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弱原因

2024-07-11

薄弱原因(精选12篇)

薄弱原因 篇1

一、导言

2014 年2 月,奇瑞因发动机存在安全缺陷召回2009 年9 月-2013 年3 月期间生产安装SQR473 发动机的瑞麒X1 轿车约32000 辆。 2014 年12 月,奇瑞因活性炭灌通气管存在安全缺陷召回部分2009年9 月-2013 年6 月生产的风云2 轿车约219000辆,同时召回涉及A3、东方之子、V5 和QQ6 等4 个车型约290000 辆车。 这些召回的汽车大都是因为发动机、活性炭灌通气管等出现质量问题,存在可能会导致发动机悬置断裂、通气管堵塞或者油箱损坏,甚至可能引起爆炸等安全隐患。

奇瑞作为我国目前国内最大的自主汽车品牌,如今也存在着汽车的质量问题,国内其他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也存在着相同的问题。 这些质量问题对车主的安全有很大的威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发现,质量意识薄弱是根源。 生产中不注重细节,没有把质量放在第一位,没有形成良好的质量意识观念,才导致了大量的汽车召回,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这不是因为不会做、做不好,也不是因为没有掌握先进的技术,而是因为没有树立植根于内心的质量意识观念。 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提高全民的质量意识已迫在眉睫,要想挤进世界质量强国行列,必须提高全民的质量意识[1]。

所谓的质量意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习惯、 一种做事的态度和原则,是质量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 质量精神是质量文化的精髓,由质量理念、质量意识、质量方针和质量道德构成,它反映了质量文化的精神状态[2]。 质量意识又是质量理念和质量方针在人们思想中的表现,可以对人们的质量行为进行控制。 因此树立卓越的质量意识, 应将质量理念渗透在全民的思维之中,使全民将质量意识化为行为准则,把维护国家的质量信誉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二、质量意识薄弱的表现

质量管理有句名言:质量90%取决于意识,10%取决于知识[1]。 可见,质量意识在质量问题的产生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我们应该重视质量意识,进行源头管理。 下面从诚信意识缺失、责任意识缺乏、服务意识淡薄和危机意识不强等四个方面阐述质量意识薄弱的表现。

1、诚信意识缺失

诚信是个人、企业和国家的立足之基。没有了诚信,也就没有了立足的根基。 自古以来,我国并不缺少诚信的文化元素。但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质量意识逐渐淡化, 导致我国商业社会普遍缺乏商业道德、缺乏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 三株集团、秦池酒业、三鹿集团等无一不是倒在了诚信利剑之下,它们因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投机取巧,没有树立良好的质量意识观念,忽略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问题,最终使其陷入信用危机和诚信缺失的尴尬局面。可见,质量诚信缺失是产生质量问题的隐患之一, 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而且还会造成一定的社会危害。

2、责任意识缺乏

企业、国家既要承担经营责任,更要承担社会责任。 在我国,由于质量意识水平普遍比较低,人们的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不强,导致出现了许多的质量问题。 比如雪花啤酒因质量控制不严 “爆炸伤人”,宅急送“责任丧失,快递一月丢三次”等。 这些都是因为质量意识不强,员工缺乏责任意识,导致产品和服务出现质量问题。 由此可见,如果企业没有良好的质量意识, 就不会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企业就不可能长远的发展。 同样,一个国家的质量意识不强,就会造成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3、服务意识淡薄

服务意识是质量意识的组成部分,质量意识薄弱,会造成服务意识的淡薄。 在我国,最明显的就是我国的餐饮行业。 餐厅服务员的文化教育水平较低,不少人是小学毕业生或者初中毕业生,掌握的知识较少,整体的素质水平不高,质量意识观念不强,因而造成其服务意识低下。 对待“上帝”服务不周,容易使其产生不满情绪或者抱怨。 这看似是一件小事,但却能反映一个国家整体的文化素养和人们服务意识水平的高低。 所以在质量问题上应该坚持“勿以恶小而为之”的理念,否则,即便是小事,也有可能损害企业的形象。

4、危机意识不强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危机意识, 就十分危险,这经过历史的验证。 如手机巨头诺基亚、摩托罗拉等企业,发展成熟之后,墨守成规,守着几十年不变的产品,不与时俱进,没有“居安思危”的意识,陷入“青蛙效应”陷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目前,我国质量意识还处于较低水平,危机意识较弱。 比尔·盖茨要求每个员工都要有忧患意识,要有“安不忘危”的心态,这样企业才能长盛不衰。 所以,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要时刻保持安危意识,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质量意识薄弱的深层次原因

1、“人”的不重视

“人”的不重视包括二方面。 一方面,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有时只注重价格高低,不重视质量好坏;另一方面,一些企业的高层领导者不重视质量管理,员工们上行下效,总是认为产品有点瑕疵很正常。 殊不知往往就因为那么一丁点差错,就有可能导致顾客的生命受到伤害。 由此可见,质量意识薄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不重视。 日本企业家土光敏夫在谈到质量管理的五大构成要素(人、机、物、法、环)时强调:机由人控、物为人管、法在人创、环依人治, 强调了人是质量管理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一切质量管理活动都离不开人的存在[3]。 人的意识决定人的行为, 由于人的心中对质量的不重视,才会导致质量问题的频繁出现,才会给企业和国家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2、没有树立“质量是生命”的观念

“质量是生命” 的意思是质量的重要性就如每个人的生命一样,是个人、企业和国家生存的根基,没有了质量,也就没有了生命,生命不存在了,就一切都没有了。 我国不少人就是因为没有把质量视为同生命一样重要,没有形成“质量是生命”的质量理念, 才导致了质量意识的观念不能植根于内心,不能外化于行动。

3、没有形成良好的质量文化

质量文化是特定群体在质量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习惯。 质量文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员工的自信心、责任感,这些都是质量意识的表现。 由于没有形成良好的质量文化,人们的质量意识水平相对较低。 在共同的事务上达成共识的可能性很小,人们也就不会在质量文化氛围中自觉的参与质量管理活动,更不会积极完成各项质量标准。

4、以“速度”求发展,过分追求经济效益

在当今迅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下,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由于急于发展,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各行各业相继出现了以“速度”求发展,以“财富”评价能力的情况。 使得在生产加工的过程中只一味注重结果,而忽视质量的过程控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忽略了质量意识的培育,这是导致质量意识薄弱的主要原因之一。

5、制度不完善

市场机制不成熟、法律体制不健全和执法力度不强是造成目前我国质量问题接二连三发生的主要外因,也是质量意识薄弱的原因之一。 近几年来瘦肉精、地沟油、三鹿奶粉等产品频繁出现质量问题,可以看出相关部门对于质量的重视程度和监督力度还不够强,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健全,法律制度还不完善,对于产品质量的生产和检验过程不够严格等,致使某些企业钻法律的空子,经过非法途径来谋取非法利润。

四、培育质量意识的措施

质量是生命,质量是安全,质量意识是决定质量好坏的根基。 在质量文化睡莲图中,质量意识位于其根部, 只有靠根部器官才能吸收营养液中的“养分”,供应“枝干”的生长。 如果根部都腐烂了,那么这朵莲花也就不可能再茁壮成长,等待的也就只有死亡。 质量意识薄弱也就预示着莲花的根有腐烂的倾向,那么为了“莲花”更好的生长,下面提出增强质量意识的五点措施。

1、重视人的因素,发挥人的潜能

一切质量问题的根源最终归结于人的不重视。人的意识决定人的行为,要提高质量就要提高人的质量意识。 在许多质量理论管理方法中,总离不开人的质量意识因素,例如“3N”(即不接受不合格产品NO Accepting, 不制造不合格产品No Manufacturing,不移交不合格产品No Transferring)原则能够使生产者树立起质量意识[4];4M(即人Man、机器Machine、材料Material、方法Methods)的精髓突出对人的管理和发挥人的能动作用[5];5S(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整理SEIRT、素养SHITSUKE)管理的活动不是注重结果的活动,而是注重与过程相关的活动, 主要目的是使员工养成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习惯,提高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4]。 可见,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都应该重视人的因素,树立良好的质量意识观念,更好地发挥人的潜能,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才能为建设质量强国奠定基础。

2、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

每个人都应该将“质量第一”理念放在第一位[6],质量第一也就是要求全民视质量为国家的生命,视质量为国家的名誉。政府在日常的宣传过程中,可以举行与质量有关的活动,让全民参与进来,了解更多的质量知识,并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形成我国整体的质量理念,树立健康的质量意识观念,从而有效地减少质量事故的出现。 坚持把质量作为国家发展的第一要素和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就必须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

3、塑造健康的质量文化,将质量意识植根于内心

质量的背后是管理,管理的核心是文化,文化的灵魂是意识[7]。 每个国家都有与本国特色相结合的质量文化,质量文化健康与否,与人们的日常习惯和个人的质量意识息息相关。 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这样形容文化的作用: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句句都体现了质量意识是质量文化的精髓和灵魂。 人们在优秀的质量文化氛围中,不仅能获得培养教育,又能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提升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 从而自觉地树立起正确的质量意识,自觉地将优秀的质量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同时也可以通过质量文化的约束力和渗透力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强化全民的质量意识,将质量意识植根于全民的内心[8]。

4、以“质量”求发展,加强质量教育培训

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是新提出的三个转变之一, 同时也是新常态下的发展动力之一。李克强总理在质量大会上提出“把经济社会发展推向质量时代。 ”这充分说明现在是质量时代,必须把发展质量放在第一位,才能保证国家长盛不衰。 发展质量就要加强质量的教育培训。 日本著名质量管理学家石川馨说:“质量管理始于教育,终于教育”。可见质量教育对于质量管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一方面,要加强质量教育培训,包括对质量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要根据人们自身素质和工作特点制定相应的培训方案,开展多种质量教育活动来提高全民的质量意识[9]。 另一方面, 质量教育还应从娃娃抓起,从小就灌输质量意识的观念,将其植根于内心,逐步提高全民的质量意识水平,为建设质量强国打牢思想基础。 因此,国家必须以“质量”求发展,同时加大对质量教育的投资力度,重视质量教育培训活动,那么提高全民的质量意识将指日可待。

5、完善相关制度,强化政府质量意识

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职能,加大对质量的监管力度,完善各种与质量相关的制度。 采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来处理质量问题, 减少质量事故的发生,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给全民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2014 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注重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这说明国家领导人对质量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政府的质量意识在不断地提高。 提高政府的质量意识,可以运用法律法规的强制力和约束力来抑制违法乱纪行为,加大对质量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10]。 增强质量意识,就必须强化政府的质量意识观念,因为它是提高全民质量意识的推动者。

质量意识薄弱是一切质量问题的根源,所以必须树立良好的质量意识观念,才能彻底解决所产生的质量问题。 而质量意识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是一次任重而道远的“旅程”。 我们坚信,任何宏伟的大厦都需要坚实的基石作支撑,那么全民优秀的质量意识就是我们建立“国家”这座宏伟大厦的基石。 只有企业树立良好的质量意识观念,才能够生产出质量过硬的产品,拥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只有全民树立健康的质量意识,国家才能实现真正的富强。

参考文献

[1]潘承烈.深化全民质量意识.[J].企业管理,2009,(9):32-33.

[2]李正权.论企业质量精神的塑造.[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7,(1):34-36.

[3]贝金兰,王春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质量意识教育不容忽视.[J].科技管理研究,2012,(11):25-28.

[4]汪达.浅析质量意识缺失存在的风险.[J].机电信息,2013,(29):25-28.

[5]孙宏人.把质量意识注入每位员工的血脉——日立的质量管理.[J].种子世界,2012,(1):64-65.

[6]王晓萍.浅谈强化企业质量意识.[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2,(6):76-77.

[7]徐斐达.论质量意识.[J].铸造设备与工艺,2013,(5):59-62.

[8]黄帅.将质量意识植根于心.[J].进出口经理人,2014,(3):80-81.

[9]李梅,乔志杰.浅析”零缺陷”质量意识在质量管理中的运用.[J].中国证券期货,2009,(7):38-40.

[10]李时椿.质量意识——企业名牌之路的基石[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2):83-84.

薄弱原因 篇2

摘要

聋生英语学习是学习中的一个难点,本文从环境,聋生和教师三个方面分析了聋生英语学习薄弱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1.营造学习氛围;2.树立学习信心;3.激发学习兴趣;4.传授学习方法; 5.提高课堂效率;6.提高教师水平。关键词

聋生 英语 建议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国与国之间交流的不断加强, 英语成为了应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它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近年来,部分聋校为了增强聋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增开了英语课程。笔者走访了几位聋校英语老师并网上调查了几个城市聋校的英语研究情况,发现与成绩斐然的关于正常人英语学习的研究相比,关于中国聋人英语学习的研究屈指可数,聋人英语至今还是一个被忽略的领域,甚至还没有一套专门针对中国聋人学习英语的教材。所以,几乎所有的聋校英语老师都迫于无奈的选择了普通初高中的英语教材。

由于国内聋教育界实施英语教学的时间比较短,可借鉴的经验较少,这就需要聋校从事英语教学的老师进行更多针对性的实践与研究,以尽快提高聋生的英语学习水平。本文试着分析了聋生英语学习的特点和英语薄弱的原因,并谈了一些关于如何有效提高聋生英语学习的粗浅体会。聋生英语学习薄弱原因 1.1 环境原因

社会环境 中国聋人英语教育和中国特殊教育的整体境遇大体一样,普通大众还只是处于同情、好奇甚至怀疑的阶段,针对该领域的关注和研究还没有到达应有的高度。特别是对聋人学习英语的意义认识不足,以至于很多聋生家长将孩子的学习重心放在语文和数学,对英语学习不甚关心和重视,让聋生认为英语无关紧要,失去学习兴趣。加之中国聋生英语教学近几年才起步,实施时间短,教学经验少,可借鉴的经验大多来自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国家,对国内情况并不完全适用。

学校环境 大部分聋生无任何英语基础,他们也不具备英语实际交流的大环境。基于聋生的特点,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少,除了学校外,几乎是“零收获”,他们获取英语信息的渠道更是少上加少。以至于学校英语学习和练习的氛围不浓,导致聋生英语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英语语感较弱,缺乏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

1.2 学生原因

听觉缺陷 聋生听觉的缺陷不可避免的给他们的英语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聋生主要通过视觉来交流,他们学习语言的途径和正常学生不一样——通过观察别人说话,通过看手语,通过阅读。他们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比正常人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帮助。而通常英语在聋校开课起始年级较高,错过了语言学习的最佳年龄;课时数较少,学生学习英语时间不足。

学习方法 很多聋生没有掌握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有的聋生学习很勤奋,但学习效果却不尽人意,不能熟练灵活的运用学过的知识,其根本原因在于学习方法错误。他们常常是不明就里地死记硬背,机械地进行英语句型的转换,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地进行课文的阅读。

语言混乱 听力障碍给聋生的口语表达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聋生表现出了“以手代口”的表达特点。手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用手语进行表达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手语有许多是不合逻辑的;其二,一个手势能表达多个意思,造成语义混乱;其三,有许多词语无法用手语表达清楚。久而久之,聋生在表达时就会产生大量的语病:语序颠倒、成分不全、添加词语等等。而英语语序和汉语语序又有着极大的不同,聋生在面对英语句子的时候更是一头雾水。

1.3 教师原因

聋生的英语教学主要采用双语教学,教师同时用手语和口语进行讲解,偶尔遇到较抽象的单词和难以理解的语法,用书面语进行解释。聋生用指语表示26个英文字母,用手语来表达英文单词或句子的含义。聋人英语教学可借鉴的经验相对较少,与其他学科相比,教师对教材和教法的研究不够深入。现阶段聋校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大多为英语专业,对聋生了解不多,对特殊教育知之甚少。少部分老师为特殊教育专业老师,对聋生教育了解甚多,但是英语专业方面的知识又略显不足。聋生英语教学建议

2.1营造学习氛围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影响。介于聋生获取英语信息的渠道主要在学校,这就要求老师和学校共同努力营造英语学习环境,在学校的教育环境中突出英语教育的功能。由于聋生最大的特点是借助视觉来感知、学习,对待英语也是一样。所以在校园里,包括教室、走廊、食堂、宿舍、图书馆、操场等地方应充分营造英语的气氛——有汉字的地方就有英语翻译;写规范单词、写完整的短语、写通畅的英语句子;随时更换各个场景的语言和英语翻译,吸引学生注意,让学生耳濡目染地学习英语

2.2树立学习信心

爱默生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而聋生由于受到生理缺陷以及家庭、社会文化偏见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自卑心理,片面地认为聋人比不上正常人,什么都比正常人差,因而在学习上不积极,又特别是英语这样开课时间晚的语言学科。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心理学的一些策略,引导聋生充分地了解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并认识到生理上的缺陷是可以通过教育和自身的努力得到补偿的。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发掘聋生的闪光点,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切实做到因材施教。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他们聊天谈心,给他们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不断加以鼓励,让他们在完成目标时感到自己是最棒的,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聋生的英语作业测试要简单于正常的学生,适合聋生的水平,背景知识要在他们的理解范围内,尽可能地让他们体验学习的快乐,让不同特点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满足,体验成功,让他们在学习中重塑学习的自信。2.3激发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可见,学习兴趣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多么大的作用,该理论对聋生同样适用。聋生擅长形象思维,实物、图片、简笔画、幻灯片等直观教学手段在课堂上的应用,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培养聋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不仅要在课堂上激发直接兴趣,让聋生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让他们能够主动克服生理上的障碍,努力学习。还要引导聋生认识到自己学习英语的作用与意义,逐渐培养学习英语的动机,明确自己为什么要学、为什么而学,从而产生稳定的英语学习兴趣。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让聋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持久的兴趣,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并多加尝试。

2.4教授学习方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保证。聋生的学习特点之一便是对教师的依赖性强,不善于独立思考,常常是“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不去寻找学习规律,思考学习方法,以至于事倍功半,而有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往往可以事半功倍。所以英语学习单靠课堂40分钟教师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有一项重要任务,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课前预习、及时复习、及时归纳、整理知识、独立思考、认真完成作业,并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2.5提高课堂效率 俗话说“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效率”,学生学习也是如此。课堂40分钟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时间,要提高学习效率,优化教学质量,则应重点从课堂做起。视觉是聋生的主要语言输入途径,主要包括唇 读、看图片和观察真实物体。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富有激情,手势优美准确,表情形象生动,这些都会不知不觉的感染学生,让学生融入课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同时,由于聋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比正常学生短,教师应更加注意教学形式多样化,用丰富多彩的形式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也要善于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辅助工具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多媒体,真实的画面和影像突出利用了聋生的视觉优势,其教学效率远远超过了教师的手语和文字。

2.6提高教师水平

鉴于中国聋生英语教学起步晚,可借鉴经验少,教师可以大胆尝试多种教学方法,避免单一的机械重复,在不断总结与创新运用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聋校英语教师间应经验共享,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探索,不断促进聋校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结语

聋生英语的教学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是要树立聋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教授他们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灵活熟练运用英语。同时,老师要善于掌握课堂,提高课堂效率,也要不断的自我学习提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以促进聋生英语学习的提高,促进他们掌握英语这一门全球性的语言。

薄弱原因 篇3

关键词:英语听力;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180-02

农村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一直是弱点,学生对听力考试望而生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加强听力教学已是大家的共识。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听力水平,是摆在广大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据专家统计,人们日常交际活动中,45%的时间用于听,30%的时间用于说,16%的时间和9%的时间分别用于读和写。

一、影响学生听力的一些主要因素

1、学习动机和兴趣不高有些学生之所以学习成绩不理想,英语听力不佳,其原因在于学习动机低下,学习中不能克服困难、保持注意力和主动进行学习。另外,许多教师只采用“听录音,对答案”式的简单训练方法,基础好的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中还能听到零星的单词或短语,基础差的学生则会一无所获,导致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继而对听力越来越不感兴趣,最终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

2、语言知识不足(1)对语音方面的特点、规律掌握不好。在英语连贯的发音过程中,往往由于弱读、同化、连读、音素省略和爆破音的关系,会发生音变,从而使学生在听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士讲话或录音时感到困难。(2)语法方面存在不足。学生由于语法知识欠缺或运用不熟练,在听力测试中往往抓不住所听材料的中心,不能分辨内容的主次,抓不住关键词,因而错误理解句意。(3)词汇储备不足,对习惯用语和固定用法掌握不牢。词汇是构筑语言的基本材料,掌握一定量的词汇是获取语言知识,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必备条件,是语言信息传递的载体。

3、理解能力较差有些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习惯于逐词逐句地听,不善于捕捉主要信息,不注意语境意义,他们只会把听到的信息直接反映在卷面上,而不会对信息进行再加工或推理。虽然听懂了词的意义,但不能理解话语交流的内容,死记孤立的句子而忽视语句的语境意义即交流含义,这是许多学生存在的通病。

4、背景知识不足背景知识指对听力材料中人物场景、主题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认识和对主题的熟悉度,其主要作用在于为听者提供判断、推理、猜测等认知图式依据。

二、提高初中学生英语听力的对策

1、设计好英语听力课的导入利用新教材中配有的或上网下载的相关彩图,通过问题呈现新的词汇及回顾旧的词汇,巧妙地把学生的旧知识和新内容结合起来。提问时注意启发和鼓励,把握角度、速度和深度,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文化背景知识以提问引导告知或示意学生注意去听。

2、抓好语音训练,打好语音基语音基础知识不熟,不扎实,常常造成听力理解困难,如名词的复数形式、动词的过去式分辨因素以及语流中音的省略等。在词汇教学时,与其一个一个地带读单词,不如一开始就系统地教给学生语音知识,普及他们的语音语调知识,让他们学会认识英语音标,让他们学会通过音标自己读单词。在学生进入初中伊始,就要特别注意学生英语语言的准确性、音流的节奏性以及音调的适度性,要让学生多听语音纯正的由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士录制的录音带或录音材料,让学生通过反复听,认真模仿,慢慢地养成地道的英语口语习惯。

3、要重视英语听力教学,充分利用课堂用语英语新教材的突出特点就是侧重对学生的听说训练。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英语课堂用语来教学很有必要。把听力教学提到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当学生第一次走进英语课堂时,就要对其进行英语听力教学,坚持录音机每天都进入课堂。基本课堂用语包括问候、指示、解释练习的步骤、纠正错误、表扬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应用简单的英语来解释一些语法结构、词汇和一些背景知识,有必要的话还要借助于姿体语来表情达意。

4、帮助学生消除不良情绪由于学生受学习条件和环境的限制,英语听力水平普遍不高。当听地道的、篇幅又较长的课文或对话时,学生难免会有畏惧、焦躁甚至厌烦的心理,结果往往连最简单的词、句都听不懂。这时,教师应以饱满的精神、和蔼的态度来帮助学生消除这种心理,给学生以鼓励,使他们树立听好英语的信心。

5、要注意听力选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听力测试分单项听力测试和整体听力测试。前者主要考查学生对语音、数字(包括时间、日期、价格、号码等)、字母、句子结构(包括时态、语态、语法成分等)、简单句句意等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理解能力;而后者主要考查学生对对话、段落、短文和篇章的整体理解和把握能力。这就要求在听力材料的选择上一定要有层次性和梯度性。

6、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词汇量让学生广泛阅读各种题材的文章,积累丰富的词汇量,如《21世纪英文报•中学生版》《学生双语报》《英语周报》《英语辅导报》就是非常好的材料来源。在平时的听力教学和其他教学中,让学生多做听写的练习,由词到句,由句到篇,由易到难,逐步提高,积累大量的词汇,对学生有百利而无一害。

7、充分发挥课堂上的听写渠道听写应当贯穿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应坚持天天听写,形式要多种多样。听写单词、习语、句子、短文,以及每次书面表达的范文,这样既练了听,又练了写,也给讲评提供了一个依据,使学生的思维很快就集中到正确的表达方式上。

8、开设听力课,集中训练听的技能,注意听力训练方式的多样性听力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居于领先地位,学生听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师上课的进展。因此,教师必须采用多种多样的训练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努力提高他们的听力水平。一般来说,进行初中阶段的听力训练应把握以下原则和方式:①分散训练和集中训练相结合;②听力理解和反应相结合;③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使听力教学情景化,降低教学难度,增加教学趣味性;④听读相结合;⑤听写相结合;⑥听说相结合。

在做听力测试时,除了尽力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清醒的头脑外,还要讲究恰当的方法。听前预估,提前审题,快速浏览:听力测试的每段对话或讲话的考点都要集中在一些主要信息和重要细节上。听中猜测:所谓猜测就是充分运用自己的语言基础与各种背景知识、生活经验,进行合理猜测。抓住关键词语,快速记录:边听边做好这些关键词语的记录,才能为我们答题提供有力的帮助。生词,难点果断放弃:听题测试是有严格时间限制的,如遇到实在听不懂的生词,难点,要果断放弃,集中精力,紧跟磁带速度,继续做后面的题。仔细检查,复查验证:复查验证可以在听第二遍时进行,还可以在听完整个录音后,回头看,对在听的过程中有较大疑问和没有把握的题要仔细斟酌,最后确定答案。

9、要重视转化差生学生进入中学时,外语已学3年,有些学生在几次考试中连遭失败,他们对英语已失去信心,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教师要主动接近他们,用积极的态度、真诚的微笑来对他们进行外语学习心理疏导,分析英语学习状况找出原因,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理解、尊重、宽容和善待并借助集体的力量感染差生;给差生指出切实可行的目标。

10、让学生尽量多了解英、美国家的背景知识了解所说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对提高英语听力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因此,要提高听力,不仅要具备一定的语言知识,还应该尽可能地多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制度、风土人情、生活习俗、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

薄弱原因 篇4

一、学生“困堂”的主要原因

1. 学生基础知识差, 学习信心不足

基础知识水平较差是生源薄弱学校学生“困堂”的主要原因之一。基础知识薄弱导致学生难以树立学习的信心, 在心理上和思想上对学习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恐惧, 以致一上课就产生厌学的情绪, 还可能在课堂上产生精神萎靡、意志消沉等心理问题。但是, 下课铃一响, 他们就会“猛然醒悟”, 斗志昂扬。究其主要原因, 还是在于此类学生对课堂教学有畏难情绪, 难以树立学习的信心。

2. 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破罐子破摔”

目前, 很多家长和老师会把学业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与学业优秀的学生相比, 造成学业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心理上的长期压抑。心理素质较强的学困生会努力奋进, 争取超越, 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会“破罐子破摔”, 对学习毫无上进心, 只求得到一张“毕业证”。因此, 教师需要及时开导学生, 进行适当的心理健康咨询和心理教育, 既要使学困生认识到自我的不足, 又要帮助学困生克服心理障碍, 端正学习态度。

教师教学模式陈旧, 学生兴趣低下

新课改下的高中教学已经有了一定的改革经验和成果, 但还是存在着一些弊端, 本本主义的教学观念未能得到纠正, 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被过于强调, 造成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得到体现,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对于学业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 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使他们生厌, 无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困堂”也就在所难免。

二、解决学生“困堂”现象的对策

1. 运用“三位一体”教学法提升教学效果

“三位一体”教学法是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三位合一。首先, 根据学生学业基础薄弱的情况制订适合此类学生学习、理解、掌握的教学进度计划, 既不超前也不滞后。其次, 运用适合学业基础薄弱学生的教学方法, 活跃课堂,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 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学有所值, 学有所用。最后, 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施要适合每一阶段学业基础薄弱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全面、科学地制定并实施教学目标。

2. 运用身心兼备的素质教育方法

弗洛伊德说:“困倦是身心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身心兼备共同影响, 才可能从根本上杜绝学生“困堂”。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只有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从身体上和心理上同时进行关爱和教育, 才能够从根本上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只有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才能真正杜绝学困生厌学、倦学、畏学等不良心理现象的产生。

3. 改革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 新颖的教学模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 教师综合运用合作性教学方法、探究性教学方法、培养性教学方法等新课改下的新型教学方法, 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时地加以奖励, 施以竞争手段, 就能使学生“动”起来, 使课堂“活”起来, 让学生主动去学习, 以有效避免“困堂”现象的产生。

4. 加强师资建设, 巩固教学成果

优秀的师资团队是获取好的教学效果的基础, 教师的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效果起着关键性作用。优秀的教师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身心发展情况和学习情况灵活变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得到很好体现。对中学一线教师而言, 不仅要树立“大教育”观念, 而且要不停地给自己“充电”, 这不仅是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 也是对我们的服务对象负责的一种职业精神的体现。

薄弱原因 篇5

摘 要:思想政治工作是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统一职工思想、凝聚职工力量、振奋职工精神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做好建筑施工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抓好基层,从基层做起。但当前,面对建筑施工事业发展出现的新变化、新情况,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薄弱环节逐渐显现。本文从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的原因以及改善对策两方面阐述,以期对提高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有所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原因;对策

1.引言

基层既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方面,也是难点。近些年,建筑施工企业的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总体来说没有太大问题。但是,必须重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环节,必须结合新时期、新任务新环境和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案和新对策。

2.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的原因

在我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都非常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对于端正思想,激发热情,振奋精神,保持团结稳定有重大意义。建筑施工企业当然也必须抓思想政治工作,这对于调动职工积极性、创造性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表现出很多薄弱环节,成效也不明显。具体来说,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政工干部的素质不高

首先,基层政治工作干部队伍具有不稳定性。具体来说,由于思想政治工作比较繁琐,待遇低,无补贴,这导致一些有能力胜任的干部不情愿干这一工作,或者干不久就离职了。一些人对思想政治工作存在偏见,他们觉得学不到什么专业性的知识,而且工作比较枯燥无聊,不如搞业务来得好。另外,一般基层单位的干部会出现经常调动的情况,这会导致思想政治工作的中断或者脱节。其次,一些人倒是愿意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但是他们资历浅,工作时间也比较短,因而缺乏系统的实践经验。再次,由于基层政工干部一般都比较缺乏系统专业的业务培训,因而理论水平都是比较低的,缺乏理论指导,不利于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展开。第四,一些政工干部的工作态度不端正。有的干部不重视工作,对工作持无所谓的态度,甚至得过且过,还有的不重视提高自身的修养以及业务能力,致使自身素质得不到更大的提升,这些都不利于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2.2工作方法不合理、不科学

第一,不注意从实际出发,缺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一些政工干部,办事情一般都按照老套路来,不注意研究实际问题,缺乏创新的思维,只是依据章程按部就班地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一概不管实施以后会出现的问题,以及实施的效果。政工干部也缺乏对社会现状的了解和调查,更不用说研究新的形势之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应该注意遵循哪些新原则、新规律。

第二,只抓形式,忽视内容的形式主义。不少政工干部对待思想政治工作的态度有问题,他们认为思想政治是虚的的东西,只是做做门面功夫,认为只要能够对上级有一定的交代,就没有自己的事了。带着这种心态做思想政治工作,政工干部的注意力就会跟着上级走,一旦上级开始重视或者视察,就用力抓一抓,上级不怎么重视时,就放在一边置之不理,根本不去顾及工作应该达到的成效。还有一些干部工作三分钟热度,刚开始时,工作热情是比较高的,一旦出现收效甚微的情况,就出现灰心丧气的心态,因而,对待工作也就变成应付了事了。

第三,不注重抓重点,分不清重点。一些干部虽然是踏实认真地想要把工作做好,但问题是他们不会抓事情的重点,缺乏整体规划和全局考虑,做事仅凭一腔热血和盲目撒网,导致他们认为问题很多,却不知道重点问题在哪里,因而做事情分不清孰缓孰急、孰轻孰重,必然导致事倍功半。

第四,不会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将思想政治工作与日常生活充分结合。思想政治工作在很多人看来会觉得有些乏味,因而,只顾讲道理、讲理论,而不注重将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充分联系起来,会大大减小工作的成效。在社会文化建设方面比较缺乏主动性,缺乏结合实际生活与工作经验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眼光。

第五,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视频等现代化的设施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也不注重派遣人员去外地参观;不注重邀请专家、学者作报告;缺乏心理疏导方面活动的开展。

2.3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第一,思想政治工作本身的性质导致其容易被忽视。由于思想政治工作没有一个具体的量化的指标,因而容易被轻视。第二,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任务的分配不合理。近些年,由于基层单位工作繁多,任务比较重,而人员比较少,基层干部人手不足,导致政工干部经常身兼数职,无法集中精力开展思想工作。第三,基层人员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不足,没有深刻认识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没有很好地配合政工干部的工作。

3.改善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3.1改变基层单位的不合理之处

主要从基层人员的任务分配、政工干部的待遇两方面来改善。一方面,要改善任务分配,让基层人员有精力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改善干部待遇,吸引更多人加入思想政治工作的行列。

3.2加强专业培训,提升政工干部的业务水平

首先,对政工干部进行系统、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通过开展交流会、研讨活动来加强政工干部的工作水平和能力。其次,积极引导政工干部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学习锻炼,促使其形成实事求是的思维和方法。再次,通过教育评比的方式来提升政工干部工作的积极性,提升他们自主学习、断锻炼自己的能力。最后,积极整顿工作作风,对不尽责的干部进行教育甚至惩处。

3.3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并推广新的教育方式方法

既要保留传统的好的思想教育方法,同时也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运用新手段、探索新方法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一是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的手段,使之服务于教育工作;一是利用积极运用现代心理学成果,适时进行心理疏导活动。政工干部应该积极学习心理学知识,以提高心理素质,要积极与基层人员交流、沟通,关注他们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并积极给予适当帮助。还要注重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各项活动,请心理专家开展讲座,切实提高基层人员的心理素质及抗压能力。三是要把思想工作与其他的工作活动恰当地结合起来,利用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使其服务于思想教育工作。

3.4正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确保工作成果的落实

一是采取适当措施,确保政工干部队伍的稳定,切实减少人员的调动。二是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防止思想政治工作被其他的任务挤占。三是通过了解当前的社会形势和基层人员的实际问题,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新手段,以加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四是切实将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保证已有成果,不断开创新成果。

3.5通过奖励方式来激发政工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一是设定考评标准来衡量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很多人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没有明确具体的量化标准,但不代表没有标准。可以通过基层人员的纪律作风、精神状态等来衡量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我们可以规定一个比较明确的标准,确保奖励措施有依据可循。二是建立奖惩机制。明确奖惩标准,并进行定期检查、评比。根据奖惩标准,对表现优秀的干部进行相应的奖励,对不尽职不尽责的干部开展批评教育,甚至处罚。三是明确各级干部的责任。明确干部的责任才能保障各级干部都有相应的任务可做,出问题时也利于追究责任。

4.结束语

要想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必须将工作落实到基层,切实抓好基层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根据具体实际,根据时代发展探索新方式、新方法,利用各种形式切实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和成效。

参考文献:

薄弱原因 篇6

[关键词]高中 英语 会话能力

前言

从语言应用的角度上说,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在于能准确流畅地采用英语进行交流沟通,而随着全球化程度地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而作为通用型语言,英语在实际生活交往中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由此可见,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必须较强对学生口语会话的能力,以帮助学生早日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变高中生英语口语吃力、会话能力薄弱的现状,本文从学生自身英语基础较差、语言环境氛围影响以及文化背景存在差异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提高高中生英语会话能力的教学措施。

一、高中学生英语会话能力薄弱的原因

1.英语基础较差

由于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注重强调学生单词量的积累,因此,学生经常会花费较多的时间用于英语单词的背诵与记忆,但在学生积累词汇量的过程中,仅仅只是记住了单词的含义、词性等基本信息,对于单词的应用却没有进行深入了解。另外,学生的课外知识过少,对于英语词组中的许多固定搭配不甚了解,因此在口头交流是经常闹出笑话。例如“Y0uarealuckvdog!”意思是“你真幸运!”,对于不懂英语俗语的人来说就很容易造成理解上的错误。

2.缺乏语言环境氛围

从我们现实生活的角度上说,实际应用英语与人交流的机会实在太少,由于学生缺乏有效的语言训练环境,即使是学生已经掌握相应的单词语法知识,却依旧只能采取死记硬背的传统学习方法进行英语交际句型的背诵,学生缺乏会话的天然条件,得不到实际的锻炼,类似于“excuse me?”“Can I help you?”的一些生活常用语句,学生在实际环境中也很少得以应用。

3.不同的文化背景

只有充分了解英语文化,才能真正地应用好这门语言,此外,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的不同也会导致与外国人交流时误会的产生。例如,中国熟人之间打招呼通常会说“你要去哪里?”,但是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时,“Where are you going?”却不具备相应的打招呼功能,反而会使人产生一种爱管闲事、不尊重他人隐私的感觉。正是由于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加之中国学生的中国思维根深蒂固,因此,在学习英语口语表达时,学生面临着诸多困难。

二、高中学生英语会话能力薄弱问题的解决方法

1.抓好英语基础,加强英语口语训练

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教师必须注重加强学生的英语基础学习。帮助学生掌握的单词、句子以及相应的语法表达知识,并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英语习惯,增强学生的英语语感使得学生能够在需要时做到脱口而出。在英语课上,老师可以为学生预留一定的课堂时间进行完整的口语训练,并尝试用外语解释外语,逐渐帮助学生在英语交流时采用英语思维进行思考。例如,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用英语总结教材课文,或者是将课文对话进行分角色扮演等,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开口机会,经过多次的英语口语展示,不仅为学生加强了口语训练,更是提高了学生的英语会话能力。

2.创造语言环境,鼓励学生自由会话

在学校的支持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建立每周的英语角,鼓励学生多多参与。当然,在英语角话题的选择上,教师应尽量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观点。此外,教師还可以设定在上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形式自由,内容不限。教师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对于学生的进步教师应及时给予相应的肯定与鼓励,随着锻炼次数增加,学生的会话能力就会慢慢得到提高。

3.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现国外风土人情

在英语课上,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播放原版电影、原声磁带以及名人的演讲等影像资料为学生展示国外风土人情,在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情境的同时也使得学生对于国外的生活习惯、习俗礼仪等相关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鼓励学生多听多练,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会话水平。同时,教师还要告诉学生,尽量应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软时间,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随时随地都要听英语学英语,长此以往,口语水平自然就会提高。

结语

薄弱原因 篇7

关键词:心理品质,薄弱原因,培养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 学生身心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许多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

现象一:2005年6月25日, 北京一所著名大学公共卫生系二年级男生赵某, 因生活矛盾, 将同班一名21岁男生杀害。

现象二:2009年4月13日, 北京市房山区某大学大一女生小影, 在校生下一名男婴后将其从二楼扔下摔死。

现象三:2010年7月14日, 一名中国名牌大学的毕业生黄某, 因买错车票被困异地沦为乞丐。

脆弱的心理品质, 极端的性格, 这时有所闻的事实告诉我们:加强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大课题。

一、心理品质薄弱原因探析

1.家庭根源

家庭的不稳定性;亲子矛盾的普遍;日益明显的代际差异;父母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家庭中特殊的地位;长辈过分的呵护;家庭教育的落后, 学生们自私、任性, 极强的自我中心, 缺乏责任感、进取心, 吃不起苦, 受不起挫折。

2.学校根源

被动学习、方法机械, 使学生缺乏想象, 毫无创新, 形成依赖、自卑、胆怯、呆板的动力定型。尤其是一些学校将升学率判断唯一尺度, 忽视学生品德形成, 对差学生不管不问, 甚至撵出课堂, 流入社会习得多种不良品性危害社会。另外教师粗暴的管理方式, 形成不良的师生关系;班集体不良的氛围、导向都是导致心理品质薄弱的重要因素。

3.社会根源

网络、媒体的高速发展的现今, 在给青少年提供巨大知识、信息平台的同时, 它们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认知方式, 行为方式等方面发生巨大作用。不良信息在潜移默化中对青少年学生人格形成产生巨大影响, 使学生脱离现实生活, 沉浸在虚拟世界;崇尚金钱, 盲目的崇拜影视明星, 其举止中不良的影响极易得到青少年的认同。有关调查显示, 目前学生抽烟、喝酒、骂人、打架的人数急速上升。

4.心理根源

青春期处于人生转折期, 生理发育迅速成熟, 而心理发育相对迟缓, 从而造成人的心理成熟水平, 社会阅历积累与急剧的生理成熟不相适应。。学生不愿依赖他人, 不喜欢听从父母及长辈的说教, 渴望独立而缺乏独立能力使孩子往往走向极端, 如心理承受力弱, 固执, 轻率, 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和身心功能障碍。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培养心理品质就是健康的心理, 健全的人格。具体的说是指:正常的智力, 愉快的情绪, 健全的意志, 协调的行为。现从思想品德专题教育讲座的角度专题研究心理品质的培养。

1.培养最佳智力

智力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思维、判断等。正常的智力是学习的前提和条件, 同时对情绪、意志、行为发生作用和影响。许多幼儿园园长、小学校长在学生情况调查反馈时, 认为我校学生科研知识水平低、科研能力较差、科研意识不强、科研创新缺乏。在教育专题讲座中我尤其注意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在讲座前, 布置学生查询资料, 了解动态;讲座中常给学生将居里夫人等著名科学家的名人轶事;有意识的教给学生科学实验、科学研究的方式、方法;讲座后布置科研论文。这种培养, 使学生们不再望科研而怯步。

2.培养愉快的情绪

人从事某种活动时产生兴奋的心理状态即是情绪, 愉快的情绪可以提高人认识活动的效率。

(1) 创设学习情境。

在专题讲座中创设良好的氛围, 让学生被愉快的气氛所包围、感染, 处于最佳学习状态。如结合所讲的内容, 讲笑话、做实验、出智测题等, 调动学生的求知兴趣。这样做的结果, 使教者事得其所, 学者轻松愉快, 养成乐观的求学态度和向上的良好学风。

(2) 以情感带动学习。

教师应是学生的益友、良师, 给予学生尊重与爱, 而恰当的体态语运用是让学生感受教师尊重与爱的好方法。

(3) 建立必胜的信心。

学习上的成功要靠努力, 成功体验又激发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每次讲座, 给学生布置资料收集, 进行校内展示, 学生在被教师认可下产生强烈的自信心。强制要求每位听者书写体会或论文, 学生从最初的被迫书写不知所云, 到最后有条理、有主张, 并能合理利用资料, 关键是组织好这些成果的展示和评比。努力的记住更多学生的名字, 当校长在讲座中熟练的叫出听众的名字, 让其回答问题、发表观点和见解时, 学生的满足感可想而之。

3.培养健全的意志

(1) 使学生成为“主人”。

在讲座中, 主讲人应发挥好引导作用,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具体体现在:设疑、解惑和把握对与错上。设问的方式很多, 可设推理式问题, 以旧带新;可设陷井式问题, 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设计互逆式问题, 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等。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 并提出自已的见解, 形成争论的氛围。

(2) 创新求异, 培养乐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培养学生不满现状, 求新创造, 乐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鼓励学生另辟新径, 善于提问题。尤其应注意, 保护同学创新的积极性, 对积极创新的同学充分肯定, 并提出新的目标。同时要注意, 不要轻易的赞扬, 更不能千篇一律。这要求教师教学语言生动, 具有启发性, 既活泼、有趣、逼真, 又浅显易懂, 耐人寻味。

(3) 制造挫折, 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为同学们制造一些受挫折的机会, 提高其承受能力, 尤其是学习好的学生。制造挫折, 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学习的兴趣为前提。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学习中发生的挫折, 就会对生活中的挫折有正确的认识, 能够正确的看待生活中的问题。

三、培养协调的行为习惯

通过讲座, 培养学生讲前预习、讲中动脑、讲后实践的良好习惯, 久之形成严密、细致的思维品质, 从而对事业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认真对待未来工作、生活中发生的问题。以身作则, 做学生的榜样, 以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 带动和影响青年学生。

通过系统的培养, 开发潜在的智能, 使学生获得最佳的智力;培养愉快的情绪, 使学生乐观向上, 积极进取, 对生活充满信心;培养健全的意志, 使学生能主动自觉的迎接困难, 战胜困难, 具有独立果敢、坚强的品质;养成协调的行为, 使个体和行为符合环境和身份。

思想道德系列讲座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一个主渠道, 但仅在讲座中培养是完全不够的。学校教育应从多角度, 多层次培养, 每位教师应以高度责任心在自己本职岗位上做好培养工作。“众人划桨开大船”其结果必将培养出具有高度文化素质, 健康心理素质的21世纪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夏纪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吉林大学出版社.

薄弱原因 篇8

通过调查分析,学生在听力测试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心理恐惧听力。听不懂。感觉听力里面的语速过快。理解模糊,不能做出正确的推理。为什么出现了如此多的问题呢?笔者认为所有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有以下一些因素造成的:

1.学生自身因素。

(1)语音原因。听力主要依靠声音去确定词的意思。因此,元音的长短,辅音的清浊都对听力内容的判断有直接影响。另外,我们在听生活英语(如影视作品)中还经常会遇到一些英语方言。比如英国音、美国音、澳大利亚英语、美国黑人英语、印度英语等。这些不同民族的不同发音方式对我们的听力理解可能会造成一定的障碍。发音不准。由于没有良好的语言环境,很多学生对英语国际音标发音掌握不好,在听的过程中,分辨不出听到的是哪个词。

(2)词汇原因。词汇量掌握偏小,现在的学生普遍比较懒惰,不去记忆,对英语中常用词组、习惯用语不熟悉,对生僻词、俚语不理解。这里说的词汇是一个比较大的范畴。除了平时根本没有遇见过的词外,还包括习语(idiom)、口语(colloquialism)、谚语(proverb)、短语(phrase)、俚语(slang)等方面。这几个方面的词汇,常常是单词都认识,但是意思不了解。

(3)文化原因。听不懂英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文化知识面狭窄,不懂得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学英语语言不但要学习这种文字,同时也更应该注重了解或掌握英语赖以存在的英美独特的文化背景,例如:Christmas、Thanksgiving Day、April Fool,以及英美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军事技术、生活方式、历史事件等。大家所抱怨的字字句句都懂,但是仍然搞不懂说话者意图的问题就属于此类。它的涉及面很广,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方面的知识可通过大量了解英美文化来得到增强。

(4)记忆原因。很多学习英语的同学讲,“考听力时我都听懂了,可等到作选择的时候,却好像有一半都记不清了。”原因是我们在听的时候,大部分注意力在理解方面,加上没有及时对所提细节作笔记,自然便会听了后面忘了前面,而听力测试的重点往往就在细节的辨认上。因此,考生不仅要听懂录音中的语言信息,还应通过一些有效途径在短时内强记重要信息,如年代、人物、事件、地点、价格、门牌号等。一个人即使记忆力再好,要记清如此多的细节也不容易,那么只有靠记笔记来帮忙。有的考生常常因为某个单词没有听出来,就焦急不安,一直在想那个单词的意思,结果是下面连着几个句子就无法听清。失去了找正确答案的机会。有些学生听时全懂,听完就全忘,这些都是记忆技能不足的表现。

(5)不良的听力习惯。听力测试的障碍,除言语知识性因素外,还有非言语知识性的听力习惯因素。不少学生逐字逐字地听,听不了几个字就受阻而放弃了。这是一种不良习惯。良好的听力习惯应是:1)听前预读手上所有信息,尽快对将听内容作出预猜,并作好心理准备,调出头脑中已存相关信息、经验。如果听前来不及预读全部信息,则在听的过程中,要尽量快速解答所听题,并留下几秒时间来预览下一题,并作好准备。2)按意群听,以短语结构为单位来听,不宜逐字逐字听,否则意群被拆碎,不利整体理解。3)边听边作简洁记录,记录以简单明了的字符表示为佳,如首字母、箭头、圆圈等,以备唤起记忆。4)如果有某处未听懂,心情要稳定,不要紧张。实在答不出,且丢开,不要苦思冥想,再调整心态,准备下一题,否则,可能因为思考上一题而误下一题,结果恶性循环下去。此外,关于一词多义的问题,听力技巧的缺乏都会影响到听的最终结果。

2.英语教师自身因素。

(1)语音、语调水平低。一些教师语音不准,因而读单词时含糊不清,弄得学生难以辨别;在读句子时,由于没有很好地把握同化、合成、弱化、连读、重音、爆破等发音方法,更是显得平乏、呆板、不连贯。结果很容易导致学生语感差,难以听懂真正纯正地道的英语。

(2)强调“应试教育”。一些教师为了在全乡或全县举行的期中、期末统一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他们只注重英语语法的教学,要求学生多做相关练习,加强学生对单词的“死记硬背”。这种所谓的“哑巴”式英语教育教学模式,很容易造成教师忽视对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培养;造成教师把听力视为可有可无的东西(因为甘肃省普通高考英语听力成绩不计入高考总分),从而使学生的听力训练缺乏针对性、长期性、全面性。

二、解决策略

1.听录音与读相结合。因为条件限制,学生练习听力的机会很少,而课堂时间又不够用。这样,如何用好课堂上珍贵的时间来练习学生的听力呢?只有把听与读相结合,先听再读再听,让学生有层次性的逐层深入,才会得到更好的效果。

2.听力与测试相结合。对于农村的高中学生,学习英语更多的目的是为了应试。在这种情况下,听力与测试的结合是对他们最好的训练。

薄弱原因 篇9

那么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为什么会如此缺乏文体意识呢? 原因恐怕有如下几点:

一、内在因素: 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按照皮亚杰关于个体智力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 初中阶段 ( 12 ~ 15岁) 正是“形式运算”阶段。该阶段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从总体上讲处于优势地位。但初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 在很大程度上, 还属于经验型。

而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文本写作和欣赏中, 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 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可见, 文体意识是人们文本艺术思维趋向成熟的标志, 是一种高度语文修养和读写技能的体现。显然, 还处在“经验型”思维认知阶段的初中生, 受其欣赏和写作的“有限经验”制约, 是难以一开始就具备良好文体意识的。

二、诱因: 中高考作文的“淡化文体”

“话题作文”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朵“奇花异葩”, 于1999年横空出世, 到2004年迎来高峰———据查, 2004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共18套, 其中话题作文题17道 ( 其中全国1、2、3、4卷, 也都是话题作文试题) ; 与此相应, 该年中考作文命题, 全国采用话题作文的比率亦高达60%。到了2009年, 这场一度使语文作文命题呈现出大变革、大动荡之局面的改革终于画上了休止符———2008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中, 命题作文题8道, 材料作文题8道, 话题作文试题2道。2009年, 话题作文试题数为0。

南平市语文中考可能更早就尝到了“话题作文”的苦涩———考场作文中无明确文体指向的作文并不鲜见, 有些作文仅流于对文体形式的简单模仿, “套题作文”和“新八股”也实在不少。因此本市在2007年中考之后, 就已经走回“命题作文”的道路。

即便这样, 在“指挥棒”的强大力量下, “淡化文体”“不作文体限制”这种本意为解开“套子”, 培养学生作文“立诚”精神, 写出生动活泼、表达真情实感的文章来的要求, 早已被应试路上兢兢业业、亦步亦趋的师生们演绎到“淡化文体意识”的地步了。虽说“话题作文”离开中高考主舞台已有一段时间, 但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 以写作手法的训练为重点, 忽略文体规范, 不注重提醒学生把握文体特点的现象却已成形, 在这种情形下, 中学生写作时文体意识薄弱几成定局。

三、语文教学中“过分淡化文体”的偏差也是重要原因

在阐释这一问题前, 让我们先看两个课例。一位青年教师上《只有一个地球》这篇科普文章时, 在引导学生完成字词学习, 简单疏通文意后, 提出这样一个话题: 读着读着, 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地球? 于是课堂出现了高潮: 孩子们纷纷举手, 有孩子说是蓝色的地球, 有孩子说是晶莹的地球, 有孩子说是破碎的地球……孩子们思维活跃, 想象力丰富, 说了有大半节课, 教师的点评也是字字珠玑, 可是却让听课者疑惑不已, 这还是语文课吗? 其实就是教师淡化文体, 使本课教与学都少了“说明”味。

一位教师在上《我的叔叔于勒》时, 花了绝大部分的时间来探讨: 菲利普夫妇为什么会这样对待于勒? 这样的所作所为真的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吗? 因为后一个问题, 班级里的同学几乎要吵了起来, 一部分同学更因为列举了我国现实社会中的种种阴暗面而异常兴奋。这堂课不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实现上发生巨大偏差, 也严重存在淡化文体的现象, 学生几乎没有从这堂课中学到小说阅读和写作的任何知识。

这两个课例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 从小学到中学, 语文教学中都存在“过分淡化文体”的现象。教学不同的课文时, 没有把握好这篇文章的设计意图和它所承载的知识要点, 一味追求所谓“时尚”的问题, 绝不鲜见, 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下, 也就难怪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文体意识薄弱了。

明确了中学生语文文体意识薄弱的种种原因后, 我们当然要找出应对的方法与策略。

一、注重“由枝到叶, 由点到体, 逐渐丰满”的过程

针对中学生“经验型”思维认知的特点, 我们就要有这样的意识: 学生语文文体意识的养成绝不会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因此要增强他们的文体意识, 就应该做到在日复一日的阅读和作文教学中灌输给学生点点滴滴的文体知识, 使他们到初中阶段起码能分清五种表达方式的不同, 以及由这五种不同表达方式造就的不同文体各自的学习要点。当然修辞手法、说明方法、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这些文体知识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识别, 更要让其内化形成能力。

试想, 如果学生不理解写散文需中心明确, “形散神不散”, 写诗歌要讲究意境和韵律, 写小说该有完整的情节并能刻画好人物, 写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的特征以事实说话等基本文体知识, 其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又从何说起呢? 当然这种能力的形成, 需要教师有意培养。只有师生共同努力, 经历“由枝到叶, 由点到体, 逐渐丰满”的过程, 中学生语文文体意识才能得到良好的培养。

二、教育教学机构的科学引导

素有“指挥棒”之称的高考与中考, 出题者应该慎之又慎, 想一想怎样的出题方式与题目内容才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南平市中考语文在2011年恢复了三个阅读语段的考查, 并在中考作文中采用记叙文与议论文二选一的形式, 无疑释放了这样的信息: 文体意识具有主体性、导向性和凝聚性, 它影响并决定着人们读写实践的成效。为了提高文本读写水准, 我们应自觉地培养和树立正确的文体意识。

三、教师极强的文体教学意识

语文教学中教师没有极强的文体教学意识, 导致语文课堂“四不像”的结果从前面两个课例可见一斑, 那么怎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语文教师的文体教学意识呢? 我想首先应该学一点文体理论知识, 了解有关文体的基本理论, 认识文体特征、本质及一般规律, 从而对复杂的文体现象具有深入本质的洞察力。如吴调公《文学分类的基本知识》、钱仓水《文体分类学》, 以及《文章体裁辞典》等都颇值一看。如能在头脑中多存储一些文体信息, 我们在不同文体的读写教学中就会提高自觉性, 减少盲目程度。具体到实践中又可以有以下两方面做法:

1. 在阅读教学中增强文体意识, 了解和掌握文体特点, 理解文本的文体特征。新课程“主题”单元阅读教学, 对各种“文体”的文本基本都采用“创设情境—整体感知—语言品味—主题探究—拓展延伸”这种统一的模式来组织教学。应该说, 对不同文体文本的阅读, 的确存在着类似的规律, 然而我们知道, 每一种文体都有自己内在的特性。因此, 面对不同文体的文本, 我们除了关注那些共性的阅读规律之外, 理所当然地应该将视点集中在文体本身的突出特点上。比如, 诗歌教学我们首先应该关注“意象”, 小说教学我们首先应该关注“人物形象”等等。只有这样把“文体教学”放到应有的恰当的位置, 才能避免带着学生在文体意识淡薄的路上愈走愈远。

2. 在写作教学中增强文体意识, 进行严格的文体基本功训练, 规范文体要求。文体是文章表情达意的最基本的载体, 不同的文体在表达上有着自身的优势, 选择合适的文体形式是作文成功的关键。在动笔之前, 首要的问题是选择什么样的文体, 它牵涉到题目怎么命, 立意怎么定, 结构怎么安排, 材料怎么选择, 语言风格怎么确立等问题。它还会影响到表达方式的运用。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五种表达方式, 能够围绕一个中心, 灵活而综合地运用当然是好事, 不过一般还是要有所侧重: 记叙文以记叙为主, 描写抒情使叙述增色, 议论使主题深化, 但不能喧宾夺主; 议论文以议论为主, 简洁的叙述可以引出论点, 也可以充当论据, 服务于论点, 却不能长篇赘述。为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 要严格按各类文体的特定要求对学生进行训练, 因“体”而异。在各种文体训练均衡发展的基础上, 要重点写好记叙文, 它历来是高考、中考的主流文体, 也是写好其他文体的基础。

薄弱原因 篇10

在我国改革的大背景之下, 人们生产与生活中对于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电力市场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 电力建设施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需要对自身体制内部改革进行不断地完善, 对内树立严格的管理要求, 对外要看清市场走向及其趋势。然而, 对于电力建设施工企业的管理, 项目管理是其核心, 而在项目管理中, 应该将安全管理置于首位。随着我国整体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发展电力势在必行, 而电力建设施工安全管理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局面。

2 电力建设施工安全管理的现状

结合国家电监会所发布的有关数据可以知道, 近几年电力建设施工中产生的安全事故占到了总事故发生数目的75%, 然而死亡人数却达到了总人数的85%。随着我国安全管理机制的不断改进, 电力建设施工中发生的安全事故有一定的降低, 使得电力建设施工的安全性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从这几年的统计资料来看, 电力建设施工中产生的安全事故, 是电路人员伤亡的重要方面, 这也给电力建设施工带来了非常大的安全隐患。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电力建设施工安全管理的强化, 提升电力安全显得非常重要, 所以, 相关负责人一定要给予高度重视, 要加大投入力度, 以推动电力建设施工安全管理机制的不断改进, 促进我国电力建设施工安全管理不断走向系统化、规范化与现代化。

3 电力建设施工安全管理的薄弱原因

3.1 方案不合理

为了保证电力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 首先要具备合理的设计方案。合理的设计方案主要是指, 施工单位要严格的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 不能随意的改变设计方案, 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发现了问题, 那么一定要主动与设计单位及相关部门进行及时沟通, 以保证可以将问题尽快解决, 同时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和施工质量。同时也要防止在施工中避免出现为了保证工期而改变设计方案的情况, 这样就失去了进行图纸设计的意义, 严重的会影响工程施工质量。

3.2 缺少技术型人才

在电力工程施工中, 由于涉及的工序比较复杂, 所以对于技术性的要求也比较高, 但是在很多的电力工程中发生安全事故多数是由于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较低而引起的, 所以对于技术型人才的引进是非常重要的, 加强提高对技术的培训和重视是非常重要的。

3.3 管理安全工具不合格

安全工具和设备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电力工程施工中, 如果使用的安全工具和设备出现问题, 那么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因此有关人员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工作, 具体表现在以下情况, 没有对安全工具形成完善的监督体系, 导致使用工具不合格, 出现问题没有及时上报, 管理人员也不清楚还继续使用。除此之外, 在管理中没有定期做好检查, 及时出现问题也不能及时发现, 到施工现场才发现设备有故障, 或者发生了安全事故才发现故障, 极大的影响了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4 解决措施

要确保电力工程建设在安全可靠的条件下进行建设工作, 项目部一定要从制度上明确相关的风险责任, 组建一支具备较高专业素质的施工队伍, 从根源上消除风险隐患, 不断提升项目工作人员的安全观念, 并利用循环检查来检验执行情况, 采取多重措施来确保安全生产。

4.1 强化安全立法措施

项目部需要遵循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根据企业的实际施工建设状况来制定出合理的管理文件, 这些文件可以划分为行政管理方面以及技术管理方面, 详见表1。

4.2 强化安全管理组织措施

除了制度上的保障之外, 项目部还应该建立一支严格的安全管理队伍, 利用它来指示与监管各种安全制度的落实状况。项目管理当中通常都有项目安全管理委员会这个组织, 它的重要职责包含:合理配备有关人力资源与技术力量、对施工建设流程开展监管与审核、制定项目施工安全规划、给出有关的整改意见等。图1是项目安全管理委员会的组织构成。

4.3 加强电力施工的安全宣传工作

在电力施工中, 施工安全管理具备十分重要的作用, 倘若管理出现松懈, 那么就会出现施工人员工作散漫、工程进度没有办法跟进或者质量无法达标等状况的出现。此外, 还存在施工过程当中机械与材料管理不完善, 对附近环境产生破坏, 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无法保证的问题。所以, 为了尽快改进这些问题, 一定要增强宣传力度, 提升人们的安全观念, 积极引导工作人员遵守相关法律制度, 增强对电力基础设施的管理, 保护好自身安全, 还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向民众普及保护电力设备的重要性, 引领人们积极加入到保护电力基础设施的队伍中去。在特殊的状况下还应该设立警示牌;管理人员要加强对施工工地的巡视工作, 如果发现危及电力系统的因素, 应该尽早与电力部门进行联系, 快速找到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利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增强对电力施工的管理, 不断提升电力施工当中的安全保障。

4.4 制定适合且有效的安全防范策略

为了保证电力工程施工建设的顺利进行, 就一定要在施工工程中对施工人员专业技术进行规范, 同时还要建立起有效的安全生产施工制度, 提升安全管理的水平。此外, 还要根据工程自身的特点, 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施工计划, 不断完善施工技术上的不足, 正确指导施工人员进行作业。而在这一基础上, 电力工程施工单位一定要使用标准化水平高的安全管理, 从而提升安全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提升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

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 安全管理工作需要施工人员以及管理人员一起来实现, 为了能够确保工程能够进行安全施工, 就一定要增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水平, 提升其自身安全素质。而通过安全培训活动的有效开展, 能够提升施工人员对安全事故的认识, 使其在今后的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操作规范, 进而提升工程整体的施工质量。同时, 要根据施工人员岗位的不同, 制定不同的培训方案, 切实提升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 保证电力工程施工的效率。

4.5 不断加强施工现场的监督管理

想要提升电力工程的效率与质量, 就应该对工程开展严格的监督与管理, 大体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 (1) 在施工过程当中要增强管理, 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设立相关规章制度, 对工程的进度与工作人员行为要开展详细、严格的安排, 利用会议传达或是广播宣传等方式通知工作人员, 而且要安排管理人员进行监督, 确保工作人员能够依照其指定的内容进行。建立奖惩制度, 对表现优异的人员进行奖励, 对于违纪人员要进行惩罚, 进而确保施工的有序进行。 (2) 要对施工场地与施工材料进行妥善管理, 建筑工地一定要设立安全警告, 利用钢板把施工场地进行围设, 让施工不会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施工材料应该符合施工要求, 把好质量关, 防止不合格材料进入施工现场, 材料进入场地以后也不可以放松管理, 要做好防潮、防晒材料的储存工作, 防止因为材料损坏而影响到工期。对施工剩下的材料进行合理利用, 要节约资源, 提升电力建设施工的效率。

5 结语

综上所诉, 在电力建设施工企业当中, 安全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问题, 电力施工安全不但关系到电力施工单位的长远发展, 也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所以, 电力施工企业应该对电力施工安全管理引起高度重视, 改进电力施工安全管理体系, 增强对电力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 强化电力施工设施的安全管理工作, 不断提升电力施工安全管理水平, 推动我国电力施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凤文.电力施工工程安全管理环节的优化[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 (32) :47~48.

[2]程生明.讨论电力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J].中国电子商务, 2014 (15) :57~58.

薄弱原因 篇11

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问题 对策

近来,内控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学界和实务界的关注, 许多企业花巨额资金设计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但与企业相比,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还相对滞后。迄今为止, 还缺乏一套对行政事业单位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指导性规范, 也很少有行政事业单位聘请外部力量或自行研究设计一套系统完整、规范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一、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费用支出缺乏有效控制。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行政经费的支出(特别是招待费、办公费、会议费等)普遍缺乏严格的控制标准;即使制定了内部经费开支标准,但仍较多采用实报实销制,只要有相应审批人员签字同意,会计人员就予以报销。专项经费被挤占、挪用现象也较普遍,致使专项资金未能发挥其应有的资金效益。

2、固定资产管理比较薄弱。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以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置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对资产的使用管理仍缺乏相关的内部控制,重购轻管现象比较普遍。如相当部分行政单位未按规定建立起定期财产盘点制度,对于购置的固定资产未能及时登记入账,未按规定登记固定资产明细账和实物卡片,资产保管责任不明确等,极易导致资产账实不符及资产流失,账外资产也时有发生。

3、财务与业务管理脱节。财务部门只起到“核算”、“付款”作用,对单位重要事项的决策、实施过程和结果均不了解,未能对业务部门实施必要的财务管理和内部监督。如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对于房租收入,往往只负责对收入登账核算,而对收入额确定是否合理、是否按合同及时收取、是否做到应收尽收等却未能实施必要的财务监控。

4、票据管理不够严格到位。票据的购、领、用、核销未按规定建立相应台账;对票据使用情况未建立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制度,导致一些执收部门延期上缴相应收入,甚至出现挪用公款问题;对使用后票据未能及时办理交验、核销,容易导致收入不入账、私设“小金库”等问题。

5、岗位设置不够合理。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编制有限,人员紧张,岗位安排不尽合理,许多单位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现象。记账人员、保管人员、经济业务决策人员及经办人员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存在出纳兼复核、采购兼保管等现象,出现管理漏洞。

6、预算控制比较薄弱。随着部门预算改革的推进,预算控制得到了一定程度加强,但仍较薄弱,主要表现为:一是预算编制还比较粗糙。目前部门预算的编制一般仍根据当年财政状况、上年收支实绩、预算单位自身的特点和业务进行核定,大部分都还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预算支出达不到逐笔进行核定的要求。二是预算刚性不够。预算的计划性、科学性不强,预算调整追加较为频繁,资金使用缺乏预见性,削弱了预算的约束控制力。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薄弱的主要原因

1、内控意识淡薄。良好的内控意识是内部控制制度得以健全和实施的重要保证。但从笔者了解情况看,一些部门(单位)领导对内部控制制度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内控意识淡薄。重事业发展、轻内部管理,甚至缺乏对内部控制知识的基本了解。有的认为,现在财务方面反正有会计核算中心把关,单位内部控制不再那么重要了;有的则把内部控制看成仅是财务部门的事;行政事业单位长期实行的“一支笔”制度流于形式。

2.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完善。财政部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主要是针对企业的,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适用性较差,行政事业单位迄今为止也没有内部控制制度。有些单位用一般财经规章制度代替内控制度,一些专项经费管理制度、办法,仅就其开支范围、标准加以限制,单位资金安全性问题依然存在;有的单位对一些问题的处理仅凭经验、贯例办理,随意性较大,业务流程控制往往过于简单;有的单位虽然制定了一系列内控制度,但未能严格执行,对制度的执行及效果缺乏必要的监督,导致有章不循、违章不究,内控制度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没有建立规范的内审制度,如何审,审后怎么处理,都没有明确的规定,部分单位根本就没有内审部门。

3.与会计核算中心的沟通衔接不够,影响了单位财务管理的及时有效实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后,由会计核算中心对行政事业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和监督业务,由于会计主体单位与核算部门不一致,双方沟通衔接不够,极易形成账物分离的资产管理现状,造成核算中心管账不管物、核算单位管物不管账、账物不符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单位财务管理的有效实施。

4.部分单位财务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不能很好适应内部控制工作之需要。人是一切工作成败的关键因素,内部控制工作也同样,内控制度的制订和贯彻落实都离不开人,尤其需要有较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但现阶段,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较为简单,财务管理的地位未能有效体现,因此对会计业务素质要求不如企业那么高。还有许多单位的财务人员由业务人员兼任,对财务知识不了解,难以实施内部财务监督责任。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若干对策建议

1、增强内控意识,强化单位负责人的会计与内控责任单位负责人在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按照《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单位负责人是单位财务与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对本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负主要责任。但要真正确立起单位负责人对财务会计工作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第一责任主体”意识,还必须强化对行政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及一些相关领导在内部控制方面的培训学习。为此,各级会计管理机关即财政部门应当联合有关部门,分期分批和分类型地对一级预算单位和二级预算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及相关领导举办相关的研讨班,使他们在了解把握内部控制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培养良好的内部意识和内部控制环境。

2、增强会计基础工作,强化会计系统的控制作用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严重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部门预算的实施效果。因此,要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水平,为财政“节流”奠定坚实的基础,还必须重视改进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强化会计系统的控制作用。强化会计工作基础,需要財政机关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培训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的全面检查制度,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

3、完善部门预算制度,强化预算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的功能作用财政预算制度从过去的功能预算到现在的部门预算,是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控制的一次重要改革和重大进步。

4、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规范单位内部行为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和内部控制工作的效果,需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来支持和保证。

薄弱原因 篇12

关键词:薄弱学校,高效语文课堂,原因,对策

拥有高效的课堂,可以说是每一个教师的永恒的追求。课改以来,伴随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法的出台,语文教学研究异常活跃,课堂状况大为改善。但是我们仍然不能乐观地认为我们已经真正拥有了高效的语文课堂。

不少薄弱学校都面临着这样的窘境:优质生源外流,现有的学生行为习惯差,学习基础差, 是典型意义上的“双差生”,普遍缺乏学习的兴趣。据调查,这类学校不少班级中的百分之六七十的学生,都说不想学习,不愿学习,行为懒散。有的学生说,看到书就头疼,看到书就想睡觉,心无目标,行无动力。有的学生上课连书本都不带,即使带书来了,从头到尾也不曾打开过。这些学生,不论老师想出多少方法,采用什么教学手段,都无所谓。

“新课标”强调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衡量一堂语文课是不是高效的,关键要看老师是否起到了主导作用,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有效。而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与否,则取决于课堂上是否闪耀着学生的思想火花,取决于语文课堂是否有足够学生思考的空间。很多语文课堂仍然是披着“课改”的外衣,维持着老式课堂的陈旧模式。学习的主体———学生,还是“退居二线”,循规蹈矩地接纳教师拟定的一个又一个目标,机械消极地应付教师提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在不知不觉中钻进教师设置的一个又一个“圈套”。原本应该充满思想的芦苇枯萎了,原本应该充满灵动的课堂死气沉沉。如此种种,课堂的高效性从何谈起呢?所以,很有必要重新审视课堂,深入探究造成无效课堂的根本原因。

(一)教师在课堂角色的错位是造成无效课堂的关键原因

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就是确定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走在教育前沿的学校老师经过学习培训,已经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并能付诸教学实际。但在条件较差的学校,许多老师理解不到位,实行有偏差。他们在课堂不是矫枉过正到必需的“引导”和“告诉”少,必要的“点拨”特别是“矫正”少,善意的批评都几乎在课堂绝迹,完全变为学生怎么说怎么好的旁观者角色,就是仍然在语文课堂上扮演着“老顽固”的角色。在薄弱学校上,很多老师仍然乐于做教参的“传声筒”、“留声机”,不是体现“主导”,而是完全“主宰”课堂,急于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不顾学生是否乐于接受。这是造成无效课堂的关键原因。

(二)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经过层层筛选,薄弱学校的生源基本上就是“坏柿子”、“烂桃子”。这些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一是懒———倦于学习甚至讨厌学习。二是赖———严重依赖家长,依赖教师,习惯于听命而不是自主。具体体现在:一篇文章读过纸面上干干净净,不留一丝痕迹:没有养成读书动笔墨的习惯;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词,用“什么什么”带过,或者“嗯嗯”含混跳过;全班找不出一本现代汉语词典:没有养成查阅工具书的习惯,听老师讲课和同学发言,如风吹过,不记下一言半语:没有养成随手做笔记的习惯;发言交流,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啊啊”半天,听者不得要领:没有养成有见解有条理的口头表达习惯;一篇课文读一两遍就算学过:没有养成熟读背诵深思的习惯;课文学过后,没有课后较系统地梳理总结知识:没有养成知识主动整合重组的习惯;书写随意,字迹潦草,笔画模糊,难以辨认:没有养成规范书写、文面整洁美观的习惯。以上种种较全面地反映了薄弱学校的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原因很复杂,有认识方面的,有制度方面的,有社会环境方面的,有个人的责任,有集体的责任等,而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则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有效性。

(三)教材处理不当也影响了课堂的高效性

教师中仍有不少人过于迷信教材,信奉“照本宣科”。现在的初中教材是经过层层筛选后才确定下来的,选编课文自有它存在的优点和长处,大体上仍然保持原来的“风貌”,有的文章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不合学生的“口味”了。碰到学习这类的文章,教师因为不敢自作主张地进行处理,所以讲起来无味,使学生学起来无趣。虽然有些学校自编了“校本课程”,自选了一些适应自己学生的文章,但请别忘了,前提是须教完规定的教材。这样还谈何高效课堂呢?

以上种种原因让我们不由感叹:想拥有高效的语文课堂真的不容易。

针对以上造成无效课堂的种种流弊,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解决。

(一)教师要正确定位

薄弱学校的老师不应该因为条件所限就停步不前,而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充实自己,转变理念,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要守住自己的“主导”地位。选恰当的教材,确定核心的话题与正确的教学方法,引导发展的方向,并让学生理解如何选择如此确定的道理所在,这时教师应该是“领导者”。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激情,跟学生一起于无疑处生疑,共同努力由生疑到解惑,一次次完成知识的“构建”,这时教师应该是“合作者”。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都有自己的认知“基础”,都应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个性,表达自己的主意。要使课堂有竞争有合作,教学有序进行,富有效率,教师必须穿针引线,开阖调制,过渡衔接,这时教师是“组织者”。在必要的时候,现身说法,以身示范,展示自己的专业魅力和个人智能,这时教师就如同运动场上的“教练”,是“示范者”。当学生有所发现,有所成功,甚至有所创造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加以肯定,给予表扬,这时教师就是一个“评判者”。任何人都需要监督,青少年尤其需要督促,引导并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学业,让他们向课外扩展,向深处探求,这时教师又是“督促者”。总之,教师在课堂上既要守住自己的“阵地”,又不能霸住课堂。只有做到这一点,形成高效课堂才解决了关键的一步。薄弱学校的老师不应该因为条件所限就停步不前,而是要努力创造条件,走出去带进来,充实自己,转变理念,敢于创新,改变不合潮流的教学思维和陈旧的教学模式,做一个适应新课改时代需求的语文教师。

(二)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终身受用。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把某些精要的东西化为自己的血肉,养成永远的习惯,终身为之,永远实践,这才对于做人真有用处”。(《叶圣陶全集》)

习惯养成训练,实际上就是反复明确规范,执行规范,按规范思考,按规范行动。这与素质培养并不矛盾,恰恰是素质培养所必须的。“规范”外在表现为一种方法步骤,一种行为,内在蕴含的往往是一种思路,一种思维方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现在学习行为上,是搜集材料,发现问题,研究材料,证明观点,寻找途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表现在思维上,是由因到果,由果及因的逻辑模式。诉诸文字,连缀成文章,形式上是引论、本论、结论,或者起承转合。养成这样的学习思维习惯和品质,发言时就不会语无伦次,颠三倒四,议论文时就不会旁逸斜出,杂乱无序。这种习惯本身岂不是必需的素养?只有长期严格的要求,才能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每个学生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形成高效课堂便指日可待。虽说薄弱学校的学生基础确实比较差,但是教师应该不抛弃、不放弃,循序渐进地努力改变他们不良的学习习惯。

(三)恰当地处理教材

教材处理是教师的基础功力。教师在这方面应该有一些基本的素养。如:根据课文的篇章特色、文体特色、内容特色及它在本单元中的“地位”等因素来动态地灵活确定教材处理的角度。教材处理的基本原则就是要简化教学头绪,优化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提出的要求是“教材的内容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同样也是对课堂阅读教学中教材处理的要求。在处理教材的过程中,应做到既尊重文本又不迷信文本。该删就删,该简就简,“该出手时就出手”,要敢于舍弃,敢于放下。因为作为一位用心的教师,你自己最明白什么最适合自己的学生。这样做,既解放了自己,又解放了学生。

教师在课堂上有成功的快感,学生在课堂上找到了自我,教材在课堂上得到恰当的运用,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必需前提,这其中主要的工作需要教师去做,即使是薄弱学校的语文教师,也不该放弃。

参考文献

[1]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本.

[2]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师参考用书.

[3]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4]中学语文教学.

上一篇:纯电动汽车的发展前景下一篇:稳定氮氧自由基