展,无不会对人们的思维方式、社会行为乃至价值观念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医学研究也是如此。比如:辅助生殖技术、人类基因组研究等医学科研项目的进步,在带来新的道德问题之后,也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医学伦理的基本观点,促进了人们新的伦理道德观的形成。同时,医学伦理道德也是医学科研发展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尤其是在科学技术负面效应日趋明显的今天,运用伦理规范来兴利防弊,对于保障医学科学的健康发展更具有显而易见的积极意义。由此可见,在临床医学实践中,应当继续坚持医学伦理审查,以求更好地指导医学科研的正确、健康发展,服务人类。

2 现代医学科学研究必须遵循的伦理与道德原则

当器官移植、人工授精、基因技术等新的生物医学技术名词充斥于社会的各个方面时,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现代医学科学已经全面跨进了一个崭新的高速发展的技术时代,涉及人体的医学研究和临床试验也越来越多,切实有效地调和医学伦理道德与医学科技发展间的矛盾分歧已是刻不容缓。对此,笔者认为,在传统医学伦理学四大基本准则即尊重、自主、不伤害与公正的基础上[2],在医学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强调这样一点:医学伦理学的首要任务就在于保障患者的利益。

2.1 维护人的生命尊严

人是世界上惟一有理性、有感情、具备社会关系能力和信念的实体,医学研究的发展首先要体现出对人的尊重,惟有如此,才能使医学才能更好地造福人类。

2.2 尊重人的自主权

在研究者与受试者以及医患之间应当建立起一座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桥梁,承认并尊重受试者、患者的自主权应当成为展开医学研究的先决条件。以欺骗、哄骗、诱导等方式进行人体试验尤其是临床药物试验,或是采用未经伦理审查、科学论证即应用于临床的治疗方法,都是违反医学伦理和道德原则的。

2.3 尊重人的知情同意

《伦理堡法典》、《赫尔辛基宣言》中均强调了患者或受试者的知情同意权,指出“人类受试者的知情同意是绝对必要的”[3]。知情,就是要求每个受试者参与临床试验前必须被充分告知并理解研究的目的、方法及研究可带来的预期利益、潜在风险以及可能的不适;同意,则是指受试者在充分理解试验相关信息之后,具有选择和终止参与的权利,且不会因此受到任何惩罚。

2.4 保护人的不受伤害

医学研究中所应用的先进科学技术或诊疗手段,对于受试者、患者而言,往往是“利害并存”的综合体。对此,医学工作者在临床试验设计或药物试用上,应将保护受试者、患者的健康作为首要任务,认真权衡利弊,评估风险,力求以最小的损失为代价获得患者的最大利益。

3 正确处理临床医学科研和医学伦理关系的基本途径

3.1 强化医学工作者的伦理道德意识 医学科研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种社会事业。医学工作者在医学科研的主体,保证科研成果造福人类是其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对此,医学工作者应当强化自身的伦理道德意识,使自身拥有“科学的精神气质”,在医学研究中严格履行默顿在科学社会学中所提出的“无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原则,自觉加强自身道德素质修养,遵循伦理价值规范,在临床医学科研实践中尊重受试者的利益,科研选题时尽可能客观、公正、负责任地揭示医学科研的潜在风险[4]。惟有如此,才能使医学科研技术的发展在为人类健康带来福音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化解医学发展与医学伦理问题间的种种冲突。

3.2 给予医学科研宽松的环境 医学工作者是医学科研的主体,广大公众则是医学科研组织开展的土壤,也是医学研究成果的最终消费者。在现代医学高科技技术的双面性凸现的现实环境下,给予临床医学科研以宽松的发展环境,关键是要培养社会公众正确的科学伦理观和道德观,医学技术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个适合的社会环境。要在社会公众中普及推广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知识,破旧立新,重新树立适应于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健康发展的新型伦理道德观,捍卫科研自由,支持正确的医学科研活动,也能正确地利用科学的伦理观捍卫人的生命权、健康权,对医学工作者的科研活动进行广泛的社会监督,才能真正保障当代医学技术的发展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5]。

3.2 完善医学伦理对医学科研的指导与规范 医学伦理学是指导医学的健康发展,监督医学发展的正确方向,防止其误入背离人道的科学主义歧路的专门学科。要完善医学伦理对医学科研的指导规范,关键是要发挥好伦理委员会、医学期刊等组织机构在伦理审查中的监督作用。(1)发挥已有伦理审查组织的监督作用。伦理委员会、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等作为具备实体组织形式和建制的医学科研伦理审查的管理机构,要积极借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GCP联盟等机构关于医学伦理问题研究的先进经验,逐步建立与完善伦理审查工作视察与评价的管理规范,建立起伦理委员会等相关管理机构的标准操作规程,提高伦理检查的质量。(2)要重视中文医学期刊在医学伦理审查中的重要作用。对医学期刊编辑进行医学伦理知识的培训,深入学习《赫尔辛基宣言》、《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委员会操作指南》、《涉及人体生物医学研究审查办法》、《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指导原则》等国际国内文件,使医学编辑能够在审稿和编辑过程中能够清楚、公正地处理好学术论文所涉及的伦理问题,把好医学论文进入学术传播领域的最后一道关口[6]。

4 结语

医学伦理道德是医学科研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这也是发展医学科技首先需要认识的问题。在临床医学实践中,我们既要给予医学科学研究宽松的环境,同时也要发挥医学伦理的指导与规范作用,使医学技术在保障患者利益的前提下得到快速、健康的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人类、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 肖健,严金海,吕群荣.医学伦理决策中的道德原则冲突及其排序[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2):64.

[2] 王清红,王大军.医学伦理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1998:46-47.

[3] 王亮,王志杰,薛毅.医学研究受试者权益遭受侵犯的伦理分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23-25.

[4] 关健.生物医学研究涉及的伦理问题及其审核要求Ⅰ-伦理争议和伦理审核的意义[J].协和医学杂志,2010,2(3):291-292.

[5] 翟晓梅,邱仁宗.如何评价和改善伦理审查委员会的审查工作[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1):3-5.

医学伦理问题 篇3

医学伦理学把医德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医德的形成及本质构成了医学伦理学广泛的内容。医德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医德历来为医家听重视。祖国医学中道德观念的许多内容也是千百年来代代相传。如古代名医孙思邈的《大医精诚》、陈实功的《医家五戒十要》等, 都是对医德的具体表述。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无论至何处, 遇男或女, 贵人与奴婢, 我之唯一目的, 为病家谋幸福。现代医学的发展使伦理学有了长足发展, 形成了一系列的国际性医德规范。如《国际医德守则》、《护士伦理国际法》等等。

我国社会主义医德的基本原则内容包括:人道原则。贵人, 即天下万物以人为贵, 要尊重人的人格和权利;尊生, 即尊重人的生命和价值;爱人, 即热爱病人。服务原则, 即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公正原则, 即平等。不但要平等对待同事, 而且要一视同仁地对待病人, 使一切病人平等地享有医疗保健权。优化原则, 即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正值的医疗方案。还制定了《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 护理伦理学所规范的护理道德内容为:尽职、献身、热情、和蔼、勤奋、谨慎、技术精益求精。《国际护士守则》中指出, "护理从本质上说就是尊重人的生命, 尊重人的尊严和人的权利"。这些都要求我们要珍视生命, 一切漠视生命的行为都是有违医德的。

目前在医疗卫生队伍中, 存在着片面地追求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忽略了医德素质的培养, 而忽略了医德的修养, 单纯对技术的追求亦是难以达到医术高超的境界。"医乃仁术", "其操术不可不工, 其处心不可不慈。"现代医学模式要求我们每一名医务工作者, 不仅要维护和延长病人的生命, 而且还要努力提高生命的质量。这单靠高个人的的诊疗技术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以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集体主义原则为依托, 实施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 救死扶伤, 全心全意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需要有对病人的极端热忱、极端负责的态度。要求每一位医务人员在提高医疗技术的同时, 不断地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的修养, 使两者完美结合, 相得益彰。

医学伦理学教育是塑造医学人才, 建设高素质医疗队伍的必由之路。医务人员服务的对象是人, 自身医德如何, 直接影响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直接关系到人的生死安危、家庭的悲欢离合、医患关系的和谐。"医乃生之所系, 责任匪轻, 当以太上好生之德为心。"一个医务人员如果没有高尚的医德, 他就不可能受到病人的欢迎, 也不能对自己的事业精益求精。相反, 还会影响自己事业的提高, 影响医疗队伍的整体素质。

医学伦理学教育是维系良好医患关系的纽带。在医疗实践中, 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很多。但是医务人员的高尚医德, 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良好的医德, 直接影响到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责任心、事业心。高尚的医德可促使医务人员孜孜不倦, 以身试医, 以身殉医。能激励医务人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采取有效手段, 克服困难, 为患者解决问题, 这样在医疗实践中, 其不和谐音符就少;不良的医德, 能使患者产生恶劣的心理情绪, 也使自身不能发挥正常的技术水平, 还可能发生不应有医源性疾病, 甚至造成重大责任事故, 导致不和谐事件发生。这种不同的人品医德直接影响到医患关系的质量。

医学伦理学教育是增强个人自身竞争能力、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条件之一。医务人员的医德不仅影响其自身的工作积极性, 还影响到周围同行的工作情绪, 个人人格魅力造就的良好的工作芬围, 是医疗工作顺利、高质量、高效率进行的保障;进而影响到患者的就诊率, 医德好、口碑好, 患者就乐于登门就诊。医德差、口碑差, 势必降低患者就诊的主动性, 导致病源的流失;良好医德造就的高水平医疗技术和护理质量, 可对医院的发展产生直接的效益。

道家医学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探析 篇4

一、道家医学与道家医学伦理

道家重生贵生, 以人的生命为大的思想及讲究养生修仙得道的道教文化和实践, 深深地影响中国传统医学, 构建中国传统医学的生命观、本体观。道医和儒医一样成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支柱, “十道九医”更是成为中医史上的普遍景象。历史上的名医如扁鹊、华佗、孙思邈、葛洪、陶弘景、李时珍等都是道家医学的著名代表, 或者深受道家文化影响。传统医学经典医书《黄帝内经》、《黄庭经》、《抱朴子》等多为道家名典。

作为以人为本、贵生重德的道家文化, 在医学伦理问题上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 从对疾病的整体观、辩证观, 到对医学本身及从医者的素质、行为都有深刻体现。被传统医学奉为第一部经典的《黄帝内经》素问篇就列举了医者治病之“四失五过”。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方序》中强调“人命至重, 有贵千金, 一方济之, 德逾于此”, 其所著有的《大医精诚》是传统医学里最典范的一部医德著作, 著作中对医者的行为、职业道德和个人素养有严格规定。孙思邈是中国传统医学发展史中使医德思想理论化和体系化的第一人。东晋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提出“为道者兼修医术, 以救近祸”, 认为“救人危, 护人疾病, 令不枉死”乃是修道的“上功”, 这样, 就把医德问题提高到与“道”相提并论的至高境界。

二、道家医学伦理的基本特点

1. 重人贵生, 以人为本。

尊重生命, 重视个体生命的价值, 这是道家学说中最重要的思想, 体现在医学里“贵生”、“重养”。道家认为:“道大, 天大, 地大, 人亦大。”将“人”放在与“道、天、地”同等重要的地位。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提出“贵生”、“自爱”思想, 主张“尊生”、“尽年”的庄子更强调认为天下至重, 但不能以天下危害自我生命。《吕氏春秋》、《太平经》、《抱朴子内篇》等道家思想的书籍里无不贯穿着重人贵生的思想传统。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 诸多道学医家的基本价值取向均是重人贵生。孙思邈把“人命至重”作为自己从医的指导思想, 其医著《千金方》以千金命名, 足见对生命的重视。在书中, 孙思邈指出:“二仪之内, 阴阳之中, 唯人最贵, ”进而认为“人之所贵, 莫贵于生”, 所以全生之德为大。道医代表葛洪认为安顿身心、保全性命才是根本, 对身体、生命有危害的行为都是“不祥”, 他说:“且夫慢人者, 不爱其亲者也;轻斗者, 不重遗体者也。皆陷不孝, 可不详乎!”葛洪倡导生命至上的理念, 认为:“人生先受精神于天地, 后禀气于父母。”所以, 应对生命满怀敬畏, 充满神圣, 从而懂得珍惜生命、维持生命, 重视一切生命的存在价值。

2. 医德为先, 以医求道。

道家一贯重视“德”, 反映在道学医家上就是医者道德品质的要求。唐代的孙思邈是强调医者要有医德的最早和最有影响的道学医家。他说作为医者, 必须以病人为中心, 对病人必须“一心赴救”, 在《备急千金方序》中一再强调, “不得瞻前顾后, 自虑吉凶, 护惜身命”, 同时不畏艰险, “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 一心赴救, 无作功夫形迹之心”。要求医生为人坦荡、谦虚谨慎, “不得道说是非, 议论人物, 炫耀声名, 訾毁诸医, 自矜己得”。《抱朴子》中, 葛洪指出:“道存则尊, 德胜则贵。”“为道者当先立功德。”他认为, 无论从事或做什么, “若德行不修, 而但务方术, 皆不得长生也”。作为患者以性命所托的医者要“慈心于物”、“恕己及人”, 方能“积善立功”, “如此乃为有德, 受福于天, 所作必成, 求仙可冀也。”

3. 精研医术, 知行统一。

道家对生命的重视, 进而对从医者的医术水平、诊疗行为尤为重视。孙思邈认为医学是“至精至微”之术, 只有用心精微、刻苦钻研, 才能掌握这门学问。而且只有做到医学上精专、医术上精诚, 方能成为大医。大医者, 不仅要精研《素问》、《甲乙》、《黄帝针经》等医学经典著作, 熟知张仲景、王叔和等医学名家的经方, 还必须妙解阴阳, 擅长周易六壬等象数之学, 同时还要涉猎群书, 读五经三史, 老庄诸子。张仲景认为“愚医”不仅不能救人, 反而是“杀人”。葛洪认为从医者“孜孜而勤之, 夙夜以免之”。道家多良医, 大都把医术精湛看成对患者生命高度负责、医德高尚的表现, 认为医学博大精深, 关乎重大, 医者必须具有广博的医学知识和高超的医疗技能, 医学求道之路学无止境, 永远不能骄傲自满、浅尝辄止。除了对医者医术水平和个人素养严格要求, 道家乐生、贵生、重生, 认为医学就是践行道的一种方式。在行医过程中, 行道施医, 借医弘道, 以术治身, 以道治心, 实现医道合一、知行统一。

4. 患者为上, 一视同仁。

在道家看来, 天地万物皆为“道”所化, 自然界不同生命形态的本体都是“道”, 庄子认为:“以道观之, 物无贵贱。以物观之, 自贵而相贱, 以俗观之, 贵贱不在己。” (《庄子·秋水》世间万物本无贵贱等级, 这一思想反映到医学伦理中就体现为一种道家的医学人道主义。如孙思邈就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 大胆提出对所有患者皆应一视同仁。他认为病人来求医, 不得“问其贵贱贫富, 长幼妍蚩, 怨亲善友, 华夷愚智”, 要“普同一等, 皆如至亲”, 在当时历史背景下, 提出这一观点非常了不起, 对后世医学从业者影响巨大。明代医家、中医外科大家陈实功在其所著的《外科正宗》中提出“医家五戒”和“医家十要”, 首要提到“凡病家大小贫富人等, 请观者便可往之, 勿得迟延厌弃”, “凡娼妓及私伙家请看, 亦当正己视如良家子女”, 并在医疗实践中推崇践行, 其高尚医德深受百姓爱戴和后世敬仰。

三、道家医学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1. 理论价值。

(1) 丰富中国传统医学伦理思想, 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道家医学伦理是中国传统医学伦理思想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 这从第一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 第一部药学经典《神农本草经》就是受道家思想指导形成可以看出的。在中国传统医学伦理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道家对生命的重视、对医者严格的医德要求、对医患关系的深刻分析, 如道家思想中“贵生爱生, 以人为本”、“精益求精, 体悟大道”、“淡泊名利, 无为自然”、“平等待人、博施济众“、“谦下不争, 内敛谨慎”都成为中国传统医学伦理思想中至今深深影响医务工作者的重要思想。

(2) 充实现代医学伦理内涵, 为现代医学伦理所遇困境探索解决之道。医学技术迅猛发展, 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 给人们带来越来越多的道德困境。“技术至善论”让人们陷入医学无所不能的幻觉中, 同时在冰冷的技术理性中, 活生生的人性在消退, 人越来越成为可以拆卸维修、更换的机器, 成为器官、组织或细胞的集合体;病症越来越成为独立于人之外的单纯意义的医学名词。病人在医生眼里只剩病不见人。在现代医学模式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的背景下, 道家医学伦理思想中对生命的思考和重视, 对医学发展的深刻认识和体现在医疗实践中的人文关怀, 对探索解决现代医学伦理所遇困境有着重要作用。

(3) 丰富和发展道家思想, 传播道家文化。道家医学伦理是在道家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医学伦理思想, 道家医学伦理的新发展为道家思想发展增添了活力、丰富了内容。道家医学伦理年代久远, 且相关思想散见于医书、医家实践, 甚至道教经文中, 全面、系统地研究和找寻它的现代意义对道家思想的研究和传播道家文化非常有意义。

道家医学伦理思想随着现代医学的新发展, 必然会随之增添新的内容, 必然会更充实和丰富道家思想和文化。

2. 实践价值。

(1) 加强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 提升医德修养和医德品质的需要。医学是一门以人为研究客体, 直接服务于人的科学, 可以说是一门“人学”。因此, 医学比其他任何科学都更强调人文关怀。在市场经济影响下, 最具人文关怀的医生这个群体受物质主义等思潮的影响, 部分医生在敬业精神、对待患者的态度、对生命的敬畏等方面出现伦理缺失、道德滑坡的情况, 医患关系紧张、互不信任、医疗事故、恶性伤医事件频发等医疗领域不正常现象严重影响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道家把对医家的要求与道家的标准等同起来, 道家对医学神圣性质的认识及对医家严格职业操守的规定和追求, 对医生个人修养、职业道德培养将起到积极作用。

(2) 改善医患关系, 建立和谐医疗环境的需要。文明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和谐医疗环境的保障, 医患之间相互理解、尊重、信任、积极配合是疾病得到良好治疗的基础。道家医学伦理不仅促使医者尊重生命、尊重患者, 提高自身医德素养, 对患者而言, 信任医者、坦诚求医也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文化和生活水平提高, 人们对医疗服务的理解和要求越来越高, 需求的多层次、多样化越来越明显。医患双方都需要重新思考, 反思医疗实践中各自的职责。道家医学伦理中规范医者行为, 对大医精诚的追求, 为患者着想, 对和谐医患关系和医疗环境的建立有着极好的塑造作用。

医学不仅呵护人类的健康、延长人类的寿命, 而且更关注人类生命的本质和意义。现代医学模式固然产生于现代社会和现代医学实践, 同时可从道家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中吸取营养和智慧。在现代医学模式转型中, 道家思想和以它为指导的道家医学伦理, 必将融合现代医学伦理思想, 体现其价值的同时得到全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

[2]葛洪.抱朴子内篇[M].王明, 校释.北京:中华书局, 1985.

[3]曹志平.中国医学伦理思想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4]程雅群, 程雅君.道教医学与中医学关系刍议[J].四川大学学报, 2008 (2) :57-61.

[5]张秋菊, 郭照江, 左小航, 刘海涛.关于现代医学伦理转型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6, 19 (4) :35-36.

[6]游建西.简论传统道家医学传播形态[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2 (3) :44-50.

检验医学伦理认知的调查报告 篇5

笔者以本院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为对象,对医学生检验医学伦理学知识的现状作一较为全面的研究。

1 调查对象和方法

调查对象为我院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243名,分别来自本院2004~2008级的学生。男生56名,女生187名,其中86名为三年制大专生,157名为五年制大专生。这些学生中约45%来自城市,23%来自乡镇,32%来自农村。为确保答卷的客观真实性,调查由班主任负责,利用开班会时间,以班级为单位集体答卷,采用无记名方式发放问卷调查表,回收有效问卷243份,回收率为100%。调查对象在限定时间内完成问卷调查内容。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开设医学伦理学必要性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72.8%的被调查对象不知道医学伦理学,高达90.9%的学生不知道检验医学伦理学。问卷中“你认为在今后的医疗工作实践中是否可能遇到医疗纠纷的困扰(事件)”这一选项中,选择“一般不会”和“不会”的学生占25.7%,选择“肯定会”的学生占74.3%。问卷中“认为检验医学伦理学知识对今后工作有否帮助?”这一提问,18.2%的学生认为帮助很大,36.4%的学生认为帮助比较大,45.5%的学生认为无帮助。问卷中“开设检验医学伦理学这门课是否必要”,认为“没有必要”的学生占75.5%,其中五年制专科生高于三年制专科生,提示三年制专科生对该课程的开设更加有兴趣。调查结果还发现,72.7%的学生不知道检验医学的道德标准。

2.2 对检验医学伦理学涉及的具体问题的认识

本次调查中,笔者还试举了一些检验医学伦理学涉及到的具体问题,让学生来选择,以了解学生的伦理思维能力。如对于问题“假如你今后的工作是涉及做亲子鉴定的工作,因被检出结果将使一个家庭破裂,女方为了保住这个家庭,送到你家一大笔钱,要求你为了挽救这个将破裂的家庭,作与检验结果相反的报告。”73.3%的被调查对象选择“如实填写报告”,但也有26.7%的学生选择“按女方要求填写”,但他们在选项后面注明了“不收女方送的钱”。从中可以显示,这些学生怀着一种比较幼稚、美好的愿望,而忽略了检验医学的“提供真实、客观的检验数据”这一最基本的道德标准。对于问题“邹扬(化名)被北京某单位录用,并到单位的指定体检机构———某医院进行入职体检。”86.2%的学生选择“体检结果应告知单位”,只有8.1%的学生选择“体检结果应告知本人”,还有5.7%学生选择“两者都可以”。结果显示,学生的选择明显违背了医德保密的原则。医德保密是医务人员的一项传统职业道德,是医学伦理学特有的范畴之一。

3 讨论

3.1 开设检验医学伦理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医学检验在临床虽属医技专业不占主导地位,但它是医学诊断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检验医学已不是20世纪初仅用显微镜、比色计等简单仪器进行一些基本的常规检查,检验科工作者只是起助手作用,仅仅负责技术工作,检验结果的解释和应用全由医生负责。进入21世纪,医学检验将会更多地深入医疗临床实践的第一线,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检验医学将用人类科学发展的最先进技术,特别是分子诊断学技术,开展上万项检验项目。在这种情况下,临床检验工作者义不容辞地要担负起咨询和鉴定等更多的工作和责任,为临床提供检验结果的合理解释和应用,积极参加临床上的疾病管理和结果分析。在这种情况下,目前只注重技术教育不注重医学伦理道德的教育,显然不能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的需要。

在现行的医学检验教学中,教师普遍比较注重科学技术素养的培养,重视科学过程的探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使学生形成科学技术至上的思想,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解决各种问题的惟一办法,导致技术掌握与人文道德精神之间的失衡,并由此造成道德伦理观念形成的欠缺[2]。具有良好的人文品格、医德修养,是医务人员必备的职业道德。一张小小的检验报告单,其数据是否能保证客观和真实,是衡量一个医学检验人员职业道德的重要标准。一个检验道德素质低下的检验工作者,可能在不道德的观念支配下,作出完全违背真实的检验报告。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高达72.7%的学生不知道检验医学的道德标准基本要求是什么,这说明了确立正确的检验道德伦理观的意识在学生思想中还比较淡薄,这对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形成正确的医德医风是不利的。

调查结果还提示,三年制专科生对开设该课程的需求还是迫切的,这是因为三年制专科生经过高中阶段的系统德育课的教育,从心理方面更加成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现在医患关系的重要性,意识到在将来的工作中必将会遇到医疗纠纷。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将检验医学伦理学作为医学检验专业基础课程,开始时以选修课的形式,并以考查课的形式开设,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感性经验,为日后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单独面对和处理检验医学伦理问题打下基础。

3.2 组织编撰具体的、可操作的系统性教材

检验医学除遵循医务人员共同的医学伦理学要求外,还有专业的特殊伦理道德要求。医学伦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展最为迅速、最有生命力的交叉学科。作为这个学科的一个分支,检验医学伦理学才刚刚起步,目前国内还没有一本完整规范的检验医学伦理学教材。ISO15189在文件中已根据医学检验专业特点提出了检验医学伦理学的纲要,并对这一学科的建立提出了基本的要求,但形成系统的教材还要落实教材编写的具体工作。因此,应组织一批具有医学伦理学教学经验和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经验的专家学者,联合攻关,按照ISO15189提出的检验医学伦理学的纲要,以提高医学检验学生的医德认知力、判断力、内化力和践行力,增强其医德素养为中心,在继承现有教学经验,结合当前临床检验所涉及的大量伦理道德问题和具体案例,借鉴国内外检验医学伦理学教学成果基础上,编写适合当前临床检验专业的教材。

3.3 建立相应的师资队伍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的业务知识水平,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教师的道德水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检验医学伦理学是检验医学与伦理学的交叉学科,它是原则规范行为准则要求与实践操作指导相结合的课程,其知识容量要求上看,它既要求教师必须是具备伦理学及相关的人文社科知识,还要有具备一定的医学检验知识。为此,要改变管理方式,建立竞争、激励机制,鼓励专业课教师轮流到外校或本校系统学习医学伦理学知识,并组织集体备课、定时定期邀请专职的医学伦理学教师参与,共同讨论教学内容、观念和方法,力求使每个专业课教师都能在专业课、临床课、见习等各个阶段始终贯穿检验医学伦理学的教育。

3.4 选择有效、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

开展检验伦理学的教学形式有两种,一是设置专门的检验伦理学课程;二是在日常的专业课教学中渗透检验伦理学的内容。

培养学生检验医学伦理思维判断能力有很多途径,如理论讲授、临床实践、案例教学等,其中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伦理思维能力最有效的形式。

笔者尝试过通过案例教学,培养检验医学生的医学伦理思维能力,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下临床收集、选择典型事件,编成案例教材,并在每次课前提供给学生。然后让全班40名多学生分组,3~5人组成1个小组,每次由1人代表小组发言,这是案例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中单一主体和单一信息源,而只是一个讨论的参与者和引导者。在讨论中,允许学生自主发言,并可以相互提问。教师应该在讨论中起引导和启发作用,最后,由教师对讨论意见进行归纳和小结,以便加深学生的认识。

通过案例教学法[3],让学生思考其中所蕴涵的伦理思想,关注人的社会性、心理性因素,建立良好的医患、医际关系等理念,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处理好医疗服务与社会责任、生存与死亡、医疗与保健等有关伦理问题。

但在教学实践还发现,案例教学也存在局限性[4]。由于没有向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和相关的基础知识,影响了学生伦理知识的构建,也影响了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判断。因此,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教学是学生准确把握案例的基础,案例教学则是学生深入理解理论和指导实践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的医学伦理思维判断能力来说,两者都不可缺少。

对比中西方的经验与做法,我们的检验医学伦理学教育明显滞后于医学的发展,也滞后于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主要原因是教育的结构设置不合理。正确的检验伦理观的教育与培养并不是教条、程序化的,而是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需求状态相关联。我们有必要让检验专业的学生从开始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就开始接受正确的检验伦理观的教育,以便在将来的临床实践工作中,能以正确的检验伦理观贯穿于工作始终,坚持正确的医德医风,减少医疗纠纷,杜绝虚假数据和医疗事故,成为合格的检验医学人才。

摘要:目的了解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对检验医学伦理学知识的现状,探讨医学检验专业是否有必要开设检验医学伦理学课程。方法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对243名医学检验专业大学生进行了检验医学伦理认知的调查。结果高达90.9%的学生不知道检验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知识;25.7%的学生认“为在今后的医疗工作实践中不会遇到医疗纠纷的困扰”;45.5%的学生认为“检验医学伦理学知识对今后工作没有用处”;72.7%的学生“不知道检验医学的道德标准”。结论随着现代检验医学涉及领域的扩展,有必要将检验医学伦理学作为医学检验专业的基础课程,尽快组织编写系统的相应教材,重点采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的伦理思维。

关键词:检验医学,检验医学伦理,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庄俊华,张秀明,等.医学实验室质量体系——文件范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80~81

[2]梁红艳,李正军,等.检验医学中的伦理道德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17(2):20~21

[3]曹永福,王云岭.论案例教学与医学伦理思维能力的培养[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3):35~36

医学伦理问题 篇6

关键词:医学科技团体,医院伦理委员会,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三甲医院几乎都成立了医院伦理委员会,其一般定义为:“建立在医院等基层卫生单位中,由多学科人员组成、为医疗实践和医学科研中的医德问题和伦理难题提供教育、咨询等的组织。[1]”它们在开展医德教育、进行医学伦理咨询、监督评价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制定有关医院伦理道德规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我国目前医院伦理委员会体系还不健全,各医院伦理委员会都是在没有统一注册或准入的情况下,根据各院医疗和科研工作需要自行设立并开展工作,互相之间缺少联系,而且,医院伦理委员会监督机构主要是院内管理部门,监管力度局限。

1 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成立与发展

我国医院伦理委员会体系亟待建立健全。追溯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历史,美国是医院伦理委员会产生的摇篮。从体系建设来看,美国自1974年至今,先后建立了国家级“保护生物医学与行为研究中人体受试者国家委员会”、“伦理咨询委员会”等组织,它们对当时复杂的伦理问题提出了相对科学的评价,为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提供了依据。除此之外,丹麦、赞比亚等其他国家也成立了国家级伦理委员会,并以法令的形式保证其履行职责。综观欧美等国这类组织情况,医院伦理委员会承担的职能主要包括教育、规范、咨询及监督等方面[2],目的是为了提高医务人员伦理水平,解决实际临床问题。而对于我国而言,医学伦理这一概念进入中国不过十几年,相关立法还不完善。目前国内学术界有人呼吁由政府主持建立全国医院伦理委员会体系[3]。然而,如果直接由政府出面主持这项工作,不仅工作量剧增,更重要的是在一些敏感的伦理问题处理上稍有不慎,极易陷于被动,比如我国人体器官移植的伦理问题,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器官移植大国,器官供体来源与分享,受体登记、后续追踪情况等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关注。

医学科技团体可以协助承担这项工作。事实上,无论是美欧还是我国,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建立很多是在医院协会等医学科技团体的促进下起步的。1972年,美国医院协会制定了《患者权利章程》,医院开始设置医院伦理委员会[2]。美国健康机构评鉴联合委员会(JCAHO)要求医院必须对在提供患者照护时有伦理争议问题的处理机制加以说明,它建议成立跨领域的伦理委员会,到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已有60%以上的医院建立了医院伦理委员会。德国基督教医院协会建议协会内所有医院应该有临床伦理委员会。截至1992年,日本也有50%左右的医院成立了医院伦理委员会[2],其他国家情形相似。正是在医学科技团体的积极推动和引导下,国外医院伦理委员会得以迅速发展和壮大。

我国医院伦理委员会的产生更是如此,1991年由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组织制订了《医院伦理学委员会组织规则》在成都第六次全国医学伦理学学术会议上发布实行,这个文件对该委员会建设提出了一些组成上的建议,同年津、京几家大医院分别据此成立了医院伦理委员会[2]。

应该指出,美欧等国医学科技团体作为纯学术组织在医院伦理委员会体系建设中并没有发挥多少实质性的作用,其医院伦理委员会体系主要是在政府的主持下建立。我国由于根本社会体制的不同,医学科技团体虽然性质上仍然是社会中介组织,在政府倡导精兵简政的大环境下,已经承担了大量政府职能转移的工作。多次实践证明,这一举措结果是多赢的,政府部门加强了宏观调控能力,科技团体拓展了活动空间,社会民众反响良好。

2 医学科技团体协助建立医院伦理委员会体系的作用

2.1 协助政府建立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注册或监管制度

我国目前政府行政部门规定,在某些特殊领域,如器官移植、临床药理人体实验、人工辅助生殖技术应用等方面,必须由医院伦理委员会实施伦理审查。现有的医院伦理委员会层次参差不齐,政府对相关情况缺乏全面掌握,在这方面医学科技团体可以发挥一定的协助作用。在聚集全国各级、各类医院最广泛、权威的医学专业人才的同时,其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独立办事机构,能有效确保制度建设的顺利推行。

具体做法上,医学科技团体通过组织专家讨论、现场调研、专家咨询等方式,拟定医院伦理委员会设立条件,协助政府建立相关注册制度;通过建立国内医院伦理委员会数据库,为政府全面了解医院伦理委员会分布情况提供依据;通过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等措施,对各医院伦理委员会实施监管。

2.2 协助制订医院伦理委员会工作指南

医院伦理委员会体系的形成,不仅需要完善的注册和监管制度,定位明确的工作指南也非常重要。

医学科技团体的人才优势是其能顺利协助制定医院伦理委员会工作指南的基础。在以往的工作中,医学科技团体多次协助政府制定医院工作指南和各项工作制度,比如中华医学会组织专科分会编写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其涉及的原则、内容(包括人员结构、组织章程、工作流程等方面)和初步结构框架都获得了医务人员的广泛认可。制定医院伦理委员会工作指南的工作与之相似,医学科技团体不仅能组织相关专家编写《医院伦理委员会工作指南》,而且对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章程也能起到很好的咨询、反馈作用。

2.3 开展教育培训

我国医院伦理委员会问题之一:缺乏有效渠道为其成员提供教育培训机会,成员靠自学或偶尔短期培训接受基本医学伦理学知识。国内相关培训资源短缺,既无系统培训教材,也缺少强制性培训要求。这些都影响了伦理委员会的审查能力与水平。

医学科技团体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对会员进行培训。多年来,医学科技团体在组织继续教育项目和活动、组织各项认证考试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建设上,医学科技团体通过编写相应的医学伦理学教材、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召开研讨会、进行学术报告等方式,将更多、更新的医院伦理委员会知识传递给广大医务人员。

2.4 促进学术交流

我国医院伦理委员会多是自行成立,伦理委员会之间缺乏交流。医学科技团体有主办医学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的优势,仅以中华医学会举例,2008年组织一类学术会议近70次,参会代表达到七万人,加上学术期刊投稿、专题学术报告等各种形式搭建不同医院伦理委员会间学术交流的平台非常便捷。尤其是在组织专题年会上的经验已经比较丰富,通过邀请国际知名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开展与国际及港澳台的学术交流,都有助于尽快提升我国医院伦理委员会整体学术水平。

医院伦理委员会体系的建立与健全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努力。本文仅从医学科技团体的角度,分析了其可能承担的作用。独木不成林,只有在政府指导、医学科技团体和医务人员共同努力下,才有可能真正建立并逐步完善医院伦理委员会体系。

参考文献

[1]曹永福,王云岭,杨同卫,等.我国“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成立背景、功能和建设建议[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17(5):31-33.

[2]张鸿铸.中外医院伦理委员会综览与展望[J].中国医学伦理学,1995,8(1):20-22.

医学伦理问题 篇7

关键词:医学伦理教育,医学院校,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提出,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 深入地表达了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医学伦理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医学发展、医学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它有助于全面提升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因此, 把医学伦理教育作为促进社会公平、维持社会和谐的重要工具, 是建设和谐社会卫生系统的重要前提。

一、中国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现状

1. 医学伦理学在医学教育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医学从诞生之时起就不是单纯的科学技术, 它在本质上是技术性与伦理性的高度统一。医生的道德观、价值观作用于医疗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贯穿于医疗活动的每一个领域。因此, 学习医学伦理学是从事医学职业的内在要求。特别是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学伦理学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中国从1981年开始开设医学伦理学, 但一直将其列入思想品德课中, 医学伦理学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特殊性远远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中国医学院校医学伦理学课时普遍偏少, 总课时为18~36学时, 不及美国、日本等国家同类课程学时总数的1/5[1]。

2. 教学内容较陈旧, 偏重理论说教, 与飞速发展的医德实践联系结合不紧密。

西方国家医学伦理学教学内容广泛而具体, 涵盖了医生职业道德、从业法规、沟通技能、生命科学、与卫生保健相关的社会问题以及对弱势群体的特别关注等许多方面。相比较而言, 中国医学伦理学教学内容则显得抽象和笼统, 大致涵盖医德传统、医德理论、医德原则规范、医疗人际关系、生命伦理等方面。现有许多教材教学内容与飞速发展的医德实践和现实医德问题联系不紧密, 未能重点围绕医疗实践中产生的、与社会公众关系密切的医德难题和伦理困境而展开, 与现实需要有一定差距。临床课程的教材和教学中, 极少涉及伦理学内容, 特别是某些技术应用中十分尖锐的伦理问题也未有涉及, 对诊治中的伦理社会问题几乎只字未谈。

3. 授课形式单调是医学伦理学教学中亟待改革的又一弊端。

目前医学伦理学教学中通行的是单纯由教师讲授的方法。限于学时, 教师较少考虑也无从考虑实际效果。这种“布道式”的教学方式, 很难引起学生对医学伦理学的兴趣, 更不用说掌握指导他们终身职业生涯的伦理准则与规范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美国医学院该门课程的教学形式显得生动活泼。其中最常见的是各种形式的讨论和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日本的医学伦理学课程则主要由相关临床教研室的教授主讲及让学生参加病区实习的形式来予以实施, 注重培养学生判断医疗实践中发生伦理问题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拿大的医学伦理学课程大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二、加强医学伦理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诉求

在医学院校提倡学习和研究医学伦理学, 深入开展医德的自律与他律活动, 对提高医学生的医德水平, 促进医疗、教学、科研、预防、管理质量的提高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等, 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1. 有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务工作者。

社会主义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造就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德才兼备的新型医学人才。对医学生来说, 今天所学的专业, 同明天所从事的职业是直接联系着的。纵观医德史, 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大医精诚”, 可谓之中国古代的医学伦理名著, 他指出, “大医”必须“精诚”。“精”和“诚”必须统一, 相辅相成。古代医家尚如此, 何况现代医生。邓小平对医务工作者提出要求:做一个白求恩式的革命家, 白求恩式的科学家。可见, 学习医学伦理学对培养和完善医学人才的素质和知识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医学生是中国卫生事业的后备力量, 加强医德教育, 不仅关系到医学生个人成长, 而且关系到未来的道德风尚, 关系到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2. 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

医学伦理学教育能提高医德水平和医疗质量。现代医学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研究表明, 如果医务人员缺乏医德修养, 言行不正, 就会影响甚至破坏病人正常心理状态, 加重病人紧张、恐惧、焦虑和消极情绪, 引起一系列不良心理反应, 乃至影响治疗效果。具有医德高尚的医务人员忠于职守, 以高度的同情心、满腔的热情、美好的语言、端庄的行为给病人以慰藉、勉励, 并千方百计采取相应的医护措施, 创造良好的治疗和护理环境, 有利于病人情绪的稳定, 有利于疾病的防治和康复, 提高治疗效果, 从而提高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

3. 有利于改善社会道德风尚。

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医学伦理学作为一种职业道德, 它是整个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医学伦理学教育, 提高医学生的道德水平, 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贡献。医学生以后的工作同所有社会成员都有联系, 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是党和国家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之一, 是一个以服务为特点的“窗口”行业。医疗卫生部门和医务人员、管理人员的医德水平的高低是衡量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由此可见, 医学生必须认真加强医德建设, 用高尚的医德改善社会道德风尚, 保护社会主义生产力, 充分发挥其社会主义“文明窗口”的作用。

三、重构医学伦理教育的对策

在和谐社会背景下医学院校的医学伦理教育, 应提高医学伦理道德教育的实效, 创新教育模式, 构建医学伦理道德教育的经常性机制, 实现医学伦理道德教育的目标。

1. 更新教育理念, 将医学伦理学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全过程。

在进行中国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时, 应确立系统教学观, 医学伦理学教育除了独立的课程教学外, 还应将其整合到专业课程教学中, 并把它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医学伦理学教育还应贯穿于医学教育全过程, 坚持医学伦理学终身教育, 在医学继续教育中加入医学伦理学内容。构建一个医德教育的有机系统, 使医学伦理学教育成为连续的、无处不在的体系。更新医学伦理学教育理念还要确立以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学观, 注意结合医学教育总目标、医学伦理学课程定位以及医学职业的内在要求, 重新调整和确定医学伦理学教育目标, 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素质和能力提高转变。特别应关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医学伦理学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人文关爱精神;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医学伦理意识, 锻炼其对医学领域道德问题进行伦理分析、伦理决策和伦理评价的能力。

2. 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加强医学伦理学理论教学。

医学伦理道德教育首先是认知教育, 要使学生认知学习医学伦理的重要性, 要使学生认知医学伦理的学科体系, 要使学生认知医学伦理规范的主要内容, 要使学生认知医学伦理道德修炼方法, 从而首先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和方法概念, 为磨炼医学伦理道德意志和提高践行的自觉性奠定基础[2]。在这一方面, 许多医学院校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进行了案例教学法研究:典型医德案例专题讨论法、结合理论举例法、课外案例作业分析法和案例考试检查法;指导学生课堂“自学”法研究;开展医德“床边见习”教学法研究等等。实践证明, 医学伦理教学采取有效地多种教学方法和形式, 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 创新教学内容, 自觉地渗透医学伦理学教育。

到目前为止, 中国高等和中等医学院校和医疗部门陆续开设了医学伦理学课程, 先后编写了许多版本的医学伦理学教材。这些教材的出现, 对于医学伦理学的教学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1世纪是生命与健康科学发展的世纪, 医学伦理学内容体系既要反映传统医德精华, 又要突出生命与健康主要内容, 并包括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等相关学科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论证, 其具体内容应突出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和实践性的统一。通过不断创新教学内容, 使医学专业课中医学伦理道德内容更加具体化、形象化, 对医学生的教育更具有说服力, 使医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医学伦理道德规范及其意义。

4. 建立新的考核考评机制, 提高教学成效。

考试既是一个检阅学生的平台, 又是一个学生发展的平台。考试不仅只是考核学生掌握了多少理论知识, 而且要检验学生接受教育后的思想变化。“医学伦理学”课程的考试是对学生进行医学情感教育的重要环节, 也是检验“医学伦理学”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3]。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建立医学伦理学课程学生成绩考核考评机制。第一, 采用常规考试、课堂及课外作业评定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情况, 占总成绩40%。第二, 老师讲授本门课程后, 安排学生写小论文1篇, 占总成绩20%。第三, 通过四个方面评价途径, 评价等级: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学生自我评价, 在开设医学伦理学这门课期间, 对自己政治思想、学习态度、遵守纪律、团结互助、关心集体等方面结合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评价内容同自我评价;班干部和辅导员对学生评价, 评价内容同自我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主要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纪律、讨论发言、回答和提问等情况做出评价。采用以上对学生成绩的综合考核考评办法, 调动了学生学习医学伦理学的主动性, 促使学生在学习这门课时, 就按照评价内容来约束自己,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使学生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和公正评价别人。

医学伦理学素养是每一个医务工作者必备的品质, 也是每一个医学生必备的品质。通过教育使医务工作者比较全面地掌握医学伦理学知识, 并具有一定的辨别和批判能力, 能够正确区分医疗、科研实践中的道德行为和不道德行为, 坚持科学正确的医学伦理学道德, 选择正确的医德行为, 对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明华, 郝云玲, 张玲.医学伦理学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7) .

[2]宁德斌.构建医学院校医学伦理道德教育经常性机制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8, (10) :123-125.

上一篇:篮球专选论文下一篇:环境法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